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3:47:5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川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国控

三国控试读:

前言

说到《三国演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常常流连于英雄的侠肝义胆,常常会对其间的风云往事感慨良多。的确,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人们都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难题。作为一个领导也是如此,在那个三分天下的时代,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对于治理自己的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尽管那个时代存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通过后续作家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宝贵的思想财富。

事实上,《三国演义》并不仅仅讲述了一段历史,还记录了无数管理文化,它告诉我们有才华是必需的,会管理也是百分之百要注意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自己要力求自我完善,保持长久的学习精神,还要锻炼自己的魄力,以及对待危机事件的从容心态。当然这仅仅是一小部分,三国时期可谓英雄辈出,之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有成有败,有兴盛有衰落,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对每件事情的看法和选择。说到天时,曹操可谓是其中最幸运的,虽然魄力十足,但生性多疑,想用人才却很难留住人才,最终因不得人心而难以成为别人仰视的圣人。而要说地利,孙权肯定是最有优势的,江南一带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战略上都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君主,只想做一个守业之人,最终迂回往复,没有看清大局形势,也没有盼来很好的结果。而刘备虽然从各个方面都不占优势,却可以很好地维系与周边人的关系,可谓得了人和的光,虽然占不到天时,也没有很好的地利,却可以留住很多人才,让他们全心全意地效忠自己,让诸葛亮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忠一辈子。他身边的有识之士,到死都没有背叛他,也可谓是领导中的一个典范。

人们常说,世间万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凡是领导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对自己多么重要,他们都愿意成为招贤纳士的明君,都希望最终能在竞争中坐上无可替代的宝座。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三国演义》到了最后,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赢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百分之百地规避自己管理的弊端,最终在自己的领导逻辑上还是出现了问题。我们说有些事情做的好与不好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天注定的,而之后的80%,还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古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智慧,为我们展现出了他们的明智,也用他们的教训教会了我们如何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误区。事实上,管理是一所大课堂,尽管古人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一流的领导,新时代难以替代的英雄人物。一 战略篇乱世纵观控全局,击掌共赢立盟约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而英雄若想有用武之地就必须具备纵观天下的全局思想,伺机而动,以图自我强大。从古至今,得天下者必是战略为先的领导者,强大之时不忘警钟长鸣,势单力薄也可聚力燎原。正所谓互利之上存共赢,要想将事业做大做强,怎能独逞一人之勇?为图生存大计,就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之人。尽管这种合作未必可以长相厮守,此时盟友也未必能够与你情义永驻,但从全局战略考虑,智者必然会选择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协力地去解决摆在当下的主要矛盾,并在其中迂回谋利,靠着制衡之势谋求一条最佳的自我强盛之路。法则一:左右制衡,制定大局战略

成大事者必要看清天下局势,只有按照天下大局制定自己的作战策略才能为自己的成功多加一成胜算。真正的英雄总是会伺机而动,抓住对方的弱点,找到可以借力的源头,最终达到相互制衡、以弱制强、扭转局面、自我强大的目的。分分合合天下势:顺势而动寻规律,乱世英雄成霸业《三国演义》开篇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三国,乱世也,而乱世又是培养英雄的土壤,那些胸怀大志之人倘若生逢乱世则必定不甘寂寞,多是呼啸而起、逐鹿中原,去争夺属于自己的那份霸业。汉末,诸侯并起,天下遍是“英雄”,但是时真正配得起这个称号的,恐怕只有孙权、刘备、曹操三人。

领导者对于时局的掌控,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领导者拥有战略眼光,能够统筹全局,制定合理的生存、发展策略,则企业兴;领导者鼠目寸光,缺乏机遇意识,或是对企业自身实力判断有误、妄自尊大,则企业必难长久。

所以说,作为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有足够准确的大局观,在“狼多肉少”、群雄逐鹿的时局下,必须懂得“持经达变”,要随势而动,顺势而变。三国诸雄的成败兴亡已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一起看一下。汉献帝时,皇室暗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在这种大环境下,张角顺势而起,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将那些对朝廷不满的民众召集在一起,向当权者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随后,张角的势力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使汉皇室寝食难安,遂令各路人马带兵勤王。然而,这正给了那些早已蠢蠢欲动的各路诸侯以可乘之机。一时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齐心协力”仅用10个月的时间便将张角的“黄巾起义”彻底镇压下去。但此时的局势已经失去了控制,各路诸侯都想拥兵自立,于是相互倾轧,汉皇室对此亦是束手无策,只能任其发展。在那个诸侯争斗、硝烟四起的年代,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以下四人。

一、河北袁绍

袁绍出身尊贵,袁氏一门“四世三公”。袁绍初为司隶校尉,董卓专政时,被各路诸侯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但由于其本身缺乏号令天下的才能,再加上诸侯各怀异心,联合军不久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争夺战中,袁绍先是占据了冀州,而后又夺下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消灭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势力,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这时的袁绍已有些志得意满、野心勃勃,攻伐各路诸侯,窥觑神器传国玉玺,在袁术势败之后几欲称帝。其野心天下尽知。这恰巧给了曹操口实,于是后者打着“匡扶汉室”的正义旗号,兴兵问罪。袁绍本身缺乏政治才能,有才而不能用,不得人心,且于理有失,又树敌太多,终究在官渡一战被曹操击得溃不成军,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二、山东曹操

曹操出身不好,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其家族可以说是借宦官的势力在朝中谋得了一席之地。曹操20岁时、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任洛阳北部尉,因申明法纪得罪当朝权贵宦官蹇硕等人,被明升暗降,调任顿丘令,从此远离皇城,看上去似乎已难有作为。

黄巾之乱给了曹操崭露头角的机会,他被拜为骑都尉,与黄巾军交战于颍川,大捷,斩首数万级,因功迁为济南相。中平五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董卓之乱时,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知其必不久矣,于是自告奋勇刺杀董贼,虽未成事,但赚了个好名声。事后归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于是天下诸侯纷纷应声而起。曹操虽有首倡之功,但却甘居人下,推袁绍为盟主,自任代理奋武将军。盟军解散后,曹操回归山东,组建青州兵,割据一方。

董卓为吕布诛杀以后,因司徒王允不赦李傕、郭汜等人,致其再次叛乱。曹操带兵勤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朝纲独断,以皇帝之名东征西讨,威震天下,各路诸侯,唯其势大。

三、江东孙权

孙权是将门之后,据传,其祖上便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孙权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都是当世虎将。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孙策人称小霸王,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但太过急躁,有时也过于武断。这二人皆因性情太过刚烈、急躁,死于乱战之中,令人惋惜。

孙权的性情与其父兄大不相同,他能容忍,善谋断,接管江东以后,并不急于挥军为父兄报仇,而是首先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曹操,在稳固自己的领地以后,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赤壁一战,孙刘两家大破曹操,孙权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四、西蜀刘备

刘备有皇叔之名,但亦有人认为他是以此为噱头,抬高自己的身价,令自己师出有名。而当时的皇帝急于用人,自然也便认可了这一点。

三国中,刘备出场时只是个卖草鞋的小贩,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关羽、张飞,三人歃血为盟,结义桃园。张飞变卖家产,组建了一支小小的义军,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加入了讨伐张角的行列。是时,刘备的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各路诸侯若有心踩死他,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刘备的前半生是颠沛流离的,他先后归附过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甚至亦曾屈居吕布之下。但正是这种不与人争的做派,使他的势力在乱战中得以保全,并逐步发展壮大,后联吴抗曹,占据荆州为根据地,徐图两川,终可睥睨天下。企业领导者对于时势的把握以及策略的制定,绝对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这一点上述四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譬如袁绍,他其实是有一些聪明的,在混乱时期,能够乘势而起,并成为威震一方的霸主,这确实非常人所能及。但他在后期的策略制定上,则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他太骄横跋扈,急功近利,在自身实力尚不完备,各路诸侯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便急于称帝,这招臭棋使他成了众矢之的。曹操以“仁义之师”兴兵讨伐,占尽人和之势,袁绍内部失和,外敌又多,焉有不败之理?可怜一代枭雄就这样成了“出头鸟”,反给曹操作了嫁衣裳。

袁绍的教训是很值得领导者深思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处于兴建之初、根基未稳的企业,最好不要过于张扬、过于急进,以免自吞苦果。其实魏蜀吴三国的发展壮大之路,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1.韬光养晦,发展实力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企业创立之初无论财力、人力、物力,还是所掌握的客户群,与同行业的成熟企业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时的企业仍处于襁褓之中,可以说是弱不禁风的,很难抗拒外力打击。领导者在这时应施用“韬晦策略”,低调行事,巩固自己的后方实力,一点点地积累经验与财富,在自己尚未足够强大之前,切不可表现得过度高调,以免遭致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打压,更不可向那些成熟企业发起挑战,以免伤敌一百、自损八千。这亦是孙权的发展策略。孙权接手东吴之初,境外诸侯乱战,曹操已日渐成势,境内孙策新丧,百废待兴。可以说,这时的孙权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难境地,倘若穷兵黩武、加入混战,那么其势必不久矣。于是,他索性坐山观虎斗,趁别人打得难解难分、无暇窥觑江南之时,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时至曹操平定中原,他已然无声无息地在江东培养起一股难以撼动的势力。

2.甘居人后,追随竞争者

在企业实力尚不够雄厚之时,“追随竞争者”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这要求领导者具有一定的隐忍性格,能够安心居于次要地位,在战略上追随那些成熟企业。如此一来,他们有了新的技术和经验,我们拿来学习和改进;他们开拓出新市场,我们来搭便车;倘若是市场上出现了风险,那自然是先由他们这些“个大”的顶着。在追随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通过观察、学习、借鉴和模仿,不断强化企业硬件,便可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这一招刘备用得很妙。天下大乱之时,刘备空有皇叔之名,实无势力可言,倘若他自扯大旗,明晃晃地与天下诸侯争锋,恐怕第一个被灭掉的就是他。于是,他索性当起了追随者,寄身各路诸侯阵营之中,先求一个自保。而那些不可一世的诸侯俨然成了他的挡箭牌。公孙瓒与袁绍交恶,兵败如山倒,困于危楼,引火自焚,刘备后投陶谦。陶谦病死,托徐州于刘备。诸侯眼红,袁术发兵攻刘备。吕布逆袭徐州,刘备甘愿让出徐州,居吕布之下。于是吕布为曹操所破,刘备又躲过一劫。随后,刘备逃出许昌,转投袁绍。袁绍遭曹操讨伐,官渡一战势力尽失,郁郁而终。刘备漂泊一阵又归附刘表。刘表病死,曹操挥兵而来,刘备深知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曹操抗衡,弃荆州而走。刘表次子刘琮率部降曹。刘表长子刘琦,迎刘备于江夏,同归夏口。曹操大军压境,生死关头,刘备又与东吴联姻,两家合力抗曹。至此,刘备才结束寄人篱下的生活,事业也逐步步入正轨,并发展壮大起来。细看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刘备所归附的每一方诸侯其下场都不怎么样,唯独他虽然四处飘零,但保存了实力,赚足了名声,为日后的发展已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刘备是让他人出头挡灾,而自己躲在后面,做大自己。要不然,曹操待他也不薄,他为何费尽心思逃出许昌?因为曹操是枭雄,是不会给他做大的机会的。

3.因势制宜,顺势而行

企业的命运与时势紧密相连,领导者唯有胸怀大局观念、善于审时度势,才能挖掘出自己的全部潜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份事业最终能否做强做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领导者能否准确判断时势,在整个局势的盘算中看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并知道如何“照这个方向去做”,这样的领导者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叫看得准。孙权与刘备在这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但相较之下,曹操的策略则更像是一个大手笔。曹操平定李、郭汜之乱以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中央大权,下属中亦有人劝他取而代之。但曹操深思熟虑,他深知,天下诸侯实力尚存,名义上又都尊崇汉朝皇室,自己倘若贸然称帝,无异于与天下为敌,势必遭致诸侯的合力讨伐,打起来,自己绝讨不到什么便宜。于是,他退而求其次,表面上仍以汉皇室为尊,但实际上朝纲独断,“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用皇帝之名颁发诏书,调动各方诸侯,配合自己东征西讨。在这种有利条件的支持下,天下诸侯不能触其锋,曹操的势力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壮大了起来。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所以能够翦除其他诸侯势力,三分天下,其根本就在于对于“势”的把握。势就是时局,能够看清时局的人“胸有百万兵”,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看不清时局的人不识时务,逆势而行,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领导者必须练就从宏观上把握形势的能力,能够从整体上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思维方式去阅读问题,从而找出办事的最有效方法。倘若时机尚不成熟,就积极准备、积蓄力量,形势不明时不妄动,时机成熟时便动若狡兔。显然,这一切都需要对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果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这个领导者就不能称之为“合格”。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很善于把握时势的,他们一边想着自己如何做成事,一边想着自己如何做大事,将整个局势全部藏在心中,稳步前行,终于霸业有成。

领导者若能统筹全局、审时度势,则必能抓住机遇,带领企业突破逆境,驶到成功的彼岸;相反,若是木讷死板、不知变通,又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上昂首挺立、力主沉浮呢?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时势多变,吉凶莫测,领导者倘若不懂得把握,又怎能保证自己不遭遇“滑铁卢”?作为现代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对时势有个透彻的看法,做好准备,以应对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人心的变化,这才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孔明祭出隆中对:总揽全局定战略,步步为营得天下“我们也许看不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但是要保持着探求的精神”。在自然界,狼的生存方式就是将目光放得很远,它们很清楚,鼠目寸光保证不了种族的繁衍与生存。狼的这种思维是很值得人类学习的。做人不能受环境影响而使眼界促狭起来,而应站得更高一些,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时,已然对天下大事了然于心,这种有领导才能的人才也不枉刘皇叔三顾茅庐的一番诚意。

有智慧的人目标远大,所要谋求的事务高深。远见就是指具有思考未来的能力,一个企业若想得到良好的发展更离不开管理者的远见。只有具备远见的人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那么,企业也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

作为一名领导者,倘若希望自己的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就要对所辖区域有一个全盘的掌控,甚至对手下的一兵一卒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依此制定统筹全局的工作方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行之有度。

在这方面,诸葛亮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诸葛亮在未出隆中之时,便已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他是这样对刘备说的:“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深以为然,认定欲成大事非依托诸葛亮不可,于是与诸葛亮的情谊越发深厚起来。关羽、张飞大感不悦,刘备笑着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你们是我的兄弟,应该为我感到高兴才对。”关羽、张飞遂释然。

孔明刚刚出山,尚未建功,为何就能得到刘备如此器重?因为他寥寥数语便已将天下之势剖析得清清楚楚,将刘备日后的发展方向解析得明明白白,这种人胸怀大局,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能够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有他来帮助自己领导、发展“家族企业”,刘备又怎能不安心呢?

大千世界,风起云涌,每一位领导者都像船长一样,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风雨中颠簸。不同的是,有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扬帆远航、走得很远;有的领导者却触礁搁浅、驻足不前。究其根由,是因为前者看得更远、老早便规划好了航向;而后者鼠目寸光,走一步算一步,所以便为自己的航程增添了很多麻烦。

目光短浅的人往往只能看到眼前利益或是表面现象,这种领导者太过短视或者狭隘,是很难把团队做强做大的。领导者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就要有放眼千里的心胸与气魄,否则故步自封、盯视眼前三寸之处,自己立世恐怕尚且勉强,就更别提“率兵征战”了。

但凡胸怀天下、目光深远的管理者,常会做出不能为凡人所理解的超前决策。几乎无一例外地,这样的决策会遇到各种形势的抵制,需要决策者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应对。

要站得高就要看得远,也就是高瞻远瞩。若从远程目标高瞻远瞩地往下看,眼前的困难就变得微不足道;以同样的观点,你会发现很容易定下更高的目标,也能对自己提高要求,更经得起挫败。当你了解到今天的锻炼对你的成功是多么必要,你就会泰然处之,它们是你来日成大器的基石。

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很多企业都被无情地淘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者缺少思考未来的长远意识,只看到眼前的局限发展,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用进步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来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错失了一个又一个良机。远见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业者,才能够把握时机,才有望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

卡耐基就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做生意要有远大的眼光,要配合时代的需要。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和优秀的商人。”由此可见,远见就是机遇,远见就是企业利益。

经营者能否引领企业走向更好的道路,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对市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超前判断,从而趋利避害,抢抓商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要做到这一点,创业者就要经常思考未来,练就独特的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而运筹帷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此外,团队的发展还必须依据总揽全局的战略方针,管理者带领团队每走一步,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对内外部环境做出一个准确的认知与判断,并依据当下形式、自身条件勾画相应的发展蓝图以及政策制度,如此,团队才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也就是说,成功的管理者需要有远大的目光与弘毅的气魄。即,若想成为翱翔天际的苍鹰,就要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若想成为普照天下的太阳,就要将目光投向世间万物。这是一种大胸怀与大视野,唯有如此,才能认清大格局、大趋势,并把握形势乘风而上。

能够影响团队成败的因素有很多,而领导者长远的视野、宽阔的格局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分子。很多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带领团队开创出辉煌的业绩,就在于他们在团队仍处于襁褓期之时,便已开始构筑宏伟的大格局。这样的团队,理想是远大的,精神是刚毅的。他们能够以统筹的、发展的目光去纵观全局,于是,他们看得越来越远,同时也就走得越来越远。诸葛亮智算华容:留曹抑孙是妙棋,制衡之术求平衡

当一个团队内出现权高震主或对立势力之时,作为管理者倘若真的无法尽快消除这些势力或其对立状态,那么,就需要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手腕控制对立势力,使其相互制衡,形成共存之势。

一个团体内出现权力纷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合格的管理者应善于利用这种矛盾,借“以下治下”之手腕,使团体中的各方势力达到平衡,这就是管理上的平衡和防止大权旁落的秘诀。

赤壁一战,曹操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诸葛亮本能将曹操置之于死地,但他精心导演了一场“捉放曹”,给了曹操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实就是对“平衡权术”的一种运用。

赤壁东风一起,诸葛亮为防周瑜加害,急急乘舟与赵云归夏口。一入军营,孔明便开始调兵遣将:命赵云带三千兵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埋伏于密处,等曹操军马过,就半中放火,纵不杀绝,也杀一半;又令张飞引兵渡江,去葫芦口埋伏,就山边放火,杀不得曹操,也是大功一件;又命糜竺、糜芳、刘封绕江擒敌军、夺军械……最后,在关羽主动请战、立下军令状的情形下,才勉强让他去守华容道。

华容道上,曹操领着残兵败将不足五百人狼狈奔逃,忽被一红脸长髯将军拦住。这伙人被赵云、张飞已经杀得心惊胆战,此时一见关羽更是亡魂丧胆。于是曹操纵马上前,以昔日恩惠求情于关羽。关羽犹豫,又见张辽策马而来,旧情萌沙,便让出道来……

这边,刘备不无担心:“二弟情义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而出,怕是真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曹操未合身亡,留这人情,叫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刘备赞叹道:“先生妙算,世所罕及!”

的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堪称世所罕及。他引关羽放曹操,难道就是因为“未合身亡”?当然不!

大体上说,诸葛亮借关羽之手放走曹操,对刘备集团有如下好处。

1.彰显仁义道德

刘备一向以仁义之名行走天下,关羽乃是刘备义弟,他仁义,自然也是刘备仁义,他放走曹操,岂不等于刘备放走曹操?如此一来,刘备便能得到对死敌网开一面的仁义之名,天下之士对刘备也会更加敬慕、向往。曹操命不该绝,刘备又能借此大揽民心,这显然是大利一件。

2.制衡孙权

曹操一死,孙权便会一跃成为天下最大的军阀势力,肯定会乘此机会,再扬军威,取合肥、下荆州。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战略要地,拿下荆州便等于有了根据地,可在此休养生息,发展实力。然而,刘备当时粮少兵寡,若是杀了曹操,纵然自己先行拿下荆州,孙权也断然不会罢休。在周瑜大兵的猛烈攻击下,荆州必然得而复失。但若曹操不死,孙权还要借助刘备共同抗衡曹操,是故不好撕破脸、兵戎相见,大起干戈。

另一方面,孙权也不是泛泛之辈,志在逐鹿天下。曹操死,则北方乱,这就给孙权创造了北伐的大好时机,而刘备集团必然会首当其冲,成为孙权势力扩展的第一个牺牲品。而关羽不杀曹操,北方势力仍在其统辖之下,纵然新败,也不可小觑。孙权非但不敢挥军北上,且还要与刘备继续结盟,防止曹操挥兵复仇。而曹操亦忌惮孙刘两家结盟之势,不敢轻举妄动,这便给了刘备建立基业,做大自己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说,诸葛亮在借华容道施用的制衡之术,实在是高!

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你的下属有一方独大、功高盖主之势,那么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为势力小的一方创造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相互竞争、相互监督,让整个团队形成平衡之势。

其实在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视官吏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些明智的帝王深知,建立一支好的官吏队伍,仅靠明君贤相的个人作用是不够的,明君贤相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监督管理的制度。因此,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帝王非常注重官吏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汉武帝称帝以后,深感旧的选官制度弊病之大,大胆对旧的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从选拔、考察、奖惩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全新的官吏监督管理制度,对推进汉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和制衡就会泛滥,所以不同部门、不同位置之间的监督和制衡可以让下属有所约束。毕竟,以管人者的一双眼睛、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包办一切。而且监督、制衡机制的完善,也是人类自我管理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中国古代,帝王对于权臣,除用分、隔手段削弱其权势外,还扶植新的权力中心,以削减、抵消原有权力的中心。这就是“以臣驭臣”的管理办法。

封建时代,宰相是帝王的副手,“相”字本身含义即有帮助、辅佐之意。君相合力,共治天下,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为帝王处理大量政务,君、相之间难免龃龉。善相处者,从大局出发,相互让步;不善处者,君、相驭事,不免酿成冲突。贤明宰相要约制残暴、昏庸之君;英武君主,容不得能力太强的相臣,加之历代相臣篡位者时有发生,帝王总是设法削弱宰相权力,王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几乎贯穿全部封建政治史。用牵制手段,以抑损相权,是帝王与宰相斗争的主要武器。

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很大,用一语概括:丞相辅佐天子,助理万机,上至天时,下至人事,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丞相不但为国家最高官吏,还是辅佐皇帝补其缺失的唯一人臣。秦汉时期,君主高高在上。君主若有差失,只有丞相能够谏阻,良相应当以此为己任。丞相对皇帝诏令如有不同意见,可以面斥廷争,甚至拒绝执行。对此,皇帝很不放心。因此,自汉武帝以后,首先用尚书一职以分丞相拆读奏章的权力,继而提高太尉、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与丞相平级,并将此三职先后更名为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与大司空,号称“三公”,从而改变丞相无所不统的局面,将一相变成三相。至东汉,原先由丞相执掌的政务,全归属尚书台,三公徒拥虚名。

唐代承上启下,在前朝官制基础上,正式设立“三省制”。即由中书省掌制令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对中书省所制定诏令如有不同意见,有权批改复奏,然后下达尚书省;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分设六部(吏、礼、户、兵、刑、工)分管各部政务。这样,秦汉时一个丞相所承担的政务,已由三个机关与十数名官员分别担任,以期达到相互监督制约的目的。

有效的监督会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1.对组织的监督。高明的管理者常常采用纵向画线、横向画格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组织监督。纵向画线即界定各部门对上、下的权限;横向画格即界定下级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这种界定的结果是:各部门在宏观上纳入自己的控制轨道,在整体规定的线路上按部运行;在微观上使他们在画出的方格内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力,灵活有效地运转。使各部门处于自己指挥之中,不能成为指挥不动的独立王国。

2.对工作的监督。管理者对工作的控制表现为静态和动态监督。静态监督是对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做到心中有数;动态监督是在工作过程中,为预防和纠正失误、偏差而采取的指挥、调整和协调手段。

现代的管理者在企业处于内忧外患时,如何保证企业的稳定并求得发展,诸葛亮平衡各方势力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平衡术虽有效,但并不是谁都能用得好的,也不是对什么下属都能用的。管理中需要平衡术,但也讲究放手用人,如果将可靠的部下定为平衡的对象,用不可靠的人来“平衡”他,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诸如后主刘禅以陈祗、黄皓等奸佞之流制衡姜维,直接导致西蜀亡国,就是一个很大的教训。赤壁一战分天下:多算胜少算不胜,行动前先定策略

倘若说官渡一战,曹操得以威名远播,气势大增,那么,赤壁一战,刘备则声威大振,由此走上强盛的道路。从此以后,天下三分。这一胜,首功当推孔明,不因草船借箭,不因巧借东风,而是因为他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正确战略。俗话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管理者胸中应有韬略,行动之前定下准确、实际统筹方针,边做边加以调整,便可如孔明、周郎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决策在管理者的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现代决策必须讲究科学,即进行科学决策。但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决策的同时,决策的艺术则是不可或缺的。这要依靠在科学素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个人经验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来进行决策活动。所谓决策艺术,就是指决策者个人在决策过程中所运用的高超的工作技巧,即科学地、高度灵活地、创造性地做出最优决策的能力。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中早就指出:“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有智慧的管理者总是先达成胜利的目标,而后按照这一方向努力行动;反之,则是不明智的决策行为。

这里,诸葛亮为我们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管理决策原则,即“先谋后动”。历史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后世的社会走向往往取决于当事者的一念之差。因此,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首先进行周密的谋划,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

古之成大事者,莫不是先谋而后动。谋,即可称之为谋略,亦可称其为想法。若无谋略,即使是力拔山兮,抑或是豪气干云,都只被后人称为勇夫,不可谓之大丈夫。距离英雄之美名更是遥遥无期,或许会留下世人称赞的口碑,但始终不能称之完美。先谋而后动,即使失败了,历史也会记录下你的名字,一旦成功,便可千古传颂。

赤壁之战,流传千古,其胜就胜在孔明对于时局的把握和策略的制定之上。关羽斩杀颜良文丑以后,刘备离开袁绍,转投荆州刘表处。当时,刘表之妻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长子刘琦渐生不悦。刘琦屡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均被婉言推脱。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就范,诸葛亮反问:“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恰好黄祖被东吴所杀,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以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刘表亡,次子刘琮即位,闻曹操南下,不战而降。刘备闻听消息,率军队和百姓南逃,刘琦接刘备于夏口。

刘备到达夏口以后,曹操乘势追击,境况危急。这时孔明献策:“曹操势大,急难抵御,不如往投东吴结交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

却说孙权方面亦有此意,只是尚有些犹豫,于是派鲁肃前来摸底。于是孔明亲自前往东吴做说客,舌战群儒,说动孙权,智激周瑜,两家最终结盟,并在赤壁大破曹操。借此一战,刘家军立住根基,逐渐与魏、吴展开争雄之势。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得益于战略的得当。他深知,以一己之力对抗曹操,无异于螳臂当车,所以与有势力的“军阀”结盟才是上策。而江东孙权根基稳固,且无臣服曹操之心,这是拉拢的最佳对象。再者,曹操若破刘备,则必趁势渡江击孙权,两家唇亡齿寒,只要对孙权晓以利害,相信结盟不是什么难事。事实证明,他这一招棋走得实在是高。赤壁一战之后,刘备论实力虽仍在曹操、孙权之下,但起码有生以来第一次站稳了脚跟,这便有了成大业的基础。《孙子兵法》上说,未曾打仗之前首先要广泛搜集信息,周密地思考和安排,谋定而后动。《孙子兵法》指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人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在博弈中要想战胜敌人,先要把自己置于不败之地,即“先胜”,然后再采取行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者也要“先谋后动”,从而做到先发制人。

企业管理是针对整个组织事务进行的,无论是市场营销计划的制订,还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都不可能在实践中决策,必须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问题进行科学的预测,做出有价值的决策。

在商业竞争中,市场预测与决策是战略的核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和最后的成败。优秀的企业无不是决策制胜的代表,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先谋后动”的决策艺术。

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成。先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查研究、分析比较、科学决策的过程。因此,管理者凡事必须首先在“谋”字上下工夫,谋深、谋细、谋远。坚持先谋后动,紧密联系企业客观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开拓创新的方法谋划工作,既要及时了解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形势,又要牢牢把握工作重点和工作节奏。

也就是说,要进行正确的决策,管理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随机而动。“时”者,是指各种时机;“势”者,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审和度就是要分析研究。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强调要认清形势,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做违背实际情况、逆历史发展方向的事。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审时度势的决策艺术呢?

1.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形势和趋势是管理者审时度势、进行正确指挥的出发点。在每一项决策之前,都要对当前形势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事态的发展趋向作出准确的判断,搞清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又是不利条件;现在诸因素中哪些是必然因素,哪些是偶然因素;这些因素哪些来自内部,哪些来自外部,它们将向何种状态发展,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

2.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在作决策时,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量力而行,不制定过高的决策目标,不作不切实际的决策方案。这一决策艺术,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对企业都是适用的,政府部门的决策使用这一决策艺术尤为重要。因为政府部门的决策都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特大工程的重大决策,它需要耗用的人、财、物的数额惊人,作用和影响都十分大,一旦决策失败,就损失惨重。因此,这样的决策必须面对现实,立足于实际,不能好大喜功,不能以理想代替现实。

3.要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要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首先必须目光敏锐,思想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善于由此及彼,见人所未见,及时发现“苗头”,从而捷足先登,掌握主动权。其次,在大好时机面前,管理者要当机立断。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利用历史性的机会,做出有利的果断抉择。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是非常难得的。所谓“时势造英雄”,是说时势给英雄提供了叱咤风云的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还要看他是否能当机立断。当稍纵即逝的时机到来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果断地抓住它的。犹豫迟疑,当断不断,成功就会属于别人。

4.要机动灵活,善于随机应变。管理者要学会随机应变,也就是要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地改变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时不妥善或行不通时,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目的。而且,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因素总是在变化着的,所以管理者决定问题就要因情况之变而变。企业产品也只有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激烈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企业的战术决策要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和制定新的决策。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变化,不断地根据这些变化,快速做出反应。机动灵活、随机决断,这样就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机动灵活、随机决断的决策艺术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变”字。

策略的制定及实施,仅仅停留在以变应变还是不够的。以变应变是被动的变,要主动应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动应变就是善于改革创新。许多事实证明,把应变创新运用自如、高度升华,就能做到善发奇兵、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指出:“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意思是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如江河那样奔流不息。管理者应当学习这套本领。法则二:合作联盟,描绘统一战线

天下英雄众多,有能力者不少,但一人势单力薄,怎可担当整个事业的重担?尤其是面对强大阵容的时候,就更是要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联盟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都会成为大家团结起来的有利条件。尽管这样的志同道合者未必能跟你走到永久,但至少能够与你齐心协力解决现在最当务之急的事情。曹推袁绍任盟主:盘龙卧虎退为进,引领战略主动权

三国的曹操一直以枭雄著称于史。当年少游侠、仗义江湖的少年阿满走进东汉官场,就已经蜕变为一位真正的枭雄,野心勃勃,开始有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向鼎权力最高位。显然,作为草根一族成长的官吏,曹操的前途还是很艰辛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未来的魏国首席领导者是如何在弱势下完成霸业积累的。

领导者的眼界决定了他的出路。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者,曹操的一举一动都有深切的用意。面对危机,他能很快找到哪里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进而做出最有利的行动。不要以为只有有权、有势的领导才有战略主动权。恰恰相反,只要有心问鼎,就有引领战略主动权的先机,只要这个机会你能把握住。

如果你是一位处于战略劣势的领导者,不妨学学曹操是如何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其中的一步就是推举袁绍做盟主,讨伐董卓。曹操刺杀董卓成为了全国缉拿的逃犯。曹操最后逃到老家,告诉父亲自己刺杀董卓的事情,希望父亲散尽家财,招募士兵。曹父很是支持。很快,曹操还得到了当地富豪卫弘的资金资助。有钱好办事,曹操不久就招纳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还招纳了两员大将——夏侯惇和典韦。

当袁绍听说曹操拉了一支队伍,很是心动,后来者居上,凭借自己家族的实力,很快拉了一支三万人的队伍,并且引兵与曹操会盟。

曹操一看好友袁绍也揭竿而起,二人合计了一下,就写出了一封檄文,令士兵送往各个郡县。此时,曹操的檄文是以“忠义”的名义发出的。当时董卓祸乱朝纲,忠义才能师出有名。

曹操以国家大义之名,布告天下:奸臣董卓祸乱朝纲,灭国弑君,残害生灵,罪大恶极。现在,奉天子密诏,聚集各路义兵,讨伐董卓,扶植王室,拯救黎民百姓。接到檄文,尽快奉命而行!

很快,各地义军纷纷而起,与曹操袁绍在洛阳会盟。袁术、韩馥、刘岱等,一共17路人马纷纷到了洛阳。此外,刘关张三兄弟也跟着公孙瓒一起参加了会盟。紧接着各路诸侯都相继而来,各自安营。曹操作为发起人,很快就主持起了会盟大会。当然,各路诸侯总要有个领导者。

曹操很快就提出了意见:“袁绍袁本初,家族为四世三公,为汉朝名相后裔,我推荐他为盟主。”袁绍听后,推脱了一番,不过,还是在众人的推举之下答应了。很快,洛阳会盟,袁绍手执兵符,准备一举会盟大军讨伐董卓。这时候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曹操作为起义的发起者,推举自己的好友袁绍做盟主呢?表面上看,曹操推举了袁绍,为袁绍好,但事实上,曹操在为自己铺路。因为即使自己是起义军的发起者,也没有做盟主的本钱——根据地、金钱、兵将。而在各路诸侯中,将袁绍推举上位,那么作为袁绍的好友,自然好处很多。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作为一个领导者这样拱手将好处让给他人,会得到什么吧。在阅读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身为一名领导者,将自己的利益让给强于自己的人,究竟会得到怎样战略性的胜利?

1.领导的品牌影响力

虽然是发起者,但是没有成为会盟盟主。其他路诸侯看到这里,就会这样想:檄文虽为曹操所写,但是却将权力让位袁绍,可见曹操的“为天下为王室”的忠心。自然也就为他留下了好名声。曹操的这次让贤,在让各路诸侯刮目相看的同时,诸侯的下属,不管是将士还是谋臣都会思量一二,记住这样一个人。在以后的三国拼杀中,曹操虽然作为“奸臣”,貌似被刘备比较得不得民心,但是,他的谋臣、武将却仍是三国中最多的。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在最初争霸天下之前,早已经将自己的好名声传播出去了。

好名声是领导者的凝聚吸引力的标杆型广告。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在今天奋战职场的领导者同样如此。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即使才华满腹,也很难走向成功,因为他早就已经将人心散尽了。不管是历史还是今天,没有什么人愿意跟着名声不好的领导一起混,即便被迫跟随左右,也未必能心甘情愿地为其做事。

所以,作为一个精明的领导者,主动让出一些利益和权力,看似是自己吃了亏,可换来的是难得的好名声,和下属死心塌地地跟从。有了下属的忠心,又有了很高的威望,那么,自身的领导力自然会大大增强。

2.积累个人实力

曹操没钱没兵没有根据地,面对他人的优势,想要问鼎,谈何容易。曹操是个聪明人,他显然明白,先打根基后称王是最为稳妥的。而曹操引领着的人马则隶属于陈留太守张邈,而张邈此时恰恰是袁绍的间接部下。然而,鉴于袁绍和曹操幼年的交情,曹操的人马又是独立的。上面有人罩着,下面的队伍又都是自己的兵,曹操在这场讨伐董卓的战役中也就有了发展自我扩张内力的主动权。更令他兴奋的是袁绍还给了他壮大发展的革命根据地兖州。这真是地利人和都占上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自己处于弱势的时候,还是要适当采取迂回的战术。“大树底下好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身为领导者,头顶还有一位上级给予你大力的支持,自己进行工作必然会畅快不少。当自己身在不断历练中收获了更高的造诣和领导才能,也谋得了领导的信任和认可,便可以适时地发展自己的团队,做出更为显著的成绩。这就是上级“庇护”的力量。

3.全局部署战略眼光

曹操的最大主动权莫过于竖起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大旗。作为一个全国通缉犯,如果董卓真的坐稳江山,曹操一族恐怕都会招致灭族。所以,趁着董卓江山未定,将一池水搅浑,引爆群雄争鹿,一方面,有助于自己摆脱亡族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刀杀人,铲除异己势力。为以后一统大业铺平道路。可以说,就这样诸侯都成了曹操手里的玩棋,而唯一最终的获胜者才有机会跟曹操一决雌雄。

显然,曹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也是一个很有手腕的领导者。不管是历史的昨天还是社会的今天,这种全局视野都是每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所以想要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学会把握全局并在这个棋局中,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先决条件。

回顾历史着眼今朝,作为一个领导者,身居统帅的高位,倘若此时处于弱势,不如效法一下曹操的应对策略。只要开动脑筋主动谋划,必然会有扭转局势的那一天,那时所有有利的局势就会都倾向于你了。

每个领导者的一生,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机遇与危机。而如何谋划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今后的发展前途。不管怎样,关键时刻一定要学会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用自己沉着冷静的心态,胆大心细行动,主动地运作和部署。这一点上曹操不失为新时代领导者的典范。不谋划便罢,谋划了就一定要雷厉风行,执行到底!孙刘联盟共抗曹:不计间隙巧联盟,借人之势为己用

我们站在高处向人挥手,手臂没有变长,别人却能在远处看到;顺风去喊人,音量没有升高,可别人在远处也能听到;那些驾车之人,未必能跋山涉水,却依旧可以到达千里之外;那些行舟之人,未必精于水性,却能横渡长江,这就是借势的力量。管理者倘若能够善用借势之道,那么团队一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孙刘联合抗曹,这显然就是一种借势。双方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便战胜了当时强悍无比的曹操。

荀子在《劝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意为:那些有才能的人,并非天生与普通人就有很大差别,只是更善于借助外物而已。其实,那些有大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往往凭借的并不是一己之力,而是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或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今天则更是如此,生存的竞争越发激烈,一个团队若想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学会善假于物,借助各方可以借用的力量,才有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有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四两拨千斤”,在武侠小说中它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厉害非常,虽然自己不用使出多大的力气,却能靠借力打力给予对战方沉重的一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借势”。“借势”是现代经理人不可不掌握的一门学问。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团队的实力也是有限的,即使管理者及其团队再怎么优秀,若想凭一己之力征服一切,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我们就要去“借”,“借智慧”“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借一切可为我所用之物。要知道,这个世界早已为你准备好一切所需资源,只要运用智慧把它们搜集并组合起来,想不成功都难。曹操一心称雄天下,尤其是官渡大胜以后,其势更是锐不可当。当时,谋士荀攸见刘备奔江夏而去,唯恐他与东吴孙权联结,越发难以剿灭,于是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闻言,深以为许,一面派遣使臣前往东吴约事;一面起水陆两军八十余万,号称一百万,直奔江南而来。

这下,刘备可慌了神。要知道,此时的刘备兵微将寡,加上刘琦的江夏人马,也不过区区数万人,怎能与曹操百万雄师对抗?这时,诸葛亮等人想到了东吴孙权。孙权三代统领江东,有威望、有实力,若能与孙权结成联盟,依靠其强大的实力,或许便可迫退曹操。

其实东吴这边也挺乱的。曹操遣使相约,东吴文武便分成了两派,文臣主降,武将主战。孙权是一方诸侯,江东英雄,其人素有雄心大志,怎甘心屈服于曹操之下,任人差遣。可是,若不相从,以东吴一军之力,也确实难挡曹操锋芒。正在这犹豫之时,鲁肃也提出了联盟的主张——与刘备相约共同抗曹,双方成掎角之势,各借彼势,相互依托,料能保东吴周全。

就这样,刘备方与孙权方不谋而合,于是诸葛亮作为人才被派遣到东吴。双方合力一处,果然在赤壁一战打得曹操狼狈不堪。毋庸置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刘备与孙权终归会成为敌人,这一点他们心知肚明。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合作,就面临着被各个击破、吞并的危险。权衡利弊,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我借你的势力,你借我的人才和地理位置,彼此互动,于是便有了那次名垂青史的大捷。

孙刘合作的案例,其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今的市场竞争越发惨烈,那些处于市场中低层的企业,若想单凭一己之力发展壮大起来,难度着实不小。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大局观及合作意识,即便你与合作方曾经存在某些间隙,即便你们将来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但在大势所趋之下,我们应该以团队的生存、发展及壮大为首任,该合作的时候就合作,该结盟的时候就结盟。

也就是说,管理者能容其小,方能成其大。要想将自己的团队带好,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各方面的力量我们都不可忽视,即便那只是一些微小的力量。

就拿如今的形势来说,各个行业内都有发展成熟的龙头企业,这种情况下,那些中小企业别说与其一争高下,甚至有些想生存都难。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联合那些不被大企业看重的力量,譬如将我们的产品派发到各个小超市、小卖场,卖出去则提成,卖不出可退货。如此一来,对方有利益可寻,不必担什么风险,而我们又可以扩大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市场中分一杯羹,这不是很好吗?

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存在“明刀明枪”的“硬性竞争”,也存在背景条件下的“软性竞争”,而究竟要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竞争中去,则需要我们对自身实力和形势作出一个准确判断。倘若自身实力不济,却偏要拿鸡蛋去碰石头,会得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巧借外势,团结能够团结的一切力量去竞争,才是上上之策。

作为管理者,“相互帮衬”这点道理我们是一定要懂的,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是要用容人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以求在必要的情况下达成合作的局面。这是最佳的经营心态和性格。清末豪商胡雪岩有句口头禅“花花轿儿人抬人”,这是一句杭州俗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相互维护、相互帮衬。人抬人,人帮人,要办的事才会顺利,事业才会发达。鲁肃孔明策略同:排除纷扰看动向,联合力量同进退

曾有人这样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战场。三国将领与现今的领导者,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领导之路都充满了不可测知的风险。他们拥有相同的智慧,也拥有相同的经验教训。三国中众英雄以亲身实践验证过的道理,或者以血泪和生命总结出的教训,放在今天一样行之有用。

硝烟弥漫的三国时代已经渐渐远离,在如今综合性社会的新三国战场中,一不注意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的领导者之间更需要确立共同的利益目标,联合力量共进退。因为成功的领导者都知道,脚下的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

赤壁之战是三国战场著名的战役之一,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而促使这场“以少胜多”战役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孙权、刘备的联盟。作为两方部下的鲁肃与诸葛亮,在联盟的观点上都保持一致的态度,且不说是哪一方作出的贡献大,将这种有相同策略的双方团结起来,作为联盟共同进退的方法,对于现今的领导者们来说仍然受用。

领导者该如何寻求有利的合作伙伴,并且在这种联合关系中争得主动权,将自我的利益扩大化呢?我们可以在阅读三国故事的过程中发现答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刘联盟”的形成。曹操南征荆州,其势如破竹。之后刘表病死,刘琮向曹操投降,此时的刘备已无法抵御几十万曹军的进攻,不得不南下逃命。

刘表死后鲁肃马上向孙权进言:“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鲁肃请求孙权让自己前往吊唁刘表,并说服刘备,使他安抚刘表之众,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并派鲁肃即刻出发,奔赴荆州。

鲁肃到夏口时,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他便星夜兼程。但当他赶到南郡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而刘备则仓皇奔逃,还想向南渡江。鲁肃当即迎上去,在当阳长坂与刘备相遇。鲁肃讲明了孙权的意思,陈述了江东强固的防守情况,并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曹。刘备听后十分欢愉,欣然地接受了这个来自东吴的橄榄枝。

不过这并不代表“孙刘联盟”的正式达成,从礼节或规程上讲,刘备都应该派代表去回访孙权,所以鲁肃又劝说刘备:“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

然而刘备对这次和谈还是有点不放心,毕竟他已经山穷水尽,与孙权的联盟就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容不得半点闪失。但当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孙权,诸葛亮却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孙权不仅没有积极迎战曹操的意思,反而“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其实这正是孙权演给诸葛亮的一出戏,为的就是提高自己在“江东和谈”中的地位,以获得“孙刘联盟”中最大的利益。以上所说的“孙刘联盟”即是谋求共同利益,最后双方共赢的最佳事例。当领导者需要这种合伙的关系存在时,双方之间应该在有相同目标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共同进退才能取得共赢。

那么在这里主要说到的便是,怎样才能建立并维持好这种互利合伙关系。

诸葛亮与鲁肃都曾向自己的主子提出过“孙刘联盟”的建议,但在具体实践中,鲁肃则要表现得更加务实主动些。于是当时机到来时,孙权便立即将这个东吴的橄榄枝伸向了刘备,创造了联盟合作的先机。领导者在寻求合作关系时,就应当找准有同样需求的联盟伙伴,并拟定共同的合作目标,主动联结这种得以互利的联盟关系。

另外,我们的领导者还要注意的是,在同盟双方联合力量共进退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合作关系未来的走向,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扩大自身的利益。这也是孙权在联盟中使出“观望成败”一计的真正目的。

关于建立合作关系,领导者需要注意的还有以下几点。

1.有策略的选择合作伙伴

有策略地选择与你有利的合作关系,是建立互利联盟的先决条件。领导者需要具有独到的眼光与手段,找准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从联盟的本质来看,其实就是合伙、共存。通过合伙,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领导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盲目与臆断。并不是只有当下实力强大的一方才是合伙的最佳人选,要从长远考虑,必要时,可以将“有需求”的一方加入候选名单。

所谓“有需求”,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求于人”,就如“孙刘联盟”的刘备,接受联盟其实是他被逼无奈后的必然选择。身后有曹操大军追赶,恰好遇到孙权派鲁肃伸来橄榄枝,这样的机遇又有谁能放弃?而孙权考虑到刘备的实力与他陷入窘境的状况,如果此时联合“有需求”的刘备,作为救命稻草的孙权,就可以在今后的争霸中夺得主动权。

所以,领导者如果在“有需求”的众多合作关系中,联合有发展实力并且有潜质的一方,那么在今后的合作中,不但可以获得共赢,还能在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占得上风。

2.有计划地给予和索取

有计划地向合伙人给予与索取,是维护合作关系的保鲜剂。要知道利益性是合作关系最重要的特点。可以说没有利益,那么合伙关系就不会存在。

在“孙刘联盟”中,孙权决定与刘备合作,看中的正是刘备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