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千秋流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0:51:5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宏伟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乐千秋流芳

古乐千秋流芳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先秦音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据音乐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大概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我国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我国音乐史,同时也包括俗乐历史,俗乐以民间歌谣为主体,成为我国古典艺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始劳动号子与大曲雏形

在我国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十分困难。但是古代原始人为了生存,他们常常聚集力量做同一件事情,比如打猎等。

古代的原始人由于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这使他们逐渐创造了相互沟通的表达符号和语言。原始人在共同的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表达思想,他们必须有声音、有语言,因为他们要宣泄情感,就必须得唱呀跳呀的。

当然,古代原始人原来是连话也不会说的,只能结绳记事。但是,他们为了共同的劳作,需要发表意见,这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原始人一起抬木头,他们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用什么来表达,其中有一个肯定就会叫道:“吭哧吭哧!”这其实就是我国语言以及音乐的最早形式了。

根据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记载:

予击石拊石,百曾率舞。

这便是说,一群原始狩猎人披着各种兽皮,他们用石头相击,或者用手击石打出节奏,载歌载舞。

后来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吕不韦主持编著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原始音乐与原始舞蹈是相伴相生的,这就是原始社会歌舞与音乐的结合。

后来,到了奴隶社会,古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就成为了崇拜祖先和崇拜自然神的一种礼俗了。这便产生了以祭祖活动为职业的“巫觋”,他们自称是神和王的传达人,由他们主持来求雨、宁风、驱邪、除灾和治病等仪式。在这些祭祀仪式活动中,巫觋大多都要表演歌舞节目。

当然这些巫觋都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奴隶主利用巫觋和这些活动来达到为他们歌功颂德的目的。比如古籍《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汤让伊尹作大蠖,歌晨露,修九韶、六列。

这便是说,商代帝王汤想让伊尹为他歌功颂德,这些都是为了宣扬贵族帝王们,歌颂他们文治武功的一种方式。

在先秦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六代乐舞,又称“六乐”,它是我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六乐”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蠖》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等,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乐舞。

六代乐舞是我国上古音乐的最高等级,它们是用于郊庙祭祀的,《云门》用以祭祀天神;《大咸》用以祭祀地神;《大韶》用以祭祀四方;《大夏》用以祭祀山川;《大蠖》用以祭祀商人的始祖;《大武》用以祭祀周人的祖先。

周代初期,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他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政治秩序,便让周公旦制礼作乐。最后,周公旦制定了一整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礼乐制度,其中六舞和六小舞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支柱。“六乐”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时使用的音乐,其表演场合隆重,人数众多,天子用64人舞阵的规格标准。六部乐舞的大部分由所传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乐舞整理增删而成,所以又叫“六代之乐”。

另外在当时,还有民间大型音乐存在。在民间有腊祭活动,也就是每年农历十二月慰劳万物和农民暂得休息的祭典。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曾经对腊祭有过解释: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

这便是说,我国古代农民终年劳作,他们只有腊祭这天是他们最欢乐、最放松的日子。

后来奴隶主派人采集民间歌谣,编成了《诗经·国风》,用他们的礼乐观点将这些民间祭典纳入他们的规范中来,所谓“家为巫史”就是这个时代。

这就说明了,先秦音乐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没有阶级的时代是人们的一种本能需要,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宣泄。这种宣泄所形成的古乐较低级,并没有规律可循。

而到了奴隶社会,又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就有了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其规模和形式就有了约定俗成的限制。

例如周代殷商后裔宋国公室祭祀祖先的乐曲《商颂·那篇》和战国屈原作词的楚声《招魂》,这些都是由若干段组成的乐曲主体与结束部联成的。

它们与后来汉代的相和大曲《白头吟》的结构形式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后世的大曲音乐都是上古六代的音乐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知识点滴在先秦时期还有另一种祭典活动,也需要用到大型乐舞,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举行,参与的人们在水边沐浴,用香草熏洗自己的身体,男女相互对歌,表示相互的友情和爱意。先秦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宛丘》与《东门之扮》所描绘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这种情景。这种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男女自由择配,而男女对歌对舞这一现象,也直接促进了先秦音乐舞蹈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的音乐机构

在现存音乐文字资料中,有关音乐教育最早的记载,是五帝时期的成均之学。成均之学是以音乐教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所以说成均之学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源头。

到了夏商时期,我国比较重视礼乐教化作用,除了保留成均外,又有所谓殷尚声之说,并新设瞽宗这样的音乐教育机构。不过,当时礼乐内容偏重于祭祀、宗教、习礼方面内容。

到了周代,虽说礼乐应用范围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但却更注重伦理、礼制等政治思想方面需求。

西周时,其教育政策是根据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制定的,提出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并以礼、乐、诗、书相辅,文艺的样式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当时,乐是与歌、舞、诗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一时期,统治者很重视礼、乐的教育作用,音乐机构也是相当庞大。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到周代初,已建立了音乐机构大司乐。《周礼》中春官下属有大司乐,设中大夫2人,乐师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下士16人。另外还有府、史、胥、徒等人员。

大司乐是乐官最高长官,兼掌学政,也称“大乐正”。乐师是小乐正,大乐正与小乐正乐师通称“乐正”,一起掌管大小学的政法。乐正专教大学,师氏、保氏、乐师专教小学。

西周时期的大司乐,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大司乐作为周代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职能,它培养的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

大司乐机构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7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多人,其中音乐教师有600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机构官员及乐师,包括大司乐、乐师、大胥、大师、小师、瞽蒙、胝蒙、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镈师、韨师、旄人籥师、籥章、鞮氏、典庸器、司干府、史、胥徒等。

大司乐是机构中最高官职;乐师是歌舞总教习和总指挥;大胥是乐工总监督,管理人事及学生学籍;大师、小师都是盲人,担任训练乐工及指挥合奏;瞽蒙就是盲人乐师;胝蒙是瞽蒙的副手;典同掌管乐器的制造、修理和调律;磬师、钟师、笙师、镈师、韨师、旄人籥师是执舞器的舞师;籥章是专门吹籥的;鞮氏掌管四夷音乐;典庸器保管及陈设乐器;司干保管和发放舞器;府、史、胥属于一般职员;徒是工役或学工。

单从音乐教育方面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设立目的是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此外,大司乐还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严格行政管理,另一个是音乐表演。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者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风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

可见音乐教育在周代教育中是一个基本内容。古代用以造就人才的教育科目中有六艺之说,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乐作为古代贵族阶层一个基本素养,一直得到强调。

然而,把乐列为教育内容之一,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凭空制定的。一方面,音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乐器种类还是乐的理论以及乐的制度都是比较完善的,是取得较高成就的一种艺术形式。

另一方面,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普遍,从天子、大夫、士的各种礼仪、飨宴等活动,到庶民欢庆丰收、农事祈雨、婚丧祭祀等事宜均用乐,可见它的存在对人们生活多么重要。由此来看,把音乐列为教育内容也是必然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学术文化逐渐走出了贵族圈子,扩大到下层中去,并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儒家音乐教育。

孔子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乐教思想,主张礼乐并重,认为人格完善的境界,只有通过乐才能达到,所以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音乐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孔子对音乐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他对音乐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他能唱歌、鼓瑟、弹琴、吹笙和击磐。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孔子弹奏乐器的记载。

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不但赞成孔子采用的教育科目,而且也认为音乐对于人性情具有陶冶功能。

总体来看,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注重个人身心修养,其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则是根本。不管怎样,儒家的音乐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乃至今天我国音乐教育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由于春秋时孔子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音乐教育先进经验,并且在自己音乐教育实践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展,使我国古代音乐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文化也由此而获得“乐感文化”的美称。知识点滴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圣人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以他的音乐实践为前提,进而阐发他的音乐教育主张。孔子认为,音乐具有强大的政治作用和强化功能,强调音乐有改善社会风俗作用。孔子自己办学,弟子达3000人,在其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都说明当时音乐机构的发达,而孔子更是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六代雅乐发展与阳春白雪

春秋时期,有个叫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伯牙年轻时候聪颖好学,他曾经拜高人为老师,琴技精进,但是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用音乐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着他乘船来到了东海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景色,倾听大海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犹如进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伯牙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他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琴声。在这一刻,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天晚上,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遇到风浪,船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面对清风明月,伯牙思绪万千,于是他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伯牙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伯牙问道:“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问话,那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连忙邀请打柴人上船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所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上古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来历说了出来。

伯牙听了打柴人这番讲述后,他的心中不由暗暗佩服。

伯牙于是兴致勃勃为他演奏,当他弹起赞美高山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高山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流水宽广浩荡,好像无边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他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后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于是,伯牙和钟子期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是等了好久却等不到子期前来。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半路上,伯牙遇到一位老人,向这位老人打听子期家在哪里。伯牙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钟子期去世时候担心伯牙会在这里久等,他就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

听到这个消息后,伯牙悲痛欲绝。伯牙随同老人来到子期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伯牙就在钟子期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从此,便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人称颂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据古籍记载,在黄帝时期我国音乐就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雅乐。雅乐内容大多属于歌功颂德之声,黄帝时雅乐叫“咸池”,是大德无不施行的意思;尧时雅乐叫“大章”,是大德彰明的意思。

舜、禹、夏、商、周各有雅乐。如舜的雅乐是韶,周武王的雅乐是武,春秋战国时期很流行。孔子对当时的音乐非常欣赏,他曾经评论说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而尽善。

雅乐盛行于周代,周代帝王深知利用音乐的政治目的,在其建国之初,周武王姬发伐殷时,军中前歌后舞,以张士气。灭殷后又作了《象》和《大武》两个大型歌舞以夸战功。

从周公旦开始,陆续制定了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巩固王权统治服务。他们把礼、乐、刑、政并列,也就是使政权、法律这些制度上的统治手段和以宗法为内容的礼仪规定,以及与礼仪规定结合在一起的雅乐,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因而,在后来的西周和春秋时期,出现了雅乐的黄金时代。《周礼》、《仪礼》和《礼记》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音乐有关的有很多种。比如郊社、尝禘、食飨、乡射、王师大献、行军田役。“郊社”是祭天地神明的祭典;“尝禘”是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食飨”是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天子宴诸侯或诸侯互相宴欢的大飨,群臣饮宴的燕礼,天子或诸侯与群臣比射的大射,天子慰问年老的诸侯养老。“乡射”是乡里中贵族、地主的联欢仪式,包括乡里官僚和地主们的定期宴会乡饮酒,和他们比射的集会;“王师大献”是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行军田役”是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对于何种典礼使用什么音乐,周代都有严格规定。周代雅乐歌唱、舞蹈、器乐演奏所用特定的调式和乐曲,各个不同乐曲的演奏顺序,以至乐器种类、数目,以及乐器陈设方位,都有具体规定,甚至规定了乐师就位时走过的路线等。

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戴德所著的《礼记·仲尼燕居》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周代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记载于《诗经》,多数属于《诗经》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周代这些典礼的礼仪方式,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雅乐,气氛庄严神秘,和当时青铜器以及其他传世艺术品一样,有古朴、宏伟和庄严之美,这是由君主制和为少数贵族歌功颂德的美学观念所决定的。

周代雅乐所用乐器如编钟、编磬等,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才能制造,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置备的。后来贵族音乐中夸耀豪富的成分越重,乐器制作越考究奢侈,在战国时期铸大钟的记载甚多,乐器如钟、磬等,常用为外交上馈赠的贵重礼品,有时连同乐师也包括在内。

周代雅乐是礼、乐结合的产物,等级观念深深渗入其间,不同等级的贵族,其使用乐器的种类、数目、舞蹈队的人数,都有严格界限。

周室有王家庞大的中央音乐机构大司乐,职掌音乐行政、雅乐的演奏和贵族的音乐教育,人员众多,职能分工很细,各项制度周详完备。

由于周代帝王重视雅乐的政治作用,因而他们把音乐规定为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诗、书、礼、乐,并称“四术”,贵族子弟必须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接受这种教育。

周代雅乐的发达,集中地代表了青铜时代晚期贵族及奴隶主阶级在音乐文化上的成就,它对于巩固奴隶社会分封秩序和积累音乐艺术实践的经验,发展乐制、乐器等音乐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雅乐兴盛了近400年以后,到春秋战国时期,雅乐政治作用就随着周朝的衰落而逐渐消失,它在应用上的种种规定已无人遵守,诸侯贵族们对雅乐感到厌烦而喜爱俗乐。

据后来汉代文学家戴德所著的《礼记》中记载,魏文侯就曾经对子夏说,自己一听雅乐就不敢躺下,害怕睡着,而一听俗乐,就精神十足。

对此,孔子也曾经有“礼崩乐坏”的感叹。在以后的封建社会时期,雅乐虽然不断借政治力量勉强留有一席之地,但是已经毫无生气,甚至谈不上艺术。

后来,雅乐几乎都保存在民间音乐中,它在被改变了内容和情调后,成为上流社会的典礼乐舞,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浓厚文化内涵。

比如先秦时期的《阳春白雪》就是我国著名的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后来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在解题中曾说:《阳春》是万物知春,和风淡荡的意思,《白雪》是凛然清洁,雪竹琳琅的意思。《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8板或6板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即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是10段、12段乐谱;“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小阳春”分7段,分别是独占鳌头、风摆荷花、一轮明月、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东皋鹤鸣。全曲7段可分成起、承、转、合4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小阳春”起部是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17拍的8板头变体,在以后3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原8板旋律以隔凡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特有趣,使旋律充满活力。

承部是风摆荷花、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在高音区上活动,表现情绪较为热烈。

转部是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在这三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节拍和强烈切分节奏。

其次是运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生命活力。

合部是东皋鹤鸣。这是本部的动力性再现,在尾部作了扩大,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音乐气氛异常热烈。

阳春白雪典故,来自先秦文学家屈原所著的《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什么老百姓不怎么称誉你啊?”

宋玉说:“在楚国郢中,有一个唱歌的人,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手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手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技巧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两三个人。”

宋玉总结说:“《阳春白雪》

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这便是曲高和寡了。”

当然,宋玉与楚襄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认为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巨大差异。乐曲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知识点滴《阳春白雪》被指为高雅的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注解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4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经没有音乐上的关联,倒是很有可能与后来元代的散曲有关。但是无论如何,《阳春白雪》都是中华音乐文化中精华的部分。

先秦韶乐传承与俗乐发展

《韶》乐史称“舜乐”,在战国时期著名学者吕不韦所主编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了舜帝创制韶乐的事。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

据后来清代同治刊《湘乡县志》记载:

古代舜帝为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他南巡来到位于汉、苗交界之地的韶山。舜帝率众登至一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手执弓矛的苗民土著将其团团围住达三天三夜,形势危急。

据说,后来舜帝命人奏起美妙动听的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妙不可言的乐声中,丢下武器伴着节奏跳起舞来,一场干戈化为玉帛。舜帝演奏的乐曲叫“韶乐”,奏乐的山峰由此得名为“韶山”。

其实,原始九韶是南方百越民族的巫歌,舜帝韶乐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并从此具有娱人、教化功能。《韶乐》后世演变成宫廷舞乐,皇室祭祖之庙乐,为皇族专用,是天子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周三代帝王都把《韶》乐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立齐国,《韶》乐便传入了齐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韶》传入齐国后,在“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为了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传统乐舞,展现了新的风貌。

后来孔子来到齐国,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国的《韶》乐后,他由衷地赞叹不已。孔子认为听《韶》乐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并在那里努力学习韶乐,还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佳话。

齐国历代君主多执行姜太公开放务实的政策,宫廷与民间没有像周王朝那样等级森严的界限,而且更有君主厌宫廷乐舞而喜欢俗乐。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就曾说,他更喜欢俗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鲁定公二年齐鲁夹谷之会,齐国所带参加大典的乐舞就是俗乐。齐国用俗乐作为诸侯会盟大典用乐,可见齐对俗乐的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韶》乐受到了当地俗乐影响,吸收了新素材,涂上了地方色彩。也正是由于《韶》乐具备了齐国地方风貌,齐国君主们使用它的场面也随之扩大,不仅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