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8:59:07

点击下载

作者:范启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作者:范启标排版:豆豆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2-01ISBN:9787308110914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程及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并经历了一个由职业选择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断发展过程。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程

第一章绪论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过工业革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大量农民和外来人口涌入美国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美国政府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局,并由工程师帕森斯组织,从事职业咨询与指导工作,旨在帮助求职者特别是新来的移民正确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调查当地的就业选择状况,进而选择最佳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就业。这就是职业生涯咨询的开始。帕森斯在职业指导方面成果丰富,1909年他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创建了特质-因素理论,构建了帮助择业者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使人的特点(特性)与职业要求(因素)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还提出职业选择的三个步骤: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自我评估;考察所在学校的学习、业余培训、就业机会和各种职业的可供选择机会;基于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进行最佳决策。这一理论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随着心理测试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为日益充实的职业指导理论注入了新的元素。虽然这种理论更加关注求职者自身的需要,但是当时的职业指导仍局限于人与职业匹配的静态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期,职业生涯概念日益得到推崇,职业生涯学家认为职业指导不仅是帮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且是以职业为线索贯穿人一生的过程。从此,职业理论被作为动态过程进行研究,并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职业性向与职业选择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职业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的稳定性工作越来越少,给人们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更多变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1.职业生涯不确定性增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115万人增加到了630万人。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加之社会存在的要素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就业高峰重叠、事业单位社会化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先就业,后择业”的无奈局面。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人单位的生存环境和组织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组织发展的不确定性剧增。传统意义的稳定性工作越来越少,职业本身不断发展,给人们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更多变数,人们一生会从事不止一种工作已成为一种普遍情况,职业由一种工作演变成为以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系列工作集合。

2.职业生涯复杂性日益明显

社会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已经触及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核心。社会剧变波及我们每一个人,影响着我们工作的时间、方式、地点,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追求。

工作的基本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组织机构已经日趋国际化,已不再仅限于一个国家。另外,许多工作形式是兼职的、弹性的、临时的、应急的甚至是远程的,这些新兴的灵活工作方式使得职业的复杂性日益增加。

3.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理论及实证研究仍需提高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西方传入我国。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素质既定前提下的人职匹配问题,以对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政策的解释、就业技巧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其形式多以召开毕业生动员大会、就业指导课程讲授、就业指导讲座等为主,而且大多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缺乏动态性和深入性。

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做了许多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了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涉及意识方面的、兴趣方面的、价值取向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但研究大多非常宽泛,缺乏针对某一具体方面的深入分析和实证研究。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待提高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势,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二是学生在对自我进行剖析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三是对职业机会评估不准确,容易跟随潮流,不能全面根据自身和外界环境的特点来把握最佳的职业机会,职业准备不够;四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取向有失偏颇,过分强调经济因素,抱有投机心理,过分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在自我定位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时,不考虑自身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五是没有制定正确的生涯规划路线和策略,没有合理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频繁变更职业目标,不能执行既定的目标,缺乏实践能力。第2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职业生涯往往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据调查统计,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时间占到可以利用的社会活动时间的71%~92%,可见职业生涯时间占据了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此,职业生涯的成功对于人生的完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要经历许多阶段,只有了解不同阶段的特征、知识水平要求和各种职业偏好,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在这两个时期内,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因此,在实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非常重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突破障碍,提升个人发展空间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能够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追求理想的工作或人生目标充满疑虑,还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去想象或者设立理想目标,因为觉得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阻碍学生插上理想翅膀迈出勇敢步伐的障碍有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内在障碍通常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低评价、无信心或者无安全感造成的。例如,有的学生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总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优势比,内心从未觉得自己有可用或者特别之处。所以,在找工作时,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学得不够,还没有做好投入社会的准备,从而影响自己找好工作的信心,影响自己在面试等环节中的表现。这是典型的不能够真正了解和接纳自己,导致自我低评价,从而影响找工作的情况。外在障碍则来自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通常与政局变动、市场难于预测、经济衰退和社会秩序混乱等相关。一个人没有生涯目标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当一个人有了生涯目标就能够全面地分析自我和所处的环境,并在目标的激励下有步骤地去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必须预先思考的问题,是实现事业目标、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准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大学生在这一阶段上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规划任务是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与爱好形成现实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做出相应的定位和决策。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帮助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个体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资源是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生资源的积累、整合能力。每个工作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通过可靠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你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并把内、外在优势整合在一起,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规划,可以促使大学生更早地学会合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充实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项,挖掘潜在能力,增强自己对所选职业的胜任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是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着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依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自我实现,体现人生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功地实现自我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个体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尽早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需要,从而向着目标奋斗,成功地实现自我。很多人将职业规划简单地称为“找工作”,但实际上,职业规划的意义要更为深远。一份成功的规划将为求职者带来不尽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大部分求职者都对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有着美好的憧憬:一个良好的职业应该充满创造性,激励、尊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并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将事业的最终成功与个人创造性、想象力和愿意成功的意志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进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透明,是否与公司的发展一致。有一位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3~5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尽管其成绩在众多竞争者中很一般,但却应聘成功。目前,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而恰恰是这些规划,却让人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生涯规划只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用于为本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人。宝洁北京市技术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透露,该公司在中国每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00名左右,凡是职业生涯规划得早的人,现在大多数都已成为总监、副总监或高级经理。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应该从大学生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学生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3章培养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盛行,主要是借鉴欧美一些国家的理论和做法,这些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渐趋成熟,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经过20来年的发展,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高校,已经开设相应课程,学校、老师、学生基本认识和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但也还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诸多误区。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意义,就一定要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合理认识及误区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给学生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许多大学生都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全面的看法。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持者,往往把职业生涯规划看做是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认为规划是万能的,可以解决职业生涯中的一切问题。在反对者看来,职业生涯规划因理想目标与现实之间经常存在误差而被视为可有可无,甚至被贬为毫无用处。存在这些观念的原因,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及时深入人心,使得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不能科学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功用。

1.规划万能论

规划万能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未来的职业目标,只要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圆满解决,把职业生涯规划看做是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为有了它,学习、就业甚至人生发展大事,均可迎刃而解。这个误区的危害是盲目地崇拜职业生涯规划,不懂变通,不能理性了解自我、分析环境,甚至有可能被自己的规划引入歧途而不自知。

2.规划无用论

规划无用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人算不如天算,人生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变数。而且自己的规划是遥远的,甚至可能是无法兑现的职业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学习、生活、训练计划。故不但无用,反而还耗费了宝贵的时光和精力。这个误区的危害是消极回避,做一步走一步,得过且过,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去努力争取事业上的成功,碰到困难只会抱怨、退却,较难取得成功。

3.规划完美论

规划完美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规划必须认真、全面地制定,以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必须要做得极致、完美,不能有一丝瑕疵。对自我的兴趣、性格、潜能、环境等要摸索透彻,不能有一点疑问,对今后职业要非常确定,行动计划要非常详细。此种误区的危害是谨小慎微,影响效率,不能认识到人生的变化,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随着自身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不能适时做出调整,将会严重影响自己事业的进步。

4.规划麻烦论

规划麻烦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规划很有意义,作用也很大,但是太麻烦了,要做这个测量,填那个量表,甚至还要制定规划档案,定期进行规划咨询,而现在要上课,完成作业,还要参加各类活动,竞选学生干部,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此种误区的危害是为自己找借口,没有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工作、训练都有可能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关联,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耽误更多的时间,浪费更多的精力。

5.一成不变论

一成不变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定位和行动计划是不可更改的,职业锚一经确立,要终身为之奋斗。职业要服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初设计,要按照规划的道路义无反顾地朝前走。此种误区的危害是没有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真的按照一成不变的规划执行,唯一的后果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失误与麻烦,甚至是职业生涯的失败。

6.一劳永逸论

一劳永逸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为人生的指针,是人生的一大法宝,一经制定,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需要再改变,也不愿意做调整。此种误区的危害在于没有对规划做评估和调整,惰性心理严重,只是将规划当成一种任务和累赘,而不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使制定了,没有经常性地评估和调整,不可能会对职业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帮助。

7.兴趣决定论

兴趣决定论观点持有者认为兴趣是职业的基础和核心,只要自己有兴趣,一切事情都可以做好,如果没有兴趣,将一事无成。所以,自己的规划一定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制定。此种误区忽视了自己性格和特长的优势,无视工作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自己兴趣的作用,必然是不系统、不科学的,也会阻碍自己职业的发展。

8.测评决定论

测评决定论观点持有者认为做职业测评就可以测出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因此只需要多做些测试,根据测试的建议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可。此种误区的危害在于没有认清测评工具的参考作用,盲目信任。测评工具主要是依据一定的行为投射反映内在心理,界定影响目标行为的关键因素并确定所占影响的权重,再结合一定的真实样本,通过测评个人对关键因素和关键事件的反应来做出一定判断,是通过外在因素来分析内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不能迷信人才测评,而且很多测评选取的常模不是来自中国本土案例,这样就加大了测评的风险性。

9.规划过早论

规划过早论观点持有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工作才制定的,所以只需要在大四毕业前夕制定,不用太早制定。此种误区的危害在于没有理解大学是一个整体,无论怎么划分,怎么安排,其核心的、最后的目标还是实现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得越早,对提升自我素质、增强就业力、提高竞争实力都有很大帮助。反之,自己在面临就业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损失宝贵的时间,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合理认识及误区的原因分析

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不清楚应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甚至有些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就业等众多突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校教育的问题,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历史变革等方面的原因。

1.高校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忽视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关注两个中心:教学和科研,对高校评估的衡量指标也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国家、社会和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就业,将招生指标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被限制或停止招生。大部分高校开始关注就业率,在提供用人单位、培养学生就业素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甚至还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同,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通常是由就业指导中心附带完成的。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职业领域,从而导致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极少,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使得大学生很少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可以通过网络、书本和其他宣传媒介,了解到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离系统的学习、理解、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差得太多,导致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片面,甚至有诸多的误解和不合理的认识。

2.学生个人和家长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

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细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探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的高中生应处于试探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自身的需要、兴趣、能力、价值、就业机会都应有所考虑,并据此进行试探性的尝试;大学期间处于过渡期,是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或专门训练机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更注重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大学毕业后三年为尝试期,个体选择一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本人和家长无不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目标,因而从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也未参加相关的培训,导致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完成试探期的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学生家长放松了对小孩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考上大学就是人才、以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让小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而学生本人也由于追求享受,不愿刻苦努力,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谈恋爱、上网、打游戏或者其他社交活动上,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导致自我认识不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要么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轻而易举;要么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感到胆怯,导致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后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3.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无论是国计民生还是思想观念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类院校迅速崛起,学科得到快速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人数由每年的几十万上升到六七百万人。在各项事物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矛盾体。由经济发展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和其他新增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衔接的不足,加剧了大学生的迷茫。虽然国家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要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但高校教育仍存在重视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子。对于学生主体性、个性化体现不够,没有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制定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么不重视、不开展,要么走过场。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其对学生本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困惑埋下了隐患。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认识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甚至可能使大学生误入歧途、耽误时间、影响发展。所以,在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澄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误区,端正态度,树立科学、合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选择职业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战略性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制约因素和眼前的机遇,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同时为了实现职业目标对行动的时间、顺序、方向等作出合理安排。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了解工作世界,从而找到自身特质与工作世界的最佳匹配,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了大学生的求职、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一生对职业的正确选择和前景描绘。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战略性意义,是一个必须做好的规划。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要将学生个人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与工作世界相匹配,寻求最佳的配对,这就涉及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科学测评及对未来社会职业的预测,需要学生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测评,加深对自我的了解,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和咨询,完成对未来工作世界的探索,从而进行决策和行动。这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的探索和认识,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工作世界的探索是生涯道路选择的必经途径,决策和实施计划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自我的定位、生涯道路的选择、决策和实施计划是一个系统,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性的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就广义上而言,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所有时光都是个体为职业作准备的时期,而大学阶段进入一个专业学习,尤其显出其职业预备的特点。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也将贯穿人的一生,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及价值观都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状态,如一成不变的规划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然不适应大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制定一次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变化,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甚至整个人生,分阶段、分任务,逐步、逐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个性化的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应以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加强对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能力的开发为目的,要充分体现规划的个性化。大学生主体的不同,其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性格类型、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及技能等必然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也肯定会有差别。只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使学生做到不推诿、不依赖、不被动,积极主动履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落实、自我调整。

职业生涯与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职业生涯往往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个人需要实现职业生涯的完美或成功,以追求自身的发展。要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和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使我们的职业得到更完美的发展,而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才能开出美丽之花、胜利之果。第4章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和家庭的利益,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国内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可见其对就业的积极和巨大的作用。本节将重点讲述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进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的探索与规划。

理论的确立和深化,离不开概念和范畴的深化,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生涯以及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一、什么是职业

什么是职业?《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工作;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其中有四层内涵,一是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二是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与社会贡献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四是与个人生活相关,获得合理报酬,强调物质生活来源,满足精神需求。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于职业的解释有一些区别,学界大都将职业解释为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权利、义务、职责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五层内涵:一是具有经济性,从中可以获得收入;二是具有技术性,即可以发挥才能和专长;三是具有社会性,即承担生产的职能,履行公民义务;四是具有促进性,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五是具有连续性,即所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

职业的分类是职业概念的主要内容,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其划分职业的标准也有所区别。在西方国家,职业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把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两大类。第二种是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人职”匹配理论进行的。他把人格类型划分为六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与其相对应的是六种职业类型。第三种是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以两种代表示例:其一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其二是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的分类。它把分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主类下分81个子类、489个细类、7200多个职业。此种分类对每种职业都有定义,逐一说明了各种职业的内容以及从业人员在普通教育程度、职业培训、能力倾向、兴趣、性格及体质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职业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央、国务院50多个部门以及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业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于1999年初通过审定,1999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第一大类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第二大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第三大类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第四大类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第五大类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第六大类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第七大类是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第八大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有不同的职业分类方法。例如,从行业上划分,可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从工作特点上划分,可分为务实(使用机器、工具和设备的工种)、社会服务、文教、科研、艺术及创造、计算及数学(财务管理、资料统计)、自然界职业、管理、一般服务性职业等10多种类型的职业。每一种分类方法,对其职业的特定性都有明确的解释,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某一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具有指导作用。本书主要提倡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的分类办法,同时参考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二、职业生涯

要理解职业生涯,应先理解生涯的概念,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生”即“生存、活着”的意思,与一个人的生命相联系,“涯”即“边界”,有边际的含义。“生涯”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因而从字面含义可解释为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变迁以及工作、理想实现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职业生涯做了不同的界定,著名学者韦伯斯特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著名职业问题专家萨帕指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生的所有职务的整体历程,是生活中多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酬或无酬的职位的综合,除职位外,还包含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中国台湾学者林幸台认为,职业生涯包括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及所担任的职务、角色,同时也涉及其他非工作或非职业的活动和个人生活中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活动与经验。

总体来看,职业生涯即指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经历。与职业不同,职业生涯是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连续从事的职业的发展过程,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具体讲,职业生涯是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资待遇、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及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概括起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生命广度--时间:指横跨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及衰退五个阶段。二是生活空间--广域或范围:指在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如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配偶、父母、工作者、退休者等。三是生活深度:指一个人在扮演每一个角色中所投入的程度。

职业生涯从内涵上可以分为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资待遇、荣誉称号等因素的组合及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因素通常由他人给予和认可,也容易为他人所剥夺。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得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它是别人无法替代和窃取的人生财富。内职业生涯是在外职业生涯过程中靠自己的不断探索而获得,不随外职业生涯获得而自动具备,也不会随外职业生涯的失去而自动丧失。内职业生涯开发可以无止境,内职业生涯在人的职业生涯成功乃至人生成功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着眼点和出发点放在内职业生涯的开发上,这正好符合职业生涯管理的宗旨,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至于外职业生涯,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争取,也需要伯乐来开发。

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是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的发达国家优先提出的。它主要是对市场趋势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结论,帮助人们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市场发展紧密结合,促成自己的成功,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坐等着机会的降临。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顾问管理方法中的一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针对的是一个整体,是从企业所有员工的角度帮助企业获得成功;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针对个人,它帮助个人挖掘自身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确切地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为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效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的系列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维度一般分为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4种。人生规划是指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达40年左右,要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和阶段,如规划成为一个有数亿元资产的公司董事。长期规划一般指5~10年的规划,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如规划在30岁时成为一个中型企业的部门经理,40岁时成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副总。中期规划一般涉及2~5年的职业目标和任务,是最常用的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如规划在企业中的不同业务部门做经理,从大公司的业务经理到小公司做总经理。短期规划指2年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应完成的任务,如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跨度时间太长的规划由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变化难以把握,而时间跨度太短的规划意义又不大。所以,一般人们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放在中期规划上,这样既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可行目标,又便于随时根据现实反馈进行修正或调整。

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职业生涯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的历程体现。在这一重要而漫长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1.教育背景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职业进展深受正规教育或专业训练的影响。教育上的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教育程度的高低在个人职业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不同,他不仅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还关系到以后的工作过程是否顺利。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适应能力就会越强,流动的动机就越大,在就业以后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另外,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种类也会对职业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专多能者、专业水平和应用技术俱佳者,在工作中的机会就会增加,在职业生涯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教育程度虽然是事业成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对大多数的职业而言,也未必尽然。现在的企业对录用者能做什么较有兴趣,而不是只注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说,企业要找的是既受过正规教育,又具有开拓思维、创新意识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人。

2.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会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个人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以致影响职业生涯。家庭成员的干预和影响,也会对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俗称的“子承父业”,说的就是这些因素影响下的结果。此外,家庭的负担也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任何年满18岁的成年人必定会受各种义务的束缚,特别是对家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正如一个品行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工作和继续深造的抉择中,选择了工作之后会无奈地叹息:“我没有冒险的资本,我不能那么自私,只为我自己潇洒而不考虑家人,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对我来说比较合适,至少在最近几年是应该如此。也许有一天,当我还有那份痴迷和激情,而我又找到了更好的起点时,我还会重新选择。”

3.人格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决定因素

人格是指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这些因素都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且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可以较全面地体现个人的心理情况,所以了解个人人格非常有利于制订职业计划。为了便于掌握和应用人格因素,一些学者尝试划分人格类型,其中霍兰德根据人格与职业的关系划分出六类人格类型,这种划分方式非常符合职业设计的需要。霍兰德划分的人格类型得到广泛认可,并已在许多领域得到运用。由霍兰德设计的职业性向测验量表经过多次验证,被证明是可靠可信的量表。

4.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等。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决定了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决定了个人步入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式以及开始职业生涯后的基本态度和由此引起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比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进行统招统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无自主权可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学校和政府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模式,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都有了选择的自主权。

5.机遇是影响职业生涯的偶然因素

机遇是随机出现的、具有偶然性因素的事物,它包括社会各种职业对一个人展示的随机性的岗位,或者说是一个人能够就业和流动的各种职业岗位,也包括能够给个人提供发展的职业境遇,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有时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机遇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个人的能动性是得到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许多事业上成功的人,不是靠家庭、亲友的帮助,也不单纯依赖社会给予的现成机会,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和开拓进取。

职业生涯与人的一生有着密切联系,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在人的一生中,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的主体,是人生旅途中最关键、最辉煌的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当然还受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地域等的影响,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人的一生。第5章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每一个人想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因为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道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具体而言,一个系统的生涯规划包括觉知与承诺、自我认知、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再评估与成长六个要素。

1.觉知与承诺

在觉知与承诺阶段,了解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作用,确立了职业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成就,因而人们愿意花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

2.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就是通过自我评估,达到自我认识与自我了解,看清楚自己的人格特质、兴趣、价值观、技能、个性,以及父母的管教态度、学校与社会教育对个人产生的影响等。

3.认识工作世界

认识工作世界就是熟悉周围的环境,探索外在的世界,特别是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工作世界。其主要了解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及职业的薪资待遇等。

4.决策

决策是综合整理和评估信息的部分,包括决策技巧、风格,以及决策可能面临的冲突、阻力、助力等,具体内容包含综合与评估信息、目标设立与计划、处理决策过程中的生涯信念与障碍等问题。

5.行动

行动是将全部的探索和思考落实的阶段。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设立的工作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使前面的所有工作都做得很好,但如果没有行动去实现,这些规划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行动环节通常还包含具体的求职过程、制作简历和参加面试。

6.再评估与成长

当学生在实践中进入了工作世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们或许会继续沿着规划发展,或许会发现过去的规划已不适合自己,或者是过去的规划有很多缺憾,这就需要再次进行生涯探索,修正规划。其主要内容包含进入职场、生涯及生涯规划档案管理。

当你在与现实接触时,你对自己会有新的发现,由此会对生涯发展有新的思考。虽然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将生涯规划割裂成不同的步骤,但无论在哪个环节,自我与外部信息的探索都不会停止,不要忽略这些部分给你的新启示。执行的时候,既要能够坚持既定方针,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掌握好“度”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

要充分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理论的确立和深化,因而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只有充分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才能正确合理地认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从而指导我们正确定位与发展。

1.个性化特征

由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选择和发展受到个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性格类型、文化资本构成、价值观、才能、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成功的评价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人职业生涯选择必然是不相同的。因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个性化的发展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固定的样本,只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制定。

2.预见性特征

大学生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试探,要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基本的预判。因为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类行业职业的侧重点也随之不断更新,如曾经风靡一时的IT行业被人们认为是高科技的代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非常普及,出现了IT行业人才过剩的现象。作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的自变量与职业的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高校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灌输。这样大学生在面对众多的职业选择时才更容易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3.可行性特征

如果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考虑社会和企业环境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不听从别人意见和建议,只从个人愿望出发,只顾一味闭门造车,别说规划无法实现,仅就规划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强烈挫折感就会让你沮丧、失望不已。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领导、同事、家人以及职业顾问的意见之后制定出来的,而且还要经历数次的修正和调整,绝非一成不变。因此,一份好的个人生涯规划必须是可行的,是切合实际、适时严谨,并具有弹性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

4.体现人全面发展的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对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突出的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事业基础、幸福的家庭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休闲时光。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生涯的完美与成功。可以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目标。

职业生涯的过程,特别是职业生涯的成功,能够使我们的个人能力和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因为职业能力的发挥能让人体验到各种荣誉的光环、受人尊重、享受成就和美的快乐。科学的规划将使我们离成功和完美的职业生涯越来越近,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一定要掌握职业生涯要素、特征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做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第6章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经典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产生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检验的过程。一些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或构建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理论。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职业选择理论又称人格类型理论,强调个体人格差异,将个体根据不同人格特征进行分类,并以此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进行人职匹配,如霍兰特的职业性向理论、人格类型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强调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过程由不同阶段组成,如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决策理论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决策,如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这些理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人格类型理论(职业选择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是在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它一方面吸取了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另一方面它是霍兰德本人职业生涯职业咨询经验的结晶。

霍兰德认为由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构成的职业性向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霍兰德从1959年起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发现个人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经历等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人格,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让人们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而个体所选择的生涯发展方向必须符合这种人格,才能最好地发挥潜能,这也是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的核心理念。霍兰德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人根据其人格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R)、研究型(I)、社会型(S)、常规型(C)、企业型(E)、艺术型(A),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当然,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为了帮助描述这种情况,霍兰德建议将这六种性向分别放在一个正六角形的每一角。心理类型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对这四个维度的八种偏好都能够使用,但很少有人能够自然而适当地运用所有的偏好,他们总是在这四个维度内自然地分别偏好于其中一极。

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兴趣测验已在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等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已成为众多职业咨询机构的重要工具。另外,霍兰德于1982年编撰完成的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字典对美国职业大典中的每一个职业都给出了职业兴趣代码。这个职业兴趣量表可直接应用于职业辅导和咨询。

二、MBTI理论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类型量表是由美国的凯瑟琳·碧瑞斯和她的女儿莎贝尔·麦尔斯在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的启发下,经过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所形成的。经过5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现代MBTI已成为认识正常的个人之间差异的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段。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最早体现在《心理类型》一书中,它旨在揭示、描述和解释个体行为表现的差异。在此书中,荣格阐述了通过临床观察和心理分析得出的个体行为差异的三个维度:①精神能量指向:内倾-外倾;②信息获取方式:感觉-直觉;③决策方式:思维-情感。碧瑞斯和麦尔斯母女俩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新维度;④生活态度取向:知觉-判断,从而用这四个维度描述个体的行为差异。

荣格和麦尔斯的心理类型理论可以描述和解释正常人的确定性和一致性的差异。通过被测试者自我报告式的回答来进行类型上的区分。MBTI共包括四个大维度,每个大维度由两个相对的类别组成,所以MBTI将人分成八种不同的类型。依照这种理论,每个人都可以在MBTI中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类型。

三、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舒伯提出了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选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包括一系列的选择,通常是去掉一些备选项、保留其他选项,这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以做出职业选择而告终。舒伯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除了职业角色外,你还会在一定的年龄扮演某些角色。他根据年龄将人的生涯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在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渡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调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由45~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