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发展模式之佛山样本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1:16:37

点击下载

作者:吴彩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开放发展模式之佛山样本研究

中国开放发展模式之佛山样本研究试读:

第一章 开放发展相关理论及选择佛山样本的缘由

一、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不是省会城市,不是特区城市,也不是国家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城市;既没有山西般的丰富资源,也没有深圳般的特区优势,也不具备北京和上海般的直辖市垂直权利体系。总的来说,佛山在中国这么多的城市当中,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级市。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级市”,却书写了不平凡的四十年,创造了不平凡的经济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40年的发展,佛山已跻身为高收入地区行列。2015年工业总产值接近2万亿元,排名全国第6位,位列广东第2位。人均GDP接近17500美元,高于北京和上海,超过世界银行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一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在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中,佛山经济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佛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是什么?佛山的开放历程如何?开放在佛山经济快速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有哪些?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的经济发展和开放历程作一个总结和梳理,对上述疑问作出回答,揭示佛山的开放模式,并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向。另一方面,随着佛山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性的内在矛盾不断积聚,资源、环境、创新的瓶颈约束日益彰显,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高企,企业市场利润空间不断趋小,原有的以低廉要素价格为支撑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这要求佛山必须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通过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佛山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因素;也能从理论上获知佛山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所具备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对我国其他普通城市的开放路径和进程将有着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二)选题的价值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书从开放发展的视角研究佛山发展之谜,对佛山开放模式进行研究,创新更加符合佛山实际的经济开放发展模式,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在理论上,能够丰富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内容,进一步促进中国县域的开放战略转型发展。在实践中,系统总结佛山经济开放发展经验,归纳总结并创新提升佛山开放发展模式,既能进一步推进佛山的开放步伐,又可以为其他城市经济开放发展提供借鉴。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开放开放与封闭相对立,指解除限制的状态或者态度,如常见的开放模式、开放政策等。开放大多数时候是政府当局人为的,但是有时候也源于当地的文化和技术传统等。通常来说,一方面开放会带来更多的互动、交流和交换,从而促进技术、产品和信息的交流,但另一方面来说,同时也暗藏较量、争夺和战争;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封闭一段时间重新开放,之后由于外在或内在环境的变化又重新封闭。而在经济学的领域里,开放更多指的就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张。当然开放领域不仅仅指产品本身,还应该包括其他的生产要素的开放,包括技术、信息、人力、智力等。通常开放的加深会引起市场的扩大,因此很多时候开放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市场。交易活动会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发生,通常微观的交易活动不叫开放,而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开放才叫开放。开放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开放的广度一个是开放的深度。开放的广度一般指交易的所涉及的领域的宽窄,而开放的深度一般是指交易所能达到的水平,后者通常与交易的成本有关,降低交易成本,对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大有裨益。(二)开放的内容开放对国家层面或区域层面来说,都包含有经济开放、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本书所指的开放主要是指经济方面的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名称比较多,有时叫“国外贸易”有时叫“进出口贸易”,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是经济开放的重要内容,几乎在人类有历史记载时就有贸易,贸易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对外贸易分为进口和出口两部分,进口就是从别国(地区)输入商品、技术或劳务;而出口恰恰是相反的过程。对外贸易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技术贸易。常见的是后面三种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也叫“三来贸易”是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这种贸易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被好多城市所采用,尤其是当年的珠三角城市;补偿贸易指的是进口国以免费的方式从国外或地区外进口机器设备和技术,然后利用这些设备和技术从事生产,最后用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原来一穷二白的国家或地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种对外贸易方式在各地广为所用,以至于与“三来贸易”一起被称呼为“三来一补”。珠三角地区就是依靠“三来一补”起步并发家致富的。还有一种常见的对外贸易方式是技术贸易,指的是技术转让和技术引进。自给自足不是很好吗?非得推行对外贸易是为何呢?那么对外贸易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对外贸易主要是让各国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在节约社会劳动的同时还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国的优势资源,此外,也能保证社会再生产更加顺利,并加速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具体来说,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能在全球范围内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很好地避免余缺大面积大范围存在。发展对外贸易的第二好处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们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经济效益凸显。发展对外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世界范围的先进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效益进行传播,增加人们的福祉。发展对外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能促进后进国家和地区不断更新技术,实现追赶,如此一来又促进全世界的技术水平继续往前发展。上面我们知道了对外贸易的好处,那么对于一国或一地区来说,对外贸易的目的依然是自私的,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来达到发展本国经济或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当然有时候,对外贸易也是有些国家用来达到某些政治和军事目的的手段。2.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通过各种招数吸引国外的资金,也包括吸引国外的技术、设备、专利等,以此弥补国内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困难。为什么会出现利用外资的情况呢,通常情况是一国或一地区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很难凑齐所有的资金、技术或资源,因此几乎所有的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本国发展。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第二种是借用国外贷款。其中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又可以分为五种方式:引进外商独资企业、举办合营企业、合作经营项目、合作开发自然资源和补偿贸易。而借用国外贷款也可以分为五种方式: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民间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或股票。无论采用哪一种利用外资的方式,只要做到合理地、有效地、适度地利用外资,那么通常可以发挥以下作用:第一是填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二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经验等,促进国内科技人才增加,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三个是通过利用外资,把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追赶上去;第四个是促进产品出口的就地升级;第五个是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3.对外投资对外投资也叫海外投资或者境外投资,是相对于对内投资而言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外汇或者成果攻下国外市场而进行的投资。过去,对外投资并不被很多国家看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投资或者企业走出去也越来越多地被鼓励。对外投资的分类很多,如果按照企业拥有的权益不同,可以划分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如果按投资方式不同来分类则可以分为实物投资与证券投资;如果按投出资金的回收期限则可以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对外投资的目的一般有四种:第一是资金调度或者提高资金效益的需要;第二种是企业扩张需要,把基地、企业等建在国外;第三种是满足其他的特定的用途需要;最后一种就是企业到了特定的发展阶段,因内在或外在环境改变而需要战略转型所需要。过去我国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各方面的条件和环境还不成熟,所以对外投资的份额相对比较小,而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我国发布“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速度大增,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7.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对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43.6亿美元。我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意义,那么对外投资的意义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能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提高资金的效益;第二个是寻找更便宜的生产要素资料,以便更好地降低国内生产的成本;第三个是开辟新市场和扩大市场规模;第四个是便于在东道国获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第五个是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对外控股投资也能实现企业扩张的目的;第六个是通过对外投资,能获取东道国的一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三)开放的层次1.对内开放开放的层次分为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多指对外开放,但在广泛上说也包括对内开放,而其中对内开放包括区内开放和区际开放。早在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的理论时就提到对内开放,指的是一个地区对国内市场的开放,认为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更应该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有以下困难急需对内开放:首先能减少地区贸易壁垒,降低地区贸易成本,许多人觉得在国内做生意比在国外更难,主要原因是国内做生意的成本更高,无数的运输成本和沟通成本居高不下,国外相对标准化,除了路途成本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第二点是开放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另一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意愿较低。第三点是开放户籍管理制度,让在城市中工作的上班一族增强归属感,能享受工作地的社会待遇。通常开放的顺序是先区内开放然后区际开放,区内开放指的是市场的一体化,整个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和达到最有效配置。区际开放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交易的便利程度,主要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的可通达性。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指对一国对国外采取积极主动的扩大交往的措施,通常放开或取消一些限制性条款,是发展对外开放型经济的一个过程。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把一国从相对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有那些呢?第一个是重要形式,指的是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这种形式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发挥本国或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或劳动力优势),以此来实现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或引导投资流向相应领域。第二个是基本形式,指的是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第三个是特殊形式,指的是兴办经济特区,以此来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试点开始,在成功的情况下扩大到其他城市和地区,可以说,没有特区的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开着,并且会越开越大。2013年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倡我国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坚持两者并重,实现完全开放新格局,这就要求在实行对外开放时,既要开放我们自己的市场,也要拓展国外市场,做到有进有出,进出结合,才算是真正的开放。过去,我国以引进来为主,走出去很少,未来应该花更大力气走出去,这不仅是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是我国发展到现在的经济水平的要求。3.中国对外开放历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按照四个步骤逐步推进的: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基于广东和福建港澳台和侨胞较多的事实,国家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就把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列为经济特区,1983年把海南岛也加入特区的行列。让特殊成为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通过窗口的示范作用,实现了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勇敢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的时候,中国从北到南共有14个大中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被宣布成为开放城市,到了1990年又增添上海浦东作为开放区域。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主要就是人人所熟知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这一布局较大范围检验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拓宽,逐步伸展到沿江、内陆、沿边城市。到了1993年,我国的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由经济特区开始,到沿海城市,再到沿海开放区,继续到沿江和内陆城市,最后到沿边开放城市。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历程主要如下:第一,培育市场经济因素阶段(1978年~1990年)这个阶段主要通过放权、让利、减税等手段来培育市场经济要素。具体地说主要是通过珠三角的“三来一补”方式让我们国家的丰富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尽管三来一补相对低端和简单,但我国正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培养市场经济要素。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特点是:第一是投资准入制度初步建立,颁布了相应的主要的法律法规有1979年7月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3年9月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1986年1月和4月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修订和《外资企业法》、1988年4月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90年10月《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个是区域推进政策。第三个是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的试行阶段,颁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1979年8月的《15项经济改革措施》、1984年5月的《关于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举办非贸易型合资经营企业审批权限和原则的通知》、1985年2月《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型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试行)》、1989年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1年~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阶段,特别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而拉开序幕的。体现在对外经济方面,出口的产品种类从一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过渡到一些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当然也已经开始初现有一点点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尝到了对外贸易的好处,并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特点是:第一是投资准入制度的完善阶段,颁布了相应的主要的法律法规有1995年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企业的若干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审批办法》《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第二是区域推进政策。第三是境外投资管理基本制度形成阶段,颁布了相应的主要的法律法规有1991年的《国务院批转国际纪委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的通知》、1992年的《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1994年的《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1999年《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第三,体制与国际同行的规则接轨阶段(2001年~201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也预示着我国的体制要与国际接轨了。从2001加入WTO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增长时期,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资,还是对外投资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特点是:通过此前的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这个阶段的投资准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服务领域逐步开放,形成了服务贸易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区域推进政策最大特点是西部大开发与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第三个是境外投资管理的进一步推进。第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阶段(2011年至今)这个阶段,主要是以2013年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发展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成立,再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我国将构建全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主要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的对外经贸整理当中,并通过“一带一路”改变过去作为外围国家的状态,转变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输入为主,充分展示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又提升了一大截。这一时期的开放政策特点是:第一个是投资准入制度大改革,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前面几个阶段都是以“外资三法”为主要的依据,实行“逐案审批”的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两张负面清单:一张是四个区域(具体是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四个自贸区)已经开始实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一张是2015年的部分地区试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第二个是服务业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第三个是自贸区试验,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第四个是“一带一路”的提出,这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历史性创举。“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65个,其中西亚18个、中东欧16个、东亚11个、南亚8个、独联体7个、中亚5个,具体的国家和地区如表1-1所示。表1-1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或地区(四)开放模式开放模式不过是对一国为实行对外开放而采取的总体制度安排与相关政策措施的一个简要概括,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开放政策的总体特征。一国选择的对外开放模式是按照既定历史条件而选择的,通常在特定时期对该国是最优的方式,一般都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也就是说,各国选择的开放模式是在一系列制约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对外开放模式实际就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对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格局,而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总是在变化,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选择的开放模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咋听觉得不太科学,但实践证明了该模式在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显著提升方面作用非常显著,可以说没有“摸着石头过河”,就没有我国今天的经济。但是,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就一直是对的,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些思路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了,必须通过改变模式,从而继续更好地走下去。实行对外开放之初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模式相当强烈。应该说,外向型战略是符合当时的要素制约的。通过外向型经济发展,能较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并通过静态比较优势,从而大力出口。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利用外资来减低资金的压力,也积极地利用其中的技术,从国际分工的最低端开始,一直发展逐渐向高端迈进。我国人多地少,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大,但基本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8年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领导下,我国实施了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经过了三次主要开放模式的发展,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那么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具体采用了什么开放模式呢?1.对外开放模式的起步在1978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明显:第一个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的资源要素的配置严重扭曲,市场发育非常缓慢,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都非常低下,急需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第二是我国既没有储蓄也没有外汇;国家层面就考虑如何才能有储蓄和外汇?无疑开放是最好的路径,一方面通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国把原材料、资源、初级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契机,以廉价的丰富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由于中国的基础非常薄弱,2000年以前中国都基本处于追赶的状态,因此对外开放的目标就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来实现GDP增加、扩大就业与增加人们收入,毫不动摇地争取实现经济的起飞与赶超。出于规避系统风险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的考虑,中国采取了试点模式,先从经济特区开始,然后逐步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开放载体,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加工贸易、代工制造、利用外资为主导的企业比比皆是。此外在政策倾斜上,在对待特殊区域和外资企业上采取的是超国民待遇的低税率、“两免三减”税收征收优惠、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此来吸引外资,这一状态和做法一直持续到2001我国加入WTO,激励和优惠政策才真的一视同仁。起步阶段的对外开放模式,效果立竿见影,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赶超初步实现,特别明显的就是沿海地区;加入WTO以后,我国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不容忽视。2.对外开放模式的调整对外开放模式起步发展了二十年之际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加工贸易、代工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遭到了重大打击,对外开放模式必须转型升级。那么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我国什么挑战呢?第一个表现就是国际竞争方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一国生产、全球销售模式已经转变为国际生产、全球销售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狠狠地打了中国的耳光,对中国的各种开放政策尤其是“奖出限入”和各种干预政策给予重挫,并且对中国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二就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制造更加突出个性化、智能化和定制化,而这恰恰是中国相对薄弱的地方,中国必须改变原有的对外开放模式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第三个就是发达国家和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攻,与发达国家在研发、品牌、质量、技术等新优势的竞争方面及不上发达国家,而又面临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型”或“转移”或争夺的态势,中国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必须通过修炼内功来跳出尴尬局面。第四,国内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过去的小改小闹,基本已经完成,改起来也没有伤筋动骨,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开始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涉及的是国内的体制改革的问题,牵涉到产业政策、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本身的一些制度问题,为此需要伤筋动骨和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因此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力量。第五,我国加入WTO和融入多边贸易体系,应该说是我国开放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能通过倒逼机制推动国内利益集团、垄断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比较明确地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但是,加入WTO和融入多边贸易体系对于一个经济水平还不是十分强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自身的经济体制急需调整以便适应新形势也着实不容易。概括地说,对外开放模式初期的单纯追求GDP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发展情况,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来改变对外开放模式,要从过去的重视引进和出口,转变为引进和出口、进口和走出去并重的新模式。尤其鼓励进口和走出去,积极扩大对外投资,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参股、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获取境外先进技术、商业诀窍、销售渠道、稀缺资源等高级要素,由此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也要求构建新体制,改变过去的差别对待和特殊政策的局面,重点与优先开放的领域是:让贸易投资更便利化、政府审批与监管更放松、金融开放度更大、高级要素流动更自由、通行惯例与国际接轨等。这些领域我国也从试点开始,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然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主要措施,最后倒逼体制机制的完成。3.开放发展的新内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发展新理念,内涵比以往的对外开放更为丰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性,我国当前的对外开放内涵与此前的大为不同,将从过去的经济全球化的配角转变为主角,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话语权也不断提升,由此,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并加以实施,因此开放发展的内涵也相应地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诉求、重点、抓手、政策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开放发展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互利共赢、进出口平衡、内外需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基调是进一步打开大门,“门外”与“门内”齐齐下功夫。一方面,在门外要大力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目前的对外开放与此前的最大不同是,我国已经变成了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角,走出去战略提得及时,一带一路的建设也能很好地帮助我国进行角色的转换,并极大地拓展中国的贸易空间。另一方面,在门内要练好内功,从质量、品牌、技术、服务等环节入手提升企业的内力,此外还从设立自贸试验区来修炼,从打造制度高地和优化营商环境着手,以便形成新的贸易竞争力。4.开放发展的新战略过去,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战略,具体表现在执行出口退税,进口关税,有时甚至直接不让进口。在利用外资方面,采用的是鼓励引进外资和限制资本外流,表现在对外资实行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而对资本对外投资严格控制。在外汇体制管理上执行严格的外汇体制,严格控制外汇的流动,从不放开对外兑换,牢牢控制外汇价格,经常不断地把人民币贬值。这样的开放发展战略,让我国快速地形成了贸易顺差并使外资大量流入,并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这恰恰说明了,这种战略的选择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在环境的变化,我国需要重新制定新的开放发展战略。首先,必须认清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在哪里?第一是外贸依存度过高;第二是外汇储备太多,导致机会成本巨大,国内流动性过剩;第三是国际收支失衡严重,外汇只进不出导致外汇占款性货币数量巨大;第四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太大,而对外直接投资太少,为国际收支带来很大隐患。那么未来的对外发展战略的着力点该在哪里呢?第一是完善新布局;第二是形成新的体制;第三是打造新的格局,第四是深化新的合作;第五是参与新的治理。(五)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指的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模式,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土地、人力、设备、技术、信息等与商品和服务一样,可以自由地或相对自由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此来实现全球资源的自由配置和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率。主要强调的是把一国置身于世界的怀抱中,与全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由地充分地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以便把本国的比较优势尽情地发挥出来。在当前的世界环境中,各国都不能闭关自守了,选择开放型经济战略已为各国所采用。那么,什么是开放经济新体制呢?又如何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呢?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在环境的变化,中国当前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开始呈现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问题,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和环境,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开放型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的时候引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并指示从10方面(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支持保障机制建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如何构建新的开放经济新体制呢?主要举措有:第一,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改变过去单纯的为吸引外资而吸引外资,重要的是吸收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重点放宽服务领域,推进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撤销建筑设计、养老、幼教、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第二,优化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改变过去审批环节多,政策稳定性不足的缺点,逐步借鉴国际先进的外资管理方式(具体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国内外企业营造一种一视同仁的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三,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自贸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当前,中国自贸区已经签署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但总体水平和规模还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第四,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在对外投资方面,努力从过去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但观察走出去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难发现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在投资审批、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障碍较多。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首先得加大力度优化外资投资管理体制,并放宽外资境外投资的各种限制和刁难。第五,加快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突破不靠海、不近沿边,开放口岸较少、物流费用较高、区域转关难等诸多制约因素,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下功夫,创新内陆地区贸易模式,做好承接沿海开放城市产业转移的准备,并且尽快构建物流大通道,打造从海陆空多种方式互相补充的物流网络,推动沿海、沿边、内陆全域范围的通力合作,降低通过成本。第六,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我国陆路边境总长2.28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他们人口多,能源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迫切需要与我国开展经贸合作。为此,我国要创新沿边开放政策,加快沿边开放步伐,通过创新开放政策,促进边境城市与国外人员的来往,建立更为务实的工作机制。(六)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指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方式,常常也被称为“出口主导型经济”,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以此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通过出口,带来外汇收入,然后利用外汇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的一种,主要特征是向外拓展。外向型经济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由此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从理论上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本身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实施这种战略的国家应当是贸易小国,因为对于贸易小国而言,扩大出口能较快拉动经济增长;此外,贸易小国的市场影响力小,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明显,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种外向型经济便不适合了;就像我国,一开始是贸易小国,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贸易小国了,因此开放模式必须重新塑造。与外向型经济相对的是内向型经济,其主要目的是以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为依据,给国内的民族工业以保护,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从而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出口上;第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换取国际市场;第三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第四是依赖国际市场,收益相对较大,但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外向型经济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是以国际需求为依据,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第三点在对外贸体制的管理上主要采用的是经济手段;第四点是具备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组织结构体系。

三、主要内容

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首先对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做一个交代,然后理清和分析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接着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模式做一个梳理。2.对佛山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做一详细的梳理,分别对其40年来发展进程、布局与推进措施、开拓与转变以及未来的发展机遇与前景进行分析,摸清佛山开放发展的脉络。3.对佛山改革开放40年来的开放进程做出判断。这部分主要在开放的初始条件、推动力量、演进路径、开放的成效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佛山的开放历程。探索佛山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模式提出的依据及其逻辑机理,同时提炼出佛山内源主导型开放模式的基本特征。4.探讨佛山选择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模式内外部主要动因,讨论这些动因如何影响内源开放转型,并分析佛山内源开放转型模式的决定因素。5.从纵向上的历史进程和横向上与其他模式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佛山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模式的独特性,并探讨其理论层面的含义。对新加坡、台湾、美国、上海、深圳、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放转型的案例分析,梳理他们各自开放转型的历程、主要措施,从而提炼对佛山有益的借鉴和启示。6.佛山内源主导型开放模式对经济体本身所带来的效应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向,并提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佛山对外开放模式的战略选择。

四、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就是研究与判断不同事物或不同人之间的相似程度或相异性程度的方法。通常是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或相异的事物或人物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其异同,并找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过程。本书的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各年统计数据的比较,对佛山开放模式纵向上的历史进程和横向上与国内外兄弟城市、国家、地区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佛山开放模式的特征及必然性。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是对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社会科学专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判断事物的属性,以便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通常我们所涉及的分类就属于定性分析,本书中好多处用到。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进行说话,通过数据加以运算,很多时候通过一些数学模型来加以测算和估计,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本书中定性和定量分析都大量采用了,并结合使用。具体体现在利用的大部分数据是根据广东省和佛山市公开发行的“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上面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同时也少量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能获得更为有力的论据,而且项目将引用的数据力求新颖,力争使用最新的数据。3.归纳提炼法归纳法也叫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指从个别前提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主要包括有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穆勒五法、逆推理方法和数学归纳法等。本书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利用归纳法去提炼佛山内源主导型开放模式的基本特征。4.实证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事例、经验、数据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实证分析通常会用到一系列的分析工具,比如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经济模型等。而本书是用对基础数据运用相关分析等方法来阐述文章中指标的关系,为结论做出证明。

五、研究思路

本书以县域经济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战略政策理论等为指导,首先对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做一个交代,然后理清和分析一些基本概念,接着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模式做一个梳理。然后对佛山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做一详细的梳理,分别对其40年来发展进程、战略、布局、实践创新、推进措施、开拓与转变以及未来的发展机遇与前景进行分析,摸清佛山开放发展的脉络,提炼出佛山的开放发展模式。接着通过对佛山开放的初始条件、推动力量、演进路径、开放的成效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佛山开放的历程;分析佛山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模式提出的依据及其逻辑机理,同时提炼出佛山内源主导型开放模式的基本特征;详细剖析佛山选择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模式内外部主要动因及其决定因素;对佛山内源主导的开放转型模式与其他模式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佛山开放模式的独特性,并从中提炼对佛山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最后分析佛山内源主导型开放模式对经济体本身所带来的效应;接着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典型地区和城市开放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佛山未来开放发展的方向、路径和重点进行了展望,并提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佛山对外开放模式的战略选择。

六、中国开放发展模式梳理

(一)对外开放的模式与特点1.出口导向型模式出口导向型开放发展模式主要通过生产和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的战略模式,主要的优势是开发和创新市场,属于外向型经济。通过出口导向,能为本国或本地区的优势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为其初级资源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提供渠道,能为其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增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此外,出口导向还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发挥国际间的分工合作。当然,出口导向也不是完美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是国际市场的有限性;虽然国际市场为出口导向型开放发展模式扩大了市场空间,但国际市场本身对某一产品的需求量及其购买力终究也会出现饱和。第二是需求风险;这个局限性主要源于技术进步,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的产品都在不断更替中,也会不断推出替代进口的产品,这对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地区和出口企业来说是一种需求风险。第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呈现弱化趋势;在对日本、东南亚各国实施出口导向的历史可以发现,日本出口导向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续了30年;东南亚各国出口导向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仅仅持续了10年;出口导向对经济起作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弱化之势明显。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渐凸显,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变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例,由于与香港和澳门毗邻,于是与港澳地区形成“前店后厂”模式,以出口导向型开放发展模式为主,面向国外,经济获得长足发展。2.进口替代型模式进口替代型模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采取关税、配额和外汇管制等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国内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的倾向,让国内的相关企业生产进口的产品,从而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通常进口替代的产品往往是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实施进口替代的国家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狭义的进口替代是指通过本国或本地区生产某种产品来替代需要进口的特定产品。而从广义方面看,主要指一个领域进口替代,其目的是希望能改变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或改善。进口替代的成熟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在本国或本地区建立和发展起一批最终消费品(比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旨在用本国或本地区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本国或本地区生产的消费品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了;第二阶段里,进口替代的商品变为资本密集型的商品(比如石油加工、机器制造、钢铁工业等)。经过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模型就变得成熟了。进口替代诚然有优势,但也同时有缺陷,尽管进口替代开放发展模式在短期内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终究并不能实现长期发展,为此不得不进行调整战略,转而实行出口替代。当前的先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依靠进口替代而富裕的。英国是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连美国和德国都被他抛远了,为了赶上和超过了英国,美国和德国都是采用进口替代来发展经济的国家;日本,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有些学者在研究日本经济的时候,都强调日本是靠出口导向而发迹的,但实际上日本从来就以国内市场对外不开放著称,许多学者往往忽略了日本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通常小国利用出口导向就能比较容易地带动本国的积极发展,但是大国却行不通,起码后期是行不通的。比如,中国现在是贸易大国,出口导向已经开始引致很多国际矛盾和问题,要及时转向部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或者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重的开放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主要采用进口替代性开放发展模式的国家或地区一般不能长期采用这种模式,否则会导致生产出口产品的投入,从而使出口随之减少,对长期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实施了这种模式较短的时期后就得转向出口导向型模式。3.外资主导型模式外资主导型模式指的是在开放发展过程中以外商投资经济为主,而外商投资经济是指境外投资者(包括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境内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类型,主要有三种形式:具体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资主导型开放发展模式的最直观好处就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当然也能从中学习境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扩大就业和扩大出口。此外,外资主导型模式还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各种开放发展模式都有两面性,外资主导型模式也有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削弱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规模巨大,特别是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利用外资规模位居全球前几位,到了2001年加入WTO的第二年吸收外资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利用外资的老大哥美国。总的来说,大规模有质量地利用外资,能促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比较快速地帮助我国弥补“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两大缺口,大大促进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4.市场导向型模式市场导向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主要是靠市场来配置企业的生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过程中以市场机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引进竞争机制,政府仅仅起指导和补充的作用。在我国,市场导向是相对于计划导向来说的,过去企业的生产以中央计划安排来进行的,市场导向则以得到顾客的满意为目标,并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扩大销售,获取最大利润。市场导向除了以顾客为中心,还重视竞争者,做到知己知彼,力求在顾客需求与竞争者之间求得一种平衡,立足点是把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市场导向模式的另一个典型是中国香港地区,香港政府一直奉行自由竞争,因此在微观方面实行的是完全放开,而在宏观调控上实行的也是积极不干预政策,让市场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香港政府对待所有在香港的企业都是一视同仁,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竞争的,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因为一视同仁,按市场规律办事,使香港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让一个资源匮乏的地区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实际上,当前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念和市场营销意识,特别是市场营销意识还没跟上,当前很多国内企业设置的市场部,所从事的大多是销售工作或宣传专员的工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因此,市场导向方面我国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对资源配置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尽管资源还是在市场原则下进行,但政府有形的手伸得很长很宽,以便实现某种目标。政府主导的力量之所以很大,那是因为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直接配置的资源,比如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金融资源、财政借款等;此外,政府还掌握大量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资源,还拥有制定政策的权力,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政府主导型模式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表现在:第一,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该模式也叫“主导型政府”或“强势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该模式能发挥其他经济体难以企及的权威和力量。中国在过去40年中建成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完成的,这是其他模式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我国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二,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经济发展环境。中国国土辽阔,有些地方地理位置或自然资源不甚优良,完全依靠市场去发展经济几乎不可能,而政府主导模式正是能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魔法棒。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局限有三点:第一,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会扭曲其自身的行为。第二,寻租贪腐成为必然现象。因为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府既拥有资源,也拥有权力,在各种诱惑之下必定产生特权阶层,腐败必然发生。第三,公平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由于政府主导型经济中,国有企业天然拥有垄断性,即便在竞争性行业中也能轻松胜出,这就极大地压缩了私有经济的活动空间,良好公平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典型代表有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政府主导的作用是使整个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能有序铺开,实践证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其他的开放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型模式也能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6.政府引导型模式政府引导模式与政府主导模式的最大不同是间接地对开放战略实施干预,而不是直接干预。主要的间接手段有法律、货币政策、税收、财政政策等。政府引导型模式要求政府只能以“政治人”的身份来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当中,而不能以“经济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其中;换句话说,政府引导型开放发展模式下,政府充当市场经济的后盾,或者是保护人。政府引导型模式颇受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欢迎,较为典型的有马来西亚和中国,其中马来西亚为了大力鼓励出口,实行非常可观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出口奖励政策,马来西亚早在1986年便颁布《投资奖励法》,企业可享受2-8年不等的公司税和发展税免税期,出口额占企业产值的20%以上,可获得40%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补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实施了政府引导开放发展模型,在承认并准备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给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加以引导,主要是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调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我国开放发展模式分析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了4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同时完成了从蹒跚学步的站起来,到青涩少年的富起来再到正当壮年的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78-2017年,在近40年的时间河流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其他经济体年均2.9%的增速,中国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已然发展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二消费大国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这些奇迹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而是摸索出来的有着中国自身特色的改革开放模式。各国的开放发展模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约束下做出的最优选择,相应地有其自身独特性。实际上,开放模式不过是对一国或地区在实行开放战略时所采取的制度安排的统称,当然也会包括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开放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各国的开放实践中,采取什么样的开放模式不仅仅受自身发展水平条件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还能对自己国家甚至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走势产生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开放发展模式从来就不是固定的,都是根据自身和外在的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我国的开放发展模式同样如此,也是按照自身和外在国际的经济环境变化“摸着石头过河”而探索前行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方面、各产业的发展都比较弱,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明显,出口导向性显著,能较好地运用静态比较优势和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此外还大力引进和吸收外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提升了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目前来说,我国依然在发挥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体现在参与全球分工中依然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徘徊,话语权仍然没有,可以说,还依然处于被动型开放。按照有些学者对我国开放模式的概括,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模式观点,当前还没有非常统一的结论,或者说还没有统一是哪一种模式。下面我们对我国开放发展模式做出分析:1.新重商主义的开放模式新重商主义最开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外开放政策当中,当时主要的目的是保护民族企业而执行的贸易保护政策,代表的经济学家有克鲁格曼、麦金农、萨金特等。然后在二战结束后也有部分东亚国家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经济政策,也有一定的重商主义色彩;因为这种方式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很相似,所以就被称为新重商主义。在国内提出新重商主义的学者代表是王宏淼(2008),他把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的开放模式称为新重商主义开放模式,认为主要特点是以为出口导向为导向、资本管制严格、税收与财政激励、固定汇率与强制性售汇制度。王胜伟,刘家诚(2013)、杜薇(2013)等均指出新重商主义发展模式确实在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当前新重商主义开放发展模式普遍遭到指责,认为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是对其他国家的掠夺,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确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重商主义确实到了该调整的时候。2.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初期的开放模式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放模式开始有所变化),我国的开放模式具有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初期的典型特征:在对外贸易方面以出口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进口的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在利用外资上,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措施吸引资本流入;对外投资方面发展几乎停滞。3.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开放模式很多学者都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实施以来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模式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的,一方面,致力于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出口,因为那时劳动力特别廉价,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同样以比价优势为基础,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较多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利用国外资源。4.优先发展贸易和投资的开放模式。以丁志杰(2011)为代表的相关学者群体,从对外开放中政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出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开放发展模式主要是优先发展贸易和投资,也就是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的开放模式。上述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开放模式的论述和表达,虽然界定和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其实这些模式提出的客观背景条件和政策配置的方式是一致的,都是在充分发挥我国廉价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上,都是政策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当然,这些开放发展模式都是近四十年的实践经验。但是近年来,特别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模式有所改变,由过去的以出口为主转向主动扩大进口,由过去的以引进为主转变为走出去,由过去对人民币强制管制为主到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三)我国国力提升后的机遇和挑战1.我国国力提升后的机遇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也相应地占有重要一席,由此带来的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也发生变化,从过去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互补关系转变为互相竞争关系;从过去的被发达国家忽视到被视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过去的40年是中国奋起直追的40年,在追赶过程中难免会用仰视的眼光看待发达国家,也不可避免在改革开放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