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这是另一半大清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5:26:08

点击下载

作者:张晓珉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笑,这是另一半大清史

别笑,这是另一半大清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别笑,这是另一半大清史作者:张晓珉排版:aw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506084734本书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女真崛起的秘密

在讲述清朝历史前,咱们先把时间退回到公元14世纪,穿越回到那个天下大乱、波澜壮阔的时代。

在14世纪的中国,公元1348年到1368年这二十年时间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且无一幸免。

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从东南到西北,从西北到中南,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的身影,以及他们不懈奋斗的英姿。按照当时的局面,由于农民起义军太多了,元朝的官员们也管不过来,因此到了最后,他们只认一个“死理”:

只要你敢称王称霸,他们就派兵打你,绝不能容忍另外一个政权存在;反之,你只要踏踏实实地埋头造反,明明地盘贼大,军队也绝对够多,但就是不称王,元朝政府也不理你,更不会派兵围剿你。

在这种奇怪的逻辑下,当时的豪杰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么一个理(缓称王),结果捡了一个大便宜,才最终得到了天下。

综上所述,这就是朱元璋得到天下的秘密。

但是,如果您真的相信了这个理由,那么恭喜您,您就中计了。

朱元璋成功的真正秘密,要比这复杂得多。

要知道,当时的朱元璋,坐拥百万雄兵,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元朝政府不可能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更不能不管不顾,就这样看着朱元璋变大、变强。

但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得益于朱元璋强大的公关能力。

在讨伐南方诸侯的时候,朱元璋一直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并且一直给元朝政府送礼,去收买那些腐败的官僚,让他们替自己进言求情,说自己是一个老农民朱某某,就是一个胸无大志、啥也不懂的乡巴佬,只要元朝给自己一点好处,封自己个一官半职,这个人就会替元朝死心塌地继续卖命。

最后,在朱元璋完美的公关下,再配上王保保北面的胡乱“折腾”,这位元顺帝真的“天真”地以为:

朱元璋就是一只“求包养”的猫,只要给他足够的猫粮,他就会乖乖听话,最后变成一只完全服从、温顺的猫,去替自己抓那些讨厌的小老鼠(陈友谅、张士诚)。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元顺帝才彻底明白了,他眼中这只柔弱瘦小的“猫”,早晚有一天会茁壮成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猫的身躯会越发的强壮,叫声也会更加的凌厉,脚掌中的利爪也会更加的锋利,最后亮出他嗜血无比的獠牙!

至此,元顺帝算是看明白了,他眼中的这只“宠物”,根本就不是百依百顺的小猫,而是一只丛林之王——老虎!且到了这个时候,那些柔弱渺小的小老鼠们,根本就满足不了这只“大猫”的胃口,他需要更多、更强的猎物!这个幅员辽阔、繁荣富庶的大元帝国,才是这只“大猫”最好的猎物。

可见,元顺帝的分析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差!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怪元顺帝,毕竟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谁都有可能犯错。即使是那些闻名天下的智者、猛将们,他们也会犯这种低级的失误。

两百多年后,在这个问题上,一个在当时光耀史册、万人敬仰的“智将”,他也犯了这么一回傻。在他的那个时代里,此人也扶植、包养了一只猫,并且让他替自己到处抓老鼠。

这个将领叫李成梁,而那只被他包养的猫,就是未来推翻大明王朝、建立一个全新王朝的清太祖。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知道,我们学习历史,并且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

我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任何的经验教训!

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这位建立一个全新帝国,创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太祖,他的名字,一般人都知道,但在当时,此人还有一个更加响彻云霄的名字:

野猪皮!

没错,他就叫野猪皮!

那么,这个野猪皮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而这个王朝的皇帝们,他们又将上演什么样的荒诞不经、啼笑皆非、波澜壮阔的故事呢?

速速翻开这本书,您就会知道这一切的答案了。第一章太祖皇帝——野猪皮努尔哈赤名字的由来

我们常说的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实际上这是他满洲的发音,即我们所谓的“满语”。那么,满语中的“努尔哈赤”翻译成汉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野猪皮”的意思。

不管您承不承认,一代雄才伟略、统一女真各部的英雄努尔哈赤,他就是一个野猪皮。

当然了,这不是什么贬义词,因为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树林中,猎人们眼中最可怕的野兽,第一个就是野猪,而第二个是熊,第三个才是东北虎。

因此,取这种连熊和东北虎都不放在眼里的野兽为名,可见这个孩子得有多凶狠呀!

无独有偶,那位一生南征北战、数次讨伐匈奴的汉武帝刘彻,他的小名就叫作刘彘。“彘”也是野猪的意思,刘彻实际上是一只小野猪!

好吧,这种怪异名字的问题,就此打住。毕竟在不同的时代里,人们的审美观点也绝不相同。咱们今天看古人的名字,觉得滑稽搞笑;但是,谁又能保证几百年后,那些后世子孙们,不会嘲笑我们的名字呢?

书归正传,野猪皮的名字确定后,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该“神话”这位清太祖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有一种“好习惯”,但凡一个人成名后,后人总会编写一些故事去美化他,甚至神化他。这就好比说,此人拥有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后天”的因素,而是“先天”就已经注定了。

后来,因为这些频频出现的“好习惯”,中国的历史就形成了一幅神奇的画面,如果某人出生时,他没有遇见这种“特殊的情况”,即使能够青史留名,他也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因为自己太掉价。这年头,您要不说自己是一个神仙,您都不好意思成为名人。

在这个方面,浑身闪光的赵匡胤、万马朝拜的成吉思汗、UFO下凡的朱元璋,以及那位小龙缠身的后世子孙康熙,他们都成为了典型。

当然了,现在信息发达了,再编这些就没劲了。再说我们敬爱的××人诞生时,天空紫气东来,照耀半个夜空,犹如白昼当头……那没准不是××诞生,而是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话虽如此,但是这位开创了一个帝国、延续十二代王朝的清太祖野猪皮,他什么神话故事也没有!那些后世子孙频频出现的故事,什么空气清新机呀、夜店霓虹灯呀、发射五颜六色的光线呀、天降祥瑞呀,等等,一个也没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非常的简单,从遗传学、生物学的角度讲,这个孩子,或者是这个努尔哈赤家族,他们压根就不是人!这个问题,要从满洲龙兴之所,如今的吉林长白山说起了。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长白山的山脚下,有一股清泉。那泉水之清澈,味道之甘甜,让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结果有一天,有三位貌美如花的仙女慕名而来。这三位仙女见此泉水如此甘洌,而且四周无人,这三个姐妹一合计,那还犹豫什么!她们立刻脱了所有的衣服,纷纷跳了下去,在水里纵情地畅游了起来。

当然了,根据这种剧情的发展,是个编剧就会写到,在这三姐妹醉心于温泉之中,沉醉于这种快感喜悦的时候,她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此时此刻,在这个树林之中,正有一双色迷迷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死死地盯着她们。

可惜的是,让大家失望了,这里没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偷窥者也不是《仙剑奇侠传》里的李逍遥,甚至这个偷窥者,它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只身披七彩羽毛,头顶一个粉红色肉冠,口里含着一颗赤红色果实的小鸟。

这么精彩的剧情,居然安排一只鸟来偷窥,这个编剧的狗血程度,你不服都不行呀!殊不知,后面的剧情编写,则更加的狗血!

后来,当看见这只神鸟口中的果实后,三姐妹中的“吃货”幺妹,立刻来了精神,但见她对这个果实爱不释手,最后准备尝个鲜,就把这个果实吃了下去。

记得小时候,妈妈一直教育我们,路边的小吃不能尝,不仅不安全,而且后果极其严重!

这次试吃结束后,这位小妹惊讶地发现:她怀孕了。

这叫什么事!路边的小吃,真是害人不浅呀。

除此之外,大家都晓得,从生物学角度讲,按照这样的搞法,人类是不可能怀孕的。要是女子吃了一个果子就能怀孕,这让男人情何以堪呀?这让卖水果的小贩如何生存呀?还不让这些女人的丈夫们活活打死?

但是,您别忘了,这三个姐妹可是天上飞下来的,人家都是仙女,这样的身体构造,远远超出咱们人类的想象呀。吃一个水果就能怀孕,这三个姐妹绝对是天狼星过来的,或者是《情癫大圣》里的外星人公主。人家就是一个外星人,跑这里旅旅游、散散心,结果年龄太小、涉世不深,肚子就被搞大了,还生下来一个大胖娃娃。这个仙女生出来的大胖娃娃,他是不是野猪皮呢?

非也,这个大胖娃娃就是野猪皮的老祖宗——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第一代当家。当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长到17岁时,他的生母就抛弃了他,这个“失足”仙女,终于回家了。

母亲回家后,这位爱新觉罗家族的第一任祖先,就在河边打造了一条船,然后顺河而下,漂流到了一个叫作“三河村”的地方,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娶妻生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曾孙子,曾孙子再生……就这样一直生生不息,直到努尔哈赤的六世祖为止。

这位野猪皮的六世祖,就是大明建州左卫指挥使,大名鼎鼎的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是也。野猪皮的悲惨童年

根据古书的记载,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是大金贵族的后裔,还在元朝当过万户侯。后来,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这位仁兄为了避祸,举家北迁,一直迁到了松花江支流辉发河一带。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天下后,他就改变了朱元璋对少数民族敌对的政策,并且成功招降了这位野猪皮的六世祖。根据古书记载,朱棣招降了猛哥帖木儿后,不仅恢复了他万户侯的地位,还封他为大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统率一万名士兵。

除此之外,根据朝鲜《李氏实录》记载,猛哥帖木儿还是朱棣的亲戚,据说是“皇后之亲也,骨肉相见,人之大论也”,也不知道猛哥帖木儿是哪个妃子的亲戚。

不管怎么吧,此时此刻的猛哥帖木儿,真可谓皇亲国戚于一身,大权独揽也。最后,猛哥帖木儿创建了建州女真部落,他成为了第一任的斡朵里(首领)。

按理来说,猛哥帖木儿给后世子孙创造了这么优厚的条件,等到了努尔哈赤时代,不应该这样凄惨才是。但是事实呢,在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俺们那疙瘩只认最能打的人,哪怕你是皇亲国戚,哪怕你身价百倍,也打你没商量,而且你官职越大、钱越多,俺们还越乐意下手!

那么,在周围七姓野人(《李氏实录》原文),即七个其他部落的包围下,猛哥帖木儿创建的这个女真部落,它的未来真是前途暗淡呀。从明宣德八年(1433年)开始,在其他野人酋长的攻击下,建州女真部落终于爆发了一场“斡木河之变”。

在这场政变中,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被杀,五世祖董山被掳走,建州左卫遭受重创,最终寨破人亡。为了避祸,努尔哈赤的四世祖锡宝齐篇古只能举部迁徙到了辽东苏子河流域。殊不知,这片群山围绕、草场丰富的苏子河山谷,后来成为了一代雄主努尔哈赤崛起的基地。

四世祖锡宝齐篇古避祸迁徙后,努尔哈赤的三世祖福满,以及他的爷爷觉昌安,先后向大明称臣纳贡,希望恢复祖先的荣耀,无奈他们实力有限,而建州女真又处于分裂状态,因此不管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恢复当年之荣了。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昔日辉煌家族的最新一代掌门人塔克世,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三个可以继承他复兴家族愿望的孩子。

长子:野猪皮,努尔哈赤。

次子:小野猪,舒尔哈齐。

三子:豹子皮,雅尔哈齐。

看看这哥仨的名字,多么和谐喜庆的一家子呀。

这种幸福美满的日子,到野猪皮10岁的时候,就被迫戛然而止了,因为这一年,努尔哈赤的生母死了。

我们要知道,虽然努尔哈赤的父亲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丈夫,但是这并不能保证,这个男人不会雨露均沾、开枝散叶。除了努尔哈赤的老妈外,塔克世还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小老婆,成为野猪皮等人的后妈。

殊不知,努尔哈赤悲惨的童年经历,毁就毁在这个“愤怒的后妈”身上了。

塔克世的这个小老婆,婀娜多姿、貌美如花,绝对能够成为男人炫耀的一张名片,但是她的肚子不争气,她不能生,那么多年过去了,她一个孩子也没有生出来。

想想当时的情景吧,看着三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瞅瞅自己不争气的肚子,这个小老婆就气得怒火焚身、七窍生烟呀。而等到大老婆死后,这个小老婆立刻、马上、第一时间开始了报复行动!

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这个小老婆突然发难,她哭哭啼啼地告诉塔克世,说野猪皮三兄弟图谋不轨,意欲非礼自己。

这还了得!老子的女人,你们这些崽子也敢碰!盛怒之下的塔克世,完全不管不顾了,这位仁兄直接抄起一把刀,就要砍死这三兄弟。好在努尔哈赤早就得到了消息,人家第一时间逃跑了。

虽然躲过了这一劫,但是10岁的野猪皮吓坏了,他只能双手抱着头,一边漫无目的地向前走,一边痛苦地哇哇哭。就这样,努尔哈赤一路走,一路哭,最后他哭着走出了建州,直接走到了百里之外的抚顺。

抚顺,安抚归顺之意,此地是大明王朝设在关东的桥头堡,它就如一根钢钉,死死地钉在了关东各部落的额头上,对东北各地形成威慑之势。除此之外,在这个抚顺的大明总兵府中,还有一个让努尔哈赤既爱又恨,终其一生,至死方休的人。

那就是,大明王朝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

这个李成梁是何许人也?他跟努尔哈赤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呢?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大明第一猛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猛。

要知道,所谓的打仗,其实跟打牌差不多,排兵布阵,这就是抓牌;等牌抓完了,这就开打。战局多变,打牌也要步步升级,你要想彻底打赢对手,一靠运气,二靠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而李成梁,他就是一个既有运气,又有战术的悍将。

要知道,在李成梁上任前,辽东的局势何止是乱,简直乱到根本无人办理交接手续,因为前任数位总兵,都被蒙古人砍死了。

等李成梁来了以后,这里就彻底消停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李成梁的运气非常好,刚到不久,朝廷就配备了辽东铁骑,清一色重型装甲兵,手拿最新武器三眼火铳。敌人用刀,李成梁用枪,摆明了就是欺负你。

其次,李成梁的战术相当高,即使握有一手好牌,李成梁也绝不主动出战,他就干一些挖坑、打游击、欺负人家老幼病残孕的事情,等把人家彻底惹恼了,李成梁就故意逃跑,诱导敌军进入事先安排好的包围圈,最后一举而歼之。

就这样,在这种“玩死你没商量”的招数下,蒙古人彻底休息了,而女真却精神了。

女真,就是野猪皮一族的简称,他们世代居住在辽东附近,当时分为四个部落,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女真、东海女真。其中,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是这里面最猖狂、最嘚瑟的一部。

建州女真的首领叫作王杲。按照今天的观点,这是一个两面三刀、言而无信的主。要知道,明朝封王杲为建州指挥使,可以算是仁至义尽了,结果此人极不满意,还天天打家劫舍,搞得边境永无宁日。

后来,因为王杲天天“极不满意”,所以李成梁对他也“极不满意”,双方谁看谁都不顺眼,最后狠狠地打了一架。结果,王杲兵败不敌,他被生擒活捉,送到京城剐了。

殊不知,王杲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阿台却活了下来,这埋下了一个深深的祸根。

带着对明朝刻骨铭心的仇恨,阿台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阿台终于成了地方一霸,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还修筑了一座城池,继续与明朝对抗。

当然了,对付这种敌人,李成梁的办法只有一个,且只有一个:打!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发兵两万,攻打阿台。当然了,秉持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在开战前,李成梁还是派了一个说客,让他去劝阿台投降。

这位说客,叫作觉昌安。

对于这个任务,觉昌安欣然领命,因为这个阿台,虽然是大明的敌人,但他却是自己的孙女婿,为了自己的宝贝孙女,他愿意走这一遭。

殊不知,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觉昌安进入城内,开始玩命地游说阿台。可是,这位仁兄的外交术真不咋样,说得自己口干舌燥,阿台也不为之所动。

就这样,时间不断地逝去,最后李成梁等得不耐烦了,他大吼一声:“为何还没解决?”

其实,对于李成梁而言,这只不过是一句普通的牢骚;但是,对于他手下的官兵而言,这就成为了一个命令,一个觉昌安的催命符。

就这样,两万明军开始攻城,大家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全都冲进去砍人。最后,阿台被乱刀砍死,觉昌安也未能幸免,他的儿子塔克世也同样死在了这里。

当然了,对于李成梁而言,此战微不足道,就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多死几个人也没什么,反正把人头数一报,接着回家睡觉。但是,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一个人已经燃起了冲天的火焰,并将终其一生,永不熄灭!

这个人,就是觉昌安的孙子,塔克世的儿子,本书的第一位主人公——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愤怒无比的努尔哈赤,他第一时间找到了明朝的官员,要求必须给一个说法。但是,他却得到了一个傲慢,甚至接近无理的回答:“这是一个误会,死了就死了,你还嘚瑟啥?”

很显然,明朝官员也知道,这个说法无法平息努尔哈赤的怒火,所以他们准备了一份“大礼”,用来安抚努尔哈赤受伤的心灵。

这份大礼是:三十份贸易许可证(敕书),三十匹战马,一份都督委任状。

客观来说,两条至亲的生命,就换了这么一点东西,这笔补偿金确实有点低,似乎无法平息努尔哈赤的愤怒,然而,努尔哈赤却欣然接受了。

愤怒的人,是强壮的;懂得控制愤怒的人,才是强大的。

就这样,压抑着自己的怒火,带着这份赔偿金回家后,努尔哈赤立刻散尽家财,他拿出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正式起兵!

这一年,是大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他向着自己报仇雪恨的未来,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霸业开始

根据史料的记载,自十三副铠甲起兵起,努尔哈赤卧薪尝胆、费尽心力、从无到有,大小激战上万次,先是统一建州女真,随后打败海西女真,还打赢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古勒山之战”,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经过了三十五年的艰苦创业,终于统一了女真。

至此,对于努尔哈赤的创业故事,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感慨道: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励志、多么的艰辛、多么的艰难……以及,最后的一个感叹:多么的诡异。

要知道,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身边只有十三副铠甲,不是十三件防弹衣,他哪来这么大的力量?除此之外,在数量众多的女真各部落中,努尔哈赤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根本不值得一提。

后来,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却仅仅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就统一了自金朝覆灭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的女真各部。

那么,这个努尔哈赤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至此,真相只有一个——努尔哈赤得到了帮助,他得到了仇敌明朝的无私帮助,而这个帮助他的人,正是李成梁。

在《三朝辽事实录》《皇明通纪辑要》《神庙留中奏折疏汇要》《姚宫詹文集》《山中闻见录》《辽筹》《全边略记·辽东略》,以及朝鲜《李氏实录》中,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段被淹没的历史真相:

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他们就是一伙人!

要知道,没有李成梁的无私帮助与支持,不可能有未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努尔哈赤起兵前,李成梁曾多次剿灭当地的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其战争次数之多,投入兵力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的。

在历史书中,李成梁的军事行动,经常被形容为“犁庭扫穴”,可见其军事行动之威力。

此时,如果李成梁想灭努尔哈赤的话,应该是摧枯拉朽、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李成梁没有这样做呢?只能有两种解释:

第一,努尔哈赤对李成梁的仇恨,并没有文献记载的那样“大”;

第二,努尔哈赤的做人原则,也没有文献记载的那样“高”。

要知道,在后世的整理中,我们能够发现,努尔哈赤为了拍李成梁马屁,不仅经常送礼,而且都是一车一车地拉,按照明史专家孟森的说法,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了,这些真实的历史,是绝对不能写入教科书里的,毕竟自己的杀父仇人,俨然变成了自己的庇护神,换成是谁,也不能轻易理解、轻易接受的。

一个得到敌人扶持、帮助的首领,何以安天下?

因此,为了“掩盖”和“重新创造”这段历史,无数的清代史料中,都详细描述了觉昌安的惨死、李成梁的冷漠、大明政府的残酷,等等,却无一例外地忽略掉了这段历史:

李成梁和努尔哈赤之间,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李成梁的无私帮助下,大明这个强大而有效的机器,替努尔哈赤的发展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或者说,至少为努尔哈赤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最后,在李成梁病逝后,努尔哈赤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已经成长为一代枭雄。如今,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他,终于能够完成自己的复仇愿望,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

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彻底宣泄了自己心中所有的不满:

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

一场改变天下的战争,正式开始。一场神奇的战争

明朝与清朝的战争,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一次战争。

要知道,在三十六年的时间里,大明帝国作为战争的一方,却不停地为另一方加官晋爵,增加对方的兵力,壮大对方的实力。结果,三十六年后,大明政府才恍然大悟,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原来就是为了让对方更好地收拾自己!

明清之战,真是神奇的可以。

好吧,既然你要打,我就成全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面对努尔哈赤嚣张无比的气焰,那个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也终于忍不住了。在他的直接指挥下,明朝调兵遣将,准备从四个方向进攻,彻底消灭这个仇敌。

这四路大军的将领,以及进攻路线如下:

东路军,自朝鲜进攻,指挥官刘綎。

西路军,自抚顺进攻,指挥官杜松。

南路军,自清河进攻,指挥官李如柏。

北路军,自开原进攻,指挥官马林。

以上四路明军,号称四十七万,但实际参战的人数,应该在十四万到十六万人之间。

虽然人数只有书面上的三分之一,但是对比努尔哈赤的六万大军,明军还是占有压倒性的人数优势。因此,明军统帅出了一个“奇策”,他们要从四个方向同时进攻,让努尔哈赤顾此失彼、首尾自乱,被四路大军彻底包围,最后被消灭。

当然了,用这种脑子去打仗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虽然努尔哈赤只有六万人马,但都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的勇士,每个能够以一当十;反观明军,虽然人数占据优势,但是兵力的来源那叫一个五湖四海、东拼西凑,战斗力极其不靠谱。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居然还主动分兵,真是无话可说。

据说,当努尔哈赤得知明朝进军的消息后,他哈哈大笑地说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至此,我仿佛看见一场大戏正要上演,只是对于明朝来说,这注定将是一个悲剧,没有一丝喜剧的色彩。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西路军率先进入战场,指挥官杜松在一个叫“萨尔浒”的地方安营扎寨。

根据古书的记载,此时的杜松,不管是轻敌也好,还是为了互相照应也罢,把自己的六万大军分成了两个大营,分别驻守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实际上,不管后世如何痛骂杜松,我个人认为,杜松没有轻敌,这样做也合情合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明军四路强攻,努尔哈赤定要分兵驻守,即使女真的主力就埋伏在附近,人数也不会超过两万人,用这些兵力防守,绰绰有余,根本不成问题。

应该说,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杜松的判断完全正确。但是,他还是忽略了一个细节:

埋伏在他附近的女真部队,不是一部分,而是全部。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也……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八旗勇士,一举攻陷了萨尔浒大营,明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然后,努尔哈赤再次发动进攻,围攻杜松的大营。

这一天,面对绝对优势的敌军,杜松毫无惧色,他振臂高呼,左右厮杀,斩敌无数,直到气尽力竭,最终战死沙场。

至此,西路军全军覆没。

三月初三,努尔哈赤没有一丝的怠慢,他继续猛攻明军,因为明朝的北路军已经驶入战场,距离自己只有几十里。

北路军的指挥官马林,就是一个文人,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但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当看见西路军全军覆没,努尔哈赤奔自己而来后,马林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大祸,已经临头!

关键时刻,马林展现了自己惊人的理论天赋,他把自己的部队分为三部,互为犄角,互相照顾,全力防守,等待着努尔哈赤的进攻。

要知道,作为第一次上战场的将领,能摆出这种三后腰、七后卫、钢筋混凝土似的防守,能有如此的表现,确实不错了。

可惜的是,不错是不够的,因为他的对手,是那个时代最强的猛将——努尔哈赤。

仅仅过了一个时辰,努尔哈赤就攻陷了马林的三个大营,马林见大势已去,他抛下了两个弟弟,自己偷偷逃跑了。

至此,北路军也全军覆没。

要知道,明朝西路军、北路军惨败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辽东,但是率领东路军的刘綎,却毫不知情。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哥们的运气相当的差,或者是相当的好,他一直在迷路,什么消息也听不着,什么人也见不到。当然了,努尔哈赤也找不到他,所以刘綎躲过了两次大劫。

可惜的是,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三月初四,努尔哈赤终于找到了他。

由于不是主力部队,所以刘綎的兵力不到两万余人,而努尔哈赤经过了两场大战后,兵力虽然受损,但还保留着四万大军。

有些战役,双方未战,胜负已定……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五,经过了一个昼夜的殊死较量,刘綎战死沙场,东路军全军覆没。

四路大军,三路尽亡,现在剩下的只有南路军了,而他们的指挥官,叫作李如柏。

虽然他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但在这四路大军统帅中,就军事才能而言,这位仁兄应该是最差的,没有之一。

自开战后,李如柏连个行军路线都找不到,等他七晕八绕地抵达战场后,其他三路大军早就全军覆没了。

但是,在这四个人之中,李如柏的运气却出奇的好,朝廷见三路大军全军覆没,就让他率军撤退了。李如柏最终全身而退、毫发无伤。

您说,他的运气好不好?

或许,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运气。

咱们前面介绍了,努尔哈赤与李成梁之间有着数不清的关系。此外,努尔哈赤弟弟的一个女儿,正是李如柏的一小妾。

换句话说,这哥俩根本就是“亲家”的关系。

不管怎样吧,即使李如柏保住了一路大军,这场在明清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萨尔浒之战”,都以清军的胜利、明军的惨败被永远载入了史册。

此战过后,明清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彻底的逆转,从那以后,清朝占据了战略主动地位,并且一直到入主中原为止;而明朝只能采取防御态势,一直被动挨打,直到亡国的那一刻。

可惜的是,辉煌一生的努尔哈赤,他是看不见这些了,在一座小小的宁远城下,他败在了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手里。

一代天骄就此陨落,而清朝的历史,也即将进入新的一页——皇太极的时代。第二章壮志未酬的皇帝登基之谜

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朝的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他率十万大军攻打宁远,而他的对手,则是一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可见,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胜负不言自明。

谁承想,起兵三十年,纵横天下、无人可敌的努尔哈赤,却栽了一个大跟头,他被打得那叫一个惨。说得含蓄点,他是身体不适,主动退兵;说得直白点,他是被一颗无名炮弹打成重伤,这才狼狈地撤退。

不管真相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打完这一仗,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死了。他的死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被大炮打死的,也有的说是病死的,实际上,怎么着他都得死。

挨炮就不说了,这么大的一个铁托,外加各种散弹,随便在身上打几个窟窿,流血过多,再加上破伤风,想不死都难。

即使没挨炮,就努尔哈赤的性格,精神上肯定受到了严重刺激。要知道,自他出道以来,东南西北,大战小战百余战,未尝一败,结果却被这座小小的城池打败,实在太丢面子了。要是这么被憋屈死,也是有可能的。

他就这么死了,他一手创建的帝国开始动荡了,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确定接班人呢!老爷子是含笑九泉了,但是他的儿子们可笑不出来。

当时,具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

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这么多人,位置只有一个,那就打吧,一场好戏就这样上演了。

四贝勒皇太极率先展开行动,他做了一件非常龌龊,也非常危险的事情——栽赃陷害。

原来,皇太极在老爹死了以后,立刻找来一些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找来一堆“狗仔队”,命令他们编一个故事,说“阿巴亥和大贝勒代善有绯闻,给老爹戴了一顶绿帽子”。

这么火爆的内容,立刻传得家喻户晓,满城皆知。代善被吓得天天闭门谢客,只能躲在被窝里哆嗦;而阿巴亥更是无计可施,只能天天以泪洗面,更可怖的是,没过多久,皇太极就传来努尔哈赤遗诏,命令大妃阿巴亥殉葬!

要知道,阿巴亥当年才37岁呀,正当盛年,风姿秀丽,落落大方,她根本就不相信这是努尔哈赤的遗诏,这一定是皇太极为了消除隐患、扫清障碍而下的杀手。但这是她逃不脱的厄运,最终被弓弦活活勒死,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要知道,皇太极踩着一个女人的尸体登上皇位,是多么多么的残忍,多尔衮是多么多么恨他。这才有了很多秘史的连续剧,说努尔哈赤是讨厌皇太极的,是喜欢多尔衮的,皇太极是多么多么的坏,干掉了多尔衮的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

以上的说法,就是一个胡编的故事,要是在茶余饭后瞎扯,讲讲这个故事,还是可以的;正式场合,还是算了吧。

阿巴亥的死,到现在都是一个谜,如果她真的红杏出墙,努尔哈赤要杀她,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她一直都在后宫,身边除了太监就是太监,大贝勒也不能随便进后宫,怎么红杏出墙呀?

至于皇太极要杀她,那就更没有意义了。要知道,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就没有靠山了,一个空有名位而手无寸铁的女人,能威胁皇太极啥?

即使阿巴亥有三个儿子,但是他们都小,而且没有战功,就是一群小屁孩。要知道,女真人是比较实在的,谁更能打,谁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玩潜规则,广大的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而且,对于阿巴亥的死,最有发言权的应该就是她的亲儿子多尔衮了。

要知道,自清朝入主中原后,有很长的时间国家的实际掌管者是多尔衮,真正的皇帝顺治,他连个屁都不敢放。在这种背景下,阿巴亥要是被冤死了,作为亲儿子的多尔衮,给自己含冤而死的母亲平个反,那还不易如反掌、手到擒来?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阿巴亥只是获得了一个没用的谥号,而且这个谥号只是昙花一现,在保存了七个月后,就被夺了回去。

可见,阿巴亥当年的死是另有隐情的,估计还有什么没有揭露的丑闻,要不然,为什么自己的亲儿子都不待见她呢?

事实上,从努尔哈赤含笑九泉的那天起,汗位就已经注定了,它只属于皇太极,除了这位仁兄以外,其他人都有问题。

大贝勒代善优柔寡断,还有点作风问题;二贝勒阿敏桀骜不驯,根本没有群众基础;三贝勒莽古尔泰勇而无谋,还有点脑残;而其他贝勒还小,都难成大器。能成帝业,带领女真繁荣昌盛者,只有雄才大略、文韬武略的四贝勒皇太极。所以皇太极登基,那是名正言顺,也是众望所归。

众望所归的皇太极也没让众人失望,他一生战功显赫,抢劫无数,不仅壮大了女真的实力,也为入主中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关于他的丰功伟绩,可以归纳为三点:

建国,抢劫,准备入主中原!大清国号的由来

天聪十年(1636年)农历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正式与明朝决裂。

那么,这个大清的国号,它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根据中国根深蒂固,从秦朝时候创立的“五德终始学说”来阐述,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五行中的一个,它也一定会被自己“相克”的那个王朝所取代。

详细说的话,在齐国人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里,他把国家分为五个王朝,即木德王朝、火德王朝、土德王朝、金德王朝、水德王朝;这五个王朝就跟五行一样,是可以相互承接、相互替换的。

除此之外,中国最古老的王朝,是黄帝时期建立的“部落联盟”。此时,因为黄帝掌管着天下的土地,所以黄帝的王朝属于“土德王朝”。

以此类推,夏朝属于木德王朝,商朝属于金德王朝,周朝属于火德王朝,秦王朝属于水德王朝,汉王朝属于土德王朝,这些王朝相互交替,也正好符合五行相克理论,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后来,历史的车轮到了元王朝这里,这是一个靠骑在马背上夺取天下建立的王朝,因此他们除了金戈铁马、滥用暴力外,什么也不会,所以他们建立的王朝就是一个“金德王朝”。

既然元王朝是一个“金德王朝”,那么从阴阳五行相克来定论,这个克制“金属”的东西,只能是“火”了,也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了。

除此之外,在神话故事中,“朱明”一词恰恰又将皇帝的姓氏和新朝国号连接在了一起,这样的巧合也百年难得一见呀。这就好比打扑克,把把都能摸到两个王、同花顺一样,根本就不可能输!

现在,这个从来没输过的赌徒,他也快不行了,而为了结束这个王朝,皇太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他用水克火的理论,建立了一个水德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

这就是大清国号的由来。

殊不知,这个大清国号的由来,它还有另外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呢,而且更神奇的是,这还不是一段野史!

在康熙时期编纂的《叶赫国贝勒家乘》和乾隆朝时期编纂的《清朝开国方略》中,均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载。

除此之外,东北流传着《关于罕王传说的故事》,更是在满洲家喻户晓、全民皆知,用来记述这段神奇的经历。

话说当年,明末天下大乱,各处皆有叛乱,我们一代雄主野猪皮,那位罕王努尔哈赤,他就投靠到了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准备干一番大事。

李总兵看见努尔哈赤,见其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而且还善解人意、聪明干练,因此对其甚是满意,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帐下,用来伺候自己。

有一天晚上,李总兵累了一天了,他就好好地洗了一次脚。在洗脚期间,李成梁骄傲地对爱妾说道:“你看,老夫之所以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全靠这脚底下三颗黑痣,这可是我的财富之星呀。”

结果,让李成梁始料不及的是,看完这三颗黑痣后,这个小妾根本不为所动,她不屑地说道:“这算什么,咱们家的贴身侍卫他的脚下有三颗红痣。”

一听这话,李成梁当时就急了:三颗红痣,这是天子的象征呀!难道我的这个大营之内,还要出现一个真龙天子?

前些日子京城送来一份圣旨,说钦天监已经推算出来,说我这里要有紫薇星下凡,未来东北要崛起一个帝王。朝廷正要我严加盘查、秘密缉捕呢,这倒好,敢情要我抓捕的人,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想到这些,李成梁笑得嘴都合不上了,他立刻下令抓捕努尔哈赤,并准备囚车,把这个小子押解到京城,问罪斩杀。但是,李成梁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眉飞色舞、准备动手的时候,有一个人已经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努尔哈赤,而这个告密者不是别人,正是李成梁的那个小妾。

原来,这个小妾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她早就心属努尔哈赤了,李成梁如此对待自己的“爱人”,这个小妾痛苦不已呀。所以到了最后,她一不做二不休,偷偷地跑到了努尔哈赤的营帐内,不仅将一切全盘托出,而且还让努尔哈赤赶紧逃跑。

听完这番话后,努尔哈赤吓得一身冷汗,他立刻拜谢了这位小妾,急急忙忙地牵出了自己的大青马,带上了自己平时最钟爱的猎狗,然后头也不回地跑了。

看见努尔哈赤跑路后,这位小妾的内心平静了很多,她就找了一棵枯柳树,在这棵树上挂了一个三尺白绫,上吊自尽了。据说,满洲每年黄米下来的时候,总是要插上一支柳枝祭拜一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了。

得知自己的小妾上吊自杀、努尔哈赤潜逃后,李成梁直接气疯了,他立刻派兵去抓捕努尔哈赤,务必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书分两段,且说努尔哈赤逃了一夜,人困马乏,正在一棵树下休息,突然听见后面喊杀震天,李成梁的追兵已至。

见此情景,努尔哈赤立刻骑上大青马,落荒而逃。但是,李成梁的追兵越来越近,他们在后面万箭齐发,直接射死了这匹大青马。

看见爱马战死后,努尔哈赤痛苦不已,他悲伤地对大青马说道:“大青马呀大青马,你救了我一命,他日我飞黄腾达、夺取了天下后,我一定不会忘记大青!”

努尔哈赤的战马已死,他只能徒步而逃,无奈人的两条腿始终跑不过马的四个蹄,眼看追兵就要追上了,在这个危难之际,努尔哈赤看见周围有一棵苍天古树,他立刻爬了上去,准备在这里躲避追兵。

等努尔哈赤爬到树上后,一群乌鸦蜂拥而至,它们群集而上,全都落在了这个树枝上,把努尔哈赤彻底地掩盖住了,逃过了追兵的眼睛。

等这些追兵远去后,努尔哈赤从树上跳了下来,带上自己亲爱的猎狗,躲在了荒草芦苇中,此时的他疲劳至极,一下子就睡了过去。

就在努尔哈赤睡觉期间,这些追兵四处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最后,他们见四下无人,便纵火烧荒,然后收兵回营,向李成梁复命去了。

由于此时努尔哈赤困乏至极,根本就没有察觉到这漫天的大火,眼看大火就要烧到他身上了,他的那只猎狗救主心切,在多次叫醒未果后,这只猎狗冲到了河边,浸泡全身,然后跑回来,在努尔哈赤的四周不停地打滚,用自己的身体将这些芦苇打湿。

这样往返数次后,努尔哈赤周围的草都被打湿了,所以他没有被烧死,但那条忠心护主的猎狗,因为筋疲力尽、劳累过度,直接累死了。

日上三竿,努尔哈赤一觉醒来后,惊讶地发现四周一片灰烬,唯独自己周围平安无事,而那条跟随自己多年的猎狗也早已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然后,痛不欲生的努尔哈赤对爱犬发誓道:“今我一族后世万代子孙,永远不吃狗肉,永远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违者斩立决,严惩不贷!”

以上就是满族人不吃狗肉、忌穿狗皮的缘由。

后来,在一番颠沛流离后,努尔哈赤终于逃进了长白山,他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在回想往事的时候,努尔哈赤想到乌鸦护驾之事,他就立起一根竹竿,挂上一些食物,用来感谢乌鸦的救命之恩,算是犒劳这些“有功之臣”了。

从那以后,努尔哈赤的这种报恩的办法,就成为了满族的一种习俗,被永远地继承了下来。

对于那匹战死的大青马,努尔哈赤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他下令永远记住“大青”二字,而他的儿子皇太极登基称帝后,更是遵从了老爹的遗嘱,把这个国家称为“大清”。

以上,才是这个“大清”国号的真正由来。

上述这段故事,完全就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

满族人竹竿祭天的仪式,源于萨满教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喂食乌鸦,是古代祭拜图腾的一种延续。

至于对狗的尊崇,不像同纬度的那些思密达们对狗肉百吃不厌,则源于满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这种民族与狗的亲密程度要远远超出农耕民族的想象;而那个为了纪念大青马,称自己国家为“大清”的传说,就是一个牵强附会的借口罢了,否则的话,如果万一努尔哈赤骑的是一匹汗血宝马,难道这个国家叫“大血”,或者是“大宝”吗?

虽然这些传说不同于历史,但是毕竟带有历史的印迹;传说虽然脱离了生活,但毕竟是生活的一种延续;人们创造这些传说,也能曲折地反映努尔哈赤青年时代的影子,并且向人们讲述他艰辛创业的故事。

除此之外,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需要一个自己的民族英雄,正是通过这样的传说,满族人神话了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们也更加相信,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在这个明朝日渐没落、满洲蒸蒸日上的时代里,这个继承了老爹的血统,遵从老爹的遗嘱,把这个国家称为“大清”的男人,他有实力,也有能力,让这个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

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六日,皇太极率领六万大军,发动了“宁锦大战”,而他的对手,就是打死他老爹的仇人——袁崇焕。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

袁崇焕在明朝,他是反叛者,是不和谐因素;在清朝,他却是英雄,是后世顶礼膜拜的对象。总之,不同的王朝,会给你不同的解释。

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就是一个传奇。

关于他的祖籍,广东人说是东莞人,广西人说是梧州藤县人,到底是哪儿人,哪一年出生的,直到今天,我们谁也不知道。

祖籍已经很神了,更神奇的是,在那个“蛮荒之地”的两广,能考上功名实属不易,而袁崇焕明明是一个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文人,却在军事才能方面相当了得。

实际上,袁崇焕军事方面的才能是被逼出来的。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正式向明朝宣战。

战争的初期对明朝而言,绝对是毁灭性的,努尔哈赤一战胜萨尔浒,二战得抚顺,三战得铁岭,四战攻陷沈阳,五战降广宁。几战下来,明朝辽东尽失,而且敌军士气高涨,兵锋直指山海关,京师危急。

在国家危难之际,袁崇焕临危受命,被委以辽东防务的重任。在他的防御下,满族人吃尽了苦头。

宁远城一战,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随后郁郁而终;不久,即位后的皇太极卷土重来,欲报杀父之仇,但是在宁锦一战,又被袁崇焕杀得大败。至此,满族人对袁崇焕既恨又惧,恨不能将他生吞活剥;而明朝,则视袁崇焕为力挽狂澜的大英雄,崇祯更是如获至宝,对他委以重任。

此时的袁崇焕,功高震主,神采奕奕,得意扬扬。在与老板的一次对话中,袁崇焕为了博崇祯一笑,他脑袋一热,就说出了历史上那句最有名的话:“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就完了!

要知道,根据当时的军事实力,这是一句极其不靠谱的话,完全是忽悠老板的语言,如果崇祯相信了,袁崇焕就麻烦了。

事实证明,就是这句话,造成了袁崇焕最后悲惨的结局。

忽悠老板也就算了,不久之后,袁崇焕干了一件更大胆的事情,他私自斩杀了大将毛文龙。要知道,尽管袁崇焕拿着尚方宝剑,拥有着“先斩后奏”之权,但是身为大老板的崇祯皇帝,是最讨厌这样的下属的。

此时的袁崇焕,还不明白,崇祯对于自己的信任已经降到了冰点,而他的老对手爱新觉罗们,他们也没有闲着。

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道长城,避开了袁崇焕的防区,直接进攻北京。

知道了这件事情,袁崇焕立刻率军出征,他把能带的兵全带上了,看这架势,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他是真没有“活”着回去。

看见袁崇焕出兵了,崇祯很高兴,刚想夸奖他几句,可接下来的事情,崇祯就不高兴了。

整整五天,皇太极去哪儿,袁崇焕就跟到哪儿,皇太极在北京近郊烧杀抢掠,袁崇焕全当没看见,不管崇祯如何督战,他就是不出兵。

看见这个结果,如果您是崇祯,估计早就跳脚骂街了。

其实袁崇焕也是有苦衷的。毕竟自己人少,对方人多,双方又都是骑兵,这种情况下,没有城池做保护,直接和敌军打野战,无疑就是找死,他只能寻找战机。

可崇祯不会这样想,天天尾随敌军,不打也不撤,任由敌军在我的眼皮底下转悠,袁崇焕你到底想干啥?

估计是在北京近郊玩够了,皇太极想看看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他立刻挥师进军,准备去北京故宫参观参观。

看见敌军要进攻北京,袁崇焕慌了,他来不及向上请示,马上挥师进京,准备勤王。

殊不知,袁崇焕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外臣未经允许,私自带兵进京,按照大明律法,这就是要造反。

当然,这也怪不得袁崇焕,因为当时他已没有时间去布防,也只能先保京城了。

然而,崇祯会怎么想呢?大敌当前,他还得重用袁崇焕,但是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已经不复存在了。

第二天,袁崇焕与皇太极在广渠门展开大战,双方鏖战五个小时,皇太极终于不敌而撤兵。

但是,皇太极在撤兵的时候,故意效仿《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将被俘的太监杨某监于帐中,让他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城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故意将杨太监放跑。

杨太监逃回北京后,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崇祯。崇祯知道后大怒,他比曹操还听话,立刻把袁崇焕投入狱中,次年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处以磔刑,肢裂于北京西市。

可怜的袁崇焕,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更有甚者,很多老百姓不明事理,他们听说袁崇焕勾结满洲人通敌卖国,便都抢他被割下的肉吃,史载:“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对于袁崇焕的死,我们一般只怪罪于崇祯,说他疑心重,捕风捉影,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等等。其实袁崇焕的死,他自己要负一多半的责任。

袁崇焕死亡的真正原因,有三个:

1.不应该在领导面前夸下海口,却不能如期完成。

2.不应该拿着鸡毛当令箭,让上级难堪。

3.不知道揣摩领导的心思,没有和同事搞好关系。

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如果在领导面前夸下海口,一定要提前或者如期完成,这样才会得到老板的信任;即使得到了信任,也不要仗着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为所欲为,做什么事都不上报领导,这样只会让老板更讨厌你。

还有一点,俗话说得好:上面有人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如果袁崇焕能和朝堂同事搞好关系,在长达一年的审讯期间,同事为他说情,拿出证据,没准崇祯会手下留情。

如果袁崇焕没有上述三条缺点,就是皇太极用尽《三国演义》里的计策,也不会动他分毫吧。

从他身上,咱们是不是该得到一些启示呢?皇太极之死

把北京周围抢劫一番后,皇太极满意地走了,他回到了自己的沈阳故宫,回到了那个“温柔乡”里。

古往今来,但凡是一个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见一个爱一个的,有的是。但是,像皇太极这样,后宫居然有三个是“姑侄”关系的女子,还真是绝无仅有,仅此一例。可见,皇太极真是“来者不拒、大小通吃”呀。

这三个奇女人,都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公主,姑姑做了皇后,两个侄女则成为了皇太极的妃子。

其中一位妃子,名为“庄妃”,就是未来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另一位,则是皇太极一生的最爱,庄妃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蒙古人非要巴结清朝呢?

因为清朝的势力大呀,蒙古各部落都希望拥有这个靠山呀。

为了这个目的,科尔沁部落先后嫁了两位公主,但是这两位公主都不争气,没有生个一儿半女。部落长一看,这不行呀,靠山不稳不行呀。

于是,科尔沁部落来了一次人海战术,只要长得漂亮的、没有疾病的,管她身体干净不干净,全往皇太极这里送。就这样,已经26岁的“老女人”海兰珠,就被送到了这里。

在历史文献中,关于海兰珠26岁之前的叙述,翻遍所有史料都是查无可寻。也就是说,海兰珠26岁前是“空白”的,没人知道,这个极受皇太极宠爱的女人,在过去二十六年都干了些什么事。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只能说,皇太极估计拿了一个“残次品”。

您还别说,这个“残次品”还真管用,皇太极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即使他们相差16岁,可真正的爱情,又岂是年龄能阻隔的?就这样,皇太极爱得死去活来,是真正的“死去活来”。

没过多久,海兰珠就给皇帝生了一个白胖小子,皇太极这个高兴呀,立刻封她为宸妃,海兰珠的地位一下超越了她的妹妹和所有的人,成为了仅次于皇后的东宫娘娘。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过多久,这个孩子就夭折了。孩子死了,皇太极很伤心,海兰珠更伤心,没过多久,她也死了。

她死的时候,皇太极正在“松锦大战”的前线和明朝死磕呢。一听这个消息,怎么着,我老婆病危?皇太极二话不说,仗也不打了,立刻找了一匹快马,掉头就往家里跑。

问题是,此时的皇太极,因为疾病,他正在流鼻血。

但凡流鼻血,不算个事,拿张纸一塞,也能凑合,但是皇太极这个流鼻血,可是相当的严重,流量不仅大,还流个不停,能持续好几天,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己鼻子流血,皇太极也不找个东西塞上,却拿了个碗,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一边接。据说,等回到老家的时候,接了十几碗。

虽然不明白皇太极拿碗干什么用,但是我却知道他的一片苦心: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匆匆地赶回家,也无济于事,人死不能复生,从那以后,皇太极就陷入了极度悲伤的状态,一年之后,他也死了。

据史料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终,就是好好地批阅奏折,突然就昏迷了,然后就死了,后人分析说这是中风而亡。

当然了,由于所爱的人不在了,伤心过度离开人世,这也合情合理。在这一点上,儿子顺治和他一模一样,董鄂妃一死,他也死了,也是死得这么突然,这么诡异。

实际上,何止是皇太极和顺治,清朝的皇帝全是痴情的主。

努尔哈赤为了东哥以“七大恨”告天,发泄自己的不满。

多尔衮一生迷恋孝庄,最后也没有自立称王。

顺治为了董鄂妃,肝肠寸断一度出家。

康熙为了自己的皇后,马上册封皇太子,这也为未来的“九子夺嫡”埋下了伏笔。

雍正一生爱钮钴禄氏,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甄嬛小姐。

即使到了清末,清朝的皇帝们也都是一个德行。

同治与老婆阿鲁特氏如胶似漆,要不是慈禧从中搅和,同治也不会寻花问柳。

光绪与珍妃的爱情成为千古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溥仪为了婉容和文绣离婚,不惜花掉5.5万元离婚费……

这,就是爱新觉罗一族的命,因为有了他们真诚、痴情的一面,清王朝才比别的王朝多了很多人情味。但是副作用也相当惊人,为了“情”字动不动就自杀、出家,这也是别的王朝所没有的。

还有一点,身为皇帝,千万别死得太快,不仅接班的时候容易出乱子,自己的坟墓也没有准备好,皇太极死的时候,他的陵墓还没有修建呢。

这就要了亲命了!

去过陵墓的朋友都知道,明清的陵墓都依山而建,讲究一个“背枕高山,脚踏清水”的风水格局。山,就跟咱们坐的靠垫似的,要是后背无靠,您也一定坐着不舒服。

但是皇太极的陵墓,由于是匆忙选址的,所以压根就没有山。没有山可不行呀,这叫“无依无靠”,这不要了人命了?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山,那就自己造。

从皇太极死的那天起,清朝的统治者就调集大批的人力、物力,要在陵墓周围修建一座大山。为了避免破坏陵地的风水,堆山的土还必须是“客土”,就是不准就地取材,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运土,这是真正的愚公移山、人定胜天呀。

为了修这个坟,从皇太极死的时候就开始折腾,一直持续到清朝嘉庆年间,这个陵墓才算修完。

坟是修好了,但是搞笑的是,长眠在这里的不是皇太极生前最喜欢的女子,而是他的原配孝端文皇后。而他最爱的宸妃海兰珠,由于等级不够,只能另埋他地。

可怜的皇太极,即使死了,也不能和最爱的人长相厮守。

更搞笑的是,另一个拥有与皇太极长相厮守资格的女人,就是顺治的母亲,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由于爆发了“叔嫂门”事件,她压根就不来这里,而是和她的儿子一起埋在了河北遵化,就是现在的清东陵。

最后,随着入主中原的成功,皇太极的后世子孙们都搬进了紫禁城,入住了清东陵、清西陵,再没有一个皇帝,来这个陵墓陪伴皇太极了。

要知道,皇太极死的时候才52岁,如果这位皇帝能够多活几年,那么入主中原的人,绝对不是小屁孩顺治,而应该是他。那么清朝的历史,也有可能全部重写。

可惜,在历史的词典中,永远没有如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话,是皇太极一生最真实的写照。第三章多情皇帝——顺治老鼠: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644年3月15日,农民军到达居庸关下,这是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李自成越过这道防线,北京就危险了。但奇怪的是,这座生死攸关的隘口内,好像没有一个人防守,农民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守将唐通就举手投降了。

至此,两天之后,北京失陷,崇祯上吊,大明亡国。

一切如此顺利,顺利得让人都不敢相信,一直以来,关于农民军势如破竹的进攻,明朝不堪一击的防守,我们总是归结为政治腐败、经济上困难,明军没有相应的战斗力,这才导致亡国。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在进军北京的途中,宁武关一战,李自成遇到了明军的顽强抵抗。最后,在付出两万大军、损失四员大将的代价后,李自成才攻陷宁武关。

此战过后,李自成的信心备受打击,他甚至产生了退回陕西老家的念头。恰逢此时,明朝军事重镇宣府、大同的总兵们,竟然献上了投降书,请求归降李自成。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改变了计划,继续向北京进发。

一个小小的宁武关发起疯来,农民军都承受不了,而北京是大明王朝的都城,城墙坚不可摧,城内兵强马壮,如果它要是耍起狠来,怎么着也不至于短短两三天就陷落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当时北京城的样子,如果我们称之为“鬼城”,也绝不夸张。

造成这个鬼城的原因,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动物——老鼠。

1977年,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曹树基教授,在他的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中,提出明末华北地区曾经流行鼠疫。2006年,在他与学生李玉尚合著的《鼠疫: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曹树基教授更是明确提出一个崭新的结论:

老鼠灭亡了明朝。

按照曹树基教授的考证,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华北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发源地大概在山西兴县,之后传到了山西大同等地;崇祯十四年(1641年),瘟疫传到了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最后传到了北京。

要知道,当时的文献《地方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