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肇庆人(第一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9:03:1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文明办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美肇庆人(第一辑)

最美肇庆人(第一辑)试读:

总序

文明是城市之魂,道德是立身之本。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丽肇庆·幸福家园”的进程中,肇庆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大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全社会树立价值标尺和道德标杆,积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推动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善行义举层出不穷。目前,全市共有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2人入选广东好人榜,35人被评为肇庆市道德模范,10人获肇庆市道德模范提名奖,257人被评为肇庆市身边好人。这些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是最美肇庆人的代表,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旗帜和荣耀,是肇庆最美的风景。他们满载美德而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奏鸣曲。他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暖流和向善的力量,彰显了人间大义。他们让我们这座城市更有情感温度,社会风气更善更美。为了弘扬“最美精神”,以榜样力量为引领,点亮思想道德“明灯”,构筑城市的道德高地,我们把近年来中央、省市媒体对这些道德楷模的报道和相关单位组织的人物事迹材料整理编辑、结集出版这套《最美肇庆人》丛书。

出版这套丛书就是要大力宣扬这些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让“最美”之花遍地盛开,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上、遵德守礼、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形成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社会新风,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丽肇庆·幸福家园”。

书中收录的人物文本和照片源自近年来中央、省市媒体的报道和相关单位组织的人物事迹材料。我们对大力宣传报道这些最美人物的媒体和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学习身边榜样,凝聚道德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最美肇庆人,去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去感受道德的光辉和力量吧!编者2015年11月

中国好人篇

敬业奉献

叶洪强身患癌症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叶洪强,男,汉族,1961年出生,肇庆市怀集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第二届肇庆市道德模范,入选2013年12月“中国好人榜”、2013年下半年“广东好人榜”。癌魔相缠15年,可以折磨他的身体,却摧毁不了他的雄心壮志。他爱岗敬业,始终恪守一心为民的信念,面对罩顶乌云,他似战神拔地而起,拨云见日。岗位,就是不可丢失的阵地!信念,就是退敌制胜的法宝!他就是怀集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叶洪强。作为党员,要终身为民服务“作为党员,要履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要终身为民服务。”这是叶洪强的口头禅,也是他的人生宗旨。

叶洪强在农村基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担任过镇长、镇委书记,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垮了他的身体。2000年10月,他得了鼻咽癌。那一年,他才39岁。2001年年初,组织上照顾他的身体,把他从乡镇调到县国土资源局工作。尽管癌症的后遗症不断地干扰着他的工作和生活,但他仍然忘我地工作,顽强地与癌症做斗争。15年来,他从未向单位请过一天病假。疾病常常让他痛不欲生,但他始终舍命地工作着、奉献着、奋斗着……

在宗地调查的田间地头、在土地纠纷的调解现场、在打击非法采矿的深山沟壑、在宣讲国土资源知识的基层一线,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常说:“工作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忙碌让我忘却了身体的不适,疾病困扰不了生活的强者。每当我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是又为群众办好一件实事时,我就会充满成就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战胜疾病。”为民服务,要身先士卒

叶洪强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全力为民服务,要身先士卒。”怀集县是广东省矿产资源大县之一,矿产资源开发是当地主要经济发展项目。然而,随着矿山的开发,县内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中洲河、凤岗河受污染特别严重。原来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浑浊的黄泥水。河水流入农田,农作物枯萎;沿河群众不敢再饮用河水,群众饮水困难,意见纷纷;不法开发商侵犯当地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社会纠纷。2002年,全国开展治理整顿矿产资源开发污染、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工作,县政府要求国土资源局挑选一名得力的领导分管该项棘手工作,而叶洪强正是局领导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当征求他意见时,叶洪强仍重病未愈,但考虑到矿管工作的特性和自己的工作能力,叶洪强一口答应:“我是党员,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我不信矿管工作会做不好!”他毅然挑起重担。

叶洪强接管矿管工作后,集中力量抓矿区秩序管理、污染整治工作。他拖着重病的身体,入矿区、进村庄,爬高山、趟河水,到一个个采矿场实地调查分析,对一个个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一年后,矿区环境明显好转,污染源基本被切断,河水越来越清澈。当地群众评价叶洪强说:“他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为民服务,要尊重群众诉求

怀集县中洲藤铁矿山开发时,当地村民不愿租地。村民、村干部漫天要价,镇干部会同开发商与村民协商了三个多月,仍无济于事,当地一些村民还趁机在矿区非法采矿。为此,县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矿区的非法采矿点进行了强制清理。结果,第一天行动,担任指挥长的镇长被村民推下山坡,摔伤了胳膊;第二天行动再次受到阻挠,工作队在撤出途中遭遇数枚汽油弹袭击,险象环生,工作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县政府决定由叶洪强任组长带领工作队进村入户做调解工作。在调解中,他诚恳听取群众诉求,耐心向矿区村干部和群众宣传相关法规政策,解释土地使用权与采矿权的关系,讲解矿价款与山根款的区别,分析矿山开发给当地经济和村民带来的好处,让当地干部群众心悦诚服。

在调解工作中,他带领工作队废寝忘食地工作。在一个村民代表会议上,正在做宣传讲解的他突然鼻咽癌后遗症发作,呼吸困难,舌头抽筋,嘴巴张不开,在场的干部群众惊呆了。他摆摆手,示意说:“没事。”休息了一会,又接着讲下去。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为之动容。根据群众诉求,他与矿山开发商协调,成功地让开发商与村民代表签订了《矿山开发占用土地补偿协议》,矿山开发问题得以完满解决。从此,矿山开发很顺利,一个投资超亿元的现代化矿山企业出现在藤铁山上。2010年该企业向国家纳税5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县域经济骨干企业。事后,叶洪强说:“群众是明是非的,为民服务,首先要重视群众的诉求。只要心里有群众,一切事情就好办。”为民服务,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12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开展,作为分管局领导,在动员大会上,叶洪强说:“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事关群众权益,关系到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落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我们的职责,必须花大力气抓好。”他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分片组织三场村级试点培训班,并亲自讲课,为在全县全面铺开村级培训做好示范、培养师资。他编制的小册子——《怀集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操作实务》有效指导了全县土地工作的开展,小册子还被市局向全市推广。

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叶洪强与工作人员一起,白天顶着炎炎烈日,进村庄、下田间,划出每一块宗地地界,绘出界线草图,核定地权;晚上把宗地数据录入电脑,整理制作正式图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们仅用十天就完成了2739宗土地划界确权工作任务,比上级下达的2000宗任务超额完成了739宗。十天下来,人们发现叶洪强眼眶又黑了一大圈。

在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时,正值秋燥冬寒季节,气候的变化引起了叶洪强鼻咽癌后遗症的发作。血涕、鼻孔堵塞、耳鸣、头痛等症状常折磨着他。医生一再告诫他要住院治疗或居家卧床静息,但他说:“确权登记发证关系到农民根本权益,现正处于关键时刻,我作为主管领导如何放得下?”他坚持带病下乡。一天,他带领工作小组到离县城近60千米的桥头镇岑元村调查研究跨县界“插花地”的登记方法。叶洪强突然剧烈头痛、舌头僵硬,说不出话来。同事们立即上前搀扶他,说:“叶局,回去吧!”叶洪强就地吃了几粒备用药,休息了一会儿,说:“这类土地,牵涉到县间、村间关系,争议较大,要尽快确定登记方案。”说完又继续工作。晚上,叶洪强回到家里整理资料、汇集各小组上报情况,直至深夜两点。妻子心痛,噙着泪悄悄地递上一杯水。叶洪强说:“没事,很快就做好了。”第二天早上,妻子为他收拾书房,发现桌子下擦口痰、鼻涕的纸巾,足足扔满了一筐!

这一年,怀集县圆满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县经济合作社登记发证率达99.88%,宗地登记发证率达99.92%,土地面积登记发证率达99.99%。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集体土地所有证发至经济合作社时,村民们激动地握着叶洪强的手说:“有了集体土地所有证,我们就有了‘护身符’。你们真是我们的好干部!”为民服务,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

对叶洪强来说,从镇党委调进县国土资源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政策性很强,叶洪强一有空就专心研读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务书籍,很快从一个外行变成行家里手。几年来,叶洪强先后在国家和省的专业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其中,他撰写的论文《谈谈矿业权市场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授予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叶洪强就是这样,常怀服务之心,当好人民公仆,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办实事、办好事。孝老爱亲卢佩勉带父入学的90后

卢佩勉,女,汉族,1993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广东揭阳普宁人,肇庆医专2013级涉外护理班学生。2014年3月,被评为第二届肇庆市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类别),2014年6月,经肇庆市文明办推荐,入选2014年6月的“中国好人榜”之“孝老爱亲”类别。

什么是舐犊情深?什么是反哺尽孝?一位女大学生,竟然带着偏瘫的父亲上学,勇闯知识的丛林。幼弱的肩膀,挑起如山的重担。这孝心孝行浓于水、重于山。人言“父爱如山”,她用行动证明了“女爱如山”。这就是新时代的90后!

这位感动了许多人的女孩就是肇庆医专2013级涉外护理班的学生卢佩勉。家在揭阳的卢佩勉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她,父女俩相依为命。她上高中时,父亲因心脑疾病导致半边身体偏瘫,基本丧失劳动和自理能力。这个坚强、自立的女孩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难而放弃学业,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坚持读完高中,2013年以较好的成绩被肇庆医专涉外护理专业录取。但是考入大学到异地读书,就意味着要离开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一边是卧床的父亲,一边是心爱的大学,经过考虑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父亲。她的决定一开始遭到周围人的反对,觉得不现实,因为这实在太困难了。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这个90后小女孩,卢佩勉决定先向将要入学的学校——肇庆医专提出带父入学的申请。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为她这种孝心所感动,认为一个90后的青年人能有这样的勇气和道德素养,很值得帮助和宣传学习,他们为卢佩勉和父亲安排好住宿。就这样,卢佩勉开始了“带着父亲上学”的生活。

边照顾父亲边学习异常辛苦,卢佩勉每天在学校和家之间两点一线连轴转,为了照顾父亲和不落下学习,她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安排好父亲的饮食起居,给他做饭、洗头、洗脚、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大小便,给他做一些身体的康复运动,忙完这一切后,还要准时去上课,挤出时间来学习。

尽管生活压力、学习压力都很大,可是卢佩勉的学习一点没落下,她每天一边不辞劳苦地照顾父亲,一边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两年过去了,在女儿的悉心呵护下,父亲的病没有恶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父亲,虽然辛苦,但能够和父亲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以前父亲是我的山,现在我要成为父亲的一座山。”卢佩勉这样表达对父爱的回报。

这个90后女孩,用稚嫩的肩头挑起一家的重担,倾心侍奉着父亲,尽孝心。卢佩勉说父亲的陪伴是支持她走下去的力量。她希望毕业后能去医院工作,当个护士,既可以照顾好父亲,又可以帮助其他病人恢复健康。她的身上折射出的正是知恩、感恩、报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卢佩勉的行为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学校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位孝敬老人、爱学习、爱生活的好学生。敬业奉献曾庆凤身患重病坚守讲坛 深山育人铸就师魂

曾庆凤,女,1976年10月出生,肇庆市广宁县赤坑镇汶水小学教师,入选2014年12月“中国好人榜”、2014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榜”、2012年下半年肇庆市“身边好人”。

她是深山里一朵最美丽的花,与白血病顽强斗争十多载,强忍病痛坚守三尺讲坛,她以蒲公英般的执着,在大山深处播撒文明的种子,呕心沥血育桃李,燃烧生命铸师魂,她用生命诠释着什么是人民教师的奉献。她就是广宁县赤坑镇汶水小学女教师曾庆凤。

每逢教师节,曾庆凤的手机总会频繁地收到她的学生发来的节日祝福信息,各式的问候卡片也从四面八方寄到学校:“曾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您身体不好不要太操劳,切记多多保重身体!”只言片语间,写满了学生对曾老师的问候与祝福,也流露出了学生对她健康状况的担忧。事实上,曾庆凤是一位已患病11年的白血病人,与病魔斗争多年,药不离身,但她仍然拖着病弱之躯,坚持站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地奋斗在山区教育的第一线。

曾庆凤自1995年参加工作起,便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7年来,她任教于边远山区小学,把青春热血献给山区的孩子们。然而,上天却没有眷顾这位年轻的女教师,2004年,她被确诊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痛的折磨令曾老师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每每想起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天真烂漫的笑容,病床上的她就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到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2006年在广州住院治疗一年多后,曾庆凤病情逐渐稳定,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学校领导同意了她重回原来的班级任教。重回学校后的曾庆凤,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中,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被她的坚强与乐观深深地感动着。孩子们越来越懂事了,课上他们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课下他们抢着帮老师拿课本、作业本,给老师倒茶、按摩。曾庆凤家中放着厚厚一叠学生们亲手制作的问候卡片,稚嫩的文字饱含着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

然而,病魔无情。因为承担不起高昂的骨髓移植手术费用,曾庆凤仅靠吃药来维持治疗,病情一直反复无常。受疾病影响,她的视网膜受压,双眼视力下降,尽管如此,她仍坚持每天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报刊,研究分析成功的课堂实例,长时间的用眼加速了她视力的下降,因此她不得不架上一副厚重的眼镜。受疾病影响,她的小腿反复出现溃烂,迈步艰难,也不能够长时间站立。但是,尽管腿上贴着药膏,她仍坚持站立讲课,实在难以忍受时就在椅背上靠一下,一堂课下来,她常常是累得大汗淋漓。学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校园里尊师重教的氛围更浓了。患病后的曾庆凤,经常会感到疲倦、乏力,外出活动对她而言异常艰难。课余时间,她本应好好待在家休息养病,但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坚持到学生家中走访。赤坑镇山多路陡,地形复杂,但是,不管学生住得有多偏远,路有多难走,曾老师都坚持亲自走访,其他老师想代她做家访也被她婉言拒绝了。

曾庆凤原本需要定期到广州的大医院复查、取药,但她觉得路途远,影响工作,便改为到县里医院做检查和取药。县、镇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到学校慰问,再三叮嘱她放下工作,好好休息,安心治疗。曾老师却说:“我热爱这份工作,放心不下孩子们,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看来,教育好学生,比她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

尽管疾病给她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但她仍然乐观生活,忘我工作。农村小学的条件相对落后,身患疾病的曾老师仍然没有放弃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多年来,她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绘教学卡片,用最有限的条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多年来,曾庆凤一直都在教学的第一线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周平均工作量达23课时。她抱病坚守三尺讲坛,仍然取得了出色的教学成绩。她所任教的班级,无论是学科成绩,还是班风班貌,都排在同级的前列。她曾被评为肇庆市小学五年级读写通信比赛优秀辅导员;多次被县、镇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但成绩的背后,曾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曾庆凤,一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民教师。她,美如一朵绽放在山中的“坚强之花”!敬业奉献李连庆离京返乡 矢志为民服务的“牛司令”

李连庆,男,193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总政广州联络局副军职专职干部,入选2015年2月“中国好人榜”。

从北京到肇庆山区,从一名开国领袖的警卫员、共和国的高级军官,到卸甲归田创大业的“牛司令”、建设美丽乡村的领头人,他为的是父老乡亲的重托。耄耋之年初衷不改,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负乡亲的期盼,在青山绿水间构筑美丽的“中国梦”,续写新时期的老兵新传。他就是原籍高要荷路村的总政广州联络局副军职退休干部李连庆。离京返乡 为的是家乡的呼唤、乡亲的重托

1932年6月,李连庆出生在高要禄步镇荷路村。他自幼跟随村里的拳师习武,18岁时就是当地有名的“拳王”。1951年秋,刚刚成年的他,做出了一个让全村人吃惊的决定——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而11岁就丧父的他,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丁。做出这个决定,他甚至没向母亲征求意见。“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得克服。听了我的话,母亲没吭声。过了几天,办完报名手续,我背起包袱就去肇庆军分区报到了。”李连庆回忆说。

1957年,李连庆在即将退伍时被幸运地选拔到中央警卫团,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这个连拼音都不会的山娃娃,一边当警卫一边参加学习班,他学会了普通话,拿到了高中文凭。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9年警卫员后,他又当了10年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1986年,李连庆被调到总政广州联络局,直至1997年退休,享受副军职待遇,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北京。

2008年,76岁的李连庆又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吃惊的决定。这年春节,李连庆邀儿时玩伴陈日明到北京家中叙旧。说起家乡的状况,陈日明老人连连摇头。荷路村只有40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懒散,赌博成风。李连庆心中翻江倒海,萌生了回老家做点事情的念头。老友一走,他就向妻子、儿女“通报”了这一决定。“全家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李连庆对记者说。

2008年国庆节后,李连庆带着省吃俭用存下的所有积蓄,带着家人的“不放心”,孤身踏上了回乡的路。用尽130万元积蓄 让“脏、乱、差”家乡变文明村

回到家乡,李连庆的心情既激动又黯然:荷路村97户人家,留守的不到百人,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口垃圾成堆,沟渠污水横流,一遇雨天,村中巷道泥泞不堪;祠堂摇摇欲倒,而他的祖屋也已长满青苔。为了改变家乡“脏、乱、差”的落后状况,李连庆决定先从修祠堂做起。2009年夏天,祠堂修完,鞭炮齐鸣、醒狮欢腾。李连庆把几十年攒下的13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家乡,工程快收尾时,还缺5万元,从不愿向人开口借钱的李连庆硬着头皮向几个老战友借钱,两三天便凑齐了。

细心的村民发现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从捐款最多的村民到捐款仅50元的村民,200多位村民的名字均铭刻在上,但出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仅列其名、未列其款。

每当提起李连庆,荷路村村民就会竖起大拇指说:“李连庆肯吃亏呀,捐了自己的财产做好村里的公益事业不说,凡事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一位老党员带头,我们这些后生能不拥护、响应吗?”“我是农民的儿子。”李连庆嘴里不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他表示,作为一个老党员,跟在毛主席和叶元帅身边多年,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多做好事实事,已成为他最基本的政治自觉。“这次回来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为了享受清新的空气,而是为了在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做点事情。”李连庆说。

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李连庆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调研,他认为推动调整全村口粮田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保持不变的政策,但不少村民尤其是承包土地较多的村民,把这一政策理解为“自家承包的土地数量不能变”。而村干部则担心得罪人,一直没能及时做出调整。这一情况并非只在荷路村存在,不少地方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李连庆向村干部提出调整土地时,部分地多的村民并不乐意,甚至说出难听的话。然而,随着祠堂修缮、沟渠疏浚,村民享受到的便利越来越多,反对声就越来越少了。

渐渐地,乡亲们发现了家乡的变化——平整的篮球场、生态小公园让孩子们有了玩乐的地方;4千米村内巷道硬底化,下雨再也不怕了;全村集中排污、收集垃圾,沟渠的水也清了,可以看到小鱼在水中游。李连庆和几名德高望重的村民商议制定村规民约,村中禁赌立竿见影。荷路村成了“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村”。开畜牧公司甘当“牛司令” 让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改变了村容村貌,李连庆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是他最大的心愿。

李连庆有一个外甥女,早年嫁到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2009年,这位外甥女的新居落成,李连庆应邀前去喝喜酒,这一顿宴席让他萌发了创办一个养牛场致富一方乡亲的念头。原来,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有300多亩低洼地多年无人耕种,长满了荒草,“我觉得这些土地被抛荒很可惜,还不如用来养牛”。2010年,李连庆和外孙何丙泉一起贷款100万元,创办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主要饲养肉牛。他因此被乡亲亲切地称为“牛司令”。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连庆为何这么大年纪还要这么辛苦地操劳,李连庆对记者道出了他的心声:“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我作为一个老党员,现在尚有一息精力,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有一次,女儿李艳来牛场探望老父,泪流满面地问老人:“放着北京大房子不住,来这里受罪,您这是何苦?”“回山区办牛场,别人看起来是苦一些,可对我来说吃苦就是享福。你看看,我身体比在北京时还要好!”李连庆对女儿说。

现在,养牛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董事长李连庆却不喜欢别人叫他“老板”。“我不是老板,是个干活的工人,来帮乡亲们做点儿事。”李连庆对公司总经理何丙泉说:“养牛如果是为了发财,就不干了。这个养牛场,我不可能传给儿女,要靠这里的后生仔来干。”2014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资金并不充裕的高要禄步镇宏旭肉牛专业合作社张北宏找到何丙泉,希望赊购牛犊。李连庆听说后,二话没说,立即答应。在李连庆公司的帮助下,张北宏的合作社养牛规模已发展到100多头,价值上百万元。现在,李连庆正在与港商洽谈引进一家电子厂,以解决周边村约10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目前,该项目已落实了用地部分。

在2015年,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准备购进母牛300头,引入30头良种公牛用来改良本地牛品种,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实现年上市肉牛500头的第一期目标。靠李连庆带动,周边十里八乡出现了几十户养牛专业户。对己吝啬 对公益事业却慷慨解囊

李连庆平时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的作风,在牛场,他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下厨房操劳养殖场的一日三餐。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第一个到牛舍巡视,晚上十点他最后一个离开牛场,关好灯、拴好门才上床休息。李连庆平时对自己十分吝啬,粗茶淡饭,与饲养员“同食、同住、同劳动”,从来不搞特殊化。而对于公益事业和群众的困难,李连庆却总是慷慨解囊。2013年冬粮收割时,当他得知珠川村委会金沙村的晒谷场因年久失修不能晒谷,且一时无法筹到资金的时候,他从自己的工资卡里拿出三万元给村里维修晒谷场,解决实际困难。当身边有困难的村民需要救助的时候,他每次都拿出一两千元钱,这样的事情已经不计其数。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

他从广东山区走来,从农民中走来,而最终,他又回到了农民当中。家乡的山山水水赋予了他永远的“农民气质”:朴素、务实、勤劳。同时,他的“农民气质”又让他团结了更多的乡亲,并为乡亲做了更多的好事、实事。

李连庆就像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群众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长为一棵大树,延伸为一片森林。(来源:中国文明网:《好人365》,编者有删改)见义勇为刘有录五次投身洪水 舍己救乡亲的英雄

刘有录,男,汉族,1970年6月出生,生前为怀集县凤岗镇上良村村民。2014年被评为肇庆市“身边好人”,同时入选2014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榜”和2015年3月“中国好人榜”,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他是大山的儿子,如泥土般朴实。乐于助人,不计得失,是他坚守一生的美德。当村庄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当乡亲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挺身而出,五次投身洪水,奋勇救出五位被困的乡亲,用44岁的宝贵生命矗立起一座英雄丰碑。他就是刘有录,怀集县凤岗镇上良村一位普通的村民。洪峰巨浪舍身救人 见义勇为精神永存

2014年5月23日上午11点,一股特大山洪夹杂着石块来势汹汹地直冲凤岗镇上良村。洪水瞬间蔓延上涨,河堤沿岸的房屋受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冲击,有十几个村民被洪水围困于房屋中,房屋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岌岌可危。

刘有录、张有维和刘若柳等几位水性较好的村民立即赶到受浸水位最高和受困人员最多的刘有语家里,一趟又一趟来回背出受困村民十多人,当刘有录来回五次背出了五名受困村民,再一次返回现场救人时,却被突然倒塌的楼房压住,不幸身亡。乡村们闻讯痛哭不已,“这么好的一个人就这样走了……”他们用泪水和思念争相说着刘有录的英勇事迹。“阿录是好人啊,我们全村人都舍不得他走……”“如果没有他救我,我也不知道被冲到哪去了……”“他在湍急的洪峰中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村民,我们都叫他快游回来,不要再过去救了,但他仍然游过去想再多救一个,结果楼倒塌了……”“他热心助人,如果叫他不要去救人,他真的做不到。”刘有录的妻子梁火妹泪流满面地说。就在刘有录舍身救人时,他的妻子和四岁大的儿子正在另一户村民家中被洪水围困,后被其他村民救出,转移到安全地方。“‘大妈,我先背你出去。’阿录的话刚讲完,他就把我背起,送我到对面地势较高的地方。”获救者莫桂莲回忆道。据其讲述,她是刘有录第一个救出来的受困人员,刘有录把她送到安全地方后,马上又跑进屋里把另外四人救出,其中包括两名孩子。助人为乐、不计得失的好人“阿录是一个好人,在村里哪户人家有困难,他都会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这是乡亲们对他的评价。“他就是这样,什么事都是先人后己。这次不顾一切舍身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真是很不舍得这个大好人啊……”一起参与救人的刘雪仙泛着泪花说。“他人品很好,村里的矛盾纠纷,他会帮助村委会一起化解,村里的大事小事都会积极参与。”村支书这样说道。

刘有录生前一直以上山砍卖树木为生,平平淡淡地过着小日子。他一生乐于助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在整个上良村是出了名的大好人,无人不喜欢他。

2001年4月的一天早上,邻居刘有任的泥砖房在突发大雨中倒塌,刘有任三岁的大儿子刘永钠被压在瓦砾下面,碰巧刘有任出门干活不在家。刘有录一听到倒塌声,不顾二次倒塌的危险,冒着大雨冲进废墟里,与村民徒手搬开砖头瓦砾,及时将刘有任的儿子救出。

2010年,同村村民黄秋莲上深山砍柴被捕猎的铁夹夹伤了脚,无法行走,刘有录得知后,二话不说立刻赶往深山把黄秋莲背回家,足足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他浑身都被荆棘割破。

2004年和2012年,村中的残疾人刘树天和刘若铺分别修建房子,刘有录主动帮忙拆旧屋、运材料。“去年年底,我们村村民集资修建刘屋至村小学的那段水泥路,刘有录二话不说就捐了1300元。在修建水泥路期间,他还投工投劳,不计得失。”凤岗镇上良村村委会副主任陈锡海说。“平时有什么事情找他帮忙,他总是乐呵呵地帮助我们。哪怕是小孩摔跤了,他也会上前把小孩扶起。他在村里的人缘特别好。”刘有录的邻居说。

刘有录做的好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乡亲们一件件数呀,数不完。如今,他为救人不幸牺牲,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亲人、乡亲,但是,他乐于助人、舍身救人的英勇义举和精神永存。(来源:《西江日报》,记者:陈松连,实习生:陈利红,通讯员:黄伟燕,编者有增改)敬业奉献刘章南义务放映40载 深山僻乡播文明

刘章南,男,195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封开县平凤镇文化站原站长,退休干部,入选2015年6月“中国好人榜”、2014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榜”,获“感动南粤·最美封开人”荣誉称号。

从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一台放映机、一根扁担、一辆自行车,他坚守42年,风雨无阻,行走于大山深处,为的是给乡亲营造快乐的精神家园,用文明之光“点亮”乡村夜生活,照亮孩子们斑斓美丽的梦想。为了心中那个“放映梦”“打谷场立上一块白色幕布,当工作灯点亮,军乐声响起,幕布上庄严的五星放出璀璨的光芒,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坐在一起,期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儿时,这样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景在刘章南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小,他就立志要当一名义务电影放映员。1972年,22岁的刘章南走上了义务放映员的道路,一走就是42年。

刘章南这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区平凤镇文化站的老站长,在12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中,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几十年来,他总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不断地为群众放电影,为开展关工委工作,他还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播放革命历史片。老区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刘站长”。42年来,他走村串乡,风雨无阻,执着守望着这个给无数人带来快乐和具有浓郁人情味的精神家园,用大银幕为地处偏远的老区人民打开一扇世界之窗,用文化之光照亮山村的夜晚……

2010年10月刘章南退休了,他向镇里主动请缨继续担任义务放映员。从黑发青年到白发老人,一台放映机,42年的坚守,有人问他,放电影那么辛苦,你打算什么时候才真正退休?他笑着说:“将银幕挂到村民门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只要我身体还行,我就一直做下去。能用自己的力气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我感到无比光荣和欣慰。”传播文明 不遗余力

乡村电影放映员待遇差,工作辛苦,刘章南的许多同事早已改行,只有他坚守了40多年,“给大家放电影时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只有放电影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只要约定的放映时间到了,刘章南就会风雨无阻准时赶到村里。从用肩膀挑到摩托车拉,他带着100多斤重的电影器材,风里雨里奔跑在平凤镇100多平方千米的山山水水中,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快乐地前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农村放映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每年放映250多场,平均每月20多场。有一年夏天,去老区古显村放映,他和同伴挑着100多斤重的电影器材,磕磕碰碰地爬上半山,却发觉走错了路。当时平凤通往古显的桥还没有建好,他和同伴跋山涉水,湍急的河水差点把他们冲走。2000米的山路,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凭着坚强的毅力,刘章南和同伴准时赶到。800多名群众早已在那里等候,其中有不少邻村的村民三五成群结队,举着松明火把,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电影,那个场面令他记忆犹新。

平凤镇到处是大山,辗转山村,跋山涉水放电影,漫漫长路危难重重。如果遇上狂风暴雨,还会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等。刘章南已经记不清在下乡放映电影的途中,遭遇过多少次泥石流、毒蛇挡道等险情,好在每一次都化险为夷,但是每一次的危难都动摇不了他为乡亲们“送文化”的决心。身兼数职的放映员

1982年7月,32岁的刘章南成了镇文化站站长。除了放电影,他还有许多宣传任务,他还是县关工委委员。2013年5月,获得“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各位乡亲,今晚为大家播放电影《传奇将军赵尚志》。现阶段的工作是开展‘大清洁、乡村美’的专项活动,大家要积极配合……”放映之前,他首先为镇的山林防火、农技新法、计划生育、社保医保等工作做义务宣传。多年来,他义务为村民送去种养技术信息等宣传片600多场,由于贴近老百姓生活,内容深入浅出,深受欢迎。刘章南说,为了宣传党的政策、种养技术和勤劳致富的途径,他把有关的宣传片、科教片送到各村各寨,哪怕是只有一二十人的小村子,他都要去播放,绝不留下空白点。

随着“文化下乡”活动的持续开展,革命老区平凤镇的群众文体活动也丰富起来。在刘章南的组织发动下,每逢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平凤镇都开展舞龙舞狮、曲艺表演、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文艺表演水平,刘章南还组织成立了老区平岗、广峰、凤村等三个曲艺社,组建了一支女子舞龙队和貔貅队,还多次组织她们到广西苍梧、邻县郁南县做交流演出。

深山的夜很静,那个挑着电影器材的青年已经满头白发,日渐瘦小的身躯也不再强壮,唯有心里那个“放映梦”日久弥坚。助人为乐黄丽群爱心持续20载 甘当守护社区少年儿童的“稻草人”

黄丽群,女,1939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高要南岸街道南亭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高要南岸街道关工委副主任,第一届肇庆市道德模范,入选2015年6月“中国好人榜”、2014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榜”。

她甘当一名默默无闻的“稻草人”,以病弱的身躯守护着社区的孩子,办校外“第二课堂”,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20多载的辛勤付出,400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她把爱洒满千家万户。她就是年逾七旬的退休教师、高要南岸街道南亭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黄丽群。

稻草人,一般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人偶,因以稻草做成,故名“稻草人”。稻草人也指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黄丽群就是这样一位守护社区少年儿童的“稻草人”。志愿服务25载 春风化雨暖人心

今年76岁的黄丽群,身材瘦小,衣着朴素。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25年如一日,在家中开设“第二课堂”,为少年儿童义务辅导,引导“迷途”青少年走上正轨,帮助困难家庭少年儿童复学……

多年来,黄丽群做过的好事不胜枚举,她却从未得过一分报酬,反而还会出资出力,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如此乐于助人的她,原是鼎湖区莲塘小学的一名教师。1989年,她不幸患上乳腺癌。经过两次大手术,她暂时渡过了难关。当时身体仍十分虚弱的她,不得不放下心爱的教鞭,提前退休回高要老家休养。

然而,黄丽群发现所在社区的孩子们由于缺乏监管,经常会搞恶作剧。有一次,她甚至看到几个小学生拿着砖头,故意将花圃里的水龙头砸坏。她对此感到十分痛心,甚至萌发了“要教育好小区里的每一位小朋友”的念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教育他们。”黄丽群说。于是,她毅然决定要在家里免费开办课外辅导班,将孩子们都引上正途。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家长持怀疑态度,以为黄丽群开班只是想赚外快。但是她并没有泄气,反而挨家挨户去解释,并且保证“不要一分钱报酬”。

那年暑假,黄丽群家里迎来了70多位小学生。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她用自己的积蓄买来了凳子、桌子和风扇,而且每天还会烧好开水供孩子们喝。

此后,每逢寒暑假和周末,黄丽群那不足60平方米的屋子里总是挤满了人。屋窄人多,她还特意拿出了3万块钱扩建屋子,以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引导“迷途”青少年走上正轨

黄丽群除了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外,还十分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每个假期,黄丽群都邀请派出所的干警到社区上课,进行“以案说法”,增强青少年学生抵制黄赌毒的意识。为了让孩子们远离毒品,她还会编写禁毒歌谣,让禁毒观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对于一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黄丽群也付出了不少心血来挽救。她除了会对他们进行开导之外,还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找到奋斗的目标。多年来,她先后对12名有不良表现的青少年进行转化教育,还帮助11名家庭有困难的青少年复学。

黄丽群曾经为了一个面临小学升初中,但因调皮顽劣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学生,亲自上门恳求一所中学的校长接纳他。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她还一直跟踪关注这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其循循善诱下,那名学生最终有了极大的转变。

在黄丽群的影响下,她所在社区的60多名老人也参与到“共建文明和谐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黄丽群带领他们成立了南亭社区志愿服务队,按各人专长,开展对社区青少年的服务与教育工作。

如今,黄丽群仍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尽管收入并不多,但她在带领志愿者们去做公益活动的时候,仍会毫不犹豫地慷慨接济那些比她更困难的家庭。“这些事情也是我力所能及的,平时生活省一省这些钱也就出来了。”她微笑着说。

她的家人都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她的丈夫知道她很忙,平时会帮她做家务,她的儿子也会拿钱给她作开展活动的经费。对于他们,黄丽群除了爱还有感激。她坦言道,只要还活着,她就会坚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来源:《西江日报》,记者:徐玉君,编者有增改)广东好人篇见义勇为邓雄飞勇救女童的“托举哥”

邓雄飞,男,1970年出生,肇庆市高新区八村人,第二届肇庆市道德模范,入选2012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榜”。

他似雄鹰,腾飞而上,直冲云霄。勇救女童的“托举哥”——邓雄飞托起的,不仅是一个稚嫩的生命,而且还托起了人性和道义,托起了社会的正能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命之托 大爱之举

2012年6月11日上午9时左右,在肇庆市高新区景安街一栋居民楼前,出现了惊险的一幕:一名两岁多的女童头部和双手卡在防盗网上,身子悬在半空。危急关头,一名男子用手把小女孩托起来,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成功救下女童。这位不顾个人安危托起女童的人叫邓雄飞,就住在女孩家楼上。当他听到“救人啊,有小女孩要掉下来了”的喊叫声后,探出头往下看,看见女童头部和双手卡在防盗网缝隙里,已经不会哭了,没什么反应。邓雄飞见状马上拿起自家的木梯,顺着木梯爬到天窗,走到该楼的楼顶,然后再顺着防盗网的侧面慢慢从楼顶徒手爬向5楼的防盗网上方。由于时间紧急,他连绳子都没有带,是徒手爬下去的。成功救下女童后,邓雄飞慢慢从5楼防盗网上方爬回楼顶。看到女童并无大碍后,就默默离开,到医院去接因哮喘病发作正在输液的妻子回家。

对于当时徒手攀楼救女孩,邓雄飞显得很淡然,而当时目睹整个过程的人,却感觉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大家都称赞邓雄飞是大英雄!

当天中午,和妻子一起回家的邓雄飞在家门口与前来答谢的女童母亲相遇,对方的千恩万谢让邓雄飞和妻子不知所措。女童母亲拿出“红包”要答谢孩子的救命恩人,邓雄飞和妻子坚决不收,说:“救孩子是本分,谁看到了都会救,孩子没事就好,钱绝对不能收。”邓雄飞家里虽不富裕,但他认为救了人,收人钱财心里会不舒服。

当日,邓雄飞现场救人的手机视频被围观的群众发上微博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进行了报道,将邓雄飞的事迹传遍全国。接着《人民日报》要闻版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同时配发评论《最美,就在你我身边》,称赞邓雄飞的义举“彰显了人性最宝贵的品质——善良”。同时,省市媒体也对肇庆“托举哥”进行了大量报道,市领导对邓雄飞进行了慰问。孝老爱亲好邻里 见义勇为活雷锋

今年45岁的邓雄飞,家中有妻子和两个老人、两个正在读中学的孩子。夫妻俩靠在高新区附近的市场卖菜维持生计。邓雄飞原本和妻子在江门帮岳父料理生意,过得还不错。可是,1996年,他的父亲患了肝癌,为了照顾父亲,邓雄飞毅然放下生意,举家搬回肇庆市高新区老家,他给父亲做饭、洗澡,带着父亲去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的大医院看病,后来连大旺防疫站的护士每次看到他,都会说他就是经常带父亲去看病的孝顺儿子。

邓雄飞对父亲百般孝顺,对妻子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妻子早年生下儿子后,患了哮喘病,每天晚上,只要躺在床上,哮喘病就会发作,妻子的病让邓雄飞没睡过一个好觉,为了不影响丈夫休息,妻子提出分房睡。但是邓雄飞怎么也不同意,说:“你发病时总要有个人在身边照顾,万一发生什么事怎么办?”邓雄飞悉心照顾妻子,尽着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在邓雄飞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一对儿女也经常做好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的儿子连续两个月不吃早餐,把节省下来的早餐费捐给灾区。他知道家里困难,没有向父母要钱捐款,自己偷偷地饿肚子。女儿邓碧莹说:“爸爸经常教导我们要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家人眼里,邓雄飞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有责任感的好丈夫、以身作则的好父亲,在邻居眼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邻居。而他救人的义举被媒体报道后,他成了一个有着英雄光环的“托举哥”。但是邓雄飞觉得这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他说:“我是以平常心对待这件事的,救了人以后,我的生活还是这样,其实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社会就和谐了。”

热心助人、见义勇为,邓雄飞托举起一个幼小生命的同时,也托举起向善的力量。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义举感动了南粤,他被评为2012年第二季度“广东好人”。孝老爱亲钟经金好丈夫、好父亲、好村民

钟经金,男,1945年5月出生,广宁县石涧镇沙心村村民,入选2012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榜”、2012年上半年肇庆市“身边好人”。

他22年毫无怨言地照顾瘫痪的妻子,遵守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他艰辛培育子女,扛起一位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他又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对妻子不离不弃,患难与共,是一位好丈夫

钟经金和妻子从1968年结婚,到2011年8月28日妻子离世,他们共同生活了43年。1989年6月18日,妻子因病瘫痪了,22年来,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独自一人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他用行动遵守了他对妻子一生的承诺——做一位好丈夫。

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先给妻子倒尿、倒屎、换尿片,然后倒水给妻子漱口、洗脸,接着做好早饭,拿给妻子吃,等妻子吃完早饭后,就给妻子清洗疮口、涂药。到了中午,又是端茶、送饭。晚饭后,帮妻子擦身、清洗疮口、涂药、洗衣服。他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和妻子聊天:今天村里、乡里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哪个孩子给家里打来了电话,都说了些什么……就这样,边唠叨边干活,不知不觉夜也深了。

妻子经常生病,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疼。他寻医问药,熬药送汤,熬夜是经常的事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了22年。2011年7月,妻子病重入住医院,他每天默默地守在妻子身旁,直到妻子离世。对子女尽职尽责,培育孩子成材,是一位好父亲

妻子瘫痪后,抚养孩子的重担压在钟经金一个人身上。那年,他的五个孩子都在读书,孩子们知道家里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加上母亲重病,父亲的肩上更有千斤重担,孩子们想放弃读书外出打工,他不同意,对孩子们说:“现在是读书的年龄,就要好好读书。”他咬紧牙关,艰辛地供五个孩子上学。

他从来都没有打过孩子,只是在饭桌上跟孩子们讲一些很朴素的道理,比如:今天老二哪一点做得好,老三哪一件事如果怎样处理会更好些。就这样,他把为人处事的情理融入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孩子们健康成长。现在,五个儿女都已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当了老师,三儿子和四女儿在县城当了机关公务员,小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在县城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位好村民

钟经金虽然家庭的担子很重,但是他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建设和管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他是村里的一位卫生保洁员,每天认真清扫村道,清除垃圾池里的垃圾。他同时担起村里自来水日常管理的责任,村里的自来水是从离村子很远的大山坑引下来的。每到大风或大雨过后,山上的大储水池就有一些杂物漂着,有时会堵住出水口。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水质,影响村民们的饮水。因此,每到大风或大雨过后,他都会扛着锄头上大山坑去处理杂物。大雨刚过,崎岖的山路很滑,很难走,他顾不上这些,只是用心做好工作。村里的人都说:“自来水交给经金叔来管理,好放心。”

钟经金,一个朴实的农民,他以默默奉献书写着一个端正肃立的“人”字,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村民。孝老爱亲莫成群超越血缘的母爱

莫成群,女,195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省四会监狱退休工人,入选2012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榜”、2012年下半年肇庆市“身边好人”。

每当人们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一般只会想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是有这么一位后娘,同样让她的继子、儿媳感受到了无边的母爱。她,就是莫成群。

莫成群是四会监狱的一名退休工人,她的家庭是一个重组家庭。她1981年与警察陈汝清结婚,当时,陈汝清前妻留下了二儿一女,都尚未成年,莫成群与前夫的儿子还不到三岁。重组家庭里最难当的就是后娘了,若是处理不好,这个家庭将会变得鸡犬不宁。但是,这个本来不被看好的重组家庭,却和睦地生活了30多年。这个家庭多次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莫成群也被大家公认为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婆婆。

莫成群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她丈夫中风长达十年,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儿子、儿媳能安心工作,她几乎包揽了照顾丈夫的所有工作,她体贴入微,无怨无悔。因为长期照顾丈夫,用力过度,她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曾卧床近三个月,不能下地,虽经多方治疗有所好转,但腰痛脚麻一直困扰着她。儿媳要她多休息,但她仍然坚持带病照顾丈夫和孙儿,操持家务。

后娘的身份经常遭人非议,因为很多后娘常常苛待继子女,而维护亲生孩子,但莫成群不这样。她常说,她把丈夫和前妻生育的儿女都当作自己亲生的,四个孩子不分彼此,同是一家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孩子小的时候,莫成群在吃饭、穿衣、读书各方面都一视同仁,尽管自己亲生的儿子是家里最小的,可她从不偏袒,而且更关心丈夫的儿女。后来,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莫成群为他们操持结婚生子、工作调动,样样都劳心劳力,从无怨言。多年来,她以母亲博大善良的胸怀,体贴包容儿女的一切。儿女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她的关爱,还她以尊敬与孝顺,不知情的人都看不出他们之间无血缘关系。

都说婆媳关系是家庭里面最关键也是最不好处理的关系,莫成群这个婆婆和儿媳的关系却非常融洽。她常说,只要真心实意、像待自己亲闺女一样待儿媳,做一个好婆婆并不难。她是一个善良的好婆婆,1996年年初,丈夫的大儿子死于非命,大儿媳还很年轻,大孙子才一岁多,看着老来丧子的丈夫、青年丧夫的儿媳、年幼丧父的孙子,她非常痛苦。她一边安慰丈夫和儿媳,一边照顾孙子,默默地支撑起遭受重大打击的家。她和丈夫商量一定要帮助儿媳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让儿媳振作起来,首先要解决儿媳的就业问题和孙子的户口问题,使她既有生活来源又可以照顾儿子。于是她帮儿媳办起士多店,儿媳理解公公婆婆的一片苦心,十几年来努力经营着士多店,莫成群在帮着带孙儿的同时,经常在士多店帮忙,儿媳生意忙,走不开,她就去送饭送水,从无怨言。现在儿媳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她逢人就说:“如果没有婆婆的善良和包容,我走不到今天。”

每个幸福的家庭背后肯定有一位辛劳付出的女人,莫成群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图什么回报,她用自己的善良与包容,用超越血缘的母爱,维护了一个重组家庭的幸福与安稳。诚实守信陈瑞爱以德兴企带头人

陈瑞爱,女,汉族,1970年12月出生,广东新兴人,高级兽医师,华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获得“中华爱国英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广东省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和“广东省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评为第二届肇庆市道德模范,入选2013年上半年“广东好人榜”。

横扫妖孽驱魔瘴,并非靠天降甘霖,靠的是智慧之矛、科技之盾。年青巾帼,时代骄子,以法律作天平,以大爱为砝码,诚实守信,以德兴企,勇担社会责任,为企业铺就了一条宽广的五彩路。她就是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瑞爱。勇担社会责任 打赢动物疾控战“疫”

2002年,陈瑞爱牵头创立了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研发带头人。她秉承“以德兴企,诚信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开拓、创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带领员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成功研发了禽流感疫苗,采用国内领先的技术,建成了最早的符合国家生产禽流感疫苗标准的GMP车间,实现产业化生产。

2004—2006年期间,禽流感疫情暴发,为尽快控制疫情,国家农业部指定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定点生产企业。陈瑞爱接到任务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全体生产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国家农业部提供了优质的禽流感疫苗近60亿羽份,使全国多个省份存栏鸡群的免疫覆盖率达到100%,使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她因此被评为“广东省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先进工作者”。之后,她又不断进行产品质量优化,提升产品品质,使禽流感疫苗产品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

2007年4月,我国的养猪业又受到了“猪高热病”(蓝耳病)的致命打击,全国肉价飙升,老百姓买肉难。陈瑞爱向国家农业部提出组织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申请,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批准和大力支持后,她迅速组织疫苗生产供应,用最短的时间为国家农业部提供优质蓝耳病疫苗8000万头份,供应了全国15个省份的疫苗,为国家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和恢复养猪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项目还获得了科技部的2008—2009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2009年她又牵头引进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提供了更为稳定、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