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依稀:古代商贸通道与交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8:07:52

点击下载

作者:牛月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道依稀:古代商贸通道与交通

古道依稀:古代商贸通道与交通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古道依稀:古代商贸通道与交通作者:牛月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514323672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古道依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商贸纽带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在我国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可谓历史悠久。丝绸一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直至今天,丝绸仍然是最美丽、最环保的衣料之一。我们的祖先以丝绸为纽带,开启了对外开放之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我国和西方交流的大门,我国灿烂文明的光芒照亮着西方友好的邻邦,西方的文明成果也被我国广泛吸收。因此,丝绸之路就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红丝带,永远飘扬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天空。古代丝绸业兴起发展

丝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但是它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四大发明所不及。

在我国文明史的第一页,既有蚕、丝,又有练、染,而在我国史前传说中,早就有了黄帝妻子发明养蚕的故事。■国家博物馆藏古丝绸

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她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越抽越长。嫘祖受至启发,就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

另外有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后,“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我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黄帝为■古人丝绸绣花服饰织丝的机神。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

在江苏苏州盛泽镇,有一座建于1827年的先蚕祠,是仅存的一座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这也说明,至少在清代晚期,我国都还仍然有祭祀先蚕祠的遗风。

另外,在我国的很多养蚕区,也都能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也供奉着“先蚕”嫘祖。比如在苏州的祥符寺巷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的地方。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我国古代留下的大量遗物表明,古人对养蚕、植桑非常重视。从殷墟中的大量甲骨文中,发现了很多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古典织金云龙纹缎面河姆渡文化 发现于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此外,从甲骨文中还可看到,当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也就是女蚕,因此,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当时,官府请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其实,蚕茧的利用以及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早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虽然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

而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盅形雕器。在这件文物上刻有4条蚕纹,仿佛4条蚕还在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这应是一种野蚕。仰韶文化 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史书记载的炎帝、黄帝等著名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我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主要代表。

另外,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有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炭化的绢片,经测定距今约4700多年,这是发现的我国南方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这块绢片呈黄褐色,为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为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45根。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

而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有浅绛色罗,组织稀疏,这是北方最早的蚕丝。■古代穿着丝衣的乐工

在河姆渡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不仅有木制、陶制的纺轮,还有引纬线用的管状骨针,打纬用的木机刀和骨刀以及绕线棒等。其他形状各异的木棍,很可能也是原始织机的组件,如木机刀和卷布木轴等,这些可能就是原始的织机。■古代丝绸绣花袜

此外,还有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骨梭,梭是穿线织布的工具,有了梭就会比用手牵着纬线去穿经线容易且快捷得多。《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省称“太史公”。

这一阶段的骨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扁平式的,一头有孔或两头有孔;另一种是空筒式的,一头有尖,中部有孔。另外,在四川省成都百花潭的一件战国铜壶上,可以见到一幅有名的采桑图。在战国时期,四川即已享有“天府”之誉,而早在夏商时期,蜀地也有蚕丛、柏灌、鱼凫相继为王。

据《史记》记载,黄帝育有两子,二子叫昌意,昌意后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高阳即颛顼,继承了黄帝之位。蜀人是高阳的子孙,继承了这份事业。古蜀国的第一代君主叫蚕丛,可见这个部族是以蚕为图腾的。

在古代文化遗址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越来越多地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等。这说明商代我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养蚕业已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看起来,养蚕抽丝好像并不是一个唯一的发源地,似乎在我国的几个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明方式或传播路径,从而促进了养蚕抽丝业的发展。刺绣 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是指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丝织业在发明后的几千年里,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是我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

我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它比制茶、制瓷都要普及得多。■古代织布场景泥塑

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的周代开始,已有周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亲蚕”和“亲缫”的礼仪,每年新年都要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仪式。

周朝时,我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至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我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这样,丝绸就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相当深远。

从殷商时期开始,桑树的种植面积和养蚕区域渐渐扩大,丝绸的生产也逐步发展、繁荣。因为有了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日益流光溢彩,我国的广袤国土始被称为锦绣河山。

至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我国对外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至空前繁荣的地步。阅读链接在古代,丝绸就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丝绸织品技术曾被我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使丝绸文化不断地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我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丝绸之路显现的雏形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当然其中也经历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艰难,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辛苦。

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有了丝绸之路的雏形,但是那时还只是雏形,不像后来那样贯通和顺畅,而且也并不只是作为丝绸贸易来开通的。■古代丝绸西传路线图黄河流域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中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到宋元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那个时候,虽然人类交往常常面临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险和困难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之间并没有隔绝。那时,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北部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

这一点已经被沿路为数不少的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我国商人就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

这时,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畜力也开始被人们使用,这就使大规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古代商人

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更早以前就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古代集市

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有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停留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引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途旅行。

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的坟茔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

依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商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归途中将和田玉带回我国。虽然这种说法或许存在疑点,但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地方,确实发现了不少丝绸制品。

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和田玉 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坚韧、光洁。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我国五大名玉。和田玉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域丝绸之路浮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汉代浮雕图案多雕刻于砖、石上,其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汉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于具有教化、纪念等实用功能,这种艺术在汉代十分流行。《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对话时说的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指出赵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财富的事实。“昆山之玉”即为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种狗。从侧面证实了那时存在对外经济交流的事实。

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我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西域地区诸如鄯善、龟兹等国家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开始用“赛里斯”称呼我国。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不仅仅是丝绸,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阿富汗巴达克山的名贵宝石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我国、印度和埃及。这意味着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早些。

大约过了1000年,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后来,青金石成为佛教七宝之一。很多发现证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与北非、地中海及西亚之间进行贸易。

有关证据显示,在公元前14世纪前后,埃及人已经造出了船。在埃及,人们还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在那个时期已经开始沿着这条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西域 狭义指我国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后来发展为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公元前1070年左右的丝绸残片被发现,证实那个时期埃及已经与我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很长一个时段内再没有丝绸的影子,说明丝绸在埃及受到冷落。■丝绸之路遗迹

这些公元前11世纪留下来的丝绸,究竟是我国养蚕加工的丝绸,还是来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东的“荒野丝”织造而成的呢?大宛 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区域居住大宛附近各国图的国家和居民。张骞通西域时首先到达大宛。

统一巴比伦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在他的统治期间,即公元前521年至于前485年,四处扩张,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霸业。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帕提亚的水。

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安息帝国首都苏萨和小亚细亚以佛所等地的“波斯御道”。御道仅供王室使用,在沿线设立许多驿站,每个驿站备有许多好马和好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御道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

通过御道,向大流士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就可以被送至首都,而普通人走完这段路程需要3个月。■丝绸之路遗迹

安息利用这样一条贯穿全国的御道,加强了朝廷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在亚历山大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高昌古城遗址

希腊人开始积极推动小亚细亚、印度和东非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贸易活动,同时,在陆地上的贸易领域,希腊人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经贸繁荣不仅是希腊人的成绩,地处阿拉伯半岛及中亚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希腊人利用帝国在中亚及其以东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了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延伸至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处的大宛国和我国新疆西部。

在这一带,曾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9年所建立的城市苦盏,苦盏被希腊人称之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处。

在这之后的300年间,希腊人保持了这个庞大帝国在亚洲的统治。

塞琉古帝国的将领欧提德姆斯占据大夏和粟特而独立,他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向四周塞族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亚历山大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中原 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戎狄的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

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00年,大夏国王欧提德姆斯执政时期,大夏版图达到极致。

大夏控制的土地不仅超越了复次忽毡,而且他们的侦察队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喀什,这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次我国与西方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历史学家评价这次行动说:“他们甚至将自己的国土拓展至中国和弗林尼。”

但这种交流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公元前1世纪繁荣的丝绸之路,也没有持续下来。

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强盛,他们同定居民族之间发生了不断争斗,之间也在不断分裂、碰撞、融合,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仅存在于局部地区之间。■高昌古城远景

经济文化的交流需要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下,当时的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在文化上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就连上古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往来,这时也变成了传说故事。■修复的高昌古城样貌

至秦汉时期,我国的丝织业不但得到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我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以及我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这些都说明,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地区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已经具备,出入我国的河西走廊和联通大陆上各国的道路业已为游牧民族所熟知。这些地区之间的分裂、碰撞、融合,都从客观上产生了丝绸之路的雏形。阅读链接在上古时期末,随着各定居强国的不断反击和扩张,这些国家之间往往发生了直接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安息王朝与罗马在中亚和地中海沿岸的扩张,大夏国对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以及促使张骞奔向西域的大月氏西迁。而且在我国与欧洲之间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中亚地区还时有战乱。控制着西域西北和我国北方的匈奴非常强大,它控制着西域诸国,与周边民族以及我国中原王朝之间争斗不止。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西汉建国时,在北方边境,时时受到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公元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刘邦亲领32万大军迎战结果被围,几乎全军覆灭。从此,刘邦再不敢对北方匈奴用兵。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两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张骞像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骚扰边境不止。■张骞受命去西域

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西汉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即位。此时,汉王朝已建立60余年,政治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逐步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强盛。

汉武帝决定用武力彻底解决匈奴威胁,具体计划是策动西域各地,与汉朝联合打击匈奴。

在河西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的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后来多次被匈奴打败被迫西迁,但他们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恢复故土。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对汉族的发展,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登基之后,他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族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去西域。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一直满怀抱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踏上了征途。■张骞在西域持节不失堂邑父 是我国汉朝时的西域胡人,本名甘父,另说姓堂邑名甘父,亦说字胡奴甘父,为堂邑县一贵族家奴仆,所以又称堂邑父。战争中被俘虏,被释放后加入汉军,是优秀的射手。公元前138年,随张骞去西域,做助手和向导,归国后汉武帝封他为“奉使君”。

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城固县人,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称作郎的侍从官。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即今甘肃省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

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张骞的队伍全部被抓获。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去大月氏的念头,对他展开了种种的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并生了孩子。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大月氏的决心。

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扣留了10年之久。公元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

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向西边的大月氏奔去。大月氏 在往往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大月氏是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但这时,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大月氏人已从伊犁河流域西迁了。这时的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侵扰的危险已大大降低,他们也就改变了态度。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上他们又认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不好相助。■张骞受困中艰难度日羌人 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区。是古中原的地区最著名的民族共同体之一,从“三皇五帝”至春秋战国之际,“姜姓”族群在中原政治、经济等领域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以羊为图腾。

张骞等人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

公元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越过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所走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为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进入羌人地区。

但羌人这时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抓住,又扣留了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初,匈奴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孩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张骞第一次去西域,历时13年,出发时队伍共100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所付出的代价非常之高。■张骞西行画面

张骞这次远征,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使我国的影响到达了葱岭东西。自此以后,不仅使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逐渐密切了起来。■张骞与西域各民族交流

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探险。这是历史上我国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汉武帝对张骞去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第一次去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以前,汉代的君臣根本不知道,在我国的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国的存在。张骞在大夏时,忽然看到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诧异,追问它们的来源。大夫 我国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张骞与西域各民族交流的场景

大夏人告诉他,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买来的,而身毒国位于大夏的东南方。

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并推断,大夏位居我国的西南,距长安5000多千米,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千米,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远。

而四川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的产物,这证明身毒离蜀不会太远。

据此,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

汉武帝基于沟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等国的直接交往,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从而达到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即今四川省宜宾亲自主持其事。

自远古以来,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到西南去,当时是十分艰难的。

公元前122年,张骞派出4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身毒进发,但后来都因受阻而先后返回。这次西行,虽然没达到目的,但是却增进了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朝的相互了解。

后来,汉王朝更注意加强同西南各国的联系。

至公元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5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后,汉朝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探险西南的前一年,张骞曾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3年2月和4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的职位,跟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卫青 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北部疆域的开拓作出重大贡献。卫青为历代兵家所敬仰,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

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供给相当困难。

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沙漠行军经验和地理知识丰富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导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事宜。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张骞塑像■张骞去西域阳关遗址

公元前121年,张骞又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4000骑做先头部队,张骞带领万骑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4万骑兵的重围。

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匈奴始解围而去。张骞却因为误了期限被贬为庶人,从此离开了军队生活。大夏 张骞去西域回来后首次提及的西域古国之一。张骞曾于公元前128年左右抵此。后大月氏越过妫水,即今阿姆河南下,大夏退至妫水上游之南,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五5个翕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自治权。

公元前119年,张骞升任中郎将,朝廷派他第二次去西域。张骞立即带队踏上了漫漫征程。经4年时间,张骞率领团队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地。

张骞第一次去西域各国目的是为了结盟,以对付强悍的匈奴。在张骞归国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地的情况后,汉武帝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毅然调整了策略。第二次去西域目的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政府为他们准备好货物,鼓励他们到西域各地经商。

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后来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他们的榜样作用吸引了更多的人踏上丝绸之路,从事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张骞的两次去西域,不仅开拓了汉朝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

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平等、诚信交往的理念,为我国汉朝的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张骞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决定对西域加强控制。公元前60年,设立了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商队塑像

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张骞通西域以后,我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我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上等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

希腊、罗马人称我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就是丝绸的意思。“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去西域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10多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我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两次去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打下了基础。阅读链接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至全世界的承认。当时,李希霍芬所说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我国与河间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班超正式打通丝绸之路

西汉王朝没落之后,王莽的新王朝建立没几年,他在公元1世纪就展开了改革,但地主贵族纷纷起来反对,东汉王朝随之建立,王莽的新王朝不过维持了15年,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喀什丝绸之路遗址■场面壮观的古代商队场景

我国由于改朝换代的大混战,无力西顾。公元16年,西域各地断绝了与大新帝国的联系,丝绸之路中断了。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我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叫郡县。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刺史部、县之间。隋朝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