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十六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2:18:56

点击下载

作者:《天天向上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三十六计

图说三十六计试读:

前言

“瞒天过海”、“声东击西”、“顺手牵羊”、“打草惊蛇”这一个个琅琅上口的成语,被人们广为传诵运用。你可知道,这些成语都是“三十六计”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计策呢!“三十六计”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每一个计策,都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初,“三十六计”只用于军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已经深入到民间且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军事家用它运筹帷幄,政治家用它捭阖纵横,商家用它争赢取利,平凡人用它为人处世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华和养分,将它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本《图说三十六计》由计名释意、原文、注解、故事和大智慧五部分组成,“计名释意”通俗易懂,将每一个计策所张扬的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韬略智慧完美地展现出来。“注解”准确生动,传达出了原著包含的意蕴神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场面波澜壮阔,典型展现了古人对三十六计的妙用。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智慧的世界里孕育着斑斓多姿的蓓蕾。三十六计是智慧之花的馨香一瓣。撷取这动人的一瓣,既可以领略兵法的波诡云谲,又可以学到计策中高超的智慧。

第1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释意

古时候称皇帝为“天子”,瞒天过海中的“天”是指皇帝。意思是指瞒着皇帝,让他平稳地渡过大海。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的计谋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原文

备周则意怠(dài),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注解】

防备得十分周到,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bì),意志松懈;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忽略了其中的可疑迹象。因此,密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存在于与公开形式相对立的事物中。最公开的行动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计名故事 薛将军巧渡唐太宗

传说,唐朝初年,为了安定边疆,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准备渡海征讨高句丽。当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海边时,只见海天相接,一望无际。唐太宗刚一上船,就不由得头晕目眩,差点摔倒,只好下船。等到再要渡海时,唐太宗又连称头晕,怎么也不肯上船,甚至动了班师回朝的念头。众将无论怎么相劝都没用,只好暂时在海边驻扎。

行军总管张士贵回到大帐,心急如焚。数十万大军困在这里,不但耗费粮草,而且会错失战机。副将薛仁贵听说后,走进大帐,对张士贵说:“大人不必烦恼,小人有一个办法,可以让皇上安全渡海。”张士贵喜出望外:“薛将军有何妙计,快快道来。”薛仁贵走上前去,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张士贵不住点头。

几天后,张士贵向唐太宗奏道:“本地有几位官员,听说陛下身体不适,特地在明晚准备了一桌酒宴,为皇上压惊。”太宗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晚上,张士贵和众人将太宗引入了一间豪华的房间。房内,饭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美酒阵阵飘香。

唐太宗开始与众将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见皇上醉倒,张士贵忙命人扶太宗去休息。第二天,太宗醒来,看屋子里面修饰得非常精美,连窗户都是用绸缎遮住的。太宗正想起床,张士贵带人进来了,又摆上了一桌美酒佳肴,陪太宗又是吃又是喝,又把太宗灌醉了,太宗又昏昏沉沉地睡去。第三天,太宗醒来后,走出屋子。一出屋,太宗大吃一惊,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大海。而自己,正站在一艘大船上面。大船正乘风破浪,向前驶去。张士贵进屋,见已经被太宗察觉,连忙跪下,向太宗请罪。

太宗连忙上前扶起张士贵,笑道:“爱卿厉害,居然把朕也骗过了。”

就这样,薛仁贵和张士贵将唐太宗巧妙地渡过了大海,打了一次大胜仗。

典型战例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瞒天过海”中最经典的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阀东条英机登上了首相宝座。他一上台,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向美国开战,进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珍珠港。珍珠港位于美国的夏威夷,因曾盛产珍珠而得名,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最大军事基地,一直享有“太平洋心脏”的称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本为什么要向美国进攻呢?其实,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矛盾就不断激化。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美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1940年5月,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留驻珍珠港,时刻威胁日本。1941年8月1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这对于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来说,是致命的。因此,日本恨不得一夜之间消灭太平洋舰队。

但日军十分狡猾,在还没有开始打仗之前,大放和平的烟幕弹,时不时派出使者和美国进行和平谈判,欺骗和麻痹美国。而暗地里,日本却在策划着巨大的军事阴谋。

1941年12月7日的凌晨,日本海军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悄悄地逼近了珍珠港。在每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排满了飞机;有的飞机携带着重磅炸弹,有的飞机则挂着鱼雷……为了制造舰队没有离开日本海的假象,日本还特意同时派出一条靶船驶往西南群岛,收发模拟的无线电通信。

这一切都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行。此时正是周末,珍珠港一片轻松欢乐的景象,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美国人浑然不觉。直到飞机起飞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日本出动了三百多架飞机,炸沉炸伤美军舰艇四十多艘,炸毁飞机两百多架,毙伤美军四千多人,美军的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日本的炸弹击中沉没,舰上一千多名将士全部牺牲。

日本以微小的代价,重创了太平洋舰队,取得了巨大战果。

从此,美国也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彻底扭转了二战局面。

大智慧

这个计策在战争中不局限于瞒着人渡过大海,是指利用假象掩盖真实意图的一种计谋。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释意

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被魏军围困的赵国。意思是指躲开敌人凶猛的进攻,袭击敌人后方的重要据点,可以迫使敌人撤退。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计名故事 孙膑巧计助赵国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孙膑的军事家,他足智多谋,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年少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向他学习兵法。

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个叫庞涓的人。这个人虽然聪明,但为人狡猾。他十分忌妒孙膑的才能,但当着孙膑的面,从不表现出来,反而跟他十分要好。心地善良的孙膑,待庞涓却如同亲兄弟一样。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带领军队打了几场胜仗,得到了魏王的宠信。但他总担心孙膑比自己强,将来比自己有名,就设计把孙膑骗到魏国,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把他变成了残废。

后来,在齐国大臣的帮助下,孙膑装疯逃到了齐国。齐威王发现他有大将之才,尊称他为“先生”。

庞涓在魏国独揽军权,总想靠打仗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威望。在孙膑逃走不

久,发兵突然袭击赵国,并打败了赵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想请孙膑出马。孙膑说:“我是残疾人,当大将会让敌人耻笑。还是请田忌为将好。”

于是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八万,前往救赵。

当大军进入魏赵交界的地方时,田忌打算直接去邯郸,为赵国解围,孙膑制止了他。

孙膑说:“我们远道而来,将士们已经很疲惫,此刻攻打魏国,不一定能获得胜利。要想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只能慢慢解开,不能握拳头去打;要想制止别人的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自己动手。对待敌人,应该像打蛇一样,抓住蛇的要害进攻。“魏国的精兵强将全都跑去打赵国了,现在,魏国的国内兵力一定很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国的军队必定撤回国内,保卫自己的都城。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在半路上袭击魏兵,一定能够大获全胜。”

这不但可以让齐军不用来回奔波,还可以杀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实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田忌十分赞赏,立即率军杀向大梁。

魏军好不容易攻下了邯郸,却传来齐国攻打魏国的消息。庞涓非常恐慌,急忙调回部队去保卫都城。没料到,到了桂陵一个险峻的山谷时,中了齐军的埋伏。

魏军长期奔波,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哪里顶得住齐军的猛烈攻打?最后,一个个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就连庞涓也被活捉了。

魏国只好乖乖地归还了邯郸。赵国就这样解围了。

而庞涓被活捉后,孙膑并没有报复庞涓,只是训导了他一番,又将他放了。

十多年后,魏国又派庞涓带兵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

齐国仍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相救。这一次,孙膑用计诱敌深入。庞涓中计,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死的死,伤的伤。庞涓身负重伤,羞愧不已,拔剑自杀。

从此,魏国的国力一落千丈,齐国渐渐强大起来,而孙膑的名气也传遍了天下。

典型战例 班超夜袭匈奴使者

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当时,鄯善国王正犹豫究竟是归附汉朝,还是归附匈奴。班超一行人刚到鄯善时,鄯善国王对他们十分恭敬,招待得非常周到,双方相处得很愉快。

没过几天,敏锐的班超觉察到鄯善国王突然变得冷淡起来,就告诉同行的人,但同行的人都没有觉察出来。班超说:“我认为一定是匈奴派人来拉拢鄯善国王,因为他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归附哪边,所以才冷淡我们,我们得从细小的苗头去洞察事态的发展。”

为了证实推测,班超派人暗中找来负责接待匈奴使者的官员,他装作早已知道实情的样子吓唬官员说:“匈奴使者都来好几天了,听说你们招待得很周到啊,他们现在驻扎在哪里?”

看到班超威严的样子,官员以为他早知此事,只好如实相告匈奴使者已于前几日到达鄯善一事。为了防止这个消息走漏,班超当即将其软禁,然后又将同行的三十六个人叫来一起饮酒。大家喝得正痛快时,班超激动地说:“我们奉命出使西域,现在已面临生死未卜的绝境。匈奴使者刚到没几天,鄯善国王就开始冷淡我们。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这把骨头恐怕就要扔在这里喂豺狼了,大家说应该怎么办?”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指挥。

班超继续说:“既然关乎我们的生死,我们只能先下手为强。现在已经知道匈奴使者的住处,我们在夜里去他们居住的地方放火。火起后,他们就会惊慌失措,又弄不清我们有多少人,可以趁此一举歼灭匈奴使者。消灭了匈奴使者,鄯善国王就会因害怕而归附我们。”随行的三十六个人都表示赞成。

天黑后,班超带领大家偷偷潜入匈奴使者的驻地,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房子后面,看到火起时拼命敲鼓以造声势。再派二十多个人手持武器埋伏在住所门前的两侧。碰巧夜里刮起大风,火势蔓延得十分迅速。顷刻间,风声、火声、鼓声、喊叫声连成一片。匈奴人惊恐万分,乱成一团,班超带人冲杀进去,将匈奴人全部消灭。

天亮后,班超向鄯善国王呈上匈奴使者的人头,鄯善国王大惊失色。东汉使者的勇猛与智慧彻底断绝了他的非分之想,也进一步证实了东汉王朝的雄图大略。于是,鄯善国王终于下定决心归附了东汉。班超在此次智取中,先施巧计围剿匈奴,斩断鄯善国王的后退之路,而后顺理成章地使其归顺东汉。

大智慧

与敌军对抗的时候,遇到敌人最猛烈的攻击时,如果以硬碰硬,就像鸡蛋碰石头,只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应该找出敌人的弱点,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敌人受到牵制,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

第三计 借刀杀人

计名释意

借别人的刀子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在军事上,是指在和友军一起攻打敌人的时候,诱导友军出兵攻打敌人,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实力。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注解】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而友军的态度还不明朗,要引导友军出击敌人,而没有必要自己出力,这是根据《易经》“损卦”中的“损下益上”来制定的策略。

计名故事 范仲淹守边平西夏

范仲淹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也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著名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

宋朝时,西北边境的党项人,原本归顺宋朝,首领元昊即位后,于公元1038年称皇帝,建立西夏国。西夏国强大之后,常派兵攻打宋朝的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西夏的挑衅,朝廷乱成一团。范仲淹不忍看到百姓被欺负,极力主张反击。宋仁宗本是个昏庸的皇帝,只知道偏安一隅(yú),觉得范仲淹不识时务。

当时的相国吕夷简,阴险狡诈,一向将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视为仇人,于是想趁这个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向宋仁宗献计说:“皇帝不必焦虑,范大人虽然不识时务,却是一心为民,不如请他任征讨军统帅,带兵去平定赵元昊的叛乱。”

这是一条非常恶毒的计谋。范仲淹一介书生,怎么懂得用兵之道呢?但为了国家的安危,范仲淹还是毅然奔赴边疆。不过,奸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范仲淹虽然不懂用兵之术,但他虚心学习,认真钻研兵法,不久就成为出色的将领。他大力整治军队,操练士兵,大大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军队士气高涨。

范仲淹注意到:在宋朝和西夏的交界处,有一个骁(xiāo)勇善战的羌(qiāng)族部落。谁要是争取到了羌族的支持,谁就极有可能获胜。为了争取和羌人交好,范仲淹向宋仁宗请求朝廷封赏,宋仁宗没有答应。最后,羌族投靠了西夏,两军一起向宋朝发起进攻。将士们奋死抵抗,才抵御住两军的进攻。

为了和羌族搞好关系,范仲淹推行了一系列团结羌民、依靠羌民的政策。经过范仲淹的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羌人的信任,羌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范仲淹的领导。没有羌人的支持,西夏陷入孤立,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范仲淹不负众望,率兵成功地打败了西夏,恢复了边疆的安宁。边疆的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典型战例一 子贡巧言救鲁国

春秋末期,齐国的相国田常向齐王建议发兵攻打鲁国。

齐强鲁弱,形势十分危急。在外游学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心急如焚,立即召来学生们一起商量:“听说齐国打算攻打我们的国家,你们谁能够去跟齐国谈一下?”子路请求前去,孔子没有同意;子张请往,孔子也没有答应;子石也请往,孔子还是没有答应。最后,子贡说:“现在只有吴国可以与齐国一争高下,我们可以借用吴国的兵力,打败齐军。我去试一试吧。”孔子答应了。到了齐国,子贡找到田常,还未开口,田常就说:“你是想劝我别跟鲁国打仗吗?”子贡回答:“我跟老师已经离开鲁国多年,鲁国的事与我无关,我这次是专门为将军出谋划策的。我认为,您率军攻打鲁国,想成功太难;但如果征讨吴国,就比较容易。”田常问:“为什么呢?”子贡说:“齐国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如果攻打弱小的鲁国,对相国没有一点帮助;但是如果能攻下吴国,就能扩大您在朝中的影响。”田常说:“你说得不错,不过我没有理由攻打吴国。”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接着,子贡跑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了鲁国,势力会越来越强大,下一个就要进攻吴国了。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帮助鲁国攻齐,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伸张正义的美名,而且也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夫差说:“你说得也对,不过现在越王想报复我们,我必须先消灭越国,才能攻齐救鲁。”子贡说:“越国是个小国,吴国比齐国强大。大王如果先攻打越国,那时候齐国早已战胜了鲁国,已经晚了。如果大王担心越国会乘虚而入,臣请求前去拜访越王,请他跟你一起攻打齐国。”夫差听完,答应帮鲁国对付齐国。

告别吴王,子贡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越国,对越王勾践说:“吴王答应帮助鲁国对付齐国,但是担心大王趁机攻打吴国,所以要先攻打越国。大王不如先假装派兵帮他一起攻打齐国。如果能够成功,吴王一定会骄傲自满,攻打晋国。几战下来,吴国的兵力将大大减弱,大王便可以趁机报仇了。”越王也高兴地同意了,马上派兵前来助吴王作战。

游说三国成功后,子贡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后,一定会控制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围。于是,他又跑到晋国,对晋定公说:“如果这次吴国战胜了齐国,必定会争霸中原,这样晋国多了个强敌。晋国要好好准备。”公元前484年,吴王亲自挂帅,率领吴、鲁、越十几万精兵,大败齐国。吴王战胜后,又带兵进攻晋国。而晋国早有防备,轻轻松松,就击退了吴军。

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了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而鲁国损失微小,从这次危难中得以解脱。

典型战例二 宋太祖借画杀敌臣

宋朝初期,国家安定。为了逐步统一中国,宋太祖赵匡胤很快将一些小国灭掉,将下一个进攻目标转向了南唐。南唐的皇帝李煜急忙派人入朝拜见宋太祖,表示愿意向大宋称臣。宋太祖觉得暂时还不能攻打南唐,就答应了。

林仁肇是李煜身边的一名武将,英勇善战,心细如发,看出了宋太祖的想法,便向李煜献计说:“宋军在江北打了几次胜仗后,兵马疲惫,粮草不多,是跟他们作战的好时机。我愿意带兵去那里攻打宋军,如果成功,就能收复失地,扭转局面。如果失败了,您可以用谋反的罪名,杀掉我全家,向赵匡胤谢罪,这样赵匡胤就不会对您有疑心了。”听了这话,李煜非常感动。然而,李煜胆小怕事,最终没有采纳林仁肇的建议。

不料,事情没有做成,却被赵匡胤知道了。从此,赵匡胤总想找机会杀掉林仁肇。有一年,李煜派弟弟李从善给宋朝送贡品。宋太祖见了,心生一计,不仅热情款待了李从善,还把他留下做官。李从善向李煜请示,李煜正好想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了。

之后,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花钱收买林仁肇的仆人,偷来了一张林仁肇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一天,李从善来拜见宋太祖。宋太祖假装有事说:“爱卿先到书房里等等寡人吧。”李从善一进去,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旁边的大臣:“画像上是我国武将林仁肇,太祖怎么会有他的画像?”这位大臣假装支支吾吾,半天才说:“您已经是宋朝的官员,跟您说了也没什么关系。皇上非常欣赏林大人的才干,请他来京城做官,他已经答应了,先送来画像以表忠心。”

李从善立即回去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秘密谋反,决定杀了他。有一天,李煜摆了一桌酒席,叫来林仁肇,一边夸赞他为南唐立下的汗马功劳,一边不停地向林仁肇赐酒。林仁肇高兴地一饮而尽,没喝几杯,就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一代忠臣良将就这样死在了昏君的手下。

林仁肇死后,宋太祖立即发兵,很快就灭了南唐,统一了全国。可笑的是,当李煜成为宋朝的囚犯后,最后也被宋太宗用毒酒赐死了。

大智慧

这个计策侧重利用别人的力量,来除掉自己的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四计 以逸待劳

计名释意

休整好部队,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痛击。意思是敌人远道而来时,一定非常疲乏,只需做好准备,静静等待,然后趁机进攻。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注解】

让敌人陷入困境,不一定要马上发起进攻。消耗敌人的力量,我方的力量就会增强。

计名故事 六十万秦军战楚军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一位名将。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年,秦国想出兵楚国,秦始皇便问一位年轻的将军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血气方刚,回答:“二十万人就可以了!”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笑道:“王将军老了!有什么可怕的!还是年青人有胆识!”于是派李信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担心秦始皇会对自己有疑心,就称病辞官回家乡去了。

事实证明,王翦是对的。几次大战后,秦军吃了败仗,士兵伤亡好几万人,两座军营被攻下,而李信却逃回了秦国。秦始皇大怒,这才发现王翦确实有远见,亲自跑去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秦国蒙羞。请将军助我一臂之力。”王翦说:“如果一定要用我,必须给我六十万人才行!”秦始皇答应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向楚国进发,秦始皇亲自为他送行。

行进途中,王翦派使者向秦始皇请求赏给他很多良田大宅,有人认为他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多疑,性格粗暴,现在交给我这么多兵力,他必定不放心。我多求些封赏作为子孙基业,表示我世代忠诚,才能打消他的怀疑。”

楚军听说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出战,十分害怕,就立即组织好防御。不料,王翦一到楚国边境,却毫无进攻的意思,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种坚固防守的姿态,无论楚军如何挑战,秦军就是不出战。楚军不敢怠慢,花费了大量兵力物力,时刻防御。而王翦呢,每天和士兵们一起吃饭,一起休息,给他们吃好的、喝好的,让他们好好休息。不久,王翦派人打听士兵们平时在玩什么。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可以出兵了!”

而楚军多次挑战都没有成功,早已失去了斗志,决定向东转移。见时机已到,王翦立刻下令追击。秦军如出笼的猛虎,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然后乘胜追击,杀死了楚国将军,俘虏了楚王,平定了楚国,最后,让楚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jùn)县。

典型战例 三鼓出击决雌雄

春秋时期,齐国派出大批军队向鲁国宣战。当时齐强鲁弱,形势十分危急,全国上下一片恐慌。

鲁庄公正在备战,曹刿请求进见,要为这次战争出谋划策。

庄公问道:“齐国这么强大,我们能战胜吗?”

曹刿反问道:“大战在即,请问国君觉得自己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能让老百姓同心协力,一起去战胜敌人?”

庄公答道:“自我即位以来,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安定,衣服和食物,我从不独享,全都分给大家。”

曹刿摇摇头,说:“这都只是些小恩小惠,老百姓不会为了这点事跟随您打仗的。”

庄公又说道:“每次祭祀(sì)用的牛羊、玉帛(bó)之类,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会做到诚实。”

曹刿又反驳道:“这点小小诚意也很难使老百姓信服,说服不了他们为您卖命的。”

庄公仔细想了想,说:“全国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每一件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但凡是很重要的案件,我都亲自考察,从不因自己的好恶去判断,而是根据实情合理裁决,绝不让老百姓受委屈。”

听到这,曹刿高兴地说道:“好!如果您作为一个君王,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您就可以带领老百姓去和敌人决一胜负了!”

庄公进一步问:“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战胜齐国呢?”

曹刿说:“打仗的时候,形势千变万化,没有什么固定的战术。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根据实际情况来应战。”

庄公答应了曹刿的要求,并和他同乘一辆战车迎战。

齐、鲁两军在长勺(古地名,今山东曲阜县北部)相遇。双方摆开了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战争一开始,齐军大擂战鼓,叫嚣着冲了过来。庄公见了,就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准随便乱动,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鲁军岿然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无可奈何,只好退了回去。

齐军又接连两次进攻,见鲁军的军阵仍然纹丝不动,以为鲁军怕了,便第三次击鼓进攻。

这时,曹刿高兴地说道:“现在可以进军了!”

鲁军的士兵早已按捺不住,鼓声一起,立刻像猛虎出笼般冲杀了过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散。

庄公又下令全力追击齐军,曹刿再次制止道:“别着急。”

他下了战车,仔细察看了齐军逃亡留下的车轮印,又登上战车前端,向齐军逃跑的方向观望了一下,才说:“现在可以追击了。”鲁军奋勇直追,大获全胜。

战后,庄公谦虚地问曹刿:“为何等到对方第三次击鼓我们才出击呢?”

曹刿回答道:“打仗,靠的是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可以激发战士们的斗志与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战士们的勇气开始减弱;等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军队的士气都已经枯竭了。所以齐军三擂战鼓后,早已没了斗志,而我们却是一鼓作气,士气十足,斗志昂扬,当然可以打败他们了。”

庄公又问:“那敌人都逃跑了,您为什么不让士兵乘胜追击呢?”

曹刿笑道说:“战争还没有结束,谁输谁赢还没定。齐国军力不能低估,我担心对方只是假装逃亡然后设置埋伏,引诱我们。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们车印混乱,军旗也是东倒西歪地被丢在路旁,这说明敌军的确是仓皇逃窜。所以才敢下令追击他们。”

庄公听了,佩服不已,立即拜曹刿为大夫。

大智慧

一个善于作战的统帅,应该能够善于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这个计策讲的是以守为攻,以静制动,消磨敌人的力量和士气后,乘胜出击取胜。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释意

指当敌人遇到麻烦或危难,无力还击时,要乘机出击,从中获利,就势取得胜利。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注解】

当敌方出现危难时,应该趁势出击,夺取胜利。这就是把握战机,以强击弱,克敌制胜的策略。

计名故事 黑熊趁火偷袈裟

话说唐僧去往西天取经,中途收了孙悟空做徒弟后,一天傍晚,来到了一座寺庙。当时天色已晚,师徒二人便决定留下来过夜。当天晚上,庙里的方丈抬出了自己珍藏的好几箱袈裟,炫耀了一番。悟空很不服气,就把师父的袈裟拿了出来。

这唐僧的袈裟是观音菩萨送的,是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刚一亮出来,整个屋子就金光闪闪,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方丈看呆了,非常想占为己有,于是他眼珠一转,请求唐僧把袈裟借给他一晚上欣赏欣赏。到了半夜,方丈却悄悄命令小和尚,趁师徒两人睡着时,放火把他们烧死。

谁知悟空被小和尚搬木柴的声音惊醒了。他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飞出来一看,原来和尚们要害他们。于是,他“腾”地驾起筋斗云,来到南天门,借来了用来防火的法宝——避火罩,罩住了师父睡觉的房间。等到和尚们把火烧起来后,悟空吹了一口气,弄来了一阵狂风。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整座寺庙立刻变成了火海。和尚们一个个赶紧过来救火,庙里乱得一塌糊涂。

这一乱,惊动了一个妖怪。这妖怪住在离寺庙不远的黑风山,见寺庙起火,就跑过来,无意间发现了唐僧的那件袈裟,就顺手牵羊偷走了。

天快亮了,悟空向和尚们询问袈裟的下落。和尚们都不知道袈裟的下落,吓得抖成了一团。悟空觉得奇怪,问:“这附近有没有妖怪?”和尚说:“昨夜那火实在太大,可能惊动了南面黑风洞里的黑熊怪,袈裟可能是他偷的。”

悟空听后,便来到黑风洞。刚巧偷听到妖怪的说话,果然袈裟被黑熊怪偷走了。悟空大怒,抡起金箍棒向黑熊怪讨要袈裟,打了数个回合,也没打赢,只好请观音菩萨来帮忙。观音菩萨让悟空变成了一颗仙丹,想办法让黑熊怪吞了下去。悟空一到黑熊怪的肚子里,就在里面打起了猴拳。黑熊怪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只好连连求饶,交出了袈裟。

第二天,师徒二人便离开了寺庙,继续向西赶路。

典型战例一 勾践灭吴雪大耻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交战,越国大败。为了求和,越王勾践送给吴王两位绝色美女——西施和郑旦做礼物。但吴国仍不满足,要求越王给吴国当人质。勾践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在吴国的三年,勾践假装一心一意服侍夫差。夫差被勾践的“诚意”感动了,将他送回了国。回国后,勾践每天励精图治,演练精兵,任用贤臣。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还睡在柴堆里,还在屋里吊起一只苦胆,每天吃饭前先尝一口苦胆,提醒自己别忘了报仇雪耻。在勾践的努力下,越国逐渐强大。勾践表面上对吴国十分恭敬,暗地里却在不停寻找进攻吴国的机会。而呈王夫差自从有了两位美女——西施和郑旦的陪伴后,整天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有一年,勾践听从贤臣的意见,从吴国借来了粮食。到了第二年,给吴国还稻谷的时候,就挑选上好的稻谷,先蒸熟再晒干,送到了吴国。吴国人用蒸熟的稻谷播了种,结果颗粒不收,闹了饥荒。这一年,夫差率军离开了吴国,向北进攻。勾践得知后,马上召集兵马,向吴国发起进攻。此时,吴国根本不是越国的对手,吴太子被逼自杀。这个消息吓坏了在外打仗的夫差,他立即动身回国。经过多日的战争,再加上长途跋涉,吴军早已筋疲力尽,很快就被越军打败。夫差多次派人求和,勾践都没有答应。后来夫差几乎把全城的宝贝都送到了越国,越国才退兵。

又过了几年,吴国连年受灾,全城的百姓怨声载道。勾践觉得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发兵讨吴,双方在江浙一带交战。很快,夫差大败,被迫逃回姑苏城,并在城外的阳山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典型战例二 清军乘机入中原

多尔衮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大清朝第一勇士。年少时他便跟随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极立下了无数战功,皇太极死后,辅佐六岁的顺治帝,为清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占领了北京。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身亡,明朝灭亡。吴三桂得知消息后,立即联络报告给多尔衮,希望多尔衮能派人马助他一臂之力,剿灭起义军。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后,多尔衮最终答应向吴三桂派援兵。但前提是:吴三桂必须答应向清军投降。

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为了请清军尽快入关,只好答应多尔衮的要求。多尔衮这才率领大军,前往支援吴三桂。大军日夜兼程,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在天黑时到达山海关,在距山海关十五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这个山海关可是个宝地,为了争夺它,李自成率领的军队也随后赶来了。来到山海关后,李自成便将吴三桂团团围住。吴三桂只好迎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整个山海关炮声隆隆,喊杀声阵阵。战争整整打了一夜,双方的人员伤亡都很惨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士气高涨,越战越勇。吴三桂的军队很快就要招架不住了。

吴三桂奋死抵抗,眼看自己快要败下阵来,便派人向多尔衮求救。可是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这可急坏了吴三桂。第二天一早,吴三桂自己杀出重围,带领随从出关寻求多尔衮的帮助。多尔衮估计双方的实力大损,于是率军向山海关靠近。两人在距山海关五里远的地方相见了。吴三桂见到多尔衮,立即跪地拜见,剃发称臣,并请他遵守当初的诺言。多尔衮同意出兵援救,并在大军面前,封他为平西王。

双方决定联合出兵,但多尔衮多长了个心眼,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实力,保存自己的实力,他命令吴三桂打开关门,先冲出去迎战。顿时关内又响起了如雷般的炮声,射出的乱箭如雨滴般密集。可是,多尔衮还是在一旁观战,好像这场战争与他没有关系。过了一会儿,吴三桂有些招架不住了,他才命令手下的领三万骑兵从右侧进攻,直接打入敌军阵地。很快,起义军溃不成军。

李自成带领残余军队退出北京后,从此一蹶不振。而多尔衮则乘机占领了北京,之后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从此,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智慧

这个计策讲的是,看准时机,在对方最弱的时候,果断出击,才能乘虚而入,达到目的。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释意

假装进攻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指故意制造假象,引诱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乘机歼灭敌人。

原文

敌志乱萃(cuì),不虞(yú)。坤(kuī)下兑(duì)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解】

敌人乱得像野生的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这就像河水高出地面,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应当抓住敌人这种不能自控的时机消灭他。

计名故事 智平莎车镇西域

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东汉有名的将领。他从小聪明好学,崇文尚武,博览群书,从小就志向远大,立志要像西汉时期通西域的张骞那样,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当时的汉朝,不断受到匈奴的侵扰。皇帝很欣赏班超的才干,就派他出使西域,以便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抗匈奴。班超到达西域后,发觉大漠西边的莎车国不断煽动周边一些小国投靠匈奴,反对汉朝,决定先平定莎车国。

莎车王听到这个消息,向北边的龟兹(qiūcí)国请求援助。龟兹王立即亲自率领了五万人马,前来助阵。

而班超联合于阗(tián)等小国,兵力只有对方的一半,敌众我寡,硬拼相当于鸡蛋碰石头,只能以智取胜。于是他决定声东击西,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步对他自己的不满言论。让官兵无论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还是上厕所的时候都说他的不好。不久之后,军中就到处传言四起:“班超睡觉打呼噜,而且还自己偷着给自己加餐;他自己也明白打不赢龟兹了,要撤退了等等”。而且特意在莎车的俘虏面前说,让他们听得一清二楚。然后找了个机会,故意放松对这些俘虏的看管,让他们趁机逃了回去。一天黄昏的时候,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往东撤退,自己则率兵向西撤退,制造出一副混乱的样子,锅碗瓢盆扔了一地……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就急忙向国王报告说:“班超他们撤退了!他们怕咱们了!”

龟兹王信以为真,大喜,误认为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一路向东追杀,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一万精兵,向西追杀过去。

这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班超早已预料,仅仅撤退了十里地,就命令部队隐蔽了起来。待龟兹王率领追兵,气势汹汹地从部队的藏身处一掠而过后,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人马从天而降,打得莎车军队措手不及,四处溃逃。莎车国本来是仗着龟兹国的保护的,但现在龟兹的军队不知道追班超追到什么地方去了。在班超军队的奋勇斩杀下,莎车国就这样迅速地被瓦解了。莎车王来不及逃走,只得举旗投降。班超军队不但斩杀了五千余人,而且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

而那龟兹王呢,只知道闷头追赶,追了一夜,天亮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追出很远了,也没看到班超的影子。这时,龟兹王方才醒悟:自己中了班超的计策了。正在懊悔之时,探子报告说莎车已经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这时,龟兹王才知大势已去,只好垂头丧气地收拾残兵退回龟兹国。

从此,班超威震西域。之后,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朝,班超也终于实现了建功西域的理想。

大智慧

这个计策讲的是出奇制胜,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对方实力强大时,必须想办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者松懈对方的意志,才能乘虚而入,达到目的。

第2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释意

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比喻凭空捏造,栽赃陷害。用在军事上,是指设定一个骗局,令敌人上当,然后露出真相,让敌人措手不及,从而打败他们。

原文

诳(kuáng)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注解】

用假象欺骗敌人,但并不完全弄虚作假,而是巧妙地由假变真。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再用大的假象,以此迷惑敌人,最后暴露出真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计名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

三国时,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留在东吴,帮周瑜出谋划策。周瑜心胸狭窄,见诸葛亮足智多谋,十分妒忌。

一天,周瑜找诸葛亮商量:“我们就要跟曹军水上交战了,但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都督既然吩咐,我一定照办。十天太长,会贻误战机。给我三天时间,三天要是造不好,我甘愿受罚。”

周瑜暗喜,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两人约定:三天后,周瑜派兵到江边取箭。诸葛亮走后,周瑜传令军匠,将造箭的材料藏了起来。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忠厚老实,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布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垛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了,一定要保密。”鲁肃答应了,并安排好一切。

结果,一连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四更时,他才把鲁肃秘密请到船上,然后吩咐士兵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对岸开去。这时,江上一片浓雾。船靠近曹军的水寨后,诸葛亮下令将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士兵们边擂鼓边呐喊。鲁肃大吃一惊,担心惊动曹操。

曹操听到对面战鼓阵阵,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又不敢轻易出战,只好调来六千弓弩手,朝江中的船射箭,不让他们靠前。刹那间,箭如雨点,穿过浓雾,直奔二十条大船。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转方向,船尾朝西,继续擂鼓呐喊。曹军继续射箭。天亮了,大雾还没散尽,船上的草垛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士兵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正要追杀,可是二十条船已经飞一样地驶出,追也来不及了。

当船队回岸时,周瑜正好带兵来江边搬箭。细细一数,有十万多支箭。周瑜知道借箭的经过后,仰天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呀!”

典型战例 张巡借箭退叛军

张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他从小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出口成章,令人赞叹。

当时的唐朝,政治越来越腐败。朝廷内,奸臣当道;朝廷外,地方军阀越来越强大。而皇帝唐玄宗,整天与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饮酒作乐。有个叫安禄山的奸臣因为讨好杨贵妃,获得了唐玄宗的宠爱。宰相杨国忠对此十分不满,从此与安禄山结下仇怨。

公元755年的冬天,安禄山打着“诛杀杨国忠”的幌子,在范阳起兵叛乱。安禄山的军队一路长驱直下,攻占了洛阳。第二年,安禄山称帝,并打进了都城长安。皇帝带着妃子逃往四川。在进攻潼关之前,唐朝的降将令狐潮率领四万叛军攻打雍(yōng)丘。当时和雍丘为邻的真源县令就是张巡。

在这危急的关键时刻,张巡挺身而出,率领仅有的千余人马奋起抵抗,击退了叛军三百多次进攻,牢牢守住城池,跟叛军对峙了四十多天。令狐潮听说长安被攻,十分高兴,便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宁死不从。尽管张巡忠心耿耿,绝不投降,但他有六个手下却有点动摇了,对张巡百般劝解。张巡气得两眼冒火,就假装同意了。

第二天,他把全城的将士召集到公堂上,然后挂出天子的画像,率众人朝拜。想起国家陷入如此境地,大家都哭了。这时,张巡将那六个手下拉到众人面前,大声斥责,并以背叛朝廷、动摇军心的罪名,当场杀了他们。这样一来,原本想投降的士兵们再也不敢提投降的事了,并表示一定要战斗到底。

可是,每次叛军前来挑战,士兵就用箭将他们击退。城中的箭快用完了,怎么办?张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令手下将禾秆扎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从远处看,雍丘城头好像有很多士兵正沿着城墙,顺着绳索往下爬。

叛军发现了,急忙争先恐后地射箭,一直射到天亮,仔细一看,原来城墙上挂着的不过是草人。草人身上挂满了箭,不下于十万支。雍丘的士兵高兴地把草人往上拉,气得叛军直跺脚。

过了几天,到了晚上,张巡将五百多名精兵,从城墙上放下。巡逻的叛军以为又是草人,根本不作任何防备。

五百精兵趁机杀向叛军的军营。叛军睡得正香,哪里料得到,顿时混乱不堪,四处逃窜,一直逃了十多里,才惊魂初定。

大智慧

这个计谋中,“无”是一种假象,用来迷惑敌人的;“有”是背后隐藏的真正意图。这一计最终是要把“无”变“有”,弄“假”成“真”。因为光靠欺骗,只能骗得了一时,变成真的,才能击败敌人。

第八计 暗度陈仓

计名释意

指从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面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秘密进行活动。用在兵法上,指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想要攻打他,暗地里却进攻敌人的另一个地方,乘虚而入,打他个措手不及。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xùn)。【注解】

故意向敌人暴露想要攻打他,用来迷惑敌人,暗地里却秘密转移军队,在敌人后面或侧面发动突然袭击,出奇制胜。

计名故事 暗度陈仓乘虚入

在反秦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但迫于项羽势力强大,尤其在鸿门宴上,刘邦险些被害,所以只好把关中让给项羽,自己退守汉中。可是刘邦很不服气,暗中发誓一定要打败项羽,夺回关中。为了使项羽放松警惕,他故意把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自己绝不返回。

在丞相萧何的引荐下,刘邦重用军事奇才韩信,拜他为大将,请他为自己出谋策划,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韩信就职后,立即升帐阅兵,颁布了数条军法,提高军队纪律性和作战能力。他亲自监督操练,带领兵将们演练各种兵法战略。众人都十分敬畏韩信,严格遵守他的号令,刘邦的势力很快就强大起来。

刘邦见韩信把军队整治得如此严谨奋发,知道自己用对了人,决定让韩信带兵东征。他们定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先派兵修复被烧毁的栈道来迷惑项羽,摆出一副要从原路发起进攻的架势。项羽得到消息后,派雍王章邯密切注意栈道的修复情况,使用主力人马驻守在要塞,阻止刘邦出汉中。

章邯以为刘邦要想从东边出四川,栈道是必经之路,何况栈道被烧毁还没有重修,无法通行,所以他十分安心。有一天,他接到消息说汉军有几百人正在修筑栈道,就哈哈笑着对手下说:“栈道那么长,烧的时候容易,修起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就他们几百人,得修到何年何月?当初刘邦如能想到现在,又何必烧毁栈道呢,真是太笨了!”

经过打探,章邯又知道韩信不过是个曾经寄人篱下、钻人胯下的无名小卒,料想他没有什么真才实干,就更加轻视刘邦,完全没把汉军放在心上。正当他高枕无忧时,韩信早已率领三军将士,悄悄从南郑出发。当时正值秋高气爽,将士们日夜兼程快速行军,从熟悉的小路直奔陈仓。

八月中旬,章邯接到急报,说汉军已经到了陈仓。他怀疑情报不准,疑惑地说:“栈道还没修好,汉军难道能插翅高飞吗?”还没等他想明白是怎么回事,陈仓的逃兵前来报告说汉军已攻下陈仓,杀死了守将。章邯带领数万兵士火速赶到陈仓,两军相遇,展开激战,章邯大败后自杀身亡。

其他诸侯看到刘邦和项羽展开大战,都没敢轻举妄动,只密切关注战事的发展,暗自寻找靠山。起初,西魏王豹度察时局,投靠了刘邦。可是在后来的战争中,刘邦几次败给项羽,他便见风使舵,又改投项羽,联合在一起攻打刘邦。

刘邦大怒,命令韩信率军进攻西魏。当韩信的部队赶到黄河渡口临晋关时,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对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那里地势十分险要,阻挡了韩信的大军。韩信知道,如果从临晋关渡河,两军必定交锋,损失将会非常大。为了保存实力,他派人观察地形,发现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守备空虚,便决定再次实施“暗度陈仓”之计,准备从夏阳渡河。

韩信一面假装从临晋关渡河,让兵士推船入水,并且击鼓呐喊,做出准备进攻的样子,一面暗地命令大军,从夏阳渡河直接攻打魏都平阳。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时,他已经占领了平阳,西魏王豹也无计可施。最后,汉军活捉西魏王豹,成功夺取了西魏!

典型战例 邓艾偷渡灭西蜀

昏庸无能的蜀后主刘禅继位后,每天不理政事,只知道饮酒作乐,还听信宦官的谗言,派大将姜维带兵去种地,削弱了边境的防守力量。消息传到魏国后,魏国认为伐蜀的时机已到,就派大将邓艾和钟会各率人马,兵分两路讨伐蜀国。

邓艾是魏国的名将,足智多谋。他见蜀军自恃蜀地险要,忽略了对险峻小路的防守,尤其是阴平之地,山高谷深,七百余里不见人烟,就决定带兵偷渡阴平,经江油进攻蜀国的国都成都。

邓艾首先命令五千精兵拿着斧凿等器具在前面开路,自己则率领三万士兵带着绳索随后前进,三万士兵每前进一百多里,就留下三千人马扎一座营寨。这样,魏军在峻岭深谷中穿行了二十多天,走了七百多里没有人烟的小路,几次因为路途险峻而差点陷入绝境。每当此时,邓艾便明确告诉众军士,说道:“我们现在没有退路,只能到前面的江油城补充粮草,前进是生,后退就是死!”

就是在这种士气鼓舞或者说是绝境逼迫下,魏军终于历险艰难跋涉到了江油北面的摩天岭。摩天岭一带的悬崖峭壁使他们再次停下脚步,这时,众将士又依邓艾之意,将武器先丢下悬崖,然后用毯子裹着身体滚下去,随后重新装备武器连夜奔向蜀国重镇江油。

江油城太守没想到魏兵会从小路杀过来,根本没有时间做迎战的准备,只好开城投降。魏军在江油养精蓄锐后,一路向成都杀去。

蜀后主刘禅接到战报,得知邓艾已经逼近成都,吓得惊惶失色,匆忙中派出诸葛瞻带领人马仓促迎敌。就这样,魏、蜀两军在绵竹相遇,一场不可避免的激战在这里展开了。

绵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谁能夺得此地,即已先得战机。两军交战不久,忽然传来隆隆炮响,魏军抬头一望,见大批蜀兵正拥着一辆四轮战车冲到阵前,那四轮战车上坐着位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儒衣之人,呼呼作响的战旗上赫然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诸葛亮没死?魏军将士哪个不怕这位鼎鼎大名的圣贤智者?一时间,士兵节节败退!

主将邓艾焉能不知是计?立即告知众将士,车上是诸葛亮遗像,并从后方又调入大军,将绵竹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蜀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危险情境下,终于兵败投降。邓艾乘胜追击,率领大军直杀到成都城下,软弱的蜀后主刘禅根本不敢抵抗,带领文武百官乖乖开城投降,称雄一时的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大智慧“暗度陈仓”和“声东击西”非常相似,都是做样子给敌人看,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偷偷地对敌人发起进攻。不同的是,“声东击西”是不让敌人知道我方真正的攻击点,而“暗度陈仓”是不让敌人知道我方的行动路线。战场上千变万化,具体应该使用哪个计谋,应该适时而定。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释意

对岸着火了,河对岸的人看到了也不去救,反而在一旁看热闹。用在兵法上,是指当看到敌人自相残杀时,在静静观望,等待他们力量削弱,抓住时机,再主动发起进攻,一举取胜。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zìsuī),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注解】

当敌人内部秩序很混乱时,我方要在一边静静观察,等待敌人发生更大的暴乱。敌人残暴凶狠,横行霸道,一定会自取灭亡。我方顺其自然,再采取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计名故事 诈曹操火烧赤壁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击曹操。两军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

这时,曹操也在犯愁。要主动发起进攻,士兵们必须得乘船渡江。可他的士兵全都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而且晕船。刘备的谋士庞统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叫曹操让士兵用铁锁链把船只连起来。曹操果然照办。

曹操率领水陆军八十万,而此时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的军队,却只有二十万。两军相差悬殊,如果和曹操硬碰硬,定会伤亡惨重。这时,黄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给曹操写了一封投降信,信中说东吴的兵力太弱,根本抵挡不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他想要带领士兵和粮食投奔曹操。曹操看了,非常高兴。

在一个刮着东南风的早上,江面波涛滚滚。只见黄盖的二十艘船顺着东南风,像箭一般驶向曹军,这些船的后面还跟着许多小船。船队行使到在离曹军不到二里路的时候,黄盖命令士兵点燃船上的干草和木材,然后跳上小船迅速离开。大火趁着东南风,向曹操的船队蔓延。曹操这才知道中了计。可是因为船都是用铁锁链连着的,根本没法散开。不一会儿,曹操的船队变成了一片火海,熊熊燃烧起来。曹操的人马不是被烧死,就是掉进水里淹死了,伤亡非常惨重。他只好带着剩余的人马落荒而逃。

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典型战例 苏代离间杀白起

白起被称为“人屠”,他英勇无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交战,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大败赵军,消灭赵军四十万。这一消息传到赵国时,举国震惊。

而白起越战越勇,一连攻下赵国十七座城市,眼看就要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忙召见群臣,朝中只有平原君的门客苏代说有办法阻止秦国进攻,解救赵国。

得到赵王的准许后,苏代带着厚礼,前去拜见秦国的大将范雎。

范雎问:“你来这儿是想劝说秦国撤兵的吧?如果是为了这件事情,你就请回吧!”苏代赶紧走上前,说:“不,范将军,我是专门为您而来的。”“为我?这话怎么讲?”范雎不解地问。苏代接着说:“我是为您担心啊!白起长平一战,名声大振。秦国如果统一天下,头号功臣就非白起莫属了。现在您的地位虽然在他之上,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难说了。”范雎心中一震,连忙问:“那我该怎么办呢?”苏代又说:“秦国如此强大,赵国根本不是你们的对手。您不如劝秦王暂时同意赵国割地议和。这样您既有割地之功,还可以解除白起的兵权,保护您的地位。您看,这样不是更好吗?”

范雎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劝说秦王,秦王果真答应。赵国献出了六座城,两国便停兵休战。白起屡战屡胜,意气风发,正打算围攻邯郸,忽然接到收兵的命令,有些不高兴,可又没有办法,只好班师回朝。回来后,白起听说是范雎的建议,便十分怨恨范雎。

秦王后来得知,因为突然命令白起回朝,而且错失灭掉赵国的大好时机,也非常后悔。两年后,秦王打算派白起再次攻打赵国。可是此时白起刚好生病,便改派王陵领军。赵国派老将廉颇防守,王陵多次进攻都没攻下来。秦王又打算让白起出兵。白起说:“赵国现在负责镇守的大将,可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是精通兵法的老将廉颇,想要攻克十分困难。而且两国已经签订了和约,如果再攻打赵国,就是失信。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就有理由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了。这次出兵,恐怕很难取胜。”

秦王又派范雎前劝说。白起对范雎一直怀恨在心,推说自己有病不见。秦王接二连三地召见白起,请他出征,可白起就是不答应。秦王怒不可遏,将白起贬为平民,赶出了都城。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万一让他跑到别国去,那就是秦国的祸害了。”

秦王听后,立即赐剑给白起,让他自杀。可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勇士竟落得这样的下场。聪明的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嫉妒之火,让范雎、白起窝里斗,制造了秦国的内乱。而赵国隔岸观火,养精蓄锐,为下一次作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大智慧

当看到敌人内部发生矛盾时,不急于主动进攻,在旁观望,最后让敌人自相残杀。等到敌人势力削弱时,再采取行动,坐收渔利。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释意

比喻表面十分友好,内心却阴险毒辣。用在军法上,就是装出友好的样子,欺骗麻痹敌人,实际上却暗中策划,积极准备,一有机会就立刻行动。

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注解】

想办法使对方相信自己,并且使对方放松警惕。暗地里却在做充分的准备。待一切准备就绪,为了防止发生变故,毫不犹豫突然行动,不让敌人有所察觉。这就是《易经·兑卦》中所讲的外表柔弱,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

计名故事 口蜜腹剑害忠良

李林甫是唐代有名的奸相。他整天不学无术,喜欢奉承拍马,非常阴险,却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宰相张九龄是个大忠臣,处处为国家着想。唐玄宗想提升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深感不安,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职位,关系国家的安危。皇上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将来国家定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的耳朵里,李林甫记恨张九龄,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但他表面上仍然装着对张九龄很尊重,背地里常常讨好皇上,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由于张九龄总给唐玄宗提意见,时间一长,唐玄宗就开始烦了。而李林甫却收买唐玄宗身边的人,对唐玄宗的言行举止,了解得十分清楚,做什么都让皇帝很顺心,让皇上十分欢喜。后来,李林甫又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诽谤张九龄。唐玄宗终于听信谗言,把张九龄革了职,提拔李林甫为宰相。

当上宰相后,李林甫更加专横跋扈(hù),嫉贤妒能,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就千方百计排挤。李林甫想要排挤谁,表面上不动声色,对人笑脸相待,暗地里却陷害人家。

有一次,唐玄宗见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风度非凡,就随口赞赏了几句。没想到李林甫就把卢绚贬了职。

有一个叫严挺之的官员,被李林甫排挤到外地。唐玄宗觉得此人是个人才,想任用他,就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假装答应唐玄宗,去打听他的下落。他找到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想回京见皇上吗,我有一个好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如此关心哥哥,连忙问是什么好办法。李林甫说:“让你哥哥上一道奏章,说自己得病了,请求回京城来看病,这样就可以见到皇上了。”严挺之的弟弟听信了李林甫的话,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哥哥。严挺之随后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谁知,李林甫却对唐玄宗说:“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得重病了,恐怕不能为国家效力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李林甫就是这样一个“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的小人。

典型战例 公孙鞅巧破吴城

公孙鞅是古代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最初是卫国人,所以也叫卫鞅,后来受封于商,又叫商鞅,入秦后,他为秦孝公麾下重臣。

公元340年,公孙鞅向秦孝公进言:“现在秦国与魏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因为魏国东面是崇山峻岭,且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如果它强大起来,向西便可入侵秦国,如果它衰弱下去,向东便可以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国势日渐强盛起来,而魏国因为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与之背弃了盟约,我们可以借此良机,发兵讨魏,如果这次战役能够取胜,魏国只能向东败走,那样,秦国就会占据黄河、崤山等险要之地,为您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奠定了基础。”秦孝公仔细分析了公孙鞅的这番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派他亲自率兵前去攻打魏国。

公孙鞅率领秦国大军浩浩荡荡开到魏国的吴城(今山西平陆市北),他见这里地势险要,防守坚固,不禁犯起了难:如果从正面进攻,这仗肯定难打,怎样才能把这座城顺利攻下来呢?

公孙鞅冥思苦想了好久,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说守城的将领是公子昂。公孙鞅听后,大笑着说:“好!好!太好了!果然是天助我也!”原来这公子昂曾经和公孙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公孙鞅心想:这回事情好办多了。于是他立即拿出纸和笔,给公子昂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虽然现在我们俩分开了,各自侍奉不同的君主。但我们的友情还是很深厚的,我时常想念公子,常常回想起咱们在一起的日子。如今两国交战,我真地不想看到咱们的友情因为战役而受到影响。所以我恳请你看在咱们两个交情的份上,考虑咱们两国还是收兵,订立盟约吧!不要再打下去了,免得劳民伤财。全信语气诚恳,情真意切。这封信写好后,公孙鞅马上派人给公子昂送去,同时命令秦军的前锋撤回。

公子昂不知是计,看了信后非常感动,又见秦军退兵了,心想:公孙鞅果真有退兵的诚心,我又何必固执己见呢,还是退兵吧!于是立即回信,约好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昂信以为真,显然已经钻入了自己精心设下的圈套。公孙鞅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态度积极,表现出一派准备议和的假相。公子昂不知,就在公孙鞅接到他回信的当日,就已开始派人在约定地点偷偷设下了埋伏,专等他上钩。

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到达约定地点。可他一看,公孙鞅只带了几十名便衣随从,根本没佩一件利器。这一下,他原本的那点戒备心理完全消除了——朋友终归是朋友,即使在战场上也是情谊当先!

这次会见的气氛十分融洽,虽然两人各为其主,但公孙鞅首先回顾了与公子昂的往日友情,再次表达了议和战事的诚意,并当堂写下保证书,满口答应公子昂,秦军将立即退兵。

公子昂当然高兴,魏国眼下不宜战事,能以朋友情谊化解一场干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当会谈结束后,公孙鞅设宴邀其时,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即令部下止步,带了几个随从便兴冲冲进入帐中,准备欢宴一场。

公子昂刚一落座,就听公孙鞅一声号令:“来人!”四下埋伏的士兵蜂拥而至,将公子昂及几位随从团团围住,他们一行人便束手就擒!

公子昂这时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见他一边奋力挣扎着、一边愤怒地大声斥责道:“放开我们,我是你们将领的好朋友,你们好大的胆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孙鞅笑容满面,言辞却颇显深意地说道:“老兄不要着急,我会放了你的,只要我们攻下吴城,自然会放了你的。”“你,你,你……”公子昂气得说不出话来,可此时悔之已晚,除了束手待缚,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公孙鞅劫持着公子昂和随从,骗取吴城守门士兵打开城门,就这样以笑里藏刀之计、以零伤亡的战绩轻易奇取了吴城。魏国的军队如瓮中之鳖,只得在城中乖乖就擒,失去要地、更失去战机的魏国只好向秦国俯首求和。

大智慧

敌人越是夸你,顺从你,你就越要小心,一定要识破敌人的真正用意。因为这些可能都是敌人为了麻痹你而惯用的招数。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释意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此计用在军事上,就是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牺牲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注解】

当局势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时,应该舍弃小的损失,保全大局。

计名故事 胆小将军退匈奴

战国后期,北方的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经常跑到南方欺负赵国老百姓。为了阻挠匈奴的侵犯,赵王派大将李牧去镇守北部的门户雁门。

李牧上任后,并没有立即派兵进攻匈奴,而是每天杀牛宰羊,好酒好肉款待表现杰出的士兵。军队士气高涨,人人奋勇争先,积极训练。同时他还命令士兵只管守卫自己的防线,不允许擅自与敌人交锋。

赵王听说了这事,十分恼火,立即召李牧回朝,改派另一个将军。这个将军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案,每次匈奴来侵犯时,都积极率军迎战,却屡战屡败。

后来不得已,赵王又请出李牧,请他再次驻守边疆。李牧点头同意了。

李牧再次来到雁门后,还像以前一样。其实,他在军队里表面说说笑笑,暗地里却从军队里选拔出一群年轻力壮的士兵,把他们组建成一支可以主动出击的先锋部队;同时,加紧训练军队,养精蓄锐,准备与匈奴决一雌雄。几年后,驻守雁门关的士兵各个武艺高强,斗志昂扬。

公元前250年,李牧看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击匈奴。他先派一小队士兵假扮成当地牧民去放牧。见美味送到嘴边,匈奴人赶紧派兵掠夺牲畜,“牧民”与敌人周旋了一会儿,假装败退,丢下牲畜跑了。

匈奴人掠夺了牲畜,得意扬扬,回去向匈奴单于报告说:“赵国的军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简直不堪一击。大王不如出兵,灭掉赵国!”匈奴单于听了,立刻亲自率领大军攻打雁门。

这下正中了李牧的圈套。李牧在匈奴兵必经的路上,设置了埋伏,最后匈奴惨败。

典型战例 田忌赛马胜威王

田忌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手下的一位名将,孙膑是他的好友,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就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就此成为齐威王身侧的军师。

田忌和齐威王很喜欢赛马,比赛时,他们通常会把各自的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按照常理,会用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全国到处搜罗好马,他驯养的各等级马匹都能称为良驹,田忌相比于他,就差了些,各等级马匹都逊一筹。所以两人赛马,经常是齐威王取胜田忌失败。这可怎么办?这样比下去哪有机会赢一把呢?田忌失望极了,他准备用最后的几匹马再跟齐威王比一次。

这天,孙膑来看好友,田忌愁眉不展的模样引起了他的询问:“怎么了?脸色这么不好看?遇到什么烦心事了?”田忌便把自己屡赛屡输的事告诉了他。并抱怨道:“你说我的马总是差他一级,怎么可能赢呢?如果再输,我可丢不起这人哪。”

孙膑以前曾看过两人赛马,知道大概情况,就对田忌说:“据我观察,齐威王的马虽为良驹,你的马也只是稍慢而已,不至于次次输给他呀,恐怕是方法有问题吧。”田忌狠狠地瞪他一眼:“真想不到,你也来打击我、讽刺我。”

孙膑微微一笑:“我无意打击你、讽刺你。如果你能依我的方法去做,那么,我保你还用原来那些马就能赢。”“还用原来的马?那些输了的马?”田忌疑惑地接着问:“能行吗?我没听错吧?”“当然没错,一匹马也不用换我就能让你赢他。”“不不不,我已经输过很多次了,还用原来的马,不会有第二种结果。”田忌连连摆手:“如果你能送我几匹绝世好马,那说不准我还有赢的机会。”孙膑抚着胡须大笑起来:“我怎么会有绝世好马?你忘了我是军师吗?只要你照我说的去做,保证只赢不输。”

看着好友胸有成竹的样子,田忌不知军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过,他仔细思量过后,知道孙膑从不失手,而且这次比赛自己也没有几分胜算,倒不如听军师一言,看他如何制胜。

却说这边田忌忧心忡忡,那边的齐威王可是得意洋洋。这位在赛场上屡战屡胜的国君, 正在马场里视察他的赛马,不停思谋着这次再赢对手多少两银子呢。田忌和孙膑这时迎面走来,齐威王哈哈一笑,不无讥讽地对田忌道:“怎么,你每次都输,还不服气吗?”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比一次吧!”“那你这次准备拿多少银子和我比呢?”齐威王捻着胡须笑问。“哗啦”一声,田忌打开随身带着的包裹,大堆银钱堆在桌上。“这是我的赌钱,一千两纹银!”“好,来人,把前几次赢的赌钱都拿过来!”齐威王高兴地一挥手,几个随从当即抬过一堆白花花的银子。“这都是以前赢你的,一共二千两!”齐威王一指,对田忌道:“你今天怎么敢下这么大的赌注?是不是新换了宝马?”

田忌对视了孙膑一眼,见孙膑沉稳地点点头,便气昂昂道:“宝马没有,我就用以前的那些马!”“哈哈哈!那好,我再加一千两!”齐威王心里乐开了花,又一堆银两抬了过来。“怎么样?那就开始吧?”“咣——”一声锣响,场上开始新一轮比赛。

第一局,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结果当然是输得毫无悬念。齐威王忍不住道:“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方法。”孙膑没有理他。第二场开始时,他令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扳平一局。齐威王心下惶然。第三局,孙膑又令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又胜一局!三局两胜,最终,田忌赢得了那三千两纹银!齐威王输得目瞪口呆!

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了比赛的出场顺序,就能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拘泥于形式,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才是上策,换种思维也许就能出奇制胜。

大智慧

作战要审时度势,有时要牺牲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去换取全局的、长远的胜利;有时要用小的代价去换取大的胜利;有时则是牺牲他人保全自己,或者牺牲自己保全他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