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1:08:2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0242-8

Ⅰ.①中… Ⅱ.①中… Ⅲ.①高血压防治指南Ⅳ.①R544.1-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36422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编    著:《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0242-8

策划编辑:王凤丽

责任编辑:鲍爱宁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

顾    问 刘力生 孔灵芝

名誉主任委员 吴兆苏

主 任 委员 王 文

副 主任委员 姚崇华 朱鼎良

撰 稿委员会 陈鲁原 陈伟伟 初少莉 黄 峻 孔灵芝

       李南方 刘力生 路方红 孙宁玲 唐新华

       王 文 王增武 吴兆苏 姚崇华 周晓芳

       朱鼎良

学 术委员会 鄂啟顺 陈鲁原 陈伟伟 初少莉 崔 炜

       段 琳 杜雪平 华 琦 顾东风 郭艺芳

       韩清华 黄 峻 霍 勇 孔灵芝 雷正龙

       李南方 林金秀 林曙光 刘 丽 刘力生

       卢新政 路方红 马吉祥 马淑平 宁田海

       潘长玉 彭晓玲 孙宁玲 孙 刚 孙英贤

       唐海沁 唐新华 王 斌 王临虹 王 浩

       王继光 王淑玉 王 文 王增武 吴海英

       吴良有 吴寿岭 吴兆苏 谢良地 严晓伟

       姚崇华 袁 洪 张亮清 张宇清 赵连友

       周晓芳 朱鼎良 朱曼路

咨 询委员会 东黎光 董 忠 段英伟 蒋天武 李永锦

       李瑞莉 刘云军 王 惠 吴 浩 吴 伟

       向全永 于国治 易春涛 张向东 张秀娟

秘    书 隋 辉 何新叶

通讯作者:王 文 wangwen5588@126.com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100037前  言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的切入点和关键措施。

为适应新医改的需求,为高血压基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主导下,2009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有关临床、预防、社区防治专家编制了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随后开展了“燎原计划”,积极宣传推广指南,免费发放指南十余万本,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受到基层欢迎,对基层高血压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适应高血压基层管理的新需求,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基层卫生司的支持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于2013年10月启动了指南的修订,更名为《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经专家讨论,更新或强调的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血压测量,把高血压患者从人群中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②鼓励开展家庭自测血压,稳步推广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逐步代替水银血压计。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心血管危险度(低、中、高危)来决定治疗措施,强调降压的同时,要干预其他危险因素。④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⑤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⑥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有利于血压达标。⑦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一次。⑧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⑨强调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指南》修订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血压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证据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经临床、管理、社区防治、公共卫生专家及部分社区医生多次讨论,力求简明扼要、便于基层操作。《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学会协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单位积极宣传推广《指南》;媒体、企业和社会予以积极的支持。希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认真学习和掌握《指南》,以便应用于高血压防治的实际工作中,指导和促进高血压防治工作。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2014年10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要点

1.定期测量血压,将人群中未知的高血压检测出来,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

2.规范测量血压,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3.因地制宜检查、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根据总危险决定治疗时机和措施。

4.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明确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5.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限盐、限酒、减轻体重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6.五大类降压药(CCB、ACEI、ARB、利尿剂、β阻滞剂)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选择,根据药物的强适应证选择使用。

7.对2级或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可起始用小剂量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8.一般高血压治疗的血压目标是小于140/ 90mmHg。

9.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采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加量或加另一种药)。

10.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标者3个月随访一次,未达标者2~4周随访一次。

11.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

12.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教育,改善降压治疗依从性。第一节 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的检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的第一步;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故俗称“无声杀手”;只有检出高血压,早期预防与治疗,才能保护心脑肾靶器[1]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高血压的检出非常重要。[2]一、血压的测量(一)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的基本手段,血压值是诊断与治疗的主要依据,亦是疗效评估及基层医生工作考核的指标。因此,推广规范化的血压测量尤为重要。(二)血压测量的规范1.血压计的选择

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但近期仍可使用台式汞(水银)柱血压计。2.血压测量方法

按照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要求,规范地测量血压(附件1)。二、高血压的检出(一)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健康成年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最好每年测量1次。

2.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1)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或各类从业人员体检;(2)计划性的辖区内成人高血压普查或建立健康档案;(3)利用特定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亦可利用公共场所放置的公益性血压计测量血压;(4)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患者实行首诊血压测量制度。(二)易患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易患人群包括:(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22(2)超重(BMI 24~27.9kg/m)或肥胖(BMI≥28kg/m)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5尺)(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4)长期膳食高盐(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2两及以上)〕(6)年龄≥55岁

2.易患人群一般要求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3.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4.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测量血压。[3](三)初次血压升高者的处理

初次血压升高指第一次发现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如重度升高〔即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重度升高,可诊断为高血压。如轻、中度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而<18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而<110mmHg)者,建议4周内再复测血压2次,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断为高血压;复测血压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则增加血压测量次数(每3~6个月至少测1次);对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对上述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及相应的处理(详见有关治疗章节)。

第二节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一、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4]诊断为高血压。二、血压水平分级

18岁及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续表注:(1)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的诊断依据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三、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5]1.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疾患。对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可参考附件2。各地在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两个档次(见表2)。表2 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的检查评估指标续表注:TC:血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2.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表3、表4)。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的主要内容如下: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

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任何级别)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血肌酐轻度增高);高血压(任何级别)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表3 简化危险分层项目内容表4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危险度分层表注: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本基层指南中的高危包含《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很高危。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临床疾患的具体内容见表3。四、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5%~10%的高血压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

1.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有:慢性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2.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1)高血压发病年龄小于30岁(2)重度高血压(高血压3级)(3)降压效果差,血压不易控制(4)血尿、蛋白尿或有肾脏疾病史(5)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6)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或伴自发性低血钾(7)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8)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股动脉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9)长期口服避孕药者五、高血压患者的评估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高血压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患做出评估。1.病史采集(1)病史:

了解高血压初次发病时间(年龄),血压最高水平和一般水平,伴随症状,降压药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尤其注意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2)个人史:

了解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油脂、盐摄入)和嗜好(酒精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女性已婚患者,注意询问月经及避孕药使用情况。(3)既往史:

了解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病史。(4)家族史:

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及其发病年龄。(5)社会心理因素:

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及文化程度。2.体格检查(1)记录年龄、性别(2)测量血压:老年人测坐位、立位血压(3)测量身高、体重,腰围(4)其他必要的体检:如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及大血管杂音等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

①尿常规(尿蛋白、尿糖和尿沉渣镜检)

②血常规(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

③血生化:血钾、空腹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肝功能

④心电图(2)选择性检查:

有条件的单位可做以下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胸片、眼底、餐后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脉搏波传导速度等。4.评估有无靶器官损害

有以下症状和体征者提示可能有靶器官损害,需要做进一步的相应检查。(1)心脏:

心悸、胸痛、心脏杂音、下肢水肿;(2)脑和眼:

头晕、眩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3)肾脏:

眼睑浮肿、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腹部肿块,腰部及腹部血管杂音;(4)周围血管:

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不对称、脉搏异常、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第三节 高血压的治疗一、高血压治疗的目标

1.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6,7]

2.目标血压: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 90mmHg以下;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可以再适当降低。

3.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综合干预患者所有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患。

4.血压达标的时间: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治疗2~4周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1~2级高血压,一般治疗后4~12周达标;若患者治疗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二、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高血压初步诊断后,均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见流程图1。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治疗;中危、低危患者可分别随访1个月、3个月,多次测量血压仍≥140和(或)≥90mmHg,推荐或考虑启动降压药治疗。图1 初诊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及启动药物治疗流程图三、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确诊后,应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大多需要长期坚持降压药治疗,前者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后者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非药物治疗有明确的轻度降压效果,如肥胖者体重减轻10kg收[8,9]缩压可下降5~20mmHg;膳食限盐(食盐<6g/d),收缩压[10]可下降2~8mmHg;规律运动和限制饮酒均可使血压下降。对于高血压患者及易患人群,不论是否已接受药物治疗,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限盐是预防治疗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非药物措施。

2.非药物治疗目标及措施见表5,健康处方见附件3。[4]四、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1)小剂量开始: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对2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起始可以用常规剂量。表5 非药物治疗目标及措施续表续表(2)尽量用长效药: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积极推荐使用一天给药一次而药效能持续24小时的长效药物。若使用中效或短效药,每天须用药2~3次。(3)联合用药:为了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2级及以上高血压或高危患者要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4)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更适合该患者的降压药。

2.常用降压药的种类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噻嗪类利尿药(D)、β-受体阻滞剂(BB)。以上5类降压药及固定低[12]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如有必要,还可以选择α-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治疗的原则;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我国常用口服降压药物参见附件4。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适当增加其他基层常用降压药。基层常用降压药及使用方法参考附件5。

3.降压药物的选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药物。首先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强适应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1)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13-15],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高血压,尤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适用。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联合应用。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注意咳嗽等不良反应,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作用确切,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患者有益,也适用于ACEI引起的咳嗽而不能耐受者。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4)噻嗪类利尿剂: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

[16]之一。利尿剂尤对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有益。可与ACEI或ARB、钙拮抗剂合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基本不影响糖脂代谢。大剂量利尿剂对血钾、尿酸及糖代谢可能有一定影响,要注意定期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痛风为禁忌证。(5)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适用于高血压伴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心绞痛、快速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或心率偏快(心率80次/分及以上)的1~2级高血压。对心血管高危患者的猝死有预防作用。可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哮喘及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慎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耐量异常者或运动员。大剂量长期使用对糖脂代谢有影响,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糖脂代谢影响不大。注意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综合征。(6)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为常用的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应用时注意其相应组成成分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降压药物选择的原则可参考表6。

4.降压药的联合应用(1)降压药组合方案:降压药组合方案如下,优先推荐以下6种[17-19]组合方案:

①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CEI

②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ARB

③ACEI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④ARB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⑤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和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