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解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23:26:34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未解之谜

中国未解之谜试读:

前言

神秘的东方古文明,在时间的烟尘与一次次战火之中延绵数千年,有多少秘密掩埋在王朝的不断更迭之中。历史是极其善于隐藏和欺瞒的,在时间的背后,有多少谎言变成了真相?抑或是有多少真相成为了谎言?中国素有良好的修史传统,是世界上修史制度最为完备,史书种类最为繁多的古国,传国玉玺、烛影斧声、后宫夺嫡……在这些上演过一遍又一遍的血腥故事中是否会有背后的另一个故事?假作真时真亦假,所有故事似乎都有记载,所有的传说也似乎都有根据,孰真孰假,或许永远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成王败寇、英雄美人、金缕玉衣、皇权霸主……这些被历史湮没的故事中,或许隐藏着另一个答案,在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里藏着惊天动地的秘密,光怪陆离的传说,看似荒诞不堪,却又吸引着无数人孜孜不倦地求索,希望拨开历史重重迷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事实上,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困惑不已的谜,在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已经遥远模糊,甚至有的成为天机不可泄露?

part.01 神秘莫测的地带

奇怪的冷热洞

古老神秘的原始洞穴,忽而冰冻三尺,忽而热浪弥天,冷热瞬变、万物遁幻。人间倘若真有世外桃源,那冷热洞就是其中仙境。

绝壁生花,桃源深处

在中国湖北省西部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林区——神农架。其中,位于神农架木鱼镇彩旗村境内的冷热洞,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冷热洞,海拔1500米,洞长5千米,洞内巨大的空间足以容纳两万余人。冷热洞的洞口面南而开,醒目又充满神秘。背洞而立,千年铁坚杉直入眼帘,呼啸的风扑面而来,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据当地人讲,探洞的最好时间在春、夏两季。届时,人只要往洞口一站,就会明显感觉到冷气逼人,不禁瑟瑟发抖。但如果以为冷热洞的特点仅仅是春、夏两季异常寒冷,就大错特错了。

冷热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长仅5千米的洞中漫步,人会体会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那莫名变化着的温度让人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有什么神灵在恶作剧。初入洞中人会觉得有一股寒气从洞的深处袭来,而继续向前走,又会感觉到热浪滚滚。

不仅如此,冷热洞中一边湿、一边干。夏天,站在湿的地方会觉得凉风飕飕,好似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桶沁凉的泉水,而站在干的地方,又会觉得浑身燥热难挨;冬天,站在湿的一边,迎接人的是刺骨寒风,而站在干的一边,则又会感觉温暖舒适、如沐春风。

要想探究冷热洞的秘密,体会身处其中的奇妙感觉,一定要亲临其境。遗憾的是,神农架的冷热洞地势复杂,虽长仅5千米,但走到一半,人们就会因洞内空间的骤然变小不得不停住脚步,无法到洞底一探究竟。而揭开冷热洞秘密的钥匙很有可能就藏在幽深的洞底。神农架处处都充满神奇,就连位于板壁岩景区里的石柱都吸引了无数的人。

冷热瞬变,奇域洞天

神农架好似一个大谜窟。野人传说、奇花异草、奇珍异兽、冷热洞……无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与猜测。特别是冷热洞中奇特的景象和神奇的温度瞬变,让人们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冷热洞内有形态万千的石笋、石柱、石鼓、石帘,这些景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忽冷忽热的温度差异,更刺激着人们的探险欲望。越来越多的人对冷热洞产生了好奇。而实际上,中国境内并不只神农架有这等奇观。在喀斯特地貌林立的贵州同样也有一个奇特的冷热洞。有趣的是,这个洞的温差并不是横向变换,而是纵向转变。人在洞中行走,上身似乎有暖气翻涌,下身却如处冰窟。

为了揭开冷热洞的温差之谜,科考人员屡次入洞进行调查,他们特意上不着衣衫、下着棉裤。然而,以这种装束进洞停留一段时间后,裸露的上身竟然大汗淋漓,而被棉裤裹紧的双腿却冻得发抖。于是,不少专家认为,冷热洞中的地面其实是一个大的吸热体,山洞中气流的流动造成贴近地面的地方温度低,距离地面远的地方温度高。但是这种说法却不足以解释神农架冷热洞中的温度变换。因此,一些地质学家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冷热洞内的温度反差,是洞中地表岩石与洞顶岩石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洞内地面岩石是一种奇特的“冰石”,会吸收热量,而洞顶岩石恰好具有释放热量的功能。两种岩石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洞内“上热下冷”的景象。同样的,在神农架的冷热洞内,寒气逼人的地带遍布着吸收热量的“冰石”,令人倍觉温暖的地带则到处是释放热量的岩石。

但是不少人指出,暂且不提神农架冷热洞中的岩石确实具备吸热、散热的特点,单就贵州冷热洞来说,洞内上、下近乎均匀地聚集着两种构造截然不同的岩石,未免过于巧合。如今,这难以解释的温度变化之谜已经成为冷热洞神秘之美的一部分。

地理悬疑录

神农架为何享有“华中屋脊”的美誉?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总面积达325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00米。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为华中第一峰,由此神农架享有“华中屋脊”的美誉。

魔鬼水域鄱阳湖

秀丽的老爷庙水域迷雾重重,频繁的沉船事故和蹊跷的人员失踪,让人谈之色变。那么,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系列悲剧?是魔域风水作祟,还是水底别有洞天?船只、财宝、水怪、死亡……这块神秘莫测的水域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老爷庙水域迷雾重重

秀丽辽阔的鄱阳湖像一颗天然珍珠镶嵌在江西省的北部。然而,这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却有着一个恐怖的称呼——“魔鬼水域”。“魔鬼水域”实指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这里仿佛是吞噬生命的地狱入口:过往船只无故沉底,就连负责打捞沉船的工作人员也接二连三地失踪,即使好不容易逃出,也会变得不是精神崩溃,就是意识模糊。人们很难从生还者的口中探知老爷庙深深的湖底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5年4月16日,装载着大量中国宝物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号在老爷庙离奇沉没。之后,日本方面立即派专业的打捞人员潜入鄱阳湖一带进行搜救。然而,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日方仅救出一名名叫山下堤昭的船员。日方试图通过该船员弄清“神户丸”号的沉没原因。遗憾的是,山下堤昭竟被吓得失去了理智,完全疯了。夕阳笼罩下的鄱阳湖看起来更加静谧、美丽。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片美丽的水域曾经发生过那么多离奇的惨案。

日方的打捞工作没有取得丝毫进展,“神户丸”号安静地沉睡在了鄱阳湖的湖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方面也曾派人打捞“神户丸”号,由于听说了日方在打捞该船时的离奇遭遇,国民党政府特地邀请了当时享有盛誉的打捞专家爱德华·波尔,并由波尔亲自带队负责具体工作。结果,波尔不仅未能让“神户丸”号重见天日,还损失了若干队员。波尔心有余悸地告诉人们,自己在水底看到了一道长而耀眼的白光,这道白光仿佛死神的影子在湖底迅速翻滚,不等他反应过来,就卷走了他的队员。波尔不知道这道白光到底为何物,他再也没能和那些被卷走的队员取得联系。

鄱阳湖的湖底迷雾重重,继“神户丸”号和波尔的打捞队之后,仍有不少悲剧在此发生:1985年8月3日,15艘船只神秘地在老爷庙水域消失。2005年5月,安徽省的一艘运沙船进入老爷庙水域后,突遭狂风恶浪,船体瞬间断裂下沉,之后便片物不存……

你知道吗?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古称彭蠡泽、彭泽、彭湖或彭蠡,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不但适合候鸟越冬,而且有利于水生物繁殖,是著名的珍禽王国、鱼米之乡。

谁能解开水底谜团

就在人们对发生在老爷庙水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百思不得其解时,各种猜测出现了。这些揣测让原本神秘的老爷庙水域,变得更加恐怖离奇。

当地的老人认为,在老爷庙的湖底潜藏着极其可怖的怪兽,正是由于怪兽作祟,湖上才会突起风暴,害人性命。至于怪兽的模样,当地人也是说得头头是道。传说,这头怪兽形似白龙,浑身上下长满了眼睛,每当它出没之际,湖面上就会电闪雷鸣,黑云翻滚,场面十分可怕。

科学家们认为老爷庙一带的水文情况比人们想象得复杂,而紊乱的水流又会形成巨大的漩涡,这些漩涡足以将船只和潜水人员吞噬。与此同时,在老爷庙水域,还有相当地方遍布着石灰岩,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很容易形成地下电磁场。每逢雷雨天气,地下电磁场的异常活跃不仅极有可能诱发雷电击沉船只,还会让人思维混乱。

此外,老爷庙水域还是少有的大风区,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200千米。如此大的风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过往船只打入水底。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尽可能地为老爷庙“魔鬼”称号的缘由做了解释,但还是没有人能回答爱德华·波尔当年看到的那道翻滚的白光究竟是什么。如果是简单的漩涡,经验丰富的波尔不会认不出来,而波尔带队下水时老爷庙也没有风暴发生。在老爷庙幽深的湖底仍有未解之谜待人探索。不知道在这片水域下,还隐藏着多少秘密。

神秘的水下古国

一次水下考察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神秘古城,很快,这些离奇的建筑就引起了轰动。那么巢湖水下,是否还隐藏着更多的奇珍异物呢?

千古名湖,暗藏古国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中借箭就发生在这里。

国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002年的枯水季,考古人员开始了对21千米,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千米。这里巢湖北岸的发掘,经过一番精密、仔细地风光迤逦、神秘莫测,历史上著名的草船考察和发掘,一座文明古城的遗址出现在巢湖北岸一带。欣喜若狂的考古人员随即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搜寻,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几口有陶制井栏的废水井和大批器物。这些器物包括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和底座的弧度都比较大。

既然水底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古城遗址,那么当地老百姓不可能毫不知情。谨慎的考古人员又开始走访当地居民,发现很多百姓家中都有从湖边捡来的文物,且数量竟多达260多件。在这些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最晚的是东汉王莽时期的钱币。其中光是铜钱的品种就有蚁鼻钱、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以及东汉王莽时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

巢湖发掘出远古城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轰动,有关部门马不停蹄地派专家前往勘察。经过现场勘察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最后确定,此处为汉代大型古遗址,具有不可估量的考古价值。

神秘居巢国

就在人们惊叹不已时,学者们开始对巢湖遗址究竟为何展开了争论。有不少学者指出,巢湖遗址不是汉代的古遗址,而很有可能是居巢国遗址。关于居巢国的传说,人们可以在青铜器《班簋》和《鄂君启节》的铭文里找到蛛丝马迹。居巢国曾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它的资料存留甚少,以至于今人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

对很多人来说,令人最好奇的还不是巢湖遗址的真实身份,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偌大的古国遗址究竟是因为什么沉入深深的水底。

在巢湖和合肥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误食了东海龙子,愤怒的龙王为报丧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将这座城市生生淹没,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沦为水下冤魂。城没人亡之后,龙王还不肯善罢甘休,滔天洪水也就迟迟未能退去,从此这片地区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传说虽然不能成为科学根据,却也可以提供蛛丝马迹。地质学家认为,巢湖大约是秦汉时期,在地壳的运动过程中,由于陆地的下陷形成的,是典型的陷落湖。巢湖水域下的那座神秘城市,也很有可能是在地壳的巨变——即一场大地震中沉入湖底的。而从城市遗址的挖掘情况看,巨变发生时,城中之人没有丝毫准备。他们来不及转移财物,甚至来不及奔跑逃生,他们和他们的城市一同被无情的自然吞噬。

考古界有一个“水下有遗址,山上就一定有断层”的铁律。科学家奔赴巢湖,并在湖边的龟山上发现了断层。这无疑为地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一些科学家由此断定,巢湖东部的确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导致这一地区的城市整体下落,它下落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巢湖水域。但历史上的巢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动荡和变化,没有人敢轻易断定。水下古国的谜团,也只能随着历史的沉积越来越扑朔迷离。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又在哪里呢?

桃花源真有其境

1500多年前,晋宋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在这篇文章里,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很多人在读罢该文后,都不禁会想那曼妙的桃花源究竟是诗人的幻想,还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有人说,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就有这样一个桃花源。有人说在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也有一座桃花源,且这里的武陵岭、武陵村都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描绘非常相似。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桃花源是在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县。而无论取信于哪一种说法,它的前提都是“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湖南桃花源颇有名气,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桃花源依山傍水,风景独好,桃花源牌坊留下了行人们的欢声笑语,桃花溪水又将人们带到仙境中去。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让人联想起《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深处藏有一座古桥,顺古桥望去,有一座小小的古洞。踏进古老神秘的洞穴,前行十步,真如《桃花源记》描绘的那样,眼前“豁然开朗”。不管是“土地平旷”的千丘田,还是“屋舍俨然”的豁然轩,全都如同从画中拓下一般,美艳绝伦。真正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是确有其地,还是诗人丰富想象的创造?或许它仍然隐藏在某个大山深处,等待人们的发现吧。

根据当地的传说,秦始皇时一个躲避苦役的男人带着两个逃跑的秀女和一个失去亲人的孤寡老妇,逃到了桃源一带。他们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组成家庭,相互依靠,自耕自食,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还生儿育女。他们的子孙则在这里建起了村落,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桃花源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湖南桃源县早在汉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自然风景区。只不过当时,它的名字还不是“桃源”。到了北周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广为传播,人们才开始将此地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联系在一起,后来竟渐渐忘记了该地的本名,而索性称其为“桃花源”。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相对发达,政府开始正式掷资修建桃花源游览区,将县城到水心岸的4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划归其中。这次修建对桃源意义重大,它为桃源定下了大致的风貌。到了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已经形成一个成熟而宏美的建筑群。

不幸的是,历史上的桃源曾遭受过两次严重的火灾,一次发生在元末,一次发生在明末。大火烧毁了桃源中的大部分建筑,今天人们看到的桃源多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县令余良栋组织修建的。余良栋在桃源建起了陶渊明祠堂,并沿着山麓,按《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样修筑了亭台楼阁,譬如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等。

今天桃花源景区又新开发了桃仙岭、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点,景区面积达到了150多平方千米,同时还有沅江风景线、战国彩菱城遗址、热市温泉等供人游览。

纵观桃源一地的前世今生,人们会发现,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陶渊明的启发下,人们大胆地畅想了一个安宁平和的理想家园,并努力尝试了将这美好的理想化为现实。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桃花源。

地理悬疑录

为什么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隐居,与夫人翟氏回归故里,共同劳动维持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做文章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所以有“田园诗人鼻祖”之称。

峨眉“佛灯”之谜

金顶之上,无月黑夜,舍身岩下千万点绿色光团浮动,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暗夜里幽幽的峨眉,仿佛有人悄悄点燃了佛灯。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万盏明灯朝普贤”?

万盏明灯朝普贤

四川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一起,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因对着峨嵋峰而得名。峨眉山山高岭峻,林茂草丰,有云海滚滚、飞瀑悬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在峨眉山又有一处名为“金顶”的神秘之地。

金顶被人称作“峨眉十景之冠”,它除了风光秀美外,还有四大令人惊叹的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和佛灯。其中,属佛灯最为奇特。

佛灯又名圣灯,是比佛光和海市蜃楼还要难得一见的奇景。它通常出现在没有月亮的深夜,每逢它出现时,从舍身崖上俯瞰,便能见一片星星点点的绿光。这些绿光好像拥有生命一般将山林照亮,在幽暗的谷地若隐若现地浮动。它们时而汇聚一起,如一大簇发光的莲花照耀着山壁。时而又忽地散开,宛若调皮的精灵,一会儿蹿升至高高的夜空,一会儿低伏至地面。它们为数众多,让人无以计数。它们又神出鬼没,不知什么时候便从林中钻出,又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在云间。笃信佛教的人将这充满灵性的峨眉佛灯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传说那灵动的光芒来自过往菩萨的灯笼。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探索到底是谁“点燃”了峨眉的佛灯。

你知道吗?

峨眉山昔日十景为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峨眉山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

佛灯”是谁点燃的

由于佛灯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科学家们要想亲临其境进行研究实在不易,因此古人们的这些关于佛灯的记载就成了探究佛灯现象的宝贵资料。

有人猜测,所谓佛灯其实就是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黄绿色光和佛灯十分相似,但是峨眉山的山谷深险如渊,萤火虫的光芒又非常微弱,不可能达到古人所说的“辉灼林表”、“光艳熊熊”的效果。

有人说,峨眉佛灯是白磷自燃现象。山中多树木,白磷暴露在空气中,在一定环境下便会发生自燃,但磷火大多沿着地表缓缓移动,即便偶尔腾入空中,也远不似古人描绘的“飞行各岭”,更何况,磷火也不会一下子“以千百数”在谷中出现。

还有人说,佛灯实为树木上一种会发光的真菌,当林中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程度,真菌就会发出光芒,但长在树上的真菌应是静止不动的,又怎么会时聚时散,飞行各处呢?

1981年12月,一个名叫郭宪玉的人针对佛灯现象提出了大胆的假设。曾当过飞行员的郭宪玉认为,佛灯其实就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峨眉山上气候复杂,空气湿度高,导致星光会呈现出特殊的反射效果。在月光微弱而星光灿烂的夜晚,星光得以透过山间水气,反射在那些高低错落、飘飘忽忽的云上。人站在高处俯瞰山谷,就会看到浮动着的光芒。至于那时而汇聚一起,时而散落开来的光芒,则是反射角度的差异造成的。

但是这种说法仍算不上“尽善尽美”。在山中,星光反射的现象并不罕见,佛灯现象却是几十年都难得一见。同样的,中国的高山峻岭有很多,有佛灯现象记载的却寥寥可数。就算人们站在“反射说”的角度思考佛灯现象,也需要解释清楚具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反射会造就佛灯现象。

如今,关于是谁“点燃”了峨眉的佛灯仍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不过,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揭开峨眉佛灯的神秘面纱。峨眉山四面十方普贤金佛

怪坡之谜

一个呈西高东低走势的小坡,当行驶车辆摘档熄火停车后,居然会出现车自动向坡上滑行的奇怪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实在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倒行逆驶”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令人困惑的怪坡现象,明明停在坡低处的车辆在没有人操纵的情况下,竟然会“滑向”坡的高处。很多经验丰富的驾驶员都无法解释个中道理。

1990年4月的一天,两个年轻人驾驶着一辆吉普车驶进沈阳东部山区的一个坡下,两人原打算将车停在这里,没想到在摘档熄火后,吉普车竟然自己向坡上滑行。大感惊奇的两人忙又将车开了下来,抱着试探的心理再次将车停在坡下。结果这次,车依然往坡上滑去。在济南市东南外环路也有一段“怪坡”。这个怪坡在济南经济学院南约1.5千米处,有人开车行驶在怪坡的下坡路段时,汽车突然熄火,而就在人大感意外之际,本已停下的汽车又慢慢地爬上了坡。起初,开车人还以为自己碰上了偶发怪事,但他很快发现,所有途经这里的车都遭遇了类似状况。当地人将这种情况称为“倒行逆驶”。一辆汽车正行驶在大连市滨海怪坡上。

同样的,在河南汝州市北9千米处有一座被当地人叫做“姊妹怪坡”的小坡,车辆下坡时如逆水行舟,上坡时却轻松自如。更奇怪的是,如果下雨,地面的雨水竟然会顺着坡度往高处流。

除了以上这些地方,韩国、乌拉圭等地也出现过怪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地理悬疑录

磁场是无处不在的吗?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它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是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磁场是广泛存在的,地球、恒星(如太阳)、星系(如银河系)、行星、卫星,以及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都存在着磁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遇到磁场,如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报、电话、收音机以至加速器、热核聚变装置、电磁测量仪表等无不存在磁场。甚至在我们人体内,一些组织和器官伴随着生命活动,也会产生微弱的磁场。

怪坡真相最终成谜

有人认为怪坡的出现实际是一种“重力位移”现象。在怪坡上,由于某种不得而知的力量的作用,车辆的重力点发生了变化,导致车辆在下坡时走不动,在上坡时不用费什么力就行驶起来。但这种说法尚未得到科学证实,而就算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也一直没弄清楚,那改变车辆重心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

还有人认为,是磁场在作祟。在怪坡高处一定暗含着拥有强大引力的磁场,这一磁场足以将沉重的车辆“拉”上坡。而车辆下坡时,则相当于逆着磁力而行,所以不是发生熄火,就是开得困难。但如果怪坡真是怪在了磁力上,那么该地对不同质地的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力,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目前在关于怪坡的种种解释中最为科学家推崇的,当属“错觉说”。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所谓怪坡根本就是普通的坡,只是经过它时人们发生了错觉,误把下坡当上坡,上坡作下坡。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大多数怪坡旁都会有起伏较大的坡,人在经过怪坡时,拿怪坡旁边的坡作为参照,难免会发生视觉上的误差。这种错觉说的确能解答部分地区的怪坡之谜,但是并非所有怪坡旁都有特殊的参照物在混淆人的视线。人们曾用水平仪器对一些怪坡进行测量,发现它们的“怪”货真价实,车辆径自滑向的的确是上坡,而非下坡。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开玩笑说,如果哪天自己解决了怪坡之谜,那说不定就能再拿一个诺贝尔奖了。有些怪坡在出名之后,逐渐从交通要道变成了旅游胜地。而这无疑是件好事,毕竟在怪坡行驶的情况和人的常识发生冲突,这对科学研究来说大有裨益。

石头为什么会预示阴晴

马武镇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能预示阴晴的石头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在一个沟壑纵横的土家山区,一块石头吸引了无数好奇的人。这块石头会“冒汗”,又会发白。更神奇的是,据当地人说,“冒汗”预示阴雨天气即将到来,发白则预示天气即将转晴。一块小小的石头竟成为了天气预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闻。

土家山区出奇石

四川省石柱县土家山区的马武乡(今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是一个平凡的小乡村,但是它却有一块神奇的石头。据说,马武镇方圆几十里的天气变化,都可以从这块石头上“看出来”。

马武镇地势险峻,交通闭塞。平日里,村民们只是凭借经验预测天气。一天,马武镇的一位村民无意中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坐着坐着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裤子居然被从石头里渗出的水弄湿了。“石头渗水”无疑是件新鲜事,这名村民由此对这块石头格外留意。而他很快便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每逢下雨之前,石头都会由干变湿。不仅如此,如果石头的北面聚集起密集的水珠,就意味着北方要下雨;如果石头的中部变得潮湿,就意味着当地会下雨;如果整个石头都湿润起来,就表示很快将迎来绵绵雨季。

相反,每当石头褪去潮气发白、发干,阴雨的天气就会随之结束。而石头上若冒起了蒸汽,就说明不是将有冷空气袭来,就是不久之后会下起大雾。石头预报天气竟比当地人识别天气的土办法还要准确。很快,马武乡就将这块貌不惊人的石头奉为“宝石”。

试解福建奇石预报天气

无独有偶,在福建省石狮市的祥运村也有一块古怪的石头,这块石头同样拥有预报天气的特殊能力。它高3米、底宽3米,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巨大的三角。每当从这块巨石上流出红色的水,不多时就会狂风大作、暴雨雷鸣。由于祥运村毗邻大海,村民多为渔民,每天起来观察巨石已成为一些人的生活习惯,人们通过巨石的状态判断当天的天气是否适宜出海。

祥运村的这块三角巨石同样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而科学家又在这块石头上发现了和马武乡奇石不同的地方:指南针在接近这块巨石时会改变方向,尤其在接近石头顶端时,指南针的变化格外剧烈。祥运村巨石的这一特点给了科学家很大启发,他们由此得知,该巨石中含有丰富的磁铁。但由于石头中铁成分的分布并不均匀,底部的少而顶部的多,所以指南针在靠近岩石顶端时反应会特别强烈。

在仔细研究了石头的外观后,结合其中蕴含的铁,科学家又尝试着推测奇石预报天气的原理。这块三角形巨石在长期的日照雨淋下,外表已有了许多裂痕,这就让其内部的磁铁成分或多或少地暴露在空气里。祥运村临海,气候多变,当天气晴朗时,外在环境较为干燥,不会有太多水气浸润到石头中,石头内的成分相对稳定。而每逢雨天,外在环境湿润,水不仅浸润到石头内部,还会把石头里的成分顺着石头的裂缝冲刷出来。至于石头流出的为什么是红色的水,那是因为石头内部的铁在和水、氧气发生反应后,生成了红色的三氧化二铁。

祥运村的“石头预报天气之谜”总算有了一个答案,但是马武乡预报天气的奇石仍在等待人们探究它的奥秘。人的视野在解谜的过程中变得开阔,人的思维也将在解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你知道吗?

在江西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的一个山洞里,有一块灰白色的石头,长10米多,宽2米多,上大下小呈倒三角形状。它不仅外形长得古怪,表面上布满了铜钱般大小、豹皮样的黑色斑点,而且还能够预报天气。如果即将要下雨阴天,它就会变黑;如果天气恢复正常,它就变回白色,预报天气十分准确。附近的村民在耕种、收割、晒谷、出行前总要先来看看这豹皮石,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长寿乡之谜

同样的一日三餐,同样的洗衣做饭,有的人年纪轻轻就被病痛折磨,而在一些小乡村却有大量活到百岁还精神抖擞的老人。如果世上真有所谓的“长寿之乡”,是什么使乡中之人延年益寿?

神秘长寿乡,风水宝地

在中国,衡量一个地方够不够称得上“长寿之乡”,要看这个地方每10万人口中的百岁老人有多少,如果每10万人中有3位是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那这个地方就是当之无愧的“长寿之乡”。目前,江苏的如皋、湖北的钟祥和广西的巴马不仅达到了中国“长寿之乡”的标准,还超过了世界关于“长寿之乡”的认定标准。

钟祥市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拥有平原、丘陵、山地三种地貌特征,这种复杂的地理构造不仅确保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得以有序分布,而且还让钟祥市一带温度适宜,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被看做生命之源,钟祥市的人均水占有量5.6万立方米已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占有量的水平。而且钟祥市所有水库的水质都在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内。不仅如此,钟祥市1/3的乡镇所出矿泉水中多富含锶、钼等对人体大有裨益的微量元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长寿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通过对钟祥市土地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钟祥市的地壳里也有令人延年益寿的秘密——9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天然元素。特别是磷,钟祥市的磷矿石储量全国闻名,钟祥市“老寿星”聚集的地方不是磷矿区就是磷矿的辐射圈。

但是,生活环境宜人还仅仅是长寿秘诀的一个方面,这些长寿乡除了风水甚好外,其中居民本身也非常注重养生之道。

养生秘籍

说到养生秘诀,钟祥市人很有一番见解,他们不止一次地告诉那些到钟祥市探询长寿之秘的人:“要想长寿,就应多干活,多吃饭,不沾化学污染,不吵架,不自寻烦恼。”种菜锯柴、洗衣做饭、引吭高歌……在钟祥市,70多位百岁老人每天都过着这样快乐的日子。适量的劳作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充实了他们的生活。

钟祥人还介绍说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他们长寿的秘诀之一。钟祥人喜欢豆类食品。钟祥市地处汉江中游,气候及土地条件非常适宜大豆生长。大豆富含天然维生素E、大豆核酸和大豆蛋白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当然,多吃豆制品还只是钟祥市人“长寿菜单”的一个方面,有专家在钟祥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发现钟祥人的饮食结构也有不少可取之处。那些长寿的老人们大多常年坚持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荤素搭配,饭时饮适量的酒。而超过半数的钟祥人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喝本地自酿米酒的习惯,他们定期喝点小酒,从不贪杯。

良好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造就了钟祥这个“长寿之乡”。今天,科学家们又惊讶地发现,长寿密码甚至被写入了钟祥人的基因。在当地77位百岁老人中,有54位都出生在“长寿之家”。正如子女会继承父母的特点,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得到“继承”。

通过对钟祥人的观察,人们不难发现适宜的居住环境、合理的饮食以及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长寿的关键。不过,很多人仍觉得这些“长寿关键”还不足以被当成“长寿密码”。换句话说,人究竟可以活到多大岁数,人的生命极限是哪里,仍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研究的复杂问题。

地理悬疑录

长寿之乡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中国新疆的南疆和广西的巴马为全球五大长寿之乡。为研究和探索这些地区长寿之谜,苏联、美国、日本及中国科学家先后到这些长寿地区进行调查和分析。科学家认为,这些地区老人长寿有五大因素,一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为坚持合理的饮食起居制度,三为长期无忧无虑地生活,四为坚持积极不间断地劳动,五为遗传基因的作用。

响沙山之谜

一座平常小山,却能发出不同的声响,时而如洪钟贯耳,时而如小虫低语,人动沙响,人停声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响沙湾的传说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南部,有一处宛若金色卧龙的沙漠——银肯响沙。它高110米,宽200米,背靠一片一望无垠的沙丘。

响沙山的沙子非常干净,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芒。由于沙粒大小均匀,人抚摸上去没有丝毫棘手的感觉。它看似安静地坐落在沙漠里,但只要有人从它的高处向下滑动,其间沙子就会发出犹如战鼓一般的奇妙声音。而一旦人停止滑动,沙声也戛然而止。

银肯响沙被誉为“响沙之王”,很多人慕名而来领略它的独特风光,据当地人说银肯响沙和一个古老而悲惨的传说有关。很久以前,响沙山所在的地方没有沙,只有一座寺庙。庙里的僧人每天都虔诚地诵经念佛,但是,突然有一天不知从哪里刮来了一阵可怖的怪风,风吹起山一样高的狂沙,轰隆一声就将寺庙埋在了沙里。僧人们的亡灵不肯安息,便终日在沙堆上徘徊。他们仍像生前那样反复吟诵经书。时间长了,他们诵经的声音就被沙子记录下来,一旦有人行走在沙上或是什么力量惊动了这些沙子,沙子就会“放”出僧人们的读经声。

然而,传说虽然凄美,却不能用来作为解释响沙山“响沙”的缘由。于是,科学家们一批又一批地来到响沙山进行实地考察。

探索响沙之谜

早在汉代,司马迁就曾在其著作《史记》中描述过响沙,但论及响沙山的成因,几千年来人们却没有取得定论。

20世纪60年代,有科学家认为响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沙子静电现象。沙漠里气候干燥,很多沙子都带着电,一旦遇到外力刺激,这些带电之沙的相互摩擦就产生了静电,而静电是有声音的。与此同时,响沙湾下所埋藏的沙子却刚好因为吸收了水分而变得湿润,形成了沙土层,造就了一座罕见的“沙漠共鸣箱”。由于共鸣的作用,沙子摩擦产生的静电声就变成了轰鸣声。

如果说银肯响沙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一旦其中的沙子离开了这地下共鸣箱的环境,那它就会和普通的沙子毫无二致。但事实并非如此,曾有科学家特地将一堆银肯响沙用车运走,结果车行至黄河大桥,沙子突然发出沉闷的响声。科学家又将沙子带到喧闹的包头火车站,带到普通的民居里,沙子还是发出了响声。

科学家又带着试验的目的回到了银肯响沙,他们发现在响沙山的周围,有不少沙丘的地势构造都和银肯响沙极其相似,假如“共鸣箱说”和“静电说”真的是响沙山产生的原因,那么就不应只有这一座“银肯响沙”,其他沙丘在理论上也应发出轰响,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滚滚的黄沙中隐藏着很多秘趣,银肯响沙为何而响,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

你知道吗?

中国的三大响沙山除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响沙山外,还有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和宁夏中卫的沙坡鸣钟。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会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类似丝竹管弦的声音。沙坡鸣钟位于宁夏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这里的沙子四季都能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如果登上坡顶,顺势下滑,即刻就能听到嗡嗡嗡的轰鸣声。在蒙语中,银肯是“永久”的意思,响沙意即“带喇叭的沙丘”。

神奇天坑之谜

神秘天坑群,究竟是谁造就了这一世界地质奇观?天坑中是否有洞螈,冒气洞为何会冒白烟,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庞大的天坑群究竟还有多少谜团?

奇绝景观

大千世界,有多少异景奇观,天坑群就是其中之一。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所谓喀斯特地貌就是可溶性岩石在溶蚀力水长年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或地表形态的统称。由于天坑看起来就像是深深插入地球的巨大漏斗,所以,天坑又被称作“喀斯特漏斗”。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譬如中国、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才拥有这种“地球的漏斗”。其中属位于中国广西的乐业天坑最令人称奇。

乐业的天坑为数众多,经初步探定就有20多个,广泛分布在大约2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它们体型巨大,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遍布坑底,站在它们边沿,只会显得人类格外渺小,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伟大。

大石围是乐业最大的一个天坑,在它的坑底有200多个形似莲花的岩溶,远远望去,真的好似睡莲安静地浮于水上,不仅如此,大石围之下,还有形同佛珠的石珠,这些石珠和石莲“相聚”一处,不能不让人畅想乐业天坑是否真是神灵的杰作。事实上,直到今天,人们也未能找出大石围究竟蕴含了怎样奇妙的力量,竟能同时孕育出“珠”与“莲”这两大罕见现象。

你知道吗?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境内的小寨天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发育最完善的塌陷天坑。天坑的上口直径为626米,最大深度为662米,总容积为1.19亿立方米,坑口是一个完整的椭圆形。天坑内部分为两层,像两个不同规格的水杯叠套在一起,四壁为坚硬的石灰岩,底部有一条地下河从岩洞中奔涌而出,横贯坑底,又重钻入另一侧的洞穴中。据了解,小寨天坑的名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地势险峻不易被外界发现,像一处隐蔽的寨堡,故被称作小寨天坑,是古代时山民躲避战祸的地方。

与此同时,乐业天坑下的原始森林,同样是一处有待科学探索的神秘之地。它被认为是远古动植物的天堂,人们不仅在其中找到年代久远的奇怪竹子,还发现了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和植物,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活材料”。有人推测,在偌大的天坑群里,说不定还生活着古老的无脊椎水生动物。而这一推测也绝非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事实上,人们已经在乐业天坑群里找到了二叠纪的海洋动物化石,并在天坑所在地附近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遗迹。

迷雾重重天坑群

今天人们已经清楚知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但却对乐业天坑群的形成因由困惑不解。一些科学家认为,天坑群的形成和乐业地区的特殊气候有关。乐业经常下雨,且降水量丰沛,这就为天坑洞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就是“蚀溶性”的水。科学家们猜测,由于经常下雨,乐业一带在古代拥有不少澎湃的暗河,这些暗河长时期冲刷地底,造成了巨大的地下空洞。而出现空洞的地底又无法支撑地面的重量,致使地面出现坍塌,形成“喀斯特漏斗”。

乐业的天坑似乎不只这么简单,在它壮丽的外表后,掩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奇异现象。乐业的坑群里有一个深达350米的大洞,每当天气晴朗之时,从洞的深处就会涌出汩汩白烟。当地人形象地称该洞为“冒气洞”,并猜测冒气洞很可能就是红河水的源头。红河经云南西部流入越南,是越南北部的主要河流,如果证实红河真的发源于乐业天坑底,将是地理学上的重大成就。遗憾的是,由于天坑底下环境恶劣,杀机暗伏,科考队员很难对其进行彻底完整的实地研究。1998年一支民间科考队到天坑进行探险,好容易抵达600米深的坑底,却迷失在宛若迷宫的坑洞群中。一名队员不小心被乱石绊倒,竟如人间蒸发一般在幽暗的洞底彻底消失了踪迹,至今仍杳无音讯。因此,要想清楚了解乐业天坑,解开其中的谜题,还需要相当时日,光是摸清其地下的状况,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天坑奇景中,中国重庆的小寨天坑堪称世界之最。

part.02 动植物玄奇探秘

黏菌“植物”之谜

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极其有限,至今仍有很多生物让人类大惑不解。谁能想到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还有一类生物体?一堆“烂肉”似的东西竟然是世界罕见的珍稀生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奇怪的肉团

1992年夏天,陕西省周至县的一位农民在渭河劳作时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生物。这种生物形似烂肉,呈黄褐色,浑身上下像没有骨头一般非常柔软,上面还有一些珊瑚孔状的小孔。这位农民用手戳了戳它,它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农民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人们立即跑来参观,但没有人能说得出这“烂肉”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七手八脚地将“烂肉”拉回了村,上秤一称足有23.5千克。考虑到“烂肉”是在水里被发现的,大家便找来一只装满水的大盆,将其置于盆中“饲养”起来。结果3天后,这块“烂肉”的体重迅速增加,一直长到了35千克。有关“太岁”的研究实在是太少了,至今人们仍对它捉摸不透。

当然,这块神秘烂肉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村民们的水盆里。来自动物、植物、细胞、真菌、微生物等13个领域的专家对“烂肉”进行了考察。在做了大量实验和检测后,他们得出结论,这块“烂肉”既呈现了原生动物的特点,又显示出真菌的特征,实为罕见的黏菌复合体。

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

黏菌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特殊生物。它们在“一生”中,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动物,又有相当部分时间是植物。单纯用现有的动物学或植物学对它进行分析,都无法探寻到它的全貌,人们也很难凭现有的资料在对它的研究上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关于黏菌,目前人们只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黏菌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尚没有人在干燥炎热的地方见过它们,黏菌还需要附着在诸如腐烂的树木等水分丰富的有机物上,但它们大多不会对寄主产生危害。

黏菌的颜色非常丰富,除了黄褐色,已知的还有红色、粉红色、灰色。它们看起来鲜艳美丽,但是美丽的外表却是它们用来捕食的伪装。

黏菌的繁殖有无性和有性两种,它们先以裂殖的方式无性繁殖,待形成孢子囊和孢子后再开始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兼具一身大大提升了它们的存活能力,使得它们数量虽少,却没有灭绝。

黏菌在发育阶段就是一团原生质,它的身体既黏稠,又柔软,像橡皮泥那样没有定型,所以才会被渭河畔他的发现者称为“烂肉”。但另一方面,黏菌的孢子却有很多形态,有的有柄,有的无柄;有的形单影只,有的聚成一团;有的颜色艳丽,有的色泽晦暗。它们往往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在没有任何营养来源的情况下,在水中一活就是数年。

据科学家发现,渭水的神秘“烂肉”营养丰富。有人在食用浸泡它的水后,经年未愈的胃病竟神奇地好了,还有长期为失眠困扰的人,在喝过它的水后重又安稳入眠。于是,有人怀疑,这黏菌复合体是不是就是《山海经》等神话古籍中说的“肉灵芝”、“太岁”。遗憾的是,关于黏菌复合体的研究成果太少了,科学家还无法对此下断言。

生物悬疑录

肉灵芝会死亡吗?肉灵芝又称太岁,属菌科生物,是一种靠水生活的黏菌复合活体,所以放在水中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变质。肉灵芝活性很强,主要靠孢子、菌丝繁殖,其再生能力也很强,随意切割都可再生。肉灵芝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进入休眠期,即使不给它水分,也不会轻易死亡,有朝一日如再次处在适合它生活的环境,它就会醒来继续生长。只有超过了肉灵芝的生命极限,如水煮、火烧等,它才会死亡。

竹子开花之谜

为何竹子开花成了不祥之兆?本是开花结实的普通植物,为何小小一束花让人产生了神秘莫测的联想?

竹子开花为不祥之兆的说法古代就有,中国古人认为竹子开花是荒年的征兆,预示来年会出现重大的农业灾害。无独有偶,印度梵文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中也可以找到相同的说法。1984年夏,中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箭竹大量开花,随后大片竹林枯死,造成珍稀动物大熊猫缺食死亡。1911年、1962年、2006年,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地区竹林三次开花,每次开花都伴随着大面积的鼠患和毁灭性的灾荒。竹子开花难道真的是不祥之兆吗?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竹子开花是一件很难看到的事情。根据科学观察,除了少数几个品种,竹子一般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开花一次。例如一些竹品种需要80多年才开花,桂竹需要120年才开花,还有很多竹子的开花根本没有规律可循。于是,古人会误认为竹子不会开花。当这些人突然看到竹子开花的时候,自然觉得怪异,进而认为这是发生某种不同寻常的事情的预兆。如果此时恰巧发生了令人难忘的灾祸,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把它和竹子开花联系到一起,久而久之,竹子开花就被等同于不祥之兆。

据《山海经》记载,“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竹子开花后,往往会绿叶凋零、枝干枯萎,最终死亡。竹子的这种特性,促使人们把竹子开花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人们把竹子开花看做不祥之兆的重要原因。

你知道吗?

竹子的种类很多,据资料统计全世界有竹类70余属1200余种。竹子的种类要根据它的生长特点来鉴别,主要是以繁殖类型、竹秆外形和竹箨的形状特征为依据。按照繁殖类型,竹子可分为丛生型、散生型、混生型三大类。丛生型就是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新竹,民间称“竹兜生笋子”,主要有慈竹、硬头簧、麻竹、单竹等。散生型就是由鞭根(俗称马鞭子)上的芽繁殖新竹,主要有毛竹、斑竹、水竹、紫竹等。混生型就是既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又能以竹鞭根上的芽繁殖,主要有苦竹、棕竹、箭竹、方竹等。

站在科学的角度看,“竹子开花为不祥之兆”实属无稽之谈。那么,竹子究竟为什么开花呢?是为了繁衍后代,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分析了。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不少品种的竹子都属一次开花植物,开花后,随即竹株枯死。因此,和那些把开花当做繁殖方式的植物不同,竹子开花并非是为了繁殖。竹子的繁殖方式有很多,例如种子繁殖、分枝繁殖、竹鞭繁殖、扦插繁殖,和开花没有多大关系。

有人认为,竹子开花是恶劣的生长环境引起的。竹子开花往往发生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竹子无法得到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它的光合作用日益减弱,它的生命急速衰老,最后只得开花、枯死。

不过,也有人指出竹子开花并非与繁衍后代毫无关联。竹子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会出现衰老,它们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一是不想“苟且存活”和新竹争夺养分,二是因为它们枯死之后,它们死去的尸体可以变成新竹的养分,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新竹生长。因此,竹子开花并不是“不适应自然,被淘汰”,而是积极适应自然,为同类繁衍而牺牲。

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为了解开竹子开花这一世界难题,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首先,科学家把一些竹子安放在比较恶劣的环境里,结果环境不但促使竹子开花,且竹子开花之后并没有死亡。科学家又在试管里用充足的养料培育了一些竹子,这些竹子在开花以后仍然能够存活。但是,当把这些竹子移植到自然界中,它们中的大多数就相继死去。这说明竹子开花的秘密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原因,目前还无法破解。竹子开花对竹林生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为进一步揭开这个秘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仍然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控制竹子开花的基因,抑制竹子开花,延长竹子寿命。竹子在中国主要生长在南方地区,那里雨量充沛、气温适宜,非常适合竹子生长,普通人家的房前屋后多有种植。

蝴蝶为何会聚会

翩翩蝴蝶,五彩缤纷,由于特殊的原因,数以万计的蝴蝶幻化成一支神秘的舞队,它们聚在一起,在泉边枝繁叶茂的大树上,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神秘蝴蝶派对

动物聚会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稀奇,但是当五彩缤纷的蝴蝶队伍出现在泉边,成千上万地首尾衔接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些奇怪了。在云南大理的蝴蝶泉边,就曾出现过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当时,不仅泉水上空飞舞着成千上万的蝴蝶,就连树枝上都停留着无数蝴蝶,它们连成一条长长的链子,垂落在泉边,如同一条彩色的柳枝。当时有许多人目睹了这一景观,至今他们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仍然兴奋不已。人们在不住称叹的时候,也会在心底生出许多疑问,蝴蝶为何会成群结队聚集在泉边?那里的环境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蝴蝶派对是否只出现过这一次?蝴蝶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在全世界广泛分布。

其实,早在明、清时候,大规模色彩鲜艳,在全世界模的蝴蝶聚会就曾出现在大理蝴蝶泉。明代有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热情称颂蝴蝶泉:“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清代诗人沙琛,在《上关蝴蝶泉》诗中也赞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湉。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

科学家试图对此做出解释,他们说这是因为春季天气回暖之后,正是蝴蝶交配繁衍后代的时候,因此很常见它们成群结队出现在某一片花丛中。然而,这个解释并不能说服所有人,怀疑者说,如果是这样,那么类似蝴蝶泉边的蝴蝶狂欢就应该常常出现,可为何那种盛大场面却只出现了一次。大多数人认为,蝴蝶聚会还有别的原因。

蝴蝶聚会另有起因美丽的蝴蝶泉,每年都会吸引无数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

究竟还有什么原因可以导致蝴蝶成群出现?一些研究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勘探发现,蝴蝶成群和大理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系。在蝴蝶泉边,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此树每年农历四月都会开花,而且数量奇多,远远望去,就如同一片花海。这些花的蜜汁甜香诱人,是蝴蝶的最爱。于是,专家们认为,蝴蝶之所以大规模飞往此地,就是为了吮吸这里的花蜜。当然,交配繁衍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如果这周围只是一小片花丛,绝对不会吸引大量的蝴蝶前往。

其实除了大理之外,云南昆明的圆通山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景观。由于其距今已有200多年,很少有人提及此事。在云南之外,一些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地区也有过蝴蝶聚会的景象,不过规模很小。

当然,并不是所有蝴蝶的大规模聚会都是因为花蜜和繁衍。美洲有种大斑蝶,每到冬天到来之前,就成群结队从寒冷的加拿大往温暖的墨西哥飞翔。这一点并不难解释,大斑蝶是世界上迁徙性昆虫中的一种,十分罕见,每当寒冷到来之前便要飞到温暖的地方过冬,来年春天便又结伴飞回。于是,人们对蝴蝶聚会的原因便多了一个迁徙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并不适合所有蝴蝶。根据蝴蝶的特征和进化的程度分科

神农架真的有野人吗

很多人自称在神农架看到了野人,但是至今为止科学工作者从未在神农架捕捉到真正的野人。那么,神农架真的有野人吗?所有的传说会不会是人们的杜撰?

野人之谜

从古到今,神农架野人都吸引着无数人,但迄今为止找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些所谓的脚印痕迹,并没有实体。因此有人怀疑,神农架根本没有野人。但大多数人却认为神农架林区地广林密,要在这般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野人的下落,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也正是一直没有野人下落,民间各种各样的传言才纷纷出炉。甚至有说法称在神农架发现的野人根本不是地球人,而是留在地球做科学研究的外星人。这些外星人为了掩人耳目,便装扮成野人的样子行动。这些外星人十分友好,除了研究之外,不会有其他不良的行动。

一些探险家为了搞清野人是否存在,曾经组织过无数次的神农架探险之旅,王方辰就是无数探险家中的一个。他于1986年春天只身一人第一次进入神农架,希望能获得关于野人真实面目的第一手资料。传闻中的野人经常出没于莽莽原始森林中,其中湖北神农架的野人传闻最为神秘。

王方辰在神农架采访了许多自称近距离看过野人的当地人。他从人们的描述中发现,神农架野人应该是一个长着棕红色或黑褐色毛发的人形动物,可以直立行走,直立高度大约有2米左右。野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脚大,目测有40多厘米长,有助于它奔跑和躲闪。越是深入了解,王方辰对野人就越是沉迷,这一次探寻也奠定了他在寻找野人道路上的反复和执著。

目击野人

在整个探寻过程中,王方辰听说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当地公安局在神农架南部的长阳县追捕犯人,意外发现了一种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生物。经过科学家们的验证,那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东西跟神农架野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一个患有“小脑症”的病患而已。

20世纪90年代,王方辰第三次踏入神农架,这一次他在很多地方发现了疑似野人的大脚印,而且在田垄松软的土地上,还有一个像是人坐出来的深坑。在深坑的附近,散落着几十个被啃完的玉米棒。根据玉米棒上的牙齿印,王方辰推断,只有人类或是类人猿才能啃出如此整齐的痕迹。难道这些都是野人留下的?没过多久,王方辰又在雪地里发现了之前见过的大型脚印。奇怪的是,脚印在中途突然断开,四周都是光滑没有一点踩踏痕迹的雪地。

2001年,8个年轻人告诉王方辰,他们曾在神农架南天门附近亲眼看到了“野人”。那个“野人”头很大,身材魁梧。可惜的是,他们的相机由于焦距不够长而只拍下一个很小的野人形象。就这样的照片来看,根本无法判别他们所说的话是真是假。两年后,王方辰又从神农架当地的中学生那里听到了亲眼看到野人的消息。根据中学生所说,当时他跟其他三个同学一起从学校回家,途中看到一个脊背弯曲、全身灰白的庞大动物。那只动物看到他们后,以非常快的速度跑到树林深处。

虽然有如此多的目击者,可到今天为止,目击者都不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所见所闻。科学家们也无法判断,神农架是否真的存在野人。

你知道吗?

世界上关于野人的传说很多,例如在北美洲西部有种叫做斯夸支(意为大脚野人或大脚怪)的野人,在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和帕米尔高原有种叫做叶蒂怪(意为雪人)的野人,在俄罗斯的高加索和蒙古一带有种叫做阿尔玛斯人、克什吉克人等的野人,在马来西亚南部有种叫做邯茨·贾兰·基基(意为长牙的幽灵)的野人等等。这些野人都是用双脚行走,身上长着黑色、淡棕色或淡灰色的长毛,长胳膊短腿,宽面缺额,身高和体形都与人相似,有的身形巨大。

神农架白色动物之谜

远古时期,中国神农架林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而今天它却成为了白色动物的温柔故乡。白色动物何以留恋神农架,这一切有着什么样的秘密?白色动物之家

神秘而美丽的神农架隐藏着各种疑团,白色动物之谜就是其中之一。迄今为止,在这片古老的森林中人们已经找到了白雕、白獐、白猴、白麂、白松鼠、白蛇、白乌鸦、白龟和白熊等十余种白色动物,神农架是当之无愧的“白色动物之家”。

白熊是人们在神农架发现的第一种白化动物,当地人称其为“过山熊”。它的毛色纯白,有着大大的头部和竖立的耳朵。神农架白熊长期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原始森林的箭竹丛中,它依靠采集森林中的野果、竹笋和箭竹叶为生。

白獐和白麂也是神农架中出了名的白色动物。獐和麂同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它们在古时统称为鹿。古代人常常把它们视为国宝或者神物。一般的獐、麂,毛色呈黄褐色或者黑褐色,而神农架中的白獐和白麂,通体毛色纯白,只有眼珠和皮呈粉红色,甚为与众不同。

除了白熊、白獐这些“普通”的白色动物,神农架的原始森林中,还栖息着一些另类神秘的独特白色物种。传闻当地农民在深水潭中,就曾经发现过三只白色巨型水怪。这些水怪有着蟾蜍模样的头部,眼睛、嘴巴、四肢都非常巨大。每当浮出水面时,嘴里可以喷出几丈高的水柱。生活在神农架林区的白鹤也是白化动物的一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自然界中,白色动物极其罕见。而在神农架发现的奇异白色动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密集,这给神农架再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什么在这一块不大的土地上,集中生存着如此多的白色动物,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种种推测

为什么动物会发生“白化”现象,变异成独特迷人的白色生物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推测。

有人认为,同类异色种交配引起的基因变异是白色动物产生的原因。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对大自然的掠夺,动物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因此,出现大量的近亲交配和变异现象。遗传基因上的缺陷,使很多动物产生不了黑色素而引起“白化么在神农架地区,集中生存着如此众多的白色动物。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有关。神农架是一个非常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等白色动物栖息繁衍的地方。但是,与神农架气候、环境类似的地方并不是没有,为什么白色动物唯独喜欢神农架这一片土地,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病”。白化动物是近亲结合、产生变异的结果。

还有人认为,白色动物不大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变异现象。因为在《后汉书》、《穆天子传》、《楚辞》、《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大量的关于白色动物的记载,这说明白化现象并不是开始于近现代,而是很远的古代就有了。所以,白色动物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动物物种。神农架白熊

但是,无论人们如何解释白化动物产生的原因,都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在神农架地区,集中生存着如此众多的白色动物。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有关。神农架是一个非常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等白色动物栖息繁衍的地方。但是,与神农架气候、环境类似的地方并不是没有,为什么白色动物唯独喜欢神农架这一片土地,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生物悬疑录

白化病的病因是什么?

白化病(albinism)俗称为羊白头,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属于家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这类病人的皮肤呈白色或淡红色、毛发呈银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和瞳孔呈淡粉色,怕光。

众说纷纭的天池怪兽

由于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所以长白山天池到底有没有怪兽,现在还没有定论。

长白山是否有天池怪兽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最早的公开报道始见于1980年9月18日的《延边日报》。稍后,《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也发表了目击消息。那么,天池怪兽是否真的存在呢?

天池怪兽广为流传

关于长白山,自古就有着众多的故事和传说,在这些故事和传说中,最为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莫过于天池怪兽的传说。

长白山天池形成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最高、最大、最冷的高山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火山口湖。天池湖水冬季封冻,即便在盛夏季节水温也只有5℃左右。在如此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下,水中生物一般很难存活。

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天池之中没有生物生存。但是,现在人们借助现代仪器,发现天池中还是有极少量的冷水鱼生存的。早在科学工作者对天池进行科学监测以前,在民间,同样也有一些人认为天池之中存在生物。只不过,不同于科学工作者观测到的是冷水鱼,民间流传的说法是天池之中生活着巨大的怪兽。

19世纪初,《长白山志》和《长白山江岗志略》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天池怪兽的记载。最早关于天池怪兽的公开报道出现在1980年的《延边日报》,此后陆续有人声称看到过天池怪兽。1981年,一位杂志社记者甚至用1000毫米的长焦距镜头偶然拍到了这个神秘“怪兽”。国内的各大报纸随即报道、发表了众多有关天池怪兽的消息。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宣称自己有幸目睹了天池怪兽。人们似乎越来越坚信天池怪兽真的存在。这些不断出现的目击事件,使得天池怪兽逐渐由传闻转变为世人所瞩目的研究课题。天池怪兽真的存在吗?天池怪兽什么样子?天池怪兽是何方神圣?

探寻天池怪兽

尽管关于天池怪兽的目击报道一直未断,但是天池里面究竟有没有怪兽,人们仍然不敢下断语。首先,在众多的目击报道中,天池怪兽的外貌并不相同。一些人的说法是:天池怪兽大如水牛,面目狰狞,体形如狗,嘴状如鸭。另外一些人的说法是:天池怪兽方顶有角,长项多须,长有龙鳞。还有个别人声称其目睹的天池怪兽,兽头像马,眼大如栗,项长白毛。

其次,天池的海拔非常高,周围高山耸立,山上常年积雪,单从气候条件来看就连草木都很难生存,更不要说如“怪兽”一般的大型动物,更何况天池上面的动植物都极其稀少,没有可维持怪兽生存的食物。

为了解开天池怪兽之谜,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了专门的“天池怪兽”展览室,集合了所有关于天池怪兽的发现记录。展览室的工作人员还依照目击者的诉说,塑造了两只怪兽塑像,并将传说中怪兽的出没时间绘制成方便查看的图表,希望这些能予天池爱好者以启发。

但是,揭开天池怪兽的秘密仍然需要面对诸多的困难。目前,对于天池怪兽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的科研经费投入,更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参与,真正的科学研究仍然没有实际开展。到现在为止,天池怪兽仍然只是人们的谈资,并没有科学工作者立足科学精神,以真正的科学活动来探寻天池怪兽的秘密。

你知道吗?

冷水鱼是指常年栖息水温不超过20℃,繁殖适温不超过15℃的喜冷性鱼类,一般栖息在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冷水水域中。冷水鱼的肌肉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DHA和EPA含量也要高于其他鱼类数倍,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在长白山区的冷水水域中,有5目7科11种冷水鱼类。其中的细鳞鱼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石川氏哲罗鱼、鸭绿江茴鱼、花羔红点鲑被列入《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

汗血宝马之谜

汗血宝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也是动物界的一个传奇。目前,全世界的汗血宝马也不过2000匹。那么,它真的如传说中所说汗流如血、日行千里吗?

汗血宝马的神奇传说

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它原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素以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皮毛细软、力量强大著称。

在中国,习惯将阿哈尔捷金马说成汗血宝马,汗血宝马的毛色一般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汗血宝马还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

中国对汗血宝马的最早记录出现在2000年前的西汉,当时,白登之战爆发,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围困,匈奴骑兵凶悍勇猛。后来汉高祖多方打听才知道,匈奴骑兵之所以勇猛,跟他们所骑的汗血宝马大有关系。

据古书记载,汗血宝马能够日行4000千米,汗流如血。有人认为古时候的计程单位与现在的计程单位有很大区别,但即使古代计程单位是今天的十分之一,马一天跑400千米,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罕见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人们对古人所说汗血宝马的日行千里始终抱有怀疑。而所谓的汗流如血,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关于汗血宝马流出红色的汗液,在历史上也有记载。《史记》中曾说,汗血宝马不仅日行千里,还会从肩膀附近流出血一样的汗液。后来,有位马匹研究人员称他在中国新疆天山附近发现了“汗血宝马”,并且为其拍了照片。根据照片来看,该马的肩膀处确实流出鲜血一样的液体。

你知道吗?

2002年6月17日,一架花费70万元租用的伊尔-76型专机,从中亚飞越丝绸之路,在天津机场降落。飞机上运送了土库曼斯坦总统赠给中国领导人的一匹名叫阿赫达什(意为白石)的汗血宝马。阿赫达什来中国以前生活在总统马房,是阿哈尔捷金马家族中的精品,它的父辈曾在国际马匹速度赛中夺冠。市场上汗血宝马的价格非常昂贵,通常是几十万美元一匹,有的身价甚至高达上千万美元。按照土库曼斯坦的风俗,阿哈尔捷金马只送给最尊贵的朋友。

但是,这位研究人员的观点很快招来了一些质疑,不少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阿哈尔捷金马都会流出血一样的汗液,而且这种珍贵的马种现在在中国已经接近消亡。有位曾经多次到新疆研究中亚马种的教授表示,一般来说,马的汗液都是无色的,不可能汗流如血,不管是不是品种罕有的宝马,都不可能违背这个常理。

一时间,关于汗血宝马是否真的会流血汗的讨论沸沸扬扬。

汗流如血

这种寄生虫只要在马皮之内呆够两个小时,马皮就会出现一个个小血包,会不断向外渗血。但是,这种解释很快就引起了质疑。如果马真的是患上了寄生虫病,为什么偏偏在疾速奔跑之后流血,而且是随着汗液一起流出体外?关于这一点,专家也无从解释。

于是越来越多的猜测和传说平地而起,民间传说土库曼斯坦有一条神秘的河,马只要喝过这条河里的水,就会奔跑如飞,甚至会在疾奔之后流出血一样的汗液。但这条河到底在什么位置,多长,多宽,流经哪些地区,都无从考证。

当所有科学解释和传说都无法得到认可的时候,人们便开始猜想,会不会根本没有汗血之说,只不过是文人墨客的一种修辞手法而已?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最合理呢?实际上,对于现代人来说,汗血宝马早已经成为了史书上的一个传奇,它虽未消失,但已经很少见。要想找到汗血宝马的秘密,并不容易。跟汗血宝马一样,新疆野马也极为珍贵。

四川恐龙公墓之谜

谁也没有想到,四川省自贡市的大山铺竟然挖掘出了一座宏伟的“恐龙公墓”,并且以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可是,谁又知道如此浩大的“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山铺恐龙墓

1977年,中国四川省自贡市郊的大山铺,一块不大的土地上,一群人拿着精巧的工具,小心翼翼地翻开土层,谨慎地从土层中清理出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白色石头。随着这些白色石头的出土,一声声惊叹不停地回荡在人群中。这块土地,正是自贡市大山铺的一个化石挖掘点。工作人员仅仅挖掘了这一小片土地1/6的面积,就发现了大量侏罗纪中期的恐龙类及其他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在6500万年前却莫名其妙地退出了生命的舞台。

这种大量恐龙遗骸集中埋在一处的现象,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甚至在中国的内蒙古和辽宁,也同样发现过,科学家称这些地方为“恐龙公墓”。科学家认为,恐龙公墓的形成源于某种突然爆发的自然灾难,使聚集一处的恐龙迅速死亡、埋葬一地。因为恐龙尸骨埋得快,大量不同品种的恐龙会保持死亡瞬间的状态,所以恐龙公墓中往往保存有众多恐龙化石骨架,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大山铺恐龙公墓之中,在已经发掘的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科学工作者获得了上百具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的化石骨架,从水生的软骨鱼类,到陆生的爬行动物,应有尽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侏罗纪古生物博物馆。

各执一词

这个神奇的公墓是如何形成的呢?自大山铺恐龙公墓发现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科学家。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些未知的自然环境变迁,可能使大山铺地区形成了许多含砷量过高的植物群落。大批的植食恐龙食用了这种含砷量过高的植物,中毒死去,使整个恐龙群落的食物链断裂,导致大量肉食恐龙随即集体饿死。再后来,洪水的爆发把恐龙尸体埋藏在较为平静的沙质浅滩环境里,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恐龙公墓。

还有的科学家则认为,大山铺的恐龙是在异地死亡之后被搬运到此地埋藏下来的。这从恐龙遗骸的完整度上就可见一斑,大山铺的恐龙化石虽多,可保存完整的却比较少。如果是原地埋藏,大多数的恐龙化石无疑应该是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其次综观化石发掘的地理情况,越是接近上部岩层,小化石越多,其中还夹杂着不少鱼鳞、牙齿的化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山铺恐龙化石经历了长久的搬运过程。

既然具有这么多的证据支持,那么是不是可以肯定异地埋藏论成立?事实并非如此,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埋藏着各种各样的恐龙,有翼龙、蛇颈龙、鸟脚类恐龙,也有蜥脚类恐龙。这些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有着极大的差别。那么究竟是什么神奇的自然力量,可以同时影响到种类如此繁杂的恐龙,使它们死后集中埋藏在一起呢?简单的洪水冲刷和地质变迁显然都很难对其进行解释。直到如今,四川恐龙公墓形成之谜,仍然没有解开。

生物悬疑录

侏罗纪的名称从何而来?

侏罗纪(Jurassic)的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至今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时期出现的恐龙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欢聚一堂,构成千姿百态的恐龙的世界。

神奇的动物禁圈

在中国东北,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当它饥饿时,它不是直接攻击或迂回偷袭,而是用自己的尿在地上撒个大圆圈,被圈进来的小动物,就像中了魔似的,不敢逃出圈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动物界的魔法圈

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林区里,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其中有一种既像紫貂又像黑熊的动物,叫做貂熊。貂熊捕捉小动物的方法十分特别,它从不直接攻击或迂回偷袭对方,而是用自己的尿在地上撒个大圆圈,不巧被圈进来的小动物,就像中了魔法似的,不敢走出圈外,只能可怜巴巴地待在圈内等待貂熊来把它们一个个吃掉。

这听上去有些耸人听闻,不可思议,但它确实是现实存在的捕食方法。有人曾经猜想,可能是貂熊的尿中有种特殊的气味或毒素,让小动物一闻就无法动弹,只能在圈内坐以待毙。但奇怪的是,在圈外的豺狼虎豹也都不敢进入圈内。人们总想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怕这个尿撒的圈?貂熊的尿液里到底含有什么物质?

经过考察,科学家们发现,不仅是貂熊,从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到脊椎动物,甚至无脊椎动物都有这种画圈捕食的本领。曾经有人看到一条1米多长的蛇沿着葡萄藤滑行,这时突然蹿出一只黄鼠狼,绕蛇一圈,然后便离开。这条蛇登时停止了滑行,纹丝不动地待在原地吐舌头。过了一会儿,来了5只黄鼠狼,疯狂地将蛇分而食之。

此外,人们在水田中劳作时,也会看见有一些田螺绕螃蟹“画”了一圈,这只螃蟹便呆着不能动弹了。几天后,螃蟹死亡腐烂,成了田螺的美餐。貂熊的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可以释放气味独特的尿液,这是它进行防御的一种本领。

动物的这种本领看起来实在叫人匪夷所思。这个圆圈究竟具有怎样的魔力,能够让所有被圈住的动物动弹不得?这个问题虽然尚未有定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动物画圈并非表示其要占领这块地方,而是出于基本的生存本能。

画圈的秘密

为了搞清楚动物们的画圈之谜,科学家们进行了诸多分析。后来发现,“画圈”在海洋世界里也十分盛行。所不同的是,海洋生物画圈是为了求偶,比如棘鱼。众所周知,棘鱼平时的行动都是雌雄分开的,也就是说,雄性棘鱼平时都是跟同性生活在一起。到了春天的时候,棘鱼开始繁殖。这个时候,雄性棘鱼为了吸引异性就会开始在固定的地方画圈,用以表示它是这块地方的主人。只要有其他雄性棘鱼靠近,主人便会一改往日团结一心的面貌而变得凶狠野蛮,直到赶走所有靠近自己地盘的雄性棘鱼。

雄性棘鱼之所以如此保护自己的地盘,是因为它要跟雌性棘鱼在里边繁衍生息,不能受到打扰。

不过这种画圈跟陆地动物捕食用的画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用来占有,后者仅仅是用来捕食生存。人们至今都无法弄明白,那些用画圈捕食的动物究竟是怎样做到令猎物无法动弹的。彩斑斓的海底世界里,众多海洋生物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你知道吗?

貂熊是大兴安岭森林里的珍奇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所以有月熊之称。貂熊通常没有固定巢穴,繁殖期间在岩石缝隙、石堆间隙、树根或倒木下树洞中巢筑,有的也占据其他动物的洞穴,洞内有简单的铺垫物。貂熊多在森林沼泽、河谷、山溪间活动,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有半冬眠的习惯。

专题页:奇形怪状的树木

自然界中总有些奇奇怪怪的植物,比如树,有的缠如夫妻,有的似母子相抱,有的身披蓑衣,有的形如连理……植物学家们也弄不清楚它们为何会长成这样,其中的秘密也许只有它们自己才知道。

01蓑衣龙树

在中国云南省华宁县郊区的平地村后山坡,有9棵奇特的古树,其中最大的两棵树高8~9米,胸径35~40厘米。

这种树的树干弯曲,主枝和侧枝都像垂柳一样由顶端向下弯曲悬垂在空中,有的甚至垂到地面,枝叶密生着,远远看去,像是披在树上的大片绿色毛毯,又像是一件绿茸茸的蓑衣,当地人不知道它叫什么,干脆形象地称之为“蓑衣龙树”。现在,最大的一棵树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树种。垂柳枝细长且下垂,一阵风过,翩翩起舞,蓑衣龙树的枝条也像垂柳一样下垂。

02姻缘树

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庆云寺旁的半山亭处,有两棵相依相偎的古树——“姻缘树”。这两棵树一棵是木棉,一棵是龙眼。木棉树高22米,胸围1.92米,龙眼树高12米,胸围0.97米,两棵树互结连理:龙眼的枝条不断“抚摸”木棉的茎干,甚至磨破了木棉的树皮。木棉被破损处在“抚摸”中不断生长变大、再变大,最后终于长得像平伸出来的手臂一样,将龙眼拥入怀抱。

03夫妻树

在中国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镇通水灌村倒骑龙村一条幽静的小山沟里,生长着一对200多年高龄的“夫妻树”。这是两株同根生长的枫香树,树高约28米,树围约120厘米,两树在6米左右的高处热烈地“拥抱”在一起,右公左母,性别清楚,凹凸分明。当地人崇敬地称它们为“神树”、“夫妻树”。像这样的夫妻树还有很多,它们相依相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在陕西省佛坪县岳坝乡政府西北方向,也有一对“夫妻树”。这两棵树根部紧绕、密不可分,而且一棵树枯萎,一棵树青绿。据说,这两棵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使在春季与夏季,那棵枯树也会像秋天来到一样,黄叶飘零,只有些枝桠立起。而另一棵树,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等到第二年春天,枯树就会抽根发叶,绿叶围绕,原本葱绿的那棵,却转为枯黄了。这两棵奇树荣枯交替、往复循环,年年如此,就像夫妻一样不离不弃,相互依偎。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夫妻树”。子

04子母柏

青莲寺的“子母柏”非常有名,它就生长在山西省泽州县铺头乡寺南庄村北青莲寺后院。这两棵树一大一小长在一起,形如母子,人们叫它们“子母柏”。“子母柏”里的母柏树高25.2米,现在已经没有树冠和树皮,只留有木质部分。子柏树高17.8米,上下匀称,笔直生长在母柏树南边。据当地人讲,当子柏长到13.4米时,就转绕母柏开始生长树冠。除了“子母柏”,有美丽传说的古树还有很多,它们将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究。

part.03 迷雾重重的考古世界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北京人”头盖骨的悄然遗失,令无数中国人感到惋惜,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也为之遗憾。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悬而未决的案件依旧扑朔迷离。

头盖骨遗失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消息传出,轰动世界。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消息传出,再一次震惊世界。“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填补了考古学的空缺,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截至二战之前,在周口店一共挖掘出5个原始人头盖骨。但是,这5个头盖骨在二战期间神秘失窃,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失窃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40年,日军攻占北平。为了保证“北京人”头盖骨不被日寇夺走,国民党政府计划把它们自原来的收藏地点暗中转移。当时制定了三个转移方案,最后决定实施第三方案——送到美军手中,由美军送回美国暂时保管。

1941年12月5日,几个中国人秘密地将两个大木箱移交给即将离开北平撤回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木箱里面正是“北京人”头盖骨以及其他一些珍贵化石。12月8日,美军携带头骨化石顺利乘火车来到了秦皇岛,计划于当日乘坐轮船“哈里逊总统”号返回美国。但是,就在这一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珍珠港,美日正式宣战。留在中国的美国军队顷刻之间成为了俘虏。“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混乱中不知所踪。北京人复原像

几种线索,寻找下落

1945年二战结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找寻工作陆续展开。有人认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已经毁于战火之中。头骨化石不同于珠宝字画,一般人并不清楚它的价值,更不会视如珍宝。在频繁的战乱中,它们很可能被随意丢弃,甚至毁坏。但是,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头盖骨在转移之前,经过了仔细精致的包装,即使被日本军队发现,应该也不会轻易丢弃或者破坏。如果头骨化石没有在战争中毁坏,那么它们究竟在哪里呢?

历史悬疑录北京人”有什么主要特征?“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有1000多毫升,头部微微前倾,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嘴巴突出,身材比较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高约144厘米。“北京人”化石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被发现,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

线索显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随同日本油轮“阿波丸”号沉到了海底。1945年3月,“阿波丸”号装载着大批从东南亚撤退的日本军官与要人驶向日本。途经中国福建省牛山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水舰击沉。根据资料显示,头骨化石当时正在这艘船上。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日本不止一次地将从中国劫掠的宝物运送回日本,如果日本人真的得到了头骨化石就没必要等到1945年即将战败之际才运回日本,更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让运送船只从新加坡绕远。事实上,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对“阿波丸”号进行打捞,没有发现头骨化石的踪迹。“北京人”第一头盖骨发现处在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也最系统的是北京人遗址,它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的龙骨山,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

还有线索显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流落到了海外,不是在日本,就是在美国。但是,在美国找到的头盖骨线索先后被专家否定。二战期间,日军追查头骨化石态度暧昧、行为怪异。一些人据此认为头盖骨被日军偷偷运回了日本。而这种猜测同样缺乏实际证据。“北京人”头盖骨也许正静静地待在某处,等待人们将带它回故里。

殷墟是商代的古都吗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将殷墟视为商朝的古都。但随着考古发现和论证,这个观点开始遭到了怀疑。殷墟究竟是不是商朝的古都,很快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殷墟,中国考古界的璀璨明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历史。但是,直到目前,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古代文明并不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熟知的夏朝,而是商朝。按照国际考古学标准,由于没有切实的文物证实,商朝存在的真实性一直无法最终确认。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附近发现了“殷墟”,即传说中的商朝都城。

1928年,中国的学术机构组织了对殷墟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几十年来,在殷墟中先后发现了110多座商代的宫殿和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2500多座祭祀坑以及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和甲骨窖穴。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