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候绽放的时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1:04:20

点击下载

作者:(日)渡边和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静候绽放的时光

静候绽放的时光试读:

前言

虽说我是修行之人,却也有撑不下去的日子,和不能入眠的晚上。每当此时,我便安慰自己,让自己冷静。不知何时,我习得了能让自己的心稍稍安稳的方法。

三十多岁时,我出乎意料地被派往冈山,第二年被任命为大学校长。心慌意乱时,一位传教士赠给我这样一首英文短诗:

Bloom where God has planted you.(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

诗中继续写道:“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要绽放,让生命满载欢笑,让福祉传播四方。”“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

在所在的地方活出自我,那种“有人守护着”的安心感就一定能让起伏的心平静下来。

当然,也有拼尽全力也无法绽放的日子。这时,就深深地向下扎根吧。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的心带来哪怕是一点点的安宁。第一章聆听自己的声音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幸福

快到三十岁时,我决心加入修道院,并在修道会的安排下去美国修习。修习结束后,又按照修道会的指示考取学位,35岁时回国。再后来,修道会派我去位于冈山的圣母清心女子大学任教。任教的第二年,这所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匆匆离世,出乎意料地,我被修道会任命为学校的第三任校长。那时我36岁。

我从小在东京长大,冈山对我来说,是一块充满未知的土壤。更何况,学校的第一任和第二任校长都是年过七旬的美籍老先生。一来我并非毕业于这所大学,二来我的年龄还不及前任校长的一半,对于修道会的决定,不只校方感到惊讶,就连我自己都陷在震惊与困惑之中。

尽管觉得勉强,但在那时,修道会的命令谁都不能忤逆。我只能把这看作“神的旨意”,硬着头皮走马上任。

初来乍到的城市、毫无准备的任职、考验阅历的任务接踵而至……这一切与我想象中的修道生活相去甚远,不知不觉中,我竟成了“委屈一族”:“没人愿意和我搭话”,兢兢业业却“得不到一句安慰”“换不来一个理解”。

我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认真考虑该不该退出修道院。正当此时,一位传教士送给我一首英文短诗。诗的第一句,便是“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

那位传教士大约是听说了我来到冈山这片陌生的土地,又不得已被架上校长的位子这件事。也许是我苦不堪言的样子让他于心不忍,他才将诗送给我的吧。

这首诗改变了我。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任由外界左右自己的幸或不幸——这样的我只配成为环境的奴隶。我下定决心:既生而为人,无论身处何方,我都要做环境的主人,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花。

传教士赠我的诗告诉我,“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诗的下文是这样的:“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要绽放,让生命满载欢笑,让福祉传播四方。要绽放,证明神指引了最宝贵的土壤。”

就这样,我告别了那个“委屈”的自己。我主动向学生问好,做一个面带微笑、温雅有礼的人。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职员工和学生待我都变得热情而真挚。“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这一人生信条不仅影响了我,也感染了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

在圣母清心女子大学就读的学生中,同样有些人没能遂了自己的心愿。我告诉这些情非得已的入学者:“你怎样把握时间,就相当于怎样把握人生。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吧!”也许因为话中包含了我的亲身感受,学生们立刻就心领神会,产生了共鸣。

结婚、工作、育儿,或许这一生中出乎意料的事太多太多,即便如此,也请你面对困难,努力“开花”。

但也有时,我们拼尽全力也无法绽放。有时候我们遭遇狂风暴雨,有时候阳光太过暴烈。这时也不必勉强自己,好好利用这段日子,深深地扎根,张开生命的脉络,为了下一次绽开更大、更美的花朵。

英年早逝的基督教诗人八木重吉有这样一首诗:

像神一样宽恕

我愿用胸口温暖世人投来的憎恨

把开出的花朵献给天父。——《安静的清晨》,“宽恕”

你的处境或许困难重重,或许残酷无情,或许荒诞不经,令你深恶痛绝。遭到信赖的人背叛,也会令人身陷泥沼。

有的人像摆放在花坛正中的花朵,备受呵护;也有的人上了年纪,大家都认为你不中用,可能会把你挤到墙角。即便如此,也请保护好你渴望绽放的心。

想要将万千感慨种在心田,向神呈上鲜花,苦难是必不可少的养料。因此,我愿满怀恭敬地接受命运交予的一切,微笑着灌溉出独一无二的花,捧成花束献给天父。

无论身处何方,请保护好你渴望绽放的心。

人无法选择境遇,却能选择生命的方式。

把握当下,用力活着。劳作即使拼命工作,也不要忘了休息“我只顾着伐木,忘了磨手中的斧子。”

这是一位实干家退休后发出的感慨,我把他的话牢记心间,引以为戒。这位实干家争分夺秒,一心希望自己伐木比别人速度快,木材比别人的数量多、质量好。待他终于从工作中松绑,才发现自己的斧子早已破旧不堪,刃口翻卷。为什么当时不适当休息一下,放缓伐木的手,好好保养自己的斧子呢?他悔不当初地说出了那句话。

无论得到的成果有多丰硕,若是作为斧子的自己在劳作中身心俱损,这一切就只能说是本末倒置。“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这不禁让我想到救世主耶稣的教导。

在《大言海》中,对“暇”的解释并不是类似于“leisure”的闲暇,而是解作“日间”二字,即被阳光照射的空间。当我们的心被工作填满的时候,就没有空隙留给阳光了。像“忙”这个字一样,忙碌伴随着一种危险,可以让闲适消失、让心死亡。

在任圣母清心女子大学校长时,偶尔会有学生敲门走进办公室。我疲于工作时,明明该向学生问候“欢迎你来”,脱口而出却变成了“什么事”。学生留下一句“没什么要紧的事,只是想和您聊聊”便转身离开。不知有多少次,我望着她们的背影,轻声说着“对不起”。

劳动很了不起,但我们不能成为工作的奴隶。希望大家时刻记得擦亮自己的斧子,永远不忘犒赏自己娴静的初心。

劳动很了不起。但人不能成为工作的奴隶。你看得清自己身边的环境吗?

如果心不宁静,你就无法善待自己,

也不能善待他人。托付任何人都无法独自生存

人都是不完整的、弱小的,没有谁能一肩挑起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将一部分托付给别人,拜托他们帮自己分担。

我从小好胜心就强,不愿向别人低头寻求帮助;再加上幼时家教严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深植于心,很不擅长托人办事。

这样的我,在36岁那年突然被任命为四年制大学的校长,本就年轻,又经验不足,必然吃了很多苦头。因为要从事管理类的工作,就必须分清该将什么托付给他人、托付到什么地步,自己又应当做什么。

自那以后,一直到85岁的现在,我一直继续着管理工作。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有关托付,我也学到了很多。

其中的一个要领,就是在托付他人时,必须信赖对方。还有一点,托付绝不是交由对方包办,应当给每个重要的步骤把关,让对方知道你将事情托付后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最重要的是,当你托付的事情有了好的结果,要将成绩归于对方:若事情没能办好,则要勇于承担责任。

这些年的工作还让我懂得,为了培养参与意识,有时即使是自己想做的事,也要托付给他人完成。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向神请愿时也是如此。要信任神的力量,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待一切开花结果时,请把它们当作神的旨意,无论好坏都谦虚地领受。

好的荣耀,要归于对方。坏的结果,要自己承担。

托付,是向对方道谢,也是对自己负责。迈向未来难熬的日子过去,终将笑出声来

有人说,人生就像学校,在这座校园中,不幸是比幸运更优秀的教师。恐怕每个人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吧!

换句话说,如果把优于现状的状态称为“发展”,那么至少就人生而言,与一帆风顺相比,跌宕起伏、品尝失败和挫折、在困苦中重整身姿的时刻显然更具有发展的可能。

不知不觉中,我与女校的大学生们结缘,至今已度过了近五十载光阴。在这当中,多次耳闻学生自绝性命这种悲伤之事。每次,我都感怀逝者的苦楚,为她们祈祷冥福。同时,我还会这样告诉我的学生们:“痛苦到想要死去时,请告诉自己‘觉得难受,那就再活得久一些试试看’。”若已经站上痛苦的山顶,后面一定会是一段缓坡。而那跨越尖峰时体会的痛楚,会使人变得强大。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诚然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巨大灾难。地震大大改写了日本未来的发展蓝图。在生活中,对于那些失去家园和家人、因公司尽毁或倒闭而失去工作的人们来说,“发展”这个词,似乎已经遥远得模糊不清。

可尽管如此,也请不要认为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路已经被这场灾难阻拦。不要向后,请向前看:正是这场灾难让新的知识成为必需,迫使人们变革已有的思考方式。我相信,从长远来看,这场灾难也一定与未来的发展紧紧相连。

苦难的尖峰,一定连着缓坡。

人拥有能够翻越任何艰难险阻的力量。

越是跨越困苦,就变得越坚强。接受现实上天不会给我们无法应对的考验

这世上若有能平复烦恼的方法,我也想要学一学。生而为人,正是要与各式烦恼相拥。不可能有谁的人生是无忧无虑的,无法如愿也是正常。甚至可以说,能感到烦恼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请务必将它当作人生的前提。

不过,有些烦恼是无法改变的,有些却可以改变。例如我的孩子天生便有残障,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我的孩子却做不到。“为什么只有我的孩子……”——类似的想法盘踞父母的心头,心酸难耐。可不管怎么难过,孩子的残障都无法去除。苦楚无计消除,事实无从更改,但我们却可以改变面对孩子的方式。

是把孩子当成包袱,每日活在苦恼中呢?还是认为“我能养大这个孩子,他是上天要我代为抚养的”呢?看法不同,人生也会大有不同。

当然,“接受”本身是很不容易的。接受事实往往需要克服很大的障碍,但总为无法改变的事情烦恼也毫无意义。想要往前走,就要勇于接受眼前的现实,专心去考虑该怎样面对。接受烦恼,同时前行,这才是应有的人生之道。

现在,请把心中大片的烦恼整理一下。无法改变的现实就不要去管了。硬要改变,只会让心疲惫不堪。既然如此,不如试着改变面对苦累的心态。即使烦恼无计消除,活下去的勇气也一定会出现。

现实若无从更改,不如试着变换面对苦累的姿态。

疲于苦累之前,先试着换个角度思考。

角度变了,即使烦恼无计消除,

勇气也会在心中萌芽。光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光对人十分重要。可以说,人类得以维持生计,都是因为有光。如今的我们,从出生起就认为光的存在是理所应当,于是稍有不顺,便抱怨世道黑暗或人世不公。可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古人为了读书学习,只能囊萤映雪。

稍有不顺就不停抱怨。我们总是轻易地认为,其他人理应带给我们光明,而“心灯运动”的座右铭“与其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则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能将幸福交由他人手中,唯有自己主动追求,才能将它握在手心。

总容易被现今社会忘却的,是自己动手将世界变得光明的积极性。亚西西的方济各也在“和平的祈祷”中祷告道“主啊,请帮助我、指引我,教我能给黑暗的地方带去光亮。”

脸上挂着明亮的笑容,这会成为一种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和平。

对犯下罪过而不得不处在黑暗中的人类来说,基督是一道光,是神赐予的、爱的光辉。《约翰福音》中记载,基督本是作为光明降临人世的,当时的人们却并不承认他。

我们都在神的提灯中分享着一份火种。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照亮世界一角的光。

只有自己积极主动,才能将幸福握在手中。

依赖他人得不到幸福。

让自己成为照亮世间的光吧。请求活得温柔,也纯粹

主被质疑。“你想得到什么?”“谦逊。”“除此以外呢?”“亲切。”“还有别的吗?”“无名。”“好吧。”

这首短诗的作者,是在冈山县一个叫作玉岛的地方做牧师的河野进先生。

河野进先生还是保育园的园长,和良宽一样是个天真无邪、能与小孩子们打成一片的人,每周日都会造访玉岛附近的长岛爱生园和邑久的光明园,为麻风病患者做礼拜。

为了感谢特蕾莎修女所做的努力,他收集点心和赠款,亲自送到加尔各答。除了做这些活动,他还是位诗人,留下了无数温暖人心、字字珠玑的诗歌。他不求名誉、权力和财产,唯愿活得像耶稣·基督在人间时一般。1990年,他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6岁。

下面这首诗,也是我喜欢的一位老师的作品。

困惑时请记得

用过之后马上便被遗忘的

抹布

缩在厨房的一隅

不求回报

夜以继日地愉快劳作

我想成为抹布“你们祈求,就给你们。”这是《圣经》中的句子。那么,我们应当祈求什么呢?

我们都想祈求自己身体健康、事业成功、问题得到解决。河野先生的诗教诲这样想的人们,应当祈求自己活得像基督一样。

去祈求。这样才会被给予。

不要总被私欲捉弄。

把自己想得到的赠予他人吧。神的呼唤倾听良心的呼声

据《圣经·旧约》记载,神曾多次召集预言家们,向他们显示将要发生的事。《圣经·新约》中,基督呼喊道:“请跟在我身后”,于是有十二名门徒响应他的号召,跟随基督而行。圣保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听到“扫罗、扫罗”的呼喊声而心回意转,成了一名伟大的使徒。

可以说,成为祭司、修道者的人们,都是这样听从了神的呼唤后走上征途的。如今,神依然在每日的生活中呼唤着人们。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诗:“这是陛下的命令。”

语毕,将手伸进铁桶。“谁是陛下?”“我的心。”

也许,诗中的人正在寒冷的清晨洗抹布吧。将手没入盛有冷水的铁桶,不把抹布拧干便不愿休止的心情跃然诗中。心里想着“真不喜欢”,却又对自己说着“但不这样做不行,因为这是陛下的命令”。

其实,这位“陛下”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劝诫正在叹气的我们,善事要做,恶事不可行。

神的呼唤就是这样,在我们犹豫是否要给列车中的老年人让座时、在我们考虑是否要撒谎时、在我们为是否该擦掉洒出来的水而举棋不定时,神会在你的耳畔低语。希望你能倾听这位“陛下”的命令,终其一生追随他的脚步。

在我们心中住着一位“陛下”,劝诫我们善事要做,恶事不可行。

苦恼、迷茫、困惑时,

倾听良心的呼声吧。笑在心中保持心中有笑容

我似乎懂得“面带笑容,心中哭泣”这句话的意思,不过“笑在心中”指的是怎样的状态呢?

八木重吉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愤怒时

我仍然要做美丽的我

哭泣着

哭泣着

我仍然要做美丽的我

这首诗中歌颂的“美丽的我”,或许就是心中有笑容的人。

三旬过半,被任命为四年制大学校长的我是个傲慢的人,以为教职员工和学生向自己问好是理所应当,遇上不这么做的人,就感到愤怒。

那个傲慢的我,在某天邂逅了名为“微笑”的诗后,发生了变化。诗的大意是,若没得到自己期待的微笑,不要感到不快,不如主动向对方微笑吧。因为笑不出来的对方,才是真正需要从你那里获取笑容的人。

我起初认为“这不公平”,后来也渐渐意识到这才是基督所希望的“把自己得到的快乐献给他人”,才是基督爱的教诲。我体会并践行了它。

然而,也有忽视我的微笑的人。为了不对这些人愤怒,保持美丽的自我,我决定这样想:“我刚刚的微笑已经放进了‘神的口袋’。”如此一来,就能从心底发出盈盈笑意了。因为保持了自身的美丽,我甚至觉得感激。

告诉自己:我的微笑已经放进了“神的口袋”。

不遂己愿的时候,

不要愤怒,试着转换自己的立场吧。第二章期许明天的光芒无愧于心问心无愧,心灵就会熠熠生辉

2011年3月,世界各国向遭受大地震袭击的日本捐助的物资纷至沓来。这些国家援助了受灾的日本民众,这是对我们这个重视礼节的民族的体恤。虽说如此,有些物资已被某些国家买断似乎也是事实。

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我拜读了自由学园创始人羽仁和子的著作,感触很深。当两个女儿打算去置备大米等生活必需品时,羽仁老师这样说:“没必要这样做,先用家里的吧。别人家吃不上米,我们家却做米饭的话,是不光彩的。”

这正是渴求美丽人生的人所说的话,也是正确理解“名誉”一词的人的想法。

若有些人说起名誉就认为是要赢得勋章,只想着获取威望和权力,那么他们的人生姿态绝不能算是美丽的。美丽的人生一定不是与金钱和物质相搭配的。

听说,特蕾莎修女第一次来到日本时,最让她吃惊的是日本的“漂亮”。街道、建筑、服装,一切的一切。但她也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在漂亮的家中听不到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感受不到夫妻间的关怀、看不到微笑的脸庞,那还是在印度的小房子里有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这样的人生更加丰盛。”金钱可以买来漂亮,却买不到美丽。美丽,是通过人生的气度、有节制的姿态以及对他人体谅的深浅养成的——总的说来,美丽就是我们心灵的光。“如若争夺,此会不足;如若分享,此有剩余。”——这是诗人、书法家相田光男先生的名言。

金钱买得来漂亮,却买不来美丽。

要肯与自己的心作战,才能获得心灵之美。价值观父母的价值观,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

一位母亲带着三岁大的孩子从正在进行水管作业的工人们身边路过,边走边告诉孩子:“多亏了叔叔们这样辛苦地劳动,宝宝才能喝上甘甜的水哟。跟叔叔们说句谢谢再走吧!”

又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从同一个地方经过。这位母亲这样对孩子说:“宝宝要是不学习,长大就只能干这种活哟。”

价值观就是这样由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第一位母亲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人与人需要相互扶持、对劳动心存感激的观念,第二位母亲则传递给了孩子对职业的偏见以及以学历论高低的价值观。

我的母亲绝非学富五车的人,但她清楚地告诉了我做人最重要的事情。

母亲未读过一次《圣经》就撒手人寰。回忆往昔,在她的价值观里,却处处体现着基督的重要。“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这是母亲常对性格顽劣的我说的话。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说是体现了基督的爱和关怀:“想让别人为自己做的事,也为别人做吧。”

母亲没有用命令的语气禁止我伤害他人,而是教我先使自己疼痛,成为一个懂得受伤后痛楚滋味的人。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践行显现,比语言更具感染力。

价值观在人的践行中显现,比语言更具感染力。

面对同一件事时,价值观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希望孩子们学到的,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母亲是一生的榜样

父亲对偷了文具被抓到的孩子说:“你真是个笨蛋。这些东西你想要多少,爸爸都可以从公司拿给你啊。”

孩子不会听父母和老师的说教,却会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以,孩子身边必须要有好榜样。也就是说,父母和老师必须努力让自己成为“想让孩子成为”的样子。

我的母亲只有高小学历。同父亲结婚后,她从乡下来到城市生活,随着父亲职位的攀升,母亲也在劳苦中修炼了作为妻子应有的涵养。

当母亲对她的孩子们说“你们也要努力”时,我们面对着她毫无反抗言辞,只默默跟在了她的身后。

母亲常借谚语教育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其中的一条谚语是:“能忍之事谁都能忍。忍他人不能忍之事,方为坚忍。”

母亲的确是个肯忍耐的人。她默默承受的辛苦,恐怕是我们都无法体会的。大家都能忍耐的事,算不上忍耐。她教会我们,只有能做到一般人无法承受、忍耐、饶恕的事,才配得上“坚忍”这个词。

在我85年的人生路上,母亲的教诲不知多少次鼓励了我。我曾在一次会议中蒙受相当出格的个人攻击,会议结束后有几个人对我说:“修女,亏了您笑着承受下来啊。”而这一切都是母亲的功劳。我在心中喃喃地向已逝的母亲致谢:“谢谢您为我做了好的榜样。”

孩子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说教,却能记住他们的一举一动。

教孩子无需言语,

只需诚实努力地生活。先思考,再感受,最后行动活着,就要成为独立的人

文明的利器的确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安逸”“快捷”,但另一方面,似乎也从人类身上夺走了“等待”“忍耐”“安静思考”等习惯。

几年前,NHK(日本放送协会)的一档特别节目中讲述了一位美国少年的故事。他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与他为伴的都是那些所谓的小混混。就这样,自己也失足服刑,那是他15岁时的事情。

刑期结束后,尽管他想着从今以后要过上正经的日子,却对生活一筹莫展。正当此时,一位流浪者来到他工作的地方和他聊起天来。“撞到东西的时候,是先反射性地做出行动,再去感受,接着才去思考——你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生活的吗?还是和这个顺序刚好相反?”

少年回答正是按照这个顺序生活,流浪者便说:“所以你现在才在这里。以后试着按相反的顺序生活吧。”

从这时起,少年便开始了与自己的战斗。无论面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先思考,再感受,之后才行动——即使屡战屡败,少年最终还是在这一顺序的反复中,步入了人生的正轨。

实际上,这种先思考,再有余裕地去感受,最后才行动的顺序,才是“独立的自我”的生活方式。罗马的天主教会编撰的小册子中,明白地记录着如下内容:“天主教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同时它也担负着培养品格高尚的人才的责任。这是天主教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因为培养人们的品格,是天主教学校的目标。”

先思考,再感受,最后行动。

思考是与自己的对话。

和自己谈谈,再决定如何行动。邂逅酝酿美丽的邂逅

现在,我与三所女子大学约两千名学生打着交道。每次课后,学生们都记下心得,向我倾诉她们的种种烦恼,比如对方不回邮件等得心焦、对异地恋的恋人抱有怀疑、奶奶和妈妈相处得不好等等。不仅如此,还有学生问我对如今的死刑制度的看法。她们大概是觉得与自己的兄弟姐妹说什么都可以,才抱着对我的信赖下笔的吧。

最近的留言中有人偏好提问,常在结尾处留下诸如“修女对这件事怎么想呢”的问题。也许孩子们不过是想听听和她们年龄有差距的大人的意见,但也说不准是因为她们身边没有能说话的朋友才会向我提问。她们也许想对家人说些什么,可爸爸总是疲惫地进门,妈妈对自己的话没兴趣,兄弟姐妹也不多,朋友之间又会顾虑双方的情绪,谈话大都选择对方中意的话题。也许孩子们没能拥有一个美丽的邂逅。为了创造美丽的邂逅,自己需得吃上相当的苦头来酝酿才行。

现在有很多社交网站,也听闻有些人见面后稍稍对对方抱有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