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典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1:52:34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经典典故

中华经典典故试读:

前言

典故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即古代的典章制度;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在我们说典故往往是后一种意思。这些词语和故事经过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淘洗,逐渐沉淀下来,形成了具有特定涵义的文化符号,也就是典故。

通过阅读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生命的悲怆与顽强,感知历史的曲折与辉煌,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究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典故,用最精辟、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显得说话之人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谈话更富有感染力。

为了让忙碌的现代人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了解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增长知识、提升智慧的目的,我们精心编录了这本《中华经典典故》。

本书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竭尽所能地使每一个典故的故事情节都更加丰富生动,读来情趣盎然。书中精心配置了插图,使全书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准确性于一体,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品味。相信您可以很轻松地领悟典故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读后或有所顿悟,或百感交集……

先秦

姜太公钓鱼

释义 比喻心甘情愿地走入别人设下的圈套。

出处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

西伯侯姬昌被囚禁在羑里之后,西周的臣属为了实行营救,一直在搜集美人、良驹和珠宝,然后用这些收买了纣王身边的宠臣费仲。

经过费仲的劝说,再加上摆在眼前的美人和珠宝,纣王无比开心,他说:“要赎姬昌,一样便足矣。”立即下令释放姬昌。

西伯侯见纣王如此残暴不仁,民心尽失,决意替天行道,攻伐商朝。只是,他的身边需要一个能够辅佐他作战的军事人才,所以他一直在暗中留心寻找。

一天半夜,西伯侯在梦中见到一只迎面飞来的熊,醒后认为此梦大吉,便带上护卫,乘着马车出宫了,表面上他是在打猎游玩,实际上他是在寻求贤才。走到渭水边时,他们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坐在河边垂钓,这老人的年纪看上去已有七八十岁。老人丝毫没有被身边路过的马车影响,神情贯注地注视着水面,嘴里喃喃自语。

西伯侯很是惊讶,走下马车,来到老者身边。仔细听清老者的自语后,西伯侯更是讶异,那老者一直说的话是:“来啊!来啊!愿者上钩啊!”西伯侯望向鱼钩,发现老者用的竟然是直的鱼钩,上面也没有放鱼饵,并且那鱼钩没有进到水中,而是悬在河面之上。西伯侯觉得这老者不一般,就和他攀谈,老者告诉他自己叫姜尚。

文王很是开心,说:“我的祖父当年曾对我说,未来会有个贤能的人帮我兴盛周族。您就是这个人啊,我祖父已经盼望您很久了。”言罢,请姜尚与他一起回宫。姜尚整理了一下须发,便坐上了文王的车。

姜尚在民间传说中有另外的名字,叫姜太公。由于姜尚是西伯侯祖父盼望的人,因此后世称他为“太公望”。

姜尚尽心辅佐西伯侯,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一边训练军队,西周的国力越来越强盛。有一天,西伯侯问姜尚:“在征讨纣王之前,我应该先攻打哪个诸侯国?”姜尚说:“密须。”这时,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密须国的国君是个厉害人物,恐怕我们敌不过啊!”姜尚说:“密须国君荒淫残暴,早已众叛亲离,就算他再厉害,也没什么可怕的!”不久,西伯侯出兵攻打密须,决战还没开始,密须国的百姓就暴动了,他们将国君绑起来归附了西周。

三年后,西伯侯再次出兵,这次攻打的是商朝西方最大的属国崇国(位于今陕西沣水)。灭掉崇国后,西伯侯就在原来崇国的土地上修筑城墙,将其选为都城,名字定为丰邑。短短数年间,西周已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前来归附。

遗憾的是,西伯侯没等到完成伐商大业,在攻打商朝前夕就病逝了。

不食周粟

释义 比喻恪守忠义,不畏艰难,至死不渝的高贵气节。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商朝末年,有一个诸侯国叫孤竹国,位于今河北东部。国君有两个儿子,年长的叫伯夷,年轻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对小儿子叔齐厚爱有加,临终前立下遗嘱让叔齐继承王位。

但小儿子叔齐认为长幼有序,应该立长子为王储,于是坚持要让位给哥哥。而伯夷为了让弟弟能够坐上王位,悄悄地离开了。哥哥走后,叔齐也放弃了王位,四处寻找哥哥。当两人团聚时,都决定不再回孤竹国了。

兄弟俩听闻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恪守孝道和礼仪,便一同投奔,并在那里安了家。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武王继位后励精图治,积极扩充军备,为讨伐商纣做好了准备。

然后,周文王领军队向商都进发,当行至今孟津一带时,伯夷、叔齐奋不顾身,拦住武王战马,伏辕进谏,痛斥周武王此举不仁不孝。武王的将士听后,火冒三丈,拔剑相向,幸好被姜太公及时制止。姜太公说:“此二人真忠义之士也。”于是拦住众将士,并下令不能为难他们。

武王伐纣获胜,天下一统,定国号为周,伯夷、叔齐感觉这样有悖于君臣之道,可耻可恨,并决心誓死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山上的野菜野果生活。

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虽然发誓不食周粟,但是你们所采摘的野菜是生长在周朝土地上的!”二人一听,心想,这普天之下,寸草都是周朝的,于是决定绝食等死。弥留之际,他们用歌声继续表达着对商朝的忠贞,歌里唱道:“暴虐代替暴虐,还不知道错在自身。神农、虞舜、夏禹所创的盛世,仿佛一下子消逝得无影无迹,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啊。”

周公吐哺

释义 比喻执政大臣礼待贤才,求贤若渴。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西周王朝的创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西周王朝的统治确立后,周公被封于曲阜,封国名称为鲁。

几年之后,武王去世,继承王位的是当时年纪尚小的成王。周公为了辅佐成王,一直留在都城,自己的封地则交给儿子来管理。

周公忠诚、有才干,深得成王信任,他放心地将西周王室的军政大事交给周公打理。当时西周刚建立没几年,根基尚浅,所以要做的事情特别多,再加上周公做事非常谨慎,每件事都要亲自打理,因此导致他整日忙碌。后世有一则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从周公的故事得来的。

周公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一天,他得空用餐,刚往嘴中放了一块肉,就有人进来说有公事要禀报,周公连忙吐出肉,起身办理公事。处理完后,周公回到饭桌旁,打算继续吃饭,哪知刚咬了一口肉,又有人求见,周公再次吐出肉起身出去。就这样,在一餐饭的时间里,周公为公事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周公居东都

周公每日为国事而奔忙,却遭到了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的嫉恨。他们经常在成王面前抹黑周公,并且在民间散播谣言,说周公有心废成王而自立。年纪尚小的成王听信了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话,渐渐疏远了周公。

为此,周公很难过,他对姜尚和召公说:“武王过世早,成王年纪小,若是有差错,百年之后,我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为洗脱嫌疑,周公主动卸职并远离朝野,以证自身的清白。

周公走后,商纣的儿子武庚联手管叔鲜和蔡叔度起兵,企图推翻周王室。此时,成王幡然醒悟,急忙派人将周公召回平叛。三年的征战后,叛乱最终被平息。然后,周公对成王说:“现在你成年了,是时候把朝政大权归还给你了。以后,你要亲自执掌朝政了,先王的遗训可要谨记啊!”

成王苦苦挽留,周公执意要走。其实周公并非打算就此隐退,而是另有打算。他总结了一下这次叛乱发生的缘由:周都与殷地相距过远,致使管理出现漏洞,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为了让西周的统治长治而久安,周公决意前往洛邑营建东都。

历经近十年,终于建成了东都。此后,成王居于镐京,周公居于东都,四方之地皆处于西周的管辖范围内。可惜的是,东都建成没多长时间,积劳成疾的周公就病逝了。

周公创下的基业,成为西周能够统治天下几百年的关键所在。

黄泉

释义 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阴曹地府。

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春秋时期,郑庄公寤生有个弟弟名字叫做共叔段。他们的母亲姜氏对小儿子十分宠爱,而不太喜欢郑庄公。起初,她让郑庄公把京城封给了共叔段,后来共叔段发动叛乱意在篡权,她又给予了支持。

郑庄公平定了叛乱后,将母亲安置在颍城,并发誓说“我们从此就不要再见面了,除非到了黄泉。”然而,没过多久,他又思念起自己的母亲。他想见见自己的母亲,却又顾忌有悖于自己立下的誓言。

正在郑庄公为难的时候,颍城的一个地方官叫颍考叔,他向郑庄公进言了。于是,郑庄公留他一起用餐,还特意夹了好多羊肉给他。但是,颍考叔却将几块最好的羊肉放在一旁,没有动筷。见此情形,郑庄公奇怪道:“你怎么把最好的羊肉放在一边不吃呢?”

颍考叔回答说:“我家里有老母亲,我们从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羊肉,所以我想留几块最好的,带回家给老母亲吃。”

听到颍考叔的话,郑庄公不禁感慨道:“唉!你很孝顺!我犯了错,却无法像你一样对母亲尽点孝心。”

听闻此言,颍考叔故意做出一副疑惑的样子,问道:“王太后不是在宫中好好地享着福吗?”

郑庄公无奈地叹了口气,将自己立下誓言的原委告诉了颍考叔,说道:“我现在很后悔,但又碍于发过的誓言,所以我很为难。”

了解此事原委之后,颍考叔笑着说道:“这不难,大王不必因此而忧虑,因为人并非只有死后才能到黄泉,黄泉就是地下。只需在地下挖一条隧道,然后再盖一所房子,请王太后坐在里面,大王通过隧道进入到那个房子里,不就可以和母亲见面了吗?”

郑庄公认为这个方法很妙,既可以见到母亲,又可以不违背誓言。于是马上命颍考叔着手操办。颍考叔让五百名工匠日夜开工,没用多久,隧道和房子都建造完毕了。

颍考叔一边接姜氏到地下的房子里,一面请郑庄公从隧道里进去。

见到母亲后,郑庄公跪在地上说:“孩儿不孝,望母亲原谅!”说完,他如同孩子一样咧嘴哭了。姜氏既羞愧又难过,连忙扶起郑庄公说:“是我不好,不能怨你。”母子俩哭着抱在一起。郑庄公才将母亲扶起,出了隧道,坐上车回宫去了。而颍考叔在此事上立了大功,被郑庄公拜为大夫。

问鼎

释义 借指图谋夺取政权、争夺王位。

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古时候,中国大地分为青、梁、冀、徐、雍、豫等九州。九州各州中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联盟,并依次推举尧、舜担任联盟的首领。后来舜年迈,观大禹治水有功于部落,就推举其为新任首领。然后在禹的主持下,铸鼎九座,雕刻地图、物产、人文等,象征九州岛,并聚集一起献给禹帝以示统一。从此,中国就有了九鼎这个代名词,也是民族统一的象征,在夏、商、周三代备受推崇。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天子是为天下首领,但势力已经衰落,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争霸称雄,战乱不断,乃至“礼崩乐坏”。天子此时只能控制都城周边区域,而对诸侯国已经完全丧失了约束力。象征着统一、王权的“九鼎”,就成了各路诸侯争夺的目标。

周定王时,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越发强大,一次,楚庄王出征讨伐陆浑,路过周王室都城,想借此炫耀武力。然后率军抵达周都成洛阳近郊,傍依洛水安营扎寨。周文王鼎

周定王对楚庄王的用心一目了然,知其伐陆浑仅是借口,实为向他示威。周定王又气又怕,但自知无法用武力打压楚庄王的气焰。于是,只好故作不知忍气吞声,并赠送了大量的礼物由王孙满带去犒赏楚国三军。

王孙满和楚庄王彼此寒暄一阵后,说:“天子知道楚军伐陆浑比较劳累,特意指派我为代表犒赏三军。不知是否还有别的需要。”楚庄王感到了周定王的惧怕之意,便越发骄横无度。他傲慢无礼地说:“我非常想知道周王室的九鼎分量如何?”

面对楚庄王的傲慢和骄横,王孙满厉声说道:“九鼎乃天下,欲得到天下,在德而不在于鼎。”他接着说道:“古时禹帝品德高尚,各部落诸侯才乐意献来地图。禹帝主张刻地形、物产于鼎上,这才有了九鼎。后来,夏桀昏庸无度,国遂亡之,鼎归商朝,传至纣王,延续六百余年,终因商纣王昏淫残暴,鼎归周朝。由此可见,君若有德,鼎虽小亦重如泰山;君若无德,鼎虽大也轻如鸿毛。周成王定鼎,推算出可以传帝三十位,七百余年,乃是天命。今周朝虽已衰弱,但天命不可违。所以,还不能随便询问鼎的分量。”

管鲍之交

释义 形容朋友之间友谊天长地久,情深意长,矢志不渝。

出处 《列子·力命》:“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春秋时,齐国有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他们曾一起合伙做过生意。鲍叔牙家境富裕,本钱就多出些;而管仲家境贫寒,本钱就出得少。而赚钱后,鲍叔牙都会给管仲多分一些钱,从未考虑过本钱的多少。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做了齐襄公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步入政治舞台。当时,齐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管仲协同公子纠前往鲁国避难,而鲍叔牙协同公子小白到莒国避难。

不久,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害。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国派使臣到鲁国迎请大公子纠回国主政。为表重视,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对鲁庄公说:“二公子小白在距齐国不远的莒国。不如我先带领一支人马沿小路前去截住他,阻止他回国争夺君位。”鲁庄公同意了。

管仲随即率领了几十辆战车,轻装直奔莒国和齐国要塞即墨,果然发现了公子小白正在急匆匆赶往齐国。管仲对公子小白说:“齐国已经派使者邀请你哥哥公子纠回国继任国君,你请回吧。”

尽管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但此时“各为其主”,鲍叔牙自然是支持二公子小白的,于是厉声道:“小白也是公子,也有资格担任国君,公子纠要回国,我们也可以。还是各走各的,凭自己的本事来得到国君之位吧!”

管仲见阻止公子白回国失败,对公子小白暗下毒手,在背后偷偷施放了冷箭。公子小白大叫一声,然后口吐鲜血,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便急忙带领人马风驰电掣般回到公子纠身边,按照原定计划保护着公子纠回国。

不想,管仲射出的箭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吓了一跳,担心管仲再补一箭,便假装被射中,大叫一声,同时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跌倒下去。待管仲走后,鲍叔牙便协同公子小白抄近道抢先回到齐国都城临淄,并向齐国大臣们提议由公子小白立即继承国君之位。

然而,大臣们拿不定主意,有的说:“使者已经到鲁国接公子纠回来担任国君,怎么可以立公子小白呢?”还有的说:“长幼有序,公子纠大,应该立公子纠。”

鲍叔牙见状,义正词严地对各位大臣们说:“齐国遭此战乱,应拥立有才能和智慧的公子。假如公子纠继承国君之位,那鲁国必然以齐国恩人自居,必要谢礼,以后齐国在很多方面不免受鲁国的制约,这对齐国是百害而无一利。”

大臣们认为鲍叔牙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拥立公子小白为君,史称齐桓公。

刚登上君主之位的齐桓公马上派使者出使鲁国说,齐国已经有了国君,请别再送公子纠回来。但此时的鲁庄公护送公子纠的队伍已经到了齐鲁边界上。两国言语不和便打了起来,结果鲁国大败。

齐桓公又派兵直逼鲁国都城,以攻城为威胁,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并将射杀齐桓公的凶手管仲,交由齐国处理。鲁庄公无奈,只得应允。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好朋友鲍叔牙亲自接见了他,还推荐他做齐桓公的助手,齐桓公不解道:“管仲曾背后暗箭伤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怎么可以用他呢?”

鲍叔牙回答说:“当时各为其主,那么做自然是对的。但是论治国领军的本事,管仲强我百倍。主公如能得此人相助,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后来,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而鲍叔牙则自愿当管仲的副手。管仲感动地说:“父母生了我,鲍叔牙才是最了解我的人啊!”

染指

释义 指沾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亦指插手某件事情。

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鳖,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春秋时期,一次,郑国的大夫子公和子家一同上朝。途中,子公的食指突然颤抖起来,他一边让子家看跳动的手指,一边自豪地说:“过去我的食指每逢跳动的时候,都会有美味佳肴享用。看来,今天入宫,肯定又能吃到好吃的东西了。”

听了子公的话,子家半信半疑地说:“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吧!我觉得你是在夸夸其谈,分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一定不会是真的。”

两人入宫后,碰巧看到宫中的厨师提着几只大鳌准备宰杀,一问,得知是南方的楚国遣人送来的礼物,郑灵公准备今天以此宴请大臣们。于是,子公自豪地说:“如何?我说的是真的吧?”子家不得不信,两人便一同笑了起来。

恰好此时,郑灵公出来了,看到他们笑不可支的样子,便问道:“什么事情让你们如此高兴?”

子家用手指着子公,说道:“方才他的食指一直在跳动,说是有美味享用,我以为他在说谎。方才碰到厨师提着几只大甲鱼,又听说是大王准备赏赐臣下吃的,才不得不相信他的手指确实灵验,所以才笑了起来。”

郑灵公素日里的脾气很像小孩子,和子公的关系也不错,于是就故意开玩笑说:“我觉得,手指头是不是真的灵验不好说啊!”

当日晚宴上,郑灵公用甲鱼羹宴请大臣们。郑灵公说:“今日,南方的楚国遣人送来几只大甲鱼,以示友善。我命宫厨做成了甲鱼羹,请大家一同享用这珍稀的美味。”大臣们听了,纷纷向郑灵公表示了谢意。

没多久,甲鱼羹端了上来,摆在了众大臣的面前,而唯独子公的面前没有。子公正在疑惑,只听郑灵公对大臣们说:“今天子公对我说,只要他的食指一跳,就会享用到美味佳肴。今天他的食指又跳了,刚好楚王又送来了难得一见的大鳌,这样看来确实很灵验。然而,我方才命厨子,让他别盛甲鱼羹给子公。这下他就没有甲鱼羹吃了,他的食指岂非又不灵验了吗?”

子公听后,才明白为什么席上唯独自己没有分到甲鱼羹。

素日里,子公与郑灵公关系很不错,称得上是郑灵公身边的亲信大臣,不承想郑灵公会这样对自己,让自己在众多同僚面前丢尽了脸面,顿时满脸通红,心中愤慨极了。

他突然跳了起来,冲到了郑灵公的桌前,手指头直戳到了郑灵公的鼎襄,蘸了一蘸,一边用嘴咂了咂,一边高声说道:“谁说我的手指不灵验?现在我已经染指鼎中,品尝到了甲鱼羹的美味,足以证明它的灵验!”话音一落,子公便离席而去。

郑灵公火冒三丈,大骂子公,并对外宣称要责罚子公。宴席也不欢而散。

子公听说郑灵公要责罚自己,便和子家密谋,杀掉郑灵公,拥戴公子坚为国君。郑灵公就因为一场不该开的玩笑,引来杀身之祸。他仅仅做了一年的国君,完全是咎由自取。

百步穿杨

释义 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精准。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汉书·枚乘传》中“柳叶”作“杨叶”。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养由基的人,人们都叫他养叔。养由基年轻的时候就有勇力,练得一手好箭法。

一天,一群年轻人在一块空地上练习箭法,许多人围观。箭靶放在距离射手五十步远的地方。一位射手走出来,拉弓连射三箭,每一箭都射中箭靶的红心,引得围观的人高声喝彩。

养由基不以为然,站出来说:“射中五十步以外的靶子算得了什么,这个目标又大又近,不如射中百步外的杨树叶吧!”

于是,养由基让人在一百步外选定一棵杨树,把这棵杨树上的一片叶子涂成红色,然后对射手说:“你能不能射中那片杨树叶?射中了才能算是真正的射箭高手!”那位射手听到这番话,立即举弓,瞄准那片杨树叶射了一箭。可是,这一箭连那片叶子的边缘也没碰到。养由基

那位射手不甘示弱,又连射两箭,也都落了空。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失望声,那位射手非常惭愧,其他的射手也不敢再站出来尝试。

养由基向四周的人群望了望,气定神闲地走了出来,只见他举弓搭箭,手指轻轻一松,箭就“嗖”的一声飞了出去,将涂红的杨树叶射穿了。这时,那位射手不服气地小声嘀咕:“哼,没准儿是碰巧射中的!”养由基听了,就叫人又选了十片叶子做上记号,然后连发十箭,每一箭都射中了目标。

围观的人连连叫好,都佩服他的箭法。叫好声激起了养由基的兴致,他拿过所有的箭,一箭箭地朝着看中的杨树叶射去,一气射了一百箭,百发百中,周围的人都惊讶地合不拢嘴。

最后,养由基收起弓和箭,向众人告别。自此,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善射之名传遍了整个楚国。

嗟来之食

释义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春秋时代,有一年,齐国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饥荒,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全国饿死了很多人。

齐国的富人黔敖善心大发,决定救济面黄肌瘦的难民。他在路边摆了个摊儿,向路人施舍粥饭。

有一个饿得非常厉害的人,眯缝着双眼,举着袖子蒙住脸,趿拉着两只破鞋子,慢慢地走了过来。

黔敖左手捧着饭,右手端着汤,忙个不停,但还是远远地看到这即将饿死之人,就对他大声喊道:“喂,过来吃吧!”他以为这人会感激地过来接受他的施舍。

但是让他意外的是,那个人缓缓地抬起头,瞪着迷茫而又深邃的眼睛看着黔敖,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成了现在这副样子。”说完,便扭头走开了。

黔敖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便赶紧追着那人道歉,求他吃些东西。但是那人坚决不肯吃他送的汤饭,最终饿死了。

橘逾淮为枳

释义 形容外部环境对人的性情有一定的影响。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楚灵王将周边的陈、蔡等小国征服后,就越发瞧不起其他的国家。有一天,有人报告说齐国使者晏婴来访。楚灵王问身边的大臣:“晏婴是何人?身居何职?”身边的大臣回答说:“晏婴字平仲,是齐国的上卿,虽然相貌平平身材短小,但却有出众的才华。”

楚灵王说:“等他前来拜见时,寡人定要就此耍笑他。”楚国太宰说:“主上不要小觑晏婴的才智,若想难住他,须提前作安排。”

之后,楚王命人在城门旁边造了个洞,打算让晏婴由此处进城。

晏婴到达楚国城门口后,一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负责接待他的楚国官员指着城门旁的洞,说:“这个洞对你来说也算宽敞了。”

晏婴说:“这并非城门,而是狗洞。若是访问的是狗国,那跟着他们钻狗洞也无妨。若是访问的是人国,就应该走城门。请你们前去向楚王请示一下,你们究竟为何国?”

负责接待的官员将晏婴的话报告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很是羞愧,说:“将城门打开吧。”晏婴进入朝堂,发现楚国的官员都穿着华丽,配饰精美。有官员问晏婴:“您如今的身份是齐国使臣,穿戴得也未免太过简陋了,这是因为齐国过于贫困呢,还是您本人过于吝啬?”

晏婴笑了下,说“不管看什么事物,都应该从整体着眼。虽然齐国不是特别富庶,但这些年也没有发生过什么灾祸,百姓也都安居乐业。我们这些为官者穿戴普通,百姓却有衣蔽体。我们这些为官者吃喝简单,百姓却有食果腹。齐国衡量和显示国家治理好不好的标准是百姓是否温饱、安乐,从不以官员的华服、美食来展现国家的富庶。这或许就是我国与贵国的根本区别。”

楚国官员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就在这时,楚灵王来了,见到晏婴,他劈头便问:“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晏婴立即回答:“大王此言从何说起啊?齐国人多得很哪,呵气可成云,挥汗可成雨,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灵王用高高在上的神态打量着晏婴,说:“既然楚国有那么多人,为何单选你为使臣呢?”

晏婴听后,笑着对楚灵王说:“原来大王要问的是这个啊,那我就把实话跟您说了吧:我们齐国有着这样的规定:上等国家,要由上等使臣出使;中等国家,要由中等使臣出使;下等国家,则由下等使臣出使。因为我是下等使臣,因此只能被派往贵国了。”晏子使楚

听了晏婴的话,楚王的脸涨得通红,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就在这时,有几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由殿下经过。楚王故意大声询问:“你们押送的是何人?身犯何罪?”武士回答:“回大王,犯人来自齐国,犯的是偷盗罪。”

楚灵王对晏婴说:“怎么,齐国人都好偷盗吗?”

晏婴随即回答:“我曾听人说,橘子生在淮河之南是橘子,生在淮河以北的便是枳。产于淮南的橘子个大味美,可被移植到北方的橘树,所结的枳却个小味涩,其根源在于水土不一样。齐国人居住在齐国时都非常遵纪守法,到楚国后却变成了盗贼,不知是因为齐、楚两国水土不一样呢,还是染上了贵国不好的习气?”言毕,晏婴放声大笑。

楚灵王闻此也只得跟着笑,最后他对晏婴说:“寡人说的都是玩笑话,还请你不要放在心上。”

于是,楚王吩咐用最隆重的礼节招待了晏子,而晏子也出色地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任务。

掣肘

释义 指被违背自己意愿的人或者事物牵制。

出处 《吕氏春秋·具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名叫宓子贱。有一天,国君委任他做亶父郡守,治理一方土地,同时也委派了两个近臣协助他。但宓子贱明白,虽然这两个近臣名义上是自己的助手,但实际上是替国君来监视他的,说明国君并没有完全信任他,而且这样做一定会影响自己执政,那样也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有效的管理。

宓子贱和两个近臣一起赶赴亶父就职,地方的官员拜见相迎。宓子贱看了眼旁边的两个助手,立刻有了主意,说:“请登记一下前来拜见的官吏的姓名。”

一个近臣听了,立刻将竹简铺开,开始书写。刚写了几个字,宓子贱故意拽了他一下,字写坏了。宓子贱说:“你的字写得太差劲,换个人来写!”

另一名近臣见了,便说:“我来写吧!”

宓子贱说:“好!你来写!”

另一个近臣马上开始写起来,刚写了几个字,宓子贱又趁他不备,扯他的臂肘一下,字又写坏了。宓子贱便生气地说:“大王派你俩来辅佐我,但是你们连字都写不好,根本无法胜任助手的职位。”

两个近臣气愤地说:“我们是大王挑选出来的,如果你认为我们资格不够,那我们也只好如实向大王汇报!”

接着,两个近臣怒气冲冲地赶回京城,面见鲁君,并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故意摇掣他们的臂肘,致使他们无法写好字,并且以此为理由把他们两个赶了回来。鲁君听后,立刻明白了宓子贱的意图,说道:“我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要相信大臣,不要牵制和干涉他们!”

于是,鲁君正式召回了两名近臣,把治理亶父的职权全部授予宓子贱。果然,宓子贱将亶父治理得井井有条。

树欲静而风不止

释义 比喻客观情况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出处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春秋时期,一天孔子带领弟子们出游,忽然听到有阵阵悲痛的哭声从远处传来。孔子听了,急忙对车夫说:“远处那个正在哭泣的人一定是位贤人,我要去向他请教,领受教益!把车赶快一点!再快一点!”

不久,孔子的车就来到了正在哭泣的人面前,只见他身着褐色的粗布衣服,手拿镰刀,站在田头,悲痛欲绝。

孔子从车上下来,上前探问:“请问阁下尊姓大名?为什么如此伤心哭泣呢?阁下看上去不像有丧事啊?”

那人一边哽咽着一边答道:“我叫阜鱼。我是想到自己有三个无法挽回的过失,悲痛不已,才会如此伤心。”“是否可以把那三个过失说给我们听听?”孔子说。“没什么不可以的。”阜鱼止住哽咽说:“年轻的时候,我酷爱游学,也曾到列国游历。把‘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抛至脑外。后来,我回到家中想侍奉父母时,他们却早已不在人世。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养大成人,我却未能膝前行孝,这是第一大过失。”“我自命清高,不肯为国君效力,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蹉跎岁月,终老一生却一事无成。这是我的第二个过失。”“第三个过失是我草率地和几个契友绝交,没有好好珍惜他们的友谊。”

讲完自己的三个过失,阜鱼痛苦地叹了口气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岁月流逝如东去之水一去不回,父母已故如梦如影再不得见。现在我已经老了,即将死去,唯愿后人不要重蹈我的覆辙,遗憾终生!”

阜鱼说完,犹如用尽所有的力气,如释重负一般倒地而亡。

孔子见了,对弟子们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阜鱼此番临终遗言,颇有教益,大家要铭记在心,切不可重蹈覆辙。”

弟子们听罢,感同身受,当天就有十三个弟子辞别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

孟母三迁

释义 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三次搬迁住处。比喻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 《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又名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自幼丧父,家里的生计全靠他的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来维持。倪氏勤劳而识大体,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用心读书求得上进,早日成才。孟母教子

一次,孟轲和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被孟母看到了,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利于孟轲成长,随即就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隔壁铁匠家里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围着大炉子打铁。而孟轲也常常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不亦乐乎。孟母一想,这里的环境还是不利于孟轲成长,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邻近一处坟地,一天,一队身披孝服的送葬队伍,抬着棺材一路啼哭着来到坟地,几个健壮的小伙子用锄头掘好墓穴,将棺材落入掩埋了。孟轲看到后就仿照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掘开地面,若有其事地把一根小树枝当做死人放进去掩埋了起来。后来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的家与一所学堂毗邻,学堂上有一群年纪大小不等的学生,还有个长了白胡须的老师。老师每天摇晃着脑袋领着学生朗诵课文,那娓娓动听的声音就如唱歌一般。每每看到这样,可爱的小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学着念。孟母以为儿子对念书有兴趣了,很开心,就送孟轲去了学堂。

可是有一天,孟轲旷课了。孟母知道后难过极了。晚上,孟轲玩够了回到家中,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求学和织布是一个道理,不能持之以恒,半途而废,终究不会有出息。织机上这些断了的布,既不能织成完整的布匹,也没有办法做成衣服穿;所以,你要好好读书,才能长大成材。”说完,她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孟轲吓得瞠目结舌。

这一次,孟母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孟轲幼小的心灵。他思索良久,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便一心一意地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慧,后来又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进修学业,最终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梦蝶

释义 用以说明人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出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战国时期的庄周,是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却仅仅出任了漆园吏这样低微的官职。

当时,楚国正值楚威王在位,他听说庄周很有才华,于是派遣使者携带贵重的礼品聘请庄周前往楚国担任卿相。然而接连两次都遭到了拒绝。威王不知道庄周为何会拒绝,以为庄周是因为担心出任卿相会有危险,就派遣使者第三次去请庄周,并让使者转告庄周,如果庄周肯应聘到楚国做官,他将确保庄周被重用并保证他的安全。

这回,庄周还在午睡,使者便在一旁站着等他醒来。过了许久,庄周终于睡醒了,他见到了使者,伸了伸懒腰,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里的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中,逍遥自在极了。”使者明白庄周这是又在找借口推脱,急忙说道:“那不过是梦而已,你在梦中幻化成蝴蝶,但是醒来你还是你自己啊!大王还派我来请您去做大官呢!”庄周站起来哈哈大笑道:“你怎么能确定是我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我本来就是蝴蝶,而做梦变成了庄周呢?或许我们大家都是在梦中呢!”庄周的玄学彻底将使者弄糊涂了,使者心想:“如果庄周是只蝴蝶,那大王还请他有什么用处呢?”

使者回去后,将庄周关于梦中化成蝴蝶的说法讲给威王听。威王终于明白庄周为什么一直拒绝入朝做官,他似有所悟地说:“庄周觉得,高官、厚禄、朝廷、国君,任何事物都如同梦中化为蝴蝶一样是虚无的,他看穿了人生如梦的真谛,也难怪不来做官了!”

卧薪尝胆

释义 卧薪:躺在柴堆上。尝胆:品尝苦味十足的胆。形容勤奋刻苦,努力增强实力。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春秋末年,吴国在与越国争霸过程中,吴军一举攻破越国都城,俘虏了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容,决定饶过勾践一命,让他在吴国皇宫中养马。

一次,夫差大病,勾践从始至终无微不至地服侍他。夫差被勾践表现出的“忠实”所感动,遂决定释放勾践回国。三年后,勾践终于回到越国。

勾践回国后,为了锻炼意志,最终实现报仇的愿望,刻意让自己生活得很艰苦:他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悬挂了一只苦胆。吃饭前,他总会先舔一舔苦胆,并自问道:“难道你忘了会籍战败的耻辱了?”晚上,勾践睡的是坚硬的柴堆。勾践还亲自劳动耕作,并让夫人也亲自织布做衣。勾践还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增强国家实力。

过了几年,勾践看到国家实力大增,百姓精神振奋,便决定攻打吴国,一雪亡国之耻。范蠡、文种等大臣却认为此时反击为时尚早。勾践便放弃了攻吴的打算。

后来,吴王夫差为完成自己想当霸主的愿望,不顾国内此起彼伏的反对声,坚持攻打齐国。勾践认为这是攻吴的大好机会,便亲自率领大军,从水、陆两路进攻吴国。吴国都城姑苏被越军轻松攻下,姑苏台也被焚毁。夫差因无力抵挡越军的攻击,只好请求议和。勾践认为越国以目前的兵力还无法完全击败吴国,便答应了夫差的求和,退兵回国。

四年后,勾践再次起兵攻吴。吴军大败。吴王夫差再次请求议和,被勾践无情拒绝。勾践灭吴后,乘胜北进,在徐州汇集各路诸侯,终于成为一代霸主。

东施效颦

释义 比喻胡乱模仿别人,得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有时用作自谦。

出处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春秋晚期,越国有位名叫西施的倾世美女,她天生丽质,仪态万千。某次,西施的心痛病发作了,就用手捂着胸口,微微皱着眉头。人们看到她时,都觉得她比平时更多了一分娇媚。

村里的一位丑女见到西施如此后,认为这样做很漂亮,也忙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然后慢慢地往村里走。村里的富人看到她后,赶紧把大门关得紧紧的;穷人看到她后,马上带着妻儿躲得远远的。

那个丑女只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美的原因。后来,人们就给这位丑女起了个名字叫东施,并用“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盲目模仿别人的人。西施

一饭三遗矢

释义 矢:通“屎”,粪便。(一顿饭的工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迈体弱或年纪太大而没有用处。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大将廉颇在赵惠文王时,屡次战胜齐、魏等国,官至上卿;赵孝成王时,他又战胜了燕国,官拜相国,被封为信平君。

赵孝成王死后,大夫郭开向赵悼襄王进谗言,赵悼襄王便用乐乘取代廉颇为将领,廉颇一时愤慨,将乐乘赶了回去。后来,他担心赵王会降罪于自己,几番思索,便逃至魏国。

八九年的时间过去了,赵国遭到秦国的攻打,军队接连受挫。赵王便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群臣说:“当年能抵挡秦兵的人只有廉颇,而今他住在魏国,倘若大王可以召他回国带兵迎敌,一定可以大破秦兵。”

郭开担心廉颇回朝后得到重用,于是向赵王进言先派人前去探视,倘若廉颇还没有年迈无用,再把他召回来。赵王听后,便委派内侍唐玖戴上一副上好的盔甲和四匹良马,到魏国探视廉颇。

唐玖出发前,郭开请他到自己家中,设宴为他饯行,并给了他四百两黄金,说:“我与廉颇有仇。你到魏国见到他后,如果他确实已经年迈无用,就什么都不用说;如果他还很健壮,还请你回朝禀报时,也称他确已老朽,那么大王就不会再召他回来了。”

唐玖没有拒绝郭开的贿赂,不久便来到了魏国探视廉颇,将赵王送给廉颇的礼物交给廉颇。廉颇收下礼物后,说:“这么多年我孤身在魏国居住,赵王从没派人探视过我,如今赵王突然派你送来礼物,是不是赵国遇到了危难,赵王欲召我回国效力呢?”

唐玖听后,说道:“将军所言不错。秦军来犯我赵国,国内无人可以抵御,赵王有意召将军回国,派我前来看看将军的身体怎样?”廉颇听后很开心,便设宴款待唐玖。为了显示自己虽然年迈,但精力仍然充沛,他一顿饭吃了十斗米,十斤肉。用过饭,他又将盔甲穿上,跨上战马,向唐玖演示自己的武艺,表明自己英勇不减当年。操演后,廉颇问唐玖:“你觉得我与年轻时相比如何?我觉得自己老当益壮,赵王如肯召我回国,我一定为他在疆场上拼命厮杀。”

唐玖当面恭维了廉颇几句,然而他返回邯郸后,却向赵王禀报说:“廉将军虽然年迈,但饭量依然很大,体魄也很强健,武艺更是不减当年。只是我们聊了没多久,他居然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后,连连摇头叹息:“看来,廉颇确实老了,也不用召他回来了。”从此,赵王便再也没有提起召回廉颇的事。

三寸之舌

释义 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战国时期,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王便委派相国平原君前往楚国寻求联盟,以抵抗秦国。平原君准备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随员,结果还差一名。平时并不起眼的门客毛遂通过自荐,得以同平原君一同去楚国。

最初,随行的其他十九名门客都很藐视毛遂,背地里都嘲笑他。然而到了楚国后,通过交谈,他们逐渐发觉毛遂是个很有才能的人,都很佩服他。平原君和楚王商谈联盟抵抗秦国的事情,毛遂等门客便在台下等候。

然而,平原君和楚王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依然没有结果。随行的其他十九名门客便推举毛遂上前说服楚王。

毛遂面无惧色,按住宝剑,沿着台阶上前,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结盟以抵抗秦国,其中的利害关系只需两句话便可说明,怎么用了整整一个上午,还没有谈清楚呢?”

楚王便问平原君说:“他是谁?”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不过是个门客,便生气地嚷道:“你要做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交谈,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对楚王说:“楚国人多势众,所以大王敢当着大家的面训斥我,然而我现在距离大王不过十步,楚国即便再强大,大王也无计可施,因为我手中有宝剑,眨眼间便可取您的性命。何况,我的主人也在此,我和主人说话,您凭什么训斥我?”

看到毛遂一副临危不惧的样子,楚王不禁愣住了,一时不知所措。毛遂接着说:“楚国是个大国,方圆五千里,拥有数以百万计的雄狮,理论上可以雄霸天下。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强大的楚国面对秦国,居然闻风丧胆,以前秦将白起仅仅率领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便轻松攻下了国都郢城,再战连你们的祖坟都烧毁了。此等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之羞愧,可是大王居然不将此事放在心上!所以,楚国和赵国联盟,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你们楚国!其中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大王还居然当着我的主人面训斥我,岂不是不讲道理吗?”

听了毛遂的话,楚王顿时恍然大悟,频频点头说道:“先生的话合情合理,我一定尽全力与赵国结盟,联合抵抗秦国!”于是,赵国和楚国便歃血为盟。

楚国和赵国联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人返回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感慨万分地说道:“我手下的门客,多的时候不下千人,少的时候也以百计。我以为已经网罗了赵国的贤士,而此次毛遂的事情带给我不小的震动。毛先生在我的府中已经有三年了,我居然从没有发现他的才能。他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强兵还要厉害,他到了楚国,寥寥数语便使赵国的威望比九鼎、大吕还要重,他实在很了不起!”

图穷匕见

释义 地图完全展开的时候,藏在里面的匕首也露出来了。比喻隐藏起来的事情真相到最后会显现出来。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公元前227年,侠士荆轲和秦武阳奉燕国太子丹的命令,带着秦王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西南边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准备伺机刺杀秦王嬴政。

秦王一听燕国使者进献的是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地图,心情大悦,忙在咸阳宫传见二人。荆轲手捧盛放人头的匣子,秦武阳手捧地图,缓步进入殿中。因秦王担心被刺杀,所以大殿内外布满了穿甲持剑的护卫。秦武阳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当场吓得脸色发白,身体如筛子般瑟瑟发抖。殿中大臣见他这副模样,纷纷感到奇怪。荆轲

荆轲担心秦武阳稍有不慎会露出端倪,便抢先一步上前,向秦王禀报:“他没见过什么世面,今天他第一次见识这种大场合,难免有些心惊胆战,请大王见谅!”秦王便命荆轲献上地图。

随着地图缓缓展开,秦王喜形于色。可是,就在地图完全被铺开那一瞬间,荆轲迅速用左手紧紧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握住藏于地图中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秦王刺去。秦王惊恐之余,连忙闪躲,并用力撕破衣袖,挣脱了荆轲的抓拽。秦王想要拔出随身斜挎在腰间的宝剑,谁知宝剑太长,一时慌乱的秦王竟无法拔出,只得绕着粗壮的殿柱奔跑,躲避荆轲的追杀。

依据秦朝律令,没有秦王的命令,护卫不得进殿;上殿的大臣也不得随身携带兵器。因此,秦王因事发突然而来不及命令殿外的护卫上殿救驾,护卫们也不得不站在殿外,不敢上前营救,而殿中惊慌失措的大臣因没有武器,只能徒手抵挡。眼看荆轲拿剑就要刺到秦王,专为秦王医病的太医拿出药囊,向荆轲扔去,一位大臣也大声喊道:“大王把剑往后推。”就在荆轲闪躲药囊的一刹那,秦王终于将宝剑拔了出来,一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虽然趴倒在地,却仍奋力将匕首扔向秦王。秦王连忙闪开,匕首正好撞击在铜柱上,冒出丝丝火星。秦王惊吓不已,向荆轲连砍了八剑才住手。荆轲大骂秦王暴虐,最后终被上殿的护卫乱剑砍死。

食言而肥

释义 指只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言而无信。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春秋时,鲁国有位孟武伯,官拜大夫。因他常常言而无信,所以,鲁哀公对他颇有微辞。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也在被邀请之列。宴会上不乏鲁哀公宠爱之臣,其中就有一位大臣名叫郭重,身材肥胖,但因平时颇受器重,因而惹来孟武伯无端的嫉妒和讥讽。宴会上,孟武伯再次借敬酒企图讽刺郭重道:“你如此肥胖,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啊?”

鲁哀公听闻,心中非常不悦,随即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宴会之上,面对群臣,鲁哀公这句玩笑话,反过来讽刺孟武伯常常言而无信,孟武伯顿时羞愧难当,感到无地自容。“食言而肥”便由此而来。

秦汉

逐客令

释义 原指驱逐客卿的命令,后用来表示主人用明说暗示等方式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出处 《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公元前237年,在嫪毐叛乱势力刚被消灭,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时,秦国揪出了韩国派来的奸细——水工郑国。在此之前,秦国从未发现郑国游说秦国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的用意竟是为了从经济上拖垮秦国,勿使秦伐韩。

此事一出,怒火中烧的秦王立即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求在规定的时日内将秦国境内所有的别国客卿全部逐出。逐客令一出,李斯立即写下《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劝谏他收回逐客之命,因为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臣听闻其他大臣议论逐客一事,私下以为此事并不妥。昔日秦穆公四处求贤,从西戎请来由余,从楚国请来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但秦穆公在他们的辅佐之下,相继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从此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施行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后来又相继战胜楚、魏两国,开疆扩土上千里,政治因此安定,国力因此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拆散了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从此朝西事奉秦国。秦昭王任用范雎,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打破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伟业。这四位君主能成就大业,不能不说这些客卿居功至伟。由此可见,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也下达逐客之令,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就会使国家丧失强大的实力,让秦国失去强大的名声。”

李斯还在《谏逐客书》中说,如今秦王手中的美玉、珍珠等宝物无一出自秦国,美人、良驹也多来自东方的其他各国。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这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佳人好马就都不能在秦国留存。最后,李斯还反问秦王为何产自他国的事物可留用而客卿就必须驱逐,并总结说若是秦王不能重用客卿,结果只会是让他国变得强大,对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利。

李斯的这封《谏逐客书》后来成为传世名篇,不仅因其言辞恳切,而且因为文中真实地说明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有识之人的普遍看法。

是非分明的秦王看完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立即废除了逐客令。之后,秦王依然倚重李斯,还将其封为廷尉。

指鹿为马

释义 比喻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后群臣皆畏高。”

赵高,战国末期赵国人,与赵国王室是远亲关系。后来,赵国为秦国所灭,赵高作为俘虏被送入宫中,成了阉人。

当时,初定天下的秦始皇为了控制六国百姓,实行高压政策,让官吏代行师职,专尚法制。赵高非常聪明,将所有法制条例背得滚瓜烂熟,讨得秦始皇欢心,被封为中书令,负责管理皇帝外出和印玺等事务,一举成为权势最高的宦官。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帮助公子胡亥谋篡皇位,得逞后,他把持了国家政事。

即便已经手握大权,可以对所有大臣颐指气使,但赵高依然不满足,他想废掉秦二世自己当皇帝。但是由于不清楚朝中的大臣有多少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有多少是站在自己对立面的,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测试办法,除了测试一下自己的威信度,也想看看反对自己的人到底是哪些。

某天朝上,赵高命人牵了一头鹿过来,然后笑着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臣下献给您的良驹。”秦二世看看那头鹿,笑着说:“丞相啊,这明明是一头鹿,你为何要说它是马呢?”

赵高面色沉静地说:“陛下您仔细看,这的确是一匹良驹。若陛下不相信臣下的话,大可以问问在场的大臣们。”

开始的时候,众大臣不明白赵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但当他们看见赵高脸上那高深莫测的笑容时,瞬时什么都清楚了。

那些心中仍有良知但却缺乏胆量的人,都把头低下,什么也不敢说。那些不畏强权的正直之臣,则一口咬定那就是一头鹿,不可能是马。那些在平日里就对赵高阿谀奉承的佞臣则说:“陛下,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丞相的话是对的。”

听完后,秦二世有些吃惊,觉得自己由于整日寻欢作乐,身体累坏了,以至于神志不清,以至于将马和鹿混淆了,所以对于赵高的把戏只是一笑带过,并没有深究。但赵高却并未罢手,之后不久,他就借用不同的理由陆续杀害了那些与他的意志相背离的大臣。

从那以后,所有大臣都战战兢兢,再没有人敢违抗赵高的命令。

鸿门宴

释义 比喻表面是一场盛大的筵席,而实际上暗藏杀机。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率领着各自的军队进攻秦,并立下誓约“先入咸阳者王”。虽然项羽的军力远胜刘邦,但最先攻入咸阳的却是刘邦。为此,项羽大怒,认为刘邦捡了便宜,便想出兵进攻他。

那时,刘邦带着十万兵马驻扎在霸上,项羽带着四十万兵马驻扎于鸿门。时任刘邦左司马的曹无伤悄悄派人通知项羽:“函谷关为刘邦所占,他想在关中称王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

收到消息后,项羽震怒,随即下令:“明日清晨以酒肉犒劳军士,然后出发攻伐刘邦。”

素来与刘邦谋臣张良交好的项伯(项羽季父),连夜赶到刘邦军中将情况告诉给了张良,劝他赶紧远离刘邦以自保。

张良没有要离开刘邦的意愿,就把项羽打算来攻的消息告诉了刘邦。随后,在张良的陪伴下,刘邦会见了项伯,再三强调自己根本没有反对项羽的想法,让项伯到项羽面前为他讲情。项伯同意了,并希望刘邦能亲自前去向项羽赔礼道歉。鸿门宴

次日清晨,刘邦就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道歉,随行的是张良、樊哙和一百多名随从。见到项羽后,刘邦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不曾料到我能先进入关中,能够在这里再次见到将军。如今小人造谣,使将军与我产生隔阂。”项羽说:“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要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看刘邦态度谦恭,项羽的怒气慢慢消逝了,遂留他在军中饮酒,并让范增(项羽亚父)、项伯、张良作陪。

宴席之上,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并数次将身上佩戴的玉玦举起来,示意项羽除掉刘邦。但是,项羽却一直视若不见。

所以,范增借故离席,出大帐后找到项庄(项羽堂弟),对他说:“大王太过心慈手软,你去大帐敬酒,找个机会除掉刘邦。”

于是,项庄就去敬酒,说:“军营之中没有什么娱乐,我来舞剑给大家助助兴吧。”说罢,就拔剑起舞。他一边舞一边转,一会儿就到了刘邦面前。

看出项庄舞剑用意的项伯站起来说:“咱们二人来场对舞吧。”言罢,也拔出剑舞起来。他在舞剑的同时,用身体将刘邦掩护了起来,让项庄没有下手击杀刘邦的机会。

见眼前情况如此紧急,张良赶忙让樊哙前来救援。随即,樊哙就闯入了大帐。项羽十分看中直率勇猛的樊哙,赏给他酒喝,并让他在刘邦身边就座。如此一来,项庄就更没有下手的机会了。后来,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离开大帐,然后在樊哙的保护下,由小路平安返回霸上。

丹书铁券

释义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出处 《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刘邦得以一统天下,登基后,一边命萧何等人制定律法、补充和修改礼仪制度;一边下诏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为王,稍次些的为侯,再次些的为吏。做了王、侯的人都拥有食邑,可以自置属吏,在食邑征收赋税。

此外,刘邦又命人打制了一批丹书铁券(用红色的笔在铁板上写下皇帝的赦免书),颁给功劳最显赫的几位功臣,让他们藏于家族的宗庙里,供自己及子孙后代免罪使用。但是,刘邦又对功臣们说:“你们都是朕的开国元勋,朕封你们为王侯,并赐予种种特权,还颁给你们丹书铁券,让你们的福泽可以受惠到子孙后代,也算对得起你们了。但是如果你们中有人企图谋反,朕一定杀之不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