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的园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4:24:07

点击下载

作者:倪青义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画的园林

如画的园林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园林之母——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东北街,它的面积达5.6万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这个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和曲水之趣著称。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被称为“我国四大名园”。

诗画隐喻中的明代建筑

1505年至1521年的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苏州,购地修建了一处园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据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徵明的画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及手记《王氏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拙政园绣绮亭

根据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文徵明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因为这块土地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 拙政园

因此,文徵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人们的视觉层次中。潘岳 西晋文学家,30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潘岳在任上有政绩,太傅杨骏引岳为太傅主簿。

园中后来一直留有许多文徵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代表此园的意境。

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徵明亲手种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当喜爱植物,并且,园中超过一半的景色都与植物或植物本身的涵意有关。御史 我国古代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当时刚刚建成的拙政园,规模宏大,园内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有倚玉轩等建筑。

倚玉轩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 拙政园留听阁俞樾 (1821年~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任翰林院编修。后罢官,移居苏州,潜心学术。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于此。

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犄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

清代的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题写小篆“听香深处”4个字,额悬于轩西向廊内,并评说:

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

后来,此匾遗失。小轩在建筑上也颇有特色,为了方便赏景,共有3个出口,除西向主门外,南向、东向的轩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称处处邻虚。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歇山山花探入水面,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姣好。

王献臣所建的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王献臣死后,其子将园卖给了徐佳。徐佳是紫芝园主徐封之弟,也是另一名园“东园”主人徐泰时的堂叔父。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由于篆书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所以古代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

拙政园被徐佳所得后,徐佳以己意增损其中的建筑和布局,使园林失去了原本的意蕴。此后,徐氏家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来,徐氏家族衰落,拙政园也逐渐荒废了。

到了1631年,已破落近30年并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东部园林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心一善画山水,他购买到这片土地后,开始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在1635年落成,取名为“归园田居”,从此,拙政园便成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园林。■ 拙政园奇石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我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是我国历史上公认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大致位于存留下来的拙政园东园。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穿过兰雪堂,即可进入园内。

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园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

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最初的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存留下来的兰雪堂为三开间,坐北朝南,“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拙政园美景

涵青池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和联壁峰。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拙政园内亭阁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峰下有洞,为“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

芙蓉榭建于水边,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

拙政园的芙蓉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意境非常优美。

放眼亭为拙政园东部的最高点。登放眼亭,远可望园外闹市,近可观园内山水楼台。在园主王心一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的描述:

渡涧盘旋而上,是为紫逻山,以言其石之色也。上有五峰,曰紫盖,曰明霞,曰赤笋,曰含华,曰半莲,又谓之五峰山,有亭曰放眼。

这样的文字像图解说明,如数家珍。虽然文中的五峰早已消失,而放眼亭一直浮在山顶,像一面不倒的旗帜。

东园西北土阜上是由黑松、枫树和杨树组成的树林,林西为秫香馆。秫香馆原为秫香楼,秫香楼早已颓圮,存留下来的秫香馆成了园林的茶室。

秫香馆为单檐歇山顶结构,其面阔5间。屋柱都移在外部,形成围廊,两侧有短窗,前后正中设落地长窗。

馆内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刻有48幅黄杨木戏文浮雕。图案为明代风格,有“状元及第”“洞房花烛”等场景,还有《西厢记》中的“张生跳墙会莺莺”“莺莺拜月”“拷红”和“长亭送别”等,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西面有一道倚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阅读链接拙政园最早的设计者文徵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吴门画派”的领袖,他在我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文氏的山水画作品中,以园林为题材的创作占有很大比重,这与明代苏州园林文化的影响以及文氏个人以“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思想不无关系。在文徵明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堪称精品。在这幅图册中,对当时拙政园中的各个景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画后均题诗一首,与所画内容相得益彰。图册中的拙政园以水景为主,园内建筑稀疏,是一座茂树曲池,接近天然风光的自然园林。

分家后复园的山水美景

1648年,当时拙政园主园的园主为徐佳第五代后人,他将拙政园售予了清代大学士陈之遴。之后,陈之遴重新修葺了拙政园。

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的吴伟业在他的诗作《咏拙政园山茶花》中赞道:■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走廊大学士 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唐代曾置昭文馆、集贤殿和崇贤馆大学士,后皆由宰相兼领。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明代废宰相设置内阁制,内中官员皆称大学士。明清时期又称为中堂。

有宝珠山茶三四株,交柯合理,得势争高,每花时,钜丽鲜妍,纷被照瞩,为江南所仅见。

并在诗中赞美道:

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

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蛛凌朝霞。

后来陈之遴获罪被谪至辽东,1662年,拙政园被没收为官产。后来,拙政园又被还予了陈之遴家。陈之遴之子又将园林卖给了王永宁。

王永宁购得拙政园后,开始大兴土木,易置丘壑。经过此次大修后,拙政园的面貌与文徵明的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

重建后,园内有斑竹厅和娘娘厅,为王永宁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100多根,石础直径达1米左右,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还有白玉龙凤鼓墩,都是珍贵的宝物。升龙 我国古代关于龙的一种图案,一般用于浮雕。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起较缓者,称“缓升龙”,升起较急者,则称“急升龙”。

当时,王永宁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来,王永宁因故身亡,家产被没收,雕龙柱及楠木柱等尽被运送到京师,拙政园便颓圮衰败了。

1679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当时的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

1684年,康熙帝南巡曾来此园,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

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狮子林建筑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开始逐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购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苏松常道 我国古代官名,又称苏松道。清初设兵巡道,管辖苏州、松江两府,驻地太仓州,后改为苏松常道,管辖苏州、松江、常州3府。乾隆年间改名为苏松太道。一般全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上海县并兼理江海关,又简称为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关道等。

在1736年左右,拙政园又被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再加上早已分离出去的东部“归园田居”,最初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3个园林了。

此时,中部的复园归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经过蒋氏多年经营,才逐渐恢复了原来的规模。“复园”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其中水面占1/3,为全园精华之所在,虽历经变迁,但园林的布局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复园”中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楼台亭榭位置参差错落。

从《拙政园图》和《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曾经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与存留下来的拙政园中部建筑毫无二致。■ 拙政园内亭榭■ 拙政园“远香堂”

远香堂是“复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主厅为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

厅北有临池平台,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上与远香堂正对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徵明手书的对联:八旗 清太祖努尔哈赤正式创立,初建时设黄旗、白旗、红旗和蓝旗四旗。后来因人数增多,又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和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他们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亭的中央是元代诗人倪瓒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在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都是一派生机。

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和“海棠春坞”等众多建筑。

听雨轩在远香堂的东南方,与周围的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有一泓清水,水内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因此,多少年来,在这里听雨的人们,都会感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荷风四面亭位于远香堂北方,亭建于水池中央,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看到见山楼。

见山楼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见山楼三面环水,一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苏州拙政园“听雨轩”■ 拙政园美景

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阶。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古代,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故而得名。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熏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花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陶渊明 (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等。

在远香楼的西边,便是小飞虹。小飞虹的形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朝宋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之意,取名小飞虹。“虹”指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南朝宋 又称水宋、刘宋。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改国号宋,定都建康。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以刘裕世居的彭城为春秋时宋国故地,故以宋为国号。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形。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小飞虹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

小飞虹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小沧浪”取自北宋苏舜钦所筑的“沧浪亭”,寓意遁世归隐。小沧浪阁面阔3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

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 拙政园■拙政园建筑

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小飞虹的北面是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之名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人们常以香草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寓意香草,也很得体。

在我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3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松风水阁位于远香堂的西南边,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松、竹和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

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并且,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我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有风拂过,松风水阁外,松枝摇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再往西,便是玉兰堂。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梦笔生花是古代文人对创作灵感的追寻,将此处取名“笔花堂”表明这里是园主进行创作的地方。玉兰堂的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蒋氏拥有复园70余年之后,终于易主。1809年,刑部郎中查世倓购得此园,当时园子已经池堙石颓了,经过查氏不断修缮,复园面貌才焕然一新。阅读链接复园的海棠春坞,位于听雨轩的北边,是一个独立小院,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植海棠两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庭院地面为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的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海棠春坞的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古典园林——苏州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金阊门外,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

留园占地20000多平方米,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体,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的精华,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留园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富有山林之趣的东园

1593年,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在苏州金阊门外建造园林,名为东园,这即是留园的前身。徐泰时能够建成东园,和他的做官经历是分不开的。

早在1580年,41岁的徐泰时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营缮主事,后以劳绩晋升为营缮郎中。■ 苏州留园美景■ 留园五峰仙馆

后来,明神宗兴建寿陵,徐泰时被派到工地管理寿陵的建造。这一段时间的修陵经历,为徐泰时以后建东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修陵之后,徐泰时因平时慷慨任事,自恃才高,得罪了上司与同僚,被弹劾,后来被罢职了。

徐泰时罢官回归故里苏州后不问世事,在1593年开始专心建筑东园和西园。西园为佛寺,即后来的戒幢律寺,东园为园林,即留园前身。进士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由于徐泰时仰慕范仲淹,取《岳阳楼记》的含义,题园中主体建筑名为后乐堂。但后乐堂被毁,后来刘恕为园主时扩建为“传经堂”,到盛康为园主时,因得文徵明停云馆藏石,更名为“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位于大门的北方,为留园一座最大的建筑,由于五峰仙馆的梁柱均为楠木,又称楠木厅,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这里的一副楹联道:■ 留园建筑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士、医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棋术,善于弹琴,也是个书法家,人称“山中宰相”。传世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插屏 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的座屏、砚屏等屏风的统称。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被归为家具的一种,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都是接地而设。清初出现的插屏和挂屏,则开始兼有供人欣赏之用。

白云怡意;

清泉洗心。

楹联的落款是:佚名题留园五峰仙馆北浣云沼东边墙。

楹联主要写山居生活的情趣。上联中的白云,一方面是隐逸的象征,一方面又是禅家常用的喻象,象征着不染不著、无拘无缚的自由心态。

下联表达的是以清澈的泉水涤荡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纯洁专一,颇富玄理色彩。全联言简意赅,意趣恬淡,富有玄理妙思。

此楹联出自南朝梁时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诗道: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五峰仙馆内还有楹联为:

雨后静观山意思;

风前闲看月精神。

楹联落款是:梁谳集自宋人邵雍诗题五峰仙馆内大理石插屏。

表示此幅楹联是为馆内的大理石插屏所题。

五峰仙馆的这块大理石圆形座屏的石面纹理色彩仿佛一幅“雨霁图”,而左上方的朦胧石晕又恰成云中月,故联语选取了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如新雨洗过的青山、清风和明月,景清而意远,仿佛天然水墨图画。

联中的“山意思”和“月精神”,赋自然风景以人情味,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境异曲同工,写出了山和月的个性,人与山月,好像主人和宾客一样,是物我交感的绝好说明。

五峰仙馆还有楹联道:

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 苏州留园内景■ 苏州留园

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楹联落款是:“盛康题留园五峰仙馆”,这是后来园主盛康的自撰联,联中的“且住为佳”,出自晋人帖:

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

盛康精通医道,原在常州开过药店,因所献丹药治愈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而得到青睐。

此后,凭借着自己的才能,盛康在官场上非常得意,不断升迁。而此联就是反映了盛康官场得意后的踌躇满志,寄情山水之情。

五峰仙馆的北厅还有一副楹联道: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楹联的落款是:“陆润庠题留园五峰仙馆北厅”,这幅对联为后来清代状元陆润痒撰写,挂放在五峰仙馆厅北,借用于此和环境不甚相符。

楹联的上句谈读书之乐。作者选取了5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吸取其精髓,从中获取无穷乐趣。下句借咏花喻指人品格高洁脱俗,心志不凡。

据记载,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已经颇具规模。后乐堂前有楼,楼下左右隅植牡丹、芍药,又在堂右数步外植野梅一林,在堂后请叠山高手周时臣垒石屏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山上梅岩相得,势若拱遇。池堤上红杏垂杨间植,堤尽有亭一座。

另外,徐泰时还在园中安置了3块有名的太湖石,造成了冠云峰、瑞云峰和岫云峰。这3块太湖石也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 苏州留园春色■ 苏州留园冠云峰

在庭院居中者,最为高大的即为冠云峰,东西两侧分别为瑞云、岫云两峰,两峰退立两侧,屏立于冠云峰左右,呈品字形排列。

冠云峰清秀奇特,极嵌空瘦挺之妙,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取名冠云。此峰不但正面看去峻峭雄拔,风韵不凡,细看峰顶,似乎像一只雄鹰兀立其上,鹰头在西,向下盯着一只向上爬的老龟。

如从西北方向望去,却另有一番情趣,宛如一尊送子观音,怀抱婴儿,脚踩鳌鱼,亭亭玉立。

冠云峰前凿有小池,半方半曲,峰石倒影落入池中,名为“浣云沼”。峰后建楼名为“仙苑亭”,又叫“冠云楼”。

这前池后楼和石峰在色调上与形体上,形成了深浅明暗和高低横竖的明显对比,从而把冠云峰衬托得更为高大凌空。

山峰下用湖石砌成的花台小径,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真是绝妙的林泉景色,大有林下水边,胜地之胜的风味。

冠云峰西侧一峰,名为“岫云峰”。峰石呈白色,嵌空玲珑,窍穴密布,视之犹如乱云出岫,飞雪轻扬。身下有一沟壑,形如深山溪涧,蜿蜒曲折。

后来峰脚下有一棵百年枸杞,攀石穿穴,缠绕其身。每值深秋,那峰石上一串串翡翠般的绿叶,以及那色同红珊瑚似的浆果,把峰石打扮得更为美丽,充满生机。

瑞云峰石呈浅灰色,亦玲珑嵌空,窍穴数百,有两个由水浪拍打形成的大洞孔,把石峰左右形成两只宽袍舞袖,相隔仅尺,如同美女扭动着细肢软腰,翠袖翾风,舞姿翩跹。

据说,徐泰时得到瑞云峰后,在将石运至东园的一路上不知破坏了多少桥梁,因此,徐泰时对瑞云峰更加珍惜了。

峰石运回苏州后,立于徐氏园林堂侧土垅之上。徐泰时女婿范允临曾对时任吴县知县袁宏道说:“此石每夜有烛光出现。”

从此,瑞云峰更是名声鹊起。但是瑞云峰运回不久,徐泰时就病故了,瑞云峰从此就高卧深林茂草之中。

过了40年,徐泰时的儿子徐溶把这些倒伏在深林茂草中的瑞云峰又竖立了起来。但是没想到,没有几年徐溶也死了,相传瑞云峰为不祥之物,所以一直被搁置,后来才被重新立起来。

瑞云峰高约5米,宽约3米,厚1米,底座高1米,总高约6米。峰形似巨掌,褶皱相叠,涡洞相套,玲珑剔透,趣妙曲折,四面可赏,其规模体量,清秀奇特为现存太湖石峰之最。阅读链接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鱼化石”。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