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词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1:35:19

点击下载

作者:邢玉瑞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经典词典

中医经典词典试读:

前言

中医经典著作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当代中医学人提出“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必由之路。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距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加之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的历史变迁,造成“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运微,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张介宾《类经·序》)。

我国著名小学家戴震在《古经解钩沈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又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曰:“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前哲亦有“文以载道”和“名者实之宾”之说,足见语义研究对明道之重要。清代医家缪希雍《本草经疏·续序例上》也指出:“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因此,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中医经典词典》,以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满足当代社会学习中医经典的需求。《中医经典词典》编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将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医四大经典原文中的10248个字、词,结合历代研究成果,按辞书要求全部作出解释,此为国内外首次。其次,分词、通稿一人把关,同类字、词的释义由专人撰写,保障了词典编著的标准、格式的一致以及学术质量。第三,字、词释义,重视词义演变的内在逻辑,展现思想发展的脉络,如对于“神”字的释义,分别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人体生命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心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正气,神灵,神奇、玄妙等,不仅揭示了神在中医四大经典中的含义,同时反映了人类对神认识的思想演变过程。第四,字、词释义有所创新。如大家熟知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一句,其中的“与”字,国内研究《素问》的著作大多随文演义,作连词看待。考森立之《素问考注》曰:“与,犹有也,言天中有日也。天之空暗中有日,故诸星诸物得照明也,得生活温养也。”则释“与”为“有”,更符合文理与医理。再如,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释义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在本元,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实在元素;作为人体生命之气,释义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如此解释,突破了以往将气视为一种物质的偏见。又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三阴、三阳“关、阖、枢”以及《素问·皮部论》中“害蜚”、“枢持”、“关枢”、“枢儒”、“害肩”、“关蛰”的释义问题,我们根据中医经典以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法,常借用日常生活的器物来比喻,门即是经典著作中常用的比喻器物,抓住门及其相关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考据与释义,在此不一一罗列。第五,汇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体系的基础,作为中医学科的经典著作词典,重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的系统展现,也是经典词典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对于人体生命之气的释义,在界定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经典著作中人体生命之气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划分为:①统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又称为正气;②元气;③阴阳之气;④五脏精气;⑤水谷精微;⑥营气;⑦卫气;⑧人体阳气;⑨经脉之气;⑩指手太阴肺脉之气;指阴脉之气;指气机。如此系统展示了经典著作中生命之气知识体系。又如桂枝汤的释义,在说明其组成、煎服法、功用的同时,系统整理经典著作中桂枝汤的主治病证,归纳为:①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②太阳病发汗、攻下后,表证仍在者;③伤寒邪在太阳,外证未解者;④表里同病,表证为主者;⑤表里同病,里和表未解者;⑥营卫不和自汗证;⑦产后外感风寒;⑧妊娠恶阻轻证。并列举相应的病证原文为佐证,对桂枝汤在经典著作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第六,发现并订正《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错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自然也是编著《中医经典词典》的重要参考工具,而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字、词也是两部工具书收录的重要对象。在《中医经典词典》编著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语证引用、释义等错误20余处。如“圊”字,《汉语大字典》释义为“清除(污秽)”,语证引用《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排除”,语证引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两部权威辞书的失误有三:一是释义欠妥。圊,当释义为排泄,必圊脓血,即必然下利脓血之义。二是引文错误。《汉语大词典》误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引作《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而《汉语大字典》的引文不是最早语证文献。三是两部辞书在篇名上均加一“全”字,不知何故。《中医经典词典》历经5年多艰辛努力,终于要脱稿了,心中真是五味杂陈。记得17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斯卡利格曾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辞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中医经典词典》的完稿标志着所经受的折磨和痛苦的结束,心中自然会涌现出苦涩中的喜悦轻松。而我国出版界的前辈陈原先生曾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我等自非圣人,作为平庸之人编著《中医经典词典》,书稿面世前心中之忐忑不安也可想而知。5年多来,干坐冷板凳,夜以继日,不知节假日为何物,很少去看望和陪伴父母,总想来日方长,词典完成后再作补偿,不幸今年春节母亲仙逝,亏欠之债再也难以偿还,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对母亲的一种纪念。

本词典的编著得到了诸多同仁的关注与支持,我的家人及部门同事也给予了最大的理解与帮助,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亦给予了大力支持,承蒙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邢玉瑞乙未冬于古都咸阳凡例

一、《中医经典词典》收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难经》(凌耀星《难经校注》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神农本草经》(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本)原文中的字2747、词7501,共计条目10248个。《素问》遗篇“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未收入其中。

二、条目分字、词二级,包括单音词、复音词,以及少数短语、术语,如“阴平阳秘”、“惊者平之”等。

三、字、词一律使用简化字,但在单字后的方括号中注明相应的繁体字。保留所选版本经典著作所使用的古字、异体字、通假字。简化字兼及两个以上不同词义的繁体字时,用一、二、三……分行排列解释。如:

发 一、(fā發)……

二、(fà髪)……

四、注音用汉语拼音法,标注在单音词目后的圆括号内,仅限于经典所使用的读音。多音字按不同音义用一、二、三……分行排列注释,其下属的复合词,词头字读一音的不另加注,读二、三等音的,在该字右下方标注音序。

五、释义务求简明扼要,以切合经典具体语境的含义为准;一词多义者,用1、2、3……分项说明;释义有分歧者,先列较为通行的说法,然后以“又”的形式罗列重要注家的不同见解,以供读者参考。

六、特殊释义的格式:通假字,某,通“某”;异体字、俗字,某,同“某”;古字,某,后作“某”;讹字,某,为“某”的讹字(属于推测者,前加“疑”字)。

七、中药释义分项:中药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组方。方剂释义分项:方剂名。组成、煎服法、功用、主治。其中主治病证如所引原文叙述较完整,直接引用原文;否则,适当予以补充。《神农本草经》所见中药别名释义:中药名。为“某某”的别名。参见“某某”。

八、语证及书证:①每一个义项,均出1~3条经典著作语证,并注意同一义项下不同著作语证的选用。语证前以“素X、灵X”标明《素问》《灵枢经》篇序,以“难X”标明《难经》所讨论问题之序,以“伤X”标明《伤寒论》条文序号,以“金X”标明《金匮要略》篇序,以“神X”标明《神农本草经》卷序。②见词明义的常见义及古今义不出注家书证及训诂书证。③古今含义有别或为经典著作特用义,出注释训诂书证,包括经典著作本文训诂书证、注家书证,汉唐清儒文史训诂书证,三者必有其一。④同一语证中被释词出现两处以上,且语义不同者,该释义下的被释词加下划线予以标注。

九、词典正文排列:①字目以部首笔画排列;②注音排于字目之后;③单音词释义排列在字目下,复合词以字数多少为序排列在单音词释义下,字数相同者以第二字的笔画多少为序,依此类推;④义项排列以本义、引申义(包括语境义)、假借义、校勘义为序。

十、检索:词典前设《词目笔画索引》,后附《词目音序索引》。

十一、剂量单位:采用经典著作中的古代剂量单位。一画一(yī)

1.数词。①基数词。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素18“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灵45“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金1 “非为一病,百病皆然。”②序数词。第一。灵1“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素25“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③若干分中的一分或整数以外的零头。难一42“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灵14“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

2.五行中水的生数。素71“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高世栻:“一,水之生数也。”

3.九宫数。九宫中的第一宫,配方位为北方。灵77“冬至,一,叶蛰,北方……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素70“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王冰:“一,北方也。”

4.一倍。灵9“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灵枢经·禁服》:“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5.指九针中的第一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一终于九。故曰: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一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者天也。”马莳:“其针之曰第一者,所以应天也。”

6.某一个。灵42“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7.每个。灵76“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8.全;满。见“一身”。

9.相同;一样。灵35“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灵46“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难22“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10.一体,统一体。灵45“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张介宾:“一者,欲得其要也……必知乎道,乃可合万变而为一矣。”

11.专一。灵9“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47“心偏倾则操持不一。”

12.齐等,协调一致。素7“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杨上善:“阴阳上下动如引绳,故曰一也。”森立之:“一也者,人迎寸口无有差异而相同状。”素20“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王冰:“上下若一,言迟速大小等也。”素54“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素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又,《新校正》:“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 《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13.指全面衡量。灵1“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灵3“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灵19 “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

14.纯一不杂。灵40“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张介宾:“人之血气若果如一,则天下皆同,当无杂乱矣。”

15.混淆不分。灵71“其脉……阴阳如一者,病难治。”杨上善:“阴阳之脉不可辨,故如一也。”又,马莳:“人迎气口若一,则脉为关格,病当难治。”

16.总。灵15“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张志聪:“故所谓交通者,谓皮肤经脉之宗气,外内交通,而并行一百刻之数也。”

17.初;开始。素49“三月一振荣华。”高世栻:“三月之时,振动发生,草木向荣而华秀,故三月一振荣华。”

18.又,另。灵28“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难8“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神2“云母味甘,平……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19.古代哲学概念。①指本源之气。素70“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张介宾:“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及其生化成熟,乃各有厚薄少多之异也。”②指阴阳或阴阳之理。素6“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王冰:“一,谓离合也。虽不可胜数,然其要妙,以离合推步,悉可知之。”张介宾:“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散之则十百千万,亦无非阴阳之变化。故显微大小,象体无穷,无不有理存焉。然变化虽多,其要则一,一即理而已。”张志聪:“然其要道,归于一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莫子晋曰:“天地定位,日月运行,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③指天人相参、相通之理。素17“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杨上善:“于寸关尺三部之中,循十二经之脉,得其弦钩浮营四时之气而不失错,与天地气宜然为一,如此则能了知死生之期也。”④指神。灵42“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马莳:“守一者,合诸方而尽明之,各守其一而勿失也……然守一之理,帝能言之,而其要在于生神,妙哉神之为一也。”又,张介宾:“人得其一,则万变之道可毕矣。”素13“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张志聪:“一者,神也,得其神,则色脉精气皆得矣。”森立之:“治之极于一者,谓精神专一,能考究病情病机病证与治法,切当不忒也。”又,高世栻:“治之大要,研求其极,只有色脉一端,故治之极于一。”素15“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张介宾:“一者,下文所谓神而已矣。”

20.指重要的诊治原则。①指标本逆从之道。素74“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素65“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高世栻:“言一标本逆从,而知百病之害。”②指补泻治则。灵35“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杨上善:“一者,唯知补泻也。补虚泻实得中,故不失也。”一

21.副词。①都,一概。素49“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俯而不仰也。”②一旦。素80“一上不下,寒厥到膝。”金1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22.连词。相当于“或”。《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成玄英疏:“或马或牛,随人呼召。”素4“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一夫】

一人,一家。灵79“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一切】

全部,所有。金5 “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一日】

1.一昼夜;一天。灵44“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金10“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伤25“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一个白天。素19“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灵76“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伤12“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3.谓时间短暂。灵60“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一水】

1.指独一的水脏,即肾。素34“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张琦:“肝为相火,心为君火,肾孤脏也,犹言一水。”

2.指目之精。素81“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介宾:“一水,目之精也。”【一月】

指一个月。金3“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金22“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一方】

1.一边。灵47“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2.一处。灵9“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

3.指与时季相应的方位。灵75“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张介宾:“从一方来,谓太一所居之方。”【一心】

整个心思。难77“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一生】

一线生机。素33“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一半】

二分之一。金4“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一阳】

1.指阳气初生,相对较弱。素21“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马莳:“其脏为阳之初生,故脉体滑而不实,象一阳之为初阳也。”素34“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高世栻:“肝为阴中之阳,故肝一阳也。”

2.经脉名。①少阳。包括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经。素79“一阳者,少阳也。”王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素7“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张介宾:“一阳,少阳也,为胆与三焦二经。”素21“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王冰:“一阳,少阳也。”②指足少阳胆经。素79“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林亿:“一阳,足少阳脉也。”③指手少阳三焦经。素79“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张介宾:“二阴肾也,一阳三焦也,肾与三焦合病。”又,吴崑:“二阴,少阴肾气也。一阳,少阳胆气也。”

3.脉象名。①指足少阳胆经脉象。素79“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王冰:“一阳,少阳脉。”张介宾:“一阳,足少阳胆也。”②指微有力之脉象。素7“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张介宾:“此举五脉之体,以微盛分阴阳……一阳一阴,言阴阳之微也。”马莳:“一阳者,微阳也。”③指一种属阳的脉象。难4“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李:“一阳者,是滑脉也。”④指太阳、少阳、阳明三脉协调一致。素6“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张介宾:“故但欲搏手有力,得其阳和之象,而勿至过浮,是为三阳合一之道,故命曰一阳。”

4.指人体阳气。难70“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阴也。”虞庶:“经言秋冬养阴,言至阴用事,无阳气以养其阴,故取一阳之气以养于阴。”

5.指针刺阳经一次。灵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一阳者,一刺阳也。”

6.为“二阴”之讹。素21“一阳独啸,少阳厥也。”林亿:“详此上明三阳,此言三阴,今此再言少阳而不及少阴者,疑此一阳乃二阴之误也。又按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显知此即二阴也。”【一阴】

1.指阴气初生。素49“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杨上善:“五月有一阴气在下始生,与阳交争。”

2.经脉名。①厥阴。包括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经。素7“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杨上善:“一阴,厥阴也,手厥阴心包脉也,足厥阴肝脉也。”素79“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②指足厥阴肝经。素21“一阴至,厥阴之治也。”张介宾:“一阴者,足厥阴肝经也。”素79“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耎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王冰:“一阴,厥阴肝木气也。”张介宾:“三阳一阴,膀胱与肝合病也。”

3.脉象名。①指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经脉象。素7“一阴俱搏,十日死。”森立之:“心主与肝二经之脉俱搏,故曰俱也。”素79“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②指足厥阴肝经脉象。素79“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王冰:“一阴,厥阴脉。”张介宾:“一阴,足厥阴肝也。”③指微显无力之脉象。素7“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张介宾:“此举五脉之体,以微盛分阴阳……一阳一阴,言阴阳之微也。”马莳:“一阴者,微阴也。”④指一种属阴的脉象。难4“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李:“一阴者,是沉脉也。”⑤指太阴、少阴、厥阴三脉协调一致。素6“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张介宾:“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阴脉中和之体,是为三阴合一之道,故名曰一阴。”

4.指人体阴气。难70“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阳也。”虞庶:“经言春夏养阳,言取一阴之气以养于阳。”

5.指针刺阴经一次。灵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纪】

1.循行一周的时间。①四年为一纪。素68“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王冰:“法以四年为一纪,循环不已。”②三十年为一纪。素66“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

2.谓系统的理论。灵73“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一步】

运气术语。以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为一步。素68“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王冰:“一步,凡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一时】

1.一个时辰。伤12“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2.指一昼夜。灵60“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马莳:“一时者,一周时也,乃一日之意。”【一里】

一寸。灵75“取天容者,无过一里。”杨上善:“一里,一寸也。”【一身】

指全身,周身。金2“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金14“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越婢汤主之。”伤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一言】

一句话。素71“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灵9“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一炊】

指烧一顿饭的时间。金10“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一宫】

北方坎宫。九宫中的第一宫。素71“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高世栻:“一宫,北方坎宫,水位也。”【一宿】

一夜。金3“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伤236“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一阳藏】

指少阳脉象。素21“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森立之:“少阳为表里之中间,故其脉不浮不沉而滑也。伤寒少阳证是也。”【一物瓜蒂汤】

方剂名。组成:瓜蒂二十个。煎服法: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功用:宣散水湿,兼以清热。主治:伤暑夹湿证。金2“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乙(yǐ)

天干的第二位。①与地支相配纪年,用于运气推演,表示金运之气,五行属性为金。素66“乙庚之岁,金运统之。”素71“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②纪日。甲乙属木,逢乙之日木气偏旺。素22“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灵41“乙主左手之太阳。”张介宾:“手在腰之上,故属阳,而左右共十指,所以应十日。”难24“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③与甲相配,五行属木,标记季节之春季与方位之东方。见“甲乙。”④与甲相配,五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难33“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滑寿:“肝属甲乙木,应角音而重浊。析而言之,则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难64“阴井乙木,阳井庚金……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乙巳】

乙巳岁。甲子周期的第四十二位。乙巳之岁,金运不及为中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岁气。素71“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乙丑】

乙丑岁。甲子周期的第二位。乙丑之岁,金运不及为中运,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岁气。素71“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乙未】

乙未岁。甲子周期的第三十二位。乙未之岁,金运不及为中运,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岁气。素71“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乙卯】

1.乙卯岁。甲子周期的第五十二位。乙卯之岁,金运不及为中运,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岁气。素71“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

2.乙卯日。灵78“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乙亥】

乙亥岁。甲子周期的第十二位。乙亥之岁,金运不及为中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岁气。素71“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乙酉】

乙酉岁。甲子周期的第二十二位。乙酉之岁,金运不及为中运,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岁气。素71“乙酉……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二画二(èr)

1.数词。①基数词。一加一的和。灵4“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灵15“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素34“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②序数词。第二。素25“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灵1“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

2.五行中火的生数。素71“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高世栻:“二,火之生数也。”

3.九宫数。九宫中的第二宫,配方位为西南方。灵77“立秋,二,玄委,西南方。”

4.二倍。灵9“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灵枢经·禁服》:“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5.指九针中的第二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二者地也。”马莳:“其针之曰第二者,所以应地也。”【二七】

1.二与七的乘积。灵17“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2.二乘七之数,指十四岁。素1“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二八】

二乘八之数,指十六岁。素1“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二三】

约数。或二或三。伤23“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伤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二五】

二与五的乘积。灵17“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二月】

指农历二月,地支配卯。灵41“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素16“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二火】

1.运气术语。指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素68“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所谓二火也。”素71“水郁之发……其气二火前后。”马莳:“君火之后,相火之前,大约六十日之内,乃水郁之所发也。”

2.指性质属阳的两个脏。①指心、肺二脏。素76“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王冰:“二火,谓二阳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又,吴崑:“二火,犹言二阳,谓胃也。”②指心、肝二脏。素34“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二节】

指男子阴茎、睾丸。灵71“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二四】

二与四的乘积。灵17“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二合】

指第二合,即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表里相合。灵11“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二阳】

1.经脉名。①指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素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结谓之消。”张介宾:“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②指足阳明胃经。素79“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王冰:“二阳为胃,土之腑也。”素79“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所谓二阳者,阳明也。”林亿:“二阳,足阳明脉也。”③指太阳、阳明经。伤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2.脉象名。①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象。素48“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吴崑:“二阳,手足阳明也,其脉来急为热盛,令人善惊。”②指两种属阳的脉象。难4“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李:“二阳者,脉滑而长也。”

3.指阳气较旺。素34“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高世栻:“少阴合心火,心为阳中之阳,故心二阳也。”

4.指针刺阳经两次。灵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马莳:“刺寒厥者,补阳经二次,泻阴经一次。”【二阴】

1.经脉名。①指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素7“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王冰:“二阴,谓少阴心肾之脉也。”素79“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②指手少阴心经。素79“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王冰:“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张介宾:“少阴为心火之脏,火邪则伤金,故病在肺。”③指足少阴肾经。素79“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王冰:“二阴为肾,水之脏也。”

2.脉象名。①指足少阴肾与手少阴心经之脉象。素7“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张志聪:“二阴者,少阴也。俱搏者,心肾二部俱搏击应手也。”素48“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吴崑:“二阴,手足少阴也,其脉来急为癫仆厥逆。”②指足少阴肾经脉象。素21“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张介宾:“二阴,少阴肾经也。”素79“二阴独至,期在盛水。”马莳:“若有肾脉来见,有阴而无阳,是二阴之脉独至也。”又,森立之:“全本作‘三阴’似是。盖三阴独至者,谓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三阴脉独至,阳脉不至者也。”③指两种属阴的脉象。难4“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李:“二阴者,脉沉涩也。”

3.指针刺阴经两次。灵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

4.指前阴与后阴二窍。素70“其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素4“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马莳:“二阴者,前阴后阴也。”【二间】

穴名。别名间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位于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灵2“大肠上合手阳明……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二皇】

指伏羲和神农。素75“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马莳:“二皇者,伏羲、神农也。”【二之气】

运气术语。即六气分主一年的第二气,主气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素68“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素71“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二十七气】

指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计二十七脉之气。灵1“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二十八会】

指手足十二经脉左右二十四脉,加阴、阳、督脉、任脉二十八脉相互交会贯通。灵60“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二十八脉】

指手足十二经脉左右二十四脉,加阴、阳、督脉、任脉,共计二十八条经脉。灵15“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二十八星】

即二十八宿。参见该条。灵76“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二十八宿】

指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又称二十八星。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灵15“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二十五人】

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的人。灵64“愿闻二十五人之形……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灵72“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二十五阳】

五脏应五时,各有五种有胃气之脉,合为二十五阳。阳,指有胃气之脉。素7“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高世栻:“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二十五变】

1.指五脏分别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等五种变化,合为二十五变。灵47“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2.指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的人。即二十五人。灵64“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马莳:“此总结上文五行之人,有二十五等之异者。”

3.五脏病按五行生克规律各有五种传变方式,合为二十五变。素19“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张介宾:“脏惟五,而五脏之传,又能各兼五脏,则有二十五变。”【二十五输】

同“二十五腧”。参见该条。灵44“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张志聪:“五变有五输者,一脏之中,有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之五输,故五五有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也。”【二十五腧】

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合为二十五腧。灵1“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灵2“是谓五藏六府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马莳:“夫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是谓五五二十五腧也。”丁(dīnɡ)

1.十天干的第四位。①与地支相配纪年,用于运气推演,表示木运之气,五行属性为木。素66“丁壬之岁,木运统之。”素71“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②纪日。丙丁属火,逢丁之日火气偏旺。素22“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灵41“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难24“手太阴气绝……丙日笃,丁日死。”③与丙相配,五行属火,标记季节之夏季。素42“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孙鼎宜:“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又,张介宾:“夏与丙丁皆火也,故伤于心。”

2.通“疔”。疔疮。素3“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张介宾:“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丁巳】

丁巳岁。甲子周期第五十四位。丁巳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丁丑】

丁丑岁。甲子周期第十四位。丁丑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岁气。素71“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丁未】

丁未岁。甲子周期第四十四位。丁未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岁气。素71“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丁卯】

丁卯岁。甲子周期第四位。丁卯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卯……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丁亥】

丁亥岁。甲子周期的第二十四位。丁亥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亥……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丁酉】

丁酉岁。甲子周期第三十四位。丁酉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十(shí)

1.数词。①基数词。九加一的和。素67“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灵15“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灵59“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②序数词。素31“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灵7“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

2.指十倍。神1“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3.十分,十成。素70“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4.表示完备。见“十全”。

5.与八相对,喻盛。灵62“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张介宾:“十、八喻盛衰之形也。”又,《甲乙经》卷二“八”作“出”。

6.为“七”之讹。参见“十月”。【十日】

十天干所表示的日子。素9“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王冰:“十日,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灵41“手之十指,以应十日……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十月】

1.指农历十月,地支配亥。灵41“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素16“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2.指十个月。素19“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3.为“七月”之讹。素49“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太素》卷八“十”作“七”。杨上善:“七月秋气始至,故曰少阴。”【十全】

谓医术高明,十治十愈。素76“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素78“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十变】

古医籍名。难34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难63“《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十脉】

指五脏所属的经脉,左右共计十脉。素58“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王冰:“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十度】

疑为“五度”之讹。即诊察人体脉、脏、肉、筋、穴位的方法。素80“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马莳:“诊本五度,而此曰十度,盖脉、脏、肉、筋、俞,左右相同,则谓之十度亦可也。”又,王冰:“度各有其二,故二五为十度也。”【十椎】

指第十胸椎棘突下的中枢穴。素58“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张介宾:“十椎,督脉之中枢也。此穴诸书不载,惟去《气府论》督脉气所发条下,王氏注曰: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与此相合,可无疑也。”【十一月】

指农历十一月,地支配子。灵41“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素16“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49“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十一焦】

为“十一椎”之讹。指第十一胸椎。灵51“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甲乙经》卷三、《太素》卷十一“焦”作“椎”。张介宾:“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后世作椎。”【十一藏】

五脏六腑之通称。素9“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十二水】

泛指多种水肿。《诸病源候论·水肿病》有风水、皮水、毛水、石水、疸水、水癥、水瘕、水蛊、水癖、水分、燥水、湿水等名称。神4“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森立之:“十二水者,与十二痼疾、十二风痹……十二蛊毒之类同例,只是配当而已。”【十二从】

指十二辰。素7“人有四经,十二从……十二从应十二月。”王冰:“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吴崑:“十二从,十二支也。”【十二分】

十二经脉之分部。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王冰:“十二分,谓十二经脉之部分。”【十二月】

1.指农历十二月,地支配丑。灵41“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素16“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2.指十二个月份。素7“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王冰:“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灵34“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十二节】

1.人体肩、肘、腕、髋、膝、踝,两侧十二个关节。灵71“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杨上善:“十二节者,谓人四肢各有三大节也。”

2.十二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灵11“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杨上善:“谓四时八节也,又十二月各有节也。”

3.指十二种针刺方法。即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杨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灵7“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邪】

指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等十二种病症。灵28“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十二辰】

自子至亥十二个时辰。灵76“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张介宾:“十二辰,即十二支也,在月为建,在日为时。”【十二时】

指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划分昼夜的十二个时段。灵11“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疟】

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肺、心、肝、脾、肾、胃疟之总称。素36“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张志聪:“十二疟,谓六经、五脏、胃疟也。”【十二官】

指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十二个脏腑器官。素8“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十二经】

即十二经脉。参见该条。素16“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灵7“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灵52“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十二俞】

1.指十二脏腑的背俞穴。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张介宾:“十二俞,谓十二藏之俞,如肺俞、心俞之类是也。”又,森立之:“盖云十二经、云十二关、云十二俞,其实皆一也。自其分小络谓之经,自其别通路谓之关,自其所注谓之俞。《灵枢·本输篇》论十二经脉之所灌注,可证十二经,又名十二输也。”《新校正》:“按别本及全元起本、《太素》 ‘俞’作‘关’。”杨上善:“手足十二大节,名十二关。”

2.指十二经之气。素48“脉之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杨上善:“悬离脉见,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输气皆不足。”张介宾:“俞皆在背,为十二经脏气之所系。”【十二脉】

即十二经脉的简称。素7“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王冰:“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十二原】

指五脏和膏、肓的十二个原穴。灵1“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十二禁】

针刺的十二种禁忌。灵9“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十二藏】

同“十二官”。即五脏、六腑与心包络之总称。素8“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十五络】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之别络、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灵10“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马莳:“夫以十二经而谓之十五络者,以督、任有二,脾有大包,故谓之十五也。”【十六部】

指十二经脉及脉、督脉、任脉等十六条经脉。素62“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张志聪:“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又,杨上善:“九窍五藏,以为十四,四支合手足,故有十六部。”又,高世栻:“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十四焦】

为“十四椎”之讹。指第二腰椎。灵51“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甲乙经》卷三、《太素》卷十一“焦”作“椎”。张介宾:“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后世作椎。”【十四】

即十四椎。指第二腰椎。灵11“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出属带脉。”《太素》卷九、《甲乙经》卷二“”均作“椎”。【十枣汤】

方剂名。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煎服法:三味捣筛,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功用:攻逐水饮。主治:①悬饮重证。金1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伤152“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②支饮重证。金12“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十二水肿】

同“十二水”。参见该条。神4“海藻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下十二水肿。”【十二经水】

1.指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灵12“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灵71“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2.指十二经脉。灵33“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十二经脉】

1.即手足三阴三阳之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灵1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33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素31“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2.指左右足三阴三阳经脉。灵41“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十二经络】

即十二经脉。灵2“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十二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素58“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马莳:“传注于手足十二经之络。”【十四络脉】

指十二经的络脉与任脉、督脉络脉的合称。素58“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王冰:“十四络者,谓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故不并言之也。”【十二经之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