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践精解:IT项目的面向对象开发及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案例分析(含光盘1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2:19:03

点击下载

作者:梁震戈,梁立新,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项目实践精解:IT项目的面向对象开发及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案例分析(含光盘1张)

项目实践精解:IT项目的面向对象开发及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案例分析(含光盘1张)试读:

前言

21世纪,什么技术将影响人类的生活?什么产业将决定国家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是首选的答案。社会科学领域也离不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当前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科学领域蓬勃发展,包括电子政务理论和实践。面向对象的项目开发及管理,是企业围绕软件项目开展的需求分析、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编码实现、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一系列过程、方法和工具。

大专院校学生是企业和政府的后备军,国家教育部门计划在大专院校中普及政府和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教育。经过多所院校的实践,信息技术与管理教育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

一是师资问题。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任课教师普遍缺乏从事企业和政府信息技术与管理活动的实践经验。

二是缺乏合适的教材。从近两年信息技术与管理教育研究论文看,许多任课教师提出目前教材不合适。现有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著作虽然很多,但其中一些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一些为理论研究著作,均不适合大专院校学生教学使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来自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术语很多,对于没有这些知识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第二,书中案例比较匮乏,与政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致使案例可参考性差;第三,缺乏具体的课程实践指导和真实项目。因此,针对大专院校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编写适用的规范化教材已是刻不容缓。

本书就是针对以上问题编写的,它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和设计学习面向对象的项目开发及管理。作者希望推广一种最有效的学习与培训的捷径,这就是 Project-Driven Training,也就是用项目实践来带动理论的学习(或者叫做“做中学”)。基于此,作者围绕一个 eGov 电子政务项目来贯穿面向对象的开发及管理各个模块的理论讲解。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通过项目实践,可以对技术应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什么学),对技术原理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什么),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学得怎样)

本书特点

1.重项目实践

作者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体会是“IT 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理论虽然重要,但一定要为实践服务!以项目为主线,带动理论的学习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本书的特色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项目。通过此书,作者希望读者对项目开发流程及管理有个整体了解,减少对项目的盲目感和神秘感,能够根据本书的体系循序渐进地动手做出自己的真实项目来!

2.重理论要点

本书是以项目实践为主线的,着重介绍项目开发及管理技术理论中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融会贯通;而不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和特色。读者首先通过项目把握整体概貌,再深入局部细节,系统学习理论;然后不断优化和扩展细节,完善整体框架和改进项目。既有整体框架,又有重点理论和技术。一书在手,思路清晰,项目无忧!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本书基于全新Project-Driven Training(项目驱动)理念,围绕一个项目来贯穿项目开发及管理各个模块的理论讲解,这是与市场上许多类似书籍的最大区别。另外,随书提供丰富的开发文档和资料,会对读者快速入门和提高带来很大帮助!

本书的组织结构

本书以eGov电子政务系统为案例,提供规范的项目文档及代码。

本书是否适合您

阅读此书,要求读者具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和项目开发及管理基础。

本书结构清晰、注重实用、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材和项目实践类课程教材。同时,也适合作为有一定经验的项目开发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和自学教材。第一篇 整体介绍

本篇通过对信息化建设及IT项目的面向对象开发和管理的简介,使读者对IT项目的面向对象开发和管理的整体流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第1章 信息化建设及IT项目的面向对象开发和管理概述1.1 信息化建设及案例介绍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信息系统对用户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及其他诸多方面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信息系统的应用面极其广泛,市场前景巨大,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办公自动化系统(OA)、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医疗卫生系统、金融系统、物流系统、税务系统、电信计费系统等,所以信息系统建设及IT项目的开发和管理的研究及实践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处理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1.1.1 数字图书馆系统

1.数字图书馆系统概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案例。作为传递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图书馆,现在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保证系统,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它传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记载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图书馆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将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鉴于图书馆在人类迈向信息社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纷纷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代表着一种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知识环境。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化内容,建设超大规模的、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集群。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整合和开发利用对多媒体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进而提供全方位的网上服务,实现全人类知识财富的共享。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建设的范围。存储对象包括数字化的图书、音响、美术、照片、电影、软件、电子出版、互联网内容、卫星数据、地理数据等各种各样的人文与科学数据。当前,网络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高速汇聚正在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抓住加快建设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重大机遇,加强信息资源高度性优化整合与深度性可持续开发,进而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开发和利用上发挥社会主导作用,对世界各国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发展意义。

2.数字图书馆系统发展过程

近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连续出现了两次巨大跨越性发展,即信息手段革命与信息内容革命。正是这两次跨越性的发展,引发了全球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浪潮。“信息手段革命”是指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信息传输手段的革命性潮流。信息手段的革命使全球化趋势更加势不可挡。数字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所有人都能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使各种文化的交流逐步建立在快速、直接与个人交流的基础上。即便信息手段的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但实质上,信息传输手段革命的真实含义还在于“内容”——数字信息资源。使通信业、传媒业、信息业融合为一体的数字技术,在拆除了各种传媒之间的传统壁垒,使之成为统一载体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引发了“内容产业”大规模的“媒介转移”与资源整合浪潮,“信息内容革命”由此产生。欧洲人将此称为“信息社会的第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被形容为是“内容为主代替网络为主”的阶段。“信息内容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引发了世界性的、面向数字时代的文化媒介迁移运动。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以便为未来的“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作为迄今为止数字信息资源的主要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数字图书馆成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基础性项目。

以传统图书馆馆藏内容数字化为中心的文化内容媒介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成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在这方面,美国人再一次走在最前列。美国的文化遗产很少,却率先将“内容产业”纳入商业和产业化轨道,通过1997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颁布,美国已经向世人宣布了他们将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特别是文化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主体。由此看到,文化遗产作为新经济资源的意义已经凸显,各国文化遗产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传媒巨头的掠夺与竞争范围之内。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决不限于经济领域,如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能够描绘人类的“生物基因图谱”一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现代文化和人类学家能够描绘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在新的全球化浪潮面前,一个国家和发族的“经济安全”问题,已经转化为“文化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97%为英文,如何提高网上中文信息的占有量,争夺网络发展空间,已成为一个不容延误的战略问题。因此,不论立足于国内还是国际,我国中文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回溯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对我国来说,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建设数字图书馆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 首先,数字图书馆将改变以往信息存储、加工、管理、使用的传统方式,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 其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它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

● 再次,数字图书馆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营造出进行全民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和国民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 最后,数字图书馆将改变目前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履行图书馆在倡导、组织和服务全民读书中的重要职能。图书馆管理员将成为捕捉和整理信息的专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知识传播提供了一种按数字图书馆要求组织起来的资源,通过智能检索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按知识体系进行检索,还可以实现跨库多媒体检索,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进入数字图书馆系统,就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极大地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诞生和发展是信息时代发展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抓住数字图书馆建设就是抓住了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就是抓住了应对未来发展和挑战的关键环节,投资数字图书馆就是“投资未来”。

3.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加快、知识经济的日趋形成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我国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并采取了切实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具备的发展有利条件是图书馆已获得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给图书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要在现实网络环境下,优化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不同用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环境已成为图书馆提供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平台。具体地说:(1)图书馆拥有网络信息内容优化整合的优势。图书馆可以做到按照相同的学科类别和专题,将不同形式的、大量的、分散的、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源按照读者用户的需求进行采集、整序、分析研究,把看似杂乱无章的无用信息资源,采用一定的方式,根据相关的统一标准整序、优化,重新编排,形成某一学科类别或专题的能被有效利用的镜像数据信息资源库,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图书馆已成为网络经济的增长基础。网络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又是网络经济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是图书馆网络及其相关的信息服务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 二是以图书馆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同时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3)图书馆已成为社会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成熟,信息服务也将成为最大的数字网络服务业,成为社会重要的战略服务行业。当前,网络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高速汇聚,正在国际上并将在下一代互联网上扮演着核心和主导角色的知识与信息资源网络。

目前,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实践表明,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实现图书馆信息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等方面还需要我们着力研究。

从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和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构建一个有利于产生影响知识创新的资源、工具和协作环境,这种作为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更是一个促进信息获取、传递、交流的知识网络。

1.信息资源数字化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因为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数字化资源作为基础,就根本谈不上数字图书馆的存在。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就是信息资源的存储与传递的数字化。数字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依附于数字而存在。图书管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渐进的社会工程,它不可能由某一个图书馆来完成,甚至也不可能由整个图书馆界来完成,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能力协作,调集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数字化信息资源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1)传统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

采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包括印刷型文献、缩微制品和视听资料的内容)逐步实现数字转换和处理,并存储在大容量、高密度的存储设备中,采用数字图书馆有关存储和表示技术,对数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分级存储,用调度系统把它们有机地集成在一起。(2)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这些电子出版物是电子排版格式,在出版时已经数字化,对这类资源的操作主要是对其进行格式转换,并对数据元对象和内容、章节、目次进行标识,以及对内容进行分类、主题标引,用超文本技术把它们与正文链接起来,这样处理之后的电子出版物具有检索功能。(3)网络数字资源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无序资源,按照某种标准(如格式转换、元数据的提取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序,使得经过重新组织的网络数字资源具备浏览、查询和检索功能,以方便最终用户的获取。

2.信息传递网络化

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需要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图书馆界定的场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分散在各地的网络资源有效地连接起来,超越了时空的约束,使用户能够在网络所及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3.信息资源共享化

资源共享是传统图书馆苦苦追求的目标,但由于观念、体制、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传统图书馆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而数字图书馆在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之后,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是以往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实现那些存储在各地的数字资源共享,包括机读目录、电子出版物及其他各种数字化资源。所以个体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达到共享的最佳境界,共同形成一个世界共享信息的资源库,这是理想化的数字图书馆特征。从目前来看,由于国家利益、集团利益、版权等一系列问题,仍然阻碍着真正“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信息共建共享模式的日益发展,原先的信息壁垒和围墙将逐渐拆除,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步伐将会越来越快。

4.信息提供知识化

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将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的转变。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期刊、照片声像资料、数据库、Web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各类信息载体与信息来源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并连接起来,以动态分布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将建设成为一个有利于产生新知识的资源、工具及协作环境,它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一个促进信息获取、传递、交流的知识网络。这样,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就不只是信息,还能够提供附加值更高的知识及“知识导航”服务。随着数字图书馆信息加工的深度逐渐加大,不断向知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图书馆将会为读者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产生和知识创新的信息空间。1.2.2 电子政务系统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下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案例——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1.电子政务系统概述

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比如万维网、互联网和移动计算),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可以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

据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市民社会与公共事务教授波恩汉姆(G. Matthew Bonham)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赛福特(Jeffery W. Seifert)等人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研究综述,电子政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它可以通过行为进行阐述,比如公民通过政府所提供的信息获取创业、就业信息;或者通过政府网站获得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在不同的政府机构之间创造共享性的数据库,以便在面对公民咨询时能够自动地提供政府服务。这种行为方式的描述,意味着电子政务对于不同的受益者而言是不同的,从共性上来看,它整合的是政府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是政府服务形态在通信信息技术革命情况下的自然演化和延伸。

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政务界定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是当今非常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化的重点所在。电子政务的特点主要是构建服务于公众的信息化平台,以便达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高效性。

电子政务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主要有:(1)政府公务人员使用;(2)职能分散,同时集中,协作办公和交流是基本的工作方式;(3)服务于公众,最终使用的用户是公众,同时也包括政府内部公务人员的工作;(4)系统安全性要求高,必须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安全分层体系;(5)多层系统、分布架构、信息分散、集中管理,属于分布程度非常高的系统。

另外,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是按照政务职能建设的,必然符合政府工作的特点,这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政府管理层次多,部门划分细,处理的信息格式、信息量和信息保密性高。而一般的企业管理系统则围绕企业内部工作的流程和数据处理方式进行处理,通常比较集中,数据信息专业化程度高,处理的工作流程比较简单。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部门,其本身上网开展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更应及时上网,以适应未来信息网络化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政务透明度,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与服务,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这种快捷、廉价的通信手段,政府可以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网上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心声,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公众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提供方便,并从网上行使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

2.电子政务系统分类

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

① 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② 电子公文系统

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③ 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的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④ 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的历年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⑤ 电子办公系统

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⑥ 电子培训系统

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员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⑦ 业绩评价系统

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估。(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

① 电子采购与招标

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徇私舞弊和暗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② 电子税务

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③ 电子证照办理

让企业通过互联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比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

④ 信息咨询服务

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比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⑤ 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向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主要包括:

① 教育培训服务

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② 就业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比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

③ 电子医疗服务

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④ 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⑤ 公民信息服务

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⑥ 交通管理服务

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⑦ 公民电子税务

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⑧ 电子证件服务

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

3.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1)信息网络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各级干部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使得各级干部对办公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工作愈加重视,各级政府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内部局域网的建设速度和规模逐步扩大。一些经济和信息化建设较发达的地区,已有不少政府部门将日常办公的局域网连成了城域网,在全市(地区)范围内开展网上办公和业务处理。另外,全国许多地区正在大力发展和建设宽带城域网,许多地区也已经或准备建设互联网络接入中心,这为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2)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开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日常办公事务的网络化处理。各级部门日常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进程较快,效益也比较明显。一些综合性、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社会劳动与保障部门等,已经或正在建立纵向联网的业务处理系统。(3)政府业务上网

政府业务上网是指政府机关通过互联网开展日常业务,从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目前已有一些政府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在网上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网上工商、网上税务等公众服务业务。(4)政府信息上网

政府信息上网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或专栏,发布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能、政策法规、机构设置、办事指南等信息。政府信息上网不仅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5)人力资源储备

前期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为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锻炼和储备了大量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人员、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及系统运行维护人员等。他们在信息资源开发、大型网络工程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办公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公众服务业务系统开发、工程实施与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应用开发能力。(6)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保障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尝试,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现有的网络和安全环境一直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电子政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前期所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量采用了国外的技术和产品,按照这种方式构筑的信息传输、交换和处理平台存在相当多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这样的平台上发展电子政务有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和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大多是通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网络隔离等技术和设备来保障系统安全的。这种“保卫科”式的安全技术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但不能全面满足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如信任与授权等。另外,各类安全设备往往构建于国外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之上,摆脱不了受限、受制、受控于人的被动局面,这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7)软件技术有效支撑电子政务的发展

先进软件的软件技术已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先进软件有Windows操作系统、中间件技术、Web 技术等,这些技术构成先进软件的安全电子政务系统。采用安全Web 的先进服务思想,应用 XML、.NET、Java 等技术,构筑跨平台、标准的先进软件的软件平台,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安全有效的支撑。

4.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如下:(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2)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已建成的相当一部分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那么,我们怎样去跨越数字鸿沟呢?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不仅要覆盖年轻人,更要覆盖中老年人及广大农民,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其次,加快电子社区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最后,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去服务于公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快捷、满意的服务,因此基于不同的客观条件,网站、广播、电话等多种手段可以让公众自由选择,争取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4)电子政务不能搞无米之炊

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发现,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这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电子无政务”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利用电子化手段,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从一定意义上讲,充实实在的政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否则,电子政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庞大复杂,内容很多,我们在此不可能一一介绍。本书案例将主要针对它的核心功能,包括权限分配和工作流(管理和审批等)来展开介绍。1.2 面向对象的开发及管理概述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1995 年,美国斯坦迪申(Standish)咨询公司对美国365位信息技术高层经理人员管理的8380个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 信息技术项目正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

● 平均成功率为16%;

● 50%的项目需要补救;

● 34%的项目彻底失败;

● 平均超出时间为222%;

● 实际成本是估计成本的189%;

● 性能与功能只达到要求的61%。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以失败告终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贯彻软件工程思想和面向对象的开发及管理等原理和方法。接下来我们介绍这些重要概念。

我们知道,软件工程是研究软件开发和管理的一门工程科学。这里一是强调开发,二是强调管理。当然,开发中有管理,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所以,开发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关于现代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认为,现代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涵盖了“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支持过程、软件管理过程”4个方面,如表1-1所示。表1-1 现代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

本书就是围绕这4个方面展开的。在软件开发模型方面,主要讲解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迭代模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在软件开发方法方面,主要讲解面向对象的方法;在软件支持过程方面,主要讲解Rational Rose、Power Designer、MS Project等工具;在软件管理过程方面,主要讲解软件配置及变更管理、CMM软件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等。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论。到目前为止,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开发方法主要有两种:面向过程的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

1.面向过程的方法

面向过程的方法习惯上被称为传统的软件工程开发方法。面向过程的方法包括面向过程需求分析、面向过程设计、面向过程编程,面向过程测试、面向过程维护及面向过程管理。面向过程的方法又被称为结构化方法,习惯上叫做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编程、结构化测试、结构化维护。

面向过程的方法特点是:程序的基本执行过程主要不是由用户控制,而是由程序控制,并且按时序进行。面向过程的方法优点是简单实用,缺点是维护困难。

面向过程的方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该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编程实现时强调程序的“单入口和单出口”。这种方法在国内曾经十分流行,大量应用,非常普及。

对于软件行业来说,某一种方法论往往来自于某一类程序设计语言。面向过程的方法来自于20 世纪 60~70 年代流行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如 ALGOL、Pascal、FORTRAN、COBOL.C 语言等,这些语言的特点是:用顺序、选择(if-then-else)、循环(do-while或do-until)这3种基本结构来组织程序编制,实现设计目标。

面向过程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软件项目的需要了,一种更好、更强大的软件工程开发方法是下面要介绍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2.面向对象的方法

面向对象的方法被称为现代的软件工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是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常采用由一般到特殊(演绎法)和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法)两种方法,这实际上是对认识判断的问题域对象进行分解和归类的过程。

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OOM)是一种运用对象、类、消息传递、继承、封装、聚合、多态性等概念来构造软件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的方法包括面向对象需求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测试、面向对象维护、面向对象管理。面向对象,或者说面向类的方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目前已经走向成熟,并且开始普及。面向对象的方法基本特点是:将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即数据和操作)封装起来,形成信息系统的基本执行单位,再利用对象的继承特征,由基本执行单位派生出其他执行单位,从而产生许多新的对象。众多的离散对象通过事件或消息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软件系统。

面向对象的方法优点是易于设计、开发和维护,缺点是较难掌握。

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C++等。80年代末,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它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大大加速了它的发展进程。

面向对象的方法实质上是面向功能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由功能重用发展到代码重用)的回归与再现,是在一种高层次上(代码级)的新的面向功能的方法论,它设计的“基本功能对象(类或构件)”不仅包括属性(数据),而且包括与属性有关的功能(或方法),如增加、修改、移动、放大、缩小、删除、选择、计算、查找、排序、打开、关闭、存盘、显示和打印等;它不但将属性与功能融为一个整体,而且对象之间可以继承、派生及通信。因此,面向对象设计是一种新的、复杂的、动态的、高层次的面向功能设计。它的基本单元是对象,对象封装了与其有关的数据结构及相应层的处理方法,从而实现了由问题空间到解空间的映射。简而言之,面向对象的方法也是从功能入手的,将功能或方法当做分析、设计、实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业界流传的面向方面的方法、面向主体的方法和面向架构的方法,都是面向对象的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书主要以电子政务理论和实践为例,介绍面向对象的开发和管理。我们首先介绍一些IT项目开发的背景知识。第2章 IT项目开发流程与UML概述2.1 项目开发流程

项目开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开发流程。一个项目的开发会被分成很多步骤来实现,每一个步骤都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也正如此,使得开发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起点和终点在不同的软件项目中出现不同难度的“坎”,使其难于达到该步骤开始或终结的条件,开发过程也就不会一帆风顺。

不同的开发模式其实就是将步骤的起点和终点重新定义,甚至重新组合排列。虽然任何一个开发模式最终目的都是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但期间所经历的过程不一样,过程步骤之间的起点和终点的定义不同,所带来的“坎”也就不一样,项目周期自然各不相同。因此,根据软件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开发模式能减少开发周期中“坎”的出现次数与难度,可以很大程度地缩短开发周期。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传统瀑布式开发流程,如图2-1所示。图2-1 瀑布式(Waterfall)开发流程

瀑布模型是由W.W.Royce在1970年首先提出的软件开发模型,在瀑布模型中,开发被认为是按照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确认)、集成和维护坚定而顺畅地进行的。线性模型太理想化、太单纯,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瀑布模型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

这里向大家推荐的是统一开发流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它是目前最流行的一套项目开发流程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多次迭代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每次迭代都会带来项目整体的递增,如图2-2所示。图2-2 RUP流程

从纵向来看,项目的生命周期或工作流包括项目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从横向来看,项目开发可以分为4个阶段:起始(Inception)、细化(Elaboration)、建造(Construction)和移交(Transition)。每个阶段都包括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在每次迭代中,根据不同的要求或工作流(如需求、分析和设计等)投入不同的工作量。也就是说,在不同阶段的每次迭代中,生命周期的每个步骤是同步进行的,但权重不同。这是与传统瀑布式开发流程区别最大的地方。2.1.1 项目生命周期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的活动包括定义潜在的角色(角色指使用系统的人,以及与系统相互作用的软、硬件环境)、识别问题域中的对象和关系,以及基于需求规范说明和角色的需要发现用例(Use Case)和详细描述用例。

2.系统分析和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是基于问题和用户需求的描述,建立现实世界的计算机实现模型。系统设计是结合问题域的知识和目标系统的体系结构(求解域),将目标系统分解为子系统;之后基于分析模型添加细节,完成系统设计。

3.实现

实现又称编码或开发阶段,也就是将设计转换为特定的编程语言或硬件,同时保持先进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这个阶段,设计阶段的类被转换为使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编制(不推荐使用过程语言)的实际代码。这一任务可能比较困难,也可能比较容易,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编程语言本身的能力。

4.测试和维护

测试用于检验系统是否满足用户功能需求,以便增加用户对系统的信心。系统经过测试后,整个开发流程告一段落,进入运行维护或新的功能扩展时期。2.1.2 项目开发阶段

1.起始阶段(Inception Phase)

对于新的开发项目来说,起始阶段是很重要的。在项目继续进行前,我们必须处理重要的业务与需求风险。对于那些增强现有系统的项目,起始阶段是比较短暂的,但是其目的仍是确定该项目的实施价值及可行性。起始阶段有4个重要活动:

● 制定项目的范围;

● 计划并准备业务案例;

● 综合分析,得出备选构架;

● 准备项目环境。

2.细化阶段(Elaboration Phase)

细化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构架设立基线(Baseline),为在构建阶段开展的大量设计与实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构架是通过考虑最重要的需求与评估风险演进而来的,构架的稳定性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构架原型(Prototype)进行评估的。

3.构建阶段(Construction Phase)

构建阶段的目标是完成系统开发。构建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个制造过程,其中,重点工作就是管理资源、控制操作,以优化成本、日程和质量。因此,在此阶段,管理理念应该进行一个转换,从起始阶段和细化阶段的知识产品开发转换到构建和交付阶段的部署产品的开发。

构建阶段的每次迭代都具有3个关键活动。

● 管理资源与控制过程;

● 开发与测试组件;

● 对迭代进行评估。

4.交付阶段(Transition Phase)

交付阶段的焦点就是确保软件对于最终用户是可用的。交付阶段包括为发布应用而进行的产品测试,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做微小的调整等内容。在生命周期的这个时刻,用户反馈主要集中在精确调整产品、配置、安装及可用性等问题上。

交付阶段的关键活动如下:

● 确定最终用户支持资料;

● 在用户的环境中测试可交付的产品;

● 基于用户反馈精确调整产品;

● 向最终用户交付最终产品。

最后,作为补充,再简单介绍一种新的开发流程:敏捷开发和极限编程。

2001年,为了解决许多公司的软件团队陷入不断增长的过程泥潭的问题,一批业界专家一起概括出了一些可以让软件开发团队具有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和原则,他们称自己为敏捷联盟。敏捷开发过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SCRUM、Crystal、特征驱动软件开发(Feature Driven Development,FDD)、自适应软件开发(Adap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ASD),以及最重要的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

极限编程是一套能快速开发高质量软件所需的价值观、原则和活动的集合,使软件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向客户提供最高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