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读本(2010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0:45:3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国情手册》编写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国情读本(2010版)

中国国情读本(2010版)试读:

前言

国情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的重点概括。掌握中国国情知识,是党和政府科学施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世界各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关键所在。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情教育和国情研究的指示精神,方便社会各界科学、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基本国情,加强国情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动国情、国力研究的深入开展,倡导和培育关注国情、了解国情、依据国情开展各类工作的良好社会风尚,特别编著《中国国情手册》(2010)。

2010年到来之际,特别献上这份精心准备的薄礼,我们深感荣幸和满足。《中国国情手册》(2010)作为一部集权威性、综合性、实用性于一身的国情普及读物,广泛收录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诸多领域年度发展的综合实用信息,通过多种类型的权威资料客观反映我国国情状况,力争为各级党政机关及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国情、国力方面的实用信息。

本书共分八编:第一编图说中国,精选几十幅由新华社记者、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拍摄的珍贵图片,直观反映中国概貌;第二编国情概略,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政府白皮书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的统计公报;第三编政策集萃,认真梳理2009年以来中国在时政、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方面出台的有价值的新政策和新规定,以摘编的形式刊登;第四编专家视点,遴选中国社会各界的知名专家,权威解读2009年以来出台的新政策及国内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五编数字国情,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最直观地反映中国国情;第六编国情聚焦,从时政、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等方面深入剖析2009年以来国内发生的关注性事件;第七编大事记,按时间顺序梳理回顾2009年以来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第八编附录,国家机构及政务公开、全国主要行业协会、公众假期及特别节日、各省市县级行政区划名称、邮政编码及长途电话区号。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党政干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决策者,以及对中国发展状况有着浓厚兴趣的国际友人可以随身携带,时时参考,并作为依据开展实际工作或了解、投资中国的必备工具书。《中国国情手册》编写组2010年1月

第一编 图说中国

2009年图说中国1. 中山站时间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图为雪龙号科考船正驶向南极(陆从兵 摄)2. 2009年3月10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在上海开幕。图为系列活动之一的“YKK·东华杯”研究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上亮丽的模特、奇异的设计为观众带来的一场视觉盛宴。(曹子琛 摄)3. 2009年3月11日,各界群众在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参加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公祭大典。(闫广君 摄)4. 2009年3月28日是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在拉萨举行庆祝大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普布扎西 摄)5. 自2009年4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开始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是继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之后,铁道部再次对列车运行图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整。图为当日新开行的北京至太原动车组列车在北京待发。北京至太原列车行驶时间从原来的最快8个多小时骤缩至3小时。(李文 摄)6. 2009年4月2日,在结束了44个月的院校培训后,中国空军首批16名战斗机女飞行员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获得象征飞行员身份的飞行员证书和飞行等级证章。(谭超 摄)7. 2009年4月3日,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工程首台海上风力发电机安装完毕,这是亚洲首个海上风电场。该项目计划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并网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0兆瓦。(裴鑫 摄)8.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李刚 摄)9. 2009年4月22日8时,两岸海上直航客轮——台湾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台华轮”搭乘着“情系宝岛,千人赴台游旅游团”的900多名游客从厦门东渡厦金客运码头出发,经澎湖驶往高10.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书博会设展位2420多个,其中省外参展团展位达到1120个,创历史新高。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达到30多万种。(姚树国 摄)11. 2009年5月1日,三门峡市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设施投入运行。该工程大大降低了后续处理系统的负荷,大幅度降解了总氮,经此段处理后的污水COD可以削减60%左右。(三门峡市环保局 供图)12. 2009年5月1日—3日,“2009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在昆明举行。据昆明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云周介绍,以节庆活动为平台,为云南各州市和国家友好城市提供了文化交流和展演舞台,充分展示了云南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旅游活动的美丽,充分塑造了云南旅游文化品牌形象,营造“和谐、欢乐、平安”的气氛。(昆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13. 2009年5月18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和第四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在福州开幕。本届海交会以商品交易为主,在中心馆开设“台湾县市名优特产品展”,以台湾各县市14. 2009年5月21日,为解决一些“4050”人员就业难问题,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街道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就业联姻会所”,为辖区内企业和辖区内求职者充当“红娘”,现已有会员单位107家,成功介绍15.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图为江西省靖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深入经营场所向商户和消费者散发材料,宣讲新的法律条款并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徐仲庭 摄)16. 2009年6月15日,国内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在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下线后完成列车调试,开始进行线路运行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业化的制造能力。(吴宏道 摄)17 . 2009年6月23日,空中客车天津总装厂首架A320飞机亮相并交付川航。图为身穿刺绣祥凤旗袍的川航空姐被命名为“祥凤乘务组”。(王建华 摄)18 . 2009年7月,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同时推进五大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已完成主要开放任务并投入试运行或正式应用,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城建档案馆正在成为现实。图为长沙市城建档案馆19.2009年7月4日,以“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为主题的全球智库峰会在京闭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宣读了《北京倡议》。《北京倡议》提议,智库应针对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的重大问题开展跨国界的、为促进人类共同及长远利益为宗旨的战略研究,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全球危机预防及解决方案。(中国网 供图)20. 2009年7月7日零时起,全长318公里的达成铁路改造工程全线通车投入运营,这是西南首条快速铁路,今后成都至重庆车程将缩短至2小时。图为列车行驶在扩能改造后的达成铁路上。(曹宁 摄)21. 2009年7月8日,中国电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召开。影协领导、老中青电影艺术家代表出席大会。图为庆祝大会上的“破冰”仪式。(郑福德 摄)22. 2009年7月1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完成首次城际长途飞行,从上海成功转场飞往西安阎良。(裴鑫 摄)23. 2009年8月7日,“莫拉克”台风于23时50分由台湾花莲县登陆,8月8日14时由桃园县出海。8月9日18时30分由霞浦进入福建,移动速度稍为加快。浙江同福建两省共疏散接近100万人,7万多艘船回港避风。浙江苍南县的降雨量超过250毫米。8月11日凌晨减弱为热带低气压。“莫拉克”共造成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883.6万人受灾;台湾共461人死亡、192人失踪、46人受伤。(网友:Brave梦幻骑士 供图)24. 2009年8月8日,在山东曲阜孔庙雄伟的大成殿月台上,孔子故里为来自北京、上海、济南等10余个城市的近百名学子举行隆重的成人礼仪式。参加仪式的还有一路携手伴行的老师和家长,共计300余人。(王建华 摄)25. 2009年9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了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注册申请。图为北京科兴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甲型H1 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邢广利 摄)26. 2009年9月4日“共和国之旅 井冈山专列团”活动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启动仪式,600多位香港各界人士 将乘坐专列火车前 往革命圣地井冈山,重温新中国的历史,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姚树强 摄)27. 200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6周年纪念日,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落成典礼在橘子洲头隆重举行。雕塑依据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创作而成,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红花岗岩巨石拼接而成,总重量约2000余吨。(龙弘涛 摄)28 . 2009年12月26日9时,武广高铁首发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楚汉名城”长沙、“九省通衢”武汉三个省会城市同时开出,仅用3个小时,千里武广间就实现了直达。图为列车驶过衡阳湘江特大桥。(刘平 摄)29.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河南省文物局 供图)30. 2009年12月,珠海拱北口岸客流总量超过8200万人次,带动了内地与澳门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图为拱北口岸全貌。(珠海市委宣传部 供图)

第二编 国情概略

概貌

疆域和区划

位置和面积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背陆面海、海陆兼备的国家。这样的海陆位置,既有利于同众多陆上邻国的联系,也有利于同海外各国的交往;同时,每年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带来丰沛的降水,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沿海地区还便于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从纬度位置看,光热充足,而且跨纬度范围广,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为世界第三大国;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幅员辽阔,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多);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南北跨纬度约50°,相距约5500公里。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附近),东西跨经度约62°,相距约5200余公里。

疆界和邻国

陆疆 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长约22800多公里。中国分别与下列国家相邻:东与朝鲜,东北与俄罗斯,北与蒙古,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南与缅甸、老挝、越南。

海疆 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仅大陆海岸线就长达18000多公里。自北向南,环绕大陆边缘的海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的东面还直接濒临太平洋。

中国沿海分布着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000多个,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还有许多群岛散布海洋中,如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中国较大的半岛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雷州半岛等。

中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专属经济区宽度为200海里。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的渤海、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全部属于中国的领海。

同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自北而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行政区划

中国宪法规定,目前行政区划基本上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自治地方,它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此外,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可根据需要对行政区划作必要的调整和变更。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和习惯上,各省级行政区都有简称。省级人民政府驻地称省会(首府),中央政府所在地称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划

人口和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如从哈尔滨到昆明连一条线,线以东许多地区人口密度在100人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在400人以上;线以西广大地区人口密度在50人以下,其中许多地区人口密度在1人以下。所以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经济和文化,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一,以壮族人口最多,有1600多万,其次有满、回、维吾尔、苗、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哈萨克、黎、傣等族,这18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0万以上。人数最少的民族只有几千人。各民族虽然人数多少不同,但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亲密兄弟。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汇总数及主要分布

中国民族的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少数民族的具有分布广又相对集中、相对聚居又互相杂居等特点。这样的分布既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又促进相互间的往来,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侨胞和侨乡

侨居在外国的中国人称作华侨,中国有很多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些华侨取得了居留国的国籍,就成为外籍华人。侨胞的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的许多地方(如广东的梅县、汕头、台山,福建的厦门、晋江等地区)一向以侨乡著称。广大侨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大力支持祖国建设和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作出了许多贡献。

地形和气候

地形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空气向中国陆上推进,也便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为降水的形成提供条件。受地势影响,中国大多数河流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便于沿海与内地联系。随着地势逐级下降,河流在各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形成巨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各类地形所占比例(%)各级海拔高度所占比例(%)

地形分布

山脉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丘陵 中国丘陵众多,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或蕴藏水能。

土地资源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中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气温和温度带

冬季气温的分布 以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为分界线,1月份时,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接近-30℃;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夏季气温的分布 7月份,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区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链接二十四节气立春 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雨水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惊蛰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北方进入惊蛰,春耕大忙便开始了。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时为春分。这时阳光直照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平均,所以昼夜几乎等长。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谷雨 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雨生百谷”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立夏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一般在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顾名思义,小满是指夏收作物籽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小满后,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芒种 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小暑 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大暑 在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气候最热的时候。立秋 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处暑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白露 在每年9月8日前后,白露指气温降低,并出现露水。秋分 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秋分秋分,日夜平分”。此时,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寒露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寒露一到,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原野一片金黄,是秋游的好时节;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小雪 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节气。此时,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一交大雪,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这天昼最短,夜最长。冬至过后便是“数九”了。小寒 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大寒 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水资源

总量丰富,人均量小

根据水利部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我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河川径流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部水资源量的94.4%。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2350m3/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居世界第108位,属于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之一。

时空分布不均

中国季风性气候显著,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较大。一年之内,春季河川径流量除江南丘陵和南岭地区占全年总量的40%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0%—12%,西南地区为5%—10%;夏季大部分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50%—60%;秋季大部分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16%—25%,西南地区为30%—35%以上,海南岛为50%;冬季河川径流量不及年总量的10%。不同年份之间,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差异较大,长江以南的河流小于5;北方河流多在10以上。径流量的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丰平枯交替出现及连续数年为丰水段或枯水段的现象。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与连续丰枯水段的出现,使我国经常发生旱、涝或连旱、连涝现象,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我国水资源不仅时间分布上不均匀,而且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经度和纬度跨度较大,加之地形因素的影响,使得全国不同地区水资源赋存情况具有较大差别。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96%集中在占全国总面积64%的外流流域,而占全国总面积36%的西北内陆流域仅占4%。从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匹配程度上看,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指长江以南)水资源较丰富,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00m3,但相对人口和耕地较少;而北方地区(主要指长江以北)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人均水资源量仅720m3,人口和耕地却均占全国总量的40%—50%以上。此外,水能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全国河流水能资源蕴藏总量为6.76亿kW,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容量为3.78亿kW,年理论发电量59220亿kWh。但我国水能资源地区分配也严重不均,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此外,西北和中南地区也相对较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5%和9.5%左右(见表1-1)。因此,上述地区构成了我国三条西电东送通道的主要电力输出区,尤其西南地区输出电力占了较大比重。表1-1 中国水能资源地区分布

矿产资源

种类比较齐全,储量丰富

我国拥有世界上已有矿种的绝大部分种类。新中国成立6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品位不高,开采难度较大

我国矿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贫矿多、富矿少,且伴生和共生矿床多,增加了开采、冶炼的难度。我国的铁矿资源探明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大多数含铁量仅为25%—30%,含铁量为40%—50%可直接冶炼的高炉富矿,以及含铁量在50%以上可直接炼钢的平炉富矿只占l%左右。另外,铜、锰、锡、铝土等许多矿种也多为含杂质多、品位低的贫矿。我国地质情况复杂,往往多种矿物组合在一起。例如,钒矿的储量居世界首位,但以钒为主的钒矿床只占9%,其余91%则分散在其他矿种之中,难以采取,回收率很低。四川攀枝花铁矿就是一个大型的共生矿床,内含铁、钒、钛、钴、镍、铬等10多种金属元素,其钒钛的价值比铁高出数倍。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是由10多种主要稀土元素组成的铌稀土铁矿,其中所富含的大量稀土和铌的价值比铁矿高20多倍。对于铬、铂、金刚石、钴、钾等一些重要矿种,我国目前尚较稀缺,或储量较少。

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资源赋存与利用、需求空间错位。我国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全国煤炭储量的90%以上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而同时全国60%的县都有煤炭资源;全国铁矿探明储量的50%以上集中在辽宁、冀东、川西地区;铜矿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全国磷矿探明储量的3/4以上分布在川、云、贵、湘、鄂等省;钨矿的一半储量集中在赣南地区等。

我国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不均衡。其实与分布不均衡同时存在的还有能源资源需求的地域不均衡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地域不均衡。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消耗量少;东部地区资源匮乏,但产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资源需求量大。这种空间错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区域的发展。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

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历史

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现在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帝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6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终于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隋朝实现了统一。全国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呈现了繁荣局面。官制的改革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当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得到新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迅速瓦解。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1127年,南宋的统治开始。南宋与金对峙,南北经济都有新的发展。

北宋时,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有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还有党项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权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后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宋元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权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并改金为清。清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明清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终于导致战争失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中,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惊醒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华战争。美、俄坐收渔人之利。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从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40年代,早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

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新约》的签订,使法国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发动政变,使维新变法归于失败。这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189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相继建立起来。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萍浏醴、广州黄花岗等一系列起义,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发生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北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但不久也失败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激起中国人民强烈义愤。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6月初,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接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开始了北伐。北伐军胜利进军,不到半年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援;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不久,国民政府举行“北伐”,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国民党新军阀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成为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吓倒,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接着,又取得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亡。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1932年,日本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取得了日军驻留上海的权利。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举行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935年《何梅协定》的签订和“华北五省自治”,使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由此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战争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由此揭开。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被迫对日作战。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实行的是一条片面抗战的路线,丧失了大片国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的路线,执行持久抗战的方针,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很大胜利。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叛国投敌;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抗战逐渐消极,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对此,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和无情的揭露。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克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度过了最困难时期。

1944年,解放区军民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经过八年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为了争取国内的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在谈判期间派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停战协定,并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

1949年10月1日,北京民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90%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农民分得了约4700万公顷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8.9%以上;建立起一批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

从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新复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建国后形势最好的时期。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9月召开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共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工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8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着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党还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2年9月,他在同英国首相会见时,阐述了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1983年他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强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他针对分裂中国的图谋,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中共十二大以后,中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在经过两年的谈判后,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经过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接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

1992年10月,召开了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四大的部署,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一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达到了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八五”(1991—1995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1995年达到57600多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八五”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进展,安定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根据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996年3月举行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根据《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提出未来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九五”时期,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取得显著进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了今后15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和中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为中国失去了邓小平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限悲痛。世界人民,各国领导人和各方面国际朋友,也为世界失去了邓小平这样一位伟大人物,表示深切哀悼。中国各族人民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把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实现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五大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为贯彻十五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制定“十五”计划、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5年来,中国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纪年简表

政党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各政党的共同目标。在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团结他们一道前进。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具有丰富的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实行相互监督。第二,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大特色。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民主党派的监督,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链接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7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第一次联合会议在香港举行。1948年1月1日,会议宣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1945年12月16日,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1945年12月30日,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识分子为主,还有一部分工商界爱国人士,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民进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1930年8月9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10日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3日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1925年10月,由华侨社团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九三学社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台盟由台湾省人士组成。无党派人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后,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目前,把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称为无党派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社会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94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2008年达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1978年为2382万吨,2008年迅猛发展到13420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46.4倍,人均产量增长18.4倍。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人均5.9公斤,1978年产量865万吨,人均9.0公斤,2008年产量5337万吨,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人均2.2公斤,1978年产量657万吨,人均6.9公斤,2008年产量19220万吨,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人均0.8公斤,1978年产量465万吨,人均4.9公斤,2008年产量4896万吨,人均37.0公斤。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糖由20万吨增加到1449万吨,增长71.5倍;原煤由0.32亿吨增加到27.93亿吨,增长86.3倍。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呈迅猛扩张之势。电视机由195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9033万台,电冰箱由1956年的0.03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475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8231万台。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服务业的需求,还在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第三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20487亿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4倍,年均增长8.3%。其中,交通运输增加值由1952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590亿元,实际增长113倍,年均增长8.8%。批发和零售增加值由80亿元增加到23101亿元,实际增长49倍,年均增长7.2%。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817亿元,实际增长242倍,年均增长10.3%。房地产业由1952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720亿元,实际增长85倍,年均增长8.3%。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中钢产量仅居第26位,原油仅居第27位,发电量仅居第25位。经过60年的发展,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1952-1978年,随着“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工业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工业占比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44.1%,而农业占比则由51%下降到28.2%。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大力促进。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47.9%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经过60年的建设,工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钢铁、有色、电力、机械、轻纺、食品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1949年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此时的工业主要为手工作坊,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978年,轻重工业比重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为43.1∶56.9,重工业占比已经高于轻工业,但技术含量不高,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9%和71.1%,重工业占比大幅上升,高技术产业、大企业、企业集团不断强化,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为工业经济由大变强奠定了基础。

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到200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8.3%,集体企业占2.4%,非公企业比重上升到65.6%。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3.5%。

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2008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6.2%,比1990年下降9.6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8.5%,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3%,分别比1990年提高7.0、1.3和1.3个百分点。2008年,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8.9%,比1985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1.2%,下降23.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已占到3.1%。

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上升了35.1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1978年到2008年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提高了吸纳就业的能力,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52年的12.0%上升到2008年的39.0%。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我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72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2%。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99.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区域结构实现了由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转变。新的世纪,我国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逐步缩小。2008年,东部地区占比68.9%,比2000年降低0.8个百分点;中部占比19.0%,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占比12.1%,提高0.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更高的层次上修建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在恢复中明显提高。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3710座。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82190万千瓦。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年均增长8.3%,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扩大到2008年的27.93亿吨,增长86倍。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扩大到2008年的1.90亿吨,增长1580倍。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2008年末达到7亿多千瓦,发电量由1949年的43亿千瓦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34669亿千瓦小时,增长805倍。

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基本形成。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18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97万公里,增长2.7倍。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07万公里增加到201万公里(不含村道),增长23.9倍。特别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08年总长度已达到6.0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万公里增加到12.28万公里。民用航空已开通1532条国际国内航线,航线里程达到246.18万公里。输油

(气)管道里程由1958年的0.02万公里增加到5.83万公里。

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2008年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0863万门,比1949年增长1631倍。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4036万户,比1949年增长1560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88年的0.3万户增加到2008年末的64125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5亿户。电话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8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0890万个。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近3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宽带上网人数2.7亿人。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34.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650亿元,增长930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

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在经历了1952-1978年的低速徘徊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6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2266倍,年均增长14.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7.4%。出口额由1950年的5.5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4286亿美元,增长2596倍,年均增长14.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8.1%;进口额由1950年的5.8亿美元扩大到11331亿美元,增长1953倍,年均增长14.0%,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6.7%。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1980年,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高达50.3%, 2008年,初级产品比重已经降到5.4%,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比重则上升到94.6%。量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1979-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平均每年284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198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2008年达到924亿美元,年均增长20.2%。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30%,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直接参与海外工程、劳务合作和技术合作为特点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113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51亿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50.1倍和37.5倍。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也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24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其中1949-1978年年均名义增长3.9%, 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由1.6元增加到16407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8年的2.3%。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在温饱最低线和贫困水平之间徘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高达60%以上,一直处于贫困线以内。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人均消费1952年为80元,1978年为184元,2008年为81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提高了15倍,年均实际增长5.1%,比1978年提高8倍,年均实际增长7.6%。居民消费结构也改善明显。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7年的58.4%下降到37.9%,农村居民家庭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43.7%。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08年,城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到132.9台,家用电脑拥有量59.3台。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2008年,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达到99.2台,家用电脑拥有量5.4台。电话普及率由1990年末的1.1部/百人提高到2008年末的74.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迅速上升,达到48.5部/百人。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在城镇,到2008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比1989年增加16181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822万人、12400万人、13787万人和9254万人,比1994年分别增加31422万人、4432万人、11965万人和8338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2008年,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91.5%。低保等制度的实施使得低收入居民生活得到保障。2008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61万人。2008年有23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改革开放后,消灭贫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政策支持和寻求国际合作,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比1991年增加0.87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万人,是1991年的2倍。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尖端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位,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21万人,比1978年增加1935万人。1978-2008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521万人,研究生210万人,分别比前29年增加3243万人和208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5%;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文盲率降至6.67%。2008年,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比1980年增加2825万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每年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比1949年增加75倍。卫生技术人员503万人,比1949年增加9.0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74.8万张,比1949年增加45.9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远高于1949年0.15张的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635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2008年出版图书30.7万余种,是1950年的25.3倍,总印数68.7亿册;期刊9821种,是1950年的33.3倍,总印数达30.2亿册;报纸1943种,是1950年的5.1倍,总印数445亿份。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据统计,1949-200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283个,其中1978-2008年共获得世界冠军2257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17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85%。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

中国把消灭贫穷落后,让每个人享有充分的人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不懈的奋斗目标。中国发展人权事业的基本立场是:坚持生存权、发展权的首要地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不断发展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中国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

生命权的法律保障 中国重视对公民生命权的保障。《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对保障公民生命权作了基本规定。《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规定。根据本国情况,中国在法律上保留了死刑,但坚持“少杀、慎杀”的政策,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确保死刑仅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法律保障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禁止非法检查公民的通信。《刑事诉讼法》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对于拘留、逮捕、搜查取证等涉及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强制方法和手段,规定了严格的法律程序。《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还规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均不得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民法通则》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各种人格权。

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中国宪法确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政治权利的法律保障 《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法》规定,只有法律才能设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宪法和法律还保障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法律以及有关出版、社团登记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提供了法制保障。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通过强化政府信访工作责任来依法保障公民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 《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和促进了就业,合理界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及《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法规、规章,保证了劳动者在养老、失业、患病、工伤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享有必要的物质帮助。《残疾人就业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规和规章,对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给予特别保护。

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权利的法律保障 《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中国不断加强经济立法和相关立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

民事法律制度 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把财产权的确认、变更、行使、流转、消灭和保护规则作为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和《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确立了合同自由原则以及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的原则,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合法共存、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中国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经历了以所有制为导向向以组织和责任形式为导向的立法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基本要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确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保障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破产法》建立了规范市场主体退出的破产制度。中国还建立了法律、财务、信息咨询等大批市场服务组织,完善了市场中介组织法律制度。

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 《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了市场竞争行为,促进了垄断行业的改革,加强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并相应地确立了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并存的法律救济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建立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法律制度。《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立了有利于城市房地产的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外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立了以公开、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的行业监督管理制度,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直销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法规也有效规范了市场行为。

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价格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对相关领域进行宏观调控依法作出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为保持币值稳定、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统计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法律基础。

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通过制定《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以及出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一批行政法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护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中国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不断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9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及《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17部资源节约和保护方面的法律。中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缔结或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30多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并积极履行所承担的条约义务。

对外经贸合作的法律制度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对外贸易法》等一系列法律,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提供了多种模式或组织形式,充分保障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

司法制度与公正司法

人民法院是中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中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审判机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中国建立健全了审判制度,完善了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大审判体系,形成了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现代司法制度,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公开审判制度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依法公开、及时公开的原则。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民事诉讼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其他的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外,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一律公开进行。

合议制度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除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外,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人民陪审员制度 为保障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促进司法公正,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人民法院审理社会影响较大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案件,以及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的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

辩护制度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确保刑事诉讼程序正义,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诉讼代理制度 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之间相互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均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回避制度案件 当事人如果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司法调解制度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根据自愿、合法、民主的要求,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的争议。2006年全国民事一审案件的调解撤诉率约为56%。

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实行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用的救助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诉讼权利。

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或者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当事人不上诉的,法定期满即发生法律效力。对上诉、抗诉的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和裁定,除死刑案件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外,都是终审判决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判决和裁定。

死刑复核制度 死刑复核制度是独立于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以外的、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重要制度。死刑除了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严格掌握和统一死刑适用的标准、统一死刑案件的证据标准,严格规范死刑复核程序,确保死刑案件的慎重与公正。从2006年下半年起,所有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

国防领导管理体制

中国根据宪法、国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建立和完善国防领导管理体制。国家对国防活动实行统一的领导。中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对军队的领导职能完全一致。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编制国防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国防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管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领导和管理国防科研生产,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和人民武装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等方面的有关工作,领导和管理拥军优属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领导国防教育工作,与中央军委共同领导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的建设和征兵、预备役工作以及边防、海防、空防的管理工作,并行使法律规定的与国防建设事业有关的其他职权。国务院设有国防部以及其他与国防建设事业有关的部门。

中央军委领导和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人民解放军的体制和编制,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批准武器装备体制和发展规划、计划,并行使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是中央军委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机关。总参谋部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军事行动,设有作战、情报、通信、军训和兵种、军务、动员、电子对抗、陆军航空兵、外事等部门,主要职权是提出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重大问题的建议,组织实施战略指挥,拟制军事工作规划和法规,组织领导战备工作、军事训练和动员工作等。总政治部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组织进行政治工作,设有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纪律检查、群众工作等部门,主要职责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宪法、法律在军队的贯彻执行,制定政治工作方针政策,拟制政治工作法规,部署、检查和指导全军政治工作等。总后勤部主管全军后勤工作,设有财务、军需物资油料、卫生、军事交通运输、基建营房、审计等部门,主要职责是拟制后勤建设规划和法规,部署后勤力量、组织后勤动员、实施后勤支援,负责军费的申请、分配和预决算,以及物资采购保障等。总装备部主管全军装备工作,设有综合计划、军兵种装备、陆军装备科研订购、通用装备保障、电子信息基础等部门,主要职责是拟制装备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法规,组织装备科研、试验、采购、战勤和维修保障工作,掌管全军装备建设经费等。

陆军未设独立的领导机关,由四总部行使领导机关职能,各军区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共有18个集团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领导各自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参与联合作战指挥,领导机关均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海军组织指挥本部队独立的或以海军为主的海上作战行动,下辖北海、东海、南海3个舰队。舰队下辖舰艇支队和航空兵师等。空军组织指挥本部队独立的空中作战、首都防空作战和以空军为主的空中作战行动,下辖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空军。军区空军下辖航空兵师、地空导弹师(旅、团)、高炮旅(团)、雷达旅(团)以及其他保障部队,在重要方向和重点目标区设有军级或师级指挥所。第二炮兵组织指挥本部队实施战略导弹的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的作战行动,下辖导弹基地、训练基地和相关保障部队等。

军区(战区)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事组织,是中央军委派出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领导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设有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主要负责制定战区部队战备、作战及后备力量建设的规划计划,组织指挥战区内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实施联勤保障等。人民解放军现设有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下辖陆军集团军、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是人民解放军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的一级组织,隶属于军区,同时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军区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领导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负责全区后备力量建设、平时兵员征集和战时兵员动员等。

军分区(警备区)是人民解放军在地区(地区级市、自治州、盟)设立的一级组织,隶属于省军区,同时是地区(地区级市、自治州、盟)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省军区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主要负责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和装备管理,组织实施战时动员,进行兵役登记和兵员征集等。边防军分区还负责边防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以及边防勤务、会谈会晤和边境的管理、维护、控制等。

人民武装部是人民解放军在县(旗、县级市、市辖区)设立的一级组织,隶属于军分区,同时是县(旗、县级市、市辖区)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军分区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一般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等部门。主要负责后备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兵役和动员工作,指挥民兵作战等。国家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基层人民武装部,属非现役机构,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接受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的双重领导。

此外,地方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有关国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兵、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国防设施保护、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安置和拥军优属等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驻地军事机关根据需要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国防事务的问题。

(文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国土面积外,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三编 政策集萃

时政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重大决议 推进党建新工程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

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认为,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专家认为,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

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和发展,都是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连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

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党内民主建设: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放在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为了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所在

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

党建专家认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全国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使之更具生机活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全会对如何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全会指出,当前,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大兴”,以推进全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专家认为,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坚决反对腐败: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政党,是一个以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为唯一利益取向的政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决反腐、重拳出击的强大声势下,一大批重量级高官的纷纷落马,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增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专家认为,这次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的整体思路,又针对了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摘编自:新华网 2009年9月18日)

国家加强立法工作 推动法制建设

据统计,2008年以来,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了15部法律草案,表决通过了6部法律,截至2009年8月27日,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229部国家法律,679部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8561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2000部行政规章,展示了中国过去三十年来法律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其中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重要法律有《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国有资产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和《专利法修正案》。《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各类资源循环利用

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确立了多项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如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设立重点监管制度等。

法律明确,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

法律确认的一系列激励措施还包括,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设备,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等。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次性餐具、洗漱用品和过度包装、豪华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问题,《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予以了明确限制。法律规定,国家在保障产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限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对列入规定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由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限制性的税收和出口等措施。此外,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企业国有资产法》:重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经过15年立法历程,跨越三届全国人大,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企业国有资产法》经过表决获得了高票通过。该法于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企业国有资产法》对此作出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对其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法律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对其所出资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通过制定或者参与制定所出资企业的章程,建立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维护其出资人权益。

法律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的情况。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履行出资人职责,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

法律规定,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经营同类业务的其他企业兼职。《消防法》:突出消防责任向社会转变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消防法》规定: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禁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依法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由具有法定资质的认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认证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

为减少行政许可事项,《消防法》改革了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应由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负责,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实施监管。

法律还规定:公安部门规定的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其他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文件,建设单位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

法律明确了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力量的总体要求,区分城市、乡镇,明确建设不同形式消防力量的要求。

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是利用市场手段来平抑火灾风险,为此,新消防法规定,国家鼓励、引导公众聚集场所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承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防震减灾法》:强调提高建设工程抗震水平

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恢复重建等内容作了修改、完善,其中充分吸收了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专门对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地震灾区内需要异地新建的城镇和乡村的选址以及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水、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对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意见统一发布等制度作了修改、完善,并增加了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等方面的规定。法律还强化了对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明确规定禁止侵占、截留、挪用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专利法》:加大侵权行为打击力度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008年12月27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专利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此次修改后的《专利法》对授予专利权的基本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以提高专利授权的门槛。

修改后的《专利法》将专利授权标准由“相对新颖性”改为“绝对新颖性”,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都没有为公众所知,将新颖性的标准在地域上由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同时,法律进一步提高了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实质性条件,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

为更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修改后的《专利法》进一步加大了对专利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明确侵犯专利权的赔偿应当包括权利人维权的成本。例如,修改后的专利法将假冒他人专利的罚款数额从违法所得的3倍提高到4倍;没有违法所得的,将罚款数额从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同时,增加了对专利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措施的授权,规定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查处涉嫌假冒专利的行为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资料,对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扣押。

修改后的《专利法》删除了现行《专利法》关于向外国申请专利须先申请中国专利的规定,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提出专利国际申请,但应当事先报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保密审查。(摘编自:《经济日报》2009年1月6日)

《食品安全法》获高票通过 食品安全监管加强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就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做出了极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以严防“三鹿事件”重演。

1995年中国颁布施行了食品卫生法。1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发,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事件”,更给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经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了1万余条意见。其中,理顺体制突出全程监管、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创新直指当前监管体系的“软肋”。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实行由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分段监管。这种监管体制导致各部门间责任不清,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并存。为此,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以消弭各部门的监管缝隙。同时,为突出全程监管,法律还对各部门的监管职责给予进一步明确,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环环相扣。

针对食品安全标准繁杂交叉、层次不清的问题,法律提出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以有效杜绝各个执法部门法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

此外,针对食品添加剂问题,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法律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明确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以转变目前只注重“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的传统监管方式。

在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食品安全法》还加强了对保健食品、名人代言食品广告等的监管。

法律对利益驱动下的违法行为也亮出利剑,规定除没收违法所得外,还处以最高多达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并吊销许可证;对监管失职、渎职行为也依据不同情况设置了相应处罚措施。(摘编自:新华网 2009年2月28日)

我国第七次修订《刑法》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月28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该修正案对刑法的9个条款进行了修改,增加了9个条款的内容。主要有:

一、严惩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腐败行为: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二、严惩金融从业人员“老鼠仓”行为: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或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泄露该信息,或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至10年有期徒刑。 (摘编自:《时事资料手册》2009年第2期)

《接访意见》 要求完善接访工作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中要求,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要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方便群众、解决问题的原则。市(地、州、盟)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一般每季度安排一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旗)党委书记、县(市、区、旗)长一般每月安排一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旗)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市县两级的部门领导干部都要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要随时接待群众来访。信访问题突出的地方要适当增加接访次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级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