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能—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的理论与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7:24:18

点击下载

作者:王立宏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赏能—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的理论与方法

赏能—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的理论与方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赏能—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的理论与方法作者:王立宏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566824905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谨以此书致敬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持续性的关于善良、坚韧、踏实的要求与影响。祝他们身体健康!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黄帝内经·素问》

除了痴呆,人类智力差别不大,区别只在于勤奋和热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所染》

赏能教育法是人生哲学,是方法论,是认识论与可知论。

人生哲学:真正善良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方法论:赏能教育法的本质是着眼未来、修正现在。“天才”能训练出来。

赏识出才能,亮点带全面。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认识论与可知论:教育和优秀成长有规律可循,卓越同样有规律可循。总 序“教”是自上而下对知识的传授,“学”是自下而上对知识的接纳,“育”是相伴共生的引导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在良好的环境中,孩子自会在轻松愉快中达到优秀和卓越,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自成。简单一点理解,教育是陪伴成长的过程,也是陪伴中协助孩子修正成长航向的过程。

人生原本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的集合。各种问题都只能自己去面对,别人代替不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由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替孩子包揽的越多,越体贴入微,孩子的成长之路就越曲折,因为你替他做过的每件事情,他必须要亲自重做一遍,才能完成成长。

因缘际会,我步入了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研究领域,做了八年的教育实验,这个过程有点长。我曾回想过,若一开始就知道要持续八年,是否仍要起步,推演下来,发现我还会走这条路,还会坚持。

这心无旁骛的八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某个孩子和某类孩子的成长。因有十六年高校学生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熟悉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我常推演身边某个孩子若按当前的轨迹成长,进入大学后将会类似于我熟悉的哪个学生的样子。如果不希望这个孩子成长为大学生B,我认为他能成长为更优秀的大学生A,就在当下对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干预和纠偏。实践证明,干预有效。赏能教育的头几批实验对象已进入高中和大学,他们或成绩优异,或才干出众,或醉心探索新领域,完成了在各自核心素养基础上的飞跃。这些年的实验过程,一言蔽之:着眼未来,修正现在。

数年的青少年成长教育实践,我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学习是愉快成长的过程。不管是针对课本的狭义学习,还是广义的学习,它首先是一个过程,且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青少年天生对探索未知领域有很大的热情,之所以有的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是因为有人把学习过程教条化和程式化,把原本应顺势而为的学习过程变成不得不为的对教条和框架的填空,这种人为的条块分割使学习成了不再鲜活的流水线操作。

学习在生活中,生活在学习中。这和 “吃饭是为了身体健康,想身体健康就要吃饭”是一个道理,可是很多人把学习的目标定位为考出高分,于是刷题押题死记硬背大行其道。这种以给他人表演和与他人攀比的学习目标已偏离了学习本意,无助于自我成长,越早回到探索研究的学习航道,学习才有意义,也才更容易考出高分。

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基本决定了被教育者的人生高度。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核心素养决定着每个人的视野所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也就是说,每个人所看见的都只是自己想看见和能看见的。教育者总是希望把被教育者引向自己设定的美好远方。每个人都在按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调整孩子的成长方向,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自己能看到的高度上的 “优秀”,幼小的孩子只能被动接受这个过程。这就是刚出生时并无二致的孩子后来分布在了不同人生高度上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育者对孩子真正的爱和培养,是自己养成了善良包容和乐读奋进的淡定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道德经》赞扬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适合教育成长,因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就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的学习成长也在生活中。

数年来,我欣赏着不少孩子走向辉煌的道路,也见证了很多孩子留下坎坷的成长轨迹,接触了诸多不同类型的家长和老师,还耳闻目睹了一些扬汤止沸、隔靴搔痒、本末倒置,甚至焚琴煮鹤的教育过程,我迫切地想把这八年的观察、记录与思考公开出来,希望这些文字能为家长愉快地自我成长助一点力,也希望能协助一些孩子从樊篱中解放出探索与学习的兴趣,为青少年全面优秀成长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参考之道。

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说,当天生的爱好发展成为一个强烈的愿望时,一个人会以惊人的速度向着他的目标大跨步地奔去。

我以这句话与诸君共勉。王立宏2018年6月10日优秀教师的层次 (代序)

学校老师和孩子父母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本文统称为教师,本书中 “老师”或 “教师”的内涵大多也包括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老师,孩子的人生高度由家长的教育奠定基础。本文对优秀教师的评价来源于赏能教学实践和赏能教育实验中大量的数据分析,亦来源于和众多教育者深层的交流与探讨。

我们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把赏能老师的教学水平评估为六个层次,从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的角度把优秀学生分为高分型、学习型和智慧型三个层次,本文从综合的角度把优秀教师也分为三个层次,即学习型优秀教师、育人型优秀教师和赏能型优秀教师。一、学习型优秀教师

曾见过一些挂着 “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但不学习的老师,他们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就是教好学生站好岗。他们非常熟悉课本与教参,能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能让学生考出好看的分数,同时勤勤恳恳搞卫生、写教案、睦邻友好。能做到这些确实已属不易,但这种教法并未在我们所谓的优秀教师之列。随着时代发展,工厂生产产品也已个性化定制,以这种大统一的思想来施加于当前的教育,明显有悖于孔夫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学习型教师,要善于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不但要善于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在旅游途中、在聆听他人谈论中、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在欣赏路旁四季美景中学习。要会从衣食住行中学习,从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的所有人身上学习,既要学自己所教的本学科知识,也要学习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可故步自封。一个人,当他觉得自己还算个人物,自觉是某方面的权威,开始傲视并教训他人的时候——不管其傲视的资本来源于学校与学历、单位与岗位,还是某位名人的余荫,其成长即止于此,他的人生高度大约亦止于此了。

数年前,我曾见过一位数学老师很刻薄地训斥家长不懂数学也不给孩子上数学辅导班,所以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给自己和班上同学丢了脸。虚心低头挨训的爸爸看到我后不断挤眉弄眼,我知道他是怕我 “抱打不平”,说出他就是数学专业毕业且正在教数学的副教授。副教授爸爸点头哈腰地赔着不是,表示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坚决执行。虽说大学数学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不一样,教大学生和小学生也不一样,但若以孩子 “数学不好”而盛气凌人地给家长戴上 “不懂数学不懂教育”的帽子,显然是武断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博士发现十多岁的儿子杨振宁有数学天分的时候,专门找老师给儿子恶补国学,于是杨振宁小时候就能全文背诵 《孟子》。这种 “教数学”的方法也许不被很多数学老师所理解,但事实证明其教育结果很有效。

没有人能穷尽所有知识,也没有人能全部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方法,庄子坦言对自己不能详知的 “六合之外”的事情应该 “存而不论”,即使对自己知道和理解的 “六合之内”的事也只是 “论而不议”,不轻易评价。因为每个人所知道和理解的,都只建立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你如何能断定别人的知识基础就不正确呢?所以,在见到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被他人问及如何评价用通灵术破案时,李博士对灵媒的评价是 “有时准有时不准”,我发自内心表示钦佩。信奉证据与科学的李博士没有否定灵媒,也许他觉得通灵术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他不能随意决断。那么,作为每时每刻接触着成长自万户千家的孩子的老师,又岂能轻易给某个孩子下优劣的定论?

相对而言,教师群体比家长群体接触的孩子多。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给孩子们做定性评价的准确度会比家长要高一些,但这种准确度的 “高”是概率的高,不是老师把自己当作衡量孩子优劣及学习效果的标尺刻度上的高。在教师群体内部,区分教师优劣的标准与此有异,因为大家是同一阵营的人,大数据优势没有了,优劣之分只来自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知识范围越是宽泛和精深,其分析结果的准确率会越高,反之则低。

用1~9中的数字计算出45这个结果,只懂得加减法的人能以全部数字相加得出准确答案,但若因之鄙视用其他算法的人,大家会觉得可笑,可生活中此类人却很多。每个人所见到的,都只是自己想看见和能看见的。只懂加减法的人看不懂 “5×9”,看不懂 “7×7-4”,但这并不代表这两种算法不存在。不学习的老师会停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常会做出呵斥甚至批评 “全部相加之外的算法”的事情。上例被批评为 “数学很差”的孩子,现在正读中学,其理科成绩非常优秀。这个孩子优秀的数学成绩既不是来自辅导班,也不是来自大量反复地做题,最大可能来自于父亲给孩子从小养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这个孩子的学习常常被妈妈批评为 “吊儿郎当”,若非成绩还不错,若非爸爸坚持,估计他也正在挑灯夜战、在大量 “刷题”的 “好学生”队列中苦熬。我完全相信当初数学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是真心的,关心也是发自肺腑的,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位家长有能力通过一条和他不一样的路,同样也能让孩子的数学成绩提升,当初给家长戴上 “不懂数学不懂教育”的帽子显然是轻率了。

为了防止出现 “批评全部相加之外的算法”现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读书,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不管是否有 “优秀教师”证书,不读书、不学习的老师显然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二、育人型优秀教师

认真而虚心地学习是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

育人型优秀教师要能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某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家庭,老师自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并要求他们整齐划一。不管这个统一的标准是老师以前的学习方法,还是当前学校统一的做法,或者是某个领导的指示。学校的课堂已使用了统一的教材,给学生上课的是统一的老师,而每个孩子不会有统一的未来。如果老师不懂得给学生留出个性化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必定有大多数孩子会在学习中承受压抑。

可能有人会说,若以每个学生为中心,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中心,这么多的中心也就没有了中心。这些话貌似有理,实则深度不足。《黄帝内经》有句很有哲理的话:“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即是说智者自能从诸多线索中找到共性的因素并加以运用,所以智者的精力与时间总是有余的;而愚者则相反,总是感到千头万绪忙乱不堪,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各种事务尚嫌不足,基本抽不出时间来思考和整理思想。这句话用于教育和教学同样有效。

教育者面对诸多孩子,他们的脾性、智力、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千差万别,但在是否遵纪守时、是否读写磨蹭、是否谦和包容、是否注意力集中等基础方面可归纳出共性。优秀的孩子大多是守时、尊重、包容、专注的组合体,教育者能促使孩子把优秀者所具备的各项共性的习惯养成,孩子的各项成绩自然会上升。至于个性方面,中小学阶段的每个孩子是外向或内向、爱看漫画或故事书、理科思维或文科思维,这些并不影响学习效果。

以教育部2011年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语文与数学两门课举例: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内容可简单理解为字词句加上记叙文:要求认识3000个汉字,其中2500个字会写;会写记叙文;能读懂别人的文章;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小学数学的代数部分要求会解ax+b=c类型的方程;初识笛卡尔坐标系 (小学数学中叫 “数对”);几何部分要求懂得三角形、四边形等几种图形的简单性质;懂得基本的单位换算;能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当教育者熟知了每个阶段该学的知识,面对的孩子是五年级还是三年级、面对的教材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又有什么关系?或者没有教材,在居家、旅行、游戏、静坐等各种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中也能辅助孩子学习,也许这种灵活学习的效率更高也说不定。

育人型教师首先要是学习型教师。如果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常常自以为是告诉学生是非、对错,即使呕心沥血,也不能辅助出优秀的孩子。老师具备了足够多的知识积累成为学习型教师后,不是急着要把自己的各种知识倾囊相赠予孩子,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施以教化,才能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教育陪伴中,每个人都只是成长这个大网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老师周边都有很多孩子在吸收知识,每个孩子只吸收他能 “消化”的那一部分。有的部分虽然 “营养价值”极高,但若不适合某些孩子的 “脾胃”,不能充分吸收,即使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接受了,大多也只能成为负担。孩子会把 “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老师那里吸收自己所需的 “营养”。每个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差别、知识倾向、性格特点、成长环境等各有不同,因此每个孩子所能吸收适应的 “高营养”成分也不同,此时,老师和家长所做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当是顺应孩子的成长和需求,而不是以自己的“脾胃”特点想当然地对孩子横加阻拦,粗暴干涉。

见过不少怕浪费时间而禁止孩子读漫画书的家长,见过只允许背课文且禁止在学校读各种 “课外闲书”的老师和家长,也见过禁止孩子读历史和理化类书的家长 (听信“专家意见”要防止孩子超前学习),还见过逼着孩子必须读某本 “好书”的家长和老师,这些人虽然都出于好心,却成了孩子成长的障碍。焦虑不堪的往往是孩子成绩不佳的家长,这些人很难意识到孩子不优秀只是自己的焦虑性格和对孩子无端指责所导致的结果,他们觉得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自己才焦虑。其实优秀孩子的家长大都很淡然平和。教育观点数天一变化甚至一天数变的家长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育人型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施行的是 “导航教育”:确定目标后,我们给汽车设定了路程导航,导航仪会计算出合理的出行路线并进行引导。但若司机跑错了路,或因突发事件前路不通,导航仪马上会重新设定最佳路线,它不会让你倒车或硬闯。导航仪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自己,它首先 “盯住”的是目标,而不是当前的某段过程。成长陪伴中,育人型家长和教师会先想清楚教育教学的目的,然后如导航仪一样不断根据孩子及环境的实际情况修正自己,而不会纠结于某种学习方式、某个学习过程。没有目标的教育与教学是在浪费生命。

家长应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用自己孩子的成长标准来衡量孩子,而不是用别人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教师亦然,育人型教师会把每个孩子放在各自的坐标原点上,用各自的标准来考察各自的坐标系,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即使要考出应试目的的高分成绩,同样可以让每个孩子按各自的特点去学习。育人型教师并不排斥整齐划一的上课和做作业,同样的形式可赋予不同的内涵。以每个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存在于思考和理论中,这也正是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结果。以孩子为中心的育人教学,自然比以知识为中心的传授教学要有趣且有效得多。三、赏能型优秀教师“赏”是过程,“能”是结果,赏能型优秀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思路再次升华。如果说学习型优秀教师是因为学识渊博而能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学生浸润在知识中耳濡目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育人型优秀教师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让每个孩子能循着自己的特点茁壮成长,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赏能型优秀教师则是以自己为中心,以独特的品格和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能自发、自觉、自愿地学习与提升。“即是如来真实相,闹市卓牌标榜样。飞蛾扑火追光明,上下求索有方向”。

近日,我正读一行禅师的 《佛陀传》,才见悉达多悟道成佛,已深有感触。悉达多曾多方拜求名师,也曾避世苦修,几近虚脱而逝,但并未证得大道。被救后,悉达多在毕钵罗树下禅定而思,终于明悟了真理,原来真理和大道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就在树叶、呼吸、鸟鸣、阳光上,根本无须刻意回避或改造什么,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从这个境界回视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不管他们当前是热情开朗还是忧郁拘谨、学识渊博还是孤陋寡闻、谦和包容还是孤傲自私、安静学习还是 “大闹天宫”,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分别。赏能型老师能让每个孩子知道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用自己可达到的水平来评价并提升自己,以父母的认知程度和家庭环境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只要老师能让孩子当前的所作所为对未来有益,能让每个孩子的智慧之花全面绽放,能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度,能让每个学生知道想积极上进时该怎么做、该去找谁求教,能让每个孩子知道学无止境,知道一切的结果都是有原因,一切的现在都是未来的原因,那么教育者可随心所欲按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引导和教化孩子们。只要这些关于学习与提高的认识能自发于孩子的思想,而非高压产生于师长的说教,此时的教育者就是赏能型优秀教师。当我们把每个孩子的起点都设为当前,引导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轨迹进步,我们就能理直气壮地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这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当然,所谓 “教得好”的学生,他们 “好”的高度不是统一的,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越正常、遇见优秀老师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孩子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就越高。

我们一直在组织老师学习、讨论 (辩论)与考核,这么多年来,赏能每周都用一整天的时间帮助老师提升自我。在以前的培训与学习中,总有人会觉得某些问题是老生常谈,有的问题没必要研讨,因为以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生已足够。能进入赏能体系中的老师,其学业能力都不错,但施行赏能教育法的课堂不是比赛谁会考试,也不是单比谁更能写作 (虽然赏能小作家写作能力非常强)。在我们对赏能小作家的评价方式上,文学创作能力、学校考试成绩等比值并不比阅读、演讲、辩论、情商、仪表等内容高,小作家要从赏能的角度达到综合优秀,写作能力和考试成绩都只是其中一项而已。

赏能教师轮训课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某位赏能型优秀老师用一部电影引导孩子写作,效果非常好。单次课上,一个半小时内,所有孩子的创作字数都超过了1500字,且下课后小作家不愿离开,仍奋笔疾书不已。轮训观摩的老师很兴奋,请求下午自己上课,这位老师照搬了上午的课,但孩子们的状态一般,创作量平均在七八百字,超过1500字的只有两人。前两周以 “妈妈的童年”为主题的赏能户外课效果很好,孩子和父母们都玩得很开心。在一个跨越壕沟的项目中,不少大人和孩子掉到了水里,但大家仍嘻嘻哈哈,乐此不疲。近期一位来访的家长说,她参加某单位组织的春游,很多项目和小作家户外课一样,但过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赏能户外课开始前,老师心中并无具体项目存在,一切都是现场的有感而发。这种情况下,各种预设和安排都显得累赘和多余,虽然活动形式一样,但课程思想却永远难以模仿。前例所举的以电影教学促写作的课中,不同老师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形可模拟神难仿,大约就是这位妈妈所感受到的 “少了点什么”的原因吧。《佛陀传》中有个小故事:佛陀未悟道前与频婆娑罗王偶遇,频婆娑罗王发现了他的不凡,想请他同行做自己的老师。频婆娑罗王说:“我需要个能真正和我分担分享的朋友,我第一眼看见你便觉得我们有缘,你答应的话,我就分半个王国给你。到你年纪大了,便可以恢复出家人的生活,那时再出家也不算晚。”悉达多表示感谢后回答:“我真正唯一的愿望,就是找寻替所有众生脱苦之道,只有我寻得了大道才能令众生得到解脱。”看起来都是出家,但悉达多心中的出家和包括频婆娑罗王在内的众人所认为的出家并不是一回事,此出家非彼出家。

教育就是老生常谈,语言和用词上并不需要太多创新,但具备不同修养的人说出来的话的内涵大有不同:此出家非彼出家,此电影教学非彼电影教学,此户外活动非彼户外活动,虽然其形式上貌似无异。生活原本简单,学习就在生活中,生活也在学习中,生活与学习是同一状态的不同侧面。放眼四周,看看身边再看看自己,不少人并没有真心投入当前和自我。更多的人喜欢憧憬未来或追逐过去,大多人常常轻率地默认自己就是自己,但实际上很多人却很少与自己真正接触。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拥有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些基本的问题往往搞不清楚,也不愿去想,或者根本就没意识到要去想这些问题,每天只是忙忙碌碌生活在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中。只有找回自我,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轻松自在、平和喜悦。而要找回自我,只能从当下、从此刻、从内省入手。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赏能型优秀教师必须以自己为中心的原因。只有老师以自己为中心,赏能的孩子才能轻松喜悦、高效学习、自然大方。更重要的是,只有老师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教学,才能引导赏能小作家以自己为中心来学习和生活。

各行各业都学无止境,若善于给自己找借口,则每时每刻都有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多年前,若有人说银行和通信业的对手都是互联网,没人会相信;有人说买东西不用钱只要带上手机就可以,没人会相信;年龄稍大的人都知道骑自行车最烦的就是漏气、爆胎、掉链子和安全存放,但共享单车解决了这些问题。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若一口咬定自己没见过的事情都是错的,是子虚乌有,比如夏虫不知冰的存在,那么你就永远蹲在井底出不来。真正优秀的老师都知道做到本文所列的优秀标准没有畏途没有高深也没有神秘,相信自己多内省,灵台方寸见光明,蓦然觉悟智慧路,万法归宗一身轻。

学习型优秀教师以知识为中心,善解惑;育人型优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能授业;赏能型优秀教师以自己为中心,传大道。只要能以谦卑和包容的心态、以善良和大爱为出发点,立足当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能以如此态度成长和处世的人,其生活中少有困难,其人生成就一定不低,其生活幸福度也必定很高,这就是赏能教育的最终目的。2018年3月27日第一章赏能思想基础01 为什么有的人总有好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但要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要工作上有所建树,要家庭幸福祥和,要孩子成绩优秀,要心情开朗快乐,要身体健康等,各种因素缺一则不可称之为精彩。人生诸多因素不可控,所以精彩的人生不仅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而且运气还不能太差。“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是王维为飞将军李广叫屈。李广的运气不太好,所以他的人生难以被称为精彩。对大部分人而言,若运气不佳,只能自己生生闷气。如从各种渠道获悉某位昔日伙伴又干成了什么大事,除了心底酸溜溜一番,有人也许还会在心底暗暗说一句自己只不过是运气不好而已,如果我当年如何如何,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还有血气方刚之人,也许会自豪且大大咧咧、信奉一切凭实力说话,但这种人也往往意识不到 “运气”之类软实力的威力。那么,为人父母,我们能否为孩子的人生摊上 “好运”而做点什么呢?

如果你看过美国电影 《弱点》,大约就能对每个人 “运气”的来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部电影是根据橄榄球运动员迈克尔·奥赫的成长经历拍摄的。迈克尔就是个幸运的家伙。生于1986年5月的大个子迈克尔是非裔美国人,是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截锋,2009年NFL的选秀大会上,他被巴尔的摩乌鸦队选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大大增强了乌鸦队的进攻实力。2014年3月与乌鸦队合同结束后,迈克尔以四年2000万美元签约田纳西泰坦队,2015年3月以两年700万美元签约卡罗来纳黑豹队。迈克尔是成功的运动员,若非命运之神眷顾,智商不太高的迈克尔应该会居于社会底层。但迈克尔被一对白人夫妇收养并送他上大学,上学期间成绩不佳,另有一位好心人给他补习,这些好心人最终成就了迈克尔。我们周边也永远不缺聪明有能力但 “运气不好”的人,在某些方面,也许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但为何迈克尔会有如此 “好运”?

通过电影中展示的几个细节,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 “好运”是怎么来的。①球赛后,观众一哄而散,而迈克尔却留下独自清理大家丢在地上的垃圾。这个举动引起了校董陶西先生的注意。②寒冷中无处安身的迈克尔准备到体育馆去过夜,被路过的陶西太太带到自己家里住了一夜。因为大众对黑人的偏见,善良的陶西太太突然有了点 “引狼入室”的担心,但第二天她看到的是折叠整齐的被褥和悄然离去的身影。③陶西太太带迈克尔到他曾生活过的贫民窟探访,因当地流氓混混多,为了保护陶西太太,迈克尔坚持不让陶西太太下车。④初拿驾照的迈克尔开车带陶西太太的小儿子外出,汽车相撞,迈克尔下意识地保护小孩,而自己的胳膊被划破。因为迈克尔心里一直装着别人,因为他的善良和付出,所以他总是会有好运的。

从小爱好球类运动的人很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迈克尔这种 “好运”,《纽约时报》就曾报道过一位很有橄榄球天分的黑人青年在21岁生日那天被帮会成员枪杀在大街上。

其实,各种 “好运”都只是对 “好运者”以前所施行的善良行为的另一种形式的加倍回报。如果某人总是 “霉运”不断,那么是否可反思一番自己付出了多少?比如迈克尔,因其善良本性,他一直在付出力所能及的关心,所以他总是会遇到好人走 “好运”。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回报,付出一点,就希望能得到一点的回报,那么这种付出未必能带来 “好运”。《聊斋志异·考城隍》中说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注解。

求学期间有件事我一直印象深刻。因为班主任常表扬A同学擦黑板、倒垃圾的行为,再加上他平日善良助人,每学期末评 “三好学生”时成绩还不错的A总是以最高票当选,这引起了B同学的羡慕,虽然她也常当选 “三好学生”,但两人的票数总是相差较大。B同学焦急而诚恳地请教A同学:“你擦黑板、倒垃圾总能被老师发现后表扬,我也擦黑板、倒垃圾,但老师总看不到我做好事,也很少表扬我,为什么我 ‘做好事’总遇不到老师呢?”A同学问B同学:“你倒过多少次垃圾?擦过多少次黑板?”“已经有十几次了。”“我已经坚持两年多了。”“我怎么不知道?”“你们一下课就都抢着跑去食堂排队了啊。”其实A同学不是专门喜欢做这些事,也不是刻意为了做这些事,而是他出身农村,觉得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且他也不喜欢到食堂排队吃饭,所以往往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离开时,看到值日生没擦干净黑板或没倒垃圾,他就顺手去做了。也就是说,这两年间,值日生没倒的垃圾和没擦的黑板,基本上都是A同学这个“候补值日生”去做的。当然,他所做的不仅只是擦黑板和倒垃圾,还会扶起倒地的扫帚、把同学上课搞乱的课桌排整齐、随手关灯等,他看来这都是举手之劳,无须花力气,也费不了多少时间,只是从小养成这种习惯后的顺势而为而已。在他虽是无心之举,在老师看来,却是关心集体的典范,自然会时时表扬;在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看来,他 “做好事”总能被老师遇到,“运气”真好。

网上看过一篇文章,据说是郎咸平先生说过的一件事。他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比他成就高很多,所以有一次当他遇到这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的学弟在香港演讲时,郎咸平就一直在旁边观察。一群人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咸平说:“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脚跨出门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学弟则本能地向后退一步,让别的人都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咸平这回才悟出学弟比他成就高的道理了。原来在美国选择人才还有另一个标准,即 “一定要做个好人”。对不起眼的 “小事情”目不斜视、扬长而过的就算不上什么 “好人”了。

大多数人认为的蝇头小事,别人则看成大事。你不扶门,明眼人第一个反应就觉得奇怪,然后判断你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教养,更谈不上举止优雅了。高层次的人看到不扶门这件小事特别不顺眼,更受不了你旁若无人地径直通过。别人扶门因怕门撞到你的脸,而不是为你专开绿色通道。另一细节是,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还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然后你也得接着扶,直等到后面的人鱼贯而入,或有人半途接棒,再缓缓放手,这才算完成了一套 “爱的传递”的标准动作。我是一个知道扶门且经常感谢别人为我扶门的人,此类小事对赏能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因为关注,所以也就能经常发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进电梯后发现有后来者在赶电梯,你按着电梯门等他进来,有的人急忙进来后,或低头开始玩手机,或一言不发,也许在庆幸自己赶上了电梯,他不说谢谢也不点头致意。有人进出地铁时,不管后面有多少尚未进出的人,只要他一脚跨进或跨出,就开始低头看手机并凭着感觉碎步挪行。这些确实是小事,但也就是这些小事,都足以让一个人的一生改变,因为这些小事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也许你不觉得这有什么,因为你习惯了。但未必别人都要迁就你的习惯,于是 “运气”好坏的差别产生了,你没觉得你哪里做得不够好,你也没觉得别人什么地方比你优秀,但是,最终同时起跑的伙伴们后来成就高低之别,大约只能归之于 “运气”好坏了。

其实,所谓 “好运”,只是以前真诚付出后得到的他人的回报式帮助与认可。曾接受过你的付出的人和现在帮助你的人未必是同一个人,但只要你处处在力所能及的方面不求回报地为他人着想、做善事,通常你就更容易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也就是说,“好运”产生的原因乃是平日所做善事的积累,这些善事在 “好运”者看来也许根本称不上是 “做善事”,他觉得只是举手之劳,他觉得人人都会和他一样去做这件事的。反之,阻止你 “好运附身”的往往是你平日所做的不善的事。请勿理解为你的 “好运概率”是你所做的善事与非善事正负相抵后的差额,“好运”不是按概率来计算的,善恶结果各行其道,只要你做过不善的事情,哪怕只有一次,有时也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所以,简单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勿作恶。

人以群分,善良者身边多是良善之辈,自私者往来的多是唯利是图者,开朗者常身居阳光者群体,负能量身边会聚集更多负能量的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在平日如何待人,你希望人生喜乐安康,那么你就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受原生家庭影响,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易清晰地明了自己的善恶,所以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国古典智慧又告诉我们:智,不在于知人,而在于自知;仁,不在于爱人,而在于自爱;勇,不在于管人,而在于自管。要做到自知确实不易,不过有个简单的参考方式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么综合身边常和你往来的一些人的状况,你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事实上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你为人处事的方式,你能否常常 “走好运”,往往会原样传递给下一代,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除非有人能通过读书明理或受高人提携而中途“自觉”地来改变这种传递,否则,你的 “运势”也将代代相传。02 所有的结果都是原因的结果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会遇到诸多无奈。不管提前做了多少功课,学习了怎样先进的教育理念,不管对教育的理解有多么独到,随着孩子的成长,更多的家长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当初对孩子的设计是多么得一厢情愿。

家长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希望学校担负起更多的教育责任,但又无奈地看到孩子在常规教育下慢慢地没了个性,把认真听话并考出好成绩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小时候有父母和老师替自己做主,上大学后,不少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来大学该做什么、该学什么。职场上,很多企业负责人和HR都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技能不足,抗挫抗压能力弱,缺乏责任心,鲜有毅力,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积累,所以在有大量用人需求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仍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很多人终生庸庸碌碌,不少做出了成绩的人也是在职场上到处碰壁后才学会如何立足于社会的。

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孩子之所以在未来缺乏自信、兴趣、毅力、进取、责任、知识、创新甚至健康体魄,都与孩子幼时的教育者息息相关。虽然这个 “教育者”是多元的,但最主要的基础却在父母和以父母为核心形成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从小养成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及高贵的气质,也就造就了美好的未来。对孩子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的学校教育,往往只是把孩子从小养成的这些综合习惯进行催化,使其快速成长并不断结果而已,幼时养好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对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所谓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未来是可以被大致预测的。小时候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形,但它对后来的发展却具有深远影响。在以后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了。”我们可以反过来,根据孩子目前所养成的行为习惯,预测出未来的成长结果。如果希望孩子在未来有更优秀的成绩,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修正其成长中不利于未来 “更优秀成绩”形成的行为。幸运的是,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做些修正是可能的。不幸的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心智成熟,越大的孩子的不良行为越难纠正。

事实上,与其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如说需要纠正家长及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家长如何辨别由自己的因素给孩子造成的 “良”与“不良”呢?若家长对孩子不满意,或孩子的伙伴们对孩子不满意,或大部分老师对孩子颇有微词,那就有可能是孩子自己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基本由家长造成,外围对孩子的满意度可当作简单的参照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指出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由家长及生长环境塑造,并未对孩子不满意的伙伴或老师进行优劣或对错评价。

对孩子进行赏能教育,需要知道孩子成长的规律。赏能教育是把所要教育的内容放到孩子更长的成长阶段来考察。孩子小的时候,主要由家长和家庭系统与老师和学校系统形成的教育者组合 “来教育”,他们要懂得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孩子优秀的人生。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老师和家长要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不仅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与写作、成长有关的知识,也需要学习理化、史地、天文、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更需要懂得辩证法,对于孩子们比较关注的诸如穿越、魔法、超级英雄等方面的知识也不能陌生。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教育者在对孩子进行培养时,就不能止于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应该360度全方位立体式对孩子进行培养。

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结果。孩子成长环境中的原因导致了孩子现在和未来的结果,每个教育者努力程度的差异也会对孩子及自己的未来形成不同的结果。为了未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结果,请从内心理解并把责任、专业、自律、谦逊、主动、学习、服务、荣誉感等词汇的内涵融入自己的灵魂中。我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优秀的赏能教育者,都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03 孩子的潜能有多大

从2010年9月开始我尝试引导学生写作,四个对语文热爱程度不同的三年级孩子分别写出了6000字的 《天使历险记2》、7000字的 《〈青铜葵花〉续》、6000字的 《维尼的美梦》和5000字的 《光明与黑暗的战争》,并分别发表在各自的博客上。同年12月,参与第四批教育实验的孩子开始创作 《明星骑士团》(8000字)、《黑马》(6000字)、《方山上的雕像》(4500字)、《网球大侠》(8700字)、《迷失的世界》(3500字)等,并发布到各自的博客和赏能教育网上。这些孩子的作品按现在赏能小作家动辄10万字的写作量来说已经称不上 “大作”,但在当时大多三四年级孩子尚困难于五六百字作文的情况下,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孩子们的思维发散程度与创造力确实是大人难以想象的。

这批参与教育实验的孩子都很不错,我很为他们骄傲。当然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也都很好,我从平时的交流中能感觉到。春节后,南京的 《现代快报》针对 《天使历险记1》专门到学校对小作者璐璐做了采访,并于2011年2月16日以 “南京八岁小女孩写出万言大童话”为题做了整版报道;同日,江苏教育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均通过教育局和学校联系要求现场采访,2月18日江苏教育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与报纸报道同名的节目内容。其实,最早报道 《天使历险记1》的是南京的 《家教周报》。2009年10月,我把 《天使历险记1》发到网上后,《家教周报》记者发现了作品并随后进行采访,以 “阅读为她插上想象的翅膀:南京七岁女童创作万字大童话”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是有关赏能教育法起因的最早媒体报道,不过当时我并未有研究少儿教育的想法,此事就此打住了。

2011年2月25日下午,我接到一个孩子妈妈的电话,希望我能引导她的孩子进行文学创作。这位妈妈看到了关于 《天使历险记1》创作的报纸报道,也看了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教育新闻,从电视台得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我向这位妈妈询问孩子的年龄,她却先向我介绍孩子的情况:孩子很喜欢读书,喜欢读《维尼的故事》和 《爱丽丝梦游仙境》等,书上有没有拼音没关系,童书上的汉字孩子基本上都认识,而且孩子看书的速度非常快,也能写很多汉字了 (从描述中我首先判断孩子可能在读三年级)。这个孩子的英语非常棒,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会话没有任何磕绊,数学成绩也很棒。妈妈一再强调,孩子非常喜欢学,这些都不是他们逼着孩子学习的。她的问题是,孩子看了很多书,怎么就不喜欢写呢?她希望孩子不仅能读,最好能写出点东西。我给妈妈的建议是读书期间就让他读书,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记住,而且也不要在孩子读完后马上要求孩子讲述,这样可能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对孩子的读书和写作并没有什么好处。通过继续交流,我发现她的话语中有很多睿智的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我们谈到卡尔·威特、斯托夫人、斯宾塞,她一点也不陌生,她说自己就是用卡尔·威特的方式教育孩子快乐学习。这个孩子的学识明显超越了同龄人。后来我才知道,孩子在上幼儿园大班,妈妈正在纠结孩子的学校生涯该从几年级开始。

我又想到另一个孩子—— “娃娃演讲家”杨心龙。

2009年的一天半夜,我打开电视,碰巧看到中央电视台十套 “人与社会”栏目采访一名辽宁抚顺的四年级学生 (九岁)。记者将摄像机准备好,问一个光头光脑的孩子:“准备好了吗?”“好了。”“我开机以后告诉你演讲题目,然后你就开讲。”“行!”他一副很自信的样子。

记者开机:“演讲开始,题目是 ‘假如我是市长’。”

孩子对着镜头没作任何停留就开始演讲:“假如我是市长,因为我的年龄还小,还在上小学,很多工作内容我还不懂,我会让我的同事多教教我。……假如我是市长,我会在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上,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也会让很多孩子参与城市的管理。……”孩子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左右。我很好奇,就把节目看下去了,第二天专门上网搜索才知道这是个被称为 “演讲帝”的 “名人”。“演讲帝”姓杨,父母均为初中文化,妈妈开小杂货店,每月千余元收入。杨父专职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从小就话多,很多人觉得孩子有问题,需要治疗,但杨家没当回事。杨父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听儿子讲话是一种享受。孩子爱看书,他们也没有很多钱给孩子买书,就经常去旧书摊买,不管是历史哲学,还是传记杂文,有什么买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孩子看书也没有太多选择,爸爸买了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阅读范围很杂。随着记者的镜头,我看到记者指着旧书架上 《悲惨世界》旁边的一本大学教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这本书你看得懂吗?”小孩回答:“这是我两年前看过的书,有的内容都不记得了,不过大致还有印象。”记者随口问了几个辩证法的问题,小孩回答了几个,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都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网上有很多针对 “演讲帝”及杨父的批评,也有不少赞扬。这些评价大致分为两类:没结过婚没孩子的网友,大多持批评态度,“作秀”“炒作”之类的判词频现。而向杨父讨要教育经验,持赞扬态度的大多已为人父母。至于网上很多人指责 “演讲帝”演讲内容空洞,没有结合实际,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九岁的孩子没有多少 “实际”可结合。这些都不在我的思考之列。假设一下,如果 “演讲帝”的家境好一些,说不定小时候,杨父就要忙着给孩子看 “病”,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话太多。如果杨父不断批评孩子的话多,这个孩子至少在演讲方面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幸运的是,杨父不懂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没有很多的钱去给孩子 “看病”,他们基本上就是 “散养”,不断地夸奖与鼓励孩子,孩子也就随心所欲地成长,终于造就了一个 “演讲帝”。

我最近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的潜能究竟有多大?

2011年时我身边有十个搞 “创作”的孩子,以前我没想过孩子能写出这些东西,后来觉得大约部分孩子能写出来,现在知道每个孩子都能写出来。当然最终能否写出优秀的作品要取决于家长的行为和素质,取决于由家长给孩子潜移默化出的个人爱好。

南京五岁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育成就更是我从没想到过的,但人家做到了。南京的 “裸跑弟”刷新了十余项世界纪录,五岁时独驾飞机从石家庄飞到北京再返航,刷新世界最小飞行员记录,五岁时由赏能老师引导完成十万字个人自传并正式出版,刷新最小自传作者的世界纪录。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还没想到的事情在发生,或者尚未发生。

卡尔·威特和斯托夫人取得了骄人的教育成就,有人说人家是教育专家,认为自己有很多客观的不能如此教子的理由。常听家长说 “这些都是好方法,但我们怎么可能做到”之类的话,也常听到 “我只要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满足了”之类的话,可是爸爸妈妈给孩子的童年真的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快乐童年吗?孩子有没有可能 “被快乐”了呢?我们在 “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只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的想法中是否强行剥夺了孩子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快乐呢?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有些需要从小开始的训练错过了时机就来不及做了,若欲对孩子进行各种训练与教育,当前都是最好的时机。希望更多正在面对或者将要面对幼小生命的爸爸妈妈,能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给孩子以真正的孩子所需要的快乐,最大限度地释放孩子更多的潜能。04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孩子都希望每次考试能考出好成绩,但不同孩子的成绩总是有好有坏。原因在于他们幼儿时受到的教育不同。

父母都爱孩子,但有的孩子很烦父母的爱,这一点在小学阶段还不是很明显,到了中学,也就是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青春叛逆期时会表现得更集中。孩子到青春期时如何表现,同样取决于幼儿时的教育。

独生子女政策下,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大人总是希望孩子聪明能干、成绩斐然、孝敬老人,可是总有些孩子长大后自行其是,走向了父母所期待的反面,这些同样是在幼儿阶段由教育者亲手造成的。

也就是说,孩子长大后的状况,都是小时候父母教育的结果。反之,从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状况,也能大致判断出来孩子的未来,即所谓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怎样做父母才能使孩子快乐而正向地健康成长呢?本文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仅限于教育思路方面,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在探讨之列。一、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成长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几个例子中,如果他们是你的孩子,你将如何对待?

美国有个孩子被老师开除了,因为他学数学时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呢,是谁规定的?这是个深刻的问题,即数学的规律是怎么来的。老师也许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认为他又笨又捣蛋,让他停了学。

奥地利有个孩子也被老师认为是坏学生,因为他问老师为什么有的苹果是红的,有的是黄的,老师回答是上帝的创造。他又问:上帝是怎么创造的?这本来没有错,但是,老师却认为,对于上帝的创造,只能赞美,不能有疑问。

瑞士也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孩子,因为他问老师天上有多少星星,又问,上帝是怎么将星星放到天上的,于是他因为“故意捣乱”被开除了。

如果这三个是你的孩子或学生,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家长或老师,你怎么回答?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估计你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孩子按序分别是发明家爱迪生、遗传说的创始人孟德尔和大数学家欧拉。

还有一个 “笨”孩子——爱因斯坦,他在读大学时,物理学教授韦伯讲的是传统物理学,爱因斯坦已经自学过这些知识,他的兴趣在理论物理上,因此他就不上物理课,而自修理论物理。他认为,自由出智慧,自由能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他说,好奇心这棵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用强制和责任感来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乐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即使是一只健康的猛兽,如果在它不饿的时候还继续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就算吞得进,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天性,尤其是强迫喂给它的食物是经过一定选择的时候。今天,很多家长仍在用升学的 “鞭子”强迫学生不断地吞食经过家长选择的 “食物”,而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有幸,你成了另一个 “爱因斯坦”的父母,那么在你的教育安排中,若他不愿意听你的安排去上各种辅导班,而要去做自己喜欢的阅读与研究,你会怎么对待?按你的教育方法,他还会不会成长为爱因斯坦?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幼儿阶段的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经过努力学习,孟子成长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孟子的母亲可谓教育专家,相信她也接受过比较严格的教育,她知道什么环境对孩子不好,什么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所以她一直在按自己的标准寻找合适的住所。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孟子的母亲自身的层次不是很高,她也许不会觉得孩子天天和小朋友一起学大人哭丧,或者和小朋友玩杀猪杀狗的游戏会影响孩子身心发展,那么也就不会为此而折腾着搬家。但这位年轻妈妈的认知层面比较高,认识到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她不怕麻烦而搬家三次,最终将孩子培养成了圣人。

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所理解的优良环境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在一种不是良好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那么孩子自然就在这种不是很好的习惯和环境中长大。不良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个观点人人皆知。问题在于,教育者是不是知道孩子当前所处的环境是不良的环境,是否知道当前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我女儿上学后,大约一年级时,她说大人的生活都很轻松,一点也不累,她觉得大人的生活就是上上网、玩玩游戏、写写文章、和朋友聚会吃吃饭。我们工作时她正在上学,她看不到,她放学后只能看到大人在玩乐,她认为这就是大人生活的全部,这种认识自然缘于我们居家生活的写照。她妈妈在工作单位工作做不完的时候,经常把文字工作带回家来做,我在思考问题和休闲时会玩一些电脑小游戏,我们都利用网络进行工作,还都有应酬。所以,孩子认为这就是大人的生活,比她上学轻松多了。庆幸的是,我和她妈妈都有良好的阅读写作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家长注意的:①不要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诸如赌博之类的不良嗜好;②父母要养成阅读习惯并带着孩子一起阅读;③父母言行一定要文明;④父母要有宽容和爱心。这几点如果家长平时做不到,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到,这些基本习惯很难靠老师培养出来。二、赏能教育之初我这样鼓励孩子

以下是几件我帮孩子树立信心的真实故事:

女儿上一年级后的第二个月,在学校举行的朗诵比赛中获得了全校一等奖,孩子非常高兴。教语文的郭凤老师在比赛后布置了一项开放式的家庭作业,希望喜欢写作的孩子写诗。当时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年级孩子读诗还读不准怎能写诗?我和语文老师沟通后,郭老师说鼓励鼓励孩子,孩子的潜能很大,也许可以写出来。在家里,我转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对孩子说:“郭老师说你能写诗,希望你写一首诗。”孩子问我,写什么样的诗,我告诉她:“就像你参加朗诵比赛时用的那种诗。”本来只是随意说说,并未对孩子写诗抱有希望,没想到不一会儿她竟然真的写出来了一首诗,名字叫 《我们的校园》,虽然模仿的痕迹比较重,但足以让我目瞪口呆了。我对孩子的写作能力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孩子自然很兴奋。她一直觉得爸爸的写作能力很强,没想到自己的第一首诗就被爸爸这么夸奖。兴奋后的结果是,孩子不准我们修改,她说如果被爸爸妈妈修改,就不是她自己写的了。

孩子的第一首诗被班主任老师表扬后,她写作的劲头更足了,时不时写点东西让我给她发到博客上去。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是一片树林。

我们是一只只快乐的小鸟,

在这片绿色的王国里自由地飞来飞去。

我们的校园是蓝蓝的天空。

我们是一朵朵白云,

在这里我们将变成美丽的彩虹。

我们的校园是五彩的花园。

我们是一只只漂亮的蝴蝶,

吸收着无穷无尽的花蜜。

我热爱我们的校园。

一年级末,我给她讲了江宁曾有个六岁孩子写书并已出版的事情后,她说她也想写一本书,我马上鼓励孩子说,这是个好主意,并明确告诉她,她肯定能写出来,并一定能比其他人写得好,因为她刚上一年级时就能写出非常优秀的诗,现在已经学习一年了,水平肯定更高了。虽然这样说,但我心里并不认为她真能写出作品来。结果一周后,孩子认真地和我讨论起她要写的 “书”来,说她已经想了一周了。看到孩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一方面忍不住想笑,另一方面又感觉十分惊讶。于是我们很认真地讨论了她的写作计划,基本是她说,我随声附和。当天下午放学后,她正式开始进行创作了。毕竟才上一年级,很多字她都不会写,我让她用拼音代替,她坚决反对,理由是,她看过的书都是用汉字的,没有用拼音代替的,于是边写边查字典,写得很慢,有时写着写着自己就哭了,说有很多字都不会写。后来接受了我的建议,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速度快了很多。

一年级结束,孩子到北方姨妈家过暑假,几个小姐妹一起玩得很开心。一天晚上,孩子打电话给我说写不出来,我告诉她写不出来就不写,回来以后再写。开学前,孩子回来了,虽然我时常鼓励孩子 “写书”,但内心并未认为她真能写出来,没想到国庆节期间,差不多写满了一个软抄本的 《天使历险记》完稿了,输入电脑后统计,共9000多字。欣喜中,我把孩子人生第一个长篇故事发到博客上,《家教周报》的记者发现后给她做了专访。因为很多学生都订阅了 《家教周报》,这个整版报道出来后,女儿成了学校的 “名人”,孩子非常高兴。

转眼二年级又结束了。2010年暑假,孩子的表姐琪琪小学毕业,从北方来我家度假。她知道小妹妹写 《天使历险记》的事,经我鼓励,琪琪也开始写作了。我们去上海世博会参观期间,她就把外婆舍不得扔掉一个将要发馊的馒头的事,写成了近2000字的童话 《馒头日记》。从上海回来后她悄悄把写了一半的 “书”和 《馒头日记》一起在网上发给一位老师,本意是希望得到表扬,结果却得到老师不留情面的批驳,说 “文理不通、逻辑混乱”等,让孩子大受打击,她决定不再写作。为了鼓励她把已写了近万字的 “书”完成,我替她开通博客并上传文章,同时还替她报名参加了教育人博客的暑假征文比赛。中国教育网的博主基本都是各校的老师或相关教育界人士,育人氛围较浓,文章发到博客上后,博友们给了孩子很高的评价,网站编辑把她的文章加了精品标识。孩子又有了写作兴趣,前后共二十多天完成了15000字的 《六年级A班》。暑假后回家才开学不久,又传来喜讯,曾经被老师批驳过的 《馒头日记》获奖,成为当年征文比赛中全国十佳优秀少儿作品之一。

这两个孩子的创作都是以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对生活的理解来写的。写作过程中,我仅仅起了鼓励和引导的作用。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都希望成为众人称赞的中心,这个愿望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