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21:31:40

点击下载

作者:徐明成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试读:

前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严重挑战,教育首当其冲,各种高新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推陈出新,令人目不暇接。面对新技术革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尽管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同,但都把实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十分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会在教育改革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但要抢占这个制高点并利用好这个制高点,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方法。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带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深刻变化。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的“制高点”专栏中撰文,题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学手段的提高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全面理解教育技术的深刻内涵。为使广大师生能够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与应用,我们组织有关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培训工作的专家与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是在吸收当代国内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成果、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编写而成的。该书主要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与应用模式。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式与典型案例;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技术方法与典型案例等;教育媒体的特性、类型及其教学功能;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类型、结构、功能与应用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的概念、基本模式等。除此之外,还重点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多媒体的原理与特点,以及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述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和评价方法。

与同类教材相比,该书通俗、易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新、结构新,既有前瞻性又有实用性。适用于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也可供各类学校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各级教育技术机构(电大、电教馆、电教中心等)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从事多媒体与网络课件制作工作的教师、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徐明成主编,孙红梅、屈敬华、张春进为副主编,此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黄庆华、谢红军、王宝玉和王兴春等。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E-mail地址:qiyuqin@phei.com.cn。编者2008年3月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教学目标:

➢ 掌握教育技术的定义。

➢ 了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 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 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科来说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也不过80年的历史。与其他教育类学科相比,它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教育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概念和内涵几经变化,定义前后出现7个,而且表述也不尽相同。本章从接触教育技术的定义入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过程、研究内容、本质特征和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者可以初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学课程内容的概貌。1.1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是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而设置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教育科学与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1.1.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教育技术的定义(1)技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谈到技术,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硬件技术,因为它们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技术不仅仅局限于硬件,为了准确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技术的真正内涵。

技术的英文technology源于希腊语,词根“techne”在希腊语中代表的是“艺术和手工技巧”,因此“technology”既是对这些技巧的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所包含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对技术理解和描述的多样性。在各种定义中,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对技术比较准确的理解为:“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各种手段的总和,包含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依据技术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理解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同样包含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

物化技术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工具和设备,以某种特定的物质外形为基础。例如,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医疗器械、工业设备、农业器具等。教育领域的物化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两种类型,传统课堂中的黑板、粉笔、课本,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都属于物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们都是硬件。而“软件”的形式有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等。

智能技术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这种无形的智能技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正确经验、科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应用都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物化技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等都是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准确地理解技术的内涵是正确把握与应用技术的前提。技术必须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因此教育技术也必须包含这两个领域,它们互相促进、缺一不可。而且,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可盲目效仿或只凭经验,必须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特征,通过分析,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情景性地进行。(2)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教育技术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在不同的阶段曾出现过多个定义,目前仍在不断地完善。定义的变化,恰恰反映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与成熟。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1970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之后,1994年对教育技术作了最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该定义是现阶段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公认的学科性定义。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领域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定义中没有直接提及媒体等硬件技术,表明教育技术已经发展到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阶段。定义明确指出,学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从而转变以往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体现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种转变将有利于教育技术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以及专业人士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学科更快更有效地发展。

2.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

在不同的国家,因为国情和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技术的名称和定义不尽相同。但教育技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同科学、技术及方法论相关联的。因此,不同国家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圈定和理解虽有差异,但教育技术概念和范畴的演变过程,在发展阶段上却存在共同性。首先,是随着电化教育硬件设备的逐步引入,教育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技术。其次,是与这些硬件设备相配套的教学材料的制作、开发和运用,即软件的出现。此时,教育技术的概念和范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教育技术被认作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再次,随着硬件和软件在教育中应用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如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问题便凸现出来,因此人们开始考虑方法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被认作是一种集合硬件、软件和系统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主要经过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和教育技术等四个阶段。

3.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1)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就是学习者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资料、人和物。我们可以把学习资源分为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教学材料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直接作用的客体,具体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学习环境不仅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我们还可以按目的进行划分,例如:有些资源是专门为学习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教师、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图书馆等;有些资源是为其他目的所涉及,而能为学习者所利用的,如画展、名著、影片、博物馆等。(2) 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学习资源是否能有效地综合利用,是其能否促进教学的关键。因此教育技术的重心不仅局限于对学习资源的研究,关注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及其整体组织是教育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本质。

系统方法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它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的目标。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方法是一个计划、开发和实施教育的自我纠正的、逻辑的过程。其具体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育目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教育策略——安排教育顺序—选择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必要的学习资源——评价教育策略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改策略和资源直到有效。

系统方法已成为教育技术内涵的核心。在教育技术中,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育过程与开发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的目的,都是追求教育活动的最优化。(3) 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具体操作,而教学的效果是在有效控制的作用下取得的,所以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要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最优控制。达到最优化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具体特征相匹配,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并进行最优化的排列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关键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教育目标具体的从属目标的系列及其幅度,从属目标的数量和排列方法等。

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在实施某种教育影响之前,学生处于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教育影响之后,又变成了怎样的状态,都必须予以明确。为此,需要确定衡量教育效果的测度,并用同一尺度,衡量教学活动前后的学习水平。

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选择最优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地从教学前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时的水平和能力。

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包括与学习资源和学习情景有关的人、集体、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等。只有凭借最优的环境条件,才能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4.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开展起来的。在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在各种杂志和报刊上,出现过不下10种的电化教育定义。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电化教育”定义为:“利用幻灯、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程序学习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及相应的教材进行的教育活动”。而在我国,对电化教育公认的定义是1985年由南国农老师主编的《电化教育学》中定义的:“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这个定义在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准确恰当地对电化教育进行了解释。

随着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场关于电化教育是否更名的学习探讨。“教育技术”这一名称也由国外引入我国,并逐步在我国正式使用。“电化教育”的名称在我国仍被广泛认可并使用。从概念的本质上说,“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是相同的,都具有应用学科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但从涵盖面上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电化教育涉及的主要是教学媒体,而教育技术包括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在处理方法和实施过程上,两者的涉及面也不相同,电化教育局限于电子设备等教学媒体的小系统,而教育技术则可以涉及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宏观问题。如此看来,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涵盖教育技术的所有领域。因此,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专业。1.1.2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依据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应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其中每个领域都大量的子范畴。教育技术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掌握并跨越多个领域之间的不同范畴,如图1-1所示。

从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基础理论。其中包括教育技术学科性质、任务、概念、研究方法、教育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包括各种常规视听媒体的教育功能和技术应用,各种常规视听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使用和评价,常规视听媒体和教材的组合应用,利用常规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和实践。图1-1 教育技术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教学系统的设计、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管理教学等。

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方法论等。

远程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课程开发、目标、形式、特点、组织管理,远程教育的形式、特点、组织、实施和管理等。

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管理方法、学科的方针政策、专业设置、组织机构等的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包括运用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运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科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等。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2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也是我国的专有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出现,是由于AECT94定义引入我国后,它的涵义和描述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内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士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准确对我国的教育技术进行定义。1.2.1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它们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完全相同。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名称是为了突出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中的“现代化”特征,是对当今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重心的形象化描述。现代教育技术直接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特征,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同样包含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个方面,也同样以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介于现代化教育的特征,如今我们更习惯于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指代教育技术。

因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是并行的两个概念,因此国内没有对现代教育技术专门的定义。目前,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有以下几个。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③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南国农,1998)。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何克抗,1999)。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9)。1.2.2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要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1.教育现代化的特征(1) 教育的跨时空性和终身性。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终身教育包括终身教育思想的确定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并且现代化的教育已不局限于学校,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2) 教育的全民性。

全民教育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的民主化两个方面的含义。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教育全民化的前提与保证。只有义务教育得以普及,才能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从而建立一个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3) 教育的多样性。

教育的多样性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4) 教育的信息化和多元化。

现代化教育进程中,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教育信息通过多媒体通道进行传输与交流,教育形式得以多元化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教育形式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多种选择的需要。(5) 教育目标的创新性。

现代化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它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全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6)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国际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将在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适应这一要求。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1.3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的教育技术是在引进国外视听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同国家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教育技术业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兴起的视听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掌握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应从教育技术首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开始,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美国的教育技术密切关联,并且有自己的特殊性。1.3.1 美国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和教育技术四个标志性的阶段。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的发展相关联,即:视听教学的发展、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和系统化教学设计的发展。这三种教学方法产生于教育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教育技术学科的成熟而不断完善,并分别发展成为教育技术独立的研究领域。我们将通过学习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和整合模式,进而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并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

1.视听教学的发展

视听教学方法是依靠视听设备及相应的软件辅助教学的方法。从视觉教育到视听教育,到后来的视听传播,视听媒体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领域得以逐步扩展。

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领域提供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因此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与社会需求下,大量新的科技成果进入教育领域,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都被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从而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教学方法。1913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曾预言,10年内电影将代替传统的教科书,成为主要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爱迪生的预言虽没有实现,但是他对视觉教育的推崇与认同,促进了视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和开发。1923年7月,美国成立了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

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原有视觉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已扩展的视听设备的教育实践,视觉教学发展为视听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将有声电影等视听技术应用到工业与军事训练中,取得了巨大的投资效益。从而,传统的视听教学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视听设备在战时人员培训发面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人们在学校教育中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幻灯、投影、电影、无线电广播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视听教学得到迅速发展。1947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更名为视听教学部。1946年爱德加·戴尔发表了以著名的“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1953年视听领域出现了视听传播的术语。美国视听教学部出版了《视听传播评论》的专业刊物。在此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媒体组合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出现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1961年美国视听教学部成立“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正是讨论视听教学中的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这是视听教学阶段的转折点,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的发展。

视听教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教学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从教育领域的教学传播角度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并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传播的教学方式。至今,视听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不同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班级授课制出现之前,个别化教学是基本的教育形式。产业革命出现以后,为了扩大教育规模,个别化教学逐步被班级授课制取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不断凸现,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适合学习者个别需要和特点的教学系统。20世纪初美国开展了早期个别化教学的实验,其教学特点是:教学目的明确;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能自定学习步调;采用掌握学习法;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让学生在已编制好的、能有效控制学习过程的程序中进行自主学习。它的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等。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提出了使用教学机器解决教学问题的观点,强调了“强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斯金纳设计了程序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程序。20世纪60年代初,程序教学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形式各异的程序教学机器被开发出来,并进入教育领域。程序教学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程序教学开始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这样会花费很大的代价,因而出版商纷纷推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变成程序教材;教学机器的功能限制;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难以适应程序教材带来的教学改革需求等。总体来说,与程序教学相关的重要概念的应用、开发程序教材的方法等,都对系统化教学设计的发展和个别化教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计算机具有的人机交互、高速运算、灵活控制、动态模拟等特点,十分适合应用于个别化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遵循程序教学的方法,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重复性劳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容量的扩大和软件系统的改进,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介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转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们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变化,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交叉整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逐渐成熟。人们开始构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网络技术的建构主义教学系统。此时的计算机,不再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可以作为认知和协作交流工具,承担学生导师和伙伴的角色。

综上所述,以个别化教学系统、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已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各种研究结果也表明个别化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方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特别是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使得个别化教学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3.系统化教学设计的发展

系统化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也称为教学系统方法。通过程序教学运动的实践,人们认识到影响并决定教学效果的变量十分复杂,需要对教学过程作系统分析才能获得有效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开展有效的程序教学,需要运用系统设计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学习过程、学习理论和人类行为理论等方面,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在用于军训研究和教材开发后,不仅提高了军训的效率和效果,也为系统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包括任务分析、行为目标、标准参照测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加涅等人将系统论思想与任务分析、行为目标和标准参考测试等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提出了早期的“系统化教学”模型。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教学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在实践中建立了许多系统设计教学的理论模型,教学系统方法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和基础理论。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的发展虽然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研究领域,并且彼此间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也不相同。但是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各个阶段与领域通过逐步交叉、融合,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独立的整体——教育技术。因此,教育技术是由不同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领域)整合而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1.3.2 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起源于视听教育的发展和运动,我国的教育技术是受欧美视听教育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

1.电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幻灯、电影等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拉开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视觉教育运用的影响下,伴随着电影、幻灯片等先进媒体的传入,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教育机构开始利用无声电影、幻灯片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电影和广播教学在我国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了。大量的自发活动受到当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者们的注意,视听教育从而得到了初步的推广应用,1936年“电化教育”的名称得以确认。一些电化教育的理论文章和专著相继发表,193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电化教育》周刊。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电教专著,由陈友松先生著述的《有声教育电影》。总的来说,当时的电化教育起步不错,并取得了不少实绩,但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电化教育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也未能广泛地开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电化教育步入初步发展期。1949年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化教育工作。随后社会电化教育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部分省市相继创办了广播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利用无线电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开展社会教育。高等学校中,有的院校开设了电教课程,有的院校成立了专门的电教中心。在普通教育上,北京、上海等城市先后成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开展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工作。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整个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方兴未艾的电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电教机构被撤销,人员被解散,设备、资料被破坏。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被迫停止下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并新建了各级电教机构;引进了大批先进的电教设备;逐步有计划地改善学校的电教设备状况;编制了一批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教材,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创造条件;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重点高等院校开设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电化教育人才。这一时期,电化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在我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并为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时主要偏重硬件建设和媒体技术的研究,软件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涉足不够。

2.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技术研究重心的变化。

随着与国际同领域交流的增加,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被吸收进来,同时,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开始出现一系列的新变化。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从电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现代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优劣比较转向了对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原理的研究与应用。(2) 教育技术软件和硬件建设得到飞速发展。

全国广泛开展电化教育系统的工程建设,硬件设备由模拟转向数字。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与学校,努力搭建并拥有自己的校园网平台,组建不同层次的多媒体教室,使当代的教育事业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开展。与之相配套的各种软件资源也越加丰富与完善,各种音频、视频课件,多媒体课件、数字资源库和网络课件等都得到全方位的开发。(3) 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中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在网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利用因特网为平台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4)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得到飞速发展。

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本、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10余所高校被批准建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三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博士点,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博士点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队伍。

总体来说,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发展时期,是教育技术在我国历史上发展最为关键、最为迅速的时期。期间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新理论,先后介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并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教育技术在此期间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1.4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扩展,人们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密切。21世纪,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入了飞速和发展阶段,这也决定着教育技术已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正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1.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多媒体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具有感官的多重刺激性和操作的实时交互性等特点,不仅能丰富师生的教学资源,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传统教育信息的线性组织结构,不符合人类思维、记忆网状结构的特点,因此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自由联想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发展,所以现代教育资源的组织结构将向着非线性化的方法发展,以求最大程度上开发人的智慧和能力。

2.教育平台和教学形式的网络化

卫星电视网络、Internet是教育平台网络化的两个方面。教育平台网络化,使得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教育的多样化、全民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成为可能。基于网络教育平台,人人都能得到一流教师的指导,进入世界知名学府学习,还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学习、工作或娱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是个别化教学、协作型教学,还可以是二者的结合。它为网络教学、远程学习、方针与虚拟实验等新的教育形式奠定了基础。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

现阶段,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4种:(1)基于视听媒体和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形式;(2)基于卫星网络的远程教学形式;(3)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形式;(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前三种技术因为出现较早,应用范围广泛,人们都很熟悉。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最新领域,具有自主性、实时交互性、多感知性等特征,因此它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4.学习资源系列化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促使教学设施、教学体系、教学资料等学习资源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学习者能够在特定的学习条件下,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系列化为社会化和终身化的教育提供了环境和保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后,“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模式上,还是在对象、主体上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的信息化给教育本身带来了全新的概念。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情况,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美国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等内容。学完本章内容应该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了解其发展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习 题(1) 掌握教育技术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2)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是什么?(3) 简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4) 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文献

[1]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6]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2。

[7]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第一版).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9。

[8]李芒.现代教育技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第2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

➢ 掌握现代教学的五大理论。

➢ 掌握现代学习的三大理论。

➢ 了解传播理论的模式、组成和应用。

➢ 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些学科相关理论的发展变化所引发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会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这里简单介绍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2.1 现代教学理论

教学,概括地讲,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交往的主渠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发展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的个性,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2.1.1 戴尔的视听教学理论

1946年,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他编写的《视听教学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以“经验之塔”(ConeofExperienc)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他总结了视听教育的经验,研究了录音、广播等视听教学手段怎样在教学中使用,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理论。戴尔认为,人类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间接由他人经验获得。他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并按抽象程度分为10个层次,运用“经验之塔锥形图”进行表示,如图2-1所示。图2-1 戴尔的经验之塔

1.“经验之塔”的理论结构(1) 做的经验(Doing)。

位于塔的底部,都含有亲自的“活动”,因此获得的是直接做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Direct Purposeful Experience)。

指通过直接与客观事物接触所取得的经验,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最丰富、最具体的经验,是教育的基础。戴尔认为获取直接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通过科学抽象,形成概念。

设计的经验(Contrived Experiences)。

指通过设计、制作客观事物的模型、标本等学习材料所获得的经验。尽管人工设计、仿造出来的模型、标本等,与原来事物的大小、结构和复杂程度有一定差别,但形象类似。这种通过模型简化了的经验,是复杂的实际事物更易于理解。

参与活动的经验(Dramatic Experiences)。

指通过演戏、表演等活动,再现某种真实情景,使人获得接近于直接经验的有关经验。人生有许多事情或知识不能靠直接经验体会到,例如历史知识、社会观念等,但可以通过参与演戏、表演等活动获得类似的经验。参与演戏或表演的活动者与观看者相比,获得的经验、知识更加深刻,后者只能获得间接经验。(2) 观察的经验(Looking)。

位于塔的中部,共包括5层,它们均含有“观察”的成分,故称为“观察的经验”,其排列层次越往上抽象的程度越高。这五个层次都是通看、听事物的图像和声音取得的,其中学习者虽是旁观者,但它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了替代的经验。

观摩示范(Demonstrations)。

是将重要的事实、观念与过程用形象化动作(示范)呈现出来,学习者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获得经验。为了使示范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应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这种方式在教学上得到广泛应用,如教师先做演示,然后让学生去试做。

见习旅行(Field Tours)。

为了观察课堂上看不到的事物,学习者通过参观、访问和考察活动,能看到真实事物和情景,从而获得在教师或实验室难得的直接体验。

参观展览(Exhibits)。

展览陈列的一般有实物、模型、照片等,这些东西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组合在一起以说明某一事件的特定意义。参观展览看到的实物要比真实事物更突出、更集中,便于学生获得观察的经验。

电影(Movie)、电视(Television)。

电影和电视是用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形象化地再现现实生活。学习者通过观看它们,可以获得一种间接的、替代的经验。电影、电视不受时空限制,将过去的或遥远的事物呈现在眼前,把原来变化太快或太慢的现象,用适当的速度去呈现,使人看得真切,理解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广播(Radio)、录音(Recording)、照片(Picture)、幻灯(Still Pictures)。

它们可分别提供视觉与听觉经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单一的视听刺激。与声画同步的电影、电视提供的经验相比,真实性差一些,抽象程度较高,学习经验的收获也就差一些。(3) 抽象的经验。

位于塔的顶部,其抽象层次最高,是抽象化了的东西。这两个层次的经验都是通过看、听或用事物抽象化的符号而取得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了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Visual Symbols)。

指图表、模拟图形等抽象的视觉符号,如地图上表示河流、铁路、城市、沙漠等各事物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符号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形态,看到的只是一些抽象的代表物。由于视觉符号一般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符号一方面要适合学习者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应培养学习者使用符号的能力,因为抽象的经验更具有普遍意义。

语言符号(Verbal Symbols)。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工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是表示事物最抽象的符号,位于塔的顶端。语言把具体事物抽象成为一种与事物本质完全不相同的代表符号,如口头语言符号的声音,书面语言符号的文字,可代表某种事物、观念、原理、公式等。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符号总是与“经验之塔”中其他的材料一起发挥作用,学生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经验中,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抽象思维。

2.“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最直接,越往上越抽象。底层的经验易于理解和记忆;顶层的经验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人类的学习过程应遵循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的渐进原则。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抽象经验。因为概念是思维推理的工具,它使探究知识的智力过程大大简单化、经济化。因此教学不能仅限于直接经验,必须引导学习者向抽象思维发展。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视听教学媒体,比顶层语言和视觉符号要具体形象。相比底层的直接经验,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概括化程度高,有利于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概念产生联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具体发展到抽象。

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同时应依据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经验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合理有效地进行媒体选择,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作用。视听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2.1.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9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了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并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布鲁纳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他认为,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概括化的基本原理或思想,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结构。他认为教师不可能给学生讲遍所有的事物,要使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使学生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原理对学生来说,就构成了一种最佳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迁移。

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现法。他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通过主动地发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是主动过程,是主动获取知识和不断发展智能的过程。他指出:“我们教师的目的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他认为在学习行为中,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和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表现为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或者对先前知识的替代;知识的转换是处理知识,是它适合新任务的过程;知识的评价则是核定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学习的任务,概括是否适当,运算是否正确等。他认为发现法有四个效果:提高智慧潜力;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学会发现的试探法;有利于保持记忆。

布鲁纳主张,教学应着眼于儿童认知结构扩展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课程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均要以此为中心,并为此服务。即学科的知识结构必须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特征相适应,教育过程应依据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结构的特点进行,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2.1.3 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

布鲁姆(B. S. Bloom)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的“掌握学习”理论自1986年经介绍进入我国,并对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初中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掌握学习”理论以“人人都能学习”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现实,以现有条件来改变现状,即以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为前提,以传统的班级教学方式来实施,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会学校应教的东西。它是反映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基本教育观的重要教学理论。

布鲁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条件,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为了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布鲁姆确定了影响学生学习的三个主要变量,即“三大教学变量”:先决认知行为、先决情感特点和教学质量。布鲁姆指出: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必要学习往往代表了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等内容,如果在这些知识和技能上有欠缺,那么学生在学习下一个学习任务中,就会遇到困难,在以后的连续学习任务中,他就会困难重重。因而,在完成各个学习任务的成绩上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新任务开始时就具有的知识、技能和以前成绩上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如果学生对学习任务缺乏必要的预先学习,那么从理论上说,他是不可能较好地按照学习要求进行学习的。这种某项学习任务所需的必要学习就是“先决认知行为”,它是学生学习中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变量。“先决情感特点”是指学生受到激励或能够受到激励去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是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的一种复杂的情感组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变量。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在学校和教师直接控制下发生变化的,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过程有明显的重要影响,因而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变量。

布鲁姆设计了掌握学习的程序。在掌握学习中,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确定最基本、最关键的教学目标,然后将教程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含一小组课,通常需要1~10小时的学习时间。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布鲁姆认为根据教学目标不同的类别采用清楚的行为界定来描述。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类型。教师在展开教学内容之前,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习,达到什么程度等。然后教师编制出一些简单的诊断性测验,这些测验提供了学生对单元中的目标掌握情况的详细信息。授课前,对必要的预备知识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学时,仍采用集体授课形式。在讲授完一个单元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单元形成性测验。测验后,教师出示标准答案,由学生自己评分。若成绩达到80~85分,就已经掌握目标要求;若没有达到这一成绩,则需要对学习进行矫正,采取多种方法辅导学生重新学习这个单元的部分或全部,然后对未掌握的学生再进行测验,评价掌握的水平。2.1.4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Rogers)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有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独立个性得以形成。罗杰斯将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方法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提出非指导性教学思想。“非指导”的含义是尽可能少地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命令的、启发性的形式。他认为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到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发言有所节制。他强调情感、价值、态度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生在较少威胁的情境下主动自发地学习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

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如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带入课堂,愿与学生分享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历,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参考资料。

提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并承担责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