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札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7:24:25

点击下载

作者:华盛顿·欧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试读:

见闻札记

美国文学之父的传世佳作

读懂英伦内涵的经典

美国富有想象力的第一部真正杰作

国内最完整的全译本

见闻札记

[美]华盛顿·欧文 著

刘荣跃 译

内容简介:

华盛顿‐欧文(1783-1859)一生曾三度赴欧,在英、法、德、西等国度过17年。在这期间,他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819年起,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1820年汇集成《见闻札记》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流传甚广,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见闻札记》的艺术水平,超过了他的其它任何一部作品。它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本故事和散文集,其中的《作者自述》、《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名篇。

目录

修订版序

……

美国文学之父的传世佳作(译序)……刘荣跃

一、作者自述……

二、航程……

三、罗斯科……

四、妻子

……

五、瑞普·凡·温克尔……

六、英国作家论美国……

七、英国的乡村生活……

八、破碎的心……

九、撰书术……

十、一位皇家诗人……

十一、乡村教堂……

十二、寡妇和她的儿子……

十三、伦敦的礼拜天……

十四、伦敦东市场街的猪头酒店……

十五、文学的易变性……

十六、乡村葬礼……

十七、客栈厨房……

十八、幽灵新郎……

十九、威斯敏斯特教堂……

二十、圣诞节……

二十一、公共马车……

二十二、圣诞夜……

二十三、圣诞日……

二十四、圣诞餐……

二十五、伦敦古迹……

二十六、小不列颠……

二十七、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

二十八、印第安人的品性……

二十九、波卡罗克特的菲利普……

三十、 约翰·布尔……

三十一、小村引以为豪的人……

三十二、垂钓者……

三十三、睡谷的传说……

跋……

译者简介……“我无妻室儿女需要供养,不管这是好是坏。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一

旁观察他人的命运与冒险,以及他们如何扮演自己角色;我感到这些角色犹

如在普通剧院里或露天舞台上一般,丰富多彩地展现于我眼前。”

伯顿修订版序

如下各篇文章,除两篇外均在英国写成;我本打算写一个系列,并为此作了种种记录,而本书里的篇章仅为系列中一部分。但限于当时的情况,我计划尚未成熟便不得不将它们一篇篇寄往美国,时时部分地或分期地发表出来。我最初并无意在英国发表,明白其中多数内容只会让美国读者感兴趣;事实上,英国出版界对美国人的文学作品所采取的严厉态度,也使我望而生畏。

第一卷作品就这样不定期刊登了,此时它们已开始穿越大西洋,并发表在《伦敦文学报》上,备受称赞。据说,伦敦的一位书商有意将其结集出版。我因此决定自己编撰稿子,这样不无益处,至少可以亲自修正审订。于是,我把从美国寄来的已刊印的作品交给着名出版家约翰·默里先生(他对我友好关心),请他审阅,同时告诉他,假如他果真有意让拙着面世,我手头尚有足够的稿子出版第二卷。几天过去后,默里先生没有任何消息,我便给他寄去一封短信,信中我把他的沉默看作是对拙着无声的拒绝,并请求把留给他的作品退还给我。如下是他的回信:

亲爱的先生:

我恳请你务必相信,对于你的善意我确实心怀感激,并且你颇为高雅的才能也使我满怀真诚敬意。我公司出版社里此时挤满工作人员工人,我只有一间办公室处理事务;

昨日我也忙得不可开交,否则我会高兴见你一面。

假如我不适合出版你的大作,只是由于我看不出有何余地——有了如此余地我方能在彼此之间获得恰当的理由,否则出版此书确实不能让我满意。

不过我会竭尽所能促进其流通,并非常乐意关注你未来的计划。

谨此致候。

您仍然忠实的仆人  约翰·默里

这真是令人失望,而假如在英国再版问题完全由我决定,我也许会就此作罢,不敢继续。可是我又担心会出现某种盗版。此时我想到了出版商阿奇博尔德·康斯特布尔先生,在去爱丁堡期间我曾受到他盛情款待。不过我最初决定先把作品交给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当时还不是爵士),因为几年前在阿博兹弗德时他曾热情接待过我,鼓励我把作品给他一阅;而对于我早期的作品,他还在别人面前加以赞扬。我因此将《见闻札记》中已刊印出的作品,通过公共马车用包裹给他寄去;我同时给他写了一封信,提及自从我有幸受到他款待之后,我的情况便出现了转机,从而我在写作上取得一些成功,这对我是至关重要的。我于是恳求他审阅一下我寄去的作品,看看它们是否适合在欧洲再版,并确认康斯特布尔先生是否愿意出版。

我的包裹通过公共马车寄到司各特在爱丁堡的地址,而信则邮寄到他乡下的住处。第一批邮件刚到我就收到了回信,此时他尚未见到我的作品。“你的信寄到阿博兹弗德时,”他说,“我在乡下凯尔索。现在我正要去城里,我会和康斯特布尔谈谈,尽量把你的想法告诉他——请相信,这是让我再高兴不过的了。”

而我提到的关于命运转机一事,又使敏感的司各特不无关切,他怀着天生具有、讲求实际有效的善意,已在设法帮助我。他进一步告诉我爱丁堡将创办一份周刊,并有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才予以扶持,使其充分获得一切必要的稿子。用于编辑职位的经费十分充足,每年五百英镑,编辑还可以适当享有其他优越条件。这一职位显然由司各特负责安排,他坦诚地提供给我。但他明白表示,此项工作多少带一些政治色彩,他担心刊物所采用的调子不适合我。“不过我之所以贸然提出这个问题,”他补充说,“是因为就我所知,你是最有资格担当如此重任的人,也许还因为那样你便必然会到爱丁堡来。假如我的建议不妥,你只需对此事守口如瓶就是了,也并无任何害处。‘看在我的份上请别冤枉我呀。’可假如与此相反,你认为这工作适合你,那么尽快通知我,请把信寄到爱丁堡城堡街。”

随后他又从爱丁堡给我寄来短信,补充道:“我刚到此处,并浏览了一下《见闻札记》。作品的确不错,如果可能的话,我越来越想‘诱骗’你下海了。不过这样的事情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在最初时;但我们会尽量把它们排除掉的。”

如下是我的回信,草稿有些欠妥,在寄出的抄写稿中作了些修改:“您的来信让我多么高兴,我简直难以表达。我开始觉得,好像自己过于冒失无礼了;但不知怎的,您身上焕发出的亲切宜人的阳光,温暖着每个卑微胆小的生灵,使之产生勇气和信心。您在文学方面的提议,既让我吃惊又让我欣喜,因为我远没有您所赞扬的那些才能。”

我继而解释,说我发现自己尤其不适合所提供的职位,这不仅由于我持有的政治观点,而且由于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我的整个生活,”我说,“都是散漫无序的,任何井井有条的工作或规定的身心劳动,于我均不适宜。即便我现有的这点拙才,也难以很好发挥,并且倘若从命,我还得对自己的思想变化严加注意,犹如要对风标的变化密切观察一般。也许经过实践与训练,我能做到更加规范,但就眼前而论,我仿佛是个本国的印第安人或顿河哥萨克人,无法从事按部就班的职业。“因此我必须一如既往地生活,能写时则写,而非该写时写。我将时时迁居,写眼前的事物所启发之感想,或想象中产生之事情,以期不久写出更加美好丰富的作品。“我这是自私的表现吧,但除让你看到我多么无用外,我不知有何更好办法回答你的提议。如果康斯特布尔先生愿意买下我手头的货,我将受到鼓舞,继续从事此项艰巨事业;这与吉普赛人交易其觅到的果实,略有相似之处——他时而仅能拿出一只木碗,时而又仅能拿出一只银杯。”

从事编辑一职或许会给我带来麻烦,司各特知道我并无此意,在回信中表示遗憾,但他并不惊奇。之后,他回到我们此次通信最初的话题上,详细谈到作家与出版商之间需要达成的种种条件,供我选择。此外他表示相信,我这部作品以及我在美国创作的其余作品将会取得成功,这使我倍受鼓舞。“我不过尽了微薄之力,着手与康斯特布尔沟通而已,”他补充道。“但假如你不辞辛苦给他写信,必定发现他对你的提议会关心备至的。或者,如果你认为必须先见我一面,我一月内将去伦敦;就我目前的经验而言,凡我能办到之事,尽凭你吩咐。上述所说,我已无甚补充,唯有以真诚之心,请康斯特布尔对此事商议一番。”

然而,我尚未收到这封极其热情的信前,已决定不再指望任何大书商出版发行拙着,而是自费出版,不论好坏全看它自身价值如何。我将此意写信告诉司各特,并很快收到回信:“我不无高兴地说,你将在英国崭露头角了。自费出版作品,当然并非上策,因为书商无法从中大发其财,必然对其发行严加阻挠。但就此类事情而言,他们已无计可施,不能全然将作家与大众之间的路堵死,虽然他们一度干得很好,就像约翰·班扬《圣战》中的迪亚博纳斯,把‘昂德斯坦丁老爷’宅第的窗户堵死那样。有一件事我深信不疑,即你必将闻名于英国大众,为他们所赞扬——如果我无此真意,便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有一份名叫《黑檀爱丁堡杂志》的刊物,诙谐幽默,颇有地方特色,你若什么时候看到它,即可见到最后那期里有一篇短评谈及你的大作。作者是我的一位朋友,我曾向他介绍你的文学才能。他叫洛克哈特,是个才华出众的青年,不久会成为我家一员。本刊下期将用文字和图片,评介我的挚友尼克博克。康斯特布尔对商谈你作品一事,颇愿考虑,但我预计,当

你名声四起,将会

从托莱多传至马德里。

的时候,他更愿意如此——而此种状况将不会太久。我希望大约本月中旬到伦敦,待与你再度握手时,必定高兴万分。”《见闻札记》第一卷如我所愿自费出版,由一位无名的出版商在伦敦付印,也并未像对一般着作那样采取种种办法大肆宣传,以便引人注目。不过,先前发表在《伦敦文学报》上的摘录,和该刊编辑给予它的赞美之词,仍然引起一些关注。但正当发行顺利时,我那位可敬的书商不到一月即宣告破产,致使销售中断。

在这节骨眼上,司各特到了伦敦。我身陷泥潭,向他求助;他比赫拉克勒斯还仁慈,鼎力相帮。经他力荐,默里很快同意继续承担先前拒绝的出版发行工作。于是第一卷再版了,第二卷也得以付印,从此默里便成为我的出版商。他无论做任何事,均体现出公平、坦率和宽容的精神,从而获得受之无愧的“书商大王”称号。

这样,承蒙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热诚友好的帮助,我在欧洲开始了文学生涯。我向他表达感恩之情,以纪念这位心灵高尚的伟人;而这样做,也不过略微偿还了我所欠下的人情而已。——可是在他的同代文人中,凡向他求过帮助或忠告的人,谁又没得到他最为及时、慷慨而有效的支持呢!

华盛顿·欧文

1848年于向阳屋

美国文学之父的传世佳作(译序)

刘荣跃

1

关于美国文学的历史,严格说不过约两百年,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相比,它历时最短但发展最快。在欧洲大陆上,对美国文学作品不屑一顾的不乏其人,原因之一是它缺乏悠久传统。不过,在19世纪初期,美国文学作品便开始赢得英国与欧洲大陆有识之士的承认。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美国散文家和短篇小说家。他一生曾三度赴欧,在英、法、德、西等国度过十七年。在这期间,他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819年起,他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1820年汇集成《见闻札记》,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流传甚广,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司各特和拜伦等人成为他的知交,萨克雷称其为“新世界文坛送往旧世界的第一位使节”。本书被誉为美国富有想象力的第一部真正杰作,“组成了它所属的那个民族文学的新时代”。作品的艺术水平,超过了他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它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不少篇章富有传奇色彩,情真意切,引人启迪,动人心魄。欧文其他杰出的作品尚有:《纽约外史》、《一个旅行者的故事》、《哥伦布传》、《大草原游记》、《阿尔罕伯拉宫》、《征服格拉纳达》和《布雷斯布里奇庄园》等,其中《纽约外史》是他早期的一部成名作。

这里,我们不妨从美国作家查尔斯·达德利·沃纳着的《欧文传记》中,看看其代表作《见闻札记》当年受到欢迎的情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许可以对于我们认识本书的影响有所帮助:“它仍然赢得了公众,给我带来名声,因为一本具有独创性的书在美国是有些非凡出众、不同寻常的。我被人注目,让人拥抱,一段时间因自己获得的名气而受到抬举。我发现自己待在纽约觉得不自在,于是出去旅游了一次。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大受关注。我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生机,与我现在截然不同,我为早年品尝到深受公众喜爱的滋味兴奋不已。”可以说本书充分体现了“欧文散文”的特色,在世界名家散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与风格,堪称是世界文学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灿烂明珠。

本书原名为《杰弗里·克雷恩绅士见闻札记》,亦即欧文当初用笔名“杰弗里·克雷恩”出版了此书,正如他用笔名“迪德里希·尼克博克”出版了《纽约外史》一样,以便出于某些考虑一时起到隐身的作用。

2

这部作品大致包括故事、散文和文学评价三类,彼此既有一定连贯性,又可单独成篇。就欧文的故事和散文而言,也只是一个大致划分,并无明确界线。有的以故事叙述为主,但也不乏抒情色彩;有的以抒情描写为主,但也包含引人的故事。所以小说和散文自然天成地融为一体。

抒情味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妻子》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故事。男人有一位美满妻子的确非常幸运,他会觉得生活充满欢乐和阳光。好妻子能和丈夫同甘共苦,尤其在“共苦”上最能体现其伟大之处,因为不少人是同甘容易共苦难。人在遭受重大打击时,精神比较脆弱,这时如果能得到心爱人的安慰和帮助,便会重振生活勇气,创造新的美好人生。可见爱人的理解和支持非常可贵。《妻子》正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极其感人的故事。但故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饱含浓浓情意。请看如下散文似的描写,多么形象生动:

蔓藤优美的叶儿一直将橡树缠绕,并被树身高高举向

阳光;当雷电劈开强壮的树干,它仍然会用其爱抚的卷须,

紧紧将橡树环抱,同时紧贴碎裂的树枝。同样,上帝绝妙

的安排是,在丈夫幸福时刻,女人仅为附于其上的装饰;

但在丈夫突然灾难临头时,则成为他的支柱,给他慰藉,

巧妙分担其内心深处的痛苦,轻轻扶起他低垂的头颅,抱

紧其破碎的心。《破碎的心》也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爱情故事,写一个女子因为失去心爱的人而心灵破碎,直至悲哀地死去。女人的最大幸福恐怕是得到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其次才是取得事业上的成就,而男人一般说来是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虽然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女人也希望男人事业有成)。这种看法已为很多人认同(尽管也有其偏见)。所以女人的感情特别丰富。能得到一个深爱自己的丈夫,她便会感到极大满足,生活快乐;但假如爱情婚姻不幸,她的生活会是多么阴郁沉重啊!爱情的确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破碎的心》,我们深深同情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并祝愿天下女子都能找到自己幸福的爱情。小说情节简单,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抒发情感,所以真难以单纯把它归入小说或散文。《乡村葬礼》同样抒发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这里又触及一个人生的重大主题。人生是短暂的,在大千世界里不过几十年时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力求生活快乐,有意义。但人终有一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于是就有了各种风俗习惯的葬礼,尤其是如果死者生前深为人们所爱,葬礼就更加讲究。是啊,所爱的人离开了世间,但他却给活着的人留下许多美好回忆,怎不令人怀念呢!而各种庄严的葬礼正表达了对死者深切的哀思。这也是《乡村葬礼》所表达的东西。

总之,阅读和翻译本书,我总感到一股浓浓的抒情味贯穿始终,使我为之心动。这也是我喜爱这些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学作品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以情动人,缺乏感情的作品绝算不上好作品。

追求古朴是作品的第二个特色,也反映了作者的个性。欧文对于古老的风俗习惯、历史遗迹崇尚之至。关于“圣诞”的那几篇作品,他真是描写得津津有味,细致入微:教堂里传来悦耳的乐声,家人们快乐地团聚在一起,亲友们互赠礼物,常绿树分布于房屋和教堂各处,街头乐团尽情地欢歌……在《伦敦古迹》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略爱探古寻旧,喜欢考察伦敦,寻访古迹,它们多见于城市的幽深之处,深藏于荒凉的砖块和泥灰之中,几乎难得一见;不过它们倒从周围平淡无奇的世界里,给人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情趣。”但作者对于古朴典雅的追求,有时甚至让人产生过分之感。窃认为任何事情都应一分为二,不可太绝对。古代的东西有其纯朴之美,但新生的事物也有其清新之美。而社会要发展,还得有不断的变革和改良。我们不能老是抱住过去的东西不放,否则即变成守旧和古板——这毫不可取。欧文的“思古幽情”是比较突出的。

作品的第三个特色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与此非常相投相通,很能感悟作者在优美的大自然中那种极其畅快的心情。说到大自然我便心旷神怡,充满喜悦。那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美景,雄伟的高山,明净的流水……时刻令我向往,只要一有机会我便急不可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热爱大自然恐怕是每个人的天性吧,只是有的人表现得尤为强烈。《航程》使我们仿佛看到一片辽阔的海洋,它时而汹涌澎湃,时而风平浪静,呈现出各种神奇美妙的东西。《英国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看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感受到人们生活的纯朴和恬静。那美丽的园林,宽阔的草坪,高耸的大树,成群的鹿子,蜿蜒的小溪,等等,确实令人陶醉!此外,《伦敦的礼拜天》、《作者自述》、《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等均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四个特色是富有传奇色彩。这集中体现在《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和《幽灵新郎》上,前两篇常被选为欧文的代表作之一,可见传奇作品在欧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三篇作品都构思奇特,耐人寻味。《瑞普·凡·温克尔》叙述温克尔为避开性格凶悍的老婆藏身在卡茨基尔山区,沉睡二十年后醒来发现妻子已故,住屋成为废墟,世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作品深刻揭露了温克尔懒惰无能、不求上进、落后时代的不良品性,颇有揶揄味道。《睡谷的传说》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烘托,展现了一个着魔般的偏僻山村的生活情景和人物性格。在这个神奇的山谷里有各种各样神奇的传说,如无头幽灵黑森,伊卡博德·克兰传奇的冒险经历等等,使山谷笼罩着浓厚的魔幻气氛。《幽灵新郎》构思巧妙,扣人心弦,亦颇有妙趣。男爵要把美丽的女儿嫁给一位未曾见面的新郎,可是新郎在赴婚途中不幸被强盗杀害。一路的朋友前去告诉这个可悲消息,但却和新娘一见钟情,无法吐露实情。不久他忽然离开,令大家迷惑不解。随后他又像幽灵一样悄然返回,带走了新娘。最后真相大白,经过一番曲折经历他们终于结为相爱的夫妻。由此读者不难感受到故事所笼罩的传奇色彩。

关于文学评价,本书主要有《罗斯科》、《英国作家论美国》、《文学的易变性》和《撰书术》等。《罗斯科》评介英国18至19世纪的一位作家及诗人。他成就卓着,品格优良,令作者倾慕。他的那种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确值得学习。《英国作家论美国》一文,评述英国人对美国的歧视和偏狭。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不像英国那样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但它堪称后起之秀,发展迅猛,不可低估。事实也证明它已成为世界强国。过去英国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歧视局面已不复存在。《文学的易变性》指出,无论曾经怎样辉煌过的作家和作品,都终会衰败下去。这是历史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是新陈代谢,我们不必为之悲哀。文学如此,其他事物不也同样如此?《撰书术》反映作者见到的在撰书上的一种“盗窃”倾向。作家们充分利用他人着作,大量摘取,据为己有,这当然不对。但这又是一个“度”的问题。“借鉴”他人的知识,灌输新的东西,应该得到肯定,因为知识彼此连贯,互相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文学评价这样严肃的主题,作者也写得有声有色,形象活泼,妙趣横生,因而说服力强,颇值玩味。在《撰书术》中作者这样写道:“这里是陈腐文献一个隐僻的水池,现代作家们却时常光顾,提取满满一桶桶古典学问,或‘不受污染的纯洁英语’,使其肤浅的思想小溪得以充盈。”《文学的易变性》构思奇特,通过作者与小四开本书的对话,生动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文学思想,读来毫不枯燥乏味。在谈到罗斯科自强不息的精神时作者写道:大自然“把天才的种子撒向风中,虽然有的死于石头狭缝,有的丧生于荆棘丛里,但有的却能扎下根,勇敢拚搏向上,享受阳光沐浴,使原本贫瘠的土地长出美丽的奇花异草。”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欧文的语言十分典雅细腻。“诗文并茂”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每篇作品开头多引一首小诗,暗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文中也时时引用诗歌。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运用,耐人寻味。

3

就小说、散文、诗歌的翻译而言,它们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绝不可等同视之——这是我后来接触这本以散文为主体的翻译后,产生的深切体会。近二十年前,我读到英文版的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这本传世佳作时,即十分喜爱。尽管原文深奥古雅,阅读有一定难度——这是业内人士所认同的——但我仍然能为之心动,兴奋不已。我决定把它译成中文,享受“再创作”的欢乐。于是,我怀着一股热情,带着一股冲劲,竟然把不少人认为“难译”的该作译成中文。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经验,我的初稿并不成功,最大毛病是忽略了散文翻译的特殊要求——文采。散文又有“美文”之称,所以特别讲求文采二字。除本身要有丰富的内涵外,其语言应力求“美”,给人以艺术享受。它不像小说,能够以情节取胜,以情节动人。相对而言它的情节较淡,大多无甚情节。因此,散文是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取胜,以文采动人。能欣赏散文、诗歌的人,比只能欣赏小说的人,从文化修养上说大概高一个档次。我们翻译的散文,面对的是前一类读者,如果毫无文采,怎能给人以美感?于是我的初稿便出现“太直”、“平淡”、“口语化”、“不精炼”等问题。唉,原文既能打动我,为什么译出来就黯然失色呢!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散文翻译的规律,没有意识到欧文的风格文采问题。

于是,为了把握散文翻译的规律,更好地译出散文的韵味,笔者又沉下心来,专门研读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翻译的和原创的。读的时候我细心体会,力求从优秀的散文中去“悟”出散文语言的特色和规律,以便运用到自己的翻译上。有了这样的准备后,我确实感悟到了散文所具有的一些特有东西,比如语言简练,富有文采等。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悟的,一旦心有所悟必然就会取得一些收获。在翻译上也是如此。

有了这样的准备工作后,在有关老师的帮助、指点下,我把近二十万字的初稿推翻,重新一句句修改,几乎是重译了一遍。虽然花费不少心血,但十分值得,收获不小,让我永生难忘。修订后的稿子尽管仍然有应完善之处,但比起初译稿已颇有改进,尤其在风格文采上,至少有点散文的“味”了,比较接近欧文的文笔文采了。现举例如下,予以说明。

在《作者自述》一文里,欧文以优美的文笔抒发了他的喜好:

“I was always fond of visiting new scenes and observing strange characters and manners.Even when a mere child I began my travels and made tours of discovery into foreign parts and unknown regions of my native city;to the frequent alarm of my parents and the emolument of the town cryer.As I grew into boyhood I extended the range of my observations.My holy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I made myself familiar with all its places famous in history or fable.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ted or a ghost seen.I visited the neighbouring villages and added greatly to my stock of knowledge,by noting their habits and customs,and conversing with their sages and great men.I even journeyed one long summer’s day to the summit of the most distant hill,from whence I stretched my eye over many a mile of terra incognita,and was astonished to find how vast a globe I inhabited. ”

这段文字还算不上深奥。我初译如下:“我总喜欢游览新奇景色,观察奇特的人物和风俗。我还是个小孩就开始了旅行,经常到我出生城市的不同地方,不为人知的地点去探索,常常令我父母惊恐,不过小贩们倒是得到了好处的。进入少年时代,我观察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放假时,我下午便漫游于周围地区,熟悉了所有历史上或寓言中着名之地。凡发生过凶杀抢劫或出现过鬼魂的场所,我无所不知。我参观邻近的村庄,观察其风俗习惯,与哲人和大人物交谈,从中积累了许多知识。我甚至在一个漫长的夏日,徒步旅行,爬上一座十分遥远的山顶,从那儿举目遥望数英里远鲜为人知的地方,惊奇地发现我所居住的地球多么辽阔。”

译文虽较通顺,但就是缺乏“散文味”,谈不上美感。下面是我修订后的译文:“我总喜爱游览新奇美景,观赏奇风异俗。幼年之时,我便四处漫游,走过不少地方,深入故土的异域他乡,作一番探索。为此,父母常感惊恐,不过公告传报员却受益不少。及至少年,观察范围更趋广泛。每逢假日下午,我便畅游四周。由此,历史上或传说中的着名地方,我无不知晓。哪里有过凶杀抢劫,哪里出现过幽灵,我均能一一告知。我去邻近的村庄,观察其风俗习惯,与贤明之士和不凡人物交谈,从而知识大增。在一个漫长的夏日,我甚至远走他乡,爬上一座高山,极目远眺,凝视尚未去过的陌生地带。目睹我所居住的地球广阔无垠,我惊叹不已。”

修订后的文稿,多年前得到有关着名刊物认可并予以发表。这是我文学翻译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我深知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关于散文译文,我颇读过一些。夏济安先生的译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译笔确实富有文采,堪称佳译。可若干年前我对照原文阅读时,还以为不“忠实”,“过左”,怀疑是否可取——那是我浅薄无知的表现。我们从事的是“文学翻译”而非“文字翻译”,讲求整体效果,即“神韵”。表面“忠实”的译文实则不忠。如果说,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因“雅”字而不尽完美,窃以为就散文翻译而言,是极为完美的。美文不雅何以叫美文?散文失去了文采,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读来索然无味。译文要有文采,译者必须有较深的外文功底。散文语言一般比小说语言难度大,若外文功底不足,便无法对原文“深有所悟”。其次是要有较深的中文功底和文学修养,这是不言而喻的。再就是要把握散文翻译的特殊规律,注重文采,给人以美感,以高雅的艺术享受。就翻译而论,不同的体裁需要有不同的翻译手法,从而体现出不无个性的风格特征。散文翻译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它与小说翻译必然是有区别的。不少小说可以通过情节取胜,但散文大多没什么情节,很多情况下靠文采取胜。所以散文又有美文之称。笔者认为,翻译散文一定要尽量表现出它特有的“韵味”,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除了对此要有所意识外,译者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译文与原文在字面上的忠实,更重要的还在于神韵上的忠实,而在散文与诗歌的翻译方面大概尤其如此。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不力求在神韵上下功夫,翻译出来的散文就会显得太直,平淡无味,缺乏文采,也就是缺乏散文的那种“韵味”,那种美感,让读者少了一种阅读散文的艺术享受。为了说明笔者强调的这种散文韵味,这里不妨举两个实例,读者或许能更清楚地了解到笔者的翻译手法。如下一段译自《作者自述》一文,曾多次被读者和研究者引用,受到肯定:“美国有辽阔的湖水,如海洋般银波闪闪;有巍峨的群山,色彩鲜明;有富饶的山谷,植物茂密,鸟兽众多;有巨大的瀑布,在幽静的山中隆隆作响;有广袤的平原,草木青葱起伏,天然而成;有深广的河流,庄严肃穆地流向海洋;有人迹罕至的森林,宏伟壮观;有蓝蓝的天空,夏日彩云飞舞,阳光灿烂,魅力无穷。不,美国人若欲观赏壮丽美景,美国已绰绰有余,无需他求了。”有评论者认为“译者以对等的排比句译之,八个含有动宾结构的排比句一贯到底,犹如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声势夺人,较之原文,毫不逊色。”

4

由于原文古雅,因此阅读有较大难度——这或许是在今天名着重译普遍的情况下,仍不多见本书中译本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之所以毅然决定不畏艰难完成此项工作,也主要是基于对作品的喜爱——否则绝对翻译不好的。我能深切感悟到作者的心声,感悟到他心灵的震颤。为尽量保证质量,我曾反复研读原着,每天翻译进度缓慢,反复修改。而此次出版,笔者又专门抽出时间再次认真作了全面修订,从而使拙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完整反映出了原着的本来面目。最重要的是全部译出了近两万字的欧文“原注”和“附言”之类的说明文字,这对于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作品不无益处。拙译2003年首次出版时,曾略去《修订版序》、《罗斯科》、《约翰·布尔》和《波卡罗克特的菲利普》这些篇章,2008年第一次修订再版时将其全部译出。此次第二次修订再版,又将所有原注等译出(未标明原注的均为译者注),同时对个别地方的用词进一步作了规范和调整,对有疑点的地方对照原文进行了核实和完善。在译诗的押韵上,也力求体现原文的韵律,以便尽量表现出原诗的韵味,同时让读者对西诗的押韵方式有所了解。

重新阅读、修订,仍然使我感到十分愉悦,这除了因为作品本身的魅力外,也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认可。此译本如基本能体现作者的主题思想和创作风格,我将十分欣慰;但我明白拙译中的不足在所难免,诚恳希望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我深表谢意,并将努力使之完善,以无愧于美国文学之父的这部传世佳作。

本书根据1978年Haskell Springer编,Twayne Publishers出版的《华盛顿·欧文全集》翻译。

2003年5月一稿

2008年2月第一次修订

2014年10月第二次修订于天府雄州·四川简阳

一 、 作者自述

我赞同荷马的观点,即正如蜗牛出壳不久

变成蟾蜍,被迫造一个栖身之处;从本国漫游出来

的旅行者,很快亦成大怪,必须改变住处与习惯,

随遇而安,而非随己所愿。

约翰·利利着《尤菲斯》

我总喜爱游览新奇美景,观赏奇风异俗。幼年之时,我便四处漫游,走过不少地方,深入故土的穷乡僻壤,作一番探索。为此,父母常感惊恐,不过公告传报员却受益不少。及至少年,观察范围更趋广泛。每逢假日下午,我便畅游四周。由此,历史上或传说中的着名地方,我无不知晓。哪里有过凶杀抢劫,哪里出现过幽灵,我均能一一告知。我去邻近的村庄,观察其风俗习惯,与贤明之士和不凡人物交谈,从而知识大增。在一个漫长的夏日,我甚至远走他乡,爬上一座高山,极目远眺,凝视尚未去过的陌生地带。目睹我所居住的地球广阔无垠,我惊叹不已。

我年岁愈增,愈加喜欢漫游。种种游记书籍,令我爱不释手,读得废寝忘食,以致把学校日常功课忽略。我多么渴望在风和日丽之际,漫步码头,看只只船儿远去。我心驰神往,凝视它们愈来愈小的风帆,想象中随之漂向天涯海角。

此种爱好,当时不过朦朦胧胧;以后读书更多,思想更广,爱好亦更具有理性,更加明确。我到美国各地游览。但我并非仅喜爱美丽风光——果真如此,便毋须去国外旅游,因为自然赐予美国的妩媚,并不少于其他国家。美国有辽阔的湖水,如海洋般银波闪闪;有巍峨的群山,色彩鲜明;有富饶的山谷,植物茂密,鸟兽众多;有巨大的瀑布,在幽静的山中隆隆作响;有广袤的平原,草木青葱起伏,天然而成;有深广的河流,庄严肃穆地流向海洋;有人迹罕至的森林,宏伟壮观;有蓝蓝的天空,夏日彩云飞舞,阳光灿烂,魅力无穷。不,美国人若欲观赏壮丽美景,美国已绰绰有余,无需他求了。

然而,欧洲自有其迷人之处——它能给人以历史与诗意的联想。那里不乏艺术杰作,上流社会生活风雅,当地古老习俗奇异非凡。不错,我的祖国朝气蓬勃,前程似锦;而欧洲历史悠久,其留传的珍品丰富多彩。即使一座座废墟,也在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一块朽石即是一部编年史。凡功名远扬之处,我均渴盼一游,似乎欲步一步古人后尘,流连于坍塌的城堡,面对摇摇欲坠的高塔凝目遐想——简言之,我欲脱身于平凡的现实,沉醉在古昔朦胧的壮丽之中。

此外,我真诚渴望一睹世上的伟人。美国诚然也有自己的伟人,每个城市均不乏其例。我本人就曾置身其中,几乎觉得相形见绌,惶惑不安;因为对一个区区小人而言,最感到懊恼的莫过于处处在伟人脚下,尤其是都市伟人。然而,我仍然迫切想见见欧洲的伟人,因为我曾读过许多哲人的着作,得知一切动物在美洲都要退化变质,人也不例外。所以我想,欧洲伟人一定比美洲伟人高明,正如阿尔卑斯山的顶峰,比哈得孙河的高地巍峨一般。不少英国游人一到美国就高傲自大,自命不凡,见此情景我更坚定了上述观点;而我也深信,这些英国人在本国并非一、二流之辈。总之,那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我一定要亲眼去见一见,看看我从中退化出来的巨大民族。

满足我此种漫游的强烈爱好,或许有幸,或许不幸。我曾漫游各国,人生的千变万化见识不少。哲学家观察事物总是细致入微,而我无法做到,只像个喜爱美景的普通游人,以悠闲自在的眼光作一番观赏,似乎从每家图片店窗口漫步而过。吸引我的,时而有优美的写生画,时而有奇异的漫画,时而有可爱的风景画。现代旅行者,时兴游览时手中握笔,记录下所见所闻,回去便写出很多美文佳作;既然如此,为了给朋友增添一种趣味,我也零星涂写几笔。可是,当我对记下的随笔小品回头一顾时,不禁心中惘然,发现由于我性情闲散,竟然把重大内容置之一旁——而每个欲着书立说的游人,总会对此细加考察。恐怕,我会像一个蹩脚的风景画家,令人失望——他游览了欧洲大陆,却不改喜好四处闲游的本性,随心所欲,到穷乡僻壤去写生作画。因此,他的速写本里不乏村舍、美景和无名遗迹,却将圣彼得大教堂、古罗马圆形剧场、特尼尔瀑布或那不勒斯海湾忽略,整个作品居然不见一幅冰川或火山画。

二 、航程

船儿,船儿,你漂向海洋,

我把你遥望,

向你探问,

你守卫什么?

筹划什么?

心向何方?

一船出国贸易经商,

一船留下守卫边疆,

一船自远方归来,财富满舱。

喂,可爱的船儿,你将漂向何方?

——古诗

凡去欧洲观光的美国人,必须远涉重洋,但这不失为一个绝妙的准备过程。他将尘世与俗务一时摆脱,心境宁然——此种情绪尤其宜于观赏新鲜生动的景象。你看这大海,浩瀚无边,宛如一页现存的白纸,铺开于两个半球之间。举目遥望,尽皆一色;犹如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浑然一体,其变化极难觉察。故土一旦从眼前消失,一切便成空白,直至你踏上大海彼岸;此时,你又立即被抛向另一个喧嚣而新奇的世界。

陆地旅行,景物连绵不断,所见人事接踵而至,人生的故事得以继续,因此,我们不会有太多离愁别绪。不错,我们在远游中每前进一步,都拉着“一根长长的链条”;这链条环环相扣,我们可以沿此返回,感到其末端仍然把我们与家紧紧连着。但在大海上航行,我们便瞬间脱离一切,仿佛先前还在平稳牢固的锚地,现在忽然被解缆,漂向一个疑惑丛生的世界。一片汪洋,把我们与家断然分开——这并非想象,而是千真万确。大海常遭风暴袭击,变幻不定,令人担忧,使你宛如远在天边,难以重返家园。

至少我的情形如此。祖国的蓝天,像浮云消失在地平线下;目睹此景,我仿佛觉得关于美国的大书我已就此合上,终于有闲暇作一番悠然的遐想,之后再打开另一本书。那片故土,也正从我视野里消逝;我一生最可爱的东西,无不珍藏其中。当我重返故园,她将发生怎样的变迁?我自己的变化又将如何?——一旦起程远航,怎知道这翻腾不息的大海要将你漂向何方?至于何时重返故乡,是否有幸再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你均不得而知。

如上所述,海上一切皆为空白——此言应予纠正。一个人若喜爱幻想,勤于思索,便能在航行中发现可供思索的事物比比皆是:不过它们是大海与天空的奇迹,使你把世间置之脑后。我喜欢于夏季风平浪静之日,漫步至船后的栏杆,流连忘返,或爬上主桅楼,在大海平静的胸怀里,沉思默想数小时之久;举目凝望一团团金光灿烂的云块从地平线上徐徐显露,将其幻想成美妙仙境,同时把我臆造之物置于其中;注视缓缓起伏的波涛卷起银色浪花,似乎欲奔向幸福的海岸。

我从一个令人眩晕的高度,看海里种种怪物笨拙地嬉戏;我虽然并无危险,但仍感到畏惧,此种感觉实在有趣。只见群群海豚在船头两边翻滚,虎鲸将巨大的身躯漫漫浮出海面,或者,贪婪的鲨鱼像个鬼怪在蓝海上猛冲而过。这时我凭着想象,把曾经听到和读过的一切,幻化入海里——犹如漫游于深不可测的波谷中的鳍状兽群,潜伏于地球最深处的怪异之物,以及渔夫水手颇爱讲述的狂暴幽灵。

有时,远处忽然出现一叶孤帆,沿海边微微滑行,引起我另一番遐想。那片小小的世界,也急于奔赴坚实庞大的土地,多么有趣啊!人类发明了船只,便立下一座荣耀的丰碑:风浪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征服,天涯海角彼此相连,上帝的恩赐得以互惠——南方一切华贵之物,无不涌入北方贫困地区;知识的光芒普照大地;四处可见到文明社会的善行义举;天各一方的人们得以团聚。而昔日,大自然似乎让一个巨大障碍横隔其间,无法超越。

某日,我们发现一个奇形物体在远处漂浮。海上这片浩瀚的世界单调沉闷,因此某物一旦出现就会引人注目。原来是一只桅杆,船身必定已彻底毁损,残余的围巾仍然依稀可见,一些船员曾用它们将自己系于桅上,以免被海浪冲走。船为何名,无迹可查。这失事的船只显然已在海上漂浮数月:一簇簇水生贝壳类动物紧附四周,两侧漂浮着长长的海藻。

我想,船员们此刻身在何处呢!他们早已不再挣扎,在咆哮的风暴中葬身海底,尸骨在大海深处发白。寂寞与遗忘,像波涛一样将他们淹没。他们何以遭此厄运,不得而知。怎样的哀叹曾飘随船后,他们凄凉的家中,曾有过怎样的祈祷!情人、妻子和母亲,每天又是怎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消息,期望忽然听到漂泊大海的船只一点音信。然而,期待怎样变得黯然,成为焦虑,成为恐惧,成为绝望。哎呀!船上可资珍爱的纪念物均无从获得,人们只知道船出了港,“从此杳无音信!”

眼前这只破船一如往常,令人想起许多可悲的往事。尤其在傍晚,晴朗之日突然天昏地暗,十分可怕,一场疾风暴雨将至;先前还一帆风顺,此刻便不得安宁。我们围着一盏孤灯坐下,其光昏然,室内因此更阴森可怖。大家依次讲述关于船只遇难的故事。船长讲的虽然不长,但使我尤为感动。“一次,我乘坐一艘牢固的船,”他说,“沿纽芬兰海岸航行,遇上当地常见的漫天大雾,白天也看不多远。一到夜晚,天气十分阴暗,两船之遥的东西都辨认不清。我点亮桅杆顶部的几盏灯,随时观察,以免碰到前面的小渔船,那些船习惯停在沿岸。风呼呼地猛刮,船飞快行驶。突然,值班海员发出‘前面有船!’的惊呼——话一出口两船就撞上了。那是一只停泊的纵帆船,船身正好横对我们。上面的船员都在睡觉,连一盏灯也忘记升起。我们沉重的大船正撞中它胸怀,猛烈将它撞沉,并从其上面穿越而过,向前驶去。当它在我们身下渐渐沉没时,我瞥见两三个不幸的人半裸着身子,从船舱奔跑出来——他们刚从床上惊起,就在尖叫声中被海浪吞没。我听见风中传来他们被淹没时的哭叫。狂风把这声音卷到我们耳边,随之刮走,再也听不到了。那些哭叫声让我永生难忘!过了一些时间我们才得以调回船头,因为船速太快。我们尽力返回原地,猜想那只小渔船可能停泊的地方,并在浓雾里四处巡游了几小时。我们又鸣放信号枪,看是否能听到幸存者的呼叫;然而四周一片寂静——他们从我们眼里、耳里彻底消失了!”

我承认,类似故事使我美好的幻想一时化为乌有。夜愈深,风暴愈猛,使大海波涛汹涌,翻腾不息,发出沉闷可怕的声音。海水一浪高过一浪。有时,头上的阴云似乎被闪电撕裂,只见闪电在滔天的白浪上空震颤,随之而来的黑暗因此更为恐怖。这片汹涌的汪洋之上,雷声轰鸣,在巨浪中回响,连绵不断。我看见船在咆哮的海面摇晃,颠簸,竟然保持了平衡,或者说仍未被巨浪卷沉,堪称一奇。帆桁时时沉入水中,船头几乎被波涛淹没。有时一个巨浪迎面冲来,仿佛要将它倾覆,唯有巧妙地把握好舵方能使其免遭重创。

我回到船舱,可怕的场面仍然萦绕脑际。狂风从帆缆呼啸而过,发出丧葬似的哭声。桅杆吱嘎作响,船在汹涌的海浪中挣扎时,舱壁紧绷,发出呻吟,令人胆战。我听见海浪一次次猛击船身,在耳边咆哮,好像正围着这漂浮的监狱怒吼,寻捕食物——哪怕一个钉状的小孔,接合处的一点小缝,都会使之乘虚而入。

但有一天,大海平静安宁,和风宜人,一切忧愁顿然消失。天气这样晴朗,风儿如此和美,谁不为之欣喜呢。船鼓起风帆,欢快地在微波中乘胜前进,此时它多么傲然,多么英勇——好像意欲称霸大海!

也许,一次航行,我即可将所思所想记录成书,因为思绪几乎连绵不断——不过我该上岸啦。

这天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桅头传来“陆地”的叫声,令人激动不已。美国人初次见到欧洲,总会心潮澎湃,妙不可言,唯有身临其境者,方能心有所悟。只“欧洲”这一名字,便会使他浮想联翩。这是一个“希望之乡”,他童年时之所闻,学生时之所思,无不珍藏其中。

从那时起,直至亲临欧洲,我皆满怀激动。战舰像守护的巨人悄然潜伏于海岸,爱尔兰岬伸入海峡,威尔士大山高耸入云,这一切令我兴味盎然。船驶向默茨河时,我用望远镜观察沿岸。整洁的村舍,置身于美丽的灌木与绿草之中,我凝目遥望,欣喜不已。一座大寺,日见腐朽,成为废墟,常春藤蔓延其上。附近山顶有一座乡村教堂,其尖塔直刺天空。种种景观,无不为英国所特有。

此刻风平浪静,船很快靠住码头。只见人群熙来攘往,有的悠闲自在地旁观,有的热切期待亲友。有个商人似乎颇为精明,眉头紧皱,神情不安,我由此得知他专为接船而来。他两手插入衣兜,若有所思地吹着口哨,来回踱步;见他与众不同,人们专为他让出小道。船上、岸边的朋友不时看见对方,发出欢呼和问候。一个衣着简朴、举止异样的年轻妇女,尤其引起我注意。她从人群中挤出,船靠岸时急切地寻找着,看久盼的人儿在何处,显得失望焦虑。忽然,我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呼唤她。原来是个不幸的水手,此次航行他病魔缠身,人人同情。每遇到晴朗天气,同伴就在甲板阴凉处为他铺一张床垫。但近日他病情加重,整天躺在吊床上,咕哝着,希望死前见妻子一面。船沿内河行驶时,他已被扶至甲板,此刻正靠支索,面容消瘦,极其苍白,难怪妻子充满爱意的双眼都没能把他认出。可一听见他的声音,她就立即转过身去,顿时眼里悲哀无比。她攥紧双手,发出一声轻微的尖叫,默默站着,痛苦万分。

此时周围的人多么匆忙噪杂。熟人相见,朋友问好,商人交易。唯我一人独处一旁,无所事事。没有友人见我,没有任何人同我欢呼致意。我踏上了祖先的土地——却感到置身此处,我倒成了一个陌生的人。

三、罗斯科

服务于人,

作下界的守护神,

勇敢地追求崇高真理——

我们因此高于爬行兽群,

得以永放光彩——此即人生。

——汤姆逊

外国人一到英国利物浦,就迫切想先游览某些地方,“雅典娜神殿”即其中之一。它造型大方,颇为别致;藏书室堪称一流,阅览室宽敞舒适,难怪文人学士多云集于此。每到这里,总能见到许多人物,他们严肃庄重,专心看书读报。

一次,我正观光这文人圣殿,忽然看见一人步入阅览室。他年事已高,身材魁梧,或许一度傲然挺立,但漫漫岁月——或忧思焦虑——已使其微微驼背。高贵的罗马人之风度,在他身上不难一见;他头部特别,或许讨画师喜欢;因为思虑不止,额上留下道道皱纹;然而他两眼炯炯,焕发出诗心光彩。置身熙来攘往的人群,他真像是鹤立鸡群。

我询问其名,方知正是罗斯科其人。我不禁略为退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即大名鼎鼎的“作家”啊,其声名远扬天涯;即使在美国的穷乡僻壤,我亦曾和他心心相连。在美国,我们惯于仅凭作品了解欧洲作家,因此,将其想象成普通凡人,奔波于烦琐或卑微之事,与芸芸众生共行于尘土飞舞的世间,确实难以做到。在我们心中,他们已属高级生物,焕发出天才的奇光异彩,时刻置身于光辉灿烂的文学殿堂。

他是研究美第奇的杰出史家,所以刚见其身处熙熙攘攘的国民行列,我富有诗意的想象为之震动;但正因为处于如此环境,罗斯科先生才享有令人钦佩的崇高权利。有的人仿佛仅凭自身努力出类拔萃,以不可抗拒的精神,只身穿越重重障碍,面对种种逆境拔地而起;我每当见此情景,颇觉有趣。艺术需要勤奋,而自然似乎乐于使其受阻,以便使她从幼稚走向成熟。她会偶然获得一件富有朝气的精品,为此扬扬得意。她把天才之种撒向风中,虽然有的死于石头狭缝,有的丧生于荆棘丛里,但有的却能扎下根来,勇敢拚搏向上,终于受到阳光沐浴,使原本贫瘠的土地长出美丽的奇花异草。

罗斯科先生即属此辈。其故乡显然非文人才子的沃土;他身居商业闹市,家道贫乏,无亲无助;但他不懈自勉,自食其力,并且几乎全凭自学,战胜道道难关,终于卓有成就,为民族增光添彩,竭尽所能促进家乡发展,使其日臻完美。

的确,正是其上述特性,使我对他兴味十足,特意向同胞谈及。尽管他成就斐然,但英国属于颇有智慧的民族,杰出作家比比皆是,而他仅为其中一员。然而,那些人只求虚荣,或自寻其乐,其历史对世人毫无告诫可言,要么则显示出脆弱矛盾的可耻品性。至多,他们易于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溜走,纵情于文人享乐自私的生活,沉迷于孤傲势利的精神里面。

相反,对赐予天才的种种特权,罗斯科先生从不索取。他并不囿于思想的花园或想象的天堂,而是投身于生活的阳光大道;他在路边搭建凉亭,让出外旅行、背井离乡的人身心爽快;他挖掘纯洁泉源,让辛劳的人洗去一天的尘土与酷热,吸取新鲜活泼的知识溪水。“其人生日常美丽”,人们可对之加以思考,自我完善。其美并非无与伦比,太超凡出众,似乎高傲无益,而是体现出积极纯朴、可仿可效的佳德——人人伸手可获,但不幸许多人不屑一顾,否则世界已成天堂。

他的一生,尤其值得美国公民注目。美国年轻活泼,其文学等诸多高雅艺术,必须与日常需要的粮草齐生并长。艺术的提高,并非靠全体人民投入一切时间和财力,亦非靠高贵的保护人施予光彩,而靠聪明理智、热心公益的个人,从追求世俗利益中夺得短暂时光即可。

由此,我们可知一位高尚的人,即使靠业余亦能大有作为,对周围的人事影响深远。一如其“美第奇”——他似乎把这位统治者,作为纯粹的古物模型加以钻研——他将自身的历史与家乡的历史彼此交织,因此家乡的名望便成为其美德的丰碑。在利物浦,凡优雅开明之处无不有其足迹。他发现,财富之潮仅涌动于商业大道,于是从中盗取活跃的流水,用以滋养文学花园。他以身作则,不懈努力,将商业和文化有效地融为一体(在最近一文中,他也意味深长作过如此建议);并且他已实际证明,二者可以多么美妙地互为协调,彼此促进。一个个高尚杰出的文学和科学协会,让利物浦名声大振,民众倍受激励;但要知道,它们多由罗斯科先生发起并且鼎力相助。利物浦迅速壮大,殷实富足,将与大都市在商业上一比高低;每思虑及此,我们不难发觉他为英国文学事业确实立下汗马功劳,为唤醒市民意志,促进其思想进步颇有贡献。

在美国,我们只知道罗斯科先生是“作家”,而在利物浦人们称之为“银行家”,据悉他生意颇不景气。听说有的富人同情他,而我毫无此心。窃以为,他根本毋庸同情。凡是只为俗世、仅于俗世活着者,每遇逆境即沮丧不堪;但像罗斯科其人,怎会向受挫的命运低头!挫折只会驱使他寻求自身丰富的精神资源,寻求内心的高尚友人。而这,优秀人物有时亦难做到,他们四处游荡,竟然与卑者为伍。而他置身世俗之外,生活于古人与后人中间。他和古人一道,刻苦用功,共享幽居独处的美妙;和后人一道,胸怀大志,以求未来成果斐然。此种人物,孤独寂寞时即处于至高享乐之中。高尚思想由此而生,它们是伟大心灵固有的养料,一如“吗哪”从天而降,被送至这荒凉世界。

我一边深思熟虑,一边有幸对罗斯科先生的处境作更深了解。我与一位绅士驱车游览利物浦,他忽然转向穿过一扇大门,进入一个优美的环境。片刻后,只见一座软性石的宽大住宅,呈希腊式风格,虽然有所变异,但亦优雅宜人。旁边有倾斜的草坪一块,美丽之至,簇簇树木长于其间,以作点缀,使这富饶、和美之地更显丰采。默西河宽阔平静,婉蜒从青葱的大草地中穿越而过;地平线上,威尔士高山耸入云霄,相融于远方美景。

罗斯科最辉煌之际,即最喜欢居于此处。它一度雅致舒适,广纳客人,是文学活动的宁静场所——可房屋如今已冷清寂寞,一片荒凉。我见书斋窗户面向柔和的远景,但扇扇紧闭,藏书不复存在。两三个可厌的家伙荡来荡去,大概系律师之类。我仿佛在参观一口古老的源泉,它曾被神圣的林荫掩护,泉水淙淙,但现已干涸,积满泥土,蜥蜴和蟾蜍爬于破碎的大理石上。

罗斯科先生的藏书既有珍本又有外文着作,他研究意大利历史,即从中吸取丰富素材。我问及书的命运,原来已流失于拍卖商的小木槌下,散布全国。附近好心的人蜂拥而至,一如打捞沉船者,赶到这被冲至岸边的高贵船只,夺得半点残物。若允许对此情景作可笑的联想,不妨想象某个古怪之物,奇异地闯入这学术领地。侏儒在搜查巨人的军械库,抢占不会使用的武器。我们还可想象,一群投机商皱着深谋远虑的眉头,争论一位昔日作家装帧别致的书籍,以及给人启迪的页边注释;或某个卓有成效的采购员,带着精明而迷惑的神态,一心投入所获得的黑花体字作品的交易。

罗斯科先生虽然遭遇种种不幸,但这不失为一个美妙的插曲,必然令学人青睐:与书作别似乎令他心疼不已,唯有此事让他耿耿于怀。书虽然沉默寡言但意味深长,能给人纯洁思想和美好时光;当你身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