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配套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8:23:4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配套题库

中公《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配套题库试读:

编写说明

自《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颁布以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之于国家,是科学规范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于个人,则是施展才华抱负的机遇。机遇亦是挑战。在公选考试日益体系化和完善化的今天,为了帮助考生领会大纲的要求,掌握考试内容,理解考试要点,攻克考试难点,中公教育编研团队深入分析研究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历年真题和大量题库,精心编写了这本《〈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配套题库》,为广大领导干部备战公选考试助力加油。

本书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一、紧扣考情,科学严谨

本书经中公教育编研团队精心打造而成。编写人员都是长期从事党政领导干部公考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试题研究工作,掌握大量信息,经验丰富,对公选考试命题趋势分析科学,帮助考生了解考试规律,融会贯通,成竹在胸。二、契合大纲,内容系统

本书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编写,试题都是严格按照大纲要求选择的,知识覆盖面广,涵盖了专业和公共试题的主要考查知识点,科学系统,大量练习,使广大考生复习起来事半功倍。三、体系科学,注重能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胜任党政领导工作的基本素质进行考查,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书在编写时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切实提高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解析透彻,提高效率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考查的知识点,本书中客观题的答案解析透彻,主观题的答案主要从思路上予以解读,切实帮助考生掌握解答要领,提高作答能力。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较强,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各位考生平时应多关注时政新闻和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更新。同时可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7年2月

公共科目

公共科目涵盖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中所考查学科的知识要点,具体分为政治篇、经济篇、法律篇、管理篇、科学技术篇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篇。本书在“考点指津”部分对每章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提炼,“经典例题详解”对考查知识点予以点拨,还准备了“精练自测题”帮助考生加强练习,结合“参考答案及解析”来对自己的能力素养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切实帮助公选考生提高理论素养、公共知识素养、政策法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第一篇政治篇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考点指津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统称之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是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阶级是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或经济主体。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称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它是同一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衡量商品价值量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货币形式发展为纸币形式和电子货币形式。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的发行量是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的。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都是价值的最终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顺次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第三是销售阶段,即资本家把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

●产业资本具有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在购买阶段是货币资本;在生产阶段是生产资本;在销售阶段是商品资本。这三者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形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地租的特征。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农业资本家以租金形式转让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质量等级相联系的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本质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本质,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影响国民收入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增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二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三是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主要是财政收支和服务收付费。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直接思想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材料,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实现历史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

●列宁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世长存。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经典例题详解例题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这说明( )。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具有绝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答案】C。【解析】在本题中,“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是社会意识,“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社会存在,“回答和解决”则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选项A说法正确,但同题意无关,不选。选项B、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例题2:

人们常用“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来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从哲学上看,这些话的作用在于( )。

A.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B. 内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C. 外因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D. 外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答案】D。【解析】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本题中,“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是外因,能够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故本题答案选D。例题3:

刘某是今年的高考状元,某教育培训机构以刘某在该机构参加过培训为由,对外宣称自己能够年年培养出高考状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 )。

A. 将原因当成结果

B. 将个别当成一般

C. 将部分当成整体

D. 将要素当成系统【答案】B。【解析】刘某的事例只是个别现象,而该教育培训机构却说能够年年培养出高考状元,则是错误地把个别现象当作了一般现象。故本题答案选B。例题4:

下列关于习近平同志用经典语句反映出的哲学原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B.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

C.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D.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答案】C。【解析】A选项讲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选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选项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ABD三个选项体现的哲学原理都属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范畴。C选项这段话通过耳闻—目见—足践的对比,由远及近再到现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选C。例题5:

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B. 劳动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D.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答案】D。【解析】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例题6:

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货币是商品具有交换职能

B. 货币是金银贵金属

C. 货币本身有使用价值

D. 货币本身有价值【答案】D。【解析】货币之所以能够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所以才能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例题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劳动力丰富

C. 劳动量大

D. 货币成为商品【答案】A。【解析】只有当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出比它本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时,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例题8: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答案】ACD。【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诸形式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例题9:

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三大代表人物是( )。

A. 圣西门

B. 傅立叶

C. 欧文

D. 托马斯·莫尔【答案】ABC。【解析】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直接思想材料。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是16世纪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乌托邦》。例题10: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是什么?【考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专家评析】本题是纯理论性的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属于哲学中的基本理论,只要熟记理论知识,本题不难作答。【参考答案】(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例题11: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考点】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专家评析】本题实质上考查价格与价值的关系。题目观点中,前半部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正确的;后半部分——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是错误的,价格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参考答案】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因此,价格的变化并不一定反映价值的变化。例题12:

2016年8月21日一早,无数中国家庭打开电视,围坐一起,观看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的决赛,夺冠时刻,收视率竟高达69%。这样的场景,多么熟悉———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比赛,每每是举国关注、万人空巷。3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感受这样的氛围,也再次为那个耳熟能详的词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

今日中国,为何再度呼唤“女排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中国大地百废待兴,追赶世界只争朝夕。1981年11月,女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上勇夺冠军,人民日报刊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来了!也向国人发出动员:万众一心,艰难总能克服,梦想终将抵达。

30多年弹指一挥,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赛场上的“领跑者”。我们有着强大的财富实力、制造实力、国防实力,足以让每个华夏子孙挺胸抬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处身历史的三峡,面对发展的关隘,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精神实力。

这是永不言弃的精神……

这是团结一心的精神……

这是勇于拼搏的精神……

感谢女排,不仅为中国添了一枚宝贵的金牌,更唤起了亿万国人的精气神,为“女排精神”

注入了新的内涵,也让这精神的清流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面向未来的进军中,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问题:(1)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女排精神”所蕴含的哲理?(2)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的精神实力”?【参考答案】(1)“女排精神”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中国女排永不言败、团结一心、勇于拼搏的精神正是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2)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起阻碍作用。我们不仅要关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还要关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精神实力。精练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是涉及思想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学科,其关注人自身的进步,既有理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具体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2.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两次在中国人大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正式施行。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确立过程主要体现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一种直观现实性的活动

C.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的

D. 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越

3.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孝文化,在今天仍能发扬光大,主要是因为(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弘扬孝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2016年,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宇宙的演化、星系或星云的形成产生了新的认识。引力波的探测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规律不仅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改变和创造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无所不能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5. 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其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一成不变的,两者的区别在于( )。

A.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有时是可以改变的

B. 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C. 真理是对外界的反映,谬误则是人主观自生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7.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 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他人的肯定

B. 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的社会地位

C.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8. 下列成语中,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 )。

A. 水滴石穿

B. 唇亡齿寒

C. 声东击西

D. 瞎子摸象

9. 我们说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就是要做到( )。

A. 一切从正确理论出发

B.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C. 使主观意志得到发展

D. 调和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

10. 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1.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现在正在推动的重要战略,所谓“一路”是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将进入海洋、拥抱海洋,多方向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所谓“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亚、东南亚、俄罗斯、中东欧和西欧。“一带一路”将会让中国与各国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世界和谐发展,这段话说明( )。

A.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越

C. 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D.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12. 传闻曾国藩攻打太平军多次失败,其手下向皇上汇报战况时写道:“我们屡战屡败”,曾国藩担心皇上看后龙颜震怒,将其改为“我们屡败屡战”,结果大受皇上嘉奖。这一故事说明( )。

A. 意识是物质的客观反映

B.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D. 部分之间的组合次序和结构方式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13. 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原理的是( )。

A.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 辩证法与形成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 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17.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 是客观的

B. 是有限的

C. 是可知的

D. 是相对的

18. 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 整体包含在部分之中

B. 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 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描述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外因起作用

C.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 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20.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善于( )。

A. 区分整体与部分

B.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 从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

D. 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21. 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30年来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①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②正确的认识中包含有错误,错误的认识里也有正确的成分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深化

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正确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22. 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文·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要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

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D. 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23. (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A. 意识

B. 联系

C. 矛盾

D. 物质

24. 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指( )。

A. 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 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C.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D. 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25. 从唯物论角度看,坚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因为(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 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没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D.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6.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征”的观点,是属于(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 根据认识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不等于真知

28.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

A.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9.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30. ( )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A. 运动

B. 联系

C. 实践

D. 矛盾

31.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是( )。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D.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质变

32.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 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B. 精神力量可以改变物质力量

C. 精神可以代替物质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3.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4. 随着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有关专家却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将垃圾看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 )。

A. 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 混淆了矛盾主次方面,看不到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 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

35.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

A. 直线上升过程

B. 曲折前进过程

C. 循环往复过程

D. 量变质变过程

36. “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引起了我国人民思想上的巨大解放和观念上的不断更新,封闭、保守、狭隘的小生产观念正在被打破,逐渐被开放、进取、开拓、创新等观念所代替。”这一事实说明( )。

A. 开放、进取、开拓、创新的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 人们的认识决定人们的实践

C.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

D. 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3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有些认识不需要实践即可获得

C. 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诗句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差别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39.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我们党的( )。

A.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B.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C.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0.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然而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原来区域性的传染病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这说明( )。

A.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 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区分内因与外因

C. 矛盾具有对抗性,防止传染病就要遏制全球化

D.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的条件

41. 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B.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 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 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揭示了( )的哲学道理。

A. 意识决定物质

B. 物质决定意识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意识具有能动性

43. 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 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44.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45.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

A.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4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4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 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48.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阶级斗争

D. 社会改革

49.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50.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指( )。

A.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51. 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另一个是( )。

A. 国家政权的产生

B. 社会矛盾的激化

C. 私有制的形成

D. 社会形态的发展

52.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谜,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所有人属性的综合

C.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D. 社会角色的总和

5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 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54.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A. 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 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C. 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D. 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55.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 货币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垄断和竞争

5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矛盾

57.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在消耗过程中( )。

A. 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

B. 能够保存自身的价值

C. 能够获得新的使用价值

D. 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58.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中( )。

A. 不变资本增大

B. 可变资本增大

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增大

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减小

59.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B.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C.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60. 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单纯的人的尺度

B. 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C. 个人的发展

D. 自然人的本质

61. 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 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 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 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62.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庸俗社会学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3. 宋代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句话体现了( )观点。

A. 辩证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64.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5. 下列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

B.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 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

D. 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

6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辩证否定的是( )。

A. 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C. 我国必须全盘西化

D. 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67. 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这一方面表明了唯心主义哲学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即( )。

A. 把物质看作是感觉或概念的本源

B. 夸大了运动变化,否定了相对静止

C. 夸大了感性认识,否定了理性认识

D. 把感觉或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并且派生物质的本原

68.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 实践高于认识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69. 皑皑白雪在中国东北地区,是众多滑雪基地得以开办的自然条件。而在南方地区,连续的降雪低温却造成了损失巨大的灾害。这表明,同一现象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和影响。这启发我们注意( )。

A. 联系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B. 联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C.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D. 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70.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

A.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71. 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上述事实说明( )。

A. 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

B.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C.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D. 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过挫折,但也取得了一些进步,这说明( )。

A. 事物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B. 事物的发展是后退的

C. 事物的发展是进步的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3.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

A. 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 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 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 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74.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惠及别国,反之,则会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

A.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 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75. 有人说: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做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本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B. 事物总处在量变和质变的交替过程中

C.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

7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是( )。

A. 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物质

B. 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C. 意识有没有能动作用

D.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统一

77. 古人云:“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无不变化,风气无不移易。”下列说法中与“法无不改,势无不积”哲理一致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 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79. 下列不能体现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

A.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C. 春江水暖鸭先知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0. 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规划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 要注重量的积累

C. 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工作路线,是三大法宝之一,这是因为( )。

A. 人民群众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 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C. 人民群众中主要部分是劳动群众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82.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主要违背了(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 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观点

D. 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83. 屠呦呦凭借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这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青蒿素的发现证明了(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 对世界的惊异是科技创新的唯一来源

84. 我国的水能资源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但按照“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的很小。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B.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C.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抓主要矛盾

85. “花开花落各有时”。但今天“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北方春天才开的牡丹冬天能在南国怒放。“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表明( )。

A. 规律是可以利用和改变的

B. 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C.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人们可以利用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86. 有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速滑比赛在直道上很难甩开对手,赛跑选手的超越,也常在弯道处。经济发展也一样,“弯道”跑不好,就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和落伍者。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B.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C. 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D. 善于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87. 在很多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员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只要顽强地拼搏,即使失败,也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从哲学角度看,这种意志和精神体现了( )。

A. 意识对身体的最终决定作用

B. 意识对自我的激励作用

C. 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意识对身体状况的反映

88.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心声,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B. 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

C.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D.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89.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它能增加群体竞争优势。“集聚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看重整体就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要学会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

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0. 近些年来,每当遇到流行性疾病发生,医学专家都会表示可防、可控、可治,不必过于惊慌,这是因为( )。

A. 追求真理是认识活动的归宿

B. 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 人类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造福自身

D. 人类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91.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获得成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

①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体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9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 生产相对短缺

B. 生产绝对短缺

C. 生产相对过剩

D. 生产绝对过剩

93. 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

A. 市场购买力

B.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 商品价格总额

D. 商品的供求状况

94. 网上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网上团购的盛行( )。

A. 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B. 使商品交换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C. 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D. 表明纸币已经由电子货币取代

95. 超市柜台内货物的价格标签反映的是货币职能中的( )。

A. 流通手段

B. 贮藏手段

C. 支付手段

D. 价值尺度

96.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 )。

A. 经济体制

B. 经济制度

C. 正式的制度安排

D. 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97.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 )。

A. 简单再生产

B. 扩大再生产

C. 循环再生产

D. 一般生产

98. 各个企业都各自独立进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这种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是( )。

A. 单个资本

B. 社会总资本

C. 社会资本

D. 独立资本

99.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点不包括( )。

A. 土地所有权同土地经营权分离

B.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C. 形成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D. 不存在剥削的关系

100. 地租,一般地说都是土地所有者凭借( )获得的( )收入。

A. 土地所有权剥削

B. 土地经营权经营

C. 土地使用权商品买卖

D. 土地所有权商品买卖

10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A.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 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02. 资本的本质指的是( )。

A. 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 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 购买商品的货币

D. 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03.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