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1937—194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8:02:59

点击下载

作者:宋国才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抗击:1937—1945

抗击:1937—1945试读:

前言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取得反抗外来侵略完全胜利的一场战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雪耻的一场战争,也是在抗日复杂格局下我军发展壮大的一场战争。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了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复杂国际背景,国内有国民党、共产党、日本、汪精卫等多种势力并存与博弈的复杂国内格局,战场上有正面作战、敌后作战、阵地战、游击战等多种作战形式交织构成纵横交错的战场态势。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复杂而战场态势错综交织的形势下,我军由抗战全面爆发初期的区区数万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百万之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军在异常复杂格局下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本卷所选七个战例就是正确战略指导和机动灵活战略战术的体现。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在中日两军作战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和国民党军队作战指导上的失误,使侵华日军屡屡得手,长驱直入,形成“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情况下,对骄横狂妄的日军进行的一次歼灭战。这次战斗,八路军115师抓住日军麻痹大意的弱点,正确运用伏击战术,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的特长,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余人,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可谓“出师首战振军威,雄关巍峨浩气存”。夜袭阳明堡机场,是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晋北战场上中日军队作战最惨烈的时期,129师769团利用夜暗偷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飞机24架,是一次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的经典夜袭战例,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忻口保卫战。神头岭“伏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386旅,在旅长陈赓指挥下实施的几乎是在日军眼皮底下突然发起的一次神奇般的“伏击战”,体现了我军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黄土岭战斗,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是自抗战以来打死的日军最高将领,反映了毛泽东“诱敌深入、各个歼灭”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它证明了毛主席制定的游击战术对于消灭强大敌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法。陈庄歼灭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对日军少将实施所谓“反游击战”的一次歼灭战,使其所谓的“牛刀子”新战术尽遭惨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以105个团约20万人的兵力,对华北日伪军交通线和据点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此战既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也揭穿国民党顽固派说我军“游而不击”的谎言。车桥战斗,是一次采取精兵直取敌中心据点车桥,并以此吸引周围敌军来援,而重兵则采取歼击援敌的“掏心打援”作战,取得了攻点与打援的双胜利,堪称“掏心打援”的范例。

我军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复杂国际背景下和国内多种势力共存的格局下,在抗日战场上以弱胜强,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我军在战略指导上,较好地着眼和跟随了国际形势的演变,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较好地基于国内不同力量演变,确立了团结抗日的思想。在战场上,较好地根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存、正规作战与游击作战交织的战场态势,遵循了抗日战争“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指导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一 出师首战振军威,雄关巍峨浩气存——平型关大捷

|交战时间| 1937年9月25日

|交战地点| 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地区

|交战双方| 八路军第115师;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

|指挥将领| 林彪;三浦敏事

|武器装备| 我方:机枪、手榴弹、迫击炮、国民党提供的少量吉普车、卡车;敌方:手榴弹、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日式卡车、飞机、大口径火炮、坦克

|交战结果| 歼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

平型关战斗是我军开赴抗日前线的首次对日作战。1937年9月25日我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平型关附近,对侵入该地区的日军进行了一次伏击战。这次战斗,八路军第115师抓住日军骄横狂妄和麻痹大意的弱点,正确运用伏击战术,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的特长,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1

1937年8月,日军在占领了北平、天津后,又兵分三路沿平绥(今北京—包头)、平汉(今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铁路展开了进攻。至9月中旬,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占领了大同,随即以主力南下向雁门关进攻。与此同时,侵占阳原、蔚县、广灵的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团,也继续向浑源、灵丘方向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协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击溃这里的中国守军,从而打开晋北通路,实现右翼迂回,达到一举歼灭平汉铁路附近国民党军主力的作战企图。

进犯平型关的日军,是其陆军中的王牌——第5师团。它编成于明治二十一年,是日军部队中历史最长的师团之一,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它的指挥官板垣征四郎是有名的中国通,“九一八”事变时他在关东军当参谋,当时的军衔是大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组织伪满洲国,板垣征四郎作为关东军的代表同溥仪进行了谈判。正是因为他组织傀儡国有功,所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就已升任为中将师团长了。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带队进攻华北,一路上所向披靡,罕遇对手,碰到的国民党军队不是不战而退,便是一触即溃,这更加使他骄纵异常。在他的带领下,日军第5师团气势汹汹地杀往长城防线,占领了与平型关近在咫尺的灵丘。平型关危在旦夕!平型关战役图

平型关,古称“瓶形关”,这个因关前谷地形状如“瓶”而得名的雄关险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是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北宋杨家将抗辽守边之所。它位于山西省灵丘县西乔沟一带,是古长城上的重要隘口。关口北面是恒山山脉,南面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这里层峦叠嶂,幽谷深邃,最险要的乔沟段,长约7公里,四周崖高数丈,陡峭如削,一条狭长山路蜿蜒其间,东通冀北,西抵雁门,是晋冀两省的门户。

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乔沟

平型关与雁门关是日军进攻太原的必经之地,日军攻取两关,便可长驱直入,兵临太原城下。由于雁门关地势更为险要,又有重兵把守,所以日军难以从正面突破。而平型关相比来说防守比较薄弱,因此日军便将其主力第5师团用于平型关方向,企图由平型关突破长城防线,再绕道雁门关背后,卡断其退路,与正面的日军合力攻取雁门关,尔后再直扑太原,完成大迂回的战略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全线撤退,从而达到迅速吞取华北五省的目的。

国民党军则企图凭借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一线的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阻止住日军的攻势,保住山西腹地。但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深恐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不强,守不住长城防线,极力要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尽早出兵晋东北配合其坚守长城防线。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日寇长驱直入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遂决定由红军刚刚改编成的八路军立即出师,开赴抗日前线。此时的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其中115师由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十五军团以及陕南74师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后改政委)。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该师下辖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独立团及数个直属营,每旅下辖两个团,全师兵力15500人。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曾有一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八路军115师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征的。根据与国民党政府的协议,1937年8月22日,115师首先由陕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9月中旬,115师官兵乘坐阎锡山派来的接兵车,沿同蒲铁路向平型关急进,但当列车进入原平车站时,前面的铁路已被日军飞机炸毁,火车无法继续前进。而此地离平型关大约还有100多公里,为了抢时间,115师改乘汽车前进。

在115师开进途中,到处可以看到国民党的溃军,他们个个丢盔弃甲,士气低落。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很多部队竟然还未与日军交手就溃败了。这些溃兵越来越多,最后竟像蚂蚁一样铺天盖地严重阻塞了公路,致使车队无法正常行进。汽车走不动了,急得司机不住地按喇叭,可没有人让路。溃兵在汽车周围大喊大叫:“你们搞错方向了,快调头往南走,前边是日本人!”“没错,我们就是去打日本人的。”一些八路军战士回应道。“咦!是八路。”一位见过世面的国民党老兵惊讶地说,“日本人飞机大炮坦克厉害得很啦!你们有什么?大刀片,‘吹火筒’,是去找死哟!”“听说日本兵个个刀枪不入,一个班就能攻下一座县城,你们上去了就下不来啦!八路弟兄快掉头逃命吧!”“八路就是从前的老共,我明白了,准是上面故意让他们去送死的!”这些溃兵们一边叨念着一边向北退去……

此时副师长聂荣臻举起望远镜一看,前边的国民党溃兵多如蝗虫,望不到边,北进和南退的两支队伍搅在一起,很快乱成了一团。为了使部队加速前进,同时不使部队的士气受到影响,聂荣臻把手一挥,令战士们放弃了汽车,绕向五台山附近的一条小路,徒步行军。

当八路军115师先遣队东渡黄河的时候,林彪前往洛川参加会议因而没有随部队出发。会后林彪的心情比较复杂,这是因为他与毛泽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上产生了一些分歧。在洛川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关于红军作战,依当前敌我情况,我们认为须坚持下列两原则:甲,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乙,依上述原则,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作用,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

但当时许多红军的高级将领对此却感到不解。林彪便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以打运动战为主,不搞大兵团作战。在国内战争时期我们已经可以整师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者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论调并没有使毛泽东感到意外,他深知,红军由正规军重新变为游击军,由运动战变为游击战。这对于许多红军的指挥员来说,既是战略上的大转变更是思想上的大转弯。毛泽东耐心地开导红军的将领们,他说:“从战略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怕日本人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只要游击战在广大地区发展起来,整个中国会从日本人手中夺过来。”他认定,游击战是红军对付日本人的惟一策略。因此特别强调:只打游击战,不打运动战,只能打小仗,不能打大仗,要避免在战争初期阶段进行大决战。他并不为八路军出师后是否尽快获得声望所困惑。相反,针对高级将领中比较普遍的“速胜论”思想,他苦口婆心地反复开导他们:“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这就是我们的家当。拿这点家当同掌握现代化重武器的日本人硬拼会是什么结局呢?弱国劣势兵器的军队与优势兵器的帝国主义军队去对垒,无论如何是不适宜的。”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八路军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极其正确的,这再一次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林彪虽然在毛泽东面前点了头,但把部队集中起来打一仗的想法并未改变。9月14日在他回到部队后便致电八路军总部,电文称“已将343旅及师直集中于大营,准备待敌仰攻大营东之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相机袭击日军之左侧后,歼敌一部,以扩大战果。”此电报转给了毛泽东。16日,毛泽东直接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蒋介石)何(何应钦)决定,基本不应动摇此方针。”两天后,林彪又电:“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他的理由是:“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由于林彪一再坚持,9月21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表示可同意林彪将一个旅暂时集中打一仗,但同时又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林彪在得到毛主席的默许后心情顿时好了起来。2

这天林彪坐着阎锡山给派的吉普车去看地形,一路上他看到这坚如铁壁的太行山,这雄踞长城要隘的险关,想到大战在即,不禁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吉普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来到北岳恒山和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接壤处,然后又吃力地爬上海拔1800米的长城隘口,顿时一座署有“平型关”三字的残颓拱门映入了林彪的眼帘。他冲司机做了一个停车的手势,吉普车迅即停下,他走下车,仰起脸来,对着“平型关”三个字仔细瞅了好一阵。然后,又登上关口之巅,举起胸前的望远镜观望。无论是北面的恒山,还是南面的五台山,这些层峦叠嶂的山峰和那盘亘于崇山峻岭间的内长城,都久久吸引住他的目光,使他产生了一种激情。最后,他将目光越过平型关之巅,望见了关前的一条峡谷甬道,它由西向东,曲曲折折,穿山而过,一直通向很远的地方。深谷两侧,是险峻的山壁,一条公路蜿蜒其间,沿着这条公路,就能到达灵丘,通过灵丘而到冀西……置身在这座著名的雄关之上,前方炮声似乎已隐约可闻,林彪明白,马上就要有仗打了,而且肯定就在附近打……

山风一阵阵地刮来,初秋的晋北已是寒气袭人。林彪和部队的官兵一样,仍穿着刚换上的国民革命军单装,冷风一吹,他和随从人员都不由打起了寒战。吉普车从平型关口驶出,沿着坑洼不平的山路又向灵丘方向前进。车子在出关口不久,就钻进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沟道里。这条沟道就是林彪刚才在望远镜里已看到过的,而此时他看得更加仔细。此处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沟长约5公里,深数丈到数十丈不等,很难攀登上沟沿,而且沟底的甬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连能错车的地方也极少。而在这条沟里,仅见到一个叫老爷庙的地方有个缺口,能通到山上。林彪在警卫员的伴随下艰难地攀上老爷庙以及庙后的老爷岭。林彪暗暗思忖:如果堵住正面路口,截断敌人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处的高地上设置重兵,那么公路上的日军就是瓮中之鳖了。

在看完地形回来,林彪找来聂荣臻商量。他铺开地图将敌情和他酝酿的计划讲了一遍,问道:“老聂,这个仗,你看打不打?”聂荣臻考虑到当前日寇的嚣张气焰,而友军又锐气尽失,这一仗事关民心士气,因此果断地说:“打!为什么不打呢?”“我们没有与日军交战的经验,可能要冒一些风险。但战机稍纵即逝,已经没有时间向军委和总部请示了。”林彪微蹙浓眉,不无担忧地说。“要打仗,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没有不冒险的。我看,只要有六七成胜算就可斗胆一试。”林彪习惯性地点燃一根火柴,又轻轻吹灭,他凝视着跳跃的火苗出神地说:“这一仗应该有八成把握。”聂荣臻接着说:“既然有八成把握那就下决心打!利用这么好的地形,居高临下,伏击气焰骄纵的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嘛。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怎么打好的问题!我们要在与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那好,下午召集全师连以上干部,开作战会议,顺便做个战前动员。”林彪高兴地说。

1937年9月23日下午,林彪在平型关外上寨村做了著名的战前动员,他说:“同志们,自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作战,不敢发动群众,不敢机动,不敢侧击,也不敢深入敌后作战。故其较强者死守挨打,较弱者稍触即溃,老朽者闻风而逃,日军得以少数兵力纵横驰骋,使我华北屏障尽失,黄河以北所有重镇有全部陷落之危险。今天,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承担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在这一带打一个大仗,打一个胜仗,给日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部队一个兴奋!”

林彪在做完动员后,接着又作了兵力部署。他提高嗓门:“从小寨村至老爷庙有一段长4公里的狭沟,沟深少则10米,多则30米,其北面陡壁无法攀登,南面缓坡易于伏兵向沟底出击,沟底宽10到20米,这是灵丘之敌向平型关推进的必经之路。师部决定就在此集中兵力伏击敌人。你们各团干部要听清楚了。”他停顿片刻,台下干部立即挺起腰板注意聆听各自的作战任务。“685团埋伏在老爷庙一带,这是袋底。杨得志,可不要让敌人把口袋捅漏了!”“请师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杨得志嚯地站起来说。“686团埋伏在白崖台一带,战斗打响后要靠你们勇猛杀敌。李天佑,你要将敌人在沟底斩成一段一段,分割歼灭。敌人火力很猛,但只要大胆接敌,敢于与他们搅在一起进行白刃战肉搏,那他纵有坦克大炮也发挥不出作用,飞机来了也不管事!”“是!保证完成任务!”李天佑站起挺了挺胸,大声说道。“687团埋伏在小寨村一带,特别要注意隐蔽,不能让敌发觉,待敌全部钻入口袋后再掐住袋口。战斗打响的顺序最好是685团先开火,再687团,最后是686团。688团留作师的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杨成武来了没有?”“到!”杨成武迅速立起。“你的独立团要大胆深入敌后,隐蔽穿插至腰站一带,准备阻击灵丘和涞源增援之敌。这次伏击战斗能否获胜关键在于独立团堵不堵得住敌人的援兵,一定要守住阵地。”“是,独立团坚决完成任务!”杨成武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随后,聂荣臻副师长又进行了政治鼓动,强调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必须打好这一仗的问题。他坚定有力地说:“这一仗必须打胜!在恐日论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着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个捷报。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聂荣臻又向各级干部们强调,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必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参加会议的干部们,都是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钢铁好汉,听了作战部署和政治动员,个个群情激奋,恨不得立即杀上战场,与日本强盗决一死战。

开完会后,林彪、聂荣臻又组织与会干部进行了实地勘察。聂荣臻爬上满目秋色的山梁,但见群山之上,蜿蜒着古老而又雄峻的长城,平型关坐落在群山之间。这一带山连山,峰接峰,非常有利于部队隐蔽。聂荣臻看到,从平型关山口穿过的狭窄沟道两侧是刀削似的危岩绝壁,而上面则是比较平缓的沟岸。在这里埋下伏兵,不愁消灭不了进入伏击圈的日军。

察看地形归来,林彪告诉聂荣臻,据侦察员报告,日军已经进至蔡家峪以东地区,明日有进攻平型关的可能。他们把情况又作了一番详细的研究,随后用电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各部队于当晚24时出发,进入预设阵地。

24日夜,部队开始向作战地域开进。为了隐蔽,大多数部队都选择了最难走的羊肠小道。当天夜里,天空中布满了阴云,而且越聚越浓,天黑得就像是罩了口锅。不一会儿,瓢泼大雨终于下了起来,这雨下得非常紧,还夹带着雪花。八路军115师上万官兵冒着纷飞的雨雪向伏击阵地急进。除少数师级干部外,指战员既无雨具,又无御寒的服装,再加上大雨如注,狂风不止,天黑路又滑,战士们的衣服都淋透了,部队行进得十分困难。

林彪裹着雨衣与聂荣臻策马并行。山区的夜晚本来就冷,又遇上了雨雪天气,二人冻得直打哆嗦。此时林彪心想,日军自发动战争以来一路长驱直入,肯定也没有料到晋东北的气候变化这样快,一夜之间就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驻守团城口一带的日军恐怕比我们好受不了多少,此时他们的指挥官应该正在电台旁向上司催要过冬寒衣吧。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也解决了,打完仗,寒衣、弹药、武器都有了。还是老办法,家底薄就向敌人要,多打仗多发财。林彪想到这里,将蜷缩在马背的身体直立起来,顿时来了精神,似乎也不觉得冷了。部队翻越一段崎岖的山道,又转入一条深沟。雨越下越大了,最糟糕的是由于这场暴雨引发了山洪,而部队却要越过一段河谷,在平时,这些河谷是没有水的,但一旦下起大雨来,河谷里很快就会浪涛咆哮。这时候河水已近齐胸深。为了完成任务,有些人就奋不顾身地跳进河水里,但由于洪水太急,一些战士就被卷走了。当时师里虽也有工兵营,按道理说可以架桥。但是大雨滂沱,水势太猛,短期内无法完成架桥任务。战士们只好把枪和子弹吊在脖子上,手拉着手结成人链渡河。这个办法在一开始洪水相对小的时候还可以,但水势越来越大,最后出发的344旅部分部队给拦住了。聂荣臻看到有许多性急的战士被洪水卷走了,就与林彪商量,建议344旅过河的一部分作预备队,没有过来的就不再强渡。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林彪望了望这汹涌的河水,叹了一口气,十分遗憾地点了点头。军委和总部多次要求分散兵力去发动群众,他坚持要在平型关集中全师兵力寻机作战,可天公不作美,还是不得不兵分两路。结果平型关伏击战只用上了三个团的兵力,否则战果就会大得多。3

25日拂晓,部队抵达预定的伏击阵地,此时风停雨住,天也渐渐亮了。在这晨曦朦胧之中,战士们悄悄埋伏在公路南侧的山地上。林彪的师指挥所就设在一个较高的山头上,这里有一片小树林更便于隐蔽。他举起望远镜朝前面的伏击阵地望去,经过一夜风雨,战士们都变成泥人了,正好与阵地融为一体,不是事先知道,真难辨认。这时一位作战参谋带了照相机,趁机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林彪以跪姿正举着望远镜观察,聂荣臻站立在他身后目视前方。后来这张照片影响很大,成为平型关大战最珍贵的史料之一。

林彪仔细观察了三个团的伏击阵地,感到非常满意,这个口袋足够兜住一个旅团!若果真全歼了日军一个旅团,这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会产生多么大的震动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不禁涌上了心头,使他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细心的参谋在照相机的镜头里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按下快门后,将自己的外套脱下轻轻披在林彪的身上。刚好一阵冷风吹来,树叶在扑簌簌的响声中摇下无数颗冰凉的水珠。林彪怕冷似地缩了缩脖子,毫不客气地将那件外套裹在了身上。

时间一秒一秒缓缓滑过,谷底的那条公路如死蛇一样静卧着。昨夜逞够了威风的秋风,此刻也和缓了许多,枯黄的草木在战士们的视线中轻轻摇晃,临战前的沉寂更增添了他们的一份心焦。685团的一位营长终于按捺不住了,跑到了团指挥所。杨得志吓了一跳问道:“怎么搞的?出什么事了?”这位营长捂着咕咕叫的肚子问道:“团长,鬼子为什么还不来?”杨得志松了一口气说:“打伏击嘛,就是要沉得住气,没耐性咋行。你赶快回到自己的指挥位置上去。师长强调过不准乱动,暴露了目标可不是闹着玩的。”副团长陈正湘也挥挥手。“快走快走!注意隐蔽。”杨得志想起他们营阵地上的机枪排,嘱咐道:“要注意你那些机关枪噢!”

686团的指挥所设在一片玉米地里,团长李天佑询问了一边各营的情况,得知一切都准备充分了,只等鬼子往口袋里钻。此时他见战士穿着被雨淋湿的单衣,一个个趴在湿漉漉的黄土上冻得唇乌脸白,瑟瑟颤抖,不禁喃喃自语道:“小鬼子知趣的话最好多送棉衣,免得老子们从死人身上扒。”副团长杨勇嘿嘿一笑说:“干脆钻进一支运输队,穿的吃的还有武器弹药,大大的有!”“嘘!你听啥声音,有汽车?”李天佑举起望远镜朝东一瞄,可不是吗,锃光发亮的汽车一辆接一辆直往沟道里钻,足有100多辆,都满载物资和荷枪实弹的士兵。汽车后面跟着许多骡马大车,最后是骑兵。李天佑这一瞅可乐了,心想: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这不,敌人给送棉衣来了。

此时林彪也发现了敌情,他两眼紧盯着前方,密切观察敌情的变化。山谷里的红点越来越近,人们的肉眼已能看得真真切切。为首的日军士兵高举着一面太阳旗,他身后是20多个扛刺刀的日本步兵。距离他们不远,是三路队列的日军,紧随其后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军用卡车。阵势十分浩大,车上的日军斜背着枪,昂着头,一副盛气凌人、狂傲自大的样子。当时,115师的官兵们并不了解这支日军的情况,不知道对手是被日军称为“钢军”的第5师团。这支日军太过猖狂大意了,行军时,队伍前方不设尖兵探路,两翼没有搜索部队警戒,大摇大摆,甚至是有说有笑地进入了115师面前的山沟,完全没有意识到死亡正在前面等着他们。这时,686团团长李天佑心中急成了一团火,握着望远镜的手上满是汗水,他暗暗心想:怎么还不下令进攻呢?再晚就错过机会了。透过望远镜,他清楚地看到公路上有的地方泥浆很深。前面的军车好像陷在里面,动弹不得。后面的日军还在往前挤,人马和车辆拥挤到一块。这不正是开火的好机会吗?想到这里,他马上叫参谋向师部报告这一情况。

当林彪发现第一辆汽车进入沟谷时和其他指挥员一样激动,鬼子终于上钩了。但他毕竟久经沙场,很快就镇静下来,仔细观察日军的兵力和火器,进而估计敌人的抵抗能力。他看见汽车一辆接一辆缓缓钻进了罗网之中,镇静得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沉着地数着一尾一尾落网的鱼儿。100多辆!这个数目正合他的心意,多了怕吞不下,少了又不过瘾。可是后来发现汽车后面还跟着一大串骡马大车,连绵四五里,足有200辆。他有些后悔了,遗憾的是昨晚把344旅的一个团给拉下了。

汽车很快就要穿过狭谷,可是后面的骡马大车却只进来了一半,正在他放下望远镜准备下令开火之时,聂荣臻用肘部碰了他一下。林彪举起望远镜,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日军前面的汽车停了下来,看来是在等待后续部队跟上。天助我也!林彪放下望远镜,用手招来号兵和发信号的参谋。此时正好686团的作战参谋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师长,敌人全部进沟了,团长让我来报告。”“立即开火!”林彪果断下达了作战命令。三发信号弹随即腾空而起,在一片嘹亮的号声中,机枪、手榴弹、迫击炮一齐开火。日军突然遭到猛烈打击,惊恐万状乱成了一片。在第一轮枪声中,日军最前面的几辆汽车就被击毁,堵死了狭窄的出路,紧接着后面的汽车也中弹起火,再加上车辆互相撞击,爆炸声不绝于耳。士兵纷纷跳下汽车,钻进车底躲避密如骤雨的子弹。但是没过多久这支被打晕的日军就显示出其确实是训练有素的部队。他们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自觉形成小组,3人一组,背靠背还击。一些班排一级的小股日军,居然很有战术意识地寻找我军的薄弱环节,主动寻找战机。其中一股日军竟利用地形、地物的掩护悄悄接近我685团一营的机枪阵地,突然发起进攻,把我军的一个机枪排阵地夺了过去。而且一些被打晕的日军开始清醒过来,迅速集结,借着汽车作掩护,朝公路附近的制高点冲去。战斗中第115师某部的机枪阵地

林彪在望远镜中看到这种情况,对身边的作战参谋说道:“命令杨得志、李天佑马上跑步过来!”685团的阵地近,杨得志首先赶到。林彪对他说道:敌人正在往老爷庙爬,你们赶快冲锋抢占公路对面的制高点!你们动作要快,慢了是不行的!”“是!”杨得志一把揪下军帽,转身跑步离去。不一会儿李天佑也气喘吁吁地跑上林彪所在的山头,已累得满头大汗。林彪将水壶递给他说:“你们要沉着些,敌人比较多,战斗力也很强,这仗不会马上结束,看到了吗?他们正在组织兵力抢占有利地形,我们包围了好几千人,这块肉不好一口吃掉。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斩为几段,并抢占老爷庙制高点,这样主动权就牢牢握在了我们手里,明白吗?”“明白!”李天佑喝了口水,一阵风似的跑了回去。

而686团攻占老爷庙的战斗并不顺利,团长李天佑亲自指挥三营冲过公路时,遭到日军集中射击,伤亡很大,其中九连最后只剩下10余人。冲上公路后又与日军扭杀在一起,经过惨烈的刺刀战才将日军制伏。经此耽搁,日军已经占领了老爷庙。万幸的是,日军还不懂山地战的特点,他们只以小股兵力占领制高点,而且没有配备强大火力。乘此良机,686团调集三营和二营,多路突击,消灭了老爷庙的日军。据当时在3营任排长的田世恩回忆:“当我带领全排冲到老爷庙坡下时,见前面有一个鬼子正往老爷庙那边跑,我就挺着刺刀拼命追。不想在我右边,藏在鬼子尸首堆里的一个鬼子正要向我开枪,这时突然从土坡后面跳出一位高个汉子,一下就抓住了那鬼子的脖子,那鬼子哇哇叫两声就老实了。我见老百姓也来参战,劲头更足了,紧跑几步追上逃跑的那个鬼子,一刀就将他刺下了山。不过,有的鬼子的刺刀技术确实不错,我后来遇到的一个鬼子个不高,动作非常熟练。拼了几个回合不但没找到他的漏洞,反而把我的刺刀给挡弯了。正在这时,我的右肩膀被击中。那家伙见状以为有机可乘,向我扑过来,我顺势抡起枪托劈到那鬼子头上。我们足足拼了半个小时,鬼子顶不住了,我们乘机直奔老爷庙,一小股敌人见我们开始往上爬,就用机关枪扫个不停,沟里的鬼子也从后面涌上来。这时二营从侧面冲过来,消灭了涌上来的敌人。我们没了后顾之忧,继续前进。我带着两个班的战士冒着弹雨,匍匐前进,在离山顶不远处向敌人投弹。敌人的机枪哑了,他们就端着刺刀冲下来。有经验的人都清楚,这种依托阵地的反冲锋是很厉害的,但我们的人多,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一个鬼子最少也要挨上两三刺刀。我们占领老爷庙后,居高临下进行攻击,打得沟里的鬼子无处藏身。此时日军方才如梦初醒,明白了制高点的作用,急忙组织起几百人进行冲锋。但脚穿皮靴的日军,爬山的速度极慢,在我军的密集火力射击下,想再次夺取老爷庙是根本不可能了。”

在一阵冰雹似的手榴弹过后,冲锋号吹响了,八路军个个如同猛虎下山,迅速冲入敌群。惊心动魄的白刃战随即展开,喊杀声连三四里之外的师指挥所也听得清清楚楚。林彪见沟里的肉搏战愈演愈烈,不禁吃了一惊。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顽强程度大大超出了他的估计。日本兵枪法很准,而且还擅长拼刺刀,三个人背靠着背我们十几战士都近不了身。那些被打散了的散兵游勇战术观念也极强,没有军官的组织指挥,仍然能自寻战机。据时任687团九连副连长的郭春林事后回忆:“战斗打响时,埋伏阵地下面的山沟里堵满了日军的辎重车,我们只需向下扔手榴弹就行了。开始鬼子拼命向沟两侧的山坡上爬,结果刚一露头就被我们的火力干掉。鬼子们没有办法只能躲在夹沟两旁的凹处,我军火力难以发挥,战斗暂时沉寂了一刻。没过多久,我们右侧突然响起了疯狂的机枪声,从声音可以明显听出来不是我军常用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原来一股日军利用我军视线的死角偷偷爬上一个小山陵,并在那里架起一挺机枪。我马上命令连里最勇敢的同志二排长秦二愣带领十余名战士去消灭掉那股敌人。就在这时,我突然觉得左臂像被火烫了一下,这是我在八年抗战中第一次负伤。秦二愣果然不负众望,在那个小山陵底下用全身力量将一束手榴弹扔了上去,一下就炸死了几个鬼子,其他的鬼子全被镇住了,仓皇逃往山下。我连顺势向沟里冲锋,与日军打起肉搏战。一个鬼子看我受伤不能拼刺刀,向我扑过来。我刚要用驳壳枪向他射击,秦二愣从侧面猛扑过来,一刀将其刺倒。我看到秦二愣已经多处负伤,劝他下去休息。他什么也没说就向一群鬼子冲去,结果被鬼子包围。等我和其他战士赶到,他已经被鬼子刺倒。我俯身去摸他的心脏,希望他还活着,但是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事情发生得这样快,令人不敢相信,全连最勇敢的同志,也是我最好的一个战友就这样牺牲了。”

686团三营最先冲上公路与敌展开肉搏,经过半小时的厮杀,伤亡很大。此时,雨后的山坡上,已经被几百人践踏得溜溜滑滑,不时有八路军士兵或日本兵跌倒,接着就有人扑过去,用刺刀捅向他的身体。刺刀映着寒光,濒死前的惨叫听得人毛骨悚然。日本兵都已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咬着牙,狠冲狠拼,死战不退,他们组织五六百人的兵力先后对老爷庙发起十几次攻势,都被我军打退了。八路军战士和鬼子兵拼死搏杀,山前山后,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不绝于耳。刺刀折断了用枪托砸,最后就连石头和树枝都成了武器,双方的伤员也扭抱在一起拳击牙咬,直至拼死为止。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直到687团的官兵们从敌人侧后猛攻过来,沟底的日军才终于溃败了。这头猛兽好难制服,装进了口袋还这样费劲!此时林彪的胸口擂鼓般怦怦乱跳。这无疑是一场全新的战斗,超出了过去的经验范围,红军值得骄傲的白刃战面对如此训练有素的日军,威力难以发挥,而且对方尤其擅长此技,甚至更胜一筹。而缺乏远程武器的八路军却只能以近战作为手段,看来今后对日作战不可大意。

而此时对于杨得志来说,战斗的高潮刚刚来临,垂死的日军集中全部力量作最后一击,想从他的阵地上撕开一个口子。由于弹药严重缺乏,加上两个多小时的消耗,战士们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敌人一步一步逼近,直到几米距离,才纵身跃出战壕,展开激烈的白刃战。面临灭顶之灾的日军在指挥官的驱使下破釜沉舟,困兽犹斗。战斗又一次进入白热化,双方都杀红了眼,似乎忘记了死亡的恐惧……林彪适时将预备队投入战场,极力堵住被日军撕破的缺口,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突围的企图。下午一时左右,686团与687团会合,全歼了沟底的日军辎重队,一齐朝辛庄一带的日军残部杀去。撒下的网越收越紧,垂死挣扎的日军虽还在抵抗,但大势已去。

枪声沉寂后,战斗并未结束,长达4公里的沟道上没有一名站立的日军,只有不少躺着的日军伤兵。为了战斗结束后作宣传用,战前动员时聂荣臻曾专门强调过俘虏的重要意义。没料到许多八路军战士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一无所获。战后,据686团团长李天佑回忆说:“一营的一个电话员,正沿着公路查线,看见汽车旁躺着一个未死的鬼子,他跑上去对鬼子说:‘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没等他说完,那家伙扬手一刺刀,刺进了电话员的胸部。有一位营长背起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伤兵,准备送往急救站。半路上伤兵稍稍缓过劲来,一口咬掉了营长的耳朵。更有的战士去给哼哼呀呀的鬼子裹伤,结果反被日军打伤了。由于日军的野蛮和骄横,战斗始终打得很激烈。鬼子的伤兵同我们的伤员扭打,直到拼死为止。”

687团战斗中好不容易抓住一个鬼子,想把他送到后方去,但怎么也弄不走,没别的办法,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担架上抬着走。而这家伙在担架上也不老实,一次次往下滚,于是,战士们便把他绑在担架上,一路上他不停地喊:“八格牙鲁!”大伙还不知道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也没在意,走着走着,谁知他硬是挣断了绳子,又从担架上翻滚下来,有个战士去抱他,他张口就咬,这个战士一怒之下,开枪将他击毙。战斗结束后,小寨村的村民们也抓到一个鬼子,大伙用绳子捆上他,想把他制服了,送给八路军。但这个鬼子也是见人就踢,逢人就咬,像个疯狗,当时目睹了这一场面的一个姓田老汉说:“看他那个孬样,可把乡亲们气坏了,几个人把他拉到山梁上,一顿镐头把他打死了。”到头来,居然一个俘虏没抓到。这么大的伏击战没有抓到一个俘虏,在红军战史上尚无先例。可见日军的顽抗到了何等地步,双方搏杀的残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4

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一文,为其他部队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总结中,林彪指出了日军作战的缺点和长处。他写道:“敌人实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而日军之所以死不投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板垣的第5师团长期驻在中国,从骨子里就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板垣征四郎极为崇尚武士道,他的部下大多数也都愿意作武士道精神的牺牲品。他们觉得让连自己都瞧不起的军队抓住,就是贞节不保,是奇耻大辱。因此“不成功则成仁”就成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林彪在他的总结中还指出了另外一点:“日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治宣传与优待俘虏。”

在对待俘虏的政策上,共产党历来都比国民党高明得多。在八路军改编之初,中央军委就颁布了“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就明确地规定了“不杀敌(俘)兵”这一条。如果国民党军队也都执行不杀俘虏的政策,那么中国军队的仗可能就好打一点。后来因为八路军一直执行自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在战场上也经常能抓到一些日军俘虏,并且有很多日本人转而为八路军服务。

林彪在指出日军战斗力强的同时,也指出了日军在作战中的弱点。他在其总结中说:“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滚下去了。至于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飞机的作用也不大。”“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来到猛攻时,他们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了,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敌人不仅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几千里。在这样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

从北伐到长征的10年中,林彪指挥打了数不清的仗。但在平型关,他是第一次与日本人作战。这一仗虽然只歼敌1000多人,同他过去的战绩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林彪的历史却紧紧地与平型关连在一起。好多人一提起林彪,就马上想到平型关,一提起平型关大捷,马上就想到了林彪指挥的115师。长城上的关隘很多,除山海关和居庸关以外,就数平型关的知名度最高了,平型关也因为这一仗而名扬天下。这一次战斗与后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会战和杜聿明指挥的昆仑关会战相比虽说只能算是一个小仗,但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平型关之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军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它的意义,在于取得了中国自全面抗战以来的“零的突破”。

此役,115师共歼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胜利。这次战斗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虽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其意义深远。

第一,自抗战以来国民党军一直没有取得好的战绩。当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余日军,给予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迟滞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国民党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主动迎战日军精锐师团,并首战大捷,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声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第四,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我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这次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汉奸亲日派的“抗战必败”、“抗战必亡”的荒谬论调,给得了“恐日病”的人们当头一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二 769团英雄多,扬名千秋赵崇德——夜袭阳明堡机场

|交战时间| 1937年10月19日

|交战地点| 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飞机场

|交战双方| 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第3营;阳明堡机场日军警卫部队200余人

|指挥将领| 陈锡联

|武器装备| 我方:自制手枪、三八式步枪、手榴弹、大刀、长矛;敌方:南步十四式手枪、八九式掷弹筒、三八式步枪、九二式重机枪、装甲车、九五式战斗机、九二式轻型坦克

|交战结果| 击毁日军飞机24架,毙伤日军100余人。八路军伤亡30余人

1937年10月,在晋北战场上中日军队作战最惨烈的时期,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129师769团利用夜暗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飞机24架,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忻口保卫战。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给全国人民以很大鼓舞;也使不可一世的日军,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是一支不可轻视的抗日武装。1

1937年10月,平津失陷后,华北日军兵分三路:一路沿平汉路南犯,进窥河南;一路沿津浦路南下,进犯山东;一路则沿平绥路西犯,进犯晋、察、绥,并把战略进攻的重点指向山西。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吕梁、恒山、中条四山环绕周围,沿长城又有雁门关、平型关等重要关口,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居此,东进可控制华北,南下可逐鹿中原,素有“华北锁钥”之称。中国军队若能固守山西就可对侵入华北平原之敌的侧背造成严重威胁。日军为确保对平津地区的占领,解除后顾之忧并进一步南侵,也力求控制山西。

10月初,日本军部正式向华北方面军发布攻取太原的命令。以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5师团及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一部为北路,担任主攻任务,沿同蒲线,直取太原;以川岸文三郎率领的第20师团一部为东路,担任助攻任务,由石家庄沿正太线西进,策应第5师团,形成了从东、北两个方向夹击之势,从而实施两路分进合击太原的战略企图。太原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扭转晋北作战的不利局面,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决定,缩短战线,将兵力集中在宁武、代县、原平一带,利用忻口要隘,与南犯日军决战。阳明堡,位于山西代县南8公里处

忻口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地势险要,右托五台山,左依云中山,两山之间有一片河谷。河谷中间矗立一数十米的土山,筑有半永久性的工事。中国军队在忻口集中八万兵力,计划乘敌立足未稳,将板垣师团消灭于云中河谷。为确保山西要地,蒋介石令卫立煌率第十四集团军四个半师从河北星夜驰援忻口,任命卫立煌为前敌总指挥,组织忻口会战。

为争取忻口和太原作战的胜利,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也对八路军各师配合忻口作战进行了部署。129师接到毛泽东主席从延安发来的电令,命令他们立即出动,经临晋渡河到山西侯马乘上火车,在太原补充了弹药后,北上抗日。为在我师主力到达前摸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