神奇的催眠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3:35:08

点击下载

作者:廖阅鹏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奇的催眠术

神奇的催眠术试读:

催眠誓词

谨以至诚,郑重宣誓:

认真学习催眠,助人助己,

绝对不用来从事不道德与犯罪行为,

永远以求助者的益处为第一考虑。

自序

催眠很简单

你天生就是催眠师,进入催眠状态是人类的天生本能,只要明白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我

催眠很简单

,帮人催眠也很简单。

从不会到会,只需要打开一个小小的开关。

这本书就是帮你打开这个小开关,然后你就会了。

接下来,请你一边阅读,一边感受催眠的力量。

万物同源,众生一体。这是每个人内心都能感知的奥秘。当你阅读到这里,这份感知将会上浮,逐渐浮现到意识层面来。

现在,一边阅读,一边放松你的身体,也同时放松你的心。

你的心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觉知你想觉知的事物,也可以觉知你正在觉知。

这份觉知,是万物同源的源,是众生一体的体。

允许自己,让你每看一个字,就更放松;每看完一段,又更放松两倍。

眼睛放松。头部放松。

下巴放松。肩膀放松。

脊椎也一节一节放松。

从颈椎一节一节放松到胸椎、腰椎、尾椎,自动微调到最佳状态。

你的心可大可小。大的时候,跟宇宙一样大;小的时候,比一粒沙还小。

当你喜悦,当你忘我,你的心就膨胀变大了。

当你自我作怪,你的心就紧缩变小了。

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人世间的一切,都在帮助你体验更多的精彩和丰富。

手臂、手掌、手指都放松。

胸腔放松。腹腔放松。

大腿放松。小腿放松。

脚掌、脚趾也放松。

读到这里你又比刚刚放松两倍,甚至三倍、四倍、五倍了。

你的身心都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无论多么严重的身心疾病,只要没有超过某个界限,都是能够复原的。

如果超过了那个界限,你也不必执着于修复,而要领悟更高真理,有生必有死,死亡是生命的新起点,而不是终点。

现在你的身体完全放松了,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心。

让你的心无所执着,让你的心接纳当下的一切。

无论当下的一切是什么,你完全接纳。

完全接纳,就是完全放松。

你不再批判自己,不再批判别人。

让你的心松松柔柔,让你的心上善若水。

你知道我说的不批判的真正意思。

文字很苍白,很容易令人误解,但是此刻你会明白我所谓的不批判是什么意思。

不批判就是容许事物以它应有的样貌展现,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你也容许自己,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该活动就活动,该休息就休息。

现在迅速扫描一下你的身体,让身体更加放松。偶尔紧绷一下是正常的,但你要能觉察并立即调整、放松。

从此时此刻起,觉知你正在觉知,你就成为不一样的人。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下就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以觉知之心面对一切。

你的健康越来越好。

你的金钱能量越来越畅通。

你的人缘、亲密关系越来越好。

你是一个幸运者,你的运势越来越好。

你不用控制什么,放下控制,事情却按照你的美好意愿发生。

完全放松你的身体,完全放松你的心。

该做什么就去做。

无牵无挂。

觉知你正在觉知。

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觉知你正在走路。

走路不看手机、不滑手机,觉知你的走路,享受你的走路。把这句话读进心里,会救你一命。

觉知你正在阅读这些文字,觉知会让你成为一个清醒者,不受人惑,不被人欺,让你散发觉知的光,照亮你的人生。

觉知即智慧。

看见真相即解脱。

现在,身心都放松。

身体完全放松,病就远离了。

心完全放松,烦恼就消失了。

觉知你正在觉知这一切。

现在感受一下,阅读到这里,你的身心是否更放松、更舒服、更有能自序量了?

如果有,恭喜你,催眠就是这么简单。

你好,我是廖阅鹏,欢迎你进入觉知的催眠天地,与你的真我重逢。

*本书作者从事催眠教学,带领觉知修炼小组,读者可以通过新浪微博联系。(@廖阅鹏)催眠很简单催眠很简单“催眠很简单!”这是在课程中,儒雅风趣的廖老师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不但让我们很快进入课程中,而且也增加了我们运用催眠的自信和勇气,让我们生平第一次体验了催眠的神奇之处,让我们的身体跟随着指令摇摆,能把同学催成一块钢板,也可以搞场催眠秀。催眠真的很简单,通过廖老师高超的引导暗示,我们短短几天就学会了催眠。催眠真的很简单,简单到像我这样没有心理学知识基础的人都能学会,并揭开了催眠神秘的面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至人之用心若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整个课程中随时感受到廖老师的灵性洗礼,让我感悟到“大道至简”的催眠心法。——北京学员 玫瑰在远方

自从融会贯通了催眠之后,我的口头禅就是:“催眠很简单!”

当我教授催眠时,也会反复提醒学员:“催眠很简单!”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

这并非开悟者的风凉话——禅门语录里,禅师经常说一些凡夫俗子所认为的风凉话。例如,僧问:“请问修行的最高心法是什么?”禅师说:“我若直接告诉你,恐怕你也是不信。”僧说:“请师父指示,我必信受奉行。”禅师说:“最高心法就是,你就是佛,莫外觅!”僧说:“谢谢,再见!”心里的对白则是:“谢谢你的风凉话啊!”——而是非常明白的事实,只要我一说,学员就会明白的。

心智正常的人,每天都多次进出平常意识状态与催眠状态,只是你没有认知出来,原来这样已经是催眠了。

例如说,你正在思考着事情,很可能几分钟之后,一段音乐响起,这段旋律引诱你走神了,心神飞驰至童年一段快乐的记忆中,徜徉于那无忧无虑的岁月,直到几分钟之后有人呼唤你,你的心神才返回现实,继续做你原本做的事情。这短短几分钟,你已经完成了一次从平常意识状态自发地滑入催眠状态,又回到平常意识状态的旅程了。

事实上,从催眠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全神贯注地回忆过去的事情,心中升起了故事、情节,有了感觉、情绪,那就是一种催眠状态了。

再举例说,许多人有午睡的习惯,午睡短短的过程中,会出现准备午睡、将睡未睡、睡着了、将醒未醒、醒来了这五个阶段,其中的将睡未睡、将醒未醒这两个阶段,其实就是生活里自发的催眠状态。一旦你认知出来了,你就可以运用这种自然出现的催眠状态了。

再举个例子,夏至之后,当蝉声响起,夏日炎炎正好眠,教室里的学生往往会一边听着老师讲课,一边轻轻点着头,眼神迷离,似小憩,似打盹,似神游物外。这时候,这个学生不是平常清醒状态,也不是睡着了,而是一种非睡非醒的催眠状态。

如果当老师的人常常发现台下的学生出现这种状态,那么不必怀疑,相信我,你肯定也是天生的催眠师。

再举一个例子。

催眠秀当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被催眠的来宾进入了幻觉,信以为真的好笑模样。但是在实际生活里,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找不到车钥匙的负性幻觉,怎么找都找不到,直到你放弃了,干脆不出门啦,还打电话取消约会了……这时候,你突然发现,车钥匙就放在眼前,怎么刚刚看过无数次了还视而不见呢?这就是一种动机性负性幻觉,潜意识用找不到车钥匙的手段,帮你拒绝了一次约会啊!

这是一种常见的催眠状态,人们经常把自己催眠了,达成了意识层面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意愿。

以上说明了,正常人每天都多次进出催眠状态,连刻意引导都不用,可见“催眠很简单”。

催眠简史

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催眠术的人是谁,已经不可考了,但是从很多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推论得知,在催眠术还没有经过现代化的学术研究之前,古人就已经开始运用了,而且成果斐然。

19世纪在希腊出土了一些被称为“许愿碑”的石碑,就有公元前400年使用催眠术的记载,包括治疗方法、对于神赐此法的感谢词,那时没有催眠术之名,把这种以暗示为主的治疗视为神恩。

生于公元前520年左右的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写过一首诗歌,描述女神接引他进入冥界,接受教导,详细描述世界的实相,并指出世界只是个幻象。巴曼尼德斯是一位“先知医治师”(Latromantis),是转换意识状态的能手,是孵梦的专家。那时候有一个秘密传承认为:“人不向下走就无法向上走,没有经过地狱就到不了天堂,不经过死亡就无法重生。”

从这个观点看,催眠治疗正是走入冥界再返回人间,获得再生力量的旅程。

古代的埃及祭司相信当人处于出神状态(Trance,或译为恍惚状态)时,疾病就容易痊愈,因为有利于神的力量进入人体,驱逐邪恶的力量。

中南美洲的土著懂得利用药草、歌咏、围绕篝火跳舞,集体进入出神状态,然后祈请神谕、消灾、治病,这也与催眠术相通。

中国民间流传一种“观落阴”的法术,可以引导阳间的人进入阴间探访逝去的亲人,法师会焚香、摇铃、念咒,引导参与者进入出神状态,也会用语言引导,参与者对于阴间应有的景观事先有所认知,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催眠术。

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里,有许多乩童作法的活动,当乩童进入恍惚状态后,可以忽视身上的伤痛,传达神明的旨意,指引信徒迷津。乩童都是善于转换意识状态的人,我曾经找乩童来催眠过,可以说,他们是催眠敏感度高的族群。

催眠术的科学研究始于18世纪后半期的维也纳医师梅斯梅尔(Mesmer,1734—1815),他在176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行星对于人体之影响》中认为行星可借由一种看不见的微妙流体的传导而影响人类的健康。1775年,他修正自己的理论,提出“动物磁力说”(Animal Magnetism),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此磁流分布不适当就会产生疾病。治疗者通过手部接触,使磁流流入受治疗者的体内,调整磁流,从而治疗疾病。这套程序被称为“梅斯梅尔催眠术”(Mesmerism)。

依据这个理论,他在诊所内设置了类似降灵会的治疗过程,几个受治疗者在昏暗的室内,围坐于一个放满铁粉或溶液的大木桶四周。木桶的桶盖上插有许多铁棒,受治疗者手握铁棒或使铁棒接触患部,静静等待。不久,屋里响起缓慢动听的音乐,梅斯梅尔身着丝袍,手持铁杖出现,来回穿梭于受治疗者间,以手或铁杖接触患者的身体。于是,受治疗者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病人的治愈率非常高。他在法国巴黎以此法治病而名噪一时,连当时的法国王后玛丽都热衷于此。

1784年,路易十六任命一个由科学家与医生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调查梅斯梅尔治疗法的真相。委员会的报告否定了梅斯梅尔的“动物磁力说”,将他的治愈案例归因于受治疗者的想象,即自我暗示的效果。梅斯梅尔的声名自此一落千丈。虽然他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以催眠术治疗疾病,但他确实在催眠术史上具有先驱者的重要地位。

同样在1784年,梅斯梅尔的徒弟皮杰格(Mde Puysegur,1751—1825)曾使用“动物磁力说”为一位23岁的农夫治病。进而观察到受治疗者进入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受治疗者只能听到治疗者的话,而听不到别人的言语,对治疗者的指令言听计从。清醒之后,受治疗者却不记得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皮杰格称这种状态为“人工梦游状态”,认为进入这种状态的人,自然有特别的治疗疾病的能力。

到了19世纪初叶,对催眠术的探讨超越梅斯梅尔催眠术而进入以暗示为主的心理学理论范畴。

1837年前后,英国外科医生伊利奥特森(Elliotson)将催眠术用在手术麻醉上,并发现催眠对某些精神症状如歇斯底里的治疗有重大成效。

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发表《神经催眠学》(Neury-puology)一书,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布雷德消除了包围着催眠的神秘气氛,并借由睡眠(Hypnos)创造了催眠术(Hypnotism)与催眠(Hypnosis)等术语。

布雷德用生理学观点将催眠解释为一种类睡眠状态,由于眼睛凝视一个光亮的、无生命的物体,如怀表之类的,精神高度集中,造成疲劳,而引发催眠。他又将语言暗示用于消除外科手术的痛觉,发现催眠是凝视法与语言暗示所造成的现象。布雷德可谓运用严谨实验研究催眠的第一人。

1847年,詹姆斯·伊士戴尔(James Esdaile)在印度以催眠为唯一的麻醉手段,进行了1000多次手术。

1880年开始,发生在法国的一场论争使得催眠术被科学界广为关注。

法国南锡(Nancy)地区的一位医生利埃博(Lie’beault Ambroise-Auguste),将催眠广泛应用于生理与心理性疾病的治疗与实验中。他的研究受到南锡医学院教授伯尔尼海姆(Bernheim Hippolyte)的支持,他们各自发表论文,主张催眠现象并不涉及体力与生理作用,而是由暗示引起的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与反应组合。

巴黎大学的神经学专家夏尔科(Charcot Jean-Martin)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催眠是类似歇斯底里的病理现象,是一种引导出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歇斯底里病患会出现类癫痫的现象。

在这次论争中,利埃博等人证实催眠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自然心理过程,暗示论取得胜利。

至此,催眠被认为是暗示所造成的现象。

约于此时,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造访法国,以催眠术治疗精神疾病的潜在效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与布鲁尔(Breuer)合著的《歇斯底里的研究》一书中,认为歇斯底里症状是由当事人压抑受创伤的经验所致。如果在催眠中将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到正常意识里,症状便可减轻或消除。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后,便利用催眠术协助精神官能症患者回忆起业已遗忘的、令人不安的事件。

在发展自己的精神分析法时,碍于施行催眠术时所遭遇的困难,如无法催眠每一位患者,不能随心所欲地催眠患者至理想的催眠深度,医患关系的问题,1926年后,弗洛伊德逐渐放弃了催眠术,而代之以自由联想。但在自由联想这个方法中,依稀带有催眠的影子。

精神分析师与医师们对催眠的关切逐渐淡漠,但法国的雅内(Pierre Janet)与美国的普林斯(Prince Morton)仍提出,“心理活动分离”在多重人格精神异常和催眠现象中是常见的。雅内认为即使在催眠中,受术者也绝不会做出违反自身意志的行为,而驳斥催眠不道德的论调。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Clark L.Hull,1884—1952),在1933年提出催眠是人类本质的自然反应,是一种具有高度暗示感受性的精神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术者的想象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催眠术被运用于治疗在战争中受创的伤员与精神官能症病患。

1946年,英国催眠医师学会(The British Society of Medical Hypnotists)成立。

1949年,临床实验催眠学会(The Society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在纽约成立。

1957年,美国临床催眠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tists)成立。

1998年,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ypnotherapists)成立。

今日,世界催眠组织已经统合了催眠师应有的准则与操作策略,催眠广泛应用于牙医、一般医学、心理治疗等领域以及许多催眠爱好者的日常生活。

最后,从我的角度来看,催眠不只是一门技术而已,催眠有其深度,有其高度,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催眠师本人对宇宙人生的体验,有多少深度、高度与广度,就能将催眠挥洒至相应的境界——有一天,当你放眼望去,处处皆是催眠,那么,催眠就与道相合了。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公司联合编辑.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8.

2.刘焜辉.催眠治疗理论与实施.台北:天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3.《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编.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杭州教育出版社,1996.

4.彼得·金斯利.在智慧的暗处.梁永安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如何给催眠下定义

正如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说,催眠有许多种面向。一般人多半对催眠只有一点片面的认识,可能会以为催眠是一个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的冷门玩意儿。而我看待催眠时,心里有一张多层次的立体地图,所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催眠的踪影。

只要改变观点,就可以看见不同的风景,因此,我们可以说,催眠有无数种的定义。

我最常给的一个定义是:当我们通过连续、反复的刺激,引导当事人进入一种高度可被暗示的意识状态,这个过程就称为催眠。

也可从意识状态来描述。“当人进入一种身体放松、内心宁静的状态,而且意识清晰,甚至比平常更清晰,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催眠,这种状态称为催眠状态。”

而且,往往我还会多加一个形容词,说这是“好质量的催眠状态”。

这种好质量的催眠状态,最适合催眠治疗之用,也是我们在自我催眠时很容易体验到的,从中得到好处的,值得我们特别留意。

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只要经过一个小时的训练,都会有能力在3分钟内自我催眠,让自己进入这种好质量的催眠状态。

从知觉的范围来说,也可以这样定义:催眠是一种知觉窄化聚焦的状态。

例如,观众在看电视广告时,往往非常投入,以至于听不见旁边有人呼唤他。这时,他的知觉范围窄化到只注意到广告,广告之外的信息就忽略掉了,这是常见的“广告催眠”现象。

例如,足球选手专心致志于那颗飞向他的圆球,这时候,他的知觉窄化到将观众的呼喊声置之度外,他的注意力聚焦于球的运动轨迹而没有任何杂念,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知觉窄化的催眠状态。

也可以从意识的清醒程度来谈。

有些人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会出现类似睡眠的那种对于当下环境刺激没有反应的现象。然而,大部分的催眠状态其实是清醒的,甚至比平常还更清醒,可以具有比平常更深邃的智慧与洞察力。

所以,这时我会说:“催眠状态其实是清醒状态,甚至是超级清醒状态。”

在“催眠中的超意识现象”这一节里,我也就提到了,“经常地,在我临床催眠时,个案进入‘良心显现’的状态,得以对自己无情地检讨,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再总是把批判的箭头射向别人”。“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在催眠状态下,接通了更高的智慧,而获得新的领悟、新的体验,对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洞见。”

从临床经验中,我发现,催眠之后,个案往往能够直觉式领悟梦境的意义,领悟平常抓不到方向的隐喻与象征,领悟生活中应机而生的征兆。

所以,也可以说,催眠是通往超意识的交通工具。

从应用上,我喜欢说,催眠状态,其实是最好的学习与改变的意识状态。

目前坊间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记忆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没有明讲,但是它们一定大量运用了催眠的观念与技巧。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心思就像泥沙沉淀后的清水,这时,因为心思透明清澈,得以充分发挥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轻松不费力地调动灵感。

有的时候,人们甚至会进入某种特别的高等心智状态,产生惊人的功效。例如,我曾经收到一位网友的来信,信中叙述他自我催眠后,常常会进入一种心如明镜、过目不忘的状态,在这种仿佛超导体般轻盈、迅捷的心智运作模式下,只需不到1/3的时间就学习完毕,而且学习成果稳固持久。

所以当老师的人,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先巧妙地给学生做个身体放松、心灵清晰而专注的催眠,那么就能保证学习效果倍增。

人的意识状态就像电视频道一样,有很多频道,可以随着意愿转移到不同的频道,所以,有时我会说:“催眠是一门控制转化意识状态的艺术。”

也可以从潜意识的角度来描述。“催眠就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搭起一道桥梁,使人可以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直接与潜意识沟通。”

有时候我甚至会进一步说,催眠,就是与内在的最高负责人打交道。

往往在催眠教学的过程中,随着谈论的范围改变,我会即兴给一个新的催眠定义,也许一堂课下来会给出一二十种定义。

我自己最喜欢的定义,则是从“觉醒”的角度来谈。“催眠,就是引导人进入专注、觉知的状态,调动潜意识大智慧,进行内在探索、身心治疗……”“催眠,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催眠师,引导另外一个人活在当下,然后一起来完成预定目标。”

后来,我提出“廖氏内在觉知七种催眠深度理论”之后,更直接将保持觉知定义为第一种好质量的催眠深度。

现在,换你也来给催眠下个定义吧!

催眠是什么

经过这些年来的学习、思考、体验、操作、教学、著述,“催眠”这门学问有些融会贯通了。

我能讲解催眠,告诉学员什么是催眠;也能示范催眠,让学员看到各种催眠手法与催眠现象;也引导了不少学员成为催眠治疗师、催眠导师,他们也开始用催眠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教导人们学习催眠。

传统的催眠师,有的不懂心理学,有的不懂灵修,有的不懂能量,而我很幸运,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而且我特别喜欢研读前沿的科学新知,天文学、物理学、量子力学都是我深感兴趣的。

我找到了一根无形的丝线,可以将这些珍珠、宝石都串联起来,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

这能串联一切的神奇宝贝就是“觉知”。

你有一种本来具有的觉知能力,这觉知来自你的本心本性,当你一念之间回到觉知的原点,你就与内在觉性联结,通往大智能、大能量库的大门瞬间开启。

可是红尘毕竟是红尘,你会经常陷入认同、想象、妄念,失去了觉知。这时,你就需要提醒,无论是来自自己的提醒,还是外来的提醒,只要一个提醒,你就能再度回到觉知的原点,以清明之心面对世界。

人的神奇之处在于,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只要你一念觉知,就能立刻回到当下,立刻离开昏睡,成为清醒的人。

当觉知与催眠相遇了,催眠于是有了灵性深度,扩大了应用广度。

就像是在真理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行行重行行,我总算拾获了一枚形状完整、色彩艳丽的贝壳,足堪自怡悦了,虽然大海中还深藏了无尽的宝藏。

当你闻过了玫瑰花的香气,你的心明白,但是无法用言语形容,来让别人感受玫瑰花香,除非别人也亲自去好好闻闻。言语是线性的描述工具,而在我心里面,“催眠”是一枚立体多边的彩贝,现在要以文字来叙述催眠是什么,确实有“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的感慨。

我会努力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什么是催眠,更希望读者能够亲自去体验催眠。有了知识,又有了体验,两者加在一起才会构成真正的了解。“催眠”不是精确的术语

打从现代催眠学一开始,“催眠”一词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

19世纪,被视为“现代催眠学之父”的布雷德借由Hypnos(希腊神话里的睡眠之神)创造了催眠(Hypnosis)、催眠术(Hypnotism)等术语,他当时的见解是“催眠是一种神经疲劳而引起的睡眠状态”。“Hypnosis”这个词只描述了催眠的局部现象,而非全部,而且容易误导人们以为“催眠=睡眠”。

过了几年,他对催眠状态有更深的理解之后,晓得催眠与睡眠其实是不同的,想要另创术语时,“Hypnosis”一词已经大为流行,覆水难收了。

在汉语里,“催眠”这一术语最早是日本的学者所翻译的,然后传入中国,一路沿用下来。

平心而论,把Hypnosis译成“催眠”,算是神来之笔啊!

只是顾名思义,“催眠”者催人入眠也!这岂不是又一个误导大众的名词?

就这样,一百年来,“催眠”一词也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习惯用语了。

英语世界里,人们提出很多术语想来取代Hypnosis;日本学者也做了很多努力,想要用别的名词来代替“催眠”;华人催眠师、学者也经常自创新词,希望能达到正名效果。

无论是英文的“Hypnosis”还是中文的“催眠”,都不是最精确的词语,却成了普遍流行的术语,这似乎也暗示了“催眠”这门学问总是披着一层朦胧的面纱,暗示了人类对于神秘的心灵世界一种渴望看清楚但又看不明、说不清、掌握不了的困窘。

在我眼中,催眠其实是直接与潜意识沟通的艺术,一门研究如何帮助人进入改变意识状态,然后进行内在运作的学问。

改变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或译成“变动意识状态”“转化意识状态”,简称ASC,是相对于平常生活里的普通意识状态而言的。当我们通过某些方法,如静坐、服用某些药物、遇到某些意外、受到特殊的声光刺激,使得我们的意识状态开始改变,如膨胀、扩大,或转化成另外一种意识状态,我们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与内在源泉的联结程度也跟着改变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对自己、对世界有很不一样的知觉。

在日常生活里,其实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就滑入ASC,又转回平常意识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由于ASC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心智活动的领域,在本书稍后章节我会更深入介绍。

催眠是通往潜意识的神奇大门

催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技术,许多因别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个案,一旦改用催眠治疗,往往能迅速揪出真正的病因,大幅缩短治疗时间。其主要原因是催眠能够直接打开横亘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那扇封锁的门,直接进入潜意识的黑盒子搜索深层的创伤、压抑、欲望及久远的记忆,直接曝光意识想隐藏、伪装的事情,直接与潜意识对话,直接给潜意识输入新的指令。

潜意识之所以名为“潜”意识,就是因为想不起来了,如果还能想起来,都还在意识的范围内。心理学中有个大家常常在生活中体验到的“舌尖现象”(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例如你明明认识对方,知道他的名字,而且几乎呼之欲出,仿佛他的名字已经来到舌头上了,可就是说不出来。而且往往你越用力想,越想不起来,等到你认了,不管了,却发现没过多久你突然想起来了:哎呀,对方原来叫某某某,怎么我记性这么差!

有时候参加考试,明明你知道答案是什么,可是一时之间怎么样都想不起来了,怎么办呢?

不要用力去想,反而你越轻松,答案就越会自动浮现。

你只要做个深呼吸,在内心跟自己说:“这个很简单,等一下就会自动想起来了!”这样,你就给潜意识下了一个指令,潜意识会自动执行任务。然后你停止钻牛角尖,先去做别的题目,保证你做着做着,会忽然记忆显现,潜意识自动帮你把答案提取出来了。

有些记忆,就真的被岁月沉淀到非常深的底层,例如,很少有人能够记得自己的出生过程,记得幼儿园老师的名字,记得自己3岁生日那一天是怎么过的。这些被沉淀到底层潜意识的记忆,有些是中性的,没有重要影响;有些则是不得不被压抑下去的,否则就是锥心之痛,是无法令人视若无睹的。

这种压抑,可以说是未来心理问题的根源,虽然暂时让问题消声,却不代表问题解决了,它会在黑暗中慢慢形成一颗炸弹,在未来某个时空点,被某些刺激轰的一声引爆。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来袭的痛苦,永远以觉知之心来面对,他将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然而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是从毫无武装的婴儿开始人生的旅程的,有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我们都被“巨大”的成人操控、影响、教育,无条件地接收成人给我们的一切信息,包括爱心、呵护、温柔的对待,也包括粗鲁的对待、负面情绪、责骂、体罚、偏执的信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忽然意识到:啊!我已经长大了……你的潜意识里不知道已经容纳了多少乌烟瘴气。

只要你想想看,即便是西方人的婴儿,如果交给一对中国夫妇养育,他将会很自然地说一口地道的汉语,你就会明白婴儿从父母身上接收了多少东西。

提到潜意识,一定要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祖师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心理失调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怪异行为,是由自己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力量造成的。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人来找弗洛伊德,她有只手臂麻痹,无法做家务,也很痛苦。

弗洛伊德检查过她的手后,发现神经、肌肉都一切正常,既然生理没问题,那一定是心理出问题了,于是弗洛伊德推断她的潜意识渴望自己生病。

原来她是独生女,父亲丧偶又残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她必须照顾父亲。

然而,有人向她求婚,她无法答应,也无法解决她的冲突,最后就断绝了来往。

就在她结束这段关系后,手臂就麻痹了。

弗洛伊德认为她陷在进退两难的局面里,她希望有情感的归宿,但又必须照顾父亲,这两者无法并存,产生了冲突。然而她也厌恶照顾父亲,这种负面情绪是她无法接受的,只好把它压抑下去。直到与男人的关系结束后,这种压抑转换成手臂麻痹,如此一来,她自己也成了残废,那就有理由不必照顾父亲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压抑,表面上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相对制造了更大的问题,而且因为不能正大光明地面对问题,整个人格遭到扭曲,问题反而更加严重。“压抑”(repression)一词乃是弗洛伊德首创的,是指一种将所有不愉快或难以面对的情绪转移到潜意识里,以便拥有“正常无痛苦的人生”的心灵运作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不够健全时,他的人格就会被潜意识控制,而做出许多非理性、互相矛盾的事情。例如,有些人老是走霉运,总是忘记重要的约会,常常发生意外事故,把该保密的事说漏了嘴;更严重的,就被诊断为精神官能症、精神病了。

然而潜意识并不是恶魔,潜意识其实是意识的亲密合作伙伴,是维持有机体运作的中枢,对很多人而言,潜意识更是灵感、直觉、创造力的来源。

学习潜意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好。

关于潜意识的基本知识,等一下我会给予更多的介绍。在此,我可以替催眠先下个定义,催眠就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人整合意识与潜意识,达成融洽无间的合作关系。

在催眠治疗时,我时常将个案引导进入催眠状态后,直接对潜意识下指令说:“好,现在当我从1数到10的时候,你就会回到问题发生的当时,然后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发现潜意识对于解决问题其实是充满了兴趣的,只要给了潜意识一个明确的指令,潜意识会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人达成。

19世纪中叶,维也纳的医师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治疗过一个罹患恐水症的女病人,她的症状是无法喝水,虽然她可以把杯子端到嘴巴旁边,却怎么样也无法把杯子里的水喝进口中,那真是一幅非常诡异的画面。结果,连续六个星期,她没有喝到一滴水,唯有仰赖吃水果来补充水分。

布鲁尔成功地诱导她进入催眠状态,于是,她回忆起病症的根源。

原来她曾经到一位英国女人的家里拜访,见到一条狗正在喝玻璃杯里的水。她觉得非常恶心,但为了保持礼貌,她什么也没说。

回家之后,她就开始无法喝水,也忘记了这事情。

等她说出这段遗忘的记忆之后,从催眠中回到平常的意识状态,无法喝水的症状就消除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让我们知道:一、追溯到事情发生的源头,症状就会消失。二、借由唤起已经被遗忘的不愉快事件,可以消除症状。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问题的根源,却深深陷溺在症状的旋涡中,这时候,只要能以催眠让遗忘的记忆重见天日,问题就会开始好转。

近年来,国内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家族治疗,这个学派十分强调治疗“内在小孩”。童年的痛苦如果没有解决,日后会引发很多症状,包括缺乏信心、罪恶感、自贬、自我伤害、忧郁等,在行为上,不是再度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催眠是非常好的通往“内在小孩”的管道。让个案在催眠状态下回到童年,重新体验痛苦的记忆,将不愉快的情绪释放掉,然后以超越的观点、成长的观点来看待这些经验,个案就可以改写人生剧本,成为一个更为成熟健康的人。

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改变了,但是如何看待过去是可以改变的。一旦改变了看事情的观点,整个人就跟着改变了。

有时候,我会让个案在催眠中来到他心目中最美丽的乐园或仙境,让长大的他与“内在小孩”一起携手漫步,一边交谈,一边分享成长的心情,让“内在小孩”感受到有人关心他、爱他。

这样的治疗方式,常常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

事实上,催眠治疗有个先天的好处是,在催眠治疗过程中,当事人处于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下,他的心理防卫会自然降低,平常有所顾忌的话会容易说出来,平常封锁森严的情绪会容易释放出来,他会更容易聆听内在的声音,更容易与自己对话。

平常的时候,人们被外在五光十色的环境吸引,很少能够反观内心,向内寻找问题的根源。催眠的时候,眼睛闭上,与外界隔绝,他就与内在连上线,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像在外流浪的旅人回到心灵故乡,重新探访自己。

催眠中的超意识现象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良心”,知道善恶的分际。但是在后天污染下,这颗良心往往或多或少被欲望、野心、习气、负面情绪遮掩。

经常地,在我临床催眠时,个案进入“良心显现”的状态,得以对自己无情地检讨,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再总是把批判的箭头射向别人。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有一位B小姐起先不断抱怨她的老板有多么苛刻,对待员工还不如养猪者,她看不见自己在公司有什么前途可言,虽然她在那儿已经工作5年了。然而,当她进入催眠状态后,在一阵沉默后,她哽咽了起来,然后开始断断续续地说,其实老板对她很好,刚刚来公司时,偶然得知她有点债务,老板还主动帮她清还,使她心里没有挂碍。她想继续念书,老板也好心地答应她可以提前半小时下班。最近老板之所以常常说她,让她很讨厌,是因为自己晚睡,爬不起床,以至于几乎天天迟到。她因为老板一直说她,要求她准时上班,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反过来对老板吹毛求疵,用严厉百倍的姿态批判老板……说到这里,她开始啜泣,以高度自律的态度说:“其实都是我不对,我却还怪罪老板……”

等她从催眠状态回来后,心情完全改变了。肯承认自己错,其实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在催眠状态下,接通了更高的智慧,而获得新的领悟、新的体验,对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洞见。

超意识是人很少攀登的心灵高峰,是我非常有兴趣开发的领域,未来我会投入更多精力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用催眠来帮助人们与超意识联机。

我提出来的“廖氏内在觉知七种催眠深度”的第六种深度,正是描述进入催眠状态后,接通超个人资料库,出现超个人层次的超常现象。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而且反复强调:虽然第六种催眠深度产生的“神通”现象很迷人、很华丽,但是,保持觉知更重要!第七种催眠深度的高等智慧显现,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催眠可以为你做什么

催眠对我们有哪些好处?能够为你做什么?总结多年来的催眠教学经验,我归纳出十二大用途。

这十二大用途,是从我的个人观点出发的,目的是凸显出催眠的独特价值,还有很多种其他用途,只是相比而言不是那么重要,就不列出来了,请读者明辨之。

第一,催眠最重要的用处,也是最为根本的价值所在,乃是“催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古代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上方,用希腊文刻着一行字——“认识自己”(know thyself),传说这是神留给人类的箴言。

这是一个境界高远的提醒:无论神给了人们多少神谕,都没有“认识自己”来得重要。

一个人是否认识自己?认识得多深多广?一个人是否有自知之明,能够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生命蓝图,知道自己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是否知道自己说这句话、做那件事情的真正原因?当负面情绪跑出来的时候,能不能看清楚负面情绪的根源在哪里,而不会错误归因?一个人能否评估自己有多少能力与资源,而不会盲目决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言谈举止往往90%以上是由潜意识里看不见的动力驱使着。那么,我们是否有能力穿透迷雾,看见潜意识里的真相,而不是闭上眼睛盲目蠢动于人世间?

催眠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好的状态来认识自己。

当我们处于催眠状态下,身心放松而宁静,意识清晰而专注,我们就可以像打开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一样看着内心起伏的念头,觉察的光向更深的幽暗角落探照下去,把一切内心隐微的活动看仔细!

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剥掉表面的伪装,看见内在的真相。

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理运作模式。

唯有认识自己,才能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活出幸福来,否则人生只是一团迷茫。

从这个角度来说,催眠治疗就是帮助受术者认识自己从“无明”到“觉”的过程。

关于催眠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这是我所教授的“身心合一催眠课程”的核心所在,我会在稍后章节进一步介绍。

第二,催眠作为心理治疗的绝佳方式,可以处理精神官能症、适应不良、情绪失调等问题。

心理治疗发展到今天,各种治疗技术如百花争放,各有各的独到之处,然而,催眠可以说是心理治疗技术的根本。就好像武侠小说常常提及的“内力”与“招式”,催眠是根本的“内力”,内力雄厚了,最简单的招式都能发挥出很大的威力。

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如果有了催眠的内力,所有的心理治疗招式都能为你所用了。

如果你对自我催眠比较娴熟,你还可以自我催眠来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能自我催眠,把自己治好时,那种感觉会令人气定神闲,生活得稳如泰山。

第三,除了心理治疗,催眠还能处理身体的疾病,改善身体状况。

今天的医学已经开始认识到身体的疾病有很大的比例源于心理因素,凡是心因性的身体问题,都可以运用催眠来处理。

我已经有多次实务经验,个案解除了某个心理问题后,却意外地发现某种慢性疾病豁然而愈。

一般而言,心因性疾病,是心理问题造成生理问题,生理问题常常又反过来影响心理或精神状况,身心症状交杂出现,导致临床上诊断困难。

心因性疾病大致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的疾病,是心理有问题,身体也不舒服,但还没到器质病变的程度,例如感冒、心因性疼痛、心因性呕吐、过度换气症候群、紧张性头痛、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早泄等。

这类问题通过催眠,去除了心理影响,往往会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第二类是器官上已出现了病理变化,但它的根源是心理因素,常常以慢性病的方式呈现,例如气喘、高血压、偏头痛、胃溃疡、秃头。

这类问题有时候通过催眠即可改善,有时则必须结合医学手段才能完善处理。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善用催眠,一定会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而且,人们常常忘记了一个奇妙的事情,你所拥有的这具身躯,本身就是宇宙的奇迹,你的身体具有神奇的自我疗愈机制!

只要善用催眠,启动了身体的疗愈机制,往往就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成效。

请注意,很多人已经久久不知道放松的滋味了,即使只是进入催眠状态,体会到了催眠所带来的宁静、放松、舒服的感受,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治疗了。

第四,身心问题之外,催眠还能处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就以我经手过的案例而言,以下这些个案不太会去找心理治疗师,而来找催眠师。

很重要的东西遗失了,忘记某件事情的细节,希望催眠师能帮他调阅记忆档案。

男士想治疗性功能障碍,女士想治疗冷感,希望催眠师能帮他们拥有美好的性生活。

对人生感到彷徨迷惑,希望催眠师能帮他搞清楚自己的生命蓝图、人生使命。

因为感情,因为婚姻,因为好奇,因为很多原因而想了解因果业力,希望催眠师能帮他探索前世今生。

修炼气功的人,希望催眠师能帮他调整能量状态。

觉得运势一直不佳,希望催眠师能帮他改运,招来祥瑞、好运。

自觉被鬼魅缠身,希望催眠师能帮他驱除负面能量。

这张清单还可以继续往下列出来更多。

因为催眠可以与潜意识进行深层沟通,调动内在的大智慧、大能量,所以,催眠能够应付各种疑难杂症。

第五,催眠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改变意识状态。

进入ASC之后,就好像来到一座超级转运站,你可以攀登高层潜意识,去眺望宇宙美景,领略高等心智运作;你也可以走下低层潜意识,去打开压抑的房间,进行心理治疗。你还可以享受各种不同ASC所带来的奇妙功效,例如解梦;或直接体验梦境,领悟梦中信息,例如打开记忆库,回忆童年的往事。

第六,催眠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

过去的催眠家已经留下了大量可靠的文献记载,证明催眠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外科手术,还是催眠助产,抑或是缓解病症带来的主观疼痛感。

第七,催眠可以帮助人们戒除不良成瘾行为。

人类可以上瘾的种类非常可观,除了最常见的烟瘾、酒瘾、毒瘾、赌瘾、色情瘾、目前青少年常有的网瘾,还有各式各样的上瘾症,如购物瘾、偷窃瘾、搜集瘾、美食瘾等等。

这些成瘾行为,都会有心理形成机制,凡是心理因素引起的问题,都是催眠治疗的应用范围。

第八,催眠可以帮助人们美容、美体、减肥。

催眠可以处理心理问题,也可以处理身体问题,更可以处理身心综合问题。

美容、美体、减肥,往往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含藏着心理因素,所以通过催眠来处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九,催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学习效果,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要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多环节要注意。

例如,够强的学习动机、好的学习方法、进入适合学习的意识状态,这些都是催眠可以派得上用场的。

我曾经制作过相关的催眠作品,例如“超级学习与超级记忆”“超级记忆力”“超级理解力”“超级学习力”,得到许多读者的正面回响。

如果熟悉自我催眠的方法,你也可以通过自我催眠来提升学习效果,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第十,催眠可以帮助孕妇顺利孕育好宝宝,使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多个因为催眠而使得怀孕到分娩都平安顺遂的案例,除了我亲自遇到的催眠作品中的用户、个案与学员,还有大量文献记载。

催眠可以帮助孕妇放松心情,降低负面想象,这样就能大幅减少怀孕过程中因为担忧而引起的心理折磨。

催眠也可以帮助孕妇将正面指令输入潜意识里,促进胎儿发育得更好。

催眠可以帮助孕妇夜里获得更好的睡眠,有了好质量的睡眠,才更有力气走完这个历程。

生产的时候运用催眠,可以让生产过程缩短2到4个小时,降低麻醉药的剂量。

总之,诞生一个健康宝宝需要母亲付出极其可观的心血,在这条辛苦的道路上,催眠会是孕妇的最佳良伴。

第十一,帮助失眠的人尽快入睡。

根据医学界保守估计,总人口2300多万的台湾,至少有200万人受失眠之苦,台湾一年通过健保医疗体系开出来的镇静安眠类药有13.5亿颗。其中尤以新一代安眠药Zolpidem(即唑吡坦)用量最大,一年开出8000多万颗,是同类药品之首。

换言之,几乎每十人之中就有一人有失眠问题。

这么多失眠者,吞掉这么多安眠药,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而且安眠药服用多了,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与后遗症。

用催眠来帮助人安眠,可以说是最容易见效的,也是最为自然的方法。

无论是用催眠来进入放松宁静状态,好顺利入眠,还是用催眠来处理心理问题,去掉扰人入梦的烦忧,都值得一试。

第十二,催眠可以解梦,而且是最好的解梦方法。

每个人每天夜里入睡后都会做梦,而且至少做10个梦。

一个人如果活到70岁,那么至少做过25万个梦。

梦,是潜意识传达信息给意识的天然管道。

如果你懂得用催眠解梦,你可以直接进入催眠状态,重新体验梦境,并且当下接收、理解潜意识的信息。

很多解梦方式是间接用理智分析的,或别人为你诠释的,还不如催眠解梦来得直接有效。

催眠满足人的六种需求

人的组成远比其他生物复杂,人有兽性,也有人性,还有神性。

兽性需要得到满足,人性需要得到满足,神性也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这三者还要处于平衡和谐状态,不然,无法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晚年时,修正了他的需求层次论,在原来的五种需求之外,加入了最高需求(灵性需求),由下而上依次是这样的: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爱与隶属的需求;

4.受人尊重的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6.灵性的需求。

这六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快乐。

当我们审视自己时,可以用这个标准来检验自己,看看自己在哪一个层面需求匮乏,或者质量不佳,这样更深入认识自己后,就能明白从哪里来弥补不足之处,使心灵平衡发展。

我在治疗个案时,也会评估对方这六种需求是否有所缺乏、失衡,那么,治疗策略就容易制定出来了。

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是最低层次的,最容易理解。

来自生理的需要,会促使你立刻来满足它,例如饥饿、口渴、痛苦的逃避、性欲的紧张、生存的威胁。

这些生理的驱力非常强势,优先于任何其他需要。如果你饥肠辘辘或口干舌燥,如果你痛苦难熬,这时除了排除这些不舒服,其他都不重要!

当一个人在冬夜洗澡时,如果莲蓬头喷洒下来的全是冰冷的水,这时候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赶快逃走!其他想法都暂时消声。

当一个人饿得不行了,他可能就不顾一切变成罪犯!当一群人饿到不行了,他们可能就不顾一切变成暴民,开始造反!

当一个人性欲高涨到一定程度之际,他可能会做出与他的社会地位、知识教养完全不一致的脱轨行为。

不过,生理需求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当人们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时候,可以凌驾于它之上,而不被控制。

例如发挥到极致的母爱,可以用身体保护孩子不受火烧;船难之际,人格者自愿牺牲,把生存机会让给老弱妇孺。

安全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是第二重要的,也是一股强烈的推动力量。正如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理的需求,也有许多人非常关心安全、安全感、可以预测的未来。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安全感,例如:

妇女夜行时,会担心是否会受到歹徒袭击。

住在自己的家里,会不会有人破门而入?

我就要从学校毕业了,能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自己的存款够不够养老之用?

房价会不会一路狂飙,导致自己买不起房子,连栖身之处都没有?

万一又出现了金融海啸,我们的投资、保险金是否就人间蒸发了?

情人有可能变心,订婚了说不定会逃婚;就算结婚了,外地出差的先生会不会与一个比我更青春、更迷人的狐狸精上床?

天外陨石随时都可能袭击地球,会不会一夕之间人类文明毁灭了?

生活充满了各种变量,佛家说:“世事无常,国土危脆。”当内在的安全感还没充分建立之时,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安全的世界。

除了面对当下潜藏危机的处境,每一个人都还必须面对许多未知的事物、无法预测的将来。无论一个人多么迷人、聪明、富裕、有权有势,他仍然无法控制所有不可预见的事情。

安全感有一部分有赖于客观条件的支持,这是外在的资源;有一部分则出自内在的成熟,这是内在的资源。

发展得比较好的人,虽然处于许多不确定中,但由于他有丰富的内在资源,仍然能生活得很愉快。

即使有好的外在资源,如果内在资源不足,有些人依然无法忍受这些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导致身心出现问题。

如果你能深刻体会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个心法,那么,红、橙、黄、绿、蓝、靛、紫,色色皆美,凡是发生的都是有意义的,都会给我们的成长提供智慧养分,你就能以超越的心态看待一切的发生,逐步逼近“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森罗万象莫不缤纷多姿。

爱与隶属的需求

孤独生活而独自提供一切生活所需,是近乎不可能的。

除了极少数的人能完全离群索居,绝大多数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

我们需要活在人际网络里,从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到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各种不同性质的团体,一个正常的人往往有多重人际关系的互动。

我们喜欢与人互动,我们会参与或隶属于某个团体乃至好几个团体。当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基本满足了,人会希望自己被接纳、被喜欢。

爱与隶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往往会觉得心里空虚,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因而行为脱序。

例如,有些青少年为了获得同侪团体的认同,往往会做出在亲人看来不可能会做出来的事。

以爱情来说,那么多痴男怨女,面对一个人无法解决的两人关系,往往只能强颜欢笑。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有很大比例就是这一类型的。

而通常会与个案发生关系,逾越专业伦理界限的治疗师,很大一部分正是因为爱与隶属的需求匮乏。

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爱与隶属的需求,常常觉得不被人需要,不被人接纳,不受人喜欢,没有人爱他,没有团体的归属感,久而久之,挫败经验累积到某种程度之后,性格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成为终生遗憾。

受人尊重的需求

马斯洛把这个层面的需求分成两个部分:自我尊重(self-respect)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前者是指一个人知道他是有价值的,能够接受生活的挑战,包括了对自信、成就、独立、个人力量、职称等的需求。

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则包括承认、接纳、注意、地位、名誉和欣赏等。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欣赏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人喜欢被视为平庸、无能、废物、寄生虫。我们不但希望被人接纳,而且希望我们的优点、特质、成就能被人欣赏。

这种需求如果受挫,人会产生自卑、脆弱、无助、无力感。这些消极的“自我认知”,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这种需求获得满足的人,将产生自信、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如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自我尊重、自爱(self-love)。

慈善团体、环保团体、爱心团体,吸引了大批义工来投入,受人尊重的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就是成为理想自我,达到潜能的巅峰。

罗家伦先生在《新人生观》一书中说:“我常说整个人生的目的,就在求自我的实现,也就是在不排斥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分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以求达到尽善尽美、笃实光辉的境地。”

因为要实现理想的自己,人就会努力提升自我,学习知识与技能,勇敢迎接挑战,于是展开了光辉灿烂的人生旅程。

自我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

有音乐天赋的人成为音乐家,有文学天赋的人成为文学家,有科学天赋的人成为科学家。

除此之外,做父母的、当老师的、与机械为伍的操作工、基层公务员、在街头扫地的清洁工,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而发挥潜能。

自我实现的方式可以差异很大,但是最终殊途同归。

灵性的需求

这是看不见的需求,被很多人忽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被主流社会放逐到偏远的位置。

这个需求虽然看不见,但是它一直坚定地存在着。

走到“自我实现”层次的人已经不多了,而灵性的需求,则是追求“真我实现”,这是一条等级更高的道路。

每一个人在一生之中,一定曾经自发性地询问自己:“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是为了什么?”“如果人一出生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有灵魂吗?”“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吗?”“人有前世今生吗?”

这些问题,有些人会持续探索答案,走上灵修之路。

例如释迦牟尼佛,他为了找到答案,自愿放弃一切,过着没有钱、没有居所、没有同伴、没有亲情、没有爱、没有性、没有任何保障的生活,成为一无所有的人。

大部分人则想想就算了,继续做一个生活中人。这样的人,他还没有感受到自己有灵性需求。

但是,没有感觉到灵性需求,不代表没有灵性需求。

即使意识层面不去关注灵性的人,他的内心某一个部分仍然充满好奇,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浮现而已。

自古以来,明确感受到灵性需求的人往往会走向宗教。

但是,灵性需求不等同于宗教需求,一个追求灵性的人可能不隶属于任何宗教,一个依附于宗教的人也未必是出于灵性需求。

在灵性道路上走到一定阶段的人,可能有下列特性:

1.超越的层次。他们经历过超常经验,不但相信超越层次的存在,也从中汲取了力量。

2.生命的意义与存在。有些人认为人死后化为虚无,所以活着时自暴自弃或者无所忌惮、为所欲为,不能领悟永续经营的价值。他们则相信生命具有深刻意义,他们的存在必有目的。

3.人生使命。某种天命或使命感,成为他们行动的最高动机。例如,人生是一场修炼自己、服务众生的旅程。

4.生命的神圣性。他们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人类并非唯我独尊,以此发展出各种理念,例如人不应该虐待动物,不该剥夺动物的生存权利。

5.合理看待物质。他们懂得欣赏物质的享受,却不会把它视为最高目的。他们与金钱关系良好,不排斥金钱,也不追逐金钱,过着主观上富裕的生活。

6.博爱。他们有正义感、慈悲心,愿意去服务、去爱人。

7.理想主义。愿意为高尚的理想、促进世界更美好而献身。

8.合理看待痛苦。他们深刻感受到人类的痛苦,他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却仍然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

9.平淡自处。他们并不因为有了灵性成就而使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反而自觉平凡。

10.重返红尘。刚刚从事修行的人,往往会否定现实,以二分法来看待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例如静坐诵经就是清净,谈情说爱、赚钱买股票就是染污。等到跨过某个阶段后,他体认到了红尘即道场,平凡的生活蕴含了伟大的修行,于是开始能以“见山又是山”的心态,就活在此时此地,在真实的世界中脚踏实地生活着。

平衡满足人的六种需求

就人的发展来看,这六种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缺一不可。

当然,老天允许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步调,你可以偏重某些需求,先去满足它,但是,最终,你必须平衡发展,才能走向“自我”与“真我”和谐运作的光明远景。

祝福你!

从“自我实现”走上“真我实现”之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