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珠米舍尔——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3:55:36

点击下载

作者:徐娟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曼珠米舍尔——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

曼珠米舍尔——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试读:

前言

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近五十年,其中有三十多年在学校领导我岗位上任职。这些经历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体悟、思考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不易。

早在1996年,我即萌生组织世界各国为数不多的大学女校长进行交流合作的想法,但当时忙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转型,这一想法被搁置下来。直到2001年,在诸多同事的帮助下,我才将这一构想变成现实,召开了大学女校长“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此后论坛每隔两至三年举办一次。2006年,论坛挂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建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负责论坛的筹划、组织工作;2009年,在江苏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论坛筹集资金。迄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在中国北京、南京、厦门举办五届,并在新西兰、日本、美国、土耳其、津巴布韦和墨西哥等地召开六次分论坛,吸引了79个国家的800余人次大学女校长。

十年来,在与各国大学女校长的交流互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决策者和领军者可谓凤毛麟角,其人生历练和办学实践值得浓墨重书。翻阅每位女校长的简历、细读她们给论坛提交的论文,总能激起我发自内心的共鸣,赞佩她们的治校理念、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每一位女校长都拥有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卓尔不凡的领导能力与永载史册的辉煌业绩。

我的一位好友、著名女性传记作家赵凤翔教授曾说:“女人要写女人。”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女校长要研究女校长。追溯大学女校长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总结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和独特优势,开展大学女校长及女性领导力研究,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就成为“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活动的自然延伸。

2010年,我们筹划设立了“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研究”课题,组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约80余人的研究团队,选定34个国家80余位大学女校长,进行个案研究和群像描绘;对23个国家的女子大学进行历史梳理与全面考察。2011年,这一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立项;2013年,由该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结集而成的“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这套丛书由四个系列组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和“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三个特点:一是全景式描述。丛书对世界范围内大学女校长及女子高等教育,首次进行比较全面的观照和挖掘。女校长研究既有共性的揭示与比较,又有个性的剖析与呈现;女子高等教育研究既有全球视野的巡礼,又有具体国别的探究。二是人物传记式的写作方法。丛书以访谈当事人、发掘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力求再现传主的人生轨迹、突出其办学理念和治校业绩。三是可读性强。传主的真知和作者的匠心历历可见,读者能够在图文并茂中感受到智慧和灵感的融会。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通过教育追求真善美、通过自身努力彰显智仁勇的真实颂扬。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女人,就会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不仅是真善美的化身,也应是智仁勇的写照。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如何通过交流互鉴,凝聚智慧、取得共识;体认困境,直面现实、自立自强;付诸行动,同心同力、坚持不懈。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是改造世界的温柔力量”的生动诠释。置身于男性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女性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展现女性特质,发挥女性优势,要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思考、解决问题。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校长们如何在战略决策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引领未来;在具体工作中,体贴入微、心系师生,用愿景激励师生,用行动示范师生,用厚德包容之心协理校务;在领导风格上,追求完美和精致,重视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实现个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契合。

这套丛书是对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社会价值的全面展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形塑社会结构及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大学校长是具有社会象征、示范和引导意义的特殊群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女性担任大学校长,在改变高等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变迁、家庭角色分工、社会责任担当、时代价值导向。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子高等教育和大学女校长的发展历程,正是社会不断进步、两性趋于平等的见证,而她们成长的艰辛和不易,也呼吁现代社会迈向更加平等、公正、和谐的完善之路。

丛书已然油墨飘香,感激的话语也充溢心头。感谢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项目提供启动经费,感谢教育部将此课题列为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特别感谢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女士担任项目和丛书的总顾问,并欣然作序。

感谢这套丛书的传主、作者和编审们。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千方百计,保证了任务圆满完成。传主们倾力支持、积极配合;作者们夜以继日,数易其稿;编审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叹。课题跨越四载,屡遭挫折,历尽艰辛,常常使我们困扰于“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殚精竭虑之后的新意迭出,我们则惊喜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作者之中定会有著名的传记作家、女性研究专家脱颖而出。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出版社,为项目的完成和丛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丛书煌煌五十本,从策划、组织、申报、撰写到编辑、装帧,学校教师及出版社职工都是主力军,都是可靠、堪用、高效的突击队。如今项目和丛书按期完成、保质保量出版,我要向他们衷心致谢!

任何一项事业,都是“一人启其端,百人扬其华”。我只是一个组织者、牵线者,项目得以完结、丛书得以问世,应归功于各位热心的支持者、参与者。让每一位年轻的女性都能自由地筑梦、勇敢地追梦、幸福地圆梦,是我最乐意为之奔忙的事业。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到这一有意义的工作中来。刘继南2014年7月于北京作者简介曼珠·米舍尔(1962—)

尼泊尔新闻学博士,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

1981年赴莫斯科求学,先后获得国际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尼泊尔新闻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后成立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主校十余年来,已将学院建设成为尼泊尔最为重要的传媒学院。曼珠·米舍尔精通英语、俄语以及印地语等多门外语。她的事迹已入选首批“尼泊尔女性”名录。目前,她正与学院师生一起,为将学院建设成尼泊尔传媒大学而不懈努力。

Manju Mishra was born in 1962. She is the first woman in Nepal to hold Ph.D in Nepalese journalism and was the founder of the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JMC)-the first ever media college in Nepal. She completed her bachelor’s, master’s and doctoral degrees from Patrice Lumumba Friendship University in Moscow, where she got married and has two sons. After living abroad for 17 years, Manju Mishra returned to Nepal and started her career from what was to be the very bottom. The experience working in newspapers and FM stations in Kathmandu convinced her that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Nepal was in its infancy and needed drastic change. Thus she overcam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reated CJMC which she was determined to grow into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Nepal for students from all over South Asia.绪论 高山王国尼泊尔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们美丽的西藏;在西藏的南部,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就到了另外一个神秘的国度——尼泊尔。

尼泊尔与中国一山之隔,是我们的友好邻邦。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落后、地理条件独特,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尼泊尔一直是遥远的、神秘的。在这样一个其实并不遥远的国度里,生活着两千多万尼泊尔人民,我们的传主曼珠便是其中一个。她生于尼泊尔,求学于俄罗斯,后返回尼泊尔,历经艰辛,创建了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旨在改变尼泊尔落后的传媒教育。

为了更好地了解曼珠和她的故事,让我们从了解尼泊尔开始,从尼泊尔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传媒等角度出发,一点一滴地揭开这个国家的神秘面纱。尼泊尔国家概况

有着“高山王国”之誉的尼泊尔全称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为南亚山区内陆国家。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西藏自治区,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喜马拉雅山脉成为尼泊尔和中国的天然国界,世界10大高峰有8个在尼泊尔境内,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它在尼泊尔被称为萨加玛塔峰。

尼泊尔是亚洲的古国之一,最初称为“尼泊尔王国”,公元前6世纪建立王朝。1769年,兴起于中西部地区的沙阿王朝征服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开始有年代准确、资料翔实的历史。1814年英国入侵后,迫使尼将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印度,并在尼享有多种特权。1846至1950年,拉纳家族依靠英国支持夺取军政大权,并获世袭首相地位,使国王成为傀儡。1923年英承认尼独立。1950年,尼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拉纳家族专政的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特里布文国王恢复王权,结束拉纳家族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1960年,马亨德拉国王取缔政党,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1990年全国爆发大规模人民运动,比兰德拉国王被迫实行君主立宪的多党议会制。2008年,尼举行制宪会议选举,选后产生的制宪会议宣布成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实现共和制。

尼泊尔国徽大致呈圆形。国徽中部底图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飘着尼泊尔国旗,峰底依次是丘陵和平原。浮在地貌底图之上的是白色尼泊尔地图和女性与男性握手图样。在整个图案的外围,左右两边环绕着尼泊尔国花杜鹃,花束下方有稻穗图案。底部基座是弧形的红绶带,上面用尼泊尔语写着“母亲与祖国重于上天”。尼泊尔国徽

尼泊尔国土面积14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省的面积。尼泊尔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尼泊尔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这在许多方面对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泊尔在亚洲是一个小国,但就其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而言可以说是个大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

然而,尼泊尔独特的地理条件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赐的恩惠,使其人民在历史上得以享受不受干扰的和平生活。尼泊尔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其免于经常遭到外界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入侵和占领,这样,它就未被在不同时代席卷印度平原并多次造成该地区政治、文化动乱的剧烈变革所波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尼泊尔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内向和保守的文化。从总体上说,它不太喜欢变革,比较倾向于保持和维护过去的传统和思维观念。尼泊尔地图

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尼泊尔现有人口2600多万,其中城市人口只占17%,83%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人口增长率1.40%,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据分析,尼泊尔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1)出生率高。由于尼泊尔医疗卫生设施的改善,近年来,婴儿的年出生率高于死亡率。(2)妇女育龄期长,生育率高。尼泊尔妇女大多早婚,有一半以上的女性会在20岁以前结婚,尤其农村妇女,结婚更早,生育时间更长。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尼泊尔家庭的平均人口数为4.88,也即每对夫妇平均生育3个孩子,而农村家庭则普遍子女数量更多。

尼泊尔为农业国,全国近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该国的重工业和轻工业较落后,以农业、旅游业为主。极为困难的交通条件是制约尼泊尔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随着公共设施的逐渐完善,商业、旅游、交通和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并且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尼泊尔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虽然旅游业在迅速发展,但是也受到动荡政局的严重影响,导致尼泊尔的整体经济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总体而言,尼泊尔经济比较落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约四分之一的尼泊尔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1/2012财年,尼泊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00美元,每天不足两美元,并且贫富差距悬殊,其中最富裕的10%的家庭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47%。

2011年的普查结果显示,尼泊尔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仍居住在木房和泥砖房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仍以木柴为做饭的主要燃料,还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没有电和厕所,只有7%的尼泊尔家庭拥有自己的冰箱。

由于尼泊尔国内基础设施薄弱,政局动荡不安,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近一半的工龄人口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因此,许多尼泊尔人前往国外寻求工作机会,主要目的国包括印度、卡塔尔、美国、泰国、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文莱、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

尼泊尔持续的政局动荡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干扰了民众的正常生活,表现之一便是频繁的罢工、示威活动。罢工几乎成为尼泊尔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事情都可能导致全国罢工,例如新政府为了平衡教育,向学校征收教育税,为此学校集体罢工数天。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没有找到肇事者,也会例行罢工24小时,以示抗议。国家过度限电,导致国内多次罢工游行。众多的假期,再加上不定期的频繁罢工,使得尼泊尔人民一年中的工作天数不足百天,尼泊尔人的工作效率之低、国家发展速度之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尼泊尔政局仍然动荡不安,各大党派之间的纷争不断。2013年11月尼泊尔举行了最新一轮的制宪会议选举,但是各党派仍未能就新宪法涉及的联邦划分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因此政局持续处于动荡之中。尼泊尔2013年大选时的罢工游行尼泊尔教育概况

尼泊尔教育的发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距今约3000年前,尼泊尔南部的贾纳克普尔就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中心。尼泊尔有古老的梵文教学传统,传授梵文和宗教经典。到李查维时代,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在马拉王朝时期,著名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推行全面社会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尼泊尔的西式教育始于拉纳家族时期。1850年,拉纳家族第一任首相忠格·巴哈杜尔·拉纳(Jung Bahadur Rana)访问英国,回国后有感于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于1853年在自己的宫殿里开设了第一所英式学校。学校里设有英语、梵语、印地语、历史、地理、逻辑学、算术等多门课程,除梵语和印地语外,其他课程都用英语讲授。

1918年,昌德拉·苏姆谢尔(Chandra Shamsher)首相建立了尼泊尔历史上的第一所学院——特里昌德拉学院(Trichandra College)。学校遵循印度的教育体制,设有两年制的数学、历史、逻辑学等专科课程。至1933年,尼泊尔国内已有1所学院、40所中学、108所小学以及9所梵语学校和1所医学学校。但是由于拉纳家族实行独裁统治,害怕教育会使人民觉醒,直接威胁自己的统治,故从一开始就执行愚民政策,并对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实施迫害。

1951年,在印度的支持下,尼泊尔大会党联合特里布文国王迫使拉纳家族末代首相交出政权,拉纳家族长达104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国王重新掌握国家大权。

1951年的政治变革之后,尼泊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以促进教育的发展。1951年,尼泊尔组建教育和体育部,全面负责尼泊尔教育的方方面面,尼泊尔的教育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1954年,尼泊尔组建了尼泊尔全国教育委员会(Nepal 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Commission)。1959年,尼泊尔建立了特里布文大学(Tribhuvan University)和一些农、林、工程技术学院。1961年尼泊尔实行评议会制度之后,成立了全面国家教育委员会(All Round 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实施《教育体制计划》,引进美国大学学制。1968年,尼泊尔组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Advisory Board),旨在完善并实施尼泊尔的教育体制。各学院统一并入特里布文大学,并增加教育经费,逐渐达到政府财政支出的10%以上。1971年,尼泊尔实施第一个教育发展五年计划,学校数量与入学人数迅速增长。1991年尼泊尔恢复多党制以后,成立了新的由16名委员组成的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Commission),开始鼓励私人办学,使教育取得迅速发展。1998年,尼泊尔政府又组建了高层次教育委员会(High Level Education Commission),以解决以往委员会报告的实施问题,并提出新的政策和项目以应对新的需求。

在尼泊尔,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则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2009年以前,尼泊尔的教育体制包括:

初等教育:小学5年(1-5年级),初级中等教育3年(6-8年级);中等教育:高中2年(9-10年级),高级中等教育2年(11-12年级,也称10+2或大学预科);高等教育:8年(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3年)。修完十年中等教育的学生可以参加离校证(School Leaving Certificate)考试,通过该考试,拿到离校证者才可以获准进入高级中等教育的学习。

此外,还有学前教育(6岁以下)、校外教育(为6-14岁未入学儿童提供的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女童教育、特殊教育、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

尼泊尔政府教育和体育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教育和体育部下设的主要机构有:行政司、教育司、计划司,并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尼泊尔委员会、课程开发中心、考试办公室、开放教育办公室、远程教育办公室、教育研究中心等。

2009年,尼泊尔政府开始实施学校领域的改革方案,对尼泊尔的学校教育体制进行了重组,将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了整合,纳入基础教育(1-8年级)和中等教育(9-12年级)之中,旨在提高学校的学生保留率和总入学人数。新的学校教育体制还在中等教育阶段(9年级)以上引入了职业教育,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修完额外的一年衔接课程之后,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的学习。学校领域改革方案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级教育的入学人数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连带刺激了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入学率的增长。

尼泊尔政府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委员会的报告、方案和建议都为尼泊尔教育体制的完善以及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并且每一个发展计划都为实现新的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和策略。以最近的2010-2013三年计划为例,其中的教育发展计划设定了如下目标:

为所有尼泊尔人提供识字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妇女和贫困地区的尼泊尔人,使得识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建立技能和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

开展并扩大儿童早期发展教育。

在为所有人提供免费义务教育(1-8年级)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同时促使更多人拥有享受中等(9-12年级)以及高等教育的权利。

发展并扩大以技能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通过打造创造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实现区域均衡,同时将高等教育与国民生产和发展联系起来。

通过发展各个级别的教育以促进社会的积极变革。

通过加强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社区学校的教育质量。

时至今日,尼泊尔的大众教育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尼泊尔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学校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尼泊尔教育和体育部2011年的数据显示,尼泊尔共有33881所小学,13791所初级中等学校,7938所中等学校,3382所高级中等学校。2010年接受学校教育的在校学生数量达到780万人。

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5岁以上尼泊尔人口的识字率由2001年的54.1%上升至2011年的65.9%,其中男性的识字率为75.1%,女性的识字率为57.4%。

就高等教育而言,尼泊尔高等教育的历史并不悠久,可以从1918年拉纳家族执政时期特里昌德拉学院的成立算起。特里昌德拉学院遵循印度巴特那大学(Patna University)的课程设置,教师来自于印度,学生的考试也由巴特那大学负责组织和开展。继特里昌德拉学院之后,帕坦学院以及杜巴学院等其他一些政府学院在加德满都内外陆续成立,但是也都继续遵循巴特那大学的课程设置。

直到1959年特里布文大学在加德满都成立,尼泊尔人民才自豪地拥有了自己设计学习课程、自己组织开展考试并公布结果的大学。特里布文大学成立之后,政府学院和社区学院纷纷成立,加入特里布文大学的附属行列。政府学院由政府全额资助,但是社区学院由社区管理,只有政府的少量资助。

1973年,尼泊尔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计划,规定全国所有的高等院校统一归特里布文大学管理。该教育计划遭到尼泊尔教育者以及师生的强烈反对,但是政府还是强行实施,结果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师生游行,导致了尼泊尔高等教育发展数年时间的停滞和混乱。

1980年,比兰德拉国王成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推行高等教育的民主改革,给尼泊尔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尼泊尔只有特里布文大学这一所大学,但是尼泊尔高等教育委员会引入了多所大学的概念,私立学院和社区学院得以再次独立运行,尼泊尔的高等教育也重归正轨。

据尼泊尔教育和体育部的资料显示,尼泊尔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

依据国家的需求为人民提供高等教育。

保护和发展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促进社会和经济正义。

缓解贫困。

培养全球范围内胜任的人力资源。

积累、推动和传播知识。

鼓励和促进在艺术、科学、商业以及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

以高等教育为媒介,培养大学生的人格。

在现有的大学中,特里布文大学以尼泊尔老国王特里布文(1951-1955年在位)的名字命名,是尼泊尔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在1980年以前,特里布文大学仅依靠其本部以及几所分院为尼泊尔学生提供教育。然而追求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特里布文大学自身已经无法容纳足够的学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从1980年起,特里布文大学开始通过给予附属关系的方式,成立了众多私人学院,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2013学年,特里布文大学下设60所直属分院、38个中心系以及856所社区学院和私立学院,承担了尼泊尔近90%的高等教育任务。尼泊尔教育和体育部2011年的报告显示,尼泊尔201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总数为42万余人,其中特里布文大学直属分院和中心系在读学生为14万多人,另外还有近23万名学生在其附属的私立学院就读。

除特里布文大学之外,尼泊尔现有的大学还包括1986年成立的尼泊尔梵文大学(Nepal Sanskrit University),1991年成立的加德满都大学(Kathmandu University),1994年成立的普尔阪查尔大学(Purbanchal University),1997年成立的博卡拉大学(Pokhara University),以及2005年成立的蓝毗尼佛陀大学(Lumbini Buddha University)。此外,还有两所和大学一样运作的研究院,分别是位于达朗的柯伊拉腊健康科学研究院(B.P. Koirala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和位于加德满都比尔医院的国家医学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特里布文大学校徽2011-2012学年尼泊尔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数据表

尼泊尔高等教育的学制为8年,其中本科一般为3年,研究生2年,博士生3年。自从1951年民主革命之后,尼泊尔便开始制定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目前尼泊尔已经进入第10个阶段的计划。

与此同时,尼泊尔私立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尼泊尔政府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私有化是世界各地高等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之一,尼泊尔的私立高等教育也为尼泊尔的高等教育增添了不少活力。在尼泊尔,目前私立高等教育以培训机构和私立学院为主。

尼泊尔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曾就新成立大学的政策进行过商议,有官员提出,与其建立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大学,不如由政府和相关机构负责监管和审理,让有能力的学院发展成为大学,这也是其他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应考虑那些运行方式灵活同时又具有资源调动能力的学院,由教育和体育部联合政府其他部门一起对其过去的表现以及未来的能力进行审查,鼓励其发展成大学。

尽管尼泊尔政府一直在不懈努力,并不时出台有关计划或项目来促进尼泊尔高等教育的发展,尼泊尔仍然缺少具体的、明确的高等教育政策,而这正是保证尼泊尔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尼泊尔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少,其中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政治化。几乎尼泊尔的每一个政党都有一个学生团体作为其姐妹组织,而这些学生组织往往会被政党所利用,以达到其政治目的和其他利益目的。此外,因为教育的政治化,尼泊尔的每次政治运动或者活动都会对学校和大学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每当政府更换领导人时,大学当局领导也会随之更换,进一步导致学校运行和高等教育的不稳定。

此外,尼泊尔高等教育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个拥有人口仅2600多万,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国家,尼泊尔出国留学学生数量之大让人震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机构的数据,2010年有24000多名尼泊尔学生在国外学习,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还只有17700多人。

促使尼泊尔学生外出留学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缺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最好的教育机构名额紧缺、竞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安,大学校园的过度政治化,以及大学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就业机会等。尼泊尔学生在选择留学国家时,往往会考虑目的国与移民和工作有关的法律、政策,因为他们往往需要额外的收入来补贴教育费用,同时他们也会关注毕业后的就业机会,为未来的事业做好铺垫。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机构发布的《全球教育文摘(2010-2012)》

尼泊尔教育和体育部的数据显示,由于近年来不少国家的留学生签证规定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全球经济的低迷,尼泊尔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也有所降低,特别是前往西方留学的学生数量。最新的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尼泊尔学生正将邻近的印度和中国作为更加经济实惠的留学目的国。

总之,近年来,尼泊尔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如世界银行第二期高等教育计划的实施,以及未来更大的院校自主权等。但是挑战仍然很多,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过浓;商业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导不够清楚,有关资金问题、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学校的治理模式等都没有明确的管理政策和指导政策;虽然尼泊尔是一个联邦国家,但对于包容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政策、年轻人的就业培训政策的规划都不明朗;虽然全球化打开了国门,带来了机遇,但是尼泊尔好像始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因此,如何去政治化、如何增强竞争力,就目前看来,尼泊尔的高等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形态构成的重要因素,在尼泊尔这个传统的宗教国家里,有着根深蒂固的男女性别不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个观念植根于尼泊尔文化的各个角落。

在尼泊尔2600多万人口中,女性占到了51.4%。然而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女性和男性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性别差异。

从宗教和社会文化角度看,从古至今,甚至在21世纪,尼泊尔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被认为是二等公民。从出生开始她们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印度教有一项教义规定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其灵魂才能得到解救。家中的财产也由儿子继承,儿子负责赡养父母。于是尼泊尔的父母千方百计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到歧视。女性从小到大一直过着被压迫的生活,她们在家庭中服侍长辈、丈夫和子女,连用餐也是在所有家人用完之后才轮到妇女。这种现象在城市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但是在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仍很普遍。

文化和宗教的观念深深扎根在社会各个阶层中,许多女性自己都没有主张自我权利的意识,认为生来如此,就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想从古至今根深蒂固,只有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尼泊尔妇女最先觉醒,开始争取女性的权利。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尼泊尔成立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组织,力求改变尼泊尔妇女在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到了本世纪初,尼泊尔已经有一千多个妇女组织,它们的职能越来越广,涉及为女性提供法律援助、制定女性教育计划、计划生育、健康普查以及卫生知识普及等个各方面,越来越深入地为尼泊尔妇女谋求各方面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尼泊尔街头到处可见接取公共饮用水的女性

近年来,尼泊尔在人权和性别发展指数等方面较以往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女性在识字率、教育、就业以及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仍旧没有获得和男性同等的机会和待遇。

就教育而言,尼泊尔女性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要远低于男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尼泊尔传统上女性早婚早育,只能依附于丈夫,再加上现实中没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等原因,导致在传统观念中女童被视为“别人的财产”,投资女童教育就是一种浪费,这种观念非常普遍,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或者山区的父母更加认定女童接受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只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另一方面,贫困是阻碍家庭送子女入学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尼泊尔经济十分落后,女性在家里也是主要劳动力之一,有些女童很小就当了童工,补贴家用。送女孩去学校学习就意味着她们要在学校度过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家庭生产和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再加上女性迟早要离家嫁人,因此女孩的教育总是被放在次要位置。

与此同时,在一个社会不安定、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里,学校体制不健全、社会动荡不安等因素,也加重了父母对女性入学的心理负担,校园暴力和政局冲突等原因导致家长宁可让孩子待在家里也不愿送其去学校。

1946年以前,尼泊尔的国民识字率只有2%,拉纳家族统治时期导致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妇女的识字率几乎为零。1951年以后,在新政府的干预下,尼泊尔的教育得到发展,识字率也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也让尼泊尔女性的教育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来自世界155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协议,推行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全民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一项行动,其目的在于满足全球范围内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需求,让所有人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0年,来自164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代表再次汇聚一堂,评估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同时做出新的承诺,在2015年之前在以下六大方面实现教育目标:(1)扩展和改善全面的儿童早期看护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群体;(2)确保在2015年以前为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处于恶劣生尼泊尔一位年轻的妈妈尼泊尔辛勤劳作的女性

存环境中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3)确保所有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能够通过公平渠道获得学习机会和生活技能;(4)到2015年,将成人的识字率提高50%,特别是妇女的识字率,同时为成年人提供平等的接受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5)到2005年底彻底消除小学和中学里的性别差异,到2015年底实现教育方面的男女平等,重点是确保女孩充分、平等地接受并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教育;(6)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确保精益求精,以使所有人掌握识字、算数及其他基本生活技能。

在世界各国的帮助下,再加上尼泊尔政府自身的努力,尼泊尔的全民教育以及女性教育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尼泊尔教育和体育部的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时,尼泊尔的国民识字率为54.1%,其中男性识字率为65.4%,女性识字率为43.7%。到2011年时,尼泊尔5岁以上人口的整体识字率为65.9%,其中男性识字率为75.1%,女性识字率为57.4%。尼泊尔的女学生

在高等教育层面,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女性占到了45.2%,尽管总数仍然不高,但相比于上个世纪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就传媒领域而言,尼泊尔的传媒事业起步较晚。在新闻出版方面,1898年拉纳家族统治时期出版的第一份尼泊尔语文学刊物《甘露》标志着尼泊尔新闻出版事业的开端。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由于拉纳家族对新闻出版采取严格的限制和禁锢政策,新闻出版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1951年拉纳家族统治结束后,新闻出版才开始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1990年恢复多党制后,新闻出版事业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各种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尼泊尔的报刊发行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尼泊尔的第一份日报是1951年出版的《心声》,那时尼泊尔刚刚推翻拉纳家族的统治。1956年,尼泊尔的第一份英文日报《平民日报》出版。到1960年底马亨德拉国王解散民选政府实行亲政时,尼泊尔的报纸数量已经有十多种。但在随后30年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下,尼泊尔的新闻出版事业一直处在有限制的发展之中,新闻自由被各种新闻检查法令所限制,《廓尔喀新闻》和《新兴尼泊尔》是当时两份最大的官方报纸。

1990年尼泊尔爆发民主运动,比兰德拉国王被迫宣布解散评议会,恢复被禁止多年的政党活动,重新实行议会民主制。1990年11月新宪法颁布。新宪法赋予人民新闻、言论和出版自由,宪法的第12和13条明确规定了“公民应享有言论自由”和“不得对新闻报道、文章或其他任何阅读资料实施检查”等基本权利,取消了在评议会时期实行的新闻检查和种种限制。各党派和各种政治势力纷纷争抢新闻舆论阵地,报刊、电台、电视台数量急剧增长。1989年各类报纸的注册总数是562种,1999年已增至1398种,增长了1.5倍多。其中日报由73种增至200种,周报由425种增至994种,双周刊由62种增至193种,一周双刊则增长得更多。

1993年新创刊的两家私营报纸《坎蒂普尔报》和《加德满都邮报》,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坎蒂普尔报》是尼泊尔文报纸,发行量仅次于官方最大的报纸《廓尔喀新闻》;《加德满都邮报》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之一。从语言上看,尼泊尔文的报纸占据大多数,其次是英文、印地文、尼瓦尔文等。

新闻和言论自由给报纸发行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资金不足,许多报纸实际上很少出版或者从未发行过。1999年经过登记注册的各类报纸共有1398种之多,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必要的设备,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报纸得以出版发行。即使在已经出版发行的396种报纸中,又有一大部分时出时停,不能保证定期出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新报纸出现之日,就是那些过时的报纸被淘汰之时。1998年,尼泊尔最早的英文报纸《平民报》在创始人去世后宣布解散,不少报社因为资金的问题或者内容无法吸引读者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产倒闭。到2010年时,尼泊尔注册登记的报纸已经达到2601种,但仍然只有少数在发行,定期发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尼泊尔政府信息和通信部负责全面管理有关新闻和宣传的工作。信息和通信部下设新闻部、尼泊尔国家通讯社、尼泊尔广播电台、尼泊尔电视台、廓尔喀报业集团等。其中尼泊尔国家通讯社是尼泊尔唯一的通讯社,成立于1962年,由信息和通信部直接管理。尼泊尔国家通讯社负责发布国内和国际新闻,以英文和尼泊尔文两种语言发稿。国内新闻由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或由记者采访,国际新闻主要依靠法新社,也采用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和新华社等通讯社的消息。

尼泊尔的广播事业起步也较晚。1947年加德满都出现了第一家广播电台,这家电台主要播送一些音乐和宗教节目。1951年尼泊尔广播电台在英、澳、美、日等国的援助下建立。尼泊尔广播电台隶属信息和通信部,高层人士由政府直接任命。电台下设行政部、节目部、新闻部、技术部和广告部等部门,新闻的主要来源是尼泊尔国家通讯社,也采用外国通讯社的消息。尼泊尔电台除用尼泊尔语播音之外,还用英语、印地语等语言播送新闻节目。1984年,尼泊尔广播电台由单纯的政府主管变成了一个发展公司,从此有了经营自主权。

1997年,尼泊尔第一家私人电台萨加马塔电台成立。私人电台一出现便受到听众的欢迎,由于它的大部分节目是娱乐节目,所以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私人电台仅局限在加德满都市内,使用调频播出。到1999年底,尼泊尔获准开办的私人调频电台共有11家,但由于经费等问题,到21世纪初,只有4家私人电台得以正式开通,播出节目。

到2010年底,尼泊尔获准登记的广播电台共有350家,但是正式播出节目的只有184家。

1997年的调查显示,尼泊尔约有51%的家庭拥有170万台收音机,每天收听广播电台节目的听众有390万人。调查同时显示,有69%的听众认为新闻是可信的和公正的,但文化层次较高的听众则认为新闻有取悦和讨好政府的趋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广播已成为尼泊尔最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工具之一。201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尼泊尔约有51%的家庭拥有收音机,其中城市广播听众约为城市人口的54%,农村广播听众约为农村人口的50%。

尼泊尔的电视事业始于上个世纪末期。1985年,尼泊尔电视台(NTV)成立,同年9月第一次试播。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尼泊尔电视台的节目已经能够覆盖近一半的地区和七成以上的人口。

尼泊尔电视台隶属于信息和通信部,下设行政计划部、财政部、新闻部、节目部和技术部等部门,主要的新闻来源是尼泊尔国家通讯社,国际新闻主要接收美国有线新闻网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

尼泊尔电视台主要播出新闻、信息、教育和娱乐类节目,用尼泊尔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播出。

2004年,尼泊尔电视台附属电视台(NTV Plus)成立,主要采用甚高频信号播出,覆盖了尼泊尔40%的人口和25%的地区。

自本世纪起,尼泊尔的私人电视台也开始出现,这些私人电视台购买尼泊尔电视台的空余播放时间进行播放,有些私人电视台也经营有线电视,播放外国的卫星节目。

截止到2011年,尼泊尔获得执照的电视台已经有32家,其中19家电视台属于尼泊尔电视台或者尼泊尔电视台附属电视台,其他的13家为私人电视台,其中最重要的两家私人电视台为坎蒂普尔电视台和蓝毗尼电视台。

201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尼泊尔约有36%的家庭拥有电视机,其中城市电视用户约为61%,农村电视用户只有31%。拥有有线电视的家庭比例只有19%,其中城市有线电视用户为54%,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只占11%。

就通信而言,尼泊尔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基本覆盖了城市地区,但是还有许多偏远山区没有信号服务。互联网则更只是在最发达的加德满都等大城市才有设置,所以电脑等现代通信设备对大部分尼泊尔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

据尼泊尔《廓尔喀日报》报道,2012年,尼泊尔信息和通信部部长沙阿曾表示,尼泊尔将在未来15年内,建成覆盖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以及高原地带的全国移动通信网络。沙阿表示,鼓励尼泊尔各个移动通信企业之间良性竞争,在农村地区兴建更多的移动通信基站,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移动通信服务。

截至2011年底,尼泊尔手机用户已达1335万,总人口一半以上进入了手机时代,不过这其中主要是城市手机用户,广大农村地区以及高海拔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建立移动通信基站,还无法享受到移动通信服务。下表是尼泊尔政府2011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得出的统计数据:

总体而言,虽然尼泊尔的传媒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普通民众接触媒体的渠道还是以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

而尼泊尔的传媒教育,则更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尼泊尔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或者学院开设有关新闻学或者大众传播的课程。1976年,特里布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Ratna Rajya Laxmi Campus)首次推出新闻与大众传播课程,作为两年水平证书等级教育的选修课程。当时,尼泊尔主要媒体机构的一些记者应邀作为兼职老师进行授课。1980年,该课程进行了拓展,涵盖了本科阶段,正式成为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课程项目。从那以后的十余年里,就只有特里布文大学一所学校在本科层面提供新闻与大众传播类课程,其他学校都没有涉及。

与此同时,在1984年,尼泊尔新闻研究所(Nepal Pr es s Institute)开始提供新闻学的培训课程,但只是单纯的课程培训,不是学位教育,不授予任何学位。

1997年,尼泊尔高级中等教育委员会将新闻与大众传播课程引入第11和第12年级,作为高级中等教育的选修课程。2001年,中等教育委员会又将新闻与大众传播课程列为第9和第10年级的选修课程。

到2001年以前,尼泊尔绝大部分的传媒教育都集中在特里布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可以学习两年的水平证书等级教育课程,也可以学习三年的学士学位课程。

随着尼泊尔进入新的世纪,随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传媒领域的就业市场也逐渐活跃起来,需要越来越多的拥有传媒行业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传媒领域的需求逐渐高涨,也就凸显了尼泊尔传媒教育的不足。

首先,尼泊尔的传媒教育主要集中在特里布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单单一个学院的师资和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其次,尼泊尔现有的传媒教育已经开展了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却始终数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旧的教材、旧的课程、旧的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专业要求,迫切需要更新,与时俱进。

第三,传媒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缺乏国家清晰的指导政策和资源分配方案。尼泊尔的传媒教育是唯一一个没有获得政府资助的教育领域。

第四,现有的传媒教育主要侧重于传统的理论学习,学生没有进入实际的传媒领域进行操作和锻炼的机会,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专业技能。

第五,整个尼泊尔还没有新闻学或大众传播学等传媒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更没有博士学位课程,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需求。

总之,本世纪初的尼泊尔,传媒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但是传媒教育十分有限且相当落后,有着很大的教育缺口和人才缺口。

综观全局,经济十分落后、社会动荡不安、教育发展缓慢、女性地位低下,这就是尼泊尔的现状。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尼泊尔女性在一千多万女同胞中显现出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她在尼泊尔国内接受了学校教育,又远赴俄罗斯(时值苏联时期)接受了高等教育,在俄罗斯结婚生子,并最终拿到了新闻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她回到尼泊尔,有感于尼泊尔传媒教育的落后,立志将现代传媒教育引入尼泊尔,为尼泊尔同胞提供更加优质的传媒教育,同时特别关注女性的教育与发展。克服重重阻碍,她成立了自己的学院,专注于传媒教育。在学院运作几年之后,她深感附属学院的限制与束缚,建设独立大学的愿望愈发迫切。

她,就是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曼珠·米舍尔。第一章 米家有女初长成“传记都是从传主的童年开始写起,所以我想先了解你的童年,包括你的家人,还有你成长的环境,”在出国前与曼珠商议采访计划时,我对曼珠如是说。于是采访的第一站,我来到了曼珠的父母家,也就是她出生及成长的地方。“我的童年没有什么特别的,唯一特别的,就是我的父亲。”在去往曼珠父亲家的路上,曼珠跟我讲起了她那“特别”的父亲以及她“没有什么特别”的童年。艺术家的二女儿

曼珠·米舍尔(Manju Mishra)的父亲名叫马努基·巴布·米舍尔(Manuj Babu Mishra),他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尼泊尔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巴布的父亲,也就是曼珠的爷爷,曾在尼泊尔王室工作,对诗歌、戏剧及音乐等艺术有着较高的品位,他们位于博达哈的家里也总是歌声不断。在这种艺术氛围里成长的巴布受到艺术耳濡目染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较高的绘画天赋。虽然巴布的父亲十分欣赏巴布的艺术才能,但是深谙艺术圈复杂性的他却不愿意巴布将来以艺术为生。

10岁时,难挡艺术诱惑的巴布瞒着父母,悄悄地从尼泊尔著名的杜巴中学退学,去杜巴中学附近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艺术。半年之后,得知真相的父亲狠狠地揍了巴布一顿,并重新安排巴布入读杜巴中学。尽管如此,那半年的艺术学习还是给巴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回家之后仍然偷偷地自学和练习绘画。

巴布12岁时,一场事故改变了他的命运——父母意外双双身亡,留下他和年仅8岁的弟弟默罕·米舍尔(Mohan Mishira)相依为命。巴布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那段日子,他是这么写的:“那时我感到特别无助,没人关心我们、安慰我们、保护我们,只有我和弟弟。虽然父母留给了我们大量的财产,但是却没人了解我们的需求。相比于照顾我们,亲人们似乎对我们父母的财产更感兴趣。所以可以说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缺少关爱的。”

为了生计,作为哥哥的巴布不得不身兼多职:在选举期间帮忙制作选举横幅和选举海报,在一个乡村发展中心里帮忙,同时还写歌、写剧本、演戏剧来赚取一些零花钱。回忆起来那段岁月,巴布写道:“在我最为艰苦的那段日子里,音乐、戏剧、文学、歌唱与艺术是我寻求安慰的源泉。”

在努力工作维持生计的同时,巴布从未停止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21岁时,巴布自学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并用两年的时间修完了尼泊尔国立学院的艺术学课程。

生活的艰辛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同时也造就了他不羁的个性。因为自身性格的问题,巴布有过一次不幸福的婚姻,最终以妻子不堪忍受他的性格、携带女儿离去而告终。

曼珠的母亲拉马拉·米舍尔(Ramala Mishra)是巴布的第二任妻子。再婚之后,为了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平和,巴布依据自己最喜爱的博物馆的名字“隐士艺术博物馆”(Hermitage A r t M u s e u m),将自己的美术馆命名为“隐士美术馆”(Hermitage Art Gallery),同时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隐士居所”(HERMITAGE),以告诫外人不要打扰,同时也警示自己远离尘世的喧嚣。马努基·巴布·米舍尔的“隐士居所”

然而,艺术家注定是不安分的,当巴布那颗驿动跳跃的心再也无法在“隐士居所”里找到新的灵感时,他决定离开加德满都,离开尼泊尔,去外面的世界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

1963年,巴布争取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一项文化奖学金,27岁的他因此撇下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女儿曼珠,只身前往东巴基斯坦的达卡大学(University of Dacca)求学。在那里,他学到了更多的艺术理论,遇见了更多的艺术家,得到了更多的创作灵感。醉心于新鲜的艺术氛围的巴布,在巴基斯坦一待就是五年。在这五年期间,他每一两年会返回尼泊尔一次,与曼珠母女处上十天半个月,处理一些琐事,然后再返回巴基斯坦。

在1968年正式回到尼泊尔之前,巴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他的画作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以及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地参展。1967年和1968年,他在达卡连续举办了两场个人画展,受到广泛好评,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1968年,巴布学成回国,拿到了达卡大学的艺术学学士学位。同年,他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举办了一场成功的个人画展,也奠定了他在尼泊尔国内的影响力。之后,他在尼泊尔的一家艺术公司担任高级绘画艺术家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并且于1972年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Tribhuvan University)获得古代历史与文化专业的艺术学硕士学位。

1978年开始,巴布在特里布文大学艺术学院以及尼泊尔皇家学院(Royal Nepal Academy)等学校任课,讲授包括“中国艺术史”在内的艺术课程。工作期间,他认真备课、授课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及社会的各种艺术活动,曾先后担任尼泊尔大学教授联盟主席、绘画艺术教委会主席等职务。此外,他还先后出版了《塑料艺术世界史(绘画、雕塑和建筑)》(1983年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及《艺术散文集》(1985年尼泊尔合作出版社出版)等著作。

学校里相对稳定的教职给巴布提供了生活保障,但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却在某种程度上羁绊了他自由的灵魂。1988年,他辞去学校的工作,决心自己创业,创办了“隐士工作室”(Hermitage Atelier)。没有了学校的束缚,巴布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了。他的工作室创办得有声有色,自己的作品也得到更加广泛的赞誉。马努基·巴布·米舍尔的画作被制成尼泊尔日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巴布已经先后在丹麦、德国、尼泊尔、芬兰等国家举办了近十场个人画展,而他的画作也得到广泛的追捧和收藏,慕名而来的买家遍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日本、瑞士、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意大利、土耳其、芬兰、德国、奥地利、丹麦、尼泊尔等国。

对于艺术,巴布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在个人简历中,他这样写道:“艺术于我就像大便。我吃何种食物就会拉出何种颜色。如果不是内因驱使,我便无法大便。艺术也是如此。各种思想在内心和大脑中不停翻滚、炽热燃烧,不排空,不能活。”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加上他对艺术与众不同的阐释,为他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奠定了他在尼泊尔首屈一指的艺术家的地位。

说起中国,巴布表示尼泊尔人民与中国人民世代友好,他“隐士居所”中的那座雕像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巴布的“隐士居所”里,有一尊阿尼哥(Araniko)的雕像。

阿尼哥于公元1243年生于加德满都谷地,据说是释迦族的后裔。尼泊尔人称他为巴勒布·阿尼哥。他自幼聪颖,未及成年,即精通“绘、嗉、铸、镂”等各种工艺,并善造佛塔和寺庙。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总管西藏事务的国师八思巴在西藏建造一座金色佛塔。当时考虑到尼泊尔在建筑和工艺方面人才荟萃,便向尼方“发诏征之”。尼泊尔国王贾亚比姆·德瓦·马拉(Jayabhim Dev Malla)“搜罗得八十人,令自推一人为行长,众莫敢当。有少年独出当之”。这位少年便是阿尼哥,当时年仅17岁。国王说他年幼,他回答说:“身幼心不幼也。”就这样,阿尼哥作为尼泊尔杰出的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代表,应邀前往中国,设计并主持建造了多处佛塔、寺庙以及大量的雕像,其中最辉煌的当属北京妙应寺的白塔。阿尼哥在中国工作了40余年,为中尼友谊及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巴布的心中,阿尼哥不仅是“民族英雄”,更是尼泊尔艺术的先驱。因此,当尼泊尔处于动荡时期时,看到加德满都的阿尼哥雕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巴布毅然将雕像移回自己的“隐士居所”之中,视为宝物一般进行保护。

巴布还说,他对中国文化深深着迷,年轻时曾去过中国的山东、广东等地。2003年,他曾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一个艺术会议,后来因为SARS爆发,会议被迫取消。之后由于身体状况欠佳,他始终未能再去中国,未能去成北京看一看阿尼哥主持建造的白塔,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遗憾。

目前,近80岁高龄的巴布在自己的“隐士美术馆”里潜心创作,创作主题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每幅画的售价高达4000欧元,却仍然供不应求。跟着叔叔学英语

自古家庭事业难两全,对于身为画家的巴布尤其如此。他一心扑在艺术和事业上,对于家庭事宜和子女教育很少过问。加之父母英年早逝,巴布似乎也没有从他们那里学会如何做一位优秀的家长。对于曼珠的童年,由于父女聚少离多,尽管巴布努力回忆,能想起来的,也已经是9岁之后勤奋学习的曼珠。9岁之前的曼珠,是他记忆中的一个空白。

同样,在曼珠有限的童年记忆中,有关父亲的印象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她刚满周岁时父亲便离开尼泊尔去了巴基斯坦,留下母亲一人照顾年幼的孩子,操持家里的一切。两三岁小曼珠开始记事之后,父亲偶尔回国,短暂的停留也并没有给她留下任何深刻的记忆。在她的印象中,她并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与父亲亲昵,对父亲撒娇,也不曾收到父亲买来的洋娃娃和漂亮衣裳,或是被父亲骄傲地高高举起。父亲对于童年时的曼珠而言,只是一两年回家一次、打个照面的那个男人。

父亲不在家的那些日子里,母亲要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她要照顾年幼的曼珠,收拾家务,还要给丈夫尚未成婚的弟弟做饭洗衣。她拥有尼泊尔女性的传统美德,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然而也与那个时候尼泊尔大部分的家庭妇女一样,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丈夫偶尔带回的有限家用不足以支付家里众多人口的开销,她不得不日夜在农田里劳作,以勉强维持生计。那时的她更多地疲于喂饱家里几口人饥饿的肚子,似乎无心也无力关心曼珠的教育。曼珠的弟弟出生之后,母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儿子身上,而身为姐姐的曼珠还要帮忙照顾弟弟。

回想起来,童年时期如果父亲没有缺位,曼珠和大弟弟莱宾德拉(Rabindra)或许也会像小弟弟罗斯罕辛(Roshansingh)一样,在父亲的艺术气质及其美术馆的艺术气氛的熏陶之下,成长为一位艺术家。曼珠说她之所以生在艺术之家却没有成为一名艺术家,是因为她没有艺术天赋,连一朵花都画不好,可是如果她也能像小弟弟罗斯罕辛那样,在拿起画笔之初就得到父亲的指导,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而现实情况是父亲一直不在身边,所以曼珠没有成为艺术家。如果不是因为另外一个人,曼珠或许会在照顾弟弟们的过程中逐渐长大,然后就像大多数尼泊尔妇女一样,勉强上完中学便结婚生子,成为一名家庭妇女,偶尔做做手工补贴生计,一辈子也不会踏出尼泊尔半步。童年时期的曼珠与小弟弟罗斯罕辛

改变曼珠命运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叔叔。

曼珠回忆说,在她有限的童年记忆里,叔叔更像是父亲,给了她更多父亲般的关爱。这一点在她叔叔那里也得到了证实。曼珠的叔叔默罕·米舍尔具有很高的语言天赋,从小自学英语,后来在尼泊尔的一所学院里深造,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曾在尼泊尔的多所学校任教。曼珠的父亲巴布远在巴基斯坦时,特别交代妻子要照顾他的弟弟默罕,因此那些年曼珠未成家的叔叔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生活。

有时,曼珠的叔叔会在家里备课、练习英语,而渐渐开始懂事的曼珠对叔叔的语言感到十分好奇,着迷于叔叔口中吐出的不一样的语言,在开始学话时便模仿叔叔。叔叔告诉她桌子又叫table,她便见到桌子就叫table;告诉她叔叔又叫uncle,她便不再叫“叔叔”,而是一个劲儿地叫uncle,那稚嫩的声音每次都惹得叔叔哈哈大笑。曼珠求知欲强,思维敏捷,头脑聪颖,并且有极强的语言天赋。除了跟着叔叔模仿之外,她还主动学习探索,见到一个不会的问题就向叔叔请教,有时还会让身为英语教师的叔叔犯难。

就这样,曼珠在学会自己的母语尼泊尔语的同时,也学会了一门神奇的语言——英语。曼珠的叔叔在教曼珠英语的同时,也将她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心她、爱护她、教育她、鼓励她。曼珠也乐得与自己会说神奇语言的叔叔“厮混”在一起,享受知识的沐浴,同时享受父爱的温暖。曼珠的叔叔默罕·米舍尔

深感英语奇妙之处的曼珠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英语,除了跟叔叔学习之外,还自己阅读叔叔的英语报刊和书籍,自己练习写诗。从《猫和老鼠》等打油诗写起,到后来的《高高的天空》等正规诗作,曼珠一天天练习,一天天进步,有不少诗作都曾在尼泊尔的少儿读物上面发表,让曼珠的叔叔都惊叹不已。曼珠至今还能背出自己早期写作的一首《春之歌》:春天是个好季节,没人不喜欢春天;春天是个好季节,没人不喜欢春天。绿草绿树发新芽,花儿含苞蜜蜂嗡;鸟儿树中高声唱,孩童草坪玩耍忙。春风习习轻拂面,像巴桑塔在唱歌。春天是个好季节,没人不喜欢春天。曼珠儿时创作的打油诗《猫和老鼠》曼珠儿时创作的英文诗《高高的天空》

说起那一段经历,曼珠的大弟弟也深有感触。现在在英国广播公司尼泊尔分站(BBC Nepal)工作的莱宾德拉,谈起童年时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和姐姐曼珠一起跟随叔叔学英语的那段日子。

莱宾德拉小曼珠五岁,童年时的曼珠于他而言,既是姐姐,又是朋友。两三岁时开始学说话的莱宾德拉对于会说另外一门神奇语言的姐姐充满了敬佩和羡慕,于是便加入了姐姐的队伍之中,跟着叔叔一起似懂非懂地开始学习英语。

和所有的姐弟一样,他们也是在打打闹闹中一起成长的,有时心情不好的曼珠会欺负弟弟,而弟弟则会奋起反抗。“那时候她比我大嘛,所以有时候我打不过她,我就咬她的手,”回忆起小时候和姐姐曼珠打架的情景,莱宾德拉不禁哈哈笑了起来。虽然平时总是嬉笑打闹,但是只要和叔叔在一起学习英语,姐弟二人就相安无事,共同的学习精神将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也使得他们更加亲近。非裔美国籍养母

由于曼珠勤奋好学,再加上她超强的语言天赋,在曼珠9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父亲有一位艺术家朋友,名叫希思特·麦克斯(Sister Max),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一天,在希思特拜访曼珠家时,曼珠主动用英语与希思特交谈,并拿出自己那本厚厚的英语诗作练习册给希思特看。希思特对小曼珠流利的英语和极具想象力的诗作印象十分深刻,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积极上进的小姑娘,表示想收养曼珠为养女。曼珠的父母并没有表示反对,就这样,曼珠多了一位养母希思特,而这位养母也成了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贵人之一。曼珠童年时期的养母希思特·麦克斯

出于对曼珠的喜爱,希思特安排曼珠进入林克兰学校(Lincholan School)上学。林克兰学校是位于加德满都的一所国际学校,当时只接收尼泊尔的美国学生入学,曼珠是那所学校里唯一的非美籍学生。

曼珠回忆起她在林克兰学校就读时和养母一起生活的那段经历:由于林克兰学校离曼珠家较远,因此有一段时间曼珠和养母希思特住在一起。养母在自己的床脚边为曼珠安置了一张单人床,以便更好地照顾曼珠。而小曼珠对此却心怀芥蒂,因为在尼泊尔的习俗里,睡在别人脚边是不吉利的。尽管曼珠当时并没有直接抱怨,但是她小小的心里潜藏着不满。长大后的曼珠逐渐了解到原来在西方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才意识到当时对养母的不满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也更加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与养母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日子,曼珠都是坐养母的车去上学。不经常坐车的曼珠有时会晕车,有时还会吐在车里,将养母的车弄得又脏又难闻。现在回忆起来,曼珠仍然感到不好意思。但在那时,相比于自己的车,养母更关心的是曼珠的健康和感受,所以她从来没有骂过或批评过曼珠,这也让曼珠备感温暖,并一直心怀感恩。

刚入林克兰学校时,曼珠被安排就读一年级。由于从小是跟随叔叔学习的英语,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英语教育,所以尽管曼珠的英语已经很流利,但是相比于美国同学,她的许多发音还是不够地道。因此,最初的一两个月里,曼珠仔细地观察老师的嘴形,并虚心向美国同学请教,很快她的发音就有了飞速的改进。由于她的聪明好学和出色表现,半个学期过后,曼珠升至了三年级。

在林克兰学校的第二个学期,发生了一件让曼珠印象深刻的事。出于健康的考虑,林克兰学校每年都会请医生来学校给学生做检查,那一次查的是头发。医生一视同仁,在检查完美国学生的头发后也检查了曼珠的头发。但是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医生检查完她的头发之后,将她单独叫到了办公室,因为医生在她头上发现了虱子。医生给了她一包药粉,让她尽快回家洗澡。这件事让曼珠一方面感激医生并没有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挑明她的头上有虱子,另一方面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和其他美国同学的差距,为此,她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用成绩证明自己,才能找回在其他方面的落差。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曼珠也积极融入美国同学之中,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她很容易便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在学校午餐时间,同学们会和她分享他们带来的盒饭,而曼珠则尊重并且开始学习他们餐前祈祷的习俗。曼珠至今还记得她在林克兰学校学习的一首英文歌,那是她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一首歌:这片国土是你的土地,这片国土是我的土地,从加利福尼亚到纽约岛,从墨西哥湾流到红杉林,这片国土是为你和我而建立。

就这样,虽然相比于那些美国同学而言,曼珠的物质条件要差很多,但是她的积极努力和踏实认真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她的活泼可爱和友善团结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因此,整体而言,曼珠还是非常享受在林克兰学校的学习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在林克兰学习了一年之后,曼珠的父亲和养母希思特因为一件私事发生了争执,固执的父亲始终不肯让步,两人因此关系闹僵。自尊的父亲在盛怒之下,坚决不让曼珠继续在林克兰学校的学业,曼珠不得不转回当地一家普通的学校就读。虽然她仍然刻苦努力地学习,但是林克兰学校留给她的那段回忆只能永存心底。

提及此事,曼珠仍然心存遗憾。在后来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设想,如果当初继续在林克兰学校就读,未来会是什么模样。虽有遗憾,她却没有怨恨,因为她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注定要让她经历这一段独特的求学过程,让她拥有不同的教育体验;注定要让她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走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与众不同的爱好

每个人童年时都会有一两种爱好,曼珠也不例外。

在那个物质生活条件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期,大部分尼泊尔小女孩都喜欢收集贴画和糖纸,一件花头饰、一根棒棒糖可以说是对她们最大的奖赏。但是曼珠并不喜欢那些小姑娘的东西,她喜欢集邮、集钱、集石头、集明信片。曼珠收藏的各国邮票

集邮这个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爱好,在当时却属于一项奢侈活动,拿到一枚普通的邮票已属不易,特殊的邮票则更难获得。曼珠着迷于邮票上不同的图案以及它们背后不同的故事,每每获得一枚新的邮票,她都如获至宝般把玩半天,再珍藏起来。自己从家里能得到的邮票毕竟有限,曼珠便在走亲访友时,不要糖果,只“搜刮”邮票,新的邮票总是能让她欣喜不已。

相比于集邮而言,收集钱币则更为奢侈。曼珠见到的第一枚外国钱币是苏联的一角硬币,那是一位远房亲戚来家里做客时拿给她看的。曼珠拿过那枚奇怪的钱币,在手中把玩了很久,直到最后那位亲戚答应送给她做个纪念。那枚她珍藏至今的钱币让曼珠知道,在尼泊尔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于是她如饥似渴地多方寻找,见识了更多国家不同的钱币,让她深感世界之大,出去看一看的念头也在她心里开始萌发。曼珠收藏的各国纸币曼珠收藏的各国硬币

除了邮票和钱币之外,曼珠还喜欢收集世界各地的石头和明信片,这个爱好她延续至今仍乐此不疲。在她看来,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和明信片代表着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和不同风情,也承载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记忆。

多年之后,曼珠游历过多个国家,也曾在外国与祖国之间多次辗转。她丢弃过衣物,丢弃过行李,唯一始终带在身边不离不弃的,除了她和孩子们的那些珍贵影像之外,就是她从小到大收集的那些邮票、钱币、石头和明信片。曼珠收藏的石头曼珠收藏的明信片第二章 求学结婚莫斯科只身前往莫斯科

岁月荏苒,一转眼,时间到了1979年,曼珠已经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特里布文大学附属的帕德马·坎亚学院(Padma Kanya College)就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尼泊尔,通信条件十分有限,由于新闻自由被各种检查制度所限制,新闻出版事业发展非常缓慢。就报纸而言,除了几份尼泊尔文报纸之外,英文报纸只有《平民日报》和《新兴尼泊尔报》等有限的几份。就电台而言,尼泊尔的广播事业起步较晚。1951年尼泊尔广播电台(Radio Nepal)在英、澳、美、日等国援助下建立,而直到1997年尼泊尔第一家私人电台才建立起来。尼泊尔的电视事业更是发展较晚,1985年尼泊尔电视台(NTV)才正式建立并开始试播。少女时期的曼珠(左)与朋友在一起

因此,在那个时代,单单从广播和报纸中获得的有限信息已经无法满足曼珠强烈的好奇心和超强的求知欲。英语良好的曼珠通过其他途径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加广泛的了解,她萌生了成为一名记者的愿望。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的尼泊尔人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尼泊尔。

曼珠与家人探讨了自己的想法。尽管家里并没有任何新闻背景,也无人从事传媒行业,身为艺术家的父亲还是对曼珠的愿望表示了理解。父亲说:“你不必成为一名艺术家,只要你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为之付出努力,家人尊重你的选择。”父亲同时也点拨她说:“尽管我不是太懂记者行业,但是我知道要想做一个好的记者,掌握几门外语是必需的。你会英语,但是最好还是再多学几种语言。”

在父亲的肯定和指引之下,曼珠开始追逐她的记者梦。她大致了解了一下加德满都的语言培训机构,选定了波希沃·布哈莎学校(Bishwo Bhasha Campus),计划学习日语。然而,该校的日语课程全部安排在了晚上,而曼珠位于博达哈的家距离学校很远,上完晚上的课程之后已经太晚,无法回家。日语是学不成了,但是曼珠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外语的学习。她了解到该校早上也开设一些语言课程,如俄语、藏语及汉语等,于是曼珠决定学习俄语。与此同时,她还在该校学习皮特曼速记。就这样,曼珠早上在波希沃·布哈莎学校学习俄语和速记,吃过早饭之后再回到帕德马·坎亚学院继续学习。由于曼珠惊人的语言天赋,再加上她的速记技能,她学习起来总是比班里的同学更快一些。

1981年,曼珠已经完成了本科课程的学习,但是她仍然坚持学习俄语。在波希沃·布哈莎学校与她一起学习俄语的还有另外13名男生,只有她一个女生。后来,越来越多学习俄语的学生通过与政党领导人的各种关系纷纷出国,前往苏联继续深造,曼珠也想去,但是却不如别的学生那么容易,因为她不属于任何党派。她生性自由,不受约束,不想加入任何政党,因此,她的出国之路更加坎坷。后来,她亲自给加德满都的苏联文化中心主任写信,申请前往苏联的签证。在信中,曼珠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前往苏联继续学习的愿望,并声称自己热爱苏联文学,立志成为一名苏联文学的专家。她的诚意打动了苏联官员,最终批准她赴苏联留学。

当曼珠获准前往苏联时,她的朋友却纷纷给她泼冷水。他们的理由简单且充分:他们认为她一个女生,只身一人前往外国太过危险,并且她已经受过教育了,继续深造似乎也没有大用。她应该留在尼泊尔,找一个合适的人家嫁出去,安心地当一名家庭妇女,否则等她学成归来,她已经太老了,没有人会想要娶她了。朋友的话似乎不无道理,曼珠有些动摇。她想起了父亲的话,父亲总是说,女性就算独立了嫁人也不是难事,并且父亲一直希望她能成为一名有个性的尼泊尔妇女。在权衡自己内心的渴求和朋友的劝诫后,曼珠找到了父亲,寻求答案。父亲鼓励她说,俄语是联合国常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她如果去苏联,可以修两个学位——俄语和新闻学,完成自己当记者的梦想。父亲的话坚定了曼珠前往苏联的决心。

曼珠原计划与朋友们一起飞往莫斯科,结果却因故错过了飞机。后来她回忆说:“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旅行。从那以后,好像是宿命一般,尽管我总是想在一个团队里和大家一起合作,结果却总是剩下我一个人。”

1981年,曼珠来到莫斯科,在苏联人民友谊大学(Patrice Lumuba University)学习俄语。虽然当初申请的是俄语专业,但是学习俄语并不是她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她决定改学新闻学。这一次,同样因为她独立的政治立场,她的转专业申请再次受阻。和曼珠一起来的同学通过自己政党的推荐,转专业的申请在七天之内就获得了通过,而曼珠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那是1982年,在经过各种努力仍然未能成功转专业,而她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独立的政治立场去加入某个政党后,她决定背水一战。她找到学校的校长,将护照放在他的面前,坚决地对他说:“要不你就让我转专业,要不我就将护照扔掉,永远也不回尼泊尔。”或许是被逼无奈,或许是被曼珠的诚意所打动,校长终于同意让曼珠改学新闻学。

由于曼珠赴莫斯科之前已经学习了三年俄语,所以她的俄语相当流利,沟通没有任何问题,再加上她积极开朗的性格,她成了班里14个尼泊尔同学的班长。曼珠回忆说:“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我的尼泊尔朋友有困难,他们都会找我,由我代表他们去和校长以及其他老师沟通。”就这样,她渐渐在同学中树立了威信,自己身上的领袖气质也逐渐开始形成和显现。

改学新闻学之后,曼珠与媒体有了更多的接触。她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并且因为出色的语言功底而被莫斯科电台选中,在电台担任翻译和尼泊尔语新闻播音员。曼珠十分重视这份工作,不仅仅因为能够得到补助,实现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她能融入媒体行业,了解电台的运作,为未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她认真的劲头和突出的表现让电台的工作人员印象深刻,因此她得以在莫斯科电台工作了近七年的时间,直到1989年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再也分身乏术,才主动辞掉了这份工作。曼珠在苏联人民友谊大学异国相恋与周游

1983年,一名帅气的尼泊尔青年来到莫斯科,同样在苏联人民友谊大学求学。他叫帝尼西·阿查亚(Dinesh Acharya),在苏联人民友谊大学学习神经科学。

身为尼泊尔同乡,帝尼西和曼珠在一次聚会上相识。由于只有曼珠一个女生,帝尼西一眼便注意到了曼珠。开朗的曼珠也注意到了这个帅气的小伙子投来的温情目光。就这样,二人越走越近,最终走到了一起。“他喜欢活泼开朗的女生,我也喜欢英俊潇洒的男生,再加上当时都身处异国他乡,有一个人彼此关心、彼此照顾,感觉很温暖,所以我们之间产生感情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曼珠后来回忆时,无限感慨地说。

也许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许是天性使然,在与帝尼西相恋之后,曼珠还是尽量保持经济独立和个性独立,她不想过度依赖于帝尼西。她一方面继续在莫斯科电台兼职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假期的时间周游各国。

1983年,曼珠坐轮船前往伦敦,从伦敦开始一段为期15天的旅程。本来有几个朋友计划一起旅行,但是他们都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放弃,因此曼珠再次一个人出发。她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周密的安排,准备了纸、笔、相机、背包以及各个国家的地图。登船时,船上举行了一个知识竞赛,曼珠获得了第二名。那15天里,从伦敦到丹麦,从丹麦到挪威,曼珠独自一人,游走于不同的国家,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带给她的洗礼。

1984年,曼珠再次出发,这一次,她计划旅行更多国家。从阿尔及利亚到意大利,从意大利到保加利亚,从保加利亚到希腊,从希腊到土耳其,再从土耳其到利比亚,曼珠行走了六个国家。国外的旅行虽然新鲜刺激,但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意大利曼珠就遭遇了屈辱性的对待,这让她至今难以释怀。她回忆说,那时22岁的她独自一人行走到了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那不勒斯。在街边的一个小店,曼珠看到挂在橱窗里的各种衬衫,便走进去看了看。见她并没有要买的意思,那个中年店主或是不怀好意,或是开玩笑地说,如果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