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掌控人心:从零开始学攻心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4:28: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凤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分钟掌控人心:从零开始学攻心术

一分钟掌控人心:从零开始学攻心术试读:

前言

如果让你在权势、地位、金钱、美貌与掌控人心的能力这几种中作选择,你会选哪一种?相信很少有人会选择毫不起眼的掌控人心的能力。但是这里要告诉你的是,其他东西均“有价”,唯有掌控人心的能力是无价的。

当然如果你选择了其他,完全可以凭借权势、地位、金钱挣更多的钱,变得更成功,活得更拉风,但这样的高起点无疑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从不名一文变得身价非凡,掌控人心的能力绝对是最管用、最好使、最有效的。

事实证明,能掌控人心者可以掌控一切!哪怕你一无所有,只要拥有了掌控人心的能力,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无穷无尽的资本。筹集资金、笼络人才、与同事相处、跟领导打交道、同客户沟通、与对手谈判,哪一项离得开对对方心理的了解与掌控呢?

这本书不是在推崇权谋心计、钩心斗角,只是力图告诉你一些生存策略与生活智慧。你可以不照做,但是你必须了解,因为从未有人敢如此大胆、坦诚、实在地透露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可告人”与“我们从未有意识去了解”的秘密,这些秘密绝对值得一窥。

第一章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很多时候,人们的千百次见面都比不上他人的一夕之缘,恋爱中最常遇到类似的事情。这是什么缘故呢?这证明知人知面不如知心。顺其心,则得其意,这便好比钥匙碰对了锁,这扇大门就将为你敞开。

知人方能善任:知人是恰当用人的前提条件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知人之长、避人之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便如同一个人能熟练操纵自己的手、足、七窍一般,我们在社会中也能行动自如、无不顺遂。

通览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知人善任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关系到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同理,一个人的一辈子是兴还是衰,也与他能否知人,能否恰当用人与调配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试想,如果我们在任用一个人之前,连这个人最基本的状况都搞不清楚,我们能做成什么事呢?恐怕再好的计划也要功亏一篑。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无法从其表面获悉的特长,只有在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后,才能够充分运用他们的才能,使他们为我们心愿的达成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慧眼识人,但是在二出祁山时却犯下了不可弥补的大错——任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

马谡其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庸才,只懂得纸上谈兵。然而当时在很多人眼里,马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平南蛮,马谡进言要以攻心为上;在魏国任用司马懿统领雍凉人马时,马谡又献计,建议利用反间计让司马懿的兵权不攻自夺。这一条条妙计,每一条都在说明马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

以用人见长的诸葛亮十分放心地将镇守街亭的重大任务交给马谡时,马谡为什么没能一如既往地发挥他出色的才能,不负诸葛亮的重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诸葛亮犯下了一个很低级却足以致命的错误。诸葛亮在任用马谡之前,没有做好知人这个用人的最基本的功课。

历史可以证明马谡不是像那些历史评论家所断言的那样是个庸才,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因为他的纸上谈兵才导致街亭失守。其实如果当时诸葛亮能够做到知人然后善任,那么相信就不会有后来的挥泪斩马谡,也不会有后来的事必躬亲、直至累死的可悲可叹的个人命运了。

马谡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正如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所称赞的那样,马谡只是“智计之士”,却不是将才。诸葛亮就是因为没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很好地知马谡,发现他的谋才,将他当做运筹帷幄的谋士,而是错误地将他用作了决胜千里之外的将才,才导致了两个人的悲剧命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用人不难,难的是知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识人然后善任呢?自古人们就常常感叹人才难得,其实不然,难的不是人才难得,难的是识人不易。

识人要抱着一种客观的心态,不要片面地断言一个人。

试想如果你碰到一个令你十分讨厌的人,而你又总是出于私心,戴着有色眼镜看他,那么相信你眼中看到的都是他的短处,又怎么能任他呢?更别说善任了!

换一种可能,如果你“情人眼里出西施”,相信即使你如诸葛亮般善用人,也会犯下用马谡的错误。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识人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一颗理智的心,不要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感情用事。时间不代表了解,了解也不一定是时间够久了就能做到。要记住人不可貌相,还要记住识人最重要的是要综合考查。

这个社会上的通才、全才少之又少,然而只要你学会知人之长、避人之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相信你的交际活动就能顺遂很多。

最初瞬间往往决定了整个交往过程的基调

求职或是交际,其实就那么几秒钟,赢得了这几秒钟,也许你能赢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相反,失去了这几秒钟,或许你要做很多事来弥补。

记得大学二年级那会儿,在大学生求职规划第一节课上,老教师告诉过我们,其实你们每一次求职也好,做人也好,有时候只有几秒钟。当时大家都不明白老教师话中的深意,而当老教师看到大家都无心他的课堂的时候,也并没有给我们做过多解释,只是微微地笑了笑,说:“相信你们以后会有亲身体会的。”

毕业那年参加了很多招聘面试,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次面试时,如果面试官看你一眼对你有意思,整个面试过程中都会认真地盯着你;如果对你没意愿,整个面试过程中就会心不在焉。面试如此,和人交往也是如此,“一眼万年”,交往的最初瞬间往往决定了整个交往过程的基调。所以如果你打算和陌生人进行交往,就一定要注意交往的最初瞬间,注意第一印象。

人都是视觉动物,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环境下。有人做过调查,发现了这么一件事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很多时候关键在于最初的十秒钟。也就是说当有人给你介绍新朋友,或者你的面前走来一个陌生人,你会不自觉地在十秒钟内作出判断:我喜欢不喜欢这个人啊,这个人怎么样啊,这个人的性格怎样啊……也许有时候十秒钟的判断并不准确,但是十秒钟的瞬间却能够决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交往态度。

也许你会说这很不公平,这只能说明太注重外在了,而忽略了人的内涵,会让你失去很多朋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奉行速食主义的社会,这个社会有高度激烈的竞争,让人和人在交往时不再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认识彼此,对彼此的认识很多时候只是在有效的几秒钟的时间内产生,而这几秒钟的瞬间判断也就决定了以后整个交往过程的基调,并且一旦作出判定,在以后往往是很难作出大的改变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将同一个人的照片给不同的两组人,同时告诉第一组人这是一个囚犯,告诉第二组人这是一个教授,然后让两组人各自分析手中照片人的性格。

第一组人的结论是:这个人眼睛深陷,是性格凶恶的人的典型特征,而他高耸的额头也正说明了这个囚犯死不悔改的决心。

第二组人的结论却是:他深陷的眼窝,说明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教育,正像他的知识一样深邃,他高耸的额头不也正是一个老教授应该有的光明磊落的精神吗?

面对同一个人,两组人的认识却截然不同,这不能不说第一印象给人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做“最初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通常是瞬间根据对方的表面特征形成的,然而由于它的断异性和强烈的情绪色彩,所以能够在人的脑海中留下强烈的烙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当我们和一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分开很长一段时间,当我们再回想起对方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第一次见到对方时的样子,而不是以后相处中他的样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交往的最初瞬间往往决定了以后整个交往的基调,所以当我们和人交往时,一定要重视首因效应,力求在陌生人面前,从仪表到谈吐,都展现一个完美的自己,让对方对你“一见钟情”。要知道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秒钟里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我们有可能用一年也难以改变。

第一步要找出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有谁会愿意无缘无故地帮你,完成你的远大梦想呢?如果有人愿意,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请试着去找出这些原因,找出的越多,那么你的人生中将会有越多的贵人。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人们称之为游说家。他们游走于各个国家之间,不是靠刀枪、金钱,而是仅仅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利益。遍观他们的游说,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点:每一次的成功游说都是因为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先找到对方的利益所在,将对方的利益摆在对方面前,然后再摆明自己的目的。而这也正是他们成功的原因所在。

其实不只是游说家,历史上,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谋臣贤士,只要他们想要达到某种目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信任,或者让君上采纳自己的意见,哪一次不是先要找出促使他人帮忙、信任、采纳意见的原因,也就是要找到对方的利益所在点,然后才能达到目的,让对方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呢?《红楼梦》“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一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观点,也刻画了王熙凤“唯利是图”的形象。

铁槛寺的老尼求王熙凤帮忙摆平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强娶金哥一事,先是直接用金钱“贿赂”王熙凤,然而却打错了如意算盘,王熙凤笑着说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净虚老尼听了凤姐的话,打消了只靠银子说服王熙凤帮自己办这件事的妄想,遂打起了名利的念头,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稀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正是这句话说到了王熙凤的心头上,才促使王熙凤最终决定帮净虚完成这件事。

其实要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情并不难,就像净虚那样找到促使对方这样做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找到对方想要什么,以对方的意愿为出发点,然后回到自己的意愿。也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愿意帮你。

这是通过影响他人从而达成自己意愿的很实用的诀窍,就好像你要想撬动地球,必须先找到支点一样。你要想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就必须要告诉对方,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否则对方是不会做没有理由的事情的。

记得在一次销售培训上,培训老师曾经给大家上过这样一堂课:他告诉我们,一流的销售员是人——销售,二流的销售员是销售——人,三流的销售员是销售——销售。换句话说就是真正的销售人员应该先要学会观察客户,然后找到他们的需求点,适时推销自己的产品,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把握打动客户。而那些不懂得销售的人,却只懂得不辨对象地讲解产品的优点,结果却是不起作用。

现在想来,不仅仅是在销售上,我们与人相处时,只要有意愿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就要先学会让对方发现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告诉他们按你的意愿去做便可达到目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要投机,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找到对方想要听什么,然后才有可能和对方很好地交流下去,让对方有意愿倾听你的谈话。同样的,我们做事,要想合对方的意,就要先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告诉对方只要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对方就能得到。

多询问,多观察,多倾听,先想别人所想,这样别人才能做你想做之事。

了解人性: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

遇到事情,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其次是与自己相关的人,然后才可能是他人。这是人的本性,也近乎于本能。这是理解人性的一大原则。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因为从小失去父母,被寄养在叔叔婶婶家,然而叔叔婶婶却不爱他,整天把他当奴隶一样对待。小男孩为了上学,不仅每天忍受着叔叔婶婶的打骂,还包揽家里所有的家务。隐忍了十几年,他终于考取了梦想中的大学,离开了叔叔婶婶的家。

因为从小缺少爱,大学里、工作后的男孩总是尽力去关心别人,即使是牺牲自己,他也总是会为别人着想。然而无论他怎样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别人总是对他的付出表现得无所谓。

后来,男孩不幸出了车祸,悄无声息地从公司里消失了。对于他的消失,刚开始似乎并没有引起同事的在意,直到四天后,一个一直以来受到男孩关心的女同事才注意到他已经从他们的世界里消失四天多了。

最后,同事们终于找到了躺在医院四天无人问津的男孩。当大家守在男孩的床边听完男孩的故事后,才明白原来男孩一直在等待相同的爱。

了解到这一点,就理解了人性的关键。我们在和人交往时,就能很好地抓住他人的心理。谈别人想谈的,说别人想听的,这对于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十分有利的。

在我们和别人谈话时,只要能找准话题,谈他们想谈的,他们理所当然地就会愿意和你交流。而你再要求他们做你希望的事情,他们觉得能从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自然会乐于帮助你。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客观地分析事情。

虽然能够时刻做到先人后己很不容易,但是要知道在社会中生存、和人交往,就必须要懂得适时放下自己。

其次,还要在倾听、观察中真正了解什么是别人想听的、想要的,了解别人所想。

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其他事物感兴趣,人关注自己永远胜过关注别人。所以在和别人交往时,要想抓住人心,就要找到别人的兴趣点,去了解别人感兴趣的,谈别人感兴趣的。

最后,了解到了别人的兴趣点,还要学会巧妙地让对方觉得你将对方看得很重要,巧妙地满足对方渴望被承认、被了解的心态。

要做到这一点,就请记住,在和人交往时要学会多聆听,而不是表达,要学会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要学会多关注每一个人,要学会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对方身上。

要想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就请用心记住从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开始,这样你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是了解对方的第一步

如果一个人对你满是戒备,那你跟他之间的合作与交际根本无从谈起。只有当他浑身轻松、满怀坦诚地愿意跟你一起坐下来,敞心交谈,这才是你成功的开始。

人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很强的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社会中生存,尤其是在和同类的交往中,总会用各种方法保护自己。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有时候会刻意将自己的真实性情用不同的衣饰、行为、表情掩饰起来,不让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隐瞒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甚至为了不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总会时不时地设置很多道心理防线。

外表上无论人们怎样伪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对方的语言、神态、行为等细节,就能看到他外表下掩藏的真实性情。如果对方给我们设置心理防线,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他,第一步就需要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让对方放下对自己的戒备心理,而这相比较透过人外表的伪装看真实的一面要难得多。

人人都有戒备心理,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由于彼此不熟悉,自然就会给对方设置心理防线,这是人自我保护意识在起作用。这就好像含羞草遇到外界的刺激会立即合起叶子保护自己。就好像刺猬遇到外界的碰触会竖起浑身的芒刺一样。并且自我保护意识越强,心理防线越牢固。

我们要如何才能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了解对方呢?

销售界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年轻的销售员为了推销产品,常常是看到顾客进门就会赶紧主动迎上去,然后口若悬河、热情备至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然而一天下来,年轻的销售员累得口干舌燥、眼冒金星,却卖不出几件商品。老销售员则不同,每次顾客临门时,他们或许只会点头问候一句“欢迎光临选购”,然后就默默地观察顾客,之后又总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很少的话和顾客达成共识。

有人说是因为老销售员积累了很多经验,才有了很好的销售技巧,年轻的销售员没有经验,当然会事倍功半。这种说法其实也正确,因为有了长期销售经验的积累,老销售员会“看人”,能够看懂顾客的心理需求。一个优秀的销售员不在于嘴皮子多么厉害,而在于他的眼睛有多“毒”。

是的,老销售员总能通过细微的观察,从一堆潜在顾客里发现谁才是真正会发生交易的顾客,然后再细心找到这些不同类型的顾客的心理防线是什么,最后一针见血地进行突破。而不是乱施针,将顾客弄得“千疮百孔”,也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费力不讨好。

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要有针对性,要学会分析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当然,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会真诚以待。

人为什么要对陌生人,甚至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设置心理防线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信任问题。因为我们不信任对方,害怕被欺骗、被伤害,所以选择在彼此之间设置一道甚至几道防线。不信任度越高,防线就越坚固、严密。如果我们学会真诚对待对方,让对方感觉到诚意,对方自然就会选择相信你、走近你。

如果你真诚地面对他人,那么打开对方的心理防线、走出了解对方的第一步,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著名翻译学家傅雷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而让人生疑”。他一直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封锁的一面,然而人又都矛盾地希望有一个人可以了解自己,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可以信赖的人。所以如果你要想真正读懂对方,就要学会敞开心扉,让人看到你的真诚。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放下戒备、松掉防线,让你看到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多数自负的人都有“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生活中没有伟人,每个人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血肉之躯,所以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如表面上看上去那样难以接触。你学会读懂人的心,就可以同世上任何一个人平等交互,建立良好的友情。

有人说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姐妹,而生出她们的共同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处处都比其他人优秀,于是就会处处和别人作比较,每当在比较中遇到己不如人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而自卑则是自负的对立面,自卑的人总是在比较中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又往往很不服气,觉得命运不公,把好运都给了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自负的人永远用一双高傲的眼睛盯着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盯着盯着就会患上“红眼病”,生出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自负的人因为自身的优越,总是想让自己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成为所有人的焦点。他们一旦发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发现有人夺走了在他们看来本应该是投射在他们身上的目光,就会变得自卑,甚至会嫉妒,然后就想要尽快把那种优越据为己有。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雍正帝,在他继位之前,也就只是个阿哥的时候,就已经很出色了,文武兼备,许多政治见解都受到康熙帝的赞扬和关注。胤也自视有才华和抱负。他从小被佟佳贵妃收养,自己的亲生母亲德妃偏爱小儿子十四阿哥。同时,康熙帝又深爱已故皇后赫舍里氏生的嫡皇子,即当时的太子二阿哥,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四阿哥胤,自负的外表下又有着深深的自卑。自卑的他总是时时刻刻和太子,和自己的同母弟弟,和所有自己身边能够引起康熙帝注意的兄弟作比较,并且为了让自己更优秀,他时刻严厉地要求着自己。在康熙帝眼中,甚至在胤羡慕、嫉妒的太子和十四阿哥眼里,四阿哥胤其实很优秀。然而自负的四阿哥胤,后来的雍正皇帝,甚至一生都无法消除“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其实越强硬的人越是脆弱。这就好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其实只要找对着力点,一锤子就能将它敲得粉碎。就好像坚硬的铁,其实只要熔炉里的温度足够高,就能将它变成铁水。就好像人,越是优秀到自负者,越有着透到骨子里的自卑,他们根本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伟大与坚强。

自负的人大多很优秀,长期生活在赞美的、众星捧月的包围中,但是他们也会时不时地产生自卑情绪,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在别人面前出丑,或者害怕失去这种优越,失去众人目光的追随,认为这就是失去了自尊。

自负的人总是将自己想象成最完美的人,同时又会时不时地意识到自己与这个最完美形象的差距,所以他们也常常被自卑的情绪困扰着。自负的人在外人看来很伟大,甚至是万能的,于是他们也总是将自己看成是万能的。而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像别人认为的那样伟大、万能的时候,他们就会害怕被人看不起。

那些自负的人,他们为了消除时时可能出现的自卑心理,总是用各种“必须”来强大自己,“我必须成为最优秀的”,“我必须受到所有人的注目”,“我必须不犯任何错误”,“我必须……”

在各种“必须”的压迫下,他们热情地对待每一件事,然而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很轻易地变得沮丧、灰心,直至全面否定自己,变得莫名自卑,甚至走向极端。

人是有弹性的动物,而自负的人总喜欢将自己绷得紧紧的,以力求强大。殊不知将自己绷得紧就容易断裂。一旦断了,将会是不可恢复的,甚至会产生“我已经毫无可取之处”的心理,从而憎恨自己当初的无能为力,憎恨自己不能完美,憎恨自己无用,由此产生完全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记住,生活中没有伟人,我们都很平凡,过度的自负只会让我们更自卑。

卸下你的防御,是接近别人的最快途径

一只全身硬刺竖立的刺猬,任谁见了都要退避三舍,有谁愿意靠近这只危险的小动物一步呢?遇到事情,首先考虑自身问题,这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第一原则。

摘过玫瑰花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害怕玫瑰的尖刺扎到手,于是就戴上手套去摘花,这样反而更容易被扎到。如果摘掉手套,小心翼翼地接近玫瑰花朵,摘的时候反而不容易受伤,能摘到完整的玫瑰花。

同样,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抓到一只刺猬,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小刺猬太可爱了,十分好玩,于是纷纷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小刺猬。而小刺猬也像是有灵性似的,“温柔”地对待每一只伸来的小手。这时,一个下班路过的家长看到我们在用手摸刺猬,害怕我们被扎到,于是大声训斥我们离小刺猬远一点,然后奔去就要抓起刺猬,哪知道手刚伸过去就被扎到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条教训:要想不受伤害地成功接近别人,自己首先就要卸下防御。

我有个同事叫冷颜,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冷美人。同事们都是一群二十几岁的女孩子,成天在一起唧唧喳喳,而冷颜却从来没有参与过。冷颜和同事们的交流就是每天例行公事似的打招呼,还有就是工作上的一些交集。同事们看到冷颜总是一副不爱答理的样子,刚开始时还觉得无所谓,后来慢慢开始感到反感了。“谁也不欠她的”,“给谁看那副臭脸呢”、“整天阴着个脸”……这些就是大家对冷颜的评价,当然谁都明白,冷颜并没有招惹同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然而大家似乎是商量好的一般,都离冷颜越来越远,甚至开始对她产生防御心理。

之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改变了大家对冷颜的看法。这天,公司里新来了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名叫小夕。小夕因为刚来,性格又很活泼,所以对每个人都很热情。几天后,大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夕竟然和从来不与人打交道的冷颜相处得越来越好,而从不给人笑脸的冷颜也总是微笑着和小夕打招呼。

大家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去问小夕。小夕听完大家的话,笑了笑,说:“和她说话啊!你们都没跟她说什么话,那她又怎么跟你们说话呢?”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就像冷颜和同事之间的相处。如果一开始大家不是介意冷颜态度的冷漠,对她心存芥蒂,后来甚至产生防御心理,那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何至于僵滞呢。而我们在和人相处时,如果一开始就心存防御,又怎么能靠近对方呢?

不知道你是否参加过聚会的经历,聚会上是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的。一桌子人一起吃饭喝酒,如果谁都能放得开,一起聊天,气氛就会很亲切,即使散了会后,这些人之间也会建立起熟络的关系。如果谁也不说话,那么这桌人很快就会散去,之后也会和陌生人没有两样。

同样的,当朋友之间吵架后,如果一个人能主动放下芥蒂走近对方,那么两个人很快就会和好如初。如果谁都不能放下防御心理,一直僵持下去,两人之间就会越来越陌生,最后只会失去这份友情。

这就是和人相处时的先动优势:卸下你的防御,是接近别人的最快途径。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是一场博弈,如果我们都拼尽心力防御别人,别人就会拼尽心力攻击于你,对你设置最强硬的防御。结果可能会取得胜利,但也可能是两败俱伤。但是如果我们放下防御和对方打一场友谊赛,最大的收获将是博弈双方相处的快乐,而这却不是防御所能获得的。

放下防御,这是你接近别人的最快途径,也是最有效途径。

第二章 微表情分析:别对我说谎,我能看得到

每当乌云大作,雷声阵阵,就表示大雨将至。同理,当一个人撒谎或者有所意图,他的体表、神态也会异于平常。这就是我们识人的“天气预报”,了解这些,就能善知人心。

知人的难处,最难的是辨别真伪

不知人心者处处碰壁、被动、吃亏,知人心者却能游刃有余、占尽上风。然而世上最难的事便是知人心。如何知人心?知人心应从何做起?了解这些常识,或许是我们极好的开端。

一个人微笑并不一定代表他真的快乐,同样,一个人哭泣也可能包含有多种信息,并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并不只是通过哭和笑来表现,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谈何容易!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里,邹忌的妻子、小妾以及有求于他的人都认为城北徐公不及他美,邹忌开始时相信了,但是次日见到徐公,才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一个人在你面前展示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说的也未必是真心的话。

国主用人也是如此。孟子教梁惠王识人之法,特告以“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恭维也好,谩骂也罢,人们有时会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言行不一的事来。可见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易,如果我们只根据一个人一时的言语行为去判定一个人,是很可能偏离真相的。

有人说我们可以采用“闻声识人”的方式来认识一个人。例如通常语速快的人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敏捷;语速慢的人大多温柔善良,为人宽厚而仁慈。另外,当人们愤怒时,说话的音量就会变大,而说话有气无力者则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心情沮丧。然而这种识人的方式也是需要听者认真分析,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相国子产外出视察,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妇人悲痛的哭声。随从们看着子产,等候他下令去救助那位痛哭的妇人,不料子产却下令拘捕那位妇人。随从们都很纳闷,不解地看着子产。子产说:“那妇人的哭声没有哀痛之情,反而有恐惧之意,我怀疑其中有诈。”审问的结果也证实了子产的判断,原来这位妇人与人通奸,谋害了亲夫。

子产正是凭借其超常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才听出妇女哭声中的隐蔽内情。然而,闻声识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要想从一个人的声音中获取重要信息,需要我们掌握很多技巧。

孔子曾经说过,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难。因为天有春夏秋冬,一目了然。而人呢?人世险恶,笑容的背后可能就是奸计,尤其是从自由单纯的象牙塔到复杂险恶的社会,面对尔虞我诈的职场,我们一时间很难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人应该都对知人知面难知心有一番感悟。你以为那个热情幽默的大姐姐是个贴心的人儿,于是将自己的委屈和不满统统倒给人家,结果不出几天,你的私事就被传得沸沸扬扬了。由此可见,千万不要单凭表象去判断一个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总是自愿或者被迫戴上面具,以此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

一个对你笑脸相迎的人,可能就是背后捅你一刀的“凶手”;一个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的人,可能就是在为自己的无知做掩护。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们选择用“面具”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只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方式,无所谓对错。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被这些面具迷惑,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识别、洞察表象后的本质,从而决定我们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而下面就将为你介绍一些非常独特而有用的识别方法。

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因此容易受欢迎

靠撒谎来博得众人的欢迎,这是一些人的生存哲学。当然不会有人告诉你这些,你也无须这么做,但是这是你必须知道的,否则你就可能沦为这些谎言的牺牲品。

记得大学时有一个朋友打趣说:“你们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演员吗?”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是因为演员漂亮,有的说是因为演员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的说是因为演员能轻松挣到很多钱……

听完大家的回答,朋友摇了摇头:“其实演员们之所以受欢迎,并非是因为他们是演员,而是因为他们会演戏。生活中,他们面对众多的追捧者也好,面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总能让人感觉是他们是那么的真实自然,所以才容易受欢迎。”

当时听完朋友的回答,大家都觉得有些不屑。然而今天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这些话不无道理。不是曾经有人说过吗,生活就好像一场戏,越会演的人,越是受欢迎。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经受太多的是是非非,然而我们有时候会发现,那些越是受欢迎的人,往往越是善于“撒谎”。他们总能在需要的时候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像一个出色的演员那样,即使在自己悲伤得快要落泪的时候,面对别人时也能露出最灿烂的笑脸。

有时候我们很讨厌这种人,觉得这种人太虚伪,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人的确大受欢迎,而那些实在厚道的人却往往碰一鼻子灰。

不管这种人是不是虚伪,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这种人隐藏自己的情感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想把自己的悲喜表露给无关的人,那只能说这种人本身就是感情冷淡的人,这对我们而言也是无关紧要的。如果这种人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隐藏自己的情感,那我们就需要认真对待了。

最近各大影院都在热映一部电影——《赵氏孤儿》,相信很多人都很佩服里面的程英,妻儿为屠岸贾所杀,背负着一身血海深仇,却能够在屠岸贾身边一待就是二十几年,还让屠岸贾真心喜欢上了自己仇人的儿子。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去隐藏自己的仇恨之情,需要有多么高超的演技,才能在屠岸贾的眼皮子底下撒下这个弥天大谎。

虽然程英的谎言最后还是被奸诈的屠岸贾识破了,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程英成功了。他用一生的时间经营了一个谎言,用一生的时间在屠岸贾面前隐藏自己的情感,用一生的时间报了血海深仇。

生活中,我们也难免遇到这样的人。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十分善于隐藏自己情感的人,我们就要明白这个人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我们还应该小心结识这种受欢迎的人。越是受欢迎的人,很可能越是会撒谎。这种人因为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即使心里讨厌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但是出于某种目的,也会很自然地表现出喜欢的样子。他们的热情包含有太多目的性,有着太多的不真实,所以如果遇到这种人,我们要么避开,要么也要学会“演戏”。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被这种人的表象所蒙蔽。他们受欢迎,很可能是用撒谎来成就的,扯开谎言的包装,也许便是丑陋的真相。

如果你不能做到英明地识破他们的谎言,或者对他们的受欢迎有着很强的免疫力,那么也不妨学会隐藏自己的情感,学会“以毒攻毒”来保护自己。

生活中,如果你不能做一个善于隐藏自己情感的好演员,那么不妨做一名出色的观众,冷静地看待身边那些戴着各色面具的人的演出,这也未尝不是一种生存的哲学。

“眼色”是最应关注的重点,它能告诉你真相

眼睛与心灵相通,一个人心有所变,眼睛也会随之变化,于是我们便有了识人辨人的一大利器,即察“眼”观色,望其眼色,便可知道他心中所想。

童话《木偶奇遇记》中有一个木偶叫做匹诺曹,每当它撒谎的时候,鼻子就会变长。很多大人都拿这则故事吓唬过小朋友,不过吓唬得多了,连小朋友都知道,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说谎根本不会对鼻子的长度有任何影响。

那么,说谎者的谎言是不是就只有天知地知、无从侦察呢?

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柯南经常说的一句话:“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虽然说谎绝不会让说谎者的鼻子变长,却会引起他身体诸多部位的微妙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细微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事情的真相。

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片段:男主人公半夜晚归,被愤怒的妻子抓个正着,于是就撒了个谎,称自己在加班。妻子通常都会说:“看着我的眼睛!你到底去哪儿了?”于是男主人露出了马脚,谎言败露。所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说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这个人的眼睛。

有人说说谎的人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会躲避视线,那你就太低估说谎人的智力了。高超的撒谎者不但不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面对这样的强敌,我们如何才能从眼睛的变化来判断他有没有撒谎呢?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眼睛瞳孔的变化。当一个人必须要用说谎掩盖些什么时,心中难免会产生情绪波动。这种情绪会带动交感神经,使人产生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身体上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是客观的,不能用人的主观意识去控制,测谎仪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发挥作用的。

观察瞳孔是否放大,除了用于判断对方有没有说谎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时,也会因为爱意萌发而产生瞳孔放大的现象。即使他嘴里说着不在乎,他的眼睛也出卖了他的心。如果不信的话,可以马上去试试哦。

其次,除了眼睛瞳孔会出卖他以外,眼球运动的轨迹也是判断对方有没有说谎的重要标志。心理学把眼球转动的轨迹分成六个位置,分别是:右上、左上、右中、左中、右下和左下,每个位置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眼睛的右边代表将来,左边代表过去,上边代表视觉,中间代表听觉,下边代表感觉或理性思维。所以当说话者眼睛转到左上方时,表示他的大脑正在进行视觉上的回忆;眼睛转向左中方,表示他在进行听觉上的回忆;眼睛转到左下方,表示他正在进行一些理性思考;眼睛转向右上方,表示他在思考未来;眼睛转向右中方,表示他在想象一个声音;眼睛转向右下方,表示他正体会一种身体上的感觉。

你可以根据这些,向说话人询问一些必须依靠回忆才能想起来的情节。如果对方对答如流,很可能是他早已想好的应对谎言;如果他的眼睛向上再向左转动,说明他可能真的在回忆;如果他的眼睛先向上再向右转动,那么他很有可能在说谎。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要想当一个明察秋毫的好“猎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观察眼睛的变化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还要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说话时对方的神态、甚至是你一瞬间的直觉。如此这般,才能掌握更多的证据,一举攻破对手的心理防线,发现更多的秘密和真相。

没表情不一定没感情,可能表明在隐藏情绪

一个人有表情或者毫无表情,并不能说明他的真实心理,要明白他的内心的真实状况,就必须学会洞穿他的面具。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在面对一件明明足以让他情绪波动很大的事情时,却能够表现得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我们常常说这种人铁石心肠,是冷血动物,是毫无感情的人。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看上去冷血、心如铁石的人同样有感情、喜好和厌恶。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想把内心的情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罢了,这或许仅仅是他们的一种想要隐藏情绪的逆反心理。

其实越是重视感情的人,越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因为他们或许曾经因此而受到过伤害,或许本身就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宁愿选择隐藏情绪,也隐藏自己的脆弱。

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熟悉《天龙八部》里面的大英雄萧峰,他永远是一张冷冷的脸,即使面对自己最爱的女人,也永远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面对江湖恩怨,更是毫无表情。但是当他真的爱上了、失去了呢?他的疼痛怕是多情的段誉或是痴情的虚竹都无法体会的。

如萧峰这类的人,他们因为曾经的伤害,因为本身不善于表达感情,即使内心对某个人、某些事感情澎湃,也会因为逆反心理而选择默默地隐藏。他们没表情,绝不代表他们没感情。

记得有一次上销售培训课,老师问过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最可怕?最后,老师给的答案是:没有感情的人。

感情永远是人最致命的弱点,英雄难过美人关,往往不是因为美人太美,而是英雄因为美人有了感情。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丢了大好江山,不仅仅只因为陈圆圆这样一个美女,而是因为他和陈圆圆之间的那份情。所以没有感情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总是在试图找到每个强者的弱点,也总能找到,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上司,还是难缠的客户。这是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不过他们总会选择一个面具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而已。并且当某个人越是强烈地想要隐藏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他就会出于逆反心理,选择的面具和自己的真实情感背离得越远。就像越是平静的湖面,湖底越是波涛暗涌,黑夜中最暗的时候过去了就是黎明,最美的兰陵王选择的却是最丑陋的面具……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人的时候,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要被这样的人的外表吓到。他们虽然冷酷,但是正如歌词中所说,“我表情也许不一定反映心情”,他们也是渴望被人理解的。他们或许只是给你设了一道心理防线,让你看不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所以面对这样的人,要试着去接触他们,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走进他们的内心。

其次,这种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没表情只是他们保护自己、防备外界的带刺的外套。你如果不能读懂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是一味地想要强硬地接近他们,就只会让自己受伤,也只会让他们对你防备得更严密。所以最佳的方法是找到他们真实的想法,突破他们的防线,让他们自己脱下外衣。

最后,只要够细心,总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我们要注意的是,或许有时候人在职场中混得久了,会变得老练,喜怒不形于色,但是要知道,人在面对和自己有关系的人、事的时候,是不可能真的做到无动于衷的。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

兰陵王的恐怖面具下可能是俊美的容颜,可能是火热的心,可能是仇恨的眼神……表情永远只是表面的东西,它可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但也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脸上明明在哭,内心却在笑。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记住:别相信他的表情,但请相信他也有感情,在他表情隐藏下的内心,永远有着最真实的情感。你能否走近他,就要看你能否走近他的真实感情。

注意他的脚:离大脑越远,越容易脱离意识的控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你知不知道,脚也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呢?事实上,通过一个人的脚的活动,你能获得很多真实而有用的信息。一个人就算再怎么想隐藏自己,他的脚也会在不经意间透露他全部的秘密。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就越大,离大脑中枢越近,反而越不真实”。听完这句话,也许你会感到好笑,那岂不是说人的脚是最诚实的了?

对,就是这样,因为人的脚远离大脑,所以很容易脱离意识的控制。虽然人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常会刻意注意某些部位,以免让身体下意识的动作出卖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脚这个远离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的身体部位,却很容易脱离思维轨道,出卖自己。

我们与人相处时,如果不是刻意去注意,一般来说总是对人的脸部表情比较敏感,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人的脚会透露什么秘密。然而恰恰是每个人都怀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在人们刻意隐瞒某些秘密、情感、真实想法、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的时候,脚反而会被人遗忘,从而诚实地“告诉”我们这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姑且称之为“脚语”吧。

如何通过“脚语”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或者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方法其实很简单,作为人肢体的一部分,脚也有自己的习惯性动作,从而形成一个人独特的脚语。如果一个人高兴,他的脚步就会很轻盈;当一个人心情烦闷,他的脚步就会很凌乱;当一个人心情沉重,他的脚步就会很沉重。这些都是最简单的脚语。

通过解读这些脚语,我们完全可以解读到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家公司的老板让两名漂亮的女职员用一小时的时间去公司所在的那条街上,向陌生男人索取电话号码,看谁要到的电话号码多。

两名女职员打扮得漂漂亮亮,来到街上。女职员甲抱着笔记本,急切地在不同的男人间奔波着,女职员乙却只是在大街上慢慢走,走了大概十几分钟后,就转身进了一家咖啡厅。

一小时后,两名女职员都回来了。女职员甲已经大汗淋漓,脸上的妆容也花掉了,而女职员乙却还是一脸从容的样子,虽然可以看出脸上的妆有明显补过的痕迹,但和出去时并没有太大区别。老板再看看两个人要到的电话号码,女职员甲仅要到几个,女职员乙却要到了长长一列电话号码。

老板让两个人谈一谈各自的想法和做法。女职员甲叹了口气,说:“我跑遍了整条街,向每一个可能会给电话号码的男人索要,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答理我。”

女职员乙轻轻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当我在街上走的时候,我发现这条街上的人大多都是脚步匆匆的上班族。我猜想这些人肯定不太愿意停下脚步,所以就只是选择了那些走路缓慢的几个人。然而当我再观察周围时,我又发现这里有很多咖啡厅,许多人在咖啡厅里休息、谈生意、会客,于是就走了进去。每当我站到一桌人面前时,就会发现虽然很多人都在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都会在几分钟后不由自主地将脚的方向冲向我站立的方向,也就是说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在注意我。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相,真情被他们隐蔽起来,但他们的脚语却把他们各自的秘密泄露了。所以当我向他们走过去的时候,他们仿佛早已做好了准备。”

在社会上打拼的人们经历过诸多事情的历练,在面对谎言、面对欺骗时,很多时候都可以很自然地做到隐藏自己。但是脚步匆匆的他们往往忘了从头到脚全面封裹自己,如果你能够仔细观察,一些秘密就会通过脚语泄露出来。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不要总是只相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不要被他华丽的“外衣”所欺骗,仔细盯着他的脚看一看,竖起耳朵听一听他脚底发出的声音,相信你会听到你想知道的真实话语。

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假如送给你一项能力,使你可以洞穿世上所有的谎言,你是不是渴望拥有呢?当然本书并不能送给你这项能力,但本书却会告诉你,拥有这项能力的人一生都会痛苦不堪,因为“truth or happiness, never both”。

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中,主人公Lightman是个天才的心理学家。Lightman凭借自己对微表情的分析以及对人性、心理的熟悉,几乎能洞悉世上一切谎言。剧中,他曾说过一句很有趣的台词——“truth or happiness, never both”,意思就是说真相与快乐不可兼得。

电影中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有时候真相和快乐就好像摆在你面前的鱼和熊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同样,真相和快乐在很多时候也是不可兼得的。那么,在面对真相和快乐时,如果你需要作出抉择,你是选择快乐,还是选择真相呢?

曾经读过这样一本小说,讲的是一个老人有一天突然怀疑自己得了绝症,于是整天闷闷不乐。儿子了解到他的心事之后,为了让他放心,就带他到朋友的医院做了全面检查。

两天后,儿子到朋友的办公室取父亲的化验单,朋友将两份化验单放到了他的面前。他告诉老人的儿子,出于朋友道义,他给朋友准备了两张化验单,一张叫做快乐,一张叫做真相。听完朋友的话,老人的儿子毅然拿走了那张叫做快乐的化验单。他知道已经年过八旬的父亲更需要的是快乐,而不是一个带给他更多痛苦的真相。

十年后,当儿子在父亲临终前告诉父亲自己欺骗了他的事实时,父亲笑了,轻轻地说:“十年里我一直很快乐,不是吗?我又活了十年,比医生预期的时间还要长,不是吗?”

有人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论你是高官达人,还是平民百姓,谁的一生不是在追求快乐?在快乐和真相面前也是一样的,有的人一生追求真相,却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有的人一生糊涂,却得以快乐终身。人活着贵在快乐,有时候重要的不是他在撒谎,而是他为什么要撒谎。如果有些谎言不是出于恶意,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的话,我们又何必非要执著于一个痛苦的真相呢?

谎言并不可怕,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要识别谎言其实很简单。通过艾克曼制作的一张价值20美元的光盘,或者12美元的网络课程,你就可以迅速揭穿他人的谎言。但也正如艾克曼所说,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真相背后带给你的是痛苦还是快乐,这是未知的。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真相,可结果呢?萧峰被武林人士排挤,他最爱的女人被他在无意中亲手杀死,最后他只能以自杀了结一切是是非非。《洗冤录》里的宋慈呢?不是在面对真相和快乐时,也曾拷问过自己,是否执著地要查清案情的真相?我们不是英雄,也不用背负查清命案的责任,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让生活简单点呢?

然而人人都有猎奇心理,更不喜欢被谎言欺骗,所以才说难得糊涂。明察秋毫固然是好事,但是当我们选择明察秋毫时,也要学会明确分析对方的撒谎动机。如果你不能做到难得糊涂,就要学会在知道真相后消化真相背后的痛苦。

有人曾说,有时候谎言的价值要比真相高得多。一个谎言可能让你得到你一辈子都在寻求的东西,而一个真相却可能夺走你的一切。那么,当我们发现他在向我们撒谎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慧心先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要撒谎?如果对方的谎言仅仅是要让你快乐,那么谎言的价值岂不是用太多的真相也难以等价的?

有时不违反原则的装傻,也是保卫幸福的武器

谎言真的面目可憎吗?或许你不知道,谎言有时也是必需的,谎言也可以很美丽、很动人。这就是善意的谎言。如果你明白这一点,那么撒谎的人也会显得难能可贵,而令我们难以拒绝了。

我们经常被告知,与人相处要诚实守信,诚实才是最可贵的品质,骗人是不好的。然而有一天,我们却突然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谎言都是不好的,有一种谎言是要比诚实更难能可贵,更美丽,那就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并不违反原则的装傻,是我们用来保卫幸福的武器,是值得我们用心经营的比诚信更珍贵的东西。

有时候谎言并不一定代表背叛或者别的什么。谎言固然不好,但是善意的谎言却是某人的良苦用心。有些事情只要不违反原则,如果用善意的谎言来表达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着想,而不是伤害,那么它并不仅仅意味着欺骗,更意味着一种深情,一种希望事情得以圆满的希望,它只是一种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的方法。

谎言代表了虚情假意,代表虚伪,代表欺骗,然而善意的谎言却因为它的善意而有了另一种美。甚至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是需要善意的谎言的。

故事《最后一片叶子》中身患绝症的小女孩虽然被老画家精心绘制的绿叶欺骗了,但是她却奇迹般地痊愈了。电影《善意的谎言》中,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小店主雅各布不断想方设法编造苏联红军胜利的消息,给绝望的犹太同胞以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他是受尊敬的说谎者,他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人们: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一个辛德勒。

如果谎言可以对抗病魔,如果谎言可以对抗暴政,如果谎言可以让人幸福,那么面对这样的谎言,我们为什么不装一下傻,欣然地接受呢?当身患重病的友人忧伤地躺在床上,茶饭不思时,我们对他说:“哥们儿,没事,医生说你很快就可以和我们打球了。”我们的一个善意谎言既可以让朋友安心、快乐,又能表达自己对朋友美好的祝愿,何乐而不为呢?同样,当我们身处同境,听到朋友的这种安慰之词,明知朋友的话是欺骗自己的善意的谎言,是不真实的,但如果欣然应对,适当地在朋友面前装傻,给朋友一个安心的谎言,又何尝不是对朋友的安慰。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善意的谎言同样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善意的谎言不是居心叵测的欺骗,不是用心经营的陷阱,不是置人于绝境的骗局……善意的谎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可以挽救一颗即将死去的心,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智愈益清明。善意的谎言是一个永远感人的不会褪色的美丽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孩刚生下来眼睛就瞎了,她的世界里只有黑暗。但女孩一直很快乐,因为母亲告诉她,她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女孩。但只有看得见的人知道女孩很丑,只是她从不曾听到而已。转眼间,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龄,母亲从邻村找了一个断臂的男孩做女孩的丈夫,并告诉男孩她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永远要告诉女孩她是村子里最漂亮的。

男孩听从了女孩母亲的要求,和女孩结婚了。新婚之夜,男孩在女孩的耳边轻轻说出了女孩母亲交代的话,女孩听完后,羞涩地低下了头,说:“母亲告诉我你是最英俊的小伙子,是吗?”男孩看着羞赧的女孩,拉着她的手回答:“是的!”

女孩在男孩善意的谎言下活得比没有出嫁前更快乐、更自信了。不久,女孩怀孕了,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儿子。在儿子懂事的时候,男孩告诉儿子:“孩子,你要记住,你的母亲很漂亮,她永远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母亲。”

女孩一生都是幸福的,她的幸福是母亲、丈夫、儿子用善意的谎言建筑的城堡,而她一生都是生活在城堡里的骄傲公主。

是啊,诚实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那些不违背原则的善意谎言能让我们以及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好,让我们的故事更感人。

第三章 有些话让你看透人心

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交际的媒介之一——谈话,也变得越来越“水分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然而无论这些话怎么变,它都逃离不了一些永恒不变的原则,通过这些话,你完全可以看透他的心。

人爱讲大话,而且比自己意识到的讲得更多

讲大话,与骗子无异,虽然他有时可能只是骗取一些面子。这类人只可浅交,不可深处,如果听信其言,那受伤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对于某个爱说大话的人,每每提起他,人们总免不了嘲讽几句,“他呀,十句话有八句不靠谱,就会吹牛”。于是我们下意识地给他扣上了不可信的帽子。其实细细想来,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为了某些目的,对我们说的话进行加工,说一些大话呢?有时候是因为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有时候是因为虚荣心强,不甘人下,以说大话来平衡自己的心理;有时候是因为富于幻想,以致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大话。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诈捐门”事件,就是讲大话的典型。2008年5月15日,章子怡在博客中称自己将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但实际才捐了84万元。还有,章子怡在法国戛纳为地震灾区募得善款50万美元,也只有近5万美元到账。本来捐款是一件很值得表扬的事,但是我们的大美人高调行事,在款未到账的情况下就夸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