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6:26:23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4)试读:

前 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英迪拉·甘地

尼赫鲁家族是印度的名门望族,英迪拉就诞生在这个家族里。英迪拉的祖父莫蒂拉·尼赫鲁是当时印度颇具影响的大律师,曾经获得英王乔治五世接见的殊荣。她的父亲便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创始人,现代印度的奠基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受家庭影响,英迪拉·甘地在幼年时期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1919年,也就是英迪拉·甘地两岁时,印度历史上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惨案发生之后,印度各阶层人民都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反英斗争,尼赫鲁家族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印度独立与自由的反英斗争中。这对年幼的英迪拉·甘地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在5岁时便投入到抵制英货的斗争中,把她心爱的、欧洲进口的洋娃娃付之一炬。

12岁那年,英迪拉便申请要求加入国大党,结果由于年纪太小而遭到拒绝。于是她便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猴子队”,为反英斗争积极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后来她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创办的加尔各答国际和平大学读书,后又于1937年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行政和社会管理。

英迪拉·甘地真正进入政界,是在她的父亲成为印度第一任总理之后。1947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为独立后的印度第一任总理,英迪拉便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和贴身秘书,开始参加各种会议和政治活动,并且跟随她父亲出访了许多国家。她参加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加冕典礼,并出席了1955年的第一届万隆亚非会议。所有这些活动,都大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

1955年,英迪拉·甘地角逐国大党主席成功,使她在政治生涯中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1966年,英迪拉依靠其家族的影响以及个人出色的政绩,成为印度第三任总理。上任之初,人们对这位女总理的治国能力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有的新闻报刊把这位事事小心谨慎的女总理称之为“哑巴娃娃”。

由于印度历史上遗留的许多政治问题和经济困难,1977年,英迪拉在印度大选中遭到惨败。但是她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努力,深入农村,关心人民疾苦,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样,在1980年,她终于取得了大选的胜利,再次成为印度总理。在她15年任期内,她始终强调印度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主张发展印度的民族经济。印度独立37年之后,食品基本达到自给,工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五任和第六任总统,也是法国有史以来通过普选产生的第一位社会党总统。

1916年10月26日,密特朗出身于法国夏朗德省雅尔纳克市的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密特朗自小就很有志气,而且兴趣广博。凭借自己的努力,他考入了法国的名校巴黎大学学习,潜心攻读他所感兴趣的法律、政治学和文学等专业。毕业之后,他利用自己良好的文学和法律知识,很快找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记者和律师等工作,并干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但是不久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以“闪电战”攻占了欧洲的许多弱小国家后,很快就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法国。饱含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密特朗马上加入了军队,积极地参加抵抗运动。

在战争期间,许多共产党人也参加了抵抗运动,他们与密特朗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密特朗接受了共产党人的一些思想,开始走上了左翼道路。在1940年的凡尔登战役中,英勇作战的密特朗不幸受伤,被德国人俘虏并被关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密特朗饱受折磨,但这并没有使他屈服。

他先后三次策划从集中营逃跑,前两次逃跑均告失败。第三次越狱之后,德国人四处追捕他,他无奈之下逃到护士达尼埃尔家躲避搜捕,谁知两人竟一见钟情。不久之后,达尼埃尔成了他的妻子。

密特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政坛宿将,他长期在法国各届政府中担任职务。

密特朗曾在维希政府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在动荡不定、更迭频繁的第四共和国政府中,他曾11次入阁,历任退伍军人部长、总理府情报国务秘书、海外领地部长、国务部长、内政部长、国务部长兼司法部长等重要职务。

1958年,戴高乐将军从海外回国并重新执政,密特朗对此坚决反对,此后他一直从事反对派的政党活动,先后担任过社会民主左翼联盟主席和共和体制大会党主席。1971年密特朗正式当选为社会党第一书记。

在成为社会党第一书记后,密特朗开始积极参与总统竞选,但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1965年败在戴高乐将军手下;1974年又输给了吉斯卡尔·德斯坦。

但他孜孜以求,从不气馁,终于在1981年第三次参加总统竞选时获得成功,当上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社会党总统,这也是法国有史以来通过普选产生的第一位社会党总统。

在1988年5月8日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中,密特朗争取连任成功,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统。

密特朗执政期间,在外交上,他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联系,极力主张实行西欧联合的政策,保持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赞成美苏中导协议;在政治上,他主张用社会主义加资本主义的自由来改造法国的政治体制,为法国营造厂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在经济上,他主张“社会合作”,通过增加对富人的征税,以缩小社会的不公正和日趋严重的不平衡:在科技上,他提出的旨在加强西欧科技合作的“尤里卡”计划。得到西欧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各国普遍认为这一计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为使西欧的科技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密特朗是国际政坛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除了政治外,他还酷爱文学,喜欢历史、地理,迷恋音乐,因此被人们誉为博学多才的总统、欧洲最有义学修养的国家元首和以文学为乐趣的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以文学为第一爱好,每天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余,他总要认真阅读两个小时的书籍。他说:“不要以为我生活小充满了政治,文学永远是我的乐园”。在工作之余密特朗还著书立说,他的著述很多,主要有《我的实情》、《不断的改变》、《蜜蜂与建筑师》、《中国面临挑战》等,并深受读者的欢迎。

李光耀

李光耀,被誉为新加坡的设计师。1959年上台执政,是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理。在位31年,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

李光耀的祖籍是中国广东大埔县,曾祖父李沐文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李光耀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上学时成绩优异。1941年,他毕业于莱佛士学院(新加坡大学前身)。

1946年前往英国,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深造,获法学两项最优等成绩,并获得结业成绩第一名。由于学业出类拔萃,还获剑桥大学颁发的优异星奖。1950年,李光耀在伦敦中殿法学协会获得律师资格。1959年任国家总理。

李光耀特别注意抓住各种时机。1967年10月,他在参观英国;一家大造船厂时惊讶地发现,英国轮船的推进装置,竟用了瑞士的专利产品。李光耀极为感慨:一个四周被陆地包围的山地国家,不遗余力地发掘人们的聪明才智,从而打入世界各个角落。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因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比瑞士要好得多,它扼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港口,转口贸易极其兴旺。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9.4%。

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李光耀又发动了新加坡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行了以劳动密集型到资产密集型、从低科技到高科技工业的战略重点转移,大力培养尖端人才,重点扶持电子、电脑、精密仪器、石油机械等产业,使新加坡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今日的新加坡,已不单纯是一个商港,它成了电子业制造中心,亚洲美元的金融中心,亚洲第一流的医学中心。

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是让“世界上的主要强国知道它的存在——如果没有兴趣来帮助我们——至少不要把我们搞得更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加坡还建立起规模不大,但足以表明不屈意志的国防。

李光耀对贪污腐化者深恶痛绝。为保证政府官员的廉洁,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设立贪污调查局。这个机构不仅负责15万名公务员的廉洁问题。还要侦破部长级的贪污事件。在治理肃贪方面也很有成效,原因并不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调查局仅有34名探员),也不是采用了特别的先进技术,而主要是李光耀认定,不管是什么人贪污,都要照办,绝无特权和侥幸。20世纪70年代就有几个部长级人物因此被关进监牢。

另外,新加坡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对于馈赠的礼物,规定政府官员要交给有关部门负责礼品的人,受礼人如想得到礼物,就要由专人进行估价,然后照价收费。公务员每人都要填表申报自己及家属的财产,包括证券、房屋、银行存款、债务等。如果负债额超过了三个月的工资,就会受到上级的询问。

李光耀政府采取宽容、和谐、多元的民族政策,不搞华人至上。他提倡保留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提倡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以期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新加坡文化。

李光耀每次讲话,总是先用英、华、马宋三种语言分别致词,然后才用通用的英语演讲。他每时每刻都在塑造新加坡人的形象。现在。新加坡的各个民族的移民们。已经开始习惯于把自己看做新加坡人了。

李光耀经常在国内视察,发现有好的经验,立刻倡导推行。1981年的一天,他出巡组屋区,吃惊地看到很多家庭都有音响设备、彩色电视、水磨地砖,却很少有书柜和书架。只有一家有书和画。于是。李光耀提出要培养“有教养的新加坡人”。一次,在新春之际,李光耀到宏桥地区巡视。发现这一卫星镇竟有两座安老院(类似我国养老院),他感到震惊。在这年新春献词中,他促请:“为人子女者,负起奉养父母的责任,克尽孝道,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单位——家庭。”

新加坡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对此,1990年2月李光耀在美国哥伦比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曾说:“若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新加坡将全毁灭。”所以,新加坡的形象是自己逐渐建立起来的。

1990年新加坡欢度了自己的75岁生日,李光耀也步入花甲之年。以第一副总理吴作栋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发展成熟,部长们大都是年富力强、学历很高的中年人。李光耀生动地比喻国家的现状:我来当守门员,前锋、中锋由他们去踢。这意味着他不再“全场跑动”了。但如果门前小现“险情”,李光耀的作用仍举足轻重。

李光耀虽已辞去总理职务,但他的行动、治国哲学将深深地影响着新一代的领导人。

约翰·肯尼迪

约翰,肯尼迪是美国第35任总统。他于1917年5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个富豪家庭。就任总统时,年仅43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作为总统,肯尼迪在美国政治方面奉行他的“新边疆”政策住执政期间。肯尼迪提出了许多计划,包括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反对种族歧视、给黑人以公平权利等等。肯尼迪执政时期,正们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等一大堆的麻麻烦缠绕着他。然而,肯尼迪没有退却,他以高昂的斗志给美国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勇气。肯尼迪成功地处理了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与苏联签订了禁止核试验条约。他创建了和平队,把美国的活力和技术直接带给贫穷国家的人民。正当肯尼迪满怀信心治理他的同家日寸,不幸降临了。

1964年是美国的大选年,肯尼迪从1963年开始使把注意力转向了谋求竞选连任的问题。当时。得克萨斯州民主党内以亚巴勒代表的自由派与以州长康纳利为首的保守派矛盾十分尖锐。肯尼迪为调节两派之间的关系,争取在竞选中得到这个南部大州的支持,于1963 年11月22口,偕夫人杰奎琳前往该州。当天,肯尼迪夫妇抵达右翼活动中心达拉斯,受到州长康纳利夫妇的欢迎。肯尼迪夫妇与康纳利夫妇同乘一辆林肯牌敞篷大轿车由勒夫机场开往市区,沿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肯尼迪曾两次停车向欢迎的群众致意。中午时分,当车队进入埃尔姆大街,行经得克萨斯州一座八层的教学图书馆大楼时,肯尼迪突然遭到刺客的枪击,头部与颈部中弹,同车的康纳利州长也被击中。肯尼迪立即被送往临近的帕克兰德纪念医院抢救,然而他再也没有醒过来。11 月25日,肯尼迪的遗体被安葬在华盛顿国家公墓。

暗杀肯尼迪的刺客是一名24岁的青年,名收李·哈维·奥斯瓦德。他是美国前海军陆战队的神枪手,曾旅居苏联,后回归祖国。奥斯瓦德在个人发展道路上曾受挫,对政治与社会现实不满。11月25日,达拉斯警察局准备把他押送县监狱。当奥斯瓦德被带出来时,由新总统林登·约翰逊任命的,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华伦为首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发表了调查报告,通常称为“华伦报告”,认定奥斯瓦德和鲁比纯系个人单独作案,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但是,华伦报告受到许多人的怀疑和批评。甚至报告公布多年之后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仍有2/3的公众对报告持怀疑态度。

纳尔逊·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首府乌姆塔塔,其父亨利·曼德拉是科萨族内腾布人部落的酋长。

少年时,曼德拉经常听部族长老讲述他们的科萨族祖先被白人殖民者驱赶和野蛮杀戮的悲惨遭遇以及奋起反抗白人殖民者占领的英雄事迹。

儿时的耳濡目染为曼德拉后来将反抗种族主义的斗争作为自己的生命埋下了种子。

作为酋长之子,少年曼德拉得以进入当地一所卫理公会主办的白人教会学校,开始接受初级文化教育,但作为一名黑人孩子,曼德拉常常受白人孩子的冷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外界认识的增加,曼德拉对生活在同一世界上的人因肤色不同而导致的生活天壤之别的不合理现象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和不满,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也从默默忍受屈辱、消极抵触发展到公开的对抗。

从教会学校出来后,曼德拉进入了当时南非、也是南部非洲惟一招收黑人学生的黑尔堡大学。

这所由苏格兰传教士于1916年创建的大学,当时聚集了一大批南非最优秀的黑人青年,很多日后成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的人当年都曾在该大学就读。在当时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环境下,一群有着同样志向和抱负的青年经常聚集在一起,探索如何争取种族平等和实现民族解放大业,这对曼德拉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时,血气方刚的曼德拉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很快在其中崭露头角。不久,他成为黑尔堡大学的学生代表委员会成员,颇得广大学生,尤其是黑人学生的拥戴和敬重。

大学三年级时,曼德拉因参与组织了几次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而被校方勒令退学。据说当年校方也曾劝说曼德拉宣布放弃搞学生运动作为让其复学的先决条件,但曼德拉不为所动,毅然退学返回了久别的家乡特兰斯凯。

三年大学校园生活,使曼德拉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锻炼了组织能力,尤其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为他日后从事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

23岁那年,为了逃避家庭和部族长老为其安排的婚姻,曼德拉再次离开家乡前往约翰内斯堡,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将来当酋长掌管部落事务的传统生活轨迹,走进了充满动荡和风险的未来。

1944年4月,曼德拉、西苏鲁等一批非国大中的年轻人创建了非国大青年联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主张。经过斗争的洗礼,这一大批青年在非国大内部脱颖而出,成为该组织新的领导层成员。

1949年,西苏鲁当选为非国大总书记,曼德拉也进入了非国大全国执委会。正是在青年联盟的推动下,非国大的整体斗争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同年宣布的《行动纲领》中,非国大明确提出“开展一个运动,教育人民直接采取积极的抵制、罢工、非暴力、不合作以及其他手段以实现民族自决,反对白人统治的目标”。

1952年,非国大联合其他反种族主义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蔑视不公正法运动”,曼德拉被任命为该运动的“全国志愿队总指挥”。

1952年底,曼德拉和其他非国大领导人因组织“蔑视不公正法运动”而被当局逮捕,被判处9个月的监禁。

也就在那一年,曼德拉完成了金山大学的法律课程,取得了开业律师的资格。

他和当年在黑尔堡大学的校友奥利弗·坦博一起,在约翰内斯堡开办了南非第一家黑人律师事务所,开始运用法律知识维护黑人的权益,在法庭上为黑人伸张正义。

1948年,面对当局的白色恐怖,曼德拉提出了一个对非国大及其反抗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瞻远瞩的计划,即以他自己名字开头字母命名的“M-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从基层开始逐级建立严密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体系,克服以往的松散状态,把非国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这个计划为非国大后来从公开活动转入地下斗争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1961年6月,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宣告成立。曼德拉被任命为“民族之矛”的第一任总司令,其最高指挥部便设在约翰内斯堡一个白人高级住宅区利沃尼亚附近的百合花农场里。“民族之矛”发表宣言宣布,它将用“新的方法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1961年12月16日,成立刚半年的“民族之矛”正式发动了武装斗争,用自制的炸弹炸毁了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和德班等地的政府办大楼和发电厂设施。

1962年8月5日,就在曼德拉悄然回国的第16天,由于有人告密,曼德拉在从纳塔尔返回约翰内斯堡的路上再次被捕。

1964年6月12日,南非白人当局置国内外强烈的抗议和反对而不顾,宣布曼德拉等7名“利沃尼亚审判案”被告罪名成立,并将他们判处终身监禁。

1990年2月11日,被关押长达27年之久的曼德拉微笑着走出开普郭附近维克托·韦斯特监狱的大门,在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曼德拉以及他所领导的非国大,联合所有黑人反抗运动组织,同德克勒克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旨在结束种族隔离制度、推进南非民主进程的制宪谈判。

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也因他们在推动南非民主进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9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南非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有种族参加的全民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在这次大选中获胜。

5月10日,曼德拉就任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自由、民主和种族平等的新南非从此宣告诞生。新南非的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争取民族解放运动胜利结束,从此非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1957年,举行南基督教会领导会谈,号召反种族主义的非暴力斗争。1963年,组织前往华盛顿,支持通过人权立法。1964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在田纳西州孟菲斯被暗杀。1983年,他的生日被定为全国的节日。他领导了一场争取种族平等、消灭种族隔离的群众性斗争,并且永远地改变了美国。

几乎在美国的所有重要城市中,都有一条街道或一所学校是以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的,这足以说明马丁·路德·金的伟大。这些街道和学校大多设在黑人社区内,这也足可以说明马丁·路德·金的事业是多么深地被人所误解。

马丁·路德·金是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一家旅馆的阳台上被暗杀的,他已经离开我们将近30年了,人们一直把他看成为黑人争取平等的黑人运动领袖,并因此而深深地爱戴着他。他所做的一切,不仅使黑人摆脱了长期种族隔离政策的束缚,而且也使白人从长达几个世纪的虚伪的种族政策中解脱出来。正是因为由于金和他领导的运动,才使美国能够在不遭到任何非议和鄙视的情况下,洋洋自得地宣称自己是”自由世界的头领”。相反,如果金和他领导的运动失败了,美国大部分地区将仍然保持着与实行着“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相似的状况。

美国怎能在痛斥“铁幕”时,又明目张胆地在美国南部拉下一个同样的“棉幕”呢?

甚至在1954年高级法院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世界所倡导的人权保护在美国的多数地区仍既是一项法律又是一项惯例。在金和他的运动之前,曾发生了多起黑人受歧视事件。疲惫而体面的女裁缝罗沙·帕克斯就曾因为在一辆阿拉巴马的公共汽车上拒绝给一位白人让座,被判处监禁。6岁的黑人小女孩卢比·波瑞芝因为想与白人孩子读同一所学校,而受到新奥尔良的一位孩子的欺侮和唾骂。14岁的黑人男孩艾米特·迪尔因简单地批评了一位白人妇女几句,而被密西西比的一个匪帮追捕并且杀害。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仍然没有选举权,他们不能在法院中任职;他们不能够与白人在午餐桌上共进午餐;不能在旅馆登记,不能使用仅供白人休息的房间;他们不能购买或者租用白人选好的房子。在美国南方的某些乡村小镇中,如果一个白人过马路,黑人甚至要被迫离开人行道。

马丁·路德·金的运动把所有这些一扫而光。他取得了如此彻底的胜利,即使这些事情再发生在新生一代的记忆中,它们看起来都好像是古代史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并且尽管这场革命是两个世纪以来成千上万勇敢的男人和妇女共同鼓动的结果,马丁·路德·金却把这场革命推到了极点。不能想像如果没有他的领导,这场革命会不会展开。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他是在适时的时间出现的适时的人物。首先,马丁·路德·金是一个传教者,他的演讲抑扬顿挫,他是一个理想的领导人们迈向自由的人物,并且他从以色列的《旧约》故事和耶稣基督的《新约》传奇中汲取了勇气。牧师职业不仅使他接触到了黑人群众的灵魂,而且给他奠定了在黑人教会(这个过去和现在最具权威和最具独立性的黑人团体)中的地位。

另外,马丁·路德·金是一个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他的非暴力的信仰从不会导致越轨行为。从1955年他在阿拉斯加的蒙哥马利郡就任领导职务那一刻起,到13年后被暗杀为止,他面临着上百次死亡的威胁。他在蒙哥马利郡的家被炸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因此丧命。他曾经被胡佛的联邦调查局所追逼,他的电话和房间内都安上了窃听器,他们到处散播谣言,甚至在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后威逼他自杀。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他的每一刻生命都是在威胁中度过的。他会在深夜接到恐吓电话:“黑鬼,我们已经对你和你的胡作非为厌倦了,如果你在三天内再不离开这座城镇,我们会打裂你的脑袋并炸毁你的房子。”马丁·路德·金被震惊了,他来到厨房开始祈祷。“我能够听见一个发自肺腑的声音对我说,马丁·路德,要维护正义,维护公平,维护真理。并且你瞧,我会和你在一起,直到世界末日来临”。

然而,在近些年来,马丁·路德·金被引用最多的名言——“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在这个国度里,他们将不再因肤色而因他们的品格受到评判。”——已经成为他的对手的宣传口号。加利福尼亚州的沃德·考奈里指出,如果马丁·路德·金还活着,他早就靠在他们一边了。去年,考奈里甚至在金生日的那天,宣布开始反对“种族优先”的全国性运动。

这是对马丁·路德·金的遗志的一种阉割。他们过滤出来的只是他的激进主义和紧迫感。马丁·路德·金曾警告说:“我们已经到我们的首都兑现支票来了。”他说:“当我们共和国的创业者们写下《宪法》和《独立宣言》的壮丽文字的时候,他们也向每个美国公民签下了一张支票,这张支票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但是,他们违背了这一神圣职责,他们给了黑人一张坏支票,一张不足额的支票。”

帕特里克·卢蒙巴

以利奥波德维尔(现金沙萨)为首都的刚果,拥有丰富的农业、矿产、森林和水利等资源,美丽而富饶,所以很早就引起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1908年,比利时把刚果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1925年7月2日,卢蒙巴·帕特星斯·埃墨齐出生于刚果开赛省(今东开赛区)东北部卡塔科孔风镇附近的奥那努瓦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笃信天主教,他们把卢蒙巴送到教会学校读了6年书。13岁时因家贫辍学,卢蒙巴又进了基督教新教的一所学校,接受了两年的护士职业训练后,离校谋生。

卢蒙巴在利奥波德维尔和斯坦利维尔先后当了一段时间的邮局职员,其间他曾在一家矿业公司作文书。在工作之余,卢蒙巴广泛阅读了各类书籍,特别是读了许多法国思想家的作品,受到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很大影响。并且,由于他广泛地接触到了各阶层人士,所以对整个社会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准确的了解。

从这时开始,卢蒙巴就经常在报刊上撰写文章;猛烈抨击残酷的殖民统治,积极宣扬民族独立的思想,试图鼓动刚果和非洲人民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比利时政府制造所谓“比属刚果经济发展十年计划”,加紧对刚果资源的掠夺,引起刚果人民的激愤。刚果人民纷纷组织起来反抗外宋掠夺。卢蒙巴当时所在的斯坦利维尔是群众运动的中心之一。1955年,他在这里组织了斯坦利维尔邮政工会,并被推选为非洲雇员工会东方省分会的主席。在他的鼓动和组织之下,他们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在不断的斗争中,卢蒙巴注意吸取斗争的经验和教训,这就使他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引起世人的注目。

1956年,卢蒙巴到比利时考察访问。欧洲之行使他看到那儿的人民群众为争取自由权利和改善生活条件所进行的不懈的斗争。这使他深受鼓舞和启发,决定回国以后,也要积极组织刚果人民进行斗争,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民主。

但是,卢蒙巴万万没有想到,他成了一场阴暗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卢蒙巴刚从欧洲返回刚果,一下飞机就遭到了逮捕。他的罪名是在邮局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被判12个月的徒刑。

1956年6月23日,一些刚果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自己创办的《非洲的觉醒》上发表宣言,要求民族的独立和自主。但是他们却把独立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妄想通过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来实现自己的独立自主,所以他们同意某些开明的比利时人士所主张的30年计划。即在30年内逐步实现刚果的民族独立。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水中捞月,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这种情况,“刚果人协会”的领导人卡萨武布于9月23日表示:“必须立即给我们独立,不应拖延30年。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此时,蒙受不白之冤的卢蒙巴尚在狱中,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对于卡萨武布的观点,他深表赞同。

1957年,卢蒙巴出狱。他到了首都利奥波德维尔并在一家私营啤酒公司任推销经理,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政治集会。在此期间,他与非洲著名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恩克鲁玛建立了通信联系。

由于刚果的一些政党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各个政党独立作战,不能紧紧团结在一起,统一领导全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所以在1958年10月,卢蒙巴创建了刚果民族运动党,并且亲自担任主席。这是刚果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虽然它的成分十分复杂,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求得民族独立自主这一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所以还是为以后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政党有它明确的政治目标,那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和部族主义,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的新刚果。

1958年12月8日,第一届全非人民大会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在这次会议之后,卢蒙巴的思想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他认识到:只有联合和团结全非洲的力量,才能打倒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打倒种族主义。

1959年1月4日,由于比利时殖民当局禁止“刚果人协会”集会,导致数万名示威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死伤达300人。(独立后,这一天被定为刚果的“独立烈士节”。)

虽然“刚果人协会”被当局下令解散,但刚果人民的不屈斗争迫使比利时国王于1月13日发表文告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分阶段独立计划”,规定从当年举行地方选举开始,年内实现刚果独立。这无疑是个骗局,卢蒙巴联合8个政党的代表于4月7日至12日在卢卢阿堡举行会议,商定要于1960年1月成立一个政府,并且向比利时政府递交了关于走向独立的备忘录。

比利时殖民当局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局采取挑拨离间的政策来分化反抗的分量,使斗争的力量严重地削弱了。

1959年10月23日至29日,卢蒙巴一派在斯坦利维尔举行代表大会,提出“立即独立”的要求。由于在闭幕式上发生骚乱,死伤百余人,殖民当局以“唆使骚乱罪”于11月1日逮捕了卢蒙巴。

1960年1月8日,比利时决定2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由刚果各党派领导人参加的圆桌会议,讨论刚果独立问题。卢蒙巴因在狱中,无法赴会,21日又被当局在斯坦利维尔判处徒刑6个月,他的党拒绝在卢蒙巴缺席的情况下参加圆桌会议。而其他各个部族党派之间由于矛盾和利益冲突,使他们只能接受超脱部族的卢蒙巴作为全国代表。因此,出席圆桌会议的全体刚果代表和比利时社会党都要求释放卢蒙巴。1月26日,获释的卢蒙巴带着手铐的伤痕来到了布鲁塞尔的会议大厅。在这里,他受到了隆重、热烈的欢迎。

经过十分激烈的争吵之后,2月20日会议最终通过16项议案,体现了卢蒙巴历来主张的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部落分裂主义的精神。会议决定在1960年6月30日实现刚果独立。

1960年5月刚果举行了全国议会选举。坚持独立、统一的卢蒙巴派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6月,卢蒙巴当选为刚果总理兼任国防部长,并在重重困难中组建了独立后刚果的首届政府。而卡萨武布当选为刚果总统。

6月27日,卢蒙巴在政府会议上宣布,独立后的刚果为“刚果共和国”,并强调要建设一个“民主的而不是集权主义的”国家;建立新的国家机关和军队;对外奉行中立政策,团结非洲人民,同一切国家友好共处;对内限制外国资本的剥削;动员一切力量开发自然资源,改善人民生活。

1960年6月30日,刚果正式独立。在庆典上,面对傲慢的比利时国王博杜安的挑衅,气愤的卢蒙巴给予了义正辞严而又充满激情的反驳:“刚果的独立充满了泪与火的斗争”,“我们决不会忘记80年来在殖民统治下遭受的苦难。”

殖民者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他们勾结封建势力和破坏分子,利用旧官吏控制的行政和办事机构,进行分裂活动。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面临危机的卢蒙巴政府要求联合国给予军事干预,并向赫鲁晓夫求救。但事与愿违,联合国并不承认卢蒙巴政府。

卢蒙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准备进行民主改革,努力促进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化,并派出军队讨伐分裂势力。正当这内外交困的关键时刻,却祸起萧墙,兄弟阋于墙内。卡萨武布总统为了独揽大权,处处与卢蒙巴作对,最终引发了全国的内乱。

11月27日,卢蒙巴欲前往斯坦利维尔与基赞加等会合,29日被追兵截获,12月2日被送到利奥波德维尔的一个机场,3日被押解到蒂斯维尔的哈迪兵营。次年1月17日,又被转移到加丹加,不久,卢蒙巴即遭冲来的宪兵和比利时顾问秘密杀害。

卢蒙巴为刚果的独立和统一而献身,震惊了非洲。1961年3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宣布卢蒙巴为“非洲英雄”。他的追随者一直在国内坚持斗争,1963年底发动了武装斗争,并取得了相当进展,还联合其他力量在斯坦利维尔成立了刚果人民共和国,组成了刚果人民解放军。1967年2月,卢蒙巴夫人在流亡7年后,回到刚果,受到了热烈欢迎。社会舆论公认卢蒙巴为刚果第一“民族英雄”。

卢蒙巴的名字,在非洲成为传奇式巨人的称号,他以争取刚果独立的英勇斗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并激励着非洲人民向着自主、统一、繁荣迈进。

伊扎克·拉宾

伊扎克·拉宾是以色列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自1940年开始了长达27年之久的戎马生涯,历任北部军区司令、总参作战部长、总参谋长等职,指挥了第三次中东战争。退役后,曾任驻美大使、劳工部长。1974年又跃升为总理,1977年下野。1984—1990年参加民族联合政府,任国防部长,提出分阶段处理巴勒斯坦问题的提案,成为以色列解决阿以问题的基本准则。1992年6月再度出任总理,大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终于取得历史性突破,以巴、以约先后达成和平协议,以叙和谈也进入实质性阶段。1994年荣获该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11 月4日在一次盛大和平集会上遇刺身亡。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是有志之人。拿破仑所讲的“不想当元帅的兵士不是好士兵”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只有树雄心,立壮志,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拉宾的一生,无时不体现出他那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有志者的宽广胸怀。

历史上,犹太民族屡遭驱逐或屠戮,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饱经沧桑的犹太有识之士终于提出了“建立犹太国的呼声”,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由此诞生了。犹太复国运动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1939年得到英国支持。尽管英国、美国都在利用犹太人巩固和扩大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但在客观上却又加速了犹太复国运动的发展。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屠杀犹太人,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也表明他们无力,也不愿意保护犹太人。犹太人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和同化的幻想彻底破灭,更坚定了他们复国的决心。他们在犹太复国主义政党领导下,奔赴巴勒斯坦,建立起自治机构和保卫组织,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在巴勒斯坦实际上已形成了犹太国的雏形。

环境造就人才。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1922年3月1日,拉宾生于耶路撒冷。拉宾的父母都接受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为厂民族大业来到巴勒斯坦,许多以色列高层领导人,包括本—古里安和梅厄夫人都熟悉拉宾的父母。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拉宾的父母把特拉维夫的家都贡献了出来。每天,来自各阶层的工党积极分子总是在那里讨论或争论到夜深人静。这里如同一个政治沙龙。由于父母热衷于政治活动,家境又贫寒,拉宾从小就学会做家务,懂得勤俭朴素,奋发自立。在客人慷慨激昂地发表高见之际,拉宾耳濡目染,犹太民族的苦难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更是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拉宾在一所离家很远的工人子弟小学寄读,接受严格的集体生活教育。在当地上了两年初中后,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将来报效自己的国家,他报考了北加利利地区的卡多里农业学校。在农校,拉宾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和公益活动,培养了集体责任感。一年级结束时,他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不幸的是,这时他的母亲溘然病逝,他更加成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立志像母亲一样成为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毕业时,拉宾成为名列前茅的受奖生。英国高级专员亲手向颁发了毕业证书,还给了他一笔7.5英镑“农具资金”。但更重要的是,校方多方奔走为他争取到一个赴伯克利大学攻读水利工程专业的奖学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