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古诗故事(听故事,看诗词大会,学古诗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8:31:51

点击下载

作者:安宝儿妈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孩子的古诗故事(听故事,看诗词大会,学古诗词。)

给孩子的古诗故事(听故事,看诗词大会,学古诗词。)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给孩子的古诗故事(听故事,看诗词大会,学古诗词。)作者:安宝儿妈妈排版:情缘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8-03-01ISBN:9787508666785本书由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教会孩子比背诗更重要的事——我为什么写《给孩子的古诗故事》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有了孩子的女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以前我从不这样认为,但是在安宝儿出生两年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非常感谢我的儿子让我更加透彻地理解了这句话。因为他的出现让我的生命打开了一扇内省之门,让我更懂人、更懂生命,成了一个更完整的“人”。拥抱“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安宝儿才出生几个月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一场书籍大搜索,跑遍了大小书店,翻阅了各种各样的古诗启蒙书,希望能找到一本适合给孩子做亲子阅读的古诗书。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有十分满意的,因为绝大部分给儿童看的古诗书都是简单的诗词罗列,配上简单的字面解释。

回想一下我们幼儿时代是如何学古诗的,背诵就是纯粹的背诵,就算之后上了小学,我们学到的也是这个字什么意思、那个词什么含义。比如,我们说《咏鹅》这首诗的时候,就说骆宾王很聪明,七岁就会写诗了;学李白的时候就说他是个大才子,多么有才,从小就聪慧。好像所有有成就的诗人都是天赋异禀或者勤奋刻苦的。

问题是,这样没有事实基础的故事,值得我们提倡吗?真相究竟如何?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李白有粉丝追,也有自己的偶像;苏轼喜欢美食,是个吃货;陆游的理想是做个战士。他们也有各种各样不那么美好的经历,考试不及格、遭遇战乱、心情低落,甚至逃难。普通的人也可能因为一首诗而名垂千古,大才子也不一定处处都优秀。孩子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才会由此出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们能够从这样的故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快乐幸福地成长与生活,并最终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其实包罗万象,可以是各种特长,也可以是各种痴迷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是心地的良善和悲悯,也可以是独特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帮孩子拆掉思维的墙,疯狂地扩展自己

扎克伯格在给自己的宝贝看量子物理学绘本的时候说过:“我真的希望教给她的是一种好奇心,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不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她能够懂得自己需要去探索,去不断学习。不管她未来想做什么,想做老师也好,想做医生也好,像她妈妈一样,或者是工程师,或者是她想做事业,我希望她能够有这样的求知欲。”

我常常给孩子念一本绘本,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勇敢做自己。”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生机勃勃的,是可以相互补充和学习的。

很多家长看过我的《给孩子的古诗故事》后会说:“你居然能把那么多知识全部糅合在一起,真佩服你的联系与引申能力。”我们这一代常常被说“思维固化”,没有“创造力 ”。因此我在写这本古诗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会有意地发散性思考,会讲到物理,讲到成语,讲到古典文化,从汉朝穿越到唐宋元明清,讲到后人编写的故事,到底真实与否我也不知道,甚至会提到诗人们对同一个人物不同的评判。我希望这样的链接能够鼓励孩子多寻找相关知识和信息,教会他们批判性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安宝儿妈妈不是学文科的,是个医科生)。

人类知识的三个领域——科学、艺术和哲学,就如同金字塔的几个侧面。当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的时候,彼此的距离间隔得很远。但是,随着水准的逐渐提高,它们就越来越接近。最后你会发现,它们竟然在顶尖的地方汇合了!

我想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归根结底,更丰富的人生的可能性靠的是“疯狂地拓展自己”(go wild)。要发现自己的潜力,要真正了解自己,就得在不同领域中不断尝试。当然,我们没办法让这么小的孩子完全理解这件事,但我们可以并且必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这颗种子,时刻给他们提供引导与支持,然后让它自己生根发芽。

这份古诗讲稿最开始只是发到网上,得到了许多妈妈的关注和支持。之后我为此专门开辟了公众号,和许多父母一同探讨。在大家的支持下,这本《给孩子的古诗故事》的稿子终于写完了,也得到了一些出版社的青睐。

都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希望这本古诗讲稿能够让所有的孩子拥有成长的力量、学习的能力,最终活出天赋的自我!安宝儿妈妈2017.1.5第一章山水田园好风光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壮丽的山水之间,在优美的田园之中,有很多美等待你去发现。1 王维的大别墅(唐·王维《鹿柴》)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注释】

①鹿柴(zhài):“柴”通“寨”,栅栏的意思,“鹿柴”是一处地名;②但:只;③闻:听见;④ 返景(yǐng):同“返影”,夕阳返照的景象。

唐朝诗人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但会写诗、会画画,还会音乐,他的琵琶就弹奏得非常好。他写山水诗的时候,通常是将这个地方的美丽风景画成画,再作上一首诗来描写这幅景色,题在画上。

北宋有个大文学家苏轼就曾赞赏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意思是:欣赏王维的诗,就好像从诗句里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欣赏他的画,又好像从漂亮的画中看见了一首诗。

摩诘是王维的字。古代人名与字是分开的,名一般在出生后不久由家中长辈取,字则是在成人礼时才取,且一般是对自己本来的名的一个解释与备注,也可以选用表示人的德行的字。王维的字为什么叫作摩诘呢?那是因为他特别崇拜佛教里一位名叫“维摩诘”的菩萨。维摩诘是佛教的俗家弟子,但是对佛经的精通程度与修为却比出家的弟子更高。所以王维就用“摩诘”这个字来向自己敬仰的菩萨致敬。

王维喜欢写山水风光的诗,也喜欢画自然风景的画,所以他就特别喜欢风景秀丽、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他在长安城中做官的时候就在城南的秦岭一带一个叫辋川的地方买了一处别墅。秦岭是中国南方与北方天然的分界线,这里有很多山峰、很多河流,青山绿水,风光秀美。王维休息的时候就去那里小住,写诗作画,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辋川这个地方,有铺满白色石头的河滩,有茂密的竹林,还有开满玉兰花的小山谷等二十个各具特色的小景点。王维就为这些小景点各作了一首小诗,一共二十首,每首诗以这些景点的名字命名,加在一起就叫作“辋川二十咏”,《鹿柴》就是其中特别有名的一首。“柴”这个字是一个通假字,其实是寨子的“寨”。古人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写正确的字时,会临时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便有了通假字。

听“鹿柴”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地方可能平时会有鹿来。王维为这个小景点写的诗虽然短小,却将其神韵描绘得十分引人入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黄昏时分了,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但是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人说话的声音,那是深山里的回声。夕阳的余晖透过树枝的空隙照进这深山的树林之中,一直照到林中的青苔之上,可真是美丽啊!

去山里游玩,我们总是看高山,看漂亮的花草,王维并没有看这些,他看见的是夕阳的余晖,是地上小小的青苔。可见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美丽。2 李白壮游记之庐山瀑布(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注释】

①香炉:指香炉峰;②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③疑:怀疑;④银河: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⑤九天:古代人认为天有九层高,第九层就是最高的一层,这里指天空最高处。

古代的诗人都很喜欢壮游,壮游期间他们会拜访大川名山,欣赏美丽风景,也会仔细地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在旅途中写下许多美好的诗句。

什么是“壮游”呢?这可不像我们平时赶上放假,到一个地方住着高级宾馆,旅游玩耍几天那样,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旅行的时间特别长,路途也特别远。像唐僧去西天取经,就是一次伟大的壮游。“壮游”这个词源自唐朝,唐朝有个和李白齐名的诗人叫杜甫,他曾经在苏州准备好了船只,要乘着船一路东游到日本去,还写下一首特别长的诗叫《壮游诗》,“壮游”这个词就这样诞生了。

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生活在四川省江油市,五岁就开始读书,十八岁时,他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旅游的生活,先把江油周围及四川其他的市县都游览了一圈,光是峨眉山就登了两次。到了二十四岁,省内的景点都已经游览得差不多了,李白就想要出省见识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他不愿意遵循多数人会走的那条路,读书,然后参加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再去朝廷当官。他想靠着自己的才华名扬四海,然后得到皇帝的特别召见,被授予官职,再发挥自己的才能来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于是,李白找了一个总是和自己一起旅游的名叫吴指南的小伙伴,两个人结伴坐上船,顺着长江一路向东远游去了。可是走到湖南洞庭湖的时候,吴指南得了一场大病去世了。李白特别伤心,哭了很久,一直守在朋友的尸体旁边,一步也不离开。有一天夜里,一只老虎走近了,他怕老虎把朋友的尸体吃了,就和老虎打了一架,把大老虎赶走了。这样守护了很多天,李白才含泪把朋友简单地埋在了洞庭湖的旁边,准备去东边接着完成自己的壮游再回来为朋友迁葬。

李白首先来到了江西有名的庐山。这一天早晨,他登上庐山的香炉峰。因为这座山峰长得像一座香炉,还经常笼罩着烟雾,所以大家就给这座山峰起了个名字叫“香炉峰”。这座山峰上有个大瀑布,非常壮观,瀑布的水从高处的山崖上流下来,就好像从天上落到地面一样,阳光照在瀑布上,好像生起了紫色的烟雾,美丽极了。李白望着瀑布就念出一首诗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为什么会生“紫烟”呢?这是一个物理知识。因为水流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溅起很多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一起飞起来就好像雾气一样。阳光照射在这些小水滴上,就会发生折射,就跟下雨后我们看到彩虹一样。李白可能恰好看到了紫色的光,就说是“紫烟”。“银河”是天上许多星星组成的一条银白色的光带,如果天气特别晴朗,晚上就能看见。“九天”呢,古代人认为天有九层高,第九层就是最高的一层,九天就是形容特别高特别高的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到庐山。他一生一共去了五次庐山,写下了许多跟庐山有关的诗,这是其中流传最广、最有名的一首。

对了,后来过了三年,李白游览完了东南地区,又回到了洞庭湖边。他找到了当时埋葬朋友吴指南的地方,吴指南的尸体只剩下一副骨架了。李白就小心翼翼地把骨头取出来,放在背包里,一直背到了武汉。这时候,李白已经身无分文了,他就找武汉的好朋友借了些钱,这才正式地安葬了吴指南。可见李白是一个非常重视友情的人,这也是李白在全国各地都能结交到很多好朋友的重要原因。3 杜甫考砸了(唐·杜甫《望岳》)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

①岱宗:对泰山的尊称;②造化:大自然;③钟:聚集;④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⑤曾:同“层”,重叠;⑥决眦(zì):“眦”是眼角,“决眦”表示眼角要裂开;⑦凌:登上。

唐朝有一个跟李白一样有名的诗人叫作杜甫,后人都称他为“诗圣”。古人只把最崇高的人物叫作“圣”,可见杜甫有多厉害。

杜甫比李白要小十一岁,后来他们俩也成了特别好的朋友。杜甫小时候很聪明,他的爷爷是当时有名的大官,专门给皇帝撰写文章。杜甫从小就由爷爷亲自辅导教育,读了许多书。杜甫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诗了,他作的第一首诗是一首咏凤凰的诗,可惜的是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大家可能认为杜甫是个好学生、乖小孩,其实他非常淘气、顽皮,他说自己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到处跑跳玩耍,家里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每次大枣熟了,他就“一日上树能千回”去摘枣子吃。因为从小就开始写诗,杜甫十几岁的时候,在家乡河南省就很出名了,家乡人都说他将来可不得了,一定会像班固和扬雄一样才华横溢。

班固是谁?他是东汉时候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九岁就开始写文章,十六岁时已博览群书,他最大的成就是创作了一部叫作《汉书》的史书。《汉书》记录了从汉高祖一直到新朝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故事。

那扬雄呢?他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文章也写得特别棒。

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了全国考试,心想凭借自己的学问肯定能考中。可是意外的是,在乡亲们眼里这么有才华的他却落榜了。至于落榜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杜甫一上考场就紧张,没有发挥好;也许是因为考试题目都不是杜甫擅长的。考试失败后,杜甫的心情非常差,于是决定去山东旅游一圈,放松放松心情。

到了山东,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就是泰山啊,杜甫当然不会错过。泰山可是“五岳”之首。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和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有一个成语叫作“三山五岳”,就是用来形容名山的。五岳就是上面讲的这五座山。“三山”呢?就是古时候传说中海上有神仙居住的三座神山,它们的名字叫蓬莱、方丈和瀛洲。

杜甫还没到泰山脚下,远远就望见一片长满树木、郁郁葱葱的山峦,层层叠叠,好像看不见尽头。等走近了,杜甫抬起头仰望着高不见顶的山峰,觉得大自然简直太神奇了,竟然能塑造出这么高大巍峨的山。等爬到了半山腰的时候,就看到云雾围绕在他的身边。再往远处看去,还能看见鸟儿在山林中飞舞。杜甫这时候准备休息一下,然后再向山顶爬去,他心想:“我一定要登上山顶,到那时候再俯瞰山下,我可就站在最高的地方了。其他的山和泰山比起来,那都要算小山坡了。”在半山腰休息的时候杜甫就写了一首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鲁”指的是古时候的齐国和鲁国,那个时候齐国和鲁国是以泰山为国家分界线的,泰山北面是齐国,南面是鲁国。所以现在的山东省又叫作齐鲁大地。“阴阳割昏晓”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在山的北面晒不到太阳,黑暗又阴森,到了山的南面又是阳光灿烂,就好像一面是黄昏一面是早晨一样。4 夕阳能悲也能喜(唐·李商隐《登乐游原》)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

①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②向晚:傍晚;③不适:心情不好;④近:快要。

李商隐的父亲在他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李商隐作为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孩子,为了贴补家用,照顾弟弟妹妹,就去给别人抄书赚钱。他一边抄书一边刻苦读书,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文章了。在学校里,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朗读。

那个时候和李商隐同班的,有一位叫作令狐绹的同学。令狐绹常常把李商隐的文章拿回家学习。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学家,还在朝廷里当了大官。令狐楚看见了李商隐的作文,觉得他特别有才华,如果好好教导,将来一定会成为著名的大文学家。于是他把李商隐请到家中,收他做了徒弟,指导他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越来越好。同时,令狐楚让他平时帮助自己的儿子补习功课,还给他补课费让他来贴补家用。李商隐很用功也很聪明,进步得非常快,不久他的文章就更上一层楼了。

到了全国考试的时间,李商隐与令狐绹一同参加了考试。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平时学问一般的令狐绹考上了,而李商隐却没有考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到了晚唐时候,考试特别不公平,令狐绹是大官令狐楚的儿子,所以考官都非常照顾他,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给他打高分。而李商隐只是个没有背景的穷书生,在这样不公平的考试中,肯定比不过那些大官员的孩子。看到了这样的考试结果,李商隐十分失落。后来他又接二连三地参加了很多回考试,可是一次都没有考上。一直到了最后,在他的老师令狐楚的帮助下,他才终于考上了。然而遗憾的是,恩师令狐楚第二年生病去世了。

这天傍晚,李商隐想起了这些事,心情特别不好,决定驾着马车到长安城南的乐游原去散散心。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片高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长安城的景色。在西汉时,有一次汉宣帝跑到这里来玩,看到风景这么漂亮,玩着玩着都忘了回宫殿的时间,于是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乐游原”。

李商隐登上乐游原,望着长安城,想着:自己终于考取了功名,以后可以为国家做出一番大贡献了,可是现在国家混乱,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这时候夕阳的余晖照在整个长安城,到处是一片金色,可是就是这么漂亮的风景,他也没有什么心情欣赏。叹了一口气,他吟出一首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诗的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为千古名句。虽然夕阳下的风景无限美好,可是有什么用呢?很快太阳就落山了,这一切美好的景色都会消失。就是说:事物虽然很好,但总有凋零的一天。像是花朵,像是人青春年少的时光,都是这样的。

后来现代学者朱自清把这两句诗稍微改动了一下,写成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说现在夕阳下的景色多么美丽啊,何必要因为不久后太阳落山看不见这样的风景而悲伤呢?虽然只是做了非常轻微的改动,但这两句诗一下子就从悲伤的感觉变成积极乐观的意境了。5 会写诗的修理工(唐·胡令能《小儿垂钓》)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注释】

①蓬头:头发蓬乱的样子;②稚子:小孩子;③垂纶:在这里指钓鱼,“纶”就是钓鱼用的丝线;④莓苔:是两种植物,莓和苔。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从小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有很多都因为文学才华出众而进朝廷当了大官。胡令能要算比较特殊的诗人了,他既没有学过写诗作文,也没有获得过任何官职,但是也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

胡令能年轻的时候,家里特别贫穷,他就靠着给别人修理锅碗盆缸过日子。谁家的锅坏了,他帮别人补补;谁家的碗碎了,他给别人粘粘;谁家的镜子脏了,他帮别人洗洗,所以大家都叫他“胡钉铰”,“钉铰”指的是洗镜、补锅等简单的修理工作。

胡令能怎么从一个修理工变成了诗人呢?

历史上有两个传说。第一个,说有一天胡令能做梦,梦见一位仙人来到了自己家,先脱掉了他的上衣,然后割开了他的肚子,把一卷书放了进去,缝上之后仙人就飘飘然离开了,从那以后胡令能便成了一位出口成章的诗人。

第二个,说胡令能家的旁边有一座古墓,他每次饮茶,都会给古墓祭一杯茶。有一天晚上,他梦到有个人对他说:“我姓柳,爱写诗,更爱喝茶。我就住在你屋子的旁边,你常常给我送茶,我很感激你,我教你写诗吧。”

胡令能却说:“我只会修理锅碗,不会写诗。”

柳先生就对他说:“你随便写写就好,到时候自然会进步的。”

等梦醒了,胡令能就试着写了一首诗,果然就好像有人帮助他一样,一下就写好了。

有人说那位姓柳的先生是南朝著名的诗人柳文畅,他多才多艺,不仅诗文写得好,还擅长下棋、弹琴,精通医术。

不过,这些都只是后人编写的传说。《全唐诗》中只留存下来胡令能的四首诗,而这四首诗每一首都十分生动传神、巧妙精致,所以大家都认为是仙人赠送给胡令能的。这四首中有一首流传最广,是胡令能去乡下拜访老朋友时写的,叫《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到乡下找自己的一个朋友,正好碰见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遮住了他的身影。他就想去问问这个钓鱼的小孩,朋友家怎么走。结果他还没走近,就看见小孩远远地向他摆手,意思是我不能回答你,因为我怕说话声惊动了快要上钩的鱼儿。

这首诗语言简单却又充满了生活气息,胡令能一个修理工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并不是来自仙人的力量,而是来源于最平凡的生活啊。6 一心想当和尚的皇帝(唐·杜牧《江南春》)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

①郭:外城,在这里指城镇;②酒旗:挂在门前做酒店标记的小旗;③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唐代诗人杜牧对写诗要求特别严格,每写一首诗,都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很多遍。他老了,得了重病,感觉自己就快离开人世了。那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他病得特别严重,已经好多天都没办法下床吃东西了。但是他仍然半躺在床上,拿着自己的诗稿,一首首地读,一页页地改。为了不给后人留下他认为不好的作品,他就把自己挑出来的认为不是很好的诗全部烧掉了。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杜牧的诗都是他自己认为的精品诗。

杜牧还记得,有一年的春天,他来到江苏旅游。春天的江南地区,处处花红柳绿,耳边还不时传来鸟儿的啼叫声、黄莺的啾啾声,还有燕子的呢喃声,就好像在欢迎春天的到来一样。杜牧逛了一大圈,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小桥流水,人们就挨着河流建屋居住。这里有很多家酒店,每一个酒店门前都挂着一个旗子,上面写着“酒”。这些小旗子在风中不停摆动,就好像在招呼着路过的客人进来喝一杯。

有一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杜牧登上一座小山,在小亭子中远眺。他看见山下的城镇里有很多座大大小小的寺庙,寺庙里燃烧的香烛升起烟雾,和蒙蒙细雨一起,把这些寺庙全都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寺庙呢?这还要从南北朝的时候说起。

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国家叫梁,这个国家出了一个皇帝叫作梁武帝,他特别喜欢佛学,不仅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佛经,还亲自注解佛经,开坛讲解佛法。他要求在全国上下建设寺庙,传播佛学,甚至在自己的宫殿里都设立了佛堂,自己每日在里面吃斋念佛。那个时候,全国的文武百官还有老百姓也都跟着皇帝一起开始信佛,所以江南地区兴建了很多的寺庙,每天都有人去上香,香火非常旺盛。

有一天,这个梁武帝突发奇想,他不想再做皇帝了,想要去寺庙里出家当和尚。于是,梁武帝自己偷偷跑到了寺庙。这下,大臣们可全都急坏了,国家怎么能没有皇帝呢?那不是乱套了吗?于是就一起去寺庙里,劝说皇帝回来,继续好好治理国家。梁武帝想,这样就回去了太不符合寺庙出家的规定了,就要求大臣们出一亿钱交给寺庙,这样才能把他赎回去。没有办法,大臣们就花很多钱,这才终于把他请回来继续管理国家。但是梁武帝一心就想去做和尚,之后又三次这样偷偷跑到寺庙里,每次大臣们都要花很多钱请他回来。

这样一来,国家的钱全都给了寺庙,皇帝也因为总是念佛而没有时间和心思好好地治理国家,梁朝就因此慢慢衰败了。

杜牧把自己在江南看见的景色写成了一首诗,叫《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百八十寺,并不是实际的数量,而是形容寺庙很多。到底有多少座,杜牧自己也没有亲自数过,但是历史书里记载过,说在南朝的首都南京,当时至少有五百多座寺庙。

有人说杜牧写的这首诗其实是在借古讽今,什么叫作借古讽今呢?就是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情来评论现在。这里是说,杜牧是用南朝皇帝滥修寺庙浪费财力使得国家衰败的事情来警告唐朝的皇帝,可不要像梁武帝那样,误国害民。但是也有人说,杜牧的这篇诗就是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江南的美丽景色而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恐怕只有杜牧自己才知道。7 民歌也能变成诗(唐·刘禹锡《竹枝词》)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注释】

①竹枝词:巴渝一带民歌;②晴:与“情”谐音,双关语。

竹枝词是从巴渝地区的民歌《竹枝》演变而来的诗体。巴渝就是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大熊猫喜欢吃竹子,可想而知那里生长着许多竹子,人们就给那里的民歌起了个名字叫作“竹枝”。那民歌怎么又会变成诗歌呢?这还要从唐朝诗人刘禹锡说起。

公元821年,刘禹锡被派去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当刺史。刺史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在各个时期的职权范围会有不同,刘禹锡这个刺史便是夔州的行政长官。这年春天,他乘着船到夔州去,来到了巫山县,看到一群人正在唱歌,唱的是当地的民歌《竹枝》。这些人分成两批,一边吹着短笛一边拍着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边的一群人唱一首,那边的一群人跟着再唱一首,就好像比赛一样,看谁唱得好、唱得棒。

刘禹锡听到了就觉得十分有趣,听着听着他想起了古代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诗人屈原。屈原创作的诗歌被收录在《楚辞》中,里面有一章叫作《九歌》。《九歌》是远古的一种歌曲,屈原把这种歌曲改变加工成了一种诗歌的形式。

刘禹锡就想,我也可以学习屈原,把《竹枝》歌也改成诗啊。于是他就根据《竹枝》歌曲的调子,写了九篇《竹枝词》。这些诗都是描写当地人民富有特色的生活的诗。写完这九首后,刘禹锡到了夔州,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他又想到屈原的《九歌》里一共有十一首诗,便又加写两首,凑成了十一首《竹枝词》。而最后写的两首中有一首被人们广为传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是刘禹锡描写的在路途中看到的一个场景: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杨柳青青的江边散步,突然就听见江上小船传来了一阵阵歌声。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她认识的一个小伙子。其实姑娘心里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可是小伙子却从来没有对自己表达过他的爱意。姑娘就想着:你现在对着我唱歌,究竟是喜欢我还是随随便便唱首歌呢?哎,你这个人怎么就好像是下“太阳雨”的天气一样,这边还下着雨,那边却出着太阳,究竟是晴天还是雨天啊?“道是无晴却有晴”看起来好像是在说天气是晴还是雨,实际上是小姑娘在问小伙子到底对自己是有情还是无情。

刘禹锡是第一个将“竹枝”这种民歌改成诗歌的诗人,后来很多大诗人,像苏轼、杨万里,也都纷纷效仿他写下了《竹枝词》的诗歌。8 让李白认输的一首诗(唐·崔颢《黄鹤楼》)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②萋萋:形容草木茂盛;③乡关:故乡家园。

有一首诗让诗仙李白都自愧不如,它就是在最新的唐诗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的崔颢的《黄鹤楼》。

有一回,唐朝诗人崔颢去黄鹤楼游玩,看到那里风景优美就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黄鹤楼》题在了楼上的墙壁之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一上来就想起了黄鹤楼的故事(详见第五章第三节:《李白的偶像——孟浩然》),他说以前那个神仙已经坐着黄鹤飞走了,这地方就只剩下了一座黄鹤楼。乘着黄鹤飞走的神仙再也没有回过这里,千百年来就只有天上的白云还依然飘飘悠悠的。感慨完了黄鹤楼的故事,崔颢就开始看楼外的风景,太阳照在汉江平原上,视线非常好啊,连下面的大树一棵一棵都看得非常清楚,还有江中那座叫鹦鹉洲的小岛也是遍地的绿草野花,真是漂亮。可是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就到了夕阳西下的傍晚,崔颢看着远方就开始想家了,江上腾起了层层迷雾,遮住了视线,根本就看不见远处的家乡。

鹦鹉洲是什么地方?它是长江中间的一块土地,就好像大海里的小岛一样。

据说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叫作祢衡,他是当时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祢衡和黄祖的儿子黄射非常要好,两个人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那个时候,长江中间有一座江心洲,洲上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有很多野兔出没。有一天,黄射就邀请祢衡一起到江心洲上去打猎。打完了猎,黄射就在沙洲上开起了宴会。

大家都开心地喝酒吃肉,有人就把一只羽毛碧绿的红嘴鹦鹉献给了黄射,黄射十分高兴,又将鹦鹉送给祢衡。他说:“这只鹦鹉我转送给你,但是你一定要写一篇咏鹦鹉的文章,让我们今天参加宴会的人好好欣赏一番。”祢衡是个有名的才子,一篇小小的文章根本难不倒他,他提笔一挥,很快就写好了一篇文章——《鹦鹉赋》。

再后来,祢衡因为跟黄祖大吵了一架,被黄祖杀死了。黄射把他埋葬在江心洲上。祢衡死后,那只鹦鹉也彻夜哀鸣,死在墓前了,人们就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从此,这座江心洲就被人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叫鹦鹉洲。

崔颢写这首《黄鹤楼》的时候,李白还在四川呢。后来,李白从四川出来,到全国各地去旅游的时候,也来到了著名的黄鹤楼。李白登上黄鹤楼,从楼上向远处眺望,风景简直美极了,心中想着:这样的美景我这个大才子不写一首诗怎么行呢?他就一边继续爬楼一边在脑子里开始作诗了,等到了顶层他拿出笔刚准备写,就一眼瞥见了墙壁上题写着那首崔颢的《黄鹤楼》。李白搁下笔,读起崔颢的诗,读完以后连连称道:“绝妙、绝妙!这可真是一首好诗啊!”一面称赞一面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眼前有如此的美景我却写不了诗,为什么啊?因为崔颢这首诗已经写得如此棒了,我再怎么写也写不出来比他更好的了啊,于是李白收起笔转身便离开了黄鹤楼。

再后来,李白旅游到了金陵,就是南京的凤凰台,他又想起了崔颢的那首《黄鹤楼》。心中不太服气:在黄鹤楼的时候,好诗都被崔颢你写了,我只能认输了。现在我一定要写一首给世人看看,我李白可不比你崔颢差。于是李白就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读完这首诗,大家就会发现,它居然和崔颢的《黄鹤楼》在句式上一模一样:崔颢说黄鹤没了只剩下黄鹤楼,李白就说凤凰没了只剩下凤凰台;崔颢说鹦鹉洲,李白就说白鹭洲;崔颢最后说想念家乡了,李白就说想念长安了;崔颢说江上有雾看不见家乡,李白就说云彩遮住了阳光看不到长安。

也许李白就是想借这首诗来告诉崔颢:我当初可不是认输了,而是因为黄鹤楼就那些景色,都被你写完了,你只不过先我一步而已,换另一个地方,我也能写出跟你的《黄鹤楼》一样棒的诗来。9 失眠的夜晚写成了千古名诗(唐·张继《枫桥夜泊》)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

①枫桥:在苏州市阊门外;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旁边一座姑苏山得名;③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在唐代,会写诗而且写诗又特别好的文人非常多,做个诗人想要出名并被历史记住就特别不容易。张继并不是一个有名的诗人,连小名气都算不上,可是他却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有多有名?这首诗不仅被历代的唐诗选集选录,而且在国外都很有名,连日本的小学课本都选了这首诗,在最新的唐诗排行榜上,这首诗还名列第十二名呢。想一想,《全唐诗》一共有将近五万首诗,能排名第十二,那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这一年,张继刚刚在首都长安参加完考试,而且考试成绩还不错,就等着朝廷给他授官职,便可以上任了。可是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朝镇守边疆的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带领着军队叛乱了,他们要推翻唐朝,赶走现在的皇帝,自己当皇帝。而且很快叛军就攻占了洛阳市,第二年,就准备打进首都长安了,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都吓得准备逃去南方。这场战乱在历史上就叫作“安史之乱”。这时候的张继一看,叛军马上就要打进长安城了,分配工作也没有什么希望了,还是保命要紧啊,于是就赶紧起程去了江南一带避难。

深秋的一天,张继坐着船南下,准备前往苏州。夜已经很深了,小船正好行到了苏州城外,就停在了一座叫“封桥”的地方休息,准备第二天再赶路。已经是大半夜了,可是张继却怎么也睡不着,他心事重重,脑袋里想着,现在到处战乱不停,老百姓可又要遭殃了,自己的家乡湖北襄樊也离战场很近啊,不知道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怎么样了。自己现在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也没有固定的住所,战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平息,这样逃难的日子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他越想越愁,就走出船舱,站在船头看着江面的夜景:深秋的江面雾气重重,岸边一排排枫树也随着夜风沙沙作响,远处还有打鱼的渔船,点着的灯在江面上一闪一闪。突然“当当当”就从寺庙传来了一阵敲钟的声音,张继向钟声的方向望去,心想这也许是从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的吧,既然怎么也睡不着觉,不如写诗吧,于是张继就提笔写下了《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写诗的地方其实原本叫“封桥”,也不知道是张继写错了,还是觉得“封”字不如“枫”字好听,又或者只是因为江边的枫叶红得很漂亮,他就把这里写作了“枫桥”。后来这首诗出名了,这个地方就真的改成了张继所写的“枫桥”。

寒山寺是因为唐朝的一位叫作寒山的高僧曾在这里居住而得名。传说,寒山寺最开始住着两位高僧,除了这位寒山,还有一位叫作拾得,他们俩是特别好的朋友。后来叫拾得的高僧离开了寒山寺,东渡到了日本,还在日本建了一座“拾得寺”。可是拾得寺究竟在哪里,现在谁也不知道了。但是如今的日本却重新建造了一座同名的“寒山寺”,还仿照着张继的诗,建造了枫桥,在寺庙旁竖起石碑,在上面刻上了这首《枫桥夜泊》。所以今天日本人都很喜欢这首诗,连日本的小朋友们也都会背诵这首诗。10 苏轼与西湖的不解情缘(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注释】

①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③欲:可以;如果;④西子:西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⑤宜:合适。

西湖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人们总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指的苏州与杭州。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山水,所以自古就吸引了很多文人学士到那里去写诗作画。

在历史上,为西湖写诗的文人中最有名的就要算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了,他号东坡居士,所以大家也都叫他苏东坡。苏轼不但为西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美妙诗句,他还先后两次到杭州做地方官,与西湖之间发生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三十六岁的时候,苏轼到了杭州做通判。“通判”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既是一地的二把手,又负责监察长官。他一来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西湖的美丽景色。有一天,他叫上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去西湖游玩。他们乘上一艘小船,在西湖上划船荡漾,两人边欣赏着西湖美景,边举杯喝着美酒。阳光洒在湖面上,亮晶晶的,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可是,不一会儿天就阴了起来,竟然飘起了蒙蒙小雨。苏轼抬起头望着远方的山峰,这时候如雾一般的小雨笼罩着群山,时隐时现,比起晴天的时候又别有一番景色。苏轼心中想着,这西湖,晴天时有晴天时的美丽,雨天时又有雨天时的美丽,就好像古时候的美女西施一样,无论是画艳丽的浓妆还是雅致的淡妆都是那样美丽动人。

这个时候苏轼的朋友早已经喝醉了,趴在小桌上呼呼大睡起来。苏轼看着他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没有欣赏到,简直太可惜了!”他便拿出纸笔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个美女,她的家乡就在浙江省诸暨市,离杭州很近的地方。她和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一起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她有多美呢?据说她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清澈的河水映出了她的身影,水里的鱼儿看见了这么美丽的影子,都忘记了游水,沉到河底去了,这就是西施沉鱼的故事。

因为这首诗,西湖也被人们称为“西子湖”。在苏轼眼中,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无时不美。

后来没过几年,苏轼又被派到别的地方做官了,直到十五年后,才再次回到杭州当了知府。知府也是古代的官名,是古代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回来以后发现,西湖有一半都长满了野草,湖水也干了。就决定要疏通堵塞的淤泥,把运河的水引进西湖来,好让西湖恢复原来的美丽。他组织了很多工人,把湖中的淤泥挖出来,把运河水引进西湖中,之后又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起来,建成了一道横贯西湖南北两侧的长堤,西湖又恢复了之前的美丽。西湖地区的老百姓们为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大功劳,就将这条南北贯通的长堤起了个名字叫“苏公堤”,也称“苏堤”。11 有趣的数字诗(宋·邵雍《山村咏怀》)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明朝的时候,徐州有位大才子叫徐文长。一年冬天,他去爬雪山,走到山上的放鹤亭中,看见一群年轻人正在亭子里边喝酒边欣赏梅花。

放鹤亭在江苏省徐州市的云龙山上,它是北宋时候在山里隐居的一位叫张天骥的人修建的。张天骥养了两只仙鹤,他每天清晨都会到这个亭子来放仙鹤,于是就给这个亭子取了个名字叫放鹤亭。大文学家苏轼在徐州当官的时候和张天骥结交成了好朋友,俩人常常一起在放鹤亭里喝酒聊天,苏轼还为这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放鹤亭记》。

因为大文学家苏轼都曾来过这里,还写下了文章,所以这里很快就出名了。明朝的文人们常常来这里聚会,他们还私下规定说,不会写诗的人就不能来这里喝酒。

所以当那些年轻人看见徐文长走过来想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时,便对徐文长说:“你要先作一首诗才行。”

徐文长看着漫天大雪,开口就说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准备写一首咏雪的诗来,他接着说:“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这前三句诗还没有念完,旁边的人全都笑出声来了,纷纷嘲笑他说:“这哪里叫作诗啊!”“你是不是就只认得数字和‘片’这个字啊?”

徐文长不以为然地接着说道:“飞入梅花都不见。”当这最后一句诗一念出来,大家却都不笑了。白色的雪花飞入孤山的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最后一句精妙的构思把前面简单的数字联系在了一起,化平淡为神奇。

这只是这首有名的《咏雪》诗流传下来的故事之一,至于他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徐文长写的,有人说是郑板桥写的,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合写的戏作。因为这首诗巧妙地把平淡无奇的数字与其他文字融合在了一起,趣味十足,于是就被后人改编出了好几个版本,人们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作诗者拟到各种人物的身上,来说明自己喜欢的文人多么机趣、有才智。

历史上有一首最有名而且流传最广的数字诗。这首诗是宋朝的邵雍写的,邵雍是什么人啊?他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数学家,他自己创造了一种算命方法叫作“梅花易数”。相传,有一次他去梅花园里赏花,结果看见两只小鸟为了争一只花枝争吵,后来两只鸟全都摔到了地上。邵雍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就开始算命,他算出第二天肯定会有一个小姑娘来赏花,看见美丽的梅花想上去摘一枝下来,但是被看守梅花园的园丁发现了,小姑娘一害怕就从梅花树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结果,第二天像邵雍预测的一样,这件事情果真发生了。他就给自己的这种算命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梅花易数”。

他有一次去乡下看朋友,路上就碰见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去乡下看亲戚。他就跟着母子俩一同走路,小孩子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一走就走了两三里的路程。沿途他们路过了村庄,还看到了很多小亭子,还有路边开着的漂亮的花朵,邵雍就写了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他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依次嵌入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在诗里填入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的数字诗叫作“十字令”,很多文人都写过这样风趣的十字令。因为邵雍这首朗朗上口,尤为出名,就被古代人当成了教小孩子学习数数、数字时候的启蒙诗。第二章即景即情几感怀诗人总有许多感悟,感悟历史、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他们将这些感悟汇成了一首首诗篇,诗篇里不仅包含着诗人的理想抱负,还包含着他们心中的向往。1 王谢两大豪门家族(唐·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

①朱雀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乌衣巷在桥边;②旧时:在这里指晋代;③王谢:王氏、谢氏两大门阀士族;④寻常:平常。

乌衣巷在南京的秦淮河岸边,据说是因为古代三国时期在这里驻守的部队的士兵们都穿着黑色的军服,所以才叫作“乌衣”巷。“乌”就是黑色的意思。

建康是东晋的首都。在首都的乌衣巷里住着两大最厉害的家族:一个是姓王的家族,一个是姓谢的家族。这两个家族为什么那么厉害呢?是因为这两个家族里出了两个非常厉害的大人物。一个叫作王导,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就是帮助当时的皇帝建立起东晋这个国家功劳最大的人;另一个叫作谢安,他是东晋的救国功臣,在东晋受到别的国家进攻的时候,他曾指挥着8万士兵打败了别人的80万大军,让国家转危为安。这场战争是在淝水打的,所以在历史上叫作“淝水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这两个人为国家立了大功,就都被封了大官,也被赏赐了许多金钱,他们用这些赏赐在乌衣巷里盖了特别漂亮的大房子,房前栽上了大树,屋后种上了美丽的花草,和亲戚子孙们一起住在这里。为了出入方便,他们还专门在旁边的秦淮河上修建了一座特别宏伟、华丽的大桥,叫作朱雀桥。这座桥可是当时秦淮河上最大的桥。那个时候,这里简直是全国最漂亮的地方,逢年过节,人流不断,车马喧闹,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每个人都很羡慕王谢两家,都想去那里看看。

转眼过了400多年,唐朝的诗人刘禹锡来到了这里。东晋之后又经历了南北朝、隋朝,才到了唐朝。刘禹锡走到朱雀桥上,桥旁的路上都长满了野草,也没有人修剪修剪。过了桥来到乌衣巷的巷口,正好快要落山的夕阳还剩下一点光辉斜斜地照在巷子里。他望向巷子里面,漂亮的大房子早就没有了,有些屋顶的瓦片还掉落了几块,巷子中也没什么大官员出入,走过的都是一个个普通的老百姓。有几只燕子在天空中飞舞,不一会儿就飞回了屋檐下的窝中。刘禹锡想着:风景变了,房子变了,人也变了,恐怕就只有燕子没有变,以前在这里飞舞,现在还在这里飞来飞去吧。

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就写了一首叫《乌衣巷》的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就是上面讲的东晋特别厉害的两个家族,王家和谢家。诗人面对着如今的乌衣巷,忍不住发出感叹,东晋的时候这里还是豪门世族,可到了今天却已经变成了普通人家,那时候的繁华到今天也全都衰落了。2 写了三年的一首诗(唐·贾岛《题诗后》)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注释】

①吟:读、诵的意思;②知音:十分了解自己的好朋友;③赏:欣赏。

唐代有个诗人叫贾岛,写诗特别认真,有时候为了一首诗中的一个词,他不惜耗费很多心血,花费很长时间,一定要研究很久。因此,人们给像他这样的诗人起了个名字,叫“苦吟”诗人。贾岛写诗有多认真?他曾经为了两句诗想了整整三年。

那是什么样的两句诗呢?就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就是说单独走路的人只有潭底的影子跟他相伴,疲倦了也只能一次次靠着旁边的大树休息。贾岛在写下这两句诗后,心情特别激动,激动到自己都哇哇大哭了起来。因为为了这两句诗,他反反复复想了三年之久,三年里他只要有空就在想怎么写这两句诗,该用哪个词,用哪个字,写了改,改了又写。现在终于写成了,他赶紧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在这两句诗的旁边写下一首《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说:这两句诗可是我仔细思考了三年才写出来的啊,写成的时候我自己都忍不住流下眼泪了。如果知道我、理解我作诗辛苦、佳句难得的朋友再不懂得欣赏的话,我就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山里,在秋风中睡大觉去,从此再也不写诗了。

这首诗中的“知音”,就是指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好朋友。它和我们后面将会讲到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中的“知己”是一样的意思。

可是为什么要将好朋友叫作“知音”呢?那可是有段历史故事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音乐大师叫作俞伯牙,他的古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乘着船出游,把小船停靠在了一座小山下,就开始弹琴。看着美丽的风景,他越弹越投入,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醉在自己的音乐里。等他弹完了,抬起头,突然就发现岸边站着一个背着柴的人盯着自己,吓了一跳。那个人就叫钟子期。

钟子期听到琴声停了,看见俞伯牙正盯着自己,赶紧说道:“先生,您不要害怕,我只是一个打柴的,碰巧路过,听到了您的琴声,觉得十分美妙,就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不敢相信一个打柴的农夫竟然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便问:“你也懂音乐?”

钟子期点点头回答道:“只是略知一二。”

俞伯牙没有在意,又接着弹奏起来,他弹奏的是雄壮高亢的大山之歌。

钟子期听见了就说:“好雄伟的一座大山啊,气势磅礴!”  

俞伯牙听到钟子期说出了自己弹奏的内容,又惊又喜,琴音一转,又开始演奏溪水之歌。

钟子期听见了又说:“好美的一条溪水啊,潺潺流淌!”

俞伯牙听到钟子期又说对了,简直高兴坏了。因为以前从来没人能听得懂自己的琴声,而今天碰到的钟子期竟然可以听懂自己弹奏的音乐。他赶紧起身把钟子期邀请到船上来,两个人一起喝酒聊天,畅谈音乐。等到第二天,俞伯牙要回家了,他们互相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再来这里相聚。

第二年,当俞伯牙按时来到这里的时候,却没看见钟子期的影子,他等啊等,几天过去了,还不见钟子期来。一位老人听见了琴声,便告诉俞伯牙,说钟子期已经得了疾病去世了,他在死之前就说要把自己的坟墓修在江边,到时候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起了高山流水的曲子。弹完便把自己最心爱的琴一下摔在了大石头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所以,一直到了今天,人们还用“知音”这个词来形容特别好的知心朋友。3 黄金台的故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

①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②涕:在古文里指眼泪。

在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国王叫燕昭王,他想给自己的国家招聘几位特别有才能的人,来帮助自己一起治理国家,让国家更加富强。于是他就贴出告示,派人向全国散布消息说自己想要人才。可是,过了好一阵子也没有人来应聘,燕昭王因此整日闷闷不乐。

这时,有一个叫作郭隗的人就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愿意出千两黄金购买一匹千里马,但是时间过去了三年,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了一阵子,好不容易打听到有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当国王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的时候,千里马却已经死了。派去买马的人就只好用五百两黄金买下了千里马的马骨。

回去之后,国王看见手下人提着一堆马骨头,就十分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的骨头来呢?这些烂骨头简直一分钱也不值!”

国王的手下则说:“国王,你想想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去买死了的千里马的骨头,这件事要是传播了出去,大家一定会了解你是多么喜欢千里马,如果是活马你一定会给更多的钱。这样你还愁没有人给你送千里马来吗?”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这个故事就对燕昭王说:“你不是想要招揽人才吗?那么就首先从招揽我郭隗开始吧。像我郭隗这样没多少本事与才能的人都能被你采用,那么那些比我才华更高、本事更强的人,听到以后必然会千里迢迢地赶来的。”

燕昭王就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老师,为他修建了特别漂亮的宫殿。后来还在易水旁筑起一座高台,在台子上存放着几千两黄金,用来赠送给前来燕国应聘的人才。这个台子就叫作“招贤台”,也被称作“黄金台”。这样一来,大家全都知道了燕昭王特别爱惜人才,没过多久就吸引来了很多特别有才华的人来到燕国,落后的燕国也一下子变得人才济济了。

又过了很久很久,有一千多年吧,到了唐朝。有一年,唐朝东北边的契丹族组织了很多的士兵来攻打唐朝的边界,很快就侵占了两座城市。那时候唐朝的皇帝是女皇武则天,她就派出自己的侄子武攸宜带着军队去边关打仗,把侵略自己领土的契丹士兵打回去。当时,有一位诗人陈子昂正好在给武攸宜担任参谋,就跟随着部队一起去参加了这场战争。

武攸宜从小就在皇家长大,吃得好穿得好,根本没参加过战争,也不太懂得军事。他到边界后,既没有分析战场的情况,也没有周密地计划,就草率地派出了一部分军队去攻打契丹,结果失败了,还败得特别惨,全军覆没。这个时候剩下的士兵们都没有了信心,觉得这次出征一定会大败,也许都会死在战场上回不去。陈子昂就给武攸宜建议说:“你给我一万人的部队,我亲自带着他们做先遣部队,一定胜利回来,来鼓舞士气!”

可是武攸宜却说:“你一个写诗写文章的人,怎么会懂打仗啊?你不行。”就把陈子昂拒绝了。

过了几天,陈子昂又给他建议,说:“我要为国立功,冲锋陷阵。请你派给我一些士兵,让我去攻打契丹吧!”

武攸宜这回不但没采纳建议,还直接把陈子昂参谋的官职也给罢免了,让他去当普通士兵。

受到接连打击的陈子昂又伤心又难过,心想,自己一心想报效国家却没有人认可自己,于是就跑出军营生闷气。走着走着他就走到了当年燕昭王修建“黄金台”的地方,黄金台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已经不叫黄金台了,它有了新的名字,叫“幽州台”。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想起了燕昭王不惜重金招纳人才的历史故事,心想着:我怎么这么悲惨,古代那些招纳人才的好君主我没能碰上,后世那些渴望人才的好君主我也见不到,天下这么大,我也就只能独自一个人在这里伤心地流泪。想着想着他就长叹一口气,念出一首诗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就叫作《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既悲伤又孤独的歌唱。4 最有名的劳动诗(唐·李绅《悯农》)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

①悯:怜悯、同情。

李绅才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把他养育成人的。小时候,李绅家里的生活特别困难,也没钱上学,都是母亲教他读书学习。因为他的个子长得很矮,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短李”。

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去了一座寺庙里借住读书。为什么去寺庙读书呢?因为古时候,寺庙可以免费给男子提供住宿,还有免费的斋饭,这样可以节省很多钱。而且寺庙里又很安静,可以安心地读书。

李绅特别喜欢写诗,他借宿的寺庙在乡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都是一片片田地,他就经常坐在小山坡上一边看着田地里的风景一边写诗。

后来,他去了首都参加考试。到了首都,他就把自己写的诗做成了一本诗集,请当时朝廷里一位文采出众的大官员吕温来给他指点指点。吕温打开李绅的诗集,看见其中有一组叫《悯农》的诗,一共三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在寺庙里读书的时候写的。那是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中午的时候在屋子里读书,不一会儿就会出一身大汗,李绅便跑到小山坡的树荫下休息。往山下看去,他正好看见农田里的一位老人正拿着锄头在为禾苗松土,老人弯着腰,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午的太阳照着他,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头上的汗一滴一滴地滴到土地里。李绅就想:“我们平时吃的饭,一粒一粒的米饭,可都是农民们这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啊!”

吕温看了这首诗,就称赞说:“李绅这个人不得了,不仅有才华,还能为贫困的百姓着想,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员。”后来,李绅果然当了宰相,而宰相是古代最高的官职。

李绅还没有做官的时候,生活非常贫苦,也很节约。可是后来当了官,却和以前不一样了。诗人刘禹锡有一次来到首都长安,李绅得知刘禹锡写诗写得非常好,就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在家里办了特别豪华的宴会,宴会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还有漂亮的歌女来唱歌跳舞供他们观赏。

刘禹锡看到这样的场景,就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主要掌管水利建设等工程,因为李绅当时任司空一职,所以刘禹锡就把他叫作李司空。“刺史”呢?也是一个官职,因为刘禹锡那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