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明临证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8:45:58

点击下载

作者:苗文红,曹利平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谢远明临证精华

谢远明临证精华试读:

前言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作为一名现代中医只有保护和发扬中医特色,坚持“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才能使中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使中医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全国名老中医谢远明,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者、临床家,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暨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在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谢老熟谙中医经典,精于辨证论治,临床擅长治疗血液病、内科疑难杂症及肿瘤等,在治疗中认证准确,用药力猛,善于守方,用药独特。谢远明主任医师献身祖国医学事业,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学,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不愧为杰出的中医学专家和名老中医。其医德医风更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笔者有幸跟随老先生临证学习,受益匪浅,我们梳理、归纳、整理了谢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将谢老部分疗效显著的医案加以总结,愿广大同行能从中受益。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指正。对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我们支持的同道,表示衷心感谢。编者2014年5月开篇医家传略

谢远明(1932—2007),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人。1947年师从当地名医陈元奎先生学习中医,刻苦攻读4年出师。1953年参加政府统一考试,取得中医师证书并开始在保健诊所正式行医。1956年受聘于该县海棠乡卫生所,中医师,并担任所长。1958年被选送到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深造,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现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终生从医57年。历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杂志编委,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谢老在临床的同时先后带教学生数百名,晚年带学术继承人4名,深受广大患者及学生们的爱戴和敬重。

谢远明启蒙时期学习的医学教材涉猎各家,有《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来苏集》《本草求真》《温疫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医林改错》《脾胃论》《医学三字经》,等等。其他学习资料包括《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血证论》《医宗金鉴》《幼幼集成》《寿世保元》《叶天士医案》《陈修园七十二种》,等等。谢老少年时学习刻苦,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触类旁通,是他早年成才的重要原因。谢老回忆说:“早年当学徒时,有一小儿被开水严重烫伤,老师让我上山采来几斤生地榆,洗干净,捣成糊状敷在烫伤处,敷上几小时后小儿停止哭闹,数日后烫伤痊愈,并且不留疤痕,我高兴万分。想来生地榆有止痛消炎的作用,也是治疗烧伤的良药,在农村,孩子烧伤烫伤较多用之,可痊愈。”最令他觉悟的一件事是:“1952年3月一患者家属来请出诊,老师让我单独出诊。患者属产后发烧,被诊断为产后感冒,我用桂枝汤加黄芪和生化汤,水煎服,3剂。复诊病情未见好转,老师出诊后仍用原方3剂症状大减,我问老师为什么,他反问我医有十不治,第一条是什么。我说是病家不相信者不治。他说我对了一半,而且3剂药远未起到治疗作用。”从此他领会到,临证时需辨证准确,用药精当,还需取得病家信任,愿意配合医生治疗。

谢老早年随陈元奎先生学习中医时,除勤奋好学外,还特别注意学习中医古典书籍的先后顺序、要领及方法。他认识到,经典是源,要精读;还要读专著;特别强调要学好《陈修园七十二种》《医宗金鉴》《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和《诸病源候论》等。要记好读书笔记,开篇先读序,了解内容和重点,如《伤寒论》首先领悟六经辨证的提纲,重点必须精读,做到背诵如流,泛读领会其意。四大经典宜精读,因其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是源;《医宗金鉴》《陈修园七十二种》《诸病源候论》《伤寒来苏集》《伤寒类方》《叶天士医案》《名医类案》等宜粗读,以求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他特别推荐的古代医书是《本草纲目》,因为该典籍改进了中国传统的中药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比较科学、严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附方中有很多简、便、验、廉的有效良方。

谢老对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评价较高,认为王勇于实践,重视实践,对我国的解剖学和临床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医林改错》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赞扬。

谢老治学经验:要求后学者理论扎实,善于总结提高;业精于勤,多读经典,勤于实践。他最欣赏的名句与精段,在《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何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未病防病,已病防变;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伤寒论》中有:“保胃气,存津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并在他的中医临证实践中始终得到贯彻。

此后的50多年间,他博览中医经典著作,结合中医内科、肿瘤诊治及大量临床医、教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理论及认识:中医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涉及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学科,必须涉猎广泛,才能真正通晓其医理。他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多途径整体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并能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临床,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弥补中医诊断的不足,发古人之未发,创今人之未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上篇学术研究

谢老在临证中潜心研究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汲取众家所长为我所用,又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充实中医的内涵,即“通古而融今,继承而创新”。临证以脏腑辨证为纲,以气血辨证相辅,重视舌诊辨证,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病与防病相结合的特点。其临证思辨有以下几点:一、维护中医是正确思辨的根基

谢老终生都坚持认为,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谢老不为各种表现所迷惑,更不为各种谬论所动摇,他教导学生们要认识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涉及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多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意义是现代医学所无法取代的。作为一名现代中医,只有保护和发扬中医特色,防止丢失中医的精髓,坚持“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才能使中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使中医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二、借鉴西医的研究成果充实中医的内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医疗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新的医疗设备、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西医发展得更快。谢老说作为一名现代中医绝对不能排斥西医,故步自封,相反地应当利用和借鉴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手段,为我所用,用其来诠释数千年中医理论的内涵,利用西医的科研成果来发展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手段。例如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借助现代科技的红外线、微波等技术运用于临床,更易为患者接受。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药和复方进行了药理分析和研究,为中药治病找到了科学依据,为中医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老虽为中医权威,但绝不排斥西医。在近年来的医疗实践中,他充分利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处方用药,疗效显著。例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丹参、赤芍等药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作用,故谢老诊治胸痹时,无论证属血瘀还是气血亏虚,均加用上述药物治疗,疗效颇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类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免疫状态,并有明显抑瘤和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故谢老治疗肿瘤多加用虫类药,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三、以脏腑辨证为纲

谢老在临证时,突出显示脏腑辨证的重要性。他说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互为因果的。辨证的本质其实是寻求病机的过程。从病机的构成看,它有三个要素,即病因、病位和病性。临床所现证候至少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甚至包含三个要素,即病因+病位,病位+病性,或病因+病位+病性。无论哪种组合均反映出具体的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例如,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因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方能协调,故称之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因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据此理论,谢老在诊治胸痹患者时,多加用淫羊藿以交通心肾,调济水火。再如,肺与脾从五行归属上看,脾属土,肺属金,二者存在着相生关系,因此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如脾气虚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而肺病日久,也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气亏虚。据此理论,临床上谢老在诊治肺癌,尤其是肺癌晚期或肺癌放、化疗后呈现一派肺气不足证候时,常选用枳朴六君子汤化裁,充分诠释“培土生金”的治法原理,临床疗效颇佳。谢老曾诊治一刘姓患者,男,65岁。主诉为右肺腺癌手术后1年,术后因体质虚弱未做放、化疗,刻诊症见周身疲乏,咳嗽,气短,动则尤甚,自汗,痰少,咳痰无力,纳呆,腹胀,便溏,每日2~3次。查体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谢老认为证属肺脾气虚,处方选用枳朴六君子汤化裁。服药2周,精神明显好转,气短、自汗、咳嗽均减轻,前方加黄芪60g,黄连、砂仁各10g,荜澄茄15g,又服12剂,纳食增加,腹胀消失。守方随症加减,服药2年,病情稳定,未见复发和转移。又如,谢老临床诊治骨癌,或各种肿瘤骨转移等皆从肾论治,因肾主骨生髓,只有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祛除骨病。对于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而见白细胞降低,或血小板减少,或三系细胞均减少的治疗,大多数人都以补气生血为原则,而谢老仍从肾论治。他认为肾主骨髓,髓能生血,肾气充盈,则气血旺盛。处方选用参芪地黄汤化裁,疗效显著。

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谢老也结合八纲辨证,进一步明确病因病性,而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例如,义某,女,43岁。就诊主诉为肺癌手术、化疗后4个月,现症见咳嗽,咯白痰,痰黏难咯,气喘,动则尤甚,伴消瘦,纳差,口干喜饮,无咯血症,全身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谢老考虑为肺脾气虚、肺阴不足,处方选用一贯煎加减。服药2周,咳嗽、气喘等症减轻,痰易咳出,乏力减轻,纳食增加。上方继服12剂,咳嗽轻,口干不著,痰少,易咳出,活动后气喘,仍乏困,纳食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阴虚证已减,而气虚犹存,遂改用枳朴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张某,男,73岁。就诊主诉为肺癌手术、化疗后1月,症见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咳嗽,痰少质黏难咯,伴胸闷气短,神疲懒言,纳少,二便尚调。谢老分析该患者虽有声音嘶哑,痰少质黏难咯等阴虚症,但因其刚结束化疗,肺脾受损,正气亏虚,故当以健脾益气,顾护胃气为主,处方予枳朴六君子汤加减。服药12剂,精神好转,纳食增加,咳嗽减轻,痰量减少,但痰黏难咯,喉部发紧,前方加白芥子、莱菔子、浙贝母、瓜蒌等以加强化痰之功。又服药2周,精神较好,咳嗽轻,咯少量白黏痰,吞咽有阻塞感,仍声音嘶哑,继服前方加乌蛇、蜈蚣、土鳖虫等以增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守方服用2个月,病情稳定。以上两病例虽然诊断相同,但因其病机不同,所采用的治法方药亦不同,即“同病异治”。而“异病同治”的案例亦不胜枚举。如谢老对于肿瘤化疗后的治疗,无论病位在哪里,也无论病理分型是否相同,多以健脾益气、扶正培本为法,处方皆选用枳朴六君子汤化裁,疗效显著。如关某,女,55岁。就诊主诉为卵巢癌术后、化疗后4年,现症见下肢无力,纳呆,便溏,大便不爽,头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处方给予枳朴六君子汤加黄连、荜澄茄、乌蛇、蜈蚣、土鳖虫等。服药12剂,乏力减轻,纳食增加,但仍便溏,脘腹痞满,上方加炒麦芽、鸡内金、姜黄。服药半月,脘腹痞满稍减,又出现两胁下胀满不适,考虑有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嫌,上方加香附、郁金。守方服药半年,精神尚好,纳可,偶有便溏,余无特殊不适。3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李某,男,59岁。就诊主诉为肝癌手术后3个月。患者自述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呈间歇性钝痛,劳累后感身困乏力,后症状逐渐加重,遂到某西医医院作磁共振检查示:肝右叶前、后段交界处占位,考虑肝癌可能,于2001年9月25日行肝癌楔形切除术,冰冻切片报告:高分化肝细胞癌。术后未进行化疗,转求谢老中药调理。现症:胃脘部胀满,微感恶心,精神尚可,纳呆,二便调,右上腹无疼痛感。观其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苔白腻,脉细弦。诊为肝积,证属气虚血瘀,方选枳朴六君子汤加乌蛇、蜈蚣、土鳖虫、生薏苡仁、黄芪等。服药12剂,胃脘胀满减轻,恶心症消,二便尚调,但双腿略有肿胀,舌淡暗,苔白腻,脉细弦。前方加大腹皮、牛膝、姜皮、冬瓜皮。又服12剂,肿消,精神佳,食纳可,二便调,无明显不适。守方服药4年,病情稳定,无特殊不适。2005年10月,因肝区隐痛,乏力,纳呆,口苦,做腹部CT检查,疑有肝内转移,故行介入治疗1次,术后仍坚持在谢老处服中药治疗,处方仍为枳朴六君子随症加减。2006年7月随访,病情稳定,生活自理,能参加适度的劳动。四、以气血辨证相辅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在病理上脏腑与气血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谢老认为,任何脏腑的病变皆可表现为气血的功能失常。因此临证时首当辨别脏腑,其次要重视气与血的辨证。例如,对各种肿瘤的诊治,谢老认为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早期症状隐匿,一旦确诊多已进入中晚期,加之确诊后又历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使脏腑功能受损,气血耗伤,故而易呈现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谢老以“非虚即瘀”的病机来概括它。多年来谢老以疑难杂症和肿瘤作为主攻方向,以扶正培本、活血化瘀作为主要治则,屡屡奏效。谢老自拟黄芪内托散、益气化瘀汤、化瘀利湿汤等方剂,治疗各种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肿瘤淋巴转移、恶性淋巴瘤、脑瘤、肾病等皆以益气化瘀汤治疗。王某,女,36岁,农民。就诊主诉为左耳后结节3月余。自述3个月前不明原因左耳后疼痛,可扪及一结节,大如花生粒,有触痛,且日渐增大,大如杏核,局部红肿热痛,曾到一西医医院诊为“腮腺混合瘤”,给予抗结核治疗2个月,无显效,转求谢老诊治。谢老认为该病属中医瘰疬范畴,病机当责之为痰瘀互结、热毒内蕴而成,但病已逾数月,故处以黄芪内托散化裁以益气活血,软坚散结。服药半月,局部红肿消退,肤色正常,包块较前缩小,无明显压痛。守方服用2个月,包块全消,无其他不适,随访半年,无复发。曾诊一男,酗酒成性,每日必饮酒至烂醉,曾尝试戒酒,但均未成功,恳请谢老处以中药协助戒酒。谢老言少量饮酒可以温通经脉,但大量饮酒必损伤肝脏,致肝气郁结,瘀血内阻,故处以理气活血之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疏通气机,使气血调和,心情愉悦,增强自控力。服药12剂,精神转佳,酒量减少,未再醉酒,又服药1个月,酒已戒除,且精神饱满,无任何不适症,饮食睡眠正常。随访3个月,未再饮酒。郭某,女,50岁。就诊主诉为脱发2个月,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近半年来月经周期紊乱。查体见舌边尖红,苔白,脉弦。头发稀疏,无斑秃,色花白。谢老分析患者处于围绝经期,情绪波动大,易致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导滞,活血通络。处方予血府逐瘀汤加丹参、炒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各30g,香附12g,琥珀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个月,心烦易怒症明显减轻,梦少,睡眠较前改善,头发每日脱落量较前减少。上方加旱莲草、黑芝麻、女贞子各30g。再服2个月复诊,自述头发每日脱发量与常人相比无明显异常,心情平和宁静,失眠多梦症明显减轻,睡眠改善。上方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次3~4粒,每日3次口服。2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五、重视舌诊辨证

舌诊属于中医诊断学望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向为祖国医学所重视。舌象可以客观地反映人体内部的变化,如五脏的虚实,六淫的浅深,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等。谢老临证时,除了观察舌体的胖瘦,舌苔的色泽、薄厚,以及是否有根以外,重点观察舌下静脉是否紫暗迂曲。舌下静脉分布在舌体下面,起于金津、玉液穴,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直接联系,为人体上部“苗窍”。脏腑气血如有寒热虚实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人体上部的“苗窍”,所以谢老说全身络脉能直接用目测看到的并且最浅表、最显露、最能反映五脏六腑者,莫过于舌下络脉,望此络脉便可对脏腑病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对瘀血证的判断更为明显。若舌下静脉青紫怒张而长则为瘀,淡红细小而短则为虚,淡紫而紧束则为寒,紫红而粗长则为热。另外,舌下静脉紫暗曲张与肿瘤的诊断关系密切。若舌脉青紫迂曲则要高度警惕恶变可能,其在辅助诊断癌症和估计预后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舌苔的变化与肿瘤的演变密切相关,如光红苔表示正气大伤,胃气全无,虚极不能生苔,多预后不良,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恶化情况可以光剥的程度作为观察指标,病情能否缓解亦可以舌苔能否复生为指标。舌体变化与肿瘤亦相关:肿瘤病人约1/3舌体胖,1/4有裂纹,胃癌的裂纹舌比例更高。

总之,谢老临证时紧扣辨证施治之精髓,突出扶正祛邪之特点,独树一帜,成效非凡。谢老在临床诊病中,不断总结提高,是公认的临床大家,几十年来,他诊治的肿瘤及其他疑难杂病患者不计其数。在如何做好临证方面,谢老强调第一是望诊,包括望双目及望面色,“有神有胃气则生,无神无胃气则预后不良”。第二是问诊,肿瘤患者除主症之外,主要问有无病理诊断。下来就是切诊。脉象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脉证相符选方用药不难,若脉证不符则依据个体实际情况,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谢老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和中医科研工作中治愈了大量的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加之他自学钻研、学研相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六、在中医基础理论上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理论“辨证辨‘病’相结合理论”是谢老在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继承、创新、发扬中医及吸收现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5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是谢老对中医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升华!他常讲,中医的辨证论治,以脏腑辨证为纲,三焦、经络等辨证为目,纲举目张;以证为对象进行治疗,辨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上的特点。谢老认为,辨证论治包括中医的辨病论治,证是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判断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特殊性质及主要矛盾,辨病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可预料病情的顺逆吉凶,使治疗原则和方药紧密结合。从辨证到辨病再到辨证,是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谢老在这里所说的辨“病”,范围比较宽泛,既指中医的辨病也指西医的辨病。他认为祖国医学虽然也讲究辨病,虽然通过辨证也联系到病因,但不同于西医的辨病论治,现代医学是以病(病源)为对象进行治疗的,也可以说是“辨病论治”。中医传统的辨病论治,辨的是病名、病因,是以致病因素为主,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辅,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病症诊治体系。中医历来重视辨证论治,而忽视辨病论治。中医的辨证是在整体观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在现代的发展中,中医也应该注意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医学源流论》曰:“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谢老强调应该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祖国的医学遗产,同时要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多年以来,谢老面对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和形形色色的肿瘤,始终发挥中医的治疗优势,注重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而对那些无任何临床症状,无证可辨的患者,如肿瘤术后或化疗后瘤体消失者,则根据疾病进行辨病论治。许多病案表明,谢老从临床实践中升华出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理论,又以辨证辨“病”结合理论指导临床,在疑难杂症和肿瘤等的辨证论治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临床屡获奇效,为千千万万病患者解除了痛苦。七、强调治病以扶正为本、活血化瘀为标

谢老多年来以肿瘤及疑难重症作为主攻方向,锐意钻研,学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治病以扶正为本,活血化瘀为标。“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对于肿瘤治疗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是治未病,这包括未病先防及已病防变。这在他临床治疗肿瘤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相当于免疫机能)不虚,即使邪毒(相当于致癌因子)进入机体也会被很快驱除,只有当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能致病,这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缘故。恶性肿瘤正是这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谢老推崇祖国医学重视整体的观念。从人体正邪的消长而论,《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论述肿瘤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因其衰而彰之。”《外科医案》进一步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张景岳也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所以谢老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的外界因素,也多是在人体正虚的情况下侵入机体而发病的。因此,他提出扶正培本治则及一系列有关方药,是探索防治肿瘤的重要途径,“扶正”即扶助正气,“培本”即培植本元。它是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观念及阴阳平衡观念为依据的。扶正培本治则是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是其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贯穿在肿瘤治疗始终,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显示出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极其重要的地位。近40年来在中医防治肿瘤的研究中,扶正培本法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最突出,内容最多,应用最广泛。肿瘤患者得益最大的也是扶正培本这一法则。

在扶正方面,谢老最擅长使用的方剂就是参芪地黄汤和枳朴六君子汤。他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固本即是扶正,这一思想在谢老治疗肿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他治疗肿瘤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给那些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带瘤长期生存的机会和希望。他致力于“瘀证”的研究,主张“非痰即瘀”之说,得心应手地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特别是用于肿瘤的治疗,使疗效显著提高。他指出血瘀病变可使肿瘤生成和发展,已经形成的肿瘤,又可造成血瘀的病变,因而生成的肿瘤可使血瘀加剧。其他原因如痰结、湿聚生成的肿瘤,又可造成血瘀病变,这就是瘀血与肿瘤之间互为因果的病理关系。他依据各类肿瘤的不同病理病机和症状特点进行治疗,分别采取通窍活血止痛、清热化瘀通络治疗鼻咽癌;化痰破瘀、解热散结治疗甲状腺癌;分别采用润肺化瘀或滋阴化瘀的方法治疗早期及中晚期肺癌;补肾化瘀治疗脑瘤;活血化瘀、行气软坚治疗宫颈癌等。他的活血化瘀学术特点主要有:①在医治肿瘤及其他疑难杂病时,多以此法立方遣药,以达到散结化瘀之目的,但因此类病人久病体虚,又要注意扶正培本。②善于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选用久经验证的疗效可靠之中药,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的用药特点。③常用并善用虫类药。④辨证精当,认证准确,注意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的有机结合,善于守方。谢老在临证中极力强调“有胃气则生”的理论,他认为对于肿瘤病人,许多是因虚致瘀,因虚而致病,所以在治疗中要扶正达邪。谢老运用益气活血化瘀法则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病时注意谨守病机,据证立法,重视保胃气和守法、守方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消瘀散结等均需在正气恢复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气行血行、气行痰消、气行水行,从而通过扶正而达到正复邪祛的目的。八、在中医肿瘤临床基本理论上发展了肿瘤“舌诊、脉诊”的学术内容

舌诊属于诊断学中望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向为祖国医学所重视。舌象可以客观地反映人体内部的变化,如五脏的虚实、六淫的浅深、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等。近年来,由于肿瘤发病率的升高,谢老临床上应诊了很多的肿瘤患者,对肿瘤病人舌诊、脉诊方面的研究进行得较为广泛、深入,对舌象及脉象规律的探讨及在肿瘤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谢老认为舌质变化与肿瘤有以下联系:舌质的正常与否可作为估计肿瘤严重程度的依据。他在临证中发现舌质正常者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舌瘀者多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一些原发性肝癌患者舌上可出现“肝瘿线”,即在舌的左右两侧边缘呈紫或青色,或条纹状或有不规则形态的斑点、黑点,境界分明。谢老认为按藏象理论,患者出现的紫斑舌位于舌边者居多,其可认为与肺、肝、胆有关。因此,当患者舌边出现瘀斑时,要重视治肝。另外,西医认为肿瘤病人的青紫舌主要与静脉瘀血、缺氧、色素沉着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其可作为中医瘀血内积辨证之借鉴。舌质可直接反映人体正气盛衰,肿瘤病人的舌质、舌面瘀紫瘀点以及舌腹面静脉瘀紫怒张,都属“舌质既变”,是正气虚损的先兆。这种瘀紫舌质是气滞血瘀的指标,是符合肿瘤的病理变化的。有些肿瘤患者手术后,经过中西药调理几个月,舌质可以恢复正常色泽。因此,凡是有慢性肝病、胃溃疡病等肿瘤前期患者,舌质逐渐瘀紫,舌腹面静脉曲张瘀紫,要警惕其中有癌变的可能。另外,肿瘤病人的舌质由瘀紫转为淡红舌,往往表示气血耗竭,病情转危。

舌苔变化与肿瘤的联系: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生,正常舌苔薄白洁净,不滑不干。临床上各种肿瘤的病理基础不同,舌苔表现也不一样。如光红苔表示正气大伤,胃气全无,虚极不能生苔,多预后不良,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恶化情况可以光剥的程度作为观察指标,病情能否继续缓解,亦可以舌苔能否复生为指征。舌体变化与肿瘤的联系:肿瘤病人大约1/3舌体胖,1/4左右有裂纹舌,胃癌的裂纹舌比例更高。胖及齿痕舌体多为气虚舌象,常与痰、湿、热、虚有关,而舌体瘦小则多见于阴血亏损者。现代医学认为舌体胖大常见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炎症充血等造成;而舌瘦小则多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这与中医的观点相符合。舌下静脉与肿瘤的联系:舌下静脉,是指舌体下舌系带两旁各一支主干静脉及其分支。舌脉粗张,呈青紫或黯紫色,在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一定意义。若舌下静脉有瘀点色紫黑要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在临床上往往舌脉粗张严重的癌症,其舌质青紫亦较严重,两者可成正比。由于判断青紫舌缺乏严格的标准,而舌脉主干充盈或小静脉扩张的出现比较固定和客观,故舌脉粗张在辅助诊断癌症和估计预后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中医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谢老认为正气充沛,气血调和畅达,脉即舒缓,此为有胃气、有神的表现,属于常脉。强调要学习《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的诊断,深刻理解和柔,即壅容不迫也;相离,即匀净分明也;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气旺,气血充盛,故脉缓,此为脾之平脉;即使病脉,中有和缓之象,为胃气尚存,虽重不惧;若无和缓之象,即胃气已亡,虽轻亦足堪虞。他指出,癌症属于全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常可由脉象反映出来,肿瘤患者常见脉象有沉、细、弱、弦、浮、滑、数、涩、促、结等,浮、弦、滑、数均属阳脉,是病有实邪之象;沉、细、涩、促、结(代)等均属正虚之征。因癌症是比较复杂的,故脉象亦常数种并见,因而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病证。若脉细沉弱,系病在里,有气血亏虚而无邪实见证,这对一个肿瘤患者而言,示病情稳定;若脉滑而弦数,则示病邪猖獗,病情正在发展。有时一部分患者在手术、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病灶已经切除或消失,邪毒已去,脉应平和或呈虚象,若见滑数、弦数等脉时,须高度警惕,是否有余邪未净,肿瘤复发、转移等可能性。另外,在病情危重阶段,可出现怪脉、绝脉等,常提示病情凶险,预后极差。中篇临床经验一、血液病治疗经验(一)白细胞减少症9

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L。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9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L时,在儿童≥9910岁低于1.8×10/L或<10岁低于1.5×10/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9严重者低于0.5×10/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常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少数患者可无症状,检查血常规时才发现,多数患者可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低热、咽喉炎等特异性表现,有的患者可反复感染。

西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采用针对病因治疗、防治感染、升粒细胞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等,对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虚劳”范畴。

病因病机:虚劳是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的总称。《景岳全书·虚损》中说:“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与气。”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以脾虚和肾虚为主。脾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肾虚则精亏,温煦脏腑及卫外抗邪功能减弱,从而易于感染四时不正之气,致使正气受损,表现出一系列虚弱之症。

辨治思路:谢老认为白细胞减少症属于“气虚”“血虚”“气血俱虚”等证候的范畴,伴感染发热时可归属“热病”范围。本病常由久病、体虚、饮食失调、药毒所伤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为气血俱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脾肾双亏发为本病,当脾肾虚弱,卫外不固时,外邪乘虚而入,或正气不足,邪毒内生,可出现毒热入血,热毒败血等病机变化。当白细胞减少未见感染时,谢老注重脾肾的功能调节,以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即缓则治本,当伴感染时,则以清热解毒、祛邪外出为治疗大法,试验表明,清热解毒类药物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均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当清热解毒后,再以扶正为原则,即遵循中医的“急则治其标”之原则,因此说,谢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重标本兼治。中西医有机的结合亦是谢老的一个重要证治理论,当白细胞低于92×10/L时,除了中医辨证施治外,需配合西医的快速升白疗法,即静脉注射白细胞,或皮下注射人类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伴感染的时候,除中药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外,应根据感染的轻重,选择使用西医的抗生素治疗。另外鉴于白细胞减少症病程较长,起效较慢,因此一定要坚持治疗,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合理组方,辨证施治。

治疗方法: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肯定,虽然中医疗法升白速度较慢,但其疗效持久、稳定,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求助于中医的治疗。谢老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白细胞减少症以气血两虚治宜益气养血,重在调脾;阴阳两虚证宜调理阴阳,重在补肾。前者症见头晕气短,面色萎黄、声低汗出,常用枳朴六君子汤加味。后者症见面红口干、五心烦热,并见畏寒肢冷,常用肾气汤治之,桑椹、骨碎补、女贞子、补骨脂等药物具有很好的升白细胞作用,谢老常选择用之,并发感染,责之于毒邪外袭,加用连翘、贯众、大青叶等清热解毒祛邪外出。对于采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谢老根据病久必瘀的理论,临证时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白细胞减少症治疗疗程较长,白细胞升至正常后仍需一阶段的巩固治疗,因此要患者必须坚持服药,不能用用停停,以免延误病情。(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再障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以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甚罕见。以往国内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不同综合分型,将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则按严重度划分出严重型再障。现临床将其分为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非重型再障多呈慢性发病(国内以往称为慢性再障),重型再障可呈急性发病(国内以往称为急性再障)也可由非重型再障进展而来。

国内治疗非重型再障仍以雄激素为首选,多选用口服剂型如司坦唑醇和十一酸睾酮等,一般用药6个月才能判断疗效;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望提高疗效,常用者为环孢素;造血细胞因子对非重型再障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重型再障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中医“虚劳”“血证”等范畴。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均有密切关系,其关键在于脾、肾两脏。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藏精,精血同源。若先天不足,肾亏精乏则营血亦不足。肾精亏损、肾阳虚衰,则濡养温煦他脏的功能亦减退,使他脏亏虚,可出现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肺虚卫外不固而致贫血、出血、发热等症。脾为后天之本,《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须经脾胃之运化,取水谷之精气而化生气血。如饮食失调、劳倦内伤等因素,可致脾气亏虚,出现血虚、出血等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各有所司,又相互联系,肾虚可致脾虚,脾虚亦可导致肾虚,终至脾肾双虚,累及肺金,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侵袭,外邪侵入,又可加重脏腑气血的亏虚,形成错综复杂的证候。

辨证思路:谢老认为,先天不足,劳倦内伤,七情失调,瘀血阻滞,药毒、疫毒入骨髓为再障主要发病原因。部分病人也可由外感六淫之邪,侵入机体,损伤正气而发病。肾主骨、生髓、藏精、化血,因久病劳伤,房事过度,损伤肾脏,精不化血,血瘀虚少,阴阳失衡发为虚劳;心主血脉,脾主生血,肝主藏血,或因忧郁思虑,损伤心脾,或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则产生气血阴阳俱虚而发为虚劳,或由于情志、劳倦、出血、热毒、疫毒、药毒等原因导致瘀血停滞体内,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败血不去,新血不生,导致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阴阳亏虚发为虚劳。在诸多病因之中,先天不足、药毒、疫毒为主要病因;虚损虽在脾肾二脏,但病位确在骨髓、髓腔空虚,气血难以生化。其疾病发展为虚、劳、损连续过程,其外在表现为气血阴阳虚损。

对于重型再障,谢老临证时分为急劳髓枯温热型及急劳髓枯虚寒型,前者以凉血解毒为主,后者治宜温补脾肾、填精益髓。非重型再障则根据临床表现,予以辨证施治,或补肾阴,或补肾阳,或阴阳双补,或健脾益肾。在诊治过程中,谢老强调扶正祛邪,中医与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适时地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论治。血液病大部分都病程较长,起效较慢,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是这种特性。谢老要求病人一定要长期坚持服药,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发病开始阶段,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汤剂宜连续使用不可间断,病情稳定后巩固1~2个月后,改为中成药治疗。可服成药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或将中药有效的汤剂制成丸药或胶囊制剂服用。只要细心观察。用心辨证,合理处方用药,临床上一定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方法:谢老临床辨治时,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临床表现出血、发热较重时,以止血、退热为主,待血止、热退后再治本取效,对于再障的治疗,不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或是肾阴阳两虚者,均在参芪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味,参芪地黄汤由党参、黄芪、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等8味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肾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提高免疫功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作用。在临床上运用过程中,谢老强调党参、黄芪的用量要大,最多可达60g,一般用量30g,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偏肾阴虚者,可加地骨皮、女贞子、桑椹、首乌;偏肾阳虚者,可加制附片、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兼瘀血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三七粉;兼湿者,加薏苡仁、白术、赤小豆;兼脾气虚者,加山药、白术等。皂矾具有刺激骨髓造血、提升三系细胞的作用,但其有一定的副作用,谢老遇三系细胞过低时,常用皂矾治疗,用量一般为3g,可取得明显的疗效。鉴于再障治疗难度大、疗程长,中医治疗的疗程需半年以上,其疗效与病程呈正相关。医生与患者均要有耐心,不可在短期内未见效果就放弃治疗。在治疗的前3个月,谢老常嘱咐病人坚持服汤药,3个月后待病情稳定后可用丸剂缓缓图效,谢老喜用皂矾丸让患者坚持服用。另外,治法和处方也要随证候的变化而暂时改变,不可拘泥不变。(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因其大多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它是一类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之女性,女:男比例约为2~3: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西医治疗方法采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治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抗CD-20单抗的应用及使用达那唑(danazol)、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肌衄”“发斑”等范畴。

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早期记载,《金匮要略·百合孤惑阴阳毒病》篇谈到的阴阳毒病与本病颇为相似,谓:“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小儿杂病诸候·患斑毒病候》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啮齿,赤斑起,周匝遍体”,阐述了本病的病因机理。

中医认为紫斑虽然表现在肌肤,但其发生与血脉及脾胃有密切关系。热毒入营血或脏腑气血亏损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前者多见于急性型,后者多见于慢性型,急性型多因热毒内入营血,或阳明胃热炽盛,化火动血,灼伤脉络,而出现皮肤紫斑或其他部位血证,以病起急骤,斑色紫赤、面红烦躁、口渴、舌红,脉数而属实热之证。急性发作后因气血耗损,阴损及阳,可能变成慢性型。慢性型多见脾肾两亏型,脾虚气弱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外,渗于肌肤之间;肾阴不足,虚火炎上,阴阳不和为守,血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阻体内,可加重出血,使病情反复不已。

辨证思路:谢老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中医的血证,其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酒过多、嗜食辛辣厚味、劳倦内伤、久病或热病之后等。病机可归纳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及血瘀阻络,血不循经。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气虚之中,又有仅见于气虚及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蕴结而为瘀血,阻碍新血生长及气血正常运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以此往复,使疾病缠绵难愈。

因本病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论急性或慢性,均以止血为要。血热妄行,应凉血止血,阴虚火旺应滋阴降火止血,气不摄血应健脾益气摄血,瘀血引起应化瘀止血。部分患者通过多种治疗措施综合治疗后,血小板亦无明显升高,或出血倾向有加重趋势,称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临床上常见精髓亏虚及瘀阻骨髓证型,治疗时应补肾生髓,祛瘀活髓。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治过程中,谢老重视局部与整体、驱邪与扶正的有机结合。紫癜是全身性疾病在皮肤局部的一个表现,因此不能单纯见血止血,而要在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针对其出血原因或收敛止血,或凉血止血,或化瘀止血,所以说是局部与整体辩证地统一起来。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邪毒盛时应以解毒祛邪为主,稳定期以扶正为主,祛邪扶正随证情的变化而变,或驱邪扶正兼顾。总之,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治应辨病辨证相结合、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驱邪与扶正有机结合,只有遵循这一理论,在具体施治时,才能切中病机,取得良效。

治疗方法:中医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其无毒副作用,作用明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谢老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根本病机为脾气亏虚,气不摄血,精髓空虚,或因先天不足,或髓海乏源,或因瘀阻骨髓,均导致脾虚及骨髓亏虚,因此健脾益气,补骨生髓,重视调理脾肾的功能,为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本方法,临床上擅长使用六君子汤、犀角地黄汤、参芪地黄汤为主组成的基础方,随症加减,鉴于出血为本病主要表现,则应分析是为血热妄行出血、阴虚火旺迫血,还是气不摄血、瘀血出血之症,如为血热妄行,在基础方上加水牛角、赤芍、三七粉;阴虚火旺,加用茜草、知母、旱莲草等;气不摄血加用当归、白术等;瘀血出血,加用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紫草、仙鹤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凝,改善血液循环作用,谢老临床上常配伍使用以加强止血力量。病情稳定后,可服补中益气丸、肾气丸、香砂养胃丸、六味地黄丸,或将基础方化裁后变成丸剂,坚持服用数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二、肿瘤治疗经验(一)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或称支气管癌,简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全世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肺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肺癌以咳嗽、胸痛、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伴有发热、气短、骨关节痛等症状。

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手术治疗,辅以化疗和放疗;小细胞肺癌应采用化疗加放疗,必要时辅以手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如吉非替尼等药物能提高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成功的关键是选择特异性的标靶人群;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放疗技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适用于失去手术指征、全身化疗无效的晚期患者。

肺癌属中医学中的“咳嗽”“息贲”“肺积”等病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肺癌主要由痰凝、气滞、血瘀、热毒互结而成。多由邪毒内犯,正气衰败所致。人体正气虚损,邪毒乘虚而入,其毒犯肺,肺气郁,宣降失司,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积聚成痰,痰瘀涩滞,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络脉阻滞,宿久成积,积聚成核,则发为肺积。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云:“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邪毒与正气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又互为因果关系,人体正气(相当于免疫机能支持物质)不虚,既是邪毒(相当于致癌因子或初生癌细胞)进入也会很快被驱除,只有为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能致病,这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缘故。邪毒一旦导致疾病又可加剧正气损伤,引起气机紊乱,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输布障碍,产生痰饮,瘀血又助长了邪毒致病作用,进一步加重正气损伤和衰败,致使生命危急甚至死亡,这就是邪毒犯肺,导致肺癌发生的关键所在。其病全身为虚,局部为实,本证为肺肾气阴亏虚,标证为痰、瘀、热、毒互阻。

辨证思路:肺癌以正气亏虚,邪毒蕴积,痰浊内聚,气滞血瘀,导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司,瘀痰胶结为基本病机。其病之根本在于正虚,由肺脾之虚,渐及肺肾阴虚,气阴两虚等。谢老临床在辨治肺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结合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等,将肺癌主要分为痰热壅肺、瘀痰阻肺、脾肺气虚、肺肾阴虚等四型来进行治疗,早期或伴肺部感染时,患者多表现为痰热壅肺、瘀痰阻肺证型,或两者兼杂;晚期以脾肺气虚、肺肾气阴两虚多见,尤以肺肾阴虚为主。肺癌当前西医治疗的公认的有效的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病人常常是做完这些治疗或病至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放疗、化疗时才转而求助于中医,因此在中医单位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是晚期病人,他们常常表现为肺肾阴虚为主的一系列症状,而滋补肺肾之阴成为常用的治疗法则。

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多年吸烟每日40支以上的人群肺鳞癌和未分化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4~10倍;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因此,谢老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一定要求病人戒烟,经常到户外走动,多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治疗方法:痰热壅肺证临床可见咳嗽、胸闷,气喘息粗,咳痰黄稠而不爽,痰中带血或有腥臭味,身热面赤,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谢老常用方剂:清金化痰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酌加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山豆根、地龙、乌蛇、蜈蚣等,以清热化痰,解毒散结;痰瘀阻肺证,可见咳嗽气喘日久病人,痰多而稠,咳痰不爽,或咯吐血痰,胸闷胸痛,咳则痛甚,或呈刺痛,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谢老治疗这一类肺癌,常用导痰汤、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以祛痰化瘀,软坚散结,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瓜蒌、浙贝母、胆南星、茯苓、地龙、赤芍、川芎、丹参、百部、乌蛇、蜈蚣等;肺脾气虚而见咳嗽声低,语言低微,纳少脘痞、气短不足以息,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数,治疗以补脾益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化裁;对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而见咳嗽、痰中带血、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渴心烦,形体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而剥,脉细数,谢老自拟加味一贯煎,曾治疗106例肺癌患者,生存时间3年以上46例,延长生命,提示该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之功效。加味一贯煎组成:沙参、麦冬、龙葵各30g,枸杞、川楝子、僵蚕、浙贝母各15g,乌蛇10g,蜈蚣2条,全虫10g。气虚甚可加人参、黄芪、女贞子,伴见血虚加西洋参、冬虫夏草、阿胶;咯血者加土大黄、仙鹤草、生地榆、三七;发热者加青蒿、鳖甲、紫草、大青叶;伴胸水者加葶苈子、大枣;喘咳明显者加太子参、蛤蚧,加味一贯煎体现了谢老诊疗晚期肺癌病人以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为主兼清热解毒祛邪为辅的辨治思路,是谢老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二)食管癌

食管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主要的肿瘤致死原因,由于食管癌患者死亡率极高,因此发病率和死亡率基本一致,早期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时有滞留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紧缩,下段食道癌则表现为剑突下或上腹部不适,呃逆或嗳气,中晚期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梗阻、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疼痛以及进行性消瘦。

食管癌仍以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为主。晚期病人给予化疗及放疗,对缩窄性病人可给腔内近距离放疗,腔内激光治疗或试用电化学治疗,为缓解吞咽困难症状也可向腔内放支架。近年来较多做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或术前放化疗,取得一定疗效。

食管癌属于中医学“噎膈”病范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