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亲密关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9:50:28

点击下载

作者:史秀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假性亲密关系作者:史秀雄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ISBN:9787508676593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如何认真地活着什么叫认真地活着?

认真地活着,是一种很理性的生活观念。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你要了解清楚,哪些事情与你的生活相关,哪些选择和行为与你的幸福指数相关。然后你需要按照它们的重要性,相应地分配你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与父母、伴侣的关系,就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很多人会无视亲密关系的处理,不愿花太多时间研究,即使存在问题,也懒得解决。在我看来,这就是活得不认真。

又比如,和自己的关系。如何认识自我,也是很多人用毕生时间努力寻求答案的问题。可是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性格、情感、内心,也不愿意花工夫去关怀、照顾和提升自己。他们每天只是忙于生计、疲于应酬或履行义务,并不太关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理的变化。在我看来,这也是活得不认真。为什么要认真地活着?

认真地活着,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把轻重、主次想清楚之后,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充实和满意。

认真地活着,是为了让自己每每回顾过去的某月、某年,甚至一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更成熟。

认真地活着,是为了避免自己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随波逐流,最后却一无所得。

认真地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学会自我调整,遵从思想、内心和情感,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长。

认真地活着,是为了把人的理性思考和反思能力发挥到极致,发现生命背后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从而将琐碎生活升华至更高境界。认真地对待亲密关系

我人生的前18年,活得糊里糊涂。我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身体和相貌,不完美的成长经历,不完美的老师和同学,所以我习惯了在这些不完美当中得过且过。

后来我出国留学,开始了完全独立的生活,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为要为自己全权负责,所以不得不打起精神去面对各种问题。再后来读了心理学并一口气读到了硕士,人生中将近1/4的时间用在心理学专业学习和研究上,同时也得以拥有更多细腻而敏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通过思考,我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修复了与父亲的关系,和他从充满敌意、拒绝来往变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比如我走出了自卑,克服了对自己的不满和羞耻感,变成了一个心境平和、开心满意的人;比如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凭借能力和天赋,为自己创造了一份对其充满热爱、有趣又有价值的工作。

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和恋人、自己以及父母用更加真实而又亲近的方式相处,这是最大的收获。作为一个咨询师,我也在工作中帮助许多朋友从心理途径获得改善和自我突破。

这本《假性亲密关系》,就是希望与你分享,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态度认真活着,应该做哪些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才能获得真实而又亲近的人际关系。

许多朋友最初对于生活的反思都与爱情有关,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我们会更多地发现自我在爱情中的角色和表现,要想更深刻地了解自我,原生家庭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所以我将过去这些年积累的文字分成走近爱情、走近自我和走近父母三个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纷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让我们分心,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大家创造一个广阔而平和的思考空间,让更多人可以理性地追寻,成就最完满的人生。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生命,也给了我生存和成长于这个世界的机会。感谢我的老师们,赋予我珍贵的启示和指导。感谢我曾经的和现在的伴侣,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爱。感谢我所有的来访者,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坚韧和积极。当然,我也想感谢自己,在原本可以更加安逸轻松的生活中,选择如此认真地活着。第一部分爱情的假性和真相爱情是人类孤独的解药,就像呼吸的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然而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并没有关于爱情的,没有人教过你它如何发生、发展。我们只能在一条寻觅和试错的路上,不断修正对于爱情的误解。而真正的亲密则是那些懂得坚持的人最终的勋章。第1章假亲密的真相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不是一个严肃的心理学术语,但这个词却相当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常见的情景:一方面,两个人的生活或许已经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一切日常活动都围绕着彼此安排,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经营着婚姻或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之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无法探讨的话题、不敢表达的情绪,以及难以掩饰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当两人看似亲密地长期相处,但是情感问题一直存在,却无法被察觉和解决时,假性亲密关系就产生了。这样的关系中有很多双方小心回避的禁区,也有很多被忽略的盲区,让本来可以更加亲近的关系止于小心翼翼和心照不宣。

如今,伴侣之间的假性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相恋数年却不了解彼此的成长经历,即将走入婚姻却并不了解彼此的婚恋观念,尤其是夫妻之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貌合神离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关系中度过余生,我也相信那些未婚的人更希望提前做好准备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

过去的五年中,我以心理咨询师和人际关系培训师的身份帮助许多伴侣们克服关系中的障碍,建立更亲密的感情。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带着对爱的真诚渴望建立起亲密关系,也曾一度感到与爱人非常亲近,并因这种亲近的感觉而组建了家庭。可是赚钱养家令人疲惫,日复一日的相处让人产生惰性,他们的关系停止成长,一轮又一轮的挑战和矛盾让亲近的感觉开始消退。亲密感成了昨日的美好记忆,而对于未来的关系发展,只剩下越来越多的迷茫和担忧。

我们的社会,对于什么是亲密关系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描述和界定。周末的烛光晚餐,忐忑不安的表白,羞涩的牵手和初吻,情人节的巧克力和玫瑰花,雪白的婚纱和盛大的婚礼……似乎当两个人经历了这些过程,关系自然会变得十分亲密。可事实上,合乎普世价值观的仪式并不能保障深入持续的亲密感。

真正的亲密,是由两个人关系的质量、情感的联结、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来决定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比较缺失,很多人并不懂得具体要怎么做,所以只能观察、模仿一些流程化、仪式化的东西。真爱为什么会掺假

在我的来访者中,遇到假性亲密关系问题的伴侣们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许多人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恋爱、结婚,也不确定自己希望从感情中获得什么。当我问他们“你能想象的最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他们往往一脸茫然。替代他们做出婚恋决定的,往往是家人或世俗的压力,“糊里糊涂先把婚结了再说”是常见的心态。

其次,很多伴侣并不完全了解彼此。他们虽然在形式上非常亲近,甚至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但是并不了解对方对于情感、性、金钱、生育、精神追求等问题的看法。很多人是糊里糊涂地走进婚姻的,并没有意识到作为夫妻,他们需要达成怎样的默契。而当关系出现问题、两个人不得不坐下来谈谈时,才会意识到“他(她)居然是这样一个人”,于是进退两难。

最后,很多人自身的心理问题阻碍了亲密关系的发展。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从负面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亲密关系中情感的表达、信任的建立、矛盾冲突的处理,都会受到个人心理问题的影响。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这些问题会愈发明显。

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但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亲密关系很早就停止了成长,伴侣之间为了避免矛盾,谨慎地回避着一些重要或者敏感的话题。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渐长而增多,相处也仅仅依赖于习惯、义务和责任。假性亲密关系怎么破?

我在情感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一方面很多人对自己的情绪模式缺乏觉察和思索,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时,两个人缺少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因此会反复在一些琐碎事务上争论,却忽略了对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匮乏和不满足。情感交流不畅、了解和信任的缺失感被放大,导致误解和错误的表达,才是问题的根本。

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关系。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一定有很多差异,需要有效的沟通、理智的探讨和积极的表达,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容易被生活的琐事分心,或者太忙于工作。重视关系意味着无论多忙,两个人也会安排时间,专注于让关系成长的事情。

如何沟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关于沟通,应该不仅仅关注具体的事件,更应该关注两个人在关系中的角色、期待、评价和感受。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下次如何共同解决;久未表达的想法,是否可以在此刻和盘托出等等。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探讨,才能铸就高质量的关系。

如果你们之间的矛盾已经产生,并且超出你们所能处理的范围,我强烈建议你们去找一位做夫妻关系咨询和治疗的心理咨询师,为你们提供专业有效的帮助。很多时候花几百元接受夫妻心理咨询,便能够解决送上万元礼物也修复不了的问题,这是我作为咨询师常有的感受。

如果两人已经过多地相互伤害,彼此都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时才寻求帮助,恐怕连专业人士也无能为力了。

另外,不是所有不理想的感情都存在假性亲密关系。当两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使理解彼此也难以接纳和认同时,这种关系就是不合适的关系。假性亲密关系描述的是亲密关系中的盲区和未被解锁的状态,而不合适是假设所有盲区都已解锁,依然无法接纳彼此。两个人越亲近,是否合适的问题就会越清晰。由于害怕面对不合适的真相而回避更进一步的亲密,是许多假性亲密关系的成因。

破解假性亲密关系,是一个需要细心和勇气的过程。我总和我的来访者说,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上的,不合适、不喜欢的话,不要忽视,因为迟早要面对。世界上或许没有绝对合适的关系,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立的亲密和信任,才是求同存异的基础。

本书第一部分“走近爱情”的内容,就是帮助你从各个方面去学会如何更加靠近彼此,获得真正的亲密。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我做心理咨询师之后,意外地发现这份工作给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原本不是一个特别善于和他人亲近的人,但是在心理咨询信念和原则的引导下,我发现自己时常可以和来访者进行非常深刻和亲近的交谈。

虽然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咨询室里,两个人之间也有特定的角色和界限,而且咨询关系也会受到各种问题的挑战,但是那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让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可能性。我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思路和方式对待他人,包括父母、伴侣和挚友,而且很幸运地收获了很多崭新的美好体验。

在咨询关系里,有几个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在个人实践中也收到良好效果的思路和方法。“此时此地”的坦诚

咨询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此时此地”(here and now)。来访者常常会和我聊很多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由于大都是从他自己的视角出发,所以我并不确定描述是否客观、准确。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通常会更多地参考自己的感受,观察此时此地咨询关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识别来访者的问题。

咨询过程中我会一边关注来访者,一边关注自己的感受,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感受非常坦诚地分享给对方。比如,我曾经遇到一个滔滔不绝的来访者,她用大量时间讲述与此次求助问题并不相关的人生故事,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打断她:“在听你讲述故事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有一些疏离,和你的距离变得有些远了。你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吗?对我讲故事是因为你不愿意接近我吗?”

这一番提问让来访者有机会袒露她对于被我批判的恐惧,以及对自身问题的逃避情绪,让我们的交流走向了更深的层次。这种针对此时此地的反馈,往往能够让双方的对话变得非常坦诚,从客套的侃侃而谈走向更真实和深刻的层面。

当我处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时,也会运用类似的沟通方式,尤其是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又找不到谈话的切入点,都有些不确定或者畏惧不前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且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和意图。

例如,有一次处理和朋友相关的矛盾时,我和伴侣反复地争论如何对待那位朋友的问题,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我的第一反应是希望进一步解释和论证,因为感觉自己此前并没有把观点很好地表达清楚。

可是接下来我注意到了自己急需证明自己的心情,于是把当下的感受反馈给她:“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也让我感到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这样的反馈让我们不再纠结于那位朋友的问题,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双方的情绪上。结果,我们发现她的不耐烦和我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在沟通中,情感比事实信息更难传递,所以很容易迷失在对事实的无休止的争执中,而忽略了各自的内心感受。要对此时此地保持关注,促进关系中的情感表达,才能塑造更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的氛围

我的表达能力还不错,大学时期还参加过学校辩论队,所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语言比较强势——会倾向于说服对方,通过论理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和要求。

这样的习惯在做心理咨询师之后被彻底地改变。起初,我经常自认为我知道来访者应该怎么做,也很想要去说服对方接受我的建议。可是我发现每当我尝试反驳和辩论的时候,对方就会退缩、疏远,也不愿意再继续探讨一些重要或私人的话题。

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提供的信息越多,对于咨询工作越有利。但涉及某些比较隐私的信息时,来访者会感到不安、羞耻或者焦虑。为了鼓励他们克服这些情绪,敞开心扉,有经验的咨询师会非常注重为来访者营造安全的、非批判性的对话氛围。

来访者在袒露心声时,若能得到咨询师耐心专注的聆听和不带批判性的回应,那么对咨询师的信任感就会加强。可是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往往会在尚未完全理解对方时就开始批判或反驳。这种方式看似能够说服伴侣,让对方在压力之下顺从你的意愿,可是却会让对方害怕在你面前畅所欲言。结果就是你以为你很了解对方,其实他内心还有许多保留的秘密。

在深入了解双方的想法时,例如聊到和前任的关系或者异性朋友这类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建议你平和而又诚恳地邀请对方表达,让对方感到安全:“我知道这个话题对你来说可能比较敏感,或许你可以试着说说看,我很想了解你,也向你保证,我不会在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时候给你贴标签或者批判你。”

在亲密关系中,语言的强势并不等同于对关系的把握能力。只有当伴侣发自内心地想要向你袒露心声时,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重于一切

大量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大约有30%~60%的效果其实归因于治疗关系,也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也是目前临床心理学普遍的认知。出色的咨询师,并不会急于去解决或者改善来访者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视建设和维护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在专业上称为治疗同盟(therapeutic alliance)。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此时此地的坦诚反馈以及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以外,还包括信任、耐心、专注、支持、关怀等元素。

亲密关系中的爱,会比咨询关系中的更广义一些,因为两个人的距离会更近。不过道理是一样的,矛盾冲突永远存在,但是高质量的关系可以保障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更持久。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分出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

我刚开始做心理咨询师时,常常会很迫切地希望说服我的来访者去反思和改变。我也曾经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伴侣。在两类关系中,这样的方式都带来了对抗和冲突,让双方感到挫败和不快。发自内心的协作和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亲密关系中,每当我不确定有些话是否该表达时,都会问自己:“我这样说,对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而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来访者一起去面对无解的困局。亲密关系的维系也是如此,总有不可调和的差异或者无法逆转的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强调关系建设,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态度:“我不会因为无法解决你的问题而离开你。只要你接受,我愿意一直陪着你去面对无解的生活。”爱无能

我的初恋是在大一,从那时候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感情中都有一种爱无能的感觉。不论是刚开始交往,还是相处已久关系稳定时,我都隐约有种不安。我能感觉到自己心里面有一部分是沉寂的、被动的、冷漠的、死气沉沉的。在度过热恋期之后,我便对感情彻底失去兴趣。

曾经的恋人为我做过不少令人感动的事情,亲手织围巾,费尽心思组织生日派对,等等。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会很开心而且感动地给予对方拥抱和亲吻,让她知道我有多么幸福。我想任何正常人都会这样,不是吗?

可我却没有。

我没有感动,没有开心,甚至没有什么反应。但理智让我意识到这种情况下对方期望看到我开心,于是很努力地装作开心的样子。可是敏感的她们一定能察觉出我的开心快乐并非出于真心,只是没有戳穿而已。

我感受不到自己的爱,感觉不到对方的付出和温暖带给我的欣喜。我的很多表达和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后,逼迫自己去做的。这样的感觉让我很累、很不耐烦,因为我做着言不由衷的事,脑海中却是一片空白。

我发现自己常常处于一种介于发呆和白日梦之间的状态。可我没意识到,或者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会糊里糊涂地从一段感情走进另一段感情,用热恋期的兴奋来掩盖爱无能的事实。沉默中的顿悟

刚到上海的时候我交往过一个女友,她心直口快。有一次她毫不客气地指出,我在感情中始终与她保持着距离,让人觉得很冷漠。我向她坦言自己也感觉到了,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接下来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去探讨原因,我向她描述,自己心里面好像有一堵墙,有很多的情感和情绪想要表达出来,但是都被这堵墙挡在里面了。她的言语间充满了愤怒和委屈,责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我带着羞愧和困惑,变得更加沉默。就在这种矛盾交织中,我突然感觉想通了什么。

然后我无法自控地痛哭了十分钟。

我的反应把我和她都吓到了。等情绪稍微平复之后,我开始向她解释自己的心理变化。

我在沉默中,回想起了小时候,在家里面对父母时,一直都是默不作声的状态。因为我父母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他们经常会冷战或者争吵。我父亲脾气暴躁,对人挑剔苛刻。母亲曾患有神经衰弱,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家当时的氛围就是高冲突、高焦虑的环境,一家三口只要聚在一起,空气中就充满了焦虑感。

那时的我,只要一听到爸妈回家开门的声音,心里就会紧张。生活中有无数的小细节,都成了即将有麻烦的预兆,而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写到这里,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呼吸急促,胃也因为紧张而有些难受)。

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时刻被无法逃避的焦虑感环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人的心理特性之一就是会不断地调整并适应环境。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在内心修筑一堵“高墙”,这意味着我不去体会自己的情绪,不对引起我情绪波动的事情做出回应,不和他人探讨我的感受,也不愿意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换句话说,高压之下,我的内心进入了铁桶式防守的自我保护状态。

可是想到这里,我还没有情绪失控。我只是恨这堵墙,感觉它让我失去和错过了很多美好时刻,它的存在让我在感情中感觉不到幸福,让我习惯以打游戏和喝酒的方式来逃避问题,也让我伤害了那些爱我、在乎我的人。痛哭后的释放

女友的指责和我心中强烈的愧疚,让我对自己厌恶起来,但突然有一个声音就像要冲出压力锅的高气压一样,在意识深处爆发出来:“如果不是这堵墙,你可能活不到今天吧?”

因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两件事情。第一,我是无辜的。我会伤害到别人,并不是因为我生性邪恶或者有心理问题。第二,我意识到心里的那堵墙终究也是我的一部分,虽然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正是因为它,才能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坚持过来。

想通这两件事情之后,我停止了对自己的谴责,我感到那个长久以来无助而孤独的小男孩,这时候突然被自己紧紧地抱住了,很温暖。

所以这痛哭,其实是心里的墙背后所禁锢的那些情绪,突然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了。我丝毫没有感到悲伤,只有委屈平复之后的解脱。墙倒了吗?

这段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这次谈话之后,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有了新的认识。人的情绪不能选择性地屏蔽。当我们压抑那些不良情绪时,也压抑了快乐、感动、幸福和其他积极的情绪。

心里那堵墙的存在让我付出了代价。它让我在感情中体会不到爱的感觉,让我用过于冷漠和理性的方式回应他人的心意,它甚至剥夺了我被感动的权利。

它的存在已经不合时宜了。成年后的我,已经离开了曾经的家庭环境,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时刻面对那种令人窒息的焦虑感。可是因为我和这堵墙在一起生活了太长时间,我习惯了它的存在,对它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依赖感。

每当我感受到情感上的刺激和波动时,都会本能地向它求援。因为它是我唯一可以依赖的心理防御机制,唯一可以参考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是我唯一知道的让自己能够承受更多压力的方法。

我尝试过推倒这堵墙吗?没有。因为墙如果倒了,我将一无所有,将近乎赤裸地暴露在这个世界面前。于是我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堵墙,我曾经很厌恶它,可现在我向它表达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我对待它的方式,也就是对待自己的方式。

现在的我和这堵墙成了默契的朋友。在我需要克服艰难和挑战的时候,会让它出来帮我挡一挡痛苦的感觉,可是在我面对自己的伴侣时,在我表达和接受爱时,在我看到、听到那些美丽动人的事物时,会平静地告诉它:“别担心,让我出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无代价,没爱情

爱情不可能零风险,愿意冒险,愿意付出代价,才能有回报。在我看来很多人的情感问题都源于此。总是想轻易地碰到一个有眼缘的人,然后很顺利地发展。

不少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我至今单身是因为没有碰到对的人,是因为现在的“奇葩”太多,因为他们都只是想玩弄感情,因为没有眼缘,因为……但是在指责他人时你有没有想过,爱情是很公平的,同样的城市,同样的人群,有的人就能找到伴侣,他们同样也会面对这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你会把问题归因于他人?

欲望和渴求陪伴,是顺其自然发生的,可爱情却不能信手拈来。你要获得一段理想的感情,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爱情是颁发给那些勇敢、执着而又善于思考的人们的勋章。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代价,你再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愿意付出。

单身就是代价。在你获得感情之前,所有独处的日子都是代价。你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单身生活,还是把所有问题堆积等着另一半来解决?如果你把单身看成是不完美、不够好、不该有的状态,你就是在拒绝付出代价。爱情不是两个残缺的人拼在一起凑合,而是两个完整的人聚在一起庆贺。

爱错是代价。没有人能保证一段感情自始至终都完美,就好像一觉醒来你才知道昨晚是否睡得好一样。许多人在感情中犹豫不决,生怕一旦做错了决定,这辈子就完了。不要幻想初次恋爱就可以遇到真爱,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不爱什么样的人,才能无限接近真理,知道真爱的模样。

分手之痛是代价。找我咨询分手问题的人几乎都会怕以后找不到更好的了,但事实证明下一个通常会更好。因为害怕分手,让自己勉强停留在错误的关系里,进入错误的婚姻,直到痛苦不堪才醒悟。这期间浪费的不只是发现真爱的可能性,更是你宝贵的时间。

走出舒适区是代价。你可能习惯了不说话,在人群里永远保持沉默,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对异性充满恐惧。你可能有很多情结、障碍、缺点,但你必须要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浪漫的事情,都多少带些不寻常甚至是冒险。在恐惧、焦虑、不确定的时候,你习惯了逃避,那么,多半也会错过那些美好奇妙的邂逅。

提升自己是代价。许多人总要求对方要与自己有精神共鸣、有生活情趣、要浪漫、要体贴入微。要求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吗?你的生活是不是充满了各种趣味?你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手艺和爱好可以用来营造浪漫?你是否习惯于帮助他人和奉献自我?长久积累的品质才能产生魅力,而平庸和平淡的你,拿什么吸引心仪的人,拿什么让亲密关系保鲜?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谈情说爱,没有情哪来的爱?不向伴侣表达和交流情绪,不知不觉便影响了许多亲密关系的质量。因为不表达情感,日常相处会缺少温度,对彼此的信任也会受到限制,因为不了解彼此的感受而产生的猜测和误解便会增加。为什么我们常常无法向亲密的人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认为可以从心理学的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心理动力学角度

早期和父母的关系如果存在问题,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在潜意识中留下冲突的记忆。为了减少内在冲突带来的焦虑,他可能发展出各种形式的防御机制来扭曲或者否认现实,包括对自己情绪体验的疏离、压抑、投射或者其他不恰当处理。这些不健康的防御机制,会导致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情绪难以实时自然地表露。

例如,一个女孩,小时候父母总吵架,自己被夹在中间,因此对冲突和紧张关系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成年后和自己的伴侣之间出现矛盾时,情感起伏强烈,愤怒和恐惧情绪甚至与实际的矛盾不成比例,如果直白表达将会伤害伴侣,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因此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行为主义角度

行为会被其结果所改变。曾经直白表达情感的行为,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产生矛盾,或者自己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每次希望通过直白表达情绪来处理问题的结果都不好,所以我们逐渐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例如,男友和其他女生聊天,女方因此感到不满。尝试直白表达情绪后,引发对方抵触情绪并且被指责自己想太多、不信任对方。反复几次之后,女方不敢再轻易表达不满。认知行为角度

情绪表达的方法和能力需要学习和培养。适时地觉察情绪,准确地描述情绪,合理地通过表达情绪来影响关系,包括具体的用词及话术,以及表达完情绪后如何应对对方的反应,如何将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果从小缺乏模仿对象,甚至长期被错误的行为和认知所影响,那么在能力意识上很可能一直处于“表达无能”的状态。结果是并非不愿意直白表达,只是想表达却无法清楚地表达。

例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很强势,母亲长期受到压制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教育男孩,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男孩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情绪表达的教育培养,于是成年后缺乏相关能力技巧。情绪描述词汇仅限于“不高兴”等模糊语言,在出现冲突的情况下本能的回应是沉默或逃避等。我的经验

第一,我在咨询和培训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可以从上面的认知行为角度来解释。很多人不直接表达,是因为他不知道在特定情况下应该怎么说出来。比如,家长强势地要求子女听从大人的意愿,虽然家长在理,但孩子很不开心。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回应?很多年轻人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更多地选择沉默就范。

我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会细化到具体的话术,例如:“爸爸,你说的话的确有道理,我会认真考虑。但是你说话的方式让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很多人听到这话的反应是我真的可以这样和父母说话吗?这种反应很常见,这说明很多人对于具体的表达方式非常生疏。

我极力推荐大家去看看《摩登家庭》,此剧一个重要的看点就是学习剧中人物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如何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语言沟通彼此的感受。

第二,情侣、夫妻之间很难直白地表达情绪,通常是因为双方关系质量不高,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境界。很多人对情感关系缺少维护、建设和滋养的意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和肢体亲密上,没有把了解彼此情感模式、内心状态和成长经历等问题作为增进双方关系的必经之路。

所以到了需要表达的时候,即使相处很久的两个人,也可能会因为在心理上、情感上并不那么了解对方,不确定对方会如何理解和回应,从而不敢正面表达。从表达习惯上来说,更多的人选择比较委婉的方式,比如,用唠叨表现关爱,或者通过“作”来强调忠诚。这种方式让表达一方较为轻松,却会让接收方需要花额外的精力去理解。而日常相处中,人们未必随时都能认真体会和解读这些委婉的表示,所以无解或忽视情感表达的概率便大大增加。

第三,个人情绪被大环境所忽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做人要讲道理,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种观念在我看来并不健康,因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味地忽略和压抑,其实阻碍了我们发展成熟理性的情绪表达能力,同时也低估了情绪表达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

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习惯的方式是说服、做思想工作、讲道理,而很少去感受对方的心情。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认为情绪表达会有多大价值。至于如何调整,首要的就是将对情感的关注放在亲密关系最重要的位置。真正理性地看待亲密关系,就一定不会忽略它感性的本质。

对自己和对方情绪的觉察、描述和表达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持续的探索尝试一定可以带来提高。要实现这一点,我建议你多寻找学习对象,多观察和模仿那些善于表达情绪并且因此很好地解决问题的人。另外你需要意识到,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在于它理应比普通关系更加容易接纳和宽容双方的情绪表达,而双方应该为构建这种宽容的氛围共同努力。第2章亲密的路,别一开始就走歪爱情无输赢

和朋友们在微信和微博上互动,收到的私信里十有八九的问题都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我喜欢他,他不喜欢我,我想放弃但是舍不得错过,应该怎么办?

昨天又有人这么问我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大学时代追得最卖力的一个女孩。那时候像是着了魔一样,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让她开心,让她更喜欢我,自己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细心和体贴,做了很多让她感动的事情。慢慢地,我感到渐入佳境,两个人的感觉越来越投入,我也越来越有把握,以为我们即将开始甜蜜的爱情。然后我被拒绝了,原因是她暂时还不想进入一段感情(其实大家都懂的,就是不够喜欢对方的说辞而已)。

伤心吗?当然伤心,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而自己认为的最美丽的女孩否决了我们可能的未来。那次经历着实让我郁闷了好一阵子,甚至以买醉、抽烟,以及其他方式来发泄情绪。在最消沉的时刻,我甚至认为自己不会再爱任何人,也不会再让任何人看到我的真心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可爱又愚蠢。

但我有一个习惯,就是遇到任何不顺利的事情,回头再看都会试图从中发现积极的一面。比如,那次追求女孩的经历,带给我的唯一损失就是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收获却很多。由于追求对方时足够用心和努力,让我更懂得怎么去对一个人好,也认识到了自己情感关系中自以为是的部分。

有朋友问我,每天听到形形色色的人向我抱怨感情问题,会不会接收太多负能量,心里会不会很沉重?其实我喜欢在困境中寻找一线希望,在失败中发现价值,所以每次面对失望、伤心和悲观时,反而会觉得很好,只要把这段日子挺过去,之后就会迅速成长。

有一些朋友,最初都是因为感情失败而来向我咨询,过段时间再交流,发现他们已经从之前的感情中走出来了,心态平和了许多,想清楚了很多问题,我觉得非常开心。几个月之后再聊起当初的状态,我惊喜地发现他们不仅彻底走出了阴影,甚至还谈起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因为反思过去的错误而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收获。

所以,大家抛给我的每一个棘手问题,其实都是一部个人励志剧的开场,鼓掌都来不及,怎么会觉得沉重呢?

我希望用文字鼓励那些心有所向的人,不要因为可能被拒绝就患得患失,不要因为希望渺茫就放弃。感情不能用得失、成败来衡量,因为感情中的失败其实是一种提示,是在告诉你且行且珍惜,你完全没必要和失败过不去。

爱情中没有输家,真正的输家是那些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敢追逐爱情的人。

我想起一个问题:如何判定他是你的真爱?我的回答是:在爱过了各种人,对各种所谓的幸福甜蜜都看透了,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心动就可以交往吗?问:我是一名女大学生,在网上认识了一位男士,我们

很聊得来,他博学多才,有气度,各个方面都比较合我口味。

但是他已经工作了,而我还在上大学。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我可以去追求这份爱情吗?他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而且我是单亲家庭长大的,

如果真的和他在一起,因为我是女方,那以后我就要去北方,

离家有点儿远,但我又想多照顾我的母亲。闺蜜说我太冲动,

这种关系不靠谱。他给我的感觉是不在乎两人是否异地,我

该怎么办?

答:姑娘,我理解你找到了投缘的精神伴侣的兴奋之情,也知道你现在对你们的关系充满了各种期待和幻想,我也特别希望你的所有梦想都能成真。可是作为一个靠谱的情感专家,我的工作不是要选择“同意”或者“反对”你,而是得站在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角度,去提出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你已经用“爱情”来描述你们的关系了。我相信你的家人朋友可能会嘲笑你的幼稚,说你不懂爱情,着迷于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网友。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我自己的审美观点也是偏向头脑和才华,看重谈吐和内涵的,所以能够遇到一个让你欣赏、认可的男人,我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也相信你对他的情感是真实而又热烈的。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如此,没有任何人有权力或资格告诉我们“不,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任何人对你冷嘲热讽,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萍水相逢的那份欣喜和激动。

不过我必须要告诉你一件事:你对情感关系的理解还需要更全面一些。它是由情感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情感,指的就是爱情,相互爱慕和吸引的感受,激情澎湃的心动和心跳,没有了情感,两个人的关系就不会是情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关系,指的是两个人相处的模式、方式。我们和同学、朋友、同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关系持续很久,成了老相识,有的关系则没法持续,被埋没在时间和记忆里。

关系是否持久由什么决定呢?这个因人而异,很难界定。但是有一些因素却会让关系无法长久。

比如,两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一个有洁癖,一个邋遢;一个爱运动,一个很宅。遇到矛盾冲突时的反应不同:一个激动,一个沉默;一个想沟通,一个想安静。或者,生活态度和事业预期不同:一个想过小日子,一个想奋斗;一个刚入职场,一个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还有,两个人表达亲密和情欲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一个很开放,一个很保守;一个需要高浓度亲密感浸泡,一个需要自由的个人空间。

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维度,确信两个人的关系中不会有太多不利因素时,才能比较有信心地认为两人的关系是可持续的。有了投入的情感,又有了可持续的关系,才能真正幸福甜蜜。

你现在所处的状态,是有了感情,但还没有关系。因为距离的阻隔,还不足以看出这种关系是否可持续。你对他的了解,多半又因为你们所聊的话题,而仅限于一些特定的内容。

你是否了解他的家庭、生活、为人处世和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身边的人和事?有不少事情,是需要两个人见面、接触,通过一定的时间和事件,才能考量出关系匹配的程度。

所以,如果你立刻就决定去他那边生活,对你来说是有风险的。不要着急做决定,而是尽量创造机会,多花一些时间见面、接触,那么你对他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也就可以确定这段关系是否值得投入。

再耐心一点,给彼此多一些时间,别担心爱情的感觉会消散,因为会被时间带走的,注定都是没有结局的情感。爱情始于不完美

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个女孩,和男朋友相处时遇到了麻烦。女孩的父母不善于表达情感,习惯以批评的口吻来表达关心,所以女孩在恋爱中也不善于对男友表达亲密和爱意。这让男方感到困扰,并对女孩产生了很多不信任。两个人分分合合多次,但又相互眷恋,在情感不断被消磨之后,女孩决定求助于我,希望打破这个循环。

通过和她的对话,我发现他们都是敏感且不善于表达的人,同时又对情感抱有很高的期望。两人希望彼此足够信任、理解、接纳,但是沟通中的障碍却不断地让彼此失望,觉得两人的关系可能永远不会有期待中那么好。永远都不会吗?我不这么认为。忘掉完美

当你看到“完美的爱情”时,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甜蜜、幸福、真心相爱、理解尊重……如果有着这样的想象,你的感情未必会顺利,因为你会失望。完美的爱情不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就好比一部电影的优劣,不能用其中某一帧画面来评判一样。

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我们会有很多弱点,会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懂得表达情感,不知道包容和接纳所爱的人。

这也就意味着:完美的爱情,很多时候始于不完美。相爱的过程,则是一种共同走向更好的尝试。

站在利己的角度,我们或许都会期待一个能无条件为自己付出、不计回报的伴侣。可是这样的关系并不可靠,即使真的存在这样的伴侣,这种被纵容和宠溺的感情也会阻碍两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不完美的你面对一个完美的伴侣,反而会对关系缺乏掌控感和安全感。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并不能免除我们必须面对的困难,却能在你受挫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与支持。拥有这样的爱,人们往往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一切问题,从而让自己趋于完美。好的感情,就是在这种相互支持和鼓励之下不断成长的。怎样建设理想的爱情?

首先,两个人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我们之间会有矛盾冲突,但那不一定意味着我们不适合彼此。在选择分手或逃避之前,我们必须看看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各自的自我提升来化解。

其次,学会不再逃避矛盾冲突。冲突是两个人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信号。用自欺欺人的态度去敷衍和忽略关系中的矛盾,就是忽略成长的信号。有些朋友特别害怕产生矛盾冲突,所以会极力去取悦迎合对方,可是这样的方式既让各自错过客观认识自己的机会,又让关系走向相安无事的假象。

再次,学会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探讨关于个人成长的事情。矛盾发生后如果没有后续的探讨沟通,蕴含的成长机遇就会错失。我相信很多恋爱中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矛盾过后,反而会变得更亲密。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当你们开始修复关系的时候,会去探讨两个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问题。这样的探讨,就是关系高速成长的机会,也会给双方带来信任感和亲密感。

最后,所有的言行都应该是为了让彼此变得更好。相处中难免有些分歧和冲突,但只要记得你们是相爱的,是希望彼此都变得更好的,你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建设更好的关系,那么你们将有能力越过任何障碍。当你犹豫要不要说某些话、做某些事时,想想看这些言行会不会让关系变得更好。

我们无法真的达到完美,但只要双方都在不断变得更好,便是最真实的完美关系。沉溺于被爱是失恋的开始

一个人对你好,你心动了,于是就会开始一段恋爱?找个对你好的人,就会永远幸福?不要让自己在感情里过得太舒服,因为沉溺于被爱就是失恋的开始。

最近一个女孩来找我咨询,说她出去参加一个户外旅行团时认识了一个男生,并且喜欢上了他,可是返程后不知道怎么和他继续下去,因为男生好像对她没有特别喜欢的感觉。

我问女孩,你喜欢他什么呀?她说男孩全程都默默照顾同行的女旅友们,后来和她搭上话之后对她也很好,还帮她在当地挑选了好多纪念品和礼品,最后还帮她把东西扛回去。整个过程她都觉得男孩细心体贴,所以她动心了。

可是女孩说回到家乡后,想邀请他一起去参加其他的活动,他的反应却很冷淡。女孩因此感到很困惑,想知道为什么前后的差距这么大。于是我问女孩:他一路上照顾你,让你觉得他很贴心,那么他让你心动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反过来说,你为他做了什么呢?你的哪些举动让他心动呢?

女孩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连连承认自己疏忽了这个问题,回想起来确实只顾着享受美好,并没有注意自己的表现,甚至没有看到对方的反应,进而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适应即盲目

这段对话让我感慨颇深,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在被别人照顾和关爱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却忘记了回应对方;在享受美好的时候,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人与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付出是因为在乎和爱,虽然不苛求回报,但是长久单方面付出的一方,难免会动摇。

研究发现,中百万彩票的人,前后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并不大,包办婚姻的幸福指数也不见得比自由恋爱低。这是因为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进入什么场景,都会慢慢找到平衡点。

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我们生存,可是在感情中,尤其是当你作为被爱的一方时,更应该时时为自己敲敲警钟。当我们沉溺于被爱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习以为常,忘记他人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我们会慢慢忘了去关注爱我们的人,忘了给他们同样的回应。

一个持续付出但得不到回应的伴侣多半会离开你。有些恋情为什么一方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却突然提出分手,往往就是因为被爱的一方太舒服了,忘乎所以了。付出的一方最终会因为失望而选择头也不回地离开。摆脱沉溺

我真心希望每一个恋爱中的人,都不要只顾着享受对方带给你的感动和温暖,要多想想自己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在你感到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候,记得问问自己:他是否和我一样幸福?

永远不要认为一个人爱你是理所当然的。大多数努力去爱别人的人,都同样渴望被爱,因为他们相信“当这个世界不够爱你的时候,狠狠地爱回去”这个道理。所以千万别辜负了这些人的努力。

文章开头故事中的女孩问我:“那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我建议她这样去和男孩说:“你对大家都很好,但我在想你是不是也挺孤独的,每一个因你喜笑颜开的人都忽略了,其实你也需要被关怀。”一个乐于付出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回报。站在他的角度,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的心意,也感激他的爱,或许就是对爱人特别暖心的回应了。

要长久地被爱,请一定记住正确的回应方式:看到他人为你付出的努力,准确地描述别人为你所做的事情,描述你接受时的感受,然后真诚地感谢对方的心意。面包和爱情

我有两位朋友,A小姐是某奢侈品公司的高管,收入丰厚,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不过她单身已久,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B小姐是位银行职员,去年和情投意合的男友结了婚,两个人都做着很普通的工作,夫妻二人目前正在为假期的欧洲游努力攒钱。

A和B哪一位更快乐?有人肯定会说,物质不重要,情感上的幸福美满才是关键。也有人会说,物质条件不好,再美满的爱情也会被消磨殆尽。重感情还是重物质,这是当今很多单身者纠结的问题。

A和B其实都很快乐,但似乎这又是矛盾的,明明一个有钱没爱,一个有爱没钱,那快乐到底是什么呢?要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类的一个认知特性说起。“我们在体味人生时,用了两种自我:一种是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这种自我活在当下,洞察此刻的人生。另一种则是记忆自我(remembering self),它负责记录生活,抒写生活故事。”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TED演讲中的一番话。他告诉我们,人们对这两个自我的混淆,导致了我们对快乐的理解含糊不清。其实这是一个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的问题。

认为过程重要的人,更偏重于体验自我,关注每时每刻的感受和情绪是否令人愉悦,无论结果好坏。看重结果的人则更倾向于依赖记忆自我,因为结果极大地决定了我们对于自己快乐程度的整体评估结果。

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问题:你过得快乐吗?你对生活满意吗?曾有心理学家将自我分为记忆自我(The remenkering Self)和经验自我(The experiencing Self),二者对于快乐程度的感觉和评价不尽相同。比如我们的朋友A小姐,日子过得很滋润,她的体验自我时刻都在获得享受,可是她的记忆自我会时刻抗议感情上的残缺是不可接受的。而B小姐和她先生的日子可能过得比较节俭,没有那么多享乐,但是综合来看,她(以及她的家人朋友)会觉得生活稳定,夫妻感情也好,钱虽然少一点,但是想要的都有了,应该满足了。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没有绝对的轻重之分。很多人喜欢二选一寻找最佳答案,因此才会面临过程或结果、感情或物质这样难以取舍的问题。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对应的是情绪上的快乐和认知上的满意。选择面包或者爱情,其实就是要选择快乐和满意。显然,没有人愿意过完全不快乐的生活,也没有人愿意对自己的生活彻底不满意。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面包和爱情的问题亦是如此。

孰轻孰重,比较实际的答案是: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同时不要失去补偿或者提升另一方面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很爱你同时能够支持你事业发展的女孩,或者一个很爱你同时上升潜力很大的男孩,永远是最抢手的。

你可以为了情感快乐牺牲一点生活满意度,反过来也一样,总之你需要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些快乐的体验和情绪,同时又能对自己的感情和生活有不错的评价。第3章亲密只给最认真的人感情中矛盾的真相

H小姐和M先生谈恋爱一年有余,他们一起来见我的时候,告诉我他们之间已经无法有效沟通。我们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共同梳理了当前的问题,我发现他们之间所有的冲突,似乎都有一个固定的规律。

每当两人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H小姐就会心情不好,而M先生则会很努力地寻找解决方案。可是他这么做反倒会让H小姐反感,进而变得非常焦躁,然后M先生就会陷入沉默和回避的状态,这让H小姐更加暴躁,于是两人的关系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缓解。

交往初期,这样的情况偶尔发生,两人也有足够的意愿和热情来修复这段关系,可是随着相处时间越久,矛盾不断积累,修复周期不断变长,两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差。在耗尽了最初的甜蜜之后,彼此都感到失望甚至绝望。

H小姐和M先生的情形,在我的情感咨询工作中很常见。很多人并不能足够理解自己的伴侣,所以容易怀疑对方言行举止的变化,是不够爱自己的表现。比如在这个案例中,H小姐反复指责M先生热恋期过后的表现大不如前,而每当听到这样的指责,M先生就会失落地垂下头,说自己总是被误解,非常难过。

越沟通越无效,在不断的失望和挫败感之后,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越积越多。移情

感情中这些无论怎么沟通也无法被理解的情绪、感受或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理性沟通无法处理的问题,多半是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有关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H小姐和M先生的状况——移情(Transference)。听上去很专业,但其实很容易理解。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会建立起亲密的咨询关系。来访者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看似莫名的情感,比如毫无必要的取悦、迎合,没有根据的猜疑、防御,或者难以控制的敌对情绪。这些情绪并非由咨询师的言行所致,而是来访者将童年家庭关系中被压抑的感受投射在了咨询师身上。

移情同样也会发生在伴侣关系中。童年留下的许多未经处理的情绪,会被当前关系中似曾相识的场景、关系状态,甚至是伴侣的外在表现所触发。移情在亲密关系中很常见,但是通过移情投射出的情绪如果是负面和病态的,那么亲密关系就会受到伤害。感情中的移情

H小姐为什么会感觉到不被重视?因为她认为M先生寻找解决方案的行为,是把问题变成一个非情感的、纯理性的问题,是在拒绝回应她的情感。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她对这种行为的厌恶,始于小时候父亲在情感上对她的疏远。每当H小姐希望亲近父亲的时候,父亲都会表达“有问题吗?没问题别来烦我”的意思。

与此同时,M先生专注于理性解决问题的行为,以及面对H小姐暴躁情绪时的沉默和回避心态,其实是因为M先生的父母关系紧张,自己一直不受重视,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从小就在家中扮演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但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对于父母的争吵,他往往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所以习惯了以沉默来应对他无法解决的问题。

H小姐的焦躁情绪,并不是因为做作或者脾气暴躁,而是因为她在当下的关系中感受到了似曾相识的挫败和怨恨,她的表现更像是在抗议曾经的经历。而M先生的理性和回避,并不是不爱她,只是这种方式不为H小姐所理解和接受,而他对冲突的恐惧又让H小姐进一步感到自己被忽视。移情的启示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明白在和伴侣的相处中,对方的态度和反应并不都是针对你的。有很多人内心隐藏着原生家庭创伤引发的情绪,这些情绪往往很负面,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并不会轻易流露出来。而亲密关系中双方的情感距离足够近,被压抑的感受才可能得以释放。所以感情中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你们的沟通方式引起的,也可能是对方对你产生了移情心理。

要拥有高质量、低冲突的关系,一方面当然是注重沟通,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升自我认知,化解潜意识中压抑的不良情绪。你可以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心理咨询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了解内心深处那些阴暗的角落,从而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移情心理。拥有了这样的认知,你才能够意识到冲突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还是被触发的不良情绪。

两人之间的沟通,不只是一个把事情分出对错的过程。如果矛盾是由双方移情心理所引起,那么仅仅纠结于对错,是无法解决问题的。H小姐和M先生,常常会花很多时间来争辩M先生的解决方案到底好不好,可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两个人的情绪反应,是曾经糟糕的亲密体验在彼此身上的相互映射。理想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若能够联系各自的成长经历来看待彼此,分清楚矛盾来自客观冲突还是移情作用,甚至能够共同探讨和处理移情心理,将会获得深度的理解与接纳。你是焦虑型依恋人格吗?

从情绪取向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EFT)的角度来看,焦虑型依恋是指用焦虑掩饰对被抛弃的恐惧。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因为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方式不及时、不持续或者时好时坏,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被抛弃的恐惧当中。这种恐惧被称为原生情绪。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原生情绪的困扰,便可能产生出所谓的次生情绪来进行自我保护。有的人会愤怒地抗拒他人,有的人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向父母发出既依赖又抗拒的信号,以此来获得对方的持续关注。还有的人会展现冷漠无情的一面,让对方感到“我不需要你”,以此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的主要情绪为愤怒和焦虑时,可以被归为焦虑—抗拒(anxious–resistant)型,而当一个人更多表现出疏离和冷漠时,则可以被归类为焦虑—逃避(anxious–avoidant)型。虽然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两种类型的人,内在的情绪都是对被抛弃的恐惧,只是反应不同。尤其是逃避型的人,很容易让人以为她真的冷漠,但其疏离行为只是对内在痛苦的掩饰。

焦虑型的人成年后在与伴侣相处时,也常常会展现愤怒、焦虑或者疏离的次生情绪。比如焦虑—抗拒型的人,会要求爱人迅速回复电话短信,每天报告行踪,禁止其和其他异性来往,等等。

一旦达不到这些期望,这种类型的人就会展现出巨大的愤怒和焦虑情绪。抗拒型的人,会依赖这种反应来获取对方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从而安抚自己的不安。而逃避型的人,在面对类似场景时,则更多展现出疏离的倾向,采取回避、忽视、冷战等方式,来掩饰自己对关系破裂的恐惧。焦虑型依恋的影响

焦虑型依恋对于成年人亲密关系的影响在于,这种次生情绪(愤怒/焦虑、疏离/冷漠)的本意是表达内心原生情绪——希望被照顾的诉求,但是站在伴侣的角度,他却会被对方外露的次生情绪所干扰,从而产生误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