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美化类活动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0:08:26

点击下载

作者:王莉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美化类活动指导手册

校园美化类活动指导手册试读:

前言

为此,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五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丛书,不仅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方案等指导性内容,还包括阅读、科普、歌咏、器乐、绘画、书法、美化、舞蹈、文学、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游戏、智力、收藏、棋艺、牌技、旅游、健身等具体活动项目,还包括节庆、会展、行为、环保、场馆等不同情景的活动开展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套丛书适当配图,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不仅是广大学校用于开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学习的最佳实用读物,还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NO1.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校园环境管理的意义

校园环境的概念

校园环境可以解释为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情况与条件。校园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房屋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为校园自然环境;又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可统称为校园的人文环境。

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良好风尚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

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越能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校园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激发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因而学校是否针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无疑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1.物质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在“桃李不言”的特点上,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

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2.组织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组织环境是一种以各种形式的制度为特定载体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具体来讲包括行为规范体系、决策条例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学校的组织环境自然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它是校园环境文化由低级向高级跃进的有利保障。所以,这个系统的环境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能力和素质的程度。

3.精神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生态系统,其精神环境从学生个体角度看,精神环境又是心理环境。它是学校环境文化中最坚韧的物质和内核,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校园精神、学校形象等方面。

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文化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

帮助广大师生树立以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科学态度、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高尚品格为目标的校园精神环境,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客观、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休舆论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4.活动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生态系统,其活动环境是指社团学术活动以及满足师生不同需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活动形成的校园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动态表现,又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学生的主要场所——校园,其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十分重视活动环境的创造和设计,以便发挥其独有的教育作用。

5.文化环境的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

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校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1)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所受教育时间越长对学校环境文化要求就越高,依赖性也越强。校园已经由传授知识的单一功能体转变为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娱乐生活等一身的多功能体。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追求知识,而且追求娱乐、追求生活、追求艺术。

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否文化化、艺术化、实用化、舒适化、卫生化、优雅化、整洁化、安静化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果校园环境条件过于简陋、杂乱,缺乏现代文化气息和艺术雅趣,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破灭,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失重感觉。(2)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嘶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

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3)校园环境变化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人化的环境,每一处、每一时都带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目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多元化信息。所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信息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有利、积极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智力的发展。“智商在丰富的环境与贫乏的环境中能够上升或下降并确实上升或下降了”。(4)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的环境文化需要越来越大,它所能负载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更增加了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程度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5)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

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类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有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有的校园环境文化受社会上特态化、商品化、通俗化文化的消极影响,逐渐丧失作为独立于大众流行文化的精英文化所独具的鲜明个性和特质,品位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出现了表层性、世俗性倾向;随着群体意识的弱化,个性意识的增强和物态文化的诱惑,有的学校出现了理想追求的淡化和价值观念的紊乱;有的青年师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兴趣屡屡发生转移。所有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声誉的提高。

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

6.文化环境的功能

概括起来说,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很多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典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操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些功能的发挥显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5)素质教育功能。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这块主阵地中,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学校要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各级、各班来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之外,而需要营造学校这个小阵地。

营造好学校这块阵地固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校园环境文化是一块不可缺少的方面。因为,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其置身于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境地,可以使学习在一种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中健康地成长。

总之,从整个校园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种能让学生才华得到升华、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发展的校园环境文化创设实践活动,正是实施素质教育极好的内容,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对这块阵地的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决不是单一的文化宣传阵地,它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学校的教育者以积极地组织规划好这块环境文化阵地,从不同的内容出发,做到各自不同的要求,以便发挥其独立的教育效果,使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学风校风、领导力、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体现和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色以及目的追求、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只要学校领导重视,面向学生全体,不断创新,校园环境文化进取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其特有的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和重要作用。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教学环境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决不是随意的或自发的,而是取决于是否对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因此,学校应根据一定的理性原则,应用现代理念,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并且持续地加以优化,从而使教学环境发挥积极的功能,防止消极影响,以建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有机整合的新型课程与教学系统,达成既定的教学目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环境设计的意义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之一,人们从事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要进行一定的设计。同样,教学环境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学环境的设计。

所谓教学环境设计,就是指为了创造或改善教学条件,对教学环境进行的整体或局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安排。教学环境设计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学校物质环境设计,也包括校园心理环境设计;既涉及到校址选择、校舍建筑和校园规划等一系列宏观的设计工作,也涉及到课桌椅的配套和教室内灯光的安置等一些微观的设计工作。概括说来,教学环境设计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1.规定学校面貌和审美风格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追求教学环境的美观、和谐,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的校园环境是否美观大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工作。

不同的设计思想一旦付诸实践,就会导致不同的环境格局和建筑风格的出现,并且长期地存在和发生影响。成功的设计无疑会为人们带来一个和谐美观的学校环境,而失败的设计则会造成学校环境不可弥补的缺陷。因此,教学环境设计特别是教学建筑的设计要有长远的眼光,并且要谨慎从事。

2.影响教学环境功能的发挥

教学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身心健康、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和社会化程度,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环境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程度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设计或单纯的环境设计,教学环境是专门的育人场所,教学环境的设计除了遵循一般的建筑设计的要求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的要求,体现一些特殊的价值。

这就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环境设计必须将教育规范和建筑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的各种价值渗透在教学环境设计中,也就是把教育的语言和信息转换为建筑的语言和信息,使学校环境和教学建筑能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要求,从而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基本功能。

3.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学环境的优劣与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密切相关。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优化的教学环境,必然会极大推进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而一个拥挤零乱、昏暗嘈杂的教学环境则不仅不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直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学环境设计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发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教学环境为中介实现的。

教学环境设计基本原则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环境的积极功能,降低教学环境的消极影响,就必须科学地设计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在设计教学环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环境的特点和功能期望,一般来说教学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校在设计教学环境时,要从整体上对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规划,以便把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地协调为一个整体,发挥最佳效益。

尽管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复杂多样,但是教学环境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的。因此,在设计教学环境时,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应当密切合作,统筹安排。既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设计,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校风;既要改进领导方式,又要革新师生关系,改革教学结构,更新学校组织结构等。

只有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才能使各种教学环境因素协调起来,使教学环境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

2.针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校在设计教学环境时,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有意通过或突出教学环境的某些特性,形成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适当突出或增强环境的某些特性或要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如有些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而影响其学习,那么教师就需要特别注意同这些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热情、温暖的氛围中,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就有利于他们取得进步。再如,在讨论课上,将课桌摆成圆圈,可以增强讨论的气氛,提高讨论效果。

当然,在运用这一原则时,教师必须周密安排,确定相关的教学目的,不能随意行事;同时,还要认真分析面临的具体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转化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要对各种经验和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转化,使之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地消除不良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学校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影响。

青少年社会经验少,识别、辨析能力差,往往不易正确地分辨和选择,有可能对积极的信息和价值持怀疑甚至排斥态度,而对消极的信息和价值笃信不疑。

因此,在设计教学环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涌入学校的各种信息和价值进行及时的调节和控制,并加以适当地选择转化,将自发的信息和价值影响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有目的的信息和价值影响,培养学生分辨信息和价值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价值倾向的影响。

4.校本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校在设计教学环境时,不能脱离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一般说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是有差别的。但是,任何学校在环境方面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已有的环境优势,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

如南方的学校可以利用雨量充足、空气湿润等自然优势,在校园里广植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环境,用自然美来陶冶学生;革命老区的学校可以利用当地光荣的革命传统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以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等等。

即使处于同一地区的学校,也因其客观的地理地貌、历史传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教学环境的设计只能从实际出发,以校为本,突出优势,扬长避短。

5.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校在设计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他们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和管理教学环境。

教师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学生同样是教学环境的主人。教学环境的改善和建设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支持和合作。如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打扫和保持、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教室的布置以及学校纪律和秩序的维护等,都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因如此,在设计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教学环境的责任感,提高他们控制和管理环境的能力。惟其如此,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建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已经形成的良好教学环境才能得到持久的维持,教学环境将会在学生自觉自愿的不懈努力中更加和谐和美好。

优化环境的依据和理念

优化教学环境的依据

所谓教学环境优化,主要指根据某些特定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控制和改善,选取环境中各种有利因素,限制或消除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实现教学环境的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功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说来,优化教学环境应考虑几方面的要求。

1.外部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环境”,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民族心理环境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学校教学环境的“大气候”,外部环境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或改变学校教学环境的客观力量。

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优化教学环境,首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要采取辨证的态度分析社会大环境,对不良因素作必要的转化和诠释;再次,要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因素对教学环境的渗透和侵蚀,做到防患于未然。

2.学校培养的目标

学校培养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体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反映着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从而也就指明了优化教学环境的方向。所以,优化教学环境,要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3.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一切都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能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成为优化教学环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检验教学环境良好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4.学校的具体情况

教学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达到的教学环境的一种最佳状态,它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农村学校没有必要抛开自身的特点去照搬城市学校经验,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学校也没有必要盲目模仿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

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以校为本,突出自身的优势,教学环境的优化同样需要如此。只要不同的学校能充分考虑和利用本校的现有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的面貌,就都可能建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教学环境。

5.教学情境的要求

教学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要考虑到对整体环境的宏观控制,而且要注意对局部环境的微观调节。

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堂教学情境具有即时多变的特点,偶发事件随时发生,教师就必须时刻注意把握教学情境的变化,并根据教学情境变化的需要对各种课堂环境因素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以使课堂环境保持有序、稳定的良好状态。

教学环境优化的新理念

就当代意义来说,教育、课程以及教学,作为特殊的文化,其实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教学环境的优化,理想目的就是建构教学环境与人的学习、生命以及活动的亲和性。

这就规定了,教学环境的优化,实质上就是要将选自文化的内容转化到环境之中成为环境之中的“特殊条件”,同时将人的学习性、生命性和活动性“融化”到教学环境之中,成为教学环境的“灵魂”。而人的这些特性,不仅表现在学校里,还表现在家庭里和社会中,不仅实现在教育思想和体制层面,更是实现在教育和课程的“实践状态”层面,而且它们的表现和实现,在空间上是整合的,在时间上是一体化的。

所以,当代教学环境的优化,应当建立“学习化”、“自我体验”、“活动化”、“大教育观与大课程观”和“教育以及课程整合观”等新理念。

1.学习化的理念

现代教学环境的显著特性是“学习化”,教学环境的学习化理念,就是通过优化和设计,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人的学习特性的亲和性。(1)使教学环境成为人学习潜能实现的优化条件。学习涉及人的行为潜能,或者说学习就是人的特殊潜能。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每一个体均具有可以进行学习的能力,均具有学习的可能性,均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教学环境的优化,就是使学习兴趣从动机转变为行为,使学习潜能从可能成为现实。(2)使教学环境成为人个性化学习的优化条件。学习时个体自身必然产生某种变化,通过学习,个体会在行为、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情感、习惯、品德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个体总是独特的,这种变化在不同的个人来说,可能是各有侧重的,可能是对传统的继承,也可能是对环境的吸纳,还可能是一种创新。教学环境的优化,就是要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需要。(3)使教学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师的学习以及管理者的学习型组织不是自为的,而是为学生学习的;不仅如此,就是教师的教授和管理者的管理,也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是评价教师教授与学习、管理者管理与学习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标准。(4)使教学环境成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优化条件。心理学揭示,学习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是发展的基础,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发展。深入地分析,个体的发展,也就是个体与环境的“同一性”的形成和实现,根本途径是人的学习。人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学习过程,人的终身发展实质就是人的终身学习。因此,从个体发育史的角度看来,现代人的终身发展,要求人进行终身学习,进而必然催生出立足和落脚于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化教学环境。

学生的被动学习是由“他我灌输”的教学及其环境导致的,要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就需要将教学环境建构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经验”的实践环境。

文化哲学把生命的实质理解为一种“自我经验”。所谓“自我经验是把变化带入我们的生活过程。”它实质上包括着由“自我感觉、自我估计和自我判断”所构成的“自我认识”,“这种认识决定了我们对生命的立场以及对他人的态度。”

自我经验常常会打破尘世经验的局限,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动力,由不经意的经验引起许多新的自我经验。人在生活中引起自我经验常常采用“向内审视”的“自我陶醉”的方式,或“扮演各种角色”的“积极的表达形式和行为方式”。“自我经验的实践所依据的是一种信念,那就是发现和承认自己的想象和愿望会导致‘真正的我’的突破和‘自我实现’。”

把学习过程等同于“自我实现”,肯定是不全面的。但是必须承认教育和教学过程与目标,只有通过学生学习的“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达成,而自我实现就是“自我经验”的过程。

因此教学环境优化,仅仅达到“学习化”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化到人的学习的“自我经验”的层面。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着重指出,经验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整体;他格外强调和看重的是,经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他指出,儿童的本性是在活动中适应环境,不仅仅是顺应环境,还有改造环境。

由此深入地分析,儿童与社会、兴趣与训练、秉性与教养、知识与行为都是统一的,统一在经验、活动之中。由于原有的环境是庞杂的,办学校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特殊的环境。

这样,学校就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简化环境;第二,使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第三,创造更全面的平衡的环境。这样的功能要求教学环境的优化,必须实现教育经验化或学习经验化。

有的学校缺乏杜威所提倡的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的概念或观念,教育“内容”一直被当成与人分裂甚至对立的、需要从外部灌输给儿童的东西,因而内容逐渐地成了异化物,为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者所厌恶。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变革组织方式和实施样式,把教育内容转化为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

所谓的学习经验,在这里意味着,教学环境的优化,不仅要进行文化内容选择,而且要以一定的方式和样式使教学环境渗透着学习经验。泰勒曾经给学习经验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其能对之产生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境优化中,选择的内容是与学习适应的,创建的教学环境是能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并且将内容整合到教学环境里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之中。惟有这样,内容才能转化为学习经验,并与学习者产生相互作用。

从内容到学习经验的转化,关键是与人的注意、兴趣和想象相适应。这样,教学环境的优化,在“自我经验”的方向上,就可以有三种基本策略:首先是依据注意的规律,使教学环境的因素及其结构,在声色光以及形状上能够“长久”地“引人注目”;其次是依据兴趣心理学,使教学环境里的各种因素“闪烁”着激发、维护和滋养学习兴趣的“亮光”;三是依据想象心理学,使教学环境里既充满刺激人的想象的各种因素,又具有放飞人的想象的各种“空间”。

这样,教学环境就成了人在活动中自我感觉、自我估计和自我判断的“人的学习世界”,成为人实现“自我经验”的场所,从而成为“使人成人”的真正的教育环境。

3.活动化的理念

在文化意义上,活动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在教育文化的意义上,学习活动是人的学习生命的本质所在。有的教育被“知识授受”的“死”程式所主宰,教学环境也被“教条化”,充斥的是各种“冷冰冰”的“说教”理念,活动以及学习活动被忽略,即使有也仅仅成为一种“点缀”,学习的思想被放逐或禁锢,学生在沉重的压迫下,学习的天性被遮蔽,从生就热爱学习被转变为讨厌或厌恶学习。

教师要把“活动或学习活动”还给教育、课程与教学,让学习者在“活动或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成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本质。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活动化,需要教学环境也活动化。

研究揭示,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从发生的观点来看,外部活动是原初的,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内部活动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这两种活动具有共同的结构,可以相互过渡。

人的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游戏、学习和劳动。这三种形式的活动在人们不同发展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有一种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在学龄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到了学龄期,游戏活动便逐步为学习活动所取代;到了成人期,劳动便成为人的主导活动。不过,这三种活动又是连为一体的,游戏是学习化和劳动化的,学习也是游戏化和劳动化的,而劳动则也是游戏化和学习化的。

教学环境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构成为人的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理活动的场景,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

文化的基本原理是,人通过“劳动”或“劳作”乃至“休闲”或“娱乐”等活动而创造或创新文化,这样的活动实质就是在人以物的方式表现、存在和发展的同时,物也以人的方式表现、存在与发展。所以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活动就是“人——物”之间、“物——物”之间以及“人——人”之间三大互动关系的实现。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环境活动化就有三条基本原理:(1)“物——物”互动原理。只有在“物——物”互动的环境里,人的学习活动才具有前提条件。物质内核实质上是人的特定行为方式的凝聚,教学环境活动化的“物——物”互动原理,就是指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人的学习的方式而表现、存在和发展,教学环境的优化可以使物质因素以人的学习行为方式加以设计和表现。教学环境的“物——物”互动一般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了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校园里的花木草藤,可以尽量盆栽,花色品种多样化,可以随季节和学习活动而加以选择利用;还有楼房以及艺术品等,应该尽量保留和展现历史的“轨迹”等。

第二个层面是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应生成内在的“互动”关系,产生“相映成趣”和“相得益彰”的效果,这就既需要进行教学环境布局和结构的科学设计,又需要进行教学环境格调和效果的审美构思。(2)“物——人”互动原理。只有在“物——人”互动的教学环境里,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实现。“物——人”互动有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方面,物质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必须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众所周知,实验室和体育场地的设备,使得学生一置身其中,就“大脑兴奋”、“手脚发痒”,急不可待地就投入了学习活动之中。这启示着教育工作者们,教室必须打破“上白下绿”、“台上台下”、“挂像肃穆”、“题词严谨”的清一色格式,转换为“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学习大舞台。

第二方面,师生在学习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应自觉地并充分地挖掘物质环境中的各种潜在的学习活动因素及其功能,使之为学习活动所用。师生都应该改变过去形成的与教学环境不相干的观念,超越那种“了然一身”的“穷光蛋”的感觉和意识,去拥有整个教学环境,不断地充分开发环境,使之成为自己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3)“人——人”互动原理。营造“人——人”互动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人的学习。教学环境里的“人——人”互动涵盖面很广,包括校园里各类人员之间的互动,学校、家庭与社区各类人员相互之间的互动,其中主要是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和同学间互动。“人——人”互动,分为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两种类型。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丰富的当代,教学环境中的“物——物”互动和“人——物”互动越来越繁荣,而通过媒介进行的“人——人”间接互动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人”直接互动则越来越衰微,特别是“师生互动”越来越困难。在教学环境优化中,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促进、扩展和加深“人——人”互动,特别是繁荣“师生互动”,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方向。

4.大教育观大课程观

在教学环境的优化上,需要超越学校教育或班级教育的局限,超越学校课程或学科课程的局限,建立起大教育观和大课程观的理念。

在大教育观的意义上,教学环境的优化,一方面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既要优化学校教学环境,同时要优化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把三者的优化纳入教学环境的设计、建设和应用过程之中。

在大课程观的意义上,教学环境的优化,有三层涵义:一是要对教学环境优化进行课程设计,把大教育观从思想、体制的层面具体落实到实际运作的课程层面;二是把课程和隐蔽课程从已有的学校性限定中解放出来,建立家庭教育课程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对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进行一体化和整合的隐蔽课程设计。

5.整合观的理念

教育整合观,就是在大教育观基础上,在教学环境优化中,把学校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筛选优化和设计,整合为积极的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学习发展的全面的良好条件。课程整合观,就是在大课程观基础上,在教学环境优化中,把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课程、社区教育课程,把正式课程与隐蔽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使它们对师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和一致的作用,在实际运行的层面上,使教学环境与正规教育和正规课程对师生的学习影响达到最佳的亲和程度。

优化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教学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设计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优化思想,而优化本身也是一种设计。但是,教学环境的优化又与教学环境的设计有所不同,教学环境的优化更多地强调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变革教学环境诸要素的构成方式,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完善教学目目标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往往仅仅考虑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注意对活动目的本身的反思,最终造成人自身的异化。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对象是人本身而不是其他,更需要注重活动目的目标的完善。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首先要检察自己的目的目标是否完善,这是优化教学环境的首要前提。

优化社会大环境

在现实中,学校教学活动往往受社会大环境的抵制,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能否认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消极影响的思想、观点和言论,而这对有些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冲击,使学校教学活动目的的实现受到影响。

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教学活动总不能等到社会环境完美无缺的时候再进行,而应发挥自身改造社会环境的作用,为净化教学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强化学校教学活动的影响力。

改善学校物质条件

学校物质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学校生活的物质载体。

事实上,学校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毫无疑问,创建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尽管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学校物质条件不可能得到很快的改善,但是师生可以通过对校园的精心设计和绿化、通过对教室的布置,使学校物质环境得到美化和优化,使教学环境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对于优化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学环境有着更大的启发和意义。

优化教学过程

有完善的教学活动与和谐的校内外环境,而没有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优化教学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协调好教学微观环境诸因素间的关系。例如,筛选、组织和利用好各种信息,使其成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善于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做出机智的调整等等。

总体上看,可以从两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第一,就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而言,要优化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保证教学结构的合理和正常功能的发挥;第二,就教学活动过程而言,要使各要素间的衔接紧凑自然,反馈顺畅,而且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全面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优化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学活动成果进行评判,另一方面又因其价值导向的功能而左右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优化教学评价,就是让教学活动更为规范和理想,也就是使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学环境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

在现实教学实际活动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导致教学环境失衡和教学活动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必须克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评价手段单一、简单;评价标准呆板、缺乏弹性,过分强调整齐划一;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明显地相悖于教学环境平衡的要求,其最终结果会降低教学活动的质量。

校园环境的日常管理

校园环境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规定指出,学校要特别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搞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场所。一所学校的环境如何,不仅深深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老师。学校环境不仅代表着一所学校的风格、精神面貌,更是一所学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直接体现。

学校环境分类

校园环境主要包含两种类型的要素。

1.校园硬环境

指如建筑、设施、设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

2.校园软环境

指校训、校风、校纪、校园文化、师生心理环境等,这些因素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能体会、感悟到,并深深影响着每个人。

因此,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既要重视打造合格、规范、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硬环境,更要重视营造自尊、自信、平等参与、乐观向上的软环境。

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相互配合的,当硬环境存在某种不足时,则更要重视发挥软环境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硬环境的不足。但是,软环境的作用是硬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软环境的作用。

无障碍校园环境

无论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学校环境建设的最大特点都应达到无障碍化。无障碍校园环境包含两层涵义。

1.校园物理空间的无障碍

其实质是构建无障碍的校园硬环境。关于这一点,既有比较多的相关规定,也容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如学校根据其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大到校园建筑设计、教师布置、学生生活场馆,小到学生的教具、学具等,无不特色鲜明。

2.校园心理环境的无障碍

其实质是构建特殊教育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校园文化应充分体现尊重、平等、接纳等人本主义精神,构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种校园心理环境氛围,首先使学习、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感受到愉悦、平等、尊重、安全,这不仅有助于减缓学生由于缺陷等原因而带来的压力、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更有助于学生正确面对自身的缺陷,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养成坚毅、乐观、自信的个性品质。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赢来家长对学校的信赖和支持。

其次,教师在独立承担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时候,非常需要来自同事、领导、学生家长等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也需要这种平等、友好、合作、探究的无障碍心理环境。在与同事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过程中,教师之间既能交流经验,也缓解了面对工作挑战而引发的心理压力。在一个团结、协商、合作、钻研的教师集体中成长,每一位教师的心理是积极的、健康的,在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他们才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总之,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培育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良好环境能起到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的作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康复。同样,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师的影响作用也是巨大的。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指各种教学设施、校园的绿化美化,它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基础。自然环境中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体现,没有赋予文化教育内涵,没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人文的校园是一种示范,是一种无声的教化,是一种远大理想的催化,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激发。充满人文的校园,无不蕴藏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将很好地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同时,应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广泛学术交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学校,提升校园内涵。

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学生漫步其中能自觉品味和感受校园的人文气息,感情激荡,知识内化,从而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树立崇高信念,确立高远的目标追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意义,学会做人,懂得宽容,与人为善。自觉地加强文化修养,告别低级趣味、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陶冶人性,形成健全品格,激励其健康成长。

人文环境是体现高校人文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围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只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感受到有催人奋进的动力、和谐向上的精神时刻激励鼓舞自己,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充满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充满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校园。

存在的问题

每所学校都有严谨的治学方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有些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因此在学生身上反映出很多问题,成为校园中不和谐的音符,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了阻力。

1.人生观缺失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及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入,使部分学生存在着政治信念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导致思想不要求进步、没有进取心、上进心。

2.公德意识薄弱

不文明行为和举止在校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学生之间交往举止不得体;浪费水、电、粮食等;酗酒打架;在教室寝室里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爱护树木草坪等现象,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公德意识。

3.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其失去兴趣,对待学习怕苦怕累,有懒惰思想,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学,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和理解。更有甚者整天迷恋于网吧,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连学业都不能完成。

4.团结协作不强

部分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关心集体,我行我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取得最终成功的意识,缺乏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勉励的合作互助精神。

建设的思路

校园人文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至关重要,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人文环境虽然是隐性的、精神上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些载体而完成对教育者的教育过程。这些载体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教师员工的教育素质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载体的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1.提升小院内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校园内涵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在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基础上,加强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站在时代高度,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地审视、定位学校发展,对校园进行精心设计,配置人文景观:修造文化墙、建文化长廊、装饰地面图案、配栽奇花名木、造假山曲径……使之符合校园实际,摆脱俗气,呈现高雅,具有自身特色。

让景观、图案与环境遥相呼应、协调统一、表情达意;让每一棵草木蕴含寓意;让每一个景点启智明理;让环境透射人文气息,使校园环境人文化。

2.教师率先垂范

加强人文的宣传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教师是人文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首先应具有全新的育人理念和较强的人文意识。同时,应具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人文性、提升校园內涵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以校长的思想、行动感染全校师生,加强宣传教育,烘托出人文气氛。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发出弘扬人文、追求卓越倡议,大张旗鼓地利用广播、标语、橱窗、黑板报等广泛宣传;请专家、教授、民间艺人到校作专题报告、专题演讲,烘托出崇尚科学、弘扬人文的环境气氛。

教师率先垂范在全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弘扬人文、营造人文环境的活动,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这个高雅地活动中来。

3.创设活动场所

注意学生活动场所的创设。对学生活动场所进行文化创设,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比如通过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宿舍艺术节,将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的内容引入宿舍文化建设中,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寻找素材、亲自动手布置环境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陶冶了情操。

学生餐厅不仅做到适用、洁净、美观,还要融文化教育为一体,有条件的学校应在餐厅安放电视,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大事;扩展餐厅用途,其他时间可以当作阅览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浓郁的文化氛围。

其他学生活动的场所也应赋予文化内涵,把办学特色和学校人文精神融于时时处处,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赋诗,让格言警句时时处处显现,启迪学生智慧,美化学生心灵,充分体现活动场所给学生的教育作用。

4.提升文化活动

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应该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重点,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并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减少单纯娱乐性的内容,避免颓废、消极的内容出现。

除了在重大节庆日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平时也应举办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体表演及各种竞技比赛,多领域的学术报告,增加学校文化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提高学生自强、自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既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要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增加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还有应该加大学生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有统计数据表明,只有大概40%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过的各类活动,很多同学不亲自参加活动。因此,学生的文化活动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给每位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并把这作为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5.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不成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推动作用,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置身于学生言行中,影响带动其他同学提高品德修养,促进优良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如何贯彻学生行为准则是关键,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学习、量化行为准则、亲自参与管理、进行检查评比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规守纪、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帮助形成良好个性品德。促进人与人、人与校园的和谐相处,使校园文明有序,充满活力。

6.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使学生增加对学校人文精神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使人文精神按照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消除抵触情绪,使学生和学校和谐统一,帮助形成校园良好人文环境。

通过建立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可以使学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自管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生活学习在学生当中,可以及时发现身边出现的任何状况,为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清除障碍。

7.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和学校人文精神、教学理念不协调,就不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提高教师、辅导员及教辅队伍的师德修养,树立全方位育人观念,塑造教育者的优良品格。使教育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给学生做示范、做模范,完成教书、管理、育人工作。教师做到对学生尊重、关心、热爱,对学术严谨、认真,对同事和睦相处,互相支持理解。为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

注意的问题

1.以人为本

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并注重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一位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系的形成。

2.思想工作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必须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坚持认真、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构建以开放式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通过形式多样、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质。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铺平道路。

3.制度保障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必须有科学完善的制度相配合,要有和学校人文精神内涵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行为。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办学行为,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塑造高尚师德,严肃纪律,约束和规范大学生行为。

杜绝制度与行为之间相互脱节,把制度作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纽带和桥梁,贯穿在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中。要把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制度变成师生共同价值的追求,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早日实现和谐校园。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经过管理者、教育者、学生不懈努力和历史的沉积才能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任何急功近利式的“说教”都是无效的;也只有通过最有力量的文化,感染和熏陶着教师和学生,才能凝聚其精神,达到人与校园的和谐统一。

因此,必须对校园环境条件加以认真地研究分析、科学规划,对每一处建设都要精雕细琢,切不可随心所欲、粗制滥造,死搬硬套某种模式,刻意追求某种人为效果。否则,不仅不会达到所预想的人文效果,反而还会破坏其原有的自然性,从而有损原有的人文色彩。

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是育人之所,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传达出学校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等,并感染人为之积极奋斗,如此对校园环境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多数学校已经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出现众多学校开始扩建,但由于时间短、资金缺、学生多、基础配套不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薄弱,校园文化的迁移无法像校园园区那样可以快速的物理移动要实现校园环境的和谐构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从校园文化与园区规划的层面来思考,新校园景观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校园景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展现,是整个校园环境的精髓所在。

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1.校园绿化面积小

校园绿化是形成校园环境的基础。在校园绿化、景观设计中,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师生在此远离社会喧嚣,用平静的心情来学习和生活体验,个人活动空间少,绿色空间更少,人与自然接触少,人与森林植物接触少,在拥挤的水泥建筑的窄小空间,远离自然容易产生浮躁的情绪,缺乏独处思考的场所,非常不利于学子的心理成长;在绿化设计中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树木、灌木,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既可以为校园形成绿树成荫的环境,也能为学生创造出适合读书的氛围。

在校园绿化中,注意生态环境与艺术相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绿化条件,才可能创造一个合格的校园文化。而校园绿化面积小、比例低,对学生的早读造成一定影响。有的学校绿化面积利用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凸显出了校园规划的不足。

2.道路设计不合理

道路与交通组织的观念相对滞后。道路交通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内部的环境质量。

传统的大学校园中车行交通流量规划中,通常以整齐的道路网和条块状的建筑分割校园空间。有的校园道路设计不合理,人车混行,主要道路直接穿过功能区。行人仍不时出入车行大门,不但影响车辆通行,还潜藏着不安全因素。行人通过数量多,课间时几乎覆盖了整个道路。不但阻碍车辆通行,行人也不安全。

3.校园分区不科学

分区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环境优美、更具人性化的校园,使得师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建设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生态校园”两个主要元素。学校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校园”,即所有的规划建设以教师学生为出发点,并建成一个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学习生活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代表型校园。

在分区中,学校要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形成动静分设,互不干扰的区间,同时加强不同区间的相互联系。在扩建校园建筑的同时,注意校园文化的培养,要突出“以人为本”设计思想,在学校内部,以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规律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坚持生态建设,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

4.整体设计思想弱

校园建设在分阶段进行后,缺乏整体设计思想,特别是校园中缺乏文化景观,虽然现代化建筑优于老校,但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和温馨的生态环境。

校园建设改进建议

1.增强整体规划

校园景观包括建筑物及其外部环境,以及由人构成的景观。建筑景观指校舍建筑,而建筑物外部环境则具体指建筑以外存在于校园空间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与条件,也包括了植栽、草坪、道路、广场、建筑小品等设施。

师生长时间、全方位的处于校园环境文化的笼罩之中,清晨锻炼、校园漫步、教室听课、图书馆阅览等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角度,都无法摆脱与回避整个校园的立体的、流动的景观的包围。

应该进行校园整体规划,重新进行校园功能分区,增加绿化面积,建设文化小品,园林景观,使学校景观更加丰富和人性化。在建设校园时,要遵循几个主要的设计理念。(1)突出人性化,即一切以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便利。(2)要建设绿色校园,绿化要占学校的主要部分,同时注意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如建筑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3)要实事求是,在有限的地域内,要规划一个有特色、人性化、生态化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校园。

2.增加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有时也体现了一种地域的精神。

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学生对其记忆的引导线。校园中的标志可以是校标、雕塑、门楼、建筑小品或特色空间及建构筑物。标志可以反映这所大学的历史,使校园环境增加深层含义,因而标志几乎统领整个校园的气氛与基调。应在校内征集,同时请专业的人员设计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作为独特性标志。

还可在一些小细节上体现,如校内的每个建筑的房檐或者墙壁上都刻有装饰性标志。这样既能使大家时刻看到、想到学校的校标警语,同时也成为了学校的标志物。

3.移植花草树木

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设施,应移植一些大的能够起到遮荫的树木,在树木下设置较多长椅,作为师生休息、学习的地方,这也是校园最为明显的不足。

同时,垃圾桶等日常设施应再加强些;在校园的休憩区,还应建设若干凉亭,既能作为别致的景观,又可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学习和休闲场所。

在校园内,覆盖全校区的无线网络,为师生户外的学习提供条件;建设公共交流、娱乐场所,作为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公共的聚会、交流场所等。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标志牌的设计,以便于师生寻找地点的同时,还可为校外出入的人员提供人性化的便利;校园路灯的使用,要注意环保、绿色概念,利用节能灯、太阳能灯。

4.改进建筑色彩

在建筑的设计上,生活区的建筑色彩要柔和,利用各种色系为主题,为各宿舍楼命名,或者在各栋宿舍楼周边种植不同的植物,来为各建筑宿舍楼命名,在各个建筑之间建设走廊,既可提供较多的便利,而且观赏性也很强。

学习科研教学区的建筑体现时代、人文、人性等特点,以便利、功能齐全为主要考虑因素,首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地点,如自习室的数量等,同时在各楼层还可设置休闲区,作为学生课间放松的地方。

在行政办公区的建筑设计上,要体现庄严、肃穆的感觉,毕竟那代表着权威,需要大气的建筑;在师生休闲区的建筑应是那种俏皮、活泼、具有流线性的建筑,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够放松心情;活动休闲区的建筑要提供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多功能、人性化等特性,为师生提供一个娱乐、交流的良好场所。

5.校园分区绿化

绿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点,分别根据不同区间进行建设。(1)门前区。这里是首先冲击眼球的景观,在绿化上应作为重点,应设重要景点作为门前区的主景,一览无余。如可在北门、东门、西门和南门大门口种植高大的雪松,大门内设小型广场,铺设草坪点缀花坛、雕像、喷泉等。(2)生活区。这个区的绿化树种应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藤本、绿篱次之,在生活区,沿宿舍四周可砌筑花墙,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如紫荆、海棠、紫薇、紫叶李、红叶李、迎春等,既不影响一楼的室内透光,又有美化效果。在楼墙适当的位置可种植一些攀援植物,如爬山虎、月季、迎春等,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丰富空间立体景观,也可以起到防晒降温的作用。(3)科研区。此区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地方,植物配置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且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总体来说,绿地宜采用园林手法,树木可采用对植、列植或在建筑物两侧栽植绿篱,也可少量的采用孤植,用树形比较优美且能烘托一种幽静气氛的树。

还可在建筑物前铺设大面积草坪、点缀美观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但是教室的南向一定距离内,不能种植高大乔木,尤其是常绿乔木,以免影响夏天通风及冬天采光。(4)运动区。学校的运动区尘土较大,因此在配置植物时要选择一些吸附尘土、净化空气能力都很强的树种。如夹竹桃、泡桐、榆树,这些树种有的对粉尘烟雾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的对空气中的尘埃有过滤作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也有一定的抵抗性。

此外,学校内特别是运动场周围还应注意不要种植一些落叶、落果和花絮较多的树种,这对运动场的环境卫生有很大的妨害。(5)行政区。行政区作为学校内外交流的窗口,其绿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学校应选择适当的树种和培植方式来体现一种宁静、庄严、肃穆的风格。最好是以一些树形优美、内涵丰富的乔木为主,如雪松、白皮松、白玉兰、棕榈等。在有草坪的地方可适当地采用孤植,更符合行政区的景观设计要求。(6)游憩区。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趋于自然生境,乔木、灌木、草本要自然分层,树木的郁闭度也应稍高,可以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时,各园林小品之间宜用树木与花草结合在一起。水池中可种水生植物,岸边可种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