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大夏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2:25:19

点击下载

作者:高万祥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大夏书系)

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大夏书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 (大夏书系)作者:高万祥排版:KingStar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67520844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献给我的母亲和家人献给自己的六十岁生日献给我的同龄人和年轻的教师朋友序一活在教育中

万祥兄又要出新书了。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说,这本书不仅是送给年轻教师的上岗礼品,也是他送给自己的60岁生日礼物,所以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年初,这本书的书稿就到了我手中,一直没有动笔,一是因为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地准备“两会”,从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成果梳理,到我个人的政协大会发言与提案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已经为万祥兄写过不少文字,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那么容易。

昨天传达完“两会”精神,今天又是周末,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写完这篇序。

通读了全书,尽管有些文字以前读过,还是生出许多新的感慨与感动。

万祥一直称呼我为老师,让我非常惶恐。虽然从求学的先后来说,在苏州大学我是他的学兄,我是77届,他是78届,但那也就早了几个月而已。从年龄的长幼来说,他54年生,大我4岁,是我的长兄。

当年,我们在苏州大学的文科楼里读了两年多的书,由于专业不同,并未相识。但有缘的人总会走到一起。后来我们不仅走到了一起,还成了惺惺相惜、志趣相投的莫逆之交。就连我们的子女,也成了要好的朋友。

我一直很欣赏万祥。他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他的精神自传,虽然不是那么系统、完整,但是,曾经走进他生活的人、书、事,构成了他生命中的诗与史,也促成了他的思。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厚道、朴实,他的儒雅、睿智是怎样炼成的,看到了他的教育情怀、教育智慧是怎样造就的。

他是个孝子,一直活在中国文化的孝悌忠信之中。我和他都经历过丧父之痛。他写父亲最后日子的那些文字,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他说自己不一定是最好的儿子,但父亲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今年春节他告诉我,他每天都要和母亲通电话,有空就回去和母亲聊聊天,这是他最快乐的事情,让我好生羡慕和感动。以这样的家庭为精神港湾,他的启航与扬帆是那么从容、踏实、坚定。

他是个书生,一直活在书本的浩瀚星空之中。我先后去过他在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的三个办公室,也去过他的家,应该说,它们是真正的小型图书馆。而且他会信手取出一些书,如数家珍地给你讲述书中的精彩。他八方巡游,四处演讲,为读书呐喊是他热爱的主题。他告诉老师:“教书的人首先是一个读书人”,“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的最好路途”,“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每当读到好书,他都会兴致勃勃地打电话告诉我。他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爱书之人。

他是个名师,一直活在教育的上下求索之中。在成为名校长之前,他是一位语文老师,一位课堂教学的好手。桃李春风,师道尊严,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不仅是他的老师教给他的,也是他留给自己的学生的。他常在“语文沙龙”里与朋友研讨争辩,砥砺同行。他担任校长时,全校老师的校徽上写着一句很牛的话,是激励,也是期冀:做中国最好的教师。

60岁,意味着要离开他心爱的学校了。事实上,一方面因不满应试教育的镣铐束缚,一方面因眼疾,早些年他已不再担任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但他从来没有离开教育。卸任后,他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和客观从容的心态,来读书讲学、思考教育。

60岁,对于万祥来说意味着用另外一种方式做教育。他告诉我,可能会去南京从事苏派教育的研究,也会帮“新教育”做一些阅读推广的事情。我相信,无论做什么,永远不变的是他的书生本色,是他的教育情怀。

活在教育中,是万祥的行走方式;为了教育而活,是他的人生风景。这,也是我们对他的人生下半场的不变期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导2014年3月15日写于北京滴石斋序二当高贵遇上性情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给高万祥老师发了一条拜年短信:“马的奋蹄,不只为远方,还为信赖的目光。感恩高老师给我注入的正能量和深厚内力,帮我缩短了成长周期。仁者爱人,君子不器,你让我看到了浩瀚与广博。”高老师和我的属相都是马,他比我大两轮。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又总是青眼相加,现嘱我为其新书写序,实是对后学的勉励。我当尽可能地排除私人感情,客观描述身边的这位长者,算是对高老师待人以诚的回应。

尽管高老师性格随和、敦厚儒雅,但他总有着让人心生敬畏的气场。当我读到托马斯·阿奎纳的那一句名言——“美德都是庄严宏大的”时,我一下子明白了:高老师庄严宏大的气象,来自他的美德,来自他的高贵。格自清贵品自高,高老师是有高贵品质的教育圣徒。他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改中成果斐然,但他并没有拘囿于学科、年段,而是放眼整个教育。他重视人文,推崇艺术,每次喊出“让艺体成为高贵的大学科”,都会让全场的听众欢呼雀跃;他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家庭教育,他推荐的“故事课程”给很多迷茫的父母、老师点起了温暖的明灯;他关注体制改革,呼唤教育自由,比如在《还学校一片宁静——致教育厅长》一文中直指教育乱象,并且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指点迷津。赤子情怀,令人心动。

高老师常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要跟怎样的人交往。此言信然!高老师十分喜欢跟古今中外的圣哲贤人进行精神交往,有一长串的名单为证:孔子、柏拉图、卢梭、蒙台梭利、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德兰修女、史怀哲、张謇、梁启超、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圣严法师……他不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而且积极践行,尽力宣讲,播撒他们的精神种子。

事实上,我对高贵、崇高、伟大一类的词充满警惕,因为这些词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虚假、空洞,但对于高老师来说,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虽有高境界、大情怀,但不会让人敬而远之,因为在他身上还有另一番气象——真性情。周国平说,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若从这两点来衡量,高老师确是有真性情之人,他耕种着自己的精神园地,而且乐此不疲。因为真性情,他的高境界、大情怀有了人间性,有了着落和发力点。

据我所知,只要不外出,每到周末高老师总会赶回乡下陪老母亲。而且,只要不在母亲身边,每天傍晚时分,高老师总会拿起手机给母亲打电话,用张家港方言向母亲问安。高老师事母如此真心,对待师长、亲友亦是如此,情意殷殷,至真至纯。

高老师是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比如在《家乡美味,天赐的生命礼物》一文中,他俨然成为大厨和美食家,为你介绍红烧山羊肉、鲫鱼烧毛豆、扁豆饭、清水炖鸡蛋等佳肴的做法及味道,会害得你馋虫拱动。而高老师的确在厨艺上有一手绝活,这不仅与他的家传有关,更与他热爱生活的情趣有关。

60岁,意味着要离开曾经风光的舞台,但高老师并无失落感,而是豪情满怀,踌躇满志。有次吃饭时,他兴奋地聊起未来的计划:他想借助自己走遍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优势,以教育为中心,以区域为单位,再来一趟深度文化之旅,并撰文介绍给教师朋友们。他就是这样,总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

他听说我想成立书友会,欣然支持,并积极筹划。待“玖玖雅集”正式成立,他给我发来一条300多字的短信:“玖玖雅集,久久相知相聚相守。雅集之雅,因世俗之俗而来。书之雅,人之雅,更是思想、精神、人生、性情之雅。没有俗气,没有市侩,没有功利,没有短视肤浅,没有为五斗米折腰低眉侍应试之怯懦。雅集之集,不啻聚集、聚会,更是心灵碰撞,精神交流,良知集结,友谊凝聚,教育峰会,生活和人性的博览。雅集因教育生成,因读书聚缘。你是土著,我是移民。山东人山西人,河南人河北人,我们都是苏州人,我们都是读书人。……因为读书,拥有了诗心诗意和大爱大恨的真性情;因为读书,拥有了圣贤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玖玖雅集,心灵回家!”我们每月9日聚会,交流读书心得,高老师几乎每次必到。上次给我们讲和上海有关的五位名人:徐光启、马相伯、蔡元培、宋庆龄、杜月笙。故事生动,细节翔实,人物如在眼前,大家听后大呼过瘾。

高老师患有可怕的眼疾,视力不好,看书时间受到限制,但即便如此,他的包里也永远放着一本书,一得空,他便会取书阅读,沉浸到另一个世界里。高老师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但他至今仍保持着“草稿—誊写”的传统写作方式。在电脑打字的时代,他的手工作坊会逐渐成为绝唱。亲爱的读者啊,你手上的这本书,正是一位长者,一笔一画用犁铧翻出来的。你可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徐飞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2014年3月16日第一辑为了那旧日的时光慈母是堂上的活佛“你在哪里?下班了吗?吃晚饭了吗?去看宝宝(我小外孙女)了吗?”每天傍晚,电话线那头总传来母亲接二连三的询问。唠叨不已的话题还有:“雷雯(我妻)呢?她身体好吗?你到外面吃饭为什么不带她一起去呢?你为什么不带她一起出门(指旅行)呢?”如是我闻。几十年反反复复、念兹在兹的内容,于我不啻凤鸣朝阳。母亲思维敏捷,口齿清楚,声音清脆有力,让人不敢相信她已是一位88岁的老人。佛家有云:“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就是每天两三次面带笑容向父母请安。”也许应该这样理解,当自己想要孝敬父母而能力上又不允许时,至少应该让父母常常看到自己的笑容和健康的身体。因为这实际上才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我为什么每天至少给母亲打一次电话,尽管明知没什么要紧的事情需要联系,尽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的总是那些冬温夏凉的家常话?除了因为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牵挂思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让母亲知道,我过得很好,我很开心快乐。相信母亲在电话的那一头,能“看”到我的笑容和我的健康。

慈母是堂上的活佛。母亲1926年出生在南通狼山脚下的一个叫小娘港的小镇上。1931年因长江特大洪水,6岁的母亲随我外婆到了长江南岸,全家落脚在常阴沙“陶岸三圩”,也就是今天的张家港市乐余镇红星村二组。80多年后,读传记《枯木开花》等书后,我才知道,和我母亲一样因为同一个原因从同一个小镇上流落到江南同一个地方不远处的,还有一个当时尚在襁褓中的男孩,姓张名保康,学名张志德,后在狼山出家为僧,法号“圣严”——台湾高僧圣严法师是也!尽管圣严法师和我们母子及家人属清尘浊水,但我却从此对这位大师感到特别亲切,也莫名地为家乡有如此一代高僧而骄傲不已。甚至我常默默思忖,母亲那种深入骨髓的善良和慈悲,那种似乎是天生的佛性,和圣严法师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2011年12月25日,星期天。上午9点20分,我给几位挚友发出如此手机短信:“上午好!早早地从苏州赶到乡下,在老家乐余镇上的菜场买了菜,回到母亲身边了。此时此刻,和母亲、二哥及邻居坐在满是阳光的屋子里晒着太阳,一边吃着母亲烧的饭泡粥——那是铁锅里做的饭,有着久违的锅巴的香味,吃起来特别有味道——一边看着屋前的菜地,再把目光停留在菜地边上结满了冰的小河上。一切都是如此亲切。在母亲身边,觉得阳光格外温暖。”是的,在母亲身边,总是特别温暖。记忆深处,永远忘不掉的是儿时母亲替我洗脸后一定会搂着我硬往我脸上涂雪花膏的画面;永远忘不掉的是大学时代每一次放假回家,迎接我的总是那暖烘烘的、散发着太阳气息和特殊香味的被窝。回复的短信中,河北唐山开栾一中校长、作家张丽钧的最让我有共鸣:“读你发来的关于母亲的那条短信,让我心中又甜又暖。活到我们这个年龄,在看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开始看重一些东西。分享着你的轻与重,我在觉悟中微笑。”是的,我现在特别看重一些东西,如亲情友情、平淡真实、健康快乐、宁静愉悦。此时此刻,回忆关于父母、关于亲人、关于家乡的尘封往事,我特别看重的是慈母的善良、博爱。“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如今,四代同堂,母亲对每一个都关怀备至,了如指掌。哪一个喜欢吃什么菜肴、什么水果、什么零食,哪一个不爱吃或忌口什么什么,哪一个近来工作状况怎样,哪一个近来身体状况如何,一个个地关心,一次次地操心。主题永远不变,一定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我们一代兄弟四个,没有姐姐妹妹,而我们的下一代则是六朵金花,没一个男孩。我女儿是六姐妹中最小的,说实话,当时我特别希望能有个儿子。1984年农历二月十九日(3月21日),我守在医院产房门口,当护士抱着女儿推门报喜时,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哟,怎么又是女孩?”然而,我母亲却没有一点重男轻女的狭隘。早年她还一直安慰我们兄弟几个:“生儿生女都一样,而且还是生女儿好。你们看,我生了你们兄弟四个,多辛苦。现在,幸亏我有了六个孙女,一年到头给我买吃的穿的,根本吃不掉穿不完啊!”说这话时,母亲是满脸的笑容和满足。六个孙女,基本上都是她一把屎一把尿地带大的。现在六个孙女中的五人已绿叶成荫,母亲常常提醒我们:“什么时候把宝宝带回乡下来,让我看看呢?”我单位的办公桌和家里的书桌上,都摆放着一张照片,那是我母亲和刚满一周岁的我的小外孙女的合影。母亲端坐在凳上,脸上浮现的是淡淡而宁静的笑意,目光里满是慈祥和温柔。母亲左手抱着宝宝,小宝宝那双可爱明亮的眼睛注视着前方。在柔和的光线和并不优雅的背景中,这一老一少沉浸在幸福之中,犹如一首蕴藉耐读的诗,一尊时光悠远和充满人性之爱的雕塑。百看不厌之际,我的心间总有一股暖流。常回家看看。不能在母亲身边昏定晨省,但心里总想着,此生此日,结草衔环,定当尽力行孝。每次回家,母亲一定会倚门倚闾,我的饮食起居母亲也总是臻臻至至。每次话别,母亲总会送出家门,一字一珠地叮咛再三后,原地伫立,目送我的车渐行渐远。驹马三跪拜,报答舐犊情;燕子行千里,回归家门口。母亲是我永远也走不出的生命家园。世界上最亲爱的两个人:母亲和小外孙女

母亲一直住在乡下,横竖不肯住进城里。个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乡邻乡亲关系融洽。因为对人对事总佛眼相看,母亲特别受人尊敬。父子不和、婆媳反目,张家长、李家短,大家都愿意找我母亲诉说倾吐。不肯住进城里,还因为农村里有她的精神生活和信仰。每年的清明和除夕必定举行隆重大祭。先是在家中祭供。满桌的鱼肉酒菜,酒过三巡之后,举家一个个磕响头,最后是焚烧纸钞、元宝,弄得满屋子烟雾缭绕。家中仪式既毕,必去墓地上坟,再如此这般重新来一遍。另外,一年中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我父亲的忌日,也必有神圣庄重的祭祀活动。除不去上坟外,其他程序一如清明、除夕时。每逢这些日子,母亲总要先作长久准备,主要是叠金元宝之类。尽管现在街市上应有尽有,但母亲总十分虔诚地亲手为之。于她,此中必有一番真意,我们也不去探究和干扰。我们不干扰的,还有她的社会性佛事活动。她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都是同龄老太。一年到头,方圆百里,她们会结队前往庙宇或善男信女家中,参加佛事祭奠。我对兄嫂侄女们说,应该支持她,因为至少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外出踏青郊游,有益身体健康。二是精神上有所寄托,有益心情愉悦。母亲往往真诚中有几分神秘地对我们说:“为什么我们全家上下如此平安康健?全靠菩萨保佑啊!”

儿时乡下没电,每晚床头伴我入睡的昏暗的灯草,总摇曳着唐诗般的蕴藉,母亲纺纱织布的声音,是我童年最优美的摇篮曲。兄弟四个,从小所有的穿戴,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袜子,都是母亲一手缝制的。轧花脱籽,弹花,纺纱,浆纱,织布,染色,裁剪制衣,母亲什么都会,什么都做。白天生产队要上工,以上所有劳作全在早晚和雨天进行。母亲每天都纺纱织布,忙到深夜,睡下去几个小时,醒来也不赖床,起来继续纺织,还要洗衣做饭,还要把我们兄弟一个个地叫醒起床。母亲喊我们起床的声音整个生产队都能听到。母亲喊我们起床的声音和模样,50多年后我仍历历如在耳目。直至前年,有一次和母亲闲聊,我才十分惊讶地知道,当年不仅是我们家,整个生产队近二十户人家的布都是她织的。而报酬只有工分。因此我母亲小女子一个,工分却是全生产队最高的。年成好,年终按工分能分得一些小钱,而年成不好的时候,工分分文不值。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母亲的勤劳是一种信念和责任——维持生计,创造家庭幸福!为此,她可以忍受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忍受无数个接连不断的生活磨难和打击。从南通狼山到江南沙滩,母亲的移民拓荒背景,母亲的克勤克俭和大爱本身,母亲的信念和责任,给我的成长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母亲是我这辈子最好的老师。“世若无佛,善父母,即是事佛。”佛家经典中的如是偈颂,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哭父亲——并感恩亲友乡邻

从2011年3月31日凌晨,到4月7日凌晨,从发病到离世,仅一个星期。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一下子就没了?一生一世一辈子,就这样变成了一把骨灰?人世间最残酷的现实,最无奈的悲痛啊!“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的意思是,一般人没有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是的,我生来第一次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丧父之痛,痛何如哉?!

父亲31日凌晨发病,二哥马上把他送到了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医院。住院。4月3日查出肾功能不好,当即转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我知道父亲病情严重了,但4月3日在山东沂南二中为学生讲了一天课。中午急忙联系机票,想连夜赶回,但周边的临沂和济南都无当天的航班了。4月4日晨六点,我乘专车从沂南往回赶。奥迪A6,两位司机轮换着开,整整6小时直奔张家港。下午兄弟四人决定马上把父亲转到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已不肯做“血透”,说如此高龄,心脏功能又差到极点,做“血透”随时会出事。我们依然决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水里捞盐也要把父亲转去苏州的大医院进行抢救。我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如不转院而让父亲终老于当地,我们会永远遗憾的。4日下午6点左右到了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室。一路上比较平静。当天晚上住进心脏内科病房,人的状况还好,清醒的,能喝水,也能吃一点食物——5日早上还吃了几个馄饨。6日上午科室主任蒋医生等会诊后决定马上做“血透”。中午11点30分进肾科重症监护室,到下午5点30分“血透”结束,父亲挺了过来。我们不能进入监护室陪在身边,只能隔窗探望。晚8点多,我接到医院的电话,说父亲心绞痛要注射吗啡,需父亲本人身份证号码。我报了号码后仍感到不放心,本已回相城家中,马上又打车去了一趟医院。又是隔窗望着昏迷的父亲良久。被护士赶出来后坐在外间的椅子上不禁潸然泪下。父亲啊,是不是您即将跟我们永别?!然而,我们兄弟四个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您会走得这么快啊。至7日凌晨3点接到二哥电话——“爹爹在抢救”,我仍坚信,父亲至少能活上十天半个月吧。谁知,当我驱车奔到医院病房,父亲竟然已经走了,永远地走了!父亲啊,不知您最后时分想了些什么没有!如有,一定是想:怎么没见到小儿子呢?

7日早上返回乡下家中。守灵五日。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怎样的气氛,怎样的礼仪,怎样的真情宣泄啊!家人和直系亲属自不必说,旁系的儿女亲家,几代人的堂兄堂妹,表兄表弟,表叔表舅表姨,方圆百里,上下五代,告知的和没告知的都来了。生产队——现在称居民小组——的邻居们家家户户,包括一些已工作和居住在县城的儿女一辈,或前或后地都来了。几十年不见的“文革”前后的村干部以及我父亲在人民公社当炊事员时的老同事也颤颤巍巍地来了。我们兄弟工作单位的领导及同事、好友,从苏州和张家港市区也赶来了,有的白天来后晚上又专程赶来“陪夜”守灵。吊唁,送礼,慰问。磕头,化纸,祷告。下跪,谢礼,披麻戴孝。烟雾缭绕和人头攒动中传出一阵阵哭唱、呜咽、哀乐和断人心肠的鼓号声。五天中每天开饭,中午和晚上都在30桌上下。前来吊唁的累计400余人。父亲啊,您虽为平民百姓,身后享受的却是豪门富贵之家的场面和规格啊!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我父母在乡下邻里关系极好。好多年来,我们兄弟一直劝父母搬去城里住,但每每遭到坚决拒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相邻相亲,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富有。这次看着为父亲送行如此纷至沓来的亲友乡邻,如此悲壮隆重的场面,我突然生出感慨:他们是中国农村最后一代精神贵族!父亲啊,您知道吗,这是我在万分悲痛之际拥有的唯一一丝欣慰啊!

11日出殡。当天按农村习俗过完了“六七”祭祀活动,然后骨灰安葬。我结婚30年来,第一次在老家住了一个星期。可惜啊,父亲已不能再和我说话,不能问这问那了!一个星期以来,我的心时时在流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12日我给没有告知的本地好友以及经常联系的外地朋友发了条手机短信:“家父去世,昨天出殡已矣。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煎熬之际,感恩您给我的生活和人生带来的相遇相爱相助!此生此日,我将永远为您祈福!”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即我收到了大家十分感人的短信回复。

——“听到噩耗,大家都很沉重。高老师节哀,千万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这样老人家走得才会安心。”父亲啊,您安心地走吧,老母亲和我们兄弟及一大家子人都挺好的,我们依然会常常合家欢聚的,但从今往后,只能天缺一角了啊!

——“怎么会这么突然,节哀!”“啊,不是一直在住院治疗吗?顺变!多多保重!”他们的话又一次刺痛了我的神经。每次住院都是好端端地回家,这次却只能生离死别阴阳相隔了,而且走得如此之快,实在出乎大家意料。尽管是三十多年的老毛病,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药,往往心口痛得不能行走几步,但从去年秋天起一直到这次发病前,身体状况特别好:脸色红润,胃口不错,精神状况为十余年之未见,脑子清爽,思维也不见迟钝。每天我打电话回家,往往是父亲先接,一听到他响亮的声音,我马上就精神为之一振。虽然因为他有些耳背,我们不能多聊,但他和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亲爱的父亲,现在您还盼望和能够知道我常回家看看吗?!

——“啊?我在先生的《相约星期一》中看到过老人家的照片,顺致哀悼。要是路近,我定当前往扶灵。请先生多保重节哀,弟子有机会一定去看望。”礼仪之邦的文化人,很周到、很温暖啊!“这两天未能与您联系,正牵挂着,却不知尊父仙逝。逝者已矣,生者保重!”“父母健在,会让我们觉得有个精神寄托,无论多大仍可以做他们膝下的孩子。您父亲的离去,一定会让您劳心又劳力了,请您节哀,同时也多保重。有您这样能造福众多师生的优秀的儿子,他一定很欣慰!”父母一辈子是农民,没有什么物质财富传给我们兄弟,但父母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的食堂炊事员,后来在公社(以后称“乡”)做过多年的小食堂厨师,也开过饭店。在我们乡里他曾是数一数二的厨艺高手。如父亲做的河豚,我以为是天下第一美味。小时候每次吃到河豚,那种鲜、嫩、肥的味道无与伦比,桌子上的其他菜都变得没了味道。虽说河豚有毒而有“拼死吃河豚”之说,但父亲烧了一辈子河豚却从没发生过安全事故。我们家是典型的慈父严母。父亲心地极为善良厚道,虽脾气耿直,但在社会交往中爱憎往往写在脸上,因此容易得罪人——当然他一生中得罪的人也屈指可数,然而父亲对我们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宠爱有加,用我们农村的话说是极其“嗲”我们的。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未对我发过脾气,给过脸色,更没有一点点的小敲小打了。父亲啊,从您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淡泊宁静,什么叫快乐心态,什么叫幸福人生!怀着一颗神圣的心,做自己喜欢也有益于他人的事,把平凡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老爱幼,“泛爱众,而亲仁”,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最幸福的人生。几十年来,无论做教师,做校长,还是做亲人,做朋友,我一直如此勉励自己!现在想想,我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子,父亲却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父亲!父亲啊,我知道,您一直以有这样的四个儿子而骄傲不已。祝愿您地下有灵,永远为我们骄傲!

——“对不起!您的电话打不进去,节哀吧!如果前辈是自然走完一生,那应该庆幸老人家最后的生活中没什么苦痛。生命确实好脆弱,我们真的只有敬畏它!学生只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请您保重身体!”小朋友啊,你怎么如此聪明?家父真的如你所说,走得十分安详,十分平静。好人一生平安。在医院的头几天他说胸闷难受,但最后的日子里问他时,他反而总说没什么地方不舒服,直到临终前最后几小时、最后一分钟,都极平静。平静得犹如一片枯叶落地,犹如油干灯草尽啊!父亲本来姓董,是招女婿入赘沈家的,因此我三个哥哥和女儿一代都随沈姓,而我则是小时候认了高姓干爹干妈,姓也随之改了过去。我董家祖上虽是乡野平民,却家风淳朴,人丁兴旺,和睦幸福。我大伯父家9个子女,二伯父家6个儿子,我们是兄弟4个。勤劳、善良、能干、孝顺、团结,传承了几世几代的良好家风门风,让我一直引以为豪!而且,也许是“相随心转”,我父亲和伯父都生得慈眉善目,拥有菩萨心肠。也许,亲爱的父亲一辈子大慈大悲大德,因此上苍眷顾而不忍让他痛苦。也许,这是父亲对我们的最后一次宠爱——不忍因为他的痛苦让我们愈发伤心。父亲啊,您能回答儿子吗?

——“希望您尽快从失父的悲痛中走出来,老人只是到他该去的地方享乐罢了……挥挥手,让他安心上路……开心一点,笑笑……”谢谢你的安慰,但我怎么能笑得起来呢?写这篇文字之际,眼泪依然不时和着笔墨而流淌!父亲啊,我一向不信鬼神,但此时此刻,我真希望您地下有知,仍能和儿子有个交流。您知道吗,这么多真诚和亲切的安慰,并不能减轻我思念您的痛苦,因为我觉得儿子并未充分尽到孝心啊。“父母在,不远游”,我却在几年前到了苏州工作。知道父母年迈有病,我们兄弟商量,请二哥放下工作常年陪伴在双亲身边,朝夕侍候。我虽常常回家看望,也给父亲买药品、带食物,但往往回也匆匆,别也匆匆,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实在太少。这次父亲住院,特别是转往苏州治疗后,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哪怕父亲住院一百天、一千天,我也一定朝夕陪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会尽百分之一百的努力。然而,纵然是现代医术也回天无力,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个实在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子欲养而父不在,父亲啊,您知道儿子这个天大的遗憾、无奈和痛苦吗?

——“同悲同哀。三年前,我也经历了。男人有两次真正长大的时刻,成为父亲和失去父亲。”“于我心有戚戚焉”!经历了送走和哭悼父亲,我似乎真正完成了成长成熟,可惜为时已晚。我再也不能为父亲买好吃的和他喜欢的东西了,再也不能陪着父亲一起吃饭、一起聊往事了,再也不能在病床前为父亲端茶送水了,再也不能为父亲尽这样那样的孝心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侍好母亲,就是友爱兄弟家人。我想,这也是父亲最希望我做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应该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建立好了,人生的事业才能有所成就。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人的根本啊!先哲的话如日月经天,然而以前我总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以为然。失去了父亲,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生痛苦之后,我似乎一下子真正读懂并发誓以后一定要真正践行了。亲爱的父亲,这是您留给儿子最后也是最好的嘱托吧?家乡美味,天赐的生命礼物

人为什么爱家乡?一是家乡有他的亲人,二是家乡有他从小就喜欢吃的美味美食。1981年5月27日,赵元任回常州,地方干部宴请,在品尝名厨烹饪的特色菜肴后,他挥毫题词:“遍尝天珍之物,当推常州风味。”然而,在我心里,遍尝神州美味,最美不过家乡,最美不过自己家里父母兄长做的特色佳肴。

家在江南,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干旱与之无缘,台风总是擦肩而过。偶有水患之虞,60年来也都是有惊无险。真是个风调雨顺、物产丰盛的好地方。又濒临长江下游,盛产江鲜,如河豚、鲥鱼、刀鱼。“长江三鲜”作为母亲河的一张靓丽名片,享誉中外,香飘古今。几十年后,儿时吃长江鲜的记忆还是那么酣畅淋漓,透彻心肺。又加上父亲是厨师,家常便饭也就多了一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从小除“三年自然灾害”之外,享尽家乡美味。而且,感情是吃出来,美食也是亲情交流的纽带。

信手拈来,每一样都唤起童年时家乡的味道。

红烧山羊肉。得家父真传,做这道菜是我二哥的拿手绝活。首先是羊肉要选得好。最好是本土吃草长大的山羊。羊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可能是长了两三年以上的老羊,肉会偏硬;太小,特别是几个月就用激素饮料催生长大的,肉又会太嫩太软。而且,无论公母,一定要是阉割过的,否则腥膻味太重。羊肉一定要是带皮的。烹制时,先把水煮沸,将切成小块的羊肉倒入锅内,用大火,并不断搅动,等滚沸二三分钟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接着是熬油,将羊油放在一般的食油里,加入足量的葱、蒜、姜,等锅内发出“哔哔叭叭”的爆响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后,将羊肉入锅翻炒。同时,加放佐料,料酒要多,酱油要好,并放适量冰糖。在大火中多铲动一会儿,加水煮沸。然后盖上锅盖小火慢焖。烧鱼要快,烧肉要慢,急火烧出来的肉口感不好。约两小时即可大功告成,趁滚沸时起锅上桌。这样的红烧羊肉,集香、鲜、糯、肥于一身,一定会让你大快朵颐,齿颊留香。一般情况下,两斤羊肉烧一碗,端上餐桌,吃货们都会连连出手,很快便会风卷残云,碗底空空如也。近年米珠薪桂,物价飞涨,家乡的山羊肉要30多元一斤,所以平时舍不得买,但逢年过节合家团聚时,这道美味一般是不可或缺的。

鲫鱼烧毛豆。鲫鱼土生土长于中国,这一点在1700前的史料里就有记载,因此全中国都有它的身影,不过中外菜谱中却少见鲫鱼入馔。尽管此物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我们江南农村却是一道上等的家常珍肴,比如葱爆(烤)鲫鱼,一般的家庭主妇都会炮制。先油爆蒜瓣,不要切碎,油要多。再爆葱、姜和鱼。鱼要煎到骨头发酥,然后下料酒、酱油红烧。看鱼的大小,凭经验适时收火。也许,儿时家贫,舍不得用食油,我家最通常的做法是鲫鱼烧毛豆。放少量食油,把鱼浅炸一下,然后加入毛豆红烧,也自有一番特别的鲜味。经济实惠,下酒佐饭两相宜。儿时夏天的午后,我大哥、二哥往往随一干人下河捞鱼。工具是比较简易的网罾——如今已为稀世文物了。我们便在家翘首以待,而且一般总不会失望。待夕阳西下,晚风吹拂时,一家人便围坐在户外场地上享用美味。鲫鱼烧毛豆,或许还会加上蟹、虾等美味,总是让全家痛快地大餐一顿。不知为什么,我从小不会捕鱼捞虾。但耳濡目染,我从小就会做菜,像鲫鱼烧毛豆这样的菜更是我的拿手好菜,至今仍会经常操刀表演。其实,能让家人喜欢我做的菜,于我是比享受美味更加高兴的事。

扁豆饭。扁豆,又名“鹊豆”“蛾眉豆”,一年生草本。荚果扁干,宽而短,淡绿或红紫色,一般春播秋收。中医上种子、种皮和花可入药。查《辞海》,方知扁豆竟是舶来品,原产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我国南北均有栽培。不过它可是伴我长大的好伙伴,因为它就长在家前屋后的篱笆上,或者靠墙竖起一些竹竿,扁豆藤就会在竹竿上蔓延生长。城里人一般只用扁豆做菜,而我家还喜欢用它做成咸饭。做法十分简单。把扁豆切成小块状,先起油锅加盐爆炒一下,取出,把水尽量滤干,等米饭煮滚并快要涨干时倒入锅内,用筷子打上一些透气洞洞,然后加火。如在铁锅柴灶上做更好。看锅盖上热气冒得较旺,锅底“哔叭”作响并有锅巴香味后熄火。焖上五六分钟即可揭锅享用。这种扁豆饭有一种特殊的青香味。用油稍多,米饭会黄而锃亮,十分爽口而不油腻。如爱吃猪肉的话,再加一些夹肥夹瘦的肉丁,就更加美味可口了。儿时家贫,很少吃上猪肉,父母偶尔为我们做上一次猪肉扁豆饭,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打耳光都不放碗。可惜现在营养过剩,这种猪肉扁豆饭再也不敢多吃了,但回忆起来,或者看着女儿和晚辈们津津有味地狼吞虎咽,我还是口水直流。

清水炖鸡蛋。问及天下美食,哪种为最好,当然是慈母做的了。母亲炖的鸡蛋,表面隆起,中间漏空,底下的水又是一片清澈。除了葱花、酱油、食油以外,没有其他辅助食材。关键是加工方法。母亲告诉我,要使炖蛋的汤清而不浊,关键是在鸡蛋打匀后要加入60到70度的热水,而且需一边加水一边搅动,当然恰到好处的火候也十分重要。时间过短,蛋凝固不好,当然水就不会清冽。时间过长,蛋会变老而失了柔嫩。我现在一般都在微波炉里炖,如果用三到四只鸡蛋,放在口径约20厘米的碗里,花时在七到八分钟为好。如蛋多碗大,则需延长时间。我家炖蛋一般都用酱油,起锅时炖蛋便呈现出黑里透红的颜色,随着热气缭绕,一股带着葱花味的香气会直往鼻子里钻。这是一道十分简易可口的家常菜,几十年一直是家中餐桌上的保留节目。而且我还喜欢把炖蛋拌在饭里一起吃,也别有一番滋味。说实话,我现在走遍全国,对各地特色菜蔬见识颇广,但自认都比不上清水炖鸡蛋。

有人说,美食犹如音乐,能调和情绪。德国一位物理学家说:“在家烹调的乐趣,像是在客厅里演奏弦乐四重奏。而上一流馆子用餐,却像是听一场盛大的演奏会。”尽管基督教把贪吃列为七大罪状之一,我却依然坚定地认为,热爱美食就是热爱生活。我也十分感谢父母给我人生带来的这一份特殊的生活享受和生命礼物。当然,家乡和家中的美食还有面拖蟹、红烧刀鱼、刀鱼馄饨、鸡蛋饺、走油肉、草头干豆瓣汤、黄瓜面疙瘩、盐炒花生米、茄子塞肉等等,也都是我永远也走不出的口福记忆。

真正天赐的生命礼物还是河豚!我至今认为,河豚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闻名中外的“长江三鲜”中,河豚是领衔者。有些古诗文阅读视野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有赞美河豚的著名绝句《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连苏东坡这等旷世文豪都为它倾倒并留下传诵千古的诗篇,足见河豚的魅力不同寻常。现在的河豚身价十分昂贵,真正野生的长江河豚已极为稀有,偶尔捕获少许,价格居然高达一斤万元以上。但我小时候却常能吃到这真正的美味佳肴。河豚有剧毒,主要毒在鱼油、鱼血、鱼目和鱼籽,而尤以鱼油为最。只要摄入一点生鱼油就可致命,但高温烹煮后毒性可趋无。所以儿时见我父亲宰杀烹饪,印象很深的是,他把菜刀、锅铲都放在锅里和鱼一起烹烧。烹煮时一定会飘出一股奇异的河豚香味,端上餐桌,定力再足的人也会垂涎欲滴。鱼油最毒却最为鲜美。鱼肋、精巢,白嫩胜于乳酪,口感最佳。鱼皮,其肥美软糯一定为饕餮者首选。因此至今在家乡的餐桌上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一定要把河豚皮敬给位尊或年长者。中医认为它有养胃健脾之功效。但必须反卷着吃,因为正面有细刺戮口。我父母烧河豚时往往加入少量的草头或青菜,或待河豚吃得差不多时,在汤汁中加入绿叶菜蔬再煮,其味之佳远非普通菜肴能比。我儿时的记忆中,河豚有刀鱼之鲜,比鲥鱼更肥但不腻,兼山珍之美,集海味之香。所以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印象,吃了河豚,桌子上其他的菜都没有滋味了!江南一带人人皆知“拼死吃河豚”一说,后来我才知道,此说也出自东坡之口。他在和人谈论吃河豚之美时有“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之叹。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个故事更为夸张。说某人因吃河豚中毒身亡,死后竟然托梦于妻,希望一定要用河豚祭祀他。就是医药如此发达和普及的今天,我的家乡吃河豚死人的事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其因大多是抢救不够及时。然而,我父亲烧了一辈子的河豚,我二哥也有几十年河豚烹饪历史了,他们手上从未发生过中毒事故。遗憾的是,现在吃到的河豚尽为人工养殖,味道和我儿时记忆里的已相去甚远。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日子走了,我还在;河水走了,桥还在;春潮走了,河豚还在。如今的河豚尽管都是人工养育的,产量很高而其味大打折扣,但仍是家乡独一无二的招牌大菜,而且近年已成江南一大旅游资源和景观。老家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是长江之滨一个十分富裕的乡村钢都——永钢集团中外闻名。近年永联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每年春天都会举办长江美食节,打出“赏油菜花,品长江鲜”的口号吸引各地游客。这里的“长江鲜”既泛指各种长江水产,也特指河豚。他们制作了一只已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记录认证了的大锅,直径3米,深0.96米,锅身全是1.2厘米厚的钢板,整只锅子重达3吨,号称“天下江鲜第一锅”。每年的旅游节时间,也“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季节,会有千条河豚一起下锅的盛况,方圆几公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河豚特有的缕缕香味。如东坡再世,他一定又会为此做出什么精彩隽永的广告语了。此等氛围之中,人头攒动之中,如有三五知己,把酒言欢,筷下生风,其乐融融,其味醇醇,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食得是福。“圣人为腹不为目”。2013年4月22日,我受邀在张家港市南丰中心小学讲课。晚上,周玉华校长带我去了永联村的美食街现场。觥筹交错之际,享用美味之余,我突然想到,下次一定带母亲来此一游,因为老人家特别爱吃河豚啊!种桃种李种春风

我在2009年出版的拙著《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的后记中写道:“在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和擅长讲话的人,但从小学开始,往往有机会在正式场合发言。这首先要感谢我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的程丽华老师。正是她的赏识鼓励,让我有了很多锻炼和出风头的机会。”遇见程老师是我一辈子的福分。人生天地,于千万人之中,于时空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见本是一瞬间的事。有些遇见是相识恨晚,有些遇见会成为生命的捉弄,但总有一些遇见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种桃种李种春风,生命中,和程丽华老师的遇见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

还是顺着我在后记中的话说下去。小学阶段我“最出风头”的发言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批斗校长方龙江先生。40多年来,每想到这件事,我总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内疚。那是1966年,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惨剧一夜之间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我读书的家乡村校义成小学的校长方龙江,成了首当其冲的受难对象。方校长是部队转业干部,当年的月工资是66元,这在我们全县都是最高的。由此推算,他应该是一个县处级干部。他为人谦和,心地善良。我读书时,义成小学实行单轨制,共六个班,两百来个学生。教师只有九个,包括校长在内都在一间屋子里办公。程老师曾和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次,少不更事的程老师和另外一位同样年轻的女老师在办公室里打闹取乐,一不小心,把置于柜子上的领袖石膏塑像给打碎了。天哪,这还了得,要是被人揭发,铁定是“反革命罪”,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方校长知道后,开始表示一定要向上级汇报。程老师她们一方面诚惶诚恐地反反复复向破碎了的领袖塑像鞠躬谢罪,一方面哭哭啼啼地反反复复向方校长求情。终于,此事不了了之。程老师说,方校长简直是救了她们的命。当然,他不去汇报而有如此担当,内心也一定是经过了激烈和十分痛苦的斗争的。可就是这样一位仁慈的老干部,不幸遇上了那个荒唐的年代。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义成小学的两个男教师想夺方校长的权,便趁“文革”爆发,煽动全校师生揭发批斗方校长。那天,方校长戴着硬纸糊制的高帽子,脖子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低着头站立于主席台一侧接受批斗。台上台下,口号声此起彼伏,还不时有石块和唾沫飞向方校长。究竟是不是程老师推荐我作为学生代表上台作批斗发言的,发言稿是不是我自己写的,方校长以后是不是一直怀恨着我,时至今日,这些都已不复重要。但一直让我这个当年的“红小兵”耿耿于怀的是,可怜的方校长,一个文弱瘦小的谦谦君子,竟遭受如此奇耻大辱!小学阶段能留在记忆里的东西已经很少,但方校长被批斗的那个场景,几十年来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之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我一直想找机会当面向方校长道歉,但始终没能如愿,只能几次拜托程老师转达我的歉疚和忏悔。道歉、自责之余,至今让我颇为得意的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在如此这般的活动中,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程老师给了我很多这种锻炼的机会。

遇见程老师是我一辈子的福气。她是常熟城里的大家闺秀,师范毕业时直接分配到我读书的那所乡村小学。我喜欢和感念她,不仅因为她长得漂亮大气,更因为她的文雅淑慧和兰心蕙质;不仅因为她课教得好,更因为她对待学生的那种慈祥柔和、温润如玉。我印象中,程老师的微笑很灿烂真诚。有时也板着一个脸,但说话却始终轻言轻语、柔软温和,更不会讽刺挖苦、恶语伤害。有时,看见我们同学间相互取笑嘲弄或出言不逊,程老师批评时最严厉的一句话,也是她的习惯性用语,便是:“你是不是想到自己说别人啊?”我一直十分感念程老师,因为她对我人生最大的帮助,便是鼓励了我,让我学会自尊、自信,比如经常让我上台发言,让我出班级的黑板报,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让我作为为数很少的学生代表参加镇里的“夏令营”活动——这在当时是极为风光和隆重的大事。正如莫言大师所说:“教过我的老师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坏的。”我是在另一所更小的小学读的一年级,当时教我的那个班主任,可能就属于“坏”的一类,因为他最大的本领和最惯用的“教育”手段就是体罚学生,比如打手心,踢屁股,甚至揪耳朵,打耳光。我应该属于比较乖的孩子,没被打过耳光,但罚站和打手心却是家常便饭。以后想到这个老师,我心里总觉得难过,而想到程老师,心里却总是有一种亲切和温暖感。现在我知道,教师和教师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待学生的态度。现在想想,就是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程老师绝对也是一流的教师,甚至可以说,这样有爱心、有气质、有水平、有责任的好教师,在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你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必须成为那样的人。程老师永远是我不断校准自己行为的一个标杆!“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这是台湾著名歌手齐豫、潘越云演唱的《梦田》中的歌词。在我少小的心田里,程老师种下的是一颗永远不老的大爱之心。而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我的一生中,能遇上程老师真是我的幸运。这还表现在,因为她,我遇上了初中的一位极为优秀的良师——初中语文老师赵延滨。赵老师是江苏南通人,民国年代的大户人家出身,1949年后被定为“工商地主”成分,于是几代人都沦为“劣等公民”。赵老师从小成绩优异,却只能读师范专科,而且毕业后只能被发配到外地的农村中学任教,后又因办学体制下放,从镇中学被打发到由义成小学演变成的九年制学校,成了程老师的同事,成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他和程老师因缘巧合,喜结良缘。让我一辈子受益也一辈子学习不尽的,是赵老师的风华才气和职业素养。中等个子,端正的国字形脸上戴着一副宽边近视眼镜,衣衫一向笔挺,头发总是铮亮,一副绅士派头,让我们望而生畏。更绝的是他的普通话,字正腔圆,浑厚的男高音,朗读课文总是那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我们听得入迷。讲课幽默生动,往往妙语解颐。毫不夸张,和现在的电视主持人或话剧演员比,赵老师一点儿也不逊色。还有他的字写得实在漂亮。无论上课的板书,还是作文的评语,简直和正式出版的正楷字帖没甚两样。自从我做了教师,而且也是语文教师后,每每想到自己十分普通的普通话,想到自己那不堪入目、不登大雅之堂的烂字,总觉得十分自卑和对不起赵老师。

我们师生结缘在那个不幸的年代,但在我的中小学时代有程老师和赵老师这样一等好的教师,又是我人生之大幸。我一直十分感恩他们夫妇。“文革”结束以后,他们先后调离我的家乡张家港市,回到了程老师的老家常熟。程老师后来在常熟名校石梅小学退休,赵老师因出众才华调入常熟的一所大专学校,现已退休多年。如今他们在常熟城里安享幸福晚年。白衣卿相,光风霁月。然每念师恩,我自泪眼潸然。2012年10月的一天,一位从小学到高中的老同学造访。午餐席间,几杯小酒下肚,老同学真情感慨:“这辈子有程老师、赵老师做我们的老师,是十分骄傲的事情……后来我和赵老师多年师生成朋友,可以一起喝酒一起打牌,但是在程老师面前,我一定是毕恭毕敬的,因为我一直把程老师作为我的母亲一样看待!”幸福啊,程老师!能让学生一辈子视自己为母亲,这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啊!“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想到程老师,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李谷一的代表作《乡恋》。恩师张菊生的师道尊严

中学时代印象最深最好的、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高中语文老师张菊生。

小学毕业之时,正是“文革”开始之日。学校停课,教师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谓之知识分子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1966年7月到1968年8月,我和所有的小学同学都失学在家。我大哥他们高中生,好多人都留在学校参加“红卫兵”组织,批老师,砸校园,破四旧,搞武斗,接着是全国大串连,步行到北京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我们年纪小,只能回家做家务,割猪草、羊草成了我们的“主业”。当然也偶尔作为小尾巴参加一些破四旧之类惊世骇俗的“革命”行动。别人家里的,自己家里的,特别是地主富农家里的,凡雕刻着龙凤花草、旧时人物,或写着“福禄寿喜”一类文字的,一切家什用品,都是我们“革命”的对象。轻则铲刮涂抹,重则砸烂烧毁。

因着“复课闹革命”的口号,我又重新回到学校上学。1968年秋到1970年秋的初中两年,是在贫下中农讲师团和工农业基础知识为主要课程的日子里度过的。1970年秋至1973年1月,我在家乡镇上的兆丰中学读完高中。高中的课程稍微有些规范了,教师也大多是接受改造获得“解放”以后返校的中青年骨干。其中,语文教师张菊生,数学教师邱家健、姜殿法,英语教师吴淑凤,历史教师谢师荣等,都是水平很高的好教师。特别是张菊生老师,更是乱世校园里鹤立鸡群的佼佼者。

首先是他的水平。张老师是张家港本地人。从小爱好文学,成绩也特别好。但因为是地主家庭出身,他只能读中师,后因工作出色,得缘去南京师范大学脱产学习了两年。张老师的文学素养深厚,特别擅长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艺术等方面的鉴赏分析。普通话好,又富于激情,听他的课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哪怕是语文不好的同学,听张老师的课也总是一知半解地十分认真投入。我从小爱语文,小学、初中时分别受程丽华、赵延滨等名师的教育感染,高中时又接受张老师的教诲熏陶,于是对文学更加着迷,对作家更加崇拜。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一定非作家莫属。当然,这个看法至今没变。张老师对文学的生动阐述和精彩演绎,让我在佩服得五体投地之际,产生了一种羡慕和向往:将来,我也要做张老师这样的语文教师。

张老师的卓尔不群和对我人生的影响,还在于他的认真敬业。那个年代,没有测验,没有多少考试,没有统考以及小数点都要保留几位的成绩统计和分数排名,也没有根据成绩分数去评什么职称和先进荣誉称号的事情,更没有那令人讨厌的层层检查、评估、验收和考核。学校工作和教学运行,一切的一切,似乎全凭惯性,全凭教师的自觉和良心。而张老师恐怕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上课总是成竹在胸,详略有致,一环扣着一环,那一定是建立在认真备课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之上。批改作业特别是批改作文,总是有详细修改,有眉批,有总评,有时作文本的上下左右都是他的红笔墨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差生”的帮助转化,他对“差生”向来是盯住不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记得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学下午不知何故缺课,又正好是张老师的课,课后张老师居然踏着自行车到这个同学的家里去家访了解。记得有一位同学早上总是迟到,张老师居然一大早赶到他家里,把他从床上拖出来,让他准时到校上课。这些,在当时的校园里无疑是空谷足音,一时传为佳话。后来读周国平先生的《安静》,里面说“中国人缺少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因而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律”,我马上想到了张菊生老师。也许,正是灵魂生活、宗教精神,才使他没有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或避世修行,而是怀揣对知识的敬畏、肩负人世间的重负,依然坚定地行走在教育的朝圣路上。

正因为认真,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候,他实实在在地帮了我一个大忙。我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我本已复习迎考,无奈突发急性黄疸肝炎而放弃。后于1978年7月20日至22日参加恢复以后的第二届高考。我报的是文科,先后考政治、历史、数学、地理、语文、英语六门。其中,英语不计入总分,只作录取参考。高考结束后的7月25日,我在日记中写道:“两天四门功课考后,深知决定性的一仗还在明天的语文……究竟是怎样的考题?会不会在我最喜欢的语文上毁于一旦?实在是忐忑不安……22日上午8点整,打开试卷,8开的纸,正反两面全是试题。点标点,填实词,填关联词语,改病句,缩写文章,解释文言句子,译古文,就是没有作文题。啊?没有作文的高考!惊愕了。转而内心充满喜欢,一篇文章能否成功,把握不大,这样完全考查基础知识的试卷,我还是比较拿手的。”其实,这段日记漏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我的古文题做得特别好。这正得益于张老师的帮助!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78年7月19日的下午,第二天就要走进考场了,我一个人在家埋头复习。突然,在语文复习讲义上看到一段古文,是《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那一段,有几个词语我还弄不懂。我立马放下讲义,骑自行车赶到学校找张老师。张老师认认真真,一字一字地给我解释、疏通、串讲、翻译。豁然开朗!我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等到22日上午打开语文试卷,看到古文部分的翻译题,正是我前天向张老师请教过的那段文字,那个高兴啊,差一点在考场里手舞足蹈!后来,我以全公社文科总分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其中,张老师实在是功不可没!

功不可没,让我铭记终生的,绝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和文学的启蒙。张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格的影响,是知识尊严、师道尊严、教育尊严这些精神上的感染。中小学时代,尽管我爱语文,各科成绩中也数语文最好,但实实在在地说,和自学相比,学校和老师教给我并能让我终身受益的东西其实并不很多。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呼吁一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串讲分析,到八九十年代倡导的提问和启发,再到当下时兴的讨论、合作、探究,从语文体系的构建,到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方式的构建,如果离开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师表形象的要求,究竟对语文本身有多大的意义呢?我这样讲并非全盘否认学校和老师的作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小学的程丽华老师、初中的赵延滨老师,到高中的张菊生老师,他们给予我的最大帮助,是为我树立了一个“语文人”的形象,让我从小有了一个强烈的心愿:将来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知识渊博、口若悬河,而且爱生敬业的优秀语文老师。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内容,不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而是教语文的这个人的精神内涵、人格魅力和职业形象。

我即语文。现在想想,张老师身上最可贵的人格特征是富有热情:对文学和教育充满虔诚,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爱,拥有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爱默生说:“有史以来,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点事情,能不能有一点人生的成就,能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不是由能力决定的,也不是由机会决定的,而是由有没有热情和想成就大事的志向决定的。因此,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才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在成功的各种特质中,“热情是第一位的”。张菊生老师给我的最好的职业和人生启蒙也正在于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