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8:22:1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比较与分类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答案】B【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音高听觉理论的是(  )。

A.电话说

B.神经齐射说

C.拮抗过程说

D.行波理论【答案】C【解析】19世纪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以及神经齐射理论。

3.鲁利亚认为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机能属于(  )。

A.行为调节系统

B.动力系统

C.信息接受系统

D.信息存储系统【答案】B【解析】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的机能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即相应的皮层下组织。第三机能系统也称为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4.镶嵌图形的特点可以用于测量的认知风格是(  )。

A.自动化加工与意识控制加工

B.冲动与沉思

C.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答案】D【解析】规则的平面分割叫做镶嵌,镶嵌图形是完全没有重叠并且没有空隙的封闭图形的排列。场独立性是指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习惯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在二战期间对空军飞行员进行研究时提出,通常借助隐蔽图形来测验。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可逆性

B.抽象性

C.具体形象性

D.去自我中心性【答案】C【解析】幼儿的思维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前运算阶段(2-6、7岁),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具体形象性以及自我中心等特点。

6.在新生儿阶段通常不具备的是(  )。

A.吸吮反射

B.巴宾斯基反射

C.抓握反射

D.初级循环反应【答案】D【解析】初级循环反应是皮亚杰提出的感知运动阶段的第二亚阶段,是指向婴儿自身的愉快反应。这是婴儿偶然发现并会反复作出的反应。新生儿阶段并不具备该反应。

7.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控制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常用方法是(  )。

A.恒定法

B.平衡法

C.双盲设计

D.纳入处理【答案】B【解析】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如果给被试者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被试者的反应将会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如果先后两种处理在性质上无关,就会产生疲劳的影响,这两种影响都可以使实验发生混淆,因而要加以抵消。

8.一定属于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是(  )。

A.混合设计

B.被试内设计

C.随机区组设计

D.被试间设计【答案】A【解析】混合设计通常包括两个自变量,混合设计不同于其它设计之处在于他的第一个自变量使用一种设计处理,另一个变量采用另一种设计处理。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每个自变量的水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设计。混合设计属于多因素实验设计。

9.下列实验中不能用来论证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

A.抗拒诱惑实验

B.水下击靶实验

C.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D.言行一致实验【答案】B【解析】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所以水下即把实验反应的是学习的迁移。

10.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原理说

C.共同因素说

D.关系转换说【答案】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基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新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迁移的产生式是自动的。

11.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方法是(  )。

A.社交测量法

B.罗夏墨迹测验

C.角色扮演法

D.主题统觉测验【答案】A【解析】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是由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最先提出。他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2.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缺乏,越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  )。

A.催眠者效应

B.不充分理由效应

C.睡眠者效应

D.过度理由效应【答案】B【解析】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不充分理由效应”。另一方面,如果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13.一个研究者报告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结果t(24)=2.53,根据这个结果可以推知研究被试总人数为(  )。

A.23

B.24

C.25

D.26【答案】D【解析】

14.一项调查表明抽烟量较大的人群比抽烟较少或不抽烟的人群患肺癌的比率更高,据此我们可以说,抽烟量与患肺癌比率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  )。

A.相关关系

B.因果关系

C.函数关系

D.包含关系【答案】A【解析】相关关系即两类事物在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共变关系。抽烟量与换肺癌比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15.一项研究涉及到职业,我们用1表示“农民”,2表示“教师”,3表示“公务员”,这里的数据123属于(  )。

A.等级数据

B.比率数据

C.称名数据

D.等距数据【答案】C【解析】称名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和类别上的差异,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单位,数值一般取整数形式,只计算个数,并不说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使用“1、2、3”表示职业属于称名数据。

16.已知某校男、女学生对某项教育措施各自持“同意”和“反对”态度的人数,若要了解性别与变量是否有关,则应该计算(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Ø相关

D.二列相关【答案】C【解析】Ø系数是指两个分布都只有两个点值或只是表示某些质的属性,如工作状态、吸烟状况等,试用资料是除四份相关之外的四格表资料,是表示两因素两项分类资料相关程度最常用的一种相关系数。

17.以下各项中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

A.韦氏量表

B.个性偏好测验

C.比纳量表

D.主题统觉测验【答案】D【解析】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测验形式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主题统觉测验是投射测验中与罗夏墨迹测验齐名的一种测验工具。1935年编制完成。由30张黑白图片组成。根据被试的年龄、性别采用其中20张进行测试。要求被试根据图片讲故事。

18.可以作为同质性信度指标的是(  )。

A.肯德尔和谐系数

B.差异系数

C.克伦巴赫系数

D.确定系数【答案】C【解析】测验内容的一致性或测验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项目同质性)程度,称为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系数既可以作为信度测量的指标,也可以作为测验同质性测量的系数。

19.最早采用智力年龄概念的是(   )。

A.比纳量表

B.瑞雯推理测验

C.韦氏量表

D.斯坦福比纳量表【答案】A【解析】比纳——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概念。

20.一项研究假设为:经过知觉运动学习的左利手儿童比未经过这种学习的儿童在眼手协调的作业上做得更出色,然而这种差别不出现在右利手儿童中,这项实验中“是否经过学习”是(  )。

A.中介变量

B.因变量

C.调节变量

D.自变量【答案】C【解析】调节变量为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Y与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该题中自变量为左右利手儿童,因变量为眼手协调作业的效果,是否经过学习起调节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效果律

答:效果律由桑代克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与练习律准备律并称为桑代克三大学习理论。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2.鉴别指数

答: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中区分度的一个指标,即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项目分析的一个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即将所有被试在某个测验上的分数从高到低依序排列,划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求出此两组在每一题目上的通过率;再求出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率之差。其范围在+1.00-1.00之间。+1.00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00表示鉴别指数最低。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3.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4.成熟势力说

答:成熟势力说为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成熟势力说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

5.社会惰化

答: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6.概念形成

答: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将概念形成分为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概念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采纳一些具体策略。

7.暗适应

答: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8.抽样分布

答:从已知的总体中以一定的样本容量进行随机抽样,由样本的统计数所对应的概率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兴趣及其类型。

答: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1)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根据兴趣的目的不同可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例如,学生对一堂生动的课、电影、歌曲等的兴趣就是直接兴趣。直接兴趣具有暂时性的特点。(3)间接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其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乏味,但意识到学好这些课程对将来服务于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刻苦学习,并对此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具有较稳定的特点。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2.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以及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1)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2)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3.简述心理测量的特质。

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某种心理学理论,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个体的能力、人格或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或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特质与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特质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对心理的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只能选取群体中的其他人作为标准。所以心理测量的结果通常参照每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而位置具有相对性。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就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智力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因此它的测量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它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测验项目的收集与选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施测过程,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解释,均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

4.简述实验法的显著特点。

答:(1)实验法的优点

①可以有控制地分析、观察某些自变量、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程度。

②通过实验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当然,优点是相对的,实践中影响经济现象的因素很多,可能由于非实验因素不可控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效果。(2)实验法的缺点

①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费用较高。实验法只适用于对当前现象的影响分析,对历史情况和未来变化则影响较小。所需的时间较长,投入成本较大。

②采用这一方法,必须讲究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

③需要寻找科学的实验场所。

④实验中要正确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减少干扰,使实验接近真实状态。否则,将失去结果的可信度。

5.简述社会测量法及其具体形式。

答:社会测量法是在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提出的社会计量测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解释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在的社会结构模式——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是定量地解释整个团体及其成员的人际关系的状况的一种方法。

社会测量法的基本假设是团体中存在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组织。社会测量法有不同的形式,如社会关系测量法、社会距离量表、猜人测验及排序问卷等。(1)等级排列是问卷是最常用的社会测量形式,要求被试对团体内成员逐一排出顺序,然后进行分析。(2)社会距离量表最初用于测定人们对不同社会属性,如民族、宗教信仰、经济状况、人种等人的态度的差异,后来应用于测量团体中间成员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态度评定量表。(3)猜人测验又称提名法,这种测验让被试根据各种行为或行为的品质、特征的描述,找出团体中最符合这些描述的人来,所选人数不限,有些描述特征如果找不到适合的人,可以不选。(4)关系分析法一般用于研究社会知觉,即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知觉。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估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选择。这种方法与社会举例量表等方法结合使用,可以综合分析客观与主观的人际关系状况,以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个人的社会地位、评价社会知觉的正确性和测量社会敏感性。(5)出上述几种测量形式外,社会测量法还有时间估计、群体偏好记录、现场社会计量等多种形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要求。

6.简述利用一组原始数据编制次数分布表的主要步骤。

答:当数据很大时,将所有的数据划分成若干分组区间,然后将数据按照数值大小规划到相应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构成分组次数分布表。(1)求全距

全距是指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从被分组的数据中找出最大数与最小数,二者相减所得差数就是全距。(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任意一组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组数即分组数目的多少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决定,如果数据在100以上,习惯上一般分10—20组,数据较少时,分为7—9组。(3)列出分组区间

分组区间即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距离,又称为组限。起点值称为组下限,终点值称为组上限,组限有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两种。(4)等级次数

一次将数据登记到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一般用画线记数或写正字的方式,为确保正确,第一次登记后再次核实。(5)计算次数

根据等级的结果计算各组的次数,计算各组次数的总和即总次数,并核对各组次数综合与数据的总个数是否相等。然后,取消画线登记次数一栏你,重新制表。新表包括的栏目有:第一列为分组区间,第二列为个分组区间的组中值。组中值是每组精确下限加上组距的二分之一,或精确下限与精确上线之和的一般。第三列为次数(f)。这样整理的次数表就是次数分布表。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文学著作人物形象,论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答: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他认为人格只是每个人以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限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1)首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2)中心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3)次要特质

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2.阐述不同理论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看法。

答:(1)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①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②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③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2)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该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性别图式作为一种预期结构,为搜索和同化性别知识和信息作好准备,其代表人物是Martin、Bem和Levy,他们在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Martin和Halverson的性别图式理论着重于性别图式发展和机能的发展方面,即儿童如何获得性别知识,如何形成定型和合适的性别脚本。他们认为,性别图式的发展始于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图式就会扩展,包括对活动的兴趣和社会属性等。

②Bem和Markus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主要集中在性别图式的信息加工的个别差异上。对性别高度分化的人来说,他(她)按性别组织信息的阈限比较低,易把与性别有关的特征与行为联系在一起。

③性别图式表征了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一般性的知识结构。性别图式越突出,就越能利用性别信息。性别图式理论预示儿童拥有的性别知识越多,就越表现出性别偏好。但成人可以完全意识到性定型,当关于性别的知识增加后,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性别相关行为。(3)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①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②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机会结构模式和种种限制(如女性没有法定选举权,受教育机会少等)塑造了行为的性别风格,并将男女两性纳入不同的生活轨道。(4)社会认知理论

①社会认知理论从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和情感)、环境和行为三元交互作用来考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源和机制。该理论着重强调儿童的标准匹配机能和自我激励机能在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作用。

②班杜拉区分了三种环境结构:强加的环境、选择的环境和建构的环境。强加的环境是指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却人为地将外在要求强加于他们。虽然在此条件下,人们无法控制环境,但如何解释和反应是自由的。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

A.音调

B.音高

C.音响

D.音色【答案】A【解析】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相应的听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音响和音色。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响;波形是指声波的形状,最简单的是形状是正弦波,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2.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

A.内隐记忆

B.外显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答案】A【解析】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其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词干补笔作业和知觉辨认。词干补笔作业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一周之后,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视觉经验属于(  )。

A.视觉适应

B.视觉对比

C.正后像

D.负后像【答案】B【解析】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例如,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4.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区分智力活动的学者是(  )。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特【答案】D【解析】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5.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这一发展任务大致在(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学龄期

D.青年期【答案】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①婴儿前期(O~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②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③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④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⑤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⑧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6.幼儿的道德认识大致处于(   )。

A.道德相对论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习俗水平

D.前习俗水平【答案】D【解析】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他律道德阶段(3~7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7~12岁);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0~9岁),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岁),包括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7.反映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  )。

A.方差

B.全距

C.平均数

D.变异系数【答案】C【解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反映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皆称之为差异量数,其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常用的差异量数有全距、方差和标准差、平均差、变异系数等。

8.回归方程解释力的指标为(   )。

A.回归系数

B.确定系数

C.相关系数

D.通径系数【答案】B【解析】确定系数,又称为决定系数、测定系数或判定系数,记2为R,取值范围为0~1,是指回归平方和占总的平方和的比例,主要说明列入模型的所有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联合的影响程度,即回归效果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系数越大(越接近1),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命题和命题网络

B.正例和反例

C.变式和比较

D.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答案】A【解析】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方式表征,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1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答案】B【解析】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倡的;布鲁姆提倡掌握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意义学习。

11.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

A.罗斯

B.麦独孤

C.奥尔波特

D.勒温【答案】C【解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1924年出版了以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他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12.解释“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论基础是(  )。

A.归因理论

B.控制点理论

C.符号相互作用论

D.认知不协调理论【答案】D【解析】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

13.适合于表示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是(  )。

A.折线图

B.直方图

C.圆形图

D.条形图【答案】C【解析】圆形图,又称饼图,目的是为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A项,线形图,更多用于连续性资料,凡欲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一种现象随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用线形图表示是较好的方法,常见的有折线图和曲线图;B项,直方图,是以矩形的面积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图形;D项,条形图,是以条形的长短表示各事物间数量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差异情况,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

14.当两总体为非正态分布,样本数据为等级数据时,对两总体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的适用方法是(  )。

A.t检验

B.Z检验

C.非参数检验

D.F检验【答案】C【解析】非参检验对总体分布不做严格假定,特别适用于计量信息较少的资料,往往仅依据数据的顺序、等级资料即可进行统计推断。t检验、Z检验和F检验均为参数检验,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①抽样总体为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②各抽样总体为等方差或方差齐性;③各变量值间是相互独立的。

15.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时间序列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的特点是被试不能进行随机抽样,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主要包括单组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和多组准实验设计中(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ABC三项属于真实验设计。

16.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的“因素”是指(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答案】A【解析】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即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17.能够用以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问卷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答案】D【解析】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验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又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8.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叫做(  )。

A.过失误差

B.恒定误差

C.随机误差

D.系统误差【答案】C【解析】测量误差一般可分为:①随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是由于测定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偿性的误差,这种误差不容易控制;②过失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一些非随机性事件所引发的测量数据严重失真现象;③系统误差是在对同一被试进行多次测量过程中,出现某种保持恒定或按确定的方法变化的误差。

19.通过率通常用来衡量题目的(   )。

A.难度

B.区分度

C.效度

D.信度【答案】A【解析】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如果不考虑被试作答是猜测成功的机遇,二分法记分测验项目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P)来表示,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题目越难。

20.测量的两个要素是(   )。

A.对象和工作

B.单位和参照点

C.目标和量表

D.分数和常模【答案】B【解析】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学习

答: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经验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

2.标准分数

答:标准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又称Z分数。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即,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偏离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或之下多少个标准差,以明确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它是一个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3.投射测验

答:投射测验是指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4.社会助长

答: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但是对于复杂任务或不熟练任务,情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差的情形。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5.印象管理

答: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有,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其所好。

6.程序性知识

答: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它通常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问题情境面前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意识的参与。

7.自我中心性

答: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时,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具有自我中心性,即儿童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看问题的,认识不到他人的认知过程,并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别人也会知道,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不同。

8.个性心理特征

答: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的存在,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

答:面部表情是一种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1)面部表情可以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个体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2)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协同变化的结果,但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显。一般地说,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是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是眼睛和眼睑。(3)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2.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答:测验的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都应该实施相同的或等值的测验内容。(2)测验条件的标准化

所有接受测量的个人必须在相同的施测条件下接受测验。其中包括:

①相同的测验情境;

②相同的指导语;

③相同的测验时限。(3)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要求评分结果具有客观性,因此测验中所制定的评分规则要足以使不同的评分人的评分结果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4)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编制测验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编制测验的常模,常模的功能就是给解释测量分数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参照点。

3.简述问卷法的优点。

答:问卷法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以严格设计的问卷为工具,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法的优点包括:(1)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①问卷调查调查范围广,样本规模较大,能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资料,所耗时间相对较短,具有较高的效率。

②调查程序相对简单,在调查人员的挑选和培训上,投入也较少(通过电话询问、邮寄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时,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尤其低廉)。(2)问卷调查结果容易量化

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其调查问题的表达程序、提问的顺序、答案的方式与方法都是固定的,而且是一种文字交流的形式,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调查员都不可能把主观偏见带入研究调查之中。(3)问卷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

问卷的标准化程度高,调查结果易量化,所获得的资料便于整理,可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4)匿名性强

当被调查者面临社会现象、个人隐私、社会禁忌等敏感性问题时,被调查者往往难以与陌生人交谈。而问卷法无需被调查者署名,也不易受他人影响,这样就使得回答的隐秘性、客观性、真实性更强,同时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充分尊重了他们的个人隐私。(5)避免偏见、减少误差

在问卷调查中,每个被调查者所得到的都是完全相同的问卷,问题的表达、题目的顺序、答案的类型和回答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即被调查者受到了相同的刺激。问卷法可以更好地避免人为的各种误差,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不同被调查者的情况。

4.简述正态分布的特点。

答:正态分布也称常态分布或常态分配,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正态分布的特点包括:(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但对称的不一定是正态的),它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相等,此点y值最大。(2)正态分布的中央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然后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1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但终不能与基线相交。(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由于它在平均数处左右对称,故过平均数点的垂线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4)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如果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同,这时标准差大的正态分布曲线形式低阔;如果标准差小,则正态曲线的形式高狭。(5)正态分布中各差异量数值相互间有固定比率。(6)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平均数上下各延伸一个标准差,包括总面积的68.26%,正负1.96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5.96%;正负2.58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正负3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99.74%;取值在±4s之间的概率为O.9999,即包含总面积99.99%。

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答: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包括:(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2)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由于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会把它们暂时搁置。但思维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这些问题会无时无刻萦绕在头脑中,甚至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狂热的状态。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有机结合思维的紧张与松弛,使其向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3)豁朗阶段

豁朗阶阶段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种顿悟并不是个人有意识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经过一段休息之后,或正当在别的事情上入神的时候。(4)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也称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6.简述研究课题选择的策略。

答:科学研究实践中,选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性质、方向不同,加上研究者本身的差异,使得选题无一定之规。但从科研的实践来看,适当采用一些策略,对于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很有帮助。(1)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策略

由于一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想真正取得成果,研究者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选题时,要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步步为营,逐步发展。这要求研究者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者要选准一个恰如其分的研究基点,从一个基本问题做起,等有了成果,有了积累之后,再继续深入下去、扩展开来,最终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2)转轨策略

转轨策略即转变原来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重新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转轨策略包括横向转轨与纵向转轨。

①横向转轨

横向转轨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向,研究者的思维从一个方面转向另外一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②纵向转轨

纵向转轨包括了两个方向上的研究,一是研究者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把一个问题分解为相互关联的许多小问题,从对一般性问题的研究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指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它相关问题,表现出问题延伸的系列。(3)边缘搜索策略“边缘搜索”就是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寻找未解决的问题,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当代科学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存,且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使得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成为科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不仅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及教育科学也是如此。(4)联想移植策略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移植是将一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创造出的成果、方法应用到另一领域去。联想可通过四种方法进行

①相似法,即联想相似的事物;

②矛盾法,即联想对立和相反的事物;

③接近法,联想接近的事物;

④组合法,把几种事物、想像、概念组合在一起。

联想移植是在联想中得到启发,把其它学科领域的成果、原理、方法技术用于教育科研。近年来,人们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原理指导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及最新成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都是这一策略的应用。(5)厚积薄发策略

厚积薄发策略强调研究者要注意日常的积累,广泛地占有资料,努力做到学会积累信息,提高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提高对各种新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积累、储存、加工信息的工作不仅在研究前进行,在研究中乃至研究后都要不断的进行。除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外,积累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在用大脑储存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卡片、做笔记、做摘要,学会用电脑储存资料、学会用信息高速公理查询信息。

总之,从发现研究问题到选择确定研究问题往往要经过反复的修正、提炼、扩充等,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答: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些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研究取向是指这种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包括:(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脑功能的定位、心理免疫学、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成像或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些技术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和脑磁图。(2)行为主义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①程序学习

华生之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正规的学习情境,提出了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斯金纳认为,应该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并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习这些材料,对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强化,在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按照这种方法,个体就能成功地学习到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行为。程序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行了一个时期,以后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序学习的思想已经和计算机教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个体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②行为治疗

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人们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这就是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如系统脱敏就是常见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③生物反馈

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如心率、血压、体温等。这种训练通常借助于生物反馈仪来进行。个人从仪器上可以读到自己的心率、血压等指数。如果一个人的血压太高,他可以通过放松训练,让自己的血压一点一点地降下来,最后达到控制血压、治疗高血压症的目的。(3)心理分析的研究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像行为主义的理论一样,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安娜弗洛伊德、克莱恩和埃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作用。(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皮亚杰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这是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的。40年代末,由于各门科学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在认知心理学的早期发展中,计算机模拟采用得很普遍。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

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