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2:32:10

点击下载

作者:宋砚清,孙卫东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研究试读:

前言

教育乃强国之策,创业教育乃富民之本。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对现代大学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新趋势。可以说,哪个国家重视创业教育,哪个国家就能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国家战略发展的制高点。

通过创业教育使创业精神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创业的生命潜能代代相传,让国人的血液里充满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关系到民族企业能否在全球具有强大的创新竞争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

创业是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创业家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创业吗?如果可以的话,需要开展怎样的创业教育呢?他们应该怎么样创业呢?

很多人质疑课堂上是否可以培养出创业家,认为伟大的创业家都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同时创业过程充满了机遇与巧合,只有创业家睿智的眼光和超人的魄力,才有可能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机缘。是的,创业家所具备的一些人格特质,确实非一般后天教育能够养成的。不过,仔细研究创业成功的案例,归纳其中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可以发现,创业家具有的这些特殊的人格特质并不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不同的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主张将创业家的人格特质视为创业中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而非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而这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受过创业教育训练的人创业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就是一个明证。

很多人认为,高学历的人站得高望得远,面对创业的挑战信心也更足一些,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些。因此,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应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而高职高专层次的人仍然应该以就业教育为中心任务。但是,无情的事实可能令这些人感到惊讶——学历教育与创业成功无关,社会上高学历做生意失败的人多的是,没有接受过完整教育的成功企业家也不在少数,毕业后高职高专学生创业的比例比本科、研究生还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没有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没有高学历也并不妨碍机敏的企业家对于市场、产品、竞争、资源等创业条件的分析与研究。

许多老一辈的人认为,创业要成功,必须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的人甚至直截了当地挑明其不赞成高职高专学生创业的观点。的确,工作经验对于创业是有帮助的,不过,在创业这件事上没有固定的法则,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是在做周围的人都反对的事,这正说明了创业者的过人之处。因此,在创业这件事上,不听老人言,未必就吃亏在眼前,创业者千万不要被这些人的善意劝告吓跑了。微软、雅虎、戴尔、阿里巴巴这些世界级的企业都是由一些没有工作经验或商战经验的人所创办的。

很多人认为,创业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只有拥有远大计划、大量资源、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创业,而普通人很难产生创意新颖的构思,拥有的资源也有限,很难创业成功。但是他们错了。事实上,很多创业者开始创业时都只有很少的钱,都是小本经营或者白手起家,从他们的案例中可以发现,钱的多少不是主要问题,比钱更重要的是踏出开始创业的第一步,开始永远比不开始来得重要。在我们周围,想创业的人不少,但真正去行动的却不多。很多想创业的人正如马云所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很多人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没有钱就是其中的一条,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

创业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出现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失败或挫折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像要学会走路必然要摔几跤,要学会游泳必然要喝几口水一样,无足挂齿,不必害怕。失败或挫折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创业成功给创业者带来的成就感、喜悦感使得过往的失败或挫折变得那么的弥足珍贵。创业失败或挫折并非全是坏事,不断地尝试挫折,距离创业的成功彼岸就更近了。当然,一个人终其一生不能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尝试错误;吸取别人的工作经验,是一种成本更低的创业捷径。所以,致力于收集创业家经验和传授创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对于草创企业者来说,不是圣经,但至少是宝贵的指南。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打算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创业,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很高的财务风险和机会成本。但是,在年轻时候创业则这些成本是最低的。年轻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养家糊口,也没有房子、车子之类的财产,他们有的是激情、机动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冒险性,他们拥有的最大优势是时间,他们输得起,他们有时间从头再来,年轻就是他们的本钱。在个人生涯中,失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失败虽然会让人痛苦,却对于人生的后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趁着年轻经历各种失败,到了后来会变成宝贵的体验或经历。因此,经历失败,也是收获,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收获。

尽管高职高专开展创业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与本科院校相比,创业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始的时间相对滞后,基本上都是进入21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这是因为高职高专在中国的兴起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高职高专创业实践发展较快,几乎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但与如火如荼的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活动不相称的是,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尚未确立公认的思想和理论。影响高职高专开展创业教育的障碍还很多,从思想认识、理论基础、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到创业实践都有待于深入地探索。特别是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创业,它与本科生、硕士生的创业有什么样的不同特点?怎么样看待高职高专休学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怎么样看待所谓的低层次的、与所学专业脱节的创业?等等。这些问题,本著作都将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回答。宋砚清 孙卫东2015年1月10日1绪论1.1研究问题的提出

2008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美国竞争力指数》报告,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是其创业经济优势。美国在全世界最容易开展商业活动的国家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创业优势进而创造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也激励了企业的创新。在过去的30年里,创业经济是美国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地位的“秘密武器”。《大趋势》的作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经济政策成功的核心。”1990年以来,美国每年都有100多万个新公司成立,创业者们彻底改变了美国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当今美国95%以上的财富是由1980年后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出来的。据统计,在美国参与创业的人口比例高达21%,也就是说,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参与创业活动。而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更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就达到30%~40%。

那么,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状况又是何番景象呢?

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指出,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比2011届(1.6%)高0.4个百分点,比2010届(1.5%)高0.5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9%)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2%)。

麦可思报告还指出,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2%的人自主创业(本科生为0.7%,高职高专生为1.6%),3年后有3.7%的人自主创业(本科生为2.1%,高职高专生为5.3%),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3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仅有29.6%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08届(33.7%)减少了4.1个百分点;有63.0%的人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08届(64.8%)减少了1.8个百分点。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仅有30.0%的人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08届(34.8%)减少了4.8个百分点;有60.0%的人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与2008届(60.6%)基本持平。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上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但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比西方大学毕业生相差甚远,而且中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3年内已经走上自主创业的人,选择继续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原来的三成,毕业3年内原先没有选择自主创业而重新选择自主创业的数量也上升有限,可见,创业经济和创新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对中国就业市场的贡献还极为有限,这与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劳动力市场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另外,从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角度来讲,创业教育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3年6月9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自2010年以来每年一度的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其中,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此外,麦可思与腾讯教育频道合作的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

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显示,伴随着一年一年积累下来的没有就业和就业又跳槽的人数的增加,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必将呈现出越来越难和越来越不稳定的局面。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的人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42%。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没有万全之策,但如果多方努力和多管齐下,确实能缓解这一困境,其中创业教育就是一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解决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比本科生还要高。然而,在人们那种“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的歧视中,学界研究创业教育的人大多把研究视角放在了“天之骄子”的本科生身上,而专门针对高职高专进行创业教育研究的并不多见;而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对本科院校,特别是部属本科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还只是处于提倡开展创业教育阶段,并没有严格的硬性要求,就业教育、就业率仍然是上级部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要求的中心任务。

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作出的一种探索,希望研究出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层次的创业教育理论,并为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提供大量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从而为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即创业、毕业3年内创业或毕业多年后再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2基本概念的界定1.2.1 创业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创业现象发生得都很早,创业概念却明晰得较晚。“创业”一词由“创”和“业”组成,所谓“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开始,开始做。通常“创”就是创造,即创建、创立、创新之意。

关于“业”字,《现代汉语词典》作出如下解释:学业;业务、工作;专业;就业、转业、事业;财产、家业等。由此看来,“业”字的内涵极为丰富,从性质上看,既可以是学业、专业、业务,也可以是家业、产业,甚至是工作、事业;从类别上看,有各行各业、各种职务和岗位,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从范围大小看,有个人的小业、家业,有集体的产业、企业、大业,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从过程看,“业”有草创阶段、发展阶段、成就阶段和保持阶段等。

综上,“创业”的内涵极为丰富,有性质不同、类别不同、范围不同、过程阶段不同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中国人过去使用这一概念时是比较宽泛的。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记载:“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述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两处概念均是广义的创业概念,即创立功业或基业,而不管这个事业是否与经济活动和财富增长有关,也不管是为集体还是个人。《辞海》中对创业的解释也为“创立基业”。从“创业”这个概念的汉语使用法来看,一般用于以下三种状况:①强调开端和草创的艰辛和困难;②突出过程的开拓和创新意义;③侧重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成就和贡献。而对“业”的范围则没有什么限制。这样,各种主体、各行各业都可以在最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在社会中,它常常与创新、开创、创造就业、创造性、雄心、坚持、成就和成功等联系在一起。已有的创业领域研究主要从个人、团队、企业、行业和社会(包括地区和国家两个层次)五个层面来研究。

发达国家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意向比较集中,与经济事物息息相关,所指关系比较明晰。发达国家的创业学家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概括起来说,创业是把产品、服务、点子等,通过组织团队,开发产品,申报专利,组织生产,开展营销,策划宣传,开拓市场等一系列运作,最后成为经济事业,使组织或个人增长财富的过程。

近10年来,国内外主流学术界对“创业”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以下几种:(1)Schumpeter认为,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者就是创业者,创业者通过创新使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得以克服,从而使经济得以增长,因此创新就是创业。(2)华德· H.斯蒂文森(Howard H.Stevenson)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斯蒂文森进一步指出:创业就是察觉机会、追逐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可能性。(3)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 A.Timmons)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4)Gartner(1 990)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Gartner强调,创业其实就是创建一个新企业,对新创建的企业应该从几个方面定义:①是一个独立的实体。②有生意可做的一个利润中心。③一个满足一些条件的联合体:创建者拥有产品、生产、销售、技术等方面的特长;投资期超过一年;对其竞争对手来说是一个新的市场进入者;对其潜在客户来说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新的供应者。(5)华盛顿大学的Vesper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6)美国百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7)美国管理学会认为,创业概念可以被解释为新企业、小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开创和管理,以及创业者的特征和特质问题。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初创企业的理念和战略;初创企业创建和消亡的生态学影响;创业资本及创业团队的获得和管理;自我雇佣;企业所有者经理人;创业管理的连续性;公司创业以及创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郁义鸿等人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9)宋克勤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如前所述,“创业”可以大致上归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创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语,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上的,专指创办企业,是自我雇用(self-employed)或当雇主(employer),英文中的starting a new business/new venture/entrepreneur等字眼,都代表狭义“创业”意义。广义的创业则泛指开创事业或包含创新的行为。有创业教育之父美誉的Jeffry A.Timmons教授2006年访问中国时曾说:“创业学是一门关乎机会寻求的学科。不管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多少,只要它能够创造价值、关注未来并对社会有所回报,就可以称之为创业。”所以,广义的创业几乎无所不包,小到生产线上的一项具体改进,大到航天计划的实施。广义创业对人而言,主要是一种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体现。这种创业古今皆有,因为它发自人的生物学本能,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条件才能发生,虽然它可能在某些时候被某些力量所抑制。

本文所指向的创业,泛指广义的创业,这样,创业就不完全等于开公司,创业的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岗位创业、工作领域创业;第二层次是自主创业;第三层次是振兴国家经济。

因为本文所指的创业泛指开创事业或包含创新的行为,因此,创业教育对于每一位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不管是有自主创业欲望的还是只有就业打算的,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自主创业者和就业者都应具有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都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举动。

创业是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开创一项新事业,包括新公司的创立、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必须要贡献出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并获得金钱的回报、个人的满足和独立自主。因此,即使高职高专学生不打算自主创业,而只打算留在公司里工作,他们也应该接受创业教育,毕竟在公司里上班和自主创业所要面对的风险也没差多少。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个公司能保证永续经营,也没有哪个能保证决不裁员。所以,在公司里上班也可能随时会失去工作,即使不是现在,未来也有这个可能。再说,现代公司的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崇尚创新、冒险已经成为主流文化,接受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其创业精神能给高职高专学生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受过创业教育训练的高职高专学生更容易了解企业的运营体系,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管理过程,并学会用老板的思维来思考工作,因此,他们会更加适应企业生活,更容易得到老板的青睐。即使创业不成,或在几年后卖掉创办的企业,他们也会积累许多经验和技巧;就算决定当别人的员工,相信也会更容易找到工作。1.2.2 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对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他提出,未来的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基础文化知识,即学术性教育护照;第二本是专业技能,即职业性教育护照;第三本是证明“个人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教育护照。其中第三本“护照”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来实现的。在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于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会议报告在论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提出“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概念,同时指出:创业教育,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方面的教育,需要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这里,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全称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Joint Innovative Proj ect on Education for Promoting the Enterprise Competencies of Children and Youth”)。这个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1987—1991年项目周期的活动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参与了该项目。创业教育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形成,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中也较多地重视个体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社会生活中的创业意识和实践也很突出。创业教育的概念也是来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在理论、实践和政策等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识。在我国,目前有几种看法:一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激励青少年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善于发现和把握一生中那些通往成功的无数潜在的机遇,以开发和增强青少年的创业基础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二是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三是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型个性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有的英文翻译是“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还有的英文翻译是“enterprise education”,它们的中文字面意思就是关于培养“企业家精神”或者是“企业精神”的一种教育,而根据前面对于“创业”含义的诠释,实际上,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潜能的人,它包含两层含义:①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②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毫无疑问,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和活动的教育,从广泛意义上看,必然包含了进行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的教育;而从狭义上看,则主要指形成和培养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和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创业教育则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被雇用员工同样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一般企业机构,正在越来越多地重视受雇者的发明、创新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能力。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者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就如同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认为的,世界经济论坛倡导的是全球公民精神,他们的责任不仅是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而是要确保我们创业精神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利用和驾驭,并为塑造新经济形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第一种看法倾向于开发潜能、把握机遇和个性教育的创业基础素质培养,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科学的创业理论指导和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只表达了创业教育概念的最基本含义。第二种看法强调了创业精神和技能培养,忽视了科学的创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第三种看法把创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概念不仅强调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培养,还强调了教学改革和创业实践技能培养;狭义概念则强调了创业技能、资金条件等。因而笔者认为,第三种创业教育定义是完整意义上的概念解释。因此,本文讨论的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的终身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三层紧密联系的含义:①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青少年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青少年从事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③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1.2.3 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

尽管高等教育具有一种深沉、恒久的历史价值观,指导着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但是,高等教育由于同时还承载着社会的许多功能,常常也表现出即时性、功利性和短期行为性。在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连续性的大规模扩招,学生的就业压力越积越重,于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一条硬性指标,这使大学的就业教育风起云涌。而创业教育虽然也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倡导的,但因为考核指标的难以把握而远远落后于就业教育的开展水平。

就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岗位的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其成立的逻辑前提是“有业可就”。因此,实施就业教育必须以宽松的就业环境为背景。就业教育要求整个教育过程都围绕胜任“等待着的”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组织和实施,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一一对应的“填充性”与匹配。这种类似于“订单式”培养的教育追求,不可避免地将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所要形成的知识技能结构都局限在“订单”的范围之内。这种涵盖整个教育流程的培养方案,往往使学生形成了针对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单一技能,难以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性张扬。更为不妥的是,现有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和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快速地变化着,企图未来3年后或4年后的人才订单与订单岗位相匹配,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订单岗位甚至在3年后或4年后会彻底消失,所以,僵化的订单式就业教育经常会带来严重的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匹配问题。这在众多的职业技术学院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有些学校甚至在大一就开展“预就业式”教育,高职高专成为岗位技能适应性训练的培训基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法发挥,创造、创新性培养也无从谈起。

理论的缺憾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困难。虽然就业教育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好地解决了“学用分离”的问题,但是它作为在计划经济年代、“统包统分”的就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育观,无法有效地应对当今“自由”的市场环境所产生的就业挑战。

面向现实的具体岗位,满足暂时的社会劳动需求的就业教育,是一种浓于生存,淡于发展的教育选择,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和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有的大学已经步入“培养现在的就业者、未来的失业者”的陷阱之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面对这种倾向,不无担忧。他指出:“如果一所高职高专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在政府所倡导的、学子和家长认可的“就业率”已成为学校办学质量重要标志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不惜突破道德的底线,引导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虚假就业合同的做法在蔓延。这不仅影响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又败坏了社会风气。这种恶劣的无道义标准的短期功利的办学思想,势必扼杀大学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由僵化、单一的就业教育转向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灵活的、全面的就业教育已经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不容选择的行为取向。

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高职高专在探寻满足不同社会发展需要的途径与方法过程中的产物。它们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应该相向而行,完整地统一起来。创业教育本身不排斥就业教育,它应该包含在就业教育之中,并且促进和提高就业教育质量。人们通常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一家企业,事实上,具有创业精神与技能对任何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地方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至关重要。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开办一家新企业和在已有的企业中进行的经营创新活动是创业;同样,在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他组织中的创新活动也是创业。我国当前的高职高专教育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落后。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认为知识是对经验、事实、规则的认识,因而在教育中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的练习,这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进行创业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它着重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而不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或毕业后马上进行创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育观念,包括传统的就业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结果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更缺乏创业的胆识和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高专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升本、出国。同时,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这导致很多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从来不去想是雇主需要自己或者自己需要雇用他人。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包括在就业岗位上的创业和自主创业。总之,创业教育无疑是从属于就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理念在高校的形成和确立,将大大地拓宽就业教育的发展空间。1.2.4 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就概念的表述而言,创业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的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进而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目标。而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知识的教育,形成创业能力。也就是说,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更是一种能力培训和能力教育,既要提高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这是从事一切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更要提高关键能力,主要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创业教育的灵魂。

但就本质而言,两种教育又是趋同的、一致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创业者。培养创业者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地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也是我国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弱,而这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说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创业教育的内容是融合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中的。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延伸和发展。1.2.5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1)创业与创造、创新

创业与创造、创新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它表示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创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以新的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需要,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彼特·德鲁克认为,一项创新的价值高低并不在于它的新奇性、科学性,或者聪明程度,而在于它推出市场后被顾客接受的程度,也就是为市场顾客创造出的新的价值的高低。彼特·德鲁克认为,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他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可见,创新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它是建立在创造结果的基础上,并以此为依据对某一具体认识领域的再认识和再发现的过程。发明创造的产品多半只是产品创意或者雏形,但创新则是创造新产品的用途与价值,它包括整个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商品化过程,因此,创造仅仅属于创新过程中的一部分。许多创新者并非是产品的原创者,例如电灯并非是爱迪生的原创发明,但实际上是爱迪生创新了使电灯产生效用的电力产业,并使电灯进入家庭,成为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爱迪生是电灯的创新者与创业者,而非电灯的创造者。正因为创业者经过创新使各种创造出的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益,所以,人们往往只记住创业者而忘记了创造者。

所以,创造不等于创新,创新也不等于创业。成功的发明创造家不一定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同样,成功的创业者也不一定要具备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与创业分属两种不同的专业能力,两者的动机、过程以及追求的目标都有很大差异。许多天才的发明家穷困潦倒一生,因为其巧妙的发明创造从未有机会在市场上出现。一项伟大的发明,如果未经创新与创业的过程,则永远不会转化为财富。创业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把创新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产生出一定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因此,创业与创造、创新密切相连,并以两者为前提和基础,没有创新、创造,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2)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开发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的教育。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的未来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说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为,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如果脱离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落在实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意义只有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才能有所体现,才有可能最终产生创业的成功。1.2.6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指与普通教育相对,对受教育者实施专门的职业的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教育的活动。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内容,没有这个基础,创业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创业教育中的所创之“业”与专业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创业教育是建立在融合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通过各种创业实践、设计、模拟构想的实际操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技能的能力教育。创业教育应该从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能力结构,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当然,创业教育也有发展为专业教育的可能。如美国百森商学院就开设有创业学专业,以培养高层次的创业人员。创业教育在我国目前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国创业环境艰难、创业文化稀缺、创业意识淡薄等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还不具备把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来开展的条件,它的实施要借助于某种具体的教育类型作为载体,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

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专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教育之目的不在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希望能引发学生真正展开行动去创业。也因为这样的行动导向,致使创业教育与一般专业教育的目的有些许差异。一般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性人才,但创业教育之目的在于培育出可以创业的创业者,一个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行动主体。

创业在我国还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生涯选择。总的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类似于通识教育与服务教育,是为培养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提供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但是创业成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条件、精神态度,因此创业教育还是需要为这些未来可能走上创业道路的青年学子提供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孕育精神态度。1.2.7 创业教育的实质

理论界对于创业教育的实质有着不同理解。毛家瑞等提出,创业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以提高青少年作为未来创业者整体素质为内容的,以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的教育。彭钢提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教育教程。邹大光认为,创业教育以前也有提及,但比较零散、琐碎,只能说是一种形成中的思想观念。还有专家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狭义的定义就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刘常勇认为,创业教育不仅是教导“如何开一家公司,如何当老板”的课程,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育创业精神,创业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从创新出发的创业能力。笔者认为,面对当今经济时代快速的产业创新,人人都有成为创业者的机会。这与只由少数英雄式创业者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工业经济时代,创业者是英雄,是无法被教育出来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创业将成为经济社会的常态行为,每一位青年学子都必须要思考创业的问题,面对创业机会的挑战。而系统的创业教育环境,则有助于青年学子被孕育成为创业者,而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受教育者创业的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但要特别指出的是,不代表受过创业教育之后真正创办了企业,实现了自我雇用才说明创业教育是成功的,不代表受过创业教育之后没有自己创办企业就说明创业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认为,“创业”具有广泛的意思,具有多重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而且受过企业教育的人虽然暂时没有创办企业,但不代表他以后也不创办企业。从科学属性上看,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不同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素质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也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

1)创业教育是深入和具体化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一种现代思想、现代教育模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的要旨包括两点:一是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二是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的本领。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可以这样说,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的基础上,并以此为依据对某一具体认识领域的再认识和再发现的过程,创业则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把创新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因此,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之上的,它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但创业教育又不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创业者不仅要具有科学家、发明家的基本素质,而且要具有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基本素质。创业需要一个人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完善。进行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推向深入、推向具体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创业意识,正确地选择创业目标,全面提高创业能力。创业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创业能力的人,不仅要具备科学头脑、经济头脑,还要善于管理、善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能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创业教育比创新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

2)创业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

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企业经营者,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这一点与终身教育的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说创业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所以说,创业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

3)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

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它的实施不仅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以及家庭的支持与理解。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创业教育,包括整个国家的创业硬环境、软环境的建设;二是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建设;三是社会层面的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成果转化、创业资金的提供,等等。所以,创业需要企业、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多方的支持、配合和直接参与。1.3本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1.3.1 本研究的难点(1)“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还根深蒂固。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然是很多家长和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害怕创业、害怕创新、害怕失败、不敢勇敢面前困难与挑战,仍然是很多高职高专学生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2)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不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很多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并不是一毕业就开始创业,但上学时给他埋下的创业的种子可能在他工作几年之后才适时发芽、开花和结果,使他们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不可能一直在位,追求短期政绩的高职高专的领导,更倾向于做一些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而把成效难以短期显现的创业教育置于次要的地位。

以上两点是本研究拟突破的研究难点。1.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自主创立的企业可以是制造型的、批发型的、零售型的或服务型的,可以是独资的、合伙的、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可以是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企业,等等,那么,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选择自主初创企业类型?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是一毕业就选择创业好呢?还是工作几年以后再创业好呢?选择创业的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具备哪些主要知识与技能?需要设置哪些课程来满足这些知识与技能?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1 本研究的目的(1)透视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史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把脉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揭示高职高专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及高职高专转型对自身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2)比较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各种概念,厘清创业教育与相关教育类型的区别与联系,为高职高专由感性的创业教育向理性的创业教育的转化提供理论依据。(3)为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制定与本科和研究生创业教育错位发展的战略,并提供较为具体的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指导方略。(4)为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提供较为具体的推进模型与行为方式,促使高职高专由知识型向创业型的转变,分析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困境、创业教育战略、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案例等。1.4.2 本研究的意义

1)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项有关创业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形成创业构想到最终得到上市的创业比例仅有6/100万,而真正实际投入运营并能活过第一年的创业比例也只有16%。这种创业成功几率极低的现象,引发人们对于企业家能否被教育出来的质疑。有专家认为,创业者需要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同时创业过程中充满了机遇与巧合,要有企业家的睿智眼光,更要及时掌握时机,而这些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条件,并非在课堂上能够培训出来的。还有人指出,如果戴尔和比尔·盖茨先念完大学,恐怕他们今天的事业也无法如此成功,甚至不会兴起创业的动机。

以上对于创业教育的质疑,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正是创业教育值得研究的原因,说明对于创业教育,人们还有很多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实,创业者所具备的一些人格特质,并非一般后天教育能够养成的,但创业教育不可控制的企业者人格特质并非企业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影响创业成败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金获取、财务控制、创业经验、事业规划、市场机会识别、创业者知识能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等,而这些都是可以经过良好的创业教育而培养的。现实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创业家,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特质差异。这说明,企业家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被称为继学术性和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然而,在目前,虽然这样的观点被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所接受,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并不理想。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创业教育成效甚微,常常是一个学校只出现了一两个成功的创业事例,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可能也只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检查或评估。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理论尚不够完善,尚处于摸索期、形成期,不少人对于创业教育理论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理解不透、认同感不强。比如,有人认为,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转移精力和不合时宜的。还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只有高层次的人才才能创业,高职高专学生距离创业的素质要求还很遥远。还有人认为,毕业后真正走上创业道路的高职高专学生寥若晨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搞大规模的创业教育活动必然得不偿失,等等。

以上现象说明,已有的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便指导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活动的需要,同时理论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理论。

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从创业、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来体会。(1)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008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美国竞争力指数》报告,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是其创业经济优势,认为在过去的30年里,创业经济是美国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地位的“秘密武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经济政策成功的核心。”当今美国95%以上的财富是由1980年后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出来的。(2)创业教育的本质赋予高职高专光荣的创业教育历史使命。

创业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创业教育指满足教育者自主创业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广义创业教育则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可见,创业不等于开公司,创业人才规格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岗位创业、工作领域创业;第二层次是自主创业;第三层次是振兴国家经济。实践证明:进行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大大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所谓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很少自主创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必要进行普及性的创业教育活动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但创业教育的层次性也的确说明,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具有不同于本科、研究生或其他层次创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更加适合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育,教育高职高专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创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教育高职高专学生从老板的角度看待老板对自己的管理,教育高职高专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找准创业位置,埋下创业的种子,适时开办自己的企业,这些都是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美国,参与创业的人口比例高达21%,也就是说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参与创业活动。而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率更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达到30%~40%,而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仅为1%~2%。对于中国而言,建设创业型国家同样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可见,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中国高校,肩负着何等艰巨的创业教育义务和责任。

综上所述,开展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研究将会对高职高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起到很好的指导、规范和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