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21:03:43

点击下载

作者:黄春麟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研究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研究试读:

前言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如此憧憬未来。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憧憬已经少了许多美妙的期许,而平添了许多扰人的烦忧。气候不规律的变化引来了人类对生存威胁的恐慌,并逐渐从预言走向文娱直至峰会。而政治家所关心的议题,又不仅是全球暖化,且又杂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之中,恰如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标志一样,千丝万缕纠杂在一起包围了这个世界。于是发展这个概念被冠以可持续的定标,被普遍接收、普遍研究、普遍实践。

发展的关键在人,而职业人是发展的主力,职业人的成长要靠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世界上80%的人以职业谋生,而这些人中有80%的人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或培训。由此看出职业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性。21世纪的中国,涵盖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国策,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地位更是与日俱增,但寻求这两者之间的交集却成为了一个“灯下黑影”。所以当我的朋友,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主任的麦克林博士在2007年将国际可持续教育专家玛格丽塔博士介绍给我,并提出希望合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时,我着实感到其意义非凡。在一个较长的申报期后,我们终于在2008年开始了这项初始性的探索。参与课题的全国11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收获了初熟的果实。大家熟悉可持续发展、熟悉职业教育,但对国外专家与我共同设计的研究路径,还是有一段适应期。什么是行动研究?何为概念图?如何撰记教学日志?这些新思维、新范式的引入很快成为教师们的兴趣点,并在实践中加以具化和修正,形成了本书所呈现的实践性行动研究的成果,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验收专家的高度肯定。

我知道,参与课题的老师们的工作和成效并没有在本书中完全体现出来,因为我们确信,这个研究项目的结题只是我们深化研究的开始。但我们仍然希望把已有的认识、实践和经验呈现给读者,以分享我们的体会。同时,希望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尝试一种“绿色”的耕耘,也许它能让一路“奔蓝”的快车顾盼一下“绿色”的诉求,在未来走得更好更快。黄春麟2010年9月18日于杭州 观潮居

序言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国际日程中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自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以来,我国在探索如何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路途中进行了专心的探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高职中引进ESD理念,开展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和教改实践,将研究的先导性与教学实践的基础性相结合,是开展这一项目的初衷,将国际合作项目转化为推进现实工作的知识资源,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书作者黄春麟研究员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在国际职教比较研究方面倾入了大量心血。以他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的直接指导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顾问、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玛格丽塔博士的亲自设计、参与下,进行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同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许多理念和视野均具有国际职教最前沿的特点,其前瞻性特征明显。

详读本书,不难发现,书中介绍的研究方法对高职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启示。通过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力求通过真实的教学,提出问题,并设计科学的路径解决问题。它关注学生的改变,注重实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环节,彻底改变了重立项、轻过程;重书面、轻实做的通病,对高职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项目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因此通过本研究,形成了大量的实践成果。无论是研究的设计思想,还是实施中的日志、纲要模版,直至最终的大量成果材料,都是可供分享和借鉴的资料,为在我国高职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基础性经验。希望借助此书的出版,为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行动研究、学生的价值观转变与绿色技能提升等问题,提供系统化思考和具体化实践的可借鉴范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2010年10月26日

一、可持续发展——新世纪世界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一词有着丰富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发展一词的解释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由此可见,它纵贯“文史哲”、包罗“天地生”,且古已有之,几乎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发展的历史。生命科学认为:发展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间,在个体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依照此学说,发展一词的内涵有四:其一,发展包括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其二,发展的历程包括个体的一生;其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有遗传、年龄、学习经验等因素;其四,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哲学认为:发展是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从人们的日常理解中可以感到:发展带来变化、发展带来财富、发展带来繁荣、发展带来进化。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大自然的演变过程等都已形成了专门的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科技作用的日益明显,发展一词作为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人类对发展概念的认识也逐步深化,由最初的发展=经济繁荣到发展=经济繁荣+环境友好;随后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经济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最终形成了发展=经济繁荣+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的科学、全面的发展观。

从时间上划分,发展观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经济增长观。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刘易斯、罗斯托等人为代表的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贫困国家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经济馅饼不够大,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把馅饼做大些”。从而形成了发展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单纯经济增长观,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过程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

第二阶段,综合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增长的不良后果日益暴露,人们对单纯的经济增长观提出怀疑和批判,并努力探求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1969年到1973年,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英国学者西尔斯在其著名的《发展的含义》一书中区分了“增长”与“发展”。法国学者高唯智强调,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法国学者佩鲁在《新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观。著名系统论专家拉兹洛在其“广义综合进化理论”中也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合作的新的发展主题。总之,综合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以环境状况、资源条件、民族特征、历史传统为基础,由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发达、文化价值观念先进、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它表明了人们对发展内涵的认识由单一性、片面性向多元性、全面性的拓展。

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观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出版了《增长的极限》,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资源保护问题。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随后以这次会议的精神为指导,在世纪之交制定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行动议程》,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并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在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发委员会,1987)。这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观出现了重大转折。可持续发展观,树立起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将给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明带来新的希望。“持续性”首出于生态学的概念,初见于“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的概念,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于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布伦特兰夫人(Mrs.Gro Harlem Brundtland)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公诸于众,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普遍认同的定义。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基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义。

——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是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他们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战略》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才是真正的“发展”。

——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巴比尔(Ediv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当然,定义中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和管理国家之外,科技进步起着重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斯帕思(Jamm Gustare Spath)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因此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实施绿色技术,可以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综合性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以被看成是综合定义。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从不同角度,同时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世纪峰会,达成了旨在指导人类在新的世纪健康发展的“世纪发展目标”(MDGs),提出了消除赤贫、普及初等教育、防治艾滋病和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社会、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可持续发展列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基本模式,世界各国也相应建立了本国的世纪发展目标行动计划。随后十年间,在联合国的协调下,采取一系列举措、召开一系列重要的会议,努力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推进可持续发展就是和不可持续发展斗争的进程。印度圣雄甘地指出:“世界有足够的资源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

二、科学发展观——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基本解决温饱之后,社会向小康水平不断迈进,国际地位与日俱升。近日,中国的GDP总额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历了由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多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考验,中国经济依然快速的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后劲。

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社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均衡的挑战。如经济结构中过分依赖出口;过分依赖低科技低成本的竞争;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严重、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社会公平有待加强;传统文化亟待保护;腐败现象还需加大惩治等等。可以说,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加速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就已出现了。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同时又没有现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借鉴。为此,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探索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科学发展观,它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现实目标出发,对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了整体指导,它从思想观念和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战略,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从科学发展观有三个最为明显的表象:其一,它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真正地发展?是否在健康地发展?是否在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它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可以看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更高、更全面、更中国化的阐述。在发展的许多议题上,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通过全面协调,加以合理定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归纳为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行动

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世纪峰会,达成了旨在指导人类在新的世纪健康发展的“世纪发展目标”(MDGs),提出了消除赤贫、普及初等教育、防治艾滋病和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社会、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可持续发展(SD)列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基本模式。

可持续发展问题发端于环境问题,但同时还涉及经济、社会、道德、文化等多个领域。按照国际间的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经济领域中,涉及经济原理中政策层面的导向,还包括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小企业管理等问题。在环境领域涉及行为的价值和态度,涉及工作的技能要求,这些是很专业的,也是很重要的。在社会领域,则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性别平等、团队合作、就业与失业、安全保障等。道德层面则是最紧迫的、最基本的问题。1992年在联合国三个重要组织(IUCN, UNEP, WWF)共同提出的“关爱地球”报告中,为其他原则提供了道德基础的原则:“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保护其他物种生命。”实现这一道德原则的标准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维护地球的活力和多样性;减少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重新使用,重复利用,如有可能转化成可再生资源);控制地球的生态空间(包括人口和消费水平)。

由于面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端来自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也是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前身。事实上,环境教育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国纷纷成立相关的民间组织,研究、推广环境教育,出版相应的教材,教育学生人类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20世纪中期,国际社会开始重视环境教育。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生物圈会议”,第一次使世界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全面呈现。20世纪70年代,召开了三次国际环境会议,促使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了正式的地位。197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的口号,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确认了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保护环境的新时代。197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教育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共同主持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促成了第一个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国际声明——《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The Bel-grade Chapter—A Global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 Education)。1977年,著名的第比利斯会议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大会。66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所发表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宣言与建议》(Declaration of the TBILIS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继续了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有关环境教育问题的基本理念,重申了教育在环境保护与改善中的重要性。同时,还发展了环境教育的内涵,提出:“环境教育应理解为适应不断急剧变化世界的综合性终身教育,具有跨学科和整体性”。这一文件还提出了国家层面上发展环境教育的策略、内容和方法、师资培训、教材等问题,确立了促使全球协同发展环境教育的完整框架。这一文件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环境教育被进一步强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教育规划署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强调克服环境所面临的威胁,需要公众意识的变革,而增强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就是环境教育,因此建议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10年”。

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逐渐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来,因为脱离发展谈环境保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收到成效。为此,在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环境教育便向着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上升,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轮廓逐渐形成。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自然基金会出版了《关心地球——迈向可持续生活的教育》,提出环境教育的新方向是“可持续生活的教育”。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教育对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们从事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共同商讨出版了《可持续发展:行动议程》(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An Agenda for Action),提出实施可持续性教育的核心主题:终身学习、跨学科的方法、系统的思考、伙伴关系、多文化视角、赋权(empowerment)。1995年,Tilbury提出面向可持续性的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在采用关于(about)、在(in)、为了(for)三个纬度的同时,又增加了对发展教育关注(concern)的纬度,这一思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教育。1996年,Huckle和Sterling出版了《可持续性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该书从多个视角深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五个关键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个人价值与社区价值、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与组织。1998年,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年会的代表深入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会后美国田纳西大学的Rosalyn McKeown主持编写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指南》(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olkit)。2001年,英国人Sterling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发展,在其新书《可持续性教育》(Sustainability Education)中,提出教育自身需要变革,而可持续性教育就是教育范式发生转变的前提。

2002年,是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极其重要的一年。8月26日至9月4日,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104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3个国家或政府间组织的10000多名代表、8000多非政府组织和工商界代表、4000多名记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并建议联合国大会考虑在2005年至2014年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十年规划》(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D 2005-2014,DESD)。2002年底,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并通过了这个规划,并指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领导机构,组织规划的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实施人类千年发展目标为动力,广泛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四个领域展开,即基础教育、重新定位现有教育计划、社会教育、职工培训。在“基础教育”领域,着重关注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教育;在“重新定位现有教育计划”领域,着重从幼儿园到大学,对教育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注重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社会教育”领域,着重在社会教育中充实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职工培训”领域,着重在工业、商业等所有经济部门对劳动者进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养他们可持续的行动方式与生产方式。

在联合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十年规划》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教育的功能被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在社会领域,面对可持续发展需要,必须着眼消除贫困、农村改革、环境保护、健康促进、两性平等、人权等问题并开展教育;在经济领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消除贫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农村改革等问题进行教育;在文化领域,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将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平等及其他相关主题列为教育内容。可以认为,在21世纪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时刻,教育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鲜明的前瞻性与先导性特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新教育的代名词。

作为21世纪“万能钥匙”(master key)的职业教育,在推进MDGs和DESD,促进可持续发展中也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UNESCO-UNEVOC)在其总部德国波恩召开专家会议,以面向工作、公民和可持续发展学习为题,进行了4天的研讨,并发表了著名的《波恩宣言》。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行动方略,均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提出的口号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技能(work skil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会后还发布了重要文件,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Orient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系统阐述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键与行动计划。关于TVET与SD的关系,文件指出:TVET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复杂而独到的特点。直接地或间接地讲,这是由于TVET既生产又消费资源,同时影响了未来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态度。越多地传授SD的概念给学生,就越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影响和改变工作文明。同时,SD教育还应当进一步普及,不仅要对在校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超前教育,还应对在岗职工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再培训,以适应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变化。“世纪发展目标”(MDGs)是指导人类社会在新世纪发展道路选择上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在实现世纪发展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国际公认的事实,TVET贡献于MDGs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TVET可以推进“根除极端贫困与饥饿”的目标。(Eradicate extreme poverty and hunger)。造成人类社会贫困与饥饿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受教育程度则是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生存技术导致的贫困与饥饿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贫民化”的教育,与职业相连,与生存攸关,在推进“根除极端贫困与饥饿”的目标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是TVET可以推进“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Achieve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实现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发达国家而言,基础教育已经实现了义务化,但对艰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教育的基础差,且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是促进人的生存而非兴趣爱好。因此,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最佳的选择。UNEVOC及许多国际知名专家正在极力推动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化工作,(Vocationalisation)也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重要举措。

三是TVET可以推进“促进性别平等”的目标(Promot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women)。从世界范围观察,性别造成的差异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对妇女的不平等。究其原因,教育程度的低下导致的经济实力脆弱是根本缘由。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技能的开发与提升,可以使妇女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她们的经济实力,促进性别平等目标的实现。

四是TVET可以推进“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Ensur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理念的认同,但更需要实际的实现途径。职业技术教育从技术的层面推进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自身的革新与进步,保证今后长期的发展需要,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

五是TVET可以推进“发展全球化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Develop a glob-al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全球化进程使得合作双赢成为国际社会相处的基准。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有着不可割断的紧密关系,国际合作的拓展最终取决于人才的优势,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是职称其拓展的最密切、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也是推动其国际化进程的有力武器。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组织各国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工作、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Work, Lear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该书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的约翰·费恩、UNEVOC的主任麦克林和韩国浦阳国立大学的朴满公共同主编,汇集了国际职教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成果,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教问题的参考书。来自世界各地的46位作者参加了该书的写作。全书分成五个部分:对发展问题的新思考、职业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责任、各国在将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到职业教育中的经验、强化与支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结论。

2009年3月12日、3月31日至4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波恩(德国)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有700位专家和利益攸关方汇聚一堂,参加这场名为“迈向‘联合国十年计划’下半期”的盛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大会是教科文组织在2008—2009年组织的、旨在讨论教育优先事项的四次全球教育大会之一。与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合作组织的此次大会标志着联合国“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05—2014)走到了中点。大会重点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同全民教育的相关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特别是在北南之间;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估;以及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会通过一项体现讨论内容并提出未来五年工作指导方针的最后宣言。支持教育的国际知名人士约旦王后拉尼娅与支持妇女和儿童权利的知名人士、前莫桑比克教育与文化部长Gra毕a Machel在大会专论中做主旨发言。

来自全世界的36位部长参加此次大会的高级别部分(3月31日)。会议为各部长和联合国代表讨论关于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十年规划”方面的经验提供机会。4月1日,所有参会者报名参加正在波恩地区举办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讲习班,以促进有关良好做法的国际交流。会议期间组织的一次展览,展出了全世界25个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自2005年至今,还有许多各种专题的国际研讨会举行,有力推动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十年规划》的发展。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也纷纷启动,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教师也相继参与到这项纷繁系统的改革中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最新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开始走向了试验与起步阶段。尽管目前实践研究的成果还并不丰富,但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校所认同,成果也在不断地涌现之中。

四、中国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索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的发展模式,并成为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在中国广泛开展,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在普通教育领域实施的一系列项目计划,其中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itiative for China)和普通高校的绿色大学建设尤其具有代表意义。

1 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

1998年下半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北京教科院在北京和全国主持开展了实施中国EPD项目,并结合中国国情定名为:“中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1998—2000年,该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着重在宣传理念、组建队伍上。经过调查研讨,确定了从我国国情出发开展项目研究的思路是: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通过举办可持续发展国家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项目初期主要是发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参与EPD教育项目活动,组建项目研究队伍。北京等地区一批学校率先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色课程建设。

2001—2002年,是该项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立足于精心设计、构建机制、加速推进。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EPD教育项目初步构建了包括理论设计、组织网络、国家讲习班、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指导、师资培训、出版杂志、确定标志、地区发展、国际交流等工作环节相互联结、整体推动的运行机制。在总结前两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与论证了项目学校教学实验的16字原则,即:“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此外,还出版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刊。2002年,组建了中国EPD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全国14个省市的上千多所学校参与了EPD项目。

2003—2004年,属于提高阶段,实现了分类指导、扩展研究、快速发展。2003年6月,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126位参与EPD项目实验学校的校长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全社会重视环境、人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003年8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分别作出重要批示,鼓励广大校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实践。2003年11月,中国EPD教育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发起召开了有20多个国家与机构的80多位外籍代表、300多位国内代表参加的首届可持续教育国际论坛。

2005年以后,进入了扩展阶段,项目得以深入研究,形成模式、广泛推进。2005年,根据国际领域的发展需要,EPD项目更名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将重心由仅仅关注环境、人口问题转向关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此间,举办了数次全国性的讲习班。2007年,北京市教委率先委托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编制了《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对在中小学个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2008年,为响应国务院“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号召,中小学系统的学校建立起了百个节能减排青少年监督岗,一个由学校、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多方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动在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展开,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模式正在形成。

推进中国EPD项目的基本成效表现在:广泛宣传有关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形成了一支热心从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队伍;以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切入点,培养了一批成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典型学校和典型地区;通过多种形式的校长、教师培训,促进了他们专业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学校周边居民环境意识、健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EEI)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是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司(BP)联合发起的,旨在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促使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整体行动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997—2000年是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在试点中小学试点。主要推进方式有四种:一是组建实施工作网络。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分别建立了四个环境教育中心,开展师资培训、编写《教师培训手册》。同时确立了34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二是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举办数十次培训班,受训试点单位人员达500多人,非试点单位人员达2000多人。组织试点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如课程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中组织环境教育;校园建设、消费方式等日常生活中进行环境教育。三是开展理论研究。出版《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出版《保护教育:设计指南》;拍摄“保护一盆净水”项目教学录像等。四是辐射社区,影响社会。项目开展注意结合当地实际,与社区合作,着眼当地实际环境问题。如:与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共建绿色教育野外实习基地、与上海崇明岛共建鸟类自然保护区野外教育基地、与云南白马雪上自然保护区建立环境教育基地等。

2001—2004年是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配合教育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融入新课程。主要推进方式有七种:一是参与制定政策。教育部委托项目组织编制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并于2003年10月作为中国第一份国家级环境教育指导性文件由教育部正式颁布。二是扩大实施网络,推广项目成果。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由4个上升至12个,试点学校也发展到60多个。三是召开项目工作会议,明确任务。2001年召开的12个环境教育中心主管校长及其他相关人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扩大EEI项目的影响,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四是课程开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生课程,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三个月的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班,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五是建设教学资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绿色学校》、《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等一系列书籍。六是培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研讨班,培训省市级教研员。七是学校实践。如:开展三年的“首都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强调学生主体意识,鼓励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思考,提升环境教育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水平。

2005—2007年是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促进《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建设及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更加广泛的课程实践。全国近50万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参与了野外考察、校园建设等项目,有力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学校课程和活动中的开展。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的基本成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广泛的环境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二是编制并通过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中小学课程,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在遍布全国各地的试点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四是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引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并加以改造和应用。

3 普通高校的绿色大学建设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第6章第21款指出:“……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1998年,清华大学经设计方案、布置实施、收集反馈意见、组织专家听证会并反复多次修改,将一个容纳教育、科技、产业、校园设施四大板块的《建设“绿色大学”规划纲要》送到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5月,这一规划纲要得到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示范工程项目的批复》,希望通过实施该项目的示范和带动,推动全国创建绿色大学的活动。其后两年,绿色大学开始在国内起步,形成了“星星之火”。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给该校带来的变化全方位地反映在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三个方面:

首先,该校已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牢固植根于环境学科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之中、渗透到全校非环境学科专业教育并内蕴于大学素质教育之中,在师生中播下自觉宣传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种子。自1998年起,清华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定为全校必修课。从1998年到2000年,所有本科生都要学这门课,由钱易、井文涌等4位老师共同讲授。直到现在,钱易院士和井文涌教授还一起给学生上课。由钱易牵头的这门课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年,清华大学设立由知名教授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除钱易主持开设小班研讨课“环境与发展”外,陈吉宁副校长还主持开设了“城市与环境”新生研讨课。目前,相关课程累计选修人数已经超过1万。此外,清华大学绿色教育论坛以学校论坛为首、各院系为点开展相关活动。论坛内容既有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发起并主办的清华论坛,也有各院系主办的有针对性的绿色实践专家讲座,还包括从国内交流到国际合作的各类环境研讨会。从1998年至今已举办80多场次。为支持清华大学围绕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融入到大学教育,国家环保局在2001年将清华大学命名为国内首家绿色大学。

其次,自1998年以来该校承担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回用、建筑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绿色科研项目近千项,取得绿色科研成果及专利300余项,其中,62项绿色科研成果分获各种省部级以上奖励。

另外,该校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以校园绿化、美化和景观精品建设为主线,讲科学、讲艺术、讲文化。从1998年以来,校园绿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绿化面积近13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4%。此外,还编写了全面介绍校园树种文化的著作《清华园树木》。

1999年,哈工大被推举为国内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牵头单位,提出把工科大学办成绿色大学。2000年,又有一些大学成为全国大学绿色教育协会会员。

实际上,在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的教育、研究或推广机构。199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进行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集相关项目运作、环境教育研究、师资培训、教育试验等于一身的环境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同年10月,西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同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培训中心成立。2003年,中山大学实施绿色大学创建行动,设置并开通了绿色大学网页。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99年9月成立大学绿色教育办公室后,也为全校学生开设了“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学”等选修课,并在学生群体中扶持绿色协会等学生绿色组织。该校还就学生论文提出要求,如果论文不涉及环保问题,就必须要就研究对环境的影响力作出评价,分析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绿色大学项目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三项:一是诞生了国内首个国家级绿色大学——清华大学;二是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三是探索、构建了多种绿色大学建设模式。

在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不同的侧面也渗透到了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如开设环境保护类的专业、组织环保类的课余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但系统全面地提出并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还尚未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仍停留在对职业教育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而本书作者及其领导的团队进行的面向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似乎应成为职教领域系统探讨将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课程教学的先行实践。

五、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 20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简况

从19世纪60年代的实业教育算起,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清末的职业教育以学习西方技艺、培养实用人才为主要内容。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业教育制度。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教社”则开启了与实业界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但在旧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现代工业不发达,职业教育发展缓慢。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中等技术学校561所,在校生7.7万人工学校3所,在校生2700人,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中等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4.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上世纪末的50多年里,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调整、整顿、充实、改革、完善、提高,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了上千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20世纪60年代加速培养各地各业急需的人才,职业中学发展迅速。后来,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受到很大影响。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任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国家共召开了3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关于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1986年是“七五”开局第一年。国家有关方面认为,职教工作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突出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7月2日至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研究和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作工作报告,国家计委、经委、劳动人事部的负责人先后发表讲话。

1987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此次会议情况报告,要求各省市和各部门遵照执行。

——关于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1991年是“八五”开局第一年。尽管第一次全国职教会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职教改革,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在北京共同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总结十年来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明确今后发展的目标、方针和政策措施,表彰在发展职教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作工作报告,有关部门负责人发表讲话。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关于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1996年是“九五”开局第一年。6月17日至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和劳动部在京联合召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我国跨世纪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重要讲话,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做主题报告,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发表讲话,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做会议总结。

会议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加强内部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使得职教战线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方面取得高度一致。1996年8月20日,上述三部委印发本次会议文件。

截止2001年底,全国建有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19221所,在校学生1236万人,专任教师80余万人,每年提供各种职业培训1亿人次以上。表5-1展示了我国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

2 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得到党和政府更大的重视,其对于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自2002年到2005年又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关于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02年是“十五”开局第二年,新世纪发端之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到了一个发展关键时期——中国将开始实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7月8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以及建议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起草《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情况汇报。朱镕基等领导同志做了重要指示。7月28日至3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分析职业教育的形势,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与前三次职教会不同,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职教工作的会议,以规格高、规模大和推动力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和吴邦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领导分别发表讲话。会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两个重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和劳动保障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和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

——关于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04年,距离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间不足二年。6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江苏省南京市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做法和思路,分析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方针、政策和措施。

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作了重要讲话,教育部长周济作了工作报告和会议总结,其他六部委的负责人分别发表了意见。会议讨论了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会后由国务院转发各地。

——关于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05年,是“十五”末、“十一五”即将开局之年。9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汇报,研究部署加强职教研究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决定》。11月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会上,温家宝总理做了题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陈至立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这次会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也是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五中全会之后,年底各项工作都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由总理亲自提议召开这样一次高规格会议,再一次表明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这次会议上,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会议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次提出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明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带头投入100亿元;首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关注个人需求,要资助困难家庭子女;首次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并以“四项工程”、“四大计划”、“四项改革”等非常具体切实的措施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

3 中等职业教育的最新进展

2009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查找问题,明确任务,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研究制订工作。二是全面完成国务院部署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60万人的任务,实际招生873万人,在校生接近2200万人,进一步提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国家能力。三是继续完善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的中央经费达到98亿;制定和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直接受益学生400多万人。四是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五是研究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研讨计划,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筹备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引导战线推进改革创新。六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央财政与国债资金安排20多亿元支持各地实训基地项目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办学条件持续得以改善。七是加强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共享东部地区优质职教资源,东部对西部招生达到60万人。八是成人继续教育持续蓬勃发展,社区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动各地完成3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000万人次在职职工培训。

在一系列政策的促进下,在整个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呼声逐渐加强之时,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下面图5-1—图5-4显示了中等职业教育各类数量的变化和与同类普通中等教育的比较情况。从图5-1对2004—2008学校数量增长比较显示,中等职业学校从2004年的11712所上升到12864所,其上升趋势稍高于普通高中学校。图5-1 全国中等教育学校数量变化比较图

从图5-2对2004—2008招生数量增长比较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量从2004年的526.2万人上升到756.28万人。图5-2 全国中等教育学校招生数量变化比较图

从图5-3对2004—2008在校生数量增长比较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从2004年的1305.89万人增加到1966.89万人,增长率高于高中学校。

从图5-4对2004—2008毕业生数量增长比较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数量从2004年的319.64万人增加到541.76万人。图5-3 全国中等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变化比较图图5-4 全国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数量变化比较图

4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进展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致使改革开放前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及其以下的教育。当然,期间也不排除出现过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如七二一大学,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真正兴起与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我国各地、各条战线掀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人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之一,而我国教育事业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学校。这类学校后来发展到一百多所,他们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办学模式单一、偏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能力薄弱等。为此,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结构调整,加快了教学领域的改革。除涌现出一大批职业大学外,普通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普通大学也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还与我们党和政府确定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1982年,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才缺乏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状况,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1994年,我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9月,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8年教育部明确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采取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全国高等学校扩招的形势下,激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局面。1999年,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此后,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出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局面。1999年底,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陈至立部长、周远清副部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健康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年至2004年,教育部分别召开了三次产学结合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均到会并做重要讲话。在2004年2月28日召开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周济同志指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立足大局,认清形势。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清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其次,要把握机遇,明确任务。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为此,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力争用不到5年的时间,为相关职业领域输送30万高职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缓解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此外,要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大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步伐。特别是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第三,要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要明确办学方向和树立科学质量观。与此同时,瞄准数控、汽车、软件、护理等紧缺人才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向着为生产需要服务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色逐步凸现,以地方投入为主、行业参与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确立,而且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比较协调。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立足未来、重在建设、推动改革、加快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三年中,共批准示范建设学校100所,培育院校9所,总投入超过100亿,其中中央财政作为引导性投入25%,拉动地方投入60%,吸引行业企业投入15%,109所院校仪器设备总值由总量17个亿人民币增长到90个亿人民币,增长了4.3倍,示范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启动了地方的示范校建设项目。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又适时启动了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再培育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形成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我们将1985年到201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数据和2004年到2008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数据一并列出(见图5-5),能看出其自身快速发展的轨迹,也能看出它与本科高校发展状态的比较特点。1985年到2001年,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从118所增加到386所,而2004年高职的数量就达到1047所,而到2008年更增加到1184所。主要原因是高职的审批权下放到省市自治区管理,地方的地市级均设立的高职院校,总数超过了本科高校的数量。图5-5 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变化比较图

1985年到2001年,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在校生人数也是相当有限的,这可以从图5-6综合反映出来。

同样,进入21世纪,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也有了大幅的增加,从2004年的237.43万人增加到2008年310.6万人,总体上超过了本科院校的招生数量(见图5-7)。图5-6 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变化图图5-7 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变化比较图

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从2004年的595.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916.8万人(见图5-8)。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数量从2004年的119.4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6.27万人,绝对数量和相对成长速度均高于本科院校(见图5-9)。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一些学校开设了有关环境的专业、组织环保类的课余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甚至有的学校是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高职院校,但从普遍情况看,有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还鲜有实施,其改革的主流还着意强调企业的岗位需要和工作过程的引导作用,具有很强的“深蓝”特点。即使在各类文件、会议上,也很难看到、听到高职领域面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表述。因此,以面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绿色”改革在高职领域显得极其重要。图5-8 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变化比较图图5-9 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变化比较图

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课题的背景

1 项目的产生过程

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正式协议,开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活动及财务合同号:105-8),并经教育部会签、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批准(教科全[2008]23号)。项目由中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黄春麟教授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思大学教育系副主任玛格丽塔·帕夫洛娃(Margarita Pav-lova)博士主持。项目旨在将国际职教研究的前沿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TVET for SD)引入中国,通过与国内若干所高职院校的合作,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入手,进行课程内容与方法改革的行动研究,达到改变学生价值观和工作技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目的。

该项目的引进经历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的联系中心之一,与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和位于中国教育部内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保持了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承担上述机构的主要多边职教磋商、交流活动。2007年4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主任的鲁伯特·麦克林博士(Dr.Rupert Maclean)、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职教中心主任玛格丽塔·帕弗洛娃博士(Dr.Magarita Pavlova)访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并带来了一系列有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教改革的报告。随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格里菲斯大学达成在中国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方法创新合作。2007年9月,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丽能教授和黄春麟教授访问了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总部,与总部工作人员和玛格丽塔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格里菲斯大学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开展此项研究的备忘录在波恩签署。2008年1月,玛格丽塔博士访问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黄春麟主任一起修订了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的报告书、预算以及其他文件。他们设计出若干步骤以实施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包括建立由11个学校组成的研究网络;对学生、老师、行业和社区进行调研;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方法融入职教课程之中;形成职教领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指南等等。

2008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的麦克林主任签发了合作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项目研究的协议。(项目活动及财务合同号:105-8)随后7月16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丽能也签署了协议。与此同时,国际职教中心通报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该项目计划至此得以启动。2008年7月26日,经中国教育部同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作为权威机构签署文件认可了该合作研究项目。(教科全[2008]23号)2008年9月5日,课程研究网站www.tvet4sd.cn建立并开始试行。2008年9月9日,其他十个院校确认参与课程研究工作,他们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参研院校来自8个省市,涵盖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既有全国最大的高职院校,又有在环保、工业、农业、商贸、建筑等方面行业属性特别明显的院校,而且几大部分属于建设中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参研人员既有来自教务处、科研处、高职教育研究所、教研室等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有一线教师。由于本项目以具体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因此共有45门课程参与了行动研究,涉及30多个专业、80多名教师。

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议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最终是要使受教育者自我行为价值得以自觉的规范,使其在专业化工作实践中自觉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具体技术问题,使得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新世纪人类的时尚追求和高贵价值的体现。为此,需要认真对待和实践处理以下主要议题:

1.推进职业教育在认知、实践和审美上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发展。认知、实践和审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贯穿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中的一个追求目标,就是推进对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认知、具体实施和自觉追求。认知,是对可持续发展认同和理解,也就是形成共识,达到共鸣。实践层面则是针对具体专业、具体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操作层面的解决方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审美层面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化作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形成价值取向的认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2.覆盖职业教育在经济、环境、社会、道德四个领域中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中,涉及经济原理中政策层面的导向,还包括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小企业管理等问题。在环境领域,涉及行为的价值和态度,涉及工作的技能要求。在社会领域,则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性别平等、团队合作、就业与失业、安全保障等。道德层面则是最紧迫的、最基本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在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主要标志。

3.实施职业教育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四个方面的实践。理念是基础。在理念认同的基础上,还要有完备的机制加以保证。主要是政府倡导下的示范引领机制;交流与合作机制;教师全员参与机制;教学全过程渗透机制;学生示范带动机制。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普及型渗透、课程内改造和专业类教育三种。所谓普及型渗透,是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直接正面地宣讲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基本要求。所谓课程内改造,是指所有教师对自己所教授课程提出并实施改造性计划,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专业类教育则是指环保类、节能类等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师资条件、教材条件、ICT条件和实训条件。

3 项目研究工作推进中的主要活动

为推进项目的有序开展,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交流会,以不断提升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008年10月13日至16日,开题研讨会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顾问、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本研究项目澳方主持人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专程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赶来参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教育处处长董建红、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庄华洁莅临指导开题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丽能、副院长应智国、邵庆祥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11所参研高职院校派出33名代表出席了开题研讨会。出席本次开题会的院校都是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地域分布看,他们有的来自位于华北地区的首都北京的院校,有来自西北地区陕西杨陵的院校,有工业重镇重庆的院校,有地处中部崛起之地湖南的院校,有地处东部发达地区的浙江、山东的院校,也有来自“珠三角”先发地区的广东广州、深圳的院校。从学校属性上看,有侧重机电类的工业院校,也有侧重现代农林水利类的农业院校;有侧重物流经贸类的院校,也有侧重轻工商业类的院校;有国内知名的综合类“航母”院校,也有特色极其鲜明的环保类院校。从参会人员看,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有教务管理部门的领导,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大家通过两个多月的开题前调研,已基本熟悉了课题的初步要求。他们带着前期调研的成果,带着对课题研究的思路,带着希望切磋的问题,齐聚钱江西岸,开始了紧张的“头脑风暴”。会议开幕式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丽能代表东道主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本课题的研究寄予了殷切希望。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对课题的开题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研究工作顺利展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董建红处长从国际视角出发,针对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作了重要报告。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庄华洁介绍了浙江省改革开放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还介绍了浙江省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成绩。她对本课题十分关注,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步松在会议期间专门看望了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并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课题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

在随后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听取了研究项目澳方主持人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关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进展情况的报告;听取了研究项目中方主持人黄春麟关于课题研究问题的说明;听取了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对本课题行动研究工作的要求;听取了几个专项调研成果的汇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罗振华老师对学生和老师问卷情况分析进行了说明,单伟明老师对行业访谈情况分析进行了说明,沈小勇老师对社区概念图分析情况进行了说明。会议还听取了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秦文淑老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沈一民老师和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陈剑虹老师对前期调研工作情况的介绍。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切磋、彼此互动、思想碰撞,开阔思路。会议最后,黄春麟老师对大家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建议。

代表们除了会上交流外,还充分利用会下的机会进行热烈的讨论。茶歇中、餐桌旁、西湖畔、梅峰上,飘入耳中的尽是“绿色”项目的话题,与周边的绿色相得益彰。代表们表示:这次会议不仅是“高强度、高效率”,而且是“高收获”的。尽管我们是“草根”项目,但我们的话题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小圈子,涉及了高职的根本问题、热点问题,体现了大家的全局意识和开阔的思路。

2009年12月3日至5日,课题结题前的第二次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国内外职教界的专家、教师等近30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原主任、现任香港教育学院首席教授、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鲁伯特·麦克林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育学院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玛格丽特·帕弗洛娃博士;马来西亚艾斯纳尔·达哈博士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丽能教授代表主持学校致欢迎辞。陈院长指出,面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面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系统化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的世界发展新模式。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在我国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时代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和命题,对于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他希望该课题能继续深入下去,对高职课程内涵提升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蕾教授代表参研院校致辞。在致辞中,孙院长认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联合主持的这个课题具有很好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为我国高职院校提升科研实力,深化教学改革,端正办学方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孙院长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重点介绍了该课题在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施情况。孙院长还谈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环保类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导向意义。她希望该课题在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国内高职院校能积极深入开展下去,并能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面提供有益营养,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师资培育、科研管理等带来更多有益启示。

会议听取了四个主旨报告。鲁伯特·麦克林教授在研讨会上对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职业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职业教育作为直接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教育,理所应当地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还结合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国际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玛格丽塔·帕弗洛娃博士将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观点带入会议。她从绿色经济对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的视角切入,提出了绿色职业教育的新框架,并对职业教育如何渗透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会议代表的共鸣。来自马来西亚的艾斯纳尔·达哈博士针对马来西亚高中后职业教育的现状,结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出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议与对策。中方主持人黄春麟教授在研讨会上回顾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课题在中国开展的情况。他指出,该课题在来自8个省市、11所知名高职院校、30多个专业、45门课程、80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了预定的行动研究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将结题。课题研究经历了前期的调研、课程纲要的修改,中期的行动研究实施试验,包括大量的教师日志、学生日志,以及后期的总结整理、成果发布等,参研院校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旨在促进学生在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技能方面的转变。经过行动研究,广大师生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面收获颇丰,许多人在日志中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在参研课程中,有3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研究立项、3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2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得省级研究立项、1门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门课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一大批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国家级、地方级杂志上发表。所有的实践均无可辩驳地表明,尽管这个项目的研究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成果是极其显著的。

会议还听取了参研院校的典型经验介绍。来自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东道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代表分别就参研课程的规模与数量情况、参研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改革、参研课程所获得成效、参研课程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及学生的反映、对于该课题研究的后续研究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与经验分享。大家在汇报中介绍的经验、提出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好评。

会议还就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后续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普遍感到,尽管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参研课程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政策机制的改革还有待跟上、与国外的交流和学习还应扩大等等。与会代表一致呼吁:将研究工作继续下去,进一步总结已有的行动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扩大参研课程范围、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不间断的研究,使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改革在中国得以推广,为新世纪中国高职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研讨会结束前,全体参会代表观看了纪录片《家园》。这一纪录片通过翔实的画面、凝重的文白,展现了地球生态保护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彰显了世界环境、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主题,体现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已是今后行动的关键。在强烈的震撼中,参会代表深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为了人的生存、社会和谐、生态美好,我们需要在挑战中不懈努力,在实践中奋发进取,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事业中去。

除上述两次有国际专家参加的研讨会以外,课题组全体、课题组成员校之间也组织了许多次研讨会。例如:

——2008年11月28日至29日,课题校际研讨会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成员一行18人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本课题组成员9人共同参加了此次专题研讨会。项目中方主持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黄春麟教授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吴建设教授分别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黄春麟教授以《关于研究项目实施工作的设想》为题,采取互动研讨的方式,就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问题、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特征等作了观点陈述,并就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阶段任务作了说明。吴建设教授就课题研究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深化和拓展作了发言,并结合有关课程举例说明。两位专家的发言引起了与会成员的热烈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深化了对于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的认识。

围绕课程改革纲要的设计和深化,与会成员分别就自身课程下一步如何改革作了交流和发言。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会教师分别就《外贸英语》、《企业ERP沙盘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经济法》、《财政金融》、《外贸商检实务》、《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设备》、《艺术市场》、《财务管理》、《汽车检测》、《商务沟通技巧》等课程作了改革思路的发言和探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分别就《外贸跟单实务》、《大学英语》等课程作了相应的交流。

一天半的会议时间尽管短暂,但是却给与会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样互动研讨、思路交流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感情、探讨理论,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大家在课程改革上的思路,拓宽了个人的视野,开阔了研究的思路,使大家受益匪浅。

——2008年12月26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课题研讨会,就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研讨。来自该院课题组的7位教师出席了研讨会。课题主持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黄春麟到会并讲话。

研讨会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任君庆主持。黄春麟老师作了关于课题研究问题的专题报告。他首先引用印度圣贤甘地的语录:“地球的资源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说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质。随后,他从思考问题入手,带领与会老师切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的领域等问题,并着重就国际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特别是介绍了国际上对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改革应采取的具体步骤。

参会代表从自身所教授的课程实际出发,分别阐述了面向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必要性和自身的想法。同时交流了各自已经采取的一系列做法和经验。在涉及化工废水处理、电子技术、模具等许多课程中,都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想法和思路。

随后,黄春麟老师有进一步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安排、成果设想、任务要求等,同与会代表交流了下一步开展行动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参会代表也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表示有信心完成好课题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在认真做好课改纲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在下学期开始实验研究。

——2009年5月16日,课题组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课题进展汇报与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由课题主持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本研究项目中方主持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黄春麟教授以及课题参研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杨陵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保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院校的代表共20余人出席会议。

5月16日,会议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东厅举行。会议由黄春麟所长主持。首先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处副处长樊大跃代表深职院致欢迎词。他对课题在深职院召开经验交流会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研究工作顺利展开。黄春麟所长代表项目中方主持单位作了《关于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报告》的主旨发言。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前阶段工作的回顾;第二,当前工作的重点;第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会议还专门听取了有关学校代表就课题开展情况所作的经验介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副主任单伟明就该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改实施情况作了举要说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汉道老师就其参加课改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和与会教师进行了专门探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郭树军老师还专门就《智能建筑专业可持续发展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为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围绕上述参研院校代表的发言,与会人员就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关系、改革纲要论证、教学日志的记录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丰富了对面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理论的视野。

短暂的一天会议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各项议程,取得了预期成果,大家在交流中深化了对面向可持续发展问题和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的认识,增进了友谊,有力地促进了课题后续研究的深化。

4 项目的验收结题工作

在项目即将结题之际,2009年12月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项目执行官Naing Yee Mar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出版部主任Alix Wurdak女士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原主任,现任香港教育学院首席教授、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upert Maclean先生等组成联合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评估验收。课题澳方主持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及课题中方主持人黄春麟教授参加了验收评估会。

评估会上,玛格丽塔博士和黄春麟教授汇报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向评估会提供了144页的全英文研究总报告、调研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等总结性材料,以及参研课题的国内11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纲要、教师及学生的日志、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行业访谈及概念图调研等原始材料。评估组专家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审查与研讨。他们认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资料翔实全面,研究过程深入细致,研究成果丰硕多样,研究方法新颖独到,研究结论意义深刻。专家组成员对该课题在研究的组织实施、研究会员单位的选择、研究课程凸显特色等方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这一课题继续深入、持久做下去,能够成为中澳双方乃至整个国际职教研究的示范。

最后,评估组专家还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如下期望:一是,要继续完善行动研究,从方法与问题、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角度把该项课题深入下去,努力扩大研究领域和成果转化,使有意义的课题研究更有意义。二是,加强对已有材料的分析整理,挖掘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办法。三是,扩大该课题研究的影响。专家组成员希望我校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认真总结所取得的成果,并形成有影响力的最终报告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以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香港教育组织的进一步资金、资源支持。同时,也希望课题组澳方负责人员玛格丽塔·帕佛洛娃博士把课题研究介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增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联络,使该项课题研究能够取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研究平台。

2010年初,项目组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中文报告,报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2010年1月14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教科秘〔2010〕3号文件的形式批准了课题的结题申请。在批文中,教科文全委会指出:经初步审核,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业已完成预定目标,同意批准该项目的结题申请。同时,希望能够继续深化和扩大该项目的研究领域和成果转化,不断增强该项目研究的影响,使得这一研究能够取得更为广阔的国际研究平台。

课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课题成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的网站、通讯上予以报道、推介。同时,在国际、区域、次区域等多边国际论坛中,该成果也被多次应邀加以介绍和交流,在国际职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七、项目设计思路与实施步骤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方法——中国职教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通过引入国际职教研究的方法,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具体课程的行动研究工作是以调查问卷为前提,在多次研讨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修改教学纲要的工作自2008年11月陆续展开。从2009年3月到7月的一个学期内,共有45门课程参与了行动研究,涉及30多个专业、80多名教师。进行了实际改革运作(见图7-1)。7-1 面向可持续发展高职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架构示意图

1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帕佛洛娃博士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黄春麟的共同主持下,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了参研课程具体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这些基本思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1 两个“切入点”和两个“转变”

两个切入点,是指课程改革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进行。所谓内容改革,是指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对照国际上形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四个方面,即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从这些议题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中找出与自身课程可对应的内容,以相关调研的结果为基础,加以增减或优化。特别鼓励融入非课程范畴的议题到课程内容中来。内容融入的方式有:直接增加可持续议题、在已有内容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如外语、管理信息系统,其教学的内容改成可持续发展议题中的内容等等。所谓方法改革,是指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结合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际共识的《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特点》,通过方法手段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技能的目的。如: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讨论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情景再现——模拟真实社会情景考察学生的道德意识;课业报告——训练学生的表达、思辨、倾听、应变能力。

两个转变是指通过改革,改变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技能。(Value change and technical fix)通过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改革,力求使学生形成价值取向上明辨做与不做,在职业能力上明确怎样做,进而影响社会和身边其他的人。

1.2 同一平台,各展所长

以本研究为平台,参研课程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延展各自的探索空间,形成各自独特的研究成果;以参研课程为参照,其他课程可以借鉴本研究成果,为更大范围的改革探索服务。由于采取工作网络化研究团队的运行方式,使得每个参与者都是研究工作的节点,使研究网络“和而不同”。“和”在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步骤、共同的收效。“不同”在于课程内容改革、适用方法选择、各自阶段重点的设定,使大家植根于同一的“百草园”中但尽展百花齐放的局面。

1.3 行业学校共商,教师学生互动

整个改革过程既结合国际职教可持续发展议题,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在设计和实施改革过程中,必须有行业情况的了解、行业人员的参与、评估和实际行业中应用成效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职业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区别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特质所在。

整个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改变。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学生问卷结果的分析是改革的基本依据之一,有效地教学组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是关键。当然,教师的认识水平和自身行动更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因此师生互动是实施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此外,相应的课外活动也是改革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内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

1.4 注重实证,着眼成效

本研究的基本范式是行动研究,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之中,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效果评价,完成真实改革的全过程试验。研究的过程注重行动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探索,在一定的认识统一下,以行动验证认识的有效性,以行动形成课程改革的新范式,以行动成果印证研究的成效。

2 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课程具体的行动研究设计以前述改革设计思路为指导,以改革思路为依据,着眼于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学生转变价值观和提升面向可持续发展技能的目的。总体设计流程由图7-2示出,具体步骤如下:

2.1 以学习借鉴为前提,统一认识

——通过各类研讨会和网站资源的共享,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国外关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有关文件、指南、各种会议资料等;图7-2 行动研究基本步骤流程

——通过学习国外同类院校类似改革的成功经验,汲取可借鉴的营养;

——学习我国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与文件,学习相关行业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并收集相关行业面向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成功案例;

——学习普通教育、知名高校在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绿色大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2.2 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找准改革目标

调研是改革的基础。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问题的所在不是靠学校人员的闭门冥想,而是要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为此,我们设计了三种调研方式,对四组人群进行调研。

——对相关学生的问卷调查。设计相关问卷,从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教学的诉求等方面加以调查。11所学校发放问卷6930份,收回有效问卷6542,回收率达94.4%。

——对相关教师的问卷调查。设计相关问卷,从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教学的现状及可能的改革方向等方面加以调查。根据涉及的教师数量及适度考虑相关课程,11所学校发放问卷678份,收回有效问卷638,回收率达94.1%。

——对相关行业部门的专家访谈。结合相关课程的属性,运用Delphi法,在机械、电子、经贸、物流、轻工、石化等九个领域走访业内人士,听取他们对自身行业内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对高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的意见。受访人数为36人。

——对社区的一般老百姓,采用概念图的方式,了解社区居民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看法及相关议题的相互关系。发放概念图表3300份,收回2486份。

调研结果的分析详见下章——“

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的实施情况

”。

2.3 以科学设计为原则,形成课程改革纲要

在明确认识,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审视已有教学大纲中的问题,找出面向可持续发展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改进要点。

——在审视教学内容时,对照国际上形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四个方面,即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从这些议题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中找出与自身课程可对应的内容,加以增减或优化。特别鼓励融入非课程范畴的议题到课程内容中来。内容融入的方式有:直接增加可持续议题、在已有内容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结合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际共识的《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特点》,通过方法手段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技能的目的。

——鼓励教师开展课外的主题活动。如通过环保小组、废书回收,关爱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完成课程纲要的改革之后,邀请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加以论证,充分听取业界权威的意见,并以此修改后形成指导下一步实施的行动准绳。

——对教案、教学参考资料等进行修改,为在学期内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2.4 以教改日志为佐证,按计划实施改革

整个的实施阶段以教师日志和部分学生的学习日志为基本过程文件,加以科学分析研究。日志不仅是对改革事件的简单过程记录,更有感想、反思、概念化等内容。教师日志和学生日志略有差异,但大致内容一致,分四步进行记录。第一步:观察之日记录具体试验。描述具体事件(教学场地位置)。按单一事件/以时间划界的课程填写。注意保持中立。第二步:课程发生几日之后记录。反省——反观后见之明——你对事件/课堂的感受/反应/观察/判断评价是什么?怎样看待你的反应和行为?第三步:更后一段时间的概念化。将试验中所描述的概念联系起来,并制定出试验性的结论/推论/假定。第四步:以应用、测试、扩展为目的,在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提出你对相关行动所产生的影响的建议,以便为今后类似的教学情景制定行动目标。

日志的记载务必客观翔实,日志的积累为教改实施的成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5 以成效分析为重点,审视改革实施问题

在实施一轮课程改革试验后,对已有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的反思和总结通过五个方面进行。第一,整理各自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学生的日志、教师的日志、学生的作业、考试结果等,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第二,进一步研究本课程涉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新进展,及时充实到下一次的教改之中;第三,反观原有的教改纲要,提出新的修订意见;第四,组织教师、学生研讨会,对拟改进的教改纲要进行讨论;第五,召集行业专家论证新的教改纲要,使之进一步得到完善。

此外,在分析成效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具有见地的阶段性成果,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为便于交流,在项目开始之时,建立了供成员和其他同事共享的开放网站www.tvet4sd.cn,使各项信息和经验得以交流和共享。八、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的实施情况

调研工作是行动研究的基础,也是本项目实施的前期主要工作。调研项目的设计,由中澳双方主持人共同商议,澳方主持人执笔,经协商研究后确定。根据根据澳方主持人玛格丽塔·帕弗洛娃执笔设计的调研计划,2008年9月和10月参研的11所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10月13日,开题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8个省市11所参研院校的3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玛格丽塔·帕弗洛娃博士出席了会议。会上交流了一些调研成果。大部分院校在11月底之前完成了调研工作并与12月提交了报告。这些调研工作为了解当前中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教现状和今后开展该项研究的方向奠定了基础。

调研是项目的重要工作阶段。2007年,玛格丽塔·帕弗洛娃博士首先开发了一个教师问卷。经征求黄春麟教授的意见后,在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进行了12个人的试验。这是在正式调研之前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后,学生的问卷、行业访谈的问题及概念图也经玛格丽塔和黄春麟的商议后设计出来。最终确定11所院校在2008年9月和10月实施这项调研工作。

1 调研方法概述

调研采取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对行业人士的访谈和对社区百姓的概念图调查三种形式。

教师与学生的调研采取问卷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调研问卷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个别问题有一点区别。

问卷由6个部分组成(见图8-1)。首先是一些基本信息,诸如性别、年龄、职业、省市等。A部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有16个问题,包括:何时首次听到可持续发展,描述你认为的可持续发展是什么?谁应负起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责任等等。B部分集中在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分析上。这里设计了34个问题,包括:对下一代负责、工业生产可以在不造成今后环境退化的前提下扩张、文化的可持续性需要我们找到全球一致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妥协等等。这些问题要求回答者标出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等级。C部分由18个关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组成。包括:可持续发展应贯穿于职教之中、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各个领域问题都应当同样地体现在职教之中、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基于人类应服从于自然规律这一理念等等。要求师生标出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等级。D部分要求标出对新政的认同情况,由最同意到最不同意。这里包括16个问题,诸如地球人口过剩、树木、森林和动物与人类享有同等生存权、如长此以往,我们将亲尝环境灾难的恶果等等。其选择也是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程度选择。最后是主观问题,询问你关于如何开展培训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认识的意见。图8-1 师生问卷结构示例图

对行业人士的调研以访谈的形式进行(见图8-2)。访谈大纲由4部分组成,共有11个问题。首先是受访者职业的基本信息。然后是2个关于可持续发展规章的问题,2个职教毕业生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规定,6个关于行业中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问题。我们特别为采访者进行了行业采访的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行业的特定情况。图8-2 访谈问题结构示例图

概念图用于对社区百姓的调研(见图8-3)。这里包含了许多概念,以圆环标出。还有一些连线,借以连接两个或更多概念。线上的文字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提供了18个概念,通过画图表明各议题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包括:气候变化、农村发展、浪费式消费等等。我们同时要求以一种颜色表明意义重要的关系,而以另一种颜色表明次要的关系。图8-3 概念图结构示例图

2 师生对问卷的回答

11所参研院校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这项问卷从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持续了四个月,每个单位的完成时间不尽相同,但最终按照我们的预期计划,完成了整个调研工作。

2.1 学生回答问卷情况

11所院校发放学生问卷6930份,回收6542份,回收率为94.4%。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回收率最高,达96.8%。

对回答情况的总体分析:

在基本信息方面,11所院校的答问者总体情况是(见图8-4):

——性别

——年龄

——年级图8-4

他们的专业是:印刷、物流、工业与艺术设计、电子与自动化、汽车、化工、机械、农业、环境、电子、生物、室内装饰、材料、林业、旅游、国际贸易、财经、艺术、计算机、管理等等。

以下是学生问卷的具体统计结果,同时也适当提供了一些特别的注释,以明确不同领域的不同情况(见图8-5:A1-D16)。

●A部分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90%选择在五年以上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环保类专业的学生。

广东的结果有所不同,他们选择最多的大学,占41%,但他们同时也有38%的人选择媒体。北京有59.3%的人选择媒体。因此可以看出媒体的影响最大,但学校的影响也仅次于它,占到34%。

●B部分 请将下述表内可持续发展问题划出惟一一个答案。

●C部分 请将下述表内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划出惟一一个答案。●D部分 新政范围

请将下述表内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划出惟一一个答案。

2.2 教师回答问卷情况

11所参研院校发放教师问卷678份,回收638份,回收率为94.1%。回收率最高的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达94.3%。

回答情况总体分析

在基本信息方面,11所院校的答问者总体情况是:

——性别

若同意,是那些责任教育?回答是:

●爱、诚实、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如果是,您采用什么方法向学生传授责任意识教育?答:案例教学、视频观看、经验分享、团队合作、自我能力、友情观念。

●Part D NEP Please mark only one answer for each question.ESD

2.2 About teachers’responses

11 institutes sent 678 questionnaires to their teachers. 638 teachers re-sponded, for a 94.1%response rate.The highest response rate is 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reached 94.3%.

●Overall analysis on the response

For the basic information, the respondents from 11 institute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facts:

●Part A

If yes, what sort of responsibilities?The major response:

Love;honesty;responsibility to family and society;work ethics;moral

If yes, what approaches are you using to develop responsibility in your students?

Case-study;watching video;personal experience sharing;team work;doing yourself;fel-lowship

九、项目行动研究过程分析

1 参研课程范围及性质分析

由于本项目的改革基点是课程,因此11所参研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参研课程70余门。后实际参研课程与原先设想的稍有变化,最终提供参研材料的课程为45门。在这些课程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3门,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9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4门,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3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6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5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4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5门。从课程性质看,涉及公共课6门,专业基础课23门,专业课16门。与这些课程对应的专业涉及机械、电子、经贸、旅游、环保、物流等30多个专业。表9-1表示了参研课程的范围及性质。2 改革与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中,各参研课程按照课题组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实施。从内容、方法以及其他拓展性的实践活动等方面,按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展开。

2.1 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议题: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展开。

——涉及环境问题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中国的职业院校中,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专业早有开设,这类课程如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也广泛讲授。甚至有像参研学校—长沙环保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专门定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院校。本次参研课程中,这类环保课程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有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其他非环保类课程,也结合自身的实际,将环保内容注入课程内容改革之中。如:汽车空调课程,将冷凝剂的使用与环境污染结合,研究新型冷凝剂的使用技术。这一话题对急剧增长的中国汽车产业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建筑施工类课程把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资源再利用、科学组织和管理施工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掌握施工中资源再利用和有效控制污染的技术。水电站、水工建筑等课程将生态系统养护、减灾、水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引进课程之中。甚至在旅游类课程中,加入如旅游与环境;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对旅游者的绿色旅游的教育引导等内容。许多参研课程本身就是污染治理类课程,如:广东轻工秦文淑的环境监测;广东轻工王汉道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宁波职院彭振博的化工废水检测与处理等。还有一些公共课程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学习中的内容,如湖州职院大学英语课程把原来英语学习的材料内容全部改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

观察参研课程的内容改革,将环境问题引入课程之中的是最常见的改革举措。

——涉及经济问题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经济问题在中国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都给当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不可避免的问题。参研的相关课程结合各自课程的特点,将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问题融入教学之中。如: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净化环境,杜绝恶意炒作、知假买假、坑蒙拐骗,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注重树立品牌意识、诚信意识等;在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中,加入食品加工中的质量、卫生安全内容;在机械加工类课程中,加入工作习惯、安全操作、生产环境、质量意识和时间管理、绿色制造与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团队协作内容、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加入打破技术壁垒,开发通用的、可兼容的技术开发平台,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思想。此外,许多课程从就业导向的需求出发,重组课程内容,适应用人单位需要,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解决脱贫问题。如:浙经院张朝山的电喷发动机故障检修、重庆工业职院赵计平的自动变速器维修、深圳职院的印刷工艺等课程,解决支撑经济发展的就业难题。

——涉及社会问题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社会问题是人及其人际之间的问题,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湖州职院独具特色的开设《人生最优化原理与实践》课程,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人生规划,体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精神。工科类的课程,如《钢筋工程施工与管理》,在梁钢筋工程施工的准备与管理教学中,增加介绍社会与情感技能,突出人际沟通技巧、合作团队精神,将技术工作融入社会合作共赢的内容。《导游业务》课程在讲授导游过程中的问题处理内容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如导游业务生疏、游客旅游经验缺失、导游之间的配合失误等;平衡旅行社、游客及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工作中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理念。《外贸跟单实务》课程讲到跟单员的沟通技巧时,增加跟单员社会、情感技能提升;讲到面试与新人上岗技巧时,增加性别歧视与人权侵犯的对策。此外,还有许多工程技术类课程都普遍增加了安全生产的内容,许多经济管理类课程增加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对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重视和现代管理的基本思想。

——涉及文化问题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行不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大发展中,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西方文化中的不良之处,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研课程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中把中国诗词格律审查程序设计作为开发内容进行讲授,利用现代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市场分析》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营有机结合,注重保护。《外贸跟单实务》讲到人际沟通类型时,增加不同文化、信仰间的理解与交流,满足外贸工作要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的需要。《导游业务》课程增加文化旅游的内容,结合中国文化进行深度探究,寓文化教育于旅游娱乐之中。外贸单证课程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加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与西方沟通时的国际理解意识。

有关课程内容改革的情况由表9-2所列一些典型案例分析说明。

2.2 方法手段改革

如果说内容的改革实验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议题的话,那么方法改革则是更侧重于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学生具备可持续的学习方法、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的目的。方法改革中既有课堂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课外活动对教学工作的补充。

由于是各门课程交叉采取的方法,因此这里只做总体归纳和典型说明,不一一列举。从参研课程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为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而实施的方法。一是提升就业能力。它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吻合,促进就业;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全面思考问题;三是团队合作能力。它对独生子女学生十分重要;四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过思辨与创新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五是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力求是学生学会学习。

许多教师在课程中还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视频、ICT技术等,使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表9-3列举了本研究项目中45门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一些行动实践。

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是许多课外活动也体现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同样得到正面的转变,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如:旧书回收、许多环保专业的校外环保志愿者、社区关怀老人的行动、西湖人文之旅、诗词活动等。

十、研究项目的成效与影响

经过国际专家的指导、主持专家精心策划的顶层设计、全体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研究项目在行动的基础上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实践的收效从师生的反馈和收获的成果方面,可以真实的得以体现。1 师生的感受

尽管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是短暂的,但师生们的感受还是颇深的。总的感觉是:将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之中很有必要,大家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深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从教师方面看,普遍感到:这样的改革尚属首例,但意义重大。举例说明: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秦文淑老师在《环境监测》课程改革总结中写道:“在第二单元的环境监测标准课题学习中,我引用了学生们十分关注的‘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中毒’事件、‘大白兔奶糖停产’事件,让学生们讨论有关食品安全标准话题。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而沉重。通过讨论,学生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可持续性理念’、‘社会伦理道德与企业责任理念’、‘食品安全理念’等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们还提出了目前国内的很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需要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作为老师,我本人也深深被感染着,更深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只有提高全体公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整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民众自身的利益以及后代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她还说,“在课程改革进行中,我发现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是,本届的大部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逐渐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关注人文、环保、自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课后他们会自己三五成群的就一些社会现象展开讨论,他们会对一些校园现象进行思考并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一些环境问题。例如:我们学院学生的电池使用量较大,废弃电池以往都是直接丢弃在垃圾箱内。学生们听完课后,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他们主动组织起来,在学生宿舍楼及教学楼的明显位置放置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发动全院各系的学生集中回收废旧电池,不要再将废旧电池与其他垃圾混弃了;他们开始关注校园内的各种水电的浪费行为:如课室人空,但风扇照转、电灯长明现象,班上的不少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后会主动进课室关灯、关风扇;他们的讨论中还提到食堂饭菜的严重浪费行为,每日满满的几大桶剩饭、剩菜给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建议食堂的管理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学生提出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纸张的使用量,建议交电子版的作业。从学生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已经得到提升,学生们的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梁仁建老师在《汽车空调原理与维修》课程改革总结中指出:“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我们也取得以下的经验:

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信息的传达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已经普遍具备了较强的环保意识,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深刻,对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认识较模糊,通过正确的引导加强理解,很容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

二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关键在于思想,只有从思想入手,采用高屋建瓴的方式在学生思想上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都大幅提高了。以前的教学学生普遍对制冷回收加注程序感到很‘繁琐’,结合了可持续发展观后,学生从减少制冷剂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去理解看待这些操作程序,自然容易接受。

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内容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系统地认识。如在制冷系统中通常新型的冷凝器都会小型化,小型化会使制冷剂存储减少,散热困难进而影响制冷效果,从这个角度我们很难理解;但小型化使制冷剂的使用量减少,维修中残留减少,有利于环保;站在这个角度,从发展的高度去理解就很容易了。

四是教学方法中,研讨与学生互动性最强,工学结合最适合技能的培养,案例分析则适合检修能力培养。”

他还同时提出了以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要加强学生思想上的全局观培养,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不是站在全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有的个人色彩浓厚,有的地域特色较强,这些思想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与培养,必须加强。

二是汽车空调的最新发展内容难以获取详细资料,学生只能了解其基本情况,无法深入理解其原理,更谈不上对其实物的感性认识。这主要因为很多院校未购买有关信息网站的使用权,重要信息必须通过其他高校收集。建议购买相关信息网站的使用权,扩大信息来源。另一原因是部分信息以英文的形式表达,甚至德文日文的形式表达,翻译难度很大。建议职业院校间加强交流与合作,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三是教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结合不够紧密,关于汽车空调的法律法规只能全面了解到国内的,国外的资料无法全面收集。建议加强各高校间交流与沟通。以后的教学中拟采用在相应模块嵌入或单独组建模块的方式予以加强。

四是案例分析教学建议直接由工厂的维修工辅助教师完成,场地尽量选择维修工厂。理论可以自学,实践也可以尝试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可以采用课余开放实验室的方式进行。”

学生们对这样的改革也普遍表示欢迎。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的学生写道:“对于我们所学的产品数控加工来说,清洁生产就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的同学们说:“只有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才能可持续。不光在学习方面,很多方面还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如小到我们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大到经济、环境等等。我们在上这种课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世界也随着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得以升华,自己总结归纳学习方式、方法,使自己充分掌握学习的要领,成为有发展的好学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市场营销》学生指出:“我们喜欢老师按照团队组建公司的运作方式,真实感强;在整个学期,大家都处于不断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有意思,也很有压力,期末觉得学到很多课本外知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贸跟单》课程的同学们说:“在本课程原有的就业导向、工作岗位能力本位及项目流程思路上,深入细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从学生观、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全方位入手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创新。在课程模式上发展本位兼顾社会中心的基于问题的综合课程观,提升了经验的整合。在课程学习结果上从自身的知识技能获得、健全人格建构等方面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让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价值观。”2 丰硕的成果

尽管项目的研究工作时间短、内容多、范围广,但广大参研教师通过认认真真的工作,不仅达到了预期的试验性研究目的,而且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在参研课程中,有3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研究立项、3门课程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2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得省级研究立项、1门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门课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一大批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国家级、地方级杂志上发表。所有的实践均无可辩驳地表明:尽管这个项目的研究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成果是极其显著的。表10-1显示部分成果举要。

此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开发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课程《可持续发展概论》,以公共课的方式集中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具有创新性的做法。3 行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由于本项行动研究在中国国内尚属首创,因此在总结诸多收获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甚至还有一些问题,致使未能100%的实施设计的初衷。例如:参研数量和最终提交成果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各校各课程之间的工作还不平衡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认识不到位

尽管参研教师通过参加研讨会、课程网站、各类学习资料等对课题的理念有所了解,但从具体的实施结果看,许多人的认识还不到位。如一些人认为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

——涉及环境保护的问题偏多

在参研的45门课程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占16%,大家更乐于将环境问题直接加入到内容之中,而对环境问题背后涉及的社会、经济乃至文化问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刻。

——方法手段的偏多

一些课程把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与其他课程改革的区别不大,而内容的改进则相对较少,使得课题的特质不突出。

——纲要日志记录未能完全按要求做

由于行动研究的新范式要求对大多数教师还较陌生,因此对纲要的设计,特别是日志的记载不够规范、不够完整。

——可供参考的培养太少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按照研究项目的设计、课程的特色和自身的理解实施。许多教师抱怨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即使是国外发达国家,也很少看到在职教课程中的改革实例。

——同类课程少,因此同类课程对比性差

由于采取自愿参与的方法,尽管考虑到课程的分布,但同类课程较少,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学习比较。

——没有固化为教材

由于是首次改革,且时间很紧张,仅在一个学期试行,因此许多成果尚未固化到教材之中,还需要后续的不断探索并加以具体的固化。

总之,通过短短的一个学期的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行动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占据了同类研究的先发优势。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明显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加大投入,继续开展下去,使得这项研究在中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际职教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

十一、项目研究报告英文版

Introductive report on the project of Developing InnovativeApproaches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rriculum Reform in TVET China

1 Introducti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is believed a“master key”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Peace Build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D)is the crucial issue for human beings in the 21st century.TVET for SD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ESD in the world.In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ou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becoming a consensus to deal with the serious challen-ges in environment,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It is called“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in China.Since 1998,basic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have taken a series of projects to carry out the ESD sys-tematically.But TVET for SD is still a new topic and rare mentioned.In A-pril 2007,the experts from UNESCO-UNEVOC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 visited 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ZJTIE),one of the UNEVOC centre in China and gave a series of lectures on TVET for SD.Lat-er, ZJTIE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reached an agreement on research of Develo-ping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rric-ulum Reform in TVET China.In September 2007,Professor Chen Lineng, ZJTIE President and Professor Huang Chunlin, ZJTIE OIRIA Dean paid a vis-it to the office of UNESCO-UNEVOC International Centre in Bonn, Germa-ny, and worked with the Center officials and Dr Margarita Pavlova from Aus-tralia.With the assistance and the funding from UNEVOC, ZJTIE, UNESCO-UNEVOC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thereafter, signed an MOU on this project.In January 2008,Dr.Margarita Pavlova, visited ZJTIE and worked with Huang Chunlin on the edition of the proposal to UNEVOC, thebudget and other documents of this project.They developed series steps to carry out the action research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n 11 institutes networ-king;conducting surveys to teachers, students, industries and communities;incorporating ESD content and develop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within TVET programs, producing the guidelines for ESD in TVET, etc.

On July 3rd,2008,UNESCO UNEVOC signed the contract of Joint-re-search on TVET for SD in China, and then, President Chen of ZJTIE signed it on July 16th,2008. At the same time, UNEVOC informed Chinese Commit-tee for UNESCO, and the project then had been initiated legally.On July 26th,2008,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ese Commit-tee for UNESCO issued a document for acknowledging the project as the na-tional authority.On September 5th,2008,website of the project www.tvet4sd.cn established and launched the trial.On September 9th,2008,other 10 institutions as the network had been confirmed for this project.The net-work institutions are all well-know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colleges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