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传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3:27:09

点击下载

作者:马燕晖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老北京的传说作者:马燕晖排版:aw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8-01ISBN:9787307110427本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图书分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章幸好够长远

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它的文化!

不管是佛罗伦萨的艺术雕刻,还是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从纽约大都会图书馆到埃及胡夫金字塔,每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城市总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钢筋的骨,水泥的肉,玻璃的皮,一座座工业生产线下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被大中小城市所接受,北京也不幸淹没在这种“改革”的浪潮中。

如果你有幸能看到一份1750年出版的《乾隆京城全图》的话,你是否感慨如今的北京城又有多少与图中的内城部分是一致的呢?

几年前拜读了王军的《城记》,感触颇多,如果说社会进步需要对城市布局进行变更的话,那么有些变更现在看来确实值得商榷。

不过幸好北京的建城史够远,建都史够长,也幸好历代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丢失了城墙和城楼后,还得以流传关于北京城的传说,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聆听中寻找曾经的北京城吧……燕王扫北

传说朱棣在做皇子的时候,经常遭朱元璋其他儿子的妒忌,有几次差点遭遇不测,因此有一次他请教刘伯温如何能躲过,刘伯温对朱棣说:“远离京师,避祸于幽。”朱棣听完马上向朱元璋上表说:“蒙元余孽未消,臣子愿请天兵镇守北疆。”朱元璋欣然同意,册封朱棣为燕王,镇守幽州,并给朱棣十万兵马。

过了几天,朱棣准备齐整去教军场清点兵马,但是到了那里一看,这十万兵马小的骑不了高头马,老的拉不开宝雕弓,明显是老弱残兵,更别说打仗了,就是排队买东西也属于照顾级别,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其他皇子为陷害他而偷梁换柱了。朱棣没办法,只能又去找刘伯温,刘伯温笑笑地说:“请殿下发给他们每人十两银子,再放假一天,并告诉他们此次出征凶多吉少。”朱棣不解地看了看刘伯温,但还是按此吩咐下去了。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汉族,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一天之后,当朱棣再次来到教军场时,看到回来的都是青壮年士兵,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都不见了,于是他赶紧去找刘伯温问明情况,刘伯温说:“殿下有所不知,我让你放假一天,就是让这些老弱病残的人回到家和他们的家人告别,发给银两并吓唬他们,他们肯定认为这次是必死无疑,因此他们必然会哥哥替代弟弟,儿子替代父亲来出征。”朱棣这时才恍然大悟,刘伯温接着说道:“等到了地方,安顿好后,你尽可让这些士兵给家里去信,这样他们的家人就会举家过去,殿下那边也会人丁兴旺的。”刘伯温又掐指算了一阵,继续说:“你尽可往北去,途中不会有敌人阻挡,到了人吃血米、泥锅造饭、草做锅盖的地方,你就要尽快整顿,做到田野辟,人口增,充实部队,以应后患。”朱棣问:“什么后患?难道蒙元还会大举进犯不成?”刘伯温笑笑说:“患于南方。”朱棣再如何问,刘伯温也不回答了。朱棣谢过刘伯温后就出发了。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年号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建文帝时期削藩,朱棣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子建文帝,夺位登基。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发展到顶峰,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然而他在靖难之役后进行的残酷杀戮,也遭到后世诟病。明成祖驾崩后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那时的北京叫作幽州,燕王走到幽州边塞以后,士兵都受不住了,再加上已经深秋,天气寒冷,许多人生病死了。朱棣没办法,只好就地扎营。连续多日的行军,现在终于可以歇息了,大家于是赶紧埋锅造饭,朱棣趁机视察军营,走在营地里看到红红的高粱米做的饭,再看士兵们用砂锅煮饭,用槁木当锅盖,突然想起了刘伯温的话,于是下令部队不再前行,开始营建城市,休养生息,为“应后患”做起了准备,而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刘伯温所说的“患于南方”是指自己与朱允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战。北京城是怎么修建的

传说朱棣到了北京这个地方,整顿兵马,想起了临走时刘伯温给他的一封信,让他安顿好人马后再拆开,这时不就正好看看嘛。

于是朱棣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殿下拆开此信说明您已经到了幽州,此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今此地有两人可助殿下,乃是一僧一丐,僧名广孝,丐名万三,务必找到两人方可成大事。”朱棣看完频频点头,但转念一想:不对啊,这里这么大,让我怎么去找啊,总不能把所有的和尚和乞丐都抓来一个个认吧?这个牛鼻子老道说都也不说清楚点。但没办法,朱棣只好派人四处寻找这两位高人,找了有好几个月,也没个着落。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诗人,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汉族,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图为房山区常乐寺北的姚广孝碑和塔。

这一天,朱棣实在无聊,就带着一帮随从出去打猎,走到京西见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泉水潺潺,一派仙境,就想在这里歇息,刚下马就听到钟鼓齐鸣,从山上走下来老老少少的和尚,一个带头的老僧来到他面前跪在地上说:“臣僧姚广孝拜见燕王千岁!”朱棣一听,乐开了花,马上拉起老僧进到山上庙中。沈万三(1330—1379),又名沈万山、沈秀,本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浙江吴兴县(今湖州)人,祖上迁居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沈万三于元惠宗至正末年随父沈祐由湖州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徙居苏州周东垞,以躬耕起家。后又迁至周庄银子浜。沈氏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利用北蚬江(古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浏河出海的有利条件,开始“竞以求富为务”的贸易活动,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逾吴下”的江南第一富豪。发迹后,他曾先后流寓南京、苏州、吴江等地,富名遍天下。图为周庄沈万三像。

姚广孝本来为朱棣准备好了宝座,可这会儿朱棣不坐,却让姚广孝坐在了上面。朱棣整理好衣冠,拜了一拜,并说:“先生大智,可否出山辅佐小王,修建北京城?”

姚广孝诧异道:“殿下何出此言?贫僧方外之人,无德无能,怎敢劳殿下大驾?”“高僧不要推辞,小王出南京时刘伯温曾多次推荐高僧,望高僧出任小王的军师,万万不可推辞!”

姚广孝微微一笑:“又是这个老道害我不能清修啊,那好吧,如果殿下不嫌贫僧道行微末,那么贫僧愿意助殿下一臂之力。”

就这样朱棣请到了姚广孝,但乞丐万三去哪里找啊?眼看驻扎在这里已经半年时间了,这一日燕王身穿便服带着几个随从到市集散心,路上看到一个又脏又臭的乞丐正和一个烧饼铺的伙计打架,伙计大喊:“你怎么吃烧饼不给钱!”那个乞丐眼一瞪,说道:“你瞎眼了?我沈万三还能白吃不成?刚才我明明先给了你钱。”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是北京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了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朱棣一听“沈万三”这三个字,一看又是个乞丐,赶紧派人把他带进宫里。朱棣看到这个乞丐连吃烧饼都没钱给,就有点怀疑,但想到刘伯温每次的预言都对,就耐着性子对这个乞丐说:“先生,小王需要修建北京城,特请先生筹措银两,不知先生方便否?”这沈万三哪见过这个阵势,吓得直哆嗦。沈万三越这样,朱棣越生气,下令一个字“打”,可怜沈万三因为一个烧饼被打得皮开肉绽,最后朱棣急了,叫人给沈万三带上大枷游街示众,当走到今天地安门的位置,沈万三一下晕倒在地上,旁边押解的差役头一看沈万三也挺可怜的就停了下来,自己坐在旁边抽起了烟。没抽一会儿,沈万三慢慢醒了,差役头拿了点水给沈万三喝,沈万三嘟嘟囔囔地说:“我就在这儿了吧!”——他的意思是自己可能要死在这了。但那个差役头没听清,就听到“在这儿了”,马上报告朱棣,朱棣派人顺着沈万三昏倒的地方挖出一条深沟,再往里挖,竟挖出了十窖银子,这里就留下了十个大坑,十个大坑都积满了水,就被叫作“什刹海”了,而沈万三昏倒、差役抽烟袋的地方就叫作“烟袋斜街”了。

朱棣得了这么多钱但觉得还不够,又押着沈万三往南边走,沈万三又昏倒在地,大伙儿一看上次昏倒的地有钱,这次还是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吧,别说,这里还真又挖出了几个大坑的金子银子。慢慢这里积水多了,就叫作“金银池”了,后来这里被养金鱼,就传成了“金鱼池”。

这下能人有了,金银也有了,朱棣终于把这么个偌大的北京城建造了起来。朱棣在这里一来镇守北疆,二来韬光养晦,准备应对他的“南祸”了。泥锅造饭斗量柴

想当初的北京是一片苦海,谁都管它叫“苦海幽州”,人们都躲在西面和北面的山上,把苦海让给了龙公和龙婆。幽州,又称燕州,中国历史古地名。其范围大致包括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部的一些地域。其南面是冀州(河北省南部),西面是并州(山西省东部、北部),北面和东面则是长城以外,如辽东、平州和营州。幽州的中心是蓟城(今北京城西南,或蓟县)。上古称为“蓟”,是蓟国的国都;春秋中期,燕国灭蓟国,迁都于此,改名为“燕京”。汉朝至西晋时期设有幽州刺史部,以春秋战国的燕国国都蓟县为中心。十六国、隋朝、唐朝,幽州的名称、治所时有变化(隋炀帝时叫涿郡,唐太宗天宝年间叫范阳郡),但位置基本不变。

就这样过了好多好多年,来了一个穿红袄短裤的小孩,他自称哪吒,跟龙王、龙子整整打斗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拿住了龙王、龙婆,而龙子龙女跑了,躲到了今天玉泉山附近。之后这片苦海的水才慢慢退下去,陆地渐渐露出来。小哪吒又封了各处的泉眼,把龙王、龙婆锁在一处最大的海眼里,上面砌了一座大的白塔,这塔就是现在的北海白塔。渐渐这里人越来越多,从村变镇,“苦海幽州”也变成“陆地幽州”了。“苦海”时期,在北京城生活过得很苦,苦到用泥做锅,用斗量柴,人们为了纪念那个时期,就流传下这么一句口语,叫“泥锅造饭斗量柴”。

其实“泥锅造饭斗量柴”是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那时燕王朱棣初到封地,看到这里荒凉无人,于是燕王就回奏说:幽州是“泥锅造饭斗量柴”。第一章城门胡同

有关这些城楼的“城门的影子不容易”是什么逻辑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过来的人的记忆中,里九外七皇城四,确是真实存在过的,那时的孩子可以在城墙上嬉戏,老人可以在城门里纳凉。不过如今再想寻找城墙和城门却不容易了,硕果仅存德胜门箭楼,东南和西南角楼、元大都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以及复建的永定门城楼。据说其他城楼的复建工程也要开始了(这句算是小道消息,不算稿费里面的,所以不要较真)。

城墙包裹着的就要算是胡同了,从元朝的砖塔胡同,到清朝的西总布胡同,再到如今的南锣鼓巷,它们都在讲述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老北京人对于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胡同虽然多处于闹市中,却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邻里的融洽关系早已渗入那一砖一瓦之中了。

如果说城楼是北京的筋骨,那么穿行于间的胡同就是北京城的脉搏。下面我们就沿着城市的筋骨来探索城市的脉搏吧。宣武土丘

老北京人都知道燕京八景,但对于北京的各个城门之景就不是那么熟悉了,比如“崇文铁龟”、“左安架松”,等等。

这里我就来说说“宣武土丘”(又称“宣武水平”),那时官方的说法是宣武门相对于整个北京城是地势最低的,所以在这里堆土为丘,堆了大小不同的五个,如果大水漫过了最大的土丘,那北京城就要被淹了,这样看来宣武土丘算是早期的水文标志,但南城的老百姓知道的却是这个土丘的另一种来历。

据说这宣武门的瓮城里五个类似坟头儿的土堆里,埋着火仁、火义、火礼、火智和火信五位英勇善战的同胞兄弟,人称“五火神墓”。

当初燕王朱棣因不满朱允炆继承皇位,便以“诛奸臣,清君侧”的借口起兵攻打南京,史称“靖难之役”,民间则演绎出了“燕王扫北”这一幕。朱棣一路南下进攻十分顺利,但到了一个叫乱柴沟的地方却屡攻不下,十几天了仍旧没有前进一步,正在踌躇之际,手下人说这附近的火家村住着几位烟火高手,可以找来试做火炮助阵,燕王马上厚礼请来了火氏五兄弟,果然凭着他们的高超手艺,火炮威力极大,很快杀败了守军,一路直捣黄龙。

几年后朱棣登基加冕,想起乱柴沟那惨烈的场面和那火器的巨大威力,生怕火氏兄弟变心造反,于是诱骗他们到了宣武门瓮城内,将他们杀害,然后谎称制造火炮不慎爆炸,将他们埋于宣武门,砌五座坟,竖起五根长竿,假装为他们招魂。每逢年节,按时祭祀,为的使他们的鬼魂有所归依,而不会变成厉鬼出来作祟。宣武门,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明英宗正统元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意,改称“宣武门”。在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图为宣武门旧址所立标志。图为八达岭附近的詹天佑纪念馆。

不过老百姓渐渐知道了真相,都痛恨朱棣的这种做法,但是没办法,所以很多善良的老百姓就在八达岭关沟一代建了一座“五鬼财神庙”,让五位兄弟享受烟火,“五鬼头”因此而得名,后人觉得“鬼”[1]字不好,便改成了“桂”字,就成了今天京张铁路旧路的山洞之一——五桂头了。

后来有人就说,明成祖死后转生为崇祯皇帝,火家五兄弟则转生为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终于使崇祯被迫自杀,报了前仇。这也算是因果循环,应了民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说法。

[1]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千米。京张铁路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价值,清廷要臣袁世凯多次与英俄协商后最终确定由清廷自己筹款修建。并于1905年5月上奏清政府提议尽快修建,清廷接受了袁世凯的建议后,任命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相当于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并于1905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都一处”的由来

在前门大街路东鲜鱼口西口外,有一家以专卖烧麦而享名的饭馆,名叫“都一处”。“都一处”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原来它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开业于清朝乾隆三年,没有字号,只有一间门脸,占地狭窄,屋内坎坷不平,中间有一条土甬路,高高突起,俗称“土龙”。它每天开业早,上板儿晚,方便顾客喝酒吃饭,所以买卖很兴隆。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莲肉、晾肉等小菜。乾隆十七年,因皇帝赐名,又送一虎头匾而出名。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和平解放后。

当时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最爱外出游逛寻访。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到京郊游猎回来,走到正阳门大街时天已经黑了,他感到又乏又饿,想找饭馆儿吃点饭,歇歇脚。可是,大街两旁的店铺早都上了板儿,只有一家小酒馆灯火明亮。这家小酒馆喝酒的人还真多,划拳行令,吵吵嚷嚷,甚是热闹。乾隆信步走进了这家小酒馆,因为他身穿便服,带的随从又不多,所以谁也没认出他是皇上来。乾隆随便要了点儿酒饭菜,店里的伙计招待得倒还热情,很快就把热气腾腾的酒饭菜端来。乾隆在野外折腾了大半天,这么晚了又水米没沾牙,饥肠辘辘的,吃了这家小酒馆的饭菜觉得还真香。回到宫里,乾隆还念念不忘,回味起那家酒馆做的饭菜滋味,感觉比御膳房做的还鲜美可口了,就亲笔为这家小酒馆写了个字号,叫作“都一处”,命宫中的太监送去,做好匾额挂上。

从此,“都一处”的名声就传开了,用酒用饭的顾客差点儿把门槛儿给踏破了。当时,乾隆皇帝亲笔写的“都一处”牌匾和他在这儿吃饭用的桌凳都成了珍宝,后来因为年代久远,就不知到哪儿去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在统治时期,文化、经济、手工业都很繁盛,为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黑猴儿商店

一说起“黑猴儿商店”,您可别认为是卖猴儿的商店,哪儿有摆一栏柜卖猴儿的?其实,它是北京一家卖鞋帽的商店,只是以黑猴儿为记罢了。

黑猴儿商店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西口路南,是一家字号叫“杨少泉”的鞋帽店。这家鞋帽店自清朝开业,已经有近三百年历史了。它有三间门脸儿,当中一间门脸儿的两边门框上,各装有用硬木雕刻的一只猴儿,身子刷得漆黑,漆的红脸儿,手里都捧着个木制漆金的元宝。这对黑猴儿呀,盘腿坐在木盆里,仰着脑袋,眯着笑眼儿,谁要是推门儿进店来买东西,它们就好像对着谁笑脸儿相迎!据记载,当年“黑猴儿”的创始人是从山西来京的杨小泉,因为有一手做毡靴、毡帽的好手艺,于是在鲜鱼口开了一家帽子店铺。他家有一只红眼睛的小黑猴,机灵乖巧,通人性,很讨人喜欢。由于养猴出了名,人们就管这家店叫黑猴儿帽店。与别家不同的是,这里除了毡靴毡帽,也卖各种服装、百货、生活日用品,最有名的是衣服扣子、针头线脑儿等小百货,在京城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

杨少泉鞋帽店原来以卖靴鞋为主,兼卖毡鞋、毡帽和云头脸儿的“老头儿乐”大毛窝。由于这家店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卖的鞋帽耐穿耐戴,再加上历史悠久,所以买卖兴旺,驰名各地。加上以黑猴儿为名,所以,一提起黑猴儿商店,老北京的大人小孩儿谁都知道,至于这家商店为什么以黑猴儿为标志,还有个来历。猴(英文:Monkey),是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其中两种的成员。这三种类包括新世界猴、旧世界猴和猿。新世界猴被分类在小目——阔鼻小目(Platyrrhini)下,旧世界猴(猴总科Cercopithecoidea)则是狭鼻小目(Catarrhini)的一部分,包括猿。现存并所知的有264种猴。另外,由于猿类似猴,黑猩猩、长臂猿等在非正式场合也被称为猴,但生物学家并不认为它们是猴。有些猴种类的名字里有“猿”,则因为它们是并系群。猴没有任何显著的特征,因为都是源于类人猿和猿。图为山西王家大院内楼梯扶手上的石猴。

据说,杨少泉鞋帽店最早的东家,是清朝皇宫里管银库的一个官儿,他家有钱,整天除了上朝就是在家里吃喝玩乐,但也有玩腻了的时候,怎么办了?就在家里养了一只猴儿,没事的时候用来解闷儿。这只猴儿呀,浑身长着黑毛,黑中透紫,紫中透亮,甭提长得多水灵了;小红脸,尖嘴巴,眼珠子活像两颗宝石,闪闪放光。这只猴最会讨主人喜欢,当这个管银库的官儿一回府,这猴儿早就在大门口迎接了,主人在前边走,猴儿在后边跟,形影不离,不是给主人鞠躬,就是给主人打拜,主人爱这只猴儿,也真如掌上明珠,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它的。

后来,这个管银库的官儿年老引退,在家赋闲了,朝廷停发了他的俸禄。他虽然有些积蓄,但由于吃喝玩乐享受惯了,一把死钱儿,哪够经年累月折腾的呀?所以,没过几年,他的家业就败下来了。

有一天,这黑猴儿的主人吃完了晚饭,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想着家庭的暗淡前景,有点儿闷闷不乐。他低头一看,黑猴儿正卧在他的身边,他就伤心地对猴儿说:“猴儿呀,猴儿呀,我以后连你也养活不了了!”说着用旱烟袋锅子轻轻地敲了敲猴的脑袋,好像是在跟猴儿要个好办法,听听猴子有什么兴家的主意。这黑猴好像很理解主人的心情,没吱一声,马上把脑袋耷拉下来了,似乎也在发愁,但它突然一蹿,就跑出屋去了。

黑猴儿跑到哪儿去了?到半夜也不见它的踪影,主人又心疼又后悔:“嗨!不该说养不活它了,这猴太通人性啦,兴许怕我宰了它,被吓跑了!”主人很不痛快,一宿没睡觉。

哪知这黑猴连夜跑进了皇宫,到银库里偷元宝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它叼着一个黄澄澄的金元宝跑了回来,“嘎噔”一声,撒嘴把金元宝撂在了主人面前。此后,它一连两夜又偷回两个元宝。主人就以黑猴儿偷回来的三个元宝为资,开了这家鞋帽商店。

商店开张了,店东家就把黑猴儿放在栏柜上,让它帮助看栏柜,这黑猴也真老老实实地在栏柜上待着。买鞋帽的主顾一进门,看见栏柜上卧着一只猴,都觉得新鲜。有好取乐的,用手逗逗它,它也不急。后来,黑猴死了,店东家为了纪念它的恩义,就雕刻了一对硬木的黑猴挂在门脸上,作为标志。

黑猴儿商店的买卖越来越兴旺,后来又在附近开设了几家分店,黑猴商店也就天下闻名了。会仙居

由前门大街进鲜鱼口西口,往东走不了多远,有一家坐北朝南专[1]卖炒肝儿的店铺,叫“会仙居”。

要是提起卖炒肝儿的会仙居来呀,那真是远近驰名了,不仅老北京人都喜欢到这儿来买碗炒肝儿喝,就是外地来京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尝尝这北京的风味食品。会仙居卖的炒肝儿,用料精良,制作考究,味道鲜美,佐酒吃也可,白嘴喝也成,所以每天早晨只要会仙居一下板儿,就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后来的买主儿一时找不到座位,只好端碗炒肝儿,找个墙角,或干脆围在盛炒肝儿的大锅周围,就喝起来了。天兴居以炒肝闻名,其色泽喜人,肥而不腻,稀稠适度,将其盛入喇叭形小碗如宝盏含晶,吃时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图为天兴居店铺。[2]

说起会仙居的由来,还有个传说。

很早以前,有个穷苦人,他心眼儿特好,为人憨厚,虽然他很勤劳,但还总是混不圆全,成年到头不是缺吃的,就是少穿的。后来,他为了一家大小能糊口,就想了个不用多少本钱的小买卖,在前门大[3]街一带收罗各家饭馆每天的“折箩”卖。什么叫“折箩”?“折箩”就是剩杂和菜,将有钱主儿在饭馆子里吃煎炒烹炸,盘子碗里剩下的什么鱼头、鱼尾、肠子、肚子、肝、肺,汤汤水水一齐都倒在桶里,跟泔水差不多。从饭馆里收买的这种“折箩”,花不了多少钱,好歹给几个子儿就让你倒走,因为要是搁上两天一发霉,臭味甭提多难闻了。这人每天花几个钱把“折箩”买回家来,孩子大人一起动手,稍微加加工,把不能吃的碎骨头烂刺剔出来,把剩下的肠肠肚肚心肝肺什么的用凉水过过,加上点儿佐料一回锅,连熬带炖,再勾上点儿芡,就到鲜鱼口里去卖。这烩杂和菜卖得还真不贵,一个大钱给上尖儿一碗,热腾腾的,稠糊糊的,吃着倒也实惠。可有钱主儿谁也不买它吃,只有穷哥儿们才花上两个大子儿买上两碗喝,也算开开斋,解解馋。

有一天,这卖烩杂和菜的小贩刚在鲜鱼口里头摆好摊,就来了个留白胡子的买主儿。这老头儿,看年纪七十开外,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是长得清秀,整个人显得挺有精气神的。老头儿指了指热气腾腾的烩杂和菜锅说:“掌柜的,给我盛两碗!”这卖烩杂和菜的赶忙盛了上尖儿两碗,一碗递到老头儿的手里,一碗放在锅边上的木板碗架上晾着。老头儿不大一会儿就喝了一碗,当他端起第二碗放到嘴边刚要喝时,一摸兜儿,哎呀,空空如洗,一个子儿也没带。老头儿跟卖烩杂和菜的说:“掌柜的,我没有钱!喝了你的杂和菜没钱给怎么办?”怎么办,要是换个卖主儿,得让这老头儿去找熟人借两大子付清,哪有白吃不给钱的道理?可这摊贩素常就对顾客憨厚,他想:有钱主儿谁肯照顾我这小摊贩,吃这种剩杂和菜汤,还不是穷哥儿们才肯来光顾!穷哥儿们在外谁保准没个手短的时候,看这老头儿也不是富家翁,什么有钱没钱的,就算白送他两碗喝,我也陪不了本儿。想到这里,他就对老头儿说:“老爷子,您甭为难,没带钱也让您喝了第二碗走,过后儿您没工夫来还钱,就算我孝敬您两碗喝,也是应该的!”老头儿听罢,一句客气话也没说,第二碗搁下没喝,就扬长而去,转眼不见了。这摊贩也没在意,把老头儿剩的那碗杂和菜汤又倒回锅里,就去应酬别的顾客了。

说也怪,自从老头儿走后,买主儿来得特别多,把个小摊子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往常买一碗喝的老照顾主儿,今儿尝着味道鲜美,都抢着买第二碗、第三碗喝。往常从这里过路的,今儿走到这儿闻到味香喷鼻,也扒开人群儿,挤上前买碗尝尝。这摊贩看到买卖兴旺,当然很高兴,但又担心锅里的货少,怕不够卖的,哪知左盛一碗,右盛一碗,锅里的烩杂和菜汤总不见少似的。等到后晌一盘账,钱比往常多卖了三倍多,可锅里的菜还剩下一半。这时,这摊贩才恍然大悟:今儿遇到的白胡子老头儿绝非凡人,这是仙人有意帮助我呀!

此后,这摊贩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他就在鲜鱼口里租了间铺面房,开了个铺子,因为感谢那老仙人相助,便取名“会仙居”。他也不再到各家饭馆收取“折箩”了,而是专门卖起用猪肝儿和肥大肠烩制的炒肝儿来。

[1]炒肝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2]会仙居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发明了北京的炒肝。1900年前后,刘喜贵的三个儿子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做法跟现存的羊杂碎汤相似,不过原料是猪下水)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1956年,与天兴居合并。

[3]“折箩”是老北京的一个特有名词。《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北京郊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红白喜事剩下的菜肴掺杂一起由主家送给村里的各家各户。李广桥与石虎

在后海南岸有一条胡同叫石虎胡同,以前在胡同口还可以看到一块大石头,模模糊糊地像一只蹲坐着的老虎。从石虎胡同口向东约一百步,穿过松树街,再往东就到了李广桥。后海的水从李广桥下经过,绕过恭王府的西边流入前海。可惜这条河慢慢的干了,人们把河道填平,成了现在的柳荫街。这座李广桥也就被拆了,只剩下一条街,叫李广桥东街。

传说汉朝有名的大将李广曾驻守过北京这一带,抵抗匈奴的侵略,战功显赫。他虽然屡建战功,却没有封侯挂印,因此心中总是隐隐不平。柳荫街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部略向东倾斜。北起羊房胡同与后海南沿相连;南段分为东西两岔:东岔南至前海西街,西岔南至定阜街与龙头井街相连;中与西口袋胡同、东口袋胡同、西煤厂胡同、小新开胡同、大翔凤胡同、大新开胡同、铜铁厂胡同相交。1952年河道改为暗沟,上铺沥青路,称李广桥南街。1965年更名为柳荫街。大石虎胡同在德胜门内大街中段路东,西起德胜门内大街,东到松树街。原有平民小学,后为平民大学所在,解放后均已不存。

一天晚上,李广在月下散步,正好走到后海这个地方,那时这里可不是风景名胜,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一阵风吹来,李广隐约感觉随风摇摆的草丛中趴着一只老虎,说时迟那时快,李广将军弯弓搭箭向草丛射去,待确定安全后,李广来到近前一看,大笑起来,原来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而箭呢?居然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看了也觉得很奇怪,按理说,这木头箭是如何也不能射进石头里的,于是他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连着射了好几十箭,但不是把箭反弹回来就是最多把石头锛个坑。

这时,李广将军才悟出一个道理:箭射进去这是天助,射不进去是人理。有些事情,人能想到的,不一定能做到,而有些事情人想不到,反而却做到了。于是,他对没有封侯的事情也想通了,心平静了很多,专心领兵镇守边关,抵抗外族侵略。

后来这里住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为了纪念李广抗击匈奴有功,人们把这块老虎形状的大石头放到了胡同口,起名为石虎胡同,在李广射虎的地方还修了一座桥叫李广桥。样楼——东直门城楼

什么叫样楼?大家可能对此比较陌生。这就要说到修建北京城时,那些高大的城门是参照什么来修的?到底哪个城门是最先修建的?书上没写。可是咱北京城的老瓦工、老木工,他们都知道北京哪一个城楼是最先修的。他们就管这座最先修的城楼叫“样楼”,意思是:它是北京其他各城门的参照,其他城楼是按照它的样子稍做修改而建的。

不知道何年何月,皇帝要修北京城,就下了一道圣旨:城门楼子必须要九丈九高,而且要楼上加楼,檐子看着要像飞起来一样。管工[1]的大臣就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的头头商量这事情,那么多瓦木师傅们,费了半天劲终于画好了图纸,皇帝看后很满意,于是准备开始修建。但这时大家犯难了,这城楼谁也没修过,都没有经验,这要修不好可是要杀头的呀!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东直门,元时称宗仁门,明时称东直门,由城门、瓮城、箭楼、谯楼组成。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北方的一座城门,现已被拆除。原东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进15.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4米。箭楼与正阳门箭楼形制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为元朝末年所修,为正方形,南北宽68米,东西长62米,南面辟闸楼、券门。瓮城东北角建关帝庙,但因东直门瓮城尺寸在北京内城各门中是最小的,因此门内关帝庙也没有关羽塑像,而是用木制神主代替。老北京民间谚语中有“九门十座庙,一座无神道”之语,即指东直门关帝庙。

想来想去,管工大臣说,要不先在东直门那里试着修吧。因为那里当时地势偏僻,是穷人住的地方,皇上不会来,修得差点也不要紧。

大家商量好了之后就开始动工。当然要先从拱门着手了,然后是第一层城楼——周围是二十四根金丝楠木柱,中间包着一座前后开门的大殿,样子很雄伟。下面该起斗拱了,升起来一看怎么东北角高一点呀。眼看工期马上就到了,如果完不成是要被杀头的啊,大家没办法,只能先凑合直接上椽子,等钉完一看,东北角就更高了,木工师傅们急得直冒汗,拿尺量吧,怎么量怎么够尺寸,就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大家谁都没有主意。鲁班是春秋末叶时期的著名工匠,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鲁班并非其本名,依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公输般等,有些古籍则尊称鲁班为公输子。据说鲁班出生于鲁国的一个世代大家族——公输族,由于他是鲁国人,故被称为鲁班或鲁般,到后来,鲁班这称呼流传最广,产生了多人误解他姓鲁名班,其真实姓名则稀为人知了。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后隐居于历山(今济南市东南,又名千佛山)。卒于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以后。民间传闻鲁班出生时群鹤云集,满室异香,乃是天上宿星投胎。图为天津蓟县的鲁班庙。

这个时候,一个壮工围着东北角转悠,一闪身就上了脚手架,大伙儿一愣,只见那个壮工到了脚手架顶上,忽然一失足,从上面就直往下掉,下面的人大惊失色,准备去救那个壮工。但说来奇怪,那个壮工并没有真的摔下来,一只脚正好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个转身,抓着脚手架就出溜下来了,工头正要数落他,只见这个壮工一溜烟就消失在人群中了。大伙儿正想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有一个木工惊叫起来:“东北角怎么不高了?”大家一看,可不是,整个城楼端正地矗立在那里,那椽子上还留着一个脚印呢,大伙儿再怎么找那个壮工也找不到了。有人说:“那个壮工一定是鲁班爷!帮咱们解围来了!”就这样,大家赶在工期内盖好了城楼。而为了纪念鲁班爷,所以那个脚印没去掉,一直保留着。

[1]包工大木厂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公司。辟才胡同

北京的胡同可谓多如牛毛,在这么多的胡同里有一条是很出名的,这就是辟才胡同。为什么说它出名呢?是因为慈禧老佛爷曾出生在这里。

这个辟才胡同啊,它就在政协礼堂南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为什么叫辟才胡同呢?传说这条胡同的西口,过去曾有座不起眼的小庙,这座小庙坐南朝北,紧接着小庙的东面住着一户姓霍的人家,这家人很有钱,多少年来长盛不衰,而霍家附近的邻居有不少是一天连三顿饭都吃不上的穷人,但是霍家从来不帮助他们,还总仗势欺负穷人。从北京西单商场往北走不远,就会看到一条东西走向的宽约40米的街道。这条大街从西北大街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桥大街。未扩建前它只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胡同——辟才胡同。在辟才胡同之前,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劈柴胡同。1905年5月16日,天津人臧佑宸在这一带办了一所学校,才正式将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

过了若干年,霍家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变穷了,一大家人有的甚至到了要饭的地步,霍家人自己也很纳闷儿。有一天,一个收破烂的老头来到霍家,问:“你们怎么也卖破烂呀?真穷到这份上了?”霍家对收破烂的老头说:“我们也很奇怪。过去那么有钱,如今这钱都到哪去了?”老头哈哈一笑,便说:“这个我知道,原来你们为什么那么有钱?是因为你们家对面开了一家劈材厂,这样你们霍家风水才好。人们买劈材烧火,火越烧越旺,所以你们霍家就越来越有钱。为什么后来又变穷了?因为邻居们在你家对面,也就是劈材厂的旁边挖了两口水井,这一来,把你们霍家的风水给破了。你想啊,井里的水打出来必然会浇灭你们家的火,更何况这两口井都是苦水井,‘火’被苦水浇着,烧不起来,你们家怎么还能旺盛呢?日子怎么能不变‘苦’了?”霍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心想,原来是这些穷邻居挖水井把我们的家势给挖败落了,看来要想办法对付他们。一天深夜,霍家老少五口人,手拿锹镐,想乘人不备把两口井给填了,可就在他们偷偷往井里填土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大作,把霍家这五口人都刮到井里淹死了。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玉牒全名“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那拉氏,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的一个世袭官宦之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1861—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生前,外人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莊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甚至超

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图为颐和园耕织图景观内的画像。

从此,这一带的百姓再也不用受霍家的欺凌,由于这前因后果都是由那个劈材厂引起的,所以大家就把这条胡同改名为劈材胡同了。过了几年,有个大官路过此地,听到这个名字觉得不雅,就更名为辟才胡同,而这个名字也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了。钓鱼台

要说钓鱼台,老北京人能说出四处,分别是东、西、南、北钓鱼台:“东钓鱼台”,在药王庙村以东,三里河村以南,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前,这是北京西郊一处颇有名气的地方。从玉渊潭流出的河水斜向东南,到圆通观村分成两股,一股向南,一股向东流至三里河村。“西钓鱼台”,在马神庙之西南。辽金时代,这里河水弯弯,一片水乡景色,有封建士大夫追求隐逸雅趣的“养尊林泉”、“钓鱼河曲”等风景名胜。“南钓鱼台”,在白云观以西的会城门村,那里曾有金朝外城北城墙会城门的护城河。玉渊潭公园位于海淀区,北靠白堆子、马神庙,南通军博、世纪坛,东临钓鱼台,西接西三环,占地100多公顷,是北京市三环以内最大的公园,园内以栽种的樱花最为著名,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公园均举办“樱花节”。在辽代,玉渊潭即为蓟城的“城外花园”,不少达官贵人在湖畔抢地建园,建有“养尊林泉”、“钓鱼河曲”等名胜。相传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幼年做太子时,在玉渊潭东岸的皇家行苑里读书。钓鱼台位于北京市区西部海淀区玉渊潭东。占地42公顷,是一处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金代文学家王郁曾在此筑高台垂钓,后金朝在此建行宫,元代称玉渊潭,明代为武清侯李伟别墅。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浚治成湖,并引来玉泉水,次年在湖东岸建城门式高台,镌“钓鱼台”,为乾隆御笔。民国初年曾归陈宝琛,1949年前为傅作义别墅。1959年建为国宾馆。“北钓鱼台”,朝内大街从东往西数的第二个南北走向的胡同。旧时朝内大街北侧店铺林立,副食、饭馆、小吃摊都集中在这条东西长二三百米的路段。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玉渊潭钓鱼台,这台是什么人铸的呢?历史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金章宗,有的说是乾隆皇帝,还有人说这个钓鱼台可早了,应该是商末周初时期姜子牙铸的。

当年姜子牙保着周文王、周武王,打败了商纣以后,本来分封到齐鲁一带称侯定居,可他不愿意去。

因为姜子牙原来有个妹妹,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但自认杀人太多,罪孽深重,所以还没等武王平定天下,就一个人偷偷来到了塞北幽州一带出家,后来成了妙峰山的碧霞元君娘娘。姜子牙挂念妹妹,所以不愿到齐鲁一带去,于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了封地,而自己云游天下,寻找妹妹。

一天,姜子牙来到幽州,找到了失散的妹妹,又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当地人朴实无华,因此就定居下来了,定居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玉渊潭畔。妙峰山,北京市名山之一,京郊游览胜地,位于北京门头沟区境内,属太行山余脉。位于北京西北30余千米,距市区55千米,海拔1291米,面积20平方千米。旧名仰山,以“古庙”、“奇松”、“怪石”、“异卉”而闻名。因山势雄峻,五峰并举,妙高为其一,故亦称妙高峰。山上有我国品质最好的千亩玫瑰花,以创建于明末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著名。图为久负盛名的妙峰山娘娘庙,三处庙宇群(灵感宫、回香阁、玉皇顶)依山取势,参差错落,高低有致,14座殿宇分别供奉着道、儒、释、俗各路神灵,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信仰中心。

定居下来以后,姜子牙兄妹平时谈经论道,闲暇时就去钓鱼,这玉渊潭当时可比现在大多了,水深鱼多,每次姜子牙都能满载而归,不过这下惹恼了住在这水里的龙王,他心想:这商纣的大军都敌不过姜子牙,我明争肯定不行,但不管他的话,用不了三五年,我的水族虾蟹还不都让他给钓光了。于是龙王想了个办法对付姜子牙。

姜子牙钓鱼的地方本是个高高的河堤,但从此每当他一来,河水转眼就没过了这里,几乎没有站立的地方,一次两次不觉得,次数多了,姜子牙就明白了,原来是你这龙王跟我耍心眼,行,我想法子治你。

姜子牙和妹妹经过几天的观察,找到了龙宫的确切位置,摸到了龙王的底细。原来这个玉渊潭龙王是东海龙王的幼子,因为生性暴戾,被发配到这里,但可苦了附近的老百姓,只要稍有不周到之处,它就兴风作浪。姜子牙就在龙宫的上方安置了几十块万斤重的石头,并用灰沙浇铸,砌成了一个圆圆的台子,接着又在这个台子上建造了一座望海楼,登上这个望海楼,整个幽州尽收眼底,不仅如此,姜子牙还让老百姓在这个楼上垂钓,再也不怕龙王的水漫金山了。

后来姜子牙死了,望海楼也塌了,可他铸的这个台子却还把龙王牢牢地压在下面,人们为了纪念姜子牙,就管这个台子叫钓鱼台。再后来,历代皇帝在此修建行宫别墅,这里慢慢地名气也就大了。鲜鱼口

话说在北京前门旁边有条胡同叫鲜鱼口。明朝期间,这里买卖人云集,热闹非凡,特别是卖鲜鱼的人特别多,形成了北京城最大、最有名的鲜鱼市场,因此这里才被叫作鲜鱼口。

在这个鲜鱼口有个不知朝代的小庙,里面供奉着火神爷,人称“火神庙”。由于年代久远,又没人修缮,所以这里早就残破不堪,好长时间都冷冷清清,偶尔才有香客进来朝拜。这样一来,这庙的火神爷就坐卧不宁了,心想:要是没有我保佑你们,这里早就被各路邪火烧得瓦片不存了。他看了看几个蹲在墙角数银子的鱼贩子,又想:看来现在老百姓都只知道挣钱,不是有句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吗?我如果有钱了,人们自然会来给我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的,我何不也去大街上摆个摊子,做点买卖赚点钱啊。想到这里,火神爷四下找寻,正好前几天有人进香,在供桌上敬献了几个“火烧”和几条鲜鱼,于是就准备拿这些东西去叫卖了。鲜鱼口,北京有名的胡同,有众多老字号,如大众戏院、正明斋饽饽铺和长春堂药店、天兴居、兴华池、便宜坊、天成斋鞋店、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有一则将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对联:“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其中说的就有它。运河曾流经于此,这里是一个漕运码头,是贩卖鲜鱼的地方,所以叫作鲜鱼口。火神庙的正名是“火德真君庙”,是祭祀火神的祠堂或庙宇。旧时北京四城有不少火神庙,多建在居民聚集区存储木材、火药的地方或书坊的附近,是为避火灾而建。图为北京市东城区西花市大街火神庙。主祀南方火德真君,配祀北方真武大帝。始建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2003年,火神庙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开始修缮该庙。在正殿的吊顶修缮中,发现了清康熙年间的两块匾额,一块为蓝底金字的“离照司权”,另一块为金底黑字的“德辅阳光”,两块匾中间都刻有一红色“献”字;此外,还发现正殿抱厦正面悬挂一块清同治三年“仰企神威”匾。

第二天,火神爷摇身一变,来到大街上,摆起了摊子,大声吆喝着:“鲜鱼——大火烧!鲜鱼——大火烧!”听到这样的吆喝,路人纷纷看过来,一看是一个穿着破衣、黑头红脸、浑身上下很脏的老头,再看地上摆着几个干巴巴的火烧,不知放了多久,还有几条已经发臭的鱼,大家看完都觉得恶心,哪还有人会来买,都躲得远远的,这样一天下来,火神爷没有招揽到一个买主。

第二天,火神爷照旧早早来到摊前,摆上火烧和鱼,然后大喊:“鲜鱼——大火烧!鲜鱼——大火烧!”可生意依然如故没有起色。

第三天,第四天……这样一直喊了六天。

最后火神爷垂头丧气地收了摊,回到破庙,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不由得长叹一声,就听“呼”的一声,一股神火从口中冒出,要收回这火可就来不及了。不一会,大火就蔓延出去,一口气烧了三天三夜,把繁华热闹的鲜鱼口烧得只剩一片瓦砾了。

大火过后,人们发现只有火神庙完好无损,好生奇怪,纷纷进到庙里一看究竟。当他们看到供桌上零乱的摆着几个火烧和几条发臭的鱼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原来前段时间那个摆摊子的脏老头子就是火神爷下凡啊,他不是告诫大家“鲜鱼——大火烧”吗!

于是人们急忙向火神爷磕头,紧接着张罗集资募捐,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让他再继续保佑这里。过了不久,火神庙整修一新。开庙那天香客络绎不绝,那个倒霉的火神爷呢?这时也浑身披金,威风凛凛地坐在那里,享受着人们的香火。康熙私访牛街

早年间的北京,伊斯兰教的朋友们对牛街礼拜寺肯定不陌生,但很多汉族老百姓也很信这里,为什么呢?原来这里有一道康熙爷的圣旨和他赐的半副銮驾。提起这圣旨和半副銮驾,很多老北京人都能说出这样一个故事……

康熙年间,京城有这么一位监察御史,这天他带着娇妻宠妾、公子小姐,穿过大街小巷,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城郊游。可惜当天碰巧是[1]回民的主麻日,当监察御史经过牛街的时候,只见街上熙熙攘攘,人们齐向礼拜寺拥去。这御史原是个腐败的昏官,只懂得欺压百姓,对百姓中的宗教习俗一窍不通,他见这么多回民拥进寺里,心中不免有些狐疑。他本想下轿打听一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有所不便,再加上出城游玩要紧,也就顾不上这档子事了。康熙皇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代君主,年号“康熙”。玄烨出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1654年5月4日),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驾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过了几天恰好是回民的开斋节,在开斋节里,穆斯林们每天吃过晚饭后,就穿上干净的衣服,戴上白色的礼帽,到礼拜寺做礼拜,一连一个月,天天都是这样。这天御史到牛街,刚好又看到回民拥进了礼拜寺,他心里更犯疑:这么多的人挤进寺庙,不知有什么事?按照他的经验,百姓聚众集会,轻则闹事,重则谋反,总是没有好事。联想到外地传来一些造反的消息,心想,莫非这些回民也要图谋不轨?京城可是皇上住地,如果发生事端,本监察御史责任不轻,决不可等闲视之。要是这些回民真的聚众谋反,本御史定要拿获破案,上报朝廷,皇上一定重加赏赐,以后再要升官发财也就不难了。想到这里,他心里美滋滋的。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正统七年(1442),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1474),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曾多次对该寺进行修葺。牛街礼拜寺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并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

御史来到牛街礼拜寺,左转右转,看到门旁边有一个卖糖的小贩,就问:“小老弟,这里每天都聚着好多人,到底在干什么呀?”小贩白了他一眼说:“这帮回民信奉真主,天天夜聚明散。他们心可齐了,谁要欺侮他们,他们就拧成一股绳,一心对付外人。可是不好惹啊!”

原来,这小贩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刚从外地来,不懂得回民的规矩,前一天他卖完了糖果,顺便买了一块猪肉,就走进回民小吃店里吃面茶。几位回民老大爷说了他几句,谁知这小伙子火气挺大,嘟嘟囔囔骂了一通。这一骂可不要紧,附近的穆斯林都来了,大家齐声说他不对,不得已小伙子只好认错走了。他刚刚平了气,今天碰上御史来问,又挑起他的火来,借机就发了一顿牢骚。

哪知小贩说的“他们信奉真主”一句话,叫御史大为吃惊。他想,如今是大清的天下,他们竟敢不服皇上,信什么真主,这还了得!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御史像捞到了什么证据一样,得意洋洋地回府去了。

回到府里,御史立刻写了一道奏折,呈报皇上:“牛街回民夜聚明散,秘密集会,另立真主,企图推翻大清。”

奏折送到康熙面前,康熙翻开一看,大吃一惊:这牛街住的都是回民,这几年国泰民安,他们吃穿不愁,为何还要谋反?眼下京城竟有人要造反,这还了得!于是,康熙立刻传旨请众位文武大臣上殿商量对策。一班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吓得两腿筛糠,有的惊得两眼溜圆,侍卫大臣献计说:“快,快派兵包围礼拜寺,捉拿乱党!”军机大臣接上话茬:“对,先把礼拜寺的主持人捉来,逼他招出反叛头目。”几个王爷颤抖着声音说:“京城要地,宜速平乱,决不可疏忽呀!”

康熙听罢群臣众议,犹疑难断。他想:大清太平已久,威震四海,不应该有人敢在老虎嘴里拔牙啊。可是御史既有奏折,就不能不防,京城要地,必须稳妥处置。于是便对大臣们说:“众卿所见不无道理,但今江山社稷如此康平,当先避免动用兵刃,待朕前去察访一番,看个究竟,再作处置不迟。”

这天晚上,康熙便去牛街察访。往常,皇帝出巡,地动山摇,旌旗招展,前有禁卫军开道,后有御林军保镖。今儿,康熙私访,全没了这些排场。他脱下龙袍,穿上便服,头戴一顶回民白帽,不声不响地随着穆斯林们进了灯火通明的牛街礼拜寺。

康熙还是头一回进礼拜寺,只见寺中间一座大殿,五间房宽,十余丈深,这气势虽比不上紫禁城,但也不凡。大殿前有一座八角楼,名曰:邦克楼,那是为穆斯林们报告礼拜时辰的;左右还有两座碑亭,存放着前朝的石碑;大门旁还有一座两层的小角楼,借着灯光还能看清上面的横匾写着“望月楼”。大殿两旁有古柏十八棵,一条夹道从中穿过。康熙见穆斯林们上了大殿,他也跟进去;别人脱鞋,他也脱鞋;别人跪在绒毯上,他也跪在上面。连着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天,可与往常大不相同了。这天,康熙刚刚跪定,只见几位身穿长袍又戴缠头的人走进大殿,他想,这可能就是阿訇了。这时只听其中一位还高声讲着什么,声音非常洪亮。讲完之后,穆斯林们向西叩头朝拜,最后礼拜完毕,退出大殿,各自回家。

那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可康熙一句也没有听懂,他急忙跟上人群,向一位老穆斯林问道:“老叔,我有点耳背,没听清刚才讲了些什么。”那位老穆斯林看了他一眼,说道:“刚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第四十七章:仁慈的穆罕默德对穆斯林的教诲。”

康熙回宫后,立刻差人把进贡的《古兰经》拿来连夜翻阅,虽然看得清,却不懂含义;他想,读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当中有“谋反”的意思就够了。可是他前翻后找,到底也没有找到要谋反的字句章节。康熙心里明白了,难怪几天来我一点也没有看出回民谋反的迹象,原来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

再说一班文武大臣早已等得不耐烦,今见康熙上殿,纷纷来到殿外迎候。康熙立即召开群臣,对他们说:“朕已得知真情,牛街回民夜聚明散乃伊斯兰教的斋月礼拜!哪里是什么谋反?御史妄告不实,险些误了大事。”群臣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都放下心来了,侍卫大臣随机应变,大声说:“监察御史身为朝廷要职,竟真假不分,谎报军情,理当问罪!”军机大臣又连忙接着说:“对,近年来不少人妄报假案,骗取朝廷封赏,危害大清江山,一定要严加惩办。”康熙当即传旨宣御史上殿。牛街礼拜寺主要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主体建筑礼拜殿五楹三进,纵深30余米,建筑规模较大;大殿后部穹隆藻井系宋代建筑,两侧镂空雕窗的图案系阿拉伯文,笔法苍劲,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库法体”。寺内保存着一批重要文物与碑刻,图为其中的明弘治九年(1496)用汉文、阿拉伯文两种文字所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是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对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

监察御史自上了奏折以后,暗暗心喜,料想皇上少不了要捉几个回民反叛头目开刀问斩,自己定然加官晋爵,好不得意。接到圣旨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