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7:40:22

点击下载

作者:叶乐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试读:

前言

“绿化绿化,绿化就是文化”——陈从周。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园林建设离不开对植物素材的运用。在如今强调自然生态和文化自信的形势下,如何挖掘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精髓,服务于现代风景园林建设,提高城乡植物景观的营造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1986年前的教材出版的《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孙筱祥),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园林设计中植物种植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其中创造性地提出树丛的配置方法,并以明末清初画家龚贤的画论作为植物配置的指导,此举开创了中国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演变的先河。

1994年出版的《植物造景》(苏雪痕),作者从植物的环境生态适应性和配置的艺术性方面出发,结合自然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对广州、杭州、北京等地植物造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评价,并对植物景观在建筑环境、室内庭院,以及植物在水体环境、道路环境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植物方面著作。

随着各地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植物造景作为造园的重要因素备受重视。不同类型的环境空间出现了复杂多样化的绿地类型,不同的绿地类型就会有不同的使用功能。但是面对多样的绿地类型,植物景观营造的方式和方法显得非常滞后,甚至处在盲目状态。

在如今强调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园林植物造景的营造水平,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真正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风景园林,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组群的概念第一次由浙江大学孙靖在研究生论文——《组群模式在居住区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征得孙靖本人同意,本书再次引用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并通过分析其与植物群落的区别,明确内涵,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植物组群的分类形式。园林植物组群模式的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提高植物造景的物种多样性和人居绿化水平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通过总结分析,从植物组群与总图规划的关系、植物组群的立面景观设计、色彩与季相设计、地形设计以及植物组群与施工的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园林植物组群的设计方法,阐述了植物组群模式在居住区空间、城市道路、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特点。

笔者结合居住区、道路、公园的项目实践,运用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植物组群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用性、生态性、艺术性,旨在为植物景观的设计、施工、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最后还要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仁。本书试图将植物配置的方法贯穿至园林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因此,编撰过程近5年时间。这期间得到了诸多同事、同行的帮助与协作。他们分别是蒋相明、周柔倩、胡鸿斐、毛河东、武诚程、孙彪、吴彭霞、熊倩倩、孙一强、马建丹、方一吉、任芳芳、吴婷、孔维旭、陈佳南、严智腾、郑红娟等。

由于著者水平所限,文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著者 2019年1月第一章 引言1.1 植物景观研究概述

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取决于该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宗教信仰及经济技术水平。

对于东西方植物造景的异同,全书不再赘述。全书着重从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上分析中国一脉相承的园林植物造景的特色。1.1.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盛。东方园林景观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景观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我国的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浙江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及花木配置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物。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讲究。《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竹林七贤墓室砖画(图1-1)将人与植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上每棵树形态均不相同,树形、姿态如同现代绘画的素描作品,真实而富有情趣。图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墓室砖画(局部)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在唐明皇的宫苑图中(图1-2),植物配置有木芍药、千叶桃花,后苑有花树,兴庆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叶白莲,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唐朝政府对城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居民分片包干种树,“诸街添补树……价折领于京兆府,乃限八月栽毕”。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间植榆、柳;皇城、宫城内则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据此,可以设想长安城内城市绿化是十分出色的(图1-3~图1-5)。图1-2 宫苑图(唐 此图描写唐朝皇帝及侍臣们在离宫别苑中游赏的情况)图1-3 辋川图(局部)(唐 王维)图1-4 笼袖骄民图(南唐 董源)图1-5  笼袖局部放大图

宋元明初时期为我国园林的成熟前期,造园时对花木的选择栽植,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造园时十分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芍药、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图1-6~图1-8)。图1-6 清明上河图(局部1)(北宋 张择端)图1-7 清明上河图(局部2)(北宋 张择端)图1-8 山水(元 倪瓒)

明清时期随着园林的日趋成熟,造园时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清代中期园林,因建筑物增多,花木不可能密集种植,因此改为同种植物少数植株进行丛植,如丛桂之内,不以其他花木杂之。或采用几种花木少数植株进行群植,如在粉墙前面竖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他花木,使富于诗情画意,或在大树周围用砖石砌成花坛,杂莳各种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园林植物,使之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尤其在庭园中还运用盆花以弥补永久性灌木景观缺乏变化的不足,开花季节,选择佳种,置于台阶回廊两侧,或置于客厅、书斋内,使园景更加美丽而又不失季相变化(图1-9~图1-12)。图1-9 避暑山庄图(清 冷权)图1-10 春山图( 清 龚贤 )图1-11 且听寒响图 (明 圣谟)图1-12 拙政园1.1.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清后期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100多年间,中国真正的园林建设是停滞的。1953年建成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图1-13),由孙筱祥先生亲自设计,至今依然是现代城市公园的经典(图1-14~图1-27)。图1-13 花港观鱼设计图图1-14 大草坪与文娱厅图1-15 由金鱼园进口北望图1-16 牡丹亭初建情况图1-17 航拍照片1图1-18 航拍照片2图1-19 航拍照片3图1-20 雪松大草坪1图1-21 雪松大草坪2图1-22 藏山阁1图1-23 藏山阁2图1-24 藏山阁3图1-25 竹廊图1-26 牡丹园节点前园路图1-27 红鱼池

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建设的重视,园林建设呈爆发式发展。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建设项目尤其是植物景观营造方面的一些盲目和混乱,设计方、建筑方和施工方都缺乏大尺度园林植物造景的方法和经验,缺少规范和依据的指导,很多新建的园林只能以硬质景观的新奇取胜,忽视了植物造景这一非常重要的因素。1.1.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在唐宋以后达到高潮,不论是造园技艺还是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往东对日韩园林的形成影响巨大,往西传入西域最远到达罗马,但真正影响深远的还是在18世纪初。古老的中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各方列强强取豪夺,其中自然有些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形式被西方列强所模仿。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是肯特和威廉·钱伯斯。

威廉·肯特William Kent(1685~1748年),唯美主义者、画家、造园师和建筑师,他是18 世纪后半期风景式庭园进入全盛期的先导者。他的资助者柏林顿爵士从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马太奥·里帕(Matteo Ripa)那里得到了他从中国带回的可能是一本,也许是两本36张的热河(今承德)皇家园林的风景铜版画画册。一本后来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虽然没有任何记载,但笔者认为丝毫不必怀疑,肯特肯定看见过这本铜板画册,甚至他还保存过这第二本。这样一来,这点燃的火花已迸发到肯特的身上。康熙皇帝是1703年开始建造承德这个皇家园林的,并在1711~1712年写了36首诗赞美它。他让画家沈源用插图装饰这些诗。马太奥·里帕就是根据这些画(这期间也许还经历过加工成中国木刻画的过程)(图1-28),制成他那精致的铜板画册的。今天,人们不得不认为,幸亏威廉·肯特只看到了一个园子的36张画,因为它没有导致把中国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模式接收过来。但肯特所看到的已使他明了,如果这种再创作是以绘画的角度进行的话,那么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处风景,就不难将它移植到园林中来。英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欧洲的风景式园林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图1-28 避暑山庄36景图之一版画

英国人钱伯斯,他根据多年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机会,游历中国各地,回国后整理出版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东方造园论》。由他主持兴建的园林如丘园(Kew Garden),保留了浓重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这些元素大都是钱伯斯想象出来的,并没有严格地考证)。这种中国风的园林形式给欧洲园林带来一股新风,并进而形成英中式园林(图1-29~图1-32)。图1-29 英国风景园图1-30 英国丘园(Kew Garden)卫星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