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8:59:19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战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

一战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试读:

前言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世纪。在此之前,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发生过“世界级”的大战,但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令全世界的30余个国家卷入其中。在这场从欧洲燃起的战火中,数以千万计的士兵和平民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当时的人们将这场战争称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20年后,又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爆发了。在这次大战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持续6年的战争让7000余万人或受伤或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

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竟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战役之多,规模之大,伤亡人数之巨,作战武器的沿革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时的世界面貌,在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及其势力陆续衰败和崩溃的同时,一大批新的国家诞生,形成了新的国际力量和新的国际格局。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伟大时代。

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细节值得人们更深入关注,尤其是战役,每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核心。作战计划的制订、实施,双方的调兵遣将、战役进程、指挥官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指挥技巧、战役的结果等各个方面,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不表现于这些战役中。

让我们回首这些军事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加里波利登陆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无论是战术运用,还是武器和兵种投入,都极具现代登陆作战的特色;凡尔登之战,近代战争史上的“绞肉机”,德法两军在凡尔登城下浴血厮杀,伤亡巨大;波兰战役,德军机械化闪击战的完美展现;偷袭珍珠港,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手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军成功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中途岛海战,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日本联合舰队严重失利,威风不再;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盟军实施第一次登陆;在北非阿拉曼,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大胜沙漠之狐“隆美尔”……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小战役难以计数,我们无法用文字面面俱到地将这些战役介绍给读者。对此,我们从中精心挑选了近40个最经典的战役,按照不同的作战样式分为登陆战、大海战、空战、空降战、闪电战、攻坚战、保卫战和大会战8类。每一个经典战役均独立成篇。在每个战役的开头,均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国家、交战兵力对比、最终交战结果,以帮助读者对战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一个战役的最后,均设有“战役点评”和“战役启示”版块,前者着重分析每场战役在战争史上的地位,其结果所带来的影响,和对胜利者、失败者产生的冲击力;后者重点阐述战役所体现的战略战术特点和技术特点,意在让读者从每场战役中获得启示并有所借鉴。

虽然每个战役独立成篇,但我们在内容编排上力图反映出各个战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概貌,使人读后并无片断、孤立的感觉。全书还收录有近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武器装备照片、战争史上的精彩瞬间等,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最真实的大战场面。

了解战役、铭记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回顾与纪念这两场世界大战,会使今天的人们倍感和平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所以,就让我们在认真品读这些经典战役的同时,牢记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吧!卷一 世界大战血与火交织的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挥之不去的人类梦魇

20世纪初,随着世界上两个帝国主义列强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矛盾加剧,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获取最大利益,两个集团发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开创了世界军事发展史上的新时代。

一战是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导致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早在1879年,为了增强同俄、法对抗的力量,德、奥就缔结了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的突尼斯失败,愤而加入德奥军事同盟。徳、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又称“同盟国”;1892年,俄、法两国为对抗同盟国而签订秘密军事协议。随着与德国矛盾的不断加剧,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了军事协议,三国协约正式形成。随后,这两大军事集团杀气腾腾地掀起了瓜分世界、抢夺殖民地的狂潮。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访问时,被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暗杀身亡。这次事件就是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事件”。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拒,于是在8月1日向俄国宣战,8月3日又向法国宣战,同时向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的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但遭到拒绝,于是在8月4日对德宣战。就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爆发了。这场战争令全世界30余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2/3以上)卷入其中,先后约有7000万人被迫参战。

一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欧洲战场有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西线由英法比同德国作战,东线由俄国同德奥作战,南线由塞尔维亚同奥匈作2战。战争同时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进行,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其中西线,特别是西线的法国战场是一战的主要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萨拉热窝事件

各主要交战国作战方针的相同之处是:一味强调进攻,忽视防守;力求以一两次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在充足的战前物资储备的基础上打短期战争,缺乏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

1914年,即战争爆发的第一年,残酷的现实就打破了交战双方的如意算盘。开战之初,德军就同法军和英国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了一系列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结果,法军败退,撤往巴黎东面的马恩河地区。德军紧追不舍,逼近法国心脏地区。随后,法军展开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会战”,德军被迫后撤至埃纳河一带。

同年9~10月间,德军和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的广阔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机动作战。这种对称运动的结果,使双方越来越快地向大海前进,直至双方到达可用陆地的尽头才陷入僵局。这就是一战中的“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双方已经没有了迂回对方翼侧的可能,正面攻击和突破是对阵双方的唯一选择,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

这一年,土耳其加入同盟国,战火烧至近东地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并趁机攻占中国山东,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地位,远东战场随即开启。在海上,同样拥有着庞大且实力强悍的舰队的英国皇家海军与德意志帝国海军也展开激烈交锋。其中主要有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湾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1915年,随着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各参战国纷纷出现了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为此,各国被迫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此时的主战场由西线转到东线。1~2月,俄西北方面军同德军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俄军大败;1~3月,俄西南方面军同德奥联军进行了喀尔巴阡冬季战役;5月,俄军又在果尔利策进攻战役中惨败,德军趁机越过边境,深入俄国境内,但没能实现迫使俄国投降的目的。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5月,意大利转投协约国,出兵奥匈帝国东南部,三国同盟瓦解。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军在德奥保联军的夹击下很快就崩溃了,不久,塞尔维亚被同盟国占领。

1916年,战争重心又转向西线。2~12月,德军向法国凡尔登要塞发动大规模进攻。6~11月,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英法联军又与德军进行了索姆河战役。5月31日~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爆发了一场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6~8月,东线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这一年至关重要,从这年开始,战略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并在海上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极大地打击了协约国的商船。4~5月,法军在埃纳河一带向德军发动“尼维尔攻势”。德军早有准备,法军惨败。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独自发起了数次有利进攻,使法军稳住了阵脚。9月,德国在东线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里加战役”。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新建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在意大利战场,德奥联军于10~11月间发动了“卡波雷托战役”,意军惨败,全面后撤。这一年,美国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先后加入协约国。

1918年初,德国在西线展开大规模战略反攻,却未能打破僵局。同年秋天,同盟国战场形势急剧恶化,因作战失利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奥匈帝国开始内乱,并于10月解体为奥地利、匈牙利。当月,协约国军队解放了德军占领的法国领土及比利时的部分领土。至11月,德国的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匈牙利陆续向协约国投降。11月11日,德国投降,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恍如昨日的疯狂之火

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

面对这场大危机,德日两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道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随后,德日两国又同意大力勾结,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自此,三国结为军事同盟,企图联手瓜分世界。

在亚洲,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精心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进而以武力侵占了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年抗战由此开始。中国战场成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由于侵华战争耗时太长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日本决定趁欧洲列强自顾不暇之际夺取其在远东的殖民地。

在欧洲,德国自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就正式走上大肆扩军备战的道路。1936年,德军挺进莱茵非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同时,德、意两国相互配合,共同扩张,在武装干涉西班牙的过程中勾结日益加深;1938~1939年,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被德国侵占。1936年和1939年,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先后被意大利侵占。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扩张,英、法、美等国为保护既得利益,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外交政策,甚至企图祸水东引,使德国进攻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随后,英法不得不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早在二战前,苏联就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共同瓜分波兰。当德军入侵波兰后,苏联也从背后入侵了波兰,接着又独占了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和芬兰的部分领土,企图等德国和英法打得头破血流后,再以逸待劳,从后面收拾残局,称霸欧洲。斯大林也想解决日本,但他对诺门罕战役(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中苏联的惨胜记忆犹新,于是急忙与日本签订了一份《日苏中立条约》,瓜分了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并停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这一方面,英法虽被迫仓促宣战,却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对德战争,德国人称之为“静坐战”。随后,希特勒出兵吞并了挪威。在取得波兰战役的胜利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将兵力转移到西线。

1940年,德国用闪电战的方式和出其不意的作战计划,击溃英法联军,接连占领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随后,罗马尼亚、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先后参加轴心国集团,成为德国的仆从国。至此,实力空前强大的纳粹法西斯集团将魔爪伸向了更远的地方。

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罗马尼亚和芬兰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由此开始。苏军前线部队仓促应战,被打得落花流水。德军乘势夺取苏联西部。23日,斯大林利用集权体制发出全国战争动员令,号召苏联军民誓死抵抗德军的入侵。最终,德军的钢铁洪流被挡在了莫斯科城下。

紧接着,德国又与英国在大西洋和北非交火。

二战爆发后,美国始终奉行中立政策,企图以此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战事的进展,美国终于坐不住了。它开始间接地介入战争,给英国、苏联提供物资援助,而对德日实施经济制裁。当时,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外贸,又缺少石油等战略物资,于是,不愿就此服输的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由此掀开,二战迎来最高潮。在美国的倡议下,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以对抗德意日三国轴心。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白宫签署宣战声明。

战争之初,军备强于美国的日本并没有借机占领美军的重要海军基地,封堵美军进出太平洋的通道,反而去进攻东南亚,占领了该地区大片领土。这使得美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国动员,对日本实施反击,进而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胜日本海军。

美国参战后,加大了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力度。德国此时却没有举全国之力来对抗敌军。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消灭德军约百万人。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该战役也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在此战役后期,德国才开始发动全力,但已经晚了。苏军在人力物力上已明显领先于德国,德国军民士气低迷,美英空军又开始了对德国本土的大规模空袭,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被摧毁,战败已不可避免。

1942年,美军登陆北非,向北非的德、意军队展开进攻。第二年,美军又登陆西西里岛,迫使意大利投降。同年,同盟国先后召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商议作战部署和战后的国际秩序。

1944年,美英联军主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向德国内地发起进攻。与此同时,苏军也从东面开赴德国本土,并在东欧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945年5月8日,柏林被苏军占领,德国被迫投降。

德国投降后,日本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一个敌人。自1944年6月起,美国就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市投下一颗原子弹,9日,又在长崎市投下另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次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人民配合苏军和同盟军的进攻行动,向日伪军发起全国规模的总反攻。日本战败在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投放到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两战后的世界和平任重而道远

20世纪上半叶,在不到30年的短暂时间里,人类社会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以人类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一切发明创造,全都加以运用。很多民族和国家乃至几乎全世界的人力和物力,都投入到了这两次罪恶的战争中。战争的规模、残酷性和破坏性,都以前所未有之势持续扩大,直至原子弹出现。两次世界大战把战争的历史运动推向了无限化的顶峰。

两次战争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其血腥杀戮和巨大破坏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在战争结束多年以后,依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一战后,由于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被削弱,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二战结束后,欧洲列强的霸权土崩瓦解,传统国际关系格局正式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世界自此进入“冷战”期。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引发了一连串的革命。一战时,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受其影响,欧洲掀起一场革命风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大批英国殖民地赢得了独立,殖民体系分崩离析,轰然坍塌。

从军事角度而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大批新式武器装备相继被投入使用。新的武器装备的不断出现,催生了新的作战样式,丰富了军事战略思想。例如,在一战中崭露头角的飞机和坦克,颠覆了诸多传统的作战理念。二战中,德国制造的V—1、V—2飞弹,使超视距作战,对战区外的目标进行打击成为可能。随着坦克、装甲车的大规模集中使用,“闪电战”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动摇了传统的堑壕战的地位。二战中被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新式武器还有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等。这些军事领域的发明创造直接导致了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战后,人们开始反思这两场战争的意义,总结经验教训,以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一战以前,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几乎没有反战呼声。一战爆发后,战争各方都是得到民众支持的。一战以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和平主义运动迎来高潮,战胜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也试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已势在必行。

1919年,世界上第一个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成立,尽管它自成立时起便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控制,但它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期盼能以多方协商的方式,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携手应对各种挑战的心愿,不能对它全盘否认。

二战后,反法西斯盟国总结了国联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10月24日建立了一个宗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全球性国际安全机构——联合国。联合国的诞生,再次反映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期盼能以多方协商的方式,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携手应对各种挑战的心愿。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阵营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结束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是,个别地区仍然弥漫着战争硝烟。有的大国经常以“自由”“民主”“人权”的名义,肆意践踏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摩擦也多有发生,少数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而偏袒某一方的做法更是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另外,国际上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也成为世界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然是当前全人类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联合国成立卷二 经典登陆战海岸线上的生死较量一战 登陆加里波利协约国饮恨土耳其

交战时间/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

交战地点/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

参战国家/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VS土耳其

交战结果/协约国本来可以初期就打赢的仗却最终遭遇惨败。交战兵力

协约军:50万兵力,18艘英国主力舰、4艘法国战列舰和辅助舰只。

土军:至少50万兵力。交战背景

1914年夏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速战计划皆泡汤,随后双方在北海到瑞士长达700千米的宽大正面上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这致使双方在1915年里都鲜有机会突破对方防线。眼见西部战线出现僵局,协约国的将领们决定在东部战线即土耳其方向打开局面,于是发动了企图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登陆加里波利半岛,攻下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战役。海上进攻流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通过权衡利弊,于1914年10月~11月间加入同盟国,向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宣战。

土耳其地处欧亚结合部,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部的部分领土,恰巧与俄国的南面接壤。在它加入同盟国后,当时在东线与德、奥匈军队打得火热的俄军不得不抽调出部分兵力进行防御。

1915年1月,俄军总司令向英国政府提出派兵攻打土耳其的请求。他的这一请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就在五个月前,为了减轻英、法在西线的压力,俄军在东线向德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先后调集的兵力多达数十万,如今,英国报恩的机会到了。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对这一请求非常感兴趣,认为英国理当报答俄国,向土耳其发起攻击,进而夺取连接地中海及黑海的咽喉——达达尼尔海峡。这样做,既支援了俄军,又能实现迫使土耳其投降的目的。

于是,英国政府接受了俄国的请求,决定出兵土耳其,并要求法国与之协同作战。

丘吉尔最初对这场战役是充满信心的,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看来,战胜已经沦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简直易如反掌,他们只要出动一支海军就能够实现作战目标,完全不用动用陆军的力量。

1915年2月中旬,新组建的英法联合舰队在利姆诺斯岛的穆德罗斯湾集结待命。这支联合舰队拥有18艘英国主力舰(包括备有15英寸大口径炮的“伊丽莎白女王”号)、4艘法国战列舰和辅助舰只,指挥官是英国海军上将卡登。

在得知英法军队即将攻打达达尼尔海峡时,德土联军统帅部立即做出反应:命令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土耳其第1、第2集团军开赴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增加要塞炮兵和岸炮连的火炮数量至199门,并在海域内构筑10道水雷障碍。

他们布置了三道炮兵阵地,外围炮兵连布置在达达尼尔海峡入口两岸,中间炮兵连布置在靠后的位置,内防炮兵连布置在查纳卡累地区。德国军事顾问冯·桑德斯上将指挥的第1集团军第3军部队,负责防守达达尼尔海峡北岸,该集团军第15军部队则防守南岸。

2月19日,英法舰队开始向土耳其的外围炮兵连开炮。在土军强大的火力反击下,这次炮击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3月18日,英法舰队企图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却不幸撞上了土耳其海军于前夜布设的水雷,致使3艘英国主力舰被炸沉,另有4艘遭受重创;法舰“布瓦”号触雷后仅两分钟就沉没,舰上的639名官兵不幸身亡。英法舰队被迫撤退。一战时的土耳其士兵改变进攻策略

强大的英法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面前无计可施,这让协约国改变了单独依靠海军作战的方针,准备让海军陆军协同作战:登陆部队率先在加里波利半岛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实施登陆,夺取敌人据守的阵地,使英法舰队得以突入马尔马拉海,然后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发起攻击,一举占领君士坦丁堡。

为此,英国仓促集结了一支远征军,人数近8万,其主力部队是一支当时正位于埃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队,即“澳新军团”。在丘吉尔的举荐下,素有“诗人将军”称谓的汉密尔顿被任命为这支远征军的总司令,全权负责此次登陆战役。在他的带领下,远征军陆续由英国国内和埃及赶赴加里波利半岛。

1915年3月中旬,利姆诺斯岛的穆德罗斯湾迎来了远征军的先头部队。从英国来的分遣队为了图方便,并没有按照武器装载规定进行装载,而是将火炮和弹药分船装运。这一举动放在平时可能无关紧要,但在两栖登陆作战中,人员、枪炮、弹药等必须在同一条船上,否则会对作战产生不利影响。3月25日,这支分遣队被迫返回出发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按规定进行第二次战斗装载。这样一来一回,足足延误了一个月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已经知悉远征军行动的土军加强了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的防御。马虎策划和错误判断

加里波利半岛登陆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登陆战,无论是战术运用,还是武器和兵种投入,它都极具现代意义登陆作战的形式。人们称之为“最具现代意义萌芽的登陆作战”。丘吉尔的战略设想简直妙不可言,但它却被糟糕的执行效果所毁灭。有时,某种失败并非战略性失败,而是战术性失败。英国人的这次惨败,正是源于他们对作战细节的忽略。

首先,因为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以海上进攻为主,所以当英国政府改变初衷,采取登陆作战时,伦敦的陆军部根本没有时间制订专门的作战计划。当汉密尔顿将军临危受命赶往地中海时,他对自己即将要登陆的加里波利半岛全无所闻,他的手里只有一部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简陋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离开伦敦之前急急忙忙跑进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汉密尔顿在对手里仅有的资料进行研究后,决定了总体作战计划:澳新军团从北路发起攻击,英第29步兵师从南路发起攻击,法国的一个师在海峡另一侧实施佯攻。至于具体的登陆地点、时间、波次等实施细节,他都交由前线指挥官“自行选择”。很快,汉密尔顿的这种任意策划就带来了恶劣后果。北路的前线指挥官威廉·伯德伍德爵士为了使部队冒敌人炮火轰击的风险降至最低,决定于夜间发起攻击;南路的前线指挥官亨特·维斯顿将军为了得到舰队的火力支援,决定于白天发起攻击。当时,无线电通讯在军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两个指挥官却在相距只有几十千米的两个地方独自作战,在没有知会对方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开始行动了。

其次,负责登陆的地面部队均没有水陆两栖作战的经验,他们甚至都没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对于土耳其的了解更是有限,对于那里是否有水岸,是否有公路,对方防御的重心和弱点在哪儿等问题,都一问三不知。这也使得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另外,英法远征军在登陆之前的准备工作不仅做得暴露,而且进展缓慢,使得土军完全警觉到即将迫近的登陆行动,并采取措施加强了本土防御。更关键的是,他们完全小看了土耳其人及其作战技术!

自从3月18日英法联合舰队试图突入海峡未果后,土耳其政府就将加里波利半岛区域内的全部兵力都交给了德国驻土耳其的军事顾问冯·桑德斯。桑德斯准确地判断出对手的进攻方向。在他的指挥下,土耳其军队掘壕坚守,依据加里波利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向该地调集了更多的炮兵部队。战争前夕,土耳其统帅部组建了第5集团军(总兵力为8.4万人),并将原第1集团军在半岛地区设防的兵团编入其建制,这些部队均交由冯·桑德斯统一指挥。

由此可见,协约国的这次大胆的作战计划是马虎策划与错误判断下的产物,这就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登陆作战

1915年4月25日夜间,为了掩护登陆部队的行动,舰队率先向土耳其守军开炮。随后,澳新军团在半岛西面的阿勒角实施登陆。澳新军团由于对地形不熟,且未经夜间登陆训练,错误地在原定地点以北的一个无名小湾(今澳新军团湾)登陆。土耳其军队并未在此建造坚固的海岸防卫工事,于是他们立即爬上海滩的斜坡,向萨利贝尔高地奔去。不幸的是,他们的对手是后来世人皆知的凯末尔·阿塔土克将军,此战令他一战成名,并在指挥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斗后,成为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开国总统。时任土耳其第19师师长的凯末尔当时正好在该地区指挥部队开展反登陆训练,在澳新军团到来之前,他的部队就已将整座高地占领了。

更不幸的是,澳新军团选中的这块登陆场,不是利于发动进攻的平坦海滩,而是两侧都是悬崖峭壁的狭窄绝地,澳新军团根本就无法把部队有效展开,大批人员和物资被压制在狭长的海滩上。于是,澳新军团自登陆后就陷入了难以防守的艰困局面。土耳其人居高临下,对陷入重围的澳新军团所拥挤的滩头阵地展开炮击。计划中的偷袭变成了强攻,澳新军团遭遇重大打击。天亮前,整个登陆场遍布尸体和伤员。战壕里的澳大利亚士兵

幸运的是,天亮之后,在英法舰队的火力支援下,土耳其人的疯狂炮火被压制住了,澳新军团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土耳其也阵亡了不少人。到了第二天,已经有1.6万余名澳新军团的官兵成功上岸。然而由于高地炮火的强烈轰击,他们不得不待在一些较低的斜坡和山脊上。双方就这样互相对峙了四五天,谁也赶不走谁。

在南路,第29英军步兵师也未能按计划夺取登陆点。亨特·维斯顿即兴选择了半岛顶端的赫勒斯角的5个海岸作为登陆场,并于大白天实施登陆,由于指挥无序,导致步兵师巨大损失。战斗中,该师的一个小分队经过英勇奋战,一举打破了土军的滩头防御,并乘胜前进,几乎达到进攻目标——一座名叫阿希巴巴的山头。当时,亨特·维斯顿在舰上指挥战斗,根本无法对整个战局进行及时的战术策略安排。因为缺少进一步的命令,英军在尚未夺取高地之际就停驻不前了。这使得土军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占领高地,并用堑壕把滩头包围起来。当英军再次进发时,他们已坐失良机。战局僵持

协约国虽然成功登陆,但其作战目标却没能达到,于是加里波利半岛很快就陷入了与西部战线十分相似的僵局。

5月1日,土军第5集团军向登陆部队的滩头阵地实施大反攻。双方激战三天,却仍然谁也驱赶不了谁。从此,双方陷入了长期胶着的血腥阵地战,狭窄的战场上尸体一层又一层叠加。到5月底,战场上已陈列了8000具尸体,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尸体的腐臭气味。

在陆上激战的同时,海上的战事也全面展开。海战的主角是德国潜艇U—21号,它在爱琴海于两天之内将两艘英国战列舰击沉。5月1日,U—21疾驰4000多海里,于夜间偷袭了位于希腊角的协约国海军锚地,将英国战列舰“霍莱伊特”号、“胜利”号和“威严”号驱逐舰陆续击沉。5月12日,土耳其鱼雷艇又击沉了英国“巨人”号战列舰。至此,协约国在这场战斗中已经失去了6艘战列舰——这比在之后的日德兰海战中的损失还要惨重。5月底,英国皇家海军没有勇气继续在达达尼尔海峡待下去了,他们丢下还在滩头拼死作战的陆军,灰头土脸地撤离了战场。失去海军支援的登陆部队在火力上已明显处于劣势。8月攻势与撤离

随着夏季的到来,遍地尸体的战场变成了各种疾病的温床。在战壕内坚持了几个月的澳新军团士兵因疾病和虚弱而死去的人数持续增加。

到了现在,英国政府依旧不愿改变策略。8月,3支英国军团被派至加里波利,约2.2万枚炸弹被送往半岛前线。而土军方面也在冯·桑德斯的指挥下拼命集结,准备与英军展开新一轮的激战。

8月7日,在补充了两万兵力后,协约国方面决定在澳新军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萨利贝尔高地发起一场大规模反击,目的是将半岛防御一分为二。一战中牺牲的土耳其士兵坟墓

从8月6日至7日夜间,在英国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将军的指挥下,新调来的军团在缺少海军支援的情况下,自行在澳新军团北部的苏弗拉湾实施登陆。由于不熟悉半岛的情况,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将军不得不将主攻的任务(向萨利贝尔高地发动进攻)交给澳新军团。萨利贝尔高地地势陡峭,一连串山脊和山洞使澳新军团在夜色中迷失了方向,最后陷入与土耳其人的肉搏战中。相比之下,新来的部队幸运多了,他们在登陆期间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凌晨,进攻部队在海军舰炮的支援下撕破了土军正面相对薄弱的防守。在转机初现之际,做事拖泥带水的斯托普福德没有及时命令部队扩大登陆场、建立巩固的滩头阵地和继续向前推进夺取制高点,从而再次丢掉了宝贵的战机。凯末尔亲自指挥部队发动了一系列的反击,拖住了协约国士兵的猛烈进攻,为土军组织防御赢得了宝贵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冯·桑德斯迅速从其他防线抽调了近2万土耳其军队抵达苏弗拉湾,抢先在萨利贝尔山脊构筑了一道防线。当英军重新向高地发动进攻时,土军的防御力量已大大加强。之后,登陆部队在粮食补给断绝、半岛干旱缺水的条件下,坚守阵地长达5天。在整个8月的攻势中,英法联军和土军各伤亡约4.5万人。

9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被解除了指挥权,他的继任者是察尔斯·门罗将军,但协约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仍与日俱增。冬季来临后,由于登陆部队对此毫无准备,冻死冻残者随处可见。11月23日,国防大臣基钦纳来到前线视察,亲眼目睹了部队的困境,遂不得不下达撤兵的命令。此时半岛上还滞留有9万官兵。从12月19日开始的大撤退,成为整个战役期间英军指挥上的唯一闪光点——到1916年1月9日,当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撤离海滩时,土耳其人对此丝毫没有察觉,撤退官兵伤亡不足10人。至此,这场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以协约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战役点评

1915年,先后有50万协约国士兵漂洋过海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近11个月的残酷战斗中,英法联军伤亡人数共计21.4万,超过总人数一半以上。土军方面有至少50万人参战,据官方记载,土军在此战中伤亡25.1万人。协约国的战败是计划粗疏、指挥错误、配合不好导致的。就像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所说的:“这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计划,可惜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它被一连串英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错误葬送了。”

战役启示

1. 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是夺取登陆战役胜利的重要前提。

2. 在建立了滩头阵地后,只有迅速地把后勤补给物资送到滩头阵地并使各登陆部队快速向纵深突击前进,才能保证登陆战役最终取得成功。二战 喋血瓜岛史上最惨烈的岛屿争夺战

交战时间/1942年8月~1943年2月

交战地点/瓜达尔卡纳尔岛及其附近海域

参战国家/美国VS日本

交战结果/美军成功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交战兵力

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6万人,还包括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数十艘舰艇和千余架飞机。

日军:投入兵力约4万人,还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数十艘舰艇和千余架飞机。交战背景

自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惨败后,日本把南太平洋定为新的作战目标。在他们的计划中,不仅要攻占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和所罗门群岛,还要将瓜岛打造成南太平洋上永远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注意到了瓜岛,准备派遣军队进行登陆,这样做不仅能阻截日军南侵,而且有利于美军开展两栖作战,甚至将来对日本本土发起攻击时,这里也可以作为反攻起点。于是,双方围绕这个岛屿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聚焦瓜岛

瓜岛,指的是瓜达尔卡纳尔岛,约有50千米长,40千米宽,陆地面积6500平方千米左右,地处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的东南端,在长链状的所罗门群岛中,它是最大和最主要的岛屿。岛上被森林覆盖,道路崎岖难行,人迹罕至。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就成为了美国的属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夺去。因为它所处的地带是澳大利亚的门户,而且靠近日本,所以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1942年夏季,美军和日军部署在南太平洋的兵力大概如下:美国方面,有陆军和陆军航空兵共3.5万人;还在太平洋上部署了包括驱逐舰在内的大多数舰艇,建立了海军突击部队,其核心便是仅存的4艘大型航空母舰。美军有10艘战列舰分布于南太平洋上,其中较新的、可以快速巡航的只有2艘。海军陆战队中,能参与南太平洋战争的,有2个师和15个航空中队。

日军方面,在南太平洋上的兵力为陆军第17军和海军第8舰队。陆军司令是百武中将,统帅13个大队。海军司令是三川中将,统帅5个战队和2个大队,拥有7艘轻型和重型巡洋舰,另外还有几艘驱逐舰和潜艇。

除了陆军和海军,日军在瓜岛上还有一支240人的警备部队。另外,在1942年6月末,日军向瓜岛派出了一支2700人的施工部队,目的是修建机场。工程进展速度令人吃惊,8月初,机场就已经竣工。

就在日军紧锣密鼓地修建瓜岛机场时,美军也制定了南太平洋反攻计划,代号为“瞭望台”,美军准备一举拿下新不列颠、新爱尔兰、新几内亚等地区。获悉日军在这个岛上的行动后,美中部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尼米兹上将和东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戈姆利中将大为震惊。因为这个机场建成后,会20对美澳交通线造成直接威胁。所以,要想顺利执行“瞭望台”计划,必须先攻占瓜岛,掌握主动权,干扰日军的战略部署。仓促的备战

美军奉命实施作战计划的是太平洋战区所属的南太平洋舰队。此舰队由2个特混编队组成,包括3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14艘轻重型巡洋舰、32艘驱逐舰及其他舰艇。地面作战部队方面,主要是海军第1陆战师,另外还包括第2陆战师的一部分。戈姆利中将命令该舰队必须在5周的时间内攻占瓜岛和图拉吉岛。

自从一战中协约国登陆加里波利惨遭失败后,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认为,进攻由现代武器所防守的海滩,其结果只能是失败。然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观点是,如果英国军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那他们是不会失败的。1934年,海军陆战队在仔细分析加里波利战役之后,就制定出了两栖战的作战方针,并屡次开展专门的登陆战演习。陆战1师是美国最早进行该演习的精英部队,同时他们也是这次登陆的主力部队。

然而实事求是地讲,美军的这次作战准备非常仓促。瓜岛一直以来都极少有人知道,没有来得及详细勘察该岛的美军手中只有一个曾在瓜岛的澳大利亚种植园工作过的人所提供的些许情报、一张90年前的海图、数张传教士留下的旧照片以及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小说中对所罗门群岛的描写。陆战1师中很多军事素养过硬的官兵都被作为骨干调到了新组建的陆战第2、3师,导致目前的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新兵,战斗力被大大削弱。开战前夕,到达作战地点的陆战1师仅有两个团,另一个团还滞留在萨摩亚,美军被迫将陆战第2师的第2团和其他部队的三个营临时借调给陆战1师,最终拼凑成了一个总兵力约1.8万人的加强师。由于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准备战斗,美军的准备工作异常紧张。新西兰的奥克兰港口堆满了大量的作战物资,美军必须按照特殊的“战斗装载”标准把堆积如山的物资装到参加登陆作战的运输船上。然而天公不作美,当时正值新西兰多雨的冬季,无休无止的大雨使码头的秩序荡然无存,到处拥挤不堪,乱作一团,更糟糕的是,码头工人罢工了。陆战1师的官兵无奈之下只能亲自装载物资,士兵们被分成三班,昼夜不停地工作,筋疲力尽的他们开始不停地发牢骚。

7月28日,美军举行了一次临战演习,情况非常糟糕。第1陆战师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少将只能安慰自己:“彩排时糟糕往往意味着公演时成功——这是好莱坞的惯例。”美军成功登陆

1942年8月6日的黄昏时分,23艘运输船在特纳少将的率领下驶近所罗门群岛;负责为此次登陆护航的是8艘巡洋舰和1个驱逐舰群,统一由英国海军少将克拉奇利指挥;担任支援任务的,除了3艘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之外,还有一支由82艘舰船组成的攻击舰队,这支舰队由弗莱彻海军中将统率。

8月7日清晨5时20分,美军舰队向瓜岛逼近。6时40分,美军开始用轰炸机和大炮对瓜岛发起猛烈攻击。岛上那些睡梦中的日本兵还没搞清是怎么回事就已经送了性命,日军在岛上的很多重要工事也毁于一旦。在攻击了2个小时以后,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在第1师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少将的率领下开始登陆。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可以说日军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美军一举登上瓜岛,并且逐渐向岛内展开纵深进攻。8月8日下午,美军成功占领了岛上的高地,日本工兵从机场上慌忙向西撤入丛林,美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刚刚修建好的机场,并将它命名为“亨德森机场”。傍晚时分,美军又攻占了瓜岛以北的图拉吉岛。自1898年以来,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两栖登陆作战首次取得成功。据说东京的日军指挥部在收到这个消息后,有一个参谋本部的参谋一脸茫然地问:“瓜达尔卡纳尔岛在哪儿?”战事升级

在瓜岛西北600海里的区域,日本海军第8特混舰队正在此处驻扎,当舰队司令官三川中将得到美军攻击瓜岛的情报后,当机立断,传令舰队飞速前行,打算在晚上对美军舰队发动攻击。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三本大将在知道瓜岛遭受美军袭击后,当即决定将重整瓜岛作为南太平洋作战的首要目标,随后组建了一支“东南地区舰队”,立刻朝瓜岛进发。如此一来,瓜岛战事22立刻升级。

在美军登陆瓜岛的过程中,日军出动了51架飞机空袭瓜岛,但遭到美军战斗机的有力拦截,行动失败。次日,日军第25航空队又派出了40余架飞机奔袭瓜岛。这一次,美军飞机拦截不力,日军飞机冲到了瓜岛上空。此时的海面上有很多美军舰船,它们正在为登陆部队运送火药、补给物资。空袭中日机把成吨的炸药投放到美军的护航军舰上,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大量的物资不屑一顾——这是日军最大的失策。指挥支援和护航编队的弗莱彻海军中将见此情形,认为美军的航空母舰正面临着极大风险。于是,他立刻采取行动,率领3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6艘驱逐舰驶离瓜岛。对于弗莱彻的这一行为,在瓜岛指挥登陆舰队的特纳海军少将极其愤怒,他一边传令让在瓜岛装卸货物的运输舰船迅速驶离,一边命令海军少将斯科特带领登陆舰队的炮火支援舰只立刻出航,对东面峡口进行全面封锁。日军的三川中将率领的8艘战舰在午夜时分驶进海峡,正好与斯科特少将的舰队正面相遇。日军方面首先发动袭击,在经过了大概40分钟的交火后,双方有了高下之分。

因为日军之前受过严格的夜战训练,所以占了上风,只有2艘巡洋舰受到损伤;而美军方面,有4艘巡洋舰中弹后起火,沉入海底,还有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遭受重创。

由于美军舰队拦截失利,一下子让美军的运输船队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此时,三川本可以长驱直入,对停泊在瓜岛海岸的大批运输补给船发动攻击。不过,他害怕天亮之后被美军的航母飞机袭击,于是放弃了乘胜攻击的念头,在凌晨2时下令撤退。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出于安全考虑,剩余的美军舰船和运输船队纷纷从瓜岛地区撤离。

美军舰队的撤离,使日军再次有了集中优势兵力占领瓜岛的可能。美军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在瓜岛上修建工事,部署防御力量,为抵抗日军进攻做准备。果不其然,在8月9日至12日这几天,日军开始对瓜岛展开试探性进攻。他们首先派出的是轰炸机,向岛上投放了数枚重达500磅的炸弹,一时间弹片夹杂着碎石四处纷飞,灌木丛中浓烟滚滚,烈焰飞腾。然后,日军又两次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用舰载炮猛烈轰击瓜岛。日军的这些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岛上残留的日军,他们也拿起武器进行反击,不过由于美军的防御工作做得细致完备,使得日军的反击全部以失败告终。日军接连受挫

在重新夺取瓜岛的行动失败后,贼心不死的日军打算暗地里出动一支登陆部队,与美军展开陆地决斗。第17军军长百武中将立刻找到清野市木大佐,命令他带领一支受过特殊训练的2000人精锐部队完成这项任务。随后,由6艘驱逐舰运载的1000余名日军先遣分队在清野市木大佐的指挥下赶赴瓜岛。18日夜,在成功登陆瓜岛美军阵地的东部后,这股狂妄的日军并没有等待后继部队与之会合便开始疯狂地进攻蒙特机场,结果不言而喻,在美军优势兵力面前,他们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野市木最终自杀身亡。

从20日起,美军开始驻守瓜岛机场,随后大大加强了封锁和巡逻的力度。

日军大本营在得知先遣分队在瓜岛失利之后,马上命令日海军联合舰队和日陆军第17军联合作战,力图消灭美舰、重夺瓜岛。陆军再次集结了一支由清野市木大佐余部和山口支队组成的共1500人的队伍,向瓜岛进发,海军约80艘战舰被三本大将分成9个群,负责运送兵力、掩护登陆、牵制敌军和反动突击。

8月24日,所罗门群岛以东爆发了大规模海战。日登陆部队在大规模舰队的掩护下逼近瓜岛。此外,日军还想借机诱使美国航母特混舰队与之开战,于是派出了一支以轻型航母“龙骧”号为首的日本牵制舰队当做诱饵。当天中午,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发现了这股敌军,遂命令38架舰载机展开攻势。一时间,无数炸弹在日军舰队周围落下,其中的几枚炸弹击中“龙骧”号,导致该船于次日沉入海底。但是美军的“企业”号航母也遭到了日军主力舰队的两艘大型航母(翔鹤、瑞鹤号)的攻击,不幸被炸伤。在此期间,美军飞机相继攻击了日舰队的先遣群和增援群,击沉1艘运兵船和1艘驱逐舰,重创“千岁”号水上飞机母舰、1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日军运输船队运输的陆军士兵伤亡超过50%,不得不停止前进,回到出发地——日军增援瓜岛的计划宣告失败。机场争夺战

由于东所罗门群岛海战的失利,日军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增援,只能昼伏夜出地使用小型的驱逐舰或者潜艇来输送人员和物资,这种方式日本称之为“老鼠运输”,美国称之为“东京快车”。自8月28日夜晚开始,到9月7日夜晚为止,日军共往瓜岛上运送了6000多人,包括川口支队、青叶支队以及清野市木大佐余部。日军因为兵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于是改变了作战策略,打算在9月12日开展地面进攻,并且有猛烈的海上炮击和舰载飞机的大面积轰炸作为配合。

为了摧毁美军阵地,夺回机场,担任此次进攻总指挥的川口将军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先夺取机场南面能俯视机场的高地,然后一举占领机场。不过,日军要想发动进攻,首先得从泥泞不堪的沼泽和布满荆棘的灌木丛中穿过。参与这次进攻的几千名日军穿过这道“自然防线”后,消耗了极大的体力。美军以逸待劳,范德格里夫特将军早就带领官兵在悬崖峻岭上建好了工事,并且部署了700名伞兵,等待日军的到来。

9月12日晚间,美日双方第一次交火,日军的进攻被美军有效阻截。次日清晨,美军全线反攻,将日军从阵地上驱逐了出去。

9月13日晚间,川口再次发出攻击的命令,执行这次任务的是第一次进攻退下来的日军和刚刚赶到的日军,共有200人左右。美军和日军进行着惨烈的肉搏战。天色放亮之后,美军的轰炸机出动,对岛上的日军展开了轰炸。与此同时,美军坦克也全线出击,剑指特纳鲁河。川口见难以抵抗美军,只好带领剩余日军躲进茂密的丛林中等待机会。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为了尽早夺取瓜岛,日本海军加快速度向岛上运输兵力。从9月中旬开始,日本差不多每天都会秘密往岛上运送兵力。截止到10月中旬,瓜岛的日军已达到2.2万人,分15个步兵营,重火力包括坦克25辆、火炮100多门。

为了将瓜岛上的日军一举歼灭,美军也抓紧时间向瓜岛运送兵力。到10月23日为止,瓜岛上美军的数量有2.3万人,与日军旗鼓相当。

由于多次进攻瓜岛均以失败告终,第17集团军司令百武中将决定亲自出马。10月9日,百武与指挥部人员在瓜岛登陆,他对瓜岛的地形还没有掌握清楚,就贸然分派部署,向美军开战:西面一路由炮兵指挥官住吉少将带领,主要任务是炮击美军沿河建造的工事;南面一路由第2师团丸山中将带领,主要任务是攻击瓜岛机场。丸山中将兵分两路,采取夹击的策略,这两路的指挥官分别是川口和那须。另外,日军还出动了所有的飞机和水面军舰。深入丛林腹地休息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10月23日晚间,美军阵地遭到住吉所率部队的炮击。之后,日军出动坦克攻击。美军奋起抵抗,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日军节节败退,剩余的一些残兵败将在住吉的带领下逃进了丛林。

10月24日清晨,百武收到了住吉失败的情报,愤怒异常,当即下令当晚猛攻亨德森机场。夜幕降临,天上下着暴雨,双方冒雨展开了激战,在一夜的炮战和白刃战过后,日军又一次失败。

10月25日晚间,日军所有的火炮被那须少将调集到一起,对美军的防御阵地进行猛烈轰击。经过这几次交火,美军对日军的战术早已心知肚明,日军进行炮轰的时候,美军先在工事中躲藏,等炮轰完毕后才进入战壕中,直到日军靠近后再开枪射击。

美军还注意到,日军冲锋时总会有手持军刀的指挥官冲在前面,于是他们特意安排了狙击手,专门射杀这些指挥官。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整个战场成了一片焦土,日军中队长以下的指挥官全都阵亡,那须少将也被美军击毙。

11月4日、11日、12日这三天,美军又向瓜岛输送了很多兵力,岛上的美军人数达到了2.9万人,并且增加了许多重炮和坦克,火力得到极大提升。经过几次兵力输送,截至11月6日,瓜岛上的日军共有3万人,比美军多出1000人。11月16日,麦克阿瑟的部队顺利登陆瓜岛。之后,美军在麦克阿瑟的带领下屡次开展反击,将日军逼到海边的狭小地带。由于弹药和后勤物资彻底中断,日军虚弱不堪,很多人不是饿死就是病死,日军此时彻底失去了战斗力,随时都有可能被美军全部歼灭。到了12月,瓜岛上的美军增加到5万人,而日军仅剩1万余人。

瓜岛地面争夺战共持续了几个月,参加这场战斗的日本陆军有3.9万余人,其中一多半人阵亡。经过慎重考虑,日军统帅部决定不再争夺瓜岛,将瓜岛上的部队秘密撤离。1943年2月,日军分三批撤离瓜岛,并派出飞机300架、驱逐舰20余艘负责掩护。1943年2月9日,美军正式宣布赢得了瓜岛登陆战的胜利。

战役点评

瓜岛登陆战是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岛屿争夺战。在这场战斗中,美日海军各失去了2艘航空母舰。另外,双方的伤亡人数也十分惊人。美军方面:6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官兵参战,1600人战死,4200人负伤。日军方面:3.6万人参战,1.4万人战死及失踪,9000人病死,1000人成为俘虏。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双方作为支援力量的海军和空军的伤亡人数。此役过后,日军基本上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一位英国著名军事学家曾在其著作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对日本人而言,瓜岛之战揭开了他们在南太平洋战败的序幕,对美国人而言,这是他们首次赢得在南太平洋诸岛上陆地战斗的胜利,为他们发动一场直击日本门户的大规模两栖越岛战役奠定了基础。”

战役启示

在登陆战役中,后勤运输船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缺乏运输船队,即使部队成功登陆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因此在作战中,要将敌人的军事目标和其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集中火力去打击。在瓜岛战役中,日军飞机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大量的物资不屑一顾,这个错误是致命的。二战 北非登陆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替代行动

交战时间/1942年11月8日~11月11日

交战地点/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

参战国家/美国、英国VS维希法国

交战结果/维希法国政府投降,盟军成功登陆北非。交战兵力

盟军:英、美军队共计7个师,约11万人,另外还有665艘军舰和运输舰,其中包括3艘战列舰、7艘航空母舰、17艘巡洋舰、64艘其他作战舰艇。

维希法军:20万左右的军队,500架飞机,以及4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20余艘潜艇和其他舰只。交战背景

自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红军便一直单独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与德军作战。为了减轻纳粹德军对苏联红军的压力,苏联频频向美国和英国施压,要求两国尽快在欧洲展开军事行动及开辟第二战场。为了安抚苏联,英国军方提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替代行动——登陆“法属北非”。当时,英军刚刚在埃及阿拉曼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这样做,一来可以将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彻底歼灭,二来可以改善盟军在地中海的制海权,从而为1943年解放欧洲南部创造条件。“法属北非”“法属北非”由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组成,于1912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投降后,这个地区由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维希政府继续统治。维希政府在“法属北非”部署了雄厚的兵力,其中包括20万左右的军队,500架飞机,以及在法国土伦港和法属北非各港口的4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20余艘潜艇和其他舰只。

由于北非法国当局受维希政府管辖,所以他们认为1940年法国向希特勒投降是合法的。相反,在他们看来,由戴高乐将军以及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抵抗运动才是违法的。由于英国始终站在戴高乐将军一边,并且曾同维希的武装力量发生过数次交火,所以北非法国当局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反英情绪。

在此情况下,登陆北非的作战计划只好打着美国旗号,形式上表现为纯粹的美国的军事行动。当时的戴高乐将军正流亡于伦敦,他对这场行动毫不知情,因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怕他知道后会将计划泄露出去,同时,也怕他参与其事会引起北非法国当局的厌恶。“火炬”行动

1942年7月下旬,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在伦敦召开了会议,研究登陆北非的作战方案。会上,美英两国就登陆地点产生了严重的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