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与真题解析(三级)(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4:09:44

点击下载

作者:董一胜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与真题解析(三级)(第3版)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与真题解析(三级)(第3版)试读:

前言

本书是为报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编写的复习备考用书。编者凭借自己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师培训经验,以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为基础,归纳整理出2012版新教材的重点、难点,助考生用最短的时间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你是否在复习中遇到了以下困惑:·几本厚厚的教材,涉及10门课程,该从哪读起?·如何从书中洋洋洒洒的叙述中提炼知识点?·哪些知识百“考”不厌,哪些压根不会考?·哪些知识理解就够了,哪些必须做到活学活用?·选择题应该如何备考,简答题的作答有没有技巧?·5月的考试和11月的考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考哪场我比较容易过?相信读过本书,你一定会对以上问题心中有数,顺利应考。一、本书的特色1.专注性 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真题上,从真题中挖掘知识点,且在2012新版教材中定位知识点的位置。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考生提炼知识点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考生梳理了必考和必不考的内容,将教材读薄、读精。2.权威性 作者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心理咨询师培训经验是本书权威性的重要保证。本书核心作者和主编董一胜自浙江大学心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同时他有多年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经验,对如何直击考点有很多经验和心得,这些宝贵的经验、心得会在书中一一向读者呈现。3.时效性 书中特别收录了2014年11月考试的真题,全书真题的考点均对应2012年的最新版教材,把握最新的考试动态和变化脉搏,为通过考试提供坚实保证。4.高效性 作者通过对2011~2014年8套真题中考点分布数据的细致图表分析,让考生迅速掌握考试重点,使复习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保证复习的每项内容都能得分。每道题的分析都对应2012版最新教材知识点出现页码,让考生能够迅速定位知识点,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5.精确分析性 在2015版中,编者对每道真题都做了难度分级,并进行了精细化分析,获得了不同题型不同备考方式、一年两次考试不同复习侧重点等独家应考窍门,从细部为考生提供备考的行动指南,为过关增加双保险。二、本书的结构1.【真题及答案】为纲提供了2013~2014年4套真题,保留真题原貌,使考生迅速熟悉考试流程。我们还在网站上提供了2009~2012年的8套真题及答案,请于以下网址下载:http://www.hzbook.com/uploadfiles/resource/心理咨询师真题.rar。2.【分析】为主体对每道真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该题的知识点和难点,分别讲解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列出相关必考的知识点,并对同一考点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解,以夯实基础。3.【考点分布】连点成面每道题均附有非常具体的考点分布,帮助考生熟悉教材、形成知识网络。针对每道题的知识点,书中会标出在2012版教材上对应的内容,以便考生边熟悉真题,边翻阅教材,从而顺利通过考试。4.【难度分级】逐级突破每道题都附有难度分级,从只要求回忆再认到要求整体应用,使考生对知识点重要程度有更直观的判断。本书各部分的分工如下: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的解析由刘淑威、杨玥和张静编写,心理咨询理论知识部分的解析由洪珏莹编写,心理咨询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由董一胜编写,同时董一胜承担了全书的结构设计和统稿工作。虽然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力求概念、理论、方法和试题等的表述和解释符合专业规范,但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联系邮箱是:dongyisheng@zju.edu.cn,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董一胜)。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历年试卷总体分析(三级)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程》最早于2001年出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最新版为2012版。尤其是前几次的修订,都涉及大面积的增删,表明了心理咨询师考试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试卷的难度也有逐年提升的趋势。为了方便学员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的特点,特将历年真题进行总体分析,力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考试类型与考试时间

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的级别分三级、二级和一级(最高)。每年两次,分别在5月和11月的第三周的周末。例如,2013年的考试时间为5月18日和11月16日,2014年的考试时间为5月17日和11月22日。因此,201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预计为5月16日和11月21日。具体的时间安排为:08:30~10:00为基础知识考试;10:30~12:30为专业能力考试。其中,三级学员需要参加两门考试:基础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试。基础知识考试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考试则包括技能选择和案例问答。二、试卷题型与内容结构注:合格的标准为每门考试总分不低于60分(≥60分)。三、考点分布(一)考点分布比例

我们将近四年(2011~2014年)真题的考点分布进行了细致统计。首先,我们统计了近四年卷一基础知识部分各考点的分布情况,绘制出图1。图1 2011~2014年卷一基础知识考点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基础知识部分考点分布比较分散,基本上每一章节均有涉及。但是,仍然有侧重点:在基础知识教材里,分值主要集中在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这五部分,这五部分占了基础知识总分的55%,其中,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两部分占了总分近29%,在学习时应重点关注;在三级技能教材里,分值主要集中在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验这三部分,这三部分占了基础知识总分的38%,可见虽然是基础知识考试,对技能的考查仍然是重点。因此,要想通过卷一的基础知识考试,对基础知识教材中的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及三级技能教材的三部分应牢牢掌握。此外,我们也对比了近四年(2011~2014年)基础知识各部分考点分布的比例,发现各部分比例变化不大,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同样,我们也统计了近四年卷二操作技能部分各考点的分布情况,绘制出图2。图2 2011~2014年卷二操作技能考点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操作技能部分考点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验这三部分上,三部分分值总计达到了技能总分的82%。剩余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教材中的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这两部分分值占了技能总分的15%,其他部分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要想通过卷二操作技能考试,应重点掌握三级技能教材中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验这三部分。

最后,我们把卷一基础知识部分和卷二的操作技能部分合并,绘制出图3。图3 2011~2014年考点分布图

从图3可以看出,三级技能教材中三部分的分值总计竟然达到了总分值的60%。余下的部分则主要集中在变态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部分,这三部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24%。

此外,卷二除了技能选择题外,还有4道案例问答题。案例问答题需要学员根据一个给定的案例进行纸笔作答,题型为简答题。由于需要学员识记并加以理解,故难度较大。不过,我们通过分析后发现,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来自于三级技能教材,且主要来自于心理咨询技能(59%)和心理诊断技能(31%),如图4所示。图4 2011~2014年卷二案例问答考点分布图

进一步分析发现:案例问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要点进行考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心理问题诊断及依表1 考试要点比例表据阐释(尤其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心理冲突及泛化的识别)、咨询态度和咨询关系的建立(尤其是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和尊重)、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及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如阻抗、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是热门考点。

综上所述,考试的核心主要是围绕三级技能教材而非基础知识教材展开的。换言之,薄薄的一本三级技能教材的重要性远胜于厚它一倍的基础知识教材。因此,只要吃透三级技能教材,通过考试绝非难事。(二)考点分布页码

1.基础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5 基础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2.社会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6 社会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3.发展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7 发展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4.变态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8 变态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5.健康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9 健康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6.测量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10 测量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7.咨询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图11 咨询心理学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8.心理诊断技能考点分布页码图图12 心理诊断技能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9.心理咨询技能考点分布页码图图13 心理咨询技能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

10.心理测验技能考点分布页码图图14 心理测验技能考点分布页码图(三级)四、试卷难度分析

在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中,客观题,也即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分值达到了180分/200分,占到了总分值的90%。因此,如果能做好客观题,那么通过考试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做好客观题并不容易,一是因为题量大,知识点覆盖面广;二是试题难度灵活多变,令人感到难以把握。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认真研读本书精选的历年真题,围绕各个考点展开复习。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将试题的难度依据题型和考查角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五个等级:概念描述题、概念理解题、概念掌握题、概念运用题和综合题,下面给出了具体的说明和实例。

试题实例

单选:个体心理发展的首个加速期是(  )。

A.婴幼儿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单选:最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是(  )。

A.加法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试题实例

单选: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

A.到旅游胜地游览,对风景感觉良好

B.领导感觉小王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C.白天进电影院,眼前感觉一片漆黑

D.初恋的感觉很美好

多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断完善自己,发挥最大潜能的需要属于(  )。

A.原始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高级需要

D.缺失性需要

试题实例

单选: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是(  )。

A.卷入程度

B.吸引力

C.注意分散

D.可信性

多选:态度的成分包括(  )。

A.行为

B.情感

C.认知

D.行为倾向

试题实例

单选:在MMPI及MMPI-2中,如果临床量表1、2、3的T分均在60以上并呈现依次上升的趋势,其测图类型属于(  )。

A.D类神经症

B.C类神经症

C.B类神经症

D.A类神经症

多选:在本案例中,适用于解决求助者女儿的问题的心理咨询方法包括(  )。

A.阳性强化法

B.合理情绪疗法

C.代币管制法

D.放松训练

试题实例

多选: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包括(  )。

A.认知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D.社会学习论

多选:从MMPI-2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  )。

A.多疑、孤独等性格特征

B.躯体化障碍,以及淡漠、悲观等表现

C.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等临床表现

D.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紧张等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对近四年(2011~2014年)的试题难度系数进行逐一分析(见表2),绘制出表3,并绘制饼图以直观地展现各个难度比例的分布情况(见图15)。表2 近四年(2011~2014年)的试题难度系数分析表3 2011~2014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客观题难度分布表 (单位:题)

从图15中可以看出,三级考试客观题的难度系数绝大部分处在二星到三星之间,占比达到74%,其次是较易的一星,占比达14%。较难的四星和五星占比不多,只有12%,整个测验项目难度图15 2011~2014年心理咨询师总体呈现正偏态分布,表明三级考试难考试客观题难度分布图(三级)度不高。而后,我们汇总每年试题的难度系数,统计后绘制成表4。表4 2011~2014年客观题难度系数汇总表(三级)①笔者认为,可能是2012年三级技能教材新版改动较大,为了考试公平,故难度有所降低。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近四年(2011~2014年)三级考试客观题的平均难度系数在保持平稳的条件下逐步上升:2011年的难度系数为2.518,2012年的难度系数为2.295,2013年的难度系数为2.528,2014年的难度系数为2.835。此外,5月份和11月份的试题难度基本持平:其中,近四年5月份试题的平均难度系数为2.554,而11月份的平均难度系数则在2.534。

同理,我们也分析了案例问答题最近四年(2011~2014年)的试题难度系数,绘制出表5,并绘制饼图以直观地展现各个难度比例的分布情况(见图16)。表5 2011~2014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问答题难度分布表 (单位:题)图16 2011~201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问答题难度分布图(三级)

从图16中可以看出,三级案例问答题的试题难度绝大部分处在三星到四星之间,占比达到94%,较难的五星占比最少,只有6%。在此基础上,汇总近四年(2011~2014年)试题的难度系数后,统计后绘制成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近四年(2011~2014年)三级咨询师考试的案例问答题的平均难度系数在逐年增大:从2011年的3.25,到2012年的3.5,再到2013年的3.75,最后到2014年的3.875。综上所述,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整体上难度在逐步提升,几乎每一年难度都在轻微上调。表6 2011~2014年案例问答题难度系数表(三级)

最后,我们将不同考点类型根据不同题型按难度系数汇总成表7,以清晰地展现近四年(2011~2014年)整体试卷的难度分布情况。表7 2011~2014年不同题型难度分布汇总表 (单位:题)

从表7中可以发现,基础知识部分的单选题的数量要多于多选题的数量,但操作技能部分则是多选题的数量多于单选题。

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各个题型对应的难度系数,我们将所有试题的难度系数汇总后按题型制成表8。表8 2011~2014年不同题型难度系数汇总表

汇总计算后得出基础知识考题的平均难度系数为2.33,而操作技能的平均难度系数为2.75。可见,在三级考试中,操作技能的难度系数平均要比基础知识高18%。五、2012新版教材变动要点

此次教材的变动是自2011年版教材的又一次变动,此次教材的变动主要是围绕基础知识教材中的基础心理学部分展开。主要的变动要点如下:(1)基础心理学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增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本是2005版中的内容,后在2011版中删除,现又重新加入。(2)基础心理学第三节“感觉和知觉”(2012版教材为“感觉、知觉和记忆”)包含的知觉的基本特性中,知觉的整体性有所更新,并将整体性的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及其解释删除。(3)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的记忆中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的过程”移入第三节“感觉和知觉”(2012版教材为“感觉、知觉和记忆”)中,并将第二单元的“表象”和第三单元的“三个记忆系统”删除,仅保留表象定义和三个记忆系统的概念介绍。可见,2012新版教材中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少了第四节“记忆”。(4)基础心理学第八节(2012版中为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中第二单元“情绪理论”删除。可见,这个原本在旧版教材中的考试重点现被删除。(5)基础心理学第九节(2012版中为第八节)“能力与人格”中第一单元“能力”的“能力的结构理论”因与心理测验技能中“智力结构理论”重复,故删除。

基础知识教材的其余部分和三级技能教材只涉及文字的轻微调整(比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改为“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改为“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等),故不在此一一列出。

2014年真题解析

2014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根据题目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道德,准确的说法是(  )。

A.道德就是做好人好事

B.做了符合别人利益的事情就是有道德的

C.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

D.道德因人而异,没有确定不一的标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概述中道德含义的掌握情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方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选项C正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一个社会的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其次,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偏私与公正等作为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的(选项D错误)。一方面,道德作为准则,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道德也是人们对行为选择、关系调整做出善恶判断的评价标准。再次,道德不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制定和强制实施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调节的。选项AB对道德含义的描述均不准确。【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道德与职业道德→道德〔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3~5〕【参考答案】C

★★2.从业人员应该树立的义利观是(  )。

A.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B.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C.利大大干,无利不干

D.不求于利,利在其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见利思义概念的掌握情况。见利思义是我国世代相传的美德之一。它直接涉及个人和整体、公和私、民族荣辱和气节等问题。孔子反复提倡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因民之利而利之”,意思是说,看见财利时要首先想到道义,合乎道义,才能去取,否则,就不能去取,而且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标准去取利。由此可知,从业人员应该树立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选项A正确),即先义后利(在遵循义的前提下逐利),而“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为富不仁比喻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为仁不富是说要讲究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利大大干,无利不干”(比喻人的行为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有了大的利益就大干特干,一旦没有利益就撒手不管,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不求于利,利在其中”(虽然不追求利益,但是也在其中获得了利益)均是以利为先,而忽略了义的前提,因此选项BCD错误。【考点分布】绪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传统美德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17〕【参考答案】A

★★3.关于职业道德建设,正确的说法是(  )。

A.职业道德建设是制约和控制员工的基本手段

B.职业道德建设是迅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

C.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有效方式

D.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中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的掌握情况。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选项C正确),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著名品牌。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选项BD的说法显然夸大了职业道德的作用,而选项A的说法也未正确理解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43~51〕【参考答案】C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规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  )。

A.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服务群众、开拓创新

B.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C.热爱科学、求实创新、办事公道、艰苦奋斗、服务人民

D.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知荣明辱、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中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的掌握情况。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党中央提出了所有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包括“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爱岗就是热爱工作岗位,以自己从事的职业为荣;敬业就是用恭敬、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职业。爱岗敬业表达了从业者对职业饱含深情,忠于职守和勤奋努力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境界。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是一项根本的职业道德。诚实就是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忠实于事物的原貌;守信就是重信誉,讲信用,信守承诺。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时要公正、客观、不徇私情,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处理问题,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准则。服务群众就是满足群众需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就是不以获得报酬为最终目的,自愿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劳动的行为。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27~29〕【参考答案】B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意兴隆的一条基本经验是(  )。

A.人无笑脸莫开店

B.酒好不怕巷子深

C.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绪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以及文明礼貌中文明礼貌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导向的经济,要求人们义利并重,从而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长期受“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等道德观念的影响,耻于言利,害怕言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等价交换的买卖而获得利益。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在这里,一方面强调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合法利益或个人正当利益应得到充分尊重。只要是靠辛勤劳动、一技之长和正当途径合法挣钱,道德上就必须充分给予肯定,法律上就必须充分予以保护。这种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利益的义利并重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选项D错误)。《韩非子》中有一个“狗猛酒酸”的故事为商界所熟悉。故事说,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其酒酒味醇美、量具公平、招牌醒目,然而生意却很萧条,酒因长期卖不出去而变酸。店主心里觉得很奇怪,苦思不得其解。于是,有一天他去请教一位有见识的长者杨倩。杨倩说:“人怕呀,有人让小孩来打酒,狗迎面扑来咬人,所以酒卖不掉而变酸了。”这个故事本来与文明礼貌无关,后来商界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恶劣的服务态度,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如猛狗那样挡住了顾客,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由此可见,只有“酒好”是不够的(选项B错误),而若不注重产品质量,只是“自卖自夸”更是不可取的(选项C错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商业经营活动中,文明礼貌是商业服务的第一要素,如果对顾客不答不理,冷言冷语,不文明,不礼貌,即使商品再好,也是会把顾客吓跑的。失去了顾客就等于失去了生意,失去了财源。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历来对文明礼貌很重视。清朝王乘元编辑的《世事》后经河北人汪洖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订成了《生意世事初阶》,专门介绍坐商的基本知识,其中就提出:要做到“人无笑脸莫开店”(选项A正确)。【考点分布】绪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1~22〕

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与职业道德→文明礼貌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83〕【参考答案】A

★★6.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是(  )。

A.语气干脆

B.声音洪亮

C.语流快速

D.语调柔和【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语言规范中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语言规范或称规范语言,是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或明文规定的语言标准或规则,是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一切从业人员都要遵守本行业的职业用语。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有:(1)语感自然,它是指用正常的语调讲话,不局促,不呆板。(2)语气亲切。它是指语气和气可亲,能够拉近同服务对象的距离。(3)语调柔和。它是指语调温和而不强烈。(4)语流适中。它是指用中等速度说话,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5)语言简练。它是指语言简要精炼,不啰嗦,不颠三倒四,反复无常。(6)语意明确。它是指语言要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不含混,不模棱两可。由此可见,选项D正确,选项AC有误,而选项B“声音洪亮”并不是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语言规范〔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86~87〕【参考答案】D

★7.举止得体的基本要求是(  )。

A.态度谦卑

B.表情严肃

C.行为适度

D.言行豪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明礼貌中举止得体的具体要求的掌握情况。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有: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和待人热情。其中举止得体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动作要适当,不要有过分或出格的行为。在职业活动中举止得体很重要,它的具体要求是:(1)态度恭敬。在服务工作中是指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尊重和有礼貌,包括态度和蔼、接待周到、有问必答、不顶撞顾客、不打骂顾客、不挑剔顾客的缺点和毛病,解决不了的问题详细说明等。(2)表情从容。它是指服务人员在接待服务对象时有条不紊,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别人一看就知道他(她)是一位服务高手;情绪镇静,不张扬,不激动,尤其在纠纷发生的时候,能保持镇静。(3)行为适度。适度用于人的行为上,是指某个行为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缺损。(4)形象庄重。它是指职业人员的语言、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不鬼鬼祟祟,不猴头猴脑。【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举止得体〔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90~91〕【参考答案】C

★★★8.关于创新,正确的说法是(  )。

A.创新需要智慧,非一般员工所能为

B.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旧的思维模式

C.创新仅指取得重大发明创造的成果

D.无创新能力的员工不是合格的员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开拓创新中创新的含义以及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的掌握情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选项A错误)开拓创新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能改变过去的模式,推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创新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一个绝妙的想法、一个新颖的主意,都是在创新(选项C错误)。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选项B正确),旧的常规戒律。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同样,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对于刚刚迈入市场经济轨道的企业和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具备内在的创新素质。选项D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分布】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53~254〕【参考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关于劳动纪律,正确的看法有(  )。

A.劳动纪律是对员工实施管、卡、压的手段

B.劳动纪律是由企业领导制定的、员工无权参与的规定

C.劳动纪律既约束员工的行为,也维护员工的权益

D.违背劳动纪律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遵纪守法中遵守劳动纪律以及自由和法纪的关系等的掌握情况。任何单位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就必须要求每个成员遵守劳动纪律,即在劳动过程中要求职工必须遵守行为规范。劳动纪律是为了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而设定的,它是科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它经过无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是合理和有效的,是保障正常生产秩序的条件。有些人把劳动纪律看成是“管、卡、压”,或者视为儿戏置之不理等。各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都是十分错误的,其结果必然是损人又害己(选项A错误)。如果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纪律时“自己说了算”,员工没有参与权,并且职业纪律制定得十分苛刻,针对这一情况,员工可以依靠工会等组织力量,修改和完善职业纪律,并且用人单位制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制度纪律,应当经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选项B错误)。自由和法纪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的法纪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它既限制了人们盲目行动,又保护着人们的行为自由(选项C正确))。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用法律或者其他强制手段约束每一个职业工作者,使其严格遵守职业纪律,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如果违反职业纪律造成不良后果,就会受到纪律的处罚甚至法律的制裁(选项D正确)。【考点分布】遵纪守法→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遵守企业纪律和规范〔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25~226〕和遵纪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207〕和纪律→践行规范——纪律的要求→严守法律法规〔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178~179〕【参考答案】CD

★★10.关于职业责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职业责任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B.职业责任的履行以公司是否做出了明文规定为前提

C.职业责任仅与物质待遇有关

D.职业责任一般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中职业责任的特点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职业责任是指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它包括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职业责任有三个特点:(1)职业责任具有明确的规定性,不管它成文与否,一般都为社会所公认,是每个职业活动的当事人开始职业活动之前就必须明确的(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物质利益是由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承担职业责任的大小和任务完成的优劣程度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强调责、权、利的统一,就是强调责任和物质利益的直接的结合。虽然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直接联系,但却不完全以物质待遇为前提,在一些情况下,即使没有物质待遇保证,也应履行特定的职业责任(选项C错误)。(3)职业责任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选项D正确)。虽然在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职业责任各不相同,却都是社会分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分担了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每种职业责任都直接关系到社会其他方面责任的实现。社会要维系自己的协调运转,就要有法律以及纪律的手段来保证职业责任的履行,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考点分布】爱岗敬业→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强化职业责任〔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109〕【参考答案】AD

★★★★11.关于节俭,正确的说法有(  )。

A.节俭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时代性

B.节约时间是节俭的重要内容

C.节俭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之一

D.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情趣不同,节俭不应该成为普遍性要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节约中节约的含义与特征的掌握情况。据《辞海》解释,节约是指“节俭”“节省”。在古人看来,节约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人们简单、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在吃饭、穿衣和用物等方面不嗜豪华,量入为出,反对铺张浪费。作为重要的道德品质,节约为历代人们所提倡,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选项C正确),甚至被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荀子曾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之。”一般说来,职业活动中的节约,是指从业人员爱惜和节制、节省使用企业财物及社会资源的行为。对从业人员来说,节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是节约劳动时间,不浪费工作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也可以是爱护公共财物,慎重使用机器、设备、物资,如节电、节水、节能等;既可以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以最小资源的牺牲,求得最大利益的获得,也可以是节省资金,量入为出。此外,现代企业的社会化分工,使节约已超出个人行为,也意味着节省他人的精力和时间,关系到集体的工作效率(选项B正确)。节约具有下列特征:(1)时代表征性。随时代变化的不同,人们对节约有不同的认识,这是节约的时代性特征。在工业不发达、物质财富匮乏时,节约意味着省吃俭用,以最大限度地节制、节省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有了明显增加,节约意味着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并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纳入节约的内容之中,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同时,对节约资源范围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吃、穿和时间等方面,而是扩大到对资源节约的道德要求。时代越是发展,节约越是重要。从业人员认识节约,理解节约,积极主动地实践节约,应当很好地把握节约的时代表征性(选项A正确)。(2)社会规定性。对于任何企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公共资源的节约,均有着大体一致的看法。一方面,国家、企业将节约纳入制度规范;另一方面,节约资源是对全民的道德要求,并非指特殊的群体或阶层,是包括从业人员在内的全体公民的规范。一个不节约的人,总是不被社会风尚所允许的人,浪费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因此,节约不是个人喜好,是节约还是不节约要受社会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至于个人钱财,有的人大吃大喝,随意挥霍;有的人为虚荣心驱使,以浪费钱财为荣耀。从法律视角来看,对个人钱财的浪费,属于个人权利,他人不能干涉。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从道德层面来看,浪费为社会道德所不容,尽管浪费的是个人钱财(选项D错误)。(3)价值差异性。节约问题的价值差异性,反映了人们对节约问题看法上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节约的实践行为。因此,在职业生涯中,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节约价值观,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个人的成才,都是十分重要的。【考点分布】节约→把握精髓——节约的内涵〔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193~196〕【参考答案】ABC

★★★12.下列做法中,符合坚持真理要求的有(  )。

A.服从领导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坚持真理的表现

B.坚持师徒如父子这一理念,一切按照师父的要求做事

C.要多读书,但不要迷信书本知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中坚持真理和公道中追求真理概念的掌握情况。在企业里,从业人员要尊敬领导,服从管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见解和做人的标准。领导的决策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当员工认为领导的决策可能错误的时候,要勇敢地指出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既是对企业的关心,也是对领导的帮助(选项A错误)。坚持真理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办事情、处理问题要合乎公理,合乎正义。职业工作者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环境中,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都能把握住自己,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就必须努力做到:(1)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政治风浪面前头脑清醒;在腐朽思想文化面前自觉抵制;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自觉服从大局。要做到在似是而非中去分辨是非;在良莠混杂中鉴别美丑;在似醒非醒中保持清醒;防止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2)积极地改造世界观,在实践中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志向,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干,自觉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人情关。(3)要做到照章办事,按原则办事,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能因私废法,不能按照个人的亲疏、好恶,对不同地位、职业、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待和处理(选项B错误)。(4)要敢于说“不”。坚持真理,就要敢于反对错误的东西,拿起批评的武器,与错误的行为做斗争。这就要增强做人的责任感,克服“好人主义”、怕得罪人的思想(选项C正确)。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项D正确)。【考点分布】办事公道→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坚持真理〔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54~156〕和公道→践行规范——公道的要求→追求真理〔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144〕【参考答案】CD

★★13.属于职业“忌语”的有(  )。

A.“靠边点儿”

B.“如有意见,找经理去”

C.“到点了,你快点儿”

D.“后边等着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语言规范中不用忌语的掌握情况。语言规范或称规范语言,是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或明文规定的语言标准或规则,是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一切从业人员都要遵守本行业的职业用语。语言规范要求不用忌语。“忌语”即忌讳讲的语言,有时也称“禁语”,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不能使用的那些语言,北京市、上海市、原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1995年共同确定了50句“服务忌语”,其中第25条“靠边点儿”、第29条“有意见,找经理去”、第30条“到点了,你快点儿”、第50条“后边等着去”分别对应选项ABCD,均属于服务中不能使用的语言。【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语言规范〔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86~88〕【参考答案】ABCD

★★★★14.从业人员做到公私分明,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有(  )。

A.个人利益的取得要以集体发展为条件

B.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好公家的事

C.在细微之处严格要求自己

D.在劳动中创造和满足个人的需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中如何做到公私分明的掌握情况。要想做到办事公道,就要做到公私分明。公是指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企业利益,私是指个人利益。公私分明原意是指要把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私利明确区别开来,不以个人私利损害集体利益。在职业实践中,讲公私分明是指不能凭借自己手中的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损害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在职业实践中,做到公私分明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增强整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公与私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个人利益的获得以及个体的发展,要以集体或整体的发展为条件(选项A正确),集体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体的活动和贡献。集体利益体现着整体根本的、普遍的、长远的利益,也体现着每个集体成员的真正的、根本的利益,只有更注重集体的利益,集体成员中的个人利益才有可能最好地得到实现和保障。只有集体发展了,个人才能得到发展,离开集体的兴旺发达,个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与企业、集体的存在和发展不可分离,作为一个从业者,必须要自觉培养自己的整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注重集体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选项B错误)。(2)要富有奉献精神。做到公私分明,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能够主动地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国家和社会,能够设身处地地为集体着想,为企业着想,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服务他人、服务企业,为集体献身,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3)要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选项C正确)。要做到公私分明,还必须从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4)在劳动创造中满足和发展个人的需要(选项D正确)。现时代的职业劳动者,都应当把诚实劳动看作是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在为集体、为企业的繁荣和振兴的奋斗过程中,去不断地实现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考点分布】办事公道→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公私分明〔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56~161〕【参考答案】ACD

★★★15.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意思有(  )。

A.只要发展没有间断或者停滞,不管快慢都是可持续发展

B.兼顾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

C.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发展要合乎道德要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勤劳节俭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的掌握情况。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选项BC正确)。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产资源的节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这些都包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意蕴。它要求人们以“利人利己”“义利兼顾”作为价值判断尺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环境,以造福后代的崇高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选项D正确)。选项A的说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相背离。【考点分布】勤劳节俭→勤劳节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勤劳节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97~199〕【参考答案】BCD

★★★★16.关于创新,正确的说法有(  )。

A.创新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标新立异

B.创新包括产品内容和外观形式上的创造

C.把产品推入一个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属于创新的范畴

D.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属于创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开拓创新中创新的含义与强化创造意识的掌握情况。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选项B正确)。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创新”是指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5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未曾采用过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而可以是以新的商业方式来处理某种产品。(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就是使产品进入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选项C正确)。(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之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选项D正确)。开拓创新要有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强化创造意识要做到:(1)创新意识要在竞争中培养。竞争是活力的源泉,具有创造意识是人具有活力的根本体现。人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就不能离开竞争的环境。(2)要敢于标新立异。一个人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不想标新立异,也不敢标新立异,当然也就不会有“新”“异”。(3)要善于大胆设想。在创造领域,想比做更重要,想是第一步,做是第二步,只有想到了,才有可能去做。然而,想却是不容易的,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到,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想到。那么,怎样才能想到呢?第一,要敢想。第二,要会想。敢想不是乱想,违反自然规律或科学规律的事情,敢想也是白想,如“长生不老药”“与虎谋皮”“永动机”等。会想,就是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胡思乱想的东西是肯定做不到的(选项A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有误)。【考点分布】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创新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53~254〕和开拓创新→如何开拓创新→开拓创新要有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64~265〕【参考答案】BCD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单项选择题(第17~25题)

17.在你心目中,好的上司是(  )。

A.对你好的人

B.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能够率先垂范的那种人

C.口才好的人

D.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为下属和单位谋利益的人

18.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当着众人讲话,你一般会(  )。

A.感到不好意思,会说不出话来,或者说话慌张

B.除非感到特别有把握的事情,否则不会在众人面前讲话

C.总是在别人的鼓动下,勉强讲几句话

D.人越多,自己讲话越放得开,发挥越好

19.在单位,你一般倾向于(  )。

A.积极主动接触领导

B.与性格相近的人多接触

C.和工作做得好的人多接触

D.多接触老乡或同学

20.如果有同事向你借了50元钱,表示三日内即还,却长时间不还,你会(  )。

A.认为他可能忘记了,找机会暗示一下他

B.责备他的做法,直接跟他说明,要他明确还钱的时间

C.向别人讲这件事情

D.不提这事,以后也不会再借钱给他

21.宴请比较熟悉、亲密的朋友,你一般会(  )。

A.找档次稍高一点的饭馆

B.随便找一家饭馆

C.找朋友喜欢吃的饭馆

D.找离自己比较近的饭馆

22.当你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有些难以承受时,你会(  )。

A.默默承受

B.向上司说明情况

C.只向家人倾诉一下

D.慢慢做吧,干到哪里算哪里

23.上司安排你一项新的工作,你感觉难度很大,你会(  )。

A.推荐胜任人选

B.直接予以拒绝

C.尽管难以胜任,还是接受安排

D.说明情况,予以拒绝

24.你始终感觉目前这个单位虽然离不开你,但并不是特别重视你。假如这时,现在单位的竞争对手明确告诉你,如果你跳槽过去,工资会翻一番。你会(  )。

A.离开目前这个单位,直接跳槽到新单位

B.再干上一段时间,思考一下到底该怎么办

C.坚守岗位,绝不跳槽

D.与领导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

25.假如你生病住院,平时对你很不好的一个同事来看望你。你会想的是(  )。

A.他不是在看我,而是在气我

B.他不是真心来看我的,只是应付面子而已

C.这个人原来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样坏

D.自己过去也有对不住人家的地方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6~85题,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倡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心理学理论是(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心理学发展简史的掌握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心理学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其中,选项B的行为主义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他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此,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而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据此,他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而选项D的构造(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Fitchener,)。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也即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由于构造心理学派把心理学的内容规定得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又把内省实验的方法,即由被试者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的方法,当作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选项A的“精神分析”创始人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S.Freud),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又被称之为潜意识。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潜意识的概念,认为潜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在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不断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此外,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机能主义学派则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该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而格式塔心理学派则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在争论中认识到,对心理学来说,由于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想要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性,因而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们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结束了。学派之争的结束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以罗杰斯(C.R.Rogers)和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看作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最后,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绪论→心理学发展简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9〕【参考答案】C

★★27.对甜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

A.舌尖

B.舌边前部

C.舌根

D.舌边后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味觉概念的掌握情况。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注意:不是酸甜苦辣,辣觉实际上是破坏味蕾时产生的痛觉)。平常我们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而且混合后的味道并不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味道,而是保留了原来参加混合的各种食物的味道。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2〕【参考答案】A

★28.最难以适应的感觉是(  )。

A.痛觉

B.嗅觉

C.味觉

D.视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痛觉的掌握情况。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感受器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结构的游离神经末梢)。尽管外部和内部的痛有这些区别,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却是共同的,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以适应。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味蕾负责接受味觉刺激。其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当味觉刺激物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最后,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杆体细胞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4〕【参考答案】A

★★★29.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  )。

A.思维

B.概念

C.记忆

D.判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概念含义的掌握情况。选项A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而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而记忆则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思维、言语及想象→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9〕【参考答案】B

★★★★30.运动性言语中枢在大脑的(  )。

A.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

B.顶叶和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C.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部位

D.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各个言语中枢的掌握情况。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主管书写功能,该区称书写性言语中枢,该区受损,患者的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了,这样的失语症叫失写症。出现接受性失语症受损的中枢叫威尔尼克区,该区位于顶、枕、颞叶交回处的颞上回,该区受损患者表现的症状为能听到声音,其听觉器官是正常的,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能力。位于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发生病变会表现出表达性失语症,该区叫言语运动中枢,由于是法国医生布洛卡首先发现,所以又称布洛卡区。出现失读症受损的言语中枢称视觉言语中枢,该区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中枢受损,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思维、言语及想象→表象和想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54〕【参考答案】A

★★31.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是(  )。

A.生理和安全需要

B.他尊和自尊需要

C.爱和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掌握情况。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其中,生理的需要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的需要则是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可见,交友的需要属于爱和归属的需要。而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由于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因此又称缺失性需要,而后三层次(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此这些需要又称生长需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层次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6〕【参考答案】C

★★32.最古老的感觉是(  )。

A.味觉

B.嗅觉

C.视觉

D.听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嗅觉概念的掌握情况。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味蕾负责接受味觉刺激。其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当味觉刺激物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杆体细胞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最后。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人们在这个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人耳对频率非常低或非常高的声音的感受性会大大降低,20岁之前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提高,但是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感受性逐步下降,丧失的范围由高频部分开始,逐步向低频部分过渡,当扩展到中频时(如1000~4000赫兹)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表现为老年人的“耳背”。【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2〕【参考答案】B

★33.气质类型为多血质的个体的特点是(  )。

A.直爽热情,但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B.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

C.稳定性强,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

D.敏感机智、做事认真,但防御反应明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气质概念的掌握情况。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感情和意志活动中。气质有很多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古希腊医生、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其中,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人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的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而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多血质的人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黏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则是强、平衡但不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黏液质的人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的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最后,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和这种特点相适应,抑郁质的人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的兴奋性弱,难以为什么事动情,被什么事打动,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类型,大多数人是中间型或混合型的。【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气质〔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86〕【参考答案】B

★34.“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是(  )很难变化。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气质具有稳定性概念的掌握情况。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的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不能变化的。如果在童年时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或者在成年时期遇到了重大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的气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过程是缓慢的,甚至当条件适宜时,原来的面貌还会得到恢复。所以,气质的变化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气质〔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86〕【参考答案】A

★★35.按罗杰斯的观点,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重要影响的是个体的(  )。

A.本我

B.自我概念

C.超我

D.真实自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掌握情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自我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19〕【参考答案】B

★36.个体的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  )社会化为条件的。

A.性别

B.语言

C.道德

D.符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化概念的掌握情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可以分为:(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2)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3)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4)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社会化〔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16〕【参考答案】B

★★3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的掌握情况。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光环效应是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予肯定评价。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的固定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6〕【参考答案】A

★★38.大多数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加工过程符合(  )模式。

A.加法

B.加权平均

C.平均

D.中心品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的掌握情况。在印象的形成中,个体获得的信息总是认识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获得的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具体特征上,而是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印象形成的模式有四种:(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2)平均模式,指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3)加权平均模式,指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即不是简单平均的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而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来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如,张三“聪明、勤奋、冲动、爱批评、顽固、嫉妒”;李四“嫉妒、顽固、爱批评、冲动、勤奋、聪明”。虽然有的词语完全相同,但是张三和李四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即所谓的“爱屋及乌”。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如北方男人粗犷、豪放,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7〕【参考答案】D

★★★★39.按照归因的协变原则,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情况下,人们往往将行为的原因归于(  )。

A.情境

B.行为主体

C.时间

D.刺激客体【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的掌握情况。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而人们在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总是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协变原则主要是针对实体的特异性(distinctiveness of entity)、共同性(consensus)、一致性或一贯性(consistency)这三个维度来协同加以考虑的。例如,当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时会归因于该刺激客体,当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时归因于那个行为主体,当低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和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时则归因于那个情境与时间。具体可以参见教材“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验证”部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1〕【参考答案】B

★★40.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  )成分。

A.行为

B.情感

C.认知

D.行为倾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ABC模型的掌握情况。态度的ABC模型又称为态度的三种成分说:(1)情感成分(affection),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2)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3)认知成分(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注意:B是代表行为倾向(行为可能没有做出,但有某一方面的倾向),而非行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44〕【参考答案】C

★★★41.一般情况下,最能准确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是(  )。

A.表情

B.目光

C.妆饰

D.姿势【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体语沟通的掌握情况。眼睛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映在瞳孔的变化上,人的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时,瞳孔会不自觉变大,看到让人厌恶的刺激时,人的瞳孔会明显缩小,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标器。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有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困难的过程。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以完成精细沟通的体语形式,经过训练,人能较为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因而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状态可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最后,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沟通与人际关系→身体语言沟通〔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58〕【参考答案】B

★★★42.由于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是(  )。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懈怠

D.社会逍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懈怠概念的掌握情况。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或称社会抑制。而社会懈怠(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与社会抑制相反的是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72〕【参考答案】B

★★43.在海德的平衡理论中,P是指(  )。

A.对象

B.他人

C.个体

D.关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理论中的海德的平衡理论的掌握情况。该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向平衡转化。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提出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P(person)代表个体,O(other)代表他人,X代表评价的事物。他认为P、O、X三者间有两种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海德指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若三种关系都是否定,或两种关系是肯定,一种是否定,则存在不平衡状态(技巧:根据负负得正的原理,计算三边的关系,如果最终结果是正的,就是平衡的,否则就是不平衡的)。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这是由于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要比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更令人愉快,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的压力要大于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的压力。因此,如果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个体会尽可能少地改变P和O的关系而维持态度平衡。【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50〕【参考答案】C

★★★44.主体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是(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理论的掌握情况。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2)同化。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3)顺应。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4)平衡。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97〕【参考答案】C

★★45.一般来说,记忆广度达到巅峰是在个体的(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少年期记忆发展的掌握情况。少年期的短时记忆达到个体一生的最高峰。一项记忆广度的研究,即从婴儿期至老年期毕生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初中阶段的成绩是一生中最高(11.04)的,超出大学阶段的水平(9.4),表明少年期儿童扩大了记忆,可以识记更多的材料。【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54〕【参考答案】B

★46.个体第一逆反期主要反抗的对象是其(  )。

A.父母

B.同学

C.朋友

D.老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逆反期的掌握情况。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期:(1)第一逆反期出现的年龄主要在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其表现为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抚养者的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有两个方面:第一,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逆反期幼儿的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他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其行为表现在于: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自以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并大胆付诸实际行动;自以为能干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态,自己重做;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说“不”,并按自己的愿望说“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等表扬。第二,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这之前婴儿处处依赖父母,父母紧密地控制儿童的行为。到了3岁左右,儿童的认知发展、言语发展和行为活动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心理资源”,而这些心理资源构成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所以他们便跃跃欲试地趋向新的发展阶段。(2)第二逆反期发生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是这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是:(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其不同点是: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他们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有许多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因此,答案应选A。【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36〕【参考答案】A

★47.一般来说,老年期退行性变化出现最早的心理过程是(  )。

A.感觉

B.想象

C.思维

D.记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老年期的认知变化的掌握情况。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觉,出现最早,最先发展成熟,也较早开始退行性变化。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较晚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并继续增强。【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老年期的认知变化〔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81〕【参考答案】A

★★★★48.对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典型参考价值的症状是(  )。

A.顺行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心因性遗忘

D.选择性遗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记忆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指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例如,脑震荡、脑挫伤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到意识恢复清晰前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它的长度是指由受伤那一刻开始,直至受伤前最后一件能清晰回忆的事情为止。典型的逆行性遗忘对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称为心因性遗忘症(psychogenic amnesia),是指对生活中对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可见于癔症。心因性遗忘症的种类包括选择性遗忘、分离性遗忘和界限性遗忘。其中,选择性遗忘(selective amnesia)是指所遗忘的事情选择性地陷于痛苦经历或可能引起心理痛苦的事情,多在重大心理应激后发生,常见于分离性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情况下。【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4〕【参考答案】B

★★★49.记忆障碍中的“错构”多见于(  )。

A.神经衰弱症状群

B.抑郁发作

C.脑器质性疾病

D.精神分裂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记忆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错构属于记忆障碍,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注意减弱指患者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抑郁发作的特点主要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5〕【参考答案】C

★★★★50.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词语杂拌,被称为(  )。

A.思维散漫

B.破裂性思维

C.思维中断

D.思维不连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各类思维障碍的掌握情况。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的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在交谈中,患者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的感觉是“答非所问”,此时,与其交谈有一种十分困难的感觉。破裂性思维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患者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患者在言谈或书信中,其单独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因此,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称为语词杂拌(word salad)。但是,如果语词杂拌不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就不能称之为破裂性思维,而应该称之为思维不连贯。区别两者的要点在于后者是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的。而思维中断是指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思维奔逸,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这一症状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患者的谈话内容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换谈话的主题(随境转移)。最后,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而与之相似的思维贫乏的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回答时的语速并不减慢,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别的要点之一。【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9〕【参考答案】D

★★★51.病理性赘述常见于(  )。

A.精神分裂症

B.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C.焦虑神经症

D.持续性心境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思维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病理性赘述的患者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患者并不觉得自己说话啰唆,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其认真交谈和回答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患者不听劝说,坚持要按照他原来的想法把话讲完。患者在讲了很多完全可以省略的谈话内容以后,最后终于讲出了其本次谈话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病理性赘述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0〕【参考答案】B

★★52.许又新教授提出的心理健康三标准,包括体验标准、发展标准和(  )。

A.医学标准

B.统计标准

C.操作标准

D.实践标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定义的掌握情况。许又新于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的三类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查和衡量。(1)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为标准,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2)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查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3)发展标准: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查与分析。【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9〕【参考答案】C

★★★53.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  )内起病。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半个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应激相关障碍的掌握情况。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1)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2)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3)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7〕【参考答案】A

★★54.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心理测验的学者是(  )。

A.高尔顿

B.比内

C.卡特尔

D.奥蒂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心理测验的历史的掌握情况。1904年法国学者比内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次年(1905年)与助手西蒙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名“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她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量表虽然粗糙,但其在心理测验史上极为重要,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我国吴天敏教授于1982年完成了中文版的第三次修订本,称“中国比内测验”。选项A的高尔顿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他首先倡导了科学心理测验。此外,他也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首次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积差相关法,这使判定心理测验的信度、效度和进行因素分析成为可能。选项C的卡特尔则是1890年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而选项D的奥蒂斯在团体测验的基础上编制出陆军甲种和乙种智力测验,广泛用于美国军队对官兵选拔和分派兵种中。【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概述→心理测量的发展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58〕【参考答案】B

★★★★55.系统抽样法的关键是计算(  )。

A.样本量

B.总体

C.统计量

D.组距【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系统抽样概念的掌握情况。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该方法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组距,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组距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该方法属于随机抽样的变式。因此,该系统抽样的关键在于计算组距。例如,调查某大学一个系N=250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系统抽样,样本容量n=50,则先计算组距:K=N/n=250/50=5,即每5个人当中抽一个。抽取起点可以随机,例如从第2号开始,则以此为起点,接下去就是7号、12号、17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系统抽样要求目标总体无等级结构存在,如果发现排列有某种内部循环规律存在,就不能用这种抽样方法。【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61〕【参考答案】D

★★★56.常模分数又叫(  )。

A.导出分数

B.原始分数

C.粗分数

D.总体分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常模与常模分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常模团体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常模分数就是将测验施测常模团体后,将常模团体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而常模是指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描述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和基础。其中常模的构成有3个要素:(1)原始分数;(2)导出分数;(3)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62〕【参考答案】A

★★57.某分数的百分等级为75,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75%的分数(  )。

A.比这个分数高

B.与这个分数相等

C.比这个分数低

D.与这个分数有显著差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百分等级概念的掌握情况。百分等级是指原始分数低于某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且只取整数值,也即分数高过多少百分比的人数,旨在比较该范围相对于全体资料的大小,百分等级可以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因此,某分数的百分等级为75,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75%的分数比这个分数低。【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的类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64〕【参考答案】C

★★58.影响信度的是(  )。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恒定效应

D.实验效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信度概念的掌握情况。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因此,信度亦可视为测验结果受机遇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而测量的效度既受随机误差影响,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信度的概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71〕【参考答案】B

★★59.若用P代表项目难度,难度越低P值越(  )。

A.大

B.小

C.低

D.接近1【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难度概念的掌握情况。项目的难度是指项目的难易程度。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P=R/N×100%,式中,P代表项目的难度,N为全体被试者人数,R为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以通过率表示难度时,通过人数越多(即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因为P值大小与难度高低成反比,所以也称作易度。【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项目分析→项目的难度〔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89〕【参考答案】A

★★60.长程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是(  )以上。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心理咨询的分类的掌握情况。按咨询时程,可以将咨询分为:(1)短程咨询,在相对短的时间内(1~3周以内),完成咨询。资料收集和分析集中在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上,就事论事地解决求助者的一般心理问题,追求近期疗效,对中、远期疗效不做严格规定。(2)中程心理咨询,在1~3个月内完成咨询。涉及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要求有完整的咨询计划,咨询预后,追求中期以上疗效。(3)长期心理咨询,在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时,可采用长期心理咨询,一般用时在3个月以上,应使用标准化咨询方法——心理治疗,要求制订详细咨询计划,追求中期以上疗效,并要求疗效巩固措施。【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心理咨询的分类和一般程序〔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46〕【参考答案】C

★★61.对(  )岁以前的个体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A.1

B.3

C.5

D.6【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新儿期的心理咨询的掌握情况。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个体保存的本能是第一本能。在这一时期遭受惊吓,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和其他生物需要有关;而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却不一定对儿童构成直接威胁,即便是家庭不和或其他成人吵闹打架,也只有直接威胁到儿童安全时,才会形成所谓的心理压力。儿童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但由于儿童表达情感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宣泄内心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被一只猫惊吓,可以使孩子长大后害怕所有的皮毛。这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所以,儿童遭受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化。【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49〕【参考答案】B

★62.中国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共计包括(  )个分测验。

A.10

B.11

C.12

D.13【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由11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测验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3〕【参考答案】B

★★63.按照韦氏智商分级标准,智力平常指的是IQ在(  )之间。

A.80~119

B.85~115

C.90~109

D.70~130【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根据韦氏智力测验的智力等级分布:IQ≥130为极超常,120~129为超常,110~119为高于平常,90~109为平常,80~89为低于平常,70~79为边界,而IQ≤69为智力缺陷。【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2〕【参考答案】C

★★64.我国修订的联合型瑞文测验是(  )的合并本。

A.标准型与彩色型

B.标准型与高级型

C.彩色型与高级型

D.城市版与农村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联合型瑞文测验的掌握情况。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它较少受到本人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努力做到公平,故心理学家尤其喜欢采用这个测验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工具。瑞文测验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渐进方阵三套测验。标准型(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适用于6岁到成人受测者,有5个黑白系列,共计60个项目组成。彩色型(colour progressive matrices,CPM)编制于1947年,适用于5.5~11.5岁的儿童及智力低下的成人,分为三个系列,共计36个测验项目组成。高级型(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APM)包括渐进矩阵Ⅰ型(12题)及Ⅱ型(36题),类似于瑞文标准渐进测验,但难度更大,可对在标准型测验上得分高于55分的受测者进行更精细的区分评价。瑞文测验在许多国家都有其修订本。1989年,李丹、王栋等完成了彩色型和标准型(彩色型前三个单元和标准型后三个单元)的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cornbined Raven’s test,CRT)中国修订版的成人、城市和农村儿童三个常模的制定工作。【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联合型瑞文测验(CRT)〔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9〕【参考答案】A

★65.中国比内测验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  )。

A.15

B.16

C.17

D.18【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中国比内测验的掌握情况。比内测验首先由比内(A.Binet)和西蒙(T.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吴天敏教授1982年完成的中文版第三次修订本,简称“中国比内测验”。本测验适用于2~18岁人群,农村和城市共用一套试题。中国比内测验现在也是采用离差智商的计算法,其智商常模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注:1960年修订的第3版(L-M版)和第4版的斯坦福-比纳量表均采用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计分量表,但最新的第五版量表则采用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计分量表,这意味着从此斯坦福-比纳量表所得IQ分数可以与其他主要的智力量表(如韦氏智力量表、瑞文智力量表)进行相互比较。【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中国比内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11〕【参考答案】B

★★66.在MMPI的399题版本中,Q量表原始得分超过(  )分,就表明答卷无效。

A.30

B.8

C.22

D.10【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测验计分的掌握情况。在计算效度量表Q量表(不能回答的问题的组成)分时,如果566题版本原始分数超过30分,或399题版本原始分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此外,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时,同样也不能信任MMPI的结果。【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1〕【参考答案】C

★★67.一般将16PF测验结果得到的原始分数转化成(  )。

A.T分数

B.标准十分

C.标准二十分

D.标准九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结果分析的掌握情况。在16PF测验中,测验结果要转换成标准分数(标准十分),其中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根据被试者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对照剖面图或相关知识部分各因素的高低分特征,即可了解被试者的人格特征。【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7〕【参考答案】B

★★★68.EPQ共有4个人格量表,其中英文字母E指的是(  )量表。

A.神经质

B.精神质

C.内外向

D.掩饰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艾森克人格问卷组成的掌握情况。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其中,E量表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量表反映的是情绪的稳定性,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P量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L量表属于掩饰性量表,反映的是受测者的社会朴实或幼稚水平。【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36〕【参考答案】C

★★★69.SDS共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的(  )。

A.强度分为四级评分

B.频度分为四级评分

C.强度分为五级评分

D.频度分为五级评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抑郁自评量表的掌握情况。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是由W.K.Zung于1965年编制而成。特别适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等级标准为: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少部分时间;3)相当多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0个为反向评分。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可以得到标准分。【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抑郁自评量表(SDS)〔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40〕【参考答案】B

★★★70.应对方式问卷(CSQ)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最近(  )。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应对方式问卷的掌握情况。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是肖计划等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项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量表的评定时间范围是指受测者近两年来的应对行为状况。【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应对方式问卷(CSQ)〔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54〕【参考答案】D

★71.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一般以(  )平方米左右为宜。

A.5

B.10

C.15

D.20【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如何进行初诊接待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需要一个十分安静的空间,不仅室内要有足够的空间,而且最好让求助者从外面走进心理咨询室就会逐渐放松。个体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一般以十平方米左右为宜。【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参考答案】B

★★72.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属于(  )。

A.鉴别性会谈

B.咨询性会谈

C.治疗性会谈

D.摄入性会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会谈法种类的掌握情况。由于临床心理学的服务项目和工作阶段有很多,因此,为了不同目的而进行会谈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摄入性会谈: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等;通过会谈了解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2)鉴别性会谈: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3)治疗性会谈: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这类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除了要注意会谈法的原则,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法则。(4)咨询性会谈:针对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人员的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中的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而进行的会谈。(5)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当求助者或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如遭到强奸、想自杀、突然的精神创伤,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以帮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C。【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9~10〕【参考答案】C

★★★73.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过程中,提出了如“你现在有什么感受,是懊悔还是愤怒?”这种问题属于(  )。

A.修饰性反问

B.多重选择性问题

C.责备性问题

D.多重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中提问的掌握情况。在摄入性会谈时,咨询师在提问时可能会犯的错误有:(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这类问题可以改变形式,可以改为“怎样”和“什么”的形式。如“为什么你要和别人打架?”改为“你和某人一起干什么啦?”“你为什么失约?”改为“你那里出了什么事啦?”(2)多重选择性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上星期日你是离开家还是在家里待着?”,等等。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改变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去掉选择部分,“你有什么感觉?”“上星期日你都做了些什么?”(3)多重问题。如“你认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怎样呢?”或者,“他的父亲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你本人又是怎样做这件事的?”出现这种连珠炮性质的问题,可以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s)。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如“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来着?”“这件事你凭什么能肯定?”这种问题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所以会立即引起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因此,如果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过程中,提出了如“你现在有什么感受,是懊悔还是愤怒?”这种问题属于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本质上仍然是封闭性问题,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参考答案】B

★★★74.不同的职业倾向会对理解临床资料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则(  )。

A.倾向于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了阻碍

B.觉得求助者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

C.倾向于求助者有病

D.倾向于强调求助者在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出现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影响的掌握情况。非专业的观察者,他们只是依据日常生活的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问题;从医疗或病理学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倾向于求助者有病;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或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容易强调求助者是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的障碍;生物学取向的心理学工作者,倾向于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阻碍;持生态学家或持生态学观点的人,他们觉得求助者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等等。因此,当把同一批临床资料拿给不同的人看时,他们必然会对这批资料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9〕【参考答案】D

★★75.心理咨询中需要保密的内容不包括求助者的(  )。

A.姓名住址

B.心理测验结果

C.诊断结果

D.虐待儿童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保密原则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应该在初诊接待及其他必要的时候,向求助者说明保密范围及保密例外。保密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需要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在没有征得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不得随意透露上述信息;心理咨询师也不得随意打探求助者与咨询无关的个人隐私。而保密例外情况有: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报告虐待儿童、老人等;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当遇到以上保密例外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应将泄密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咨询师遵守保密原则有利表现对求助者自主性的尊重,体现了心理咨询师的诚信。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求助者造成伤害,使求助者获得安全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参考答案】D

★★76.在会谈中,心理咨询师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不包括(  )。

A.引导

B.情感反射

C.中断

D.多重提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的掌握情况。会谈必须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也就是说,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会谈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另外,控制会谈的内容,对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十分重要,假如把会谈搞得漫无边际,求助者很快就会因为无所收获而厌烦。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而且可以随机应变。常用的方法包括:(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时,释义的操作方法是,重复求助者话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能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2)中断,是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时,中断的操作方法是,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强行迫使他停止会谈。可以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3)情感反射,是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往往容易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4)引导,是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因此,选项D的多重提问是凯利总结的关于咨询师在提问时可能会犯的错误之一,它并不属于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6~7〕【参考答案】D

★★77.为使咨询取得进展,最关键的是(  )。

A.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B.克服阻抗

C.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D.矫正错误认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有所改变,从而实现咨询目标。如果求助者通过心理咨询发生了某些改变,其中最为重要的改变是,求助者开始探索解决自身的问题。为使咨询取得进展,关键是要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而选项A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保证心理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实施咨询方案的策略与框架〔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87〕【参考答案】C

★★★78.关于真诚,错误的说法是(  )。

A.真诚不是实话实说

B.表达真诚应随咨询进程而变化

C.真诚要有感而发

D.身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真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真诚概念的掌握情况。真诚是指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但是在表达真诚时需要注意:(1)心理咨询师必须理解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说实话不完全是真诚。(2)真诚不能脱离事实,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3)心理咨询师不能有感而发,忘情发泄自己的内心世界(选项C错误)。(4)表达真诚应适可而止,过度的真诚反而适得其反,让人受不了。(5)表达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上,身体姿势、目光、声音、语调等都可以表达真诚。(6)表达真诚应根据咨询的进程而有所变化。(7)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真诚是咨询师内心的真情流露,不是靠技巧获得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真诚〔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61〕【参考答案】C

★★★★79.对于参与性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求助者描述其困惑的第一个主题可能最重要,应给予鼓励

B.释义技术目的之一是帮助求助者更清晰地表达

C.参与性概述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求助者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惑

D.情感反应最有效的方式是针对求助者过去的情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鼓励技术,是指咨询师通过语言等对求助者进行鼓励,鼓励其进行自我探索和改变。具体可以表现为咨询师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表达、探索。通过鼓励技术可以促进会谈,促进求助者的表达与探索。鼓励技术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对求助者所述内容的某一点、某一方面做选择性关注,引导求助者向着某一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在鼓励求助者表达不同的主题时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朝着不同的方向探索,达到不同的深度。因此,咨询师应把握求助者所谈的内容,根据咨询目标的需要及经验等有选择性地给予鼓励。咨询师虽然在进行倾听,但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式的倾听,咨询师的倾听对求助者就是一种鼓励。一般来说,求助者长篇大论地描述其困惑的最后一个主题,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要的(选项A错误),因此可对其给予鼓励。释义(paraphrase)也称说明或内容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选项C错误)。咨询师的内容反应使求助者所述内容更加明朗化,也可以使求助者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帮助求助者更清晰地做出决定的目的。而情感反应则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求助者现在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选项D错误),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捕捉求助者瞬间的感受。而参与性概述则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等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相当于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的整合。参与性概述则可使求助者再一次回顾自己的所述,并使咨询面谈有一个暂停调整的机会。参与性概述可用于一次面谈结束前,可用于一个阶段完成时,也可用于一般情况。只要认为对求助者所说的某一内容已基本清楚就可做一个小结性的概述。【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92~119〕【参考答案】B

★★★80.在咨询中,无论出现哪种类型的多话,均可利用“内容反应技术”加(  )的方式处理。

A.提出新问题

B.具体化

C.情感反应

D.解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多话现象处理的掌握情况。多话是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大量叙述与咨询没有关系的内容,从而影响咨询效果、阻碍咨询进行的现象。咨询师遇到健谈、多话的求助者时,应看到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咨询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充分认识求助者的一个机会。对此,咨询师应根据咨询目标、咨询安排以及多话的类型做相应的调整。无论哪种类型的多话,均可利用内容反应技术加提出新问题的方式处理。【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4〕【参考答案】A

★★★★81.关于不同心理流派的咨询目标,错误的说法是(  )。

A.完形学派引导求助者学习真实与负责任的行为,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B.交互分析学派帮助求助者检验早年的决定,并在觉察的基础上做新的决定

C.理性情绪学派帮助求助者消除对人生的自我失败观,过上有理性的生活

D.精神分析学派是将潜意识意识化,帮助求助者作理智的觉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不同心理流派的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其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目标是将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的人格,帮助求助者重新体验早年经验,并处理压抑的冲突,做理智的觉察。而完形学派的咨询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觉察此时此刻的经验,激励他们承担责任,以内在的支持来对抗对外在支持的依赖。理性情绪学派的咨询目标在于消除求助者对人生的自我失败观,帮助他们更能容忍与更能过有理性的生活。交互分析学派则希望帮助求助者能有创作自由、策略自由,成为自主性的人,能选择、达到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帮助他们检验早年的决定,并能在觉察的基础上做新的决定。现实治疗学派强调引导求助者学习真实与负责任的行为,发展一种成功的统整感,帮助他们对行为做价值评估,并决定改变的计划。最后,人本主义学派则是把自我实现作为咨询的目标。如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求助者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并能自我实现的人。罗杰斯提出,咨询应使求助者变得可以自主,不过分苛求,而整个人可以有较好的组织和整合。帕特森则认为,咨询的目标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负责、独立、能自我实现的人,使之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选项A错误。【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79〕【参考答案】A

★★★82.与求助者会谈时,错误的说法是(  )。

A.与儿童交流适合边玩边谈

B.与儿童会谈的重心是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

C.与青少年交流的重心是现实生活

D.与老年人会谈的重心是现在和过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会谈方式的掌握情况。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应采用热情、诚恳、平等、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会谈方式,例如年龄特征。由于儿童不善于描述心理感受,不会像成人那样来谈论心理问题,他们喜欢游戏,较适于边玩边谈(选项B错误);与青少年交谈应注意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态度应友善温和,交谈过程中应掌握交谈的方向,要注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与老年人的会谈应充分尊重他们,交流的重心在现在和过去,因为老人喜欢谈论过去,回忆美好的往事。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多与丧偶、孤独、寂寞及缺少关心、照顾、乐趣等有关,要多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老年人的个性已定型,故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的个性,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老年人能依靠丰富的经验来了解和解决问题。【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69〕【参考答案】B

★★★83.关于放松训练,错误的说法是(  )。

A.放松训练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一般以一两种为宜

B.首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师应采用专业指导语以减轻求助者的焦虑

C.放松训练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状的速度

D.放松的引导语包括口头、播放录音两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放松训练的掌握情况。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放松疗法是一种求助者完全可以掌握的解决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及躯体症状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较少受时间、地点、经费等条件限制,还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状的速度(选项C正确)。使用放松训练时,需要注意的是:(1)第一次放松训练,咨询师应给求助者示范,减轻求助者的焦虑,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选项B错误)。(2)放松训练中可以使用的放松方法有多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但一般以一两种为宜,不宜过多(选项A正确)。(3)请求助者注意,放松疗法的关键是放松,既强调身体、肌肉的放松,更强调精神、心理的放松,咨询师要帮助求助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体验。(4)求助者在练习放松时,应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避免各种干扰,通过训练真正达到放松的效果。(5)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选项D正确),在训练开始时,口头语引导便于求助者接受和掌握。(6)放松疗法对想象力强、容易受暗示的求助者效果较好,对独立性强而想象力差的求助者可能效果不显著,可以使用其他方法。(7)促进求助者领悟,放松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随时做到随意的放松,并运用自如。【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放松训练〔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0〕【参考答案】B

★★★★84.对于非语言行为,公认的说法是(  )。

A.双手摊开表明一种疏远

B.抬头表示陈述句的结束

C.握紧拳头表示一种强调

D.讲者比听者更多注视对方【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师对非言语行为把握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和求助者的身体、手势的运动和位置在相互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咨询状况的某种变化。身体语言具有丰富的含义。一般低头表示陈述句的结束,抬头表示问句的结束(选项B错误),而较大幅度的体态改变表示相互关系的结束,表示思维过程或较长的表达的结束。人们有时借用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达一种真诚、坦白。而双手交叉在胸前则常表明一种防卫,表示否定、拒绝或疏远(选项A错误)。如果求助者在听或讲的过程中,若握紧了拳头,则既可表示一种强调,表示郑重其事,也可能表示一种决心,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愤怒(选项C正确)。由于在传递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一般来说,当一方倾听另一方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但不是直盯着。而当自己在讲话时,这种视线的接触会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即讲者比听者更少注视对方(选项D错误)。面谈过程中,求助者若搓起两只手来,很可能是有所期待。若求助者移坐到了椅子的前端,踮起脚尖,很可能是求助者跃跃欲试,预示某种行为即将发生。【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16〕【参考答案】C

★★★★85.在行为矫正的惩罚法中,一般性惩罚包括(  )。

A.劳动改造

B.行为塑造

C.束缚身体

D.代币管制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行为矫正法的掌握情况。在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即增强法、惩罚法、消退法和代币管制法。(1)增强法。增强法有两种方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指给予正性强化物(即人所喜欢的刺激);负强化是指撤销惩罚物(即人厌恶的刺激),两者都可用来鼓励求助者产生受欢迎的行为和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2)惩罚法。惩罚的方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给予个体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二是撤销个体还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两种方式都可用来抑制或阻断不受欢迎的行为。具体而言,常用的惩罚方法有以下两种:其一是一般性惩罚,包括给予批评、罚款、劳动改造等;其二是特殊性惩罚,包括束缚身体、隔离、厌恶疗法等。(3)消退法。消退法是指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4)代币管制法。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8〕【参考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86~125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关于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听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比视觉高

B.通常活动内容丰富可能导致对时间的低估

C.视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比触觉高

D.心情好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时间知觉的掌握情况。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例如,感觉通道中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选项A正确),触觉居中(选项C错误)。此外,较长的时间容易低估;太短的时间则容易高估。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选项B正确);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此外,对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态度,以及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例如,看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着接人,同样是一个小时,在火车站等人会觉得长得多(选项D正确)。【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知觉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39~40〕【参考答案】ABD

★★87.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属于(  )。

A.遗传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获得性需要

D.生理性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需要种类的掌握情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从需要产生的角度来看,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动物和人都有自然需要,但无论是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人吃东西还要讲究卫生,讲究营养,追求美味佳肴,吃的时候还要表现出一定的修养和风度。而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赞许、交往、沟通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动物也有需要,因为动物也得满足自己的生理要求。人除了生理的需要之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而且人的需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带有社会性。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因此,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属于社会性需要,同时也是获得性需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3〕【参考答案】BC

★★88.原始情绪的基本形式包括(  )。

A.快乐

B.愤怒

C.悲哀

D.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的掌握情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焦虑。【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71〕【参考答案】ABC

★★89.从事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属于(  )。

A.特殊能力

B.智力

C.一般能力

D.技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能力概念的掌握情况。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而智力是指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按能力的结构,可以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能力〔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77〕【参考答案】BC

★★90.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A.脑神经

B.脑

C.脊神经

D.脊髓【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掌握情况。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而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系统叫外周神经系统,或叫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而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而脑中的脑干则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在整个脑干上分布着一个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是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由许多散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成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作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系统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植物人)。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它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着,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构成。而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的后方,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最后,端脑,也即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底部有一胼胝体,把大脑两半球连接起来。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大脑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7〕【参考答案】BD

★★91.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包括(  )。

A.首先丧失对高频音的听觉

B.首先丧失对低频音的听觉

C.逐渐从高频向低频方向发展

D.逐渐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听觉的掌握情况。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他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参考答案】AC

★★★9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

A.利他者的人格特点

B.对象的特点

C.利他者的心境

D.时间压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行为越少。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导致责任分散,使自己的责任减轻。但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时间压力(当个体自己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于利他)、利他对象的特点(如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包括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则会导致利他的减少)、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救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41〕【参考答案】ABCD

★★93.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存在的方式包括(  )。

A.现实的

B.想象的

C.隐含的

D.间接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定义的掌握情况。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同时,G.W.奥尔波特还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可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而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98〕【参考答案】ABC

★★94.情绪对亲合动机的影响包括(  )。

A.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B.焦虑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C.恐惧情绪越强烈,独处倾向越明显

D.焦虑情绪越强烈,独处倾向越明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亲合动机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亲合动机由亲合需要引起,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影响亲合的因素有:(1)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其成员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2)情绪因素。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而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的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选项AD正确,选项BC错误)。(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S.Schachter)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弟妹妹更明显。在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的关心、照料更多,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5〕【参考答案】AD

★★95.一般来说,婚姻的动机主要包括(  )。

A.经济

B.利他

C.繁衍

D.爱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结婚动机的掌握情况。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有的学者认为,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现代社会,由于妇女地位发生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追求,爱情变成婚姻的主导动机,而后是繁衍和经济动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婚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80〕【参考答案】ACD

★★★96.侵犯的构成因素包括(  )。

A.伤害行为

B.愤怒的情绪

C.侵犯动机

D.负面的社会评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侵犯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的。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比如警察在危急时刻击毙劫匪)具有亲社会的性质。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8〕【参考答案】ACD

★★★★97.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

A.说服者的吸引力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B.信息唤起的畏惧情绪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C.逆反心理会使人抗拒说服

D.接受者的分心总是有利于说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转变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多个方面:(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和说服力);(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景因素(预警、分心、重复)。其中,如果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就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故选项A正确。在人格因素方面,如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比较容易被说服,自尊性水平比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而信息差异、畏惧和重复与说服效果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是因为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而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正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的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反而会使人失去行动的能力或使人忽视、拒绝沟通本身,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较少(选项B错误)。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最后,信息为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说服。而预警和分心均有双重作用:这是因为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警可以促使态度的转变,反之,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利益密切相关,预警反而会抵制态度的转变;分心也是如此,只有当分心能干扰在没有分心的情况下有效的反驳过程时,分心才能导致被说服(选项D错误),也即当议题是我们熟悉的,而且我们已经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比我们没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时,分心更容易导致被说服。最后,个体的心理倾向,例如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选项C正确)。此外,人们通常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148~149〕【参考答案】AC

★★★★98.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  )。

A.成熟

B.内心体验

C.经验

D.社会环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掌握情况。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1)成熟。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2)经验。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其中,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是客体本来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而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4)平衡化。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97〕【参考答案】ACD

★99.婴儿的主要动作包括(  )。

A.手的抓握

B.啃咬咀嚼

C.视觉定向

D.独立行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的掌握情况。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其中,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独立行走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动作变得熟练和自如。这使婴儿移动身体由被动转为主动,使行动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性,明显地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学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08〕【参考答案】AD

★★★100.按照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的游戏主要包括(  )。

A.模仿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假装游戏

D.规则性游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游戏的发展的掌握情况。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游戏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机能游戏。(2)象征性游戏。(3)规则性游戏。机能游戏主要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主要包括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幼儿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其特征是:(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象的特点,如骑竹竿寓意骑马;(5)具有概括性,在游戏中体现某一活动的一般行为。相对应的童年儿童游戏则是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游戏〔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23〕【参考答案】BCD

★★★101.促进儿童产生高自尊的因素包括(  )。

A.父母能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

B.父母要求明确但不强制性管束

C.与同伴的亲密程度高

D.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其二是同伴关系因素。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1)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2)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3)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4)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此外,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36〕【参考答案】ABCD

★★★★102.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他认为(  )。

A.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

B.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可以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C.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

D.神经衰弱和癔病有相同的神经机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掌握情况。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实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选项B错误),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冲突一旦持久,神经过程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巴甫洛夫认为,同样的刺激“对神经系统较强的人来说,并不引起这类疾病后果”。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选项D错误),“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概述→学科简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2〕【参考答案】AC

★★★103.强迫观念包括(  )。

A.强迫性回忆

B.强迫性计数

C.强迫性怀疑

D.强迫性穷思竭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强迫观念的掌握情况。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是,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患者的意愿,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建筑物的层数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观念)。一般情况下,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3〕【参考答案】ABCD

★★★104.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  )。

A.主体性焦虑

B.客体性焦虑

C.神经性焦虑

D.道德性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关于焦虑的掌握情况。弗洛伊德(1949)将焦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客体性焦虑(恐惧)。客体性焦虑又分为两种:(1)原发的客体性焦虑;(2)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第二类是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第三类是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的患者认为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焦虑症状包括三方面:(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即漂浮焦虑(free 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情绪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7〕【参考答案】BCD

★★105.关于精神分裂症,正确的说法包括(  )。

A.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

B.多起病于中老年

C.病程迁延

D.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精神分裂症的掌握情况。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2)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3)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4)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注:目前尚不能找到精神分裂症器质性损害的证据。【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3〕【参考答案】ACD

★★106.心理测量的性质包括(  )。

A.外显性

B.间接性

C.相对性

D.客观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心理测量性质的掌握情况。心理测量的性质有:(1)间接性,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2)相对性,在对人的行为做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每个人被测得的结果都是与所在团体或大多数人群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3)客观性,是指测验的标准化问题,量具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共同要求。【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概述→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51〕【参考答案】BCD

★★107.抽样的方法包括(  )。

A.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组抽样

D.计划抽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取样概念的掌握情况。取样即是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一般有下列几种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按照随机表顺序选择受测者构成样本,如随机号码表法。(2)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就是将已编好号码的个体排成顺序,然后每隔若干个号码抽取一个。系统抽样要求目标总体无等级结构存在,如果发现排列有某种内部循环规律存在,就不能用这种抽样方法了。(3)分组抽样,有时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且群体又有多样性,这时可以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4)分层抽样,它是先将目标总体按某种变量(如年龄)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受测者,最后把各层的受测者组合成常模样本。分层抽样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即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不仅考虑每层的比例,而且考虑每层分布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大,对应的样本数越大,反之越小)。【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62〕【参考答案】ABC

★★108.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A.重测信度

B.内部一致性信度

C.复本信度

D.评分者信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信度评估方法的掌握情况。信度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如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有两种: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信度评估的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72〕【参考答案】ABCD

★★★109.实施测验时,主测者必须熟悉测验的内容包括(  )。

A.测验内容

B.适用范围

C.测验程序

D.理论假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主测者资格的掌握情况。心理测验的主测者必须具有实际操作心理测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接受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有关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记分方法等。由于个别测验对主测者的要求很高,其测验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主测者的水平。至于人格测验中的投射测验,由于没有实现标准化,因而对主测者的要求更高,担任这些测验的主测者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专家或精神科医生。【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心理测验的使用→主测者的资格〔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04〕【参考答案】ABC

★110.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在于(  )。

A.解决求助者的困扰

B.提供一个让求助者释放压抑的空间

C.初步了解和评估求助者的问题

D.帮助求助者有机会深层次地觉察自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如何进行初诊接待的掌握情况。恰当的初诊接待,可以使求助者觉得自在,帮助求助者减轻紧张不安与疑虑,有利于建立一个可以有效工作的咨询关系。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不在于解决求助者的困扰,而在于提供一个让求助者释放压抑的空间,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中自由联想,可以放心地谈论任何欲望与冲突,帮助求助者有机会深层地觉察自己,陪伴求助者一起去探索求助者的问题与困扰。通过初诊接待,心理咨询师可以初步了解和评估求助者的问题,为形成初步诊断打下基础。【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参考答案】BCD

★★★111.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  )有了肯定的看法。

A.规律性

B.社会效应

C.必然性

D.其他后果【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9〕【参考答案】AC

★★★112.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会谈时,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包括(  )。

A.积极

B.可量化

C.有效

D.求助者可接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的掌握情况。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参考答案】ACD

★★★113.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如果提问过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包括(  )。

A.造成依赖

B.增加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C.责任转移

D.减少不准确的信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中提问技巧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可能会出现提问过多的错误。不恰当的提问可能会带来如下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参考答案】AC

★★★★114.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的内容包括(  )。

A.情绪与行为

B.会谈内容真伪

C.想法与行为

D.引发症状的真实原因【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会谈内容区分和鉴别的掌握情况。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十分重要。首先,要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做程度上的区别。由于人在面对生活事件时,受情绪的干扰,所以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可能会并不完全一致。有时,求助者谈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或一种想法,在强烈程度上可能有夸张成分,而在他的行为中未必表现得那么强烈。其次,要区分情绪(或想法)与行为,这对制定心理咨询措施是重要的。最后,更主要的是对会谈内容的真伪进行鉴别,特别对神经症求助者,由于他们有一种无意识的病因否认倾向,所以不能完全按求助者谈的内容对症状归因。比如有些求助者说自己工作太紧张常常失眠,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失眠原因归结为工作紧张,因为一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都是情绪性的,必须继续深入了解引发求助者情绪的原因。另外,有些求助者讲述的原因与其现实症状,可能并没有必然联系,可能会有意回避引发现实症状的真实原因。这时,必须进行鉴别。对诊断和咨询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必须让求助者说得十分具体,因为把关键问题具体化,是区别问题真、假、轻、重的关键,也是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步骤。【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9〕【参考答案】ABCD

★★★115.所谓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  )。

A.最关心的问题

B.最先提出的问题

C.最困扰的问题

D.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的掌握情况。所谓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些求助者在第一次会谈开始时,就会说明最困扰的问题是什么。但有些求助者却需要经过多次会谈,慢慢摸索、探讨,才能明确。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求助者因为认知能力的局限,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有些求助者虽然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可能不好意思开门见山地诉说自己的问题。这时咨询师要依据求助者的情绪状态和含混的表达,积极探索求助者的深层心理问题。【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75〕【参考答案】ACD

★★★★116.在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  )。

A.放松训练

B.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C.家庭作业

D.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中修通阶段常用技术的掌握情况。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所谓修通,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咨询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这是整个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常用的方法有:(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该技术也是修通阶段常采用的技术,旨在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其具体步骤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这常常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第三步,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3)家庭作业。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次咨询性辩论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助表(RET 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RSA)。(4)其他方法。主要是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的方法,如自我管理程序(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停留于此”技术(鼓励求助者待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34~141〕【参考答案】ABCD

★★★117.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具体步骤包括(  )。

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的情境

B.提升求助者解决自身问题的信心,强化求助者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

C.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

D.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的情绪有哪些变化,学到了哪些观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中修通阶段常用技术的掌握情况。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所谓修通,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咨询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这是整个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常用的方法有:(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该技术也是修通阶段常采用的技术,旨在帮助求助者停止传播不合理信念,其具体步骤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这常常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第三步,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3)家庭作业。认知性的家庭作业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次咨询性辩论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助表(RET 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RSA)。(4)其他方法。主要是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的方法,如自我管理程序(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停留于此”技术(鼓励求助者待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34~141〕【参考答案】ACD

★★★★★118.关于移情,正确的说法包括(  )。

A.移情者寻求心理依靠

B.移情可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

C.移情可引发求助者沉默

D.移情是一种过渡症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移情的掌握情况。移情(transference)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移情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负移情,一种是正移情。所谓的负移情是指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人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过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而正移情则是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咨询师可以更深入、准确地认识求助者,并运用移情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引导其领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咨询师要学会区别移情与依赖。移情(这里主要指正移情)与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选项A错误);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相比之下,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浓。咨询师要学会辨别两者,以便区别对待。此外,沉默也可能是移情的作用,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他以前生活中某个有影响的人物,不知不觉中把当时的那种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或者,这种移情是求助者生活中挫折情绪的转移。对此,咨询师应注意分辨,有时没有理由的对抗,很可能就有这种成分,故咨询师应妥善利用移情来了解求助者。咨询过程中,若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出现了移情,咨询师应该有策略地、果断地、及早地进行处理,将其引到正常的咨询关系上来。断然拒绝会伤害求助者自尊心,欣然接受更是违反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的,漠视则不利于求助者宣泄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移情现象,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移情是咨询过程中的过渡症状,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求助者在充分宣泄情绪后,会感到放松,再经咨询师的引导,得以领悟后,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8〕【参考答案】BCD

★★★★119.心理咨询中如果出现由咨询师引起的咨询失误现象,恰当的处理方式包括(  )。

A.转介给其他咨询师或机构

B.鼓励求助者适应咨询师

C.制定新的方案和咨询目标

D.进行督导【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失误处理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中如果出现由咨询师引起的咨询失误现象,这时咨询师应认真地反思咨询的每一个环节,找出失误之处,必要时可进行督导,制定新的方案和咨询目标。如果主要是求助者的问题,也要搞清具体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咨询策略。有时看起来问题出在求助者身上,但可能是咨询师的原因,咨询师要仔细考虑自己是否及时地注意到了求助者的反应,并做了必要的调整,是否促使求助者认真思考和实践了,等等。如果是由于反复所致,需要进一步的咨询,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如果是因为遇到新的问题而使咨询效果减弱,则要分析求助者的进步是否还不牢固,是否未能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没有实现咨询效果的迁移。对此,咨询师要有的放矢地帮助求助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咨询师可能由于自己能力和经验等原因不能满足某项咨询工作的要求,这时,咨询师应及时终止咨询关系,并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介绍给其他合适的咨询师或相关机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咨询效果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71〕【参考答案】ACD

★★120.属于WAIS-RC言语测验的分测验包括(  )。

A.知识

B.数字广度

C.领悟

D.数字符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文修订版(WAIS-RC)由11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测验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98〕【参考答案】ABC

★★★121.瑞文测验的分型主要包括(  )。

A.儿童型

B.彩色型

C.标准型

D.高级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瑞文测验的掌握情况。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瑞文测验共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渐进方阵三套测验。【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联合型瑞文测验(CRT)〔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9〕【参考答案】BCD

★★122.MMPI的临床量表包括(  )。

A.精神衰弱

B.轻躁狂

C.社会内向

D.神经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中各临床量表的掌握情况。MMPI共有10个临床量表,其中,量表1为疑病量表,简称Hs量表(hypochondriasis);量表2为抑郁量表,简称D量表(depression);量表3为癔症量表,简称Hy量表(hysteria);量表4为社会病态量表,简称Pd量表(psychopathic);量表5为男子气女子气量表,简称Mf量表(masculinity-femininity);量表6为偏执狂量表,简称Pa量表(paranoia);量表7为精神衰弱量表,简称Pt量表(psychasthenia);量表8为精神分裂症量表,简称Sc量表(schizophrenia);量表9为轻躁狂量表,简称Ma量表(hypomania);最后,量表0为社会内向量表,简称Si量表(social introversion)。【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22~223〕【参考答案】ABC

★★★★123.16PF测验的次元人格因素包括(  )。

A.适应与焦虑性

B.支配与顺从性

C.怯懦与果断性

D.激进与保守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16PF次元人格因素及特殊演算公式应用的掌握情况。在16PF人格因素测验中,次元人格因素有:(1)适应与焦虑性;(2)内向与外向性;(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4)怯懦与果断性。特殊演算公式得出的人格因素有:(1)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2)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3)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4)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的人格因素。选项B为16PF中的因素E(恃强性),而选项D为16PF中的因素Q1(实验性),这两个均为16PF的基本人格因素。【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27~228〕【参考答案】AC

★★★★124.按照中国常模,可考虑筛选阳性的SCL-90指标包括(  )。

A.总分超过150分

B.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C.因子分超过2分

D.阴性项目数低于47项【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结果中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阴性项目数低于47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SCL-90量表属于症状自评量表,其结果筛选阳性只能说求助者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说明一定患有心理疾病。要做出心理疾病的诊断,必须进行面谈并参照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因此,量表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39~240〕【参考答案】BCD

★★★125.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的评定维度包括(  )。

A.客观支持

B.主观支持

C.心理支持

D.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掌握情况。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另外,量表的编制者(1987)还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有些人虽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因此,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49〕【参考答案】ABD

2014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能与案例问答部分)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1~100题,共100道题)

本部分由14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案例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1岁,国企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亲子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求助者:我儿子今年十四岁,读初中二年级。他上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在外地工作,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只有他妈妈和他生活在一起。儿子小时候就很顽皮,他妈妈根本管不了他。每次我回家,他妈妈就会和我说孩子又如何的不听话,我听了以后就会特别生气,然后就把孩子揍一顿。孩子读初一的时候,我申请调动工作回到本地。回来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很怕我,平时基本不和我交流,更不会和我说心里话。孩子处在青春期,作为家长,我居然一点都不清楚孩子心里的想法,我很着急。于是我就经常找机会和孩子沟通,试着和他做朋友。可是,我儿子根本就不愿意理我,一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我现在特别烦躁,孩子有时候做错事,我忍不住就狠狠地训他,甚至会像他小时候那样揍他。因为这个,孩子更加躲着我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啊?心理咨询师:您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很少和您交流,尽管您非常努力地尝试着与孩子多沟通,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这让您很着急,对吗?求助者:是啊!我现在不仅着急,还特别生气。我这个当爸爸的都主动向他示好了,这孩子不但不领情还总躲着我,您说气人不气人!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理解您作为父亲的这种心情。您刚才说您认为只要主动和孩子沟通,孩子就应该积极配合您,对吗?求助者:那当然,我是他爸爸,他就应该听我的!心理咨询师:那您的意思是,孩子一定要事事听从家长的安排。求助者:是呀,家长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啊。心理咨询师:那您小的时候,事事都听从您父母的安排?求助者:……(沉默),那倒也不是。心理咨询师:那是什么原因,使您没有事事听从您的父母呢?求助者:小孩子嘛,总会有些自己的想法,而且有时候明知道父母是对自己好,但就是接受不了父母的一些教育方法。心理咨询师:您说得很对。那您有没有想过您的孩子也许就是接受不了您的教育方法呢?求助者:……(沉默),也许我的方法真的有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心理咨询师:您以前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甚至是体罚,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建议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多给予奖励和表扬,对孩子不太过分的消极行为进行漠视和淡化。

★★★多选:1.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包括(  )。

A.紧张

B.抑郁

C.烦躁

D.愤怒【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绪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主要有情绪高涨(躁狂)、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回避害怕处境,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烦躁)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强迫指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冲突导致的痛苦。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与儿子沟通不畅而烦躁(“我现在特别烦躁”)、愤怒(“我现在不仅着急,还特别生气”),但没有抑郁和紧张。【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情绪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6〕【参考答案】CD

★★★单选:2.在本案例中,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特征主要是(  )。

A.个人化

B.绝对化要求

C.选择性消极关注

D.过分概括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不合理信念特点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而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则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有:“我这个当爸爸的都主动向他示好了,这孩子不但不领情还总躲着我,您说气人不气人”“我是他爸爸,他就应该听我的!”“孩子一定要事事听从家长的安排”,这些都属于绝对化要求,违背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选项A的个人化是贝克(A.T.Beck)提出的常见的认知曲解(由认知歪曲而导致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之一,是指求助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别人的一切不幸事故或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而选项C的选择性消极关注同样也是贝克提出的常见的认知曲解之一,是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至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色彩。【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2〕【参考答案】B

★★★单选:3.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教育孩子的方法属于(  )。

A.消退法

B.阳性强化法

C.惩罚法

D.代币管制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行为矫正常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增强法。增强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强化,另一种是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指给予正性强化物(即人所喜欢的刺激),而负强化是指撤销惩罚物(即人厌恶的刺激),两者都可用来鼓励求助者产生受欢迎的行为和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2)惩罚法。惩罚的方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正惩罚,即给予个体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二是负惩罚,即撤销个体还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两种方式都可用来抑制或阻断不受欢迎的行为。(3)消退法。它是指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正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4)代币管制法。它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是指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其形式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人们可以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可以用这种方法管理精神病患者,使其不良行为减少、生活秩序好转、恢复社会功能;也可用于培养儿童的适应性行为。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对儿子使用的方法是(正)惩罚法(“我听了以后就会特别生气,然后就把孩子揍一顿”“我忍不住就狠狠地训他,甚至会像他小时候那样揍他”)。【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8〕【参考答案】C

★★单选:4.在咨询对话中,求助者第一次沉默可能是(  )。

A.反抗型

B.思考型

C.内向型

D.情绪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于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咨询师询问自己小的时候,是否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时,出现了沉默,发现自己也不是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因而出现了矛盾,表明求助者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故属于思考型。【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5〕【参考答案】B

★★★多选:5.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表现出的咨询态度包括(  )。

A.面质

B.设身处地

C.尊重

D.积极关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而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咨询态度不是单纯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它包含的五种要素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选项A的面质又称“正视现实”“质疑”“对质”“对峙”“对抗”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持有的咨询态度有共情(“我非常理解您作为父亲的这种心情。”),但没有积极关注。注:共情又称“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52〕【参考答案】BC

★★★★多选:6.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参与性技术包括(  )。

A.倾听

B.开放式提问

C.说明

D.封闭式提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所谓封闭式问题,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具体化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内容反应也称说明或释义(paraphrase),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情感反应则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在本例中,咨询师使用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内容反应(“您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很少和您交流,尽管您非常努力地尝试着与孩子多沟通,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情感反应(“这让您很着急”)、开放式询问(“那是什么原因,使您没有事事听从您的父母呢?”)和封闭式询问(“您刚才说您认为只要主动和孩子沟通,孩子就应该积极配合您,对吗?”)。【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92~105〕【参考答案】ABCD

★★★★多选:7.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影响性技术包括(  )。

A.指导

B.内容表达

C.释义

D.情感表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正式现实、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解释作为最复杂的影响性技术,是指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与情感表达相对应的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指导作为一种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它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最后,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使用的影响性技术有:内容表达(“您以前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甚至是体罚,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指导技术(“我建议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多给予奖励和表扬,对孩子不太过分的消极行为进行漠视和淡化。”),但是没有情感表达。注意:选项C的释义也称内容反应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而与内容反应相类似的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同时使用了内容反应(“您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很少和您交流,尽管您非常努力地尝试着与孩子多沟通,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和情感反应(“这让您很着急”),但是这两项技术均属于参与性技术,故不能选。【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07~119〕【参考答案】AB

★★★单选:8.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建议求助者对孩子尝试的新方法属于(  )。

A.增强法

B.代币管制法

C.消退法

D.阳性强化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行为矫正常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增强法。增强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强化,另一种是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指给予正性强化物(即人所喜欢的刺激),而负强化是指撤销惩罚物(即人厌恶的刺激),两者都可用来鼓励求助者产生受欢迎的行为和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2)惩罚法。惩罚的方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正惩罚,即给予个体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二是负惩罚,即撤销个体还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两种方式都可用来抑制或阻断不受欢迎的行为。(3)消退法。它是指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正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4)代币管制法。它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是指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其形式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人们可以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可以用这种方法管理精神病患者,使其不良行为减少、生活秩序好转、恢复社会功能。也可用于培养儿童的适应性行为。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建议求助者对孩子尝试的新方法属于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阳性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8〕【参考答案】D

★★单选:9.本案例中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用的咨询方法属于(  )。

A.合理情绪疗法

B.阳性强化法

C.行为渐隐技术

D.代币管制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activating events),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为B(beliefs),而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consequences),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面质技术指出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C(“烦躁”“愤怒”)是由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的信念B(“我是他爸爸,他就应该听我的!”)所致,而非孩子本身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使用了“产婆术”技术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因此该咨询方法属于合理情绪疗法。注:选项C的行为渐隐技术是一种通过明显刺激(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该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他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2〕【参考答案】A

★★★多选:10.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包括(  )。

A.增强法

B.惩罚法

C.消退法

D.代币管制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行为矫正常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增强法。增强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正强化,另一种是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指给予正性强化物(即人所喜欢的刺激),而负强化是指撤销惩罚物(即人厌恶的刺激),两者都可用来鼓励求助者产生受欢迎的行为和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2)惩罚法。惩罚的方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正惩罚,即给予个体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二是负惩罚,即撤销个体还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两种方式都可用来抑制或阻断不受欢迎的行为。(3)消退法。它是指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正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4)代币管制法。它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是指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其形式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人们可以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可以用这种方法管理精神病患者,使其不良行为减少、生活秩序好转、恢复社会功能。也可用于培养儿童的适应性行为。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其儿子教育方面使用的方法属于惩罚法。【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8〕【参考答案】ABCD

案例二: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0岁,外企高管。案例介绍:求助者于国外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回国后一直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求助者全心扑在事业上,一直无暇顾及个人问题。两年前经人介绍,结识了现在的女友。虽然求助者比女友大了十几岁,但相处一年以后,双方都觉得对方比较适合自己,很快发展到谈婚论嫁的阶段。但让求助者没想到的是,女友的父母以求助者年龄过大为由,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求助者希望女友能够冲破家庭的阻挠,尽快和自己结婚。但女友觉得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应该耐心做父母的工作,不应不顾老人的感受而仓促结婚。三个月前,求助者和女友为了结婚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随即两人陷入冷战。正当求助者为感情问题烦恼的时候,求助者的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险些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因为这件事,求助者受到了总公司高层领导的批评。这让求助者觉得很没面子。两个多月来,求助者一直郁郁寡欢,心情烦躁,经常失眠,工作时也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回避同事同学的聚会。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家中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较自我中心。

★★多选:11.该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症状包括(  )。

A.烦躁

B.恐惧

C.愤怒

D.抑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绪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主要有情绪高涨(躁狂)、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回避害怕处境,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烦躁)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案例中,求助者因结婚的事情与女友发生矛盾,从而导致求助“郁郁寡欢”(抑郁)、心情烦躁,但没有恐惧和愤怒。【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情绪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6〕【参考答案】AD

★★★多选:12.该求助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  )。

A.四十岁未结婚

B.女友父母反对婚事

C.比女友年龄大

D.受到公司领导批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生活事件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活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学习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主要遭遇两大负性生活事件:(1)女友的父母以求助者年龄过大为由,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2)求助者的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受到了公司领导批评。【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生活事件量表(LES)〔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47〕【参考答案】BD

★★★多选:13.该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指标包括(  )。

A.与女友冷战

B.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C.被领导批评

D.回避同事同学聚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因接连遭遇负性生活事件(与女友冷战、被公司领导批评)而导致“工作时也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回避同事同学的聚会”均属于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属于社会功能中度受损(部分受损)。【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BD

★★★单选:14.该求助者承受的压力属于(  )。

A.单一性生活压力

B.叠加性压力

C.破坏性压力

D.精神性压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适应的掌握情况。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是指在生活的某一时间阶段内,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其崩溃,那么这时候体验到的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该类压力有两类:1)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当事者所体验到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2)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这时,当事者体验到的压力称为继时性叠加压力,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等。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相继遭遇两个负性生活事件:先是遭遇“与女友冷战”,而后又遭遇“高层领导的批评”,因此,求助者面临的压力属于继时性叠加压力。【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压力的适应〔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338~339〕【参考答案】B

★★★多选:15.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包括(  )。

A.与女友冷战

B.人格特征

C.被领导批评

D.情绪困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探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三个方面考虑。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性因素——因婚姻问题与女友陷入冷战、工作中因下属失误而被领导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心理学因素——求助者自己的人格特点所致(“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较自我中心”)。求助者在生物学方面因素在本案例中并无提及。选项D的情绪困扰(抑郁、烦躁)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导致的结果,而非原因。【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ABC

★★★单选:16.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严重心理问题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各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相继遭遇多起负性生活事件(因婚姻问题与女友陷入冷战、工作中因下属失误而被领导批评),导致求助者情绪上抑郁、烦躁,社会功能受损(“工作时也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回避同事同学的聚会”),心理冲突并有泛化的表现(“回避同事同学的聚会”),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求助者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有直接关系,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故可以考虑排除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求助者自知力正常,故亦可以排除是神病性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参考答案】B

★★★★多选:17.对该求助者可以采用的心理测验包括(  )。

A.SAS

B.EPQ

C.SDS

D.16PF【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正确使用心理测验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应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案例中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焦虑(“心情烦躁”)、抑郁(“郁郁寡欢”),并伴有失眠(“经常失眠”)。因为求助者相继遭遇两大负性生活事件(“与女友冷战”“高层领导批评”),进而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工作时也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回避同事同学的聚会”),因此选用的测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查。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SDS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SAS用于评定病人焦虑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则用于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精神压力越大。EPQ(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全称为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学研究所艾森克教授(H.J.Eysenck)编制的,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可用于评定求助者的人格特质。16PF是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的简称,是由美国卡特尔(R.B.Cattell)教授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用于测量人格的特质,并提出用16种根源特质刻画人格特征。因此,咨询师可以通过SCL-90、SAS和SDS三种测验评定求助者在焦虑、抑郁、躯体化、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得分,用以反映求助者在临床症状上的严重程度。使用LES可以反映求助者承受精神压力的大小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由于求助者人格上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较自我中心,故还可以对其施测EPQ、16PF等人格量表,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有助于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诊断。【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正确使用心理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4〕【参考答案】ABCD

★★★单选:18.在本案例中,最恰当的咨询目标是(  )。

A.改善负性情绪

B.与女友结婚

C.提高工作效率

D.缓解躯体症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概念的掌握情况。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4)可行的;(5)可以评估的;(6)双方接受的;(7)多层次统一的。在确立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将近期咨询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求助者因与女友因结婚问题而发生矛盾,随后又因工作中的失误,招致领导批评,由于性格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较自我中心,故而导致情绪上焦虑(“心情烦躁”)、抑郁(“郁郁寡欢”),并伴有失眠症状(“经常失眠”),同时社会功能也一定程度受损(“工作时也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回避同事同学的聚会”)。故针对该求助者的状况,近期恰当的咨询目标为:(1)改善抑郁和焦虑的负性情绪症状;(2)改善求助者社会功能,提高求助者的工作效率,愿意与同事同学接触。但是由于本题是单选题,应选最佳答案,因此,优先解决求助者的情绪困扰,故应选选项A。注:由于选项D的缓解躯体症状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故不应包含其中。【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72~75〕【参考答案】A

★★单选:19.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要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应该在(  )。

A.诊断阶段

B.咨询阶段

C.巩固阶段

D.提高阶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阶段划分的掌握情况。根据咨询实践,一般把咨询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和巩固阶段。(1)诊断阶段,此阶段的内容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了解、心理测验等收集求助者的相关信息,明确求助者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的严重程度,最终做出明确的心理诊断。(2)咨询阶段,咨询阶段是心理咨询职业活动的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包括调整求助动机、商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步骤。(3)巩固阶段,这一阶段是咨询的总结、提高阶段。【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方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81〕【参考答案】B

★★★多选:20.心理咨询师应当持有的咨询态度包括(  )。

A.尊重

B.热情

C.真诚

D.积极关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而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咨询态度不是单纯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它包含了五种要素: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52〕【参考答案】ABCD

案例三: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8岁,事业单位职工。案例介绍:求助者大专学历,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好,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一年前,因为没有本科学历,在单位的干部竞聘中,未能如愿竞聘为副处级干部。这件事情让求助者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此后,求助者对自己读小学的女儿开始严格要求。半年前开始,求助者除了要求女儿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让女儿参加很多的校外补习班。两个月前,求助者和丈夫商量再给女儿多报一个补习班时,丈夫表示强烈反对,并指责求助者剥夺了女儿所有的业余时间,让女儿成为学习机器。求助者当即和丈夫大吵一架,此后一直和丈夫处于冷战状态。近一个月来,求助者每当想到丈夫不但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还对自己横加指责,就感到很伤心,同时也非常愤怒,有时还有头痛、头晕的情况。只有不想这件事的时候,心情才会好些。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家中长女,好强,追求完美。

★★多选:21.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包括(  )。

A.恐惧

B.悲伤

C.烦躁

D.愤怒【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绪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主要有情绪高涨(躁狂)、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回避害怕处境,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烦躁)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案例中,求助者因在女儿教育方面与丈夫发生分歧而导致求助者“伤心,同时也非常愤怒”,因此,其情绪症状为悲伤和愤怒,但没有恐惧和烦躁。【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情绪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6〕【参考答案】BD

★★多选:22.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  )。

A.头痛

B.食欲下降

C.头晕

D.睡眠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头晕”。但是,没有食欲下降及睡眠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1版)pp.20~21〕【参考答案】AC

★单选:23.该求助者症状持续的时间是(  )。

A.一个月

B.半年

C.两个月

D.一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病程的掌握情况。病程指从不适症状出现至来访的时间。一般将不到三个月称为短程,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一年以上为长程。本题中,求助者不适症状(伤心、愤怒、头痛、头晕)从“近一个月”开始,因此,持续时间为一个月。【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5〕【参考答案】A

★★★多选:24.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该求助者的资料包括(  )。

A.性格特征

B.体检报告

C.认知倾向

D.病程长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在女儿教育方面与丈夫发生分歧。为了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鉴别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还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个人际关系(尤其是与丈夫的关系)、认知倾向(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个人成长经历、既往病史(即最近的体检报告,以躯体疾病相鉴别)等。求助者的性格特征在案例中已经有所描述(“好强,追求完美”),病程为最近一个月,故本题的正确的答案应选BC。【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参考答案】BC

★★★多选:25.该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属于(  )。

A.心理正常

B.心理异常

C.心理健康

D.心理不健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在女儿教育方面与丈夫发生分歧,导致求助者伤心、愤怒、头痛、头晕,持续时间为最近一个月,社会功能受损(“此后一直和丈夫处于冷战状态”),但是心理问题尚未泛化(“只有不想这件事的时候,心情才会好些”),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心理不正常是指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而心理正常又可以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有三种类型:(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部分疑似神经症的心理问题。因此,该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属于心理正常但不健康的范畴。【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5〕【参考答案】AD

★★★单选:26.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在女儿教育方面与丈夫发生分歧,导致求助者伤心、愤怒、头痛、头晕,持续时间为最近一个月,社会功能受损(“此后一直和丈夫处于冷战状态”),但是心理问题内容尚未泛化(“只有不想这件事的时候,心情才会好些”),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由于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冲突由现实因素引发,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不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由于案例中并无该求助者既往病史的报告,故可以排除躯体性疾病,且该求助者有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5〕【参考答案】A

★★★多选:27.在本案例中,恰当的咨询目标包括(  )。

A.让丈夫理解自己

B.改善情绪症状

C.让女儿努力学习

D.学会理解别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概念的掌握情况。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4)可行的;(5)可以评估的;(6)双方接受的;(7)多层次统一的。在确立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将近期咨询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女儿教育方面与丈夫发生分歧,其心理问题的特点是求助者出现“伤心、愤怒、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且社会功能受损(“此后一直和丈夫处于冷战状态”),但是心理问题内容尚未泛化。故针对该求助者近期的首要咨询目标为:改善负性情绪,学会理解别人,借此缓解与丈夫的矛盾。【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72~75〕【参考答案】BD

★★★单选:28.如果在咨询阶段,该求助者一直处于强烈的情绪反应状态,这说明该求助者有出现了阻抗,其阻抗的表现形式属于(  )。

A.理论交谈

B.情绪发泄

C.谈论小事

D.假提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阻抗概念的掌握情况。阻抗(resistence),本质上是对心理咨询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有三种表现形式:沉默、寡言和赘语,以沉默尤为突出。(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会谈内容的某种直接、间接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重性及其个人行为变化的阻抗,常见的形式有理论交谈(指求助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情绪发泄(指求助者对于某些咨询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谈论小事(指求助者对会谈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目的在于回避谈论、解决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这是心理咨询中最轻微的也是最不易发现的阻抗表现)和假提问题(指求助者通过向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议题或加深某种印象,这些问题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基础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等。(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该阻抗是通过求助者语言交流中的不同心理活动加以体现,它形式多样,因人而异,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其中,“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了求助者的自我反省,使其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给外界,而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它是求助者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故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助者去唤起某种痛苦记忆时,对方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遗忘。“顺从”指求助者对咨询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而且也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结果是咨询师无法为其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由于顺从所具有的隐蔽特点,常使咨询师不易发觉求助者潜在的阻抗作用。“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会谈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其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最后,“最终暴露”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和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一直处于强烈的情绪反应状态,因此属于讲话内容上的阻抗中的情绪发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60~163〕【参考答案】B

★★★多选:29.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方面对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

A.咨询理念

B.咨询态度

C.个性特征

D.咨询理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受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首先,心理咨询师的咨询理念、咨询态度、个性特征等对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咨询态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方法,而是心理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其次,求助者的咨询动机、合作的态度、期望程度、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咨询关系及咨询效果。因此,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任务。【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尊重〔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52〕【参考答案】ABC

★★★多选:30.心理咨询师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包括(  )。

A.释义

B.引导

C.中断

D.情感反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摄入性会谈概念的掌握情况。会谈必须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会谈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会谈的常用方法包括:(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其操作方法是,重复求助者话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能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2)中断是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其操作方法是,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强行迫使他停止会谈。可以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3)情感反射是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往往容易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在治疗中也是慎用的。(4)引导是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它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7〕【参考答案】ABCD

案例四: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务员。案例介绍:求助者两年前离异,一直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一年前,求助者与多年未联系的初恋男友偶遇。初恋男友一直未婚,当得知求助者离异后,便对求助者展开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几个月前,求助者正式向孩子介绍自己的男友。没想到8岁的儿子对男友非常排斥,甚至表示如果求助者再婚,他就要去和爸爸一起生活。儿子的强烈反对让求助者非常为难,一方面舍不得让孩子离开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愿辜负真心对待自己的男友。两个多月来,求助者一直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因此明显下降。求助者甚至开始回避和同事聊天,因为一旦听到他人聊起家庭、婚姻的话题,求助者心里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家中独生女,父母均是军队退休干部,家教非常严格。求助者内向,依赖性强,优柔寡断。

★★★多选:31.该求助者与认知有关的症状包括(  )。

A.记忆力下降

B.情绪低落

C.注意力不集中

D.头痛头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该求助者的认知症状有:(1)注意方面(注意力不集中);(2)记忆方面(记忆力下降);而选项C的情绪低落属于情绪症状,选项D的头痛和头晕则属于躯体症状。【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AC

★单选:32.该求助者所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是(  )。

A.孩子反对求助者再婚

B.与初恋男友相遇

C.离异独自带孩子生活

D.回避和同事聊天【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生活事件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活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学习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主要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是:8岁的儿子反对求助者再婚,导致求助者面临双趋冲突。【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生活事件量表(LES)〔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47〕【参考答案】A

★★多选:33.该求助者的人格特征包括(  )。

A.优柔寡断

B.内向

C.争强好胜

D.依赖他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该求助者的人格特点有:内向,依赖性强,优柔寡断。【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ABD

★★★★多选:3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  )。

A.人格障碍

B.存在心理冲突

C.负性情绪

D.社会功能受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求助者面临双趋的心理冲突:一方面希望和前男友再婚;另一方面自己又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因而导致求助者出现多种不适症状(“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社会功能也因此受损(“工作效率因此明显下降。求助者甚至开始回避和同事聊天”),心理问题容易有泛化的趋势(“……开始回避和同事聊天,因为一旦听到他人聊起家庭、婚姻的话题,求助者心里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求助者并没有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障碍等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BCD

★★★★★多选:35.评估该求助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包括(  )。

A.SDS

B.SCL-90

C.LES

D.16PF【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正确使用心理测验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应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案例中,该求助者由于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8岁的儿子反对求助者再婚,导致求助者面临双趋的心理冲突:一方面希望和前男友再婚;另一方面自己又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因而导致求助者出现多种不适症状(“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社会功能也因此受损(“工作效率因此明显下降。求助者甚至开始回避和同事聊天”)。选项A的SDS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能全面、准确、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而SAS则用于评定病人焦虑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选项B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选项C的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则用于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选项D的16PF是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的简称,是由美国卡特尔(R.B.Cattell)教授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用于测量人格的特质,并提出用16种根源特质刻画人格特征。EPQ(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全称为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学研究所艾森克教授(H.J.Eysenck)编制的,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可用于评定求助者的人格特质。因此,咨询师可以通过SCL-90、SDS来评定求助者在抑郁、躯体化、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得分,用以反映求助者在临床症状上的严重程度。使用LES可以反映求助者承受的精神压力的大小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程度。由于求助者人格上内向,依赖性强,优柔寡断,故还可以对其施测EPQ、16PF等人格量表,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有助于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诊断。但是由于本题题干中要求“评估该求助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故答案只能选择AB。【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正确使用心理测验〔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4〕【参考答案】AB

★★★单选:36.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严重心理问题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各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8岁的儿子反对求助者再婚,导致求助者面临双趋的心理冲突:一方面希望和前男友再婚;另一方面自己又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因而导致求助者出现多种不适症状(“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社会功能也因此受损(“工作效率因此明显下降。求助者甚至开始回避和同事聊天”),心理冲突的内容有泛化的趋势(“……开始回避和同事聊天,因为一旦听到他人聊起家庭、婚姻的话题,求助者心里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求助者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有直接关系,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故可以考虑排除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求助者自知力正常,故亦可以排除是精神病性障碍。【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参考答案】B

★多选:37.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包括(  )。

A.社会功能受损

B.人格特征

C.负性生活事件

D.情绪困扰【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探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三个方面考虑。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性因素——8岁的儿子反对求助者再婚,致使求助者面临双趋冲突;另一方面则是心理学因素——求助者自己的人格特点所致(“内向,依赖性强,优柔寡断”)。求助者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在本案例中并无提及。选项AD均是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后导致的结果。【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BC

★★单选:38.如果在咨询过程中,该求助者的某些表述出现了与常理不符的情况,心理咨询师想要进一步澄清事实,可以使用(  )。

A.面质技术

B.鼓励技术

C.解释技术

D.重复技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重复技术的掌握情况。重复技术就是咨询师直接重复求助者刚刚所陈述的某句话,引起求助者对自己某句话的重视或注意,以明确要表达的内容。咨询中有些求助者的表达常常是令人不解的,或与事实不符,或与常理不符等,对此咨询师可以应用重复技术澄清事实。【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99〕【参考答案】D

★★★多选:39.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包括(  )。

A.可接受

B.有效

C.积极

D.量化【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会谈内容选择的掌握情况。会谈内容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把会谈作为治疗手段时,会谈的内容必须认真选择。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选项D的具体或量化是有效的咨询目标的七个要素之一。【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参考答案】ABC

★★★多选:40.制约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因素包括(  )。

A.一般性有效因素

B.求助者的潜在适应能力

C.特殊性有效因素

D.求助者的生长、复愈能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制约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因素的掌握情况。制约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一般性有效因素,如求助者希望改善自身状况的动机,对咨询师的信心,因得到帮助而产生的希望以及咨询师的尊重、关切等;二是特殊性有效因素,即针对性的咨询所产生的效果;三是求助者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与生长、复原的能力。在一个完整的咨询过程中,这三方面的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咨询效果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75〕【参考答案】ABCD

案例五: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0岁,国企职员。案例介绍:近几个月来,求助者开始自言自语,仿佛在和他人对话,同时还会伴有恐惧的表情。最近一个月,求助者的情况更加严重,躲在家里不肯出门,更不肯去上班,说是有人要谋害他。求助者要求报警,亲人朋友反复劝说无效,因此被家人强行带来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师:什么原因使您觉得有人要害您呢?求助者:我听到的啊!总有人对我说“你是坏人,我们要为了正义除掉你”,可是我真的没做过什么坏事,但我怎么和他们解释都没有用,最近他们还派人监视我,跟踪我!心理咨询师:您怎么知道有人在监视您、跟踪您呢?求助者:我看见的啊!我每次到楼下,总能看见周围有人经过。走在路上的时候,总有各种车跟着我,这不就是在监视我、跟踪我嘛!对了,还有人经常骂我!心理咨询师:您知道是谁骂您吗?求助者:不知道!不过我每次打开电视机,就能听到里面有声音骂我“坏蛋、坏蛋”,只有关上电视机,这个声音才会消失。心理咨询师:如果我建议您去医院做个检查,您愿意去吗?求助者:我才不去呢,我又没病!……

★★★★多选:41.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包括(  )。

A.思维奔逸

B.幻觉

C.感觉过敏

D.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各类认知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幻觉是一种知觉障碍,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且对此坚信不疑。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选项A的思维奔逸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这一症状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谈话内容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换谈话的主题(随境转移)。而选项C的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属于感觉障碍,指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有幻听(“我听到的啊!总有人对我说你是坏人,我们要为了正义除掉你”“对了,还有人经常骂我”“不过我每次打开电视机,就能听到里面有声音骂我‘坏蛋、坏蛋’,只有关上电视机,这个声音才会消失”)、被害妄想(“可是我真的没做过什么坏事,但我怎么和他们解释都没有用,最近他们还派人监视我,跟踪我!”)、关系妄想(“走在路上的时候,总有各种车跟着我,这不就是在监视我、跟踪我嘛!”)。【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7〕和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2〕【参考答案】BD

★★多选:42.求助者认为有人要害他,并认为有人跟踪监视他,表明其可能存在(  )。

A.被害妄想

B.钟情妄想

C.自罪妄想

D.关系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妄想概念的掌握情况。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是指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也会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被害妄想则是指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谋财害命活动。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甚至觉得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关系妄想是指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认为有人要害他,并认为有人跟踪监视他(“可是我真的没做过什么坏事,但我怎么和他们解释都没有用,最近他们还派人监视我,跟踪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总有各种车跟着我,这不就是在监视我、跟踪我嘛!”),表明其存在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2〕【参考答案】AD

★★★单选:43.求助者说他一打开电视机,就能听到里面有声音骂他“坏蛋、坏蛋”,只有关上电视机,这个声音才会消失,这种情况表明其可能存在(  )。

A.假性幻觉

B.功能性幻听

C.思维鸣响

D.物理影响妄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幻觉概念的掌握情况。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假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指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思维鸣响(audible thought),又称思维回响(thought echo),是指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则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物理影响妄想的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行为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每次打开电视机,就能听到里面有声音骂我‘坏蛋、坏蛋’,只有关上电视机,这个声音才会消失”,表明其可能为功能性幻听(同时也属于真性幻听)。【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7〕【参考答案】B

★★★多选:44.求助者躲在家里不去上班,甚至不肯出门,表明其可能存在(  )。

A.焦虑情绪

B.社会功能受损

C.恐惧情绪

D.人际关系不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病情发展,“开始自言自语,仿佛在和他人对话,同时还会伴有恐惧的表情”,并导致其“躲在家里不肯出门,更不肯去上班,说是有人要谋害他”,均属于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属于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同时存在恐惧情绪,但没有焦虑情绪。【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BC

★★多选:45.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特点包括(  )。

A.主动求治

B.自知力完整

C.被动求治

D.无自知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自知力概念的掌握情况。自知力(insight)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有自知力。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对此,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拒绝去医院做检查(“我才不去呢,我又没病!”),表明其自知力基本丧失。【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6〕【参考答案】CD

★单选:46.求助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属于(  )。

A.心理健康

B.心理不健康

C.心理正常

D.心理异常【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郭念锋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本案例,对照“三原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求助者存在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诸多症状。心理异常已非常明显,属于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症状持续时间不长(一个月),咨询师应及早转诊精神科治疗。【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6〕【参考答案】D

★单选:47.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郭念锋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本案例,对照“三原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求助者存在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诸多精神病症状,心理异常已非常明显,属于精神病性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长(一个月),咨询师应及早转诊精神科治疗。【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6〕【参考答案】D

★单选:48.对求助者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应做的工作是(  )。

A.心理咨询

B.心理治疗

C.转诊精神科

D.药物治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郭念锋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本案例,对照“三原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求助者出现诸多妄想症状(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且出现幻听症状,心理异常已非常明显,属于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咨询师应及早转诊精神科治疗。由于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属于较特殊的专业范围,目前主要靠药物治疗,而心理咨询师无处方权,故选项D不能选。【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6〕【参考答案】C

★★★★多选:49.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包括(  )。

A.精神正常,心理健康的人群

B.精神正常,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群

C.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

D.早期发现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心理咨询主要对象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并请求帮助的人群。三是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或潜伏期的精神病患者。注: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性问题【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40〕【参考答案】ABC

案例六: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9岁,小学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3年前与丈夫离婚,无子女,离婚后与父母共同生活。求助者有一个哥哥,已婚,与父母在同一城市生活。两年前求助者的哥哥与父母发生矛盾,从此再也没有看望过父母,也从不给求助者主动打电话。今年父亲七十大寿,求助者想借全家团聚的机会帮助父母和哥哥消除隔阂,给哥哥打电话,希望哥哥一家回来一起祝寿,但哥哥说他们一家三口要去国外旅游。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求助者的父母一直站在她的身旁。通话结束后,她能够明显感觉到父母的失望,父亲还责怪她多事儿,说她连自己的家都保不住还来管别人的事。求助者很委屈,那段时间过得非常难受。每当想起这件事,求助者都暗自伤心,后悔自己多事,感觉自己很无能,每天回家看到父母都有些不自在。最近一个多月里,茶饭不香,胃里总觉得像是堵着什么东西,头痛,睡眠差,感觉疲惫。主动前来求助,强烈要求摆脱内心痛苦。

★★★多选:50.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包括(  )。

A.父亲的指责

B.调节家庭矛盾未果

C.工作压力大

D.后悔自己离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有:(1)想借父亲七十大寿调节哥哥与父母的矛盾未果;(2)父亲责怪求助者多事,说她连自己的家都保不住还来管别人的事,让求助者感到异常委屈。选项C的工作压力大和选项D的后悔自己离婚,在本案例中均无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AB

★★★单选:51.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可疑神经症

D.抑郁性神经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一般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想借父亲七十大寿调节哥哥与父母的矛盾未果。反倒被父亲责怪求助者多事,让求助者心理异常难受,感觉自己很无能,出现明显的心理冲突。从求助者目前的状况看来,虽然病程持续时间有1个多月,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心理冲突由于与现实处境相关,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反应强度亦不太强烈,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注意:在诊断心理问题的性质时,心理冲突的性质是诊断的关键。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故选项CD排除。【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28〕【参考答案】A

★★★★多选:52.对于该求助者,还需要了解的资料包括(  )。

A.对家庭的看法

B.成长经历

C.身体状况

D.工作记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想借父亲七十大寿调节哥哥与父母的矛盾未果,反倒被父亲责怪求助者多事,让求助者心理异常难受,感觉自己很无能,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冲突。为了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鉴别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还需要了解求助者的个人成长经历、对家庭出现矛盾的看法,性格特征、认知特点(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工作状况、既往病史(由于求助者出现“头痛,睡眠差,感觉疲惫”等躯体症状,故需要获取最近的体检报告,以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参考答案】ABCD

★★★★多选:53.咨询师对于该求助者的尊重可以表现为(  )。

A.保护求助者的隐私

B.指出其介入父母与兄长矛盾的错误

C.相信求助者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

D.难以接纳求助者时实施转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对求助者表达尊重的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表达尊重时,需要注意:(1)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应接纳求助者,尤其接纳求助者与咨询师自己不同的方面,如自己所反对、否定、反感的内容,也应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等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是平等的,不能因双方地位、知识、金钱、文化等差异奉承或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应遵循礼仪,礼貌待人;(4)心理咨询师应该信任求助者,相信求助者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5)心理咨询师不主动探问求助者的秘密、隐私,对求助者主动诉说的秘密及隐私应该进行保护,不随意传播;(6)心理咨询师应该对求助者真诚;(7)当心理咨询师难以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尊重〔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55〕【参考答案】ACD

★★★多选:54.咨询师在倾听时应做到(  )。

A.认真地听

B.适度地听

C.关注地听

D.积极参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倾听技术的掌握情况。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这是倾听的含义。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倾听既是咨询师职业理念的体现,也是咨询师咨询技能的展现;倾听是咨询师的基本功,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促进求助者的表达,使之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问题及宣泄情绪,探索解决的方法,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倾听需要以接纳为基础,只有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才能有很好的倾听。倾听是一种积极的听。倾听时咨询师应该非常积极(选项B错误),通过倾听,咨询师往往掌握了求助者歪曲的认知、消极的行为模式、负性的情绪等消极、灰暗、负性的一面。但通过积极的倾听,咨询师还可以掌握求助者积极、光明、正性的一面。倾听是一种认真地听。咨询时求助者所陈述的不一定是咨询师同意、感兴趣的内容,有些甚至是不同意、反感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咨询师都应非常认真地倾听。倾听是一种关注的听。咨询师应该对求助者非常关注,既关注求助者的症状表现,又关注其情感;既关注其外在表现,又关注其内心体验;既关注其存在的问题,又关注其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态度。关注的目光和表情是关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倾听的具体体现。倾听还要有适当的参与。咨询师在倾听时并不是一声不吭地、毫无反应地傻听,而是应该有适当的参与。为了表明咨询师对求助者是理解、接纳的,从而促进咨询关系,鼓励求助者深度表达,同时也是为了深入了解,澄清问题,促进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和求助者对自己的了解,咨询师适当的参与是必要的(选项D错误)。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而是要用心听。倾听时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92〕【参考答案】AC

★单选:55.咨询师在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时,应把握的是(  )。

A.咨询目标尽量高

B.注重与求助者协商

C.咨询目标尽量低

D.与上级咨询师协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商定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咨询时要按照咨询目标进行,咨询目标既不能由求助者提出后再请咨询师帮助实现,也不能由咨询师提出让求助者去执行。咨询目标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应该由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商定”一词生动地解释了咨询目标的来源。有些求助者可能会主动提出咨询目标,但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咨询目标,还要看咨询师是否同意,求助者单方面提出的目标可能不是真正的咨询目标。同理,咨询师制定的咨询目标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咨询目标。有些咨询师的初学者不理解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求助者制定了目标,由于没有与求助者协商,这样的目标可能不是求助者想要的或是愿意去实践的,因此在实际咨询中必然会影响咨询效果。至于其他人,更不能成为制定咨询目标的人。【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72〕【参考答案】B

★★★★单选:56.本案例咨询中求助者曾出现阻抗,其原因可能是(  )。

A.失调的行为满足心理需求

B.建立新行为带来的影响

C.失调的行为掩盖深层次矛盾

D.抵抗心理咨询的动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阻抗产生的原因的掌握情况。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阻抗可以理解为在咨询过程中来自于求助者的某种抵抗咨询的力量。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抗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一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因为行为失调是机能性的;三是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本案例中,求助者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所以不存在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选项D错误),此外,该求助者也不存在“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所谓的“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因此,该求助者出现阻抗的原因最可能是个体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在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时伴随着的痛苦。由于求助者对个体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往往容易产生阻抗,这时,求助者可能会希望放慢改变的步伐,或停止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行动。【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63〕【参考答案】B

案例七:与案例六为同一案例的不同阶段下面是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师:刚才您讲到本想利用父亲生日来调解父母和哥哥的矛盾,但由于您哥哥的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您受到了父亲的埋怨,感觉很伤心、很后悔,身体也不舒服,是吧?求助者:是,那段时间我心里一直不舒服。父亲埋怨我多事儿,找个话题就唠叨我几句,说我如果会办事,当初就不至于离婚。我现在也感觉我做人确实挺失败的,离婚前老公(前夫)就曾经说不该和我结婚。心理咨询师:我能理解您的感受,也为您的经历难过。那以后您哥哥和您联系过吗?您父母也没再想和他联系吗?他们当初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求助者:(沉默)……说实话,我那时候刚离婚不久,心里很乱,没精力顾及其他的事,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沉默)……不过就算再有矛盾,即便是错在我爸妈,但作为晚辈,他也不能几年都不露面,甚至连个电话也不打;去年我爸生病,我一个人忙前忙后,家里、医院两头跑,白天还要上班;事后我打电话告诉他,他只是说“你辛苦了”。作为儿子,父亲得病竟然不闻不问,这也太不孝顺了吧!我父母做事也够绝,两年了,不但不理儿子、儿媳,孙子的事也从不过问。这两年我侄子过生日,都是我买了礼物去看他,考初中的事也是我帮着去办的……心理咨询师:您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那您这次来主要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求助者:我心里难受,憋屈。我平时夹在他们中间,为他们做了很多事,他们应该能给我这个做女儿、做妹妹的一点面子,而且我觉得时间过了那么久了,他们对过去的事应该能够想开一点了;父亲七十大寿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个机会我认为把握得也非常好。但是我哥找了个出国旅游的借口,还是不想回家。鬼知道他们一家是不是真的去旅游了。现在这事办砸了,爸爸埋怨我,我哥也不接我电话,弄不好他还会觉得是我在他和爸妈之间搅和,在爸妈面前卖好。我现在觉得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心理咨询师:那么您认为您现在的情绪是父母和哥哥造成的?求助者:应该是吧,至少大部分是,还有可能就是我自己确实能力差吧。心理咨询师:您刚才所讲,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造成您情绪困扰的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您觉得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对所遇到的事情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您刚才所提到的诱发事件是A,事件之后您产生了情绪和身体上的反应,是结果C,但是A并不是造成C的直接原因,而您对这些事件的看法B才是产生情绪困扰的真正原因。比如您后悔自己多事儿,感觉父亲也埋怨您多事,但您刚才提到,您在给哥哥打电话的过程中父母一直待在您的身旁,而且没有阻止您给哥哥打电话,这说明他们对儿子回家团聚是有期待的。作为女儿,您在这件事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至于能不能成功,不是您所能决定的。求助者:听您这么说,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您说得有道理,看来是我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导致了我现在的问题。您接着给我分析吧!心理咨询师:您能够接受这个理论我很高兴。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咱们一步一步地进行。

★★★★多选:57.咨询师说“刚才您讲到本想利用……是吧?”在这段话里,咨询师运用的技术包括(  )。

A.内容反应技术

B.内容表达技术

C.情感反应技术

D.情感表达技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具体化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说明也称释义(paraphrase)或内容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情感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式现实,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解释则是指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与情感表达相对应的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指导作为一种影响性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它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最后,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刚才您讲到本想利用父亲生日来调解父母和哥哥的矛盾……身体也不舒服,是吧?”,表明咨询师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本想利用父亲生日来调解父母和哥哥的矛盾,但由于您哥哥的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您受到了父亲的埋怨”)、情感反应技术(“感觉很伤心、很后悔”)和封闭式提问(“……是吧”)。【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92~119〕【参考答案】AC

★★★多选:58.在本段对话中,咨询师的提问包括(  )。

A.开放式提问

B.封闭式提问

C.多重问题

D.多重选择性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提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直接提问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同时,提问方式也很重要,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所谓封闭式问题,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提问的方式有开放式提问(“那您这次来主要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和封闭式提问(“……您受到了父亲的埋怨,感觉很伤心、很后悔,身体也不舒服,是吧?”)。此外,该咨询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犯了“多重问题”错误——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那以后您哥哥和您联系过吗?您父母也没再想和他联系吗?他们当初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使得求助者不知所措。选项D的多重选择性问题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提供多重答案供求助者选择,例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由于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但是,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并没有采用这种提问方式。【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3~12〕【参考答案】ABC

★★★单选:59.求助者在对话过程中两次出现沉默,其类型可能是(  )。

A.情绪型

B.思考型

C.茫然型

D.怀疑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沉默的掌握情况。咨询时,沉默的感觉有时来自咨询师,大多数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或者不说某些信息)、茫然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情绪型(由于气愤、恐惧、羞愧等情绪所致)、思考型(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似有所悟,或回忆对咨询有意义的事)、内向型(由于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反抗型(不愿意讲,或者不愿参与咨询的被动来访者)。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两次沉默,第一次沉默可能是由于茫然所致(由于咨询师提问方式上的失误,导致求助者不知道先回答哪个问题);第二次沉默则可能是由于茫然所致(求助者对于哥哥和其父母之间的矛盾不知道说什么好),也可能是思考所致(思考引发哥哥和其父母之间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本题是单选题,故应选择最佳答案C。【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5〕【参考答案】C

★★★单选:60.咨询师说“您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表明咨询师(  )。

A.要指导求助者该怎么做

B.对求助者的尊重

C.要控制会谈内容和方向

D.对求助者的共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的掌握情况。会谈必须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会谈的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及会谈时间,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会谈的常用方法包括:(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其操作方法是,重复求助者话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能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2)中断是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其操作方法是,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强行迫使他停止会谈。可以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3)情感反射是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往往容易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在治疗中也是慎用的。(4)引导是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它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您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表明咨询师想通过请求助者喝水,来控制会谈内容和方向,防止求助者离开当前主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7〕【参考答案】C

★★★★多选:61.根据ABC理论,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包括(  )。

A.绝对化要求

B.糟糕至极

C.过分概括化

D.主观推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非理性观念的掌握情况。非理性观念是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中的概念,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是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个体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有:(1)绝对化要求。“作为儿子,父亲得病竟然不闻不问,这也太不孝顺了吧!我父母做事也够绝,两年了,不但不理儿子、儿媳,孙子的事也从不过问”,求助者认为作为儿子,在父亲得病的时候,“必须”要来过问一下,否则就是“不孝”;而作为父母,也“必须”要过问儿子、儿媳,孙子的事。(2)过分概括化。“我哥也不接我电话,弄不好他还会觉得是我在他和爸妈之间搅和,在爸妈面前卖好”这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过分概况的不合理信念。(3)糟糕至极。“我现在觉得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这属于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2〕【参考答案】ABC

★★★★多选:62.在对话中,求助者出现了多话现象(不过就算再有矛盾,即便是错在我爸妈,但作为晚辈……考初中的事也是我帮着去办的……),这种多话类型可能属于(  )。

A.宣泄型

B.倾吐型

C.表现型

D.表白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产生多话的原因的掌握情况。多话是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大量叙述与咨询没有关系的内容,从而影响咨询效果、阻碍咨询进行的现象。与求助者有关的多话,可以概括为七种类型:(1)宣泄型。这类求助者只是为了宣泄一时的剧烈情绪,他们急需一个宣泄的对象,在倾诉时往往犹如倾盆大雨、排山倒海,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出来。对此类求助者,咨询师只需认真、关切地倾听即可。待求助者宣泄后,一般都会雨过天晴,心平气和下来。(2)倾吐型。此类求助者与宣泄者有些相仿,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有不快而又缺乏倾吐的对象。由于咨询师的热情、耐心、尊重,使其备受感动,倾吐的闸门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把多年来积压的大大小小的不满、烦恼、伤心都通通讲了出来。(3)癔症型。此类求助者在讲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述内容多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仔细分析,却都富有夸大色彩,而且并无多少急迫或困扰的问题,求助者似乎也没有什么需要咨询师予以帮助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注意和赞赏。(4)表现型。此类求助者总是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乃至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师品头论足,但很少谈论自己,即使谈论自己也是讲些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欣赏或重用等方面。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并不在意咨询师说什么,他们咨询的目的往往是发表意见,进行评论。(5)表白型。此类求助者知道自己正面临某方面的问题,然而,面谈时,他们一味地谈论别人的不是,总之全是别人的过错。他们来咨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6)掩饰型。这类情况需要咨询师细心观察。有些求助者不停地讲话只是为了掩盖他们被人真正了解的恐惧:他们一直在抢占讲话的机会,为了说话而说话,内心却害怕与咨询师正面交锋,害怕咨询师的发问,害怕沉默给自己带来的压迫及可能会泄露自己内心的恐慌不安。他们健谈正是内心焦虑的反映。(7)外向型。有些求助者性格外向,活泼健谈,好交朋友,尤其是在遇到一位比较喜欢的、注意倾听的咨询师时,更是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谈及家庭矛盾时,出现了多话的现象,这种多话可能属于倾吐型(“这两年我侄子过生日,都是我买了礼物去看他,考初中的事也是我帮着去办的……”)和表白型(“不过就算再有矛盾,即便是错在我爸妈……父亲得病竟然不闻不问,这也太不孝顺了吧!我父母做事也够绝,两年了,不但不理儿子、儿媳,孙子的事也从不过问”),这种多话会导致咨询偏离主题,浪费时间,咨询师发现以后,要及时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3〕【参考答案】BD

★★单选:63.咨询师说“但您刚才提到,……您在这件事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这段话表达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  )。

A.真诚

B.热情

C.尊重

D.共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共情概念的掌握情况。共情,又称“投情”“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按罗杰斯的观点,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咨询师的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其具体含义包括:(1)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听完求助者有关家庭矛盾的叙述后说:“但您刚才提到,……您在这件事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表明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来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让求助者体会到咨询师对其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而促使求助者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自我表达,有助于求助者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因此,咨询师此时的共情可以直接起到明显的助人效果。【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共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61~62〕【参考答案】D

★★★多选:64.咨询师说“我能理解您的感受,也为您的经历难过”,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  )。

A.内容反应

B.内容表达

C.情感反应

D.情感表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B的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与之相类似的情感表达则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选项A的内容反应又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内容反应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而与之类似的选项C的情感反应则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我能理解您的感受,也为您的经历难过”,表明咨询师采用了内容表达技术(“我能理解您的感受”)和情感表达技术(“也为您的经历难过”),同时也是咨询师共情的表现。【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10~112〕【参考答案】BD

★★★多选:65.咨询师说“您能够接受这个理论我很高兴”,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  )。

A.内容反应

B.情感反应

C.情感表达

D.自我开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自我开放技术的掌握情况。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您能够接受这个理论我很高兴”,属于自我开放的第一种形式——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它能促进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求助者得到正强化,使求助者感到愉悦和受到鼓励,而促进求助者更多的自我开放。由于自我开放技术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二者的一种特殊组合,因此,本题答案应选CD。【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12〕【参考答案】CD

★★★单选:66.这段对话应该属于(  )。

A.心理诊断阶段

B.领悟阶段

C.修通阶段

D.再教育阶段【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技术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方法一般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心理诊断阶段,该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求助者问题的ABC的过程。第二步,领悟阶段,该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一般来说,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1)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2)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第三步,修通阶段,该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第四步,再教育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使求助者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求助者明确人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而非外界发生的事件导致了不良情绪反应,因此,本段对话处于心理诊断阶段。【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2〕【参考答案】A

案例八: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3岁,某公司职工。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莫名地担忧和害怕,失眠,经常做噩梦,感觉非常痛苦。当问及症状产生的原因时,求助者不愿回答,由母亲代为叙述,并且在母亲讲述事件的时候,求助者走出咨询室,在另外的屋子里等候。母亲说求助者在一家大型公司担任前台接待工作,地点为一高层建筑的一楼大堂。几个月前的一个上午,求助者听到楼上传来惊叫声,紧接着听到身后不远的拐角处“嘭”地一声,她和一名同事急忙跑过去,看到地上趴着一个人,身下流了一大摊血。求助者当时一边安抚身边的同伴,一边打电话通知自己的领导,之后又帮忙维护现场秩序。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求助者一直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只是在上下班时会躲开出事地点而从大楼的另外一个门出入。但是最近开始害怕大的房子,如果不得不身在其中,她一定要待在房子的一个角落,使自己能够一眼看清整个屋子;经常会被关门声或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吓:晚上睡觉不能关灯,否则精神紧张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以前求助者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喜欢和男朋友逛街,有时间就会陪父母聊天、讲单位里的事情。但最近工作之余不愿意出门,不爱多说话,与男友的关系也疏远了。在事件发生之后,求助者向公司申请调换了工作岗位。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神情疲惫,情绪低落,不愿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事件。

★★多选:67.求助者目前的主要生理症状包括(  )。

A.焦虑

B.抑郁

C.失眠

D.多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既往史,寻找有价值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失眠、经常做噩梦。求助者的情绪症状是担忧和害怕。选项AB均不属于生理症状。【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0~21〕【参考答案】CD

★★★单选:68.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所体验到的压力是(  )。

A.一般单一性压力

B.破坏性压力

C.同时性叠加压力

D.继时性叠加压力【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适应的掌握情况。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是指在生活的某一时间阶段内,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其崩溃,那么这时候体验到的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该类压力有两类:1)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当事者所体验到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2)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这时,当事者体验到的压力称为继时性叠加压力,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等。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突然遭遇恐怖血腥死亡情景,此后一段时间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症状(“晚上睡觉不能关灯,否则精神紧张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但最近工作之余不愿意出门,不爱多说话,与男友的关系也疏远了”),因此,可以推断该求助者遭遇了“破坏性压力”。对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后果,心理学干预是必需的。【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压力的适应〔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338~339〕【参考答案】B

★★★单选:69.求助者目前的主要表现是(  )。

A.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

B.意识障碍

C.植物神经过度兴奋

D.情绪脆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因突然遭遇恐怖血腥死亡情景,而导致求助者出现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经常会被关门声或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吓……晚上睡觉不能关灯,否则精神紧张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选项A的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又称闯入性重现(闪回),是指使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天不等,频频出现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但对照本案例,该求助者并无上述症状,此外,选项B的意识障碍和选项D的情绪脆弱在本案例中均无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C

★★单选:70.该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是(  )。

A.轻度受损

B.中度受损

C.重度受损

D.极重度受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有:人际交往(“不愿意出门,不爱多说话,与男友的关系也疏远了”)、工作方面(“在事件发生之后,求助者向公司申请调换了工作岗位”)两个方面,属于社会功能中度受损。【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B

★★★★单选:71.对于该求助者,可能的诊断是(  )。

A.严重心理问题

B.急性应激障碍

C.抑郁症

D.灾难症候群【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心理冲突性质鉴别心理问题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的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突遇恐怖血腥死亡情景(破坏性压力),而导致求助者出现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虽持续时间不长,但其心理问题的反应对象已经泛化(“开始害怕大的房子……一定要待在房子的一个角落,使自己能够一眼看清整个屋子”),且其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有直接关系,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因此,综合考虑可以诊断该求助者为严重心理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参考答案】A

★★★多选:72.临床资料的来源包括(  )。

A.求助者自身

B.求助者的亲属

C.其他咨询师

D.求助者的朋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求助者各类资料来源的掌握情况。求助者的问题形成初步诊断所依据的资料包括求助者主诉(对症状的自身体验)、家属报告、摄入性谈话、临床观察、心理测验、作品分析及其他资料所构成的与求助者临床症状有关的全部临床资料。【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ABCD

★★★多选:73.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包括(  )。

A.补充提问

B.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C.使用问卷

D.有经验的上级咨询师的分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验证的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8〕【参考答案】ABC

★★★多选:74.该求助者在母亲讲述事件经过时自己躲到其他房间,可能的原因包括(  )。

A.无自知力

B.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C.反应对象泛化

D.回避唤起创伤回忆的刺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因突然遭遇恐怖血腥死亡情景,而导致出现植物神经过度兴奋,心理冲突出现泛化,社会功能也在一定程度受损,属于严重心理问题。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在母亲讲述事件经过时,自己躲到其他房间,表明该求助者其反应对象泛化,同时,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听到母亲的描述后,又唤起自己的创伤回忆。【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CD

案例九: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6岁,已婚,退休职工。案例介绍:求助者23岁结婚,33岁怀孕,但怀孕5个月时检查出胎儿畸形,被迫做人工流产手术。术后求助者情绪十分低落,经常流泪。在丈夫、家人及朋友的陪伴和帮助下,求助者一年左右才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之后虽然用尽各种办法,但始终未能生育。两个月前求助者参加同学聚会,聊到子女问题时,求助者突然感觉胸口憋闷、心慌气短,头晕、头痛,手心出汗,只好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前离开。此后,求助者经常会有类似的症状,同时伴有紧张和担忧,想到自己和丈夫老无所依十分害怕,担心自己躺在病床上无人照料。不愿做家务,对生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觉得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求助者担心这样下去丈夫也会因无法忍受而离开自己,以后就彻底无依无靠了,越想越害怕,经常失眠。内心十分痛苦。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曾经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作,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在丈夫的陪伴下前来咨询。

★★★★多选:75.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因素包括(  )。

A.女性

B.不能生育

C.曾做人工流产手术

D.更年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病因识别的掌握情况。在探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三个方面考虑。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因素是求助者退休前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作,怀孕后遭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发现畸胎被迫做人流,此后参加同学聚会,聊到子女问题,进一步刺激求助者;而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因素是,求助者为女性,且处于更年期,流产以后迟迟不能生育。注意: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心理学因素在案例中并无提及。【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44〕【参考答案】ABD

★★★★多选:76.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包括(  )。

A.近期参加同学聚会

B.曾经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C.对老无所依的担忧

D.曾经接受人工流产手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病因识别的掌握情况。在探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三个方面考虑。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因素是求助者退休前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作,怀孕后遭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发现畸胎被迫做人流,此后参加同学聚会,聊到子女问题,进一步刺激求助者;而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物学因素是,求助者为女性,且处于更年期,流产以后迟迟不能生育。注意: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心理学因素在案例中并无提及。选项C的对老无所依的担忧是求助者心理问题导致的结果(情绪表现)。【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44〕【参考答案】ABD

★★★★★多选:77.对于该求助者的问题,目前可以考虑的诊断包括(  )。

A.焦虑神经症

B.躯体疾病

C.恐惧神经症

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心理冲突性质鉴别心理问题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的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畸胎流产导致后来迟迟难以怀孕,导致求助者出现多种躯体症状(“胸口憋闷、心慌气短,头晕、头痛,手心出汗”“经常失眠”)和情绪症状(紧张、担忧和抑郁),其心理冲突已经出现泛化(“觉得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但是由于其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变形,因此,可以考虑该求助者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此外,考虑到求助者退休前曾经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作,怀孕期间出现畸胎,此后又一直迟迟无法生育,也可以考虑该求助者存在躯体疾病的可能。选项A的焦虑神经症是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焦虑与惊恐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惊恐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而选项C的恐惧神经症有以下几个特点:(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对照本案例,亦可排除AC。【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参考答案】BD

★★★单选:78.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评估,首先应排除的是(  )。

A.精神病性障碍

B.人格障碍

C.疑病症

D.躯体疾病【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多种躯体症状(“胸口憋闷、心慌气短,头晕、头痛,手心出汗”“经常失眠”)和情绪症状(紧张、担忧和抑郁)。故心理咨询师应建议求助者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可能的躯体疾病(如女性更年综合征),以利于明确诊断。【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参考答案】D

★★★★多选:79.对于该求助者,咨询师可以进行的工作包括(  )。

A.进行咨询性会谈

B.收集和整理临床资料

C.进行鉴别性会谈

D.商定咨询方案和目标【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咨询师在初诊时,首先要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在判断时,一般遵循郭念锋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本案例,对照“三原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求助者因畸胎流产导致后来迟迟难以怀孕,导致求助者出现多种躯体症状(“胸口憋闷、心慌气短,头晕、头痛,手心出汗”“经常失眠”)和情绪症状(紧张、担忧和抑郁),其心理冲突已经出现泛化(“觉得现在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但是由于其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变形。由于求助者有求助愿望,自知力正常,因此,可以考虑该求助者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故针对该求助者,咨询师可以做的工作有:通过摄入性会谈了解求助者的背景资料、健康状况、学习状况和家庭状况、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等;在此基础上,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鉴别性会谈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此后,为提高理解和判断的可靠性,可以选择相应的问卷或量表(如SCL-90、SAS、SDS等)做进一步量化分析。最后,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方案和目标。【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6〕【参考答案】ABCD

★★★单选:80.对该求助者不曾生育的问题,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给予充分的同情

B.启发其不要将此看得过重

C.给予充分的理解

D.帮助其看清无子女的好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因此,在本案例中,对该求助者不曾生育的问题,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给予充分的理解。【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9〕【参考答案】C

★★★多选:81.本案例中,咨询师应该对求助者关注的方面包括(  )。

A.想生孩子

B.体验到情绪低落

C.不曾生育

D.曾从事有毒作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本案例中,咨询师为了明确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咨询师应该对求助者重点关注的方面是:(1)求助者想生育孩子的愿望;(2)求助者此时的情绪体验和状态;(3)询问求助者退休前从事有毒工作的情况。【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ABD

案例十: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9岁,未婚,本科毕业,工程师。案例介绍:求助者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任职,工作稳定。近期企业招聘了一些硕士研究生,求助者为自己学历低感到有些自卑。两个多月前,在某技术问题上与新同事产生分歧,领导最终选择了同事的设计方案,求助者心中感到很不平衡,因为是领导的决定,也只好压住心中的怒气,继续工作。当晚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入睡,认为领导是因为自己的学历不如新同事,所以否定了自己的方案。第二天起来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酸痛。以后又有几次相似的经历,求助者开始觉得领导不重视自己了,担心长久下去失去晋升的机会,甚至可能会被辞掉,觉得当初如果听从父母的建议读研究生就好了,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和担忧。于是工作中越发谨慎小心,但却经常出错,偶尔会向同事、家人发脾气。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子,家教严格,学习成绩优秀。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性格比较内向。工作认真、勤奋,经常主动加班。近两周来,睡眠严重不足,食欲也有所下降,偶尔会出现心慌、眩晕等情况。

★★单选:82.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中可能不存在的是(  )。

A.青年男性

B.领导认为其学历低

C.个体的不良认知

D.工作中与同事产生分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因学历低而不被领导重视,求助者自我的不良认知是主因,因此,领导认为求助者学历低而不被重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是求助者自己的主观想法。【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参考答案】B

★★★多选:83.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包括(  )。

A.工作中与同事产生分歧

B.领导认为其学历低

C.工作认真、勤奋

D.领导否定了自己的方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病因识别的掌握情况。在探寻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时可以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三个方面考虑。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因素是求助者在某技术问题上与新同事产生分歧,但领导最终否定了自己的方案,而选择了同事的设计方案。【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44〕【参考答案】AD

★★★★多选:84.在本案例资料分析阶段,咨询师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包括(  )。

A.是否存在冲突

B.反应对象是否泛化

C.症状持续时间

D.是否曾经进行咨询【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心理冲突性质鉴别心理问题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的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为了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咨询师应重点关注求助者是否存在冲突,其反应对象是否泛化,以及不适应症的时间的时间。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存在不合理认知,认定自己因学历低而不被领导重视,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冲突(“觉得当初如果听从父母的建议读研究生就好了,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和担忧”),而且反应对象出现了泛化(“担心长久下去失去晋升的机会,甚至可能会被辞掉”),由于其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有直接关系,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因此,可以考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属于严重心理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参考答案】ABC

★★★多选:85.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要点包括(  )。

A.咨询持续时间

B.社会功能受损情况

C.症状持续时间

D.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心理问题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心理冲突性质鉴别心理问题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的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或一般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参考答案】BCD

★★★单选:86.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焦虑神经症

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严重心理问题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认定自己因学历低而不被领导重视,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冲突(“觉得当初如果听从父母的建议读研究生就好了,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和担忧”),而且反应对象出现了泛化(“担心长久下去失去晋升的机会,甚至可能会被辞掉”),由于其面临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有直接关系,且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因此,可以考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属于严重心理问题。【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45〕【参考答案】B

★★★多选:87.对于该求助者,恰当的近期咨询目标包括(  )。

A.改善情绪

B.改善睡眠质量

C.改变认知

D.增加与领导的交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的掌握情况。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要素:(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在确立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将近期咨询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认定自己因学历低而不被领导重视,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冲突,导致求助者愤怒、痛苦和担忧等负性情绪,同时出现睡眠不足、食欲下降、心慌、眩晕等躯体症状。因此,咨询师可以给求助者制定的近期咨询目标是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借此来改善求助者的情绪困扰。注:选项B的改善睡眠质量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目标〔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72~75【参考答案】AC

★★★多选:88.本案例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包括(  )。

A.反黄金规则

B.以偏概全

C.糟糕至极

D.黄金规则【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非理性观念的掌握情况。非理性观念是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中的概念,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是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个体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有:(1)过分概括化。由于求助者在某技术问题上与新同事产生分歧,但领导最终否定了自己的方案,而选择了同事的设计方案,就主观认定领导是因为其学历低而不被重视,这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过分概况的不合理信念。(2)糟糕至极。求助者在以后有几次相似的经历后,便认为“担心长久下去失去晋升的机会,甚至可能会被辞掉”,这属于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但是,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没有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选项D的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一种理性观念,可以理解为:你希望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难时别人帮助你,在别人有困难时你去帮助别人。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是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如“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此,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构成了“反黄金规则”。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黄金规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2〕【参考答案】BC

★★单选:89.与该求助者协商制定的咨询方案中不应包含(  )。

A.咨询时间

B.咨询理论

C.咨询地点

D.咨询费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一般来说,咨询方案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咨询目标。双方应首先商定明确的咨询目标,且应符合咨询目标效性的七个要素:属于心理学范畴、积极的、具体或量化的、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4)明确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5)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商定咨询方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82〕【参考答案】C

★多选:90.能表明咨询效果的指标包括(  )。

A.工作中差错明显减少

B.不向家人和同事发脾气

C.睡眠质量提高

D.不再为学历低苦恼【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效果评估不是一定要到咨询结束时才进行,在咨询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总结、评估咨询效果,及时对咨询进行调整。但结束前的评估是对整个咨询过程效果的评价,就显得更全面、更重要。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在咨询的任何时间内进行。而咨询效果的评价内容应围绕咨询目标展开,只有实现咨询目标,才是咨询效果的直接体现。一般来说,咨询效果评估可以从以下6个维度进行:(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与体验。(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在本案例中,评估咨询效果的指标可以是:选项A的工作中差错明显减少和选项B的不向家人和同事发脾气(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选项C的睡眠质量提高(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和选项D的不再为学历低苦恼(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与体验)。【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咨询效果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71~172〕【参考答案】ABCD

案例十一: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

★★★★单选:91.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  )。

A.PIQ、FIQ的智力等级都属于“高于平常”

B.有8个分测验的结果高于常模平均数

C.同时接受了农村式和城市式两个版本测验

D.分测验都需要严格限制时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根据韦氏智力测验的智力等级分布:IQ≥130为极超常,120~129为超常,110~119为高于平常,90~109为平常,80~89为低于平常,70~79为边界,而IQ≤69为智力缺陷,在本量表中,该求助者的总智商(full scale Intelligence Quotient,FIQ)为113,属于高于平常;而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PIQ)为121,属于超常,故选项A错误。在得到韦氏各分测验的原始分后,可按手册上相应的常模转换表将其转化成标准20(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因此常模平均分为10分,对照该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可以发现有8个分测验的结果高于常模平均数10分(除了知识分测验和数符分测验),故选项B正确。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文修订版(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Revised by China,WAIS-RC)由11个分测验组成,该测验分农村和城市用两式,凡较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在县属集镇以上的人口,称之为城镇人口,采用城市式;长期生活、学习或工作于农村的称农村人口,采用农村式,故选项C错误。WAIS-RC由11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测验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其中,无时间限制的分测验(以反应的质量为评分依据)有:知识、领悟、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而有时间限制的分测验(以反应速度和正确性为评分依据)有: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故选项D错误。【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1版)p.202〕【参考答案】B

★★★★多选:92.根据该求助者的图片排列得分,可以判断其(  )。

A.综合分析能力强

B.善于辨认空间关系

C.言语理解能力强

D.善于观察因果关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智力测验的掌握情况。韦氏智力测验分两部分: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共11个分测验。言语测验又分为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和词汇6个部分;操作测验又可分为数字符号、图画填充、积木图、图片排列和图形拼凑五部分组成。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图片排列得分的标准分为16分(其百分等级约为98%),超过常模分3分以上,属于强项。而此测验主要测量受测者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因果关系的能力、社会计划性、预期力和幽默感等。因此,表明该求助者综合分析能力强,善于观察因果关系,社会计划性、预期力和幽默感强。选项B的辨认空间关系是木块图分测验所考查的能力范畴,而选项C的言语理解能力则是词汇分测验的功能。【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4〕【参考答案】AD

★★★★多选:93.根据测验结果,该求助者百分等级低于50的项目包括(  )。

A.知识

B.词汇

C.相似

D.数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百分等级概念的掌握情况。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在得到WAIS-RC各分测验的原始分后,可按手册上相应的常模转换表将其转化成量表分,WAIS-RC测验的量表分平均值为10分,标准差为3分(标准20分)。一般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水平,其百分比等级为16,即有16%的人低于7分;而低于平均值两个标准差的水平,其百分比等级为2,即有2%的人低于4分。同样地,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水平,其百分比等级为84,即有84%的人低于13分;高于平均值两个标准差的水平,其百分比等级为98,即有98%的人低于16分。对照测验结果可知,该求助者百分等级低于50%(量表分低于常模分10分)的分测验有两个,分别是知识分测验(9分)和词汇分测验(8分);等于50%(量表分等于常模分10分)的分测验只有1个,即数字符号分测验(10分)。其余8个分测验均高于50%(量表分高于常模分10分)。【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2〕【参考答案】AB

案例十二:下面是某求助者的MMPI的测验结果。

★★单选:94.该求助者社会病态量表的K校正分应当是(  )。

A.22

B.26

C.35

D.55【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掌握情况。在MMPI量表中,有5个量表的原始分数上需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由于K分等于8,因此,Pd量表(社会病态量表)的K校正分为:30+0.4K=35.2。因此,答案应选C。【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1〕【参考答案】C

★★★★★多选:95.从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可能存在(  )。

A.胆小、退缩、过分自我控制

B.对身体功能不正常的关心

C.不恰当的情感反应、行为退缩

D.诈病倾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中各临床量表的掌握情况。在分析MMPI临床量表之前,首先,我们应分析效度量表,看其量表是否有效。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Q量表的原始分为2分,低于22分(若在前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则提示临床量表不可信),且L量表的原始分为4分,低于10分(若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时,就不能信任MMPI的结果),表明该求助者的临床量表是有效的。MMPI临床量表的解释主要是考虑各量表的高分特点,如果某个分量表的T分在70以上(按美国常模),或T分在60分以上(中国常模),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得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值的临床量表有Hs、Pd、Pa、Sc和Si。该求助者的Pa量表(偏执量表)显著高(大于70分),暗示其具有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等性格特征,由于T超过70分则可能存在偏执妄想。由于该求助者Sc量表(精神分裂症量表)为68分,说明该求助者常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语、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与情感脆弱。关于F量表,由于该求助者的T分数高于70分,表明求助者存在诈病或严重的偏执(选项D错误)。结合F、Sc量表分数升高,由于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暗示着精神病程度越重,由于该求助者的F量表为75分,进一步印证了该求助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该求助者的Si量表(社会内向量表)得分高于60分,表明该求助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可反映受测者性格的偏离。此外,该求助者Pd量表(社会病态量表)显著高,表明该求助者脱离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习俗,常有复仇攻击观念,并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在精神障碍患者中,多诊断为人格异常,包括反社会人格和被动攻击性人格。最后,Hs量表(疑病量表)的得分亦高于60分,表明该求助者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即使身体无病,也总是觉得身体欠佳,表现疑病倾向。【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23~224〕【参考答案】ABC

★★★★★多选:96.以下正确的说法包括(  )。

A.说谎分数原始分超过22分,答卷无效

B.该求助者可能有人格异常

C.测验结果支持偏执型精神病的临床诊断

D.可能表现为强迫思维、紧张、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中各临床量表的掌握情况。在分析MMPI临床量表之前,首先,我们应分析效度量表,看其量表是否有效。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Q量表的原始分为2分,低于22分(若在前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则提示临床量表不可信),且L量表的原始分为4分,低于10分(若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时,就不能信任MMPI的结果),表明该求助者的临床量表是有效的(选项A错误)。MMPI临床量表的解释主要是考虑各量表的高分特点,如果某个分量表的T分在70以上(按美国常模),或T分在60分以上(中国常模),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得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值的临床量表有Hs、Pd、Pa、Sc和Si。该求助者的Pa量表(偏执量表)显著高(大于70分),暗示其具有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等性格特征,由于T超过70分则可能存在偏执妄想。由于该求助者Sc量表(精神分裂症量表)为68分,说明该求助者常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语、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与情感脆弱。由于该求助者的T分数高于70分,表明求助者存在诈病或严重的偏执(选项D错误)。结合F、Sc量表分数升高,由于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暗示着精神病程度越重,由于该求助者的F量表为75分,进一步印证了该求助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选项C正确)。由于该求助者的Si量表(社会内向量表)得分高于60分,表明该求助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可反映受测者性格的偏离。此外,该求助者Pd量表(社会病态量表)显著高,表明该求助者脱离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习俗,常有复仇攻击观念,并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在精神障碍患者中,多诊断为人格异常(选项B正确),包括反社会人格和被动攻击性人格。最后,Hs量表(疑病量表)的得分亦高于60分,表明该求助者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即使身体无病,也总是觉得身体欠佳,表现疑病倾向。注:选项D的“强迫思维、紧张、焦虑”是Pt量表(精神衰弱量表)的高分特征之一。精神衰弱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由于该求助者Pt量表的得分低于60分,故选项D错误。【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23~224〕【参考答案】BC

案例十三:下面是某求助者的SCL-90测验结果。总分177;阳性项目数54。

★多选:97.该求助者的测验结果显示(  )。

A.有明显的主观躯体不适感

B.有明显的厌烦、争论、摔东西等症状

C.有轻微的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想法或冲动

D.有明显的恐怖状态或社交恐怖症状【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90项症状清单(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它的每一个项目症状均采取从无到严重5级评分制。一般单项分≥2的项目数为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症状”。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结果(1~5评分)中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在本表中,求助者可以考虑筛选阳性(阳性项目数为54个,且总分为177分),其中偏执因子得分最高(3.3分),说明该求助者具有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与夸大;得分次高的是敌对(3.0),敌对得分高表明求助者在思维、情感及行为三方面有敌对表现,表现在从厌烦、争论、摔物,直至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各个方面(选项B正确);该求助者强迫症状得分也很高(2.3),说明求助者存在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选项C正确)。选项D是恐怖因子的高分特征,但是该求助者恐怖因子得分低于2分,因此选项D错误。选项A是躯体化因子的高分特征,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主述不适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痛和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但是,该求助者的躯体化因子的得分低于2分,因此,选项A错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CL-90量表属于症状自评量表,其结果筛选阳性只能说求助者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说明确诊一定患有心理疾病,因此要做出心理疾病的诊断,必须进行面谈并参照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做进一步检查。因此,量表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39~240〕【参考答案】BC

★单选:98.该求助者的阳性项目均分是(  )。

A.2.0

B.2.5

C.2.6

D.3.3【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90项症状清单(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它的每一个项目症状均采取从无到严重5级评分制。一般单项分≥2分的项目数为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症状”。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结果(1~5评分)中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在本表中,求助者的阳性项目数为54个,且总分为177分,单项因子分≥2分的因子数共有5项,因此,可以考虑筛选阳性。单项分=1的项目数为阴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阳性症状均分的计算方法:(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有症状”项目中的平均得分。反映该受检者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该求助者的阴性项目数为90-54=36,因此阳性项目均分=(177-36)/54=3.07≈2.6(选项C正确)。【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39~240〕【参考答案】C

案例十四:下面是某求助者的EPQ的测验结果。

★★★★多选:99.根据测验结果,可以判断该求助者为(  )。

A.典型内向型

B.倾向内向型

C.神经质得分处于常模平均水平

D.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混合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EPQ量表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标准T分的计分方式,其平均分为50分,标准差为10分。EPQ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为中间型,T分在38.5~43.3或56.7~61.5为倾向型,T分在38.5以下或61.5以上为典型型。E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N分数高情绪不稳定,分数低情绪稳定。P分数高表示适应性差、不近人情、感觉迟钝、冒险性强,而分数低则相反。从EPQ测验的分数来看,该求助者是倾向内向型(40),由于神经质得分正好处于T分数的平均分50分(常模平均水平),因此既不能判断为粘液质,也不能判断为多血质,应属于两者的混合型。【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34〕【参考答案】BCD

★★★多选:100.关于应对方式问卷,正确的说法包括(  )。

A.“退避—自责”的组合可解释为不成熟型

B.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最近一年

C.属于他评工具

D.分为6个分量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应对方式问卷的掌握情况。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是肖计划等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项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量表评定时间范围是指受测者近两年来的应对行为状况,属于自评量表(选项BC错误)。该量表可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而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反映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常见的有三种类型的组合:(1)“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这类受测者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2)“退避-自责”,不成熟型:这类受测者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对方式,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3)“合理化”,混合型:“合理化”应对因子既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也与“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反映出这类受测者的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应对方式问卷(CSQ)〔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54〕【参考答案】AD

第二部分 案例问答题(1~4题,满分100分)

◆本部分采取专家阅卷。请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用钢笔、圆珠笔按要求作答。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0岁,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某重点大学三年级学生。求助者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社会活动能力也很强,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半年前,求助者代表学院参加全校的辩论赛。由于赛前准备充分,求助者顺利带领队友闯入决赛。没想到,求助者在决赛中几次出现口误,惹得对手和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最后,求助者所在团队没有获得名次。这件事以后,求助者一直闷闷不乐,他认为自己连累了整个团队,觉得自己辜负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是不堪重任。两个多月来,求助者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学习效率下降,学生会的工作也经常出错,借故不参加有比赛性质的校园活动,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和朋友、同学交流,常常一个人在宿舍里发呆。求助者的同学担心他继续这样消沉下去,建议他来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都是医生,对求助者管教比较严格。求助者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班干部,好强,追求完美。身体健康,历年体检结果正常。

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请对该求助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30分)

答:(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5分)(2)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身体健康,历年体检结果正常,因此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3分)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1分),精神活动协调一致(1分),人格相对稳定(1分),自知力完整(1分),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1分),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1分);

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发(1分),内心冲突常形(1分),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2分);

4)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由辩论赛决赛发挥失常引起,属于较强烈的现实刺激(2分),时间超过两个月,但未满半年(2分);求助者回避一切具有比赛性质的校内活动,说明其问题出现了泛化(5分),并影响了学习、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导致社会功能受损(3分)。【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9〕

★★★2.请简述心理咨询保密原则中保密内容及保密例外。(20分)

答:(1)需要保密的内容:

1)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4分)

2)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4分)(2)保密例外的情况:

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2分)

2)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2分)

3)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2分)

4)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2分)

5)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2分)

6)求助者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2分)【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

★★★★3.在本案例中,如果心理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请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与步骤。(30分)

答:(1)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3分),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3分),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2分),而是应该改变认知(2分),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2分)。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2分),B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2分),C代表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2分)。(2)步骤:

1)心理诊断阶段(3分)

2)领悟阶段(3分)

3)修通阶段(3分)

4)再教育阶段(3分)【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32~135〕

★★★4.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共情时应注意什么?(20分)

答:(1)咨询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4分)(2)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的感受。(4分)(3)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3分)(4)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3分)(5)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2分)(6)考虑求助者的特点与文化特征。(2分)(7)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2分)【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建立咨询关系→共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63〕

2014年5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根据题目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职业道德是(  )。

A.从业人员的特定行为规范

B.企业上司的指导性要求

C.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

D.职业纪律方面的最低要求【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概述中职业道德概念的掌握情况。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是职业或行业范围内的特殊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道德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7〕【参考答案】A

★★2.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在内容上没有交叉

B.在最终目的上没有一致性

C.在实践上是相互支撑的

D.在适用范围上完全一致【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概述中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掌握情况。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首先,虽然这两大规范之间所依靠的力量、调节的范围、调节的方式不同,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1)自从国家产生以来,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是管理国家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手段。对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2)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法律教育的作用、法律制裁的威力,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能够有效促进法制建设的发展(选项C正确,选项B错误)。(3)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选项A错误)。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样,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成为社会对民众的道德要求,也是国家对民众的法律要求。此外,道德能够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表现在:(1)在调节范围上,道德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选项D错误)。只有违法的行为,才会受到法律惩处;对那些没有触犯法律,但违背道德的行为,只能受到道德的评价和舆论谴责。(2)在调节主体上,法律代表着国家意志,通过国家司法部门强制执行,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和人们的良心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3)在调节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而道德调节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的内心信念和思想觉悟,来促使人们自觉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言行,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事前性特点。【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道德与职业道德→道德〔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4〕【参考答案】C

★★3.道德中所谓“应该”的意思是(  )。

A.基于社会利益,按照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行事

B.考虑自己的利益需求,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C.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办事方式做出调整

D.从人际关系出发,凡是合乎人情的,就是应该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绪论中道德内涵的掌握情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就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道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比如,社会主义社会在处理公共道德关系时,要求人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要求人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如此等等。因此,道德中所谓“应该”是指基于社会利益,按照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行事。选项BCD均违背了道德的内涵。【考点分布】绪论→道德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内涵〔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4〕【参考答案】A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意思是(  )。

A.除了科学技术,其他事物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B.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相当于丧失了生产力

C.一般从业人员不在第一生产力之列

D.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经营管理具有极端重要性【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绪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的掌握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极为重视科技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科学技术,这就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市场竞争,产品多少年不更新,所以,人们墨守成规,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就是战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的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该句是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考点分布】绪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22〕【参考答案】D

★★5.关于企业规章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规章制度虽然能够使员工步调一致,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B.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水平低的表现,好的企业不用规章制度便能够管理有序

C.在规章制度面前,没有特例或不受规章制度约束的人

D.由于从业人员没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遵守与不遵守规章可视情况而定【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纪律内涵的掌握情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敬业的人,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做遵守规定的模范。因此,在规章制度面前,不受规章制度约束的从业人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企业员工要自觉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是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第一堂课。【考点分布】纪律→纪律的特征→纪律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165〕【参考答案】C

★★6.对企业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形象是外在的,所以企业形象是企业的“面子”工程

B.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

C.企业形象往往是外在表象,一般不值得信任

D.企业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质量,而不是企业形象【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企业形象的掌握情况。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形态和面貌,它主要包括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和质量、产品品牌信誉、职工风貌、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建筑和职工服饰风格以及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其本质是企业信誉(选项B正确)。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一般地,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的道德形象、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企业的道德形象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视和追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道德形象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加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对顾客有导向作用,因而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选项C错误)。在当今社会,企业形象的好坏,会直接关系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形象好的企业,由于人们购买后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服务上,没有后顾之忧,是放心产品,有安全感,所以,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同度就高,即使商家没有做更多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其产品的销量一样很大,企业生意好;相反,形象不好的企业,即使投入较多的推广费用,产品也未必有大的销量(选项D不准确)。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信誉积淀的结果。对企业而言,企业形象是具体的,是所有员工在生产、销售、服务等诸环节中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企业积极履行对社会承诺的服务项目、商品质量、售后保证的结果;它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亲历的过程,是在消费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出来的,因此,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是光靠铺天盖地、震耳欲聋的宣传就可以鼓噪出来的,而是企业在每一天的每一笔交易中累积起来的,是从每一位消费者的满意和信任中积攒起来的,所以企业形象并非“面子工程”(选项A错误)。【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30〕、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与职业道德→文明礼貌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81〕和诚信→人在职场——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100~101〕【参考答案】B

★★7.企业从业人员协调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其正确的做法是(  )。

A.如果认为上司委派自己的工作不合理,可以直接拒绝

B.对上司委派而自己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不能推辞

C.尊重上司的隐私,不在背地议论上司

D.对上司的错误指责,要敢于当面争辩以维护自身权益【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企业中员工和谐相处的掌握情况。企业的员工只有把个人发展建立在与上司、同事以及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密切协作,才能形成团队精神,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由于员工与领导是一种表面上不平等的关系,因而员工与领导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从员工的角度来讲,要避免发生冲突,必须要讲究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尊重领导。具体来说,员工应该遵守以下行为准则:(1)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应予承担的各项任务;工作要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2)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要给领导惹麻烦。(3)对领导的指令不甚明了时,切忌含糊,能干的工作要毫无怨言地认真完成,不能干的工作要如实向领导讲清原因,不能误时误事。所以如果认为上司委派的工作不合理或干不了,要向领导讲清原因,及时沟通,而不是直接拒绝或者什么样的任务都接受(选项AB错误)。(4)尊重领导的隐私;对领导有意见,应寻找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机会向领导当面直陈,既不当众指责领导,也不在私下议论,更不能在背后贬低、中伤、诽谤领导(选项C正确)。(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给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领导排忧解难。(6)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领导错误的指责,一方面,要寻找恰当的时机给予解释;另一方面,要有宽容谅解之心,不要得理不饶人(选项D错误)。(7)信任领导,维护领导的威信,一般不越级汇报工作。【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职业道德有利于协调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38〕【参考答案】C

★★8.正确使用职业用语的是(  )。

A.“不知道”

B.“不合适,可以退货”

C.“不买,别问”

D.“不是告诉你了吗”【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语言规范中正确使用职业用语的掌握情况。语言规范或称规范语言,是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或明文规定的语言标准或规则,是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一切从业人员都要遵守本行业的职业用语。语言规范要求不用忌语。“忌语”即忌讳讲的语言,有时也称“禁语”,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不能使用的那些语言,北京市、上海市、原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1995年共同确定了50句“服务忌语”,其中第23条“不知道”、第33条“不买就别问”、第40条“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还不明白”分别对应选项ACD,均属于服务中不能使用的语言。只有选项B符合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语言规范〔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86~88〕【参考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在服务领域,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做法有(  )。

A.在柜台内抱肩、插兜

B.捡到顾客物品,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C.没有顾客时,读书看报

D.目视前方,以迎接顾客到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仪表端庄中站姿端正以及举止得体中商业服务业柜台纪律的掌握情况。仪表端庄是指一定职业从业人员的外表要端正庄重。仪表端庄对站姿的要求是:凡站柜台的服务员要注意站姿站位,在无顾客的情况下,站姿要两手下垂,目视前方,准备迎接顾客(选项D正确)。不托腮,不抱肩,不前趴后靠,不嬉笑打闹。站位要一人站中间,两人站两边,三人一条线。不扎堆、不聊天。举止得体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动作要适当,不要有过分或出格的行为。为了搞好服务工作,商业服务业规定了相应的柜台纪律,其中明确规定:第3条“不准在柜台内前趴后靠、嬉笑打闹、扎堆聊天、看书看报”(选项C错误);第4条“不准在柜台内抱肩、背手、插兜和在顾客面前做不礼貌的动作”(选项A错误);第11条“不准动用、隐匿顾客遗失的物品,拣拾物品立即送交办公室”(选项B正确)。【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仪表端庄〔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86〕和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举止得体〔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92〕【参考答案】BD

★★★★10.关于职业选择,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有(  )。

A.职业选择属于个人的事情,他人不得干预

B.职业选择有利于促进广泛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科学配置

C.职业选择有助于培养人的自主、自立精神

D.倡导职业选择,无异于鼓励“挑肥拣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爱岗敬业与职业选择的掌握情况。职业选择是指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选择,它是职业活动的前提。职业选择包括从业前的选择和从业后的选择,前者通过选择实现就业,后者通过选择实现职业变换。职业选择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进行职业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选项C正确)。开放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们较充分地实现职业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制度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遵循国家政策的“双向选择”制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开放,有相当一部分人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兴趣和爱好到人才市场上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在按照自己的要求到人才市场去招聘员工,初步形成了供需双方的自主互动。人才市场的形成、人才的不断流动,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一些部门、企业人才闲置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了缓解。通过人才市场的交流、协调、调剂,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逐渐趋向合理,人才的作用也得到了发挥(选项B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选择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生活环境的制约。职业选择的行为也是如此。法律上承认人人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由此,选项A“职业选择属于个人的事情,他人不得干预”的观念是错误的,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职业选择不仅要考虑个人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社会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逐步向市场化迈进,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当前严峻的就业现实要求人们爱岗敬业。因此,倡导职业选择,不是鼓励“挑肥拣瘦”(选项D错误)。【考点分布】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与职业选择〔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02~104〕【参考答案】BC

★★★★11.所谓企业信誉,正确的理解有(  )。

A.企业信誉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

B.良好的企业信誉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C.企业信誉是短时间通过大规模宣传便能够迅速建立起来的社会信任心理

D.企业信誉与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紧密相连【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诚实守信中维护企业信誉以及诚信中诚信关系着企业兴衰的掌握情况。诚实守信原则要求每个职业人员都要做自觉维护企业信誉的模范。信誉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一个企业一旦在消费者或客户中确立了良好的信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该企业的社会形象,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选项AB正确)。世界许多知名企业的成功都得益于此。总的说来,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树立,主要依赖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产品质量;二是服务质量;三是信守承诺。因此,职业人员要成为自觉维护企业信誉的楷模,就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身体力行。第一,要树立产品质量意识。第二,要重视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意识。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优质配套服务,是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方面(选项D正确)。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其本质是企业信誉。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信誉积淀的结果。企业的形象,听起来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它对企业而言是具体的,是所有员工在生产、销售、服务等诸环节中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企业积极履行对社会承诺的服务项目、商品质量、售后保证的结果;它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亲历的过程,是在消费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出来的,因此,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是光靠铺天盖地、震耳欲聋的宣传就可以鼓噪出来的,而是企业在每一天的每一笔交易中累积起来的,是从每一位消费者的满意和信任中积攒起来的。由此,企业信誉的确立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非仅靠短时间的宣传就能迅速建立的(选项C错误)。【考点分布】诚实守信→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维护企业信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39~141〕和诚信→人在职场——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101〕【参考答案】ABD

★★★12.符合办事公道要求的有(  )。

A.坚持真理,一切照书本要求去做

B.不管当事人是谁,出了问题,就要各打五十大板

C.分清公私界线,不把公与私相混淆

D.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办事公道的含义与具体要求的掌握情况。办事公道就是指我们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不论对谁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办事。站在公正的立场,并不是在当事人中间搞折中,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不论对什么人,都要坚持正确的原则(选项B错误)。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有四个方面: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和光明磊落。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坚持真理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办事情、处理问题要合乎公理,合乎正义。坚持真理是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而非一切依照书本(选项A错误)。要想做到办事公道,就要做到公私分明。公是指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企业利益,私是指个人利益。公私分明原意是指要把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私利明确区别开来,不以个人私利损害集体利益。在职业实践中讲公私分明是指不能凭借自己手中的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损害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选项C正确)。公平公正是指按照原则办事,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徇私情。光明磊落是指做人做事没有私心,胸怀坦荡,行为正派。它既是做人的一种高尚品德,也是从业者应具有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光明磊落的良好道德风尚。具体要做到:(1)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2)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选项D正确);(3)坚持原则,无私无畏;(4)敢于负责,敢担风险。【考点分布】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办事公道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149〕和办事公道→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54~171〕【参考答案】CD

★★★13.关于勤劳和节俭,正确的认识有(  )。

A.在生产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勤劳而不是节俭

B.勤劳与节俭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两个重要方面

C.勤劳与节俭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D.勤劳与节俭的形式可以变,但精神不能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勤劳节俭的现代意义的掌握情况。勤劳促进效率的提高,任何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劳动生产的效率越高,其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发展也就越快。节俭降低生产的成本。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如此激烈,紧紧抓住“成本领先”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已成为一些企业的制胜法宝。因此,勤劳与节俭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两个重要方面(选项B正确)。从经济上看,俭可以富国裕民。崇尚节俭意味着对艰辛劳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珍惜,本身体现着对劳动的尊崇。因此,节俭与勤劳互为表里。既勤且俭,就能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财富。亚当·斯密就社会资本积累的角度论述过节俭的经济意义。他写道:诚然,未有节俭之前,须先勤劳,节俭所积累之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而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不能加大(选项C正确)。崇尚节俭之德还是放纵奢侈,是关系经济之盛衰、道德之维系、民族之兴亡的大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节俭之德的意义凸显于世。首先,现代化的进程有赖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这两者都离不开节俭的精神,都离不开勤劳、节俭的伦理精神作为动力。其次,现代化的进程把生产资源的节约问题尖锐地提上日程。现代化使人类掌握了开发和控制自然的巨大能力,又加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之,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与大众享乐主义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刻意用人为创造的需求去刺激消费,不断推出种种新奇的奢侈品,使资源的浪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勤劳节俭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项A错误)。我们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意义上的节俭。新时代的节俭首先意味着“节用有度”,即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消费物质资料,包括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而作为其对立面的节俭,则意味着一种相反的人生态度。节俭既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关乎人生目的和人伦关系的德行,所以称之为“节俭之德”。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丢不得。过去干革命需要,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因此,勤劳与节俭的形式可以变,但精神不能变(选项D正确)。【考点分布】勤劳节俭→勤劳节俭有利于增产增效〔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88~190〕和勤劳节俭→勤劳节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勤劳节俭的现代意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194~196〕【参考答案】BCD

★★★★14.加强从业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要(  )。

A.遵从“师徒如父子”的古训,促进老中青三代人和睦相处

B.强化“主人翁”观念,只当主角,消除配角意识

C.讲求合作,崇尚竞争,平等互利

D.做好本职工作,不给同事找麻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团结互助中平等尊重与加强协作的掌握情况。团结互助要求平等尊重、顾全大局、互相学习和加强协作。平等尊重,是指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职业活动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工作性质有多大差别,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尊重要做到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师徒之间相互尊重,以及尊重服务对象。其中,同事之间相互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其次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相互切磋,求同存异。同事之间,因工作产生矛盾和意见分歧时,态度要冷静诚恳,绝不可以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还要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人与人之间,兴趣、爱好、个性、生活习惯、为人处事,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总是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应尊重他人,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不必强求一律。如果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苛求他人,或看不顺眼就挑剔责难,势必会影响团结(选项D正确)。师徒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让,有利于增进团结,促进生产(选项A正确)。加强协作,作为团结互助道德规范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为了协调从业人员之间,包括工序之间、工种之间、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搞好协作。这就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1)正确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在企业生产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不同工序、工种、岗位之间,总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角与配角之分,但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应该紧密配合,以完成生产任务为己任。一方面,作为主角,必须充分认识配角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尊重配角的劳动,不要把荣誉、成绩都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另一方面,每个从业人员也都要有甘当无名英雄、当好配角的思想,共同完成好企业的生产任务(选项B错误)。(2)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加强从业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并不否定相互之间开展公平有益的竞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着竞争,但现代社会的竞争,正在改变传统的偏重竞争、不讲合作、只争输赢结局的残酷状况,而发展为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共利双赢。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民和集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原则是既竞争又协作,是一种公平有益的竞争(选项C正确)。【考点分布】团结互助→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平等尊重〔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241~242〕和团结互助→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加强协作〔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248~249〕【参考答案】ACD

★★★15.创新的作用在于(  )。

A.创新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B.创新能够降低产品成本

C.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D.创新追求的是轰动效应【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开拓创新中事业发展依靠开拓创新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事业是创新的基础,岗位是创新的平台,而创新却是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选项C正确),是岗位成才的关键因素。武长顺的“整屏分段灯光显示计时交通信号灯”的发明并逐渐推广使用,给了我们如下启示:(1)通过创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选项A正确)。(2)技术创新成果是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时,它不但给企业带来新的用户,形成新的市场,而且也为事业发展拓展了新的更大的空间。(3)不断创新并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发展的前景。(4)创新是加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选项B正确)。他通过改进产品和工程设计,开发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既节约了原材料,也有效地减少了车辆机械损耗,提高了行车安全,增强了路口通行能力,意义是重大的。这就是创新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选项D错误,因为创新可以造成轰动效应,但这并非创新的追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考点分布】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59~260〕【参考答案】ABC

★★★★16.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式包括(  )。

A.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B.自我约束

C.以先进典型为标尺

D.慎独【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修养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正确的人生观。(2)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无数的先进人物。我们要学习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就应像先进人物那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要经常用先进人物的好思想、好作风对照检查自己,敢于和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纠正,就要像先进人物那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为了集体、国家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青年朋友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为榜样,经得起长期的、各种各样的考验,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逐渐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选项C正确)。(4)不断地同旧思想、旧意识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做斗争。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选项A正确);(2)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3)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自我反思,就是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经常检查自己,同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做斗争,并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选项B正确);(4)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所谓“慎独”,就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事的一种道德品格和道德境界,“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选项D正确)。【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修养的人〔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83~287〕【参考答案】ABCD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单项选择题(第17~25题)

17.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同事:他工作能力突出,知识丰富,但人品较差。你会(  )。

A.杜绝和他来往

B.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和他往来

C.和他正常来往

D.多与他交往,提高自己

18.假如你的一个多年未见的同学从外地来到你所工作的地方,想和你见面,但你工作十分忙碌,没有时间陪伴他。你会(  )。

A.直接说明情况,表达歉意

B.去和同学见一面,打个招呼就走

C.去和同学见一面,适当待一会儿

D.立即去陪伴同学

19.如果你是某商场的电器销售员,在没有顾客的时候,你会(  )。

A.戴着耳机听音乐

B.看报,浏览新闻

C.按要求站在指定地点

D.想想下班后的事情

20.你一般上班时的心情是(  )。

A.兴奋的

B.平静的

C.低沉的

D.压抑的

21.你正在休法定假日,公司却要求你马上返回以处理紧急事务,你会(  )。

A.由于没有休完法定假期,委婉拒绝公司的要求

B.服从命令,马上返回

C.想一个既可以处理紧急事务,又可以继续度假的办法

D.向公司说明情况,问问公司能够付多少加班费

22.在和年轻同事聊天时,你会(  )。

A.因为大多数人需要鼓励,所以经常表扬他们

B.一半表扬,一半批评,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C.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D.多批评,以利他们的进步

23.你认为你的朋友中,他们(  )。

A.全都对你很了解

B.多数对你很了解

C.少数对你了解

D.几乎没有人了解你

24.你的上司生病,公司决定要你临时代理上司主管工作。你会(  )。

A.完全按照上司的思路开展工作

B.对上司的工作思路略做修改

C.按照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开展工作

D.多与上司沟通,以打开工作新局面

25.在所在单位,你认为自己属于(  )的人。

A.能够很快和他人熟悉并交上朋友

B.不轻易交朋友,但是一旦交上朋友就会持久维持关系

C.除了儿时交的朋友外,工作后已经很难交上真正的朋友

D.只管做自己的事,不太注重结交朋友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6~85题,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注意的种类的掌握情况。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一些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或是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经过一定的训练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这时的注意称为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注意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0〕【参考答案】B

★★27.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各类感觉现象的掌握情况。感觉适应是指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视觉明适应),有些适应现象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视觉明暗适应)。而感觉对比则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像是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联觉是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因此,红色让人感到温暖是一种联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现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7〕【参考答案】A

★★28.看见一朵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种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人的心理本质的掌握情况。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而心理活动则是脑活动的结果。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心理活动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因此,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由于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它的各种表现(趋利避害)只能叫作感应性,而不能叫作心理活动。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心理活动,但这类动物的大脑是非常简单的,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个别属性,因此只处于感觉的阶段。而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神经系统因此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有了各种感觉器官,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不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因此有了知觉。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它们的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而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人的心理叫作思维、意识、精神。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看见一朵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种心理活动属于知觉的范畴。选项D的统觉(apperception)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知觉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4〕【参考答案】B

★★29.人脑反映客观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

A.认知过程

B.记忆过程

C.感觉过程

D.知觉过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感觉概述的掌握情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客观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如眼睛看到了光线,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舌头尝到了滋味,皮肤摸到了物体的温度和光滑程度。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个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5〕【参考答案】C

★★30.人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

A.顺应

B.对比

C.提高

D.降低【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各类感觉现象的掌握情况。感觉适应是指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视觉明适应),有些适应现象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视觉明暗适应)。【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现象〔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7〕【参考答案】C

★★31.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种类的掌握情况。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作心情。激情则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且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72〕【参考答案】C

★★★32.性格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  )。

A.有好坏之分

B.是心理状态

C.无好坏之分

D.是心理过程【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性格特征的掌握情况。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不同于气质,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仅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特征,但性格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有好坏之分(“性格决定命运”之说),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性格〔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88〕【参考答案】A

★★33.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霍兰德【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的掌握情况。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主张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尔波特(G.W.Allport),他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如卡特尔(R.B.Catell)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H.J.Eysenck)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人格大五或五因素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关于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并用三个维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则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人格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92〕【参考答案】A

★★34.要使个体对某种活动具有持续的积极性,最好激发他的(  )动机。

A.外部

B.社会性

C.内部

D.生理性【分析】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例如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推动个体行为、活动中都会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当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时,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那么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要使个体对某种活动具有持续的积极性,最好激发他的内在动机。【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5〕【参考答案】C

★★3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

A.行为

B.个体所处情境

C.个体

D.函数关系【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行为概念的掌握情况。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的状况,勒温曾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r),P代表个体(person),E代表个体所处的环境(environment),f代表函数关系(function)。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勒温说,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98〕【参考答案】C

★★36.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角色失调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的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角色失调有四种常见的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其中,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渎职下台。【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118~119〕【参考答案】B

★★★37.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会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  )。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的掌握情况。在印象的形成中,个体获得的信息总是认识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获得的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具体特征上面,而是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印象形成的模式有四种:(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2)平均模式,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3)加权平均模式,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是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即不是简单平均的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而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来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如,张三“聪明、勤奋、冲动、爱批评、顽固、嫉妒”;李四“嫉妒、顽固、爱批评、冲动、勤奋、聪明”。虽然有的词语完全相同,但是张三和李四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即所谓的“爱屋及乌”。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如,北方男人粗犷、豪放,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7〕【参考答案】C

★★38.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尊概念的掌握情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而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会有高水平的自尊。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即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少抱负都可以获得较高的自尊。【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2〕【参考答案】B

★★★39.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的作用。

A.概括化

B.社会适应

C.抽象化

D.社会比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效应的掌握情况。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而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来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如,张三聪明、勤奋、冲动、爱批评、顽固、嫉妒;李四嫉妒、顽固、爱批评、冲动、勤奋、聪明。虽然有的词语完全相同,但是张三和李四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即所谓的“爱屋及乌”。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如,北方男人粗犷、豪放,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6〕【参考答案】B

★★★40.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的预测。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的分类有内因和外因、稳定归因和易变性归因以及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如果个体对可控性因素进行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相反,如果个体对不可控性因素进行归因,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例如,如果张三觉得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是自己不努力,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考试时,如果他希望能考得好点,他就会努力准备,但是如果张三觉得考试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脑子笨或是试卷太难,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张三会觉得,即便自己努力也可能无能为力,因此会选择放弃努力,听之任之。【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0〕【参考答案】B

★★41.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

A.逐渐降低

B.逐渐上升

C.迅速上升

D.保持不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关系的掌握情况。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个现象最早由耶基斯与多德森发现,又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4〕【参考答案】A

★★42.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和个体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无相关【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侵犯行为概念的掌握情况。影响侵犯的因素有:(1)情绪唤起水平,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比如恶劣的心境),会直接导致个体侵犯行为的增加,而特异性情绪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可能增加人们侵犯的可能性(侵犯性);(2)道德发展水平,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难以发生;(3)自我控制能力,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4)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5)大众传媒的影响,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6)群体活动(他人的行为)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此时,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因此在去个性化(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40〕【参考答案】A

★★43.关于爱情,错误的说法是(  )。

A.具有浪漫色彩

B.是一种高级情感

C.幼儿也有爱情

D.是一种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爱情概念的掌握情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1)相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2)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选项C错误);(3)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5)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76〕【参考答案】C

★★★4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情况。艾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其中,童年期(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01〕【参考答案】A

★★4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C.后天的经验

D.吸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的掌握情况。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97〕【参考答案】B

★★46.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  )。

A.2岁

B.6个月

C.1岁

D.3个月【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深度知觉概念的掌握情况。婴儿空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答形状的能力。(2)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通过视崖(visual cliff)实验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减慢)。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认知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10〕【参考答案】B

★★★4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

A.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B.道德发展的次序是不分先后的

C.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慢后快

D.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掌握情况。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其中前习俗水平又可分为:(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会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习俗水平又可分为:(3)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思想,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后习俗水平又可分为:(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协商和民主的方式改变;(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青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72〕【参考答案】A

★★48.病理性错觉的症状违背了(  )。

A.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D.社会适应标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的掌握情况。郭念锋认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遵循三大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是一种病理性错觉(pathological illusion),它是指对外界事物或自身歪曲的感知且不能通过现实验证而被纠正的错觉,属于知觉障碍的一种,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因此,病理性错觉的症状违背了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294~295〕【参考答案】A

★★★49.人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为(  )。

A.思维松弛

B.破裂性思维

C.语词新作

D.思维不连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各类思维障碍的掌握情况。破裂性思维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患者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患者在言谈或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