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勤劳俭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22:55: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占强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学生勤劳俭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勤劳俭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试读:

前言

哲理是从点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只有用心去洞悉,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成功与成长的价值。一粒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藏着一个天堂。我们微小的瞳孔映照着广阔的世界,我们有限的人生蕴涵着无限的哲理。用心去发现,将浓缩的真知化为鲜活的智慧,我们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驾轻就熟。读哲理,为学习和生活储备智慧。在故事中畅游,青少年会感到身心完全放松,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或富于智慧或充满想象、或饱含大爱或寄寓深情的故事,孩子们能看到世间的善恶,并拓宽心中的天地。许多故事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本丛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一个最好的医生

拉塞尔·尼尔森博士是17~18世纪英国最好的心脏外科手术医生,也是当时世界上这一领域最好的医生。

1800年,一位英国妇女把她的孩子交给了尼尔森医生,希望能把她的孩子治好。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心脏手术之后,尼尔森医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没能挽救这个小孩的生命。几年之后,这位妇女的第二个孩子的心脏得了同样的病,妇女又把第二个孩子送到了尼尔森医生的手里,希望医生能救救孩子。

尼尔森医生对这位妇女说:“几年前,我没能挽救您的孩子的生命,您还敢把您的第二个孩子托付给我吗?”妇女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也只有您才能帮助我救回自己的孩子!”

尼尔森医生为了保证这次手术成功,于是在动手术之前,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几年前的那场手术的过程,并查阅大量资料,因为在他心里总在想:不能让这个妇女的第二个孩子死在自己的手术台上。

虽然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努力,第二次手术结束后的第二天,孩子终因心脏衰竭而停止了跳动。

手术再一次失败,妇女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只能感叹命运的不幸。尼尔森医生经过两次手术失败后,他想放弃他的职业,因为他无法承受母亲两次失去孩子所带给他的痛苦。

他的妻子知道后,对他说:“你是最好的医生,如果你放弃了,其他的医生又要从头开始研究,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孩子死在手术台上。如果你再多努力一些,多知道一些,也许你就会成功。”

终于尼尔森医生开始潜心研究并进行了大量临床实验,并最终攻克了这一难关,他把他的临床经验告诉了很多医生,并最终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一次昆虫长跑比赛

昆虫王国要举行一次长跑比赛,蟋蟀、蚂蚁和蜗牛家族都选派了各自的代表。观众们对蟋蟀最为看重,它既能跑又能跳,肯定拿冠军;其次看好蚂蚁,认为蚂蚁获得亚军没问题;说到蜗牛,大家都忍不住笑了,但为了不伤蜗牛的自尊心,都安慰它说:“贵在参与,你能参赛,精神可嘉!”

比赛开始了。一只黑色和一只金黄色的蟋蟀遥遥领先,几只蚂蚁紧随其后,那只蜗牛被远远地甩在后面。眼看快到终点了,两只蟋蟀为争夺冠军,突然相互挤撞起来,继而就咬在一起,因严重犯规,它们被裁判罚出赛场。“蚂蚁,加油!蚂蚁,加油!”观众们对好斗的蟋蟀感到很失望,就把希望寄托在几只蚂蚁身上。

可是,在奔跑途中,几只蚂蚁不约而同地看到一粒大米,便纷纷围上去争夺起来,乱成一团……

最终,一步一步坚持的蜗牛获得这次长跑比赛的冠军。

梦寐以求的金币

乔治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庄园主,圣诞节前夕,他觉得应该给予兢兢业业的管家以嘉奖。于是他拍着管家杰克的肩膀说:“这里有四大碗粥,我在其中一碗的碗底放了两枚金币,亲爱的杰克,看看你的运气怎么样了。”

杰克非常渴望得到金币,但是他不确定究竟哪个碗里放有金币。他犹豫着把第一碗里的粥喝了一部分,忽然觉得金币应该在第二个碗里,于是他又去喝了一半第二碗的粥,但是心里还是不甘心,便把第三碗的粥又喝掉了一部分,最后又改变了主意,第四碗粥又被他艰难地喝了一半——这时候,杰克感到自己的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结果,他一枚金币也没有得到。

其实,乔治在每碗粥的碗底都放了两枚金币。他只要随便喝掉一碗粥,都会得到梦寐以求的金币。

发愤努力的后进生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遗传学家,他曾用细胞移植的方法,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研究上,与他人合作,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一种有鲫鱼和金鱼特征的“童鱼”,否定了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在遗传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先后发表论文、专著七十余种,一生著作等身。

童第周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他少年时期刻苦好学,战胜挫折是分不开的。

少年时期的童第周家里贫困,欠债度日,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他没有上过小学,到了17岁才有幸迈进中学的大门。

在中学的第一学期,由于没有小学的基础,考试成绩全部是“红灯高挂”。校长决定给他两条路选择,要不退学,要不留级。

童第周没有气馁,怯生生地走进校长办公室,请求校长再给他一次机会,并诚恳地说:“为了我那含辛茹苦的父母,为了本校的荣誉,我一定发愤努力。父亲从小就对我说‘滴水穿石’的道理,如果下学期还无长进,一定退学。”校长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满足了他的愿望。

童第周终于又能踏实地坐在教室里了,他知道这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面对生活上、学习上种种困难和挫折,他没有丝毫的退缩。他刻苦学习,“把每一秒钟都化为一滴水,冲击着科学文化之石”,连吃饭、休息的时候也不放过向同学请教。他决心从最为困难的数学学习上突破。

有一次课后,他在操场上用石片画了个井字,然后往九个格子里填数字,求解“洛书幻方”。有些同学取笑他。他却谦和地请同学一起解。这时,有位老师走过来,见同学们解不出来,就启发他们“动脑筋,找规律”。童第周听了,恍然醒悟:从1加到9和是45,幻方有3行,每行是45除以3等于15,三个数相加之和为15,它们的算术平均数是5……他终于会解“洛书幻方”了。从中,他感悟到学习要勤思考,找规律,讲方法;他体验道:“我并不比别人笨,只要自己刻苦努力,勤奋学习,什么都能学会,什么都能做到”。这个体验成为他成才过程中面对挫折的座右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童第周以别人十倍的努力,经过刻苦学习,在第二学期不仅消灭了“红灯”,而且在期末考试中,数学得了100分,总分名列第三。从此,童第周更加发奋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自尊。

要拥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

一位失意的年轻人向一位哲人请教成功的秘密。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的壳便碎了,剩下了花生仁。然后,哲人教他再搓搓它,结果,红色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

哲人教他再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着做了。可是,不论他如何用力,却怎么也捏不碎这粒花生仁。哲人同样教他再搓搓它,结果仍是徒劳无功。

最后,哲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拥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很多人一时间失意了,受到挫折了,或是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就心灰了,志穷了。有的,还要怨天尤人,愤世不公,却很少想过是否给自己打造一颗坚强不屈的心。如果,一个人连一颗敢于面对重重磨砺和困难的心都没有,那么,还有谁会赋予你成功的希望呢?

考拉尔和他的“思想者”

1882年,26岁的考拉尔来到斯特林镇,在一所学校做老师。考拉尔酷爱读书,但他发现,偌大的斯特林镇居然没有一家像样的、专门的书店,书只有在百货商店才能偶尔零星地见到。考拉尔灵机一动,自己为什么不开一家书店呢?这样,既满足了自己读书的需求,赚了钱还可以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

考拉尔把自己的想法跟新婚妻子说了,妻子也非常赞成。于是没多久,考拉尔的名为“思想者”的书店就在斯特林镇开张了。

可是,书店的生意并没有考拉尔想象的那么好。连续几个月,书店几乎都没人进来。考拉尔安慰自己,毕竟书店刚开张,生意不好也是正常的,贵在坚持,几个月不行就坚持半年,半年不行就坚持一年,甚至两年,生意总有做起来的时候。即使亏了,反正自己还要买书看,就当是自己藏书了。

抱着这种想法,考拉尔坚持了下来。

可生意还是不景气,书店经常是入不敷出。好在考拉尔和妻子都有一份工作,他们把收入几乎全部补贴到了书店里。很多人都劝他们关门大吉。但这时,考拉尔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原来单纯的经营,转变为呼吁和彰扬文明而经营。他说:“书店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是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地方,不管书店生意如何,我都要永远开下去!”

考拉尔言出如山,一年又一年,他居然真的坚持了下来,即使在战争时期,在政局动荡时期,“思想者”依然坚持每天开门迎客。

1948年,考拉尔在他的书店里去世,享年92岁。考拉尔的孙子继承了他的书店。考拉尔临终前留下遗言:“无论如何,都要把‘思想者’开下去。”考拉尔的孙子遵从了祖父的话。好在那时斯特林镇改镇为市,人口越来越多,城镇面积越来越大,书店的生意也还可以养家糊口。“思想者”的辉煌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斯特林市参加全球50个文明城市的竞选,在激烈的竞争中,斯特林市渐落下风。这时,有人向市长提到了“思想者”,市长眼睛顿时一亮。当他把“百年老书店”的旗号打出去后,斯特林市果然过关斩将,不但入选,而且名次进入前十。

一时间,考拉尔和他的“思想者”名扬四海。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友、游客以及信函纷至沓来。这时的“思想者”,不但是家大型书店,而且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人都要买几本盖着“思想者”销售戳的书回去。“思想者”的年销售额已达几百万美元,为考拉尔家族带来了滚滚财富,这还不包括那些一百多年前的全新的库存书,那已经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宝藏。

2006年,考拉尔的孙接手了“思想者”,他对书店一百多年的经营做了详尽的调查统计。他发现,在考拉尔经营的66年期间,赚钱的年份为9年,持平的年份为17年,其余的40年都在亏损。

考拉尔的曾曾孙动情地说:“面对这样的经营,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坚持?我无法想象我的曾祖父是如何度过那段岁月的,就像他绝对没想到今天他的书店会发财。事实上,他只是在一个思想贫瘠的时代,为文明而苦苦坚守!”

使人心境平和的灵方

有一次,一位高明的教育学教授在讲课时说:“我有句三字箴言要奉送各位,它对你们的教学和生活都会大有帮助,而且是可使人心境平和的灵方,这三个字就是:‘不要紧’。”

安娅领会到他那句三字箴言所蕴含的智能,由于她容易感到受挫折,于是便在笔记簿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不要紧”三个大字。安娅决定不让挫折感和失望破坏自己的平和心情。

后来,她的新态度遭受了考验。她爱上了英俊潇洒的杰克森。她觉得他对自己很要紧,她确信他是自己的白马王子。

可是有一天晚上,他温柔婉转地对她说,他只把她当做普通朋友。安娅以他为中心的构想世界当下就土崩瓦解了。那天夜里,她在卧室里哭泣时,觉得记事簿上的“不要紧”那三个字看来简直荒唐。“要紧得很,”安娅喃喃地说,“我爱他,没有他我就不能活。”

但第二天早上她醒来再看到这三个字之后,就开始分析自己的情况:到底有多要紧?杰克森很要紧,我很要紧,我们的快乐也很要紧;但我会希望和一个不爱我的人结婚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安娅发现没有杰克森自己也可以过活。她仍然能快乐,将来肯定有另一个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她想:“即使没有,我也仍然能快乐。我能控制我的情绪。”

几年后,一个更适合她的人真的来了。在兴奋地筹备结婚的时候,安娅把“不要紧”这三个字抛到九霄云外。她想:我不再需要这三个字了,我以后将永远快乐。我的生命中不会再有挫折失望。

年轻人多天真啊!结婚生活和生儿育女不会有挫折失望?这当然不可能。有一天,安娅和丈夫得到一个坏消息:他们曾把他们的积蓄投资做生意,但这笔钱赔掉了。

丈夫把信念给她听之后,她看到他双手捧着额头。她感到一阵凄酸,胃像扭作一团似的难受。安娅想起那句三字箴言:“不要紧”。她心里想:“真的,这一次可真的是要紧!”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小儿子用力敲打他的积木的声音转移了安娅的注意力。他看见她看着他,就停止了敲击,对妈妈笑着,那副笑容真是无价之宝。安娅把视线越过他的头望出窗外,两个女儿正在兴高采烈地合力堆沙堡。在她们的后面,在她家院子外面,几株槭树映衬着无边无际的晴朗碧空。她觉得自己的胃顿时舒展,心情恢复平和。不久,她还感到自己的微笑。于是,她对丈夫说:“一切都会好转的,损失的只是金钱,实在并不要紧。”

一个家庭主妇的梦想

一个叫辛迪的美国家庭主妇,某一天突发奇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内购买一栋600多平方米的房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规划。

辛迪决定写一本畅销书,卖到100万本。她把这个点子告诉老公,却换来一顿嘲笑。辛迪想: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我的书在3年之内一定会卖到100万本,财富会大量涌来,所有的机遇之门都会为我打开。在这样的自我确认下,辛迪开始行动。

辛迪觉得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在于女性。她发现女性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不被先生了解,她想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这样她们就会把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辛迪觉得她的读者们通常会去超级市场、美容院等地方,所以专门打电话给超级市场的采购员以及美容院的老板。她很直接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我相信这本书摆在你的超级市场,摆在你的服装店,摆在你的美容院,应该会帮你赚不少的钱。我将寄一本样书给你,一个礼拜之后,我会再打电话给你。”辛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从来不问别人:“你到底有没有兴趣购买?”而是直接就问:“你要订购多少本?”

一个星期之后,她打电话问:“我是辛迪,你看过我的书没有?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对方说:“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们这个超级市场从来没有订过任何一本书超过2500本。”辛迪说:“过去等不等于未来?”对方说:“不等于。”“所以总有一个开始,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对方说:“那……我订4000本好了。”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辛迪打电话问第二个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书没有?你即将订10000本还是20000本?”对方说:“你的书很幽默,我和同事都很欣赏。但我们订书从来没有订过这么大的量,我订购4000本好了。”辛迪说:“你简直在侮辱我,你才订购4000本?像你这么大的连锁店你订4000本?你不止侮辱我,还在侮辱你自己,难道连你都不相信你的连锁店卖得出去吗?”对方吓了一跳,问:“一般人订购多少本?”辛迪说:“10000到20000本。”对方被她说服了:“那我订12000本!”

之后,辛迪又卖书给军队。对方告诉辛迪:“我们这里的人是不会有兴趣的,我们这里都是男人,你不可能在我们这个地方销售任何书。”辛迪问:“请问你上司是谁?”“不,我上司也不可能买!”辛迪不要听“不”,她要听的是“是”。她说:“把这本书交给你上司,我下个礼拜打电话找你上司,我不找你了。”结果一个礼拜之后,对方打电话来说:“辛迪,我的上司说,我们决定订购4000本。”因为他的上司是女的,她想:“天天被男士兵这样整,我现在弄一本书来整你们。”

她的书从来没在任何一家书店卖过,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卖。依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巧妙的推销手段,辛迪的书卖出了整整140万本!之后她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畅销。到这个时候,辛迪要实现的愿望,已经不是买一栋大房子那么简单了。

魔鬼最有用的工具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魔鬼发布广告出售他的工具。他作恶时使用的各种工具都明码标价地陈列出来,供买主挑选。工具的品种多种多样,包括憎恨、嫉妒、怀疑、欺骗、傲慢等等。另外还有件看起来无害的工具,磨损得很严重了,孤零零地放在一边。“这是件什么工具?”一个买主问。“哦,”魔鬼说,“它的名字叫气馁。”“为什么它的价格这样高?”“因为这是我最有用的工具。每当无法用其他工具接近某人时,我就用这件工具撬开他的心,钻到里面去。一旦我占据他的心,就能完全地控制他。很少有人知道它属于我,所以,我在几乎所有人身上都使用过它,把它磨得很旧。”

魔鬼给气馁的定价太高,始终没能卖出去。所以它仍是魔鬼最重要的工具,每天在人们身上使用。

一个种果树的农民和野兔

一位北方的农民先是种果树,种果树在当时被公认是农民致富的主要出路。主人便买来优质树苗种在几十亩地里,为了便于看护管理,主人还在果树园四周垒起了围墙。可种果树的人太多,一窝蜂地上,两三年后果树挂果,当年认为的摇钱树,成了农民们的伤心树。果子价贱,挂在树上也没有人愿意去摘,因为摘果卖的钱还不够付摘果人的工资。许多人开始绝望地砍树。

果子不能赚钱,全家人的希望全部落空了。不但一家人几年的心血白费,一去不复返的还有买树苗、买化肥、买农药和垒围墙的钱。这些钱可都是贷款,现在也就无法归还。更令人气愤的是,连主人套种在果园中的小麦苗都被野兔吃了,就连自己家吃粮还得去市场上买。围墙四周到处都是野兔打的洞。

主人欠的债,有些是银行的,有些是亲戚朋友的。每天都有来讨债的。真是走投无路呀,主人彻底绝望了。

绝望的主人准备悬梁自尽,在给他带来灾难的果园里。主人已绑好了绳子,准备告别这个世界。抬头却看见离自己几米之外,几只野兔跳来跳去。这些使他走上绝路的东西此刻竟然还在他面前肆无忌惮,悠然自得地吃着小麦苗,主人气极了,迅速关上门,开始在院子里打兔子。可能是野兔太多了,一会儿就打了一大筐。打下的兔子实在吃不完,便拿到集市上去卖。

因为是野兔,城里的餐馆争着要。野兔比家兔值钱,一斤竟然卖到12元。从集市上回来的路上,主人寻思,为什么不可以养野兔卖钱呢?

回到家里,主人便把围墙上所有的野兔洞堵上,利用围墙内现有的兔子,开始养殖野兔。反正野兔遍地都是,不需要花大价钱去引种,只需要每天到集市上拣些菜叶或去割些青草。

从此,果园成了野兔们的伊甸园。野兔的繁殖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仅一两个月工夫,围墙内的野兔们已是数代同堂。何况野兔有先天的基因优势,不像家兔,需要防疫,动不动会成群病亡。主人除了供给一些青菜青草,便万事无忧,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捉兔子送到定点的餐馆去卖钱。

这家主人成了远近闻名的野兔养殖户,就连野兔的粪便也被人花大价钱买去做花肥。几年工夫,还清了所有建果园的欠款,过上了别人羡慕的富裕生活。

失败并不可怕

英国作家约翰·克莱斯,可以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多产作家,他一共出过564部小说。如果以一年出10本来算,他花了将近五六十年时间在写小说。出了那么多书,你可能会以为他是百战百胜的作家,那你就错了,他曾经被退稿达753次!

试问你承受得住753次的沮丧吗?

爱迪生这个童年被老师认为愚钝的人,他可是创造出1093项发明,是个不折不扣发明大王。你可知道他失败了多少次,他失败了3000多次。所以,作为大师的他会如此说:“成功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加上一分的天才。”

不妨“再试一次”

1892年夏季,暴风雨席卷了美国密苏里平原,肆虐的洪水冲毁了公路、庄稼和农舍,许多人无家可归。

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穿着布满补丁的破烂衣服,站在农舍外围的高坡上,眼睁睁地看着棕色的河水汹涌而来,漫过河堤,席卷了农田。

洪水卷走了一家人所有的希望,垂头丧气的父亲到当地一个叫玛丽维尔的银行家那里去请求延期偿还贷款,狠心的银行家却以没收他的全部财产相要挟拒绝了他的请求。沮丧的父亲赶着四轮马车往家走,途经一座桥时,他停下来,扶着栏杆俯身呆望着桥下滚滚的河水。“爸爸,您还要等谁呢?”小男孩疑惑地望着父亲。

父亲没有说话,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小男孩紧紧地抱住父亲的大腿,似乎要给父亲鼓励和力量。父亲终于重新上路。

不久后的一天,一位演说者到了瓦伦斯堡的集会上演讲,演说者雄辩的技巧、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男孩。“一个农村男孩,无视贫穷,甚至不顾跟前的一切而努力奋斗,他一定会成功的!”演说者说完便问听众:“谁将是那个男孩呢?”

接着,他又自答道:“各位女士、先生,你们看看他。”说完演说者的手随便指了一个方向,虽然他只是随便一指,但那男孩分明觉得他正指着自己。从那一刻起,他发誓要当一名演说家。

然而,笨拙的外表、破烂的衣服和少了一根食指的左手,却总是让他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感觉非常自卑。

有一次,已经是一名师范院校学生的他穿着那件破夹克刚走到台上,就有人喊了一声:“我爱你,欧德·杰克!”紧接着,大家笑成了一团。原来,在英语里,“欧德·杰克”与“破夹克”是谐音词。

还有一次,他讲着讲着竟忘了词,在人们的口哨声中,他汗流满面地站在那里,尴尬至极。

连续12次演讲的失败让他心灰意冷,他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又一次的比赛结束后,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路过一座桥时,他停了下来,久久地望着下面的河水。“孩子,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

不知何时,父亲已经站在他身后,正微笑看着他,眼里充满着信任与鼓励。像十二年前的那个午后一样,站在小桥上的父子俩又一次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接下来的两年里,瓦伦斯堡的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颀长、清瘦、衣衫破旧的年轻人,一边在河畔踱步,一边背诵着林肯及戴维斯的名言。他是那么全神贯注,以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有一次,当他正在练习自己的一篇演说稿,神情专注,还不时夹杂着手势时,附近的一个农民看到了,以为出现了一个疯子,立即报告了警察,警察气喘吁吁地跑来,经过询问,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一场误会。

1906年,这个年轻人以《童年的记忆》为题发表演说,获得了勒伯和青年演说家奖,那一天,他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0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他的《成功之路》系列丛书创下了世界图书销售之最,在他去世后的许多年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仍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提起他的名字。他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和成人教育大师”的戴尔·卡耐基。今天,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用这句“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去鼓励自己的孩子们。

麻烦不是偶然出现的

考特20岁那年,任职的公司突然倒闭,他失业了。经理对人说:“你很幸运。”“幸运?”考特叫道,“我浪费了两年的光阴,还有1600元的欠薪没有拿到!”“是的,你很幸运,”经理继续说,“凡在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可以学到鼓起勇气从头做起,学到不忧不惧。运气一直很好,到了四五十岁忽然灾祸临头的人才真可怜,这样的人没有学过如何重新做起,这时候来学年纪已太大了。”

考特35岁时,一位商业顾问对他说:“不要因为事情麻烦而抱怨,你的收入多就是因为工作麻烦。一般人不需要负什么责任,没有什么麻烦,报酬也少。只有困难的工作,才有丰厚的报酬。”

考特40岁时,一位哲学家告诉他:“再过五年,你就会有重大的发现。就是:麻烦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经常存在的。麻烦就是人生。”

如今考特50岁了,回想这三位朋友的启示,真是至理名言。

无法感觉到疼痛的萨丹

印度有一个青年名叫萨丹,他很小就染上了麻风病。幸运的是他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家乡马德拉斯传教行医的传教士医生保罗·布兰迪,两人成了忘年交。从此,好心的布兰迪医生便把萨丹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萨丹想回家过个周末,一是探望家人,二是想看看自己独立生活的可能性。

由于麻风病的原因,萨丹的神经末梢对外界的刺激没有感觉,无法感觉到疼痛。临行前,布兰迪医生告诫他对陌生环境中的危险要格外小心。一切准备就绪,萨丹登上了开往马德拉斯的火车。

星期六晚上,和亲戚朋友尽兴而散的萨丹,回到自己曾住过的房间,一头倒在草铺上,沉沉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萨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全身。因为永远无法感知痛苦,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他唯一可以判断危险、保护自己的办法,多年来萨丹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检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萨丹发现自己左手的食指血肉模糊。原来这个房间年久失修,他熟睡时,有只老鼠从墙洞里钻进来,竟然把萨丹的手指当成了晚餐。但由于感觉不到疼痛,萨丹连一只小老鼠都抵御不了。

周日晚上,萨丹不敢掉以轻心。他整夜盘腿坐在草铺上,背靠着墙,借着油灯的光看书。破晓时分,他的眼皮越来越沉重。终于再也抵挡不住疲倦,萨丹头一歪睡着了。

几小时后,萨丹被家人的叫声惊醒,原来萨丹的右手滑到了盛灯油的碗里,手背上的皮肉都被烧焦了!幸亏油灯的油所剩不多,又被家人及时发现,否则连他本人也会葬身火海。看到这一切,萨丹失意地告别了亲人,双手缠着绷带离开了马德拉斯。

布兰迪医生在回忆录中写道:“萨丹回来后,我为他清理伤口,我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为没有感知痛苦的能力,萨丹最渴望的自由被剥夺了。”

布兰迪医生在文章最后说:“当你在痛苦中挣扎,抱怨上苍不公时,我希望你会想起萨丹的故事。没有痛苦,就无法知道危险的存在,没有进退的尺度,就无法判断做的是对还是错,无法保护自己,就永远担惊受怕,没有自由。”

一向乐观的麦雅西

1971年2月22日,在芝加哥圣易市七十号州际公路发生了一起车祸。《华尔街日报》的西部经理麦雅西在车祸中受到重创;他的头部被撞凹陷近两厘米,生还的可能性极小。幸运的是,麦雅西挺了过来,但从胸部以下都瘫痪了,大部分身体失去了知觉,双手也几乎不能动弹。人们断言,他的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

尽管一度很沮丧,但一向乐观的麦雅西很快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他决定,自己要重新站起来。接下来,他尝试过无数方法,吃了许多药物,换过不少治疗医生,但所有的努力全都没有一点效果,他的信心因此一点点崩溃。

这时,一位叫瑞佛士的心理学教授来为他治疗。经过前期的准备,他把麦雅西推到一间挂着黑板的空屋,在黑板上写用粉笔写上两个大字:“不能”。然后问麦雅西:“你想重新站起来吗?”

麦雅西回答:“想!”“那么,你认为你能够站起来吗?”

麦雅西犹豫不决,因为他对此已没有多少信心了,但他还是迟疑地点点头。“那你上前,把‘不’字擦掉,留下‘能’。”瑞佛士命令道。

麦雅西双手略动了动,抬不起来。“如果你认为你行,你就行!上前来,把‘不’字擦掉!”瑞佛士用强硬的语气再次命令他。

奇迹出现了,麦雅西全身竟有了反应,他哆嗦着试着推动轮椅,来到黑板边,颤颤悠悠地拿起粉笔刷,一点一点擦掉了黑板上的“不”字,最后留下一个醒目的“能”!“看啊,你能!”瑞佛士激动地说,“你做到了,从此,世上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你重新站起来。”

事实果真如此,麦雅西康复的速度快得惊人。1971年10月29日,麦雅西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从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胸部以下都瘫痪的人是根本不可能重新站起来的;然而,麦雅西却做到了。

他依然是超人

当年,克利斯朵夫·李维,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1995年5月,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人生。

原来,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坠落马下,顿时眼前一片黑暗。几乎是转眼之间,这位世人心目中的“超人”和“硬汉”形象化身的他,就从此成了一个永远只能固定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对家人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早日解脱吧。”

出院后,为了让他散散心,平息他肉体和精神的伤痛,家人推着轮椅上的他外出旅行。

有一次,小车正穿行在落基山脉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克利斯朵夫·李维静静地望着窗外,发现每当车子即将行驶到无路的关头,路边都会出现一块交通指示牌:“前方转弯!”或“注意!急转弯!”的警示文字赫然在目。而拐过每一道弯之后,前方照例又是一片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山路弯弯,峰回路转,“前方转弯!”几个大字一次次地冲击着他的眼球,也渐渐叩醒了他的心扉:原来,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他恍然大悟,冲着妻子大喊一声:“我要回去,我还有路要走。”

从此,他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首席执导的影片就荣获了金球奖;他还用牙关紧咬着笔,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一问世,就进入了畅销书的排行榜,与此同时,他创立了一所瘫痪病人教育资源中心,并当选为全身瘫痪协会理事长。

他还四处奔走,举办演讲会,为残障人的福利事业筹募善款,成了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前不久,美国《时代周刊》以《十年来,他依然是超人》为题报道了克利斯朵夫·李维的事迹。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只能做一位演员,没想到今生我还能做导演、当作家,并成了一名慈善大使。原来,不幸降临的时候,并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在提醒你:你该转弯了。”“超人”克利斯朵夫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良好的心态,绝不向命运屈服的坚毅和顽强,使人们会永远地记住他的名字。

一个非常喜欢冲浪的小女孩

在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有个小女孩非常喜欢冲浪。从小她就不停地在阳光明媚的夏威夷海岸与奔腾的浪潮搏击,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差点夺去她的生命。

2003年10月31日的早晨,她和朋友一起去海湾冲浪。冲了大约半个小时后,她开始躺在冲浪板上休息,顺势把一条胳膊伸到水里玩耍。没想到在这快乐而悠闲的时刻,一条巨大的虎鲨突然从海水中蹿起,她随即感到胳膊一阵撕裂般的疼痛……当她低下头看时,身旁蔚蓝的海水早已被染成了一片血红。看着顷刻间被鲨鱼咬断的手臂,她并没有恐慌和绝望,甚至连过度的挣扎都没有,因为她一转身就会掉进海水里。她冷静地用剩下的右手努力划向岸边,而目睹这一切的朋友也迅速用一条绳子绑住她的残肢为她止血。当被救护车送到最近的医院时,她已经失血达70%,生命危在旦夕。

经过紧急的输血抢救,小女孩终于从死亡线挣扎回来,这无异于一场噩梦过后的重生。但刚从噩梦中醒来的她却在第一时间问医生:“我什么时候能再去冲浪?”医生被她的勇气所震撼,安慰她说等手臂的伤口愈合了就可以去。

几个星期后,当她胳膊上缠绕的绷带被慢慢拆开时,长长的伤口呈现出来。她的哥哥顿时脸色惨白,妈妈几乎要晕倒,她那苍老的外婆独自走出病房掩面而泣。没人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因为这一年,她才13岁!唯独女孩自己显得异常平静。当大家都疑惑于她不合年龄的镇定时,她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震撼的话:“世界上没有可以让时间倒流的机器,我无法改变现实。这就是上帝为我安排的命运,我要勇敢面对它。我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重返大海。”

一个多月后,人们惊奇地又在美丽的海岸看到了她的身影。她告诉人们她还要继续冲浪,虽然人们都报以祝福的笑容,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冲浪是一种需要技巧和平衡的运动,一个断臂的人又如何能在翻卷的大浪中找到平衡点呢!

但事实证明,她可以做到!她开始刻苦地进行恢复训练,当她再次登上冲浪板时,不一会儿就掉进了咸涩的海水里,但她马上又站起来重新登了上去……人们好心地劝她停止无谓的努力,但她坚持要继续下去,她告诉人们:“我的灵魂属于冲浪,我的冲浪板就是我的生命之船,而我的双臂就是一对船桨。以前我用双桨遨游大海,现在我不小心折断了一支,但所幸我还有一支,只要有一支桨,我就可以遨游沧海。”

就这样,她一次又一次地从冲浪板上摔下来,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去。终于,在漫长而刻苦的训练之后,她不但恢复了原来的冲浪水平,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居然令人惊叹地成为一系列赛事的冠军。一年后,她一举夺得了第15届美国冲浪锦标赛冠军。不久,她加盟国家冲浪队,准备向世界冲浪冠军的宝座发起冲击。

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赞赏,大家都称她为“小英雄”。

一个勇敢的小男孩

一只老式的大肚煤炉被用作乡村校舍取暖之用。一个小男孩每天早晨提前到学校生火,在老师和学生们到来之前让房间里变得暖和一些。

一天,他们到学校时发现校舍被熊熊烈火吞没。他们把失去知觉的小男孩从火中救出来,他已是奄奄一息了。他的下半身被严重烧伤,他们把他送往附近的一个乡村医院。

被严重烧伤、神志不清的小男孩躺在床上,模糊地听到医生在对他母亲说话。医生告诉他母亲,他儿子难逃一死——这已经是老天慈悲了——因为可怕的大火已经烧坏了他的下半身。

但勇敢的小男孩并不想死。他决心活下来。不知何故,让医生惊讶不已的是,他居然活了下来。当危险期过去之后,他又听到医生对他母亲悄悄说:因为大火吞噬了他下肢的许多肌肉,他要是真死了倒好了,这下他注定要做一辈子的残废人,他无法再活动他的双腿。

这个勇敢的男孩再一次下定决心。他不想做一个瘸子。他要走路。但不幸的是,他腰部以下无法活动。他细瘦的双腿在那里摇摇晃晃,但一点儿也没有知觉。

他终于出院了。每天他母亲要为他按摩双腿。但他毫无知觉。然而,他再次站起来的决心依然是那么坚定。

除了在床上的时候,他就坐在一张轮椅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他母亲推着轮椅,让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这一天,他不再坐在轮椅里,而是用自己的上身扑下轮椅,他拖着双腿,在草地上爬行。

他爬到院子的围栏边。他费力地抓住围栏,让自己的身体直立起来。然后,一根栏杆接着一根栏杆,他开始拉住围栏把自己向前拖,一边心中想着自己一定会走。他开始每天这样锻炼,直到院子的围栏边拖出了一条小径。他一心想着自己能再次走路。

最后,通过他每日按摩和钢铁般的毅力和决心,他终于能够自己站立了;接着,他可以自己摇摇晃晃地行走——接着,他可以自己跑了。

他开始步行去学校,然后跑步上学,他跑步纯粹是出于那种飞跑的快乐。在大学里,他入选校田径队。

后来,在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没想到会活下来、肯定无法行走、更别梦想跑步的意志坚定的年轻人——格兰·坎宁安博士,打破了一英里的世界纪录!

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愿望

14岁的布里恩·沃克酷爱足球,是全美一号足球射手杰姆·米勒的崇拜者。他不幸患了一种罕见的神经麻痹症,又并发了肺炎。医生切开了他的气管吸痰,并使用了呼吸器。布里恩处在绝望的时刻……“我们已经做到了所能做的一切,”医生告诉沃克夫妇,“恢复健康必须要布里恩用奋斗来配合。”“我还能走路吗?”布里恩曾问过父亲。“当然能,”沃克坚定地回答,“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愿望,你就能做到你想做的一切!”

晚上,布里恩奋斗着试图活动脚趾。五个小时过去了,布里恩满身大汗,像掉在池塘里。“我不能动了,”他无声地哽咽着,“我不会好了,我要死了!”

以后的两天里,布里恩昏睡不醒。他不能说话,不能动弹。任何奋斗都离他远去了。

2月16日,沃克终于唤醒了他的意识:“我现在就去找杰姆·米勒!”

对于球星杰姆来说,医院里的情景是令人不安的。沃克夫妇在二楼迎候。那儿,一小群医院职工聚在一块要见见这位名人。但更使他感到不安的是布里恩。他瞥见了一个几乎淹没在软管和机器中的憔悴的影子。

沃克走近儿子,指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欧尔密斯”运动衫。“布里恩,”他说,“你非常想见到这件运动衫的主人,是吗?”“杰姆·米勒?”布里恩的脸亮了一下。“我不相信,”他想,“他不会在这儿。”

可是,那儿,那在门口的人,就是他所崇拜的英雄。泪水从他瘦削的脸上流下,他激动得颤抖起来。“嘿,小伙子,你怎么啦?”杰姆说。他大步走向布里恩,在病床前俯下身,伸出手。真是不可思议,布里恩伸出左手,握住了这位足球明星的手。这是他两个星期以来第一次移动胳膊。布里恩紧紧抓住杰姆,足足有一个小时。“你会战胜的,但这可不容易,”杰姆说,“你一定要像人球门那样达到目标,并为此而努力。我呢,也必须为所向往的一切而战斗。等你好了些,我们就互相练射门!”

这些话对布里恩是特效药。“我和杰姆·米勒一起踢球?”他喃喃说道。“你可不能放弃希望,”杰姆平静地继续说,“我知道,你将战胜这一切。我打算每星期都来看你,直到你出院回家为止。我希望看到你的进步。好,答应我,你打算试一试。”“我全力以赴,”布里恩吃力地点了点头。

布里恩的左手垂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仅仅几小时之前,他还举起这只胳膊和米勒握了手。“我已这样做过,就能做第二遍。”他把浑身的力气都向柔弱的手指集中。“动一动!”他命令道。但手指像块石头,一点也不听使唤。布里恩一次又一次地想活动手。每当要放弃努力时,他就想到了杰姆。“没法活动十个手指,”最后布里恩想道,“也许我可以每次活动一个手指。”他看着右手的食指。“动一下!”他说。什么也没有发生。

两小时过去了,他已精疲力竭,他平生还没有这样奋斗过。“我不行了,”他想。

突然,在又一次努力时,一个手指出乎意料地颤动了一下。“我能动了!一个能动,十个为什么不能?”

11点半,布里恩已能活动右手的全部五个手指了。第二天上午,他已在活动着左手的五个手指了。“我一定能好起来,既然杰姆都相信我,那么,我一定更要相信我自己。每个星期,我都要向他证明,我在战斗着。杰姆将为我而骄傲。”

在首次访问的一个星期之后,杰姆步入病房时,发现布里恩倚在一大摞枕头上,正在把一片汉堡包吞进嘴。“你在吃饭!”杰姆对他的进步感到惊讶。

布里恩指指立在那儿的呼吸器。“我去掉了它,我自己能呼吸了。”杰姆明白了他的意思。

杰姆很高兴。“好,小伙子,我知道你像一个战士,”他说,“我真为你自豪。有一天你将成为一个优秀运动员,因为你有运动员的毅力和勇敢!”

布里恩被夸得脸红了。“我给你带了点东西。”转眼之间,杰姆把“索普”杯大赛时穿的那件衬衫递到了布里恩的身边。这是杰姆穿过的,一件真正的运动衫。

接着,杰姆谈起了他的最艰苦的比赛,谈到了他们所遇到的最强硬的挑战,谈到了日常的训练,还谈到了他的烦恼。

布里恩听得出了神。在他心中,一个美梦重新做起。“我是一名优秀射手。有朝一日我还要踢球,我知道我能。”

布里恩利用一切机会锻炼活动。

用床栏作柱子,他试着坐起来。头和肩抬起了两英寸,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过了一些时候,又能抬起四英寸。

当杰姆下一次来时,布里恩能动脚趾了。杰姆大笑着,看着仍然那么瘦弱单薄的布里恩。他甚至怀疑:“如果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也能做到这一切吗?”

布里恩正等得不耐烦,杰姆走进了门。“哈罗!”布里恩脱口而出。“你能说话了!”“谢谢!”布里恩向朋友伸出手,“多谢你来看我。”

杰姆脸红了。“我为此感到骄傲,”他轻轻地说。然后,他对他的崇拜者微微一笑。“你是一个做到了一切的人,布里恩,你记住吧,这是你自己做到的。”

但布里恩知道:没有杰姆·米勒,他是不可能做到这一切的。

3月14日,布里恩出院了。

他才仅仅能够站起来。医生们告诉他,他应该继续接受几个月的体育疗法的治疗。他没有在意,还是回家了。

六月初,布里恩终于回到了草坪前的足球场。“这一球,为了杰姆·米勒!”他大喊道。他向前两步,抬起右腿,把球一脚射去。

对布里恩来说,这一射虽然只有15米远,但就像取得了“索普杯”一样漂亮!

一个颈部以下完全瘫痪的青年

詹姆斯·谢泼德正和他的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在海滨玩着冲浪。他们刚刚从美国亚特兰大市的大学里毕了业。为了庆贺,他们旅游来到了里约热内卢。突然,一排凶猛的巨浪把詹姆斯拍倒了,他的头重重地撞在海底沙滩上,22岁的小伙子登时从颈部以下完全瘫痪了。另一排海浪把他的绵软的躯体冲到了岸边。

詹姆斯的一个朋友狂乱地为他做了人工呼吸。一个海滨营救小组火速把他送到了距离海滩2.5英里远的一个简易救护所。另一些朋友向美国领事馆呼请医疗援助,并给在亚特兰大市的艾伦娜和哈罗尔德·谢泼德挂了电话。“那个电话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地改变了,”艾伦娜在回忆1973年10月21日的那场灾难时说道,“我们乘第一班飞机赶往里约热内卢。次日凌晨,我们已经在一所狭小的医院里呆望着我们的儿子了。对他来说,那张床太小了——他的脚趾悬在床头外面。看上去,他就像一个大布娃娃。”

巴西最权威的医生之一,阿洛伊西亚·方塞加和他的同事们断定:詹姆斯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说,即使活下来,也要完全瘫痪,康复似乎根本没有可能。

艾伦娜急迫地对儿子耳语道:“詹姆斯,证明他们说得不对,动一下你的脚指头。”

没有反应。

艾伦娜又重复了一次她的请求。这一回詹姆斯眨了眨眼睛。“他听到我的话了!”艾伦娜哭叫道。她又转而求助于医生,坚持要他们给詹姆斯服用抗菌素,以消除他肺部的炎症。“这简直把我急疯了。”艾伦娜回忆说,“我不许他们放弃对他的希望,无论如何也不行!”

哈罗尔德和艾伦娜片刻不停地注视着给他们的儿子输液的管子。他们俯身在他的面前,恳求道:“和我们讲话,詹姆斯,你能说点什么吗?”他努力张开嘴,却发不出声音来。终于,哈尔德听到了几个微弱却令人心碎的字眼:“疼,爸爸,疼。”

艾伦娜为詹姆斯做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几句简单的话:“疼”,“我冷”,“我热”。她指点那些句子,詹姆斯眨一下眼睛表示:是;眨两下表示:否。这证明了他的大脑还是完好无损的。

发狂的母亲追着小救护所里已经劳累过度的护士们,迫使她们去检查詹姆斯的血压,调整输液管的速度,做诸如此类使她们保持关注的事情。她轻轻地擦掉他干裂的嘴唇上的食物的碎屑,以鼓励他坚持进食。在寸步不离地守护了八九个小时之后,艾伦娜终于精疲力竭,歪倒在地板上,睡着了。哈罗尔德怕自己也睡着了,一刻也不敢坐下来。

整整六天,哈罗尔德和艾伦娜紧紧地守护在儿子的身边。一个护士教会了艾伦娜如何从詹姆斯的胸腔里吸出脓液。詹姆斯的神志时而清醒,时而又陷入昏迷。在他的身上出现了大面积严重的溃烂。严重的胃出血使他在入院的前三个星期里不得不输入大量血浆。

每当艾伦娜躬身去亲吻儿子凹陷的面颊时,詹姆斯的眼圈都会微微发红,但他却从不让泪水流出来。“他总是尽力克制自己,他的天性就是默不作声地与困难搏斗。”艾伦娜说。

到11月上旬,哈罗尔德通过美国领事馆安排好了用一架美国空军救伤直升机送詹姆斯回国的各项事宜。方塞加大夫再次对詹姆斯残废了的躯体做了检查;之后,他第一次说出了稍稍给人以希望的话:“詹姆斯的病情非常严重,我不能担保他会活下来。但是,也有可能不致造成全身性瘫痪。”

11月28日,救伤直升机来了。医生给詹姆斯服了镇静药,又把他放进一个铁架里以固定住他的身体。由于高热,詹姆斯时而全身滚烫,时而又冷得发抖。他醒着时,疼痛与恐惧使他的眼睛睁得老大;而他睡着时,看上去面容枯槁,瘦骨嶙峋。当飞机终于降落在亚特兰大时,他已经和死人并无二致了。

詹姆斯被送进了当地一家医院的特护病房。医生把他缚在一架能转动的病床上,使他既能固定住,又可以减轻因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时转来转去所带来的痛苦。进行一次检查就需他连续两个小时面朝地板伏在床上,艾伦娜便钻进床下,举着一本杂志让他读。“他的身体已经残废了,”她说,“但我不允许他的头脑也变成那样。为了救活他,只要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就尽全力去做。”

此时,詹姆斯正经受着逐渐加剧的肝炎和肺炎带来的痛苦。他不断地吐血,体重由165磅锐减到80磅左右。他的仅存的半条性命正在完全瘫痪和脚趾微微蠕动之间徘徊着。

艾伦娜不停地对他说着:“伸出手来,詹姆斯。动一下手指,动啊!”她坚信他得努力这样做,否则他就会彻底垮下去了。

一点一点地,詹姆斯开始蠕动他的手指和脚趾了。他能轻轻动一下手腕了。手可以在床单上移动一、两寸了。医生每天都用针刺他,并问他:“你能感觉到吗?”回答是眨了两下眼睛:不能。随后的一天,一个护士正在用湿毛巾为他擦脸的时候,艾伦娜发现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你感觉到了吗?”她问道。詹姆斯眨了一下眼睛,他咧咧嘴唇,露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微笑。艾伦娜冲到电话机旁,向哈罗尔德报告了这一喜讯:“感觉恢复了,詹姆斯有感觉了!”

家里的一个朋友告诉艾伦娜,丹佛市的克雷格医院在治疗脊椎损伤方面有特殊的方法。于是,艾伦娜执意要把詹姆斯转往那家医院,尽管她的儿子的身体极其虚弱:他的膀胱严重感染,由于贫血需要大量输血,另外,他的肺炎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1974年1月9日,哈罗尔德飞往丹佛市,征询克雷格医院的大夫们是否同意为他的儿子治疗。当晚,他返回亚特兰大。“这次转院是冒风险的,孩子。你想去吗?”詹姆斯无力地笑了笑,耳语般说道:“是的。”

2月初,詹姆斯又被缚在另一个人体架上,开始前往克雷格医院的旅行。当他到达那里时,疼痛使得他的面孔扭曲了。医生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小伙子的情况很糟。但他或许还能恢复部分躯体的控制能力。”

两天之后,医生们已经使詹姆斯的病情稳定住了。随后,开始活动他的手指,为他的关节按摩,强迫他一次欠起一点身来,直到他气力衰竭,昏迷过去。随后,他们又把他弄醒过来,迫使他一次再一次地进行练习。

在那次不幸事件的4个半月之后,詹姆斯的体重开始增加。他强使自己坐了起来。一个叫卡西·考克斯的职业治疗学家对詹姆斯发生了特殊的兴趣,詹姆斯的脸上重新露出了微笑。在一个天晴气爽的日子里,卡西扶着他离开了轮椅,然后抽身退去。詹姆斯自己站住了。“我还记得我一次站起来时的情景,”詹姆斯说,“妈妈和爸爸站在那儿,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知道他们不敢开口,因为那样一来,我们就都会放声大哭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像一匹马似的吃东西,体重也迅速增加了,”詹姆斯继续说,“卡西和我一起锻炼,使我的肌肉重新长出来。我们每天锻炼8~10个小时,直到累得支持不住才停下来。但她却从不允许我放慢锻炼的进度。”

终于,1974年6月13日,詹姆斯准备出院了。医生坚持要用轮椅送他到医院的前厅。到了那里,他站了起来,把活动轮椅折叠起来,交给了他的父亲。“我不再需要它了。”他说。他拄着一根拐杖,推开前厅的大门,得意洋洋地走出去了。

艾伦娜决心帮助其他的脊柱受伤者。从1975年到1982年,谢泼德夫妇为脊椎受伤者在亚特兰大医院租用了一个侧厅。之后,1982年5月,一个有40张病床的“谢泼德脊椎医疗中心”在亚特兰大开业了。这个医疗中心有8名医生,一批经过特殊训练的医护人员,200多名专业顾问和治疗学家。这家现已拥有80张病床的简易医院,是全美17个这类脊椎治疗中心之一。艾伦娜为中心筹集了绝大部分款项,哈罗尔德力劝佐治亚州公共健康部门的计划者们赞助此事。詹姆斯则出任董事会的主席。

詹姆斯恢复了健康,走路时凭借一根铝制拐杖和一个长的护腿架。由于他的勇敢和他在创立“谢泼德脊椎治疗中心”的工作中所做的贡献,1985年他被美国青年会提名为“全美10名杰出青年”之一。

不可动摇的态度

放学后,孩子飞奔回家,突然跌倒在地上,一只膝盖擦破了皮。虽然只擦伤一点点,连裤子也没磨破,但到了晚上,这只膝盖疼痛起来。他想,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他都13岁了,而且是一个边区孩子。边区的人是不为这种小事情叫苦的。他不顾疼痛,双膝跪下做起祷告来,然后爬上床去。他和5个弟兄睡在一个房间。

第二天早晨,他的腿部也开始疼痛,但他仍然默不作声。农场的活使得全家忙忙碌碌。他总是在6点钟就得起床,上学前干些杂活,并且要干好,不然就会被叫回来重做。在这个家里,孩子得百依百顺。父母总是公平的,但也很固执。

两天过后,他的腿疼得厉害,已不能到牲口棚去干杂活了。这是个礼拜天,他待在家里,父母、兄弟都乘车进城去了。他一直呆到弟兄们从主日学校回来。父母没和他们一起回来,因为礼拜天是两老清闲的日子。这天的饭是由孩子们做的,而父母就留在城里做礼拜。待到两老回来时,这孩子已上床睡觉了。他的腿脚已经红肿,不得不把鞋割破取下来。“他怎么没告诉我呢?”母亲喊叫着,“快,叫医生!”

母亲用湿帕子把他的腿包上,又在他发烧的前额放上一张湿帕。尽管看到这红肿的腿,她还是显得镇定自若。母亲抚养了这么几个男孩,皮伤休假的见得多了。

康克林老医生看了看孩子的腿,摇着头说:“看来,没法挽救了。”

这个病孩子从床上坐起来,问道:“那是什么意思?”医生温和地解释道:“那就是说,如果大腿继续恶化,我们得把它锯掉才行。”“不!”孩子大声喊,“决不!死也不!”“越拖得久,越得锯掉。”医生说。“什么你也不能锯掉!”孩子的嗓音像每个发育的男孩子一样变了。母亲转过背,不让孩子看见她的眼泪。孩子直盯住医生,眼里一点看不出幼稚的神态。

康克林医生离开了房间,点头示意母亲出去。当他站在门外向两老说明这样下去的后果时,他们听到孩子在叫他哥哥:“埃德!埃德,到这里来一下,好吗?”

哥哥急忙赶进屋里。只听见这个病孩子痛苦地高声说道:“如果我昏迷过去,埃德,请不要让他们锯掉我的腿。答应我,埃德——答应我!”一会儿后埃德出来了,径直向厨房跑去。转来时母亲问他:“埃德,弟弟要什么?”“餐叉——咬着它免得喊出声来!”然后埃德站在起居室门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很显然他是在那里站岗的。他直盯着康克林老医生,说:“谁也别想进去锯掉那只腿!”“但是,埃德——你会后悔的。”医生急促地说。“也许吧,医生。不过我向他作了保证。”

这个家的孩子是从不在父母或家庭医生面前说个“不”字的!可是现在,埃德挡在那儿,就站在起居室门前。“看来我们只好等一等,看今晚情况如何。好吗,医生?”父亲说。

两天两夜,埃德寸步不离守在门前,困了在地板上睡,饿了在门前吃。这病孩子高烧得越来越厉害,开始说胡话了——他真的已神志不清。但是哥哥毫不退让,仍忠于职守,因为他向弟弟作了保证。

父母知道,如果锯掉这病孩子的腿,他是永远不会宽恕的。每次医生转来,都被埃德那不可动摇的态度所拒绝。最后,康克林医生不知如何是好,他恼怒了,大声地叫道:“你们是在让他去死!”然后走出了这个家。现在除了奇迹外,什么也救不了这孩子了!

在这个可怕的时刻,父母和埃德三人都跪在这孩子床边,一个接一个地祈祷。他们都要出去干活,然后再回来。第二天晚上,其余4个弟兄弟也来参加祈祷。

第三天早晨,医生又顺便来看看,发现起了变化——红肿消退了!他闭上双眼,感谢上帝保佑。孩子入睡后家里仍留一个人守护着、祷告着。

又是一个夜晚,这个病孩子睁开了眼睛,腿上的红肿已大大消退。三个礼拜后,孩子虽然又瘦又弱,但眼睛炯炯有神——他可以双脚站立了。

他——后来在二次大战中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德怀特·迪·艾森豪威尔——准备着去迎接新的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