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必备素养与技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7:40:40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班主任必备素养与技能

班主任必备素养与技能试读:

引言

班主任必备的素养之一就是要有爱心,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任何职业里都讲求奉献,因为没有奉献与付出就谈不上回报;但没有哪个职业像教师职业那样需要特别强调奉献。我们常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就是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写照。作为教师的一份子,班主任越发需要奉献,只有奉献于教育事业,将爱心施与学生,班主任才可能实现自身价值。

从班主任的奉献与爱中,延伸出班主任必备的又一素养,那就是要掌握对学生爱的艺术。班主任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爱心,乐于奉献,还应该知道怎样去表达爱、释放爱,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让学生主动投入教师爱的怀抱,同时要让自己的爱不断获得延续。

班主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耐心,要明白与教育连在一起的是责任。只有真诚付出,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抱着宽容的态度,班主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合格。

如果说班主任的素养是内在的东西,那么技能就是班主任进行实干的外在条件。除了具备必需的素养,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具体技能则是更为迫切需要掌握的内容。班主任需要掌握的技能可谓不可胜数,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的常规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个别教育、校外教育力量整合、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这些都需要班主任拥有相应的技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技能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有些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有的技能则需要相关素养的支撑作为条件,素养和技能的关系,颇有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味。当然了,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技能,绝不仅限于此处列出的这些,只不过其他方面的素养和技能,与这些已经给出的一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是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章 奉献与爱

教育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对于班主任而言,没有爱心,就谈不上为人之师;没有爱心,连教育可能都无法存在。教师中有一条永恒的精神,那就是奉献。对于班主任而言,没有奉献精神,爱就没有生发的源头;没有奉献精神,教育就会变成干裂的土地,无从谈起收获。只有奉献与爱,班主任才能在育人的同时对学生做到尊重;只有奉献与爱,班主任才能做到公平而无私;只有奉献与爱,班主任才能懂得赏识学生,造就学生美好的明天。

第一节 爱心的本质是奉献

爱心是人类交流情感的美好而无形的工具,当然也同样适用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然而,班主任的爱心却不同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爱心。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爱心,这是班主任基本素养与技能的核心与本质特征。作为班主任,必须明确班主任爱心的本质是奉献,这一点不同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以及夫妻之爱。

班主任的爱不似母爱般血浓于水,不同友爱般要求回报,不像情爱般占有欲很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是所有爱的升华。无私奉献就是这种爱的本质体现。

母爱、友爱和情爱都体现出一种功利性,他们的付出都是希望得到回报的,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只求“给予”,不求“所得”的爱,是无私的。也正是班主任的这种大公无私的道德觉悟和精神境界,成就了一个个学生的成功,成就了教育事业。1.班主任的爱不同于父母之爱

通常情况下,父母无论怎样打骂孩子,孩子通常都不会计较,或者很快会忘记。可是老师要是过分地批评学生,学生总能记得很长时间。同样是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就是师爱有别于父母之爱的地方。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负责人,有人将班主任定位为学生在学校的“代父母”,这充分说明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将班主任定位为“代父母”,是对班主任的要求,它要求班主任用对待自己孩子的心胸和情感关注学生的成长。但“代父母”不等于父母,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也不等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母爱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爱,是一种自然情感,不受理论的约束和指导,因此常常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现实中,由于父母对学生的溺爱而导致孩子走上不归路的例子也时有发生,这种爱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子女的期待或多或少都有点功利性。相对而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则是一种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基础之下的,既有严格要求,又有关爱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爱。

这种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私的、崇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在班主任的爱中含有着对学生明确的教育意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来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公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具有建设祖国未来能力的公民是班主任的职责。因此,班主任的爱不同于母爱,它具有明确的教育意义,是以祖国事业为自己工作职责的奉献的爱。2.班主任的爱不同于友爱

友爱是一种朋友间互相扶持、帮助的情感。换句话说,友爱是朋友之间以某种利益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常言道:“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不论这句话是否有理论依据,但是它却反映了友爱是需要回报的,不是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比如,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往往是在彼此认识与沟通中逐步形成的感情,它使同学之间出于共同目的走在一起,加之拥有共同兴趣爱好而走得更近,变得更加亲密和友好。因此,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使得彼此都能从中获益,从而建立朋友之情。同时,只有双方持续不断地付出,才能让友情持续下去。可见,友爱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这种相互性就说明友爱是有回报性的。

与友爱相比,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永远没有利益关系,是世界上最纯正的关系。班主任对学生无私的爱源于对教育的爱,源于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班主任高尚人格的体现。因此,班主任的爱体现了爱的最本质意义,它不要求学生的付出,也不向学生索取回报,是班主任自身心甘情愿给予的爱,是对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的崇高追求。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诗句:有把教师比作红烛的“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把教师比作春蚕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些都是对班主任之爱的最好的诠释。3.班主任的爱不同于情爱

情爱是一种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的爱,情爱是一种具有很强占有欲的、专一的、自私的爱。也就是说,情爱是特定的男女双方彼此吸引,在不断接触、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由此,情爱具有对象的特定性、情感的专一性等特点。

与情爱不同的是,班主任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它不是一对一的。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决定了班主任不可能只面对班级中的某一学生个体,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学生。相反,班主任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关注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对待。班主任的爱应像阳光雨露般时刻沐浴、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学生感觉到学校、班级生活既温馨又充实。

班主任的爱是一种博爱,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教育学生的助推器和兴奋剂,也是通向学生心灵的理想驿站。爱的力量是无限的,在班主任爱的教育下,所有学生都能够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向着各自的发展目标迈进。

第二节 全面地关爱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真挚感言。怀爱于心是对班主任职业道德的要求,体现在班主任平时工作的一言一行中。班主任爱心的培育势必要求班主任将爱置于心中的重要位置,不可忽视,也不可剥夺。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班主任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一盏盏烛光,班主任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拥有一颗诚挚的爱心。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是师生交往中的黏合剂,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造师生和谐关系的纽带,也是班级工作的重要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关爱学生,是班主任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班主任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爱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期望得到别人,甚至是班主任的爱,既是他们本能的需要,也是他们人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爱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含有责任感和对他们成长寄以良好期待的态度和行为。

班主任的爱,应该具有全面性的基本特征。班主任爱心的全面性主要包括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关爱和对所有学生的关爱。这是指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从多方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也就是关爱学生的所有方面;同时要求班主任要关爱所有的学生。1.关爱所有学生

班主任关爱学生,首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但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班主任没有理由,也不能只爱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偏爱。人人都喜欢乖巧可爱、学习成绩又好的学生,但在学生面前过多地夸耀个别学生,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一种伤害。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教师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需要,特别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爱是后进生前进的催化剂,关心和尊重是打开后进生心灵的钥匙。后进生往往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刺激,自尊心受到压抑,陷入自卑情绪之中。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千万不能产生急躁情绪,对他们放任自流。对他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启迪开导,生活上关心爱护,学习上耐心引导。只要我们满怀爱心,给后进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爱与严有机结合,就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心悦诚服地在愉快的心境中去学习与成长,消除自卑心理,主动学习,逐步转化。同时教师要仔细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采取最佳的教育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以关怀、温暖之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崇敬。2.关爱学生的所有方面

关爱学生,不仅要关爱所有的学生,而且还要关爱学生的所有方面。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关爱也不能忽视。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包含学生的各个方面。“尖子生”的心理与他们的成绩并不成正比,因此班主任要关注他们的各个方面。“尖子生”往往因为自己的优秀而获得班主任更多的注目,班主任也会因为“尖子生”的优异而倍感自豪。但高处不胜寒,“尖子生”在得到关注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特别是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时,“尖子生”有着很强的危机感,偶尔的失误有时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甚至否定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

备受班主任关注的“尖子生”都会出现问题,他们需要班主任关注的同时,需要得到爱护,需要班主任细心地呵护他们的心灵。而对于平时不受班主任关注的学生而言,在班主任吝啬给予关注的情况下,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关爱。班主任要细心、耐心地读懂每一个学生,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

平等可以营造融洽的氛围,爱心可以使枯木复苏。爱,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困难,要尽力帮助,真诚地关爱、体贴他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人间的温暖。虽然教师不可能将自己的精力在同一时期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但只要教师心中装着全体学生,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就一定能够发现学生身上潜藏的智慧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把班级管理好。

第三节 育人的同时不忘尊重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育人性,即它是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的职业。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得最多的人,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班主任的工作就更加具有育人的特征和意义。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生动、变化着、有思想的学生个体,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班主任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钻研精神,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对教师有着特殊依赖感的心理状态,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但班主任说什么他都听,这就是学生“向师性”的表现。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成人、成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始终起着熏陶作用,学生的向师性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利用向师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同时应该不忘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很多时候,向师性的产生前提,就是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是班主任教育成功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对于热爱儿童的教师来说很容易掌握,而对于铁石心肠的人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而“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更是在无形之中对班主任提出了新的人格要求:尊重自身、尊重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最高,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有爱心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尊重自己,无论是在穿着打扮方面还是在言行方面,无论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要起到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自尊是班主任对学生尊重的核心。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十分敏感和脆弱,易受伤害,需要细心呵护。班主任是学生自尊的直接保护者。班主任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和尊重,要来自班主任灵魂深处的尊重与信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呵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出完美的人生。2.尊重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尊重学生的自尊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健康良好的情感状态下,才能安心接受教育。班主任采用专制、冷酷、高压式的管理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负性情感,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感受、师生关系和班级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式的、愉悦的、相互信任的和亲密的情感关系。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与多帮助,使每个学生的情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健全的发展。3.尊重学生的个性

正如世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存在在世界上。因此,班主任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不能因为追求升学率等外在因素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学校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场所,班主任更不是产品的生产者。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的特长,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4.尊重学生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主要的素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而现代的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创新,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尊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等,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当学生有新思想时,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尽管有时候学生的创新显得有些幼稚,班主任也要鼓励、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自信,决不能挖苦嘲笑。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勤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探索,这是他们的天性,班主任要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而不是扼杀,要想办法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在学生有新想法、新问题时,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四节 无私而公平地付出

班主任的爱是主动地给予的,具有无私性,这是由班主任爱心的本质决定的。班主任的爱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不是个人的喜好,应是出自社会的需要,出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可见,无私性的核心是献身精神,具有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班主任爱心的一个基本特征。

班主任爱的无私性并不是指班主任为了工作不计所得,而是班主任这一职业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教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一大典范,他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两袖清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话语都是对班主任爱的无私性的深刻诠释。

班主任爱的无私性,还需要公平作为支撑。缺乏了公平的师爱,即使无私,也是没有意义的。班主任能否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够反映出他的师德水平到底如何,同时也是学生是否产生不公平感的“问题源”。因此,班主任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一个样,成绩优秀生和后进生一个样,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个样,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公平感,才会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对学生无私而公平地付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看待学生,树立公平意识

首先,班主任要树立公平对待学生的意识,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班主任的学生观是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的一种观点与看法。班主任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把学生看成主体的人、看作发展的人。

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明确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人应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工作面对的是焕发生命活力的主体,每个主体都享有公平的发展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只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班主任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动态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起点和归宿。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宗旨,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班主任必须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班级管理的对象,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全面发展。

因此,树立公平的意识,就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也就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都能获得成功。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在兴趣、性格、智力、生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而在班级管理中,善于挖掘学生潜能,扬长避短,引导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2.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群体

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个性、潜能和价值,充分认识和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尽管个体之间有所差异,但每个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个体,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个体成长的平等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个性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处境优越的学生,同时也存在处境不利的学生,如贫困生、后进生等。相对来说,处境不利的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这就要求班主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千万不能忽视他们。这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实中歧视后进生仍是班级管理中的普遍现象,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对待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不同态度上。班主任必须消除歧视,坚持“无歧视原则”,不论贫富,男女,正常、残疾,都应该公平对待,不能存在任何歧视或偏见。

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对学生施之以爱,就是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师爱施予不同性格、不同水平、不同表现的每个学生身上,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愉快、健康地学习生活。3.公平对待学生,激发学生动力

班主任能否公平地对待学生是学生评价班主任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公平与不公平属于一种客观现象,公平感与不公平感则属于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言语、行为,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脸色、眼神等,都会成为学生判断公平与否的外部信息。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巧妙运用某些方法处理班级事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公平。

班主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以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从而在爱心的感化下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激发每个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健康成长。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也是班主任爱学生的最高境界。公者无私,平者不偏。古人所说的身正为范,“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因材施教,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都能够获得成长与进步,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公平。

第五节 赏识你的学生

在班级中,班主任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其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这就更加要求班主任深信每个行为后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选择余地时皆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运用平等的态度、温和的语调等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爱的同时得到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中,必须掌握赏识的艺术。

赏识,是班主任倾注在学生身上的希望,是班主任的一种宽容与博大的情怀,是班主任高尚人格的外在表现之一。

赏识,赏含有欣赏赞美之情,识则是肯定认可。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幸福。爱,需要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赏识学生就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班主任作为班级中的主要管理者,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用欣赏的目光、信任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尊重的话语、赞美的话语去激励学生。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真正有尊严的班主任,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赏识学生,需要班主任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班主任要放下架子,以朋友、兄长式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分享,对所有的学生都能以欣赏的眼光去接受,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班主任的欣赏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快感,学习起来心情愉快,精力旺盛,从而激发个人潜能,使人格得到发展。欣赏同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这有利于学生,尤其是一些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在教学中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的价值,完善人格。

赞美是赏识的结果,也是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人关注、被人欣赏、被人赞美,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对于中小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他们会更加奋发向上,更加渴望成功。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其他学生面前中肯地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同样,对学生的赞美不仅要赞美优秀学生的好的品质,同时也要发现普通和成绩稍差学生的闪光点。赞美学生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哪怕他平时表现再糟糕,进步再微小,你也要去赞美,去照亮他的心灵,去照亮每一位学生的眼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滴水用放大镜来看,也是一个大世界。”“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赞越美。”班主任要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同时要有赞美学生的话语,要把关注点集中到学生的优点上,不能一直挑学生的不足。从来不赞美学生的老师一定得不到学生的喝彩,从来都吝啬给予的教师一定分享不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赏识要求班主任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不仅要赏识学生的成功和进步,而且要学会赏识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同时也要赏识普通学生和班级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班主任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几乎都能够做到对成绩好的学生的赏识,但对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的赏识可能就不太能做得到了。其实,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同样具有闪光点,他的成绩不好,但他可能热爱劳动,可能乐于助人,可能按时完成作业……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为了孩子的进步,必须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班主任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真诚地沟通交流,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教师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于给每个学生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是孩子即将成功的基石。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就班主任而言,赏识源于内心对学生的呵护,对班主任工作的挚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从相信学生到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这就是一个潜在的教育过程。

班主任必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赞美的话语鼓舞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越来越自信,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章 施予爱心的艺术

爱心,需要班主任运用恰当的方法撒向每一个学生,更确切地说,爱心施予需要艺术,需要班主任的亲和与感染、激励与惩戒、说服与信服、公正与坦诚。班主任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爱心,可以说,没有爱心就做不好班主任工作。而爱心需要培育,需要班主任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也需要班主任正确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还需要班主任正确看待教育,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追求。

第一节 亲和与感染

亲和和感染是爱心的首要条件,也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师生感情的关键。班主任的亲和,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亲近;班主任的感染,则可以使教育更有基础和成效。

班主任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心,首先要有亲和力。所谓亲和力,在心理学中是指在人与人在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而班主任的亲和力则是指班主任通过其人格魅力以及关心、爱护、帮助、信任学生等带有感情倾向的行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具体地讲,“亲”就是热爱之情,体现为爱心、关心、温暖、支持、信任、欣赏、帮助等,“和”就是指协调、和谐,体现在师生关系的适度与合理上。现在许多班主任,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新教师,他们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威信,对学生十分严格,对学生没有亲和力,更别说对学生的感染了。

曾经有过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类型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班主任比较受学生的喜欢。这充分说明了亲和力对学生的影响。

把自己当作是与学生平等的一员,这样的班主任更有亲和力,会更吸引学生,学生也更愿意与班主任沟通,成为平等的朋友,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比较好。尤其是年轻的班主任,他们的年龄与学生相近,在思想上与学生相近,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就能够更容易了解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与学生亲近是很好的,但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班主任的威信还是要建立的。过度“亲和”,有时候班主任的威信就会降低,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班主任在亲和的同时,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一个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不仅是一个在情感上可以依赖的班主任,而且是在学识、人品上有着威信的班主任。

班主任威信的建立不是靠严厉的语言,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班主任本身就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这就是班主任的威信。威信与威严不同,前者使人亲而近之,后者使人敬而远之。因此,班主任要在一种合作愉快的氛围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使师生之间既关系融洽又泾渭分明。

实际上,班主任的亲和行为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如果说班主任的威信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效果的根本因素,那么班主任的亲和力则是影响工作效果大小的关键因素。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与儿童谈话,教育命令他们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有着重要意义。”

班主任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生也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班主任关心爱护学生,像蜡烛一样奉献自己,学生也会敬重班主任,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有个赴美留学生对他的幼儿老师说:“老师,我至今记得30年前那次发烧时,是您用冷毛巾放在我头上,给我削苹果,并安慰我说,我爸爸妈妈在修铁路,没空来看我,现在老师就是我的妈妈……这份真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后来,正是这份真情感召着他,使他毅然回国,也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染。

一位作家说到,有一次她偶然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意外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世界是多么的不同!这个发现对她启发很大,使她改变了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和方式,其实,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同样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感染学生。

当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时,班主任提出批评,甚至进行惩罚,这是我们最常见不过的反应了。但是班主任如果能够用更好的办法去影响学生,用行动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需要责备,也没有惩罚,那当然是更好的应对。尤其是对于偶尔犯错的学生,有时候你并不总是需要马上进行否定、制止、惩罚,班主任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上课,感染着、教育着学生,同样能够达到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虽然很小,他们的眼睛却是明澈的,心灵是纯洁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情的渗透与感化效用,运用多种方法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

第二节 激励与惩戒

激励和惩戒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激励,是班主任给予学生的最廉价却是最真挚、最有意义的礼物,是班主任爱的充分体现。惩戒也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明事理,改正错误。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我国教育现在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要对学生多赏识、多鼓励,主张无批评式的教育。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班主任工作中,容易把表扬当作是激励。其实激励不同于表扬,表扬的作用是激励。对学生的行为一味表扬从不批评,这将会使表扬沦为平常,甚至平常都不如,这样表扬的激励作用就将钝化,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激励是属于精神领域,心灵境界的。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班主任常用的激励方法有榜样激励、目标激励、信任激励等几种。1.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是指运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得到鼓舞。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往往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说服力。班主任要给学生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榜样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相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真实感、亲切感、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容易受到激励。这些榜样可以是班级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是道德比较高尚的,也可以是在各方面进步比较快的。例如,班主任可以在每学期开始时,在班级中评选出“学习进步最快奖”、“尊老爱幼奖”、“成绩优异奖”等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在班级中树立各种类型的榜样,让学生以榜样为标准进行学习。2.目标激励

目标是行为的方向,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中小学生的行为大多为自发性的,缺少自觉性。因此,班主任要让学生通过目标的确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在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时,要引导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这样才能收到效果。目标制定得太高,学生实现不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达不到激励的作用;相反,目标如果制定得太低,学生一下子就能够实现了,那也达不到激励的作用。3.信任激励

信任可以分为工作信任、人格信任、成就信任等。工作信任是指班主任要信任学生,把班级中学生可以做的事情交给学生去做,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他的信任,能够更加认真地把事情做完。班级中的事情都亲历亲为的班主任不是一位善于管理的班主任,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件事情或某项任务。人格信任是指班主任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激励学生更应当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要鼓励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成就信任是指班主任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要求进步的、都是可以发展的。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充分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现在,激励越来越占据教育的主要形式,惩戒性的教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然而,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美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不能因为害怕惩戒而不用惩戒,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运用惩戒,讲求惩戒的艺术。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惩戒,那他在将来的社会里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班主任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勇敢、正确地去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在学校教育中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是要消除他们所犯的错(因为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

在英国的一所小学,有一个“捣蛋”学生,他为了看一看动物内脏是个什么样子,就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把校长心爱的狗杀了,校长得知后非常生气,但处理方法却令人耳目一新:校长罚学生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学生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了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不错,便免去了这几个学生的处分,杀狗的事就这样了结了。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知识的缺乏,从此发奋学习。那位带头杀狗的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这位校长奇特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认识了错误,也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使他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

这位校长的做法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班主任要有“大人不计小孩过”的宽广胸怀,稍有错误便给处分的“杀鸡给猴看”的教育方式应该摒弃。惩戒是为了教育学生,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当然,惩戒不是体罚,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惩戒的目的是告诉学生这样做是错的,警醒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节 说服与信服

说服和信服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教育手段和办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学生教育时能够以理服人。“说”是指言语,“服”是指服从,“说服”是指用言语来让学生服从。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是班主任经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班主任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说服教育是班主任爱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爱生的表现。班主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如果班主任正确地运用说服这种教育方法,就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量事实表明,班主任掌握好说服学生的艺术,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相反,如果班主任不能很好地运用说服,往往会得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说服不同于压服。压服是班主任运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服从自己,这是最低级,也是无效的。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或者是口服心不服,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压服,只能治标不治本,有时表面上可能学生服从了,改正了,但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又会“旧病复发”。只有通过说服教育才能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通过与学生分析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说服学生,班主任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体谅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道:“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班主任对学生的说服,要有针对性,要研究被说服者的心理和个性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人或对事的态度是否容易改变,这与他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都有一定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研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对于不同的学生,班主任要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种千篇一律的处理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痒,说而不服。

说服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个别说服教育和集体说服教育两种。个别说服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品德、纪律、法治、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用说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是非,愉快地接受教育。集体说服教育是指以不同层次的部分学生或全体学生为对象进行教育。它主要是针对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反映出来的普遍存在的认识问题进行说服教育。它可以运用文艺形式召开主题班会、队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座谈、讨论,开展辩论等等。

班主任运用说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分析这个问题在班级中是否是普遍现象。如果这个问题对班级大多数学生都有教育意义时,班主任可以采取集体说服的形式。不论是个体说服还是集体说服,在说服教育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官腔、空话等不切实际的言语不适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做到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以情动人,要力争做到“情是深的、心是暖的、语言是感人的”。通过言语和班主任的神情让学生知道班主任这么做是为他们好。这样的说服,学生才能感觉到班主任的亲近,增加了班主任谈话内容的可信性。

在说服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要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如果班主任能够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对待学生,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而不是命令式的或威胁的语气,那么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会失败的。

说服教育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态度要温和,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谈,不要板着面孔训斥,要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这样的教育才能被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

在说服教育中,班主任的威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威信的教师,他的话有很强的感召力,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他的行动,可以成为“无声的命令”,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如果说说服教育是用言语来教育学生的话,那么信服教育则是班主任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说服教育有时候会产生说而不服的现象,而信服则是学生对班主任完完全全地服从,心服口服。信服是比说服更高层次的要求。

班主任如何能让学生信服呢?《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的作者关老师说,用“脑”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教育水平,达到让学生佩服的境界。用“心”去理解学生,你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信服,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孩子折服。用“情”去温暖和滋润还不够茁壮的小苗,他们并不是铁石心肠,心被焐热了,也会用真情来回应。1.用“脑”

班主任的职业特点决定着班主任必须要有思想,必须不断学习。巴尔扎克曾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因此,在教育管理中,作为班主任,不能再用“师道尊严”的神威去震慑学生,而是借用自身的素质,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信服。教育是传播知识的事业,需要班主任拥有渊博的学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潜心治学,不断“充电”,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使自己具有学者风范,力求博学多才。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师为范,不断成长进步。2.用“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深处。”因此,班主任要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用班主任的真诚之心换取学生的信服。3.用“情”

教育是情感唤起情感的事业,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爱。班主任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要学会与学生交往,沟通感情;要学会角色转化,换位思考;要学会善解人意,真诚相待。这样的班主任才会令学生信服。

第四节 公正与坦诚

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让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因此,公正与坦诚是班主任爱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崇尚公正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公正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善良。

班主任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淡、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公正之心,指对人对事公正看待,没有偏私。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有的班主任在学生中威信不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处理问题不公正。看班主任是否公正,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杆“秤”。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公正为标尺,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厚薄之分,既不偏爱好学生,又不歧视后进生,这样的班主任才会深受学生的喜爱,才会具有较高的威望,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该知道每个班级总是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的,你在不知不觉中宠坏了一半,同时也就失去了另一半。班主任的公正之心尤其体现在对待问题的处理上,不管他是领导干部子女还是普通家庭子女,不管他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班主任都应公正平等,绝不能因人而异。

班主任在教育、评价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应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公平相待,满腔热忱地去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特别是在惩罚的情况下,务必要讲究公平,一视同仁。现实中很多班主任会偏心。同样的错误若出现在优等生的身上,他会一语带过。而如果发生在后进生身上,他就要批评或大做文章。其实,这种偏袒往往会使优等生放纵自己,不能正视身上的小缺点小毛病。或许长久地积累下来,小缺点就成了大缺点,小毛病就成了大毛病。这绝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爱是博大的、公正的爱。喜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是班主任狭隘教育观的表现。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奉献更多的爱心。其实只要班主任拿出真诚的爱心,就会发现,后进生也有许多可爱之处,也有许多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指导,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就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公正与尊重、关心学生是联系在一起的。公正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素养和技能,是每位班主任都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爱戴。

坦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要则,只有双方好好地沟通,对方才能够知道你真实的感受,才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所谓坦诚,通常是指为人处事上表现出坦率、诚恳的态度和行为。坦诚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它对于班主任来说不但有助于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提高自己的威信,而且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从而有效地推动班级工作的全面开展。

班主任要真心待人,要与学生坦诚相见,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是真心为他好,我们管理他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只有坦诚,师生之间的感情鸿沟才会缩小,乃至消除。只有坦诚才能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水乳交融。

对于班主任来说,坦诚不但是为师者的一种高贵品格,而且还是赢得学生信任和工作支持的秘诀,更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方法。班主任的坦诚,主要是要做到以下三点。1.坦诚自身的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接受知识的来源,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在现实中,有些班主任为了自己的面子,经常把自己的优点、成就拿出来告诉学生,想以此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相反,却对自己的不足避而不提。在这个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时代,如果班主任能坦诚告诉学生自身的不足,学生不会取笑班主任,反而会被班主任的勇气和诚实所感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2.坦诚自己的错误

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差错,一个明智的班主任是不会选择逃避、推卸责任的,因为他懂得,这正是树立形象的良好机会。此时班主任要放下教师的“架子”,面对全体学生,诚恳地剖析自己的错误,主动地承担责任,如此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认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的班主任不仅是受人尊重的老师,更是能够培养健全人格的老师,这种老师教导下的学生是有希望的。学生会犯错误,教师何尝不会?有时候教师的错误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举动,坦诚自己的错误,真诚地接受学生的谅解。3.坦诚自己的难处

班主任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这些困难,有的班主任可能会自己寻找解决方案,有的班主任可能会向前辈请教,但很少有班主任会想到学生。这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有关,一直以来,班主任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向学生请教问题可能会有损班主任的形象。其实,学生是难题的直接关系者,如果班主任能够主动地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学生,向学生寻求帮助,有时候获得的解决方案会是最合适的。

第五节 理想与激情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都需要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教育激情来维持。可以这样说,教育理想与激情,是班主任爱心的源泉,也是班主任做好具体工作的前提条件。

自人类社会出现教育以来,人类就有了无数有关教育的理想,并且用自身的社会实践来实现它。今天我们仍然要对教育理想进行考察与建构,每个时代的教育理想都会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具有这个时代的内容和特点。

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教育未来的一种理想追求与向往,或许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不可能得到实现,但却是我们的心所向往的。教育理想指引着人们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灯塔”。教育理想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内涵提供了认识阶梯,它在推动教育和人的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改革与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应当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对于班主任爱心的培育,教育理想的催生是首要条件。班主任的教育理想如何催生,这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的。当今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旗号下,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远离教育理想。我们的班主任或许正处在不理想的教育现实中,但是永远不能让自己在现实面前崩溃,更不应该放弃追求理想的目标与梦想。

教育理想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只有拥有教育理想,班主任的内心才会变得充实;只有内心变得充实,班主任才会拥有理想和激情,也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可见,只有教育理想,才能撑起班主任工作的一片天空。

班主任的教育理想表明一种期待,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一种期待,也是社会对受教育者发展的期待。教育是永恒的事业,是班主任的追求。因此,班主任要有理想,不仅仅是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份工作,一种职业,更应该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和完成。催生班主任的教育理想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和工作价值

班主任的教育理想产生于对角色重要性及其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2006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只有理解这些话语的深刻内涵,才能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和工作价值,从而也才能确立教育理想。理想是班主任对工作取得成就的向往。2.注重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目标,这就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班主任具备良好的素养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扎实的知识技能,这些都是班主任素养的主要内容。教育理想是班主任素养的核心内容,处于“动力”地位,同时也是其职业道德的集中反映。班主任的崇高理想需要全方位地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只有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班主任职责,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3.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催生教育理想

理想虽然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催生,它具有客观必然性。任何理想的催生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教育理想也不例外,班主任的教育理想也同样如此。离开了教育教学活动,无法谈及班主任的教育理想。同时,班主任的教育理想,是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它要经历一个由疑虑到摸索,再到自觉追求、最后达到巩固的渐进式过程。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深刻领会并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其次,要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增强责任意识;最后,要深刻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具体要求和任务,增强上进心。

教育是对理想的追求,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关键在于焕发激情,并且永葆激情。只有理想没有激情的教师不算是真正合格的教师,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有了激情,学生们的情绪将受到感染,身心振奋;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项需要理想和激情去点燃的事业,教育需要理想与激情,教师的理想与激情是教师的灵魂。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一个群体,他身上寄予着学校的希望、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的希望,各方面都在关注班主任,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更需要教育激情。

一个充满激情的班主任始终想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班主任教育激情的点燃和保持,需要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只有永葆教育激情,班主任才能永远有爱心。如何点燃和保持教育激情,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去探寻的。1.培养归属感,点燃教育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归属感是一种生理、心理的全方位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归属感做了阐述。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是个人对群体的一种依赖、一份信任、一个心灵的居所。

班主任承载着社会多方面对他们的期望,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期望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这就必须让班主任在学校中产生归属感。一方面,班主任自身要积极融入到学校的文化中,深刻理解和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中去,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行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必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作用,使班主任对教育事业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使他们自愿奉献于教育事业。2.焕发生命力,永葆教育激情

班集体如果缺少活力,就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班集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学习的基础也不同,班主任是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让班集体充满活力,发挥班集体的强大功能和优势,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充满活力,焕发生命力。班主任要始终坚持崇高的教育理想,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寻求和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学生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调整自己,将自己融入学生中,融入班集体中,感受青春活力的校园。只有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全班共同努力,创设班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系,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将班集体建设成为一个融洽温暖的大家庭。因此,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永葆激情,而且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让激情鞭策和激励班集体向前奋进。

第三章 责任与耐心

耐心是指一个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也就是指对待人和事,不能产生急躁、厌烦的情绪,要有持久性。班主任面对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集体,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问题,甚至时常还会因突发事件而产生新的问题。因此,班主任管理班级,需要有耐心,支撑这种耐心持久存在的动力便是责任。班主任要有耐心和责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班主任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应当有耐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班主任工作需要的耐心,承担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班主任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这都是耐心和责任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耐心的本质是责任

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育人事业。同时,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是一种不同于人们通常理解的服务行业,教育是为千百个家庭和亿万个孩子的未来和幸福提供的服务。教育事业的性质不仅需要班主任具备知识、技能,更需要班主任的无限耐心,这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关键性因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快乐教育》里说:“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耐心是班主任必备的素质,没有耐心是做不好班主任工作的,急性子也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而耐心的本质是责任,没有责任心,根本谈不上耐心。

班主任的责任心,就是指自觉地把分内应做的事做好的心绪和情怀,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有了责任心,班主任就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就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状况,也才能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特别是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更需要班主任的责任心,班主任应当意识到成绩的好坏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对这些学生有耐心,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平等、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给以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关心,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

班主任的责任,要求班主任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负责,这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内课外、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无处不在;过去、现在、将来,无时不在。

班主任的责任心是当班主任的教师的一种心中的责任,是一种问心无愧的责任。除了对学生负责,还要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德国诗人歌德讲:“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班主任的责任心既来自于爱岗敬业,也来自于对学生生命的关爱。班主任对学生的责任不仅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核心,更是班主任的道德准则所要求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公平对待学生。

班主任的耐心具有坚韧性的特征,也就是要求班主任对待工作要坚持、要有韧性。坚韧是指坚固而有韧性,“韧”是指受到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跟“脆”的意义相对。“坚韧”的意义最初用来指物的质地,后来人们将“韧”的变形而不易折断的特性引申为人的性格,表现为坚强且不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压垮,历经无数次磨难却依然努力不懈的精神。可见,坚韧对于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目标至关重要。

班主任应该意识到工作中可能要面临挫折和失败,不能将挫折错误地认为就是失败,也不能将失败错误地理解为就是最终的结果。班主任应该树立所有的成功都必然经历挫折的观念,关键是遇到挫折之后仍要积极面对、不断进取。

坚韧性体现在班主任的耐心上,就是对待学生、对待工作要坚持不懈,不被困难所压倒。如班主任面对有不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时,要耐心地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本身就是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也不可能短时间就能做到。“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反复复的,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来第三次、第四次”,耐心的坚韧性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班主任的耐心,具有反复性的特征。反复性是对班主任耐心的考验,也是对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检验。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不断的零零碎碎的事情,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大事。班主任工作可以小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也可以大到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因此,要求班主任对待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耐心的反复性由此显现。

反复耐心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经常要做的事情。班主任的耐心不仅需要反复,也需要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开导学生。班主任耐心的反复性让我们认识到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又是对班主任的一大挑战。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对学生有耐心,才能正确认识学生、引导学生,也才能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乐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班主任工作当中去。

第二节 真诚地对学生付出

义务性是对班主任耐心的本质——责任的最好体现。班主任的责任,要求班主任将耐心作为一种义务,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刻牢记管理班级、为学生服务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是一种义务。

班主任耐心的义务性表明了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看作是自己分内的事,与自己密切相关。责任意味着义务,同时也给班主任以某种程度上的压力,也就是说,班主任只有把自身的工作与职责看成是一种义务,才能完成工作,才能做好工作。

耐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而义务性是班主任耐心的首要特征。班主任要把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班级的每一件事情都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尤其要把帮助后进生作为自己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只对优秀生负责。班主任要意识到班集体中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要关注的对象。正因为后进生的转化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更要求班主任要用百分之百的耐心对他们,关注他们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班主任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

把耐心当作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义务,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到真诚。真诚是在与人交往中,不计回报,真心诚意地为他人服务或付出的一种心理品质。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求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班主任工作自然也要如此,班主任的耐心更需要真诚。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和付出,才能体现出班主任的耐心,也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真诚,就要求班主任做到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助学生成长。班主任的工作生涯中,如果没有真诚的付出,就不会与学生“感同身受”,也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更不可能期望学生真诚对待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工作也就无从谈起。1.真诚要求班主任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想,是班主任真诚对待工作,真诚对待学生的外在表现。想学生所想,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和注意到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其次,要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只有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最后,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想学生所想的前提。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而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谁都想做好人,都想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这是人的本性。即使是班主任眼中的“调皮生”、“差生”,相信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拥有美德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班主任要在具体工作中,点燃学生想做好人的愿望,利用学生想做好人的特点,这是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班主任要充分展现自己对他的真诚,真诚信赖他。班主任要真诚地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再加以耐心地引导其转化。2.真诚要求班主任做学生所需

真诚,就要做学生所需要的。做学生所需,就要善于观察、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缺点或不足。然而,仅仅发现学生的不足是不够的,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弥补不足才是最重要的。真诚是班主任帮助学生改变的方式、手段,同时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真诚地向学生致谢,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然后再利用真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丢三落四的毛病,从而促使学生下定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真诚为学生着想,巧妙地设计一个小事件,就能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

艺术性地运用真诚,就要做学生所需。比如,丢三落四的毛病是很多学生的毛病,那么班主任就必须意识到丢三落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识到改变学生丢三落四的毛病是迫切需要为学生所做的一件事。只有意识到要为学生做什么,才能引导和帮助他改掉不良习惯。真诚,体现在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在班主任对待学生、引导学生的过程中。3.真诚要求班主任助学生成长

班主任工作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真诚地付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最终也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助学生成长,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为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而喜悦。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尚未成熟,要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发挥班主任的关键作用。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同时辨别能力又相对较差,易受环境的干扰。全班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不一样,往往良莠不齐。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善于利用这些特点,利用学生积极好动、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充满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中接受锻炼,辨别是非真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班主任在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起联结的作用。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真诚的情感和尊重,既要关注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也要关注各种问题学生,更要关注广泛层面上一般的学生,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只有心中存有真诚,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每一个学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另外,真诚也是班主任自身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质。首先,作为一个个体,班主任应当努力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从各方面进行修炼,提高自己的素养。只有真诚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真诚地与他人相处,才能逐步不断成长。其次,作为班集体的班主任必须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品质,努力驱除不良的品质,并且注意吸取他人的优良品质。尤其要注意的是,班主任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相反,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良好品质,并向学生学习,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升各自的素养与品质。

班主任的成长需要真诚,需要真诚与他人相处,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只有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同,才能得到别人的诚心帮助,才能一天天地逐步成长。

第三节 撑起理解的天空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班主任工作同样是一个过程,需要持久的耐心。从纵向来看,班主任工作的耐心,是一个持久连续的过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直到小学结束,这是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耐心是必要的、是必需的。试想,如果低年级的班主任缺乏耐心,对学生不施以耐心,学生何以取得进步、何以获得发展?

从横向来看,对于某一个学生、某一件事,都体现了耐心的过程性。班主任耐心的过程性,就要求班主任对待学生、处理事情不能急躁,要保持冷静,否则极有可能事与愿违。班主任耐心的过程性既体现在班主任长时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之中,也体现在班主任面对某一件事时,需要用耐心长时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班主任耐心的过程性,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递进的过程。班主任必须结合班主任自身和所带班级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要耐心对待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认识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合适而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做到“耐心些,再耐心些!”班主任的耐心,是建立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其次要理解学生的个性,最后要理解学生的行为。1.理解学生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必须理解学生的个性,才能有针对性地耐心指导学生。个性是存在差异的,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班主任工作也应因人而异。只有理解学生的个性,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因此,理解学生的个性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班主任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就要认识学生这一个体。班主任理解学生的个性势必要求认识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性,只有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才能接纳学生。

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形成的,学生的出生、成长环境等都可能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认识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的个性,探究学生个性形成的原因。比如内向的、孤僻的学生,班主任要挖掘这一个性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对长相、家境、成绩等因素而产生了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不敢与人交往,不断将自己封闭起来;对于自我优越感过强,自恃清高,不合群的学生,班主任要了解导致学生产生过于优越感的原因,尤其是家庭背景。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认识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尤其是个性的不足之处。

理解学生的个性,班主任要做到既理解学生个性中的优点,也理解学生个性中存在的不足。理解学生的个性,班主任就要做到既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也要理解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2.理解学生的情感

班主任只有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进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才能体会到学生的心情,从而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班主任工作也才能得以顺利开展。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将无从谈起。

班主任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就要认识到学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刻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情感因素往往能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班主任理解学生情感之时,要讲究方法的艺术性,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班集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理解学生的情感,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班主任只有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学生才愿意主动向班主任吐露心声,班主任也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取教育的良好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要在学生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当学生遭受挫折或失败时,更希望得到父母、班主任、同伴的理解,此时班主任要及时地表示关切、理解,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原因,消除由于挫折产生的不良心理,树立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产生良好的效应。3.理解学生的行为

行为直接显现在外部,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是班主任最能够掌握和了解的。因此,班主任不仅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更要理解学生的行为。班主任理解学生的个性与情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学生的行为入手。只有理解了学生的行为,才能间接理解学生的个性和情感。

学生总会“制造”一些事件,譬如随手将一张小纸片扔在地上,作业拖拖拉拉、不及时上交等。班主任不能“眼里揉不得沙子”,也不能采取“严惩不贷”的方式,而要追根究底,查明原因,理解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

当学生的行为出现错误后,班主任不能简单地处理,甚至处罚,而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犯下错误后,班主任不仅自身要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并且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犯下的错误,改正错误。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引以为戒,从他律走向自律,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班主任理解学生的同时,要意识到理解是相互的,也要让学生理解班主任,理解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与自己接触、沟通,理解班主任个人的性格和作风,理解班主任的工作,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复杂。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发挥耐心的作用,使班主任工作发挥最大的功效。

第四节 信任可以创造奇迹

每个班级中,总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有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以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帮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班主任耐心的付出要显示出差异性。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有一个耐心的班主任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等总体的发展状况,然后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优点和缺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和不足给以耐心的指导。

耐心要求班主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积极创造条件。耐心的教育虽然要求看到学生的不足之处,但是班主任同样不能忽略学生的优点,即使后进生也有某个方面的特长或优势。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任,因为信任能够创造奇迹,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从班主任的信任中获益不浅。

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班主任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班主任工作是面对学生的工作,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其中,信任是精神需求中最宝贵的东西。心理学理论说明:人类的需要有不同层次,信任是一种高级的需要。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耐心需要信任,如果缺乏信任,耐心将无法体现。班主任面对学生时应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给学生下结论。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指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个人。”因此,面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班主任千万不能轻易给他们贴上标签。班主任应保持一颗信任之心,要始终相信人的本质都是好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引导和教育向着好的方向发展。1.信任的态度

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做到信任学生,首先要班主任具有信任的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有具有信任的意识,才能有信任的态度。信任的态度,是信任意识的外显,是对学生信任的表现。态度决定一切,因此从班主任的态度中可以看出班主任是否信任学生。

班主任的信任不是一时兴起的,而需要长久地具有这种意识和态度。如果对学生只有一时半会的信任,是无法维持信任产生的效果的,只有持久地保持信任,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

短暂的信任往往只是起到了暂时的功效,时间一久,信任的作用就会降低,有时甚至会产生比短暂的信任之前更坏的状况。因此,班主任要具有长期的信任态度,在班主任工作中,时刻保持信任的意识,并将之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班主任工作,学生是主要的对象,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全班学生,因此拥有一份持久稳定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一个学生保持一份持久信任的意识,始终坚定不移地信任学生,学生终究会感受到这份信任,并且受到班主任的感染,让他产生自信,最终取得成功。

班主任不信任学生,没有信任的意识,也就不会有信任的态度,更不会有信任的行动,学生也就不会有信任感。班主任是否具有信任的意识,对待学生的态度如何,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成长。2.信任的言行

班主任面临的对象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只有将信任撒向他们的心田,并坚持不断地灌溉,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要将信任撒向每一个学生,仅凭具有信任的意识,拥有信任的态度是不够的。班主任与学生主要是通过言语和行为进行交往的,因此,班主任信任的言行是不可缺少的。

信任体现在班主任的言行之中,是一种激励的手段。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信任以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前提,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不仅对“当事人”是一种鼓舞,而且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使得信任发挥广泛的效应,让全班学生由此得到心灵的震撼。

信任是一种教育,班主任的信任可以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最好的体现就是班主任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班主任在面对班级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从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在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开展细致调查,与当事人充分沟通,绝对不可以妄下推论,否则后果将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班主任信任学生,就要相信、支持、鼓励他们,尤其是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需要安慰和帮助他们。信任是原动力、催化剂,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可以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促进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第五节 宽容才能铸就希望

宽容,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志趣,甚至是别人的过错和冒犯,达到人与人的多样化的共处与合作。现实生活中不能没有宽容,有宽容才能共处,有宽容才有创造,有宽容才能成就事业,有宽容才能铸就希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班主任要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统一体,不仅学生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不仅学生会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误。因此,当我们犯错时,就要学会宽容。

宽容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班主任对学生尤其需要有宽容心。班主任的宽容是耐心的体现,是一种仁慈和关爱,也是一种理解和信任。班主任的宽容要求班主任有宽厚而博大的胸怀,有自制和忍耐的毅力。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师也是人,但同时他又是教师,而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很多,其中就要求自制。”没有自制和忍耐,班主任就表现不出宽容大度地接纳学生。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发挥宽容的最大影响力。对学生要宽容,就要从认识上、态度上、处理事情等方面入手。1.认识上的宽容

认识上对学生宽容,要求班主任正确看待师生关系,正确把握师生关系。传统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处于强势,学生处于弱势。这就导致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学生,容易产生“我永远是对的”的观念,也就不会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现代观念下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是一个主体的人。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以宽阔的胸襟,包容和宽恕学生的过失和错误。

作为班主任,要在师生间架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的桥梁,要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要宽容学生一时的过错,“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班主任的宽容,对学生而言,可能维护他的自尊,也可能唤醒他们的良知,从而会感激老师的宽容,有意识地自我改进,寻求自我完善,获得自我发展。2.态度上的宽容

宽容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态度。宽容要求我们以宽厚、容纳、谅解、同情并且寄予期望的心理对待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面对学生的过错时,要在态度上宽容。不要一遇到学生犯错误,就去责备他,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学生的过错,采取宽容和体谅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过错。

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善于抓住契机予以引导,以耐心说服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他自我认识错误。班主任在其中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学生犯错,班主任既不能放弃他、不管他,也不能压制他,更不能对他咒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班主任的宽容态度,宽容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产生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学生犯错,班主任首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同时运用自己的机智以积极的行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班主任要将心比心,相信学生,宽容学生。师德高尚的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和宽容优秀的学生,更要关注和宽容后进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关爱和宽容,后进生更是如此。班主任要用自己宽广的心胸,理解和宽容学生,用真情去感化他们。3.处理问题上的宽容

宽容不仅体现在认识上和态度上,还体现在班主任对问题的处理上。处理上的宽容能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如何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负罪感,也会自责。这时,犯错的学生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谅解。因此,班主任此时如果一味严词训斥、穷追不舍,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会使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假话敷衍和搪塞,甚至会走向对立之路。因此,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讲究科学性,千万不能损害学生的天性和自尊。

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任务,更是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柔性化的处理,让我们感受到宽容的魅力。宽容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宽容,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显示了睿智。宽容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比惩罚更有影响力的教育。

对待学生的过错,首先要认识到错误背后的原因,用班主任善意而宽容的态度,委婉含蓄的方式处理学生的过错。从认识上、态度上、处理上宽容学生,一方面,要尽量弥补由于学生的错误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转化,纠正错误,杜绝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马斯洛说过:“接纳是无条件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一切应该本着宽容之心去看待、去接纳。因此,班主任的宽容,应当是无私的、全身心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同时,要意识到宽容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宽容,是有条件的宽容。宽容不等于纵容,不能放低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过错时要坚持原则,把握宽容的度,不能过分宽容,走向纵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