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品药膳制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8:09:31

点击下载

作者:范文昌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精品药膳制作

中华精品药膳制作试读:

前言

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食材本身或者在食材中加入特定的中药材,使之具有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生理机能以及色、香、味、形的特点,适用于特定人群的食品,包括菜肴、汤品、面食、米食、粥、茶、酒、饮品、果脯等。药膳是膳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食疗,是利用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烹饪方法,达到保健康复、辅助治疗疾病、恢复人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药膳制作是在中医学、中药学、营养学、烹饪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相应食物、调味品相配伍,采用传统烹调技术与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膳食操作。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精品药膳中常用中药材,介绍了常用中药材90余种(来源、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按语等),其中药食同源的药物在药名后面用“*”标识;第二章精品药膳中常用食材,介绍了常用食材20余种(来源、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按语等) ;第三章精品药膳制作基本操作,包括药膳原料的准备、药膳制作方法;第四章精品药膳(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操作步骤、功效应用、按语),包括四物鸡汤、四君子鸭、十全大补汤等110余精品药膳。本书传承了古方验方的精华,结合现代的口感搭配,既保留了经典验方的有效性,也更贴合现今社会的饮食习惯,可以更好地发挥药膳食疗的养生功用。书中主要挑选道地性药材、食物性原料进行搭配,以不同的烹饪手法,呈现出色香味俱全的汤品、菜肴、粥品、饮品等形式。书中包含对药材及食物原料的功效性能及使用须知的解读,能够让广大读者在了解药膳方的基础上,更好地定位药膳方的适用人群。

本书适合中医养生、中医保健、中药、食品、营养、烹饪等专业爱好者阅读;可作为高等院校药膳学、中医药膳食疗学、中药与药膳食疗技术、中医药膳、药食两用中药及药膳、食辅药疗与保健品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及“中医药膳制作” “食疗调理师”等工种技能培训教材。

警示:药膳属于食品范畴,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说药膳具有功效或者能治疗某种疾病,同时疾病要进行辨证用膳,本书所罗列药膳只是作为食品使用,如有疾病发生,建议求助相关医生进行诊治,以防延误病情。

本书在撰写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学术水平和编写能力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范文昌2019年4月1日第一节 解表药

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用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生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味】辛,微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能应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用法用量】3~10克。【按语】本品适用于多种呕吐,为“呕家圣药”;不可用干姜替代生姜使用。白芷*【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性味】辛,温。【归经】归胃、大肠、肺经。【功能应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用法用量】3~10克。芫荽*【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性味】辛,温。【归经】归肺、脾、肝经。【功能应用】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用于风寒感冒,麻疹透发不畅,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15~30克;或捣汁。【按语】疹出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禁服。不可多食,否则令人气虚。胃溃疡、脚气、口臭等患者及服用补药时不宜食用。芫荽不可久煎。荆芥【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微温。【归经】归肺、肝经。【功能应用】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法用量】5~10克。薄荷*【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凉。【归经】归肺、肝经。【功能应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用法用量】3~6克,入煎剂宜后下。【按语】阳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桑叶*【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性味】甘、苦,寒。【归经】归肺、肝经。【功能应用】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用法用量】5~10克。淡豆豉*【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性味】辛、苦,凉。【归经】归肺、胃经。【功能应用】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用法用量】6~12克。菊花*【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性味】甘、苦,微寒。【归经】归肺、肝经。【功能应用】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用法用量】5~10克。【按语】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粉葛*【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性味】甘、辛,凉。【归经】归脾、胃经。【功能应用】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用法用量】10~15g。第二节 清热药

概念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

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适用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决明子*【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甘、苦、咸,微寒。【归经】归肝、大肠经。【功能应用】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用法用量】9~15克。淡竹叶*【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性味】甘、淡,寒。【归经】归心、胃、小肠经。【功能应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用法用量】6~10克。【按语】无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夏枯草*【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性味】辛、苦,寒。【归经】归肝、胆经。【功能应用】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用法用量】9~15克。【按语】夏枯草可引起过敏反应,可导致接触性皮炎。地黄【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能应用】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克。生地黄:10~15克。金银花*【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性味】甘,寒。【归经】归肺、心、胃经。【功能应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用法用量】6~15克。【按语】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土茯苓【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性味】甘、淡,平。【归经】归肝、胃经。【功能应用】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用法用量】15~60克。【按语】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木棉花【来源】本品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干燥花。【性味】苦、淡,凉。【归经】归脾、肝、大肠经。【功能应用】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用于泄泻,痢疾,血崩,疮毒,痔疮出血。【用法用量】9~15克。溪黄草【来源】本品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的全草。【性味】苦,寒。【归经】归肝、胆、大肠经。【功能应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用于湿热黄疸,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用法用量】15~30克。第三节 泻下药

概念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主能泻下通便,以排除胃肠积滞、燥湿及其他有害物质(毒物、寄生虫等);或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从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之目的。有些药物兼能逐瘀、消癥、杀虫。

适用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有些药物兼治癥瘕、虫积等。火麻仁*【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胃、大肠经。【功能应用】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用法用量】10~15克。【按语】肠滑者忌服。老年、体虚、产妇津血不足肠燥便秘,用之最为适宜。郁李仁*【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前两种习称“小李仁”,后一种习称“大李仁”。【性味】辛、苦、甘,平。【归经】归脾、大肠、小肠经。【功能应用】润肠通便,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用法用量】6~10克。【按语】阴虚液亏及孕妇慎用。第四节 祛风湿药

概念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适用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证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木瓜*【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味】酸,温。【归经】归肝、脾经。【功能应用】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用法用量】6~9克。或入丸、散。【按语】湿热偏盛,小便淋闭者慎服。不可多食,损齿及骨。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