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共舞:青少年的口才与交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2:05:3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勇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青春共舞:青少年的口才与交际

与青春共舞:青少年的口才与交际试读:

前言

青春的风采是什么呢?有人说青春是绚丽多彩的花季,是淅沥缠绵的雨季;有人说青春是碧绿翠嫩的早春,是浪漫炽热的盛夏;有人说青春是一瓶打开的香水,是一束开放的花朵;还有人说青春是欢笑时的泪水,是流泪时的笑声……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青春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青春的体验。正是这些闪耀的青春之光,才编织出铺满鲜花的青春道路,年轻人才能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奔跑,并尽情展现出属于他们的青春风采,留下他们的倩影,留下他们的潇洒。

女孩的青春期是令人期待的,但也会带来一些迷惘。站在镜前打量自己,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你。面对这些巨大变化,你是否感到不知所措呢?有首歌这样唱道:“用手机来自拍一张鬼脸/纪念我在变与不变之间/有一半苦涩一半香甜/成熟是特别动人/而幼稚也很难得/最好是能够/一半女生一半女人……”

青春期的女孩在古代称为豆蔻少女,是用含苞待放的花朵来比喻其轻盈体态和绝妙芳龄,因为青春期的女孩处在一个美妙的年龄,因此人们称她们为妙龄少女。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年龄啊!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青春蜕变的阵痛是女孩们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而她们收获的却是生命的灿烂。

青春期的女孩都是爱美的,简直就是美丽的天使。女孩可以不像牡丹那样富贵华丽,可以不像荷花那样高贵脱俗,可以不像菊花那样谦谦君子,但可以是映山红、向日葵、月季、丁香……可以是一切平凡的花,但同样都是美丽的。

男孩的青春期是阳刚的,也是充满朝气的。作为青春少男,如果能让你身边的人因为你的笑容而感到舒心,因为你的行动而感到快乐,那你就算是个阳光男孩了。阳光男孩凡事总是乐观处之,认为一切都是快乐的和充满希望的,常常以微笑、潇洒、风趣和幽默的形象,给人阳光一般的温暖。阳光男孩热爱运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到处可以看到他们动感的身影,知识丰富的他们爱好广泛,个性鲜明,是最具代表性的男生。

人们常把阳光与少年联系在一起,称为“阳光少年”,因为他们有阳光的味道,光明、温暖和多彩;因为他们有极强的上进心,不仅好学知识,还积极陶冶情操,提高品德修养;因为他们积极努力、健康快乐、文明守纪,又不失活力;因为他们热心关爱他人,随时伸出温暖的手;还因为他们有金子般的心,为他人播撒阳光,让他人变得美好和幸福。

青春是多么美好!为了让广大少男少女更好地成长,作者特别编撰了《在阳光下奔跑》系列作品,主要指导青少年朋友在青春的季节,如何提高智商与情商,如何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如何提高口才与交际的能力,如何打造男生、女生的形象与气质等,让他们真正在阳光下成长和发展。本套丛书可以说是指引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闪亮明灯,也是用以展示青春姿彩的炫丽舞台。

第一章 勇敢说出来

涉世之初:好口才让你未来更光明

青少年朋友,随着一天天长大,你有没有发现?你待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边的时间越来越短,而更多时间你会选择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兴趣爱好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你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慢慢地,你开始视友谊为至高无上,甚至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但这恰恰又是我们进入青春期最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

随着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就会更多地与身边的人交流,可是,现在有个问题很重要,那就是,你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时,你会说话吗?你会和他们交流吗?或许,你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太幼稚了!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说话”,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因为这里所指的“说话”,是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到别人的心里去,那么,你有这种本事吗?这种本事其实就是“口才”!

一个人,不管生性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着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无法流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仍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好口才,就拥有了一种立足社会的能力。

好口才能够使人的难成之事心想事成,从而让人在人生旅途中处处顺心;它能够使人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从而让人在社交中事事如意,在商战中左右逢源;它能够使人迅速说服他人,从而赢得与他人宝贵的合作机遇;它能够使人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尊重,从而让学业锦上添花,一帆风顺。

好口才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好口才可以证明我们思想的水准,给别人判断我们的能力提供一个外在的依据,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机遇。其次,机智体现在好口才上,可以使我们在面临尴尬时借题发挥,解除自己的困境。最后,幽默是口才好的标志,幽默是人对挫折的一种超脱,是一种高明的自嘲,使自己摆脱挫折的困扰,生命力得到解放,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所以说,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有好口才,但拥有好的口才绝对有助成功。它能加速我们成功,能极大地提高我们成功的概率,有时候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其中的道理。古代有一个国王,一天晚上做了梦,满嘴的牙都掉了。他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满口牙怎么全掉了,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个人说:“国王,在您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国王一听,心里非常不高兴。第二个解梦人这样说:“至高无上的国王,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同样的事情,两个人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个解梦人把国王说生气了,龙颜大怒,打他100棍;而奖给第二位解梦人100个金币。为什么一个挨打,一个受奖?这就是口才的魅力!

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具有超人的口才,诸葛亮舌战群儒,拿破仑出征前的鼓动,丘吉尔战前动员,蒙哥马利的阵地演说,列宁的即席演讲,周恩来的“万隆会议”发言等,哪一个不是凭胆识过人、词锋犀利取得胜利,达到目的的!

拿破仑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舌头是一把利剑,口才比打仗更有威力。”英国作家麦卡雷如是说。这话似乎过于夸张,但面对事实又不得不承认:“巧舌胜似强兵”。

好的口才不但能够鼓舞士气,而且还能唤起民众慷慨相助。如卓别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鼓动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演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德国兵已经到了我们家门口了。拦住,必须拦住!只要我们买公债,就能拦住他们。记住,每买一份,就能救活一个士兵。”话音刚落,不少群众纷纷争购公债。

事实证明,很多人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功于他们善于辞令。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口才好的人最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优雅的谈吐可以使自己广受欢迎,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许多人能成为议员或其他高级官员,就是因为善于辞令。凭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实力,他可能升不到高位,拿不到高薪,但是出色的口才却让他们得到了这一切。口才的作用可见一斑。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曾经是一位优秀的律师。他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他又是演讲家、雄辩家。38岁那年,林肯参选国会众议员,主要的对手是牧师卡特·赖特。有一天,林肯参加宗教集会,卡特·赖特以牧师的身份在集会中演讲,讲到一半时说道:“一心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的人,请站起来。”一些人站了起来。卡特·赖特又说:“一切不愿意下地狱的人请站起来。”刚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人,除了林肯也全都站了起来。卡特·赖特看到竞争对手始终坐着,想给他难堪,便问林肯:“林肯先生,你两次都没站起来,请问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林肯表示,他没有必要跟其他人一样回答问题,不过既然被点名问到,他愿意回答,他答道:“我要到国会去。”林肯不随卡特·赖特牧师的话站起来,以及临场机智的表现赢得集会人士的赞赏。49岁时,林肯被推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共和党候选人,对手是史蒂文森·道格拉斯。道格拉斯主张把美国分为自由州和蓄奴州,反对黑奴制度的林肯一次演讲驳斥说:“一栋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做法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结果林肯落选,朋友说:“房子分裂论虽然精彩,然而却不明智,因此你什么职务都没捞到。”

林肯答:“我宁愿不担任什么职务,而将这篇讲稿留在世上。留下一篇演讲稿也不错。”林肯在抨击道格拉斯虚伪时,留下这句名言:“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你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为了反对奴隶制,林肯买了一本逻辑学的书,研究如何解决谬误,并从既定事实中推断出无法辩驳的结论。他曾在笔记中写道:“不论甲如何论证他有权把乙当奴隶,难道乙不能抓住同一论据,证明他可以奴役甲吗?你说因为甲是白人而乙是黑人,这就是以肤色为依据,那你可得当心,因为按此逻辑,你就会成为你所遇到的第一个肤色比你白的人的奴隶;如果你说白人在智力上比黑人高,所以有权利去奴役黑人,那么你又得当心,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你可能成为你所遇到的第一个智力比你高的人的奴隶。”

从笔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林肯善辩不只是口才好,而且他用心深思、反复推演,从而在辩论中折服对手,比起一般只会耍嘴皮子的政客或节目主持人,林肯要比他们可爱且可敬得多。

的确,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我们能够表达清晰、用词简洁,再加上抑扬顿挫、娓娓道来的语调,就能够吸引听众、打动别人。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可以在不经意中助我们成功。

青少年朋友,如果我们善于辞令,再加上周到的礼节、优雅的举止,那么在任何场合,都会畅通无阻、受到欢迎。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练就一副好口才,只有这样,我们离成功才会更近,我们的前途才会更加光明,我们才会成为最有特色的阳光青少年。

四面出击:成功的交际需要好口才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是怎么来和周围人沟通的呢?当然是通过说话的方式。是的,在我们和人交往、相处时,我们要通过说话来交流,来沟通,如果我们说得好,说得妙,我们说的话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那么人们就都会认为,我们具有良好的口才,具有吸引人的谈吐。而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我们建立理想人际关系的基础。

对于我们青少年朋友来说,如果我们口才不好就不会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而拥有好口才,则会使我们谈吐更高雅,论辩更精彩,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当然也就会使我们更受人们的欢迎。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跳。”说得“让人笑”的人,就是属于谈吐得体的会说话的人;说得“让人跳”的人,就是属于不会说话的谈吐不佳者。会说话的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会说话的人却常常让人觉得厌烦或恼怒。

有位新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酒过三巡的时候,服务员端上来了一盘炸田鸡。老局长看了看炸田鸡,用筷子点点说:“喂,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

新局长一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些老田鸡,已经退居二线了,不当回事了。”老局长一听这话,脸色顿时大变,筷子一扔,连声问道:“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来是想幽默一下调节气氛的,没想到一不小心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一时间愣在那里不知道该怎样解释了。这时,坐在一旁的处长连忙出来打圆场:“老局长,他说您已经退居二线了,吃点田鸡自然是不当回事的。”新局长赶忙附和道:“是的是的,不当回事。”

在这个故事中,新局长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谈吐不得体者,他说的话虽然没有语法错误,还很幽默,但却不得体。这话要是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说,大家肯定是一笑了之,但是,他的说话对象却是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退休的失落感,让老局长立刻想到新局长是在有意奚落自己,他能不生气吗?幸亏旁边的处长及时地挽救了局面,才避免了双方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可见,说话时要注意对象、场合,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只有学会分对象、场合说话,才会受人欢迎。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如同下面这个故事一样。一位在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赞誉则比较多。当轮到两位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停止,并就刚才的话题作了颇为欠缺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十分的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未曾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又让人感到十分难堪的“刺”,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形势有些不妙,就马上把话茬给接了过来……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那个青年教师应该缓和一下气氛,避开让大家敏感的“先进”这个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的话题。但是,他却反反复复地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太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等与“先进”有关的话,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加的尴尬了。

青少年朋友,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不看对象、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之人的一种拙劣表现。我们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会说话并不在话多,如果说不到点子上,多说又有何益?说话,贵在注意对象、场合,要一语中的,要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当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便会遭到大家的厌恶,就像下面这个故事一样。

刘洋是某中学高一学生。他的邻居生了一个男孩子,全家非常高兴。在满月这天,邻居把孩子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话。孩子被抱到刘洋面前时,刘洋对邻居说:“这孩子身体健康,一定会活到老死,不会病死。”于是,刘洋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里,孩子满月是喜事,邻居这时愿意听赞美之词,尽管是信口之言;而说孩子将来必死确是有据之言,却使主人反感。因为在轻松的场合语言也要轻松,在热烈的场合语言也要热烈,在清冷的场合语言也要清冷,在喜庆的场合语言也要喜庆,在悲哀的场合语言也要悲哀,但如果在喜庆的场合说出来悲哀的话,最终导致的尴尬场面便是在所难免的。

一个会说话的人必定知道怎样才能走进他人心灵的说话艺术。如果我们的话语里透着像玫瑰花一样的馨香,那么,这馨香无疑就能帮我们叩开他人的心房;如果我们的话语里回荡着像圆舞曲一样美妙的旋律,那么,在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人就会向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我们的话语里充满着像阳光一样的关爱和温暖,那么,这种关爱和温暖的种子就有可能在他人的心灵里开出理解和感激的花朵……

当我们的语言中充满着对对方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之辞的时候,我们的语言便已经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入他人的心灵深处,对方在悄然的感动中也会慢慢地接纳我们。俗话说:你发掘了清泉,泉水也会反过来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不好对付的难事,这时,只要我们有很好的口才,一切都将变得简单。

朋友,要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说话的技巧,练就一副好口才,那么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阳光青少年。

勇敢开口:自信地说出精彩的人生

青少年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你是否曾逃避过某种局面,并希望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呢?有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忽视?你能否回想起发脾气,以及没人理解你的意见的时候?如果你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的话,你可能在坚定自信的表达方面受到了挑战。

自信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果在和人谈话中,我们没有自信,就不能勇敢地和人谈话,这会不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美国历史上,有位名为罗斯福的总统,当时作为参议员,可以说是智勇双全,青年才俊,深受广大人民拥护。有一次在海边度假,因为游泳突然出现了腿部麻痹痉挛的症状,一时无法动弹,幸运的是被友人及时救出,避免了一场灾难。经过医生的诊断结果,罗斯福患上了“麻痹症”。当医生对他说“你恐怕会丧失行走能力”时,罗斯福自信地回答说:“我还要走路,我要走进白宫”。第一次竞选总统时,罗斯福对助选员说:“请你为我布置一个大讲台,我要让选民们清晰地看到我这个患了麻痹症的人,可以甩掉拐杖,走到前台演讲”。走上讲台的每一步,以及他走上讲台所表现出的满怀自信的面容,深深感动着每个美国人。后来,罗斯福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伟大总统。以身残志坚的典型,受到人们的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的是口语交际的技巧,而忽略了语言可以唤醒信仰力量的重要性。对于每个人来说,谈话技巧不容忽视,而说出“自信”,则是很多事情成功的关键。如能在现实生活中具备“先声夺人”的气势,不但会给自己带来自信和成功,同样也会给他人以鼓舞和力量。

在我们身边,有的同学不善于表达,有想法总是闷在心里,都不是因为缺乏技巧,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建立说话的自信,担心说出来不被人认可,以免贻笑大方。实际上,在日常交际中,学会勇敢地自我表达,就是自信的表现。同样,我们周围同学和亲人也会对自己另眼相看。

在历史上,将自己的“自信说出来”的例子举不胜举。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则故事。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将军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当时利用英国的广播电台向法国人民和全世界庄严宣布:“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并非单枪匹马!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我们不是四处无援!……法国的抵抗不会停止,也绝不会投降……”最终,在戴高乐的带领下,法国取得了胜利。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从小身患残疾,她却始终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小海伦曾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到大学读书!我要上哈佛大学!”而这一天终于来了……

那么,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自信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之间呢?这里有几个小技巧,你要好好地学习哦!

第一,想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这是许多名模、影星在表演之前惯用的技巧,这同样适用于聊天或讨论的场合。面对大家或某次演讲赛时,我们可以先静坐下来,心中默想曾有的愉悦感觉,比如曾经有过的成功或聆听悠扬乐章,这种默想对建立自己的自信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迈出自信的步伐。事实上,我们走路的姿态常不自觉地泄露我们自信的秘密,为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昂首阔步,抬头挺胸。

第三,仿效偶像。我们可以学习自己所仰慕的人具有的美好特质,可以是影星魏晨或陈楚生,也可以是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只要他们具备自己所希望拥有的特质,均可模仿。

第四,练习大胆表现自我。把自信心视为我们的肌肉,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锻炼,如果稍有懈怠,它很快就会松弛。从现在起,和不期而遇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吧!即使是与水电工或是超市收银员接触开始训练也不错哦!

第五,练习放松自己。我们要了解自己紧张的原因及表现,例如害怕时有什么生理反应,是冒汗还是呼吸急促?知道了自己可能会有的反应,就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自己的训练来克服它,如紧张时做深呼吸,等等。

第六,聊天时语气要坚定。大部分不善于说话的人都有聊天时声音过于急促、细声细气的毛病。其实,我们聊天的诀窍在于音量适当,语调平稳,速度不缓不急,此举显示我们对自己信心十足,利用呼吸换气时断句,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嗯啊”等语病,内容显得流畅而有条理。切忌以疑问语调结束事实的陈述,以免影响语气的坚定。

第七,处理“小事情”也要鼓足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不要等到出现重大危机时再去当大英雄。日常生活也需要勇气,在小事情上锻炼勇气,才能培养出在更重要的场合下的勇敢和才能。

自信,是要在内心树立,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伪装出来的。它发自内心,不依赖于任何人。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若再加上强烈的自信心,将自信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迎难而上,相信我们终会成为阳光青少年中的交流高手!

读懂自己:克服羞涩才能轻松说话

老实说,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和熟人相处时比和陌生人相处时容易得多,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陌生人面前,会更容易引起羞涩,当然,我们便会难以和他们正常地交往了。

但是,如果我们不仅在陌生人面前羞涩,而且在我们熟悉的人面前也羞涩,并不能自然交谈的话,那么,就需要我们努力克服自己的羞涩,这时,才能更好地与人轻松说话。具体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抛弃一切顾虑,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并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羞涩的人多是过于维护自尊,又为自己的短处感到自卑。因而忽视自己的长处,越注意自己的短处,越感到紧张,就越怕羞。

一般来说,害羞的我们往往神经过于敏感,常在说话过程中,别人并没有注意自己,自己却下意识地认为周围的人都在注意自己、评价自己,甚至“贬低”自己、“挑剔”自己。于是,我们在交谈时,就会出现语无伦次,并引起举止不得体等,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己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产生严重的心理反馈作用。

因此,为了克服羞涩,我们要注意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也只是在一个领域里有较高的成就,不可能做三百六十行的状元。无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美国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说过,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第二,要尝试结交知心朋友,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的一生,是需要和众多的朋友牵手走过的。同学间的友谊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要做到“知心”,需要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

害羞的人往往存有戒心,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寻找真正友谊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就是说,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人要真诚,肯讲真心话,不吞吞吐吐,不遮遮掩掩,这样才能换来朋友的真诚。

第三,不要过分害怕别人的评价。怕在人多时讲话,羞于与人打交道的人最怕别人的否定评价。这就造成“越怕越羞,越羞越怕”的恶性循环。骄傲自满的人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这是要不得的;而害羞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把别人当成“法官”,自己则处于“被告”的地位,所以与别人在一起时就觉得不自在、手忙脚乱、词不达意,甚至会感到如坐针毡。

青少年朋友,我们应该明白,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说,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正确方向去努力,把自己身上无形的束缚解开,建立一个真实的自我,树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观念,就可以逐渐变得不再羞涩。

第四,意念控制。我们每当到一个陌生场合,感到有可能会引起自己羞怯的时候,就暗示自己镇静下来,什么都不去想,把面前的陌生人当作自己的熟人。

研究表明,一个非常怕羞的人,当他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以后,随之而来的将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会滔滔不绝起来。用自我暗示的意念控制方法来突破这开头的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第五,要采用有效的锻炼方法,克服羞怯。老师和家长可以为我们创造有利条件,我们也可以创设情境,先让自己在熟人面前讲话,再到生人少、熟人多的场合讲自己熟悉的事情并且经常练习,最后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场合自如地讲话。循序渐进,逐步树立自信心,增强对羞怯的抵抗力。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和同学一起争论问题,交流思想,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平时利用课堂老师提问的时候,大胆举手回答问题,不要怕答错了;当班上召开主题班会时,尽量争取机会发言。这些都有利于自己克服羞怯的毛病,提高交往的能力。当我们真正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夸奖时,自己羞涩的弱点也就克服了。

时刻提防:勇敢者说话不会紧张

随着我们不断地长大,进入中学阶段,我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在我们周围,有的同学在人多的场合总喜欢躲在一边,一让他发言就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明明自己知道的问题当众也答不出来。“哈佛不仅给了我无上的荣誉,连日来为这个演讲经受的恐惧和紧张,更令我减肥成功。这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是大家都熟知的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在哈佛演讲时说的话,表达了她深深的感受。

紧张怯场每个人都会有,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紧张不是不治之症。当一个人在演讲之前,发觉自己心跳加速、浑身颤抖、不由自主地流汗,并感觉口干难耐的时候,这表明已经陷于紧张和怯场。紧张和怯场有很多种表现。一位女士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一个男士在走来走去,并且不停自言自语。女士关切地问:“你在干什么?”男士回答:“我将要在一个宴会上发言,现在还差10分钟。”女士又问:“你总是这样紧张吗?”男士说:“我并不紧张。难道你觉得我很紧张吗?”女士说:“你在走来走去,并且自言自语,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现在在女洗手间里。”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幽默故事,其实不是,它是人在过度紧张时常常会有的表现,它往往会使人陷于尴尬之中。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在与人交流、说话或者演讲时表现出的紧张,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克服。

第一,努力使自己放松。一般来说,容易在人前说话紧张的人大多是说话时呼吸紊乱,氧气的吸入量减少,头脑一时处于空白状态,从而不能按照所想的词语说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和“气息”是一个意思,因而调整呼吸就是“使气息安静下来”。我们在说话时发生的不正常情况通常都是这样的顺序: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些支离破碎的话。因此,调整呼吸会使这些情况恢复正常。

说话时全身处于松弛状态,静静地进行深呼吸,在吐气时稍微加一点力气。这样一来,也就踏实了。此外,笑对于缓和全身的紧张状态也有很好的作用。微笑能调整呼吸,还能使头脑的反应灵活,话语集中。

第二,练习一些好的话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注意观察同学和老师的话题,哪些吸引人而哪些不吸引人?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自己开口时,便自觉地练习讲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事情,同时避免引起不良效果的话题。

第三,训练回避不好的话题。哪些话题应该避免呢?从我们自身来说,首先应该避免自己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地说一遍,不仅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反而给人留下虚浮的坏印象。若有人就这些对我们发起提问而又回答不出,则更为难堪。其次,是要避免我们不感兴趣的话题,试想连我们对自己所谈的都不感兴趣,怎么能期望对方随我们的话题而兴奋起来呢?如果强打精神故作昂扬,只能是自受疲累之苦,别人还可能看出我们的不真诚。

第四,训练丰富话题内容。有了话题,还得有言谈下去的内容。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对生活观察和感受。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看出他丰富的内涵及对生活的炽烈情感。这样的人总是对周围的许多人和事物充满热情,很难想象一个冷漠而毫无情致的人会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谈一个人们都感兴趣的话题。

第五,训练自我评价语言方式。虽然,我们在和人应酬交谈当中,不可能时时都能使对方感到既愉快又有趣,但是训练有素的谈话方法的确能帮我们赢得社交,给人留下好印象。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谈话也有一定的规矩,每个有教养的人都应该遵从。

与人谈话,哪些可说,哪些不可说,也都有很多讲究。如不谈对方深以为憾的缺点和弱点;不谈老师、同学以及一些朋友们的坏话;不谈人家的秘密;不谈不景气、手头紧之类的话;不谈一些荒诞离奇、黄色淫秽的事情;不随意询问女性的年龄、财产等事情;不诉说个人恩怨和牢骚;不讲述一些尚未明辨的隐衷是非;避开令人不愉快的疾病详情;忌夸自己的成就和得意之处。

第六,要敢于“厚脸皮”。在我们周围有些人,没开口便怕人笑话,若与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闭口无言,结果是有话不敢说,甚至事事无成。

不敢说话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碍,一定要有勇气和胆量坚决克服。这里首先要求我们客观分析自己的交际情况,找出产生说话胆怯心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下面不妨介绍几种非常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之一,仔细回忆,把以前自己被人笑过的事实追忆出来。我们也许在某个年龄的时候,在什么人面前,因为什么事,受了某种刺激,如果我们把以前笑过自己的人,或使他人笑话的某些话,在回忆中找出来,让自己认识怕羞的来源,挖出怕羞的根,这样就不觉得有什么可怕了。

方法之二,解剖事实,分析情理,寻求解决途径。我们可以这样想想:如果某一个人取笑了我们的话,不等于每一个人都取笑过我们;如果我们的话可笑,那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人取笑;如果我们的话可笑,那别人笑的只是那句话,而不是我们本人;而且,谁都知道,谁都被他人笑过,这是很平常的事。还有,如果那个笑我们的人是一个以取笑别人为乐的人,那么大部分错则不在我们身上,而在喜欢取笑人的那个人身上。为此,我们要想摆脱这种处境,最好是以后尽量避免在这个人面前说话。

方法之三,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特别是关于说话之类的事反复地想一想,认真地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正确地对待一些是非问题。比如,自己可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怕人笑呢?自己说的话真的值得被人取笑吗?怎样才能避免被人笑话呢?是不是自己说话缺乏自信而致使别人笑话呢?究竟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弊端,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呢?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查出了问题的症结,一切也就容易解决了。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适当的身体调试,也是克服紧张的有用方法。容易在谈话中出现紧张的我们要学会适时释放自己的压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深呼吸。深呼吸练习是最古老的一种释放压力的办法,生理学家说,我们在呼吸的时候,释放出二氧化碳,增加大脑的供氧量。方法是这样的:伸展身体。尽量舒展我们的身体大约10分至15分钟。转动头部,尽量摆动上肢,张开嘴巴,慢慢地吸一口气,尽量让时间延长,然后慢慢地呼出去。

重复这样的动作,多做几次。这些动作能够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二是做按摩。当我们在紧张的时候,有两个最容易感到疲劳的地方,那就是太阳穴和脖子,按摩这两个部位,直到消除紧张情绪为止。

当然,这些都是消除我们谈话紧张的辅佐手段,关键还是要放松心情,让内心平静下来,充满自信地与人谈话、交流或者演讲,相信自己一定能勇敢地说话。

秘密武器:找到打开话匣子的钥匙

在人际交往中,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自己和三五个知己一起谈话时,会觉得非常轻松自在,可是,当自己和陌生人一起聊天时,就会感到不知说什么才好,和陌生人之间,就好似隔着一道铁门,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这道铁门。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存在着这种交际情况。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该如何来打破这个僵局呢?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找到一些话题,来打破僵局,缓和气氛,就能使交谈双方放松自如,从而进入融洽的谈话气氛中。换句话说,要想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要找到打开话匣子的钥匙。

的确如此,任何一次语言沟通绝对少不了一个开场白,一个好的开场白,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保持我们良好沟通的一个开端。一个合适的开场白总能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洒上一缕阳光,温暖着彼此的心。为此,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对于如何找到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是不可不知,也是不可不学的。

那么,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来做到这一切呢?

第一,明智地选择话题。如果我们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办法是说话真诚、明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明智地选择话题。

当我们与一位刚刚认识或不知底细的人交谈时,避免冷场的最佳方法是不停地变换话题,我们可以用提出一些问题的方法进行试探,一个话题谈不下去时,就换到另一个话题。

我们也可以接过话头,谈谈自己最近读过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或说说自己刚刚看过的一部精彩的电影,也可以描述一件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如果谈话出现短暂停顿,我们也不要着急,不必无话找话谈,沉默片刻也无妨。要知道,谈话是交流,可以涓涓细流,不必像赛跑那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第二,坦白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如,我们可能在聚会上对自己嘀咕:我太害羞,与这种聚会格格不入。或是刚好相反,我们认为许多人讨厌这种聚会,但是自己很喜欢。这时,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将自己的感受向第一个似乎愿意听的人说出来,这个人可能就是我们的知音。

坦白地说出“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或“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最健谈的人就是勇于坦白的人。

下面的一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次,在某中学的同学联谊会上,初二年级的张晓经同学介绍跟邻班同学、一个电脑高手马迪相识了,张晓很想和马迪交朋友,向他学习电脑知识,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张晓非常老实地对马迪说:“不知为什么我见到你这个电脑高手有点紧张,可能是因为我对电脑一窍不通吧!”马迪听完哈哈大笑,随后两人很自然地谈了起来。

第三,谈谈周围环境。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事情十分好奇,很自然就会找到谈话题目。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审视周围,然后打破沉默,开口跟身边的人说:“在候车室里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这就是一句很好的开场白。

第四,以对方为话题。有时候,我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想使别人注意自己,但大部分的时候都令人失望,因为他们不会关注周围的人尤其是陌生人。因此,以对方作为谈话的开端,往往能令他人产生好感。如我们可以赞美陌生人一句“你的衣服色泽搭配得真好”,或者“你的发型很新潮”等,便能使对方快乐而缓和彼此的生疏。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说这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您看的那本书正是我最喜欢的。”或是“我看见您走过那家便利店,我想……”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名字叫刘强,此人老实、木讷,很少说话,永远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所以,他在班上一直不能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一次,学校组织郊游活动,在车上,刘强的位置刚好在班主任刘老师的旁边,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就陷入了沉默。此时,刘强感到,这种大眼瞪小眼的气氛简直让人窒息,一定得说点什么打破僵局,可是他从来不和老师交流,实在不知道从何谈起。突然,刘强瞥见老师脚上穿着一双锃亮的皮鞋,非常显眼,于是就说:“老师,你这双鞋子真漂亮,在哪里买的?”原本只是没话找话,但老师一听,顿时眼睛放光:“这双鞋啊,我在北京买的,是我出差时买的呢!”老师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服装搭配上的心得,还善意地指出刘强平时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两人言谈甚欢。下车的时候,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刘强啊,看来以前对你的了解太少了,今后你要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啊!”

刘强以皮鞋为话题,正是用了以对方为话题这一个重要法则,迅速拉近双方间的距离。“这双鞋子真漂亮,在哪里买的?”刘强原本只是为了没话找话,但正是这一句话,刘强和老师之间的僵局马上被打破,关系也改善了。从最后老师的态度来看,刘强也通过这个机会展示了自己,给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第五,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谈话视为投球、接球的动作,而许多难忘的谈话也都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

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熟人,那么该如何打破僵局?这里要谈到的王涛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个谈论自己成功之道的宴会上,王涛的老板由于有重要事情要办,便让公司职位最高的王涛代表自己来参加这次宴会。王涛本打算过去露露脸就行了。可是,来到晚宴,发现全场只有6桌,自己还被拉到主桌,坐在王涛旁边的是一个大富翁。当晚,王涛觉得很难熬。可是,他只说了一句话,那位大富翁整晚就滔滔不绝。王涛只是问:“早就听说您公司的大名了,请教您的生意是怎样成功的?”于是那位大富翁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从年轻到今天的奋斗过程。

由此看来,提问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不必配合不同的环境去找不同的话题,只要我们记住“请教”这两个字,就可以马上让对方打开话匣子。

另外,在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对方下意识的动作当成打开沉默的话题,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假如我们看到对方的咖啡里加两勺半的砂糖,也可发问:“对不起,为什么你非要放两勺半砂糖不可……”通常面对这类问话,人们都会热心地回答,说不定还会唤起对方滔滔不绝的回忆呢!而对较内向、看来羞怯的人,不妨多发问,帮助他把话题延续下去。

第六,多多寒暄。寒暄,就是人们见面时的应酬话,泛指人们碰面互相问候一下,以示礼貌和关心。寒暄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在两个人的谈话时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因为寒暄能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和要求,因此,寒暄也是打开话匣子的一种方法。当我们出门时,遇到想结交的陌生人,就可以寒暄几句:“您出门啊?”“您这么早啊?”

总之,当我们掌握了以上技巧时,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去打开话匣子都能得心应手。一旦我们能达到这个境界,无论自己处在哪个场合中,都能迅速进入角色,随心所欲地去扩展人缘,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营造一个又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当然我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一个拥有好人缘的阳光青少年了。

人际互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街上、路上,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人,这时,我们就要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谈话方式。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才会一路畅通无阻,才会成为一个人们都喜欢的阳光青少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经常这样做。在一次宴会上,罗斯福看见席间坐着许多陌生人,如何使这些陌生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呢?他找了一个熟悉情况的记者,从他那里把自己想认识的陌生人的名字、兴趣、爱好、专长等情况都打听清楚,然后主动走过去,喊出他们的名字,谈论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此举大获成功,一下子就赢得了这些陌生人的心,前一分钟还互不相识,转眼间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在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时候,他们还成为了有力的支持者。“先了解对方”,“谈对方感兴趣的事”,是罗斯福成为交际高手的最大秘诀。他每每与陌生人交往前,都要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兴趣,甚至专门花费时间阅读、研究来访者感兴趣的题目,因而,无论与谁说话,他都能谈得来,而且很快地与他们成为朋友。

由此可见,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否则,就算我们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我们的账也是白费心思。所谓对象,有两种人,一是说话人,不同的说话人,地位、身份、性格、爱好、文化水平等都不同,所以,同一内容,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二是听话人,不同的听话人在各方面也有着差异,这就决定说话人要根据听话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说话要看对象。俗话说:“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当我们面对什么人讲什么话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文化知识不同,说话也要不同。如果我们自己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当我们和文化水平低的人说话时,就不能文白夹杂,之乎者也,要用一些最朴实明白的语言,从而能够让对方一听就懂。而如果我们对待的说话人是文化水平相当或较高的听话人,这时,我们说话就可以讲究一点语言的修饰了!李利群是某中学一个食堂服务员,她的接待语言就是说话看对象的一个范例:如果是学校老师来用餐,李利群就这样说:“老师,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您看怎么样?”如果是学生到食堂用餐,李利群就这样说:“同学,今天想吃什么呢?是小炒呢?还是大锅饭?”

李利群对不同的人所说的话也不一样:对老师说话,她用语文雅、委婉;对学生说话,用语直接、爽快。这就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文化知识不同,对说话人也不同的特点。

第二,身份地位不同,说话也要不同。如果我们和对方是同样的文化水平,但由于我们和听话人的地位、身份存在着悬殊的关系时,我们说话也不能太随便,这时,我们应考虑到对方是什么身份,自己是什么身份,听话人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一定要经过三思再开口。朱明是某售楼公司的业务员,他的业绩总是特别好,令同事很是羡慕。同是销售一个楼盘的房子,大家都是辛辛苦苦热情周到地在推销,为什么客户到了孙明这里就总有掏钱的欲望呢?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孙明说他没别的本事,只是会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而已,并笑着举了两个例子。孙明说:“一次看房的时候,王小姐看了三次表,一看就知道她是个急性子。她对房子的户型结构等都不太了解,很明显,她看过的房子并不多。我就告诉她,最近公司为了庆祝成立三十周年正在推出折扣优惠价,错过这个机会以后的房价至少会上涨一成。看得出,此时王小姐有点心动,我又恰逢其时地接了两个电话,约好了下午带另外两个客户看这套房子。王小姐当时就急了,立马就说这房子她要了,第二天她就交了首付。”孙明又说:“还有一次,来了一对老年夫妻,他们看过很多房子了,对房子的户型结构等都比较了解,他们主要是想为孩子结婚准备婚房。于是我就不厌其烦地带他们看了一户又一户,并把每一套房子的优缺点都介绍给他们,当时,那老太太对我说:‘小伙子,你不仅告诉我们优点,还把缺点介绍给我们,你就不担心我们不买你的房啊!’我回答她说:‘阿姨,如果我只告诉你们优点,不说缺点,那么到时候,如果这些缺点被你们自己发现,你们还不在背后骂死我啊!’就这样,一来一往的,终于,他们被我的诚意打动了,最后定下了离学校最近的小区的一套房子。”

孙明之所以业绩非常好,是他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说话。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根据不同身份的人说什么,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成为受人信赖和欢迎的人。

第三,双方关系不同,说话也要不同。一般来说,我们和听话人之间有四种关系,即平等、上下、疏密、亲朋关系,有时候,尽管我们和听话人文化水平相当,身份地位也差不多,但我们还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关系,然后再开口说话。古人说得好,“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意思就是说,见到什么人就要说什么话,说话要看对象。

任何交际都离不开特定的对象,与人说话,当然还必须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像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性格、彼此之间的关系等,说话时,我们还要考虑当时的气氛,哪些该谈,哪些不该谈。比如,打听人家的年龄,对老年人不宜说“您几岁?”最好说“您今年高寿?”或“您今年高龄?”对小孩就不能说“你年龄多大?”而应该说“你今年几岁了?”说话不看对象,难免会事与愿违。

说话要看对象,因人而异,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曾有位伟人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这里,写文章都要看读者,更何况说话呢?比如对待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如果他是一个乐观坚强、对生死超然无所谓的人,我们不妨把实情和盘托出,让他活得清楚,死得明白。如果他是一个软弱胆怯、惧怕死亡的人,那我们就尽可能说些善意的谎言,让他活得安稳些,这样做没人会指责我们。因为,如果我们对他如实相告,就等于加速了他的死亡!

在俄罗斯流行这样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说话时要看对象,根据交际对象来说话,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能够注意听话人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忽视了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无的放矢”,甚至还会给自己当头一击。

总的说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青少年说话不能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准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加分。

特别推荐:良好口才的训练方法

青少年朋友,当你看到那些成功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泰然自若、口吐莲花地完成每一次演讲的时候,你是否羡慕他们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呢?也许你会说:是的,我真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

其实,大量的事实证明,在这些成功人士当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人是天生的演说家,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通过后天训练得来的。

美国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1英里=1.069344公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地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自己的说话能力,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一位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这些伟人与名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青少年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也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里,专门为你推荐几种练习口才的适用方法,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睛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地朗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锻炼我们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背诵法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背诵课文的经历。这些课文或是诗歌,或是散文,或是小说。我们背诵它们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也有的是为了记忆某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这里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是要“诵”。所谓“诵”就是读出声音来,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平时,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良好口才的另一个必做的事情。

练声的方法分为练气、练口腔和练习吐字三个步骤。

第一步,练气。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我们身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当自己闻到一股香味时是怎样的吸气方法。不过,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练习呼气时,我们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

为了这项练习,我们还应多做一些下面的练习:

第一,深吸一口气。数数,看能数多少。

第二,跑20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课文,尽量避免喘气声。

第三,按字正腔圆的要求读成语:英雄好汉→兵强马壮→争先恐后→光明磊落→深谋远虑→果实累累→五彩缤纷→心明眼亮→海市蜃楼→优柔寡断→源远流长→山清水秀。

体态:用嗓气息训练时,标准姿态是要求保持肩平颈正,双手位置可提在胸腹间或自然垂直两侧,全身放松。

第二步,练口腔。也就是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否则会对声带起破坏作用。这就像我们在做激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第三步,练习吐字。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才能字正腔圆。

可以先从绕口令开始,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训练口齿灵活、语音准确、吐字流畅、字正腔圆、助于表达。训练时,一定要按照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练。一方面要注意纠正自己的发声缺点、弱点、毛病;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这里推荐一个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绕口令练起来有些绕口、难发音,但它却是学说好普通话必不可少的练习材料,通过绕口令的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咬字器官的力度,提高咬字器官的灵活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的控制能力。

练习时,最初应特别注意字音质量,要把音发准,劲使稳,打开韵腹,利索收音,做到吐字准确、清晰、圆润。然后由慢到快,逐渐加速,可按音、字、词、句、段五步练习法循序渐进。我们知道,绕口令练习并非只是耍嘴皮子,而是既练“嘴劲”,又要练“心劲”,不能一味求快。

在训练中,我们还要注意结合气息控制练习。在开口前要注意放松喉部、气息下沉。“运行”当中要补气自如,轻松流畅,字音速度由慢渐快,要做到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最后还要注意做到内容清楚、感情充沛。因为气是发声的动力,气息调整不好,字的“运行”就会发生故障,声音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模仿法

青少年朋友,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模仿周围的人。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学习。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专人模仿。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我们进行模仿。也可以把我们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第二,专题模仿。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得最像。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课上、课间、课后都可以进行。

运用这个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得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进小故事、小幽默,否则模仿的人跟着也模仿错了,就会危害到很多人。

不过,在模仿时,我们要尽量模仿得很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或戏剧为材料。

第二,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第三,根据材料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第四,也可以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实战训练

当我们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观众当众发言时,如果由于紧张怯场、面红耳赤、大脑空白、思维混乱、语无伦次、重点不明、言之无物、条理不清、无文采,无新意,缺乏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时,就说明我们不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表达不但会使我们自己的个人能力受到质疑,还会为自己设置一定的发展障碍,严重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

为此,我们需要知道,口才的提升不在于自己背诵了多少演讲稿、学习了多少技巧,而在于我们通过实战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变成自己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训练口才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训练时,要坚持不懈,每天都抽时间练习,才能将自己的口才越练越好。当我们有一天真正地变得能说会道时,我们自然就成为了一个拥有好口才,并让人们喜爱的阳光青少年了!

自我检测:你是个会说话的人吗

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学会说话后,才能避免出现谈话陷入僵局的事情,说话语气柔和,不生硬,更容易使人接受。那么,想一想,你是个会说话的人吗?你说的话别人乐意接受吗?通过下面的测试,你就知道答案了。(1)在公众场合,当有人和你说话时,你会认真地听吗?A.不会。B.有时。C.会的。(2)当有人试图与你交谈或对你讲解一些与你关系不大的事情时,你是否时常觉得很难聚精会神地听下去?A.强烈肯定。B.有时。C.绝对否定。(3)一个在火车上刚认识的朋友详细地向你讲述他从艰苦奋斗到成功的全过程,并期待你的回应。对此你会如何反应?A.极不情愿,觉得不舒服。B.无动于衷。C.很乐意倾听。(4)你是否觉得需要一个人静静地才能清醒和整理好思路?A.是的。B.有时。C.不是。(5)你是否很难放松警惕,向他人倾吐自己的心事,除非他是你多年相识的密友?A.强烈肯定。B.有时。C.绝对否定。(6)你往往和哪种人最容易相处?A.相处很久的人。B.已经了解的人。C.各种人。(7)你是否会刻意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你认为说了别人也不理解,是这样吗?A.是的。B.有时。C.不是。(8)你是否认为轻易流露心情和感受的人是没有内涵的人?A.是的。B.有时。C.不是。(9)你是否总是在人群中的气氛达到高潮时反而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A.经常如此。B.有时。C.从未有过。评分标准:以上各题中选A为1分,选B为2分,选C为3分。测试分析:得分为22~27分:非常会说话你是一个非常会说话的人,也非常懂得交际,能够营造一种热烈气氛。你会鼓励对方多开口,认为别人同你谈得来,彼此十分投合。由于懂得说话的技巧,你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并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得分为15~21分:跟熟悉的人很能说话你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其实交谈也是你的强项,只是你不会轻易显露。你大概比较热衷跟别人做朋友,如果你与对方不太熟悉,你开始会很内向,不太愿意跟对方交谈。但时间久了,你便乐意常常搭话。得分为9~14分:不太会说话你现在还没有掌握说话的艺术,所以也就不太爱说话,或者你本来就有语言排斥的倾向。这说明你只有在极其需要和别人沟通的情况下才同别人交谈,或者你与对方有强烈的志同道合的感受,才会开尊口。通常你不会通过语言的形式去发展友谊,除非对方愿意主动、频频地跟你接触,否则你便总处于孤独的个人世界里,并有些自闭倾向。为了改善你的人际关系,你最好主动一些,大方地与人交往,这样就能够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很多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艺术,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所以,如何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怎样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怎样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是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第二章 智慧脱口秀

园丁寄语:巧妙回答的语言艺术

想一想,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别人故意刁难自己的时候呢?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如果我们能凭着自己能说会道的口才,把对方的故意刁难巧妙解决,我们很快就能将其化险为夷。当然,回答提问的技巧主要是在提问的前提里。在回答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对方的问话。如果不加分析,随口即答,就可能被对方所控制,掉进“语言陷阱”。所以,分析前提是成功回答的关键。在掌握这些之后,我们可以选择如下几种回答方法。

第一种是设定条件法。

对方提问的内容,有时可能很模糊,有时很荒诞,甚至很愚蠢,使人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可以用设定条件法回答。有一天,某中学初三(四)班的老师带着学生去郊游,当大家路过一条河时,老师指着河里的水问学生:“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条河的水有多少桶呢?”同学们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来回答,一个叫宋静的同学灵机一动,回答说:“如果桶有河那么大,那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有两桶水……”

宋静同学回答十分巧妙。因为这个问题很怪,老师故意想难倒学生们,宋静无法直接回答。只能先设一个条件,后说结果。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第二种是巧借前提法。

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时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情态和词语,演变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是应付问话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1972年5月,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克兰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届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协定呢?”基辛格一字一板地答道:“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会场顿时哄堂大笑。

基辛格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仿照问话的词句和情态,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与记者周旋。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种是否定前提法。

对于对方的问话,有时我们可能并不赞同。特别是当对方带着一种不友好的态度问话时,我们需要做出否定的回答。否定回答主要是否定对方问话的前提,其中包括观点、态度和倾向。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诡辩家问梅尔德谟:“你是否停止打你父亲了?”这位诡辩家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答“是”,还是“否”,都会掉进语言的陷阱。梅尔德谟很聪明,他答道:“我从来没有打过他。”

这个回答完全否定了问话中前提的含义,致使诡辩家嘲笑梅尔德谟的阴谋未能得逞。

第四种是借助他人法。

在谈话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难堪,造成整个气氛的不和谐,可能会有知趣的人站出来,及时替我们解围,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顺着他人的解围及时撤出。某中学高一(三)班一名叫周乐的男生喜欢和他人诡辩,并且以此为乐事。一天,将近中午吃饭时分,同桌晓峰深有感触地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周乐接着说:“这句话就不对了,据科学分析,人是可以饿7天的。”晓峰说:“那你饿7天看看。”周乐接着说:“你又错了,你也是可以饿7天的。”晓峰说:“我才不那么傻呢。只有疯子才那么干。”周乐又说:“历史上,很多当时被认作疯子的人,后人把他们看成伟人。”周乐就这样无限地推演下去,哪知晓峰的个性淳朴,不喜欢这样饶舌,后来就有点无法忍受了。这时,周乐的好友张阳见状,凑过来说:“我们的晓峰最大的‘优点’,就是说错了话还不承认。”晓峰接过话头说:“还是张阳最了解我。”说着对周乐一笑,走开了。

能够巧妙回答问题,是需要智慧的,是令人憧憬的高层次口才艺术境界。要想答得巧妙,必须注意生活感受的积累,加强对语言的修养,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才,轻松应对。要知道,人生很多时候固然是靠才能闯荡社会,谋生求发展的,但某一关键时刻、某一特殊场合,助我们一臂之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十分重要的才华技能甚至阅历资质,而仅仅是一句巧妙的话语。

当然,我们要想用巧妙的话语来化解自己的困境,还需要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新知识,才能在面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时,很快地想到解决的妙语。当我们能够像口才好的人一样,在任何突发问题上都能够巧妙回答时,我们才能真正算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阳光青少年。

启蒙课堂:摸透对方的心理再开口

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无论我们身处什么角色,在很多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时,我们需要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想法,然后和自己共同采取一致的行动,可是,如果对方不接受我们的想法、观点,那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说服他人的本领。

在说服他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景: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时,明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因为自己说不出想要说的话,不知道如何去说服别人。

所以,我们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而仅观点正确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微妙的说服技巧。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风与太阳打赌说,它可以吹掉一个人的大衣。太阳答应和它打这个赌。于是北风使劲地吹啊吹,而那个人则用力地将大衣裹在自己身上,不管北风刮得多猛烈,它只能使那个人将大衣裹得更紧。最后,北风只好放弃了。太阳说:“我知道该怎么做。”太阳开始将温暖的阳光洒在那个人身上。几分钟后,那个人慢慢松开了大衣。接着,太阳更温暖地照耀着这个人,最后,那个人将大衣完全脱掉。凭着自己的温暖,太阳很快地做到了北风竭尽全力也做不到的事情。

太阳之所以能让那个人脱下大衣,正是因为它了解这个人的心,它知道这个人需要温暖,只有足够的温暖,才能使他把大衣脱掉。

而我们说服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人脱掉大衣是一个道理。我们只要了解对方所需要的,摸透对方的心再开口,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一对美国夫妇带着孩子去看电影,没给孩子买票,理由是“我们的孩子还小,用不着买票”。检票员笑着说:“瞧,你孩子这么高了,快齐您的肩膀了,您应该为给他买票而感到高兴啊!”那对夫妇脸上马上浮现出了笑意。“是啊,这小孩子长得真快。”母亲笑着说,父亲掏钱买了票。

在这件小事中,检票员正好说中了那对夫妇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的愿望,说了一句动听的话,才使那对夫妇欣然接受了检票员的意见,改正了错误。

青少年朋友,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检票员没好气地说:“嘿,你孩子长得这么高还不买票,你不知道没买票不能进去?出去,出去!”那对夫妇在大庭广众下很丢面子,必然会产生反感的心理,从而反唇相讥,针锋相对,甚至可能拒绝买票,带着孩子走进影院。如此一来,电影院秩序必然会被破坏,影响观众看电影,也影响检票员的工作。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说话时应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性格等,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

一个人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性格特征,人们坚持某种观点的程度,往往受其性格所影响。一般来说,性格倔强的人,其观点往往不容易改变,但是如果把握住他倔强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要说服他往往能速战速决;而性格温和的人,要他接受我们的观点,往往需要采取迂回的策略,因为这种人往往比较自负,对方表面上可能会立即被我们说服,但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心服口服。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说服他人的技巧之一。

我国有句老话:对症下药。这个“对症”,就是要求在说服他人时抓住对方的心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不愿意做“非出本意”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对症下药地去说服别人,别人是不可能接受我们的观点的。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意思是指不容易知道别人的真正意向,不容易抓住别人的心理。但是,有经验的沟通者却是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的。

我们在说服他人时,应该首先抓住对方的心理,使对方产生“知音”感,维护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开口说话,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不同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而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绝对“秘不示人”的,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便能了解对方的心理,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心理,说服他时才能说到要害,引起对方的共鸣和知音之感,这样对方才愿意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功地说服他人。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想更有效地说服他人,就要先摸透人心再开口,这样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出奇制胜:选择合适的时间再说话

通常来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往往会作为我们考察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主要手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说话呢?这却是一门艺术。在我们身边,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容不得其他人插嘴;有的人为显示自己的伶牙俐齿,总是喜欢用夸张的语气来谈话,甚至不惜危言耸听;有的人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喜怒哀乐,一天到晚谈的只有自己。这些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想使别人愿意听我们的话,或者接受我们的观点,就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说话。

说话要选择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判断并抓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我们的经验和感觉而定。具有高明演说技巧的人,往往能很快地发现听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能够伺机开口,说得适时适地,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能把听众想要听的事情,在他们想要听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说出来。这不但要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还要利用这个时机,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办事的目的。我国第一位现代舞拓荒者裕容龄,幼年时随外交官父母迁居巴黎,由于受旧礼俗束缚,一直不敢进言学舞的愿望。有一次,日本公使夫人到她家做客,问其母:“你家小姐怎么不学跳舞呢?我们日本女孩子都要学的。”裕夫人不便拒绝,顺水推舟道:“往后再学吧!”裕容龄趁机进言:“好母亲,我今后就学日本舞跳给你看,好吗?”说罢,她便换上舞装跳起《鹤龟舞》,公使夫人夸赞不已,裕夫人也只好认可。

裕容龄的进言成功,在于她抓住了时机。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在不必要的场合中,把自己所有的话题,在一次机会中全部说完等再需要我们开口的时候,我们便已经找不到话可说了。即使再说,也是说一些没有必要的废话。这些废话既不形象生动,也不新鲜活泼,怎么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呢?又怎么能进入或很快地进入角色呢?为此,我们在说主题的时候,必须伺机而说,才能长时间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的话在什么时候说才是最有价值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会不会选择适当的时机。杜鹏是一个伶牙俐齿的中学生,平时跟同学在一起总是滔滔不绝,话特别多。可是,并没有人因此夸他口才好,他常常因话太多而招人烦,没有几个同学喜欢他。这是为什么呢?比如,有一次班级里的刘珊珊获得了作文比赛一等奖,学校奖励了她一个笔记本。同学们都在向珊珊表示祝贺,杜鹏凑过去说:“我邻居大哥在《校园新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里获得了三等奖,他可厉害了,我真羡慕他呀!”平时,同学们讨论问题时,杜鹏也会插嘴说上一大通不着边际的话,大家总是很厌烦地说:“好了,好了,我们都知道你想说什么,能不能不说了。”杜鹏非常崇拜那些能言善辩的人,那些人靠口若悬河就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敬。但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说话总是遭到别人的反感呢?刘成是某中学初三(二)班的学生,他们家里的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他提醒父母换个新的,都因父母不同意而没有买成。一天,天气很热,妈妈下班回家,对刘成说:“乖儿子,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妈妈拿一支来!”刘成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冰棒都化了。刘成再次向妈妈提议,为家里换一个新冰箱。到了商店,母子俩看中了一个3000多元的冰箱。妈妈说:“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刘成说:“暑假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如果每天都能喝上冰镇的果汁,那就太好了!”站在他们身边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营业员这时插入一句:“这款冰箱是今年卖得最好的,您真有眼光!虽然贵点,但耗电量小,容积大,而且保证质量,从长远看还是很合算的。”妈妈听营业员这么说,终于同意了,说:“那好,就买这个吧!”

以上两则故事,都是人与人交往的例子,可是他们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之所以大家都不喜欢听杜鹏说话,原因就是杜鹏不善于观察时机,他总是在不适当的时候,说不着边际的话,当然就不受同学们的欢迎。

而第二个故事中的营业员正是利用善于观察这一点,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说中了购买者的担心——怕掏了那么多钱再买一个质量差的冰箱。所以营业员说这款冰箱是今夏售出去最多的,即便是营业员把这款冰箱说得再好,都不如一个顾客说冰箱好,营业员正是利用这一点,说了冰箱的销售情况,给这对母子一个“定心丸”,并最终达到了目的。

把话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并说话得体,是一门艺术,作为我们青少年,只有在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随机应变时,才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懂得伺机说话,才不会招致愆尤,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也才能成为一个懂得说话的阳光青少年。

技高一筹:以退为进的说话技巧

无论我们现在是学生还是以后参加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说服他人的情况。可是现在的人都很有主见,想说服他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或建议并不容易,搞不好还会弄得大家都不愉快。但大量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找到路子,用对说服的方法,完全可以成功地说服他人。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说服他人的良策。

有这样一则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杜鲁门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听了杜鲁门的话,麦克阿瑟便不好意思再在杜鲁门的面前抽烟了。

显然,从一开始,麦克阿瑟就不是真心地向对方征求意见。杜鲁门讨厌抽烟的人,但他心里很明白,在面前的这个人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说他介意,那就会显得自己粗鲁和霸道。为此,杜鲁门不是直言拒绝,而是以退为进,先用“抽吧”消除了麦克阿瑟的对抗情绪和排斥心理,最后以“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一句话取得说服的胜利。

在这里,退并不说明自己败了,也不是说自己无话可说了,退正是进的表现。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妨退一步,达到进的效果,这样说服他人的概率会高一点,更能让别人接受我们所说的话。有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正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在阴凉处,谁也不愿意去干活,老师怎么说都没用。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地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们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根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们接受了老师的说服,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

以退为进的说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说服策略。表面为退,实则以退待进,通过退可以积蓄更大的进的力量,是为了更好地进。就像拉弓射箭,先把弓弦向后拉,是为了把箭射得更远。

在生活中,我们说服别人时,如果双方处于僵持的状态,我们不妨退一步,而后再与之理论,以求进一步,这样做会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方法与建议,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要知道,说服他人时,让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进一尺的时候所作出的退一步的忍让。让步是一种修养,并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

说服他人认同我们的观点,那是一个人的本事;而如果我们能够采用以退为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是一个高招,没有好口才的人是不会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青少年要说服他人,学会以退为进的说话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绝招传授:动之以情说服对方

青少年朋友,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可是,我们该如何在交谈时,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呢?其实,在社交中,我们只有理解对方的心境,褒贬扬抑恰到好处,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与尊敬。为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最常采用的说服方法。

一般来说,在我们和一个人交往前,我们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这时候,要想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予帮助等。在消除别人的防范心理时,我们还可以以情感人的方法来达到说服效果。一次,有个出租车女司机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见女司机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女司机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司机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女司机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气氛缓和,女司机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女司机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女司机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事了。”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钱往女司机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在这个事例中,女司机运用了消除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适时地采用以情动人的说服方法打动对方,这样的说服效果会比较好。想一想,如果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家,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法最好呢?

一般的劝说者总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容易发生争执,往往会陷入僵局;而优秀的劝说者则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如果主人为某事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出对别人感情的尊重。以后谈话时,对方也会加以重视。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成绩不是很好,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人称“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课了,老师找到了他,说:“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你知道牛顿吗?他也成长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同学都欺负他,瞧不起他,一次,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后来,牛顿通过蛮劲,把这个同学打倒了。这件事后,牛顿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老师的话,让苏步青第一次知道了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奋发图强的故事,这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从此,他发奋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

苏步青的老师就是以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愧疚、自责、焦虑等情绪中时,较易接受劝说信息。因此,劝说者应设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现身说法、典型事例剖析、利害关系的强烈对比等方法去感染和警示对方,使他醒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与事。如果我们说服的对象比较强大,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因为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以弱克强,达到目的。杜娟是一个从山区来的16岁女孩子,来到城里打工,做一名家政服务员。这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家庭,老人是一位离休干部。杜娟除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和做家务外,还抽出时间每天学习,言谈话语之间,杜娟流露出求学的愿望。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这样一名爱好学习而又无法继续求学的女孩子十分同情。为此,老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全家人一致认为杜娟既能做好家务,又积极求学的精神很可贵,决定给予支持。表示只要照顾好老人,安排好家务就可以抽时间去上课,杜娟非常高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杜娟考取了会计证,也就是现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没多久,杜娟告别了老人,告别了家政服务员的工作,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要说服他人,重要的是对人心的征服,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更加容易交到新朋友,才能更加容易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化险为夷:分清场合巧妙打圆场

在我们平常的聊天中,当自己和朋友说话或做事“出丑”的时候,你会用“打圆场”的方法来化解一切吗?如果你对打圆场还不熟悉的话,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尴尬时打圆场

再好的朋友,也有发生矛盾出现尴尬的时候,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两个朋友发生了争执,非要我们裁决不可,这时如果我们选择逃避,则会同时得罪两个人。那么,在劝架时,怎样做才最有效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方法一:不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为此,我们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劝架的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方法二:要分清主次。吵架双方有主次之分,我们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这样才比较容易平息纠纷。

方法三:要客观公正。在劝架时,要分清是非,不能毫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把两个人都笼统地批评一番,这样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方法四:支离拆分。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之势,这时我们可以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支开,让双方脱离接触。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容易解决了。

方法五:“欺骗蒙混”。有的时候太当真了,反而误事,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随机应变,以假掩真,然后顺水推舟,变难堪的场合为活跃、融洽的场面。

方法六:以情制胜。我们可以拿双方过去的情分来打动他们,使他们主动“退却”。或者以自己与他们每个人之间的情谊作筹码,说:“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你们闹僵了,让我也很难过,就看在我的面子上,握手言和吧!”即俗称找个台阶。一般来说,双方都会给第三者的这个面子,顺阶而下。

有时,当双方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我们若是从旁巧妙地为双方打个圆场,也可以使凝滞的气氛变得轻松。著名诗人严阵和一位青年女作家访问美国,在一个博物馆广场上散步时,恰巧有两位美国老人在旁边休息,看见中国人来了,他们很热情地迎上来交谈。其中一位老人为表达对中国人的热情,热烈地拥抱那位女作家,并亲吻了一下。女作家十分尴尬,不知所措。另一位老人抱怨那位老人说:“中国人不习惯这种礼节。”那位拥抱过女作家的美国老人,像犯了错误似的呆立一旁,严阵赶忙上前微笑着说:“呵,尊敬的老先生,你刚才吻的不是这位女士,而是中国,对吧?”那位老人马上笑道:“对,对!我吻的既是这位女士,也是中国!”尴尬的气氛在笑声中烟消云散了。

替自己打圆场

我们为自己打圆场的方法主要是不刻意回避、掩饰。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我们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就要立即诚恳地致歉,然后较为郑重地作出解释,拖得越久,后果越不好。

在日常说话中,需要“打圆场”的事往往很多,如果弄得不好,只会火上浇油,不仅不会息事宁人,还会扩大事态。为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多说好话,灵活运用,才能化解每一个矛盾。

特别战略:用赞美抬高对方的自尊心

青少年朋友,从小到大,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不管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学习中,那些喜欢说好听话的人到哪里都吃得开,就算他们在平时做事不尽如人意,照样能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是因为,人人都爱听好话,如果我们嘴巴一张就能说对方中听的话,对方就会对我们另眼相看。小陈是拉广告赞助的,他在拉广告方面很有一套。曾经有人就此事请教过他,他说:“我一定要和对方见个面才使得出办法来,在电话里行不通。只要见个面,我就可以找出对方非接受不可的理由。”因此,很多不轻易出赞助的企业家只要碰到他,就都只好“束手就擒”。

小陈用的方法是:想尽一切办法与对方见面,见面之后不提正事,先装作没事一般与对方话家常,尽量使话题愈谈愈投机,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说:“你这样一提,使我想起了……问题,你认为如何?”

其实这个问题,他老早就放在心上了。对方中计发表意见之后,他就接着说:“太好了!你的意见非常特别,就请你按照这个意见替贵公司宣传宣传吧!”

这样一来,对方往往会答应下来,因为要宣传的东西自己刚刚都已经说过了!

即使我们没有做出什么要求,只是表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例如:“对!你这样说,倒使我想起……”或是“正如你所说的……”等,先肯定对方的话,再引出自己的意见,可使对方认为自己是主角,会更容易接受我们。尤其是我们想要说服对方时,这种技巧更为重要,因为若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方会有压迫感,但若使用对方用过的表现法,就完全不同了。

谈话时,即使主导权在于自己一方,也要不时地赞美对方,从而成功地说服对方。所以,当我们有事要请他人帮助或者企图说服他人时,我们可以先赞美一下对方的优点,让他有一种自豪感和听的愿望,这样会让其更愿意接受我们接下来想说的话。

如果我们是班干部,在指责有错误的同学时,要是我们直截了当地说:“你这么做不行。”则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反感,打击同学的自信。而要是我们先说:“你最近的工作表现良好,我一直在注意你。”然后再指出:“但关于那件事……”用此种口吻来说的话,不会使同学怒气冲天,他们还会谦虚地接受我们的忠告。

所以,在某些时候,要想说服他人做某件事,我们不妨先诚恳而恰如其分地恭维他几句,对方便能较为平和地接受。既然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好话,那么我们何不利用这一点,给对方一点“糖”,让对方接受自己呢!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不时地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让人们相信我们说的话是真的。那么,如何顺利地来做到这一点呢?其实,这并不难,只需要赞美对方,给对方戴上一顶“高帽子”,使他们更加“自信”,因而会主动地配合我们,使我们的说服获得成功。

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说服对方时,常以“除你之外,恐怕没有更适当的人选了!”或“多亏是你,你这种当机立断的魄力,实在令人佩服!”等类似的赞美话语,来夸赞对方。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赞美对方,他就会认为我们是个专门逢迎他人的谄媚者,那样一来,我们就会陷入尴尬和被动的局面。

因此,当我们想使用这种方法来说服对方时,态度应自然而诚恳,也就是要毫不露痕迹地谈话。比如:与其直截了当地以“除了你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胜任这项任务了!”的言语来说服对方,还不如不露任何蛛丝马迹地说:“你看!有的同学有这样的毛病,有的同学有那样的不足,算来算去,除了你之外,目前很难找出第二个人能接这项工作啦!”

赞美对方时,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故意将对方的竞争者搬上舞台,并提出客观的观点,适当地替对方的虚荣心戴上一顶“高帽子”,如此一来,对方就很容易在心里沾沾自喜:“嘿!说的也是!除了我之外,再也没人干得了!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一番,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这种加上附带条件来夸赞对方的说服方法,常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我们还可以借对方不认识的第三者之名,以适当确切的言辞赞美对方,也可收到说服的目的。

在借第三者的力量来说服他人时,其效果有下述心理学上的背景:一般来说,同样是赞美,但人们的心里喜欢陌生的第三者的赞美,胜于所认识的身边人物的夸奖。因此,如果告诉对方,有个陌生的第三者对他赞不绝口,他必然会感到光荣和兴奋。

因为他认为除了自己所属的世界外,还有人承认自己的价值,这种“连陌生人都承认我的存在价值”的骄傲,满足了他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因而产生应允说服内容的意欲。

我们应该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每个人都爱听赞美的话,所以,在我们说服某人的时候,不妨先讲一些赞美的话让对方“美”一下,然后再顺理成章地说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会很容易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你不妨试一下,肯定会屡试不爽的。这样我们以后的交际之路才会越走越顺利,我们才会因此而拥有更多朋友,并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到喜欢的阳光青少年。

涉世忠告:搪塞拒绝和含糊回避

青少年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那就是有些人要求我们对一些事情或人物作出评价或发表看法,以探明我们的态度,而事实上,我们又不宜把评价或看法具体化,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机智地应付、巧妙地回答,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以至于无所适从。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搪塞拒绝、含糊回避。比如,有些人喜欢背后谈论他人、说长道短,碰上这种人,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尽量少发言、少评论,让自己的发言少带倾向性。这时,采用搪塞拒绝、模糊应答的方法,可以避免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之中,这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益处。

搪塞式拒绝,就是不把事情讲得过于明白,而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用暗示的方法让对方明白自己拒绝的意图。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双方的尴尬,又达到回绝的目的。含混的语言、模糊的表达可以让对方听了不得要领,不能再提出新的要求。比如,推销员上门推销课桌椅,学校不想要,于是对他说:“谢谢你的好意推荐,只是我们一时还弄不清究竟什么样的桌椅更适合于现代教学设备的管理,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有利。”

推销员一般上门推销时,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了种种理由、解释来回应客户的拒绝。但他不可能知道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青少年身体健康与教学设备之间的关系。把这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全部说给他听,他就感到不知从何说起,这样,也就真正达到了拒绝别人的目的。

有时候,在拒绝别人时,语言表达虽然明白清楚,但是答非所问,避重就轻,同样也可以让对方不得要领,效果是一样的,例如以下的事例。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首尔)举行,当中国代表团到达汉城时,记者纷纷围上来,问中国代表团团长李梦华:“中国能拿几块金牌?”李梦华答道:“奥运会结束之日,你们肯定能知道。”记者又接着问道:“中国新华社曾预测能拿8块至11块金牌,你认为这是客观的吗?”李梦华回答道:“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可以按他们的想法写。”

大凡国际赛事,自己队能拿多少奖牌,自己心里是有底的,但是赛场上变幻莫测,决定能否夺魁的因素变数很大,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能拿多少奖牌,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不能出尔反尔,视若儿戏,更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对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般都要拒绝。但这又有别于正式严肃的外交场合,所以拒绝时不妨来点语言游戏,前者避而不答,后者避实就虚,轻松诙谐,又能很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生活中,谁都不喜欢被拒绝,但有时候我们又必须去拒绝他人,这时,我们可以用含糊回避。所谓含糊回避,就是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时,不明确表态,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似是同意,又似乎不同意,使提问者感到不可捉摸,无所适从。比如,当朋友说:“今晚我请客,请务必光临。”

如果我们不愿去,我们可以说:“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来。”下次是什么时候,并没有说定,实际上给对方的是一个含糊不定的回答。对方若是聪明人,一定会听出其中的意思,就不会强人所难了。

谢绝别人的请求,否定人家的意见时,为了能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同时又不想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这时往往就需要含糊式回答。

一天,同学甲神秘兮兮地对同学乙说:“我总觉得咱们班上的某某同学有点‘那个’,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同学乙沉思片刻回答道:“我对他的印象挺深刻的。”回答巧妙而且天衣无缝。

一个旅行团正按预定的日程观光游览,有几个客人途中要求增加几个观光点,但时间不够,要求不能给予满足。导游就说:“这个建议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时间,我们将尽量予以安排。”这种说法比较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并且也巧妙地暗示了拒绝之意。20世纪40年代,《纽约客》杂志的漫画是美国文化的标志化景观之一。《纽约客》某编辑写小说,小说改成电影后,票房丰收。好莱坞的一个老板想把此人挖去作编剧,开出的价码是每周500美元,这个价钱据说纽约的绝大多数作家都无法拒绝,但这位编辑回电说:“罗斯先生也加到了这一水平。”罗斯先生是当时《纽约客》的主编,他不像好莱坞老板那么有钱,根本不可能给这位编辑加薪,但老板不知内情,马上抬价:“1000美元。”编辑再次回电:“罗斯先生也加到了这一水平。”如此几个来回,最后价码达到了每周25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000美元,这位编辑仍是那句话:“罗斯先生也加到了这一水平。”事情就此搁置,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想起来了,但他忘记了上次把价码抬到了什么水平,所以这次一开口就是“1500美元”,某编辑回电说:“罗斯先生也减到了这一水平。”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金钱”,这位编辑拒绝了金钱,但他微笑着,优雅,平静。他没有接受金钱的诱惑,而是一直含糊地回避。这也是《纽约客》漫画的态度:必不可少地覆盖着一层天鹅绒,即使是拒绝、抵抗、批评,也不会弄得汗流浃背、声嘶力竭。

总之,我们在拒绝他人时,搪塞拒绝和含糊回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能达到拒绝别人的目的,而且不伤和气,可以说,在拒绝的艺术中,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