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天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9:40:58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玩出来的天才

玩出来的天才试读:

前言

阅读本书之前,先来看下面几个场景:

出生前:美国的父母注重准备一个婴儿房,房里有各式的挂件与玩具;中国的父母则注重给孕妇及胎儿补充营养。

对待玩具:美国的父母担心,玩具都买来一周了,孩子还没有拆掉,不对劲;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说:“你怎么搞的?才买来一周的玩具就被你弄成这样了,下次不给你买了。”

关于玩的机会: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倒在地上,美国妈妈连忙说:“倒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用牛奶画画吧。”中国妈妈生气地想:“才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下次小心点儿。”

玩出了意外后:美国的父母带着孩子上学校道歉;中国父母带着孩子上学校问罪:“连个孩子也管不好,你们学校怎么管理的?”

从这些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父母始终把玩作为关注孩子的重点(“玩”也是学习),而中国父母却把关注重心放到“玩”以外的很多事情上(抓紧“学习”,“玩”要克制)。

孩子天性好玩,一个废弃的饮料瓶可能成为男孩的足球,在脚下踢上一二十分钟;一张大人写过的稿纸可能让女孩子折来折去……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却失去了玩的权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现在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居住的环境一般都在楼上,天气冷热、刮风下雨都是父母不让孩子下楼玩耍的原因。

也有的父母误认为,孩子在业余时间要多学一些课外的本领,如钢琴、书法、绘画等,学得越多,以后越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人才;还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愿意学,就让他们学,现在社会竞争这样激烈,多学点儿本领,将来孩子自立时,对生活的适应Preface前言

性会加强。

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时间也安排得很紧,如果学生玩的时间太多,学习成绩下降,老师觉得丢面子;而在家里,孩子的学习不如同班学生,父母也会觉得脸上无光。孩子的课外时间太少,游戏太少,学习负担太重,最后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把很多心思用在如何逃避学习上,即使是最循规蹈矩的孩子,也会讨厌学习,因为他们缺少游戏。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对沉重学习的缓和、休息,是他们本能、本性中必备的享受。有个学者说:“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可见,如果孩子没有游戏就失去了天性中的“营养”,他们现在被太多地灌输一些大人的问题,以后无疑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畸形。

游戏是儿童学会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关注人生的开始。例如丢手绢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到:几个人在一起玩,就要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就难以进行。如果有谁违反规则,他就必须被劝阻,否则,就要出局。

实际上,游戏还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开发,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竞争意识,也能体会到成功和挫折,还能学会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同时能培养一些创造性,学到很多老师、父母、书本教不会的东西。

孩子对玩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给他们一点儿时间、一点儿空间,三两个伙伴,他们就能乐此不疲,尽情地玩。《联合国儿童公约》里明确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一章 天才从这里开始

我们无法选择祖先,但我们可以帮助下一代,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手中的画笔,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孩子的生命色彩,让孕育天才的摇篮里溢满快乐与关爱。

天才儿童没有“统一教材”

先看下面几个小故事:故事1:“标准差生”在美国成了天才

王楠子曾是上海某中学的一个“标准差生”,他调皮叛逆,屡教不改,被班主任“重点关照”安排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无奈之下,父亲把他送到了美国求学。8年后,他获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成为费城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故事2:美国孩子这样上历史课

中国历史课讲西安事变,老师会讲完史实,要求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

而美国老师会让孩子们分成几个组,分别编辑一份当时中国的报纸、日本的报纸、西安当地的报纸;也可以让孩子自编、自导、自演一段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的对白,并让孩子作一份西安事变的研究报告。故事3:中美高中生央视《对话》

2005年,央视《对话》栏目中,主持人分别让中国高中生和美国高中生都搞一个援助非洲贫困儿童计划。

中国学生谈古论今,从歌颂丝绸之路到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人表演弹古筝,弹钢琴……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会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建希望小学等。

美国高中生则是从非洲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的实际问题入手,做什么,怎么做,甚至每一项的预算竟然精确到几元几分,整个计划几乎可以直接实施。

以上这些小片断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有关专家指出,在美国,高中以前的学生几乎是没有课本的,老师来设计课程,他看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会背多少课文,学会多少单词之类。美国教育鼓励个性化、多元化,没有所谓的最佳教案。就像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一样,教育方法更不是能够统一的。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寻找知识的能力,教他做饭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饭放在他面前。

所以说,要想孩子成为天才,首先要学会做天才儿童的家长。

天才儿童的父母一般有三种:一是父母本身喜欢创新,在家庭内自然而然地形成支持新鲜事物,鼓励打破常规的气氛。二是家长本身不具备创新精神,但凡事很看得开,不刻意去管束孩子,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家长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孩子,无形中让孩子有了一个自由的环境。

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家长更加需要全面引导孩子的大脑发育。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玩,只要不出界限就行。并且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沟通越多,孩子越勇敢,创新性越强。智慧箴言: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

儿童的智力是怎样发展的

智力也称智能或智慧,即表示人们如何聪明。智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含义深远复杂。因此,至今尚无一个为大家公认的定义。目前,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各种能力的总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意等为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智能发育与先天遗传因素、大脑发育程度、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智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 智力年龄和智力的早期表现

比奈首先提出智力年龄的概念,智力年龄也称心理年龄,用符号MA代表,它是由智力测验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如一个孩子的实际年龄(CA)是5岁,测得智力年龄是6岁,表明他的智力发展超前一年,如果他的智力年龄是4岁,则表示他的智力发育落后一年。用智力年龄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比用某人聪明些还是愚笨些是个很大的进步。以后更进步为用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力商数简称智商,用符号IQ作代表。智商的公式为:IQ=(MA/CA)×100

一般IQ的均值为100,大于100说明高于平均智力水平,低于100表示低于平均智力水平。

婴幼儿期神经心理发育水平主要表现在感知、运动、语言等方面。因此,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盖赛尔认为小儿智能检查应叫发育诊断,他提出了发育商(DQ)的概念。发育商用发育年龄或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比率来表示,DQ的均值亦为100.90~110为中等水平,低于70为发育迟缓。

智力水平以智商(1Q)来表示,群体的智商曲线是呈正态分布,即人群中极高智商或极低智商都是极少数,中间状态占绝大多数,智商均值100。智商低于70表示智力发育延缓,0~79为边缘状态,80~89属中下,90~109为中等,110~119为中上,120~129为优秀,大于130为极优秀,智商高于130的儿童,以往常称为神童,现一般称为超常儿童。(1)智力早现儿童

有些智力早期表现的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不可能接受那种难度知识的时候,就顺利地掌握和理解了知识。如美国儿童赛兹,9岁时就能学会麻省理工学院某教授当年在德国考博士时非常难的题目,11岁时,就能在哈佛大学讲解四维空间这一数学上的难题。韩国的儿童金雄榕3岁时就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日语和德语,数学方面学会了解方程、三角、几何、微积分等,4岁正式考入韩国汉阳大学而轰动世界。我国福建省潭州市的儿童吴燕,8岁那年已同时掌握汉、英、日、法四国语言文字,英法两种语言都达到了大学外语系正式录取的标准。据研究,这些智力早期表现的儿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大脑结构发育的完善程度)和早期教育都很优越,表现为接受事物快,智力发展出类拔萃;另一种是先天遗传素质一般,但出生后得到了适宜的早期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智力的较快发展;还有一种是由于儿童的内分泌系统失调,在生理和心理的某些方面表现得早熟,在行为的某一方面表现为异常迅猛发展,这种早熟儿同真正的超常儿童是不一样的,必须对他们鉴别清楚。(2)智力晚成之才

智力的早期表现是智力优异的标志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力没有得到早期表现的人就缺乏优异的智力。很多大文学家、大科学家早年并没有特殊表现,甚至还被视为低能儿,但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晚些时候才放出巨大才能的光辉。如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二十多岁时还是个纨绔子弟,后来他的《登幽州台哥》竟开了唐诗一代先河;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四十多岁前为了谋生,到处飘泊,无所作为,后来他发愤写书,晚年时完成《焚书》、《藏书》两本很有影响的巨著。清代的阎若璩,小时口吃,6岁入学,读书四遍仍背不出,以后勤学不已,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考据学家。

从大量晚成之才的事实中看,他们在儿童期一般都有与众不同的行为习性。如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年幼时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他画的“瓶菊”都是几何图形。美国“飞机祖师”莱特兄弟,小时候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发明大王爱迪生,小学读书时,老师讲“2+2=4”,他就问:“为什么?”在这奇特的习性和思维方式上,已经孕育了才能的萌芽。家长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孩子习性中的颖悟因素,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对于早期不开窍的那些孩子,千万不要斥责或鄙弃他们,那种“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智力表现早晚并不意味着智力水平的高低。任何一个人,长于此,未必长于彼,全才是没有的,非凡的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而言。2. 综合评价儿童智商

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时候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看到孩子古诗背得多、算术算得准时就感到高兴,认为这就是智力好的标志。然而,仅仅这些表面的东西是不能完全代表智力的,要综合地评价智商。

爱尔贝早教中心的专家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是狭隘而不全面的,它把智力看做是一元化的、单一性的,而且是可以量化的,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影响,智商的评判内容又注入了新的思想。

新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结构、多元化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智力好坏不能简单地以算题和背诵来评判。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除了数学逻辑智力以外,人还有能使自己在空间中自由驰骋、创造和解释图形信息的空间智力;还有能够灵巧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自己身体的智力;还有能够有效理解别人和善于与人交往的智力等。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智力的本质,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而不能把教育搞得单调而机械化。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就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能力是人类生存最为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应将生活实践作为教育的最根本的内容,让孩子早日接触自然、接触周围的人群、接触社会,这比把孩子禁锢在某个学科领域要强得多。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而有的家长却将游戏与智力教育对立起来,实在不可取。

在大人眼里,孩子除了玩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学习者。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来自他们对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用眼睛观察世界,用耳朵倾听周围的声音,用手触摸物体的感觉,用心体会人的情感。孩子们心思单纯,所以经常与成人的见解大相径庭,这时家长们不要嘲笑孩子的观点,要鼓励他们多多发现、多多表达,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智力增长的过程。

专家认为,要认识世界,必然要求孩子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即必须有健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几个智力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家长们要培养孩子稳定的心理素质,因为孩子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仅仅只靠智力因素,还要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活动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爱好、动机、态度甚至精神意识、道德品质等因素)。有专家指出,早期教育是智力和非智力和谐发展的整体教育。即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语言、感官认知、音乐、身体运动、社会交往及动手操作等多角度、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3. 智力发展五大阶段

尽管家长极其重视,但许多家长对智力的发展规律却认识模糊。因此,向家长介绍有关智力与发展的基本常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智力水平已经达到了成人的60%~70%,余下的30%~40%,有待于在小学、中学继续开发。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智力培养,将可能进一步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距离,所以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般孩子的智力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1)直观行动思维(0~3岁):这一时期孩子的思维与动作行为紧密相连,如婴儿用手抓彩球,抓奶瓶时,他们的脑子有简单的思维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活动越来越复杂起来。(2)具象思维,(3~6、7岁):这时孩子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想事情总是跟具体事物相连。如果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道理,最好与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具体例证相结合,否则孩子会难以理解。这一时期也是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爱编故事,讲故事,也喜欢看充满魔幻色彩的童话故事。(3)具象、抽象思维,(6、7岁~11、12岁):这时候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开始渐渐接触抽象思维。比如,孩子懂得了“3”、“9”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数目,“3”既可以是3个苹果,也可以是3张扑克牌或3块糖。小学中年级是孩子思维能力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孩子的思维能力将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家长应该特别重视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和飞跃。(4)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11、12岁~14、15岁):孩子上中学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成了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但大多数还处在经验积累的阶段,没有把这些经验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和观念。(5)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14、15岁~17、18岁):18岁是孩子成人的标志,这时孩子的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标准,已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出规律性的总结。

这五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里必须要提醒您的是,发展智力与学习知识不是一回事,知识≠智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知识要靠智力活动,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智力也得到发展。而人的智力不光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劳动、文体活动、交往、游戏等都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智慧箴言: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苏霍姆林斯基

营造培养天才的环境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仅仅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特别是儿童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者英才,而更多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当然,这样的观点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的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只刚刚出生的小狗,它们由一母所生。但是,两只小狗却完全不同,其中一只狗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另一只狗则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天生的,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天性不同造成的。而另一个例子则证明了相反的观点。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而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在他的精心喂养下,最后,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以上这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则毫不重要。

自古以来,在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如今,大部分孩子受的是非常不完整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对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禀赋,也会优于生下来天资聪颖但受到教育不完整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非常聪明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

根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挑剔,挑剔太多,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而半途而废的“天才”不是少数。1. 不要为孩子的发展方向设限

如果我们找到了隐藏在孩子身上的某一种特长,那么这只是向我们提供了孩子发展方向的一种极大可能。大多数孩子也确实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在与此相关的领域里取得成就。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过早地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说:瞧,这个孩子有运动特长,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世界冠军。我们把他送到某体育学校去,其他的课程孩子根本不需要学,他只要学会如何拿冠军就可以了。

这里有一个兴趣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某一个方面有优势,也相对会在这个方面有兴趣,但这不是绝对的。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发现的特长,有可能并不是他人生发展的最终方向。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心理并不是那么稳定,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因。引导他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正确的做法是,即便是发现了孩子的特长,我们也要尽量让他全面发展。在这点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母是一个好榜样。

杨振宁6岁时,父亲杨武之学成归来,开始教儿子许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数……广博的知识开启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因此,杨振宁上小学后,数学和国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到9岁、10岁的时候,杨振宁的数学天赋渐渐显现出来。到11岁入初中时,这一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现,但杨武之对此处之淡然。有一个暑假,杨振宁想让父亲教自己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当数学教授的父亲只是笑了笑,结果那一个暑假,杨振宁读了两个月的《孟子》。在杨武之的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书籍,杨振宁常常拿来翻看。但当时他的外文基础还不够,细节看不懂。他常捧着厚厚的书去找父亲,杨武之只是看着聪颖的儿子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偶尔也会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给他听。

杨振宁16岁了,该考大学了,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入学时,他自修了高三的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有学物理的潜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就铺平了道路,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自己曾经给一名家长写道:“让你的孩子像正常孩子那样成长,不要过于急迫地施加压力学数学或是其他学科,因为人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年龄要让他在心理上、学习上平衡发展。”

从杨振宁的成长足迹看来,虽然他很小就显示了数学方面的优势智能,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杨振宁虽然从小表现出了过人的数学才能,但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选择的不是数学,而是最感兴趣的物理。

杨振宁的例子表明,发现了孩子的特长之后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量让他全面发展,让他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过早限定孩子的发展方向。2. 给孩子的成功创造条件

父母发现孩子在某某方面具有特长后,应当全力以赴支持孩子朝这方面去发展,要不惜代价为孩子铺路,为孩子开绿灯,从而使孩子的最佳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河北省邯郸市的“音乐神童”杨梦婷的成长就是如此。

杨梦婷的母亲发现孩子在音乐方面具有天赋后,在家境贫寒、自己是个残疾人的情况下,仍然不惜代价让孩子往这条路上发展。

杨梦婷4岁时母亲就送她学钢琴,才学两个月,老师就给予了她高度评价,认为她在这条路上发展是大有希望的。母亲听后卖掉了自己的轮椅,想方设法凑足钱为女儿购买了一架钢琴。杨梦婷深知母亲的不易,学琴非常努力,两年多就成为全国幼儿钢琴演奏好手,参赛多次获奖,其中全国大赛分别获过优秀奖、二等奖、一等奖。

哈佛小天才朱元晨的成长也是这样。

父亲发现朱元晨在电脑编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后,考虑到普通显示器对朱元晨的视力不好,而且觉得机箱的噪声也干扰思考,便为朱元晨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台电脑就是他一年的工资。后来朱元晨在国际大赛上连续两次荣获特等奖,并被哈佛大学录取。

杨梦婷的母亲和朱元晨的父亲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们在财力上给予了孩子极大的支持,许多父母常常为对孩子的投入值不值得而权衡,而他们没有犹豫,事实证明他们的投资比什么都值,他们有眼光有智慧,给予他们的回报也无比丰厚,全力支持孩子,给孩子的成功创造各种条件,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给他们力量、勇气,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最难能可贵的给予了。智慧箴言: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托尔斯泰

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有一次,父亲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儿子画了一个插菊

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父亲非常惊异地发现儿子对几何图形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地启发引导,使他很快对数学入迷,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数学家。

玩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可以启发孩子的兴趣爱好,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因此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玩耍的时间,而是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1. 玩是儿童的权利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向专家请教:“我是孩子的爷爷,我现在跟我儿子的矛盾很大,因为我儿子把孙子搞得太紧张了,给孙子请了四个家教,上七八个班,孙子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别想睡觉,连双休日都安排得满满的。我说这么做孩子肯定受不了。我儿子却说我落伍了,说这是竞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的确是我们十分不愿意看到的现实。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在童年时代就落后于人,所以早早为孩子规划人生。于是,童年就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挤占,童年时代的梦想就被父母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的各种计划无情地替代。孩子的童年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童年。其实快乐、幸福、自由是童年的真谛,童年时代具有特别意义。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在一个人的童年,吃什么、穿什么往往不那么重要,而玩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001年10月,在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大奖赛中,一个叫刘小源的4岁儿童唱的一段《大雪飘》,征服了观众、评委。担当大赛评委的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景勃教授在点评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给了一个超常规的评语:“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了。他简直就是一个小人精!今后戏剧界可以考虑设个神童奖。”最终刘小源获得金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票友。从此,一个4岁的孩子,凭借一出《大雪飘》红遍大江南北,成了“名人”,成了破“纪录”的小明星。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刘小源的父母都是京剧票友,爸爸唱小生,妈妈唱梅派青衣。两个人经常在家里唱念做打。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刘小源从小就对京剧表现出独特的兴趣。好玩好动的小源爱模仿,他经常扯起床单披在身上,然后做出各种造型,让妈妈猜是京剧里的哪个人物,一会儿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一会儿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大家的眼里这是学习,但在孩子眼里却仅仅是好玩,就是在玩中刘小源学会了许多京剧唱段。

儿童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就成功;违背了这一规律,教育就失败。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游戏,刘小源唱京剧如同在玩游戏,游戏就是他心中重要的工作。所以父母应当尊重和理解儿童,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世界,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甚至约束训练孩子,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然而,有的父母并不真正认可“玩是儿童的权利”这一观念,并且常常限制孩子的玩。也有的父母即便允许孩子玩,也总是把玩的意义建构在学习的基础上,当他们认为某种“玩”对学习有益的时候,就允许孩子玩,而当他们认为某种活动对学习没有什么好处的时候,就以“影响学习”为理由,限制孩子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孩子们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等纯娱乐的活动被严格禁止,而读书、学习计算机、弹钢琴等活动则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因为在成年人看来,这些活动是“有利于学习的”。

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评语:所有小动物都没有学校,它们的本领怎么学来的呢?从玩中学来的。玩中有许多技能,技能关系到生存。如猴子爱跳着玩,从很高的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跳过去就是生,跳不过去就是死。你说,这玩中的技能重不重要?这玩是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呢?2. 娱乐学习两不误

著名教育学家李大钊很早就教育我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要学就学个踏实”。可见娱乐并不是我们应该嗤之以鼻的,而学习时想娱乐,娱乐时担心学习的状态却是最不可取的,这样的孩子永远在一种焦虑不安中过日子。

休息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求,没有什么不正常,所以凡有娱乐玩耍的机会,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放过。可有些孩子在娱乐之际,还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作业、没有看完的书,这样还有什么心情玩乐呢?当他们回到书桌前想要学习时,又开始憧憬玩乐时的场景,浮想联翩,不能自持……这种娱乐学习都耽误的状态,最不利于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娱乐时要尽兴,当然只应局限在休息时间,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把这段时间毫无保留地交给娱乐,让孩子在尽情享受娱乐所带来的乐趣,无形之中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待一项任务的执著。大凡学习不认真的孩子,娱乐时也不会特别认真,无论做哪件事,他们都是那么漫不经心,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什么都无所谓的生活状态。为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妨从娱乐活动开始,利用娱乐的趣味性培养其执著精神,让孩子学会全神贯注;利用竞技娱乐的竞争性,让孩子学会争强好胜,然后因势利导,将这种状态转移到学习中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对父母很有意思,他们和那些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做功课的父母不一样,他们对孩子有一个规定:星期天一天都不许做功课,只许玩!也许一些父母会觉得奇怪,这样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吗?他们的孩子也的确争气,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奥妙在哪呢?

这对“有意思”的父母对大家说:“首先,玩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让孩子玩,实在太残酷,也剥夺了孩子正当的权利。而且,父母也很难做到完全控制孩子的玩。稍稍管松一点,他就会偷偷去玩,如果管严了,他就上课玩,做作业的时候玩,甚至躺在被窝里玩。第三,星期天让孩子玩一天,孩子就会自己主动在星期天之前把作业全部写完,这样第二天他才能痛痛快快地玩,他星期天玩够了,星期一上课的时候也不再想别的了,就踏踏实实学习了。”

这对父母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知道玩是儿童的权利,同时又能够“老谋深算”地给予孩子玩的机会。

有人会担心,让孩子尽情玩乐,他们会不会就此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呢?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先例,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恶果,父母仍然要对孩子的娱乐行为进行严格的把关。有位家长就透漏了他的经验,他每天回家先要摸一摸电视机,而电视机上的余热足以证明孩子又看过电视了。即使父母们用尽心机,一旦孩子们离开了父母的视线,仍旧玩得热火朝天,除非实施监控,否则收效甚微。然而就算父母有效地杜绝了孩子们的玩乐机会,结果又会怎样呢?由于无法娱乐,或是娱乐的时候不尽兴,一定会对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此看来,家长不如鼓励孩子去尽兴玩乐,但要约法三章,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内容中去尽情地娱乐。3.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现在城市独生子女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68分钟。这说明我们没有给独生子女足够的可自由利用的时间。相反,我们却用功课和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占满了孩子的时间。

自由支配时间,还意味着儿童具有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们应转变观念,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孩子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怎样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享受自由的乐趣?(1)每天给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时间

一些父母总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画画,刚画完画,又安排了学外语,外语学完了还有钢琴。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大人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2)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要分开

有的父母总是埋怨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边写边玩,却不知道这些坏习惯可能正是自己给孩子养成的。因为父母经常无限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没有玩的时间,复习了这科又复习那科,都复习完了以后还要做些高难的题目,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对所学的科目厌烦,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因为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3)不能让自由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

自由是必需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发展。但是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是危险的,规则是要遵守的。

给孩子自由,但不能够让孩子随意地滑向任何一个方向,一定要给他立下警示标,此路不通,这个办法不行,必须要怎么样。因为任何自由都应该和责任相对应,责任、权利统一,有自由就有义务,有义务你就享有自由,所以希望每个家庭要给孩子确立一些家规。智慧箴言:无精打采的娱乐,绝不能使人生润泽,事业进步。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冰心

鼓励孩子去发现大千世界的奥秘

世界是新奇而有趣的,只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灵才能看见。然而,我们对自己周围的日常事物习以为常。不是世界生硬无趣,而是因为我们的视野被简单化抽象化了而视角被僵化了,我们看到的世界不再好玩有趣。1. 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们都喜欢玩悠悠球,一种小型而又灵活的玩具,它在孩子手中,犹如长了翅膀一样上下翻飞:忽而腾空跃出数米,倏而又稳稳地收回掌心;忽而在线儿构成的框架里左右摇摆,倏而又在手掌下上蹿下跌;忽而打着转儿来了个720度,倏而又静静地“停”在那里活睡。孩子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悠悠球的奇迹。2. 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限,他们自己不会对我们说这个世界是多么有趣,但是他们能用那好奇的小眼睛显示出这一点。一种陌生的颜色,一串陌生的声音,一个能摸到的物体,它们是什么?也许孩子们还没学会提问,就已经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答了:或是往嘴里塞,或是放到耳边听,或是往地上扔。一只乒乓球在地上蹦来蹦去,出生不几天的小猫见着了,会竖起耳朵趴在地上,煞有介事地沉住呼吸观察老半天,最后向乒乓球扑咬过去,嬉戏不已;而换作一只老猫,它先是会警觉地瞥一眼,然后无动于衷地继续躺在地上打着瞌睡。

孩子的眼里看不到危险,对孩子来说,虽然面前这只普通的小狗就像一匹高头大马,但很新奇。好奇心让他们允许这个庞然大物摇着尾巴向自己走来,把巨大的“马”头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甚至用舌头舔自己的脸。你是什么感觉?会相信这个庞然大物只是在和孩子游戏吗?可是孩子就会信任这个大块头,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你的警觉,当这些大块头接近孩子时,你要确保孩子的安全。3. 走进孩子的世界

也许你会感到惊奇,孩子的世界也会感到孤单。超市收银台前面的长队像一条林荫大道;公共汽车站的排队是一条条长腿……从婴儿车的角度看去,先是大人的腿,然后一直向上仰望,直到快到天空了,才能感到活力。当这个八十多厘米高的小家伙被迫欣赏着这个不完整的世界,听着大人们讨论着股票,谈论着天气,计划着周末的旅游时,他们只有三种选择:睡着、忍受无聊,或者愤愤地将目光从天空转移到地上。不如把他们抱起来,或蹲下保持和他一样的高度,只要能看到你的脸庞,即使听不懂你们的谈话,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

孩子面对的世界是充满了挑战的。一节台阶通常与两岁孩子的膝盖一样高,如果换算成大人的高度,孩子爬楼梯就相当于大人爬上凳子,然后踩上桌子,再站到冰箱上,最后才够到书架最上面的书。孩子就是这样艰辛地爬上一节节台阶,到达顶峰的——四个台阶对他们来说如同爬了一座小山。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喜欢这种挑战,只是别让他们成为孤独的征服者,你要在旁边鼓励孩子:“来,宝贝,别害怕!”

经常我们会问:成人眼里世界是怎样的?那么,任何一个回答似乎都有强加的嫌疑,然而对于孩子,尤其是对于刚出生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至少可以有一个回答,可以避免这种嫌疑,那就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好玩的。孩子的这种好奇天生就伴随着探索和学习的欲望。然而,习惯会不断侵蚀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对自己周围的日常事物习以为常,而懒于探索,懒于学习。为了弥补习惯对天生的好奇心所造成的侵蚀,我们需要以更多样的方式、更细致地进行观察,以便丰富这个世界的形象,正是这种丰富才能为我们的好奇心注入新的活力,使之长盛不衰。4. 呵护孩子的心灵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一片巨大的森林名叫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给孩子一片广阔的蓝天,让他们去放飞思绪,他们会为天空画上最美的彩虹。

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给孩子一片流连忘返的原野,让他们像彩蝶一样翩翩起舞,他们就会把馨香扑满大地。

让孩子的心灵自由地飞翔吧,让他们用纯净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由的眼光感悟世界,用灵性的眼光想象世界。

精彩的未来将会一步步呈现在眼前。智慧箴言: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民间谚语

别忘了赐予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每一个孩子对世界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有些孩子因为害怕这些危险不敢亲自去体验外面的世界,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信心和勇气去探索世界。1. 给孩子勇气和热情

当孩子迈出家门的第一步时,无论他们离开家多远,都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小社会,就拿孩子进幼儿园来说,有些孩子连穿脱衣服、鞋子都是难事,更别提和小伙伴们相处了。到了午睡的时候,自己不会脱衣服,只好向老师求救,所以,每到幼儿园的午睡时间,老师都分外忙碌,因为不会穿脱衣服的孩子太多了。有时候老师太忙而忽略了一两个孩子,结果让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认为在外面会面临种种麻烦,久而久之,对学校就会产生厌恶和恐惧的心理。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上述的麻烦,我们在孩子向社会迈出第一步之前要先教会孩子一定的生存技能,如果孩子在社会中能够自己应付一些事情,那么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会大大增强,也会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世界并不是一个游乐园,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出去闯而刻意把外面描绘得很美好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早晚会发现世界的危险,不如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并亲自战胜困难,这样,孩子走上社会后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

城市里的孩子很多都是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地把孩子带到一些生存训练营里接受一些难得的挫折教育。在那里,孩子们自己走天梯、过独木桥,还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指定地点。一些没有经历过繁重体力劳动的孩子会叫苦不迭,但是当他们最终战胜自己完成任务时,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对于外界的探索热情也大大提高。2. 让孩子树立心理安全感

有些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只要看不见妈妈在身边,就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行为。作为家长,要对这件事给予足够的重视。

悠悠在刚开学的那几天,老是不愿意去上学,即便去了,也哭个不停,看了真叫人心疼。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妈妈发现只要是自己从孩子的视野中消失,她就会担心,并有恐惧的反应。于是,妈妈就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理解看不见的事物仍然存在,驱走她的不安全感。

妈妈和悠悠玩捉迷藏的游戏,一开始妈妈躲在沙发或椅子后面,问她:“妈妈在哪里?”过几秒钟,悠悠才笑着钻出头说:“妈妈在这里!”慢慢地,妈妈逐渐延长躲藏的时间,从几秒钟到半分钟,再到2分钟,或者躲到其他的房间。当躲到孩子看不见的角落时,不能让恐惧捉住孩子的心,要用语言和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感觉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悠悠的不安全感慢慢地消失了,上幼儿园也不哭了。做家长的应该在生活中随时告诉孩子,让她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事例,树立安全感。3. 不做孩子心理创作的制造者

任何伤害都会给人的心灵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伤害的影响会更大。在儿童心理严重创伤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在青少年罪犯中,严重的精神创伤的患病率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

天灾人祸不但可以伤害一个人的身体,也可以给人的心灵造成难以平复的创伤。身体伤害仅伤其表,精神伤害则伤其心。心理创伤给人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对儿童的伤害更无以复加。它沉重打击了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严重妨碍了儿童友善交往关系、良好沟通交流渠道和信任感、安全感的建立,挫伤了儿童积极探索精神、学习劲头、表现欲望、情感表达的内在趋动性,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法、感觉体验以及行为方式。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家庭是他们栖身的窝、藏身的巢,父母是他们遮雨的伞、依靠的树。除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伤害外,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制造者。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人最重要的精神需要。如果没有安全感,人们就会产生恐惧感、焦虑感、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行为失常和身心失调。家庭功能的不健全,家庭氛围的不健康,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家长行为的不端正,教育目的的不正确,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思想的不民主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仅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完整、健全、舒适、安全、温暖、美好的家,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活泼、自由、开放、自主、自立、发展的平台。只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只有科学的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说,父母是确保孩子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安全感是医治孩子心理创伤的灵丹妙药。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两三岁大的小朋友站在地上娇声娇气地求父母抱着走路,可是父母却回应说:自己走。小朋友只好哭着由父母牵着小手拉着走。

小朋友身高与大人相差很悬殊,站在大人人群里,小朋友看到的只是大人们高不可及的长腿,大人们那高高的长腿就像庞然大物那样在小朋友眼前不停地晃动,给小朋友以压抑感,使小朋友产生恐惧。

您也许不能理解为什么您的孩子会有那么多的请求,但请不要无情地拒绝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的请求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出的“求救声”,请赶快顺应孩子的请求,让孩子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得到安全的保护,得到心灵的安抚。智慧箴言:孩子越是软弱,人们越应该赞赏他们那种为了避免毁灭而找到的力量。——《罗曼·罗兰回忆录》

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抽象思维深刻地反映着外部世界,使人能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趋势,预言“生动的直观”没有直接提供出来的、但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自然现象及其特征。它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过程

孩子的抽象思维是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的。两岁的宝宝经常“听不懂话”,就是抽象的话语不明白,比如今天吃的是饼,摆在他面前他知道是饼,也会说,但是吃完了,你问他今天吃了什么,他就不知道说了,他的形象思维很好,模仿能力也很强,也很聪明,应该怎么培养他的抽象思维呢?

两周岁的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在实践中使他们从个性中悟出共性。家长选择的事物往往是孩子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如要求孩子将画有大狗、小狗、黑狗、白狗、花狗的图片从许多混杂的图片中选出来,并归纳为“狗”这种动物,还要求孩子将画有萝卜、青菜、辣椒、豆荚的图片也从许多混杂的图片中选出,并归纳为“蔬菜”。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进行第二次抽象训练,即从各种不同狗或蔬菜的图片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如大小、颜色、形状、滋味等。

对三周岁的幼儿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深一层的抽象思维,如可以说出麻雀、蝙蝠、老鹰、蜻蜓、飞机、蝴蝶、风筝等事物的共同点,即都会飞。再如还可把各种颜色的事物归成若干类,如把兔子、山羊、纸张、牛奶等归为白色类,把苹果、西红柿、红旗等归为红色类。2. 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和我们中国不少家长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的成材铺平康庄大道。

我们的家长们特别关注于培养孩子的想象、表演、创作、绘画、演奏等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能力,对于抽象思维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国外的家长认为,父母应当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启动孩子抽象思维的开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一般来说,婴儿出生6个月后,便能够在大人的启发下初步理解两个相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按动开关电灯会亮,摇动铃铛会发出悦耳的声响。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自己动手验证这种因果关系了。

家长们怎样通过各种手段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呢?(1)益智游戏

游戏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2)故事里的逻辑思维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3)绘制地图

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家长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4)女孩应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

比起男孩子,女孩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拙。(5)把不同事物进行归类

孩子对概念的认识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根据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良好的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对于3周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训练其分类能力和概括能力。比如把雪花和牛奶等归为白色类,把西红柿、红旗等归为红色类。通过这类抽象思维活动,孩子能够从中提取有关颜色的抽象概念。(6)空间方位游戏

准备一把椅子、一只玩具狗、一辆玩具卡车和一只纸箱子。父母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说:“小狗累了,想坐到椅子上休息,你能帮助它吗?”孩子照办后,家长接着边讲故事,边请孩子继续做下去:“小狗休息好了,想从椅子上跳下来,请你帮助,好,谢谢!”“前面来了一只大灰狼,小狗想躲在椅子的后面,好的,你真帮了大忙!”“大灰狼走了,小狗要到椅子旁边去翻跟斗,好,连翻了三个,真有趣!”“小狗玩累了,来到椅子下面打瞌睡,呼噜噜、呼噜噜……”“哦,它睡醒了,让它爬到卡车里,带它去兜风吧!”“我们先把车子开到椅子的前面,再开到椅子的后面,不错,再围着椅子转一圈,真棒!”“小狗的肚子饿了,它想看看纸箱子的角落里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带上它找了一个角落,再找另一个角落,你能告诉爸爸妈妈,纸箱子有几处角吗?一、二、三、四,四个角,对吗?对的!噢,在最后一个角落里有一块巧克力,快让小狗吃个饱。”“啊,小狗又别出心裁,想躺在椅子面的反面晒太阳,这可难办,你能帮它想个办法吗?对,只要把椅子翻过来,上下颠倒一下就行了!”

最后,父母代表小狗向孩子表示感谢和赞赏。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判断不同的空间方位,掌握相应的词汇,并且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

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培养孩子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作配合,适时地给孩子暗示、提醒和启发,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智慧箴言:第一个注意到七条鱼与七天之间共同点的人,使人类的思想比史前进了一大步。——怀特海

你的孩子属于左脑型还是右脑型

大脑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正是这个神奇的世界创造了人类今天无比灿烂的世界。

大脑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正是因为它太神秘,人类对它的认识才很少很少。即使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其大脑的潜能也只开发了一点点。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两个结构和机能不完全对称的大脑半球组成。右脑支配人体的左半部;左脑支配人体的右半部。左脑善于归纳、加工信息,是语言表达中枢;右脑则擅长演绎,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等。1. 怎样判断孩子是属于左脑型思维还是右脑型思维(1)右脑型思维特征(1)清楚记得初次见面的人的面孔。(2)喜欢用木头或天然材料造的东西。(3)肚子不饿就不肯吃东西。(4)挨骂后不会闷闷不乐。(5)对新的玩具和游戏立刻感兴趣。(6)热衷收集组合模型和废物。(7)清楚记得电视或画册上出现的人的脸或表情。(8)喜欢模仿大人做运动的姿势,也想学着做做看。(9)经常想与别人一起进餐。(10)说话时常以动作、手势来帮助说明。(11)散步时边走边东张西望着四周景色。

左脑型思维特征(1)不太记得人的脸型和打扮。(2)对塑料或金属制品感兴趣。(3)每天按时乖乖地吃饭。(4)被骂后,总是气嘟嘟的。(5)对新玩具或游戏不太感兴趣。(6)喜欢“过家家”或捉迷藏。(7)想出故事情节自己表演,经常把自己所看到的电视剧或童话故事告诉别人。(8)不教他做新的运动时,绝不想尝试。(9)可以独自一个人吃饭。(10)说话时少有动作或反应。(11)散步时对其他东西不感兴趣,并急急忙忙地走。

符合1栏情形多的孩子是右脑型,2栏多的是左脑型。1栏符合4~6项,说明右脑状态良好,应加强训练。2栏符合达7项以上,则左脑处极佳状态。

现实生活中,“右利手”的人占总人数的92%以上,左脑相对发达;然而,右脑的记忆容量却是左脑的100万倍。因此,一个人是否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是右脑的开发。6岁以前是脑组织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如何在这段时间用科学方法训练、开发孩子的右脑,就成了早期教育的枢纽工程。

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身体部位在大脑皮层都有其相应的“代表区”,它们所占的位置与其活动的精细程度成正比。就拿人脑皮层运动区来说,手和指部及口部所占位置最大,所以,进行这些部位的适当锻炼反过来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2. 如何进行右脑开发(1)刺激指尖法

开发右脑,国外学者主张从儿童做起,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手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联系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2)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3)体育活动法

如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4)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此时,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有一点须提醒父母的是,右脑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前面一直强调左脑的重要性,是因为以往偏重左脑功能的社会,往往忽略右脑的配合,造成了左右脑不平衡的状况。事实上,左右脑之间需要不断的相互交流及合作,才能有良好的均衡活动。大脑生理学家强调:“如要使右脑的直觉或灵机闪现,左脑也要经过适当的锻炼。”3. 怎样锻炼左脑(1)多推理分析

思考问题的时候,把问题写在纸上,列出问题的细节,一个一个分析,然后把细节整理,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细节一个一个梳理清楚,养成分析推理的习惯。遇到事情多思考,问个为什么?不要老靠直觉作判断(右脑偏向的人多数情况下凭直觉下结论,缺乏细节推理分析的过程)。(2)做事有条理、有计划

做事情之前,把任务目标写出来,且分成总目标和具体阶段目标,做成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必然需要做计算分析,锻炼条例性、组织性和控制能力。(3)借助推理性强的故事锻炼左脑

读一些思辨性强、推理性强的文章,精细阅读,提高复杂语言逻辑的分析理解能力。(4)多进行数学演算

如果是在校学生,可以在数学理科计算分析方面多下功夫。

思维任务需要左右脑的密切配合,脑偏向的人在思维和个性方面表现出一些缺陷,所以有必要左右脑都进行训练,促进脑平衡。思维的协调性得到了改善,大脑的功能和发育也会更加协调。智慧箴言:即使是为了得到问题的部分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遍漫无秩序地出现的各种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联贯它们。——爱因斯坦

不同思维类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每个父母都想及早为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却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了解不够。也许孩子正淋漓尽致地发挥着某一方面的才智,只是父母根本没有察觉到而已。

其实,每个孩子所具备的智力类型都不相同。因此,在父母吹毛求疵或要求孩子表现完美而呵斥他们前,必须先了解孩子属于哪一种智力类型,自己是否在求全责备?1. 擅长动作也是一种才能

5岁的淘淘用纸折叠了一个青蛙和一堆幸运星。妈妈见了大吃一惊,她从来没教他折这些东西。“这是你折的吗?”妈妈的语气充满怀疑。淘淘点头。“那你倒是说说看,怎么折的?”淘淘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了吧?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小孩子可不许撒谎!”妈妈口气一硬,淘淘更不知道怎么说了,索性把头低了下去。

像淘淘这种“嘴笨”的孩子,强迫他用语言来说明过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样会使淘淘感到为难,造成以后再做什么事情刻意留心过程的心理。

淘淘能做出这些东西,绝不是“手巧”这么简单,而是依仗一种智能——动作型智力。与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不同,淘淘这类孩子是通过“动作”来发挥自己才能的,对于整个操作过程及其中原因,他却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他的注意力、理解力全部集中在动作上,在其中体验到了成功和乐趣。所以妈妈应鼓励他,让他知道,这也是一种才能,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2. 擅长语言表达

与淘淘相反,6岁的芸芸属于那种特别能说的孩子。“你真能说,可是没有实践不行呀!”妈妈对讲得头头是道的芸芸说。“实践,什么叫实践?”芸芸不明白。“实践就是实际行动。”妈妈说。“我明白啦!收拾玩具,打扫卫生……”芸芸立刻接口说了下去。

妈妈总觉得芸芸光说不练,不是个完美孩子。然而,芸芸的健谈说明她很聪明,至少富有“语言型”智力。

这类孩子的特点是反应问题快,并且能用语言巧妙适时地表达出来。这一优点应该受到充分的爱护和培养。父母不但不应指责,还应该通过语言游戏来指导他们以求更大发展。至于实践方面,有机会父母和孩子可以同做“收拾干净”的游戏,这样孩子就会更充分地理解“实践”的含义,芸芸的发展也会更加均衡、健全。3. 擅长推理思考

在街上,4岁的明明发现有一个孩子在哭,马上对妈妈说:“妈妈,他迷路了。”“你怎么知道?”妈妈很奇怪。“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好像在找人……”“如果你是他该怎么办?”“我就去找警察叔叔,告诉他我叫‘明明’,我迷路了……”

明明有相当高的观察判断能力,他断言那个孩子迷路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收集了各种可作论据的事实后得出的结论,他能根据别人的行为推测其心理及原因,并能做出正确理解和判断,这就是他的推理能力在发挥作用。

明明的妈妈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推理能力的做法非常高明——让孩子自己用头脑思考问题。凭简单的一句“你怎么知道?”,让他去思考、推测其原因。而在孩子做过各种思考之后,再加上后面那一句“如果是你怎么办?”,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措施和对策,这种教育就更加完善了。如果家长直接教给孩子应该怎样做,虽然方法再简单不过,可是这样一来,就遏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的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智慧箴言: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时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苏霍姆林斯基

鼓励孩子玩耍,不要把孩子绑在各种枯燥的课程中

跃跃从出生那天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活泼好动,好像一秒钟都停不下来。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家里可供她玩的东西,不是拆个稀巴烂,就是缺胳膊少腿。为此,爷爷奶奶没少说她。

可是,爸爸妈妈却鼓励女儿这样尽情地玩耍,还引导跃跃用多种方法玩,玩出新花样,玩出新感受,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就算孩子异想天开,玩得“出格”,他们也不会批评。跃跃有很多玩具,那些看似复杂的玩具,对提高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大有好处。

对于跃跃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父母从不加以限制,还为她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妈妈和女儿一起探索在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交流和分享其中的乐趣。在教女儿玩玩具的时候,妈妈不是只教她怎么玩,还引导她对玩具的内部构造感兴趣。这个玩具为什么能跑啊?它是怎么跑的?这个小汽车是怎么拐弯的?鼓励她拆开玩具研究。跃跃自己不能拆开的时候,妈妈就帮她拆开,再给她现场讲解。等到跃跃明白玩具的原理以后,妈妈再让她自己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虽然这对还未上学的跃跃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她在一点一滴的琢磨中,逐渐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喜欢观察思考问题了。

通过玩耍,妈妈发现女儿的聪明、大胆、想象力之丰富、创意之巧妙,都是让家长自叹不如的。

相比国内,国外的孩子有更多的玩耍时间。6岁的露西上小学了,这可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可是,她比在幼儿园时还轻松。早上8点坐校车去上学,下午2点就没事了,再去供低年级孩子玩的游乐场玩几个钟头,直到5点妈妈到幼儿园接妹妹时才把她接走。

露西在小学学习26个字母,学习简单的单词拼写,她回家也会把26个字母写几遍,不过不是简单地照着书抄,而是凭记忆按顺序写。

露西上了一次手工课,回家告诉妈妈要做一个纸瓶。过程是先把废纸泡在水里,软化以后,用食品加工机打碎,把半干的纸糊刷在气球外面,等它干了后再用各种颜色把纸壳装扮好,然后把气球的气放掉,剩下的就是一个样子有些古怪新潮的纸瓶了。

一次露西和同学们去了博物馆,在那里露西学会了做大肥皂泡。站在一个里面有肥皂水和大铁环的圈环中央,拉动一根绳子,牵起铁环,就能做出一个把人套在里面的大肥皂泡。

博物馆里有四个高高的漂亮的大玻璃瓶,里面分别盛的是着色的水、香波、机油、色拉酱。按动每个瓶子下面的一个按钮,就有一串气泡升上去。四个瓶子按了一圈,会发现气泡最小、升得最快的是水。于是露西懂得了什么叫比重。

老师带领露西去动物园,在那里露西知道了什么动物是吃肉的,什么动物生活在沼泽地里。

国外的低年级孩子很少学习课本知识,他们的课程主要是拼写、美术、游泳、手工。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调研,完成课题研究。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

外国孩子的自信心很足,这与经常动手关系很大。“I can 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美国人说,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可是现在的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中,由于过分保护而造成的无意识的伤害比比皆是。

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鼓励中成长,在自由自在中变得成熟和老练。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分数越来越高,掌握各类技能却越来越弱。智慧箴言:只有会玩的才会学,只有会学的才会玩。——高尔基

爱动手的孩子更聪明

某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游戏比赛,比赛中许多小朋友都熟练地一个接一个地把小塑料球从大口瓶里夹到小盆里。亮亮也很努力地夹着,可他的双手好像不听使唤,怎么夹也夹不住球。他的妈妈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夹,夹,小亮快点夹呀,手不要抖动……”亮亮急得汗珠都冒出来了,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儿恼怒地对着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妈妈脸红了。是啊,孩子不会用筷子该怪谁呢?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还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五六岁了,却不肯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上中学了甚至要妈妈给女儿梳辫子,更不要说做家务事了。孩子自理能力如此弱化又该怪谁呢?

动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头脑体操”。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们以为让孩子学学乐器,练几样特长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殊不知,这是害了孩子,误导了孩子。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聪明,那么请创造条件,让孩子施展小手。训练手,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培养,下面是一些学者和家长的观点:1. 在游戏中培养动手能力(韩女士,医学院育儿专家)

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了手就是训练了大脑。那么,如何训练手呢?不少专家都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随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展开手的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儿童时期的孩子处于动作性时期,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准备些旧杂志让孩子随意地撕,鼓励孩子在纸上涂涂画画,带孩子玩水、玩沙,捞小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动作玩具,如积木和积塑、动物玩具、交通玩具、电动玩具、木偶玩具、翻绳等,这些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趣味性强的动作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一同做撕纸游戏,把纸撕成长条做面条或老爷爷的胡须。家长为孩子画好苹果、房子等轮廓线,让孩子把碎纸贴在轮廓线内。让孩子在撕撕贴贴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4岁是一个关键时期,4岁被说成是“一切的出发点”,也被视作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用手能力的发展,注意多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4~6岁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时期,比较关注自己的能力,善于模仿,活动量大,开始了学习活动,并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建立起初步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手脚灵活度进步明显,开始对道具发生兴趣,对于剪刀、锯子、锤子、画笔等使用手指的工具都喜欢摆弄,并且对工作性、结构性的游戏乐此不疲,他们非常喜欢剪纸,或是用糨糊贴纸,用小刀削木棍,用锤子钉东西。能自如地玩模型玩具、拼图游戏、陀螺、投球、单杠等能显示手的能力的游戏;能顺利地使用蜡笔、铅笔,对绘画的兴趣极浓,常有让大人惊叹的佳作出现。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放手让孩子去“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手脚愈加灵活,他们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喜欢到处东碰西摸,经常搞破坏,比如剪坏了窗帘,拆坏了闹钟,弄乱了厨具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害怕孩子闯祸或出危险,就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摸,把孩子的双手禁锢起来。正确地做法是,放手让孩子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当孩子喜欢上用剪刀剪东西,用锤子钉东西时,大人要多加观察,教给孩子安全使用手工工具,并在操作技能上扶孩子一把,比如帮孩子掌握结构操作中的插塑、编织、粘贴等技巧,鼓励孩子大胆地试,在摸这摸那中锻炼手的灵活性;二是多让孩子做手工游戏。幼儿阶段,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如绘画、剪纸、折纸、制作玩具、搭积木、制作陶艺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动手的兴趣。2. 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焦女士,某公司总经理助理)

焦女士家有房、有车,两口子收入颇丰,属于那种中产阶层,很难想象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一点儿都不娇气,爱劳动,会做家务,心灵手巧。我到焦女士家吃过饭,菜盘边上那精巧的面泥捏出来的豌豆花让我忍不住摸了又摸,焦女士一脸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她5岁女儿的杰作,让我说不出的惊叹。焦女士性格率直,快言快语,说起让孩子在劳动中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时有许多的感慨:你看这两天的电视新闻没有,新入校的大学生有不少都请了保姆,帮助料理生活,这不是高分低能又是什么。还有前不久羊城晚报登了条新闻你看了没有,广州市小学生才艺表演,有个小学生表演的是做板面(一种面条),获得了一致好评。我觉得这种导向对,我们一说才艺就是吹拉弹唱,而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才艺却被忽略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我们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劳动这一课了,其实劳动不仅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种智利的开发,我对我女儿的教育就很注重这一点。从小我对我女儿的做法就是,她能做的,大人就不替她做。你别看我这人性子很急,但在鼓励孩子做事方面却很有耐心,有一次,等孩子系鞋带出门,我足足等了快20分钟,保姆都看不过去,要上前帮忙,我没让,就让孩子自己一遍一遍地系,直到系好。还有我做家务的时候,喜欢招呼孩子一起动手。我们双休日回她外婆家包饺子,都要她参加,每次她都很认真,刚开始包的不是破了皮,就是捏不住,慢慢地就像个样子了,比我包得都好看。就从包饺子开始,女儿爱上了捏面泥,捏小人,捏花草,捏动物……因为喜欢捏面泥,又喜欢上了画画,你看这都是一连串连锁反应。通过做这些事,孩子的手明显地巧多了,对她学习其他的东西大有好处,比如,我孩子学钢琴,一练指法就像模像样,连老师都不相信这孩子以前没有练过钢琴。还有学电脑,她的键盘操作也很灵活,我觉得这些都和孩子平时做事,锻炼手的能力有关系,而手的锻炼又刺激了脑的发育。因此,我的体会是:家长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否则会轻而易举地剥夺了孩子劳作的快感和动手的体验。智慧箴言:终日埋头学习而不去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

第二章 让孩子乐此不疲的智力游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确实,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犹如生命那么重要,游戏是他们生活中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游戏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正确认识“玩”

年轻父母应怎样看待玩的教育呢?我们以两位妈妈的教育行为为例,星期天,小红的妈妈带小红去公园玩,小冬的妈妈带小冬去学外语。问:哪个妈妈好,你喜欢谁?中班83.7%的孩子认为小红的妈妈好,理由是他们喜欢去公园玩;而大班60%的孩子赞扬小冬妈,理由是“好孩子是不玩的”。不过,这些天真的孩子仍表示,喜欢去公园,喜欢玩,只是大人不让他们去。调查反映出不少父母对玩所持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玩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这也是家长向孩子们灌输的思想,许多的孩子也因此而成为了妈妈的“好宝宝”,殊不知,孩子的天才正是这样被扼杀掉的。

也许在每一对父母眼中,都有一个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但是依据科学的说法,那就不知道这种标准都是合适的。科学的认为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1. 爱玩、会玩是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之一

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玩的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的孩子。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志。由于幼儿玩的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会玩的孩子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2.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游戏与学习对立是实施游戏教育的重要障碍,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孩子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你看见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玩可以放松孩子的身心,使脑子得到积极的休息,有利于孩子下一步的学习。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使人得到充分的氧气,脑子就更具活力。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玩也是学习。跟小朋友一块玩儿,可以互相学习优点,可以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提高交往能力,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许多玩的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的特长。孩子在玩的时候,动手的机会特别多,教育家告诉我们:“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玩对发展智力很有好处。

请家长想一想,如果您剥夺了孩子玩的机会,损失大不大?也许你会说,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孩子的确玩儿起来没够,很难控制,这该怎么办?

一方面,指导孩子玩出水平来,玩出智慧来。比如,指导或支持孩子玩电脑;指导或支持孩子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指导孩子搞调查、养殖等。

另一方面,可以在玩中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给以保护和鼓励,说不定这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萌芽。

在此,特别想提醒家长朋友,请您也百忙中偷闲,适当地玩起来,跟孩子一块玩起来。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有利的。许多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既会工作又会玩的,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智慧箴言:适度的娱乐能放松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塞涅卡

放开孩子玩的翅膀

有位学者这样说过:“人之初,性本玩。”细想起来,这话颇有道理。一个“玩”字概括了人的最初共性,生动,形象,富有内涵。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可不让他们去玩。可是有一些家长却是放不开孩子,总是担心这样或那样的结果,其实大可不必。玩,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胎动,是不是一种玩呢!刚出世的孩子就会吻手指,后来玩奶瓶、玩床、玩沙、玩玩具,乃至玩小动物、玩游戏。乡村的孩子有乡村的玩法,城里的孩子有城里的玩法。1. 玩什么,怎么玩

古往今来孩子无不在玩。玩,是孩子对外界的接触,是学习和实践的自然结合,是最初的必修课。玩什么?怎么玩?这是很多成人关心的问题。

游戏,这是一个很专业的教育学名词,无论如何强调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都不会感到是过分的。因为幼儿本来就是在蹦蹦跳跳、说说笑笑,边看边玩、边玩边学的玩耍的过程中长大的。有人曾经说过,没有走进童话世界的孩子是不幸的,没有游戏伴随的童年则是更不幸的,这种不幸就在于它使孩子失去了很多极为有益的自我认识、自我锻炼的机会。幼儿知识的获得,动作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形成,以及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不只是靠成人的说教,还要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正如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活泼、学识、思想、健康。”

主张通过游戏活动促使孩子发展的思想,现在已不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看法,它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一种共识。

所以,给孩子一个玩的权利、玩的空间,让他们玩得有益,玩得多样,玩得尽兴。孩子边玩边长大,各种知识也就日渐积累起来。2.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许多有成就的人,小时候就喜欢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牛顿不喜欢玩,那么“万有引力”也许就不是因一个熟透的苹果落地而引发他的遐想。试想,把孩子关在一间只有四壁的房子里,让他面壁三年,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不是把孩子关在房子里“面壁”,但却有意无意地压抑孩子玩的天性。孩子还不到三岁就限背多少首唐诗,认多少汉字,讲多少英语。更有人让十岁八岁的孩子写长篇小说,当“天才少年作家”。结果孩子不堪重负,想玩也不敢玩,身心早已被扭曲了。有很多人在进了大学,参加工作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总觉得少了一些梦幻,又不禁感慨万端。

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如:在学校进行军训、拉练、探险、夏令营、勤工俭学等活动;在假期让孩子们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锻炼,做社会调查,甚至“花钱买苦吃”,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远见的。

另有“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千方百计地付诸实践。理念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毛病。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人生的高楼大厦就会倒塌;笨鸟先飞,也能飞得很高、很远,这些道理毋庸置疑。但是,正如我们应该明确高楼大厦的基础应该怎样打,先飞的鸟从什么时候开始飞、应该怎样飞一样,我们也要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划几个问号。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两岁的孩子在有意无意地叹气,不可思议吧,但这是现实,好多的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很好的特长,掌握一门好的技术,便利用节假日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使得他们小小年纪就出现这样的声音,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扼杀了,本该快乐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3. 教孩子有选择有节制地玩

孩子不玩不行,乱玩也不行。有些孩子盲目地玩,玩得出格离谱,玩得走火入魔,玩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譬如:有些孩子玩电子游戏、玩电脑,无休无止,走入歧途,玩疯了,玩野了,玩傻了。因此,孩子的玩需要引导,使他们懂得节制,适可而止,学会有选择,有目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在努力实现使他们的玩和德行培养结合起来、和书本知识、动作技能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玩中接受素质教育。希望孩子痛痛快快地玩,玩得让人放心,玩出好品德,玩出智慧,玩出志气,玩出好的精神面貌,走向出色的人生。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满足幼儿的稚气生活!愿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游戏。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孩子玩铲子或玩滑梯的场面学到不少东西。他们会对期望他们遵守的社会准则变得逐渐熟悉。由三至四个孩子组成的幼儿游戏小组是可以把某些社会生活内容带入你孩子世界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父母应该给孩子买有益的玩具。购买对孩子发展有益的玩具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尽管不要买那些不能使孩子产生兴趣的玩具。你要了解哪些玩具能带来最长时间的、最大的好处,怎样才能引起你的孩子的兴趣。智慧箴言:欢娱本身并不是罪孽;但是,能带来一定乐趣的东西,同时也会留下比乐趣本身大出许多倍的烦恼。——伊壁鸠鲁

玩出天才的下一代

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蒲丰说:“天才就是毅力。”叔本华说:“天才就是完全的客观性。”勤奋、毅力、忘我,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在描述天才对某种事物出现“痴迷”的状态。那么,能使孩子能够“痴迷”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玩”!1. 陪孩子玩,玩出成就

有人这么想: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一定回到少女时代。而且,不论刮风下雨还是贫穷疾病,我都陪孩子“玩”,这种简单的快乐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那么,在享受童话世界的欢乐的同时,孩子玩出热情,玩出痴迷,孩子就能够一生快乐,并玩出成就,玩成天才。

而今这个时代显然不是母亲或者父亲明确地分工的时代,所以,无论父亲母亲都应该在没有必要行为的时间里陪孩子“玩”,在“玩”的状态中学习、思考、观察孩子的乐趣重心。孩子的特征就是快乐浑然忘我,而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对他充满着新奇,他在朦胧中有数不清的问题需要父母来启发、帮助他找到答案,一旦找到答案,孩子就快乐无比,而任何事物的答案都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孩子在任何一种事物中都能够不断地找到快乐和满足。这时,他自然会对此事物产生热情,继而痴迷。那么,任何阻力也无法遏止孩子探索这种乐趣的诱惑,从此,“玩”出思想家、哲学家,或者科学家、诗人、数学家等等。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那么对孩子,持有的态度应该是:关注而不要冷淡忽视;理解而不要强迫;给他快乐而不是痛苦;给他精神食粮而非物质食粮;给他独立个性而非一味顺从;创造他玩的广泛范围,而不要干涉缩小他的兴趣爱好。

总之,家庭要充满书籍,无论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童话、诗词歌赋,或者生物、历史、天文,围棋、象棋等,一切健康的课外读物越多越好。大人们空闲时间也应该在网络里,或者书籍中学习,一方面提高自己开阔眼界的同时,又可以有选择地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大人们喜欢的孩子都好奇。家长有时间可以陪孩子旅游,增长见识和在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经常与孩子讨论,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2. 让孩子像玩一样快乐学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齐欣在其著作《中国教育调查》中,深刻地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倾向的学习类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堆煤炭,只要你点燃他,他就能发出光和热。”

煤炭燃烧的必要条件就是足够的空间和氧气,沉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孩子逐渐没了空间,家长们的压力导致孩子失去必要的氧气而窒息。启发引导孩子的兴趣,就是点燃孩子的引线。一步一步深入促使孩子在某个事物和领域产生热情和痴迷,这就是火源逐渐燃烧的时刻,孩子的潜能就是煤炭,这个时刻一旦到来,并随着燃烧面积的不断扩大、深入,发光发热的天才自然产生。

关心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这就是“玩”的状态,这就是空间。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成绩分数,孩子容易带着压力学习,这对于孩子则是包袱。家长们的强迫容易让孩子恐惧,一旦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必然失去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这就导致窒息,没有了氧气。即使暂时迫于父母的压力,也是心不在焉地学习。其后果,就是孩子不快乐,学习没效率,成绩更糟。

孩子的未来不仅是家庭的未来,更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未来。整个人类世界面临的各种危机,迫切需要未来的各种天才,这个时代提前赋予孩子未来成为天才的使命,“研究导弹不如折腾鸡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科技、学术、思想的繁荣才是一个国家强大兴盛的前提。

也许,成年人在这个时代来临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的下一代张开智慧翅膀,来迎接、庆祝这个时代。而且,我们更应该让这个时代属于他们。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晚年能够享受儿女们的成就,人生最大的骄傲莫过于儿女们的优秀。

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同时也为了我们的幸福,创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给孩子们一个最恒久的偶像“父亲或者母亲”,针对儿童时代的特征,完善孩子的个性,让孩子们永远对童年有一个难忘的回忆,也同时陪着孩子尽情地“玩”,“玩”出天才的下一代。智慧箴言:娱乐是花,务实是根。如果要欣赏花的美丽,必须先加强根的牢固。——爱默生

处处是玩具

在许多孩子的房间里,从商场买来的玩具堆成了山。针对这种情况,有关专家告诫各位家长朋友:玩具就在大家的身边,玩具可以随时随地制造。

玩具是学前儿童第一本无字教科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作用。除了商场里卖的儿童玩具外,专家鼓励家长让孩子玩三种玩具。一是鼓励孩子动手自制玩具,例如用碎布缝毽子;二是要让孩子多玩民间的玩具,如七巧板、九连环等,这些玩具很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三是要利用身边的自然玩具,用泥巴捏个泥人、用树叶卷个小哨子、用沙土堆个小沙丘等。

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在雕塑区,有的孩子捏坦克,有的孩子捏花篮,家长也可以加入这个行列,和孩子一起玩泥巴。有的家长抱怨说,有空时也不知要和孩子玩什么。其实,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个工艺品是很好的互动。

家长还可以在高处用绳系住小橡皮球,球的高度应略高于孩子的头顶,以能伸手碰到为准,给他一个球拍,叫他用力、准确地击球。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眼手配合。将旧报纸或其他废纸揉成团,一个个地扔进废纸篓,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锻炼孩子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让孩子数数家里多少把椅子、多少张床;算算一家人吃饭时,饭桌上要摆几双筷子、几个汤匙、几个碗等,这些计算练习,可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

让孩子复述父母所讲的故事,这对记忆词汇、训练听觉和模仿能力有极大帮助。还可以让孩子模仿父母敲打出的节奏,以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能力。

在颠簸的汽车中,给孩子一支铅笔和一根细线,让他将线缠绕在铅笔上,并打上结,最后看他能否解开,以训练孩子做事的专注和细心。

在桌子上放几样东西,拿走一样,问问孩子少了什么。这种游戏对训练幼儿的记忆和观察力有好处。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学习制作一些小玩具。

竹蜻蜓是用竹子削成的。叶子削成飞机的螺旋桨形状,下面再装一根实心园竹竿,外配一根空心竹竿,然后用多圈绳子卷住,再一拉,竹蜻蜓就飞上天空去了,有时可以飞得很高。

射水筒也是用竹子做的。一节竹子一端保留有节,另一端则将节去掉。然后在竹节中间打一个孔,再配以一个用竹棒和布做的活塞,将它放到水中拉出活塞,就吸进了水,再将活塞往里一推,就可将吸入的水射出。有时可以射得很远,这比现在的塑料水枪简单多了,可一样好玩。

车铁环也是很有趣的活动。它是用一根铁丝弯成一个曲钩做手拿的把杆,再用一个铁环做滚环,将铁滚环用铁钩钩住不断往前赶,要不让它倒下。由于街上的路面是凹凸不平的,要长时间不倒得有点技巧。

皮弹弓通常是用合适的树杈做柄,两边的叉枝上绑上橡皮条,中间用一块宽皮相连。使用时将小石子或硬土块夹在皮块中间,用力向后拉后突然放手,石块就会飞出去打向目标。有的小伙伴甚至可以用它打到麻雀。

卜卜枪是用声音称呼玩具的名称,因为玩时会发出卜卜的声音,它的构造和水枪相似,不过竹竿只有铅笔粗细,是二头通的。先用一种朴树的种子,塞入竹竿前部,再放入另一粒用活塞一推,就把可“子弹”打出去了。这些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智慧箴言: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莎士比亚

孩子最需要的是玩耍

许多家长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带孩子去楼下花园玩球,你本想陪他好好地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他尽把球乱扔。刚开始你还没有觉得烦,时间一长,你尽“拣”球了,你就会觉得很“烦”;你带孩子去沙滩上玩沙子,你本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可他还不让你教他怎么玩,结果弄得到处“脏”兮兮的,你很心“烦”;你想培养孩子从小助人为乐的意识,你让他来帮你剥豆子,可他尽帮倒忙,把豆子弄得到处都是,你又觉得“麻烦”了……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不能有任何强迫、催促或限制。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主要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比如你手中的奖品、提高能力等)。所以,无论孩子参与何种活动,你不要首先就判断“活动有什么教育目的、会不会弄脏孩子的衣服”等,才决定让不让孩子参与。更不要因为考虑到活动目的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手段或方式,因为这个目的是父母的而不是孩子的,我们要尊重孩子参与游戏的目的和原因。你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项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他是否表现得兴趣高昂、心情愉快。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特别的耐心。你关注的不应是教育效果是否“立竿见影”,更应该关注是否给予了孩子快乐?只有在快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有拥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1. 孩子真正想要的礼物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六一”儿童节都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欢乐的日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会因为这一天收到的微不足道的礼物而欢欣不已,哪怕只是一小包糖。因为东西虽不值钱,但能在这一天深深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的爱。然而今天,一些孩子从没有为物质缺乏而困扰,平时家长都是有求必应,仿佛礼物越是高档越能表达家长的爱意。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困收不到父母任何礼物而不高兴。

用昂贵的礼物表达爱意,这其实是在商业文化的熏陶下,受到物质至上影响的成年人的观念。然而,孩子的世界原先并不是物质至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爱。所以,那些家境富裕的家长们,在一味用昂贵的礼物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其实是在灌输给他们物质至上的价值观;而那些因家境贫困而对孩子没有丝毫表示的家长,也错误地将物质和爱等同起来。其实,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礼物,莫过于父母的陪伴,陪自己去玩。2. 陪孩子玩是一种责任

昏暗的阁楼里,一位老人正弓着腰整理小窗边的一摞纸箱。他从箱子里拽出一个本子,看起来像是已成年的儿子小时候的日记。

一段又一段日记激起了他心中对情感的饥渴。然而,这渴望却夹杂着愈来愈强烈的不安与痛楚,因为他发现,儿子朴实的叙述竟与自己的回忆大相径庭。怎么会这样?

他想起了自己保留多年的一本工作日记。于是带着儿子的日记本转身走下阁楼,来到书房,取出一本旧工作日记,在写字台旁坐下来,把两本日记并排摆好。

他翻开自己的工作日记,目光落在一段显眼的记录上,日记非常简短,那里工工整整地写着:“和吉米钓鱼浪费了一整天,什么也没钓着。”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用颤抖的手拿过儿子的日记,找到了相同的日期。只见一行潦草的大字重重地写道:“和爸爸去钓鱼了,最开心的一天!”

一家调研机构曾经对当地近千名儿童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玩游戏、出去玩。时下很多做父母忙于赚钱,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赚够钱,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创造条件,至于眼下欠孩子一点陪伴的时间,等以后日子好过了,再给孩子补上。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重复的,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很可能就没有办法挽回。当孩子需要与父母交流时,很多做父母的会以手上事情太多而拒绝,心情不好的父母甚至会施以棒喝,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为,常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最易产生焦虑情绪,变得性情孤僻,性格内向,严重的还会患上抑郁症。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玩乐太小儿科,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有小朋友玩,回家让孩子吃好睡好就行了,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孩子不仅能在玩中学习很多能力,而且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单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所能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游戏玩乐。3. 参与孩子游戏时的错误行为(1)急吼吼地干涉孩子

对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孩子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孩子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有的父母却觉得孩子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孩子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产生不一般的影响。纠正法:与孩子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2)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孩子“学”到“知识”而强迫孩子玩不喜欢的游戏。纠正法: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孩子加以引导。(3)游戏违背孩子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孩子小时候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大一些的孩子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纠正法: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孩子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纠正法:玩具玩完了就让孩子自己收拾好,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5)剥夺孩子独自游戏的权利

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纠正法:父母要尽可能多地找机会鼓励孩子独立玩游戏,当孩子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孩子。(6)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不要袖手旁观

游戏是孩子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孩子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纠正法: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当孩子在玩游戏时如果遇到困难,父母要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孩子确实不能解决时再给予一些帮助。智慧箴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

哪些游戏适合孩子的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积极通过智力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计算、生活常识和自然常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开发孩子的智力。1. 常见的益智游戏

一般益智游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利用图片所进行的游戏,如各种拼图、六面图、各种工具、动植物、日用品、车辆等。这些图片的内容可随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加深内容。②利用专门的玩具、自然材料、日常生活用品来进行的智力游戏,如插塑、结构玩具、茶杯、果品等。③各种竞赛智力游戏,如棋类、纸牌等。这种游戏不但能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能培养孩子从小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品质。④利用语言来进行的智力游戏,如猜谜语等。这种游戏对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均起着重要的作用。2. 游戏中注意事项

在开展致力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做好手脑并用

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做智力游戏,鼓励他去尝试、探索,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很有帮助。有些智力游戏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几经尝试,甚至在错误操作中顿悟出来的。

但智力游戏需要动手动脑,要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他能放松地思考。家长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孩子,要让孩子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孩子会从智力游戏中获得极大欢乐。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由此也培养了克服困难的毅力。(2)时间不宜过长

每个智力游戏的完成时间一般以15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孩子思想不易集中,也会引起他烦躁的心理。最好是在孩子对游戏尚有兴趣,并希望再玩一会儿的情况下结束,使他对智力游戏始终保持有新鲜感和好奇心。(3)游戏要有一定的规则

孩子到了3岁,大脑皮质细胞的机能已基本成熟,可塑性大,适应能力强,能够接受适量的刺激,如果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训练,大脑潜力是可以大大发挥的。智力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强调规则,才能达到训练目的。孩子一般好抢胜、好撒娇,家长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不要认为反正是玩,不强求孩子。实际上,智力游戏就是培养孩子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绝不能采取让一招、退一步来解决矛盾,如果孩子一耍赖,大人就让步,这就失去了智力游戏的教育作用。(4)游戏要适合孩子的年龄

3~4岁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控制能力较差。思维特点是直接、形象具体,模仿性强。为他们选择智力游戏,应是孩子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实物和玩具的演示,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游戏中的角色以2~3个为宜,动作不宜过多,规则不能繁琐。

4~5岁的孩子,思维能力增强,会作初步想象,基本动作也掌握较好,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增长,稍有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智力游戏内容可适当广泛一些,如增加语言表达和竞赛性智力活动,动作也可多样化一些。

5~6岁幼儿,接触生活面广了,爱想象、探索,思维也活跃了。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有所加强,对感兴趣的事和活能集中注意力去做和听,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这个年龄期的孩子已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智力游戏,如棋类活动等。在游戏中,要讲明要求和规则,并提倡孩子多动脑,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多地用语言来表达。(5)游戏要有系统性

智力发展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不要造成今天的游戏内容过深,幼儿理解不了,明天的游戏太浅,孩子又不爱玩。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如发展语言,开始时要不断丰富词汇,然后由简单的语句到比较复杂的复合句。不然,越过顺序去训练,有时也能机械地模仿或背诵一些答案,但不是真正的聪明和才智。又如孩子还没有形成数的概念,经过训练也会背5+2=7,但并不了解5和2的真正含义。因此,选择什么智力游戏,家长要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要了解发展顺序,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开展系列性的智力游戏,这样才能在游戏中真正做到头脑灵活,聪明伶俐。(6)游戏要有趣味性

讲究趣味性的游戏,才会对孩子有吸引力,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智力游戏一般以棋类最为普遍,有利发展孩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如“黑猫警长”棋、配对棋、接龙棋等,2~3人一起玩。

棋类游戏有胜负结果,孩子们个个要力争取胜,胜利将给孩子带来满足和欢乐。玩输了,有的孩子便不肯罢休,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千万不能强化输赢,让孩子的性格健康地发展。(7)益智游戏要富于变化

游戏经常变换,才能全面锻炼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如家长买一盒积木,要求孩子玩好多年。但孩子玩久了,感到厌烦,便降低了游戏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废旧的物资,做智力游戏的材料,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做玩具,一起玩,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孩子的智能。智慧箴言:活泼的脾性和天真结合后,能够使美丽更加诱人,知识更加可爱,才智更加温厚。——爱迪生

用游戏与孩子沟通

亲子间的游戏是加深亲子感情的良好方式,也是孩子最愿意和父母一起做的事情。幼教专家介绍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亲密融洽,他的智能将会被开发得越好,越聪明。

亲子游戏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能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孩子在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中学到知识,这样好的帮助孩子学习的方式,妈妈怎能错过呢?1. 语言智能

孩子在出生时,就开始有语言智能的潜能了。但是,这项潜能得有一个先决条件才能得到发挥,那就是孩子必须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用社会的环境来发展他的这个智能。

研究证明,儿童的语言智能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并不是成人教、认的结果。只有孩子有了兴趣和主动性,他的语言智能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有时父母的强求只会让孩子精神紧张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不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自然地发展。

父母还应注意做好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交流。这里的交流不仅仅是指说话,还包括肢体语言(如手势)、表情(如微笑)和眼神的对视等,这些交流能加强亲子间的感情,对孩子的感情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情感发展是人发展的基础,所有智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开发的,所以这方面,父母一定要注意。

而游戏,则是一种最好的亲子交流和提升孩子口头与书面语言能力的方式。在同父母玩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说的话、做的动作以及表情等,都会激发孩子极大的学习兴趣。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游戏也有益于语言的发展。即使是两个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各自的积木,他们的自言自语也会很快发展成为你一言、我一语,产生相互交流。总的来说,游戏给了孩子一个心情愉快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玩”,也就是他们最愿意做的事情。

游戏1:浴缸里的故事

准备材料:平时叨念的人物、动物的图片或是家具、玩具图片,宽口径的透明胶、剪刀、浴缸和水。

玩法步骤:a. 剪下图片里的可爱造型;b. 把这些图片包裹在透明胶里面,让图片成为防水的;c. 在浴缸里放进温水;d. 让孩子和图片一起呆在浴缸里;e. 孩子可以把沾湿的图片粘到浴缸的壁上,并可以自由在地尽情发挥想象,自言自语地编故事了。

注意事项:不管怎么样,孩子在水里的时候,你一定要随时注意水温。

游戏2:好奇怪的故事

准备材料:孩子喜欢、熟悉的图画书。

玩法步骤:a. 像往常一样把孩子抱在你的大腿上,读书给他听;b. 读了一会儿后,开始改变故事。比如《小红帽》里小红帽遇见的不是大灰狼,而是一只大老虎;c. 停一下,看看孩子的反应。孩子如果说“不对”的话,就让他来说说不对在哪里,大老虎和大灰狼的区别在哪里等;d. 接着,再来另一个变化。

注意事项:如果孩子在故事发生变化时情绪烦躁的话,那就改天再玩。

游戏3:我们来找字

准备材料:故事书。

玩法步骤:a. 把孩子抱在膝上,同他说故事,边说边用手指着书上的字;b. 教孩子认识一个字,如“你”,然后让他在这页上把“你”找出来;c. 继续讲故事,然后再不时让孩子把同一页上的“你”给找出来。

注意事项:孩子若是不耐烦了,不要去勉强他。

游戏4:童话小剧场

准备材料:毯子或床单、宝宝最喜欢最熟悉的童话故事书里的一个故事、扮演角色需要的戏服、布景或面具。

玩法步骤:a. 这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准备过程,你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戏服,并让孩子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要说的台词;b. 在房间中间摊开毯子,作为舞台,布置好背景;c. 为自己和孩子穿上戏服;d. 一起演出这个故事;e. 你们还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这出戏,它可以成为你们家的保留节目。

注意事项:孩子有时会说出和剧情不符台词,要鼓励并配合他突发的奇想。

这个游戏不但能培养孩子的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准备服装、道具的过程中,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的表演欲望。孩子有时候会自言自语,模仿大人,有时甚至会披上毯子或围巾给自己表演一出想象中的戏。现在,由父母来为孩子创建一个舞台,并参与到孩子的表演中来,相信会带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此外,这个游戏对消除孩子害羞、胆怯的情绪,也有很大帮助。2. 数学逻辑智能

通常我们以为数学逻辑智能就是算术,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数学逻辑智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算术,它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看待和解决问题。例如:有人遗失了一个钱包,他可以随意而没有计划地去寻找,也可以通过逻辑的方法去考虑他是在何时何地打开钱包的,这样就可到一些他并没有注意的地方去找钱包。

数学——逻辑智能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启发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孩子可以扮演外星人或是成为武士,然后根据对成功概率的计算来行动。“如果我要登上红色地铁,什么是最好的方法,该怎么去做呢?”孩子会在游戏的过程中,这么自己问自己。一个旁观者会认为他只不过是在玩一个游戏。的确,他是在玩,但这只是所发生的一部分事情。事实上,孩子正在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什么是我的目标,什么是可选择的策略,会有哪些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问题对他以后的生活同样有用。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会观察什么行动产生什么反应,不同的开始会导致哪些不同的结果。比如:象棋就是一个很好的游戏,如何布置你的兵,让你的车走到哪里,都会产生不同的输赢,通过游戏,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游戏5:把“对”找回来

准备材料:不需要特意准备些什么。

玩法步骤:a. 你可以在早上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先给孩子穿外套,再给他穿内衣;b. 问一下孩子,这么穿是不是不对,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呢?

注意事项:请注意听孩子是不是会用“先……再……”这样的句式。

游戏6:买东西喽

准备材料:假的钱(可以是钱币样式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纸钱)、卖的东西的标价单(自制)、小玩具。

玩法步骤:a. 先简单介绍一下钱的面值;b. 妈妈和孩子一个扮演老板,一个扮演顾客;c. 老板在要“卖”的小玩具前放上标价单;d. 顾客来买东西,“交易”开始了。

注意事项:孩子年纪还小,所以,“交易”最好在10元以内。

游戏7:找宝藏

准备材料:为孩子准备一件神秘礼物,如他吃的糖果或喜爱的玩具作为宝藏、一些卡片(可以是空白的名片)、一个装卡片的小包包。

玩法步骤:a. 先把神秘“宝藏”藏起来;b. 制作卡片,可以文字配合图片,如画一张写字台,再写上“写字台”及其拼音,然后分别把卡片藏好;c. 为孩子背上小包包,给他第一张“写字台”卡片,小朋友就可以到写字台那边去找另一张指示片;d. 依此类推直到孩子找到宝藏。

注意事项:把卡片和“宝藏”藏到孩子容易找到的地方,同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保房间里没有会磕碰到孩子的地方。“找宝藏”是一个又有趣,又能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游戏。通过这种“先到了桌子那边,找到小卡片,然后再找到床那边……”的游戏,孩子能学会“先”与“后”的逻辑概念。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增加游戏的难度,例如,在卡片上画件衣服,让孩子想出放衣服的地方——衣橱,再到衣橱那边寻找下一张小卡片等。“找宝藏”游戏既会让孩子有神秘的刺激感,又会让他有参与其中的乐趣,从而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信爸爸妈妈和孩子都会喜欢。3. 肢体动作智能

不要以为有运动智能的人只是四肢发达,也不要以为运动智能只属于运动员,因为运动智能是通过身、心来使躯体表现得完美的能力。它是人认知的基础,是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演员、舞蹈家、发明家、医生等都表现出相当高的运动智慧。

对于可塑性强的孩子应如何发展其运动智能呢?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以提高他的运动智能。游戏活动可以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动作经验,比如跑、跳等而且为躯体的各个功能提供了整合的机会,帮助孩子发展手、腿等多个关节。

游戏8:扔沙包

准备材料:一块小布片、一小堆细沙。

玩法步骤:a. 把布片三面缝合,装入细沙,再把最后一面缝合,做成沙包;b. 爸爸妈妈面对面约隔4~5米,孩子站在当中;c. 爸爸妈妈负责扔沙包,孩子闪躲,若被扔中了就换人;d. 或者和孩子站成一排,每人用脚夹住一个沙包,向前甩出,接着跑过去用脚抓起自己的沙包再向前甩出去;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获得了胜利。

游戏9:踩水浪

准备材料:一根长而结实的绳子

玩法步骤:a. 把绳子打开平放在地上;b. 妈妈拿着绳子的一头抖动,让孩子踩着另一端绳子前进;c. 孩子到达终点时,给予奖励。

注意事项:绳子不要拉得太紧,以免打到或绊倒孩子。另外绳子的材质也要注意,不要太硬,以免伤到孩子的小脚丫。4. 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就是对音乐理解、欣赏能力以及编写音乐或唱歌的能力。

生活中时时有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让孩子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

当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更专注,也能在不知不觉间培养起孩子的节奏感来。

还有很多有助于提升孩子音乐智能的游戏,例如爸爸妈妈用手拍出一个节奏来,让孩子也来试一下。这不但能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节奏感,也会让孩子学会注意力集中,同时也能使亲子关系更好。

有的父母很早就开始让孩子正式学习乐器。一些乐器,比如钢琴,由于它需要手眼协调合作,对各方面的智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可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比较喜欢玩,枯燥单调的乐器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最好还是让他们玩一些有关音乐的游戏,聆听一些古曲音乐,参加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班,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在日后的乐器学习过程中,孩子才会有更好的投入。

游戏10:自己做乐器

准备材料:各种罐子、小豆子、小石子、矮玻璃杯7个、锅盖、小铃铛、松紧带等。

玩法步骤:a. 在空罐中加入小豆子;b. 在另一个罐子中加入小石子,让孩子比较一下,两个罐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c. 在7个矮玻璃杯中加入水,比例是1:2:3:4:5:6:7,用不锈钢汤匙敲就会有不同的音调传出;d. 2个锅盖可以当成铜锣;e. 松紧带系上小铃铛,套在孩子的手上就是手铃了。f. 好了,现在可以举办一个小小的家庭音乐会了。

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安全,确保罐子的开口不尖利,以免伤到孩子。

游戏11:舞出新花样

准备材料:录音机、各种音乐,如DISCO舞曲、国标舞曲、儿童歌曲、交响乐、流行音乐等。

玩法步骤:a. 用磁带录下各种类型的音乐,并让音乐持续不断地播放;b. 打开音乐,和孩子一起站在房子的中间c. 随着音乐起舞,鼓励孩子一起跳;d. 跟着音乐变换舞步,让孩子和你一起跳出新的舞步来!

注意事项:确定跳舞的时候不会踩到什么或绊倒什么。

这个游戏不但适合在家里玩,在幼儿园也同样适合。通过形式、节奏各不相同的音乐,不但能培养孩子聆听的习惯、节奏感和音乐感,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情调。同时,这个游戏还有舞蹈这一肢体的运动,随着节奏的变化,孩子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这对培养孩子肢体的灵活机动也同样很有好处。在玩游戏时,不妨邀请家里其他人或孩子的小朋友一起来。人越多,气氛越好,孩子的兴趣也会越高。5. 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一项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于提高与别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角色游戏是培养孩子人际智能的重要方法。

角色是孩子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首先要协调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此外,在选择角色游戏时,也要考虑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让孩子充分投入到其中。选择孩子看到过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投入其中,激发孩子的情绪,这样对人际智能的培养才有实际的效果。

游戏12:家里人纸玩偶

准备材料:可以代表全家人的人物图片,如男人图片就代表爸爸等、干净的棒冰棒子。

玩法步骤:a. 把人物图片贴在棒冰的棒子上,做成小玩偶;b. 妈妈给孩子说个有关于家里人的故事,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编的;c. 让孩子也来参与说故事,问问他:“你觉得爸爸怎么样?”“你说呢?”等;d. 给孩子玩纸玩偶,听听他能编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

注意事项: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里的重要一员,这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对他将来的人际交往也很有好处。

游戏13:医生阿姨,护士姐姐

准备材料:白色的衣服、玩具娃娃,如有听诊器等玩具就更好了。

玩法步骤:a. 和孩子一起换上白色的衣服,一个做医生,一个做护士;b. 假装玩具娃娃生病了,医生给它看病、护士照顾它;c. 让孩子了解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和工作,并让他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机对孩子讲述这方面的知识,并教育他。

这些游戏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游戏,他们对这些游戏以及其他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都是百做不厌。通过游戏,小朋友们还学会了解决诸如角色分配、工作安排、工具使用与分配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也充分证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6. 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是个人自我了解,分析反思的能力,即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儿童是自我意识萌发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内省智能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孩子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的五官有什么用?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父母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从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发展到对自我的了解,逐步形成自我认识。

小孩都喜欢画画,喜欢玩橡皮泥。每当游戏过后,你可以问问孩子:你为什么画这个东西?为什么用这种颜色的蜡笔?为什么捏成这个小动物?你觉得哪里画的好看?……让他对自己的游戏过程和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总结。

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挫折,父母要和他一起解决,比如积木搭到了很高的时候,却倒塌了,小孩肯定很伤心,这时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它为什么倒了?要怎样搭才不会倒?

角色游戏对内省智能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玩小医院、美容院、小菜场等游戏。游戏的时间和场合无定式,可以在家庭中也可以在户外进行;可以在生活中随机进行;也可以由父母根据小孩自身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来进行。

游戏14:宝宝相册

准备材料:宝宝的相册。

玩法步骤:a. 按年龄顺序将宝宝从小到大的照片列好,并注上日期和必要的注释;b. 给宝宝看他小时候的样子,并讲述他小时候的事情,宝宝会“自恋”地百听不厌;c. 鼓励宝宝拿着相片向别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向他喜欢的人介绍。

注意事项:照片挑选得可爱、清晰一些,帮助宝宝更好地认识自己。

游戏15:认识自己

准备材料:空白纸或名片、彩色笔。

玩法步骤:a. 在空白纸上画上五官、四肢和身体各部位;b. 让孩子站在镜子前,照照脸,照照手等;c. 让孩子照着他看到的东西画在纸上。

注意事项:也可以让宝宝画画爸爸妈妈,看看画出来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一样。

首先,这个游戏有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当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这是我的”,这就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开端。而这个游戏正是给孩子们创设了自我认识的情境,使他们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去感知自己各部分。此外,这个游戏形式非常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孩子都喜欢自己做东西,画东西,这个游戏玩起来适合且充满童趣。7. 自然智能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然智能,不过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者,绝大多数的孩子天生都是喜欢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具有自然智能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

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而不是采取强迫的手段。在观赏接触自然之外,应该让孩子懂得照顾自然。而这时一些游戏的适时加入能让孩子在生活中照顾自然,例如栽种豆芽,并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养猫、狗等都会很受孩子的欢迎,否则养小乌龟或小鱼,也可以让孩子有寄托。通过玩游戏,孩子对自然界的兴趣会提升,而兴趣是开发孩子自然智能的基础和前提。游戏起到把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同化的作用,把孩子已经开发的大脑,也就是孩子大脑已经发散出来的“触须”强化并稳固下来,有助于巩固孩子智力开发的成果。

游戏16:水盆里的游戏

准备材料:洗衣盆、塑料的小杯子、小碗、小瓶、质地不同的小玩具,如乒乓球、积木等。

玩法步骤:a. 给孩子拿把小椅子让他坐在盆边;b. 让孩子把水从小碗里倒进杯子里,再从杯子倒进小瓶里,锻炼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也可以在小碗里放进一颗黄豆,让孩子的训练更精准;c. 让孩子观察什么玩具会浮在水面上,什么玩具却沉到水底,并简单讲述出现这种现象的道理。

注意事项:如果你不希望家里“发大水”,可以给孩子限定一个活动区域或是在室外的院子里。

游戏17:一起来种小土豆

准备材料:一些有芽的土豆块、一些土壤(或水)、一个小花盆。

玩法步骤:a. 等土豆块发青的时候,开始和孩子一起观察;b. 土豆发出小芽后,和孩子一起种到土壤里(也可以在营养水中种植,土豆在水中也会发芽成长);c. 观察土豆幼苗的成长,告诉孩子植物生长的道理。

注意事项:夏天并不是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所以要注意为幼苗保持阴凉的环境。

这个游戏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和孩子一起种小土豆,不仅是一个动手的过程,还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而兴趣和好奇心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法宝,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才会有意愿去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的奥秘。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协助他做观察日记。把小土豆生长的过程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培养孩子条理性的同时,也开发了孩子的智力。智慧箴言:和别人相处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于孩子寻求快乐的特别方式不要加以干涉,如果这些方式并没有强烈地妨碍我们的话。

让孩子爱不释手的气球

五颜六色的气球,几乎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每逢过节拿在手里都会让他们开心。其实除了把气球拿在手里玩之外,还可以有其他许多快乐而有意义的玩法,并且还能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本领,得到很多乐趣!1. 和孩子比赛(1)头顶球:每人依次顶一下,不能让气球落在地上,否则就算输。(2)打排球:把家人分成两队,中间设定好分界线,开始排球比赛,得分多的一对队为胜利者。(3)射门大赛:找两把椅子,分开一段距离放,设置这个区域作球门,轮流用脚踢气球,比比看谁进球最多。(4)踩气球:在每个人的双脚各绑上几个气球,互相追逐和躲闪,比比谁踩到别人的气球多,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气球不被踩到。(5)夹球走: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气球夹在两人胸前,双手放在背后,规定好比赛路线,两人一起向前走(跑),看看哪一组最先到达终点而且气球没有落到地上。(6)揪尾巴:每人用一根绳子的一端系住气球,另一端塞进自己的裤腰里,扮作动物的尾巴,比比看谁能揪到别人的尾巴,越多越好,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尾巴不被揪下来。2. 气球会飞吗

找两个分别装有氢气和空气的气球,让孩子两手分别拿好一个,然后松手放开,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孩子会发现一只气球向上飞,另一只却落在地上!问问孩子为什么,鼓励他动动脑、想一想、猜一猜,一起翻翻书找找答案,从小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寻找科学的答案:原来是因为里面装的气体不同,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轻,会让气球飞起来,而装了空气的气球不会飞起来,一松手就会落在地上。接着让孩子在那只装了氢气的气球下面挂些小东西(如纸、小挂件、小娃娃等),试试看气球还能飞起来吗?和孩子一起做些记录,哪些东西可以和气球一起飞起来,哪些东西不可以,培养孩子认真做实验、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3. 用空杯子吸住气球

找一只空杯子(最好开口大一些,口的边缘薄一些),在里面倒入一些开水(超过杯子容量的一半),然后把杯子里的开水倒掉,迅速将一只气球按住杯口,注意要按紧、不能有缝隙。这样按了一会之后,把杯子倒过来口朝下拿着,按气球的手松开,看看气球会掉下去吗?如果成功的话,气球会被杯子牢牢吸住!这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孩子想想和倒进去的开水有没有关系呢?杯子里的空气发生了哪些变化?找找有关热胀冷缩方面的资料,原来开水使得杯子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开水倒掉之后,气球堵住了杯口,里面的空气慢慢地冷却收缩,把气球紧紧地吸牢。4. 用气球“盖房子”

准备好1个气球,几张报纸,15厘米长的细线1根,还有准备一些糨糊。先把气球吹好,开口用线绑好;再和孩子一起动手把报纸撕成5厘米见方的小方块,层层相叠粘在气球上,至少要粘3~4层,别忘了提醒孩子不能把开口处粘住。然后把气球放在通风的地方风干1天,观察一下报纸是否干了,如果已经干透了,就把气球的开口松开、把气球取出。孩子会发现一个黄蜂窝完成了!原来黄蜂就是这样给自己盖房子的。和孩子一起仔细留心一下生活周围有关动物自己造房子的情况,一起收集有关动物造房子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原来一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会给自己盖房子,它们知道该用什么材料,知道如何连结,比如有的鸟类会在大树的分枝处用一些树枝和泥土等其他物质筑巢,蚂蚁用唾液混合泥土来造蚂蚁窝等,你的孩子一定会觉得大自然真是很奇妙!5. 摩擦以后

让孩子两手各拿一只气球(气不要打得太足),紧挨着摩擦一会,然后停下来仔细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孩子试着描述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我发现两只气球不能紧紧靠在一起了,要向两边跑,中间好像有一股力量把它们分别向两边推!翻翻有关摩擦方面的书,和孩子一起找找答案,这可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查找资料、寻求答案!6. 气球和电视

打开电视机,再把一只氢气球放在屏幕前,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孩子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气球被吸在屏幕上了!原来这是静电在“捣鬼”。这可是一个孩子的发现,你看他多会动脑筋玩,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奇怪现象,和大人一起找答案,向他学习吧!你一定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学到很多知识!7. 气球会沉下去吗

准备好一盆水,把气球放进去,气球当然会飘浮在水面上。让孩子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气球沉下去?鼓励孩子大胆地设想、勇敢地尝试(比如在气球下面绑一些石块之类的重物)。从小就要让孩子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告诉孩子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原来浮在水面的气球,下面加了重物以后就会沉下去!8. 喷射气球

把一个气球吹大,让孩子用手捏紧开口,然后手一下放开,仔细观察会有什么情形发生?气球会一边发出怪声一边到处乱跑!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气球里的气体在“作怪”!手放开以后,气球里的气体争先恐后地冲出来,产生一股反作用力,将气球往空中推,气球就是靠着这些喷出的气体前进。你可以让孩子具体地感受一下这股力:吹好一只气球,让孩子把手或脸靠近气球的开口处,然后把口松开,孩子就会感到有一股气体冲向手或脸。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孩子了解一下飞机的工作原理,有可能的话可以购买一些飞机模型或是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简易飞机,知道飞机的喷射引擎是利用空气往后排放,使飞机往前行进!智慧箴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通过游戏告诉孩子力的奥秘

横放在桌上的一叠硬币能够自动倒下;蛋壳是脆弱的但有时却是坚固的;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1.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1个、米1杯、竹筷子1根。

操作:①将米倒满塑料杯;②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③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④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盛米的杯子提起来。2. 会自动倒下的一摞硬币

思考:横放在桌上的一叠硬币为什么会自动倒下呢?

材料:硬币10枚、磁铁。

操作:①将10枚硬币叠成整齐的圆柱形横放在桌面上;②拿磁铁在硬币的上方2~3厘米高的地方接近桌面上这叠横放的硬币;③横放在桌面上的硬币自动倒下。

讲解:由于这叠硬币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每枚硬币的上端都分别磁化,由于同性相斥,加上硬币之间紧贴在一起,在磁性斥力作用下,这叠横放在桌面上的硬币就会自动倒下。

创造:你能用磁铁做一些其他此类的小实验吗?3. 纸的不同的承受力

思考:你能想象一张纸能够举起一本书吗?你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吗?

材料:纸、胶带、书1本。

操作:①把纸放在两本并排分开放的书上,使纸的中间部分悬空,把一本书放在纸的悬空处;②把纸卷成一个纸卷,用胶带粘好纸的边缘处;③把纸卷立起来,并在上面放一本书;④思考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讲解:①一张纸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主要取决于纸张受力时的弯矩(弯矩即纸张的受力点和受反作用力的点之间的距离),弯矩越大,纸张承受的力越大,反之越小;②直接把重物放在纸上,则纸的受力点和受反作用力点几乎在同一位置上,因此弯矩小,所承受的力就小;③把重物放在竖直的纸卷上,纸的弯矩较大,因此承受的力较多。

创造:想一想,把纸还可以折成哪些形状,以便承担压力。4. 小船与船桨

思考:看过划船吗?亲自动手划过船吗?知道船在水上为什么会向前移动吗?

材料:剪刀1把、纸板1块、橡皮筋1条、脸盆及水(1盆)。

操作:①剪下长约12厘米×8厘米的硬纸板;②一端剪成尖形为船头,另一端中央剪下约5厘米的缺口为船尾;③剪一块约3厘米×5厘米的纸板坐船桨;④用橡皮筋套在船尾处,并将船桨绑好;⑤将纸板桨逆时针转紧橡皮筋,小船向前移动;⑥若把纸板桨顺时针转紧橡皮筋,小船向后移动。

讲解:①橡皮筋扭转的方向不同,船行驶的方向也正好相反;②纸船运动的力量,是来自橡皮筋扭转的能量。

延伸:仔细观察划船的动作,它造成的水流方向和船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5. 蛋壳的坚固与脆弱

思考:你认为蛋壳是坚固的还是脆弱的,它在什么时候容易破碎,什么时候不容易破碎?

材料:杯子(与一半蛋壳直径大小相同杯口的杯子)、一半蛋壳2个、细铁棒1根。

操作:①蛋壳开口向下扣在杯子口上;②拿一根细铁棒离蛋壳10厘米左右的高度竖直向下自由落到蛋壳上,蛋壳没被砸破;③蛋壳开口向上放在杯子口上;④拿一根细铁棒离蛋壳10厘米左右的高度竖直向下自由落到蛋壳上,蛋壳被砸破。

讲解:①铁棒撞击蛋壳凹处,力量都由撞击点承受,容易撞破。铁棒撞击蛋壳凸处,力量分散,不容易撞破;②一样的材质,一样的撞击力量,角度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6. 谁的力量大

思考:燕尾夹和锁头哪一个重呢?两者之间拴一条线绳转转看,谁的“力量”大呢?

材料:线绳1根、圆珠笔杆1支、金属小扳手(比夹子重的金属物品)1个、夹子1个。

操作:①在圆珠笔杆中,穿一条约50厘米长的线绳,线的一端拴上一个夹子,另一端则系上一个比夹子重的金属小扳手;②双手手心相对夹住垂直的笔杆,金属小扳手一端在下;③缓缓搓动笔杆,让夹子做圆周运动,渐渐加速旋转,看看有什么现象。

讲解:①小扳手是比夹子重;②当转速加快时,会产生更大的离心力,而把金属小扳手往上提升。

创造:物体除了轻重差别外,若加上不同的速度,就会产生不同的动量。比一比看,你走路时和骑车时,雨点打在脸上,又什么不同的感觉?7. 谁先分出来

把粗盐粒和胡椒面掺和在一起,能很快把它们再分开来吗?

这个游戏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进行,看谁用最好的办法,最先分出来。这个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先给每人发一把塑料小汤勺,然后在每人桌前放一勺盐、半勺胡椒面。准备好后,裁判就可以发令,让参赛者开始分了。谁最先分完,谁为优胜。

这个游戏看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用手一粒一粒捡盐,肯定是得不了优胜的。

如果你懂得一点静电的知识,要想取得优胜,就轻而易举了。参赛者听到裁判“开始”的口令后,把塑料汤勺先在毛衣或别的毛料布上摩擦一会儿,然后把汤勺逐渐靠近盐和胡椒面的混合物。这时,胡椒面就会跳起来吸附在塑料汤勺上。用这个方法,你就会很快把盐粒和胡椒面分开。这是因为塑料汤勺经过摩擦带有电荷,产生了吸引力,胡椒面比盐粒轻,所以被吸起来。注意,你不要把汤勺放得太低,否则盐粒也会被吸起来。8. 汤匙变磁铁

思考:你知道金属汤勺为什么变成了磁铁?

材料:金属汤匙、磁铁、铁钉、曲别针。

操作:①用金属汤勺去吸铁钉、曲别针;②准备一支金属汤匙,手里拿一块磁铁慢慢地在汤匙上来回摩擦;③汤勺将铁钉、曲别针吸起来了;④将汤匙在桌子上一敲,汤匙的磁力又消失了。

讲解:构成汤匙的金属物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个的小磁铁,但由于它们的磁场方向不同,作用被相互抵消,整个汤匙也就没有了磁性。而如果用一块真正磁铁的磁力将汤匙内部的小磁铁的磁场强行排列成同一方向,汤匙就会表现出磁力。将汤匙在桌子上一敲,其内部小磁铁的排列就被破坏掉,汤匙的磁力也就消失了。

创造:你还能把什么物品磁化,用来磁化的物品应该是什么物质制作的?9.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铅笔1支;报纸1张。

操作:①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②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③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④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讲解:①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②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③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黏和剂,而用静电就可粘在墙上。10.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①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②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③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④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⑤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①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①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他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11.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2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1块、厚书2本。

操作:①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搭成一个斜坡;②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③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④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智慧箴言: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让孩子像爱迪生一样热爱实验

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碘酒的颜色遇到燃烧的火柴时,会有变化吗;燃烧后的手绢为什么没被烧坏……生活中种种有趣而奇妙的现象,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可以用下面的游戏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启发他们的科学意识。1. 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①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②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③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④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①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②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③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创造: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2. 变色的碘

思考:碘酒的颜色遇到燃烧的火柴时,会有变化吗?

材料:带盖的玻璃瓶1个、碘酒1瓶、火柴1盒、水少许。

操作:①玻璃瓶中倒入30毫升左右的水;②在水中加入2~3滴的碘酒,观察颜色;③同时使用2~3根火柴,点燃后立即放入瓶中燃烧,并用瓶盖盖住瓶口;④摇晃瓶子,观察颜色的变化。

讲解:①液体的颜色是棕色的;②火柴的烟雾可以使碘变成无色的碘离子,所以瓶子中的碘酒溶液会变成无色透明的水溶液。

创造:火柴中含有一些易燃物质,当你点燃火柴时,除了火光,是否闻到异味呢?会带来什么样的污染呢?3. 光与彩虹

思考:你用什么办法能制作出与空中彩虹颜色一样的彩虹?

材料:清水1盆、平面镜1个。

操作: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镜面对着阳光,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讲解:将镜子插入水中时,在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它是光的折射作用的结果。

创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制造出美丽的彩虹?4. 纽扣的出现与消失

思考:当筷子插一半在水中时,看到的是筷子“折断”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材料:纽扣1枚、水少许、浅底盘1个、玻璃杯1个。

操作:①将纽扣放在盘中;②杯子杯口朝上,压在纽扣上;③往杯内倒入清水;④注入水后的杯子看不清纽扣;⑤加些水到盘子中,可以看得见纽扣。

说明:①当杯子渐渐注入水时,由于光线折射,纽扣的影像会消失;②把水再加入盘子中,改变光的折射角度,纽扣影像会重新出现。

延伸: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或由空气进入玻璃中,就会产生一些折射的现象。那么,就请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折射事例呢?5. 烧不坏的手绢

思考:燃烧后的手绢为什么没被烧坏?

材料:手绢、玻璃杯、铁丝、酒精、火柴、水。

操作:①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②将手绢从杯子里取出,稍微拧一下水,然后将手绢挂在铁丝上;③用火柴将手绢点燃,燃烧后的手绢完好无损。

讲解:①玻璃杯里盛着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手绢很快就燃烧起来;②酒精很容易从手绢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绢上,保护着手绢;③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花布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绢的温度,手绢不会被烧着。

说明:火有危险,请勿靠近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拿燃烧着的手绢。6. 烧不断的棉线

思考:为什么棉线烧不断?

材料:棉线1根、清水1杯、食盐、筷子、火柴。

操作:①在一杯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②将一根棉线放入配制好的浓盐水里浸泡一下,拿出来放在桌上晾干;③将晾干后的棉线用手提起,点燃一根火柴去烧棉线;④棉线从下端一直燃烧到上端,但烧过后的线灰仍像一根线一样没有被烧断。

讲解:盐是不能燃烧的,浸过浓盐水的棉线在燃烧时,里面的棉线已被烧尽了,可是包在棉线外面的一层盐壳却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烧不断的棉线。7. 糖的燃烧

思考:小朋友,糖可以燃烧吗?什么条件下糖才可以燃烧?

材料:糖1~2块、火柴1盒、烟灰少许、盘子1个。

操作:①将方糖放在盘子上,用火柴点燃,观察糖是否燃烧;②在糖上放烟灰少许用火柴点燃,观察糖是否燃烧。

讲解:①糖直接遇到火,是不容易燃烧的;②糖上放少许烟灰,利用烟灰燃烧温度较高,达到燃点,糖就可以燃烧起来。

创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使燃烧的火苗熄灭吗?试着制造个灭火器。8. 再现指纹

思考:用手指肚在纸上用力按一下,看一看纸上,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怎样才能看见你留下的指纹?

材料:碘酒、剪好的易拉罐小盒、蜡烛、白纸、火柴。

操作:①在白纸上印上指纹;②看一看白纸上并没有指纹的印迹;③用少量碘酒放进铁盒里;④点燃蜡烛,使碘酒在蜡烛上方加热(一直加热到碘酒变干,有紫红色蒸汽放出时),将印有指纹一面的白纸对着蒸汽;⑤过一会儿,纸上就显现出浅色的指纹。

讲解:①纸上为什么会显出指纹来呢?原来,人的皮肤表面总有些油脂,对皮肤起保护作用,皮肤表面的指纹是凸凹不平的,低的地方油脂多一些,高的地方油脂就少些,手指肚按到纸上,油脂就被纸吸收,油脂在纸上分布也同样是不均匀的,但和指纹上油脂分布情况相同;②碘酒受热时会变成气体,气体受冷时又会直接变成固体,它在油脂里极易溶解,于是纸上就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指纹。智慧箴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神奇的水

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塑料瓶侧壁划上几条刀痕后再装满水,水为什么不会从刀痕处流出来;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使鸡蛋在水中不漂起又不沉下,而是悬浮在水中……1. 肥皂小赛艇

把火柴或羽毛杆的一端从中间劈开(劈开的长度约占总长度的1/4),在劈缝里镶上一小块肥皂,一个“小赛艇”就做成了。把这个“小赛艇”放在水盆里,它就会自动地在水中快速行驶。

参加做游戏的人,每人都准备数量相同的“小赛艇”,在裁判的统一口令下,同时把“小赛艇”放进盆中(最好在一个大盆中进行;为了安全,不要到池塘边玩这个游戏),看谁的“小赛艇”行驶速度最慢,就给谁记为1分;倒数第二名记为2分……以此类推。第一批赛艇比赛完了,再进行第二批赛艇的比赛……最后一轮比赛完后,谁的累计分最多,谁就是优胜者。这个游戏,还可以比谁的赛艇行驶的距离最远,谁就为优胜者。“小赛艇”之所以能在水中行驶,是因为镶在火柴上的肥皂在水里逐渐溶解,不断破坏着火柴后面水的表面张力,而火柴前面的张力没有被破坏,所以火柴后面的水分子被火柴前面的水分子拉向前去,“赛艇”就前进了。注意,当盆中水的张力都被肥皂水破坏以后,“赛艇”就不会前进了,这时就得及时换水。2. 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铁罐盒1个、锥子、水。

操作:①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颗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②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③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④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⑤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

讲解: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3. 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碗1个、清水、针、镊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①碗中倒满清水;②用一个镊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③慢慢地移出镊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④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①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下沉。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作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②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4. 神奇的牙签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牙签、清水、肥皂、方糖、水盆1个。

操作:①盆中倒满清水,然后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②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③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他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5. 水的压力

思考:你们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吗?

材料: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个、胶带1卷、钉子1个、水若干、平盘。

操作:①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3个孔。3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居中和上部;②用胶带把3个孔封住;③将纸盒中加满水;④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观察3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

讲解:①实验发现,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②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潜,压力就越小。6. 帕斯卡桶裂

思考:塑料瓶侧壁划上几条刀痕后再装满水,水为什么不会从刀痕处流出来?

材料:塑料瓶1个、刀子1把、橡皮筋1根、漏斗1个、吸管、橡皮泥。

操作:①拿一塑料瓶,在其侧壁处用刀子平行于侧壁划几条刀痕(要将侧壁划透),再用橡皮筋将这个塑料瓶在刀痕处拦腰箍紧,在塑料瓶盖上穿入一段吸管,用橡皮泥密封;②取一漏斗与吸管相接;③手持漏斗与瓶口相对齐,然后往漏斗内注水,使塑料瓶和漏斗装满水为止,此时塑料瓶的刀痕处不出水,将漏斗举高,就可见刀痕处有水流出来。

讲解:一个容器里的液体,对容器底部(或侧壁)产生的压力,可以远大于液体自身的重量。

注意:使用刀子危险,请家长帮助。7. 笔帽潜水员

思考: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入水下,又能回到水面呢?我们来做一个“潜水员”的玩具吧!

材料:塑料笔帽1个、橡皮泥1块、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①将橡皮泥粘到笔帽底部(笔帽一定不要有洞);②在水瓶中完全灌满水,把笔帽放进瓶子,拧紧瓶盖;③用力挤压瓶子,观察笔帽沉下瓶底;④松开手,笔帽又回到瓶子顶部。

讲解:①笔帽里的空气使它漂浮;②水压进笔帽,笔帽很重并下沉;③水流出笔帽,笔帽变轻并上升。

创造:你能制作一个不同的潜水玩具吗?8. 冲不走的乒乓球

思考:水为什么不能把乒乓球冲走?

材料:乒乓球1个、脸盆1个。

操作:①拿一个大洗脸盆,放在自来水龙头底下,打开水龙头,先放进半盆水;②然后取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流落点处,只见乒乓球被牢牢“禁闭”在水流里,好像被吸住了,无论你把水开得多大,都不会把它“赶出来”。

讲解:贴近乒乓球的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外层的水流速度小,压强大,而且四周的压力基本相等,所以它只能在水里不断翻滚,却永远无法逃脱,除非关闭水龙头。

创造:将乒乓球换成其他材料制成的球,会有什么现象出现?9. 水中悬蛋

思考: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使鸡蛋在水中不漂起又不沉下,而是悬浮在水中?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食盐、蓝墨水、筷子、鸡蛋。

操作:①在玻璃杯里放1/3的水、加上食盐,直至不能溶化为止;②再用一只杯子盛满清水,滴入一两滴蓝墨水,把水染蓝;③取一根筷子,沿着筷子,小心地把杯中的蓝色水慢慢倒入玻璃杯中;④玻璃杯里下部为无色的浓盐水,上部是蓝色的淡水;⑤动作轻而慢地把一只鸡蛋放入水中,它沉入蓝水,却浮在无色的盐水上,悬停在两层水的分界处。

讲解:生鸡蛋的相对密度(比重)比水大,所以会下沉。盐水的相对密度比鸡蛋大,鸡蛋就会上升。

创造:你能换其他溶液来做这个实验吗?10. 火山爆发

思考:你知道吗?一种水会飘在另一种水的上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下的“火山”喷发,来观察这个现象吧。

材料:玻璃缸或盆1个,冷热水若干、墨水少量、带盖的小瓶1个。

操作:①在玻璃缸中倒入3/4的冷水;②把小瓶中装满热水,加入几滴墨水,拧紧瓶盖,并摇晃均匀;③把小瓶放在缸底并拧开盖子;④观察墨水喷向水面:热的染色水在冷水的上面形成了一层;⑤冷却后观察,染色水就会与冷水混合。

讲解:瓶子里的热水比较轻。11. 水制放大镜

思考:水也能当放大镜,你知道吗?

材料:水、保鲜膜、大碗1个、彩色珠子。

操作:①把彩色珠子放入碗中,用保鲜膜封住碗;②用手轻轻把碗口上面的保鲜膜向下按一些,使保鲜膜成倒锥形;③将水倒在保鲜膜上,通过水看碗中的物体,观察彩色珠子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讲解:碗里的物品看起来大了不少,这是因为保鲜膜上的水形似凸透镜,而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往往会大于原有形态。12. 认识浮力

思考:当我们躺在水面上像帆船一样漂浮着,我们都知道是水的浮力在支撑我们。但你可知道怎样测量浮力吗?

材料:弹簧秤1个、锁1把、装水的玻璃杯1个。

操作:①先把锁挂在弹簧秤下,记录弹簧秤的刻度;②然后将弹簧秤挂的锁放入水中,记录此时弹簧秤的刻度;③比较两次记录下的刻度,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讲解:①锁浸在水中,会受到水对它的向上的支持力,即浮力;②两次记录的差值就是水对小铜锁的浮力。

创造:用弹簧秤再称别的物体(比如小木块,橡皮头等),观察不同的物体的浮力大小。13. 冰块融化后会怎样

思考:在一个杯子中放1块冰块,然后倒满水。当冰融化后,杯内的水会溢出来吗?

材料:冰块1块、杯子2个、水。

操作:①在托盘上放置一个空杯子,在空杯子中放入一块冰;②往杯中倒满水,使冰块的一大部分会高出水面;③等待冰块融化。观察融化后,水会不会溢出杯子。

讲解: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9%,因此质量变轻,自然会浮在水面上。当冰块融化时,它失去的是增加的那9%的体积,因此,水不会溢出。其实冰块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就是整个冰块的水的体积。14. 自动旋转的奥秘

思考:装满水的纸盒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空的牛奶纸盒、钉子、60厘米长的绳子、水槽、水。

操作:①用钉子在空牛奶盒上扎5个孔;②一个孔在纸盒顶部的中间,另外4个孔在纸盒四个侧面的左下角;③将一根大约60厘米长的绳子系在顶部的孔上;④将纸盒放在盘子上,打开纸盒口,快速地将纸盒灌满水;⑤用手提起纸盒顶部的绳子,纸盒顺时针旋转。

讲解:水流产生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纸盒的四个角均受到这个推力。由于这个力作用在每个侧面的左下角,所以纸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创造:①如果在每个侧面的中心扎孔,纸盒会怎样旋转?②如果孔位于每个侧面的右下角的话,纸盒将向哪个方向旋转?智慧箴言: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托住水;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杯子没有腿,它是怎样从上面走下来的……1. 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托住水?

材料:瓶子1个、大头针1个、纸片1张,有色水1满杯。

操作:①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②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③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④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⑤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2.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材料:玻璃杯2个、水、塑料板1块。

操作:①将玻璃杯里装满水;②用垫板盖好杯口;③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④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⑤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垫板不会掉下来。

讲解: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创造: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3. 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蜡烛1根、火柴、小漏斗1个、平盘1个。

操作:①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②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③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①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②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提示: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4. 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远

在做这个游戏之前,参加者每人先得做一个“压缩气火箭”。

材料:软塑料瓶、塑料细管、万能胶、麦秆、彩色纸、面团。

操作:①拿住软塑料瓶(比如装胶水的空瓶子或装饮料的空瓶子),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插进一根塑料细管(可以把废圆珠笔芯的笔头剪去代替),再用万能胶粘牢。找一根10厘米长的、套在塑料管外能够自由滑动的麦秆,在麦秆的一端粘上四张三角形的彩色纸作为火箭的尾翼;另一端用面团封严,捏成火箭头似的形状。等面团干了以后,比赛用具——压缩气火箭就算做好了,可以进行比赛了;②比赛时,参赛者并排站在一起,把麦秆做的“火箭”套在塑料管上,裁判发出口令后,参赛者用手使劲一捏瓶子,“火箭”就会嗖地一下飞出10来米远。谁的火箭飞的距离远,谁就是优胜者。也可以连续发射多次,把每一次发射的距离加起来,谁的距离远,谁为优胜者。

讲解:瓶中的空气通过塑料管进入麦秆,因为麦秆的前端是封闭的,进入里面的压缩空气膨胀后向麦秆的后端(没有封闭的一端)喷出,给麦秆一个向前的作用力,麦秆就向前飞去。5. 蜡烛抽水机

思考: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①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②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③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④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⑤水从右边杯子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讲解: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

注意: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时注意安全,小心烧手。6. 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2根(红色和绿色各1根)、气球、气筒。

操作:①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2个孔,在孔上插上2根吸管:红色和绿色;②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③将瓶盖盖在瓶口上;④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⑤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⑥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⑦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⑧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7. 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①熟蛋剥去蛋壳;②将纸片撕成长条状;③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④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①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②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8. 会吹泡泡的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

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1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

操作:①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②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③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④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⑤向瓶子壁上浇冷水;⑥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讲解:①因为塑料瓶很薄,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②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③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被挤出瓶子的空气;④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⑤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

创造:瓶子盖太紧时,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吗?9. 自己会走路的杯子

思考:杯子没有腿,它是怎样从上面走下来的?

材料:杯子1个、蜡烛、火柴、玻璃、书2本、水。

操作:①用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②玻璃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③拿一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④用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玻璃杯会自己缓缓地向下走去。

讲解:当烛火烧杯底时,杯内的空气渐渐变热膨胀,要往外挤,但是,杯口是倒扣着的,又有一层水将杯口封闭,热空气跑不出来,只能把杯子顶起一点儿,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自己下滑了。10. 纸杯旋转灯

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①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②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③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④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①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②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创造: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11. 飞行的塑料袋

思考: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塑料袋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

材料:塑料袋(轻便的)、吹风机1个。

操作:①打开塑料袋,倒置,将吹风机伸入塑料袋,并打开热气开关;②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并拿开;③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

讲解:①热气轻,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②热能使物体飞起来,因为热气是上升的。当空气受热并且上升时,热气便通过“对流”向上运动。从取暖器散发的热温暖整个房间,也是借助于“对流”。

创造:你能试着制作一个简易的热气球吗?12. 空气的质量

思考:空气也是有质量的。怎样证明空气也有质量呢?

材料:天平1架、一样重的气球2只、打气筒。

操作:①把两只气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保持平衡;②拿起另一只气球,给气球打气并将气球口系紧;③将打起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一端,没打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观察天平的变化。

讲解:①两只气球在打气前,质量相等,因此天平保持平衡;②打气后的气球增加了气球内空气的质量,因此天平偏向打气后的气球一端;③如果是带有指针刻度的天平,就能测出空气的质量数。

创造:你能用其他方法称一下空气的质量吗?13. 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①将温开水倒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②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③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①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②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14. 云的形成

思考:你知道天空中的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材料:冷水1杯、剪刀或锥子1把、火柴1盒、吸管1支、橡皮泥1块、玻璃瓶(带可旋转盖)。

操作:①在瓶子盖上戳个洞,在洞中插入吸管,并用橡皮泥将吸管周围密封;②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摇晃均匀,然后把水倒出来;③靠近瓶口,点燃一根火柴;④吹灭火柴,把冒烟的火柴扔进瓶子中,让烟进入瓶子;⑤迅速拧紧瓶盖,通过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气;⑥停止吹气,用手堵住吸管,使空气留在瓶中;⑦松开吸管,当空气冲出瓶子时,瓶子中就产生了云。

讲解:①往瓶子中吹气,增加压力;②松开吸管后气压下降,空气变冷了;③瓶子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烟中的尘粒上,凝结成极小的水滴,许多的小水滴就形成了云。

创造:你能用其他方法制作云吗?

注意:小心火柴不要烧手。15. 烛火熄灭了

思考:蜡烛除了用口吹熄外,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的方法呢?

材料:蜡烛1支、小苏打若干、食用醋少许、火柴1盒、碗1个。

操作:①将点燃的蜡烛在碗的中央滴上几滴蜡油,将蜡烛固定在碗中;②将苏打粉放在蜡烛的四周,倒一些食用醋于碗中;③蜡烛熄灭了。

讲解:①食用醋加上小苏打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后,烛火会熄灭。

延伸:想一想,烛火熄灭要有什么条件?你知道还有哪几种是熄灭蜡烛的方法吗?16. 空中点烛

思考:火柴在蜡烛的上空点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呢?

材料:蜡烛、火柴。

操作:①点燃一支蜡烛;②燃烧一会儿的蜡烛顶端烧成了杯状;③将点燃的蜡烛吹灭;④吹灭后的蜡烛冒出了青烟;⑤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蜡烛冒出的青烟时,蜡烛会立刻复燃。

讲解:点着蜡烛后,可看到蜡烛顶端的蜡慢慢熔化,顶端明显地烧成了杯状,在“杯”中盛着熔成液状的烛油。然后烛油沿着烛芯爬升上去,在烛芯上端达到燃点而烧起来,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烛油会汽化成“青烟”。显然,“青烟”就是蜡的气体状态。

创造:你知道水的气体状态是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制造水蒸气?智慧箴言: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第三章 让孩子为兴趣而玩,玩出创新

事实证明,创造力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往往来自内在的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的学习行为。当孩子的兴趣得到鼓励时,某些智力条件特别好,创新、求异性特别突出的人就显露出他们的潜力,再加上个人的不懈追求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定会有所发明创造。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

兴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有始动、定向和调节的作用。它可以推动孩子充满热情地认识研究有关事物,从事有关活动,着迷,上瘾,废寝忘食,从而获得极大满足,进而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才的先导。1. 珍视和保护孩子的兴趣

这是一位父亲讲述的家教故事:

我的女儿在洁净淡雅的新床罩上,用红、蓝圆珠笔涂上了“1、2、3”,还画了小鸡小鸭。妻子发现了,气得大声怒喝,双唇直抖;女儿吓得直哭,满脸泪痕地瑟缩在墙角,两只泪汪汪的眼睛怯怯地瞅着妈妈,神情既委屈又茫然。也难怪,这床罩是妻子顶高温、冒烈日,跑了好几家商场,几经艰辛买来的,无疑是一件“珍品”。看到它转眼间被女儿涂抹得面目全非,我不免同情起妻子来,也怒起心头,向女儿射去严厉的责备目光。女儿止住了哭声,静等着大难临头。

糟糕!孩子的兴趣将被扼杀,童心将被摧残。十分庆幸的是,这位父亲终于在床罩和女儿之间,选择了珍视童心、珍视兴趣。下面,您可以看到这位父亲是怎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女儿的兴趣的。

当看到床罩上那似像非像、张着小嘴蹒跚前行的小鸡小鸭时,我的火气不由得消了一大半。叫出妻子劝说几句后,走进卧室,卷起床罩泡在盆里。女儿仍站在墙角,但惊恐的情绪已经消失。我走近她,低声说:“你把妈妈的床罩弄脏了,咱们帮她洗干净好吗?”女儿顺从地跟我出来,蹲在洗衣盆旁边。我边洗边问女儿:“妈妈买的床罩你喜欢吗?”女儿点点头。“你在床罩上乱画,妈妈能不生气吗?”女儿瞅瞅床罩,再瞧瞧闷坐不语的妈妈,眼里又涌出泪水。“看,这小鸡小鸭画得多像。看来它们也喜欢这漂亮的床罩,赖在上面不走了。”女儿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头向前伸了伸,盯着我手中的床罩。“这小鸡小鸭如果画在纸上,爸爸、妈妈和幼儿园老师都会很喜欢。”说着,我又打了一次肥皂搓洗,展开床罩,涂抹的痕迹还是依稀可见,我叹了口气,面呈难色。女儿的脸上也露出内疚不安的神色,她站起身用胖乎乎的小手拉住妈妈,乖巧地说:“妈妈别生气了,我长大给您买一床很大很大的床罩好吗?”我接着说:“真乖,明天爸爸给你买个图画本,你在上面画好多好多的动物,这多好啊!明天你上幼儿园时画一幅好看的小鸭子送给妈妈,妈妈就不生气了。”女儿点点头。第二天,女儿果真给妈妈画了一幅画,我也给她买了蜡笔和图画本。

后来,在家长会上,我惊讶地看到女儿在“床罩事件”后画了许多画,有三幅还参加了幼儿园的“娃娃画展”。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能够如此珍视和保护孩子的兴趣,着实令人钦佩!2. 根据特点培养兴趣

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特别强调:“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因此,我特别想说的是‘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作为家长,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培养兴趣,具体方法如下:(1)正确对待

有的孩子好画,放了学画起来就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孩子对虫啊鸟啊等等产生兴趣,有的孩子对手上的电动玩具内部构造上了心,偷偷把玩具拆开……对此,也难免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写作业为什么瞎画?玩虫玩鸟耽误学习!好好的玩具竟给你拆坏了!而在孩子看来,自己笔下五颜六色的图案多么美妙,花鸟虫鱼多么引人入胜,电动玩具里面的秘密多么令人着迷……瞧,对孩子们兴趣的萌芽,家长该多一些理解,正确对待。(2)无形感染

孩子有兴趣了,正确对待;孩子没有兴趣,怎么办?日本的铃木博士的做法对咱们也许很有启发。铃木开办幼儿小提琴班。孩子刚开始来小提琴班的时候,随便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并且故意不给他小提琴。没多久,他就安安静静坐下来,观看别的孩子拉提琴。不出两三个月,他自己就想拉了。老师一直等待,直到孩子再也抑制不住羡慕的心情时,才给他上第一节小提琴课。这就是用感染的方法使其潜移默化,无形中诱发孩子的兴趣。这有点像孩子的食欲,越命令他“快,快吃”,他越没“胃口”。让他看见别人吃得津津有味,却故意不给他吃,他反而食欲大增。这种方法对家庭教育很有启示。一般来说,家长酷爱读书,勤于笔耕,孩子总会对书本发生点兴趣;而孩子小小年纪就乐于“码长城”,家长也多精于此道。这道理是很明了的。(3)引导迁移

孩子背起书包上学了,应该以学为主。面对孩子的课余兴趣怎么办?家长可以把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健康兴趣巧加引导,使之迁移到学习功课上来。比如,孩子喜欢在大盆里玩水,什么东西都往水盆里扔。家长可以引导他:看看什么东西漂浮着,什么东西下沉?为什么?从而让他把兴趣迁移到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上来。(4)拓宽广度

孩子的兴趣范围是广泛一些好,还是狭小一些好?有人提出过“定向培养”的方法,认为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中心兴趣,以便确定方向来着意培养。一般来说这是不可取的。孩子的兴趣越广泛越好。当然,广泛的兴趣中能有一个中心就更好。但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重点是开拓兴趣的广度,而不是培养中心兴趣。因为小时候是一个人最初打基础的时候,过早地强调培养中心兴趣,弄不好容易使孩子的发展基础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不利于日后的发展。塔尖越高就越需要加宽塔基,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心兴趣才可高度发展。片面地讲求中心兴趣,容易使孩子形成狭窄的兴趣范围。孩子一生的道路还那么长,影响发展的因素又是那么多,过早地“定向”,难免事与愿违。而拓宽孩子兴趣的广度,无论孩子日后朝哪个方向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5)巩固强化

孩子容易对各种事物发生兴趣,但低年级孩子跟学龄前儿童一样,兴趣缺乏持久性,兴趣的蓓蕾可以迅速开放,也可以立即枯萎。因此,孩子一旦表现出某种健康的兴趣,家长应及时给予强化,使之持久巩固。让孩子尽可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巩固兴趣的最好办法。比如,孩子对您讲:“爸,我的作业又得一个优。”此刻您千万别冷淡他,而应该鼓励他:“真棒,字写得好,老师才给优,努力学习就会得到更多的优。”如此,孩子对课业的兴趣才会越来越强。只有持久地巩固和强化兴趣,才能引导孩子在成才路上不断前进。智慧箴言: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孩子的兴趣要支持

常有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学东西不专一,这学期想学画画,下学期又换成舞蹈或者是弹琴、唱歌,让大人都无所适从。其实从这些现象来看,原因就在于孩子不能确定自己的爱好兴趣,有许多时候只是一味地跟风,看到别的孩子喜欢什么,他也想去学什么。

孩子的行为意识都还没有定型,作为父母这时候就要有一双慧眼了,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在游戏的时候,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的过程里,喜欢唱歌的孩子就会发挥他唱歌的特长,喜欢跳舞的就会表演,喜欢讲故事的也不甘落于人后,而有组织才能的孩子会把小朋友们都组织起来,把游戏过程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总之,孩子们在玩耍中有意无意地展现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心的父母仔细观察后确定了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选择学习的科目,孩子也会坚持下去,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学起来自然乏味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不能带有功利性,要顺其自然,自然会水到渠成。1. 发现孩子的特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许多家庭将孩子的教育摆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去了。学钢琴、电脑、外语、绘画,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学习等等不一而足,反正社会上热什么,就追什么,也不顾及孩子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一古脑儿地想把孩子灌成一个大知识分子。这样做的愿望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特长。

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激发孩子内部动力的最佳方法。下面的方法父母们可以试一试:(1)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事情

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在没有大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那么就说明孩子对此是非常感兴趣的。(2)喜欢看、喜欢听、喜欢做的事情

孩子天生好动,如果他们对某件事情不但喜欢看、喜欢听,而且还喜欢做的话,就说明他对这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对这件事情做全面的、全方位的了解。(3)能持之以恒的事情

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话,就意味着孩子是喜欢此事的,而并不是求刺激或者一时冲动。(4)自觉去做的事情

有些事情父母不用督促,孩子就能自愿地去做,这就表明孩子对此是有兴趣的!一旦父母亲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应该积极地鼓励与扶植。家长应以正确、适宜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稳定兴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如果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切忌粗暴地强迫孩子去做,也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因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2. 支持孩子的兴趣

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工作多年的老师讲了一件事:

有一次,研究所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女孩,她哭着说,父母不理解她,干涉她的人身自由。原来,这个小女孩从小就非常喜欢表演,在班上也一直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时,她虽然考上了普通高等中学,但是仍然想上演艺学校。父母却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妈妈的意见是:孩子长得不是特别的漂亮,天资不好加上演艺圈竞争激烈,将来做不了演员,又没有什么技术专长该怎么办?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这种类似的矛盾很多,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只知道让自己学习而不支持其他兴趣爱好;当孩子和异性交往时,父母总怀疑他们在早恋;想买台电脑,父母却认为就是为了玩游戏;谈及有关性的知识,父母或是蜻蜓点水地泛泛而谈,或者是干脆就回避不谈……难道两代人之间真的存在代沟吗?其实,只要父母乐于接受新知识,了解社会动向,了解自己的孩子,即使存在代沟也会被填平的。

在接到那个一心想上演艺学校的女孩的电话后,老师马上打了一个电话,劝说孩子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并告诉她父母,现在社会上成人教育、自学考试都很发达,将来孩子即便是成不了演员,也可通过社会教育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知识层次。

这位老师还说,她并不是鼓励每位父母都完全按孩子的要求去做,而是要有所选择,她之所以鼓励那女孩上演艺学校,是觉得那孩子特别有主见,能够认识到事情的利弊。她还说:“现在有些孩子想像上海的韩寒一般,离开学校,一味地发展个人爱好,这个时候,父母应劝说孩子尽量适应学校,在学习之余发展个人爱好。毕竟,学校教育还是目前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化学家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这样的:“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多,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的人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已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出了发挥自己的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父母对孩子要作全面了解和考察,和学校教师一起从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各方面进行了解,包括气质、性格、脾气,还要了解孩子的爱好,尤其是文化学习上的现实和潜力。对孩子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最好做到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潜能保持一致。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有不少的父母不能结合孩子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来为他们选择成才之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跟踪仿效,而不去努力寻找他们的潜能所在,这影响了他们智能的充分发挥。一座油田厚薄不一,如果避开“薄点”从“最厚”处下钻,石油就会汩汩而出。因此作为父母更应该要借鉴瓦拉赫成功的经验,多多了解孩子,多多研究孩子,找到他“油田的最厚处”,根据特长,合理引导,这样就能水到渠成。3. 引导孩子发挥特长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难题,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要想培养一个有着身心健康、良好兴趣和爱好的孩子,可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虽然还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只要父母能够多花一点时间、精力,学会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各方面都健康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全面发展,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培养孩子的兴趣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任何一件事情,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很有兴趣,可是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就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去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伽利略从小就喜欢物理,但他的父亲却认为做一个医生是最有出息的,所以一定要他学医,而伽利略却坚持要学习物理。一次课堂上听课,他却出神地盯着礼堂里的吊灯,于是,他发现了吊灯的轻微摆动有一种周期现象,那就是“摆的周期性”。

福楼拜小时候就酷爱文学,而他的父亲却希望他学习法律,结果福楼拜学得又苦又没成绩,而且还得了一场大病。他的父亲很是失望,干脆放任他不管,而他摆脱父亲的束缚便一头扎进文学。后来,他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如果遵照父亲的意见,或许今天我们就无法欣赏到这位大文豪的作品了。

有许多父母,也与伽利略的父亲、福楼拜的父亲一样,跟从潮流、跟从热门为孩子设置了“固定点心”。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伽利略、福楼拜的聪明和恒心,但是我们现代的“天之骄子”,在被父母的“固定点心”所压抑,他们就会舍弃自己的“苹果梦想”,变得平平庸庸了。

试想,如果伽利略按他父亲的意愿学医,也许世界上就少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多一个平庸的医生;如果福楼拜的父亲一直强迫着他学法律,他不但不能成为著名作家,而且法国也顶多是多一名法官或律师而已。

强迫孩子学习他并不喜欢的东西,不仅“吃力”,而且“不讨好”。真正高明、有远见的父母应懂得引导、鼓励孩子健康的爱好,并给孩子提供与他爱好有关、有用的书籍和工具。同时,他们自己也参与并深入孩子的爱好,与孩子交朋友,给孩子做参谋。爱好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正确方式是积极支持孩子健康有益的爱好。智慧箴言: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不要干预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探求某种事物和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一种热爱、喜欢的情绪。这种倾向的幼儿表现得特别突出。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兴趣不置可否,甚至干预孩子的兴趣。

事实证明,创造力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往往来自内在的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的学习行为。当孩子的兴趣得到鼓励时,某些智力条件特别好,创新、求异性特别突出的人就显露出他们的潜力,再加上个人的不懈追求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定会有所发明创造。1. 对孩子进行兴趣教育

思想传统的家长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干预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对一件事充满兴趣时,经常在旁边泼冷水说:“那有什么好玩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不能体会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大人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往往可能是孩子某种创造性的萌芽。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看蚂蚁搬家,竟能在地上蹲半个多小时。这时如果家长干预孩子的兴趣,很有可能破坏了孩子初始的某种思想和意向。

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要根据兴趣进行教育”。无论教什么,他总是先试探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

卡尔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采取了相同的办法。他先给小威特买来一堆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告诉儿子说:“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能明白这些故事了。”儿子非常想知道故事里讲了什么,于是吵着要跟父亲学习那些字母。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小威特的好奇心,有时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小威特识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卡尔在后来的教学中轻而易举的就让孩子学会了阅读。

卡尔·威特在教识字时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把要教的字贴在10厘米见方的小板上,以做游戏的方式教。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字母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把字母组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的时代还十分流行,虽然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可以看出卡尔·威特在教育孩子时是多么用心。

西方字母只有26个,所以小威特很快就学会了朗读,慢慢地他掌握的词汇越来越多,很快就能读书了。卡尔的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言上有障碍。

西方语言都有些相似,所以卡尔总是鼓励孩子学好母语后,再另外学习一门语言,有了丰富的母语知识,学习另一门语言就轻松得多。

西方人习惯在学习外语时先选择拉丁语,但卡尔·威特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是更为接近的语言,而拉丁语则是一门比较难的语言,所以他从不鼓励孩子过早地学习拉丁语。尽管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但拉丁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语言,所以卡尔必须让孩子学会。他采取了一些巧妙的办法。

他先把一本拉丁文小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儿子听,以唤起他的兴趣。他还告诉儿子,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就一定要学好拉丁语。后来他又带着儿子去看拉丁语的音乐会,孩子被拉丁语的优美所吸引,于是卡尔趁着儿子对拉丁文十分感兴趣的时候,开始教孩子学习拉丁文。虽然拉丁文比较难学,但由于儿子有强烈的兴趣做支撑,所以学起来并不费劲。

小威特的成就在普通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小天才,这使他有了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他可以在家门外的其他地方随心所欲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能得到名师的指点,以后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学者。2. 孩子的兴趣的特点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总的来说,孩子的兴趣有以下一些特点:(1)明显的年龄特征

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如一岁左右的孩子对撕纸乐此不疲,而两三岁的孩子则热衷于玩水。

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注意到孩子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经“靠边站”,让位给其他更感兴趣的事物了。(2)孩子的兴趣有可塑性

常听父母抱怨说,我们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经过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每个人的兴趣都不相同,成人和孩子的兴趣更是有天壤之别。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成人需要做的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我们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还可以积极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给孩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孩子的兴趣是家长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保护孩子的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它,任何形式的不尊重、限制或否定态度都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兴趣,同样,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竭泽而渔,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试想,我们自己对某事感兴趣,但如果让我们长期沉浸其中,我们也会感到乏味的,也没有快乐可言?这就像我们爱吃一样东西,但天天吃、顿顿吃,最后也会倒了胃口。将心比心,孩子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的兴趣虽然有一定的可塑性,但也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开花,也别认为“狂轰滥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相反,那将破坏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选择喜欢做的事,家长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孩子一定会取得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成绩。智慧箴言: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张洁

从兴趣下手,孩子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对玩感兴趣,怎么玩也玩不够,稍微多做一些题就不行。怎样才能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看电、玩游戏那样投入呢?1. 孩子的求知欲要从小加以引导

爱问是孩子的天性,3~5岁的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所问的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问,例:电灯为什么会发亮?计算器为什么会计算?小鸡为什么有两条腿,而小狗却有四条腿?等等,孩子遇到什么就会问什么,家长往往被他们问得张口结舌,就不耐烦地说自己头疼,不愿意被孩子缠得没完没了,就把他们交给电视和录像了。

家长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其实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长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看专门给幼儿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质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家长不但应该积极主动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家长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道理。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但就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了解了许多知识。

有些家长给他们一岁以内的孩子诵读一些儿歌、故事等内容,虽然当时孩子不能听懂,但对增加脑细胞的信息量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还不懂事,但他们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不能忽略从小对他们的教育。2. 家长不要粗暴地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孩子喜欢画画,可当家长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一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冲孩子说:“太笨了!这画的是什么呀?”还有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作文中不恰当的比喻时,就对孩子大加讽刺。家长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有权威地位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可是家长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的、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把事情做得跟大人一样好。应当尽可能多地表扬孩子,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鼓励孩子,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3. 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

有些孩子学习确实感到困难,这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困难的原因,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

对于那些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的孩子,做课后做作业是很费劲的,家长给他讲了几遍,孩子还不懂,家长往往就没有耐心和信心了,说孩子不用心,没有希望了,严重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也会越发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在无奈之余可以找心理医生检查评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治。

孩子的学习好坏关键在于兴趣。干一件事有兴趣和没兴趣做起来完全是两股劲,这几乎不需要论证。而且,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伟大人物、杰出人才,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喜爱到痴迷程度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兴趣是创造性之母。但是,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先天因素对兴趣的影响是最大的。兴趣中包含着太多的感情色彩,而感情是无法操纵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有点像谈恋爱,不但包办不得,就是您主动当介绍人,他也常常不买账,想让孩子先结婚后恋爱(先努力学某门功课,后来逐渐喜欢上它),成功率是很低的。

所以说,兴趣不能强求。很多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努力培养,都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意味,与其说这是在提高学习兴趣,不如说是在促使孩子厌学。

难道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兴趣就无所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只要转变观念,减少控制色彩,增加服务心态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4. 为孩子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

兴趣的产生大多源于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比较自主,比较宽松,这是产生兴趣的良好条件。现在喜欢在课堂学习的孩子,就多数来说,说他们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其实他们是对考试分数感兴趣。这是结果兴趣而不是过程兴趣,其实是伪兴趣。

兴趣的本质是精神的愉悦,是没有功利色彩的。有不少家长都喜欢给孩子选择那些直接与课内学习挂钩的补课班,比如英语班、写作班、奥数班等,这些培训班其实只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乃至拷贝,除非孩子本人很愿意参加,否则对培养兴趣是无效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如参观、游览、读课外书、参加各种课外特长班等,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的兴趣指向,以便进一步引导。5. 让内行人指导孩子的兴趣

兴趣的感染性很强,所以让孩子多接触某一领域的优秀者会大大增加他的情趣,而家长是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但是学校有这么多学科,家长要门门做带头人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真正内行的学科爱好者,比如亲戚朋友等。实践证明,家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当学习警察和作业监工上,不如用在给孩子找好的兴趣引路人上。6. 对于消极性趣要有巧妙的处理办法

对于上网聊天、早恋、追星、煲电话粥等不良兴趣家长确实要加以管制,但要注意方法,不可生堵硬截,因为经验证明,那样往往适得其反。最聪明的办法是进行一定程度的防范,而用更多的精力来搭桥,化消极兴趣为积极兴趣,使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人格更加健全,从而推动课内学习。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门教育艺术,也是一个难题,家长们要不断摸索经验,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找到一个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智慧箴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

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年轻的家长缺少教育经验,常常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从而残酷地扼杀和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得并不快乐。

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她的女儿来看心理医生,那个女孩特别瘦弱,医生问妈妈孩子为什么这么瘦。这位妈妈说可能跟孩子的课业过多有关。这个小女孩一个星期天要上三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数学,晚上学美术。小女孩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心理医生告诉那位妈妈: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总是学习。

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这些是压在孩子头上的六座大山。每个人都把这惟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个人都在加码。

孩子活得很累,家人的期望,变成了他心里沉重的负担。

父母为了让自己考上好大学,让自己有“面子”,把家里的书桌变成了课桌,温暖的家庭变成了严肃的课堂。

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有的孩子写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因为,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有妈妈的A卷,爸爸的B卷。

许多孩子做作业爱磨蹭,为什么呢?有个男孩道出了他的心声:“我不能赶快写,写完了以后,还有妈妈爸爸的作业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从早上写到晚上,他们就没办法啦!”

孩子很累,父母也不轻松。除了上班、做饭、洗衣服,还要天天晚上“陪读”,看着孩子写作业。

当孩子看书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妈妈就说:“没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学?没有文凭,怎么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妈妈马上递上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励孩子连续作战。

孩子想看看动画片,妈妈的脸拉得老长。“不行,全家人为你都不看电视了,你还好意思看?”

就这样,在妈妈的统一调度下,全家人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整天做事轻手轻脚,说话小声小气。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可是这样的重压是孩子不能承受的,经常有惨剧发生在这样的孩子身上。一个5岁的男孩,因母亲逼着他学弹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断;一名北京女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跳楼自杀;一名南京大学生,妈妈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俩一心想让这惟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不给儿子一点自由,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和爸爸!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高考。每年的高考都是几家欢笑几家愁的场面,有时还有让我们惊心动魄的悲剧发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不仅没有“成龙”,很多连健康“成人”的基本教育目标都没有达到,个别极端者甚至走上杀人毁灭人生的不归路,令人哀叹。

王军因高考失利,想退学重考北京的重点大学,当他向父亲提出这一要求后,父亲拒绝了他,父亲想让儿子先在广州读书,毕业以后再出国留学。父亲的拒绝让王军怒不可遏,他连砍30多刀,杀死了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父亲。

这些血淋淋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出现了不当。家长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多听听孩子的意愿,将孩子自己当做主体,尽量让他们自主决策。毕竟,人生的路要他们自己去走,家长不能扶他们走一辈子。想想看,我们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如果父母现在仍然站在你的面前,指手画脚“规划承包”你的人生,你又作何感想?所以,为了少些人生悲剧、多些人间幸福,我呼吁家长们把孩子的自由还给孩子,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智慧箴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