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9:00:52

点击下载

作者:于雅婷 孙平

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

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作者:于雅婷,孙平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553743639本书由北京含章行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望面观手,把握健康很容易

中医面诊和手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认为,人体的局部和整体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即身体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诊病时,通过观察五官、手掌等就可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

面部络脉丰富,为脏腑气血之外荣,经脉之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区,而脸面就是脏腑的外衣。面诊就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神、色、形态等的变化,进而判断五脏六腑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

通过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的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诊察面部,可以探知相关脏腑的疾病,并采取恰当的诊疗措施,及时进行诊疗、医治,祛病强身,从而获得健康美好的生活。

手是人体全身脏腑器官的完整缩影,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均可在手的某些部位上得以体现。《灵枢》中有诊鱼际纹路之法及爪甲诊病法;唐代王超《水镜图诀》中介绍过小儿指纹诊病法。此外,手部还有大片的病理反射区,是神经的聚集点。一只手正反面有70多个病理反射区和治疗穴位,临床实践证明,对这些穴区进行刺激可调治近百种疾病。

近年来,面诊与手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还出现了众多面诊、手诊医学专家。面诊、手诊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这种方法诊断准确率高,能及时发现病情,而且不论肤色人种,一律通用,既无须任何仪器,又无创伤、无毒副作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诊察。

随着手诊法一同兴起的手疗法,是一种无创伤、无副作用,随时可以进行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的特点,符合老百姓对治疗方法“简、便、廉、验”的要求,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广为流传。

经络穴位治疗也是中医学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之一,根据刺激手段的不同,可分为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其中最简单、最常用的要数按摩疗法。按摩疗法入门简单,不需要理解艰深的知识,也不需要使用专业的医疗器械,而且对鼻炎、头痛、腹痛等一些常见病有较好的辅助效果,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本书首先介绍了相关的面诊、手诊基础知识,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为初学者打开了大门。然后,详细讲解了多种常见疾病的面诊、手诊方法,让读者可以学到简便实用的诊病技巧。同时,还详细讲解了常见疾病的手疗法和穴位疗法。另外,针对每种疾病的治疗,还特别配备了养生保健的药膳方剂。这些都是本书的亮点,即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均内容丰富且方法多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诊治方法。

本书将详尽的图示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阅读时,读者可以更直观地参照图示来对照自身面部、手部的变化特征,诊断自身病痛,有效去除病灶,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一本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读物,通俗的语言与易学好懂的例证,适合各年龄段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希望本书可以成为您和家人以及朋友健康路上的好伙伴,衷心地祝愿您一生健康、平安!阅读导航

本书的版块内容较多,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在此特别设置了阅读导航这一单元,对内文中各个部分的功能、特点等做逐一的说明。

常见疾病

列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疾病,方便读者查找

相关名词

对本页出现的生僻名词进行详细的解释,便于读者理解。

疾病诊治

从面部特征和手部特征两个方面介绍诊断疾病的方法,从手疗法、穴位疗法、药膳调理法3个方面介绍治疗疾病的方法。

防治小贴士

提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饮食、心理、运动等方面。

药膳调理法

借助药膳调理身体,既能祛病强身,又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观面诊病+观手诊病

通过图例的形式说明出现各种疾病时,面部的临床表现,以及手掌的各种变化,使读者观察更为便利。

防治方案

①手疗法。指出防治病症的手疗法,读者可按此方进行疾病的自疗。

②穴位疗法。指出防治此病症可按摩的穴位,以及穴位的取穴技巧。

③饮食调养。治疗和预防疾病,关键在于饮食调养。

取穴技巧

文字描述和图解相结合,阐述找到每个穴位的窍门,让读者方便准确地找到相应的穴位。面部脏腑分属《素问·刺热篇》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说:“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若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可将整个面部分为五个部分:鼻——明堂,主脾;眉间——阙,主肺;额——颜,主咽喉;颊侧——藩,主大肠;耳门——蔽,主肾。

心理压力区

反射区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

找位技巧

将眉毛至发际的区域三等分,最上面的区域即是。

诊断

如果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此处与面部颜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大。

如果此处长斑,说明心脏可能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可能先天不足。

心脏区

反射区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

找位技巧

在两眼角之间画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就是。

诊断

如果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说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或血液黏稠。

如果此处出现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

头面区

反射区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

找位技巧

在额上1/3处画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就是。

诊断

如果此处出现很深的竖纹,并且部分发红的话,说明此人可能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有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好、心悸、烦躁等症。

肺区

反射区在两眉端连线的中点

找位技巧

将鼻梁中线向上延长,在两眉毛之间画线,交叉点就是。

诊断

若此处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可能有疾病或呼吸不畅。

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说明此人可能有咽喉炎、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

胸乳区

反射区在目内眦稍上方

找位技巧

目内眦垂直向上,至眉毛之间的位置就是。

诊断

如果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可能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有胸膜炎;如果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可能有乳腺增生。

肝区

反射区在外耳道与鼻中线交叉处

找位技巧

两外耳道口连线,与鼻中线交叉点就是。

诊断

如果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的话,说明此人肝火旺。

如果此处有痣,且眼球发黄,面色非常黄,说明此人可能患有乙肝。

胆区

反射区在肝区的外侧

找位技巧

肝区的两侧,鼻的边缘处就是。

诊断

如果这一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可能有了轻微炎症。

如果此处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可能是胆结石。

肾区

反射区在颊部,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交叉处

找位技巧

从太阳穴处垂直向下,与两耳垂之间连线交叉点就是。

诊断

如果这一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斑,说明此人可能肾虚,容易怠懒,会有腰背及腿部酸疼。

如果这一部位有很深且很大的斑,极可能是肾结石。

膀胱区

反射区在鼻下人中处的鼻根部位

找位技巧

将人中与鼻根部位三等分,上面的部分就是。

诊断

如果这一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疮等,且伴有小便赤黄、尿频、尿急等症,说明可能有膀胱炎。

如果此处发红,但尿不频不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说明可能有鼻炎。

脾区

反射区在鼻头

找位技巧

肝区下方的鼻头处就是。

诊断

如果此处发红或有酒糟鼻或鼻头肿大,说明可能脾虚或脾大,一般会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

如果此处发黄,也是脾虚,会有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症状。

胃区

反射区在鼻翼

找位技巧

脾区的两侧,两鼻翼处就是。

诊断

如果此处发红,可能是胃火过盛,易饥饿、口臭。如果这一部位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

如果鼻翼部青瘪,一般是以前有胃痛,形成病根,可引起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

小肠区

反射区在颧骨内侧,肝胆区的水平线上

找位技巧

肝胆区的水平线上,颧骨内侧,眼睛下方就是。

诊断

如果这一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说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可表现为大便溏稀或一天两次大便。

大肠区

反射区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

找位技巧

在两外耳道口之间画线,沿目外眦位置垂直向下画线,交叉点就是。

诊断

若这一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两天大便一次。

如果这一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说明此人患有便秘或痔疮。

生殖系统区

反射区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

找位技巧

嘴唇周围就是。

诊断

如果女性嘴唇下面有痣、痦子,下巴发红,而肾的反射区比较光洁的话,说明此人子宫后倾,腰部易酸痛。

如果女性嘴唇四周有痣、痦子,且肾反射区不好,或女性的嘴唇四周发青、发乌或发白,且肾的反射区也不好,一般都说明此人性冷淡。手掌脏腑对应图十四条常见掌线示意图手部反射区第一章认识面诊与手诊

中医面诊和手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认为人体的局部和整体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即身体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诊病时,通过观察五官、手掌等就可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本章对面诊和手诊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其中包括:什么是面诊、面诊的理论依据、头面部的脏腑反射区、面诊的要点、什么是手诊、手诊的理论依据、手疗和手疗的基本操作方法等。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呈现出的各种特征来确定这个人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因此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什么是面诊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呈现出的各种特征来确定这个人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因此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本节名词

①脏象学说

又被称为“藏象学说”“脏腑学说”。脏象是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②辨证论治

辨证一般是指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病症的性质。论治,又被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观察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来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皮肤、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根据脏象学说①的理论,内在的五脏,各自与外在的五官七窍相连,是人体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通道。所谓五官,是指眼、鼻、口、舌和耳,它们是五脏的感受器。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窍,即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和口。五脏的精气通于七窍,头面部能直接反映人的身体状况。因此,每当人体有潜伏的病症时,头面部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变化。

中医中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②服务的。而面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通过对头发、面部、五官的形色等方面的观察,从中获得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情况,成为辨证和论治的一种依据。“有诸于内,必行诸于外”是中医学朴素的辩证法。所谓“相由心生”是由于脏腑与面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都会表现在头面部的相关区域,所以头面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疾病欲来神色变”,身体的变化过程,无论是从健康到生病,或是由病态到慢慢康复,其转变大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一定会出现某些征兆。正如《望诊遵经》所说:“将欲治之,必先诊之。”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认真地观察人的五官七窍,发现其中的细微变化,及早采取措施,便可趋吉避凶。面诊流程

面诊流程图

面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人的面部形态、颜色、神态等的变化,来搜集所需要的诊断信息。

面部八卦与五脏反射区的分布

古人将人的面部与乾、坤、坎、离、兑五卦对应,又与人体脏腑对应,作为望诊的依据。中医学认为五官端正、轮廓分明、光泽有神是健康的标志。面诊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是面诊理论形成的代表作。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都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本节名词

①心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于全身的作用。

②手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分布在手臂的外侧,属表,由手走头,所以叫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指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分布在腿的外侧和后侧,属表。其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心主血脉①,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②皆上行于头面,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中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感观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体内脏器的变化,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全身病变也可在局部,如头发、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反映出来。因而望诊人体各部位的形态、气色变化等,可以判断出内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这就是面诊的基本理论依据,其相对较完善的理论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形成。

面部变化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肤薄嫩,处于人体的最高处,色泽变化易于外露,所以在望诊中也最容易把握。

观察人外部的异常,可以探知人体内部的变化,进而判断人体内部脏器可能发生的病变。即《黄帝内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元代医学家朱震亨所说:“沃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体的变化过程虽然多循序渐进且缓慢不易察觉,但是都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五官,以发现其细微的变化,进而探知变化发生的原因,从而避免疾病的恶化。面部与人体的对应

人的头面是许多经脉的汇聚之地

人体许多经脉都上行至头面部,人体经脉运行自如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所以,观察人的面部可以作为诊断脏腑病变的一种手段。

面部与人体的对应

人体面部与全身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身体各部位的变化。下图所示为面部侧面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另一面与此面对称。头面部的脏腑反射区

面部可以反映身体各部位的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又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清朝医学家陈士铎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本节名词

①热病

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冬天受寒,到了夏季因时令之热而发的疾病;二是指痘疮,即天花的古称;三泛指一切急性发作,以体温增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②眦

指眼角,即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

③薄泽

诊断学名词,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

脏腑在面部的反射区《灵枢·五色篇》中将人的面部比喻为一座宫廷院落,鼻居中央,地位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形象化地予以想象:眉间称阙,额称庭(颜),颊侧称藩,耳门称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这是面部脏腑分布的总规律。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均有对应关系:庭候首面,阙上候咽喉,阙中(印堂)候肺,阙下(下极)候心,下极之下(年寿)候肝,肝部左右候胆,肝下候脾,方上(脾两旁)候胃,中央(颧下)候大肠,挟大肠候肾,明堂(鼻端)以上候小肠,明堂以下候膀胱、子宫处。《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并说:“热病①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然这是从热病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后世医家,已把它扩展推广到对一切疾病的望诊上。《灵枢·五阅五使》中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所谓阅,是见于外而历历可察之意。据此,喘息鼻张是肺病,眦②青者是肝病,唇黄者是脾病,舌卷短而颧赤是心病,颧与颜黑是肾病。肾开窍于耳,当为耳黑。临床上,可以将此作为望面色的补充,且可据五脏与五体的联系,以诊断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例如《灵枢·卫气失常篇》中说:“色起两眉薄泽③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面部反射区《黄帝内经》对面部的分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把人体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反射区

人体面部是一个全息图,不仅脏腑在面部有分布,人体各个器官也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面部。本节名词

①八廓

历代中医中的眼科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或方位),名为八廓。一般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代表它们的八卦来命名。即天(乾)、水(坎)、山(艮)、雷(震)、风(巽)、火(离)、地(坤)、泽(兑)。

②太阳病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都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两类。经证是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眼与脏腑的分属《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可以说目为肝之官,心之使,阴阳之所会,宗脉之所聚,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气之清明者也。总之,目与五脏六腑、经络筋骨、精神气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眼睛探察五脏六腑的变化,对某些病症的诊断,具有见微知著的意义。

眼为筋骨血气肌肉之部《灵枢·大惑论》认为,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此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筋骨肌肉气血,又分属于五脏,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秘传眼科龙木论》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并以此检测相应脏腑的病变。

眼为五脏六腑之部

据《黄帝内经》所述,因肝属风主筋,所以黑睛被称为“风轮”,属肝与胆;心主血脉,故内外眦的血络被称为“血轮”,属心与小肠;因脾主肌肉,所以眼睑被称为“肉轮”,属脾与胃;肺主气,其色白,故白睛被称为“气轮”,属肺与大肠;因肾属水,主骨生髓,所以瞳被称为“水轮”,属肾与膀胱。另有八廓①之说,以八卦方位分别对应脏腑。

眼为经络阴阳之部

据《黄帝内经》记载,直接与眼有联系的经脉有: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手少阳、手少阴,足厥阴,任脉、督脉、阴阳跷脉。经筋则有: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手少阳,且太阳为上睑,阳明为下睑,少阳结于目眦为外维。据《灵枢·论疾诊尺篇》载,赤脉从上向下者,属太阳病②;从下向上者,属阳明病;从外向内者,属少阳病。又据《灵枢·热病篇》载,目赤从内眦始者,属阴病。《灵枢·大惑论》认为,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眼睑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眦为阳,内眦为阴。眼与脏腑的分属

脏腑在眼的分布

眼睛之所以能辨识万物,原因在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地注入眼睛,就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脏腑在眼睛的分区如图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