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拙的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1:39:16

点击下载

作者:孙郡锴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藏拙的智慧

藏拙的智慧试读:

前言

F O R E W O R D

如今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很爱“秀”,什么事都喜欢“秀”一把,却忽略了“藏拙”的重要作用。其实,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不了解、不擅长、无可奈何、不知所措的情况和问题,这时,“藏拙”是最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手段。学会“藏拙”,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而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缺陷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位置而加倍努力,将长处发挥到极致,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才是“藏拙”的最终目的。

藏拙意味着“高”而“深藏不露”。“高”是“藏”的前提,而这“深藏不露”,也使得这种“藏拙”拥有了特殊的魅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藏拙呢?藏拙——隐藏拙劣,不以示人,不仅是处理问题时扬长避短的机智之法,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大智慧,能否灵活掌握和运用它,有时关乎一个人的成败。

藏拙,是化拙的捷径。藏拙是为了不拙,藏拙的目的一是为了不露怯,二是为了不出错,三是为了化拙为巧。把愚化为智是为大智若愚,由拙化为巧是为大巧若拙。有拙不以为拙,不仅不藏甚至还要卖弄其拙,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藏拙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态度。它代表着豁达,代表着成熟和理性,它是和含蓄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

善于藏拙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们不矫揉造作,他们不惺惺作态,这使他们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不至于迷失自我,易于被人接受。

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弥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善于藏拙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最起码的前提。

总而言之一句话,会藏拙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本书撷取了古今中外众多善于藏拙的事例典范,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因张扬和卖弄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广大读者在欣赏生动精彩的范例的同时,定能体会到藏拙的智慧。

一、藏拙是安身立世的根本

藏拙是安身立世之根本,可以让人在卑微处安贫乐道,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藏拙者是人中的智者,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可以屈伸自如,攻守有度。因此,他们常常会胜人一筹。

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人,通常都是做人的典范。在他们身上积聚了无穷的能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处世的藏拙智慧。

善于藏拙万事顺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无垢性品》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做人难,做一个善于藏拙的人更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藏拙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对人生的理解,必须把自己调整到以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实做人。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人们好好品味的内容。

首先,在行为上要藏拙,“才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太精明,例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乐极生悲。

其次,在心态上要藏拙,不要锋芒毕露,不要恃才傲物,要知道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

第三,在姿态上要藏拙,“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所谓“高处不胜寒”,藏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第四,在言辞上要藏拙,说话时莫逞一时口舌之快,不可伤害他人自尊,不要揭人伤疤,得意而不忘形,要知道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

藏拙,不是指低声下气,奴颜婢膝,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众中去,融入到社会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命不凡,为人处事不张扬。

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多的朋友,没有人不期望自己得到更多尊重,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成就更多事业,没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与人相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只要你稍微有点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招来不少麻烦。轻者,工作不愉快;重者,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与人相处的艺术中,藏拙相当重要,特别是在与小人的相处中,更加重要。

学会藏拙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费在无谓的人际斗争中,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也要学会保留,学会隐藏,学会克制,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能量的内敛。不招人嫌、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嫉妒、无声无息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功绩成了别人的功德,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要自视清高,不要招摇过市,那是一种肤浅的行为。我们要相信:我们还有很多不懂的,不懂的比懂的多;我们同样要相信:世界上厉害的人比不如我们的人多。

作为年轻人,有冲劲,敢闯敢拼确实不错,但是什么事情都要有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论,凡事都是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做人要藏拙。藏拙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不要想着自己什么时候都是焦点,都是明星,有时候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韬光养晦的人更合适。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地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成功了。

藏拙,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姿态,一种风度,更是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容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藏拙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藏拙,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藏拙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受到过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

“不争”也是一种藏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知无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

老子提倡返璞归真,而返璞归真不是有意逃避,也不是当做不做,而是以不做作、不执著的态度去做。无欲则刚,所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其实是自由的另一种说法。

西方有言道,欲望使人盲目。欲望或希望就像无常鬼的绳子,绑着人这里、那里,无头苍蝇般地乱闯,一刻不得安宁,永不满足,乱纷纷,闹嚷嚷,不由自主、痛苦万分地演绎着人间闹剧。

从那些雄才大略,雄心壮志里面,老子看到的是无可奈何的不自由:“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所欲不会总是得遂,但欲望却永不休止,以不能总是得遂的结果去满足永不休止的欲望,最终必落得痛苦绝望,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恰如希望一样。”没有开始希望,绝望也无所谓了,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抽身事外,不去争抢,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把有所作为当作无所作为,把有事当作没事,把大事当小事,不挂在心上,不显摆,不自以为是,不自怨自艾,以善意对待仇怨,麻烦和绝望就不会找上门来。无欲无求,天下就没人能争得过你。

只要身心清净安乐,就能享受人生真正的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人们要么嫉妒别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要么心生怨恨,很在意别人的说法、看法,一旦这些说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就生气、发火;要么在为钱为财蝇营狗苟,贪得无厌,很少能达到无欲无求的境地。

何谓嫉妒?当别人超过自己时,油然而生的一种酸溜溜的感觉,那就是嫉妒。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健康,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吃得好,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穿得有品位,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住得比自己宽敞、舒适,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比自己的靓、酷、帅,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成绩比自己的高,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乌纱帽”比自己的大,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财大气粗,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开名车,自己却还骑着自行车,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出国留学,自己不能,心里会酸溜溜的。总之,只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心里就难过。

嫉妒不仅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而且是一种心理疾病。嫉妒心越强,说明其心理越脆弱。他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总是把自己同别人相比,无法从生活和工作中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因此,常常处在压抑、焦虑不安、怨恨烦恼、患得患失的心境中,得不到片刻祥和、宁静。因此,嫉妒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使别人受到伤害和痛苦,也使自己处在频繁的心理刺激和压力下,造成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心血管及许多脏器的功能,进而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神经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严重的还将诱发某些精神病,出现早衰。

那么如何医治呢?人得如己得,随喜功德——恭喜、祝贺超过自己的人,进而见贤思齐,取长补短。这样,岂不皆大欢喜?关键是要有真诚的爱心。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慈悲;爱是不嫉妒,不做害人的事;爱是但愿你过得比我好,爱使灰冷的心田温暖,使无望的沙漠中开放出一片希望的绿洲;爱是付出,也是得到。爱护众生的人有福了,慈悲的人有福了。

由嫉妒产生的愤怒也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它令人对微不足道的事情剑拔弩张。科学家们确信,正是这种对立情绪导致心血管病的爆发。列·乌伊尔扬姆斯医生的研究证明:经常生气、发火,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动脉甚至免疫系统受损。

因此,近代高僧印光法师早就告诫我们:“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

还有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那就是贪心。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是因为贪。圈套、陷阱、笼子都是为贪得无厌者而设。如果不加以适宜的引导和制约,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害国害民。医学家指出,贪得无厌者往往是极其虚伪的人,自欺欺人,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处于焦虑不安和烦恼中,加重了身心的负担。长此以往,会造成机体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造成内伤,损害健康,损福折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大”不可贪,“小”亦不可贪,贪小则失大。

也许有人认为,许多事情只是一些细节、小事,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小事”,成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格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宽广胸襟才能安身立世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炎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身处低下。要想拥有百川的事业和辉煌,首先要拥有容得下百川的心胸和气量。

五代时,骁将王景有勇无谋,凭一身武艺为梁、晋、汉、周四朝效力,做到了节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后追封岐王。他的几个儿子也和他一样,骑射之外别无所长。大儿子王迁义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却自以为了不起,好夸海口,经常抬出他父亲的大名来炫耀,逢人便宣称“我是当代王景之子!”人们听着好笑,都称他为“王当代”。

从整个社会来讲,还是得有人管理、有人做官。问题是对做官者来说,要注意的是,忘记地位也就是放低自己,真正地把自己视为普通人,不要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遇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到哪里都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即使成名成家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

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地谦和。自我克制,审明进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下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我们需要学会宽容,“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懂得宽容待人的好处。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我们要接受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

宽容代表着一个人的美好心性,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俗语讲,眉间放一“宽”字,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也许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面对自己的人生。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因为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地接受对方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如果执著于过去的错误,就会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并且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是一种幸福。我们在宽恕别人的同时,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所以说,宽容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

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拥有了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这是易于拥有的一笔财富,它在时间推移中升值,它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选择了宽容,便赢得了财富。

因此,只有用一种比大海还要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生活才会变得更精彩。

塑造一个易为人接受的性格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菜根谭》

性格是天生的和从小养成的,性格一旦塑造成型便很难再改变。所以,当我们走上社会,发现自身的很多性格特点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时,往往会感叹:唉,这是天性,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呀。

显然,这是在为自己寻找借口。一般而论,内向和外向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交际优势与劣势。由于性格缺陷,使得交往存在一些障碍,常见的性格缺陷及其障碍有:

①自我封闭的性格缺陷。拥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往往会人为地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往,把一切都闷在心中不吐露出来。这种封闭性格的人,如不及时纠正则会变得寂寞、心事重重、多疑而怪僻,严重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

②社交恐惧型的性格缺陷。这种性格的人在交往中心存恐惧,有说话结巴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甚至浑身抽搐等症状。这种性格的人在交往中会无形地隔离了群体,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而变得忧郁、苦闷、自责甚至自伤。

③缺乏自信型性格缺陷。这种类型的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对结果缺乏勇气面对,失去争取成功的信心,不敢正视现实,想到的是更多的困难和失败,因而没有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④嫉妒型性格缺陷。这种性格缺陷的人在交往中生怕别人比自己强,因而心存嫉妒,想方设法置对方于不利地位。这种人的心里容不得别人,最终也毁了自己。

⑤沮丧自卑型性格缺陷。这种类型的人常常心情沮丧、自卑,常常有莫名的焦虑、忧郁等心情,不能进行正常交往,从而难以与人沟通。

这五点性格缺陷都是影响与人交往的障碍。只有认清自己的性格特征,努力克服存在的性格缺陷,才能完善自己的性格,在交往中求得与人更好的合作。热忱、开朗的性格也可以说是开放型性格。所谓开放型性格,就是密切注视外部世界,积极进行社会交际,并且及时吸收社会上一切有益的新的观念、新的思潮和新的信息;就是喜欢与人交往,待人热情,坦诚相见,积极与人进行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开放型的社会中,开放性格是使我们适应时代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试问,若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缺乏热情,不开朗,而且冷冰冰的、吞吞吐吐,那么,绝不会有人愿意与他(她)交往。那些朋友遍天下,到哪儿都不寂寞孤单的人,往往都是待人热情、开朗的人。正是热忱、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赢得了好人缘。中国有句俗语,“多一个朋友,多一条道”,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有别人的合作、有朋友的帮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好的人缘、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双赢人生起着决定性的意义。而热忱开朗的性格对好人缘的形成至关重要。

几位经理同时给2000名顾客寄出一份问卷“请查阅你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你为什么要他们离开?”。调查的结果令这几位经理惊讶不已,无论工种是什么,地区在哪里,有2/3的答复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好、没有好人缘而被解雇的。”

一位做太阳能热水器生意的女士,性格活泼开朗,待人热情诚恳,赢得了周围人的喜欢,编织了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网。由白手起家至今短短三、四年,存款已是七位数了,令人羡慕不已。由于性格的优势,厂家愿意把产品交给她经销,价格等各方面还可能有优惠。由于她待顾客热情、诚恳,人们更愿意买她经销的热水器,她的回头客特别多。

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金钱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于是不少人在抱怨人情的淡漠、世态的炎凉。但在怨天尤人的同时,又是否检查了自身的因素,特别是性格上的缺陷?你是否坚持了以热忱、开朗的态度待人?为什么有的人朋友特多、人缘特好,而充分享有了人情的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就比较孤独寂寞、到处碰壁呢?这里有性格的原因,更有待人接物的态度起的作用。

待人接物,处世为人要热忱、开朗、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成一项工作最讲究的是效率。你的性格过分内向,就会妨碍和他人的正常交往,并给工作带来许多不利。比如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如果一方说话时保留的成分很多,那么,另一方就不能对他有很好的了解,因而就会给今后的相互协作带来困难。人们在性格上要追求和时代相适应的“开放美”,敞开心灵,坦诚相见,不要使自己城府太深,人为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削弱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好人缘、何谈双赢人生!

摆架子,别人会不认识你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菜根谭》

一个人能够取得权力和荣誉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荣耀里,傲视众生,却无所作为,到最后必定会连本带息一起输个精光。

自傲的人往往惹人讨厌,若因为身居高位便洋洋自得,摆出副目中无人的模样,则离走下坡路就不远了。高傲者纵然有功绩,也会令人唾弃。

在南美独立运动期间的一个冬天,在某兵营的工地上,一位班长正指挥几个士兵安装一根大梁:“加油,孩子们,大梁已经移动了,再使把劲,加油!”一个衣着朴素的军官路过这里,见状问班长为何不动手干。“先生,我是班长。”班长骄傲地回答说,“噢,您是班长。”军官重复了一遍,随后下马和士兵们一起干了起来。

大梁装好后,军官对班长说:“班长先生,如果您还有什么同样的任务,并且还需要更多的人手,您就尽管吩咐总司令好了,他会再来帮助您的士兵的。”班长愣住了。原来这位军官就是南美大陆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和统帅西蒙·玻利瓦尔。

越是摆架子,挖空心思地想得到别人的崇拜,你越不能得到它。能否获得别人的崇拜取决于值不值得别人尊重,有无虚怀若谷的胸襟。想靠巧取豪夺是不成的。你得名副其实,且有耐心等待才成。

越重要的职位越要求你具备相应的威严和礼仪,不要摆架子,扮“黑脸”,翘尾巴。即便是国王,他之所以受到尊敬,也应该是由于他本人当之无愧,而不是因为他那些堂而皇之的排场及其他因素。

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他们或以出生于一个良好家庭为荣,或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为荣,或以有机会在国际大公司工作为荣……不能说这种种荣耀感是不正当的,但如果过分迷恋这些仅仅是因为身份带给你的荣耀,那么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业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当他们陶醉于自己的所谓“成功”时,他们已经离真正的成功很远了。而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家公司、一个省份、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以他为荣,而不是他以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家公司为荣。

梁浩从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与他同时进来的同事要么学历没他高,要么学的专业没他好,为此他很有优越感。当领导分配他做最基础的工作时,他立即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一次,在结算时,他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虽然最终没有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却被打乱了。事后,他却觉得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正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他的这种态度让主管很不放心,以后再有什么重要的活儿,总找借口把他“晾”在一边,不再让他参与了。没过多久,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就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拜拜了。

梁浩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在获得成功后往往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这种人个性意识一旦得到强化,轻则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重则无视国法,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富贵者、当权者本来就容易骄傲,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当权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财势。

郭子仪是唐朝中期的名将,他在平定安史之乱等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唐肃宗封他为汾阳郡王,唐代宗赏他誓书铁券,犯大罪可免死。唐德宗又赐号“尚父”,不称呼他的名字,表示尊崇。可是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更不因为功高而要特权,代宗任命他为尚书令,他一再推辞说:“这是过去太宗做过的官职,所以后来各朝都不设置此官衔,怎可让我来破坏这个传统呢?这些年来,由于战争,封赏官爵很滥,如今叛乱稍平,应当审查整顿吏治,请从我老臣做起。”代宗听他讲得有道理,这才作罢。郭子仪一贯拥护朝廷,尽力镇压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裴垍评价他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就充分道出了郭子仪的功绩和为人。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很容易钻牛角尖。因为得不到名利时会变得痛苦,得到名利时也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生在世应该宠辱不惊,就像平静的海面,任凭风吹浪打,也是波澜不惊。得志时不会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失意时不会萎靡颓丧,一蹶不振。这样就不会有受挫折时的凄凉和得意时的狂热,可以排除干扰而专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耕耘,正所谓“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一个人唯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长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若无高远的志向,司马迁又怎可在受了宫刑之后完成卷帙浩繁的《史记》呢?如果无高远的志向,勾践又怎可实现他的复国之梦呢?

人生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理想在远方召唤。我们必须奋发,必须上进,必须自信,必须认真,将这本书一页页读懂,然后一步步地走近理想。

人生是丰富的,志向当存高远。

如果司马迁一气之下,愤而自杀,我们今人又何得《史记》可看。我们不由得对司马迁的“大智”、“大忍”深深地折服。“忍”字头上一把刀啊,要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折磨,这需要何等的心志和决心。肉体之苦,也许能忍,但精神方面的苦痛又当是何等的痛彻肺腑。今人生活条件相比古人,有天壤之别,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司马迁,只要我们各安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行了。

二十年,忍辱负重,难为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或者换言之,玉不琢不成器,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从一种广义的、贯穿人生始终的教与育的眼光看,从古到今,凡成事者,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如此也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事业。

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千百年来,它不知鼓舞与造就了多少志士仁人。

勾践卧薪尝胆,以苦自励,精神固然可嘉。但勾践吃苦只是手段,最终打败吴国才是目的。胜利后他就不用再睡柴草,尝苦胆了。

在勾践眼里,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人必须吃苦,但目的则是换回享乐。

生活中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绝活”。绝活就是对某种技艺出神入化的把握,这一般都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有一些难度大的技艺,譬如武术中的二指神功、杂技中的高空钢丝表演、自由体操中的空中转体三周半倒立等,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苦练,且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说成大器者都需经过这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苦不堪言、让人无法忍受的时候,但却是苦中有乐的。可谓苦字当前,乐在其中。而刻苦磨炼,掌握了真本领,更是其乐无穷。

人生的悲苦是无情的,如果用这种心境来看待人生,那耳目所接触到的全是悲苦,结果就使人产生悲观情绪,甚至造成厌世自杀的悲剧。

有句歌词这样唱道:“连浑圆美丽的西瓜,也在其中藏有辛苦的种子。”由此可见,世上的好事与坏事并存。辛苦,并不是只为一些特定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不管是否愿意,无论你多么叫人羡慕,或者你自己也觉得真幸福,都一定会有必须吃苦的时候,只是有早晚及轻重之别。

人如果不经过一番艰苦磨难,将来不可能有成就。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人人都求菩萨,于是有人问菩萨,那你求谁保佑你呢?菩萨说了一句深刻的话:我求我自己——求人不如求己。自强也是一种智慧。

这就是菩萨的高明之处了。无论如何,如果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的事业,那当他人想诋毁你时,你一定没有能力阻挡。只有那些依照自己的主意办事的人,才真正可以做到左右逢源,否则也就只能是别人的附属品。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自立自强是最重要的,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让心灵主宰生活,而非生活主宰心灵。当别人诽谤你时,你依旧微笑观花;当别人赞美你时,你依旧认真读书,那么,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了。

在佛祖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谁能潜心修行,谁就有可能成事。因此,不要惧怕别人的歧视,亦不必担心贫穷富贵。只要有坚忍的毅力,定能成功。

担当天下大任的人,上天必定苦苦地磨炼他的意志,使他的身体劳累,饥饿疲乏,生活穷困,并使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借以震动其心,坚韧其性,增长他的能力。孟子的这句名言强调,历史上凡担当“大任”的人物,都要经过艰苦的磨炼,否则是难以有成就的。

临危而不惧,处变而不惊

愿上帝赐我镇静去接受我所不能够改变的事,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够改变的,赐我智慧于二者之间做出选择。——马丁·路德·金

在遇到突然的变故,形势对自己不利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手段应付呢?这就需要人们有反应灵敏的头脑,要求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一个无知、无才,又无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断然不能做到临危而不惧,处变而不惊,更不可能随机应变,巧作应付,化险为夷。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提高应变能力,防患于未然。

董卓专政时,司马朗知道他必然败亡,便贿赂其手下,去官回到了家乡河内温县。到家后,司马朗对父老乡亲们说:“董卓凶残无道,为天下人所恨,忠义之士必然起兵讨伐。河内郡和京都洛阳相邻,洛阳东有成皋,北有黄河,皆为天险。如果天下起兵讨伐董卓,前进不了时,显然会停留在我们郡,我们郡便会被弄得四分五裂,互相争战,生活在这里便不安全了。所以不如趁现在道路尚可通行,全家东搬到黎阳。赵威孙在黎阳当军官,是我们的乡里亲戚,有他做主,我们搬去不会有问题。”但父老乡亲多恋家不走,只有赵咨一家与司马朗同时搬到黎阳去了。

几个月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几十万人果然驻兵在荥阳和河内,诸将不能互相统制,结果是各自烧杀抢掠,老百姓死了足有一半。而司马朗因家已迁走,无一伤亡。“神机妙算”的关键就是要巧装糊涂,而且要装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当然,这需要有智慧的头脑。

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这个人才,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信之,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急不可耐地遣开闲人,就在诸葛亮的茅屋中请教起天下大计来。

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不自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毕竟大志尚存。请问有何等大计能使我完成夙愿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暴乱天下以来,天下豪杰四方并起,占据几州几郡的人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可谓名气小而兵众少,但曹操到底还是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这不只是因为曹操得了天时,也是他充分运用了机智谋略。现在,曹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天下,难与争锋。东吴占据江东,已历三代,山川险峻,民心顺附,又能举贤用能,因此,东吴只能以之为援而不可相谋。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南抵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用武的好地方。但其主刘表不能自守,这大概是皇天赐奉给您的厚礼吧!您对荆州是否有意呢?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终成帝业。益州牧刘璋愚庸懦弱,民丰国富而不知存养抚恤,有智之士皆想得一明君。您既然是皇室后裔,信义之声传遍四海,又能笼络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如能拥有荆、益二州,据险而保,联合西方的戎人,抚恤南方的蛮夷,外结好于孙权,内治理好行政,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攻向宛、洛等地,您自己则领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中有谁不会具备饮食以迎接您呢?果然如此,则您的霸业可成,汉朝的基业可以中兴了。”

刘备听后连声称善,他奋斗多年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政治方向,诸葛亮的一番天下形势分析,使他心中豁然明朗,今后也就有了奋斗的具体目标。难怪他后来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之得水。”

诸葛亮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做出了简明的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之计,理路清透,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刘备后来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诸葛亮的方针大计指导的结果。

一个人不会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常因未做心理准备而慌乱不堪。所以,我们应首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遇到异常情况也就不会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了。

生活有规律的人,常常物有所归,并且懂得这样的道理:事先整理自己身边的事,不一定只为预防不测而做。即使在平时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找起来也非常方便。

办事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在办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清醒、明确的意识谋划中,和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乔叟说:“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显然是把自知和自胜放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评价的。没有自知,不能自胜。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真正了解自己的才是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

善于体察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是高明,善于战胜别人的是有威力,能够战胜自我的是坚强。

了解别人,慧眼识人,这种人了不起,但识人有术,这里面有经验成分,但真正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者。

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面前,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

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

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在这段言论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却自作聪明地解释为“忠”、“恕”两个反面,可见曾子并没有领悟老师的讲学内容。但曾子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说出了如笑话般的话。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正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汉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一天,文帝到陈平家去探视。面对文帝的深切关怀,陈平非常感动,但也非常惭愧。他对文帝说:“皇上您太仁慈了,但我却犯了欺君之罪。我对不起您对我的一片爱心啊!”原来,陈平并没有生病,而是装病。他不想当丞相,而是想把相位让给周勃。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皇上听陈平如此说,理解听从了陈平的建议,决定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文帝对国家大事非常重视。有一天汉文帝上朝时,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

汉文帝看周勃答不上来,就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

文帝听后就生气了,说道:“既然什么事情都有专人负责,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是:上能负责皇上,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同时,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他们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了他的辞呈,任命陈平为右丞相。从此以后,不再设立左丞相。

陈平辅佐汉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的中兴。

智者做人总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并以自己的才能为基础,懂得“力所不及”和“过及”的辩证法则。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对别人认识得很清楚,把握得很准确,而对自己却不认识,也不能准确把握。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认为完全了解自己,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你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首先要自己跳出“庐山”,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和审视自己。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认识不足,才能克服缺点,推动自身进步。其次,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自我评价高或低,把自己放在年龄相似并较熟悉的人中间作比较,认识自己的实际水平及在群体中的地位,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再者,通过交往征求别人意见,依靠朋友,向他们了解对自己的看法,从中总结自己。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一事无成;把自己估计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不敢去试,最后抱怨终生。可见,认识自己多么重要。倘若能正确认识自己,面临成功,不会忘乎所以,瞧不起别人;遇到挫折失败,也不会丧失信心,只能更加谦虚,更加勤奋。

尤其在竞争的今天,充分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愚者谋己,智者谋人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苏洵

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人生不过百岁,就应该做个好人,存着好心,多行善积德。有什么利益可以超过百岁,能带到棺材里去呢?有的人为了蝇头小利,连最起码的仁义道德都不顾,丧尽天良,为所欲为,被世人痛骂。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辆兵马的大国拱手让人,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分钱也要争个你死我活。为了谋求天下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目中。所以,“谋事公道,人我不二”的糊涂之人,他们舍弃一己私利,成全公义,最终为天下人尊敬、爱戴。

就大多数人而言,当眼前的工作若无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他开始就会放弃。实际上每一个人在工作之初都会产生“自己恐怕办不成”的不安感觉。此时,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拿出勇气,来进行一番尝试的话,也许效果大不相同。

曾有人这样说:“虽然有人说,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知困难就不要去动它,要不然就很难有成功的一天,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其实,一个人越遭遇困难,就越能够发挥出他的潜在能力。”一件事当你自己还不知道能否成功时,不妨自认为做得成,然后全力以赴。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宋代文学家苏洵在《审敌》中写道:“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个人谋利益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它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一己私利考虑得多,就必然将一己的利益凌驾于许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维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思维结局的变化。所以,只有思维开阔,不受私利的狭隘思维所限制,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清醒、正确、明智。

刘邦登上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后,傲视群臣,目中无人。

有一次,他患了感冒,于是传下圣旨:“任何人不得入宫进见。”许多事情连续几天都得不到奏报,地方上的百姓叫苦不迭。

大将军樊哙是一个粗人,十分恼怒,他闯进皇宫,来到刘邦榻前,高声说道:“想当初,陛下在沛县起兵时,何等英雄气概,如今天下安定,您怎么就变得如此萎靡不振?您患病,不与文武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成天与太监待在深宫里,难道不回想秦始皇当年病死时,宦官赵高假造遗诏,杀害公子扶苏与忠臣良将,祸乱天下的事情吗?”

樊哙越说越激动,刘邦原本是轻感冒,听了将军的陈词,深受感动,翻身下榻,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共商大事。《呻吟语》的作者吕新吾说:“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这和孔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过分地接近小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担;冷落了他,又会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怀何鬼胎。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上策。

书中又说:“由于喜欢蛇,而贸然出手去抚摸它,往往会被它咬噬而中毒;倘若因为不喜欢老虎,而动手击打它,同样也会被老虎吞噬。”因此,必须远离老虎和蛇,即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老虎和蛇就是指小人。现实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人,对这种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遭致不必要的伤害。

淡看名利,耐住自己的本性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凡事有利则必有害。何为利?利不仅是经商做买卖,赚取的利益是利;以私害公,只要自己方便,不顾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都是只顾一己之私的利。它不仅危害社会,同时也是害了自己。“利”和“义”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利”与“害”之间的相互转化则是非常微妙的。

面对“利”与“害”,我们又当“忍”什么呢?“利”是人们喜爱的,“害”是人们都畏惧的。“利”就像“害”的影子,形影不离,怎可以不躲避?贪求小利而忘了大害,如同染上绝症难以治愈;毒酒装满酒杯,好饮酒的人喝下去会立刻丧命,这是因为只知道喝酒的痛快而不知其对肠胃的毒害;遗失在路上的金钱自有失主,爱钱的人收取而被抓进监牢,这是因为只知道看重金钱的取得而不知将受到关进监牢的羞辱;用羊引诱老虎,老虎贪求羊而落进猎人设下的陷阱;把诱饵扔给鱼,鱼贪饵食而忘了性命。

唐建中二年,成德李惟岳、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悦与山南东道梁崇义四镇节度使联兵叛唐,形成“四镇之乱”。唐德宗李适下令调集兵马平叛。

公元781年和782年,唐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一带)节度使马燧、昭义(今山西长治一带)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李晟两次大破田悦军。田悦收拾残兵,逃回魏州(魏博的治所),守城自保。马燧兵围魏州,但久攻不克。朝廷派马燧等军进击田悦的同时,命幽州节度使朱滔攻成德李惟岳军。李惟岳大败,逃回恒州(今河北正定)。部将王武俊杀李惟岳,投降朝廷。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李讷(时李正己已死,其子李讷统领军务)也都被朝廷派兵战败。梁崇义投水而死,李讷上书朝廷,请求悔过自新。整个平叛战局对朝廷很有利。官军一时取胜,进剿有功的节度使都争封地。

王武俊和朱滔认为朝廷分封不均,心怀不满,被困在魏州的田悦得知后,遣使前往离间。朱滔、王武俊素有异志,三方一拍即合,于是三镇联合叛唐。公元782年初夏,朱滔、王武俊率军救援魏州田悦。朱、王两支兵马抵达魏州时,魏人欢声雷动,田悦备酒肉出迎。第二天,朝廷派来增援马燧的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节度使李怀光,率步骑15000人也赶到魏州城外,马燧领将士列队欢迎。

朱滔见李怀光率军来支援马燧,立即出阵。李怀光有勇无谋,想乘朱滔、王武俊二军营垒未立就挥师出击。马燧建议说:先让将士休息一下,待敌情观察清楚后再战。李怀光刚愎自用,对马燧说:“等对方立成营垒,后患无穷,不可错过现在的大好时机。”于是挥军出战。两军接战,李怀光军勇猛冲杀,斩杀叛军步卒千余人,朱滔引兵败退。李怀光骑在马上观望,骄矜自得,任凭士卒们窜入朱滔军营争掠财物。这时,王武俊率2000名骑兵突然横冲过来,把李怀光军一截为二。朱滔亦引兵反击。李怀光军大败,被逼入永济渠(今卫河)溺死、互相挤踏而亡者不可胜数,尸积永济渠,渠水为之断流。马燧欲出兵相救已不及,急忙命令本军严密守住营垒,才免于与李怀光军同时溃败。当晚,叛军又放水截断官军粮道和退路。第二天,道中水深3尺,官军被困。马燧大惊,被迫派人向朱滔等婉言求和,保证遣还诸节度使军权,并向唐皇保奏,让朱滔统辖整个河北。官军撤兵后,11月,朱滔、王武俊、田悦宣誓结盟,推朱滔为盟主,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讷称齐王。唐廷这次平叛遂以失败告终。

由于见利而不见害,李怀光败于魏州,这里是不能忍于利的诱惑而失败的。

人们大都喜欢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损。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追求名利、逃避灾害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

因此,聪明智慧的人看到名利,就考虑到灾害;愚蠢的人看到名利,就忘记了灾害。考虑到了灾害,灾害就不会发生;忘记了灾害,灾害就会出现。

人不能过于贪图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谁都懂得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哪里有那么多现成的好事在等待你呢?许多人也明白,小利之后会有大害的道理,但是一事当前,则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小利不得的吃亏感,那后果又是什么呢?

自古至今只有能明是非、辨利害,才能忍耐住自己的本性,才能见利思害。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要兴利除害,趋利避害,也必须要有忍耐的精神才能办到。人生能有几何,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警觉,一味纵情取乐,就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零落一般。

人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如果放纵自己去享受,而不奋斗,则会一事无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愤图强?

忍安逸,首先要知道珍惜时光,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做更多的事情。

其次,忍安逸,要积极进取,否则就会像《论语》中孔子说的那样“吃饱穿暖,安逸地住着,却没有受到教育,就与禽兽相差无几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自然会意志消沉,退一步也可能蜕化成社会的害虫,为人们所厌恶。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工作,才能不停地奋斗,永不止息地前进。

古人认识到了贪图安逸,人就会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养成“娇骄”二气。面对挫折则放弃自己的志向,那又怎么能立身立国呢?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所以要忍安逸、艰苦奋斗,才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怨恨他人等于荼毒自己

不要对任何人产生怨恨之心,要将慈善之心广布于天下。——林肯

作为一个人,一定要保持一颗慈爱的心,除去那些怨恨别人的想法。因为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越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因此,谁都不可以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地会与他人之间发生摩擦,或者是不愉快的时候,尤其是当你感受到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你是否会对他人产生敌意呢?你是否会因此而在心里对他人怀有怨恨之心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当你受到了真正的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你完全有理由怨恨他人,因为你是真的受了委屈。可是,请你冷静地想一想,当你在怨恨他人的时候,你自己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事实上,你所得到的只能是比对方更深的伤害。

你的怨恨对他人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是你自己内心里的怨恨影响了你自身的健康,因为你的怨愤态度使你产生了消极情绪,这消极情绪对你的健康和性情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从而对你造成伤害。更为严重的是,你总是想着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总是因此而极不愉快,从而也就会因此招致更多的不愉快。

想想看,你是否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呢?你要知道,我们所受到的不公,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所欲求。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心理上的这份欲求,或者把这份欲求看得很淡,那么不公又从何而起呢?

当然,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你不必与那些与你之间存在着嫌隙的人表现友好,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原谅和学会遗忘,那么你也就否认了你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这样一来,你对他人的怨愤也就会因此而升级,你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也同样会由此而升级。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

我们常在自己的脑海里预设了一些规定,认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不是很可笑吗?

大多数人都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其实,倒霉的人是我们自己:一肚子窝囊气,甚至连觉也睡不好。

如果你觉得怨恨一个人时,请先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自己的感觉,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反应,你就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一个人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能明白什么道理就明白什么道理。你要不要让他感到愧疚,对他差别不大,但是却会破坏你的生活。假如鸟儿在你的头上排泄,你会痛恨鸟儿吗?万事不由人,台风带来暴雨,你家地下室变成一片沼国,你能说“我永远也不原谅天气”吗?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怨恨别人呢?我们没有权利去控制鸟儿和风雨,也同样无权控制他人。老天爷不是靠怪罪人类来运作世界的,所有对别人的埋怨、责备都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

即使遭逢剧变所引起的怨恨,在人性中也依然可以释怀。因为如果你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就得抛开愤怒,原谅对方。

悲痛和愤怒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阴影下;第二种人却能得到超乎常人的同情心和理解。

令人心碎的事,例如大病、孤独和绝望,在人的一生中都难以幸免。失去珍贵的东西之后,总有一段时间会伤心、绝望。问题是,你最后到底变得更坚强呢,还是更软弱?

宽恕、忘记对他人的怨愤之心,这是一个智者的做法。

事实上,忘记你所受到的不公,忘记对他人的怨愤,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只能是你自己。当你忘记了怨愤,学会了遗忘和原谅,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所认为的那些所谓的不公,其实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它们在你的一生之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而你也同时会认识到,抛开对他人的怨愤之心,你所获得的快乐是你这一生都享受不尽的。

学会宽恕而不怨愤,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忘记对他人的怨愤之心,这是一个智者的做法。如果你还没有学会遗忘和原谅,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要求自己,甚至可以强迫自己,不要怨恨别人。

骄矜的人无知,自知的人智慧

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王阳明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咳,怎么能不忍耐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固执自己见解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

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清将向荣战死,太平军举酒相庆,歌颂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的功绩。天王洪秀全加更深居不出,军事指挥全权由杨秀清决断。告捷文报先到东王府,天王命令赏罚升降参战人员的事都由杨秀清做主,告谕太平军诸王。像韦昌辉、石达开等虽与杨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