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9:21:39

点击下载

作者:于凯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漫长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到统一全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从秉笔直书著《史记》的司马迁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从七下西洋传播友谊的郑和到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谭嗣同,从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杨靖宇到人民音乐家聂耳与冼星海,从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李四光到万婴之母林巧稚,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情系雪域献身高原的孔繁森……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天降大任于斯人

圣绩图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剧烈动荡和深刻变化的时期。以前那个统一的周王朝,已经变得四分五裂了;周天子,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他的权威早已经名存而实亡。维护这种权威的各种政治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级礼乐制遭到了重大破坏,旧日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被此时的剧烈动荡所取代。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政治摆设,只有依仗大的诸侯国的扶持才能生存;各个诸侯国之间,则到处是频繁的征战和互相的兼并,一些小的诸侯国被吞没了,另一些则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到孔子时代,最初分封的1000多个诸侯国还剩了40几个,并逐渐形成了齐、秦、晋、楚等几股大的势力,它们在中原地区争做霸主,互相讨伐,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拼命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

各诸侯国内部,更是动荡混乱,一塌糊涂。国君的地位渐渐被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等世袭贵族所架空。世袭的卿大夫们已经成为实际的掌权者。春秋后期,晋国有韩、赵、魏、智伯、范氏、中行等“六卿”;齐国有陈氏、崔氏;鲁国则成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桓”的天下。这些卿大夫们频繁地发动政治事变,以其宗族势力侵凌君权;他们之间在政治上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生活上奢侈淫逸互相攀比。以前的等级制度被严重破坏,不断出现“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的僭越事件,“礼崩乐坏”,社会处在无秩序的动荡和混乱之中。下层的平民百姓的日子更苦了,连年的征战破坏了他们的家园,统治者的盘剥使他们濒于破产。他们总有服不完的兵役、徭役,交不尽的租税、贡物。越来越严重的困顿使他们渴望着和平统一。历史,就这样处在一个混乱焦灼的十字路口之上,多么需要有一个人,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啊!

孔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他的家乡,在东岳泰山南部的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曲阜是鲁国的都城。鲁国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是古代极有影响的人物,西周时期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都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的儿子伯禽来到封地创建鲁国时,带来了完整的礼乐制度和文化典籍,使鲁国继承和保留了大量的西周的文化传统,以致几百年后,人们还盛赞“周礼尽在鲁矣”。春秋时期,尽管鲁国处在齐、晋、楚、吴等大国中间,日子越来越难过,而且国内的政治也时有动荡,但它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却一直都存在着。这无疑为孔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养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孔子像》宋·马远

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生动。寥寥数笔,形神毕现。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陬邑的宰,人称叔梁纥(或称陬叔纥、陬梁纥),是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士。叔梁纥的祖上,是商代名臣微子启的后代,武王灭纣之后,微子启被封在殷地,是宋国的开国国君。叔梁纥的祖先一直是宋国地位很高的贵族,后来,因为宋国内乱而逃难到鲁国陬邑,便在那儿定居下来。因为他的五祖是宋国名臣孔父嘉,后世便以“孔”字为姓。

孔氏到叔梁纥的时候,做了鲁国贵族孟献子的部下。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他随鲁国军队出征攻打一个叫饅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的小国。在攻城的战斗中,他以过人勇力托起饅阳人设在城门口的悬门,救出了困在城中的鲁军,立了大功。7年后,在一次抗击齐国入侵的战斗中,他又率300士卒,坚守阵地,挫败了齐人的进攻。一时间,叔梁纥成了“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名人。

叔梁纥娶妻后生了9个女儿,后来又娶妾生了1个儿子,但却是个瘸子。虽说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但仍非常希望再有个像样的儿子,以便能继承自己的地位和财产,于是,便到一户姓颜的人家求婚。颜家的小女儿叫颜征在,答应了他的请求,同他结了婚。当时的人们听说后,对此事议论纷纷,他们认为年近花甲的叔梁纥娶二十几岁的颜氏为妻,而且又没有经过媒人,这在当时是不合礼的,故称他们为“野合”。

民间传说颜征在婚后不久便怀孕了。夫妇俩因为盼儿心切,便到曲阜东南的尼山上去祈祷山神,不久便生了一个男孩儿。据说这孩子头顶上有个洼,像是起伏不平的山丘,父母便给他起名叫“丘”,又因为他是叔梁纥夫妇“祷于尼山”而生的,孩子的排行又是老二,便为他取字叫“仲尼”。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孔子。圣绩图·祷尼山图

这一年是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孔子的生日是夏历的八月二十七日。当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好奇的眼睛向四处张望时,他不会知道他的人生之路究竟将是什么样子,更不会知道他要担负的历史重任将是什么;而那时的人们,也许同样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的出生将标志着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开始。

为立宏志求学始

叔梁纥生孔子时,已是六七十岁的高龄了,孔子刚刚3岁,他便与世长辞了。尚值童年的孔子失去了父爱,他的母亲颜征在,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了矛盾复杂的叔梁纥家,从陬邑迁到了曲阜城内一个叫阙里的地方定居了下来。

孤儿寡母的生活格外艰难清苦,但颜征在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她是位极有见地的女子,虽然年轻丧夫,家道没落,日子过得很不顺心,但她仍旧勤苦持家,悉心教子,在儿子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希望。她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对年幼的孔子加强教导,要他努力学习,刻苦磨练,以便将来有所作为。传说颜氏在孔子尚很幼小的时候,便常买来一些礼器给他作玩具,让儿子从小便习礼知礼。在慈母的严格教导和悉心培养下,孔子很小便表现出了他异于普通孩子的独特之处。他不像同龄儿童那样淘气顽皮,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的方形、圆形的俎豆之类的礼器摆列开来,自己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可见,孔子的成长是与他小时候母亲的悉心教育分不开的。圣绩图·二龙五老图

家境的贫寒使孔子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艰难。从懂事的时候起,他便帮着母亲做一些家务活;年纪稍大一些时,他迫于生计,不得不参加各种劳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艰辛也使少年的孔子一点点儿成熟起来。很多年后,孔子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地位低下,所以学会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技能。这种经历对孔子的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接受磨练的机会。孔子的一生,常常得益于这段“吾少也贱”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圣绩图·为儿戏图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的孔子像

少年的孔子便心怀大志,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尽管生活清苦、家境贫寒,他仍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寻求着知识。他白天干活,晚上回到家里刻苦攻读;他经常参加城内举行的各种大型的礼仪活动,在一旁细心地观察和揣摸;他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努力从生活中汲取文化和知识的营养。一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总爱不停地问这问那。有人轻视地评价他说:“谁说陬叔纥的这个儿子懂礼呀?看他进了太庙,什么都问,他能懂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知礼的表现啊!”正是依靠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和过人的毅力,孔子才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孔府碑林

然而,过度的操劳和清苦的生活,大大损害了孔母颜氏的身体,使她才三十几岁便垮了下来。孔子16岁左右,他的母亲也撒手西去了。母亲的辞世使孔子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日子更苦更艰难了,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独立谋生。现实逼迫他必须找到一种能挣钱糊口的工作,他先是为人当“委吏”,替别人管理仓库;后又为人作“乘田”,替别人管理牛羊。这些工作,都是当时的贵族子弟所不屑于做的“鄙事”,但孔子却把仓库理得清清楚楚,将牛羊管得肥肥壮壮,竭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一有闲暇,便更加刻苦勤奋地自学。所以,虽然他没有受过当时的正式教育,但还是以坚韧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很快,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再加上孔子为人谦恭知礼,行事谨慎细心,年纪不大,便在当时的许多人心目中,包括一些贵族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圣绩图·为委吏图圣绩图·为乘田吏图

母亲去世后不久,有一件事,对孔子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孔庙“至圣庙”牌坊

那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鲁国的执政贵族季武子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宴会,用来招待国内各地的士人们。士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包括大批贵族下层人物,也包括一些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而且学有专长的优秀的平民子弟。季武子宴请士,一方面是为了讨好士阶层的人们,求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想趁机从中为自己选拔一些有用的人才。当时孔子丧母不久,孝服未除。他以为自己的父亲叔梁纥是陬邑的大夫,又立过战功,曾以“勇力闻于诸侯”,自己作为他的儿子,按出身也当属士这一阶层;再有他自幼受母家教,又刻苦好学,熟悉各种礼仪,也算是有用的人才。所以,听到消息后,他便欣然与人同往。

走到季武子家门口时,孔子被季武子的一个名叫阳虎的家臣拦在了门外。阳虎以傲慢的口气呵斥孔子道:“季家宴请的是士,谁宴请你呢?”

孔子无奈,只好忍怒悄悄退了下来。阳虎这样做,无疑是对涉世未深的孔子的一种故意羞辱,也是对踌躇满志的少年孔子的一次打击。这件事,使孔子深切地认识到:父亲的身世并不能给自己增添荣耀,自己前面的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惟一的出路,只能凭自己的努力去闯荡和争取了。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少年的孔子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自己的努力进取去实现自己的宏伟志向,谋求一条能够真正济世救民的人生道路。

就这样,出身贫贱的少年孔子,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成长起来,开始了对于人生道路的更加自觉的追求。

苦觅真知济苍生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9岁。这一年里,他娶了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有了一个儿子。这标志着孔子已正式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他一面继续为别人做“委吏”和“乘田”,以养家谋生;一面以更为自觉刻苦的态度开始了他人生大道的追寻过程。

青少年时生活的困苦艰难,使孔子有机会接触了更多的社会真实,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已不再热衷于对个人幸福生活和荣华富贵的追求了,而是更自觉地将自己的志向同国家的命运,同人民的生活和时代的责任紧紧连在一起,致力于寻找一条济世救民平定天下的大道。孔子越来越感到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因而求学的动力也愈加强烈了。

那个时代,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礼、乐、射、御、书、数6门基本技艺。孔子对此非常清楚,从少年时代便致力于“六艺”的学习,成年后,更是对此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圣绩图·昭公赐鲤图“六艺”当中,以礼最为重要,也最难掌握。它包括当时政治生活的典章、制度和礼节,既是当时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更是一个人改革社会参与政治的必备的基本技能。少年孔子很早便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了。现在,他则更广泛地阅读大量的古代典制文献,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做到了能够从理论上把握礼的实质和内容。

乐,是六艺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当时,礼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对乐有了深厚的造诣,才能明白不同的礼节中对乐的不同要求,才能做到完全知礼。孔子少年便开始学琴,长大后,又跟随鲁国著名的乐师师襄子学乐。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要求极严。有一次,他跟师襄子学琴。学了10天,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我只是学会了曲子,拍子还把握不准呢。”

又学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拍子学好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不行,我还要体会曲子的主题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主题你已经掌握住了,可以学新的了吧?”

孔子还不同意,他说:“不行,我对曲作者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呢。”

于是,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才感叹道:“现在我终于仔细想透了,原来这曲子的作者是一个思想深邃,性情乐观而又目光远大的人。这个人,恐怕是周文王吧?除了他,还有谁能谱出这么好的曲子呢?”

师襄子听了,又惊讶又佩服,急忙站起来对着孔子连连作揖,说:“我老师教我这曲子时,正是说这曲子叫做《文王操》呀!”圣绩图·学琴师襄图圣绩图·在齐闻韶图

正因为孔子的这种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学习态度,使他不仅很快掌握了有关的知识,而且对乐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极高深的境界。但孔子并不以此为自足,几年以后他到齐国时,与齐国的乐师谈起了音乐,听到了《韶》乐,便欣然学之,以至于连着3个月不知道肉味,可见他对学问的渴求到了何等痴迷的程度。

六艺当中的射和御,则是当时必修的两门军事体育科目,射就是射箭,御则是驾车。孔子的这两门技艺也有很高的造诣,史书上载,有一次他在一个叫“矍相之圃”的地方习射,精湛的技艺引来了众多的围观者,以致于“观者如堵墙”。至于书、数,则是关于文字和计算的两门技能,更是孔子的拿手技术了。孔林

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孔子已不满足于一般贵族子弟所学的“六艺”的内容了。他进而去更广泛地阅读《诗》、《书》、《易》等各门专门的学问。对于孔子来说,要济世救民,必须全面掌握各种知识。他把一切有学问的人都当作自己的老师。人们说他“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广博的学问和深刻的思想,正是以这种虚心的态度学习来的。

作为一个胸有大志的青年,孔子知道,要真正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认真调查研究,不仅要把握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基于此,他经常到各地去考察和寻访。为了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文化,他曾先后到夏后裔的封地杞国和商人的后裔封地宋国去实地寻访,从而掌握了夏、商这两个朝代的制度和历史。

然而,孔子心中最为向往的地方,还是周王朝的京都雒邑。那儿是周天子住的地方,曾经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保存有王室搜罗的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典籍,还聚积着一大批知识渊博、声望颇高的大学者们。如果能到雒邑去进行一番访问,该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孔子多年以来,对此一直日思夜想,念念不忘。但是,曲阜去雒邑足有千里之遥,路远道艰,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直到孔子快30岁的时候,才盼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鲁国贵族孟僖子临终前让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他们听说孔子有这个愿望后,便向鲁昭公建议,为孔子提供资助的条件,孔子才得以启程上路。孔子塑像

到了雒邑后,孔子参观了城内外的文物古迹,登明堂,入历、穆庙,广泛收集有关的知识。雒邑丰富的文化内容让孔子大开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一批极有学问的学者。他向当时的著名音乐理论家和博物家、大夫苌弘虚心求教,同他探讨音乐歌舞方面的理论,受到了苌弘的大力称赞。

雒邑之行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专门负责掌管各种重要的文物典籍。他是一位学问渊博、思想深邃的年高德勋的长者。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主张“清静无为”和“以弱胜刚”。孔子对老子的学识一直十分景仰,这次到了雒邑,专程去向他求教。老子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孔子,并为孔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让孔子研读了周王室收藏的珍贵典籍。他们还专门长谈,交流彼此的思想。孔子对老子的深刻思想极为佩服。虽说他并不赞同老子主张的消极无为退而自保的人生观,但仍从老子那儿得到了许多智慧的启发。

孔子临走时,老子为他送行,特地叮嘱孔子说:“我听说,送人远行,有钱的人送人钱财,没钱的人送人言语。我不是有钱的人,那就冒充有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你学古人的东西,固然很好,但不要对古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会做买卖的人不先摆货物;有学问的人不会随时卖弄。一个人聪明智慧却招致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喜欢随便评议别人;一个人见解深刻善于言谈却引来危险,是因为他总爱揭别人的短处。所以,你要注意啊,做事千万可别过分,不要现出骄气,不要过于任性,更不能趾高气昂地摆架子。你一定要切记这些。”圣绩图·问礼老聃图

一席话,语重心长,令孔子感动万分。回到鲁国后,他对别人说:“我知道天上的鸟会飞,水里的鱼能游,地上的走兽善跑。会飞的可以用箭射,会游的可以用钩钓,会跑的可以张网捉。可是天上的龙,我却不知它是怎么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的。如今我见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天上的龙,实在是太玄妙太高超了。”

游学雒邑是孔子求道过程中的重大收获,也是他思想发展的一次飞跃。他不仅在雒邑系统广泛地学习了当时的珍贵的文献知识,而且在同苌弘、老子他们的交往中,学到了深刻的智慧和思想,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渐渐明晰起来了,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东西开始融会为一个整体。其时的孔子正值30岁左右,已经成长为一个“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大学者了。后来他谈到的“三十而立”便是指这个时期的事情。

孔子“三十而立”的内容,是指自己在30岁左右终于确立了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我的志向是追求济世救民的‘大道’,这个‘道’是以‘德’为基础,以‘仁’为内容的,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六艺’当中。”在从“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的求道过程中,一直渗透着3个方面的影响:贫贱的青少年经历使他学会了直面困境和自强不息;对文化传统的吸收和继承使他奠定了思想的根基;而他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又促使他改革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美好的社会。与老子主张的消极避世相反,他主张积极投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要“入世”,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圣绩图·铭金人图

在孔子的心目中,他对周公旦“制礼作乐”确定的文化传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偏爱,他认为,要在当时的“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中建立秩序和安定,必须继承前代的传统并有所“损益”。他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实行“仁政”,要体察下层百姓的生活疾苦,要“节用以爱民”。他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要像北斗星那样,自己不妄动而众星环绕运行。他尤其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而主张以道德礼仪来教化百姓,这样才能使百姓的言行都合于正道。这对于改善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处境,无疑是有一些积极意义的。

要做到这一点,进而则要求为政者注重自己的自身修养。而孔子认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他以“仁”的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善恶和是非曲直。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所主张的“仁”的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要尊重人,要爱人,不要随意干涉人的行为侵犯别人的利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要达到“仁”的境界,则要在自我品德修养上下工夫。要“克己复礼”;以“礼”的标准去行事,才能做到“仁”所要求的那样的人生。“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古代中国文化中闪光的一面,也是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某种程度的肯定,是对鬼神天命观念的有力否定。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突出了“人”的地位,是孔子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先师手植桧“仁”的表现形式,是“礼”。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孔子痛心于因为僭越和违背“礼”而产生的丑恶和动荡,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文化传统的礼制,从而做到君臣父子各守其礼,严格遵守礼所规定的各种等级秩序。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对当时出现的以下犯上、恃强凌弱、仗势逆理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有一次,当他听说鲁国的季武子在自己家里,让人用“八佾”的规模演出舞蹈时,便感到格外气愤,因为“八佾”是只有周天子才能有权使用的,季氏作为一个侯国的大夫这样做法,无疑是对礼制的僭越和破坏。他说:“如果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事呢!”由此可见,他对于违礼的行为是多么地深恶痛绝。

在具体的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既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分”,要做得恰到好处。有一次,他在鲁桓公的庙里看到了一件上下尖中间鼓的青铜容器斜挂在一边,便问守庙人,守庙人告诉他这种容器叫做欹器,如果里面空着就会倾斜,如果装水过满就会翻过来,只有装上一半水,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孔子恍然大悟,感叹道:“世间中的事物也与此同一个道理呀!千万不要过犹不及呀!”反映了他倡导的“中庸”的处事原则。

孔子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时期,又必然与剧变的社会现实有着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注定了他的不合时宜,也注定了他一生必然要历尽坎坷与挫折。

孔子说过:“聪明的人,不会为假象所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什么忧愁;勇敢的人,是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处在而立之年的他,正值一生里风华正茂的好时光,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生活着,踌躇满志地期待着入世的机会,好让他施展抱负,实现拯救苍生、济世经邦的远大志向。

但得名主识美玉

孔子对自己的信仰,始终抱着极为坚定的信心。“而立”之后,他便开始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寻找步入仕途的机会,好使自己参与政治,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他曾经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有人要我主持国家政事,我在一年内便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成果。”从这个时候起,他一面广收门徒,投身于平民教育,在学生中传播自己的思想;一面开始寻找可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孔子35岁那年,也就是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一次大的内乱。这次内乱是因为斗鸡事件而引起的。鲁国的权臣季武子同贵族郈昭公因为斗鸡的事发生了争执,双方互相指责,各不相让,季武子便仗势强占了郈氏的住宅。郈氏对鲁昭公诉苦。鲁昭公此时正为自己大权旁落而苦恼,想借机消除季氏的势力,便暗地里联络了一些对季氏不满的贵族,起兵攻打季氏。但季氏却得到了“三桓”的另外两家贵族孟孙氏和叔孙氏的援助,击溃了昭公的军队。昭公被迫出逃齐国,流落异邦。鲁国的大权彻底落到了季孙氏手中。

国君被逐出境,是当时的一件大事,使孔子对鲁国的政局极为失望。他的教育活动也受到了冲击,几乎无法再在鲁国维持了。于是,孔子离开鲁国,转向齐国另谋出路。

途经泰山脚下的时候,孔子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在路旁痛哭,便停下来关切地询问原由。妇人告诉他说:“我们家世代住在这儿。从前我的公公被猛虎吃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猛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落入猛虎口里丧生,我太伤心了,所以才在这儿痛哭。”

孔子听后,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搬家离开这儿呢?”

妇人说:“这儿虽有猛虎伤人,却没有官府的苛捐杂税害人,你让我搬到哪儿去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