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留一些孤独时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1:48:12

点击下载

作者:张仲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自己留一些孤独时光

给自己留一些孤独时光试读:

前言

“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不愿向丑恶屈服、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往往都是最孤独的,但他们的生命也是最具有价值意义的。

在孤独中成长的人既感性又冷静,或许一些很小的事情就能打动他们。但感动之余,他们还是会冷静分析,所以很多事他们比别人看得更透彻,所以他们比别人多了一些睿智。但这种睿智很多时候也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于是他们的孤独便又加深了。

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我有两种生活方式:在第一种方式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一切人和物一起玩把戏;在第二种方式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是对在孤独中成长的人的最好描述:孤独,但并不是孤僻,也不是寂寞。

很多人都弄错了孤独的含义,认为孤独的,就是寂寞的。其实孤独和寂寞完全是两回事。孤独是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一种冷静地独处,所以,孤独的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而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

寂寞的人是空虚的,即便呼朋唤友,纵情狂欢,那也只是一时的宣泄,狂欢过后,终归要回到原来的状态,内心烦躁,自我逃避。而孤独的人是在给予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审视自己,独立地、安静地在思考。

也许,只有给自己一些孤独时光,才有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究竟怎样充实生命的价值?

究竟怎样让人生变得宽厚而多姿?

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是在孤独中成长。

因为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有机会直面和审视自己的心灵。

在某一个夜晚,谢客守窗,一杯清茶,一卷好书,沉静其中,好好体味一下在孤独中的感觉,或许你会感到豁然开朗。

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盲目地喜欢热闹,不再任性地处理问题,开始遵从自己的意愿做自己需要做的事,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得失方面变得大度慷慨,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那么独处也就变得充满意义,成长有迹可循。第一章我的孤独,我自了悟

孤独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影子,做了个深深地,深深地深呼吸,狠狠地、狠狠地吸一口清新、纯净的空气。学会感悟孤独,让自己保持清醒……故事要怎么写,才不辜负此生

这一生,我们赤裸裸地来了,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也无从选择。生与死,皆如此。上帝把这个权力留给了他自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怎样活着。

怎样活着才好?这个故事要怎么写,才算不辜负此生?问一千个人,或许会得到一千个答案。其实何须如此烦琐,该来的终究要来,该去的始终无法挽留,如果能够珍惜活着的时间,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就是一种极大的奖励。虽然,这可能会有些孤独。

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有这样两颗星,他们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直到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光才达到我们的眼睛……

尼采和梵高就是这两颗星,一颗星照亮了人类思维的空间,一颗星将人类的艺术生活演绎得更加深邃。他们同样出生在偏僻的乡村,从小接受的都是仁爱思想,他们同样地孤独。

1888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这一年,他接连写了五本小册子:《偶像的黄昏》《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反嫉妒》《看,那个人!》但这时的他籍籍无名。

1888年也是梵高的艺术巅峰,他经典传世的大多数画作都产生于这一年:《向日葵》《开花的果园》《阿尔卑的吊桥》《收获景象》《自画像》等,而他同样名不见经传。

1888年,当尼采接近崩溃的时候,世界“发现”了他,第一次,开始有人欣赏他的哲学。

1889年,梵高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他的弟弟第一次卖掉了他的画,于是,他也被世界“发现”了。

这两个人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同样地不为人知,认识他们的人都叫他们是“疯子”。他们被排斥在人群之外,他们同样都是世纪末的孤独者,却也是新世纪的早生儿!

百年之前,两位孤独的大师走完了他们短暂的人生,留下的却是灿烂与辉煌。尼采和梵高的个性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为了艺术,为了揭示人生,他们孤独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那颗不安分的灵魂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他们都没有品尝过爱情,没有完整的家庭,没有直接的收入,甚至连朋友都没有,他们的孤独常人难以领悟。而在这世纪末的孤独里,他们又为下个世纪,甚至是后几个世纪的人们点燃了火炬。

或许在常人看来,这两个人的生命里除了哲学与艺术,就只有孤独,但其实还有爱与激情。真正的爱与激情是最孤独的。正是出于对生命的激情以及爱的理由,尼采在万丈红尘中艰难地跋涉着;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梵高在他色彩斑斓的画作中,呼唤着自由与爱的到来。尼采说过:“怀着你的爱和你的窗到你的孤独里去,很久以后,正义才跛脚跟在你的后面。”

尼采和梵高之所以如此孤独,是“因为他们感到有一条可怕的鸿沟,把他们同一切传统分离开来置于恒久的光荣之中”。这是整个盲从的世界中,一个真实的人的孤独,这是一切向传统挑战的思想战士的孤独。他们怎么能够忍受如此的孤独?一切源于他们想要超越自己的信念。尼采和梵高犹如梦游者被唤醒,他们为自己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转眼间,一百多年过去了,百年前的孤独背影越走越远,但是他们的足迹却留在了人们前进的道路上……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情欲,不是一切身外之物,而是爱与激情。这是生命真正的幸福快乐之源。虽然有些孤独,但它使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同时,超脱了私欲纠缠,进入高贵状态。

孤独与空虚虽然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但它们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孤独的人也许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方式消极而落寞。孤独的人可以寻找到最初想要的本真。经历孤独,他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坚强。

当我们学会感受人生的悲喜与无奈,也就更能明白如何改变生活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小憩在孤独小舟之中,就能享受孤独。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孤独,它不仅不会把一个人淹没,反而能够成为我们休息、调整的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感受,找到心灵的新起点,找回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人呢

偶尔与友人把盏,你的所言、所想大部分人都不爱听,于是你成了游离于人群之外的那类人。你感觉他们很肤浅,他们也对你很不满。你并非有意为之,别人却对你一笑置之。你只有无奈地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人呢?”一种“我遗弃了人群而又感到被人群所遗弃的悲哀”流连心间。

其实,阳春白雪,曲高必和寡,不然这世间贤人怎会寥寥无几。古语有云:“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阳春之曲岂是人人都可和之。他人不解未必是你的错。

魏晋嵇康,竹林七贤之一。他抚琴赴死,此后《广陵散》便失传于世。嵇康的诗,很多都是气势极磅礴的,如《兄秀才公穆军赠诗十九首》中的“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漱朝露,晞阳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等句,又如《四言诗》中的“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等句。嵇康是在以一种大姿态俯瞰众生,这样的气魄之下,一个人最容易产生的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曲高和寡”的孤独。“习习谷风,吹我素琴。咬咬黄鸟,顧儔弄音。感寤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一个孤独的形象,有素琴,却只能与清风抚;有清音,却只能与黄鸟鸣。非无人愿与之相伴,而是无人相知,无人相与和!“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华发?”“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有能从此者,古人何足多?”曲高和寡的背后有,是对知音者的向往。嵇康明白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他想要的并不那么容易得到。他自顾自地喝着、唱着,孤独着。

太傅钟繇之子颖川钟会慕嵇康之名,邀集当时的贤俊之士,拜访嵇康。嵇康“扬锤不缀”、“傍若无人”、“不交以言”,客观地说,非常傲慢无礼。

钟会面子上挂不住,终于选择离去。

嵇康说出了中国史上最傲的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与其说是询问,不如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在质问。

嵇康孤,因为知己者寥寥;嵇康傲,因为在精神上有绝对的自由。或许在嵇康看来,钟会与自己根本不是一路人,像钟会这般汲汲于名利的人,又怎么会明白精神自由与超越的乐趣呢?

留下“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回答后,钟会悻悻然离去。

嵇康曲高和寡,能称之为知己者不过“竹林七贤”等寥寥数人而已。而在此之中,也只有陈留、阮籍能与嵇康比肩而论。

一曲广陵赴乾坤,曲高和寡仍高歌。嵇康之凌厉不羁,旷逸傲岸,一生励志勤学,崇自然、尚养生,惊才通博,临终鼓琴神思仙念《广陵散》,一曲绝弦,葬了半生漂泊,闻者其谁,契者其谁?凄咽处,语凝噎,慨听弦断音亦绝。

众人皆入梦,唯我独向隅!究竟是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别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在向往着什么。鸟中有大鹏,鱼中有大鲲。大鹏振翅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那些篱笆间跳跃的家雀又岂知大鹏眼中的天高地阔呢?鲲鱼晨由昆仑发,午达渤海湾,夜停孟诸湖,那些只会在水塘中穿梭的小鱼又怎知大鲲心里的江阔海深呢?如嵇康者,他们美好的思想和行为都超出于一般人之上,那些寻常人又怎么可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呢?

唯其可遇何需求,蹴而与之岂不羞。果有才华能出众,当仁不让莫低头!当所有的喧嚣都离你远去,只有你独自沉浸在孤独中,冥想着、净化着,你又何须去在意究竟是谁忘记了谁?这辈子,没有必要刻意去寻找一个知己

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慰之词罢了,茫茫天下,识君者能有几人?俞伯牙“高山流水”,知音者唯钟子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知音自古难觅。古往今来,多少高山隐士、文人墨客、王侯将相,或独钓寒江,或登高长啸,或对月慢饮,或邀影成诗,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个足矣,更是道出了无尽的遗憾与无奈。也正因如此,“高山流水”的佳话才会在世间经久流传。孤独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同行者。然而,叹便叹了,憾也憾了,却不必刻意去寻找一个知己,因为生命的常态是孤独。

我们孤独而来,一无所有,有几人能与人结伴同来?我们孤独而去,独走黄泉,又有几人能与人相约结伴而去。然而我们又常说,自己害怕孤独。其实,我们害怕的是寂寞。

寂寞与孤独是很容易被人们混淆的概念,其实这是对生命的两种不同感受。孤独是沉醉在自己世界的一种独处,所以,孤独的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而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

排解寂寞很容易,如今的社交网络如此发达,有太多的方法排解寂寞,一旦热闹起来,寂寞这种表象的、浅层次的心灵缺失也就解了。而孤独则不同,孤独是那种纵然你被众星捧月,依然会心中寥寥,甚至更为孤独的感受。欲语还休,难以言清。

于是,便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有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那是一种感叹于知己难寻的落寞。然而,心灵上能互通的毕竟没有几人。即便终了一生,或可相遇,或者就是无缘。

所以,不必刻意去寻找,有些东西奢求不来。纵然是同枕共眠的夫妻、血浓于水的父子兄弟,在精神层次上也未必能够完美契合。至于朋友间的一言九鼎、肝胆相照,也只是情义上的深度,若说知己,恐怕未必。人于茫茫尘世中,若能寻得一二在某一点上有共同之识、彼此赏识、相得益彰的朋友,已是人生一大幸事。

譬如你喜欢读书,得一有相同爱好的书友,彼此借阅,互论心得,诗清词雅,相互切磋,此人生一喜也。又如你爱那杯中之物,得一好此道者,酒量不相上下,酒品犹佳,有了空闲便在一起浅酌慢饮,高谈阔论,纵横天下,指点江山,岂不也是人生一幸事,又何必非求他知己知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如果得不到,不必去强求。你身边的人,他们的言行你不认同很正常,他们不理解你也很正常。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有各自的想法与思考,你能做的就是求同存异。精神层次上的东西,不能相容也就罢了。你还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它会让你的心静下来,去做关于生命的思考。

如果在这个世界里,你不能找到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孤独的出口,等待着与你相遇。那么,学会享受你的孤独时光。求知己、觅知音,是一种非常美好的追求,可人生总是遗憾重重。生命中能得一二知己当然是一大幸事,但能在缺憾的人生中,学会孤独地享受人生之乐,才是智慧的人生观。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多年以前,他和她偶然邂逅,彼此相识,从一见倾心到无话不谈。“你有什么爱好吗?”她问。“文学,你呢?”他说“真的吗?我也是。那你喜欢看什么书?”“《红楼梦》。”“太巧了,我也是!”

他们的身影,时而重合,时而平行。

相处了一年以后,他和她来到了彼此相识的地方,路灯下,把他们相反方向的身影拉得很长。“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好吗?”他问。“她玉洁冰清,对爱情忠贞不渝。”她说。“可是她心胸狭窄,对人太苛刻。”“你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的。”他很认真地回答。“可我……”

两个身影各奔东西,只留下一片昏黄的灯光。

置身于陌陌红尘中,每一天都有别离,每天也都有相逢。茫茫人海,谁与谁一见倾情,又是谁与谁擦肩而过。所谓朋友,所谓恋人,一转身,也许就是一生背道而驰,一句再见,也许就是这辈子再不相见。所以,不要停在原地,不要傻傻地等,不要呢喃自语:“我这个人,为什么你不懂?”

风有风的心情,雨有雨的心声,你的所想怎能人人都懂?你的心声,怎能人人遵从?做好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言行。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就是一点一滴的缘分凑成,他不懂你,你不懂他,说明彼此的缘分还没水到渠成。

他说你冷面寒霜,其实不知道,你的火热在心中;

他说你淡漠无情,其实不知道,在街角看到那个乞讨的小孩,你的心早已泪如雨下;

他说你自负癫狂,其实不知道,你只是不愿向功利世俗去妥协;

他说你爱得不深,其实不知道,你只是不想万劫不复,只是刚好爱到七八分;

他说你孤僻高深,其实不知道,你只是希望遇到一个真正懂你的人。

也许你与他就像不同时区的钟,看起来好像在一起滴滴答答,其实大相径庭。你没有走进他那个时区,他就跟随不了你的分分秒秒。你们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层薄薄的纱,看似若有若无,实则彼此都看不清。所以他不懂你,你别怪他。

这世上找不到那么多的不离不弃,也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能珍惜的便珍惜,毕竟,缘分来之不易。但不是所有的错过和失去都不值得原谅,留不住的只是朝露昙花,再美不过刹那芳华。人与人之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你再解释,依旧不懂。他不懂你,你别怪他,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么大度,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么随性,只是要让自己明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们都习惯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所以他不懂你,你别怪他。

其实难过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有个人陪在身边,宽慰几句,安抚几许。无聊的时候,发会儿呆,享受一下孤独的时光。不言不语,不卑不屈,让思想升华出来的火花照亮心里需要照亮的角落,别怪自己,也别怪别人。

我们一直试图找到那些真正懂我们的人,但往往却是天意弄人。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会被人感受,有人愿意从内心里去了解我们;或许,我们的努力一直不能被人感知,他们淡漠了我们的这种追求。无论如何,都要释怀,能被感知自然舒心,不能被感知也要会宽心。

他不懂你,你别怪他。尽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种欣慰,无怨无悔。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则,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见解,何必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你认可的,他未必认同,你理解的,他未必明白,别奢望人人都懂你的心情。如果留念只能是痛苦,何必对昨天的过往纠缠不休?一壶香茗,一卷书,一剪月光,一人赏,在孤独的日子里,依然可以安然无恙。我就是我,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畏惧别人的眼光,总是担心别人怎么想,不自觉地丢失了自己;其实事情是我们自己的,别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标准,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得那么被动呢?

有一个妇人是私生子,别人都对她指指点点,她整天烦恼不已。无论她走到哪里,这种烦恼都如影随形,不断折磨着她。

有一天,妇人忍受不了了,想投水自尽,一死了之。可是妇人刚刚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来。听完妇人的不幸遭遇后,那个救她的人劝她求助智者,寻求解脱。

于是,妇人前去拜访智者,向他诉说自己的不幸。智者在听完妇人的泣诉以后,只是让她静默打坐,别无所示。

妇人打坐三天,非但烦恼不除,羞辱之心反而更加强烈。妇人气愤不过,跑到智者面前,想将他臭骂一顿。

但她还未开口,智者便说:“你是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智者的未卜先知,让她既吃惊又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智者的指示,继续打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智者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成为一个私生子之前,你是谁?”

妇人脑子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她恍然大悟,随后号啕大哭起来,喊道:“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我就是我,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话,别人不是我们的镜子。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被动、一种依附,更是一种悲哀。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呢?人生本来就很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让自己脱离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要知道属于你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别人赐予的生活!

著名畅销书作家泰德曾经写过一本书《为自己活着》,一经出版后立刻造成轰动,迄今创下销售七十余版的纪录。

泰德在书中阐释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鼓励每个人不需跟从世俗标准随波逐流,而是应该依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有价值的人生,使自己活得快乐、活得自由。你活得快乐吗,自由吗?读这本书的人都觉得“心有戚戚焉”,因为他们的心事被看穿,他们发现自己这辈子为了父母而活,为了配偶而活,为了子女而活,为了房屋贷款而活,为了取悦老板而活,为了身份地位而活……总之,有各种“为别人活”的理由,却始终没有为“自己”好好活过。

为了别人而活,经常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做着不合志趣的事,即使是他们当中不乏外表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但他们心中仍有一种想“冲破现状”的欲望。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职位愈爬愈高,薪水也日益上涨,但这并不是你想过的生活。纵使人人羡慕你,但其实这些表象只不过是生活无趣的“安慰品”罢了。你心里想的很可能只是散散步、种种花、饲养动物、看几本好书、和好友把酒言欢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已。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其实并非难事,最直接的方法是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孤独之中,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你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在过去的经验里,有哪些令我振奋的嗜好?比如说,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无虞,你会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在哪里?

我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为了满足别人,而把自己内心的真爱丢弃不顾?

人要活给自己看,就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穷毕生之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谈何“为自己活”?不为自己而活,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真实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自我。人们活着,不知道还有另一个自己,这就如同鱼天天在水中游着,却不知有水一样。有一位诗人曾说:“要爱自己,只有时时刻刻凝视着真实的自己。”然而,当代人在看自己时却模糊不清,原因是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如果你能每天花几秒钟发个呆,在独处时仔细看看自己的眼睛,你将发现真实的自己。在孤独的静谧中怀一抹淡泊情怀

岁月易老,人生若欲望太多,又怎能得快乐?生活中,若懂得一个“淡”字,自然会天高海阔。“淡泊”源于道家思想,老子曾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对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推崇备至,一如香山居士的“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就是对“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拘得失”这种淡泊意念的诠释和传承。

淡泊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千年之后我辈读起,仍有清新澄澈之感侵入心头,似一汪圣水在洗涤心灵。遥想孔明当年,必是在草庐之中久念此语,于孤独中参悟着人生的真谛。?

那时的孔明尚不得志,然不为志所屈,故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静待机缘。他依山结庐,潜心耕读,精研时势,广交名士。他读史于清风明月之中,对弈于竹林涧石之旁,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旷世之才已在那青山绿水、一张一弛间浑然成就。

那一年,刘皇叔三顾茅庐,向孔明讨教匡汉之道。孔明有感于皇叔至诚,遂道出胸中浩瀚韬略,言若想一统寰宇,必先联吴抗曹,成天下三分之势,世称“隆中对”。从此,刘备的事业出现了转机。

也是那一年,孔明随皇叔而去,走时仍不忘叮嘱家人切勿荒废农事,此去若大业有成,届时再归于田园,享这恬适之乐。这一去,造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这一去,孔明再未回还,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却留下了流芳千古的美名,以及那一句时时警示后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便成了君子修身养性的一条准则。

然而,人性毕竟太过软弱,常经不起功名利禄的诱惑。于是有人贪恋富贵,遂被富贵折磨得寝食难安;于是有人沉迷酒色,从此陷入酒池肉林,日益沉沦;于是有人追逐名利,致使心灵被套上名缰利锁,面容骤变,一脸奴相……试想,倘若众生心中能够多一些淡泊,能参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是不是就能在宁静中得到升华,抛弃了尘滓,从此变得清澈剔透?

纵观古今圣贤,无不以“淡泊、宁静”为修身之道。在他们看来,做人,唯有心地干净,方可博古通今,学习圣贤的美德。若非如此,每见好的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句好话就借以来掩盖自己的缺点,这种行为便成了向敌人资助武器和向盗贼赠送粮食了。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他满腹才学,却无心功名八股,安心做个靠教书评书养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独尊儒术、崇尚理学的时风中,他偏偏钟爱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稗官野史,被人称为“狂士”、“怪杰”。他对此全不在意,终日纵酒著书,我行我素,不求闻达,不修边幅。当时人记载,说他常常饮酒谐谑,谈禅说道,能三四昼夜不醉,仙仙然有出尘之致。

清顺治十八年二月,清世祖驾崩,哀诏发到金圣叹家乡苏州,苏州书生百余人借哭灵为由,哭于庙,为民请命,请求驱逐贪官县令任维初,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哭庙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8人,均处斩首。金圣叹是为首者之一,自然也难逃灾厄,但他毫不在乎,临难时的《绝命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生死,只念念不忘胸前的几本书,赴死之时,从容不迫,口赋七绝。《清稗类钞》记载,他在被杀当天,写家书一封托狱卒转给妻子,家书中也只写道:“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憾矣。”

读书修学,在于安于贫寒心地安宁。美文佳作,却是人间真情。心地无瑕,犹如璞玉,不用雕琢,而性情如水,不用矫饰,却馥郁芬芳。读书寂寞,文章贫寒,不用人家夸赞溢美,却尽得天机妙味,体理自然。

由此可见,淡泊并非单纯地安贫乐道,也不是故作清高。淡泊实为一种傲岸,其间更是蕴藏着平和。为人若能淡看名利得失,摆脱世俗纷扰,则身无羁勒,心无尘杂,甘守孤独的一方净土,志向才能明确和坚定,不会被外物所扰。

孤独生宁静,宁静所求是心的洁净,其中禅意盎然。人心宁静,方不会流连于市井之中,不会被声色犬马扰乱心智。处于孤独,心中宁静,则智慧升华,人的灵魂亦会因智慧得到自由和永恒。忘我,无我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责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何为宠辱?其实,宠与辱往往是相对心境来说的。宠是得意的总集,辱是失意的代表。一个看重名利的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忘乎所以;反之,修养不够的人在失意时也陷入悲观失落的境地。因为不能忘我,所以有所困惑。而在进入无我之境时,就会没有忧患,便可以承担大任。“无我”并非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不是对自己一点也不信任。要知道“无我”的境界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你的存在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在你做事情的时候又不能只是单纯地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要学会将自己与别人,甚至是社会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我”,也才能够真正地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

一次,在课堂上,有位学生问国学大师南怀瑾爱情哲学的内涵。南怀瑾回答,人最爱的是“我”。所谓“我爱你”,那是因为我要爱你才爱你。当我不想,或不需要爱你的时候便不爱你。所以,爱便是自我自私最极端的体现。南怀瑾强调说,这里的“我”不仅仅指肉体。面对危机,壮士会选择断腕,由此,为了求生,人不愿却不得不忍痛割舍与生俱来、唇齿相依的肢体。所以,就算是自己贵重的身体,到了生死攸关之际,也不是人的最爱,就更不要说与我们山盟海誓、卿卿我我的恋人。明朝有个木有堂禅师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是很难到达无我之境的,也就是说“爱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曾经,有一对夫妻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终于走出困境。当有人问妻子:“如果有来生,你还会嫁给他吗?”妻子的回答让人惊讶而赞叹:“为什么要问这个,如果有来生我要变成他,要他变成我。我要品尝他为我经历的苦楚,同时让他体会被爱的幸福。”

不只爱情,人的一生中很多事都是这个道理,如生活和工作。与其将其当作一种追求,不如把它看成一种享受。面对困境,要心平气和地投入到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中,工作也好,读书也罢,一旦全身心投入,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存在。连自己都忘记了,周围的事物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的读书境界,想来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常在闹市区看书,心无旁骛,让很多人由衷地佩服感叹。

瑞典的一户富家女儿小时候得了一种罕见的瘫痪症,打那儿以后,小女孩的双腿丧失了走路的能力。怕女儿在家会得抑郁症,父母决定带着女儿四处游玩。

一次,一家人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和蔼可亲的船长太太与小女孩聊天。尽管环游四海,看到船长家的天堂鸟,小女孩还是非常好奇,因为这只天堂鸟太漂亮了。船长太太有事离开了,女孩对那只未曾见过的漂亮天堂鸟十分着迷,萌生了要去亲自看一眼的想法。保姆走开了,不在女孩的身边。女孩按捺不住强烈的想法,于是让路过的一名船员带她去找船长。船员并不知道女孩不能行走,就只管在前面带路。因为急着看天堂鸟,看着船员在前面走,她自己竟然也慢慢地走起来。就这样,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小女孩的腿又能走路了。长大后,她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创作了不少深受读者喜欢的作品。她因杰出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她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这个女人就是西尔玛·拉格洛芙。

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我。不过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太多的人偶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他的言论让人很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人感到别扭,他的自我让人感到不爽。

自我的人生往往是狭隘的小路,让你总是有山重水复的感觉。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充满的不仅仅是自我,想到的往往是别人,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会那么的崎岖。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忘我,也就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如果在这个时候,你不懂得这一点,你就无法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正如有人所说,领悟无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驯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为别人着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时时观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诲。无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你想要成为一个智者,或者是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就要学会让自己变得“忘我”。刻意求静,实不能静

有些人自诩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嚣,于是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宁,殊不知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着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

肖生患了严重的感冒,被送进医院治疗。他的同学们常到医院去看他。肖生病情不轻,原本结实而又活泼的他此时变得面黄肌瘦,体重减了很多,看起来仍是一副病容。他皮肤苍白,两眼无神,没有活力。他的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当你去看他的时候,你会感到他对你的健康非常忌妒,这使我在他的床边与他交谈时,感到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的同学见到病房紧闭,门上挂着一个牌子:谢绝访客。

他们吃了一惊:是什么原因呢?他的病并没有生命危险啊。

是肖生请求医生挂上那个牌子的。亲友的探访不但没有使他振奋,相反,却使他感到更加沉闷,他不想跟同学们打交道。

之后,肖生把他不想与人打交道的情形告诉了同学们。他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有一种轻蔑之情,他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值一顾或荒谬可笑,他只想独个儿与他愁惨的思绪共处。

他的心中没有欢乐。由于身体的疾病而抑郁寡欢,他同时感到他正在排斥生活,弃绝世人。

那些日子对于肖生而言可说是毫无乐趣可言。他的恼怒大得使他难以忍受。

但他很幸运。一位值班护士了解他的心境。有一天,她对他说,院里有一位年轻的女病人,遭受了情感的打击,内心非常苦恼。如果他能写几封情书给她,一定会使她的精神振奋起来。

肖生给她写了一封信,然后又写了一封。他自称他曾于某日对她有过惊鸿一瞥,自那以后,就常常想到她。他在这里表示,待他俩病好之后,也许可以一同到公园里去散散步。

肖生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感到了乐趣,他的健康也跟着开始好转。他写了许多信,精神抖擞地在病房里走来走去。不久,他就可以出院了。

出院的消息使他感到有些不安,因为他还没见过那位少女。他从书写那些表示倾慕之情的信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他只要一想到她,脸上就现出一道爱的光彩,但他一直没有见到她,一次也没有。

肖生问那位护士,他是否可以到她的病房中去看她。

那位护士表示可以,并告诉他,她的病房号码是414。

但那里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病房,也没有这样一位少女。

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其实,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第二章人生何处不低谷

这一切的挫折、一切的磨难,不过是种历练。人生总会有一个经历孤独的过程,在孤独中才能得到沉淀,才会越发成熟,生命的归属终究离不开孤独。所有忍耐,只为那一次美丽绽放

作家刘墉说过这样的话:“年轻人要过一段‘潜水艇’似的生活,先短暂隐形,找寻目标,积蓄能量,日后方能毫无所惧,成功地‘浮出水面’。”而这里所讲的短暂隐形无非就是在孤独中让自己得到沉淀,在孤独中寻找目标,然后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能量,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孤独也是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吧,毕竟在温暖与安全中长大的人只感受过温馨与舒适,因为在家,有父母时刻为我们营造美好的环境,在外,有朋友时刻在帮我们制造和谐的生活。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感受过生命的多种滋味,不知道什么是愁,也不曾感受过生活孤独而厚重的一面。

旅行家安东尼奥·雷蒙达前往南美探险,当他历尽艰辛登上海拔四千多米的安第斯高原时,被荒凉的草地上一种巨大的草本植物所吸引了。

他马上跑了过去。那植物正在开着花儿,极是壮观,巨大的花穗高达十米,像一座座塔般矗立着。每个花穗之上约有上万朵花,空气中流动着浓郁的香气。雷蒙达走遍世界各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奇花,他满怀惊叹地绕着这些花细细地观赏。他发现,有的花正在凋谢,而花谢之后,植物便枯萎了!这到底是什么植物?

正当雷蒙达满心疑惑之时,在脚下松软的枯枝败草中,他踩到了一样东西,拾起一看,是一只封闭的铁罐。他撬开铁罐,从中拿出一张羊皮卷来。他小心地展开羊皮卷,上面写着字,虽然有些模糊,他还是细细地看下去。这是一篇旅行日记,日期是70年前,原来曾经有人到过这里,并关注着这种植物。日记中写道:“我被这种植物吸引了,研究许久,不知它们是否会开花儿。经我的判断,它们已经生长了30年了……”雷蒙达极为震惊,难道这种植物要生长100年才会开花儿?

雷蒙达回去以后,将这件事告知了植物学家,植物学家们亲临高原考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新物种,它们的确是100年才开一次花!他们称这种植物为普雅。

用100年的孤独去摇曳一次的美丽,普雅花丰盈了自己的一生,也许并不是为了灿烂世人的眼睛。这样的植物从萌芽到凋零都是美丽的!因为在那百年的历程中,有多少风霜,有多少苦寒,这需要怎样的坚韧?怎样的积蓄?可以说,最后那一刻的绽放,不只是惊世之美,更是对坚守生命价值所做出的最圆满的诠释。

这个世界上,万物都有灿烂一回的时候,这是上苍赐给万物的权利。

人要比普雅花智慧和理性,人想灿烂一回的理想要比普雅花更强烈。但我们却往往承受不了沉淀生命时期的那种孤独,培养不出生命的不屈与坚韧,因而往往潦倒到困难和阻挠上。也许那困难都是我们自己无形夸大的,那阻挠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送给自己的。如果说,我们能用一生一定要美丽一次的心情去经营生活,每个人都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看到平时所看不到的,想到平时所想不到的,收获平时所得不到的。无论是大学者,还是大演员、大导演,他们的成功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一个等待、孤独、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难以承受的事情,但必须坚持,因为只要你还在走,梦想就在不远处。

孤独并不可怕,如果你能够真正地享受到孤独的好处,那么你会发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这么一段时间是需要孤独来陪伴自己的,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你的思考,彻底平静地思考。要想做到彻底平静,那么就要让自己在孤独的环境中独处,所以不必惧怕孤独。别怪他们在你困难时选择逃跑

人都喜欢锦上添花,所以当你一帆风顺、蒸蒸日上的时候,有很多人愿意接近你。当你遇到困难、举步维艰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离开你。这个时候不要抱怨,不要责怪人情薄凉。对于曾经接近你的人,我们要感谢,因为他们给我们的“锦上”添了“花”;对于困难时离开的人,我们也要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们的离开,给我们泼了一盆足以清醒的冷水,让我们在孤独中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危机,让我们有了冲破樊篱、更进一步的动力。

陈云鹤与林莹莹相恋五年有余,按照原来的约定,他们本该在今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但是,就在婚前不久,林莹莹做了“落跑新娘”,她留下一纸绝情书,与另一个男人去了天涯海角。

了解陈云鹤的人都知道,他与林莹莹之间的爱情九曲十八弯,甚至有些荡气回肠。

陈云鹤英俊帅气,风度翩翩,在香港科技大学完成学业以后,就回到了父亲创办的公司担任部门经理,管理着一个重要部门,由一位追随父亲多年的叔伯专门负责培养他、指导他。他行事果敢,富有创新意识,这个部门在他的管理下越发出色起来。

这个时候,追求他的姑娘、前来提亲的人家简直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不乏当地的名门名媛,但他一概礼貌地回绝了,却唯独对来自农村的林莹莹情有独钟。

那个时候的林莹莹不但长相甜美,而且思想单纯,相比都市里雪月风花、汲于名利的女人们,她恰似一朵雪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这份纯朴的美让陈云鹤十分醉心。

然而,受中国传统门当户对思想的影响,陈云鹤的父母对于这种结合并不认同,陈云鹤为此与家人无数次理论过,甚至愿意为林莹莹放弃现在的一切,只求抱得美人归。在他的坚定坚持下,陈父陈母终于妥协了。

由于林莹莹的身体一直不好,医生建议他们三年之内最好不要结婚,陈云鹤只能把婚期向后推迟。三年来,他一直精心照顾着林莹莹,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爱,林莹莹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随后,为了林莹莹的事业,陈云鹤又强忍着心中的寂寞,出资安排她去国外学习企业管理。在这五年多的交往中,可以说一个男人能做的,陈云鹤几乎都做到了。

2007年,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陈家的公司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快,公司的利润被压迫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后来,干脆成了赔本买卖。无奈之下,陈父只能申请破产。陈云鹤也由一个白马王子变成了失业青年。

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陈云鹤最困难的时候,那个他曾给予无数关爱,那个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那个曾与他海誓山盟的女孩,决绝地提出分手,跟着一个英国男人去国外“发展”了。

公司破产,陈云鹤并没有多么难过,因为他觉得凭自己的能力,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帮助父亲东山再起,因为他觉得即便自己变成了一个穷小子,但至少还有一个非常相爱的女朋友。但是现在,他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曾有那么一段时间,陈云鹤非常颓废。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陈云鹤反复问自己:“我那么爱她,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离开我?”最后,他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她太功利了,她不会跟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过一辈子!究竟是她变了,还是原本就如此,此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冷静之后,陈云鹤意识到,自己必须努力了,否则才是真的一无所有。女友无情的背离也让他对爱情有了新的认知,他懂得了,爱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冲动,有的人并不值得去爱,也不是最终要爱的人,所以放手,放任她离开,但不要带着怨恨,那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永远不得安歇,为那个不爱自己的人徒留下廉价的伤感而已。

不久之后,陈云鹤找到了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并以真诚求得了他的资助。用这笔资金,陈云鹤在上海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他又是学习取经,又是请高人管理,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正轨。现在,陈云鹤又积累了不菲的一笔财富。

在那位叔父的撮合下,陈云鹤又结识了一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美丽姑娘,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双方的父母也都对彼此非常满意。

如果当初那个女人不离开他,或许陈云鹤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动力,或许他会出去做一个高级打工者,一样能过日子。但是,她离去了,一段时间内,陈云鹤一无所有,这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鞭策着他必须去努力,似乎是为了证明些什么,但其实更是为了他自己。

曾经受过伤害的人,在孤独中复苏以后,会活得比以往更开心,因为那些人、那些事让他认清自己,同时也认清了这个世界。如果有人曾经背弃了你,无论他是你的恋人还是朋友,别忘了对他说声“谢谢”,因为正是这次背离,才让你更坚强,更懂得如何去爱,也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感谢您的“最后通牒”

惧怕孤独的人容易在依附中丧失自我,独立的人虽然可能会孤独,但却能够活出生命的真意。

依附是将自我彻底埋没,在经营人生的过程中,它是一场削价行为。生命之本在于自立自强,人格独立方能使生命之树常青。依附他人而活,就算一时能博得个锦衣玉食,也不会安枕无忧。一旦这个宿主倒下,你的人生就会随之轰然倒塌。

依附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所谓捷径,但无论如何,你要有自己站着的能力,否则就算有人真的愿意将你推向高峰,你也不可能在那挺立下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丰盈自己的武器库,装满生存技能,才不至于一败涂地。所以,不要一直幻想着天降伯乐,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时间无情地流逝里,我们所能保留、能永恒的莫过于自己。

17岁那年,父母很认真、很正式地找他谈了一次话。他们说:“明年,你就18岁了,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了。一个成年人必须独立。以后你有了工作,挣了钱,不需要给我们,我们不需要你养活,但你必须养活自己。”这一番话一直深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时刻不敢忘记。

上了大学以后,他开始勤工俭学,自给自足,真的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那个时候,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认清了自己的能力。

他的第一份勤工助学工作是清扫楼道,这是宿管阿姨介绍给他的。每天,五点左右他便起床洗漱,然后开始接近一个小时的工作。当他第一次拿到300元的报酬时,他简直是欣喜若狂,钱虽不多,但毕竟是凭自己双手挣来的。

到了大一的第二学期,他的生活更加忙碌了,为了凭自己的能力攒足学费,他又向学校申请去牛奶部送牛奶。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得悄悄起床,要赶在大家起床之前,将还带着温度的牛奶送到同学们手中。然后,他还要去清扫楼道。

周末的时候,他要去做兼职家教,有时甚至要跑到离学校几十公里外的小镇上去。为了对别人的孩子负责,他非常认真和投入,也赢得了众多家长的好评和肯定。

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主要是为了支付学费,用在吃饭上,他就觉得有点舍不得了。于是,他又跑到食堂,向负责人求情,希望能在这里打一份工,而报酬就只是免费的一日三餐。打这以后,他又像个家庭主妇一样,每次开饭,围上围裙,手拿铁盆,细心地收拾餐具,擦干净桌椅。一开始,他还有点难为情,总是千方百计躲避熟人,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三年多的时间,他硬是靠着扫楼道、送牛奶、食堂打杂、做家教以及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被学校评为“励志之星”,即将毕业的时候,有多家大公司主动来到学校抢他。如今,他已经在一家大型企业当上了副总经理。

回想起父母在他即将成年时下的“最后通牒”,他至今仍倍感亲切并充满感谢。

自食其力,多么简单、朴素的道理,但又有几个父母做得到,又有几个人愿意自食其力呢?如果一个人能够尽早懂得在人格上自尊独立的道理,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并将之转化为一种动力,迫使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进步,从而获得谋生的真本事。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有点痛苦,有点孤独,但却是成长的必要。

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对女儿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而懂事的女孩也立志要考上一所好大学,给父母争口气。

然而不幸却毫无征兆地降临到这个家庭。她六岁那年,父亲在加夜班时被铁屑伤到了眼睛,左眼失明了;11岁那年,父亲因肾积血手术摘掉了左肾,再也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初一那年,母亲下岗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只是父亲每月的200元的工伤补助。对她来说,那段时间的天空都是灰色的,连空气似乎都变得特别压抑。这样的一个家已经无力去重点培养孩子,她毅然决定:去打工,自己供自己上学!

她从同学那借来50元钱,去批发市场进了一些小装饰品,准备利用午休时间在校门口摆个小摊子。没想到,看似平常的事情待到自己要做时,却是那么的艰难。那天,她竟没有胆量从包里拿出货物。可是如果这些饰品卖不出去,就连向人借来的50元钱都无法偿还了!

第二天中午,她选了一个离学校稍远一些的地方,摆好货物,却怎么也张不开嘴,喊不出来。好半天以后,有个同学走了过来,问她:“这东西是卖的吗?”她急忙点了点头。那天,她赚了一毛钱,这是她赚到的第一个一毛钱。她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这个月,她一共赚了八十多块钱,她用25块钱买了一本向往已久的《百年孤独》。走出书店的那一刻,她觉得天是那样的蓝,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新的味道。回到家以后,父亲吃惊地问她钱是从哪儿来的,她这才道出了实情。父亲什么也没说,但他的嘴角在不停地颤抖,他是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星期以后,父亲开始在夜市上摆地摊卖货,他是在用行动无声地对女儿表示鼓励。

就这样,依靠着自食其力,她一直坚持没有辍学,并且以高考作文满分,总分60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

这个女孩叫曹姝媛,18岁时,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感恩社会,全心全意回报社会。2006年大学毕业后,她把自己第一年积攒的6000元钱捐助给了一位特困生。参加工作后,她先后被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共青团干部。

应该说曹姝媛是不幸的,因为不幸从小就纠缠着她;应该说曹姝媛也是幸运的,因为正是那些不幸让她认识了生活。

幸福与美好固然可爱,然而苦难与坎坷亦不可憎。如今太平盛世,春风浩荡,享乐不尽,又有谁不喜欢这无尽的欢乐呢?相比先辈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但在这幸运之中是否该有些忧患意识呢?不要让时代宠坏了我们,不要让自己越发的脆弱。苦难中的奋斗也许是孤独无助的,但却能够锻造我们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

在人生的关键阶段,那些“逼迫”我们成长、成熟的人,才是真正为我们前途着想、真正爱护我们的人;那些“逼迫”我们成长、成熟的事,是我们的福、是我们的财富。如果他们不向我们发出自食其力的“最后通牒”,那么早晚复杂的社会也会向我们发出更为严苛的“最后通牒”。道理很简单,没有人可以替你支撑一生,你的一生只能由自己负责,而且是负全责。依附于人,不如依靠自己

一只住在山上的鸟与住在山下的鸟在山脚下相遇。山上的鸟说:“我的窝刚搭好,参观参观吧。”山下的鸟便跟着去了,到那一看:什么鸟窝,不就是光秃秃的石缝里放着几根干草吗?“看我的去。”山下的鸟带着山上的鸟来到一家富人的花园。“看,那就是我的窝。”山上的鸟仰头望去,果然看到一只精致的木制鸟窝悬挂在紫荆树梢,那窝左右有窗,门面南而开,里面铺着厚厚的棉絮。

山下的鸟自豪地说:“像我们这种鸟,有漂亮的羽毛,叫声又不赖,找个靠山是非常容易的。假如你愿意,以后我给你说说,搬这儿来住。”

山上的鸟没有回答,展翅飞走了,再没有回来。

不久后的一天,山上的鸟正在石缝窝里睡觉,听到门口有叫声,伸头一看,山下的鸟正狼狈地站在那儿。它身上的羽毛已不平整,哭丧着脸对山上的鸟说:“富翁死了。他的儿子重建花园,把我的窝给拆了。”

山下那只鸟依附在富翁家中,虽有一时的光鲜,却终敌不过石缝中的几根干草。所以说,与其依附他人,不如好好利用自身资源。求人往往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比起向内求己,哪个成本更高?

人不自助,天不佑护。上天都不佑护的人,谁又能庇护得了?理想人格的锻造有赖理想实现的过程。这个历经坎坷的过程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所以别总想着依附别人,因为即使是你的影子,也会在黑暗的时候离开你。依赖会使人陷入人生的枯井,再也跳不出来,那是你精神上的枯井,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有一头倔强的驴,有一天,这头驴一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无论如何也爬不上来。他的主人很着急,用尽各种方法去救它,可是都失败了。十多个小时过去了,他的主人束手无策,驴则在井里痛苦地哀号着。最后,主人决定放弃救援。

不过驴主人觉得这口井得填起来,以免日后再有其他动物,甚至是人发生类似危险。于是,他请来左邻右舍,让大家帮忙把井中的驴子埋了,也好解除驴的痛苦。于是大家开始动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这头驴似乎意识到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它开始大声悲鸣。不过,很快地,它就平静了下来。驴的主人听不到声音,感觉很奇怪,他探头向下看去:那头驴子正将落在它身上的泥土抖落一旁,然后站到泥土上面升高自己。就这样,填坑运动继续进行着,泥土越堆越高,这头驴很快升到了井口。只见它用力一跳,就落到了地面上,在大家赞许的目光下,高兴地跑开了。

如果你陷入精神的枯井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泥土”倾倒在你身上。不要在苦难中哀号,就像参加自己的葬礼一样,如果你还想绝处逢生,就要想方设法让自己从“枯井”中升出来,让那些倒在我们身上的泥土成为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我们的坟墓。要飞翔,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一阵大风吹过,叶子脱离了树枝,飞向了天空。“我会飞了!我会飞了!”叶子兴奋地大声叫嚷,“我可以飞上天了!”

叶子张扬地盘旋着,旋过一棵棵树,俯视着栖息在电线上的鸟儿。“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叶子忘乎所以。

然而风突然停了,叶子失去了托力,逐渐坠落,最后落在一个小泥坑中,随即被过路的车轮碾过,粉身碎骨。

一只鸟感慨地对它的孩子说:“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让你落进烂泥潭。要飞翔,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是的,要飞翔,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人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奉献什么。实际上求人不如求己,父母兄弟也好,亲戚朋友也罢,虽说是我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但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完全寄托者,脚下的路还得自己走,再多的苦也应该自己扛,谁也替代不了,谁也无法代替你去感受。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你真正的靠山,你真正可以依靠的只能是你自己。所以当人生遭逢苦难之时,不要一心只想着去找“救命稻草”,给自己留一些孤独时光,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会因此而得到什么?”你的未来还需要你自己去努力。

有个中国大学生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考入加拿大一所著名学府。初来乍到的他因为人地两疏,再加上沟通存在一定障碍、饮食又不习惯等原因,思乡之情越发浓重,没过多久就病倒了。为了治病,他几乎花光了父母给自己寄来的钱,生活渐渐陷入困境。

病好以后,留学生来到当地一家中国餐馆打工,老板答应给他每小时十加元的报酬。但是,还没干到一个星期他就受不了了,在国内,他可从来没做过这么“辛苦”的工作,他扛不住了,于是辞了工作。就这样,他不时依靠父母的帮助,勉勉强强坚持了一个星期,此时他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所以在放假那会儿,他便向校方申请退学,急忙赶回了家乡。

当他走出机场以后,远远便看到前来接机的父亲。一时间,他的心中满是浓浓的亲情,或许还有些委屈、抱怨——他可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的苦。父亲看到他也很高兴,张开双臂准备拥抱许久不见的儿子。可是,就在父子即将拥在一起的刹那,父亲突然一个后撤步,儿子顿时扑了个空,重重地摔倒在地。他坐在地上抬头望着父亲,心中充满了迷惑:难道父亲因为自己退学的事动了真怒?他伸出手,想让父亲将自己拉起来,而父亲却无动于衷,只是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你要记住,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是你永远的依靠。你如果想要生存、想要活得更好,只能靠自己站起来!”

听完父亲的话,他心中充满惭愧。他站起来,抖了抖身上的灰尘,接过父亲递给自己的那张返程机票。

他不远万里匆匆赶回家乡,想重温一下久违的亲情,却连家门都没有踏入便返回了学校。从这以后,他发奋努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跌倒多少次,都咬着牙挺了过来。他一直记着父亲的那句话:“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你永远的依靠,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

一年以后,他拿到了学校的最高奖学金,而且还在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别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没有人会永远保护你,父母终究会老去,朋友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所有外来的力量必然日渐远离,所以我们要学着给自己温暖和力量,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不要忧郁,越是孤单越要坚强,生命的负重还要你来托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