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3:16:48

点击下载

作者:佚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试读:

校注说明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简称《人镜经》)。原书八卷,著者佚名。由明代医家钱雷增补二卷后刊刻于世。

一、作者简介

钱雷,明代医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乃宋代名医钱乙后裔,钱氏家学传至钱雷已逾数百年。其父离世甚早,则师从王宗泉学习医术。王宗泉先人亦为御医,侍从皇室,治愈太后濒危及皇太子风蹶,名震朝野。钱雷深得王宗泉的医道,并侍先生纂述,协力著有《脉经本旨》《药性统宗》《病源纲目》《体仁拔萃》《灵素枢机》等书。

二、成书与版本情况《人镜经》著者佚名,钱雷购得此书,在原书基础上增补附录二卷,其子太医院医士钱选及孙钱世忠同辑,由洪启睿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行。此后钱氏于杭州行医,将书授予张俊英,张氏又作续录二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刻,(简称张俊英刻本)。

明末清初,清源刘禧庆得张俊英刻本一帙,后由益州张吾瑾捐俸翻刻,即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益州张吾瑾刻本。康熙本在雍正年间又经重刻,即清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刻本(简称雍正本)。另有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陈铎校梓《寿世内镜图说》八卷,实则该书包括附录、续录之改名者。

三、学术特点

钱氏大为推崇《人镜经》,为之增补,发前者之未备,以气化形化之源著人道伊始,立胎元图说知男女攸分。并针对王冰云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而王履云“有一胞中”说,撰“膀胱图正讹”篇,据载钱氏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从刽子手手中遂一检视,膀胱“果无上口又无胞居中,但有一管直达前阴而出溺,其精管循腰脊绕大肠之右而合出于前阴,但精管在溺管之下尔”,以亲眼所见解开了以前的困惑。

四、校注原则

1.本次整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温陵洪启睿刻本为底本。

2.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进行标点。凡涉及前后顺序的“左”“右”字样,一律直接改成“下”“上”。

3.原书中异体字、俗写字、古字等径改为通用规范字,不出校记。如“藏府”改为“脏腑”,“紫苑”改为“紫菀”,“射香”改为“麝香”等。通假字出注。

4.对书中生辟字词注音并解释。

5.原书中引录他书文献,如《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等,有删节或缩写,但不失原义者,均不予改动,以保持底本原貌。有关引文出处的注释,凡引文与原文献文字完全相同者,用“语见”表示;引文与原文献文字大部分相同,但稍有出入者,用“语出”表示。

[1][2]

往余奉玺书观察两浙,备兵明州 。明州故东南要害,讯谍 [3][4][5][6]旁午 兵使者日 董材官骑士超距投石,或进长年 望云气觇 [7][8][9]天吴 ,出没无宁晷 也。会天幸赤白羽息 ,得以文墨暇讨《素问》诸方书读之,间治参苓为摄生计,庶几无风露忧,以当县官[10]一日之用。所习医叟钱雷,番番 然,暇辄诣余,望其容老而加[11]晬 ,与之谈方脉,辄有当也,尝手一编名《人镜经》以上。余惟[12][13][14]经之为义綦 尊且重,自轩岐嘉惠冯生 ,更设问难,以牖 来学。虽云方术,亦得称经,叟操何义而侈名若是?乃受而阅之,则自人身关节脉络悉肖为图,图各系以说,穷源极委,灿然明备。即隔垣而视,弗洞于此。复有附录,以衍未尽,则又直溯人道伊始,以究极十二经之变化,靡不凿有依据。余卒业始悚然流汗,谓生人受病万端,攻亦万变。治者徒切指下决情形,死生之命悬于呼吸,孰是匪亲[15]所遗而屑越 ,不讲于医效哉?既又为之喜曰:得是编而广惠宇内,[16]即庸夫少 习岐黄家言,亦能按图详说,审候寻原,何至取人七尺,玩弄掌股间者而折肱称良犹后已。叟老矣,为德于乡,不欲近名。余[17]惟医自叟而中兴,若之何秘弗传,乃捐大官钱,授之剞劂 而告成事。凡卷八,附录二,精而赅,简而括,一开卷了然,真人镜哉!即以经名,奚而不可?抑有要焉叟之说,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昔扁鹊朝三见齐王,而三进之曰:君疾渐矣,不治不起。王怒叱之,扁鹊惧而[18][19]走 。王疾而求扁鹊,晚矣。余往治兵海上,廪廪 防未然,斯[20][21]其指 与叟合。然则,此亦鱼之筌 也夫?客曰:子之言似矣,而[22][23][24]不思天子昔以瀚海车师 畀 尔,方叔壮猷 之寄兹,且岳岳 [25][26] 蕃宣 ,与古大国诸侯等,将一邦痿痹凋瘵,子大夫实诊视之,顾安用此方伎为?余唯唯否否,闻之医犹相也,天下如人一身,然阴[27]阳燥湿不一,其宜宽猛刚柔不一,其用平则致养,疾则摽 攻,梁[28]肉药石 ,自古喻之。世有神明经济者,将无以是编为治镜乎哉![29]余不敏,请书其臆 以矣。[30]

时万历丙午孟秋穀旦 赐进士中奉大夫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前两奉敕巡视海兵边储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礼部祠祭司郎中温陵洪启睿叙

[1]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

[2]询谍:询问。

[3]旁午:四周,到处。

[4]日:据文义,疑为“曰”。

[5]长年:长期。

[6]觇(chān搀):偷偷地看。

[7]天吴:水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八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此处指猛兽。

[8]宁晷:安定的时刻。

[9]赤白羽息:赤白羽,指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亦泛指军旗。比喻战事平息。

[10]番番:形容白发。番,通“皤”。《送正仲都官知睦州》:“是以世间人,鬢髮易番番”。

[11]晬(zuì最):温润的样子。

[12]綦(qí其):通“极”。《荀子·王霸》:“目欲綦色,耳欲綦声。”

[13]冯生:原义为恃矜其生,引申为眷恋生命的众生。

[14]牖:窗户,引申为启发。

[15]屑越:轻易捐弃,糟蹋。

[16]少:稍微。

[17]剞劂(jījué基绝):刻印。

[18]走:逃跑。

[19]廪廪:危惧貌。

[20]指:通“旨”。意义。《汉书·司马迁传》:“乃论六家之要指。”

[21]筌(quán全):捕鱼的竹器。比喻工具。

[22]瀚海车师:瀚海,蒙古大沙漠的古称。车师,古西域国名。

[23]畀(bì必):给与。

[24]方叔壮猷(yóu由):指年纪虽大却有宏大的谋略。语出《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

[25]岳岳:挺立貌,耸立貌。

[26]藩宣:比喻卫国重臣。

[27]摽(biào鳔):打,击。

[28]粱肉药石:粱肉,指精美的饭食。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

[29]臆:心中的想法。

[30]穀(gǔ谷)旦:吉日。

刻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序

[1][2]

余上世仲阳氏 仕宋,以医名世,神宗擢翰林医院,赐金紫 ,[3]家学传今。父祖皆继是业,源远而绪分,痛余考蚤世 ,无所指授,乃从业宗泉王先生。先生,光禄大夫上柱国谷斋先生后。谷斋事高[4]庙 ,以内科全皇太后濒危,事文庙,以幼科苏皇太子风厥,立殊勋,征进御院,加授太保谨身殿大学士,名震朝野。诸撰摭补偏拾遗,[5]剔歧彰隐,先生出其后,学迈凡伦。余传其秘奥,道遂行。爰售 知抚院藩臬郡邑诸公,岁辛未代巡虬峰,谢公罹重疾,进方饵得异效,[6][7]嗣后疗巡鹾 浒西孙公亦效。公改巡江右 ,征往讲医论道,历三[8][9]时 以归,归则先生即世矣。不获启手足 ,心犹痛焉。人亡,书亦散亡矣。购其遗,得一书,曰《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尽采《素》《灵》十二经、奇经八脉次第旧编,每经主之以脏,配之以腑,继以[10]图说,腧脉步穴 所在。五运有太过不及,平气而先后之不齐,六气有司天在泉,淫胜厥复之不一。气运主客所临,胥为民病。而又别是动所生之见证,脉诊四时顺逆,而推阴阳表里寒热,血气虚实之所因,详五邪十变,而断乎病,死生之有定。各经投以药饵,正逆引导,随其气味厚薄升降所宜,相虚实垂子母补泻之法。内景别喉咽分气食,揭七冲、四海、八会,而知荣卫经脉之流行。外景列正背侧图,著头面胸背、腹胁腰脊、足股骨节,而举形体之悉备。手足虽分十二经,[11]而周流交接,条贯互根,至简至妙。譬之探奇武库 ,张乐洞庭 [12] ,其义备,挈裘于领,提网于纲,其要举,不必皓首穷研,丹铅[13]椠 录而包括无遗也。深得轩岐心法,而高出于诸贤之纂辑,会而[14]通之,可以辨证,可以处方,可以拯疲癃 ,可以寿国脉,如运之掌矣。忆昔统观《素》《灵》若探瀚海,屡欲抽思捷径,限于蠡测 [15] 之未宏。兹得是编,三复隽永,先得余心之同。然求其人,惜无[16]序引赞跋可稽考之。《医鉴》有徐仲融 者,得异人授以葫芦,启视乃《扁鹊人镜经》。史言长桑君饮以上池之水,尽见脏腑症结,是[17]经岂扁鹊所遗耶?何以又有后贤之绪论在也?谛 疑之。必有豪杰之[18]士,神符心悟,探赜 钩玄,著为济世之典,用以指书后人。若泛[19][20]舟以适波斯,蹑蹬 以登岱华 。引之以入俞跗雷公之域而不止[21]也。先生之书,尽为人取去而独留以遗我,是未识为黄石 之秘,[22][23]只以覆瓿 目之而已。余惟丰城之宝 ,必有鉴别者识之,而道必待人以行,书必得人以传,于以垂不朽事业。天下或有得其序引以观而知作者姓名未可知也。余侍先生纂述,协力著有《脉经本旨》《药性统宗》《病源纲目》《体仁拔萃》《灵素枢机》,非不征有发明,[24][25]未暇 梓,而汲汲是编,不敢隐秘自私,不特为吾辈筌蹄 ,虽以呈缙绅巨公一纵目焉,必能知证疗之概,断不为粗工所误矣。是书[26][27]扶济之功岂谫 浅耶,而余之附骥 岂不远哉。此编原系缮本 [28] ,因录者肤陋,遂致文义有未协,次序有

不伦,尤有戾于经旨者,如心图中多一咽系,肺图中多一食管,[29]

膀胱图中多一胞于其内,此皆踵 前人之伪,亦由未之经识故[30]尔。余乃逆流讨源,悉本《素》《灵》厘正之,芟 其纰缪,黜其重复,勿使复淆心目。幸有得于目击者,另著于附录中。其脏腑图照《华佗古内照图》《御院铜人正背侧内图》质而正之,诸经络髎穴所著未的,考诸《窦太师针经》、忽太史《金兰循经》、滑氏《十四经[31][32]发挥》为之裒注 而步穴始当矣,复著直音,俾 易诵读,考窍之详,庶体作者之意,不敢疑以传疑云尔。

万历岁在丙午季夏上吉旦四明后学豫斋钱雷谨序

[1]仲阳氏:钱仲阳,钱乙。北宋著名医学家。

[2]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3]蚤世:早逝。“蚤”通“早”。

[4]高庙: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此指宋高宗。

[5]售:施展医术。

[6]巡鹾(cuó矬):盐官。

[7]江右:江西省的别称。

[8]三时:三季。

[9]启手足:善终的代称。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此处指其师王宗泉临终时钱雷未能侍奉在左右。

[10]步穴:穴位。

[11]探奇武库:在储藏兵器的仓库里探寻。

[12]张乐洞庭:在广阔的原野上奏乐。语出《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

[13]椠(qiàn欠):书板,古代削木为牍,没有书写过的素牍叫椠。《西京杂记》:“怀铅握椠。”

[14]疲癃:曲腰高背之疾,泛指年老多病之人。

[15]蠡测:以蠡测海的略语。比喻以浅陋之见揣度事物。

[16]徐仲融:徐熙,晋代医家,东海人,性好黄老。

[17]谛:审。

[18]探赜:探索奥秘。

[19]蹑蹬:踩踏石阶。

[20]岱华:指泰山和华山。

[21]黄石:指黄石公。为圯上授张良《太公兵法》的老父。

[22]覆瓿(bù不):即覆酱瓿。比喻著作不被人重视。

[23]丰城之宝:出自《晋书·张华列传》。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雷焕曰此谓宝剑气也。华乃拜焕为丰城县令,焕掘土得双剑传其子雷华。后雷华渡河,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比喻此书如丰城之宝剑。

[24]〓:刻印。

[25]筌蹄:筌,本作“荃”,捕鱼竹器,蹄,捕兔网。比喻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26]谫(jiǎn减):浅薄.

[27]附骥:骥,好马。附骥,比喻攀附他人而成名。此处谦指自己所作之序。

[28]缮本:抄本。

[29]踵(zhǒng肿):跟随。

[30]芟(shān删):除去。

[31]裒(pou)注:集注。

[32]俾(bǐ比):使。

卷之一

肺大肠总图 二经总论 脉解

会厌缀于舌本之下,正应乎气管之上,气管即喉咙也,居于前,主持呼吸,为声音之门户。又曰:吸门十二节,上三节微小,下九节微大,第四节乃结喉也,结喉可容得上三节于内。如进饮食,则结喉即起套于上三节之外,直抵于会厌之下而掩之,令水谷不得而漏入焉,一或误投之,即发呛而不已矣。

寅肺金主手太阴经,卯大肠主手阳明经,此二经为表里。肺位居[1]高,为诸脏之华盖。经云:脏真通于肺,以行荣卫阴阳 。又云:肺者,[2]相傅之官相宰、相傅、保傅,治节出焉 。《难经》云:肺重三斤三[3]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

肺白象金,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何也?然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桑,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征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复沉,是辛归庚也。始由从化,终则归元。

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肺形如人肩,二布大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零四孔,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椎音搥。类同。经云:肺色白,其[4]嗅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 。

肺属金,干为天。干者,金也。故曰天气通于肺,故应天,上连于会厌。会厌者,声音之门户。肺属金,律应黄钟,象金石之有声也。厌音掩。

金王于秋,相于季夏,发于冬,困于春,死于夏。其王日庚辛,王时日晡,其困日甲乙,困时平旦,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晡音逋,申时也。禺中,日中也

经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5][6]之太阴,通于秋气 。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又云: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故曰肺不和,则鼻不[7][8]闻香臭 。又曰: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又云:精气并于肺则[9]悲 。

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主气,气病无多食辛。

久卧伤气,劳伤于肺。

损其肺者益其气。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又云: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10] 。

肺热病,右颊先赤。

肺俞在背第三椎,其募在胸旁中府。俞为阳,《扁鹊传》作输,犹委输之输,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募为阴,犹募结之募,经气聚于此也。

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喘喝 ,胸盈仰息。音褐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淅音昔,洒,淅也,厥冷也,邪气也,即伤寒伤风类。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列缺穴。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矢,屎也。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皏音聘,肠白貌。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倚息,目如脱状。

肺水者,身重,而小便难,时溏泄。

肺中寒者,吐浊涕。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音壁,跛也。

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贲音奔,平声。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浮短而涩,肺也。浮短而疾,大肠也。

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在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濇,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也。濇音穑,涩也,菽,豆也。

帝曰:秋脉何如而浮?歧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曰:何如而反?答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答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11]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12]

肺脉来厌厌聂聂 ,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厌,淹入声,聂音摄。

肺病身有热,咳嗽短气,吐出脓血,其脉当短濇,今反浮大,色当白而反赤死,是火克金也。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吐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血汗者禁再汗,至今谓至盛暑之令也。耎音软。

秋肺脉欲浮而短涩,肾脉欲微而伏,命门脉欲微而滑,肝脉欲浮而弦细,心脉欲浮而洪,脾脉欲浮而微缓。扁鹊曰,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又云: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毛枯折,毛折者则毛先[13]死 。丙日笃,丁日死。

肺实梦兵戈,虚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或行水田。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金器。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故名之也。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五分。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一名肛门,言其处如车缸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一名直肠,受大肠之谷而道出焉,又曰:[14]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

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脐旁天枢。俞为阳在背,募为阴在腹。

大肠为白肠。[15]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寒则鹜溏,热则垢腻。厥气客大肠,则梦田野。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虙即伏字,瘕音假。

肺经脉图 步穴歌 是动所生见证

凡十一穴,左右两行,共二十二穴。起于中焦,出中府穴,至少商穴止。

手太阴肺之脉起于中焦中脘,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尺泽,循臂内上骨下廉,直大指曰上骨,内谓内侧。入寸口经渠,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臑音如膊,下对腋处为臑,盖肩肘之间也,腕音换。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气户旁二寸,人迎之下[16]二骨数。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 论,孔最腕中七寸举。列缺腕侧寸又半,经渠寸口陷脉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裹。少商大指内侧寻,喉肿针之随得愈。

手太阴肺经,少血多气。

是动病,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音务,目不明也。此为臂厥,是主肺。

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黄,卒遗矢无度,盛者寸口右手大三倍于人迎左手,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经脉图 步穴歌 是动所生见证

凡二十穴,左右两行,共四十穴。自少商穴交与商阳,循肘上行至鼻旁迎香穴止。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音隅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水沟,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迎香

手阳明兮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寻三间强。岐骨陷中寻合谷,阳溪腕中上侧详。腕后三寸是偏历,五寸之中温溜乡。下廉上廉下一寸,上廉里下一寸方。屈肘曲中曲池得,池下二寸三里场。肘髎大骨外廉陷,五里肘上三寸。臂臑髃下一寸取,肩髃肩端两骨当。巨骨肩端叉骨内,天鼎缺盆之上藏。扶突曲颊下一[17]寸,禾窌 五分水沟傍。鼻孔两傍各五分,左右二穴皆迎香。髎音膠,溜去声,窌音教。

手阳明大肠经,多血多气。[18]

是动病,则齿痛 音拙肿,是主津液。[19]

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 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人迎左手大三倍于寸口右手,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鼽音求,衄女六切,痺音弊。

燥金气运 二经引药 二经治法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在泉,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六气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甘辛,以苦泄之。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甘苦,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五气阳明位也。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乙庚化金,其音曰商,庚阳为太商,乙阴为少商,平运曰正商。

西方属金而生燥,阳气已降,阴气复升,风气劲切,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原苍翠,烟浮草树,远望氤氲,此金气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然,此万物成阴,亦金精白露之气也。太虚埃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亦为金精霜肃之气也。

金运太过,坚成之纪,其政肃杀凋零,肝木受邪,民病少腹两胁痛,目赤眦疡,耳聋,上应太白星。眦音恣,疡音阳。

金运不及,从革之纪,其政燥烁 ,金衰火行生气,民病音削躁切[20]肩背膂 重,鼽衄嚏血,便注下,上应荧惑星。荧音营。

金运平气,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化敛,其政肃,气正民和。

阳明燥金,主五之气,在秋分六十日有奇,天度至此,清气行,万物皆燥,其客气动,加临不一,随至而言政也。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草木晚荣,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肝经太冲脉绝者,死不治。胠音区,又音怯,腋下也。

金胜木绝,故死,当卯酉年上半年是也。

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瞀雾清瞑,民病喜呕口苦,善太息,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当子午年下半年是也。

手太阴阳明引经药歌

寅肺升麻南款桔,玄檀山药麦天冬。阿胶茯味葱桑白,枇杏麻黄豆蔻同。栀缩芩知梗藿石,升葶瓜芍枳苏通。

卯大肠有升麻芷,薤白麻仁肉蔻胶。白石脂膏砂石使,将军麻葛枳升翘。将军,大黄也。

肺大肠补泻药方法

肺大肠金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诃皮一作黄芩。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肺气盛,则苦气上逆,泄则不逆,苦性宣泄,急食苦以泄其气逆。

肺金受病制于火,收则不受火克而自宁,故欲收,酸能收,急食酸以收之。酸益肺,故用以补,辛性散逆,故以辛泻之。

辛先入肺。

肺宜食苦。

肺虚,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阿胶散补之。补母脾土,以甘草。

肺实,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若曰实则泻其子,肾水无实不可泻。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必须润之。

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虚则喘而少气,阿胶散。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

肝乘肺,微邪,恶风眩目昏愦而嗽,羌活膏。

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术散。

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

凡肺之得病,先观心之虚实。若心火炎盛烁金,即当先抑心气,后服肺药。若心气和,更看脾脉虚实。若脾气虚实冷,不能相生,而肺家不足,则风邪易,故患肺恶寒者,由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亦痞满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热膈则肺大肠不通,其热毒气必上蒸于肺,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脾气实者通之,须随其气之寒热以治之。故有益心气脾气之药,当诊其脉,若心脾俱和,肺自生疾,则察肺之虚实而治之。

治心气实热烁金,肺受心邪而生疾,若心脉洪大,于肺部微见心脉,宜先服此抑心气方。

茯苓 黄芩 玄参 甘草 麦门冬 升麻 桔梗贝母 牡丹皮 犀去心去心去骨角 ,各一钱 沉香 木香 二分镑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不拘时,和渣服。

治脾气乏不能生肺,而肺气不足多感风邪益脾方

厚朴 ,一两 草豆蔻 人参 甘草制各五钱一钱

干姜一钱六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空心和渣服。

治脾气盛实,痞隔中焦,大肠与肺不能相通则热气蒸于肺,因而生疾。若诊得脾脉洪大,宜通脾气方。

桔梗 大黄 麻黄 枳壳 柴胡 杏仁 羌活 木香大腹皮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

阿胶 ,麸炒 马兜铃 ,焙 鼠粘子 ,炒香甘草炙一两五钱二钱半二钱 糯米 杏仁 ,去皮尖炒半一两七粒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温服。海藏云: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麦门冬之补也。宜审之。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

桑白皮 地骨皮 ,一两 甘草 ,五钱细锉炒香洗去骨炒炙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盅,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温服。海藏用此泻肺热骨蒸自汗证,栀子、黄芩亦能泻肺热,当以血、气药分之。

治肺热言喑,喘息短气,好睡,下脓血方。

生地黄 石膏 麻黄 杏仁 升麻羚羊角 芒硝三钱四钱二钱一钱八分各钱二 赤蜜 淡竹茹分一小盏弹大

上咀,水二盅,煎八分。去渣下蜜煮二沸,温服。

橘皮汤,治肺热气上,咳息喘急方。

陈皮 麻黄 紫苏 柴胡 宿姜 杏仁 皮尖炒,各一钱半 各一钱各八分去石膏

四钱[21]

水二盅,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煎八分。温服。沫音浡 。

治肺热喘息鼻衄方。

羚羊角 玄参 射干 鸡苏 芍药 升麻 黄柏 生地黄 栀射音夜各一钱三钱子仁 淡竹茹弹大

水二盅,煎八分。要利者加芒硝一钱。

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煮散方。

茯苓 麻黄 黄芩 大青 桂心 石膏 钱 丹参 五味子 各六分各三分五一钱甘草 贝母 橘皮 芎 枳实各二钱二枚

上粗散帛裹方寸七,井花水一盏,煮五分。温服。七匙也,四方一寸。

麻子汤,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

麻子 桑白皮 桂心 人参 饴糖 盏,饴音仍 阿胶 紫一升三两各二两大酒菀 干地黄各一两三两

上咀,水十二盅,煎至五盅。分五服。

小建中汤,治肺与大肠俱虚寒。乏气,小腹拘急,瘦瘠。

大枣 生姜 桂心 甘草 芍药四枚各三钱二钱五钱

上咀,水二盅,煎一盅,去渣,内饴一两半,煎八分。温服。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内生疮。

生姜 陈皮 竹茹 黄芩 栀子 白术 桂心 茯苓 芒硝 生地二钱各二钱捣 ,二两 大枣汁二枚

上咀,水二盅,煎八分。温服。

黄连补肠汤,治大肠虚冷,利下清白,肠鸣逐痛。

黄连 川芎 茯苓 地榆 酸榴皮 伏龙肝五钱各三钱五钱半弹大

上咀,水二盅,煎八分。临服下伏龙肝,再煎二沸。

治肺有风热,头目昏眩,皮肤瘙痒如虫行。

麻黄 羌活 川芎 射干 荆芥 山栀 紫苏 牡丹皮 杏仁 ,各一钱 去皮尖黑丑 细辛 僵蚕 ,各一钱二分

五钱炒去丝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半,水一盅,姜一片,煎二三沸。食后和渣服。

治肺感风寒而嗽,服凉药愈多清涕方。

陈皮 麻黄 羌活 川芎 紫菀 桔梗 细辛 甘草三钱各一钱一钱二分一钱六分

上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食远服。

治肺热面生疮,胸中滞塞,不时口有胶涎。

紫苏 桔梗 麻黄 羌活 丹皮 连翘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熟汤送下。

治一切远近肺气微感寒时即便打嚏,渐加喘急,必初感寒打嚏时,即宜此方止之。

陈皮 麻黄 桔梗 防风 川芎 紫菀 羌活 杏仁 甘草 细辛三钱各一钱

上末,每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八分。空心服。

治大肠秘热大便难,烦燥头疼,腹胁满口苦方。

大黄 牵牛 ,各三钱 桔梗 枳壳 川芎 羌活 木香 柴胡 独炮半生半熟活各一钱

上细末,熟煮莱菔入药末,于内木臼同捣,令可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熟汤下三十粒。

治大肠虚冷,食少非时飧泄方。

吴茱萸 诃子 丁香 草豆蔻 川芎 防风 舶上硫黄炮各等分六钱

上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肺有风气,四肢痿,胸胀喘逆,宜炙肺腧穴。

肠中胪胀不消,炙大肠腧。胪音闾,腹前皮也。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肺逆有痰喘嗽,炙列缺。

肠如雷鸣相逐下利,炙承满五十壮。

[1]脏真荣卫阴阳: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篇》。

[2]肺者……治节出焉:语见《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3]肺重三斤三两……主藏魄:语见《难经·四十二难》。

[4]肺色白……其液涕:语见《难经·三十四难》。

[5]肺者……通于秋气:语见《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6]西方白色……开窍于鼻:语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7]五气入鼻……则鼻不闻香臭:语出《素问·五脏别论篇》。v

[8]背为阳……肺也:语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9]精气并于肺则悲: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

[10]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

[11]帝曰秋脉……下闻病音: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12]厌厌聂聂:安静平和貌。

[13]手太阴……则毛先死:语出《灵枢·经脉》。

[14]魄门……不得久藏:语出《素问·五脏别论篇》

[15]濯濯(zhuózhuó浊浊):象声词。肠鸣音。

[16]约纹:张俊英刻本作“纹约”,义胜。

[17]禾窌:即禾髎,穴位名。

[18](zhuō卓):颧骨。

[19]鼽(qiú求):鼻塞。

[20]膂(lǚ吕):脊梁骨。

[21]浡:张俊英刻本作“莫”,义胜。

卷之二

脾胃总图 二经总论 脉解

巳脾土主足太阴经,辰胃主足阳明经。此二经为表里,位居中央,谓之孤脏,其形如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诸经之气,交归于中,以营运真灵之气,意之舍也。又云: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主养四脏,故呼吸以受谷气,以其上有心肺,下有肾肝,故曰在中。又云:脾掩乎太仓,脂膜相连,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脘音管。经云:脾胃[1]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腹为[2]

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灵枢》云:脾重三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3][4]

散膏半斤 。主裹血主藏荣。又云:脾藏意与智 。《难经》云: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5]

液涎 。土寄王于四季,尤王于长夏长夏六月,相于夏,发于

秋,囚于冬,死于春。其王日戊巳,王时食时日昳。食时,

侵晨至食时也,昳日仄也。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死日甲

乙,死时平旦日出,皆本时也。经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

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6]

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

舌本。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谷气通于脾。精气并于脾则畏。

脾恶湿。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久坐伤肉,劳于脾也。

饮食劳倦,则伤脾。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令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7]天地,故上不至头,下不至足,不得主时也 。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答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8]经而受气于阳明 。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脾俞在背十一椎傍,募在腹傍章门。胃俞在十二椎傍,募在太仓。[9]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又云:如缟裹栝蒌实者生 。又[10]曰: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栝蒌,即瓜蒌也。

脾热病,鼻先赤。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气盛则梦歌乐,体重肢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脾弱病下利,白肠垢,大便坚,不更衣,汗出不止,或五液注下五色。不更衣,不大便也。贵者入厕必更衣,故云。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衣,哕,死入声卧不安。

脾水者,腹大四肢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约者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脾咳之状,咳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诊色,诊视也。

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病者,必身重,善饥,唇黄肉痿,足不收,善瘛音气脚下痛。虚则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脾之积,名曰痞气。

右关脾胃脉所出。浮而迟,脾也;浮缓而稍疾,胃也。

脾脉大而缓,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11]按至肌肉而得者,如微风轻飐 音闪,柳梢之状为缓,又稍加力脉道敦实为大也。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可见?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喙音熙,鸟嘴也。此谓不及,病在中。[12]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

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脉来坚锐,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脾脉坚搏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音软而散,色不泽者,当足胻 ,胫骨也。肿,若水状也。音杭

胃重二斤一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者,仓廪之官,布养四脏。故五脏皆禀气于胃,乃五脏之本。故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13]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 以为常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口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14]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

东垣治内伤主于脾胃,其谓脾胃司转运之职。胃为受纳之腑,运纳无穷,故能运化精微,以分清浊,生长血气,营养于身,是平人也。若饮食失节,脾胃乃伤,脾胃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容纳,而诸病生矣。

丹溪云:百病先观胃气,何如?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三里,穴也。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者令人疸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胗,唇也。按孙真人云,新食竟取风为胃风。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音积。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见真脏脉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其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病胜脏,[15]故曰死 。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胃为之市,水谷所归,五味所入,如市之杂也。《太素》云:胃者,[16]大仓也 。胃之五窍,谓咽、胃、大肠、小肠、膀胱也。闾里门户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贲门是也。水谷自此而入,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其门处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谷,则自幽门而传入小肠,故曰太仓之下口为幽门,其位幽隐故名之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音陛

趺 阳脉浮者,胃气虚也。数者,胃有热,即消谷引食。涩者,音夫胃中有寒,水谷不化。粗而浮者其病难治,浮迟者久病。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应肉,肉菌同,音窘,腹内脂也。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裹累者,胃急。肉多小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胃脉若沉濇者,气逆。气逆者,人迎甚盛。人迎者,胃脉也,逆则盛而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脾脉急甚为瘛疭 ,微急为膈满不食。音讼

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

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音疸。

滑甚为颓癃,颓,下坠也。微滑为虫毒、肠鸣热。[17]

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多下脓血也。

脾经脉图 步穴歌 是动所生见证

凡二十一穴,左右两行,共四十二穴,自冲阳过,交与足大指隐白,循腿腹上行至腋干大包穴止。

足太阴脾经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 白肉际,过窍骨后隐白太 ,上内踝前廉商丘上腨 ,内循胻 骨后,交厥阴之前,上循白音转音杭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系也,散阴陵泉穴舌根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踝,蛙上声。

拇指内侧隐白位,大都节后陷中处。太白窍骨下陷中,公孙节后一寸。至商丘有穴属金经,踝下微前陷中是。内踝三寸三阴交,漏谷六寸有次第。膝下五寸为地机,阴陵内侧膝辅际。血海分明膝膑上,内廉肉际二寸地。箕门血海上六寸,筋间动脉须详谛。衡门五寸大横下,三寸三分寻府舍。腹结横下寸三分,大横二穴挟脐跨。腹哀寸半去日月,直与食窦相连亚。食窦天溪及胸乡,周荣各一寸六者。大包渊腋下三寸,出九肋间当记也。

足太阴脾经少血多气

是动病,则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

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厥,发也,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胃经脉图 步穴歌 是动所生见证

凡四十五穴,左右两行,共九十穴,自迎香交与承泣穴,上行至

头维对人迎,循胸腹至足指厉兑穴止。图穴起自头维,行气实白承泣始也。

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頞中頞 ,鼻根也,旁约太阳之脉,音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腮。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幽门之处,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 ,中下循胻外廉下音牝足跗 ,入中指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

音夫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胃之经兮足阳明,头维本神寸五寻。下关耳前动脉处,颊车耳下[18]八分针。承泣目下七分取,四白一寸不可深。巨窌 孔傍八分定,地仓挟吻 四分临。大迎颔前寸三分,人迎结傍大脉真。水突在颈音刎大筋下,直居气上下于人。气舍迎下挟天突,缺盆横骨陷中亲。气户俞府傍二寸,至乳六寸四分陈。库房屋翳膺窗近,两乳中心名乳中。次有乳根出乳下,各寸六分相去同。穴挟幽门一寸五,是穴不容依法数。其下承满至梁门,关门太乙从头举。节次挨排滑肉门,门各一寸为定理。天枢正在挟脐旁,外陵枢下一寸当。二寸大巨五水道,归来二寸已相将。气冲曲骨傍三寸,来下气冲脉中央。髀关伏兔后交分,伏兔市上三寸强。阴市膝上三寸许,梁丘二寸得共量。膝膑骭 ,音汗胫骨。下寻犊鼻,膝眼二穴在两傍。膝下三寸三里位,里下三寸上廉地。条口上廉下一寸,下廉条下一寸系。丰隆下廉外一寸,上踝八寸分明记。解溪冲阳后寸半,冲阳陷上二寸处。陷谷内庭后二寸,内庭次指外间是。厉兑大指次指端,去爪韭叶胃起处。

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

是动病,则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次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

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衂,口唇胗 疮,颈肿喉音疹唇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则胀满。盛者人迎左手大三倍于寸口右手,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湿土气运 二经引药 二经治法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土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主丑未上半年。

在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主辰戌下半年

六气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辛酸,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甲巳化土,土运之音曰宫。甲为阳,太宫。乙为阴,少宫平运正宫[19]

中央属土而生湿,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 ,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

土运太过,敦阜之纪,其政阴雨湿润,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土运不及,卑监之纪,其政雨水愆期,土衰风行,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 ,复肌肉酸,即由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

土运平气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化丰,其政静,其候溽蒸。其脏脾,其长风,其主口,其实肉,其虫倮,其畜牛,其病痞。

太阴湿土,主四之气。在大暑后六十日有奇,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阴沉旦布,雨变枯槁。民病胕肿骨痛,阴痹腰脊头项痛,时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悬如饥,病本于肾,太溪脉绝者死不治。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浑,浊也,焞音敦,火郁也,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小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病在膀胱。

足太阴阳明引经药歌

巳脾归缩芪防智,代赭茱萸赤茯苓。苍白蔲草麻饴半,玄胡白芍缩砂行。

辰胃丁防砂蔲术,半知葱葛曲苍乌。石膏白芷升檀木,下治相宜效不辜。

脾胃补泻药方

脾胃土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顺互换,[20][21]入求责法 。责法,言必求病化有血 盛虚真假,以施治法。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脾气郁则苦湿,燥与湿反,苦性干燥,故急食苦味燥之。脾土病受制于木,缓土性也,缓则木不求制而土自旺,故脾欲缓也。甘能缓急,食甘以缓之。苦则坚燥,故用苦泻之。逆土性也,甘益于脾,故以甘补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脾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益黄散补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

脾实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黄连泻之。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倦怠,急以苦燥之。

实则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

虚则泄泻白色,睡则露睛,白术散。

肝乘脾贼邪,风胜泻而呕,茯苓半夏汤。

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

肾乘脾微邪,恶寒而泄,理中丸。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两脏之虚实,原其所始而疗之。盖肝为脾鬼,心是脾母。肝气盛则鬼胜,心气亏则脾之生气不足。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则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药。诊其脉肝心二脏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须察本经虚实而治之。此即贵法。

治肝脏实热,相刑于脾。脾既受病,先诊肝脉弦紧或脾脉微带弦急,即宜服此通肝饮,后服脾药,脾受肝热邪多吐逆,受肝冷邪多飧泄。

荆芥 羌活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连翘 山栀 麻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二盅,煎八分。食后热服。

治心气不足,脾乏生意,即宜服益心气散。

人参 白术 菖蒲 藿香 远志 川芎 白芷 陈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盅,煎七分。和渣服。

白术散 正补脾经。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藿香 干葛五钱各一两

上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加橘红 半夏

上为末,熟汤调下二钱,或作汤亦可。

平胃散

陈皮 厚朴 甘草 苍术制制

上为末,每用二钱,熟汤下或作汤,加姜枣煎。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

陈皮 青皮 诃子 甘草 丁香各一两去核各五钱二钱

上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藿香 栀子 石膏 甘草 防风七钱五两五钱三两半四两

上剉,同蜜酒炒香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五分。

安胃散

黄芪 人参 甘草 ,各五分 白芍药 陈皮 白茯苓二钱一钱生炙七分一钱 黄连一钱三分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沸。去渣热服。

治脾热胁痛腹满、目赤不止、口干唇裂方。

石膏 生地黄 赤蜜 淡竹叶汁各一斤五升

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七升,去渣澄清,煮石膏取三升五合,去渣,下地黄汁及蜜,煎三升。细服。

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不乐方。

槟榔 人参 茯苓 神曲 麦芽 吴茱萸 厚朴白术八枚各二两

上为末。食后酒调方寸七,日再服。

麻豆散,治脾弱不下饮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 ,炒 火麻子二升炒令香

上为末。随意饮汤下。

泻胃热方

栀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 芍药 白术 两 生地 赤蜜各三两四两五各一升

上咀,水九升,煮四升半,去渣,下地黄汁,煮三升,下蜜煮三升。作四服。

人参散,补胃虚寒,身枯瘦骨节痛。

人参 甘草 细辛 麦门冬 桂心 当归 干姜 远志 吴各八钱各七钱二两九钱茱萸 蜀椒

一两三钱

上为末。食后温酒调下,方寸七。

治胃气虚冷,风邪攻之,食即呕逆,食不化,泄泻黄瘦。

诃子 ,面煨取皮 舶上硫黄 肉豆蔻 吴茱萸防风 厚朴一两二两去皮姜 川芎 苍术 藿香 独活制各八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半夏汤下。

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白术 白芍药 川芎 人参 茯苓 当归 肉桂 ,五分去皮各二钱去粗皮

水二盅,粟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胃俱实热方

大黄 麻仁 黄芩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陈皮 芒硝 泽泻各四两各三两

上咀,水九升,煮三升,绞去渣,内 大黄,煮三沸,去渣下音纳硝四分服。得清利快止后服。

白术散,治脾胃虚寒。

白术 茯苓 人参 川芎 神曲麦芽 厚朴 吴茱萸各二两

上为末,酒服方寸七,食后服一方。加大腹皮、陈皮。

[1]脾胃者……五味出焉:语见《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2]腹为阴……至阴脾也:语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3]脾重……有散膏半斤:语出《难经·四十二难》。

[4]脾藏意与智:语见《难经·三十四难》。

[5]脾色黄……其液涎:语见《难经·三十四难》。

[6]脾胃……通于土气: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7]帝曰……不得主时也: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8]帝曰……受气于阳明: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9]如缟裹栝蒌实者生: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

[10]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

[11]飐(zhǎn展):颤动。

[12]帝曰四时之序……名曰重强: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13]揆度:揣度。

[14]帝曰气口……变见于气口:语出《素问·五脏别论篇》。

[15]帝曰……故曰死: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16]胃者大仓也:语见《黄帝内经太素·气论胀论》。

[17](tuí颓):溃。

[18]巨窌:即巨髎,穴位名。

[19]隈(weī微):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20]责法:据文义,疑为“贵法”。

[21]血:张俊英刻本作“无”,据文义,当是。

卷之三

心小肠总图 二经总论 脉解

观此图则知肺、肝、脾、肾皆本心生。

午心火,主手少阴经。未小肠,主手太阳经。此二经为表里,其位居肺下膈,上为一身之君,主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形如未敷莲花,中有七孔三毛,以通天真之气神之宇也。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1]明出焉 。十二官皆听命于心,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难经》云:心重十二两,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2][3] 。又云: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

火王于夏,相于春,发于季夏,囚于秋,死于冬。其王日丙丁,王时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时晡时。死日壬癸,死时夜半。

俞在脊第五椎傍,募在腹上巨阙。

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4]

火精之气其神 神,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盖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故也。

心色赤而中虚,离之象也。

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

雷气通于心。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