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词格律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8:08:53

点击下载

作者:周建忠等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初中诗词格律读本

初中诗词格律读本试读:

前言

2014年是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再次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5年,以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中华诗词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肯定与重视:8月20日上午,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厅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同志,都对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做出重要批示,表示热烈祝贺,提出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凯同志在四代会召开前写来了贺信和贺诗,诗题为《七律·写在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大地春回盼未迟,唐松宋柏又新枝。

随心日月弦中起,信手风云笔下驰。

骚客曾忧无续曲,吟坛应幸有雄诗。

山花烂漫人开眼,更待惊天泣雨时。

马凯同志在贺信中说:

上世纪初叶,以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华诗词曾被当作“旧文学”遭到排斥。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连大诗人柳亚子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有人再做旧体诗了。”(1942年8月《新诗与旧诗》)然而,七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华诗词没有“沉没”,经过曲折,从复苏走向复兴,形势喜人。近年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华书局)、光明日报、中国移动、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两次“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奖赛,都是以亿为计的群众参与,以万为计的诗作问世,其中不乏好诗好词,就是明证。这是中华诗词这种大美诗体具有无穷内存魅力的历史必然。

在开幕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钱小芊同志在会上宣读了刘云山、刘奇葆同志对大会的批示。他代表中国作协讲话,说道:“中华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高地。”“不学诗,无以言”。不管是从注重实际功用方面,还是从艺术审美方面而言,传统诗词在漫长的历史中历经了无比的辉煌,体现了诗体的无穷魅力。时至今日,传统诗词在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依然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因此,加强中小学学生古代诗词的学习、吟诵,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进而有所担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二

编写一套中小学诗词格律读本,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贯彻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的篇目进行学习,明确学习方法与技术路径,加强学理性,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诗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格律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作为文学创作形式的传统诗词本身发展史上的必经之路,是中国语言文字形式美的极致,也是内容美与形式美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然而,传统诗词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坎坷:发生在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遭受误伤最重的文体便是格律诗,蒙冤带上“格律诗难学、不宜提倡”的帽子;1949年以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古代诗词尚占一定的比例,尽管与台湾地区差距很大;迭经“文化大革命”,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比例越来越小,即使选入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也是从政治性、思想性、斗争性等角度考虑,使得这一宝贵遗产濒临灭绝,导致耽误乃至荒废两三代人,几乎成了特定环境下的真空地带,成为文化素养方面的最大欠缺。如今,能够懂得格律,熟练书写旧体诗,深入浅出地讲授旧体诗的写作与欣赏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必须担起历史责任,强化基础,为与古典诗词失之交臂的三代人补课、启蒙、奠基以承祧、恢复乃至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编写一套中小学诗词格律读本,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潜力与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

很多老专家认为:儿童、小学生不必懂得格律,只要潜心背诵,熟能生巧,自然会懂得、掌握写作规律与技巧。这一传统教法似乎正在经受教育实践的严峻挑战,很多人能够大量背诵古代诗词,但照样读写分离,仍然不懂写作,始终不通格律。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学、大学教师讲授诗词格律时也是教写分离。自己没有写作实践,也不能体会写作过程的甘苦得失。

因此,我们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尽量提供形式多样的、丰富健康的优秀读本,在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的同时,为其接触、感受传统优秀文化打开大门;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词格律直观的形式之美,感知中国语言文字的骈俪之美,从而弥补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代诗词选文及注释、导读的不足。

目前通行的各种教材,往往注重诗歌思想内容、古诗发展脉络,其未能尽美之处则是编者对诗词格律、诗歌形式之美的隔膜与忽略;对格律规范、内容形式兼美的典范性作品缺乏格律解剖与创作阐述;选入较多不合格律的作品,也是选篇上的一个遗憾。三《小学诗词格律读本》《初中诗词格律读本》,各选入古代经典诗词曲一百首。

入选作品既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通行本衔接,又兼顾全国各种流行版本,继而选入内容、格律兼美的典范之作。目的是强化学生诗词基础、拓展阅读之功能,兼顾教师、家长了解与掌握诗词格律的相关常识。

入选内容包括: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教育部主持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即人教版全国通行本增选的古代诗词;依据“一纲多本”的原则,选入各地方出版社教材增选的古代诗词;选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格律规范、内容形式兼美的作品。

小学诗词格律读本设七个单元:诗歌部分,分设“古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个单元;词、曲各设一个单元。

初中诗词格律读本设七个单元:诗歌部分,分设“古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个单元;词、曲各设一个单元。

为加强诗词格律的指导性,两读本都设“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七篇:《格律诗的形成》《格律诗的用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律诗的对仗》《格律诗的避忌》《词学基础知识》《曲学基础知识》。每篇一千字,分别置于每个单元之末。

读本在写作体例上,与其他中小学诗词选本侧重不同,重点解决一般选本忽略的格律规范与形式解析,对所选诗词进行平(文中用○表示)仄(文中用●表示)辨识和标注。让学生了解格律的基本形式,并从写作的角度讲解,以突出艺术风格与艺术特质。第一单元古风关雎①诗经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④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⑤〔注释〕

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春秋时期及以前的诗歌。《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也是《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国风,周时各诸侯国采集的民歌;周南,周王都之南地区。②关关:水鸟和鸣的声音。雎鸠:水鸟。洲:水中沙洲。窈(yǎo)窕(tiǎo):娴静美好貌。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才德出众的人。好逑:好配偶。③参(cēn)差(cī):不整齐。荇(xìng)菜:荇菜,亦作莕菜,水生,可食。流:通摎(liú),摘取。④寤(wù)寐(mèi):醒和睡。思:语气助词。服:思念。辗转反侧:睡觉翻来覆去的样子。⑤芼(mào):择取。〔简析〕

此《诗经》首篇。题旨历代解析都各有主张,今多以为是男女情爱。

诗用起兴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兴”与“比(比喻)”、“赋(铺陈)”共同构成《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诗首以雎鸠和鸣起兴引起所思之女,又回环往复地表达男子对于所期盼女子的思慕之情。虽写男女之情,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合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

诗句整饬,韵律和婉,复唱回环,经典规范。蒹葭诗经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②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③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④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⑤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⑥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

①蒹葭:芦苇。伊人:那个人,意中人。②溯洄:向上游走。溯游:向下游走。③晞(xī):干。湄(méi):水与岸相接之处。④跻(jī):升登,达到。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⑤涘(sì):水边。⑥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简析〕

这是《诗经》中《国风·秦风》的篇章。其题旨当亦为情诗。篇幅比前首较长,但表现手法极为相似,可以比照着读。

此诗中“伊人”所在的意境的塑造,与现实环境有较大的距离,具有“虚设”、“空灵”、“朦胧”的特征,这与“可望而不可即”的旨义表述相和谐,因而给人以美感。十五从军征①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③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④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⑤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注释〕

①汉乐府:乐府是秦汉时期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搜集整理民间诗歌是其重要的功能,搜集整理的这类诗称乐府诗。②窦:孔穴,洞。③中庭:庭院。旅葵:野生的葵菜。④舂谷:去除谷子的外皮。⑤贻:赠送。〔简析〕

这是汉乐府古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此诗托名一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兵返家后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在戍边征战与兵役制度下的凄苦生活。此诗重在叙述,语言朴素平实,几乎不作议论、抒情,而旨义尽出、情感尽出,这是此诗最成功的地方。

此诗句式、规制均为成熟五言诗,偶句押韵。通押较宽,正体现乐府特色。观沧海曹操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史称魏武帝。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渤海近岸,秦始皇曾登临。②澹澹:同淡淡。竦峙:竦立对峙。〔简析〕

这是魏武帝曹操四言乐府,被称为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也是咏景述志之作。曹操征伐乌桓,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北方,增强了信心;遂产生平定南方、雄霸天下之志,准备削平南方孙权、刘备等武装割据势力。于是,途径碣石,观山览海,借以抒怀述志。大海有容乃大,人之有志乃成。这便是诗人之情志。以作者为首的一批诗人建构了“建安风骨”的题旨审美体系,为后世争相模范。饮酒陶潜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后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注释〕

①结庐:造房安家。②尔:如此。③相与:共同、一道。〔简析〕

此诗是诗人在辞官“归园田居”以后所写。抒写家乡傍晚时分寻常习见的自然景物,透露出自己亲近自然的怡适心情。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自然之语写自然之景、尽自我之情、骋自我之志。“东篱采菊”自此成了陶渊明的专有符号,而后又成了隐逸品格的特定象征,这自然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而其魅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诗一韵到底,全押平声韵,节奏舒缓,意境悠远。木兰辞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①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②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③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⑤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⑦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⑩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⑪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⑫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⑬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⑭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⑯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⑰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⑱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⑲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注释〕

①机杼:机,指织机。杼,织梭。②军帖:征兵文书,同下文军书。③爷:父亲。④鞍马:马和鞍子。⑤鞍鞯:鞍子和托鞍的垫子。⑥辔头:马笼头。⑦黑山头:泛指征途上的地名。⑧戎机:战争;军事机宜。关山:关隘山岭。度:越过。⑨朔气:北方之寒气。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夜间报更用器。铁衣:盔甲。⑩“将军”句,将军与壮士互文。⑪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犹朝堂,朝廷。⑫策勋:记功。⑬所欲:想要的东西。尚书郎:官名。东汉时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官。⑭愿驰千里足:让我驰走千里远。⑮出郭:出城。相扶将:簇拥搀扶的样子。⑯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⑰花黄:头额的纹饰。⑱火伴:伙伴。⑲扑朔、迷离:雌雄兔不同特征的动作。〔简析〕《木兰诗》是北朝民歌,是叙事长诗。讲述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场建功,回朝辞勋,回家团聚的故事。长诗歌颂木兰深明大义、孝亲卫国的善良勇敢的品质。全诗以“女扮男装”为悬念主轴,编演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这首诗基本叙事虽是战争题材,却也渲染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歌叙事善用铺陈,自如运用比兴、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民歌色彩浓烈。描画人物情态生动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诗史中,叙事诗较少。少数民族以女子为对象的汉文叙事诗尤其可贵。此诗历来备受珍视,改编成各种艺术样式广为传播。

与南朝民歌的清丽缠绵、语言清新相比,北朝民歌多直率豪放、语言朴实。此诗转韵多次,这在长篇叙事诗中较为常见。①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今四川射洪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代表诗作有《感遇》三十八首等。是初唐重要诗人。〔注释〕

①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此,自许贤才的人常常登览而抒发感慨。此台的遗址在今北京大兴。②怆然:悲伤的样子。〔简析〕

歌、行或歌行体均是古体诗之一种。此诗至简,但内涵颇丰。作为中国传统诗词中一个常见文学意象,登高经常作为一种题材进入诗人的创作,通常也会使诗人在历史的时空中,着意感受天地风雨、世事荣衰,所以其主题多为咏史怀古。此处登台,亦属登高意象范畴。

陈子昂是李白、杜甫的前辈诗人,此诗作卓然不群,有空谷足音的感觉。登高本在空间的览远,此诗却在时间中“追遥”。其前之不见,自然是时代阻隔;后之不见,在说未见有所继承——此是诗人抒怀的切入点、侧重点,这里自然看出诗人的自我期许。因此,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更是吊古伤己之作。读者吟来,不免设身处地,易得共鸣;“沧桑之感”、“自我期许”会同时涌来。

此诗一二句而不同于五言诗的通常节律,通常节律为前二后三,而此诗是前一后四。三四句首字“念”与“独”,也如同词句式中的“一字领”。行路难李白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②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卒于今安徽马鞍山。儿时迁居今四川江油,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是中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与杜甫齐名。〔注释〕

①樽:酒杯。斗:酒器。玉盘:玉制盘碗。珍羞:珍贵的菜肴。②箸:筷子。③碧溪:绿色的溪流。日边:此处双关有在君王身边的意思。④歧路:岔路。〔简析〕

行路难,乐府旧题,为古体诗之一种,“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感之意”(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任翰林供奉。李白原本志大,常自拟管仲、张良等,想干一番大事业,却遭权臣谗毁,不久即被玄宗“赐金放还”。此诗便是朋友饯别之作。

诗起首便以华丽辞藻极写饯筵酒肴之盛,引人入胜。后笔锋突转,极写行路之难。至于如何难,诗人则用两个含义丰富的比喻句将“难”字具象化,很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为了期遇明君实现抱负,诗人又借姜太公、伊尹之典寓怀。结句豪迈,尽显乐观自信,读来亦令人旷达、振奋。

整诗语言华美多姿,行文奔放腾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④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今湖北襄樊。杜甫是盛唐至中唐之间最重要诗人,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其诗博大精深、沉郁顿挫,伤时念乱、寄怀天下。读其诗,可知其世,谓之“诗史”,后世尊其为“诗圣”。〔注释〕

①挂罥(juàn):缠绕悬挂。沉:深。塘坳:池塘低洼处。②忍:忍心。③俄顷:片刻。④衾:被。⑤何由彻:如何挨到天明。彻,尽。〔简析〕

本诗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歌行体。

安史战乱之初,杜甫便追随唐玄宗入蜀,漂泊于成都。诗叙风雨灾后,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受寒,诗人且叙述、且抒怀,写成此诗。

全诗可分四层:“狂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无眠”、“广厦庇寒”。第四层升华,奠定此诗的民本胸怀的崇高题旨,使此诗得到文学史无上赞誉。假若深入考察杜甫的人生历程及其志向诉求,应有另一层的解读。

杜甫千里入蜀,渴望“致君尧舜上”。而玄宗入蜀途中,肃宗自行继位;玄宗也于次年回到长安。杜甫犹被甩在成都,不仅素志未遂,官位未保,衣食住行俱皆堪忧。因此,茅屋之破,可谓百感俱来。“群童抱茅”些微小事,引起诗人如此情绪,其内心之郁愤可见一斑。所以,此诗应有借题发挥、抒发郁闷、表达幽怨失望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寒士盖非贫民,应是如杜甫一样的失意仕人。

全诗三换韵,两用入声韵,极度沉郁愤懑。尾句七连仄后以入声韵戛然而止,便增千古回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⑤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⑦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

岑参(约715—770),南阳人,后徙居江陵。有两次从军至边塞的军旅生活。唐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是唐重要的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今有《岑嘉州集》。〔注释〕

①白草:边地野草。②珠帘、罗幕:夸饰驻军帐篷的华贵。狐裘、锦衾:夸饰将军御寒衣物的珍贵。③角弓:有兽角装饰的弓。不得控:说极寒难以拉弓。都护:军官名称。铁衣:盔甲。④瀚海阑干:沙漠广阔纵横貌。⑤中军:军中、帐中。饮(yìn)归客:招待归客饮酒。⑥辕门:军营大门。掣:大风吹刮貌。冻不翻:旗子冻僵不能飘起。⑦轮台:唐军驻地。〔简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此诗以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为背景,抒写京城华屋难得遇见的塞外饯别、客中送客的奇异场景,表现边关将士的戍边之苦、卫国之壮、思乡之浓、别离之愁。诗歌描述的浓烈色彩与壮逸情怀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

本诗造句奇健峭拔、运笔纵横跌宕、结构开阖自如、韵律抑扬顿挫,是边塞诗中有鲜明特色的作品。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①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②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③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④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今河南新郑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且语言浅显通俗。〔注释〕

①辙:车辙,地上槽痕。②黄衣使者:此指宫中采办、官差。即下文的宫使。③敕:自上告下之词。④直:同值。〔简析〕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卖炭翁》正是白居易五十首《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是这一诗歌主张的实践。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即指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低价,强买“千余斤木炭”的近乎掠夺的行为。

诗歌善于撷取最能展示本质的部分:诗中老翁的形象描写,为突出其艰难辛苦;诗中述一车炭的重要,强调的是一家的“身上衣裳口中食”;诗中说老翁之所愿,是“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中叙述“牛困人饥”的焦急时刻,却是“手把文书”的“黄衣使者”的出现;诗中叙述老翁尚未回过神来,却是“宫使驱将惜不得”。诗歌的结尾“半匹红绡一丈绫”,就使老翁一个秋冬的辛劳付之东流、全家冬天的生活无所依恃、过年的希望破灭。

此诗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与生活细节,善于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这也是白居易诗的特色。此诗纯用叙述,不作抒情议论,纯由事实本身揭示社会意义的冷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雁门太守行李贺①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②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今河南宜阳人。诗风瑰丽、奇峭、诞幻,有“鬼才”之称。著有《昌谷集》。〔注释〕

①甲光:盔甲的光芒。金鳞:金色的龙鳞。②黄金台:燕昭王以重金招贤纳才之处。玉龙:指宝剑。〔简析〕

李贺并无从军经历,此诗当为借古怀今而作。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历史上李牧、李广等李氏先祖在雁门关或建功立业,或兵败致祸。这显然是此诗创作的因缘,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建立功业的渴望,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此诗分别写出严阵以待、奋起拼杀、誓死报国的过程与气概。全诗色彩艳丽,形象奇诡;意境宏阔,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八句而不用律体,由平声韵转仄声韵,也是一种以抑挫而求奇险的风格。李贺用语,常人道不得;李贺设境,常人思不得。这就是李贺。基础知识一:格律诗的形成

我国的古诗,大致分为古体诗(也称古风)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最初是以四言诗为基础的齐言句式,也产生出三、五、六、七、八等各自相对齐言或杂糅并存的杂言句式;诗长度不限,诗用韵不限。

格律诗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来的,它是齐整的,只押平声韵的,四句一首的五言、七言绝句,或八句一首的五言、七言律诗以及少数八句以上的排律等。“齐”言是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是区别于“散”文的形体特点。格律诗是汉语诗形式美的极致,自然追求“齐言”、“方块”形式。因此,五言、七言句式的确立是格律诗的肇始。在诗句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四言诗的“二二”节奏显得呆板而无变化,杂言诗又显得杂糅而少规律。“二三”节奏的五言句式与“四三”节奏(或“二二三”节奏,即多出二节奏)的七言句式,恰好体现出整饬中寓变化、变化中有规则的长处。五言、七言的句长在表意上也恰到好处。因此,五言、七言句式主体得以确立(介于五言、七言间的六言诗极为少见)。到汉代,“古诗十九首”表明五言诗的成熟,张衡的《四愁诗》、曹丕的《燕歌行》表明七言诗的成熟,从此,五言、七言诗便成为诗句的基本样式。而曾经为风雅所宗的“四言诗”,仅成为“古雅”的象征(如曹操的四言诗),偶为后人注重,只在庄重场合使用(如祭祀、庆典的颂辞)。

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四声及其变化。齐梁文人沈约、周颙、谢朓等吟咏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认知了这一特征。

在诗歌吟咏过程中,人们发现诗句按一定规则的平仄相间能体现音节、音韵的节奏起伏,产生和谐之美,于是形成大致双节拍平仄相间的“律诗句”;在诗句前后相续中,又通过相对与相粘的变化而产生出同异跌宕之美,于是产生出句子间对粘规律;平声韵有浏亮而易于传扬的特点,于是要求格律诗限押平声韵;我国传统美学核心的对称美,通过诗文辞赋的实践与提升,移植进格律诗,于是,形成中间诗联的严格的对仗关系。这便是格律诗的基本原则。

格律诗的基本长度为八句也并非偶然。第一,八句正好是诗句相续中出句接对句,对句接粘句,粘句后再对的循环往复(绝句是一循环);第二,八句的长度大致是表达相对重大、相对丰富的题旨,这是八句律诗形成的合理性。当诗人表达短小精练的题旨意蕴时,相应产生出类似八句对截为一半的诗体,叫作绝句。第二单元五言绝句宿建德江孟浩然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作者〕

孟浩然(689—740),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诗长五言,多写山水田园、隐居逸兴以及羁旅行役,有独特造诣,与王维齐名。〔注释〕

①烟渚:水气笼罩的小沙洲。〔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十一真”。泊、日、客、月,为入声字。首句不入韵。首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烟”字位该仄而平,“泊”字位该平而仄,这就是拗救的一种,也是避免三仄尾的方法,此句式后来成为常格。《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平仄用韵的依据,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106部中,有平声韵30部,即上平15部、下平15部。真字部位次上部第11部。该部以真字为第一字,所以叫“上平十一真”。普通话中真的韵母是en,而诗中韵脚新与人普通话韵母是in,现在相近,当时则同部。

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已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入声字今仍保留在一些方言区,“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韵,发音短促。入声韵字属仄声。〔简析〕

这是一首通过秋江暮色的描写,抒发游子愁绪的诗。在写景抒情中,又隐透出理趣,是五言绝句中的名篇。

建德江在浙江,而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仕途失意而作吴越游,“日暮乡关何处是”,此“愁”当是“乡愁”。此刻的诗人知晓,只有天上明月,才是故乡和客居之处所能同时看到的,又所谓“月是故乡明”,所以以“看天望月”作乡思排解。看天而天极近——“天低树”,伸手可及;望月而月极近——掬水可至。然而,“日近长安远”,家乡见不到,也归不得!此诗人之所“愁”也,此含蓄之妙,其他诗难与媲美。“天低”是在“野旷”的衬托下所感知,“月近”则在“江清”衬托中所感知,细加体味,理趣盎然。此联对仗工整,妙语天成。相思王维①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②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作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今山西祁县,后徙家今山西永济。工诗善画,博学多艺。为官数十载,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著作有《王右丞集》,当时诗名极显。〔注释〕

①红豆:相思豆。②撷:摘。〔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四支”。国、发、撷、物,为入声字。〔简析〕

这是借咏物寄托友情的诗。

据诗意,友人作南国游,诗人因作此诗以留别。所以,相思并不局限于男女情爱范畴之内,友情亦可。晚清状元张謇与早年朋友孙次明唱和,附有孙诗“不敢细拈红豆嚼,恐教满腹种相思”,生动幽默,可堪一赏。八阵图杜甫①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注释〕

①三分国:指刘备启用诸葛亮,能于巴蜀立国。八阵图: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②失吞吴:诸葛亮主张联吴拒曹,刘备关羽却先征吴,此战略失误导致失败。〔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七虞”。国、八、石、不、失,为入声字。

第三句“平平仄仄仄”为“平平平仄仄”的变式,于传统诗词中亦不鲜见。尾句的正常语序为“吞吴失(而)遗恨”,读者须知,否则极易误解。〔简析〕

此为咏史诗。

一二句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度凝练。三四句突然转折,言虽然八阵图的石堆还在,但诸葛亮只能因为刘备吞吴之失而饮恨黄泉。前后对比强烈。

此诗可与作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首比照阅读。当然,诗中也承载着诗人的自我期许,身临唐王朝由盛而衰,而又感生时不偶,这便是其中深意。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①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

金昌绪,今浙江杭州人。今存诗一首。〔注释〕

①辽西:泛指戍守的边地。〔韵读〕

首句入韵,“儿”在《平水韵》“上平四支”,啼、西均在“上平八齐”,属邻韵通押。二句“教”为平声。莫、妾、不、得,为入声字。〔简析〕

这是一首内涵丰富、寄意沉重、构思巧妙的诗。从题材而言,此诗属边塞诗。诗中说,春日的江南少妇,渴思戍守边疆的夫婿归来团聚,却久盼不归,相思成疾。于是,只能寄托梦中相会。偏偏恼人的黄莺,喋喋不休,搅扰得少妇难以入睡,乃转出闺门,赶逐黄莺。且不说少妇盼望夫荣妻贵,即便是安然归来也不可得,只能寄托梦中,真是情何以堪!

此类写春怨、闺怨的边塞诗不少,诸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皆直抒胸臆;此诗虽四句却百转千回,含蓄蕴藉,达于极致。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①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作者〕

卢纶(739—799),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卢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在“大历十才子”中较有特色。〔注释〕

①白羽:箭尾的羽毛,代指箭。〔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一东”。白、没、石,为入声字。〔简析〕《塞下曲》是唐诗中常见的边塞诗,由汉乐府旧题《出塞》《入塞》等所化出。

卢纶《塞下曲》有六首,主题积极,风格昂扬。本诗由《史记·李将军列传》演绎。原文为:“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此事多夸饰。诗人旨在颂扬戍边将领的保国安民的本领、建功立业的精神。《周易》中有“云从龙,风从虎”语,此“林暗草惊风”所出,草为“风”惊,“风”有虎从,因有“引弓搭箭”而射虎穿石事。题诗后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作者〕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今河北涿州人。早岁乃栖佛门,为韩愈赏识,以苦吟闻名。〔韵读〕

韵押《平水韵》“下平十一尤”。得、一、不,为入声字。

二句“一”处应平而仄,为拗;当句“双”处以应仄而平,为救。假如此处“不救”,便是诗律中犯忌的“孤平”句。孤平,指该句中,除了韵脚是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简析〕

贾岛是位著名的苦吟诗人,吟诗刻意雕琢,此与其独特的美学追求有关;著名的“推敲”典故,“十年磨一剑”警句,均出于他。

此诗题在自作赠诗《送无可上人》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下。诗人对“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特别欣赏。此联说送别之后的孤独: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只有树木相伴。一是说两人为唯一知音,二是说两人均为曲高和寡。基础知识二:格律诗的用韵

押韵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古体诗押韵要求较宽,平、上、去、入都可做韵脚,一首诗中可转韵,邻韵亦可相押。而格律诗的用韵甚严,大致有以下规定:

一、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古代的文字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其中平声中分阴平、阳平;入声韵在今普通话中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剩下的阴平、阳平、上、去与普通话声调-,/,∨,/大致相合。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即阴平(-)、阳平(/)。

二、五七言律绝、科举应制的六韵八韵的试帖诗一韵到底,排律亦不转韵。

三、格律诗要求偶句押韵(第一句入韵问题见下)。历史上曾出现句句押韵的“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韵脚太密,缺少舒缓回荡美。因此格律诗间句押韵,即偶句押韵。

四、格律诗首句入韵的问题。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正体首句多不入韵,入韵的为变体。五言诗首联入对(成对仗)的居多,入对的基本不入韵,如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联便是如此。偶句韵脚为平声,与之相对的出句的韵脚应是仄声,因此不入韵。首句入韵的一般是指首句不入对的。王维《使至塞上》的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即首句不入对,于是“边”字入韵。首句不入对并非一定入韵,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格律诗一般邻韵不相押,有一种例外,即第一句入韵的可押邻韵,谓之引韵。所谓邻韵,并非韵书中韵部排列相邻,而是音韵相近,如“上平一东”与“上平二冬”、“上平三江”与“下平七阳”之间。如杜牧《清明》,首句韵脚“纷”在“上平十二文”,“村”、“魂”则在“上平十三元”,“纷”即为邻韵。七言绝句、七言律诗,首句多入韵,不入韵者为变体。如杜甫《绝句》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入对精严,但非常格,即是因为首联对仗才不入韵的。古今韵有较大区别,现在普通话朗读不押韵的并不表示该诗押韵出格。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古韵读(xiá)。杜甫《春望》中末句是“浑欲不胜簪(zān)”,其诗的韵脚依次是“深(shēn)”、“心(xīn)”、“金(jīn)”,觉得不押韵了。其实,“簪”古韵读(zēn)。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是合律的五绝,首句不入韵,正常;末句不入韵就奇怪了,其实,“儿”古韵读(ní),与“期”相押。

以上是韵母的变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声调的变化。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韵脚依次是“门”、“村”、“昏”、“魂”、“论”。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之“论”今读(lùn),去声,不能以为违背格律诗只押平声韵的规则,“论”古韵属阳平。如今韵仄声的“冠”、“看”等,也属此类,古音为平声,或平仄两读。

当然,偶有诗人撰写过符合平仄、对粘而押仄声韵的“格律”诗,此另当别论。隋唐以后,前人整理了《切韵》《广韵》《平水韵》《诗韵集成》等韵书,展示了诗韵的变化与定型。如今读诗、写诗若是遇到诗韵的疑难,大都可以查找这些韵书,通过揣摩而得以解决。第三单元七言绝句蜀中九日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作者〕

王勃(约650—约676),字子安。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居首。王诗长五言律绝。骈文《滕王阁序》名闻天下。〔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十灰”。月、日、席、客、北,为入声字。

此诗二三句间该粘而对称为折腰体。首句开首四连仄,因“九月九日”为固定语,且与下句“他席他乡”工对,不改亦无妨。(“九月”处平声,即合律。粘对关系,请见下文“基础知识三:格律诗的平仄”。)〔简析〕

重阳本是鸿雁南归之季,游子能从天上鸿雁得到慰藉。王勃时在南地蜀中,其家乡在山西,正可见到家乡的鸿雁飞经头顶。“那从”即“哪从”、“何从”、“为何从”。意思是,本人已厌南中苦,而鸿雁不解诗人苦,偏在此时撩心怀,于是埋怨鸿雁此时北地来,徒增相思之情。末句反问,幽怨尽出。此诗的特质即在于此,别诗中不易看到。

王勃此诗与王维的同题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参读。王维诗读来觉亲、觉暖,王勃诗则觉苦、觉怨。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者〕

王昌龄(约689—约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尤擅七绝,人称“七绝圣手”。〔注释〕

①楼兰:西域故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此指代外族入侵者。〔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十五删”。雪、玉、百、不,为入声字。〔简析〕

此乐府旧题。

王昌龄有“诗家天(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边塞诗最负盛誉。从今见资料看,既未发现王昌龄曾驻守过边关,也未发现其曾代表朝廷慰问边塞将士。此不奇怪,就像有许多诗人写“宫词”而未必有宫廷嫔妃生活一样。

诗中出现的地名青海、雪山祁连山在玉门关以西千里之遥,三地两两之间是无论如何眺望也是无法望见的。而且,字面谓“青海”、“祁连山”遥望玉门关,成“东望”,那就不是“西破楼兰”,而是“东逃”返乡了!因此,该诗中的地名不必坐实,均是边地代称而已。作者渲染的边地氛围是空旷、寥远、荒凉的,用以衬托突出将士许身家国的豪气。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释〕

①左迁:降职,此并指贬往边远地区。②子规:杜鹃的别名。龙标、五溪、夜郎:均地名,在左迁的路上。〔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八齐”。落、月、直,为入声字。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平仄”,是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常见变格。〔简析〕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因生活细事而被贬谪到边远蛮荒之地,李白在外地闻说此事,写下此诗,遥寄王昌龄,表示自己的关切与怜念。

此诗虽说是借助季节特征即景抒情,但还是精心挑选与友情以及与远行游子心情相关的景物,让对方读来,既自然亲近,又情深意切。杨花固然表示暮春时节,但杨树即柳树,“柳”则“留”也,折柳送别,友之常情;此处用杨花代折柳;子规亦是暮春之鸟,其叫声谐“不如归去”,正合远游者心情;“明月”因是天各一方友人的共见之物,最能寄托友情。因提示对方,可共看明月,则我李白心到而诗到。末句则说,你人到何处,我亦心到何处。

诗人巧妙运用眼前景物,即景抒情、自然流畅、不露印痕,是突出的特点。逢入京使岑参①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

①龙钟:沾湿貌。②凭:凭借,请。〔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十四寒”。不、笔,为入声字。首句入韵。〔简析〕

这是又一风格的边塞诗。诗人西去安西(今新疆)充任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的路上,西眺渺渺,东望遥遥。偶遇一个相向东行返京述职的老友。自是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便立马而谈,互叙寒温,并托老友捎去口信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之妙,全在新奇。远赴边关而荒漠遇友,一奇;文人少纸笔而以口传语,二奇。由此侧面渲染戍边将士的寂寞之苦、思亲之痛、怀乡之忧,使人对边塞另有认识。暮江吟白居易①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

①瑟瑟:江水碧绿色。②可怜:可爱。〔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一东”。一、瑟、月,为入声字。〔简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生动形象、自然流畅是其特征。

诗人选取秋日江边,夕阳西下而半浮半沉于江面的瞬时情景,留下如诗如画的佳作。一样是江河落日,有的是“长河落日圆”,有的是“长河沉半日”。诗中则是夕阳即将沉于江面之下,而又“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短暂奇景。与此同时,西方地平线上,初三的眉月,似一弯弓挂在那里。作者善于捕捉大自然美妙的瞬间,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无疑会让人有极大的美的感受与震撼。乌衣巷刘禹锡①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存世有《刘宾客集》。有“诗豪”之称。〔注释〕

①朱雀桥、乌衣巷:均为六朝金陵(今南京)的古地名,是繁华之地。②王谢:六朝望族。指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韵读〕

韵押《平水韵》“下平六麻”。雀、夕、入、百,为入声字。〔简析〕

刘禹锡有怀古诗《金陵五题》,此其一。

朱雀桥是古迹,乌衣巷是古迹,都是孙吴、东晋时代的繁华之地,名门望族聚居之处。数百年来,朱雀桥依旧,乌衣巷依旧;年年有野草花,日日有夕阳斜。三四句中的燕子原先在王谢屋檐下、栋梁上筑巢,如今却在老百姓的屋梁上作巢。这一变迁,把历史之远去、朝代之更迭,人事之代谢、青春之不再,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无奈,包含无遗了,让人一唱三叹。

此诗之妙,便在于用语极为朴素、选物极为寻常、叙述极为平缓,而涵盖却极为深远。石头城刘禹锡①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②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注释〕

①故国:此指古都金陵。周遭:周围、四遭,处处。②女墙:城墙上凹凸形的小墙。〔韵读〕

韵押《平水韵》“上平十灰”。国、寂、寞、月,为入声字。

第三句常格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今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常见拗救。一二句入对,第一句不入韵是常格。〔简析〕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一首,“石头城”是金陵旧名。诗歌的笔调甚为冷峻:山围古都,依然往昔情境;潮打旧城,依然往昔情境。韵味全在最后一句“夜深还过女墙来”,历史的见证“旧时月”,要等“夜深”时分,才慢慢探出头来。此时,喧嚣的世界沉寂了,繁忙的石城沉寂了,她要审视那个曾经熟悉的地方。诗歌偏偏戛然而止。旧时月看到了什么?没有写!看到了“变化”没有?没有写!实际上什么都变了!孟浩然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苏东坡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诗人对石头城变化的描写,尽在不言中;诗人对变化的感怀尽在不言中。在诗人的“不言”之中,却让人的感怀能尽其深,至其远;各循其经历,各异其趣尚。美学有曰:画家的画面要留空白,作家叙事有不写之写。今怀古感怀,也可以有“不怀之怀”,人们在刘禹锡的怀古诗中体会到了。赤壁杜牧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后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文家,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其诗英发俊爽,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注释〕

①将:动词,把、拿。前朝: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中某国。〔韵读〕

韵押《平水韵》“下平二萧”。折、戟、铁、不、雀,为入声字。首句入韵。〔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饱含丰富的政治、历史、哲学意蕴。

诗人在江边捡到一支锈蚀的残戟,是三国时期的武器。于是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胜负原因、此后走向发出深深的感怀:假如老天不以东风帮助周瑜,胜利者将是曹操,曹操将虏得东吴美女大乔小乔,关锁在铜雀台上。

首先,诗人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偶然性,这在战争史上确实不少。其二,杜牧由此挑起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的哲学命题。历史走向的必然抑或偶然争论已久,各不相让,这里也无法裁决。我们只能说,历史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发展,那是必然的;而发展过程则偶然性极大。杜牧则意为纯属偶然。其三,作为怀古诗,诗人选择的历史元素竟然是虚假的,令人啼笑皆非而感慨万千。

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而铜雀台始建于建安十五年。由此可知,“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元素尽虚,取诸小说三国。当然,诗歌不是史学论文,可虚可实,而此诗之警策,确能振聋发聩。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韵读〕

韵押《平水韵》“下平六麻”。月、泊、不、国、隔,为入声字。〔简析〕

金陵是六朝古都,秦淮河是古都繁华的缩影。因此,诗人对金陵的怀古,选择了秦淮河。诗人徜徉在秦淮河中,靠泊于水上酒家,在历史的回顾中描摹眼前景象:秦淮河依然烟笼月照,水流沙露。第三句却撕裂缯帛,写下凝固而穿越时空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是六朝陈后主所作之歌,缠绵悱恻,陈后主终在此亡国之音中国破妃亡。

诗人的主客观意涵应有二重:其一,仿佛又回到了二三百年前的六朝,仿佛浸润于六朝的繁华奢靡之中,诗歌中曾不时隐透及时行乐观念的杜牧,应当有这么“一刹那”余绪。其二,杜牧时正壮年,有叱咤风云之志。而当朝危机深重,朝野两端全无家国情怀,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因此深深震惊了杜牧,吟诗感怀。

此诗全从“后庭花”一古曲抒发,以小见大,这是其特色。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祖迁荥阳(今河南荥阳)。他追求诗歌美,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最获盛名。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