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7:10:04

点击下载

作者:胡伟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沧桑巨变

沧桑巨变试读:

序言

浙江省副省长

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0周年。60年前,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满目疮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和发动了爱国卫生运动。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更好更快发展。

我省爱国卫生运动有着光荣的历史。解放初期,作为直接遭受细菌战威胁的沿海省份,全省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毛主席亲临杭州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并给予了很高评价。60年来,全省爱国卫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消灭或基本消灭了霍乱、鼠疫、天花、伤寒、疟疾、丝虫病、钩虫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城乡卫生面貌极大改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今天,透过那一篇篇深情的回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回顾浙江爱国卫生运动走过的风雨历程,每一步艰辛的脚印、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关怀,离不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全力参与,尤其是离不开几代爱卫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爱国卫生运动的60年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入挖掘爱国卫生运动的文化内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理念,把爱国卫生这项为人民谋福利的美好事业继续推向深入,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贡献!

综述篇

伟大的历程 光辉的业绩

——浙江省爱国卫生工作纪实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于激发广大群众自力更生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热情、改变城乡卫生面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浙江省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公共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除四害)、健康教育等工作,爱国卫生工作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轨道。全省爱国卫生工作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工作重点,创新工作内容,与时俱进地开展活动。

一、除害灭病成效显现

20世纪50年代,主要任务是动员全省人民行动起来,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消灭传播鼠疫、霍乱、伤寒等传染病的媒介动物,开展除害灭病活动。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到杭州市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鼓舞了全省群众的热情,在全省掀起了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60年代,我省开展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管五改”活动。80年代,我省率先采用“政府引导、集体支持、群众集资”的方式开展农村改水改厕,主动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特别是“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村供水项目”在我省的实施,开创了我省农村建设规范化水厂的先河。90年代,以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为抓手,全省形成了“以创卫为龙头,健康教育、城区除四害和农村改水改厕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逐渐成为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2010年7月30日,浙江省人大通过了《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更使我省爱国卫生工作走上了法制化道路。1958年1月5日,毛主席视察杭州市小营巷

浙江地处沿海,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就在浙江省宁波、衢州空投过染有鼠疫的昆虫、毒物,引起鼠疫流行,使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1952年,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和我国东北空降细菌弹,发动细菌战争,对浙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遵照中央政务院“关于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浙江省于当年3月26日成立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霍士廉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和委员由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下设办公室。接着下发“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法”及“浙江省各专区、市、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通则”,指示各地以原防疫委员会为基础,组建好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制订1953年工作计划,立即“开展春季爱国卫生突击月”活动。突击月活动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防治季节性传染病、血吸虫病和地方病等;继续反细菌战,发现敌机撒布毒虫毒物立即扑灭并按级上报;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食品卫生;扑灭“五毒”;进行预防接种;对环境卫生和消灭蚊、蝇、鼠、跳蚤等改善措施和消灭方法进行调查研究。1953年4月,省委召开全省防疫工作会议和全省防疫宣传广播大会,部署反细菌战争的卫生防疫工作。其要点是:建立各地、市、县各级防疫委员会,组织和动员反细菌战争;开展卫生宣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水源,粪便管理,清理垃圾,保持公共场所清洁;捕杀鼠、蚊、蝇、跳蚤、臭虫、虱子;提倡个人卫生;建立疫情报告,防治疾病,强制预防注射,各医院建立隔离病床;组建省、市级防疫队进行防疫训练;组织检查评比。经过轰轰烈烈反细菌战群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从4月9日至8月底,敌人飞机侵扰浙江省28批,涉及55个县(区),撒布昆虫和杂物36种,计有反动传单、画报、肥皂、蝇、昆虫、皮球、棉花、糖果等。如武义县7月24日敌机过后,动员干部和群众3000多人对发现的昆虫、杂物除留作标本外,全部就地烧毁。1952年全省上送检验标本1025次,组织卫生宣传队36支,由1900人参加。省制作“清洁卫生”、“饮水卫生”、“蚊蝇之害”、“灭鼠灭蚤”等幻灯片五种,接受宣教1400万人次,占当时全省总人口数的65 % 左右。培训宣传报告员、宣传员、民兵防疫员、检验员、医务人员共11万多人。进行预防接种,种牛痘1000万人,接种霍乱、伤寒疫苗700万人,接种鼠疫疫苗700万人,接种白喉疫苗25万人,接种卡介苗5万人。省组建防疫队300人,各县(市)组建的不脱产防疫队不少于30人。参加爱国卫生防疫运动人数12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6 % 左右。消灭了大量鼠、蚊、蝇、跳蚤、虱子等害虫,清除了大批垃圾污物。次年,除继续控制鼠疫、霍乱外,基本扑灭了天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1954年以后的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内容是:城市环绕工业建设,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工人健康;在农村围绕《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1957年12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一届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开展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决议”和“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议”。随即在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制订了行动计划,接着在吴兴南浔镇和绍兴县先后召开了全省第一次除四害灭病积极分子大会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现场会。宁波市、庆元县等17个县、市和197个镇被评为除四害、讲卫生先进单位,43个县被评为血防工作先进单位,涌现28万多名积极分子和模范人物。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急性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均显著下降。

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疾病预防控制,主动应对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伤亡,我省先后消灭了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阻断了血吸虫、疟疾、丝虫病等地方病的传播,有效控制了霍乱、肝炎、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在我省的流行。2003年以来,面对“非典”和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我省各级爱卫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抗击“非典”和防治禽流感的胜利。温州、台州、舟山等地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环境治理、消毒杀虫、健康教育等救灾防病措施,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改水改厕持续推进

我省农村供水经历了分塘分段用水、公用大口井、家庭灶边井、高位水池引流等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以乡镇为中心的水厂建设,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向周边农村供水。2003年,在我省被全国爱卫会授予“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后,再接再厉,大力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乐清市按照政府补助、集体资助、农民自筹的办法,共投入农村改水资金2亿多元,建成农村水厂228座,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97.72 %。金华市在20世纪80年代改水的基础上,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二次改水,进一步提高了自来水普及率,并使部分饮用高氟水的农民摆脱了氟中毒的困扰。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5.8 %。

为改变农村简易棚厕和露天粪坑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污染生活环境的状况,我省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并结合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和肠道传染病,重点推广三格式厕所、沼气式厕所,推进无害化厕所建设。目前全省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为88.93 %,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21 %。玉环县从2002年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以来,全县97.35 %的行政村完成了改厕任务,受益人口达45万人。农村改厕有效地降低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仅2006年统计,玉环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比改厕前下降了88.62 %。安吉县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因地制宜设计了生态湿地处理、生物膜处理、氧化沟处理、沼气处理等模式,解决了三格式化粪池最后一格出粪池流出的污水氮、磷和COD可能超标的问题,全县废水中COD排放量从3万吨削减到0.12万吨,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

2009年,中央将农村改厕项目列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此,我省认真做好中央农村改厕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督导和技术培训,组织编印浙江省农村改厕项目工作规范、农村改厕科普宣传画册下发到村到户。2009年以来,全省共完成中央农村改厕项目户厕建设185370户,完成国家下达项目任务的100.50 %。我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也将农村改厕作为重点整治的五项内容之一。2010年底,全省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77.21 %,居全国第三位。

三、卫生创建蓬勃开展

自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爱卫会发起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以来,省爱卫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精心指导,严格把关,使卫生创建成为一项公正性、权威性和荣誉感都非常强的创建活动。卫生创建活动顺应了我省城镇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趋势,并与广大群众对环境和健康不断增长的需求相一致,因此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及广泛参与。

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7个、卫生县城12个、卫生镇17个,省卫生城市16个、卫生县城22个、卫生区10个、卫生街道53个、卫生镇190个。杭州市近几年加大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土地出让金5%(2亿元)建立城市管理专项资金,用于“清洁杭州”、“共建共享品质生活之城”、“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和创建健康城市等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卫生创建和管理水平。宁波市率先将“人行道、道路、绿化带三把扫帚变一把扫帚”,并实行管扫分离的管理机制,保证了清扫保洁质量。嘉兴市投资20多亿元建成全市污水处理管网工程,投入3亿多元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效解决了平原地区垃圾和污水处理的难题。

20多年的卫生创建实践,为我省的城乡文明、生态保护、环境卫生和人群健康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进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打下了基础。

四、健康教育广泛开展

我省坚持“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理念,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医院、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的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创建了70个“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乡镇”和577所健康促进学校。进入21世纪以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逐渐成为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2003年“非典”以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并在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防治,以及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灾防病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中国首届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在杭州举行,并发表了《杭州宣言》,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我省把艾滋病防治内容纳入省委党校的正式课程,让领导干部更多地了解知识,增强做好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衢州市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示范社区、健康促进学校和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卫生日宣传活动等五大载体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健康教育工作。丽水市将健康教育作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全市建立了健康教育示范点,利用“一张网络、两个队伍、三块阵地”(覆盖卫生系统、学校、社区的网络,专业和兼职两个队伍,学校、医院、公共场所三块阵地),结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开展农村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的社区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2010年全省统一开展以“健康生活、健康传播、健康管理、健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促进活动。2011年浙江省健康教育馆网络版的开通,使全省人民更能便捷、快速获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际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

总结6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爱国卫生工作的经验,主要有:一是爱国卫生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二是爱国卫生工作离不开各成员部门的合力推进,如省发改委牵头制订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将农村环境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内容纳入考核指标;省文明办将创建卫生城市(县城)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省水利厅与省卫生厅密切协作,完成了全省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本底调查和建设发展规划;省农业厅开展沼气池建设,推进了农村改厕工作;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积极参与全省卫生创建工作,确保了我省卫生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三是爱国卫生运动离不开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全民动手、群防群治,才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浙江省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2012年4月16日)

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平凡而又富有生机的事业,以它自始至终都充满爱国情怀的本质,以它在每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以不同方式、不同重点造福于民的内涵,感召了几代人,塑造着今日浙江人民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营造着今日浙江清洁亮丽的城乡容颜,创造着全民健康、社会进步、经济富裕的新浙江。

展望未来,我省爱国卫生运动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人本观念,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拓新局面,谋求新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除四害 讲卫生 移风易俗展现新貌

爱国卫生运动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我国特有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是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面貌的一个伟大创举。除四害是爱国卫生运动初期的首要任务,一直以来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按照中央爱卫会关于“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消灭其他病媒昆虫”的要求,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灭除四害,为粉碎敌人细菌战、控制媒介传染病、保障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顺应新时代,不断调整提高,不断走向辉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产生和除四害的发展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用飞机、大炮对我国东北一些地区投放含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10余种病菌的苍蝇、跳蚤等生物。美国的这一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细菌战。

为了应对美国侵略者在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意欲发动的细菌战,我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14日召开第128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任主任,下设办公室。中央防疫委员会的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央防疫委员会随即于3月19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消灭其他病媒昆虫。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美国政府不顾国际禁令,向朝鲜和我国进行细菌战的时候,我们更有必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12月8日至13日,卫生部召开第二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毛主席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周恩来总理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举国上下积极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同时大规模地治理环境,改变城乡脏乱差的状况。会议奖励了150个爱国卫生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

1952年12月31日,政务院发出的《关于1953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中指出:为保证我国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1953年要在全国范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决定1952年成立的各级防疫委员会,以后统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由于坚持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很快控制了鼠疫、霍乱、天花、白喉等烈性传染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取得了除害灭病的伟大胜利。

1953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指出经过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推行卫生工作方面取得很多经验,而最根本的经验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953年1月30日,中央爱卫会发布《关于进行春季爱国卫生突击运动的指示》,指出春季爱国卫生突击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对于病媒昆虫孳生繁殖场所进行及早清除。

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为彻底粉碎美国的细菌战而斗争》的社论,社论在论述了美国在朝、中进行大规模的细菌战罪行之后,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1955年9月1日,国务院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通知,为了更好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责成卫生部、铁道部组成三个卫生检查组,分赴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沈阳、旅顺等城市及沿路进行卫生大检查。其他省、市亦应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务使卫生状况有所改善。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一文中指示:“除四害,即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及其他害兽)、麻雀(及其他害鸟,但乌鸦是否宜于消灭,尚待研究)、苍蝇、蚊子。”

195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公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7条扩充成了40条),第27条“除四害”规定,从1956年起,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第28条“努力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规定,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并指出爱国卫生运动的根本精神是,为了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7年8月27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发出《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为防止季节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各地应进行一次秋季卫生突击运动。

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毛泽东在会上说:“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这四样东西,我是很注意的。只有十年了,可不可以就在今年准备一下,动员一下,明年春季就开展除四害… … 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这次全会基本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其中第27条后面增加了“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里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浙江省杭州市小营巷的卫生工作。

1月9日,卫生部发出《动员全国医药卫生人员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单位和全体医药卫生人员,都必须做好除四害、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认真担负起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的责任。50年代杭州市居民大搞室内外卫生

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要求各地在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必须注意同城乡生产相结合,必须使群众的力量和技术力量相结合,使突击工作与经常工作相结合。《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任务,使我国人民转病弱为健强,转落后为先进。1958年是全国向四害和疾病大进军的第一年。各基层单位每星期、各大单位每月检查评比一次,年终检查评比一次。《指示》发出后,全国掀起“除四害”运动,不断宣传“排山倒海除四害,造福子孙万万代”。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定要在全国除尽四害》。社论说,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从除四害做起,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消灭各种疾病和它们的根源,增进人民的健康。3月16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四川省陴县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卫生工作。群众说,用野生植物“打破碗花花”消灭蚊蝇。毛主席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4月,中央爱卫会组成11个卫生检查组,从4月上旬开始,分赴北京、天津等27个省、市、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卫生大检查。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除四害的决定》,指出除四害、讲卫生应该成为经常性的工作,一年到头都不能放松,同时在经常努力的基础上,一年又要搞几次突击。1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全国爱国卫生评比会议与全国农业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合并召开的决定》。12月20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展出内容包括在各地除四害、防治疾病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览会于1959年2月底闭幕。

1958年12月25日,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开幕,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致词,号召总结推广1958年的成功经验,继续广泛地开展群众运动,争取在最近几年内除尽四害,逐步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1959年1月6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联合举办晚会,欢迎800多名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代表。中央爱卫会向545名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地区和单位代表发了奖状。11月12日至21日,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推广稷山县卫生治本,建立卫生制度等先进经验。

196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再有一事,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1960年4月10日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将“除四害”的内容修改为消灭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除四害开展情况和主要成绩

浙江省地处华东沿海,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就在我省宁波、金华、衢州等地空投过染有鼠疫的昆虫和毒物,引起鼠疫流行,使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1952年2月29日,美国飞机共14批148架次侵入我国安东(丹东)、抚顺、风城等地。先在抚顺后来又在其他地区撒布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给浙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我省爱国卫生运动始于1952年,当时的任务是:动员全省人民行动起来,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消灭传播鼠疫、霍乱、伤寒等传染病的媒介生物。1952年3月下旬,省人民政府遵照政务院和中央防疫委员会的指示,成立了以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沙文汉为主任委员的省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由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4月7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防疫工作会议和全省防疫宣传广播大会,部署反细菌战争的卫生防疫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各地、市、县防疫委员会,组织和动员反细菌战争;开展卫生宣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水源,管理粪便,清理垃圾,保持公共场所清洁;捕杀鼠、蚊、蝇、跳蚤、臭虫、虱子;提倡个人卫生;建立疫情报告,防治疾病,强制预防注射,各医院建立隔离病床;组建省、市级防疫队进行防疫训练;组织检查评比。6月17日,中共浙江省委批转省防疫委员会“关于开展卫生防疫突击月运动”的报告。经过轰轰烈烈反细菌战群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出现了一大批卫生先进模范单位和个人,经过评比,宁波市白沙居民区、诸暨荣军学校、杭州御道村俞阿钊被评为全国乙等卫生模范,于12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卫生模范代表大会,由政务院总理、中央防疫委员会主任周恩来亲自授予毛泽东主席题词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细菌战争”奖旗以及奖金。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改防疫委员会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反细菌战及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浙江省于3月26日成立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霍士廉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及委员由省级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接着发出“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法”及“浙江省各专区、市、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通则”,指示各地以原防疫委员会为基础,立即“开展春季爱国卫生突击月”活动。入夏“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以后的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内容是:城市围绕工业建设,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工人健康;在农村环绕《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1957年12月25日省一届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决议”和“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议”。在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制订了行动计划,接着在湖州南浔镇和绍兴县先后召开了全省第一次除四害灭病积极分子大会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现场会,省委书记、副省长、省爱卫会主任霍士廉到会并讲话。1958年1月5日午后,毛泽东主席到杭州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毛主席亲切地与居民谈心,“你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一句话既肯定了杭州的卫生工作,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新高潮。全省各地都召开誓师大会,订出规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除害灭病运动。据当时统计,1 -11月份灭鼠3400多万只,灭麻雀3900多万只,灭蚊93万多斤,灭蝇380多万斤,灭钉螺2600多万平方米,卫生积肥57亿多担,清理垃圾34亿多担,治疗血吸虫病75万多人,治疗疟疾8万多人,治疗钩虫病132万人,治疗丝虫病7万多人和治疗血吸虫病耕牛3万头。家家爱清洁、人人讲卫生风气得到发扬。

此阶段,我省于1952年,由王贯等筹建浙江省疟疾防治站,经过实地调查,发现青田县船岸区高湖乡疟疾严重流行,把疟疾防治站建在这个贫困山区。建站后,20多位年轻医务人员,不分昼夜为人民治病,并在实践中分析研究,总结经验。经过3年努力,终于摸索出“综合管理传染病原并辅以灭蚊防治的综合措施”,控制和扑灭了青田县高湖乡高疟区的疟疾,这一成果引起中央卫生部的重视。全国防疟骨干训练班全体学员到青田实习,热河、浙江等省、地、县的防疟培训班也搬到青田办。青田的灭蚊抗疟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防治疟疾工作。1955年,防治站搬到舟山群岛定海县,1956年冬,又将定海的无蚊实验区经验用于最大的渔港——浙江沈家门镇,在那里进行灭蚊工作。沈家门渔讯季节人口10多万,是海上交通要道,又是渔业加工区,蚊子密度很大。经过大面积灭蚊,又经以后几年的努力,至今仍保持基本无蚊子。1957年,王贯荣获中央爱委会颁发的奖状。1958年,国务院和中央卫生部又给王贯颁发了奖状和金质奖章。1957年,沈家门成基本无蚊镇,街区居民夏秋可不挂蚊帐。1958年,普陀县获得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奖状。

1956年3月,当时中共吴兴县委员会和吴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南浔开始“无蝇镇”的实验工作。实验工作不仅包括对镇民进行除害灭病的宣传,同时开展群众性灭蝇运动,清除垃圾,改造厕所,粪池加盖,喷洒药物,全镇灭蝇工作干得热火朝天。1957年底,经过上级检查考核,南浔达到了“无蝇镇”要求。1957年12月27日《浙江日报》对此作了详尽报道,同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以《万人大镇无苍蝇》为题作了报道,并刊登了《人人动手家家扑打,一年四季坚持不懈,无蝇镇——吴兴南浔》的经验介绍。据《人民日报》的社论介绍,到1957年6月份普查的结果,南浔镇划为实验区的几个居民区,无蝇户已达到99 % 以上,非实验区的无蝇户达到了95 %,镇中心已经可以不用挂蚊帐睡觉。在实现“无蝇镇”的过程中,由于开展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宣传教育,明显地改变了群众的卫生习惯,形成了人人讲清洁,家家爱卫生的良好风气。1958年12月,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群英大会在北京召开,南浔镇在会上荣获了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卫生先进镇奖状。

为进一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由全国人大常委邵力子率领的爱国卫生检查团,检查了我省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市、县的爱国卫生工作。省组织卫生检查考核验收团,由省长周建人、省委常委周荣鑫带领检查考核了海宁、嘉善县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宁波市、庆元县的除四害、讲卫生工作,并召开了由各地、市、县领导参加的现场会议,交流经验,由点到面推广先进经验。

但是,由于当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社会上的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等也影响到了爱国卫生领域,使爱国卫生运动出现了偏差,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60年代后期,由于“文革”极“左”思潮的冲击,爱国卫生运动从组织到活动几乎陷于停顿,一些传染病如烈性肠道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和出血热等又有发生和流行。根据周恩来总理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良水源、厕所、畜圈、炉灶、环境)的指示,我省结合当时实际,重点抓了农村管水、管粪工作,带动五改。

三、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我省恢复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2月在杭州召开了全省爱国卫生运动会议,部署了任务,使停顿近十年之久的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并取得了好成绩,还涌现出一批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78年省革委会授予爱国卫生红旗单位24个,授予奖状单位147个,表扬单位250个。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人民政府调整和加强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领导班子,由省委常委王家扬为主任,认真贯彻了国务院〔1978〕208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爱卫会提出的“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方针,并于1978年底在湖州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会后,省革委会批转了会议纪要,明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年中要部署4次工作,5、10月两次检查汇报,全年发动4次大的卫生突击活动;农村以“两管”为重点,夏秋季加强预防肠道传染病等。在运动中的一批老的先进单位,如杭州小营巷、吴兴南浔镇、普陀沈家门镇等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使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不断深入提高。同时新涌现出一批“两管”先进单位,20世纪80年代,我省的改水改厕工作有了快速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除四害工作重点、形式、方法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并有了新的进展。省爱卫会把灭鼠工作作为除四害的重点,多次部署,全省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灭鼠突击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1985年灭鼠1000万只以上,1986年通过春秋两季的灭鼠突击活动,全省鼠密度由14 % 下降到3 % 左右,灭鼠率在70 % 以上。1987年2月,牛轭港、普陀山两军港,经省爱卫会考核鉴定被命名为“无鼠害军港”。接着宁波港经交通部爱卫会考核鉴定也达到了“无鼠害港”的要求。1988年5月,宁波市开展灭鼠“一役达标”获得成功,各项灭鼠技术指标全部达到无鼠害标准。其他城市也紧跟着开展了灭鼠一役达标活动。同时,杭州、宁波等城市还开展了灭蚊、灭蝇、灭蟑螂臭虫为主的杀虫工作,能多年保持较低的蚊、蝇密度。除四害科研也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家蝇调查,苏云金杆菌灭蚊等科研项目曾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1982年,省爱卫会聘请全省高校、科研、卫生、农业等方面的除四害专家成立了浙江省除四害科技指导小组,积极开展对全省各地的除四害指导,大大促进了除四害科技水平的提高。1985年,经省科协批准,成立了省除四害科技协会,使全省各条战线上除四害专业人员能广泛联系,加强交流,有利于除四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为促进城市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交流经验,省爱卫会从1978年起每年组织各市爱国卫生检查。从1983年开始,每年在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城市爱国卫生分行业记分检查,并逐步扩大到部分县城关镇,使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以卫生创建为龙头、以创建除四害先进城区为载体推动除四害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自20世纪90年代,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结合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以除四害先进城区创建为载体的除四害工作广泛蓬勃发展。

1.建立了除四害工作队伍,形成网络,工作经费有比较稳定的保障。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爱国卫生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除四害工作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都建立健全了以爱卫会委员部门和各街道、乡镇、社区、村为组成部分的除四害网络队伍,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在除四害工作中联络、实施、检查等作用,为除四害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省爱卫会和多数市还成立了除四害专家组,为除四害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指导。同时,各级财政切实落实除四害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2.形成了科学稳定的除四害工作要求和机制。除四害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科学防制的方针,实行政府组织、全民动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科学指导、社会监督,坚持集中治理与经常性治理相结合、以经常性治理为主的防制原则。除四害有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执行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灭鼠、蝇、蚊、蟑螂标准》。各级爱卫会和单位能积极按照四害孳生、消长规律,结合爱国卫生活动,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统一部署,使用统一方法、指定的药物及相关器械,统一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杀灭四害,降低四害密度,预防控制疾病,并形成了制度。2008年,省爱卫会颁布实施了《浙江省除四害工作管理办法》,使除四害工作有章可循。

3.开展了除四害先进城区创建工作。把创建除四害先进城区的要求作为创建各级卫生城市的必备条件,有效地推动了除四害先进城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先进城区创建工作按《浙江省除四害先进城区考核命名管理办法》实施。目前,全省各城市、县城均已有效开展创建工作,并认真巩固,同时,这项工作不断向乡镇延伸。

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开展四害密度监测和四害孳生地等基础调查。全省各地爱卫办积极按照全国爱卫办《四害密度监测方案》开展四害密度监测,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中国 CDC《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密度监测,并有序地开展杀虫剂抗性监测,不断完善基础资料,为制定科学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城乡四害密度基本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病媒传染病发生率大幅下降。在长期的除四害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环境改造,四害的密度已经能基本控制,危害已经大幅度减轻,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基本呈偶发或散发状态。

6.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除四害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除四害工作的重点、需求、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调整的要求。对此,近几年,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对于四害危害的评估、控制效果的绩效评估、市场化运作等方面都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工作策略的调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促进除四害工作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开展下去。

四害是活的,要把四害控制好,不给人类带来灾难,需要我们做多方面的工作,60年的除四害工作,有巨大的成绩,也出现过一些不妥当的做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调整提高。

抓改水 建新厕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一、农村改水改厕的回顾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农村居民长期以大口井、手压泵、雨水收集池、河流、山塘及村边小溪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导致多种介水疾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农村人口的健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农村的饮用水问题。我省在全国爱卫会的部署和指导下,广泛开展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卫生防病角度出发,结合消灭血吸虫病、肠道传染病等,开始抓以改善农村供水方式和供水水质为特征的农村改水工作。鉴于当时当地环境水体的水质、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农村实际的用水方式所限,不同时期的农村改水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实行分塘用水和在溪流中分段用水;60年代,结合副霍乱防治工作而探索多种形式的改水,平原地区以小型家庭灶边井为主,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始建筑雨水柜,山泉水、溪涧水引流式的管道供水;70年代,以农户独家独用的打井或建插管井,或采取有一定净水工艺的“三池一塔”式的管道供水的小水厂为主。1978年,为有效控制介水传染病及减少疾病的传播因素,国务院发出《关于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爱卫会和卫生部门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活动,首次以系统工程的理念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我省开始建造有一定供水规模的农村自来水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迫切要求改善饮用水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问题。1981年9月,省政府转发了省爱卫会、卫生厅《关于改善农村饮水和卫生条件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希望各市、县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做出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期分批地解决农村饮水卫生问题”,并首先搞好沿海及平原水网地区的36个县、市。

1983年9月,省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1981—1991)”活动,要求各级政府把农村改水作为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事项来抓,并争取到首批“世界银行贷款 -中国农村供水项目”支持,有关项目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自来水厂建设。自此我省农村改水,进入适度规模、有一定净水工艺的农村自来水厂为主的建设阶段,并尝试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营操作。1983年成立了专门机构——“浙江省爱卫会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各有关项目市、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大大加快了农村改水工作的进程。

自1985年5月9日签约至1991年6月30日项目执行完毕,我省获得8300多万元世界银行特别提款权(SDR)无息贷款,在德清、余杭、慈溪、乐清、金华五个项目县共建成水厂390座,使1776个村的161.22万农民用上自来水。1989年起又将还贷资金扩大到33个县(市)进行周转,增加了124.25万人受益。借助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我省乡镇自来水厂建设,向具有一定规模、制水工艺相对完善,并朝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逐步推进,同时促进项目法人制、施工监理制、材料招标制、财务监管制的形成,我省农村自来水厂在规模、规范和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总投资3900万元的乐清柳市项目水厂于1991年建成,日供水3万吨,解决了8个乡镇32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1986年10月30日,全国爱卫会在宁波市首次召开“全国农村改水工作会议”,这是我国农村改水事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全国爱卫会主任廖汉生主持会议并发表了“农村改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的讲话,全国爱卫会副主任崔月犁作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用改革的精神促进农村改水‘七五’规划任务的完成”的工作报告。

90年代,我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农村改水工作的领导,把农村改水纳入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改水资金投入,农村供水事业有了较快的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位于全国前列。以乡镇为中心的正规水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城乡一体化区域供水也逐步形成发展趋势。90年代后期,我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饮用水卫生需求的实际情况,农村改水的工作重心从建设自来水厂为主转向综合管理为主,从改水进度为主转向提高水质为主,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改水适宜技术的研究和评价工作。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国家首脑郑重承诺,到2015年前将无法获得洁净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人口减少一半(联合国《千年宣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和水质卫生监管。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并列入省政府确定的“五大百亿工程”实施内容。工程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体系,基本解决我省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2004年,根据国务院的部门职能分工,省政府对农村改水职能进行调整,省爱卫会负责给水工程建设的卫生学评价、水质卫生监测及技术指导,省水利厅负责农村供水水源和给水工程建设。

我省在大力发展农村自来水的过程中,坚持建设管理、水质监测和技术指导并重。为使我省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步建立全省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省已经形成了以省市县爱卫办为网络的农村改水管理和技术指导体系,以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网络的水质监测体系。从2003年开始,我省已将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纳入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2005年在全省11个市26个监测县设立监测点,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收集饮用水水源类型、取水方式、饮水消毒等基础数据,开展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监测,掌握了我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现状。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我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这些数据的获得,对于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的动态变化,指导农村改水规划和策略的制定,预防和应对农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以及预防介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省农村改厕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结合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和肠道传染病,重点实行粪便卫生管理。根据粪便厌氧发酵原理,在农村推广粪缸加盖、三格式化粪池、三联通沼气池等形式。

90年代初期,我省德清县试制成功家庭小三格化粪池厕所,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农村改厕的主要推广模式之一。期间,正值我省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工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建设、土管及文明委等部门紧密配合,在大力清除露天粪缸、简陋棚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行小三格化粪池家庭厕所、沼气式家庭厕所以及联户公共厕所等,有些尚无条件全面改造户厕的村庄,也成立环卫组,挨家挨户倒马桶,将粪便集中于大型化粪池。在改厕进程中,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2005年我省局部地区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各地更注重改厕中的粪便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村镇环境整治进程加快,市郊农村家庭厕所的粪便污水逐步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沼气池作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在农村集镇及禽畜饲养场(户)中推广应用;一些地方还发展无动力厌氧湿地处理系统,推动了农村粪便污水走上循环式生态处理轨道。

几十年来,我省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始终坚持“政府领导,社会支持,民办公助,多方筹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始终坚持爱卫会的协调职能,各成员部门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使农村改水改厕这项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能够健康发展。

二、全省农村改水改厕现状

(一)农村改水动因

浙江农村以自来水建设为主的大规模集中供水活动,是从1980年起逐步在全省推广开来的。50年代到70年代初开展的群众性改水活动,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大多采取对地表水修建一些简易的滤池等措施,对于预防肠道传染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在1979年,全省农村能吃到自来水的仅十多万人。很多农村饮用河塘水成习,不少用大口井、庭院井、灶边井,但因水层浅而易污染,加上管理不善,许多井水质不好。全省介水肠道传染病发病人数高达68万多例,甚至出现死亡病例。卫生防病的严峻形势,使各级爱卫会和卫生部门主动承担了牵头组织和具体实施农村改水的重任。

1980年,德清县当地群众和卫生部门在总结以往改水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山坡修高位水池接管引流,在河边建“三池一塔”(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水塔)用水泵供水,因地制宜建设小型自来水厂。继而又出现金华县农村建自来水的典型。德清县、金华县的探索和创新启示爱卫会和卫生部门,通过一系列的关于社会、经济、卫生及工程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从而下决心组织力量,推广农村自来水。这些因地制宜的经验和做法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要求各地把农村改水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关心群众的大事抓好。此后财政、计划部门每年度安排200万~250万元经费和数千吨钢材水泥,城建、农业、水利、轻工等部门也从多方面予以协作配合。农村改水也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拥护,当地群众为办自来水厂奔走相告、集资出力,不少乡村为兴办自来水,把原先计划盖办公楼、大礼堂、或者买彩电、自行车的钱都拿出来,群众还把卖鸡蛋花生、砍柴挖藕换来的钱筹集起来。基建需要材料,大伙就组织起来挑黄沙、开石片、烧砖头,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改水工作。从1981年到1989年,我省已兴建农村自来水厂2.6万多座,使1880多万人饮用上自来水,自来水受益率达到52.09%。随着农村改水普及率的激增,农村改水服务性机构也应运而生,全省县、市农村改水指导站、改水服务站多达50多家,它们绝大多数不占编制、自食其力,自负盈亏,尽力为乡村水厂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物资采购等服务。50年代农村饮用水旧貌

(二)农村改水主要形式

我省在农村改水方面除了注重防病和覆盖率不断提高外,在做法上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水源条件、供水范围和经济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自来水建设方式。总的原则是在保证水质、水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以降低基建造价和运营成本。如在山区,根据其经济基础薄弱、集资难度大、居住分散、水源污染较少等特点,利用山泉水建造简易小型自来水厂,有条件的地方建适度规模的水厂,并将单家独户的小口井、手压泵、大口井改善等作为改水的补充形式,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实施联网供水。

自来水建设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自流式自来水(利用山泉水、山涧水、溪水等,往往以重力流为主);二是水塔式自来水(平原地区有沉淀池、滤池、清水池等净水或调节构筑物);三是高位水池式自来水(丘陵地区,以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为水源,或经过沉淀滤池,以高位水池的重力流供水方式为主)。在发展自来水的同时,我省也注重其他形式的改水,如改良大口井、手压机井、坑道井、雨水柜工程,使更多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得到改善。为加强对农村水厂(站)的运行管理,省爱卫会改水办制定了一系列改水工作管理条例和考评办法,重点是把好农村水厂规划设计和建成投产中的水源、工艺、运行检验关。

(三)农村改水改厕受益现状

我省农村改水包括自来水、山泉引流、各类水井、雨水收集等类型,自1981年起以自来水为主导推广形式,自来水建设在农村改水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到2010年底,全省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3503.27万人,农村改水受益率从1981年的7.97 % 提高到2010年的97.15 %,全省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3364.22万人,农村自来水受益率从1981年的6.84 %提高到2010年的93.29 %。饮用手压机井、雨水和其他形式的受益人口共220.8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48 %。表1 我省农村改水进展情况

2010年在40个县(市、区)1000个监测点开展的国家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监测样品4973份,饮用水总合格率为46.72 %。

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总户数为1163.48万户,建有卫生厕所1034.7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8.93 %,建有无害化卫生厕所898.28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7.21 %。三格式化粪池、双瓮漏斗式、三联沼气式、粪尿分集式、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和双坑交替式厕所普及率分别为73.89 %、0.91%、2.51%、0.75 %、8.71 %、0.03 %,其他类型卫生厕所占13.19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31243个行政村,建有公共厕所的村15127个,共建有公共厕所55364个。表2 我省农村改厕进展情况

(四)农村改水改厕经费投入情况

改水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村自来水建设。1981年全省一年投入4000万元,到2010年,一年的投入达19.20亿元,20多年增加48倍,显示我省农村改水从村级兴办小型、简易供水设施向城镇化规模、正规水厂发展的历程。

从1981年实施农村规模改水到2005年,我省用于农村供水累计投资81.81亿元。我省“六五”至“九五”阶段,农村改水资金政府、集体、个人的投入比约为1∶5∶4;在“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近40亿元,三者投入比约为2∶5∶3。“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投资达85亿元,三者投入比例约为3∶2∶1,政府、集体、个人的投入结构比的变化,表明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表3 1981—2010年全省农村改水投资情况

在农村改厕资金投入方面,1990年,为推动10个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开展改厕工作,省财政拨出50万元,带动地方政府及农村集体、农户共投入120万元,全省农村建起家庭小三格卫生户厕3000座。农村用上类似城市的抽水马桶和小三格卫生户厕,对于富裕起来的农民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十五”期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农村改厕经费100万元左右。据2001—2005年统计,全省农村改厕工作共投入18.2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助3.52亿元,集体投入6.83亿元,农户出资7.8亿元。政府、集体、个人的投入结构比约为1∶2∶2。“十一五”以来,各地纷纷把农村改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全省农村改厕力度明显加大。2007年,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对我省农村改厕项目按照每户250元标准对1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进行补助,2008年提高到每户300元标准建设1.4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有效推动农村改厕进程,引导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2008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改厕列入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四大项目之一,每年投入8000万元,在3500个待整治村(包括宁波)建造46.55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有一座公厕。2009年以来,国家把农村改厕列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2011年三年共安排我省853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28.445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十一五”期间累计改厕投资39.5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10.54亿元,集体投入11.47亿元,个人出资16.91亿元,政府、集体、个人投入结构比约为2∶2∶3,政府投入所占比重有了显著增加。

三、农村改水改厕主要成效

改善农村饮用水和厕所卫生状况,是农村居民应享有的基本卫生条件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治本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省农村改水改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卫生防病效益

农村改水改厕阻断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的逐年上升,明显改善了农民饮用水水质和卫生条件,地氟病、副霍乱、伤寒、血吸虫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使我省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农村改水改厕是一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治本之策。

我省肠道传染病在1980年处在一个发病高峰,不但痢疾发病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