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4:02:52

点击下载

作者:星期八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幻想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幻想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幻想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作者:星期八排版:KingStar出版社:大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2-01ISBN:9787550512498本书由大家出版传媒(大连)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一用幻想文学经营生命共感的空间王泉根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势头看好,亮点多多,其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儿童文学新人新作新面孔越来越多,70后已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80后甚至90后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前台。由大连出版社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白鲸世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及其评出的作品,同样有力地印证了我对儿童文学“新人辈出”的这一判断。

幻想不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已经成熟了才从宙斯的脑袋里突然爆发出来。幻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漫漫长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两千多年前中国诗人屈原振聋发聩的《天问》,如闪电惊雷,穿越历史隧道,至今依然回响在21世纪的思维晴空。

德国文学家赫曼·赫塞动情地说:“大自然是上帝最伟大的创作,但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在我们迷茫、不知所措、生命面临危难的时候,那些用人类幻想之光烛照的幻想文学作品,就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学读物。因为,运行了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已是千疮百孔,试图保留其内核,对社会结构修修补补,已很难能挽回人类文明衰落的命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自然已经有的物质,从自然中来,也能回到自然中去。但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造的物质。尤其是在化学工业产生之后,人类大大地改变了地球上的物质的化学组成。而这些人造的东西,比如苯和甲基叔丁基醚这样的物质,从来不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也无法正常地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并且必然会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参见田松《警惕科学》)。人类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思并探寻生态文明之路的同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人文精神,从而情不自禁地向幻想文学发出了求助的呼吁。君不见,纠缠人类的不少问题,都在等待着借助幻想文学的神奇之箭击穿那些迷惘失控的靶心。

比如,“人虫大战”。人类与“害虫”已经战斗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的磨炼下,反而越战越勇。据统计资料,我国每年农药用量高达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即每人2.59公斤!这些农药除了一小部分(小于10%)发挥了杀虫作用外,大部分进入了生态环境:或飘浮空中,污染大气;或被雨水冲刷,流入江河;或渗入地层深处,污染地下水。更糟糕的是侵入人体,危及生命。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就高达3650项,其中与鲜食农产品相关的高达2495项!在漫长的人虫战争中,为什么昆虫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农药越用越毒,而虫类却越治越多?当然,虫子多了就必然要再花钱去买农药,这就给农药生产厂商带来了滚滚利润,拉动了GDP。但这是人类需要的GDP吗?或许消灭昆虫,并不是地球人要做的事情。未来的“人虫大战”又该怎么办?法布尔笔下《昆虫记》中人虫静好的画面何处去寻?看来人们只有从幻想文学中去探求人虫共存的正当性与途径。

再比如,全球气候危机。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到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我们知道,人要呼吸,就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烧饭做菜使用液化气、煤球或柴草,都会排出二氧化碳。养猪养牛养宠物,这些动物要呼吸要排泄,也会排出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就意味着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收回,除了在森林中生存,否则谁也无法做到。全球如果真的实现了“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标准,那么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呼吸、做饭和吃肉这些天赋权利都将变成社会义务,也即你的呼吸、做饭和吃肉都得净排放,都得为此付出代价,说不定那时候就要交“呼吸税”。为了实现和推动“净零排放”,全球最聪明的人已经想出了办法,这就是使用“碳货币”,即将碳排放货币化。有专家称,“碳货币”的出现是非常重大的货币金融事件,在人类货币发展史上,是继黄金货币化、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最重大的变革,其等级甚至要超过石油美元和粮食美元一级(张庭宾《气候协议或推碳货币成为中国新绞索》)。怎么办?“碳货币”真能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真的是人类解决气候危机的不二法门?看来人类也只有从幻想文学中激荡出更多的灵感与创意。

再比如,人类科技的发展,有望揭开生死之谜,从此阴阳两界的大门将被彻底开启。21世纪出生的人,将有可能生活几个世纪,远古神话中的不老泉、长生果将有可能变得如同网购一件T恤那样容易。然而阴阳大门两边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梦幻王国的色彩到底又是如何浸染的?这也只有幻想文学才能呈现给我们。中国第一位“冰冻遗体”者杜虹女士就是刘慈欣《三体》的编审,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幻想文学给予人的精神力量是如此强大,愿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梦都能成真,愿杜虹五十年后如同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那样苏醒过来。

再比如,今日人类的想象力和智慧,已足够将自己送上火星遨游太空,欧洲一家公司正在招募第一批前往太空的移民。但是,这是一次注定有去无回的旅行。到达火星的人们将只能在那里建设和发展,直到他们建造出能回到地球的飞船。对于这样的探险移民,谁能告诉他们火星上会发生什么,怎样在火星上生存?这还是要依靠幻想文学,过去两百年里人们撰写的关于火星探险的幻想文学作品,无疑都将成为他们的培训教材。

再比如,3D打印技术、媒体新技术、脊髓干细胞技术等等,都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至于它们还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革,目前也只有依靠幻想文学来呈现。在这个未来与科技无限地嵌入当前的时代,幻想文学已然成为表现人类生命共感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

但是,在今天人们的现实阅读环境中,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阅读,理性、知识与幻想、游戏总是如同楚河汉界那样沟壑对峙,家长和老师始终不放心孩子们手上标明“幻想文学”的读物品质,因为他们不相信幻想能给孩子带来需要由理性与知识作为支撑的考试分数。对此,哈维·达顿敏锐地指出,理性说教类图书创作与幻想文学类图书创作之间的对决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信仰的冲突,是针锋相对的厮杀。坚持理性原则、反对幻想的理性主义者本质上奉行的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原则,将生活简化为数字与事实的功利主义,并进而把道德教育、理性原则与幻想精神、游戏精神完全对立起来。事实上,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品能够激荡读者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头脑风暴与想象力,理性与幻想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手心手背一体两面互相贯通的。正如托尔金所言:“幻想是自然的人类活动。它绝不会破坏甚或贬损理智;它也不会使人们追求科学真理的渴望变得迟钝,使发现科学真理的洞察变得模糊。相反,理智越敏锐清晰,就越能获得更好的幻想。”这也正是爱因斯坦特别强调童话故事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局限于我们目前所认识和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却包容整个世界,包容我们想认识和理解的一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保卫想象力,用幻想文学托举远大理想,这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在幻想文学的共感空间里,每一个灵魂都得到安抚,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令人感动的容颜,而不会因剧毒的农药与“碳货币”而恐惧与迷惘。【作者简介】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评审组专家,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序言二科幻文学:给儿童想象的空间——吴岩访谈录在知识爆炸的社会,人们必须要有想象力

少年儿童研究:前一段有报道提到,中国学生在某项国际测试中“计算能力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您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吗?想象力是可以测试的吗?

吴岩:因为没有看到这项调查是怎么做的,没有看到相关的测试题目,无法确定这些题目是否在测想象力。所以,盲目地说“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倒数第一”,我是反对的。

关于想象力是否可以测试,严格地说,各种心理能力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判断。但是目前成形的想象力的测验是很少的,好的我几乎没有见过。

少年儿童研究:有些调查问卷的题目是询问孩子是否觉得自己想象力差,但是每个人心里的标准可能就是不一样的,那么孩子的这种自我判断可信吗?有说服力吗?

吴岩:应该说是可信的。我们常常会感到,别人的作品好,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自己的就没那么新颖,像拷贝前人的,没有新鲜想法。人自身确实是能够体会到彼此作品的创意差别的。当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某些人很有想象力,也可能是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或者看过更多的素材。

少年儿童研究:中国人的想象力是比外国人差吗?原因何在呢?

吴岩:从创意上看,我们的产品创意数量和质量都不如国外。我对想象力的理解是,它证实了思维的跨界能力。人们思考问题一般是有边界的,而且很清楚在边界之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但有想象力的人的作品,总是会跨出这个边界,总能让读者感到陌生,让人感叹:哦,我怎么没见过没想过,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这种陌生、跳出边界的思考,就是想象力。

我们的教育很少有培养这种跨界思考能力的成分,多数是让大家界内思索。而且,中国文化一般是局限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范畴,人和自然的关系在那些经典文学作品里是少有的。但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想象力是绝对重要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也需要一点儿想象力,但不是很强。有人说《西游记》不错,是有一定想象力的吧?可它不是中国原创的,是来源于印度的创意啊!

以跨界思考为特征的想象力,过去没有是可以的,那时社会变化不大。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通信更加便捷,交通更加发达,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所有的新思想、新产品都是人与人接触、思想碰撞产生的。一个人闷在那里,可能有点儿创意,但是没有和他人的交流更有启发。现在的微博、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以说是产生了成百上千倍的思想碰撞。因此,知识爆炸,人们必须应对更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就越来越需要想象力这种跨界的思维去整合与拼接。教育要创设氛围,鼓励孩子跨界思考

少年儿童研究:您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中国儿童想象力不够丰富,是因为教育体制造成的。那您觉得现在的情况是否有所改观呢?

吴岩:创造力或者想象力,有一部分是带有个性色彩的,有的人就习惯于用这种方式思考和办事,遇到事情就靠想象和创造来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就比较墨守成规。所以,个性的培养也是一个方面。同时,还有基本技巧的培养,这些都是在教育上可做的。

中国教育应该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给思想以更大的跳跃空间。想象力培养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个性培养。在广东职业技师学院,有一门个性培养的课,课堂任务是让学生做禁烟的宣传,做舞台剧、图画、产品都可以。每个学生都在做,每个学生都会到台前展示自己关于禁烟的创意,在培养个性方面效果确实很好。在此之前,老师出特别简单的题学生都不会做,也不跟着教学程序走,上课就睡觉。于是,老师改变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想象和表达。学生敢想、敢说,然后跟着动了,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科幻物理课则属于培养思维技巧的,他们把物理的知识加进科幻作品中,让孩子在想象中学习物理学。我去的那天,他们讲的是蜘蛛侠。老师问那些蜘蛛丝荡来荡去,能否加快行进速度;他们还研究了超人怎么拯救飞机;老师问学生能否算出超人有多大力量,学生们提出各种模型,匀速运动、减速运动等等,不同的模型算法真的能算出超人有多大劲,教师再点评每个小组的做法是否合理。两个课程都是重要的,从个性和思维方法上培养跨界思考能力,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少年儿童研究:想象力对孩子的学习会有直接帮助吗?

吴岩:想象力可以促进学习,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学习方面,重庆有个小学校长和我谈过这样的体会,说很多孩子写不出作文,因为作文题目常常是“我的父亲”“记一堂班会”之类的现实主义内容,孩子做不来。后来,老师发现,如果给孩子一个具有想象力的题目,孩子就能写出特别多的内容,比如让他们表达二十年后什么样。这个校长就想,让孩子先练习写想象作文,在写的过程先完成他们的语言训练,再逐渐引导孩子和现实接触,处理现实材料。我觉得这个校长的想法特别好,把想象用在一个特别合理的位置。此外,小学阶段孩子的想象力丰富,用这种方式可以适当保留想象能力。对未来科技的幻想,能够让人忘记眼前的痛苦和烦恼

少年儿童研究:一些家长并不清楚什么样的作品算是科幻文学,请您帮助读者界定一下以下作品的区别,比如科幻文学、科普文学,以及像《哈利·波特》之类的作品。

吴岩:科幻和科普是各自单独在文学中出现的两种品类的作品。科幻小说是从1818年雪莱夫人开始的,那时还没有科普。科普是西方工业革命特别是加强民主化后,为了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需要老百姓了解科学、赞助科学的时候才开始产生的。科幻和科普在发展历程上是不一样的。到现在为止,科幻在西方一直属于文学,科普是附属于科学的。由于科幻属于文学,而文学是想象的天堂,是自由的领地,因此用来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比较恰当。而科普是依附于科学的,是科学权力下的奴隶,它可以教会人具体的处理生活的实用技巧。这两种读物都应该读,毕竟,人既需要想象力、创造力,也需要现成的知识。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达科·苏恩文对科幻有一个定义,说科幻是以疏离和认知为宰制的科学。疏离和认知是科幻的两个特点。疏离就是陌生化,科幻永远是给人陌生的场景、人物、故事和新科技。科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认知,陌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科幻作品会给人解释。同时科幻还以创新为宗旨。疏离、创新、认知加起来就是科幻。奇幻作品只有疏离没有认知,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之类,都是陌生化的,但却不能通过认知解释这些陌生化,只能说是魔法。而科普作品,则是仅仅有认知却没有疏离,不做陌生化处理,因此科普作品读起来常常乏味。鲁迅就曾经谈到过这一点。

少年儿童研究:那是不是看科幻作品教育价值更大呢?因为包含了多种因素。

吴岩:我认为,每种作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都应该读。读奇幻作品,可更加关注人格培养,其中的道德价值比较重要。读科幻作品,主要给孩子跨界思考的引导。读科普作品,就是扎扎实实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中感受科学精神。因此,作品没有高低贵贱,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指导。

常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想象太多了,不切实际”,听到这种说法我感到好难过。我觉得家长的这些观念要改变。想象力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在某些时候,想象力很有用,除了刚刚说的创意性解决问题,想象力还有疗伤功能。遇到事情解决不了,很痛苦,看些科幻作品,心情会恢复平静。科幻作品中会涉及漫长的人类历史和地球历史,你会发现眼前的困惑是非常短暂和微不足道的。世界上有那么难的问题都被解决了,眼前的苦恼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能小看这个疗伤的作用,这些都是科幻作品的价值。其实,科幻作品和奇幻作品都有疗伤的心理作用,但我觉得用奇幻作品疗伤不如用科幻作品疗伤。看科幻作品时,孩子会不由得展望未来科技,这样能使孩子见多识广,更有帮助其成长的价值。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科幻阅读

少年儿童研究: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科幻作品呢?

吴岩:孩子的阅读可以分阶段指导。科幻有两类,一类是少儿科幻,一类是普通的科幻。在当前的少儿科幻作家中,张之路、杨鹏等作家写得比较多,水平也不错。他们的科幻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儿童文学体系的,很有教育价值,会给孩子世界比较稳定的感觉,其中没有那种颠覆世界的内容,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小学高年级以后可以看普通的科幻,这种科幻想象就是无限的了,是可以颠覆现实的。

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叫卡尔·萨根,他小时候因为看了一套火星的科幻小说,于是对行星产生浓厚兴趣。他立刻找来许多相关的科普读物看,发现这个作家很多地方都写错了。但是卡尔·萨根却不断跟人说:科幻作品很伟大,因为它让我爱上了火星,爱上了行星学。科幻小说中的知识是否正确是没有关系的,给人生活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明白,如果某一个作品能启动孩子的某种生活动力,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人生里有什么比一种持久的动力更加重要的呢?【作者简介】

吴岩:科幻作家,科幻理论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科幻世界》特邀副主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采访人:《少年儿童研究》弓立新第一篇幻想儿童文学的多维叙事孩子为什么要读幻想文学南希·克雷斯

我知道很多优秀的人并不阅读小说。他们看报纸,阅读专业期刊,他们在线阅读,他们还可能去阅读有关他们喜欢的某个方面的图书,例如园艺,或者历史,或者建筑。但他们不会阅读小说。我遇到不止一个人对我说:“我为什么要去读那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情,那些非真实性的东西呢?”

然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那些讲述并不“真实的”事情的故事。所有幼儿都喜欢大人给他们读故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会自己去读故事——至少,会读一会儿。那么,孩子们从那些并不“真实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呢?

我认为他们获得了三样东西。一个著名的英国电影剧作家威廉·尼科尔森曾经说过,“我们通过阅读而知道我们不是孤单的”。对于一个儿童,这个世界是一个他无法掌控的所在,是成年人在决定孩子们该吃什么,什么时间可以走出家门,可以到什么地方去玩,什么时间应当上床睡觉,应当学习什么东西。孩子们可能喜欢和信任这些成年人,但孩子们知道,他们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甚至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也不一样,因为年龄大的孩子有自主权,能够比他们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就像更幼小的孩子,能做的事情更少。一个孩子,无论多么受到关爱,只能感受到与他自己相似的同龄人,而且感到孤独。我认为成年人有时候低估了孩子们的孤独感。

然而当他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故事时,他就不再是孤独的了。故事里出现了其他的人,出现了动物或者巨龙,出现了历险,出现了种种危情险境,还有最终的胜利。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表明,这些人物角色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孩子能够知晓人物的内心想法,此时此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那个人物。这就犹如在图书页面里(字里行间)拥有了一个亲密的朋友。

我还记得妈妈为我读故事的情景,我记得我自己去读的第一本书名叫《住在货运车厢里的孩子们》。它讲述四个孩子独自生活在一个被废弃的火车货运车厢里历险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处境将是悲惨的、非常令人难受的。但在七岁的年龄,我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这些孩子能够很好地照料自己,能够进行如此惊险刺激的冒险,真是非常美妙。在我阅读他们的故事时,我并不孤单,而是渴望那些惊险刺激的事情——带着美好的结局——发生在我身上。

在孩提时代,我也读了许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里尽是女巫,会说话的动物、海盗、巨龙和美丽的公主,我喜欢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所有这些事情都不是“真实的”,但这无关紧要。我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他们对于我而言都是真实的,有时候比发生在房间里我身旁的任何事情都要真实。我就成为那个公主,我打败了那个女巫,我骑在巨龙身上,经历着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这就是孩子们要读幻想文学的第二个原因。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有一次生命,一个头脑,也是我们自己的头脑。然而在我们阅读时,我们就经历了许多次不同的生命。我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公主,带着一匹会说话的骏马,但在我阅读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故事时,我就成了一个公主。我永远也不会掉进一个兔子洞,陷入一个怪异的地方,遇见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物和可怕的皇后,但在我阅读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境漫游记》时,我就成了爱丽丝,我就在一个遥远的异域经历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去打败那些海盗,但在我阅读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金银岛》时,我就成了吉姆·霍金斯,做了他所做的一切。虽然吉姆是一个男孩,我是一个女孩,但这并不重要。通过他的故事,我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而且,似乎有些矛盾的是,正是从那些不真实的故事中,孩子们也了解了现实。他们不会在校园、家中或者操场上遭遇一个邪恶的女巫,但是他们会遭遇其他可怕的事情,在他们的脑海里会出现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如何遭遇恐惧的记忆。孩子们不会住在一个货运车厢里,但他们会面临其他的挑战,需要用智谋去应对。勇敢、智慧、善良,所有这些品性都建构在儿童的幻想文学作品中,这些特征将铭刻在那些喜爱故事人物和历险的孩子们的头脑中。即使那些没有出现美满结局的故事也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并非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会顺心如意。正是从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我第一次认识到,人们,即使是好人,甚至孩子,有时也会死去。

文学还给予孩子们那些平常难以被接受的情感一个宣泄出口。按照人们的期望,他们在学校不应该去仇视或者对付某个调皮讨厌的孩子,但是他们可以去仇恨童话故事中的邪恶女巫。按照人们的期望,他们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父母,但他们可以反抗那些邪恶的海盗或邪恶的国王。通过这些故事,他们可以成为完整的自我,而不仅是自己被社会所接受的部分。

所以幻想文学对孩子馈赠甚多。它树立可贵的性格特征,使那些不那么让人尊敬的性格特征得以展示出来。它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别的生活。并且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能够熟知的伙伴,而且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又会怎样呢?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知道许多成年人从来不读小说,我也知道许多成年人读小说,但不会读科幻小说或奇幻文学,因为他们说,“这些事情不可能真正发生。我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而科幻小说是给孩子们读的”。他们只会去读那些相似于他们熟悉的情景的家庭故事、历史故事或者侦探故事。

我认为这样的人错失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并不是我们自认为的那样,了解别的年代、别的地域和别的文化。有时候,没有什么比公共汽车上一个坐在你旁边的人的头脑和心思更奇异陌生的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使他笔下的人物角色和情景显得如此真实,至少在我们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全然忘我,通过另一种方式去看世界。当我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后,我们的视野已经得到扩展。我们的心智中有了更多的空间,去容纳不同的存在方式,正是这些不同的方式界定了不同的人。

没有任何文学像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那样,如此深远地拓展了我们的思想。它要求我们去体验真正的外星人(异类)的另类视阈,通过巫师体验魔法的世界。它比任何其他文学都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因为与任何其他文学相比,它更能指向那些存在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背后的真相。科幻小说是大写的生活,其中的人物所做出的选择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会是多么重要。

阅读刘慈欣的《三体》,就是去体验面临整个人类灭绝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这对于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并非是不可能的。阅读乔治·马丁的史诗般的幻想之作《权力的游戏》,就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比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我们的世界更深入、更紧密地投入在所有政治活动中如影相随的权力斗争。阅读阿瑟·C.克拉克的经典科幻小说《童年的终结》,就是对于人类在一个发展演进的遥远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进行拷问。阅读厄休拉·勒古恩的经典小说《黑暗的左手》,就是去体验一个没有性别的世界,置身于生理上男女同性的生物之中,从而去洞察男人和女人的恰当角色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认为。

奇妙的幻想文学不仅使我们去想象不同的世界,而且促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想象我们自己的世界。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不是写实性的,但它们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却是真实的。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虽然不是科幻作家,但我们不会对此介意——约翰·加德纳曾经说过,“为了保持勃勃生机的绿色,一个作家必须保持稚嫩的绿色”。他的意思是,小说作家必须保持他们孩提时代的感觉,那就是,这个世界比我们能够去体验的更辽阔宏大,比我们个人的感知更久远,比它表面上所显示的更加深邃。孩子们通过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事情,为了创作这样的故事,作家们必须知道这些事情。创造取决于走出你自己的头脑,走进其他人的头脑,走进别的地方。

那些阅读过奇妙幻想文学的幸运的成年人也知道这些事情。阅读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其他的世界,而且通过更清晰地表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们可能会变成什么样的,加深了我们对自己的世界的认识。

此外,当然,这是一种极大的愉悦,不过我无须对今天在场的人们说出这一点——你们已经知道了科幻小说和幻想文学的乐趣。我希望——在我们的所有希望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会幸运地体验奇妙的幻想文学的快乐,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作者简介】

南希·克雷斯(Nancy Kress):美国科幻小说家,雨果奖、星云奖得主。代表作《可能性空间》《地球的外籍人》《西班牙乞丐》等。第二世界的创造曹文轩

一、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

艺术与客观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我们通常把物质性的、存在于人的主观精神以外的世界称为第一世界,把精神性的、只有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称为第二世界。我们必须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另一个世界。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学说,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宗教说,等等。这些学说最终到底谁是真的,我们不负责甄别和鉴定,我要问的仅仅是人在劳动的时候为什么要创造艺术,为什么要模仿客观,为什么要游戏,为什么要有宗教。看来这些学说即使是对的,也只是次原因,并不是主原因。我认为,人之所以要创造艺术,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精神欲使人类必须创造艺术,这种精神形式满足又进一步刺激了人类的精神欲。这样,艺术就从最初的微弱因子变成了今天现代人最壮观的精神世界艺术。它的效用始终如一,就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我们指出艺术的产生始于人类的天性。

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就赋予人类物质欲和精神欲这两种机制,精神欲作为一种精神形式是先天的,并不是后天的,必须先有这种机制才有可能进行确切的活动。就像婴儿是先有饥饿的机制,才有吮吸的行动以及品尝美味佳肴的能力,就像一个人必须要精神欲这种先天机制一样,如果没有这种先天机制,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精神欲是只有人类这个物种才有的,其他生命物质无论怎么培养都不具备这种欲望。阿拉伯人吹着短笛,眼镜蛇就会有舞姿,那并不是眼镜蛇有了精神的愉悦,而是在无数次训练以后,根据一种信号做一些机械性动作罢了。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有精神欲。我们从四五岁的孩子身上就能看到人类的这种精神欲,他们绝不会因为吃饱喝足就满足,而是“贪得无厌”地向大人要求精神的满足。他们赖在玩具柜台前大哭大闹,想要获得玩具,然而这些玩具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取暖,他们想要玩具仅仅是想要获得快乐。他们像藤一样缠住大人讲故事,而且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在进行这种享受的时候,甚至可以废寝忘食。这里我们顺便指出,他们的精神欲并不仅仅只有快乐一项内容,那些故事有很多是让他们悲哀、忧伤的。

其实人类的精神欲之强烈丝毫也不逊色于物质欲。它存在于人类灵魂之渊底,其执着和顽力使人根本无法抵抗。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精神的孤寂和荒凉。由此看来,把艺术的产生看成是精神欲的驱使更合理一些。出于这种欲望,人类将原本是用来满足物质欲的东西,也同时赋予它满足精神的功能。例如,哥特式的大屋顶等建筑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还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欲审美。从巴黎上流社会贵妇人的裙摆到印第安土著人的披风,人们既可以用它们来抵御风寒,又可以由此获得各种各样的美感。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几乎让所有的物质都具有双重功能了。

与精神欲相随的另一天性就是创造的生命冲动。人类如果要满足这种欲望,就需要创造。因此,创造作为一种本能,也是与生俱来的。人不由自主地进行创造,这种创造在五六岁之前只表现为破坏。五六岁之后,破坏与创造并具,创造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创造本身显示了创作的生命冲动,至于创作了什么并不重要。孩子们拾来贝壳,跪在沙滩上,用贝壳和沙子拼成各种各样他们想象出来或曾看到过的东西。有人把他们的作品称为潦草的现实主义、理智性的现实主义、视觉性的现实主义,而我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抽象主义,他们不用任何知识地自行创造。他们从创造的过程中,也从创造本身得到精神满足。

由于无止境的欲求和生命冲动,人类今天已经拥有一个灿烂而庞大的精神世界——第二世界。人类为了物质欲和精神欲,还改造了第一世界。造物主将第一世界交到人类手上的时候是单调、枯燥的,是人类调动伟大的想象力并且付出巨大的劳动才使它出现今天如此斑斓多彩的景象。如果有一天,造物主从苍茫的宇宙遨游归来,会对人类说,这不是我给你们的那个世界,这个第二世界完全是人类自行创造的。如今在人类浩瀚的精神世界中已经飘满了概念、音符和画面。总而言之,造物主创造第一世界,人类创造第二世界。这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空白世界,创造什么,并不是必然的,而是自由的。

二、人类创造的三种形式

第一,省略。这是一种在第一世界基础上的创造。

第二,重组。世界根据某种规律井然有序地排列组合着。第一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世界,而不是混乱的世界。现在哲学家不惜笔墨地描绘了它的杂乱无章、随心所欲、混沌和麻木。他们这些结论更多的是说现代人的失望、怀疑、伤感,而由这样的主观思维酿造出的哲学是不足为据的。

第三,空幻。这说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幻想文学。“我感觉到”“我想”“我判断”,这些言辞如果有一定意义的话,总要与某种存在的对象有着某种关系。“风使我感到了凉爽”, “我想太阳不会沉落吧”,“我判断小王今天不会来上课了”……意识总是依存于某种对象的,反过来说,没有对象也就没有意识。但对象可能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意识有可能与两种对象发生关系,一种是存在的对象,一种是空幻出来的对象。许多艺术的形象并不是被发现的形象,而是被创造的形象。我们发现不了蓝色的月亮,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蓝色的月亮。《哈利·波特》《冰雪奇缘》《指环王》等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不能被还原成事实的,但是我们人类需要这些形象。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利用空幻已经创造了无数非实际存在的形象,空幻始终是创造艺术以及其他精神形象的重要形式。没有空幻,第二世界就会变得一片苍白,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一片苍白。

三、创造与进化

创造对于进化有非凡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保卫想象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想象力使人类不断地进化。这个世界从无限的时空性来讲是进化的,但在某一宇宙时间里并不是什么都进化的。在一个宇宙时间里,人类的进化是分明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以及感知能力都与两千年前的人类有天壤之别。人类以连自己都吃惊的速度不断改变着自身,一次又一次超越祖先。人类一步一步走出蛮荒,使自身的文明程度一步一步地提高。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现在任何一个傻瓜比原来任何一个天才都聪明。

人类的进化有很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有想象力,人类有创造第二世界的能力。人类最初的创造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反作用于人类之后使人类前进了一步,前进了一步之后人类就更有能力创造第二世界。人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一种限制性,人没有被规定。人类可以不断地创造第二世界,不断创造优质的自我。

四、幻想回归美学

幻想必须回到美学这个地方来,幻想只是一种形式,从事幻想文学写作的人必须要清楚你所写的是一部文学作品。幻想甚至比现实的文学更容易与美联系在一起。

最后要说一点,想象力与记忆力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想象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强调想象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另一种能力,就是记忆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能力是比想象力更重要的一种能力。真正的幻想,真正的想象力是根植在伟大记忆力之上的。如果没有记忆力,所谓的幻想能力是几乎不存在的。(录音整理稿)【作者简介】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四十余种重要奖项。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技托邦”、科幻未来主义与中国吴岩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国的科幻文学有了很多、很大的发展。我们在美国获得了英语科幻方向的最高奖项雨果奖,这是中国科幻作家四十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应该说中国的科幻文学从梁启超、周树人等创始的时候,并没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但从1976年以后,以叶永烈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走上文坛就设立了这么一个目标。叶永烈老师提出,我们的科幻文学要比主流文学更早地走向世界。今天我们是否完成了这一心愿?雨果奖当然是一个国际成就,科幻人感到很高兴。

获奖以后,大家就一直在总结经验,到底怎么获的奖?写什么才能获奖?有人认为,这其中刘慈欣的“黑暗森林”很重要。也有人认为,郝景芳的“北京折叠”重要。《环球时报》说,折叠的也不只是北京,全世界都在折叠。进而,在科幻文学领域所谓的“科幻现实主义”开始繁盛。人们指出,中国科幻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最主要的就是描述一个比科学技术世界更神奇的现实。这也的确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感觉。我们中的一些人,还在试图去复制这些成功,那就是更紧密地关注、表达现实。

但是,对刘慈欣和郝景芳的成功,乃至关于科幻的成功,也许还有其他解释。从历史上看,目前的状况非常类似一百年前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开始的二十年里,科学技术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到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同时,还有波尔等提出的量子力学。一系列科技成就使人们对科学能够改变世界抱有绝对的信心。当然,科技发展是一回事,社会发展是另一回事。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随后到来的两次世界大战打击了人们的乐观情绪,但科幻小说恰恰是在这样的时段崛起的。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当全人类对现实生活失去梦想的时候,科幻文学秉持梦想,重新把人的思想拉回到科技、民主、和平、进步的轨道。这不是我给科幻赋予了更多意义,而是那个年代的现实。

今天类似的事情也许正在发生。一种全新的“技托邦”社会正在兴起。在所谓的“技托邦”社会,人类全面相信技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人类正在破解基因和长寿的密码,正在努力实现对外星生命的探索,正在逐步搞清引力的奥秘,正在制造高智商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又一次彻底改变社会,带来多种可能性。“技托邦”秉承乌托邦的气质,具有乐观主义倾向。

在“技托邦”的时代,还有更多伴随的现象正在发生。例如,按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佳山研究员的看法,在“技托邦”时代,好莱坞已经把它一部分职能转移到了硅谷。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亚当·杰佛逊就写了一本书,叫《在火星上退休——伊隆·马斯克传》。这本书说,特斯拉的总裁伊隆·马斯克要带动一种不依靠政府的、民间化的航天事业,要用二十年的时间让100万人生活在火星的表面。于是,在“技托邦”的时代,好莱坞的想象力堂而皇之地嫁接给了硅谷。现在请大家看特斯拉的视频是怎样展示这些想象力的吧。

如果说我们开会还一直在说什么儿童读物中的想象力,童话中的想象力,电影中的想象力,甚至科幻中的想象力,那我们已经大大地落伍了。好莱坞向硅谷转移想象力这件事情,足见当前想象力在世界上的复杂存在。我从“技托邦”引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孙佳山所说的这种想象力在人群中的迁移。科幻文学正在走出文字,走出影视娱乐,走向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未来的一切都在全新的可能之中。

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孙佳山眼中,上述“技托邦”状态下的想象力转移,是资本的更深的、极致的恶的体现。他最近在北师大的一次讲演中指出,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没有足够的钱做更深一步的太空技术研究,但是,它巧妙地把这个问题转移到民间,由民间来融资,筹集全世界的资本来帮助美国完成任务!这样,一种新的、跟中国当前的科幻现实主义不同的观点,正在世界上逐渐形成。这种观点就是建立在“技托邦”基础上的科幻未来主义。这种未来主义夹杂着对资本的暗暗的勾引,但同时,承诺为全人类提供全新的、具有感染力的未来甜品。

科幻未来主义,是2014年未来事务管理局成立会议上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幻理念。在那个会议上我根据中国的情况指出,今天生活在中国的科幻作家,已经不能简单地去描写和揭露现实,中国的现实具有太强的瞬间性和流动性。首先,一个有创造力的作家应该去描写一个具有感召力的未来。具体地说,科幻作家应该为未来写作,未来是科幻创作的最终家园。其次,在创作中应该摒弃那些陈词滥调的理论束缚,要做到感受性大于推理。再次,要让自己的思想抛弃束缚,科幻创作无论在科技、社会还是政治文化方面都应该具有无边性。我特别强调,在今天,创作不疼不痒的作品是可耻的,只有唤起人们对明天的渴望或者担忧,才是科幻作家成功的标志。最后,我指出了创造力是科幻作品的终极标准。所有的科幻文学的想象力,都是指向创新的。从凡尔纳到吉布森,从梁启超到刘慈欣,从《2001》到《1984》,评判这些作家和作品的唯一标准就是它们跟现实的分离。超越现实是科幻文学永恒的追求。

我的意见是,今天,当我们重温2014年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时候,必须放在“技托邦”的全球化背景之下去考察。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中国的文化建构者是在场的还是缺席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并不缺少有关未来的谋划,但是我们讲好自己的故事了吗?“一带一路”和这样那样的“中国梦”,有多少正在成功地通过人们的心灵指向未来?科幻能否真正打动人并不在于你写不写科幻小说,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科幻思维。

2016年9月,中国召开了全世界第一次国家级的科幻大会。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了会议。我对他的到场是很感激的。因为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也是科幻迷。我期待所有的真正为中国发展和世界科技变革考虑的人,都是科幻迷。”只有大家都具有科幻思维,才能真正在“技托邦”的时代走向前沿,走向世界的领头位置。

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总结起来,想象力的问题不再是文学的问题、艺术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生存的问题。2016年我们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幻创意与创新方向年度报告”,报告把过去一年里的创意、创新提取出来,归纳整理,传向社会,传向各类研发部门。我们的目标是集中想象的资源,引起颠覆性的创新,给“技托邦”时代一个全新的推动力。

有关“技托邦”、想象力、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就想简单地谈到这里。小时候看过一些民间故事,是说你们将来出问题的时候,无论后面喊什么都不要回头。差不多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在最重要的关头放弃了承诺,他们不是坚定的未来主义者,他们心中缺乏想象力。

唯有拥抱想象,才能勇往直前,才能永不回头!多元形态的幻想叙事及其精神价值李利芳

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创造出了丰富的幻想儿童文学现象,开掘出了多元形态的“幻想”叙事可能,这些成绩共同启示着我们再去反观一个重要的本体美学问题:“幻想”。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入选作品细读、概括归纳其内部的价值趋向,有三点我印象很深刻。

一、儿童本位:幻想是一种自由。

写给儿童阅读的幻想文学,其对“自由”的理解与追寻是有具体向度的,特别是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时代的、民族的文化内涵,或者说它潜藏着典型的中国经验,它特别昭示的依然是当下中国“儿童观”的解放问题。幻想是回归“儿童本位”最有效的途径。幻想的意义就在于它实现了孩子的精神自由。幻想激励并引导了更多的成人去自觉利用幻想的通道,其重要价值之一便是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呵护了中国儿童的心灵成长。幻想为孩子们吁求自由。即便在社会文明进步与观念变革前所未有的今天,在原创儿童文学繁荣发展的今天,有深度内涵的文学吁求依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首先必须是建构的,对童真自由不是一种表层的、现象性的、喧闹的简单理解,而是本体性的对童年生命自由内涵的挖掘、对其创造力量的彰显,“幻想”是具体的、有内容的,是内面的。比如第二届的玉鲸作品,谭丰华的《突如其来的明天》以抽签方式产生的儿童总统,以游戏的方式创新了对世界的治理,真正实现了儿童主体性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二届银鲸作品,龚房芳的《奇迹校园》深入儿童现实校园生活,以如何创新课堂教学为思路展开幻想,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与创造能力,开拓出“奇迹校园”的新景观。首届金鲸作品,刘东的《我爸我妈的外星儿子》以儿童本位生成幻想,书写了地球儿童与外星生命的真挚友谊,表达了真正来自孩子心底的自由之梦。

幻想的自由还表现在它的民间情怀,它是从真实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它以平等的、关爱的态度进入儿童的常态生活中,围绕这一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表达方式而展开。幻想赋予了作为“平民”的孩子最珍贵的“权利”,幻想让那些普通的孩子放射出精神的光芒,幻想让孩子去拯救大人,拯救人类的现代病,幻想给予孩子有形的力量去陪伴他们成长。这些命题都是从入选作品中概括出来的。第二届的玉鲸作品,麦子的《大熊的女儿》,汤锐评论为,“是一篇奇特而内涵深刻的幻想小说,一个关于现代人迷失了自我又历经千辛万苦找回自我的动人寓言”,这个找回的过程就是由“老豆”这个平凡的现代少女完成的。在首届入选作品马士钧的《疯狂的鸡毛信》中,一个孩子变成了一根真正的鸡毛,鸡毛之轻与它所创造出的奇迹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作者就是在不动声色的幽默中赋予底层儿童主体性的。首届入选作品王巨成的《故事呼啦啦地飞》完全基于儿童本位,扎根生活,让孩子的纯真去战胜成人的世俗。在第三届玉鲸作品杨巧的《阿弗的时钟》中,一只卑微的小老鼠可以去追问与探求“时间”的本质,我们可以想象其中包蕴着作者怎样深刻的童年关怀意识。第四届玉鲸作品黄文军的《凡平的奇幻森林》在深度体察儿童精神世界,以幻想进入儿童心灵并切实帮扶他们成长的问题上做得非常到位。

幻想的自由更本质的途径来源于作家对童年精神的体悟与把握,进而延伸到对儿童文学各文体的自由调度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第四届的入选作品里出现了非常优秀的童话作品,这是近年来童话文体领域难得的佳作。钻石鲸作品《寻找蓝色风》的童话感觉非常纯粹,人物、故事与语言感觉均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童年自由精神气质,可以说是本土原创幻想儿童文学的重要突破。

由于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的世界性视野,基于儿童本位开掘的幻想自由形态也必然会是多元的,而且这种特点在未来会更加显著。加拿大的童瑞平是一位连续两届入选的作者,他的《刺猬英雄传》与《绿美人》在对自由内涵的解析上,令人耳目一新。两篇作品均叙事放达自如,思想深邃,字里行间渗透着“童真”眼睛看世界的深度和美妙的韵味,以及穿透俗世后所抵达的哲思之境。

二、人类未来:幻想是忧虑、注视与批判,是以童真思维对地球存在中一些本源性力量的寻回。

幻想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一种审美形态,但是这种拉开却是基于现实的经验、对现实的思考、在现实中生长出来的思想与审美智慧而形成的。幻想的形体是“虚”的,但其内涵却是实体的。幻想具有本体存在的美学价值,但其本质却是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一种途径,一种必需的精神能量,一种方法论意识。所以,幻想总是提供出一些逆反的、另类的、非常态的、前瞻的思想内容,它总是以忧虑、注视、批判的眼光打量我们存在的地球,它总是在时时提醒人类,在文明进步的潮流中,一定不可丢弃那些建造生命结构最本质的精神资源。人类自我发展的进程某种程度上也许是个悖论,自我发展也正是丢失自我的过程。幻想的作用就是为人类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果,并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

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激励了幻想文学的创作,其实也正是调动了创作界对幻想这种意义的开发,而且奖项尊重民间创作力量,肯定了众多潜在的创作资源,建立了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幻想的“可能性”与作家的“可能性”融合的高端平台,所以在对“幻想与人类未来”这个命题的阐释上,当更多的主体介入进来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蓄积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首届入选作品有三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幻想的这种意义。左炜的《最后三颗核弹》讲的是地球的能源危机问题。唐哲的《未来拯救》讲的是可怕的AHB疾病横行世界的秘密,提出拯救未来的唯一办法是改变现在。刘红茹的《地球儿女》对没有爱情的未来人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第三届也有三部入选作品从不同维度去勘探这一命题。玉鲸作品,马传思的《你眼中的星光》讲的是地球儿童与外星生命相遇的故事,但它的主题是“爱”, “爱”是让星光不再寒冷、让生命不再是一次孤独的旅程的终极能源。王林柏的《拯救天才》打破固有的“天才”观念对人类的禁锢,努力为人类寻回真正的精神创造与自由。王晋康的《真人》则立意在对未来“人”的构造的思考上,如果大脑经过改造后的新智人被广泛应用时,“真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无法被还原的难题。

三、历史文化:幻想是传承,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必由路径。

幻想是一支时间之箭,它总是不满足于停顿在现在,它青睐穿梭于未来,行走在过去。幻想让历史复活,让文明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在儿童幻想领域,生成幻想的路径尤其是多维度的,这其中“历史文化”的脉络是最厚重、根基最稳健、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但也正是最考验作家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功力的。在国内儿童文学领域,深入中国的神话传说、传统文化底蕴中去构筑幻想世界,已经有作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还是远未被开垦的田地。实际上这也是当下及未来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亟须发展的重镇。纵观四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每届均有这个维度的重要作品,甚至看起来重要奖项的产生也主要来源于此,这种趋向一定会引领更多传承民族文化的佳作出现。

王晋康的《古蜀》是一部勘探传统神话资源的大气派之作,作家以瑰丽的艺术想象将古蜀文明再现了出来,半人半神的英雄,恢宏的气象与景观,刻印在族群记忆里渺远的历史,全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复活。时代愈进步,今天的孩子离历史愈遥远,我们呼唤更多的秉持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为孩子们写作。第三届的钻石鲸作品,王君心的《梦街灯影》整体的幻境由宋词作体系性建造,第二世界的中国韵味十足,之于儿童的影响是深层结构的。第三届的金鲸作品,方先义的《山神的赌约》走入中国民间文化内部去创造幻想。第二届的金鲸作品,吉葡乐的《青乙救虹》中的人物形象就从远古神话走来。第二届银鲸作品,杨翠的《难得好时光》其叙事情致与对生命的感受全都氤氲在传统文化中,也是捕捉文化之根的较好代表。第四届金鲸作品《画镇》的幻想通道与幻想世界则主要汲养于中国画。

从四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的发展趋势看,深植于母体文化内部去勘探幻想资源的特征越来越鲜明,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幻想能量正在被释放出来,这也是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引领与带动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发展所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原文标题:大白鲸幻想的多维叙事及其精神价值)【作者简介】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评论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汤锐

面向海内外华人中一切有志于幻想儿童文学创作者的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自2013年启动,迄今已经连续评选了四届,一批又一批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奉上了他们充满活力的幻想作品。

由于其独具一格的评奖机制,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提供了一个突破既有的行业、资历等门槛,更加客观地检验作品质量的平台,也为有志者提供了更加自由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实际上吸引的参与者来源相当广泛,包括大量中青年作者,或创作资历尚浅的作家,乃至文学圈外的兴趣人士。而正是由于参与者普遍比较年轻,甚至连续四届评下来,入选者中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比例相当高,而中国幻想儿童文坛则有了可喜的收获。

回顾这些入选的作品,颇有感触,年轻的作者们无疑带来了创新的活力,他们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体会,对时代的流行文化有更敏锐的感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一些新鲜的特点,给中国当代童话创作注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新的观念与思考,也有与年轻一代审美更靠拢的艺术探索与追求。

本文拟谈一谈四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入选的童话类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什么。

首先,这些作品在面对人、社会、自然时表现出了较宽广的视野,对现代高科技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存现状、人类的命运,有着独到的思考,因此在选择创作的题材和立意开掘方面,包括童话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都具有更浓厚的现代气息。譬如《大熊的女儿》,描写了一个失意而自暴自弃的小职员变成一只熊,在小女儿陪伴下去寻找爱的治疗偏方,在一路寻爱的旅途中,他在亲情的感召下渐渐找回自信和责任感,最终变回人的奇特故事。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现代人迷失自我、又历经千辛万苦找回自我的哲理寓言,故事中能看到当下白领一代对生活苦辣酸辛的品味与感悟。又譬如《寻找蓝色风》,描写了一群五花八门的角色,各怀千奇百怪的心思,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交织下,走上了一条共同冒险之路,寻找女娲留下的蓝色风。透过故事中这些幻想人物的奇遇,向读者揭示了当下社会芸芸众生的若干种活法,传递出作者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以及对生命之长度与宽度的哲理思考。作者在这部童话中刻画了一群意蕴深远的幻想艺术形象,如宁可放弃三百年寿命换取一个有鲜活灵魂的血肉之躯的泥娃阿丑,被困囿于每天睁眼就磨牙的一地鸡毛之中的牙婆婆,还有外表华丽优雅、储存了一脑袋空洞的知识和足够消费一千年的物质财富却陷在无边的焦虑中难以自拔的蓝尾狐,等等,勾勒出了当下现实社会中几类典型生态人群的漫画式缩影。再如,《阿弗的时钟》描写一只有点儿忧郁、爱思考的小老鼠锲而不舍地探索时钟的奥秘,最终发现了时间的秘密,从而获得对生命的感悟。还有如《雪镇四十天》,描写现代科技文明对环境的破坏,探讨人和动物的关系、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等等。

同时,入选的童话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贴近当代儿童心灵、走进当代儿童的世界的特点。比如《独耳猫和小老鼠灰灰》《现在是雪人时间》等作品所表现的儿童对友谊的渴望和珍视,《海盗船长女儿的夏天》《了不起的安迪和他的伙伴们》等作品所表现的儿童对于勇敢和智慧的向往。又如《疯狂的鸡毛信》,在以丰富夸张的想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激情四射的游戏精神,给小读者带来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向校园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献上了一份真挚的理解和关爱。再如问题家庭的孩子,《海盗船长女儿的夏天》《大熊的女儿》等作品,倡扬勇敢乐观、自助与助人,尤其《大熊的女儿》的小主人公老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公主或淘气包,而是带有鲜明的青春期叛逆和时尚色彩的当代少女,耍酷、痞气不羁,但是内心渴望温情、坚强勇敢。此外还有《亲爱的小尾巴》《章鱼兄弟》等作品,描写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喜怒哀乐。

在童话艺术创作手法上,年轻作家们也更少受条框的束缚,入选的作品中能看到更多对传统童话创作手法的拓展。譬如,小说笔法与传统童话笔法相互融合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普遍,传统童话笔法所营造的幻想与现实的间离感正在被很多年轻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弥合,他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